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2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三篇)

2022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12:33:48
2022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三篇)
时间:2022-12-31 12:33:48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篇一

我所任科目是七年级数学。说实在的,没有教过这门课程,以前,学校虽然让我教思品,我很想认真的去对待它,在我的思想中一直把它当副科。听了杨老师的讲课以后,我现在非常自责,我觉得我爱钱的想法是多么的错误啊,上好思品课是多么多么关键的事情啊!我们的教育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孩子的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教育啊!育人先育心,一味的抓高分,升学率,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快乐,失去了个性的发展,也更失去了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讲诚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俭的很多所有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想通过这次学习首先值得反思的就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思品教师,我们肩上的胆子太沉重了,正向课上老师所说的我们得自己把思品当回事,我们必须把它上好。

其次是理念的转变。

这次新课标培训,我们的教材又有了新的变化,它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它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以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展。

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太陈旧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与合理扩充。讲究的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在这次培训中,老师的讲解让我折服,我与他们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作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以上是我对这次培训的一些肤浅认识,总是心中有很多话,确实无文彩表达。这次培训应该说是非常及时的,相信此次的学习,能在自己今后的常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篇二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也正因为这种种的原因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我作为一名培训机构的教师觉得责任大;任务重;处处要走在一线教师的前沿,故此我认真学习专家们的报告,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与同仁们进行交流,通过学习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了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上,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去贯彻。

1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据调查,34%的学生是因为教师讲得好而喜欢一门课,这是决定最喜欢一门课的首要因素;23%的学生因为教师讲得不好而不喜欢一门课。喜欢政治课的学生很少,但78%的学生是因为教师讲得好而喜欢。可见,教师的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带有情趣色彩的心理倾向。

当兴趣表现为力求更深入地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时,就是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烈火,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而这种满足又能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①教师课堂上以情激情。新课程改革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从而使思品课教学从过去的只关注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发展到现在重点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教师课堂上积极的感情投入,充满激情的教学,会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作用,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师的影响。

②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一些小故事,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材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③尽可能采取形象直观的形式,如教学挂图、照片、幻灯、课件、录音、录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④设疑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有疑才有思,才能够将学生引人入胜,质疑是激发兴趣的开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学习兴趣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有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例如:我听到了这样一堂课,一位教师在教学《要’心胸开阔》一课时,读课题后,教师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许多学生马上举手问:“老师,什么是心胸开阔?”,“怎样做到心胸开阔”“心胸不开阔会怎样……”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踊跃发言,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激发兴趣的方法还有许多,关键是我们要找准与课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事例。

2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实际,回归生活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联系实际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为原则,材料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们就会觉得教学内容可见可闻,具有真实感,容易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学生就会觉得教师言之有理,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联系实际能克服照本宣科,空洞说教,能减少拿空的、远的东西往学生头上压的不良授课方法。联系实际要有目的性、思想性、针对性,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首先,我们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在谈到国际爱国主义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1998年特大洪水援助和世界部分国家和政府对在2005年的亚洲海啸地区的国际援助,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其次,在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

如:介绍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的巨大发展时候,我们可以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所列的枯燥的、毫无亲近感的数据要更有说服力。再者,思想品德课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3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强化人际互动,调动主体参与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良性互动关系不仅能增进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重视强化师生问的互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演唱,把课堂的主要音乐活动归还“主体”,以发挥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一是让师生在优化的情境中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交互氛围,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二是让师生彼此位置互换、权利互调、角色互变,教师更多地扮演“合作伙伴”、“设计师”的角色,使每个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潜力;三是创设多种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形式和通道,让学生在多种体验形式中互进;四是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的纵向发展,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我在担当本次全县100名县级中小学名师评委听课时惊喜的发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居高临下的指挥者逐步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可喜地变化,课堂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兴趣、主体参与意识、学习习惯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得到了培养,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缺乏实践活动就会使思品课教学失去活力,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思品课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课前实践活动、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后实践活动三部分。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篇三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

1、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力

3、知识

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为此,课程所追求的不仅是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当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他们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也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当一个儿童遭遇到生活中某个事件、某个人时,他不仅在感知认知:这是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个什么人?同时也会产生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随之而萌发响应的情意、态度,然后是一定的行为。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也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应当相互渗透,面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做出合理选择。

五、实施建议

按照课时安排,《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每周两课时,已经不是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要上好这门课程,应该要树立以下新的观念:

1、教材观。新的教材观应该是: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教师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3、学生观。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学观。教与学的新观念是:首先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善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态度和能力。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相处。教学不是偏重单纯的学术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第三,教学要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知识的来源并不限于课本,学生周围的人,学生身边的事物都是学习的资源。要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好各种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总之,新的教学观念,新就新在,不是为了教而教,是为了学而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

小学品德新课堂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确立教学课题、进行学情分析、教材课题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要点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教学过程是新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最核心的内容,它是由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前后步骤或顺序的各个主要活动环节构成的。也称教学程序。一般情况分为导入、新授、总结、拓展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分别包含了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动内容。从总体上说,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必须要体现出以下几点一要教学过程活动化。(即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把过去那种讲解提问式教学,灵活的设计为学生的多种活动。)二要学习方式多样化。(即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重视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要过程设计粗线条化。(这里所说的粗线条,不是指环节语言笼统、简单,而是环节语言要抓关键、抓重点,严格遵循新课堂教学课例提倡或强调的“大环节要清,小环节要精”。)

每个课例的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一方面以儿童为主体,以各种活动为媒介,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将儿童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不同事件进行综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充分体现出品德课程的综合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