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2年叶圣陶的读书心得(五篇)

2022年叶圣陶的读书心得(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06:07:11
2022年叶圣陶的读书心得(五篇)
时间:2022-12-31 06:07:11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叶圣陶的读书心得篇一

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我重新阅读了叶圣陶的教育著作,又有新的感受。“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叶老的这些话语,真可谓高瞻远瞩,体现出了教育民主的光辉,也与当今的新课改理念和精神合拍。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老提出了作为教师的作用和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按事先制定好的策略实施教学活动,以完成知识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这种方式漠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性差异,语文教师扮演的是“主角”,是“统治者”的角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缺少个性和灵气。先生的观点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以举一反三。

目前新课程理念要要求教师要自觉地将角色转变为“服务者”。就是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空间,为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使每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一教育精髓,叶老早就在他的著作中体现了。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叶老的这一席话,就是强调教师应该具有人格魅力,有师德规范。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教师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学术品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求学生为祖国而学,自己必须为祖国而教;教师要求学生要有事业心、热爱自己的专业,自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师要求学生关心他人,自己必须关心他人,爱护学生。现代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学习、观察与思考。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以言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树立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和严格的学习纪律,更主要的是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校风校纪规范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时,你才能教育好别人。而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教师是蜡烛”,肯定了教师的奉献与给予,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而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师是园丁”,“园丁”比喻教育学生就像是培育花朵,需要经常地、定时地浇水、施肥、松土。我觉得与其把教师比喻为园丁,不如比喻为太阳。太阳是一个充盈的、热情的、开朗的、充满了光和热的载体。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播下光和热,使学生变得强健有力,自强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包含了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一方面它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因此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能力。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规范,必须给予一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往中会生成新型的人格,而不是没有生命的,事先被规定好规格的产品。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 “唤醒”、“激发”和“升华”学生的灵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名家的著作我们是常读常新,愿以此共勉。

叶圣陶的读书心得篇二

生活是一座大围城,人一出生就困顿其中,小时候也许我们不知道,因为围城够大,城墙都离你太远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遇到三座城,它们叫做家庭、事业和婚姻,然后一生便过完了。

有的人在围城中终日无趣,一辈子都只想着怎样才能逃出来,最后蹉跎了一生,因为,其实根本没有人能逃出最大的那座城,如果你出来了,要么成仙了,要么轮回了。但有的人在城里活得风生水起,生命之花灿烂无比。

说说《围城》里的方鸿渐吧,很显然的一点,他是典型蹉跎了一生,疯狂从几座城逃来逃去的人,懦弱无比,遇到困难只知道换个环境重新开始,可是这样只能一直走下坡路,只能让心越来越暗淡。遇到困难又怎么样,为什么总要逃避,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就算碰钉子又怎么样,没有碰钉子的人生还叫什么人生!

先说说在家庭这座城里吧,方鸿渐实在太听从家里人安排了,老家沦陷后,失了身份和地位,连钱财也没了,他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去成不了婚的岳丈家里做事,虽然在战争年代有事做是还不错的,不用计较什么人给的,但是住在人家家里就显得憋屈了,更何况还有一个丈母娘挤兑,他却懦弱的很,什么都没做,只知道逃。后来方鸿渐娶了孙柔嘉,一心只想着自己家里人,只知道回去小房子时哄哄孙柔嘉,不知道帮她在家里人面前说上一辆句话。若不是孙柔嘉这样做事情计后果打算盘的女人,估计妯娌之争、婆媳之争早闹得不可开交,连婚也结不成。在家庭这座城里他活得并不痛快,于是他逃走了,逃去了三闾大学。

战争时期的大学里,各老师都不计较学生的好坏,只计较有得教没得教,成日里勾心斗角的事情少不了。方鸿渐呢,斗得累,以至于顿生一股清高,觉得来三闾大学就是一个错误,连最后的垂死挣扎都不愿做,犯了一个错误被校长挤兑了就带着所谓的志气和孙柔嘉走了。你看,他又走了,他又从事业这座城里逃走了,没有一丝成就。

再说说婚姻的城,方鸿渐起初在船上和鲍小姐胡闹,让我都觉得方鸿渐品质甚为低下。再和苏小姐搞暧昧,只因他自己的懦弱不敢拒绝,明明已经心有所属,却总是拖着不与她说自己其实并不爱他,就这样忍心看着孙小姐浪费年华。后来又和真心相爱的唐小姐擦身而过,却也不去问个仔细,一伤心之下去了三闾大学,哪知道这是一个过错啊,明明原本能成就一段好姻缘的。最后与孙小姐草率了事,草率到让我怀疑是不是这段印刷不全呢,我想他也只想寻个了结,因此在婚姻这座城,也活得完全没有滋味。

书的末尾是方鸿渐与孙柔嘉大吵之后离家出走去投靠好兄弟赵辛楣。你看,他又从婚姻这座城里逃出来又去追求事业了。我想他一定会再逃的。我们如果像方鸿渐一样逃来逃去,无疑走到最后,我们什么事也没做成,我们谁也不是,我们的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如果只想逃避而不是想方设法去试一试,那只有下坡路能走。像在打仗的时候,一场战争开始了,如果你想办法去打了,你有可能会输,有可能会赢,有可能会得到,有可能会失去,但是如果你永远只知道和解、赔地、割款,那你永远只能失去。我们要在自己的城里活得风生水起,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意义。

叶圣陶的读书心得篇三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德育思想,是贯穿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条红线。自叶圣陶研究会成立以来,十多年间对此有专家论及。普遍认为叶圣陶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他的著名论断——“一切的知识的根源就是道德”,教育是学习科学的“必要的和正当的动力”,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作一个合格人”,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那就是“都是为了达到不教”。为了不教而教,这表面上似乎看来相互背离,但仔细研究就会觉得并不矛盾。叶圣陶认为:“教师当然必须,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会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

二 、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思想正是关注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目的。要达到不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就应“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在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步自求得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做呢?如何“导”呢?

首先,教师心中有学生,要想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想到学生今后的不需要教也能终身学习这个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可能时时处处考虑到,现在的每一堂课,都将使学生获得一辈子的能力,每一次的教都将使学生获得“自求得之”的具体方法。

其次,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的观念,老师的身份角色,是“导”,是辅导、引导、开导。

第三、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该肯定学生的差异,而绝对不能强求一律,强求整齐划一,应该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不能用 “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丰富多样。让我们的教育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塑造人的个性。

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重心,以教学的对象为主体,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教师的导,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心中有了学生,想到了学生的未来,就能自然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有了主体地位,就能关注学生的个性,而一旦关注了充满个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程教学中。一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适时地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和神态,来激发学生的新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传授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这就是说,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教师要有同理心,时刻想着如果我处在学生的位置会有怎样的情绪感反应,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义伤害了学生而不自知,在动机和结果之间出现巨大反差。

除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以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每个学生都有可能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去呵护,去引导,而不是“拔苗助长”、“越俎代疱”。学生发展过程中会有“真实的残缺”,而“真实的残缺胜过虚假的完美”。因为是真实的,所以才是可贵的。因为是残缺的,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关心,才需要我们去引导,才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完善。所以关注、呵护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个认知过程,成长的需求。我们经过努力会收获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三 、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所谓教学相长,教与学互为前提而存在,一个理想的课堂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在这一个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叶圣陶所强调的“导”。

学生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确立,教师的主导并不是可有可无,即使有了导也不是放羊式的消极的形同虚设的导,而是应该像叶圣陶所提出的“致力于导”。

能致力于导的教师,才是我们新课程所大量需求的教师。叶圣陶先生提出,实现不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从需要老师到逐步不需要老师的过程中,老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学生最终走上不需要教的道路是不可通达的。“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个论断,闪现出人性的光芒,人类的睿智,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努力的方向。

21世纪中国的教育,必将从因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而出现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全面发展,放松德育教育的误区中走出,重新回归到全面发展的健康道路上来。而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也必将为呼唤教育回归产生积极作用。如此说来,21世纪的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将逐步进入极富使命意义的新阶段,这应是不久将来的事情。

叶圣陶的读书心得篇四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崇拜的偶像。二十世纪60年代,叶老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观点。因此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是力求做到这一点。

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我重新阅读了叶圣陶的教育著作,又有新的感受。“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叶老的这些话语,真可谓高瞻远瞩,体现出了教育民主的光辉,也与当今的新课改理念和精神合拍。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老提出了作为教师的作用和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按事先制定好的策略实施教学活动,以完成知识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这种方式漠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性差异,语文教师扮演的是“主角”,是“统治者”的角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缺少个性和灵气。先生的观点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以举一反三。

目前新课程理念要要求教师要自觉地将角色转变为“服务者”。就是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空间,为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使每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一教育精髓,叶老早就在他的著作中体现了。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叶老的这一席话,就是强调教师应该具有人格魅力,有师德规范。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教师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学术品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求学生为祖国而学,自己必须为祖国而教;教师要求学生要有事业心、热爱自己的专业,自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师要求学生关心他人,自己必须关心他人,爱护学生。现代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学习、观察与思考。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以言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树立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和严格的学习纪律,更主要的是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校风校纪规范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时,你才能教育好别人。而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教师是蜡烛”,肯定了教师的奉献与给予,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而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师是园丁”,“园丁”比喻教育学生就像是培育花朵,需要经常地、定时地浇水、施肥、松土。我觉得与其把教师比喻为园丁,不如比喻为太阳。太阳是一个充盈的、热情的、开朗的、充满了光和热的载体。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播下光和热,使学生变得强健有力,自强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包含了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一方面它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因此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能力。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规范,必须给予一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往中会生成新型的人格,而不是没有生命的,事先被规定好规格的产品。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 “唤醒”、“激发”和“升华”学生的灵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名家的著作我们是常读常新,愿以此共勉。

叶圣陶的读书心得篇五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德育思想,是贯穿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条红线。自叶圣陶研究会成立以来,十多年间对此有专家论及。普遍认为叶圣陶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他的著名论断——“一切的知识的根源就是道德”,教育是学习科学的“必要的和正当的动力”,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作一个合格人”,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那就是“都是为了达到不教”。为了不教而教,这表面上似乎看来相互背离,但仔细研究就会觉得并不矛盾。叶圣陶认为:“教师当然必须,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会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

二 、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思想正是关注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目的。要达到不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就应“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在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步自求得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做呢?如何“导”呢?

首先,教师心中有学生,要想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想到学生今后的不需要教也能终身学习这个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可能时时处处考虑到,现在的每一堂课,都将使学生获得一辈子的能力,每一次的教都将使学生获得“自求得之”的具体方法。

其次,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的观念,老师的身份角色,是“导”,是辅导、引导、开导。

第三、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该肯定学生的差异,而绝对不能强求一律,强求整齐划一,应该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不能用 “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丰富多样。让我们的教育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塑造人的个性。

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重心,以教学的对象为主体,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教师的导,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心中有了学生,想到了学生的未来,就能自然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有了主体地位,就能关注学生的个性,而一旦关注了充满个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程教学中。一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适时地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和神态,来激发学生的新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传授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这就是说,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教师要有同理心,时刻想着如果我处在学生的位置会有怎样的情绪感反应,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义伤害了学生而不自知,在动机和结果之间出现巨大反差。

除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以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每个学生都有可能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去呵护,去引导,而不是“拔苗助长”、“越俎代疱”。学生发展过程中会有“真实的残缺”,而“真实的残缺胜过虚假的完美”。因为是真实的,所以才是可贵的。因为是残缺的,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关心,才需要我们去引导,才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完善。所以关注、呵护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个认知过程,成长的需求。我们经过努力会收获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三 、叶圣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所谓教学相长,教与学互为前提而存在,一个理想的课堂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在这一个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叶圣陶所强调的“导”。

学生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确立,教师的主导并不是可有可无,即使有了导也不是放羊式的消极的形同虚设的导,而是应该像叶圣陶所提出的“致力于导”。

能致力于导的教师,才是我们新课程所大量需求的教师。叶圣陶先生提出,实现不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从需要老师到逐步不需要老师的过程中,老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学生最终走上不需要教的道路是不可通达的。“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个论断,闪现出人性的光芒,人类的睿智,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努力的方向。

21世纪中国的教育,必将从因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而出现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全面发展,放松德育教育的误区中走出,重新回归到全面发展的健康道路上来。而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也必将为呼唤教育回归产生积极作用。如此说来,21世纪的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将逐步进入极富使命意义的新阶段,这应是不久将来的事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