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2年高三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四篇)

2022年高三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23:29:03
2022年高三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四篇)
时间:2024-03-20 23:29:03     小编:zdfb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高三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篇一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

2、知道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会作力的分解图

3、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

4、会分析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精神与科学严谨态度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会作力的分解图并利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

重点突破:互动探究及自主探究部分均安排学生作图及计算,使得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教学难念】

根据问题受力情况分力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

难点突破:以实验的手段,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感觉变看见,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小组探究,自主探究,深刻体会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及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教师:非常荣幸能来富春中学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我们先邀请两位男生上前与老师一起完成一个小游戏。

师生互动:邀请两位男生模拟拔河进入相持阶段,握紧绳子用力拉,然后教师用两根手指从绳子中部往边上一拉,结果把两个男生都拉过来了。

教师继续点燃气氛:老师不仅可以用两根手指轻松拉过两个男生,还可以单手拉动大客车,可惜这个就不能现场演示了,大家看一段视频吧! (播放视频)

教师留下悬念:为什么老师能“四两拨千斤”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了。

教师明确课堂内容的意义: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过,有时候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替代,这就是力的合成。实际中又有很多情况下一个力能产生多个作用效果,为了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我们又必须用几个力去代替这一个力,这就是力的分解。比如,刚才两位同学拔河,老师在绳子中部施加了一个横向的拉力,这个力就同时产生了拉动两位同学的作用效果,要解释这四两拨千斤现象就必须学习力的分解知识。现在我们从简易点的情况入手研究力的分解。

[师生互动探究一]

(图片展示:拖拉机拉耙,人拉箱子!)

教师疑问过渡: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片,这里物体都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个拉力对物体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

教师:接下去我们用实验进行探究。

师生实验探究:我们将一小车放在测力台秤上标一下指针位置,小车的一端用细绳连接着力传感器,同学们可以直接在屏幕上读出拉力值,小车另一端用细绳通过滑轮挂钩码,即给小车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里我们挂上重为4.9n的钩码,请同学们在学案上记录下f=4.9n

教师提问学生1:同学们在台秤和传感器的读数方面观察到什么现象?请描述一下!

(传感器原先无读数,现在有读数了,台秤读数减小了)

教师继续提问:这说明该斜向上的拉力对小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一个竖直向上拉小车的效果和一个水平向右拉小车的效果)(教师适时表扬与鼓励学生)

高三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篇二

【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第一课时

西安市中铁中学 段彩凤

邮政编码:710054

《力的分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中铁学校 段彩凤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中第五节《力的分解》,是继第四节《力的合成》后,对力的矢量性、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应用,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具体内容有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的法则、在实际问题中分解力的方法、唯一解的条件、矢量相加的法则等。应分为两课时学习,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合力和分力的定义,知道了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理解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难度不大,但对如何在具体问题中分解力,尤其是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出现困难。

【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我的设计理念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模型,再走向生产生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台秤上提升物体,斜面上放置物体,圆规上悬挂钥匙、在斜面和挡板间放置篮球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具体问题中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轻松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 。

(2)通过探究尝试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

(2)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验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难点: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 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方法】

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让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学生分组探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给学生分组展示机会,调动学习热情,分享成果;联系实际,收获成功的快乐。

【教学手段、方法】

导学案+实验探究体验+合作讨论+多媒体

【教学用具】

电子台秤一个、带有细线的滑块一个、圆规一个、一串钥匙、自制斜面一个、自制带有竖直挡板铺有海绵的斜面一个、滑块一个、足球一个、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2分钟)

故事引入:一天,小明和家人去郊游。在路上,他们看到一辆货车不小心陷入了路边的泥坑中,很多大人在后边推,可是怎么也推不出来。这时,小明主动请缨,说:“我来试试!”只见他找到一根粗绳,把它的一端绑在车上,另一端绑在旁边的大树上,然后在绳的中央位置处稍一用力,竟然将车缓缓拉了出来。所有人都惊呆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四两拨千斤’”

那么,是不是小明学过功夫,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 白话文 完新课,我们再来解答这个问题。

活动设计:教师讲故事,课件出示情景,学生听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3分钟)

活动设计:教师叫两位学生分别汇报自己的复习学案和预习学案的内容,其他学生纠错。

设计意图:复习合力、分力的关系,力的合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性”的理解,加深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法则,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

二、新课教学

1、自主学习(4分钟)

师:通过预习,我们明确了力的分解就是已知合力求解分力的过程,力的分解的法则也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可是我仍然有几个疑问:(课件出示问题)

为什么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分解一个大小、方向确定的力,如果没有条件限制,为什么能得到无数组分力呢?

当已知两分力的方向,得到的分力是几组呢?具体怎样作图?

活动设计: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带着问题阅读教材64页的内容,必要时可以画图;叫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已知两分力方向时,力的分解图。三分钟后,叫学生依次回答问题,教师纠错,课件出示答案和作图方法,并强调问题答案。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力的分解的任务是什么,并且清楚当已知两个分力方向时,如何作图分解力的方法,为后边的教学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10分钟)

师:由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当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中,如果能设法确定合力的分力方向,就能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确定的分力了,而且我们还可以用学过的三角形知识求解出两个分力。

活动设计:学生分为四组,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在十分钟内完成学案上本组的任务。强调:学习伽利略的研究思路:观察——猜想——实验——结论;最后的分力要用合力和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表示。

任务布置和仪器提供:

第一组:分解斜向上的拉力。提供仪器:电子台秤、带细线的滑块

第二组:分解斜面上物体的重力。提供仪器:斜面和滑块。

第三组:分解物体对三角形支架的作用力。提供仪器:圆规和重物。

第四组:分解竖直挡板和斜面间物体的重力。提供仪器:带有竖直挡板铺有海绵的斜面、足球。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小组展示(15分钟)

活动设计:每个组派两名学生上台展示,分别从小组的观察、猜测、实验的设计、实验现象、结论、合力的分解结果进行展示,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外组成员可以提问。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4、随堂检测(6分钟)

活动设计:师生共同总结在具体问题中分解一个力的三个步骤:

⑴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⑵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两个分力。

⑶ 根据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5分钟内完成学案上的两个随堂检测题。教师公布答案,并简单讲解。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步骤,并通过练习,熟练解题思路。

高三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篇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

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

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

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课题引入

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2.1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

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实例四: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车

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小组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

教师引导:直接拉可以吗?一个较小的力,能不能产生一个较大的分力作用效果呢?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2.3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定则

问题情境:某人向东行走了30m,又向北行走了40m,这个人的运动位移是多少?

学生活动:求解总位移,总结发现位移的合成也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生总结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学生总结: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物理量均为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运算法则。而标量只需按照算术法则进行相加。

教师引导: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简化成三角形定则。通过在黑板上图解的方法让学生看出矢量求差的方法。

问题讨论:电流强度是矢量还是标量?

设计意图:矢量的核心要求是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或合成。是对早期矢量知识的升华,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渗透思想,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加以体验。矢量减法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力的分解》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二、能力目标:

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时,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惟一地求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所对应的合力。而在已知某力,将它分解为两个分力时,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却可以有无数组解。但具体到实际当中如何分解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3、会用图示法根据实际要求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

(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

(2)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学生:某一个力f,可用f1和f2来代替,那这两个力叫f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当然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老师总结: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才能相互替换,所以在分解某力时,其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效果,比如:形变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一的。

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面成θ角。

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副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

(2)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

(3)如图所示分解f1=fcosθ,f2=fsinθ

例2:物体放在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产生有什么样的效果。

由学生分析:

(1)g方向竖直向下,又不能下落。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产生紧压斜面的力的作用效果;在沿斜面方向上使物体产生沿斜面向下滑动的效果。

(2)两分力方向确定了,分解是唯一的。

(3)g1=fsinθ,g2=gcosθ

2、巩固性训练

(1)如果小球挂在墙上,绳与墙的夹角为θ,绳对球的拉力f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以分解为哪两个方向的里来代替f?

(2)如果这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重力g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如何分解重力g。

师生共评(1)a:球靠在墙上处于静止状态,拉力产生向上提拉小球的效果,向左紧压墙面的效果。分力的方向确定了,分解就是唯一的。

b:f的分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f1来平衡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f2来平衡墙对球的支持力。

c:f1=fcosθ,f2=fsinθ

师生共评(2):a: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沿f1的直线上的分力g1来平衡f1,一个沿f2的直线方向上的分力g2来平衡f2。

b:∴g1=,g2=ctana

课后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从理论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是无数组的。但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互替换,在此意义上分解是唯一的。

课后习题

完成教材课后作业第2、3、4题。

高三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