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孙景坤事迹作文(5篇)

孙景坤事迹作文(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06:15:19
孙景坤事迹作文(5篇)
时间:2022-12-27 06:15:19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孙景坤事迹作文篇一

1948年,孙景坤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他赴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先后荣立一、三等功,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他复员回乡,深藏功名服务百姓,甘于清贫、坚守初心。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的老复员军人孙景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

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这是一等功奖章,这是三等功奖章……”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一间不起眼的平房里,整洁的书桌上摆放着96岁的老英雄孙景坤的军功章。

孙景坤的故事,得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

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屡立战功。

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袭来,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伤疤。由于表现出色,1948年,孙景坤于战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刚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立即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

“保卫和平,保卫胜利果实!”10月的一天,命令终于下来了,孙景坤随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两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数十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赶来支援的战友找到了昏迷的孙景坤。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为民干事,一刻也不能等”

硝烟散去,孙景坤将奋斗的“战场”转至亟待脱贫的家乡。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主动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将各种功绩证明悄悄收藏起来,决定回乡务农。再次成为农民的孙景坤感慨地说:“当过兵的我与之前不同了,从火线入党那天起,我更坚定了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事业中去。”

怀揣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孙景坤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回乡后的第3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很快,踏实肯干的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没有辜负村民们的期待,他带领乡亲走合作化道路,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乡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洪水泛滥、侵蚀土地。从战场上走来的孙景坤没有一丝退缩,他带领乡亲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100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

后来,村里有人问他:“老孙,你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福,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却说:“为民干事,一刻也不能等。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给祖国和人民了。”1971年,他还把19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将功勋荣誉压在箱底,从未向别人提及,更没有因此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收入,就连儿女也只知道父亲是一位老兵、上过战场,仅此而已。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册子,说这书上说的英雄不是老孙头吗?我们才逐渐知道父亲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

孙美丽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对家里人很“抠”,“小时候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队长,只要开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后来,当地电信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随着年岁渐长,孙美丽慢慢读懂了老人的想法:当年和父亲一起参军的10个伙伴,活着回来的只有3个人。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更多是在替战友活着”。

孙景坤的日子过得清贫,可他依旧坚持吃苦在前、不改本色。在家乡担任村干部期间,他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干担当、积极作为。为了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他组织村民成立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

几十年来,孙景坤严格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向组织提过特殊要求。“我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我的战友就牺牲在我跟前,和战友相比,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孙景坤说。

孙景坤事迹作文篇二

8月15日,在丹东光荣院里,96岁的孙景坤正在与护理员聊天,“好,这里真好,感谢党和政府安排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和细致周到的护理,我知足了。”老人的精神状态不错。此前,他与大女儿女婿一同居住。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被送到这里,享受24小时护理服务。

老人居住的特护区房间有20多平方米,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在他睡觉的电动护理床的床尾立着一个输液架,上面挂着老人的军装,一枚枚奖章、纪念章熠熠生辉。这是陪伴老人几十年的心爱之物。

“老人对这些军功章很珍视,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在身边。所以我们在老人床边的右侧钉上了吊钩,军装和奖章就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院医疗康复科科长孙红霞说,老人晚上的觉少,睡不多久就醒了,护理员几次看见老人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奖章。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吊钩坏了,便将军装挂到了输液架上,让老人一抬眼就能看见。

舍生忘死 勇立战功

走进金山镇山城村,拐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会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平房,这便是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家,孙景坤此前就居住在这里。走进屋内,墙上贴满了老人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他清贫朴素的生活和辉煌的过去。

走近细看,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在上甘岭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与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激情如火的岁月。

孙景坤的故事,要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分别荣立二等功。战斗中,他多次负伤,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1949年,孙景坤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今丹东)待命。部队驻地离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只是默默地望着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排长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声,排长又说,怎么也得让媳妇看见你还是个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在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21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孙景坤的外孙子毕元发对姥爷关于这场战役的讲述至今印象深刻,“战斗异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依靠多年的作战经验,姥爷知道敌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敌人进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处盲区,敌人的火力打不到那里,他主动请战,跟战友借着坑道掩护奋力狙击,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毕元发说,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和牺牲的战士身边,找到了昏迷的姥爷,他的腿部等多处受伤,耳朵也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在抗美援朝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

选择艰苦 为民造福

1955年孙景坤复员回乡,在外征战多年的他,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家乡务农。他将自己的组织关系交到村支部,把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悄悄地把各种功绩证明收藏起来。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复员回乡后,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邱大鹏说,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立下的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果真不负众望,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村里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引发水灾,洪水泛滥、侵蚀土地,孙景坤便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那时候没有机械化设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人扛、手推石头和土,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村民们见他这样辛苦,都劝他歇两天,但孙景坤却说等着修完了再一起歇。”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说,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通过这个事儿,孙景坤更是受到了村民们的爱戴。

在生产队期间,孙景坤始终保持忠诚担当本色。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动员村民将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遵守组织纪律,在家乡务农这些年,他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988年,在开展“三先一优”“三先二优”竞赛活动中,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很多人不理解,“你本来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认真地说:“为啥不干,战争年代只有干,才能走出活路。我躺着享受,我那些死去的战友能安生吗?”孙景坤义无反顾地带领村民开展竞赛活动,他因此先后获得金山镇优秀共产党员、“先锋杯”党员光荣称号。1991年,在“学雷锋、比奉献、做先锋、创一流”竞赛活动中,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授予孙景坤先进党员称号。

深藏功名 永葆本色

几十年来,孙景坤将自己过往的功绩尘封起来,如果不是一个村民的意外发现,他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功绩将会被掩埋一辈子,即便是孙景坤的亲生儿女都不知道,父亲原来隐藏了这样一个大“秘密”。

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回忆说,父亲很少谈过往的作战经历和功绩,直到几年前,同村的一位村民拿着一本小册子找到孙景坤,指着书上说的英雄问他,“孙老,这是您吗?”当时,他矢口否认,“不是我。”“这上面可有你的照片和名字,怎么还会有错?”孙景坤也只是笑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这时我们才渐渐知道爸爸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是不愿回忆起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美丽说。

就这样,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在村里迅速传开了。不少人感到震惊,“都知道他当过兵,没想到他是那么大的英雄。”有人感到不解,“他那么大的功劳,怎么不见他提什么要求。”还有人感到惋惜,“如果当初留在城里,可能早就成了国家干部,换成我可做不到。”

上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开展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孙景坤作为复员军人,被邀请为青少年讲战斗故事,在他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时,大家深受震撼。媒体对此作了报道,老人也拿出了压在箱底的军功章和相关证明材料,这些媒体报道被老人珍藏保留,有的还放大贴在家里的墙上,这段尘封的往事才被真正揭开。

“我们的日子虽然平淡,但过得踏实。这是姥爷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毕元发说,姥爷很疼爱他,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个好人”。在他眼里,姥爷和蔼可亲,可他从来没有想过,姥爷竟然还是一位战斗英雄,由此更是多了份钦佩。

2016年5月,当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正在征集历史文物资料时,孙景坤考虑再三,毅然把珍藏几十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的老照片捐献出来。他对抗馆工作人员说,“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他们不该被遗忘……”言语间,充满了对已故战友的崇敬与怀念。

甘于清贫 无私奉献

村里常有人对孙景坤说: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孙景坤却说:“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

孙景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世纪70年代,他把19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孩子穿起军装意味着什么?孙景坤深有体会。要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和平、康乐,就得有人付出牺牲,对自己的得失,孙景坤从不皱一下眉头。

孙美丽回忆说:“我8岁上学,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因交不起学费和腿有残疾,同学们歧视和欺负我。按说父亲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就这样,大女儿小学仅念了半年,便退学回家务农。

孙美丽在生产队干活时,队里见她手脚勤快、干活麻利,给她的工分从3分涨到7分。孙景坤知道后,开会严厉地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工分降下来。后来,当地电话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姐弟七人,除了两个弟弟正常招工外,其余几人都是农民。

孙景坤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孙美丽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十分不理解父亲为何对家人、对自己这样“苛刻”。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坚守初心 朴实纯粹

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他每次与老人交流,都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纯粹的闪光点,“是触及心灵的”。

孙景坤和大女儿住在一起,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对此,他总是说:“自己修一修就行了。”屋里没有卫生间,老人上个厕所都困难,房子冬冷夏热,冬天只能自己烧小锅炉,老人岁数大不抗寒,夏天有的时候都要穿棉袄,但他常常说:“和当年在坑道相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邱大鹏说,孙景坤日子过得清贫,离开村里后,近些年来,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低保金,随着上级部门发放的伤残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生活也得到改善。为了让老人日子更宽裕,村里也曾多次找企业赞助,想帮帮老人,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不是我应得的,我坚决不能拿。”邱大鹏说,在孙景坤的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而把自己摆在最后。这就是孙景坤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

在军旅生涯中,孙景坤南征北战,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因此患了严重的胃病。回到家乡后,由于一直没钱治疗,每当犯病了,他就吃上两片止疼片顶一顶。他曾突发心脏病,在市中心医院做了支架手术,病虽然治好了,可是七八万元的医疗费全是借的,这对于他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可即便这样,他也从没有向组织张过口。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有人让他“找一找组织”,但他从没动过这个念头,用他的话说,“我的一百多个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长眠在他乡,我还活着,已经很知足了,如果我再麻烦组织,怎么对得起我那些战友们。”

孙美丽告诉记者,2011年,元宝区委区政府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居住条件不好,曾安排他到原丹东第二福利院生活。可老人因不习惯、想家等原因,最后被接回由她照料。孙美丽说,前几年还好,可今年她都69岁了,再加上自幼患小儿麻痹,右腿落下残疾,现在身体已大不如前,照顾老人有些吃力。不久前的一天深夜,她搀扶老人下床方便,不料与父亲一同栽倒在地,为了不惊动在隔壁屋熟睡的丈夫,孙美丽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父亲扶回炕上。“虽然觉得不舍,但看到老人被安顿得这么好,能更舒适地安享晚年,我心里头也就踏实了。”孙美丽感激地说。

掸掉战争的尘埃,掩盖身上的伤疤,孙景坤甘于清贫、埋头苦干,他用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他用辛勤的汗水与村民们一起建设了秀美的村庄。走出山城村,周围翠绿漫染的山岗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一个无悔的英雄。

孙景坤事迹作文篇三

数十年,他把沉甸甸的军功章压在箱底,悄无声息地做了一辈子农民。

他不说,也绝少有人知道,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在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中,他曾立下赫赫战功,还作为志愿军的英模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这位默默无闻、自甘寂寞的英雄,就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87岁的老人孙景坤。

1947年,在家乡担任着农会副会长的孙景坤带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先后转战辽沈、平津、海南岛。1950年,抗美援朝的号声吹响,孙景坤告别了新婚不到7天的妻子,赴朝参战。

三年里,孙景坤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最惨烈的莫过于上甘岭一役。这一仗,敌我双方先后动用兵力10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敌军炮兵、航空兵向两个山头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上甘岭的上空,几乎每天都是硝烟缭绕,如阴云密布。随手抓起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铁屑、弹壳。其激烈程度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甚至成了上甘岭战役我军坚持坑道作战时的立功标准。然而要送补给上去,就要冲过敌人10几道封锁线,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的代价。

就是在这样残酷的情况下,班长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把10箱弹药送到阵地上。而在此之前,已有8批战友牺牲在运送补给的路上,一个也没能活着回来。

“上!”孙景坤手一挥,10个人扛起弹药箱就冲进了枪林弹雨。他们一面躲避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一面小心艰难地向前移动。恰好敌人一轮进攻结束,瞅准了敌人施放烟雾掩护伤兵的绝好机会,孙景坤带领战友一鼓作气冲上山头。

阵地上已是弹尽粮绝。整整一个加强连,打得只剩下了4个人。孙景坤立即安排战士们各就各位,自己则只身守卫在敌人进攻最猛烈的位置。

敌人的进攻又开始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借着坑道掩护奋力阻击。从日近中午,一直守到半夜,孙景坤和战友们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仅在孙景坤的阵地前,就倒下了20几具敌人的尸体……

上甘岭一役,敌人所标榜的“一年来最强大的攻势”以其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孙景坤因其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并被部队选中作为志愿军英模代表团的一员赶赴北京。

拍一拍身上战争的尘埃,孙景坤于战后回到家乡。他将昨日的惨烈与辉煌默默尘封在只属于自己的记忆里,不声不响、无怨无悔地过起了平静而淡泊的农家岁月。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他都毫不犹豫把机会让给别人。他总是说:“咱当个领导,咱家要走一个,人家别人咋办?咱以后再走也不晚。”生产队走了200来人,他也没把机会留给自家。作为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知道自己这么做并没有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

几年前,老伴儿去世,孙景坤守着1亩地独自过活。一度他的生活十分困难。有人劝他:何不去“上边”找一找。他却不肯。

“当年在部队有多艰苦,特别是在朝鲜,那么多人都没有回来。我回来了,家里有老人,有老婆,还有了一帮儿女,这不挺好吗?那么多同志都没有看到今天的日子,为了祖国把性命都搭上了,我这点事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找的?牺牲了的那些同志他去找谁呀。” 老人的话,语气平和却字字泣血。

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境界;什么是感动震撼,什么是净化升华。孙景坤,这位清癯、和善、质朴、辛劳,看上去与所有普普通通的农村老汉没有任何区别的老人,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孙景坤事迹作文篇四

70年前,青春年少的他刚参加完解放战争,又踏上保家卫国、出国作战的征程,用铮铮铁骨,和将士们一道筑起血肉长城;

解甲归田后,丹心系乡梓。

战场归来,他收起军功章,拿起锄头,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面貌,一干近30年。他躬下身躯,把自己延展成一条路、一座桥,全然奉献给群众……

远去了金戈铁马,淡漠了碧血狂沙。今天,在如水的岁月里回望,我们看到的是96岁抗美援朝老英雄孙景坤的家国情怀、无悔初心。

20多处伤疤,是刻在身体里的军功章

深秋,清晨。丹东市光荣院里,孙景坤坐在床前,打量着挂在墙上的一件挂满军功章的旧军装。阳光照进屋里,军功章上泛起金光。

“这是在辽沈战役中立的三等功,这是在平津战役、海南岛战役中分别立的二等功,这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的一等功……”不久前刚做过一次手术,老人身体有些虚弱,但谈到战场上的过往,却历历如昨。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安东(现丹东市)山城村。1948年1月,结婚后不到一周,他就参军入伍,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临走前,他留给妻子一句话:“只有打了胜仗,咱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战役……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孙景坤快速成长起来,并火线入党。

“最险的一次,子弹贴着我后脑勺过去了,用手一摸,全是血。”正是一次次和敌人的生死较量,让他养成了胆大心细、机智灵活的作战风格。

1950年,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孙景坤随部队从海南战场撤回后集结在安东,待命过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战友们劝他回家看看,他却总是拒绝:“在外边打了三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别人都不回家,就我特殊?”

战场上,对敌人的勇猛痛击,就是对家人、对祖国最大的爱与告慰。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孙景坤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守卫161高地的战斗。

10月27日,已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命令,带领9名战士增援已连续驻守161高地12个小时的战友。彼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天上飞机轰炸,地上众炮齐发,增援部队很难登上高地。

“当战士的哪能讨价还价?让上咱就必须得上!”以敌军飞机轰炸升腾起的烟雾做掩护,孙景坤带领战士们扛起弹药箱冲上161高地。当时,高地上只剩几名战士活着。

副连长支全胜在爆破筒里装满炸药,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孙景坤等人到来,令他精神为之一振:“一定要守住阵地!”孙景坤带领战士们立即投入战斗,从中午到深夜,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

阵地守住了,但伤亡惨重。“阵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老人回忆着,两行清泪无声滑落。

这次战役中,孙景坤毙敌多人,荣立一等功。后来,他被朝鲜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报告团回国,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连年征战,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斗,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子弹有毒,后来腿上、连带脚上的肉都烂了。”

这些伤疤,成为刻在老人身体里永远的军功章。

解甲归田,他默默拿起锄头

秋意渐浓,群山环抱的山城村,山头层林尽染,田间金黄一片。

“山城一队北部湾,当年就是烂泥滩。一遇水涝就不收,如今变成米粮川。”山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邱大鹏感慨地说,这首流传下来的顺口溜,是乡亲们对孙景坤带领大伙改天换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务农。“咱没多少文化,还是回家本本分分做个农民。”孙景坤回忆。

回乡后,孙景坤把各种奖章奖状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锄头下地种田。很快,正直能干的他被选为生产一队队长,带领村民们向着贫困这个“敌人”发起新的冲锋。

村里有条河,经常泛滥引发水灾。孙景坤的倔劲上来了:“还能让条小河欺负了?”他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坝,自此河水安澜。

“他是军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严劲儿,从不强迫乡亲们干这干那。”86岁的村民刘振山回忆,“他在前边干,我们在后边学,大家心服口服。”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里曾划分一片公厕供村里挑粪施肥用,村民都不愿意去挑粪。正犯胃病的孙景坤第一个站出来:“没有好的肥,菜怎么能长好,我来挑。”挑着100多斤粪,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来。看他忍着胃痛满头大汗颤巍巍的样子,村民们纷纷挑起了粪桶。

靠着孙景坤的带动引领,山城村把上百亩烂泥滩改造成良田,在数百亩荒山上种植板栗、落叶松等经济林,一跃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村民刘玉慧说:“我们现在过上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老兵心语:“我是在替战友活着”

英雄,在惊涛骇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里甘守寂寞清贫。

许多年后,孙景坤的赫赫战功才被村民们了解。65岁的村民张德胜回忆起最早发现孙景坤的“秘密”时,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年我从废纸堆里捡回一本旧书,翻书时,我看到里面讲一位战斗英雄叫孙景坤,还有他的照片,我一看这不是孙大爷吗?”

拿着这本书,张德胜跑到孙景坤家。孙景坤不识字,张德胜就把文章读了一遍,听到支全胜等战友的名字,孙景坤点了点头:“是,写的是我。”

至此,孙景坤的英雄事迹才被外界了解。

越是丰功伟绩,越是低调朴实。一直以来,孙景坤住在低矮的平房里,从不向组织开口、伸手。

为什么对自己的功劳不提不念?为什么不向组织要求应得的待遇?外界不理解,孙景坤的7个儿女也不理解。

在大女儿孙美丽看来,父亲对自己严苛,对孩子们也几近“无情”:小时候家里穷,交不起学费,老师说你爸是生产队长,开个证明来,学费就可以免了。孙景坤却火了:“就因为我是队长,才不能这样做。”孙美丽被迫辍学。在生产队干活时,她干得好,别人评3分工,生产组长给她评了7分工,孙景坤知道后,把组长批评了,硬逼着把多的工分给拿下去……

大儿子孙福贵也遭遇了类似的境况。不少好的工作机会都被父亲逼着让给了别人,他一咬牙,参军入伍。这一次,孙景坤没有阻拦,拿出珍藏多年的抗美援朝时用过的茶缸和毛巾送给儿子。

“到部队后,首长看到我的茶缸上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他举着茶缸给战友们说,孙福贵同志是革命战士的后代,我们为有这样的战友感到自豪!在战友们的掌声里,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父亲了。”孙福贵说到这里,眼中泪光闪烁。

摩挲着旧军装上的军功章,老人说出心底的想法:“当年村里10个年轻人一起参军入伍,回乡的只有3个。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做这点事算得了啥?条件再艰苦,能比战场上苦?我活着,是替战友们活,我要把他们想干却来不及干的工作干好,才对得起他们。”

温煦的秋阳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黄的报功书上:“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光线明丽而柔和,为这张历久弥新的报功书镶上了一层金边。

孙景坤事迹作文篇五

96岁的孙景坤躺在辽宁省丹东市光荣院一间干净整洁的房间里,身上盖着薄被,明亮的阳光透过床前的窗户照在他消瘦的面庞上。

岁月和疾病侵蚀着他的身体,他只能勉强听清我们凑到耳边的话语。对于六七十年前那些战火硝烟的问询,他几乎不假思索就能给出答案,尽管只是些零星片语。

不经意间,孙景坤会转头看一眼挂在床内侧墙上的那身志愿军老军装,上面缀满了各式各样的勋章。细数其间,有1枚一等功奖章、2枚二等功奖章和2枚三等功奖章。

那是孙景坤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他埋进记忆深处。脱下这身胸前缀满勋章的军装,孙景坤在人们眼中,是一个心系集体的生产队长,一个躬耕乡野的庄稼汉,一个大公无私的老兵。

这些身份,似乎都和英雄二字无关。

这些身份,却又是一个英雄的底色。

队 长

和上世纪50年代许多中国军人一样,孙景坤的人生被时代洪流分成了上下半场——上半场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下半场回归家乡参加建设。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南征北战的孙景坤复员返乡,回到老家辽宁省安东市蛤蟆塘镇山城村(现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成为一名复员军人。

当兵8年,孙景坤从农民到战士,又从战士回归农民。

孙景坤觉得,自己身体不好,从朝鲜回国后一直在养伤。况且他文化程度不高,认不得几个字,还是回乡继续当农民,建设农村的同时也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

“我是党员,党叫干啥就干啥,就在农村参加合作社了。”

当年和孙景坤一起参军的同村乡亲有12人,活着回来的只有3人,另外两人都有伤残。安然归家,已是万幸,孙景坤把党组织关系交给了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了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

从回到山城村的那一天起,一个战斗英雄便“消失”了。

回村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村里人只知道他参军前当过农会副主席,在部队打过仗、入了党。孙景坤很快成为村里生产一队的队长,农忙时,促农事,争取多产粮食;农闲时,抓收入,搞活集体经济。

当年,村旁有条小河,常常引发水灾,淹没庄稼。孙景坤带头用篮子挑土,用肩膀扛石头,领着乡亲修了一座简易堤坝,护住了农田;并用几年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种下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

在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记忆中,父亲当了生产队长后,每天都忙得不着家,吃完饭就带上一把锄头或铁锹出门,走到哪,干到哪,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

孙景坤一心牵挂的,还有困难村民的生活。80多岁的五保户崔大爷老两口身患疾病,在孙景坤的关心照顾下安度晚年……

上战场保家卫国,回家乡为民解忧。孙景坤这位老兵、老党员受到村民的敬重,生产队长一干就是20多年。

农 民

山城村村民也是多年后才知道,他们敬重的这位生产队长,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兵。

孙景坤的“不普通”,被发现实属偶然。

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给村集体创收,山城村一些年轻人到丹东市一家造纸厂帮着搬运旧书造纸浆,一些品相较好的旧书被他们带回村翻看。当时十几岁的张德胜对军事感兴趣,从中找到一本抗美援朝战斗故事集,名叫《战斗在朝鲜》。

翻着翻着,张德胜看到一篇题为《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的文章,讲述的是孙景坤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事迹,附带的人物照片看上去眼熟。

“孙景坤?这不是二大爷吗?”家中排行第二的孙景坤被村里晚辈尊称为“二大爷”。张德胜赶紧抱着书跑到孙景坤家中,想问个明白。

时值中午,孙景坤刚吃完午饭,坐在炕边。张德胜指着照片问他:“二大爷,这是不是你?”孙景坤没承认也没否认。识字不多的他跟张德胜说:“你念给我听听。”

张德胜一字一句地读,孙景坤面色平静地听。直到听见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孙景坤神色一动:“是我。”

张德胜立刻从书本上抬起头来。眼前这位他再熟悉不过的庄稼汉,这位他十分亲近的二大爷,一下子变得陌生又高大起来。

张德胜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向村里人宣扬:“二大爷老厉害了,在朝鲜战场上是英雄。”

村里人一窝蜂地来找孙景坤,打听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可孙景坤从不多说,那本记录他战斗事迹的旧书也被他收在家里。

那个年月,参军打仗不是什么新鲜事。时间长了,孙景坤这些战斗故事渐渐被村民遗忘。在村民眼中,孙景坤还是“孙队长”。

1990年,丹东电视台记者到山城村采访村里种大棚蔬菜的新闻。采访中有村干部告诉记者,“我们村还有个战斗英雄”。在记者的“软磨硬泡”下,已经66岁的孙景坤翻出一个包得严实的布包,拿出一枚枚奖章,将多年前的战斗故事娓娓道来。

很快,孙景坤的英雄事迹在丹东市传开。前往老英雄家看望慰问的人络绎不绝,各种荣誉和表彰也纷至沓来。

孙景坤却为之苦恼,向当初采访他的记者“抱怨”:“你给我带来麻烦哩!家里总来人,我都没时间下地干活了。”

所有人都视孙景坤为英雄,可孙景坤最在乎的,是自己作为一名农民的本分。

老 兵

了解到孙景坤的“不普通”之后,他身边的人曾经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的疑问,似乎都有了答案——

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身患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到了上学年龄,家里连4元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她仅上了半年学就退学回家务农,“俺爸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能免,可他就是没给开”。

山城村地处丹东市近郊,那些年经常有单位来招工,孙景坤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有一年,当地电信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手工活麻利的孙美丽,“俺爸一看名单上有我,就硬给拿下去了,我瞪眼没捞着去”。

孙景坤7个儿女,5个是农民。眼看招工的路走不通,大儿子孙富贵报名参了军,这一次孙景坤没拦着,还难得地送给儿子一件礼物,一块写有“祖国人民慰问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字样的毛巾。

和孙富贵同龄的张德胜那时也想去当兵,却没走成。“我父亲那时在县城粮食局上班,我虽然在村里生活,可户籍上不符合农村征兵的政策。我家和二大爷家走得挺近,本以为他能松松口,可他愣是没同意。”

参军的心愿未了,张德胜和家人对孙景坤却怨不起来。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生产队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农民自留地全部收归生产队。时任红旗公社古城作业区主任的孙景坤考虑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饭,坚持提出不同看法,结果被撤职,3年后才得以平反恢复职务。

孙景坤的为人,村民们看在眼里,敬在心里。

这个“人”,一撇一捺,堂堂正正。

这颗“心”,至真至诚,为民所系。

生活碰到困难,工作遭遇不公,孙景坤都没有亮出军功章向组织张过口、提过任何要求。

旁人不解,孙景坤也不辩。

他有想倾诉的人。

丹东是座英雄之城,市内有多座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那里长眠着许多曾和孙景坤一起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的战友。

蹲在烈士墓前,孙景坤仔细擦拭着墓碑。“你们为国家把命都搭上了,和你们相比,我现在生活得很好,有啥放不下的……”

走下战场,孙景坤最喜欢穿的,还是军装。

前不久,为了更好地照料他,丹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安排他住进市光荣院。孙景坤唯一的要求,就是把那身志愿军老军装挂在床前。

这辈子,孙景坤永远是个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