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报告篇一
疫情期间,我局积极做好生活必需品的日常监测,组织和督促各区县(市)商务部门督促做好全市各大市场、商超企业全面开工,确保市场供应。印发了《长沙市商务局关于积极做好商贸企业复工营业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长商务发【2020】5号),充分发动各区县(市)商务部门及各相关行业协会指导落实9大类商贸流通企业疫情防控期间服务指南。调研走访各重点商贸流通企业情况,建立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工作联系群,了解掌握企业诉求。通过协调省厅、区县(市)等为50多家重点企业解决相关防疫物资、物流配送等方面困难问题。同时,指导各行业协会进行行业倡议,开展金融需求调查摸底等,为企业服务。指导市美容美发协会深入基层社区开展“义剪”活动等,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
为有效提振消费市场信心促进复工复产,拟定了《长沙市生活性服务业有序复工调度工作制度》及市商务局内部工作调度机制,召开专题调度会议13次,同时协调银行机构联系对接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融资需求300余次,为11家企业发放贷款10.74亿元,并实现新增授信7.43亿元,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全面摸排和强有力的调度,全市生活性服务业复工营业稳步上升。截止4月30日,除酒店住宿、沐浴业外,全市生活性服务业整体复工率达到98.35%。
印发了《关于有效降低疫情影响促进商贸流通产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长商务发〔2020〕6号),将开展促销活动作为重要内容,安排45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并提前拨付360万元给高新区、各区县(市)用于组织活动。修改完善《长沙市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长沙市商务局长沙市财政局关于开展2020年长沙市有效降低疫情影响促进商贸流通产业稳定发展项目资金(第一批)申报的通知》(长商务发【2020】23号),并于5月7日完成申报,通过初审、处室审核、专家评审等程序,对35个项目给予补贴487万元。
根据《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沙市有效降低疫情影响稳定经济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长政办发〔2020〕8号)文件精神,以及3月20日、4月26日衡华书记就疫情期间对商户免租金诉求问题的批示精神,为有效帮助商户缓解租金压力,及时化解各类矛盾风险,4月29日市委常委、副市长谭勇主持召开了落实疫情期间商户租金减免政策专项调度会议,会议听取了市商务局关于全市生活性服务业复工营业及相关政策落实的情况汇报。根据专题调度会议精神,各相关市直部门对惠企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各区县(市)政府对辖区内的社区、企业、门店等重点场所走访摸排,重点排查了商业企业因停工破产、员工下岗、工资拖欠、房租减免、合同纠纷等带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掌握情况。我处汇总了各相关市直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惠企政策兑现落实情况及问题排查情况,并形成了《关于落实疫情期间商户租金减免政策有关问题的情况汇报》,并于5月8日报送至市委办公厅。
专题研究策划确定了“春天有约”“夏季有礼”“秋天有韵”“冬季有味”长沙消费季四个系列主题开展促销费活动,坚持每周一调度一信息专题上报相关市领导。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激活消费,将“开展促进消费活动”作为重要措施列入市级流通发展政策(长政办发〔2020〕60号)及有关降低疫情影响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政策措施(长商务发〔2020〕6号),今年已提前拨付并安排536.2万元用于全市系列促销活动。同时,充分发动各区县(市)、行业协会、平台公司及重点企业开展促进消费活动。截止8月28日,全市“春天有约·夏季有礼·秋天有韵”长沙消费季共开展341个系列子活动,共计投入资金达3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近1亿元,企业配套超过20亿元),通过红包、福袋、现金优惠劵等发放给消费者,直接吸引和带动线上线下消费者超过1000万人次,撬动全市实体消费超过500亿元,仅春回潇湘百业兴”和包购物活动共使用3.62亿元消费劵,消费劵撬动全市实体消费近60亿元;7月26日开幕的首届“夜星城”消费节系列活动开展以来,通过开展行之有效、富有特色的消费促进活动,充分挖掘我市夜间经济消费潜力,打造一批夜间经济消费商圈、街区、场景和名片,长沙夜经济品牌影响持续扩大,引爆消费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9月20日,活动期间共举办各类子活动147个,各级政府投入超1780万元,参与企业超万家,企业让利近1.63亿元,累计带动销售金额超过96.05亿元,同比增长29.96%,累计增加客流量超过1666.81万人次,同比增长33.79%,有关夜星城消费节及系列活动的报道有149家媒体发表364篇稿件,累计曝光量超2000万次。活动期间,全市推出了四大版块主题活动,点燃了市民消费热情,促进了消费的快速增长。
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央媒及省、市主要媒体和各部门、区县(市)公众号、网络进行对全市防疫保供促生活性服务业复工情况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其中长沙晚报刊发报道近40篇,进一步提振了全市消费信心。
一是支持黄兴路步行街申报创建国家级试点步行街。7月23日商务部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现场会,会上公布了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南京夫子庙、杭州滨湖步行街、重庆解放碑步行街、成都宽窄巷子步行街、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并在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哈尔滨中央大街步行街、深圳东门步行街等12条步行街开展第二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我局联合天心区政府及时向建新市长汇报创建工作情况,并拟定《关于召开创建全国示范步行街工作调度会议及相关工作的请示》,提请成立由郑建新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全国示范步行街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对示范步行街创建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部署。并由市政府组织召开国家级示范步行街创建工作专题调度会议,加强街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理顺工作机构和职能。二是积极推进省级示范步行街申报创建。今年上半年,根据省商务厅关于省级示范步行街申报创建的相关要求,岳麓区阳光100凤凰街和开福区北正街申报了省级示范步行街创建工作。
一是着力保护发展老字号企业。目前全市共有老字号企业40家(其中“中华老字号”15家、“湖南老字号”25家),今年7月充分宣传发动摸底和初查审核的基础上已向省商务厅推荐14家企业申报第五批“湖南老字号”。近三年来共争取省、市各级资金支持老字号企业发展超过600万元。二是推进发展自有品牌。近三年来共培育和发展自创知名品牌以及最具成长性企业153家。
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报告篇二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都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疫情期间稳就业工作安排,推进“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举措。退役军人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的富贵财富。促进他们就业创业,对于更好实现退役军人自身价值、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政府推动、政策优先,市场导向、需求牵引,自愿选择、自主作为,社会支持、多方参与,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保障退役军人在享受普惠性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基础上再给予特殊优待。
(一)完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全区的教育培训机构,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多样化、开放性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培训以及其他专项培训协同推进,均衡发展,促进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与服役期间专业特长相衔接、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互为补充,改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
(二)积极组织开展退役后适应性培训和技能培训。结合退役军人接收报到,对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统一开展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为目的适应性培训,及时跟进开展心理引导、政策宣讲、形势分析、经验交流等。引导退役士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树立正确择业观。针对新接收的退役军人,进行培训需求的分类汇总,建立培训需求台账,以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帮助退役军人提前熟悉掌握地方开展工作的技能。督促指导承训机构突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所需知识及技能,按需求进行实用性培训,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推进培训精细化、个性化。
(一)拓展就业渠道。研究制定适合退役军人就业的岗位目录,推动提高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以及安保等岗位招录退役军人的比例。积极协调辅警等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退役军人。选用退役军人参与社会治理、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鼓励退役军人到基层组织、村、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
(二)强化就业服务。各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设立退役军人窗口,为其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组织2次退役军人专场招聘活动,为其就业搭建平台。鼓励专业人力资源企业和社会组织为退役军人就业提供免费服务。
(三)实施后续扶持。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台帐,实行实名制管理,动态掌握就业情况。对出现下岗失业的,及时纳入再就业帮扶范围。
(一)搭建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依托全区退役军人信息系统建设全区贯通、实时共享、上下联动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畅通信息渠道,促进供需有效对接,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供精准服务。推进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台账、实名制管理等工作,做到数据结构规范、信息更新及时。
(二)建立指导队伍。组织动员创业经验丰富、关爱退役军人、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及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专家学者和优秀退役军人创业先进典型,组成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指导团队,发挥其在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
(三)引导多元服务。积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社会力量补充服务、退役军人自我服务结合起来,支持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的社会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开展评选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先进单位和创业先进个人等活动,按规定落实评选表彰并在全区范围内宣传褒扬。
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报告篇三
为切实掌握2019年xx县就业形势,我局采取问卷调查、赴乡镇调研、抽样入户问询等形式,对全县32个行政村开展了针对性问卷调查,并结合“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成效,综合分析判断,我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劳动力转移就业仍是我县主要就业形式,就业总量保持平稳态势,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从就业指标上看,稳中有增。一是新增城镇就业保持稳定。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1240人,完成目标任务2200人的56.36%,同比降低18.31%。二是失业人员再就业基本持平。上半年失业人员再就业210人,完成目标任务380人的55.26%。三是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大幅增长。上半年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2人,完成目标任务90人的135.56%,同比增长18.85%。
(二)从失业指标上看,稳中有降。一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上半年登记失业率3.15%,控制在4.0%以内,较2018年上半年3.76%的登记失业率大幅降低。二是新增失业人员有一定减少。上半年登记失业人员246人,同比降低6.46%。
(三)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看,用工需求增大。根据“春风行动”招聘会统计,参加招聘会企业70余家、提供岗位近7000个,达成就业意向510人,整体情况与2018年基本持平;2019年25个新开项目已开工5个,已用工四百余人,剩余20个项目下半年将全部开工,预计用工千余人;行业用工需求方面,建筑类、家政、餐饮、销售等服务类工作岗位有所增加,会计、行政综合岗位、驾驶员等略有下降,其他变化不大;平均工资和工时情况基本保持不变,普工、客房服务员等个别岗位薪资略有上升。
(四)从县内企业经营状况和用工情况看,就业情况稳定。根据各企业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座谈会上的发言以及对经开区部分企业开展的用工情况调查显示,我县共有规上企业54家,其中正常经营32家,经营困难9家,经营特别困难6家,7家企业退规。企业生产经营总体较正常,大多数企业发展前景较好,用人情况基本稳定,但受劳动力成本上升、资金周转困难、地域环境限制、信息对接不畅等影响,部分企业缺少技术性人才,招人留人难。
(五)从转移就业务工人数看,转移就业持续稳定。根据春节抽样问卷调查,我县在外务工持续超过4年的占76%,春节后继续外出务工的返乡农民工占81%,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超过3年的占77%。由于外地就业岗位多、选择范围大、薪酬相对高、工作环境熟,加之我县部分农民工多年养成的“候鸟式”城市生活习惯,外出务工仍以省外为主。行业分布上,建筑业仍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行业,其次是制造业,同时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有所显现;人均收入同比增长7.1%,节后涨薪愿望普遍强烈。总体上,我县农民工就业较为充分。
(一)县内创业条件不够成熟,返乡创业意愿不高。调查显示,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信息等多种因素,我县返乡农民工中有创业意愿的只占14%。我县目前返乡创业主要是在外务工或创业多年,在累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创业经验等条件后回乡创业,农业项目依然是我县创业的重要产业,且创业规模不大,企业后劲不足,创业投资多是自筹资金为主,大部分创业者初始投资规模较小,平均约为10-30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占68%,资金不足仍是现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创业者对未来继续创业和扩大规模意愿较高,但缺乏资金、经验和技术支持,难以开展。
(二)县内企业用人成本依旧偏高,缺工与“招工难”并存。企业招工难、劳动者找工作难同时存在,普工不足、技工难招是企业的普遍感受。一是部分劳动者积累了一定财富,就业意愿不强,对工作环境、待遇、职业成长有更多要求。二是高端人才引进难,引进的人才留不住。无论从发展环境还是人才政策激励方面我县远不如成都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大城市,导致高端人才请不来、留不住。三是县内园区和企业配套不完善,员工因吃住、交通等不便造成流失。四是企业盈利空间不断压缩,企业提高待遇的空间不高,用人成本过高,客观上导致招人难。
(三)受政策和资金限制,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群体就业难度加大。根据统计,我县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共3878人,受补贴标准和补贴条件限制,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企业吸纳困难人员补贴等政策促进就业能力不高。由于就业创业补助资金不足,我县2012年至今的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补贴标准一直为每人每月125元,补贴标准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公益性岗位受使用条件限制,岗位人员最长只能补贴三年,人员刚在岗位上成为熟手不久就面临岗位使用到期的情况,一定程度限制了企业和单位使用公益性岗位促进困难人员就业。截至2018年,我县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由于补贴标准低,企业申报积极不高。
2019年在减税降费、就业创业政策的不断出台落实、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等因素作用下,我县将继续保持就业总体态势稳定,将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一)加强返乡创业支持力度,激发返乡创业者积极性。
一是充分利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用好用足政策红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落实贴息贷款政策、补贴政策、招商引资优惠和奖励政策,安排专项项目资金给予创业项目对口支持;二是依托农民工服务中心,用好农民工服务网,全面分析全县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形势,提供信息、场地、资金等创业条件;三是加大创业培训开展力度,开展“量身定做”式的培训,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开展有征对性的培训,坚持做好培训后续的跟踪服务;四是为全县创业者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和创业指导服务,建立专家团队对全县创业者进行创业指导,为创业者提供市场前景、发展形势分析、项目规模扩展研判等免费服务,帮助创业者改善管理、开拓市场、提高发展。
(二)积极兑现相关政策,切实为全县企业减负。一是优化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结构,提高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标准,合理开发和使用公益性岗位,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落实企业降费政策,下调社保缴费比例,确保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有实质性下降;二是积极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补贴和技能提升补贴支持企业稳定发展,统筹考虑我县企业产业结构、环境保护、失业保险支付能力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稳岗措施、诚实守信等因素认定困难企业并给予补贴。三是强化企业载体建设,盘活我县闲置商业用房,充分利用经开区创业孵化园,为入驻企业提供场地、设施设备使用和水电费用,给予入驻企业一定奖补,对省市认定的创业园区,从县级就业创业补助资金中给予一次性补助;四是支持县内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提高企业职工岗位适应能力,促进企业就业稳定,所需经费可由就业创业补助资金予以适当支持。
(三)拓宽渠道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一是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扶贫专项招聘会”等一系列招聘活动,加大就业服务向各乡镇、社区延伸,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发挥县内劳务派遣机构桥梁纽带作用,注重内消和外输,为广大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三是着力破解培训时间和培训需求之间的矛盾,统筹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劳务品牌、劳务扶贫等培训资源,狠抓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适合我县农民工务工需求和符合县内企业发展需求的工种培训,并灵活培训时间和时长。四是加快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和农村技能服务型、生产经营型人才,引导广大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转变,提升就业质量。
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报告篇四
根据县委巡察工作办公室《关于做好中共十四届三江县委落实“六稳六保”重大决策部署专题巡察整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局于2020年10月24日召开了工作布置会,落实布置中共十四届三江县委“六稳六保”重大决策部署专题巡察整改工作,并制定《整改工作方案》。现将整改工作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经过逐一对照巡察反馈意见,我局存在6个方面问题:一是对上级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学习理解不够透彻,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作用未充分发挥;二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三是服务意识不够强;四是部分工作落实缓慢;五是对巡视巡察、检查督查反馈的一些问题整改不够有力,效果不够明显;六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资金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一)对上级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学习理解不够透彻,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整改情况简述:
1.我县就业见习基地,已在县社会保障中心挂牌认定,同时通过海报、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县内招聘符合条件的见习人员,目前已招聘实习生1人。
2.经核实我局并未接收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桂残联发〔2018〕120号)文件,经县残联核实也未接收过该文件。我县实际落实公益岗政策中要求各乡镇优先考虑有能力的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同时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预留岗位数不设上限,全县建档立卡残疾人共6019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654人,安置率10.86%。
3.根据区人社厅、财政厅、扶贫办2019年9月29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车间管理工作的通知》(桂人社发〔2019〕29号)文件“坚持在易地扶贫搬迁集合安置点、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建设、认定就业扶贫车间,建设规格应简洁实用、不贪大求新,防止建设目标层层加码、‘村村建、全覆盖’、建成的车间长期闲置。”的明确要求,我县已超额完成柳州市人社局统一部署的“2019年三江县15家以上”、“2020年三江县10家以上”的目标任务。
整改进度:已整改完成。
(二)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整改情况简述:
1.扶贫车间岗前培训补贴是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全区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149号)文件实施的,文件没有规定扶贫车间不能使用超过法定劳动年龄的劳动者,也没有规定享受岗前培训补贴人员的年龄。同时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年龄上限没有做出限制,超龄劳动者仍然可以具备劳动者身份。
2.已对接三江春公司创业孵化基地进一步完善申报材料,并重新核对整改了因入孵认定企业提交材料不全审核过程较长,导致的入孵、认定时间、日期逻辑错误的问题。
整改进度:部分整改完成。
(三)服务意识不够强。
整改情况简述:
1.针对疫情期间稳岗补贴和交通补贴申报工作,我局已下发相关政策文件,同时对申报佐证材料有明确规定。此外还制作相关课件多次在各类扶贫业务培训中对各乡镇工作人员和驻村工作队员进行专题培训,同时在后续实际操作中实时对乡镇及工作队予以指导解答,极大减少了群众因文化水平理解能力不同而产生误解,最终稳岗补贴和交通补贴在脱贫攻坚验收前全部发放到位。
2.我局加强了政策落实和服务的主动性,主动联系企业对接相关申报材料的补充事宜,同时积极研究简化审核流程,缩短政策兑现时间,及时兑现各项政策,提高企业满意度。
整改进度:已整改完成。
(四)部分工作落实缓慢。
整改情况简述:
1.经核实2019年培训生活补贴因资金原因未能及时发放,目前已完成整改全部发放完毕。
2.2019年第四季度鑫润创业孵化基地房租水电补贴已全部兑现。
3.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工作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历年来持续开展并未中断过。2019年8月12日柳州市人社局下文(柳人社规〔2019〕4号)对相关认定业务内容作局部改动,我县已及时参照落实。2020年6月8日三江县人社局下文(三人社发〔2020〕30号)是针对2020年度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工作下发的通知性文件,目的是提醒当年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及时到人社部门集中开展就业困难认定,因为每年只有完成就业困难认定的灵活就业人员才能享受相关社保补贴。
整改进度:已整改完成。
(五)对巡视巡察、检查督查反馈的一些问题整改不够有力,效果不够明显。
整改情况简述:
1.农民工远程视频综合服务平台项目是柳州市统一部署的基层服务项目,目前仅完成硬件建设,功能前期较为单一,各项服务功能柳州市人社局目前仍在持续开发和完善中。同时我局组织乡镇、行政村管理员开展终端机使用培训,同时要求各乡镇开展培训,保证终端机能正常使用。2020年9月我局就业服务中心联合各行政村村干协管员配合市人社局对终端机硬件进行逐台测试和验收,全部终端机已安装到位并完成联网,同时要求村委做好设备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维护,避免出现设备损坏等问题。
2.为做好扶贫车间扶持工作,我局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一是落实各项政策补贴,二是举办招聘会及进行招聘信息推送,三是组织贫困户参观扶贫车间吸引他们就业,四是加强扶贫车间资格管理对带贫能力弱的企业予以清退。县人社部门负责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带动5个以上贫困劳动力就业)进行扶贫车间认定工作,只能在职责范围内对其给予相关扶持,并不能决定引进什么企业,我县引进的扶贫车间企业普遍盈利能力不高,同时企业经营会受经营方式、经济环境、疫情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并不能保证企业能够成功运营或者不倒闭。
整改进度:已整改完成。
(六)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资金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整改情况简述:
经自查梳理,我局就业服务中心编制人员少,股室窗口依靠使用公益性岗位等编外人员维持运作,工作人员更新快流动性大,业务水平不高,是导致出现股室资金支出台账进度与财务室财务系统不一致等问题的原因。已采取调整工作岗位、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制度建设、加强资金台账管理等整改措施,保证资金安全可控。
整改进度:逐步整改并长期坚持。
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报告篇五
今年以来,青白江区人社局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五大兴市战略”、区委“五区”发展战略为要求,坚持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工作主线,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稳慎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截止4月底,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均按序时进度顺利推进,实现良好开局,为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产业升级转型为导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开展劳动保障“个性化”服务和“网格化”就业实名制服务,深入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特色产业工人培训、订单定向培训、技能人才提升培训、技术能人创业培训、就业困难群体技能培训“五大”创业就业培训,大力推行就业援助巡回服务、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等工作,努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持续扩大就业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就业更加充分和体面就业。截止4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75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45.03%;城乡失业人员再就业115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42.17%。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就业21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41.99%;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新增369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46.32%;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开展创业培训3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开展就业培训187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2.57%;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9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29.12%;劳务转移输出9531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2.82%;实现劳务收入34107.1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40.60%;成功向富士康项目输送647名人员,完成目标任务的110.41%;落实社保、岗位、培训等各项补贴94.028万元。
(二)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保险法》,加强宣传、执行和征缴基金力度,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对被征地农民社保费用,采用新账不欠、旧账尽快了断的方式,对欠费及时进行清理,积极向市政府争取支持,力争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保体系,努力实现“应保尽保,人人享有”;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社保基金监督和两定机构管理,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和效益最大化;认真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选择”门诊统筹制度;全力配合做好医保关系转移宣传工作,并做好政策咨询解释和手工办理转移工作,积极完善医疗保险药品和医疗服务谈判定价机制、深化付费方式改革、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努力减轻参保人员的就医负担。截止4月底,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5.02万人,参保率达79.9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5.53万人,参保率达98.3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新增931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新增1931人;生育保险参保新增1007人;工伤保险参保新增1064人;失业保险参保新增727人;为31571名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调整金额合计675.63万元,人均月调整金额214元;有964人次享受“可选择”门诊统筹报销2.40万元,报销比例达48.58%;办理医保关系转移137人,其中转入79人,转出58人。
(三)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围绕我区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将高校毕业生作为主要储备对象,借助鼓励政策和招聘手段,有组织、有目的地将我区经济发展所需的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服务业等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高层次人才配置到各企事业单位,并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城乡基层项目,着力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和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截止4月底,共为驻区企业引进各类大学毕业生153名,完成目标任务的25.5%;保持全区每个村(涉农社区)有2名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大学生志愿者58名,完成目标任务的75.32%;“支医”大学生志愿者23名,完成目标任务的115%;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8名,完成目标任务的40%;新增副高级职称技术人才46名,完成目标任务的92%;正式启动了2012年我区面向社会公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积极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及时化解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群体事件,并结合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加强宣传并积极开展了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专项检查活动。同时,及时启动了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加大企业工资指导线的宣传落实力度,大力推行集体合同制度,会同相关部门督促指导企业开展集体协商,深化企业民主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加强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调解仲裁和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指导,积极宣传年初施行的《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人社部第17号令)。截止4月底,共受理投诉举报案件65起,结案65件,投诉举报结案率达100%;主动监察用人单位137户;排查各类用人单位359户,未发现违法行为;为劳动者追讨回被拖欠的工资80.41万元,涉及劳动者28人;签订集体合同31份,涉及企业830家;签订工资集体协议5份,涉及企业5家;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14件,已结案110件,结案率达96.49%。
虽然今年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目标任务均顺利推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被征地农民社保问题亟待解决。由于我区征地农转非人员数量庞大,且应缴纳的社保费用历史遗留欠账太多,被征地农民信访问题日趋严重,为确保我区社会稳定,恳请市委、市政府在解决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政策上给予倾斜,以便我区尽快解决在社会保险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难度大。近年来,由于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先后引入了大批项目,征用了一大批土地,致使我区征地农转非人员的数量逐年增加,而这部分人员在被征地后,均由征地部门按相关政策为其购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导致应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数减少,为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因此,恳请市委、市政府在下达扩面目标任务时,予以充分考虑,确保我区年度目标能顺利完成。
(三)圈城待遇差距较大。青白江区地处成都市二圈层,各项工作、政策均按照二圈层予以执行,但在工资待遇上却一直处于二圈层最低,与三圈层持平的状况,这导致了我区引进的各类人才大量流失。因此,恳请市委、市政府能在制定各项资金补贴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即:在各类资金补贴政策上享受三圈层待遇),切实解决人员待遇问题,以推动我区各项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
按照“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青白江”发展目标,区人社局将充分发挥民生后勤保障部门的作用,坚持以“人才优先、民生为本”为工作主线,以“创先争优、改革创新”为工作动力,以“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为目标取向,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服务,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和坚实的社会保障基础。
(一)突出公平就业,努力促进城乡就业更加充分。一是把帮扶困难企业与稳定就业岗位紧密结合,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大力开发新的更多就业岗位,以稳增长保就业。二是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依托,优化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全面实施“人居为主、画地为格、责任到人”的单元管理模式和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加快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继续规范和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部门联动、政策支持、服务多样的创业带动就业模式。四是积极深化“订单、定向、校企合作”培训模式,严把培训质量关,逐步实现就业培训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确保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新增就业3900人以上(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00人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7500人以上;开展就业培训5100人以上;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促进1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3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
(二)突出人人享有,努力促进社保体系更加完善。一是继续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社保,并稳妥解决因历史原因而未参保的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二是不断优化社保经办机构的服务水平,并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对社保功能的服务作用,力争在促进购买服务和业务外包方面取得新进展。三是充分发挥耕保基金帮助农村居民参保缴费的作用,全力做好被征地农民参保工作,扩大社会保险制度受益面。四是巩固和深化基金监管工作成果,加大从源头上防范基金风险的力度,并继续加强对“两定机构”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健康平稳运,确保全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新增人数1.5万人;全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0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6.9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9.3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6.7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6万人,参保率达9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
(三)突出人才优先,努力促进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一是积极鼓励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服务业等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二是开展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选拔工作,增加高级人才总量。三是抓紧培育和引进一批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逐步提升生产一线人才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四是积极引进一批在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经济社会领域引领和支撑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五是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大学生创业产业园、人才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快培养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急需的紧缺人才。确保全年为驻区企业引进各类大学毕业生600名;为我区引进各类高层次、紧缺性事业人员230名以上;选派78名城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支援农村基层建设;全区每个村(涉农社区)有2名、城镇社区有1名大学生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计划”志愿者75名,“乡镇公立卫生院大学生支医计划”志愿者20名。
(四)突出柔性协调,努力促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一是全面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建立灵活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全区企业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二是加巩固深化和谐劳动关系乡镇、街道成果,全面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三是继续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和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协调能力,及时灵活处理案件争议,最大限度地将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四是加强执法检查,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同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进一步加大劳动违法案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查处力度,切实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确保全年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达100%;处置因劳动关系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率达100%;城镇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9%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已建工会的非公有制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分别达95%和85%;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对规模以下小企业的覆盖率达到6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当期结案率达95%以上。
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
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报告篇六
东川区人社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脱贫攻坚“稳就业、保就业”的要求,围绕“稳存量、调结构、提质量、促增收”的目标,以就业培训为基础、以落实政策扶持为保障、以强化考核为手段、坚持对外输出转移与就近就地转移相结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东川区目前有农业人口24.3万人,其中实有劳动力123844人。全区易地搬迁人口有8655户31954人,实际有劳动能力的搬迁人口有16384人。
(二)全年转移就业任务完成情况
1.全区转移就业情况。2021年东川区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就业117261人(脱贫劳动力5112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4%,转移人数较去年增长了5978人。其中,区内转移58054人(脱贫劳动力24085人),区外省内转移46944人(脱贫劳动力21857人),省外转移12263人(脱贫劳动力5186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4.7%。
2.易地搬迁转移就业情况。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实有劳动力中实现转移就业15873人(脱贫劳动力9363人),其中省外1294人(脱贫劳动力672人),市外省内1254人(脱贫劳动力802人),区外市内4568(脱贫劳动力2507人),区内8757(脱贫劳动力5382人),转移就业率达96.8%。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继续抓实春风行动、城乡居民基础信息统计、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就业技能提升、劳务协作、服务保障“六大就业扶贫行动”,压实各级转移就业工作任务,将转移就业工作纳入东川区2021年重点工作考核。通过“百日攻坚”“调结构、促增收”等行动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一是做好务工情况摸底排查。发挥村“三委”和就业扶贫队员、农村劳务经纪人等力量,采取多形式、多渠道集中开展务工情况大排查,形成农村劳动力清单、春节返乡及返岗人员清单、有就业意愿人员清单,并将信息录入、更新到“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动态调查管理信息系统”。二是开展省外稳岗走访。“百日行动”以来,东川区人社局组建工作专班,深入省外(上海、江苏、广东等地)企业开展调研和稳岗3次,充分挖掘优质企业岗位资源,做好岗位储备,并实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工作动态和思想状态,开展送服务、送政策、送温暖、送维权等活动,力争把省外务工人员稳在当地、稳在企业。三是开展岗位信息推送及专场招聘活动。开展多方位优质线上、线下岗位推荐,确保在疫情防控期间服务不中断。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就业微信群推送、重点优质企业面对面推荐等形式搭建劳务供需对接平台,针对性推荐岗位信息,促进提升宣传实效。截止目前,东川区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企业招工信息17期,提供有效就业岗位7万余个,深入各乡镇(街道)、移民新区、白鹤滩移民搬迁点召开专场招聘会16场。四是开展转移就业输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供需对接、稳定就业”的思路,广泛动员劳务经纪人、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和用工企业参与有组织转移就业,为外出务工群众和用人单位搭建精准对接平台,引导区内就业人员和未就业及返乡人员向省外优质岗位转移就业。年初通过“点对点”劳务输出共组织输出667人到省外务工。截止10月底,转移到省外就业12263人(脱贫劳动力5186人),较2020年省外务工人员增长了3798人,较“调结构、促增收”行动前增长了2698人。五是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加大支持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就业创业力度,通过显示屏、公共就业服务网、外出务工联络站、外出务工人员微信群、进村入户等形式,开展一系列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截止目前,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签约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12家。六是开展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行动。挖掘区内用工潜力,通过整合区级各行业、重点工程领域的资源,吸纳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针对部分贫困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或患重病等情况,累计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5000个,托底帮扶“三无”就业困难劳动力“家门口”上岗。截止目前,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5000个,在岗3735人。建设扶贫车间,引进代加工企业帮助“家门口”就业,截止目前共认定50个扶贫车间,带动就业7067人。七是抓实易地搬迁人员就业。充分发挥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服务站作用,继续抓实“45555”工作模式,强化精准摸底、精准对接、精准培训、精准就业“四个精准”措施、落实“逢五工作”机制,从体制、平台、路径上构建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服务总体思路。
(一)多渠道促进就业。
以职业介绍所为平台,开展职业介绍、求职登记、就业推荐和政策咨询等服务。截止目前,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02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181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07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39个,城镇登记失业率8.87%。
(二)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就业空间,积极落实创业政策,促进我区城乡失业人员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继续开展创业担保贷款、“贷免扶补”创业贷款,通过入户走访、电话回访、出租车平台宣传、电视台等多渠道宣传贷款政策,截止目前共计印发宣传材料1万余份,成立工作组分组入户发放宣传材料3千余户。通过电话回访对17-20年已贷款人员及20年新注册店铺电话推荐2856人次,短信推送贷款政策2269人次。目前,全区创业担保放款184户(其中:个人创业担保贷款138户、金额2440.9万元,“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46户、金额867万元),放款3307.9万元。
(三)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积极依托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电工、育婴师、面点师等“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推动就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产业发展需求与劳动力培训需求精准对接。截止目前,共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192人,完成目标任务5000人的103.84%。
(四)抓实失业保险工作。一是落实失业保险费率降低政策。2021年1-10月,与失业保险原费率3%相比,减收企业743.55万元失业保险费。二是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保障失业人员生活。截止2021年1-10月,全区正常足额享受失业待遇人员12615人次,发放金额1708.15万元。三是做好稳岗返还工作。按照省市安排,积极做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工作。目前,审核符合211家企业,涉及5381人,已发放195家企业,33.28万元。
(五)抓实高校毕业生工作。充分利用东川人社微信公众号、高校毕业生服务窗口、2021年高校生qq群等面向社会、面向广大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大力宣传省、市就业服务、扶持创业、基层就业、就业援助等就业创业政策。截止目前,高校毕业生档案接收269份,登记报到239人,开发大学生公益性岗位托底12人,就业服务率达100%;见习在岗75人。
(一)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一是做好已就业人员的稳岗工作。依托外出务工人员服务联络站及3个外出务工人员流动党支部做好已就业人员的稳岗服务工作。二是做好因企业经营问题失业人员的转岗工作。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服务联络站的沟通对接,对因企业经营问题造成失业的,尽量协调当地人社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企业,实现原地转岗;对返回到东川的,继续开展送岗上门服务,加强培训,促进再次就业。三是加强宣传。对一些因企业减薪选择转岗或返回的人员,动员辖区内各方力量对其进行宣传,告知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帮助其转变思想观念,促进稳定就业或者重新择业。四是继续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减税降费,让企业释放更多利润空间,让企业轻装上阵,让市场发展更有活力,在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市场风险和成本压力。五是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便捷的就业服务,严格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二)加大培训力度。一是紧紧围绕区内外用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人社部门牵头、乡镇(街道)组织、培训机构承办、部门协同、个人参与”的原则,以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对有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有针对性组织开展一次以上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使其熟练掌握实用技术。二是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劳动力就业意向、培训意愿以及区内外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建立用工信息与培训工作衔接机制,由就业部门将用工信息提供给培训机构或用工企业进行培训引导。提高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外技能培训比例,让更多具有东川本地特色、有市场需求的保安、护工等工种纳入到技能培训中。继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分类制定实名制培训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对已就业人员,采取短信送学等多种方式,开展法律知识、心理健康、安全防范等知识培训,提高稳定就业质量;对居家就业人员,开展网络创业、电商等知识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对有外出就业意愿人员,对接市场需求紧俏岗位,创新培训方式,以工代训、定岗培训、订单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