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美丽的乡村小镇音乐(8篇)

2023年美丽的乡村小镇音乐(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12:22:59
2023年美丽的乡村小镇音乐(8篇)
时间:2022-12-22 12:22:59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美丽的乡村小镇音乐篇一

冬日的阳光像慢慢地展开来的折扇一样照射到宽阔的公路,照在车窗上,只见温暖的光芒,随着急驰的大巴车在身后上下飞扬。泉州市作协组织的安溪尚卿采风采访活动,在和煦的阳光朗照下,前往这个被称作“中国滕铁工艺第一乡”的古镇,车子沿着蜿蜒的公路行走,进入尚卿,只见山上林木葱翠,山中雾海流光溢彩;层层梯田,簇簇茶树围绕山间,仿佛一幅悬挂在天边的水墨丹青。在城里呆久了,这样的景色,一旦闯进人们的视线,让人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

福建安溪尚卿格美茶花文化公园位于风景秀丽的翰卿村格美山麓,方圆千亩,园中栽植的名贵树种达一万余棵,远远望去,似一团团绯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恍如仙境。走在茶园小径,山坡上漫山的茶树迎风傲立,那满树怒放的茶花,争奇斗艳,绚烂多姿;走近细看,有的花朵向上盛开,如同灿烂的笑容;有的花朵低垂,似少女含羞的脸颊。我走近一棵盛开的茶树,掐了一瓣花朵,闻一闻,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醉。陪同我们参观的中国台湾园艺师说:“这种茶花叫香水茶花。”就在凝眸间,让我感觉它是一朵奇妙无比的花,它的花香袭人。不知谁叫我摆好姿势,于是,在茶树旁留下美好的瞬间。

陪同我们参观的乡党委书记汪礼才指点满山茶树,胸有成竹。他说,“格美茶花文化公园是以宗教和茶花文化为主题,规划占地面积500亩,由乡贤廖清江先生为主捐建。现已完成观音寺、观音文化广场、登山道,山上种植名贵茶花500亩1万多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茶花树3000余株。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要将这里建成群众休闲旅游乐园。”眺望半山腰,一尊十几米高的观世音菩萨雕像巍然屹立,备显尊严,喻为佛光普照,福佑宏泽。我想,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变成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景点。

尚卿山乡的峰峦叠嶂被冬日的阳光照耀着,茶花文化公园、茶叶庄园沉浸于苍茫翠绿之中。登临此地,目睹此景,好一派大地的恩典呵!

在五阆山麓,我们看到誉丰国心茶叶庄园,徐徐展开的一幅青绿茶山美丽画卷,远山的茶树,近处的茶厂,整座山洋溢着大兴土木的建设之中,蜂蝶的飞舞,采茶的忙碌,早已淹没在采摘茶叶收成时节的丰姿中。泡一杯国心茶,品一品茶的馨香,“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据誉丰国心茶叶有限公司张总监介绍,国心茶产于五阆山,处于东径117度,北纬25度,方圆百里无任何污染源,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日照短,且早晚云雾笼罩,能提高茶叶中所含的茶胺酸及可溶氮等人体有益成分。他还告诉我们,国心茶从茶树培植、茶园生产管理、到精制生产,真正做到“看得见的健康”,是一种健康生态的时尚茶饮品。走在茶园小径,满目苍山翠绿,雄伟的五阆山迎迓着鲜丽的朝日,轻爽地微笑起来。此时,漫天的霞光,像泼墨一样点染整个山峰,然后慢慢地从山上抹到山下,山腰间的楼房,通往茶厂的小道,也渐次在晨光中被清晰地描画出来。

在制茶车间,一座偌大的厂房,我们看到一些先进的制茶设备,尽管我们来的不是采茶季节,但可以想象那火热的制茶劳动场面:身穿工作服的工人将经过晒青和晾青后的茶青倒入“摇青机”进行摇青,鲜叶在摇青筒中进行碰撞、散落、磨擦运动,轰鸣的摇青机在工人的操作下,像在演奏劳动进行曲一样令人陶醉。经过杀青后的茶叶包在特制的布里,利用“速包机”把整个茶叶紧包成球状进行揉捻,茶球在紧包的状态下在揉捻机中滚动,里面的叶子受到挤压会慢慢形成“颗粒状”,从叶状到颗粒状的神奇之作全在这里,当然每一道工序都是要经过很多遍的操作。其实,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一个环节出差错,就不能成好茶。制茶的这种情境,让我想起余姚诗人黄宗羲的《制新茶》:

檐溜松风方扫尽,轻阴正是采茶天。

相邀直上孤峰顶,出市都争谷雨前。

两筥东西分梗叶,一灯儿女共团圆。

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分瀑布泉。

劳动之余,制茶人用瀑布泉泡上一杯瀑布新茶,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该是何等的惬意与满足呵!

血红的夕阳,在云朵霞片中徐徐下沉,四周黛绿的群山,变得一片棕红。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别尚卿乡的时候,望着车窗外,一张张微笑的脸庞,一幅崭新的山村剪影,眼前的情景,让我无法形容激动的心情,于是,在心里默诵着一句话;祝福你,吉祥尚卿,美丽乡村。

美丽的乡村小镇音乐篇二

“绝代容美茶,惊世鹤之峰”,早在三百年前,清朝著名旅游家、戏剧家、诗人顾彩在游历容美之后,就留下了这样的诗词佳句。“容美茶”在过去是恩施土家族向中央王朝进贡的驰名特产,加工制作工艺精细,历史悠久,不仅是恩施土家族地区生活必需品,更是恩施土家族地区相互交际馈赠的绝顶妙品。

顾彩的诗句足以证明鹤峰这个深处武陵山脉腹地的高寒地区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厚重。勤劳、智慧、勇敢的土家人以天地为纸,以锄头为笔,以汗水为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祖祖辈辈扎根山区,世世代代谱写茶曲,人人念茶经,用心血泼洒出一幅幅丹青画卷,绘就一首首梦回大唐的壮丽诗篇,堪称“鹤羽千家茶飘香,土家美名扬四方”。

木耳山,就像一位博览古今、通晓天地的世纪老人,淡然地坐卧在那里;木耳山,就像一位蕴藏唐宋,挥剑江山的帝王,威立在那里;木耳山,就像一位秀绝千山、眉目传情的佳人,恭迎在那里……“过去容美茶,今日木耳山”,提起鹤峰茶,我们不得不提起走马,提起走马,我们就会马上联想到木耳山的茶。“木耳山的茶,很好,我喜欢”,这是德国一位茶商在茶博会上品了木耳山的茶之后,一番真实的感受。

我们湘鄂边作协“美丽走马”文学笔会采风团一行30多人,沿街而上,深深地被眼前这片集观光、旅游、生态、环保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所触动。

我按捺不住心灵深处喷发的源泉,信步摘下半空中那朵美丽的云彩,亮起嗓子:走马,我来了,木耳山,我来了……

我的话音没有落,紧接着就是采风团的其他成员纷纷对着茶林,迎着扑面而来的绿涛,唱起了山歌。来凤的谢开军脱口唱出土家山歌《对面妹妹打阳伞》,鹤峰作协主席向端生唱起了《表妹送我一个烟荷包》,龙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苏明刚双手叉腰,俨然一位指点江山的将军,领着大家唱老少皆知的《东方红》,我们每一个人在歌声中接受了木耳山对我们灵魂的洗礼……

万亩茶林的株株茶树就像经过严格军事训练一样的革命战士,统一着装,统一站姿,统一行注目礼,步调一致,行动一致;又恰似交响乐团演奏出的音符,在一阵一阵微风吹拂下,绿涛汹涌,浑厚的声音响彻山丘,震撼谷底;恰似伯虎作画流撒的浓墨重彩,清照望月兴叹的清词丽句,李白酒后飞流直下的三千佳句,杜甫杏花村里不思归的憨态。

时下,正是茶叶最佳采摘时期,整个木耳山上弥漫着茶林散发的浓浓茶香,采茶机发出“嗡嗡嗡”的响声,就像一只只忙碌不息的蜜蜂,令人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

淳朴、善良、好客的茶农,看见我们这群童心大发的“孩子”,热情地端上她们亲自泡好的清茶,心疼地看着我们,口渴了吧,快,快,快点尝尝……天气好热的。

这是一个圣洁的地方,这是一位孕育生命的伟大母亲,这是一片涌动爱的力量的源头。正因为爱,这片土地才会被人爱着,深深地爱着……

夕阳西下,缕缕金辉披洒在木耳山上,透过车窗,我眼睛一片湿润。心灵的羽翼游离茶林丛中,我的思绪纷飞,仿佛自己瞬间化作一片绿韵,带着土家儿女独有的情感,游离于世界各地,深情地向世人讲述着木耳山动听的故事,描绘着美丽的茶林画卷

美丽的乡村小镇音乐篇三

汤汤洛水,自北向南缓缓流过,一路经山逢丘,挡不住美丽身影,昂头挺胸奔向大河,汇入大海。

我踏上这块美丽山丘,望着起伏不定绵延千里的山川,不由感慨万千。是啊,这里曾经辉煌一时,到处是云烟缭绕,人声鼎沸的场面。起因只是这里的瓷窑一片连一片,顺着川道一直延伸到洛水之旁。美丽的洛水灌溉滋养了沿岸的人民,也在悠悠的千载风情中,摇曳着瓷窑铿锵的美丽音韵。

瓷窑辉煌于七八十年代,绵延了数百年的岁月,起于明代,穿过清朝,民国的烟云,一代又一代的瓷窑艺人,把这造福子孙后代的技艺接力棒一样的传递了数十代子孙后人,然而止于二十一世纪之初,这一座座瓷窑在市场经济的选择下,终于寿终正寝了。

望着漫天遍野的荒草萋萋的瓷窑,一座座熄灭了火种不再喷吐青烟的瓷窑,一种荒凉的感情爬上了你的心头,不由你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的情怀。因为这里人烟之阜盛,车辆之往来,城池之高大,庙宇之众多,街市之繁华,曾经为一时之雄。

如今那些衰败的街市门面虽然风光不再,但是从它们那镂刻着精致花纹的门楼上依然可以看到往昔的倩影。而它们的光辉历史,如今只保留在那些长了岁月的老人的心中,提起当年的瓷窑,老人们能把那一段繁华的历史复活。

是历史选择了它们,也是历史淘汰了它们,瓷窑在漫漫岁月中仅仅是安于现状,裹足不前,在日益竞争的经济大潮中落伍成为必然。倘若瓷窑能在一代又一代的艺人手中更新创造,又怎么会面临如今这样的命运呢?据老人们讲,瓷窑也曾经生产过一些细瓷,然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中,并没有很好的发展反而一代不如一代,这真是悲哀!先人没有蹉跎岁月,从建窑到创制,并发扬光大,那是他们的业绩,不容否认;然而子孙后辈仅仅一味的墨守成规,坐吃现成,不思进取,不谋创新,那也只能导致今天关门停业的悲惨后果。

遥望悠久岁月,我无法想象那些瓷器品能在大西北一代称雄,进入千家万户。然而今天,我的眼前除了留有一两个民间艺人守着旧窑生产一些工艺品,以作为前来参观的人们留作纪念时,我再也感受不到瓷窑曾经的辉煌了。

如今,在数百年间曾经为西北经济建设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尧头窑,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当每一个参观者来到当地博物馆时,都可以抬头看到一行醒目的标示:让我们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得到发展的启示和动力。这句话好像在对尧头窑而言,也像是对每一个子孙后代而言

美丽的乡村小镇音乐篇四

车驶里浙江湖州城区八公里,眸视妙峰山,就进入眉眼盈盈、妩媚与厚重的浙北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山脚下,就是水土洁净、空气新鲜、温情与野趣兼具的茶禅圣地楂树坞村。相传一千二百多年前茶圣陆羽,曾在此写就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现留有后人为纪念“茶圣”而修建的陆羽墓、慕羽坊、三癸亭、皎然塔、栖贤寺等人文景观。

一眼望去,楂树坞村居就像碧波上荡漾的七八朵水浮莲。农屋散落在已泛着金黄的稻田之中,青翠欲滴的竹林,灿若彩霞的桃园,映入满眼的翠绿,满鼻的绿氧,还有白鹭空中展翅,令人疑入世外桃源,简直像山水画一样。村民过着悠闲日子,与世无争。如果不是阴天,这一带风光更美得不得了。

走进挂着“湖州连盛西红花专业合作社”招牌的培育房内,一片淡紫色的花苞、形状像郁金香跃入我的眼帘。循着这诱人的花香,在百余个高低床六层格的木框里,一朵朵、一簇簇紧紧地挨在一起的西红花,正开得娇艳,长势喜人,花香袭人。我怀着一种奇妙的心情,看着花里那如同在燃烧着一般的红色雌蕊。

“西红花,又称藏红花。是一种被誉为‘红色金子’的名贵药材,原产于西藏雪域高原,而在离湖州不远的上海崇明岛就有一个西红花的种群繁育基地,繁育出了能在江南一带种植生长的西红花品种。西红花的经济价值极高,五年前,我引进了西红花的种植,也带动了村里不少农户种起了西红花,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我是第一次见到西红花。听着西红花的主人,村支书杨连生的介绍,不禁心动。

“其实,它的种植方法很简单,就跟家里种蒜差不多。妙西的生态环境优良,土质又十分适合种植西红花。”从种球繁殖复壮、栽培管理、鲜花采收……杨连生笑着对我们说,他今年种下的十亩多西红花试验田已经收种了。

西红花花期每年只有一次,必须在10月份花朵绽放时采收,整个采摘、焙烤过程也必须人工进行。到11月下旬秋收结束以后开始种植,第二年5月夏种前收种,完全不会耽误粮食种植,而且在种过西红花的田里种粮食用的肥也少。眼下,每公斤烘干花丝市场价竟已飙到三万多元,并且是供不应求。花丝和种子都可卖钱,每亩西红花收入可达二万元。杨连生已将自己种植的西红花注册为“红花王”商标。目前,合作社里西红花的种植面积已有二百多亩,年产干花丝一百多公斤,三十多户村民凭着小小的西红花“红花王”致富了。

“有钱大家赚,同走致富路。”杨连生微笑着说。种植西红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和晚稻实现轮作。“西红花的球精在晚稻收割之后,种到稻田中,到了第二年的5月份,在球茎上方会长出新的球茎。”杨连生说,这样科学种植西红花,不仅可以与粮食轮作,还可以提高粮食产量30%左右。

谈笑间透露着聪明和干练的杨连生告诉我,西红花花蕊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活血化瘀。最神奇的是,当用开水冲泡后,水的颜色变柠檬黄,而花的鲜红的颜色却不会变色。

回到村部会议室,杨连生着手为我们冲上一杯。只见他拈三五丝西红花,放入杯中,冲入开水,西红花便曼舞起来,水中,西红花渐渐晕出金黄,如薄云中透出的万丈霞光。放上十来分钟,水中的金黄越发耀眼,汤色清亮。品上一口,有西红花淡淡的清香,回味。不知又添了几次水,水中仍是耀眼的金黄,而西红花却始终保持不变的本色,依然是浓重而美丽的鲜红。

不禁对西红花钦佩。其实这个过程,一如人生。经历过风雨,有人将风雨视为洗礼,将人性中的美好洗礼后显得更加的晶莹剔透,而有些人则随波逐流,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和曾经本色的自己,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颜色。在这个世上,无论经历过怎样的风雨都不褪色,始终保持生命本色的人,能有几个呢?杨连生不正是一朵“红花王”么,从五年前一个门外汉,到如今成为当地西红花种植的高手,村里致富的领头人。

西红花,这些小小的植物背后肩负着自己的使命,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的生命创造着奇迹。我不由想起谢宗玉在《遍地药香》一书中的赞叹:“草木掌握着人类生命的秘密,倾听草木的声音,寻找遍布山村的草木的灵魂,把它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很多的草木生长在我们身边,一直在暗中保护着我们,培植着我们的心性。”

正值温馨的深秋,整个楂树坞村开着幸福光鲜的花朵,弥漫着西红花成熟的味道,带着丰收的气息,花农们在那一堆一堆花朵簇拥的美梦中畅想着希望、计划着未来。我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也相信会有,与楂树坞村“红花王”再一次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美丽的乡村小镇音乐篇五

芝林村是四明山北麓余脉峻岭山岙中的一个小山村。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大隐镇西南7.5公里处,南临河姆渡河姆村,西北界陆埠洪山的大坪地村,方圆面积9平方公里。

芝林村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山峦连绵,山岙弯弯,植被丰富,竹木茂盛,溪流纵横,泉瀑淙淙。境域内以白岩溪为中轴,由西向东再转北,形成之字形,横贯全境。白岩溪两岸奇山怪石林立,山峦弯弯,溪涧曲曲,飞瀑清溪穿梭于幽谷之间,尽显奇丽景色、山水画意。

白岩溪在芝林村境内长约十华里,溪流上段山高谷深,落差较大,故溪流迭叠壮观,形成有瀑布、深潭等景观;中下部溪滩宽阔,溪底平坦,溪流较缓,溪间滩潭相间,极具特色;溪中卵石无数,大的有数吨乃至数十吨之巨,小的如豌豆细圆,点缀溪间,错落有致,形态各异,风韵独具。不少形态各异的溪岩形若不同的物像,繁衍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溪间伴生有一些芝林独有的水产品,如南风蛤、黑珍珠蛳螺、白石蟹等,这些水产品不仅是风味独特的特色产品,而且还伴有美丽的传说。白岩溪两岸青山逶迤,竹丰林茂,溪间流水潺潺,林间鸟语声声,故有“浙东九寨沟”之佳称。进入峡谷长溪,犹如进入人间仙境,不仅能领略到山水自然美景,更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无限情趣,真是美不胜收。

芝林村历史悠久,相传,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年左右。据《孙氏家谱》记载, 芝林村的先祖在长安城郊咽喉之地的孙家埭。孙家埭所居住之百姓乃隋末唐初名医孙思邈的后裔,他们以“耕读行医”传家。后因安禄山起兵谋反,“安史之乱”使孙家埭饱受战乱之苦,村人纷纷外出避难。其中,有一孙姓郎中流落于古越之地,居住在河姆冯家。后因才草药进山,来到芝林,她见到芝林山峦连绵,植被丰满,溪流泉瀑,流水潺潺,气候温和,土地湿润,盛产草药,地域隐蔽安全,风光秀丽旎旖,是极为难得的栖息之地。于是便携妻子儿女来此结庐筑棚,安身定居。成为芝林村的开山始祖,也就是芝林村孙氏家族的始祖。

芝林村村民姓氏以孙氏为主,孙氏居民经过十几代的繁衍生息,成了现芝林村中最大的一个姓氏居民。这期间,先后有茅氏、毛氏、罗氏、王氏等不同姓氏的居民陆续从外地前来定居,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山区村落。

芝林村文化积淀深厚,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境内有远近闻名的白岩寺,该寺坐落在芝林村西四公里的白岩山麓。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宋乾德四年(966)置,原作教院,《延裕志》作教寺。《成化府志》作讲寺。天圣中赐额,礼部尚书高衡孙请为功德院,嘉庆四年重修,现废。境内另有一寺,名曰“香积寺”,位于芝林岭岗间,旧称“香积庵”,僧心目建。该寺气势宏伟,建筑样式独特。清咸丰年间,芝林人孙美皋曾出资重修。于同治八年又重修。现尚存禅房三间。在芝林,有宋代礼部尚书高衡孙墓,有白岩寺开山方丈古墓。

芝林村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曾为革命做出过血肉的贡献,是浙东根据地主要活动场所,有名的抗日村。1940年,为应付日伪对宁波地区的经济、文化用品的封锁,由开明绅士李卫初先生出资,选择地形隐蔽、又有群众基础和生产条件的芝林创办了芝林造纸厂,生产浙东抗日战争所需的纸张,一直到1945年部队奉命北撤为止,为浙东的抗日斗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芝林村因地处隐蔽的山峦之中,慈南办事处领导同志经常住在芝林村指导工作。村中也曾储存过万斤以上的军粮,并为争夺军粮而展开过激烈的战斗,同时还涌现像民兵队长茅洪雪、运输队长孙本良等英勇战士。

芝林村虽说地处偏僻山区,但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毛竹、林木、茶叶等山林特产资源以及服装、五金、劳保用品、仪器仪表、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的发展,为勤劳的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芝林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小山村。

近年来,随着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兴起,历史悠久的山区古村落,山清水秀、风景独特的“浙东九寨沟”,原汁原味山村“农家乐”,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休闲度假。

美丽的乡村小镇音乐篇六

“正月xx大似年!”这是家乡的一句俗语。

“十五玩龙灯,大红灯笼高高挂;十五敬龙神,祈福一年风调雨顺!”这是家乡的风俗。元宵节这几天,玩龙灯成了家乡的一种时尚,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代表家乡人心里一种怀念和向往之情。

说来这龙灯也并非年年一定要玩的,一般是上一年的年景比较好的时候,玩龙灯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一些。另外,在家乡有一种不成文的讲究,那就是玩猪年不玩猪年,猪年和猪年是一定要玩龙灯的,但遇到猪年一般是不会玩的,其他的年份没有硬性规定,遇到灾年,家乡人也是一般不玩龙灯的,这样的风俗传承,几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一直没有改变。

往年玩龙灯,一般是正月十三出灯,十六粲灯。举事的村事先一般要放出话来,叫做打闹台。新年一过,家家户户便准备扎龙灯、扎花灯、制彩旗彩衣,总得要十多天的时间忙忙碌碌。然后,临近几个村子的头人或者村干部要亲自上门去请,这叫请灯。请灯不白请,是要送红包的,即送卖蜡烛的礼金钱,多少不论,三五百也行,四五千也可,反正是多多益善,如果请的村落多了,龙灯玩不过来,就只好提前出灯,去年是猪年,龙灯玩得异常热闹;今年是猪年,请的村落也一定较多,举事的村落便也决定提前到正月十一就要出灯了。

正月十一出灯那天,太阳还没有落山,玩灯的锣鼓就“哐当哐当”地敲打起来,敲得震天响。据说这也是一种仪式,叫做祭灯。闹台打过之后,还要祭拜头灯,头灯即老龙灯,算作是龙神的一种敬意。每年出灯之时,还要专门请来能说会道的老先生说“缎头”,“缎头”的内容无非都是一些祈求风调雨顺、歌颂国泰民安、各行各业兴旺发达的喝彩词,当然也是一种祈福和祝愿的意思。

龙灯出灯那日,最先玩的往往是地方政府机关,然后是学校。第一场往往是场面最大、最壮观的。如果是九龙下海,那玩转起来就需要很大的场子,只见九条龙灯缠绕翻转,你追我赶,流光溢彩,真的就像龙在江海里翻腾之势,直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只觉得眼前五彩缤纷、异彩纷呈,彩浪翻舞,加之烟花的炸响,爆竹的鸣响,那种天上人间光彩的衔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美景。

龙灯每到一处,家家户户必摆上香案,香案上除了放上一条鱼,一块腊肉外,也可以摆放上一些点心、糖果、水果之内,当然也少不了放上几条上好的香烟,殷实的人家,也要另外备上几个红包,这样算起来,每户人家的花销一般都在千元以上。但似乎并没有人计较这些,新春里,花上一点钱,落得个快乐,愉悦高兴就是。

龙灯到来之时,往往是锣鼓彩灯开路,我们这里的风俗叫做明路,彩灯一到,主人家就要开始鸣放烟花爆竹了,噼里啪啦好一阵子之后,等到老龙灯到来之后,除了送上香烟和红包之外,许多人家还要在老龙的头上搭上一块红绸布,行跪拜之礼,这便是敬龙神。老龙过后,还有余下的子龙幼龙,虽然可以不一一敬拜,但礼品还是少不了要敬上一份的。

我们这里的龙灯俗称火龙。龙头高约丈余,两只眼珠子就有碗口那么大。口中含的珠子直径起码有半米长。龙灯扎得五颜六色,当然也忘不了绣上诸多的图案,如八卦图,八兽图等,绣的和画的图案真的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龙玩顺水船玩逆水!”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即龙灯一般是从水的上游往下游玩,彩船则是才下游往上游玩。因此,龙灯后面一般不跟彩船,只跟狮子和蛙蚌舞。

龙行顺水,寓意风调雨顺;船玩逆水,寓意鱼儿争上游。这样,龙灯舞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内涵就体现出来了。

每年玩龙灯,组织者总要动用几百人的队伍,仅举头灯的人就多达几十人,要不断地交替人手,而且大都是一些青壮年轮流替换。此外,彩旗、彩灯锣鼓手、号手等等,一长排排开,起码有一里多路长,加之看热闹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地簇拥着,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样的场景,真的让人很感动,都是投热闹,新年了,快快乐乐,是大家的期望和祝福!

到了正月十六,就是粲灯的日子,一般来说,粲灯就是把龙珠和龙眼取下供奉,其余的就一直舞到燃烧殆尽为止,但近几年稍微有所改变,粲灯只作形式,并不烧灯,舞完之后,仍然拆卸保存来年再用,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

家乡玩龙灯,实在是一种很典型的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是一种文化传承,也代表民众的一种祈福和祝愿。

龙腾盛世,殷切地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和睦安宁,幸福美满

美丽的乡村小镇音乐篇七

云南晋宁县上蒜镇,这个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20xx年的地方,提起来总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那些年,双休日或晚饭以后,我和妻子都会徒步到附近走走看看,主要是为了散步和锻炼身体。可以说,以单位为中心的五、六公里范围内的村寨我都走遍了。

这次有机会应邀以文化考察和采风的目的来上蒜,意义就和以前不同了,有人接待、陪同考察和介绍情况,这样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一带的历史古迹、村民的民风民俗及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先说说金砂村,据说是因村后山上有很多金黄色砂子而得名,又因山上有个寺庙,所以这个村子还有一个别名叫金山寺。传说,滇池水位还没有下降的上千年以前,这里还是滇池水域的一部分,曾经沉过一艘拉金子的船。直到现在,金砂山依然像船的形状,而山上的金砂就是船上那些金子变成的。在700多年前,由于昆明松华坝水库的建设和海口河的疏泾、盘龙江的治理,滇池水位下降,陆地显现出来。最早来金砂这片地方居住的是张、杨两姓人家,至今,村中老人还流传着“张家先来半个水,杨家后来半个山”的俗语,高度概括了张杨两家来村中的时间和位置。

再说说大名鼎鼎的石寨山,全世界都惊叹于村中那几十米高、几千平方米的小山居然埋藏了以“滇王之印”为代表的众多国家级的文物。村中老人说,很久以前的石寨山是个小岛,山形就像一条浮在水面上的石鲸鱼,还有张开的两翅。在水位下降以后,这里才有人居住,因这片地方石头很多,所以村子就叫石寨村。只可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炸石头盖房子,把原来的山形破坏了,也破坏了村子的风水。

据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在20xx多年前的汉代,这个小山是个孤岛,也是滇王及家族的墓地。由于滇王反叛大汉朝庭被战败,他的军队来到祖宗的墓葬地,匆匆的把大量的金银、生产生活用品、战斗武器和滇王金印埋在了小山上。考古人员从挖掘出来的还没有完成就匆匆下葬的金缕玉衣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当年不把金印传给下一代滇王或者随身带到别处,而是把金印埋葬在坟墓里的原因。因为在汉代,金缕玉衣一般只由朝庭统一制作,也只由皇帝赏赐给功勋着著的刘姓分封王。滇王自制金缕玉衣,也是其反叛的一个重要证据。据考证,在滇王墓地出土的这件金缕玉衣的玉片的出产地也和其他的玉衣不一样。

而古滇国的这些珍贵遗物,可能在古代就已经有人发现和挖掘。村里人代代相传着山上有金马出没的故事,还流传着这样的话:“张家来得早,认着个荒山脑;王家来得迟,认着堆鹅卵石;冯家敲得只金马脚,从山买到河”。这些话不仅说明了村子里几个大姓的居住位置和时间顺序,也预示了冯家人从山上得到了财宝。

据当年参加发掘并亲眼看见挖掘出“滇王之印”的王老先生说,在他小时候,山上的青铜剑有的甚至只埋有一、二公分的土层,随便找根树枝就可以刨出很多来。他还说,在山上挖掘出来的一些铜人的服饰、装扮居然和日本国的传统和服一样,这一物证还曾经引来众多日本专家、学者的好奇和考察。

这一天,我们一行四人在上蒜主人们的陪同下,先后来到金砂和石寨村的田间地头、农民家里,在滇池边划小船体验渔民生活的同时,还详细了解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新农村建设情况及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这些以种植花卉、蔬菜以及打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村民,在生活富足以后,摩托车、面包车、轿车这些现代交通工具进入了他们有生产生活,村里还建有业余的文艺宣传队,在广场跳健身操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随着村庄道路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以及卫生厕所的修建、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村容村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环湖南路修通以后,村民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每个村子通过几百米的村庄硬化道路就可以接到环湖南路上,以至于我已经认不出、找不到了几年前来这些村庄的村间土路。

糟鱼、臭豆腐、新鲜鱼虾、鲜花是这一带的特产和美食,趁着美食和陈年老酒的兴致,我们一行十余人荡舟滇池,游览白鱼河湿地公园,无障碍的说笑、交流、留影。在白云青草间远观滇池风光,近看滇池水域治理成果,享受田园、湿地的新鲜空气以及大自然的安详与静匿。

想着这次采风的目的是要为上蒜的村民写一组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民歌,所以我认真的记下了这一天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悟以及上蒜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美好新生活。

美丽的乡村小镇音乐篇八

我走过无数名山,可对家乡的南门山水,可谓情有独钟。把南门山水多次绘声绘色介绍给文友,把她风韵美貌罗列给大家欣赏;不厌其烦带大家登南门山,一睹其风采;也曾多次用粗糙的文字,把她编辑成小文,献给读者。

古人云: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神在秀。“石”、“水”、“秀”,这三个字在南门山似乎都具备了。

“石”是南门山的一大景色,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只要你从山谷往上爬,你就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石头,千姿百怪,鬼斧神工。经过千万年山水的冲撞,有些石头似有了灵魂,如鱼似猴,形象逼真,成天然之趣。不少大石头留下了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优美的冰臼,为何在这个会出现冰臼呢?这就有待专家去考究了。

“水”在南门山又有独特之处。因山高,落差也大,山涧之山水,湍急而下。因而,形成了一个个深潭。由于水流的速度不同,其声音也就各异。从悬崖上飞流直下的瀑布,其声音震天动地,人未到而先闻其声;有的似一曲优美的琴声,叮叮咚咚。当你爬上水库的大坝,站在高高的坝顶上,那又是另一番风景了。脚下是平静如镜的水库,四周翠绿的群山倒映在水里,水面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此时此刻,说不定你对着大山,会大声诵读起毛泽东的诗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水在南门山,可谓得天独厚之优势。她没有环境污染,有人称两水库为“天池”,这美称似乎不为过也。

站在大坝上远望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多美的山水画!远处的村庄,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中,那一望无际金灿灿的稻田,如画家一笔笔厚重的泼墨;那一条条山水,犹如一条条银色的白练。近处,弯弯曲曲的山道,七八个牧童骑在肥壮的牛背上,缓缓而行,随风送来了他们那古老的牧歌……

“秀”在南门山是一道亮点,你看不到“险”、“峻”、“惊”的景色,目之所及,都是那样顺眼、和谐。无论春夏秋冬,来南门山,始终层林叠翠,野花盛开。当你在水边走过,或坐着小船在平静的水库经过时,人倒映于水中。白云在水中飘浮,鸟儿在水中展翅,真有人在画中游之感,你自然而然,领略到山水的细腻风情!我有时在深思,这一带的村民,为何那样淳朴、诚实、厚道?我想,跟这里的风水是绝对有关系。

南门山是一个边远的山区,又是一个著名的老苏区。而今,赶上了时代的快车道。我相信南门山的明天,会像她的山水一样美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