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最新5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最新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22 16:17:0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最新5篇
时间:2022-08-22 16:17:01     小编:江JSX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最新5篇一

课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 ○○○ ○○○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12&spanide;4=3

生2:还可以列成12&spanide;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spanide;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spanide;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spanide;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spanide;□=□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

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并对照图说出含义。从几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具体表现在:

⒈成功之处

⑴不区分两种分法确实是可行的,学生所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没有两种分法的。

⑵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基本都会。我想,原因有二:

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已经受过熏陶,所以,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不成问题。

②受前面刚刚学过的“乘法”影响,学生自然能够“照样子画葫芦”,就能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⒉失败之处

看图说意义,或对算式作出解释,从学生上课的举手可以看出,从练习中,从课后谈话得知,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原因分析

⑴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来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含义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把两种意义集中在一起教学,这不是难上加难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消除一个“人为的教学障碍”而新生成一个“人为的教学难点”似乎有点得不偿失。

⑵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说,由于前面的乘法学习已经取消了对”几个几“的理解。在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高清12&spanide;4=3,的几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⑶从除法本身的含义要讲,12&spanide;4=3可以理解成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也可以理解成12里面有4个3。

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老师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掌握知识,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有它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如何提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掌握知识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物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这节课教学顺序是:分实物→同样多→平均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表示的含义。分实物,学生从分的结果中找出“同样多”的一种,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最佳的教学时机,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并没有渗入“平均分”的概念,没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印象进入角色,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教师并没有完全脱离教案,没有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没有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最新5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学生知道:这种除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6个村和3个盘的图片、12根小棒、12个小圆片、6支铅笔。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2、师生分铅笔,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师拿出6支铅笔,先向学生明确: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给2支,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细心观察老师是怎么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铅笔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教师要同时拿2支给一个同学),再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最后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也就是每2支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6支铅笔,每个同学2支,可以分给3个同学。

(2)让学生想想刚才是怎样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学生初步认识第二种分法、

(1)教师要求学生拿出8个小圆片,按每2个放一堆,看看能分几堆?

(2)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2、教学例5、

(1)出示书上例5,左边的桃子图。

①教师叙述题意: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板书或提前用纸写好的贴在黑板上)。

②教师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使学生知道: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

(2)教师让学生拿出6个桃子的图片,自己试着分一分、(边说边分,先再最后)。

(3)指名让学生回答分的过程,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要强调两个两个地分,每2个放一盘,也就是每2个为一份、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示摆自己的学具。

(4)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使学生知道:每2个分成一份(或2个2个地分的)分成了盘(板书:3盘)。

(5)教师小结、我们分桃的时候,把6个桃每2个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来计算。

(6)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

①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板书:6)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2);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3)。

②让学生说一说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书)。

③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7)引导学生看书,并说说例5的图意,让学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质疑问难,师生答疑、

三、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随堂练习

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分的过程。按分得的结果,把算式填全,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3盘。

用除法并:62=3

表示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最新5篇三

分法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除法的含义、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教具和学具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

知道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怎样进行平均分呢?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

例1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教学

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每盘放几个?”“是不是每盘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

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spanide;”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spanide;);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spanide;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

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课堂

教学设计

说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习题精选

1、填空把1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个、列出算式:( )&spanide;( )=( )

2、填空24&spanide;4=( )读作( )除以(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也就是( )里面有( )个( ).

3、填空算式:□&spanide;□=□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是( )

4、填空(1)10除以5等于2、□○□=□(2)被除数是12,除数是6,商是2□&spanide;□=□

5、应用题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最新5篇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 ,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师:要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分法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分法2: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分法3: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

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1)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

学生在组内自由分。

教师小结:把10盒酸奶平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

提问: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

学生判断,交流反馈: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提问:一共有几个贴纸?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条线上应贴几个?

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的平均分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最新5篇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刚才这一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x

除号(表示平均分)

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平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平均分?(明确: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学生用长方形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②交流讨论:

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呢?

算式怎样写,除号和等号后面的数是怎样填出来的?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解决熊猫妈妈的问题,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1、师: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

出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师:想一想,熊妈妈要分的总数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来分?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思考交流:

师: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用除法来表示?(熊妈妈的问题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①师: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看书,对照算式说说。)

②想想平均分的过程,说说被除数20,除数4、商5分别表示什么。

4、操作巩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

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思考讨论:

师: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课件演示: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

小朋友告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平均分。

(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平均分给大家,如果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几朵?

(4)我们平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组几个人?

五、课堂练习。

P20第2、3、4题。

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小结]

重视操作,丰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实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注意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最新5篇】相关推荐文章:

2022年除法的初步认识例5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022年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案2022年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优秀教案最新6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