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静静的顿河读书心得篇一
看完才明白,完全不一样,甚至相反……
《静静的顿河》是个大部头,有四册八卷,可是并不难读!
大多数名著读起来,就像登山,总觉得有些辛苦。而《静静的顿河》读起来,却像沿着顿河边散步,欣赏着顿河沿岸的风景,了解着顿河两岸风土人情。观赏着顿河河畔的幕布,上演着一幕一幕顿河哥萨克人的悲欢离合。
这部书读起来很简便,是因为没有大篇幅的说教,没有大篇幅的历史背景。
仅有很多优美的景色描述,有细腻的生活描述,有很多鲜活的对话,并且有异常异常多生动的比喻。
唯一麻烦的是小说里面的名字,无论是人名还是地名,又长又不好记,读了好久才搞清楚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更是下载了清晰的俄罗斯西南部的地图,比照着地图,才能弄清楚小说里来来往往的地方。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一部很有影响的重要作品。
它生动地描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
这部书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以“他对顿河流域的史诗般描述,以有力的艺术和真诚的创造性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一个历史阶段”获诺贝尔文学奖。
静静的顿河读书心得篇二
往日的烟雾,是抑郁的尘埃。
逝去的窗外,不再等待。
多少悲伤与无奈,全被洗刷成了空白。
往事的精灵,揭开你黑色的疤瘌,
然后在一阵不属于你的炮声中,抛下一切,重写你人生余下的光彩。
这是我对《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格利高里一段个人评价。
《静静的顿河》中格利高里的结局是杯具,也是革命的杯具和历史的杯具。可是在杯具的最终我们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小说介绍了在新旧政权,红军与白军,新世界与旧世界斗战中,以主人公格利高里这个中农阶级出身的人物为代表以及哥萨克劳动人民由战乱走向新生活的艰难历程,在前进的路途中有多少人迷失了方向,以及多少人经历了悲惨的命运。从小说中能够看出肖洛霍夫对格利高里的毁灭表示无限同情与怜悯。经过描述主人公与时代的复杂关系反映出大时代里的大变动,唱出一道壮丽的人道主义悲歌。
格利高里以往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参加白军,最终被迫当了土匪。有人认为他是叛徒,有人认为他反复无常,也许他是为了名誉而生,也许他是为了保全性命而活,但我们只看到了他凶残、冷酷的一面。对于格利高里个人性格和心灵上的扭曲,我们给予了他太多的批判与责备。可是,造成他的杯具不仅仅他是个哥萨克,重要原因他还是个有良知、有职责感的人。他徘徊在沙皇的压迫和自我良心之间,应对这一切,他是无可奈何啊!
我们明白格利高里有两个追求,那就是感情与名誉。因为有了执着,他愿意为感情牺牲、敢于反抗。在故事的结局,他的爱人阿克西妮亚最终还是静静地在他怀中死去。他的敢爱敢恨是值得我们所歌颂的。
然而追求名誉与权利也不能全归咎于他的错,这是个人求生的本能,相对于波澜壮阔的革命而言,个人可是是漩涡中的一滴水,时刻会被滚滚前进的时代年轮而颠簸着、摧残着。
在故事的结局,格利高里扔掉武器,回到故乡,这意味的是什么是意味着死亡吗不是,这意味着重生。他的儿子米夏洛带给了他生存的期望,也是整个哥萨克人民的期望。格利高里最终表现的是他的爱子心切,因为他紧紧抱着的是这个世界上他最终的一样东西。
从格利高里个人经历中我懂得了许多,我还是个未跨入社会的青少年,在错误与迷失方向面前曾多次徘徊,但我明白只要心有期望,再大挫折也都会找到幸福的光环。
的确,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会都拥有财富和名誉,但却有割舍不掉的亲情;我们不会装着多大的悲伤和仇恨,因为有了化解一切的宽容。
所以我不会因为他以往的颓废和残酷,而排挤和歧视他,而会被他最终折射的人性光辉而触动心弦,因为我看到了整个民族的伟大壮举,我读出了渴望新生活的人民心声。
再次翻开第一页,这时的我好像又走在顿河岸边,又好像听到了哥萨克人的歌声:
我们的光荣的土地,不用犁铧耕耘;
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耕耘……
光荣的土地上播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
静静的顿河上装饰着守寡的少妇,
遍地孤儿,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
父母的眼泪随着你的波浪,
静静的顿河读书心得篇三
一提到最伟大的俄语文学作品,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到他们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英国作家毛姆把《战争与和平》列为他心目中的世界十大名作之首,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宣称,《卡拉马佐夫兄弟》才是最伟大的小说。毛姆主要是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的,而弗洛伊德之所以推崇《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欣赏里面的弑父情结,认为揭示了普遍的、深度的人性。这两本书我都读过,然而读了《静静的顿河》之后,我以为最卓越的俄语文学作品,应该是后者。
现在,我们把这三部作品比较一下,说明《静静的顿河》为什么胜出?
从结构样式看,《战争与和平》与《静静的顿河》最为接近,都属于史诗巨著,都展示了宏大的历史场景,塑造了众多生动的艺术形象,那种对于历史横断面的全景式描绘,创造了不仅属于俄罗斯民族的巨幅生活画卷,也是关于人类生活场景的百科全书。
从结构处理和人物塑造上对比,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各有胜负,托尔斯泰擅长处理复杂的人物关系,营造繁复而精密的艺术结构,从而使他的作品在结构上极其严整,这一点,肖洛霍夫似乎略有不及。从已经写成的作品的看,(尤其是前两卷设计的线索)《静静的顿河》在早期的结构处理上,似乎是想写四条线索:一是以葛里高利为中心的麦列霍夫家族,代表自耕农、中农阶层,二是以科什沃依为中心的贫雇农革命分子,三是以李斯特尼斯基父子为中心的地主阶层、保皇派,四是莫霍夫家族为代表的商人阶层。但是后来,后两条线索明显地中断了,李斯特尼斯基父子的结局只是在结尾部分,间接地有个交代,而莫霍夫逃走以后,就不知所踪了。再从全书的结构看,《静静的顿河》在结构处理上,不够严整,尤其是第二、第三卷的内容,松散、拖沓,插入了很多和主体情节不相干的内容,比如革命者本丘克和安娜的故事,而主人公葛里高利几乎被淹没地看不见了,直到第四部,才渐渐显露出来,使得结构的主体清晰、明确,首位连贯。所以,从艺术结构看,托尔斯泰高出一筹。
再从人物塑造的成就看,表面看,两个人的成就不相上下,主体人物都塑造的生动、鲜明,然而,仔细体会,我以为,肖洛霍夫要高出一筹。《战争与和平》也许是因为描写贵族的生活,所以,塑造的人物有明显的“做作”痕迹,这也许是因为贵族的生活和举止都符合伦理规范的缘故,温文尔雅,循规蹈矩,但是总是给人感觉缺乏更多的生气和活力。《静静的顿河》就不一样,塑造的人物极其生动、鲜明,不仅跃然纸上,甚至可以从书本里跳出来,有站到读者面前那种真切感。而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更是浑然天成,没有一丝一毫的斧凿痕迹,热情艳丽的阿克西妮亚,贞洁贤淑的娜塔莉亚,放荡妖冶的达丽亚,脾气暴躁的潘苔莱,粗野顽固的彼得罗,狡猾又愚蠢的福明,等等,即使一个小人物,一个普通的哥萨克男人或者女人,都描写的非常生动,而且这种生动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美感、真实感,仿佛只是用精准的白描把原本真实的生活临摹下来一样,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更重要的,在这种真实之中,有一种高贵的“诚挚”,这恰是作品的根本魅力所在。因为任何艺术形象都要通过感染受众,才能使形象真正“活”起来,并成为经典。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创造了不朽的艺术形象的作品,最终都得以保留,因为时代可以更迭,故事也可以重复,但是独特的“人”的魅力不会因此而衰减,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通过对艺术形象的解读,观照到自己的生活。《静静的顿河》比《战争与和平》更能深入人心,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显现出它的“诚挚”。
至于说《静静的顿河》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相比较,显然,这是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静静的顿河》是最纯粹的文学,没有一句说教,甚至没有任何议论,它对人生的深刻把握和揭示都是通过情节进展的人物来展现的,自然而然,非常纯粹,任何一个读到结尾的人,都可以在这种漫长的叙述之后,领悟到那种勘比希腊悲剧一般的悲壮与沧桑感,似乎我们在“这个在太阳的寒光照耀下、光辉灿烂的大千世界”所经历、所感受的一切,一切的悲欢哀乐,都包含其中了。而《卡拉马佐夫兄弟》显然是“小众”作品了,它更像是一部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著作,尤其是“宗教大法官”那段,连篇累牍的说教,如同哲学分析。俄国人的哲学思想,大都体现在文学作品里,似乎俄国人不太擅长哲学叙述,这一点和德国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德国人的文学作品都充斥着浓重的哲学思辨,比如《浮士德》,比如卡夫卡。从这个意义上,《卡拉马佐夫兄弟》和《静静的顿河》这二者,没有可比性。
迄今为止,《静静的顿河》被译成92种语言,在全球上百个国家一版再版,发行量超过一亿册,20__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肖洛霍夫年,以纪念这位倾倒众生的伟大作家。苏联解体之后,许多体制内的曾经的御用写手们的作品都销声匿迹了,而《静静的顿河》仍然二度登上俄语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实在不是偶然的。很多人反对肖洛霍夫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体制内作家,而且还是官方的作协主席。作为体制内的文化官僚,肖洛霍夫曾经支持苏联官方的文化高压政策,有为虎作伥的劣迹。不过,一个人的思想和所作所为总是复杂的,不能以他个人的功过掩盖其艺术成就,海德格尔始终是一个忠实的纳粹党徒,但不可否认,他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巨擘;同样的,不可否认肖洛霍夫巨大的艺术成就,毫无疑问,肖洛霍夫是继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俄语文学大师。以思想成就而论,肖洛霍夫要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稍逊一筹,但是以才情而论,肖洛霍夫是更纯粹的文学家,《静静的顿河》无愧于俄语文学的颠峰之作。
静静的顿河读书心得篇四
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过的,就好像是个瞎子,可是这一回我从镇上回来,从河边上走,一想到我很快就要见不到这一切了,我的眼睛好像一下子就睁开啦!我望着顿河,望着河面上的水波,太阳一照,河水简直成了银的,明晃晃的,都不敢拿眼睛去看。我又转了转身,朝四下里一看,天啊,真是太美啦!可是以前我还没有注意到呢……”
有的时候一个有画面有人物的电影给人的代入感远不及一本好书的万分之一,我虽从未踏足俄罗斯,但即使我真的踏足俄罗斯,也未必对这片土地有如此深刻的体悟。静静的顿河是一本值得终生珍藏的书~
最近花了80多个小时读完俄罗斯史诗级巨著静静地顿河,现在终于理解读一万本书等于走一万里路是什么意思了,虽然我从未去过俄罗斯,但是我感觉我就站在河水湍急的顿河边,看着这里的人民在生活和战争间游走,他们的思想比我们更豁达粗旷,也更加真挚酣畅,他们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非常勇敢,他们比我更擅长接纳痛苦,也比我更擅长表达快乐~
里面的女性角色,无论是娜塔莉娅还是阿克西尼亚,或者坦丽亚都给我莫大的启蒙~三个女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什么是爱,娜塔莉娅为爱隐忍,她最后的最后实在无法原谅丈夫的不忠选择偷偷堕胎,但即使堕胎失败面临死亡她的脑海里依然是深爱的英俊的克里沙。阿克西尼亚,阿克西尼亚让我没有办法爱但是也没办法恨起来,某种意义上她就是我们口中人见人骂的小三,但是她对格里高利的爱,不亚于任何一个女人,她可以为格里高利放弃一切,这一切包括生活,包括名誉,甚至包括自尊,最后一次私奔时,她说,”格里沙,你看我就像一条小狗,你一吹口哨我就来啦,可是有什么办法,我是这么的爱你啊~”,我不是男人,无法想象男人心里听到这些作何感想,但是同作为女人,即使我真的爱了一个人,也不见得可以做到这一步,这种勇气已经凌驾于任何勇气之上,只能用爱界定了吧。坦丽亚~或许我一辈子也成为不了坦丽亚(也或许可以),但是坦丽亚是我最欣赏的女人,是我觉得一个完整的女人该有的模样,她美的就像一朵谁也无法忽视的玫瑰花,她不光有花的娇柔艳丽,还有刺儿保护自己,不光有刺保护自己,还有沁人心脾的花香主动吸引自己想要的一切,她坦然的接受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该笑的时候笑的比谁都要快乐,该伤心的时候哭的比谁都要心碎,该嫉妒的时候甚至也会教人恨不能揍她一顿,但是该强势的时候连男人也会忍不住为她叫好吧!坦丽亚最后以绝症自杀终结,即使是这样的结局我依然觉得漂亮,比娜塔莉娅要漂亮的多。
顿河的哥萨克们,我的生活里鲜少出现这样的男人~他们战场上骁勇善战,庄稼地里勤劳朴实,在战壕里他们心里甚至还在盘算是不是应该犁地,应该下种,他们也不愿打仗,但是一旦打起来也绝不会退缩。他们的生活方式瞬间缩短了我和战争的距离,让我觉得枪林弹雨,尸骨血污就在眼前,虽然这种感慨很不实用,但是当克里沙的妹妹在家人的坟上洒下麦粒吸引鸟儿为逝去的亲人唱歌时,真的恨透了战争,我由衷庆幸,这是一句很没用的感慨!
我最喜欢的并非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对战争的描写,而是里面对顿河附近自然风光的细致勾勒,这些神奇的文字,让人目光接触的瞬间就被瞬间拉到广阔奔腾的顿河边,看披满紫色晨烟的朝阳,看结满霜花的黑土地,看初春顿河开化巨大的冰块轰隆隆的被冲向下游,看草原上电闪雷鸣成群的牧马飞奔……
在我人生终结之前一定还有第二遍第三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