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健康城市工作方案(五篇)

健康城市工作方案(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3 15:59:17
健康城市工作方案(五篇)
时间:2022-12-13 15:59:17     小编:zdfb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写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健康城市工作方案篇一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全国和全省、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面提高城市人群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一)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以促进人的健康为城市发展优先目标,将健康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政策中,综合运用各种促进方式,规范公共健康行为,确保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二)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和专业机构的行政、技术资源,创新协作联动机制,鼓励、组织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健康城市建设,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城乡统筹,典型示范。拓展和延伸国家卫生城市范围,推进全域卫生创建,优化农村环境。坚持规划引领,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均等化。积极培育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导,持续推进健康村镇和健康细胞工程建设。

(四)坚持问题导向,有序推进。坚持定期开展评估,针对不同区域、领域和人群,找准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科学施策,综合治理。立足市情,突出重点,促进健康发展良性循环,有序推进建设健康城市工作。

积极参与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健全完善保障和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体系,加大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工作力度,持续巩固完善健康城市建设基础。到20xx年,建成省级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单位,到20xx年,保障和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更加健全,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和健康人群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实现,全市健康城市建设各项行动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人居环境更加健康。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到20xx年,全市国控、省控重点河流全部达到ⅳ类以上水质,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不低于60%,市控重点河流全部稳定达到ⅴ类以上水质。环境空气质量比20xx年改善50%左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达到100%,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农村)达到100%,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48平方米。

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20xx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覆盖率达到99%,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达到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平方米。

健康服务更加完善。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具有地方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20xx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2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2.7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2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达50张,公共卫生防控干预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健康人群更加壮大。群众主要健康指标在全省同等城市中处于较高水平,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到20xx年,人均期望寿命达79岁,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2以内,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10万、4‰、4.5‰以下,居民健康素养达到22%。健康生活方式广泛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占全市人口比达38%以上。

(一)营造健康环境

紧密结合健康环境、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优化人居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1.全面开展水体修复。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沂河、沭河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提高水体水功能区达标率。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启动临沂城饮用水第二水源地建设。强化水库生态保护。建设大沂河、大沭河湿地保护区。推进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及生态河道提升工程。(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园林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强化大气污染治理。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治理高排放行业,推进燃煤机组升级改造,全面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强化固废污染防治,完成临港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和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项目等重点危险废物处置工程建设,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经信委、市卫计委、市安监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健全环卫设施配套。加快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提升工程”,提高城乡环卫设施配置水平,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体系。(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4.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动“数字城管”向县城、乡镇、社区延伸,实现全时段监控、全方位监督,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信息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5.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为遵循,加快推进农村“七改”,持续优化乡村环境,大力倡树文明乡风,努力建设具有沂蒙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办、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教育局、市供电公司、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文明办,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6.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科学编织线路、站点规划。增加新能源公交车辆,逐步推出公共自行车、公共电动汽车租赁服务。加快推进公交车专用道、brt专用道建设,提高公交线路覆盖率。(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城管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二)构建健康社会

以广覆盖、一体化、可持续为导向,将健康融入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增强全市人民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1.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推动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打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均衡义务教育,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加强学校体育、艺术课程体系建设,落实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拓宽全民终身学习通道。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促进特殊教育延伸,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保障体系。探索医教、康教结合运行机制,提高康教服务覆盖率。(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安居工程覆盖范围,增加有效供给。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运营机制。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制定公租房分配管理实施细则,动态调整租金,实现公租房有序进出。鼓励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责任单位:市房产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稳步推进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就业,推进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放大创业扶持资金效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打造“临沂半小时公共就业服务圈”。强化就业培训,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联合培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打造手机微信就业服务平台。推动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公益性岗位。加强就业权益保障,消除就业限制和歧视。(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4.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作为推进平安临沂建设的根本目标。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治安防控,努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遏制特大事故、有效治理职业病危害。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健全消防、人防、防洪、防震和防地质灾害等的综合防灾体系。(责任单位:市综治办、市安监局、市公安局、市地震局、市人防办、市水利局、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司法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5.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实现人员全覆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别。(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6.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扩大保障范围,健全工作机制,鼓励、引导社会捐赠、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夯实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残联、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7.保障食品安全。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积极推进“食安山东”品牌创建工作;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努力构建社会共治良好格局。(责任单位:市食药监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卫计委、市林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渔业局、市畜牧局、临沂海关、临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三)优化健康服务

以解决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疾病防控能力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和养老服务业,着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慢性病、传染病、职业病、艾滋病和精神疾病等疾病检测及预防能力。围绕提高流行病调查、应急处置和实验室监测检验能力等,加强基层疾控机构能力建设。支持开展疾病筛查和早期干预项目,预防和减少过早发病及死亡。加大对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和高危人群的风险评估、早期发现及综合干预。积极开展居民心理健康干预,加强对严重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和管理,推进专业心理医生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着力加强国医堂内涵建设,推广并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药特色疗法,组织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技术骨干培训,培育重点中医专科。(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4.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统筹人口健康信息资源,强化制度、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有效整合和共享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实现在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领域应用,建设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5.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支持、行业监管和指导服务,优化补贴机制,引导社会参与,激发市场活力,丰富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养老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四)培育健康人群

以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妇幼保健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持续加强控烟工作力度,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1.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落实“两孩”政策,加强妇科、产科、儿科基础设施保障,深入开展优生促进和优生“两免”工程,多途径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做好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工作,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严厉打击“两非”等行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公安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推进妇幼保健工作。实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定期开展城乡妇女妇科病普查,扩大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覆盖面。加快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流动妇女保健服务管理,提高对流动妇女生育和保健的服务质量。加大科学育儿指导,提高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妇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把健康素养纳入城乡中小学国民基础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稳定提升,发挥“小手拉大手”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健康家庭建设,提高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城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行政村健身工程全覆盖。举办赛事活动,带动全民健身。(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4.加大有关烟草控制力度。积极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努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劝烟的社会风气。积极做好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工作,严格落实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的法律法规。探索建立公共场所控烟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推行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积极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无烟单位等无烟场所,降低人群二手烟暴露率。加强对违法吸烟者和经营管理者处罚力度。推广戒烟门诊和戒烟热线服务,加强控烟干预力度。(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市烟草公司、市直机关工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5.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市民健康素养监测和评估,加强重点人群、特殊人群建立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干预。引导居民建立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合理作息、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加大膳食控油、控盐宣传力度,降低市民日常饮食油盐摄入量。(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五)促进健康产业

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健康旅游业,积极培育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快速推进康养结合产业,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深入促进中药产业化发展,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1.发展健康旅游业。以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健康管理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和休闲疗养机构等为载体,发展丰富健康旅游产品,打造健康旅游养生文化品牌,构建临沂全域旅游新格局。以临沂中心城区为核心,构建环临沂都市休闲圈、环蒙山休闲观光养生圈,打造沂河山水休闲带、沭河田园风光带、鲁南高铁旅游带,建设五个旅游区,形成“一核两圈三带五区”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市卫计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培育健身休闲运动产业。整合体育、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农业、物流等方面资源,发展特色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创建一批省级以上体育休闲示范基地和体育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积极培育山地、水上、汽摩、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大力发展专业化体育赛事推广和运营机构,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旅发委、市农业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推进康养结合产业。将医养结合纳入健康产业统筹推进,以创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城市为抓手,积极打造“山氧水疗胜地、宜养宜居之城”。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重点项目,带动和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拉长养生养老养心产业链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医养结合”发展体系,解决居民基本医养需求。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加强健康管理专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稳步提升医养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4.促进中药产业化。建设现代中药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培育中药名厂、名店、名药。加快地道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规模化进程,扩大规范化中药饮片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提升重要研发能力。(责任单位:市食药监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5.做大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及制品、保健制品、新型医疗器械、医药商贸流通、新型药用辅料及药包材、精准医学产品等产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分类施策强力推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活动,引进生物医药创新人才,鼓励自主研发技术成果申请专利,做好技术成果推广和转移服务等工作。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在城市和产业规划指导下合理布局、整合发展,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逐步形成链条互补配套、资源配置高效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责任单位:市食药监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六)发展健康文化

着眼于改造并优化公众健康观念,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着力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加快提升自我健康管理内涵,努力将健康理念导入公众意识之中,提高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全面普及健康知识。健全市民文明公约等社会规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公序良俗,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加强新闻舆论宣传和文化导向,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公共场所等宣传载体和传播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重点宣传慢病和传染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妇幼健康、急救与安全、职业健康、基本医疗等理念与技能。(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卫计委、市妇联、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完善健康教育阵地建设。结合卫生城镇创建,打造一批健康教育主题公园、健康教育长廊、健康教育示范街等,宣传科学权威的健康教育知识,倡导正确健康理念,改变陈规陋习和不健康生活方式。(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推进健康示范工程建设。以健康社区、健康村居、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广场建设等为抓手,推进健康示范工程建设,为健康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细胞基础。探索开展健康城镇建设,打造一批健康县城、健康乡镇建设示范县、示范乡镇,带动全市健康城镇建设深入开展。(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4.探索健康自我管理。探索、培育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引导市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通过专业指导、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帮助更多市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探索建立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开展健康家庭建设活动,提升居民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5.培育扶持青少年志愿服务。以服务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为目标,推进建设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发爱国卫生相关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培养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育青年志愿者队伍,设计实施社会公益项目,支持引导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青年志愿者参与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团市委、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一)基础巩固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和全域卫生创建工作,探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城乡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健康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环境和基层基础。

(二)全面启动阶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

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我市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调查评估,理清影响城市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建立问题台帐,对症施策,制定健康城市建设规划,全面实施和巩固提升工作方案,按照职责分工分解落实市级单位和县区政府工作任务。召开全市健康城市建设动员大会,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健康城市建设。

(三)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从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健康文化等六个方面全面实施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定期召开工作协调推进会,研究解决健康城市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对健康城市建设成效进行评价,确定改进方向,推进科学实施。

(四)巩固提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

根据健康城市建设指标和评价体系积极查找存在的问及差距,查漏补缺,巩固提升。进一步挖掘全市健康城市建设特色和亮点,加大培育力度,为建设全国健康城市示范市打下坚实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念,把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加强对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在人员、经费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建立完善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网络,把健康促进渗透到各项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二)开展社会动员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公共卫生、全民健身、环境保护等领域活动日(周、月)为节点,策划组织各类专题宣传活动,提高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社会影响力。运用市民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利用社区、单位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积极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引导社会公众支持、参与建设健康城市行动。

(三)保障资金投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健康城市建设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引导作用,整合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引导激励机制,探索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健康促进项目的公益投入和组织运行,形成多元化、可持续健康城市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四)实施监测评估

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监测体系建设,提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队伍监测评估能力,定期评估健康城市建设行动,全面、科学、公正评价行动实施成效,深入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建设健康城市行动本土化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与指导,共同推动健康城市建设行动深入开展。

健康城市工作方案篇二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健康城市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稳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加强旅游事业健康文明发展,根据《连云港市健康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xx-20xx年)》(连发〔20xx〕23号)总体要求、《健康连云港建设20xx年度工作要点》(连政办发〔20xx〕117号)具体任务,结合《“健康连云港2030”行动计划》(连发〔20xx〕16号)和我局实际,特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引导市民树立健康观念,把健康理念融入旅游行业服务和旅游事业发展,为我市健康城市建设作出贡献。

成立连云港市旅游局健康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王芬任组长,副局长许明、贺善铁、柏银枝、刘吉光任副组长,张思腾、白兴龙、周建芸、郝汉军、刘晓明、樊继传、张云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张思腾兼任。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切实做好20xx年度健康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由旅游局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协调,坚持分工合作,做到机关建设与行业建设相结合,坚持常态化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坚持阶段性工作与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形成严格抓落实,确保工作实效的格局。

(一)组织开展健康创建氛围营造。积极开展局机关、行业单位、共建单位的健康宣传工作,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健康教育宣传栏、安全意识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等主题宣传,营造宣传氛围;积极指导、动员、督促全市a级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及各服务网点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在星级酒店大堂、旅行社及网点经营场所,张贴“健康生活,文明出行”的健康旅游公益广告,强化宣传力度,进一步培养市民和游客健康、文明的旅游习惯。

(二)积极引导行业健康知识推广。强化对全市旅游行业单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对照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计划,市旅游局将聘请相关专家,每半年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对健康突发性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各a级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及各服务网点要在日常工作和对市民群众的接待服务过程中,加大健康行为的宣传、推广力度,严格落实旅行团队出游行前健康行为教育、行中健康行为引导、行后总结等制度,在a级景区、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旅游大巴等游客密集场所,配备自救互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强化旅游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设施设计标准,注重旅游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a级景区、星级酒店等场所旅游服务设施,强化景区、酒店、旅行社及服务网点周边环境卫生保洁。根据“厕所革命”20xx年工作目标,我市今年共计划建设旅游厕所76座,第三卫生间49座,截至6月30日,已完工27座,在建21座,下一步将结合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细化方案,确保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四)提升行业服务标准。广泛开展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健康生活、文明旅游”主题教育活动,围绕行业服务标准和旅游行业文明公约,进一步增强行业从业人员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覆盖面,提高行业从业人员对“健康”概念的认知度,确保健康意识入心入脑,形成浓厚的建设氛围。

(五)加强法规执行力度。加大对《旅游法》和旅游行业标准的宣传活动,组织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旅游法》;结合全市旅游市场综合环境整治活动,严格打击和整治行业内的不文明、不规范服务行为,开展旅游市场监管主体责任和热点旅游线路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形成良好健康的旅游市场经营环境;加强旅游投诉受理机制建设,及时处理各类旅游投诉案件,提升游客满意度;切实落实旅游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游客食品安全。

(六)健全完善创建资料。指导督促各a级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及服务网点等行业单位健全完善各类方案、预案,强化内部健康建设资料建档建册工作,特别是厕所革命、旅游接待酒店餐饮安全、旅游突发事业应急行动、旅游从业人员健康心理档案等资料的建档建册。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局各处室要充分认识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落实健康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确保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督促各旅游行业单位要根据健康城市建设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链,使得健康城市建设的各工作落到实处。

(三)广泛动员,营造氛围。广泛宣传动员,促使各旅游行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使每个员工明确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引导员工自觉投入健康城市的建设工作,为我市的健康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四)强化督查,落实长效。市旅游局健康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全市旅游行业进行长效督查,对健康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点环节连续跟踪督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问题严重、整改不到位的旅游企业,相关处室将按相应的法规给予处理。

健康城市工作方案篇三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衔接。制定并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制定省云计算大数据开放合作指导意见,培育壮大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实施大数据工程,加快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推动建立省政府数据服务网,促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推动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等示范工程加快建设。

根据国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相关要求以及总体框架(试行),研究建立我省智慧城市建设评价体系,指导相关部门建立各领域具体指标体系。

做好属地网络安全监管以及要害设施和资源、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和保护工作,推动同步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创新互联网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动态防控处置机制和违法行为监测预警机制,提升网络安全管理能力。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推进移动信息安全服务云平台、信息安全系统软件测试中心、信息安全产业基地等建设,建立健全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支撑体系。

加快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公共场所高速无线接入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大幅提升网络访问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标准。积极开展“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和“宽带中原”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综合带动作用,建设国际信息专用通道。推动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持续完善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中原城市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为契机,重点在智慧交通、在线医疗、数据挖掘等智慧应用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完善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设施,强化视频监控专网建设,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和公安视频监控平台为基础,推进全省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共享。加强机场、火车站、客运站、地铁公交站点、学校门口、医院、大型商圈、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视频监控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视频主动应用和深度应用机制建设,提高建设应用水平。

实施数字县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程,加快等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建设与应用,2016年年底前完成智慧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建设,带动其他市将空间信息资源服务升级到时空一体的信息资源服务。

加快12个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推进智慧城市绩效成果创建工作,带动其他城镇智慧化应用。整合住房城乡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城市信息公共数据库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从家庭、社区、园区、新区、城镇单元功能智慧化入手,探索房地产、建筑业、市政公用事业等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推动智慧规划、智慧建造、智慧住房和智慧城乡基础设施等智慧应用。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水务、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绿色建筑等涉及民生、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应用与智慧城市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制定《智慧社区建设导则》,遴选一批基础条件好的社区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

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推进省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试点工程,在全省有公交企业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探索智能公交建设模式,提供便捷公交信息服务。推进“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建设工程,加快等地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推广普及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推进跨市域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科学缓堵与智慧化管理综合保障工程,建设城市交通综合信息研判平台,完善城市交通管理信息体系,提高公安交管便民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出租车服务。

加快健康卫生服务云平台建设,整合各类医疗服务信息,完善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和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全面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推进与保险、银行征信、教育、科研机构等跨区域跨机构居民健康信息资源共享,面向公众提供健康管理、医疗咨询、公共卫生、预约诊疗等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推动省人民医院等加快远程医疗、智慧医院建设,实现病人身份、药物、病案及相关数据和护理流程网络化管理。积极推动等药品电子商务试点建设。

推进旅游服务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智慧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资讯查询、产品推荐、行程规划、电子票务、酒店预订、景区客流统计发布、导游导览等全程一体化旅游信息服务。积极推进智慧的旅游城市、景区试点创建,推动省内4a级景区基本实现智慧化。加快推进洛国家智慧的旅游试点城市等建设,制定智慧的旅游相关标准。

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在石化、建材等流程制造领域和机械、轻工、电子等离散制造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示范项目,推进设施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资源高效利用。加快软件园、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等软件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等产品。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

全面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积极提供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社保便民服务,建立覆盖城乡、实现多险种和跨地区接续的全民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建设全省社会保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社保、就业、人事人才、劳动监察等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探索开展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失业监测预警、病种结算分析等大数据分析和应用。

建设省智慧养老云平台,建立健全全省老年人信息数据库、老年人健康档案动态库,为全省老年人提供呼叫救助、远程健康检测、健康管理等服务。完善“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积极推进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惠民工程等建设。

加快建设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统一的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云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设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以及生产经营监管、溯源管理、稽查执法、标准检测、应急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监管需求实时可知、行为规范实时可视、日常管理实时可控。强化食品药品电子追溯,方便信息公开查询,推动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

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和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完善校园信息网络,推动学习情景识别与环境感知、校园移动互联、学习分析等技术在校园应用,建设一批智慧校园。面向不同人群开展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培训,大力发展网络教育服务。

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建设,争取设立国家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支持重点电商园区建设,发展壮大一批骨干电商企业。引导传统零售企业建设网上商城、线上线下体验中心等,发展集电子商务、电话订购、城市配送为一体的同城购物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在物业、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应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

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和监督,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健康城市工作方案篇四

为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国爱卫会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全爱卫发〔20xx〕5号)和《“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河南省“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等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孟州市创建全国健康城市工作方案如下: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卫生健康创建为抓手,从“以被动防病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环境卫生整治向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环境治理水平转变,从注重部门协调群众动员向提高社会卫生健康综合治理能力转变,切实加强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助力孟州早日实现“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在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再谱新篇章。

(一)营造健康环境。一是完善城乡垃圾、污水等无害化处理设施。二是推进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园林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三是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原则,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以及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工作。四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入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实现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二)构建健康社会。一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障城乡居民在教育、住房、就业、安全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二是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实现基本覆盖,逐步解决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社会保障待遇不平衡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是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和食品药品监管制度,保障饮食用药安全。五是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有尊严地生活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

(三)优化健康服务。一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二是深化医改,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基层卫生人才特别是全科医师队伍建设,补足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板。三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监测和干预能力,积极防治传染病、寄生虫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等重大疾病。四是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鼓励提供和应用中医药服务,发挥中医在养生保健服务中的作用,探索中医药与养老、旅游、文化等产业协同发展新业态。

(四)培育健康人群。一是引导居民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二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强化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三是大力开展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四是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五是加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建设健康步道、健康广场、健康主题公园等健身场所。

(五)发展健康文化。一是大力倡导健康文化,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文化需求。二是倡导正确的健康理念,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知识宣传。三是着力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把健康科学知识转变为群众能够理解接受、易于养成践行的良好行为习惯。四是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提升群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一)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水平。建立健全全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体系,制定《孟州市健康城市发展规划(20xx—20xx)》,定期收集制作《孟州市健康城市评价报告》,撰写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总结报告。主动对接河南省疾控中心(河南省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建设技术指导和评价办公室),定期邀请省专家库人员来孟州进行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价,组织做好全市健康城市建设的数据报送和总结评价等工作。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积极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等健康栏目,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拓展健康教育,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全面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开展健康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建立健康生活指导员队伍,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重点,指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健全健康素养监测体系,指导公众健康行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国家标准,医生、教师、公务员健康素养水平要高于平均水平。

牵头单位:市卫健委

责任单位:市教体局、文广旅游局、融媒体,各乡镇办事处,市直各有关单位。

(二)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以创建国家级、河南省级、焦作市级健康乡镇、健康村庄、健康单位、健康企业、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社区和五星健康文明家庭等为重点,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向家庭和个人就近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服务,倡导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提高城市文明健康水平。以机关、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学校、企业等为重点,完善控烟措施,落实健康体检、职业健康检查、职业防护、安全管理等制度,营造相互尊重、和谐包容的单位文化,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

牵头单位:市卫健委

责任单位:市文明办、教体局、科工局,各乡镇办事处,市直各有关单位。

(三)建立健康管理工作模式。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防治结合,健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建设,基本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生育全程服务,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关爱青少年健康。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建立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发挥中医预防保健优势,探索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

牵头单位:市卫健委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医保局、教体局、财政局。

(四)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服务水平

1.城市区域。以巩固提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以全省百城提质新三年行动为契机,遵循新型城镇化规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治理体系,强力推进城区路网综合改造工程,抓好背街小巷道路改造工程,加快建设精致孟州、宜居城市。加速推进卫生(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以街道办事处辖区和市直单位为重点,压茬推进国家级、省级、焦作市级卫生(健康)社区、村庄、居民小区、先进单位、五星健康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街道办事处辖区的行政村、居民小区全部要建成焦作市级以上卫生村(居民小区),80%以上的要建成省级卫生村(居民小区)、健康村庄(居民小区)。所有行政企事业单位、市直市管医疗卫生机构、公办学校要建成省级卫生单位、健康单位。村(居)民委员会要健全下属公共卫生委员会,推动落实好爱国卫生工作。坚持城区“一眼净、全域净”环卫清扫保洁机制,确保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城中村、城郊村、专业市场、居民楼院干净整洁。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餐厨垃圾逐步实现分类处理和管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消除病媒生物孳生场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十四五”规划的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公厕建设档次,提升人性化管理水平,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城市公厕服务体系,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学校、窗口单位等公共场所的卫生间设施,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聚焦社区治理、要素保障、交通安全、城市管理等领域,完善智慧安防系统,在“智慧小区(村居)+平台”建设上实现突破,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坚持“把城市建成公园,把公园建在城市”的理念,提高园林绿地规模和质量,全面提升园林绿地建设和管控水平。建立政府组织和全社会参与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机制。掌握辖区病媒生物孳生地情况、密度变化和侵害状况。湖泊、河流、沟渠、景观水体、小型积水、垃圾、厕所等各类孳生环境得到有效治理,鼠、蚊、蝇、蟑螂的密度达标。重点行业和单位防蝇和防鼠设施合格。

牵头单位:市城管局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卫健委、教体局、公安局、大定办、会昌办、河雍办、河阳办,市直各有关单位。

2.乡村区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间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健全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以城带乡,以乡带村,以村带户,有效破解村镇卫生常态化管理难题。加速推进乡村卫生(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在7个乡镇全域全覆盖压茬推进国家级、省级、焦作市级卫生(健康)乡镇、村庄、单位、五星健康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到20xx年全市国家卫生乡镇占比不低于20%(2个乡镇),河南省级以上卫生(健康)乡镇占比不低于80%(6个乡镇),每个乡镇辖区90%以上的村建成焦作市级以上卫生村,其中省级卫生(健康)村占比不低于60%。村民委员会要健全下属公共卫生委员会,推动落实好爱国卫生工作。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完善保洁员队伍,清理乱堆乱放,整治坑塘河道,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加大村镇垃圾清运设备和中转设施建设力度,乡镇建有垃圾转运站,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密闭收集转运。积极倡导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主次干道、街巷、沟渠、河道无明显垃圾积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畜禽养殖污染物的综合利用,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推广生物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秸秆焚烧,引导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规范收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采取城市管网延伸、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等多种方式,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速推进农村改水改厕,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乡镇卫生院、集贸市场、公路沿线、旅游景区、基层站所、村委会等区域要建设国家二类以上标准卫生公厕。坚持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统筹实施改水改厕、污水处理等项目,推进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让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所。深入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保护自然景观,加强绿化美化,建设有历史记忆、农村特点、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美丽宜居村镇。建立政府组织和全社会参与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机制。掌握辖区病媒生物孳生地情况、密度变化和侵害状况。湖泊、河流、沟渠、景观水体、小型积水、垃圾、厕所等各类孳生环境得到有效治理,鼠、蚊、蝇、蟑螂的密度达标。重点行业和单位防蝇和防鼠设施合格。大力开展健康素养传播活动,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站、科技站、卫生站(所),以及报刊杂志、板报橱窗、卫生计生宣传栏、黑板报等传统媒体和微信等新兴媒体,传播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卫生习惯。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卫健委、城管局、水利局、住建局、市教体局、生态环境分局,各乡镇办事处,市直各有关单位。

(五)加强饮用水安全管理。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定期进行安全评估。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当地饮用水源、供水单位出厂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并按时向社会公布。城市水环境质量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国家要求,切实落实消毒卫生措施,加强饮用水卫生监测、检测,提升饮用水水质,确保水质卫生安全。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分局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城管局、卫健委,各乡镇办事处。

(六)改善提升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坚持源头管控,减少污染物排放,狠抓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综合治理。整治工业废气,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提升燃油品质,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定期公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情况。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探索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强化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分局

责任单位:市科工局、交运局、公安局、自然资源规划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城管局,各乡镇办事处。

(七)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治安防控、交通和消防管理,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应急体系,推进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控职业危害风险,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和安全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防范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发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基本全覆盖。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减少伤害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伤害发生。

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交运局、卫健委、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教体局,各乡镇办事处。

(一)宣传启动阶段(20xx年3月1日—20xx年3月15日)。召开工作动员会,成立孟州市创建全国健康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业人员组建创建办公室,组织到省内外已经开展创建活动的城市考察学习,完善创建办组织体系结构。邀请河南省疾控中心(河南省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建设技术指导和评价办公室)专家来孟进行业务培训。结合孟州实际制定《孟州市健康城市发展规划(20xx—20xx)》等重要文件,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建立台账,自查自纠,确保各项考核任务落到实处。

(二)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3月16日—20xx年5月底)。按照发展规划,组织、协调、督促各责任单位积极开展建设活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期间,按照《健康城市评价数据报表(20xx年国家样表)》(详见附件3),进行一次基础数据收集。同时,积极主动对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全国健康城市评价工作办公室)、河南省疾控中心(河南省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建设技术指导和评价办公室),邀请国家、省专家库人员来孟进行技术指导、把脉问诊和模拟技术评估,提升我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明确创建工作重点和改进方向。针对国家、省专家组的反馈意见,对照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完善问题台账,深化集中整治,解决突出问题,除难点、抓亮点、创精品,进一步完善问题台账,并针对薄弱环节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强化整治措施,逐条逐项完成达标。

(三)综合评估阶段(20xx年6月1日—20xx年12月底)。按照国家、省填报评价工作要求,撰写《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健康城市评价报告》,对接省卫健委出具《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评价意见表》。对照《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xx版)》,填报《健康城市评价数据报表》,将各项评价指标分解到具体主管部门,组织进行考核评价、数据填报,安排专人负责数据收集,并加大对数据的核查力度,确保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巩固和深化建设成果,推广健康城市建设先进模式,建立健全全民健康的长效机制,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持续向更深层次迈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康城市建设是一项惠及百姓、关系群众健康的民心工程,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孟州市创建全国健康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市卫生健康委负责全市健康城市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统筹谋划,遴选相关专家组建专家库,具体负责对全市健康城市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价。

全市动员会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市直有关单位要组建各自专门创建机构,明确分管班子成员和业务骨干,将健康城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规划,明确部门职责和任务,扎实推进建设工作。各单位尽快将分管领导和联络员的姓名、职务、手机号码发送到邮箱:xxx。

(二)完善保障措施。根据健康城市建设要求,各单位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市委、市政府将把健康城市建设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参考。财政部门要保障对健康城市建设的基本投入,多方筹资,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作用,形成各方力量有序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良好格局。

(三)积极宣传引导。健康城市是卫生城市的升级版,是更好改善健康支持环境、提高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各单位要大力宣传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工作举措,要大力开展城乡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健康单位、健康企业、健康家庭理念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支持率,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健康城市建设。

(四)强化主体责任。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是健康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完善健康城市建设体系,建立责任单位联络员工作机制,制定督导检查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健康城市工作方案篇五

为实施《“健康宣城2030”规划》,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全国爱卫会《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健康宣城建设步伐,特制订本行动方案。

到20xx年,通过健康城市建设,健康基本融入市委、市政府主要政策,健康制度设计与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健康环境明显优化,健康文化多元传播,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健康服务公平可及,健康人群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形成一批有效果、可复制、可推广的健康城市建设案例,率先建成安徽省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

按照突出健康、问题导向、补齐短板、项目管理、持续改进、彰显特色的建设主线,围绕“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健康文化”5个领域,结合健康城市42项评价指标体系(20xx版),组织开展健康城市建设“10+1”行动。

(一)建设健康环境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1)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调整产业、能源结构,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化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实施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加强秸秆禁烧管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执法局、各县市区政府。第一个单位为牵头单位,下同)

(2)开展水污染防治。加强河长制工作,整治黑臭水体和河道岸线环境,推进老城区、城乡结合部污水管网建设,市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乡村微水循环。健全覆盖城乡的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定期监测评估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卫健委、市城管执法局、各县市区政府)

开展人居环境提升行动

(3)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精细管理。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健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链条。加强环卫设施设备建设。规划建设宣城市餐厨垃圾处理厂,增配环卫作业车辆,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实行垃圾转运全密闭;按照“全面规划、改建并重、方便群众”的原则,着力打造市区“十分钟”如厕圈。改造提升农贸市场。小区级农贸市场达到标准化菜市场要求,拟新建的大中型农贸市场达到超市化标准,开展农残检测。逐步取消活禽交易,城区市场试点推行“冰鲜”上市。深化老旧小区改造。开展适老化、节能化改造试点,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市城管执法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市敬亭山管委会、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4)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环境。全面实现乡村垃圾收运保洁市场化,排查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控管控乱排乱放,实施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行动。整治村庄公共空间。清理乱堆乱放,拆除私搭乱建,疏浚坑塘河道,清理无功能建筑,清理废旧广告牌。提升农村建筑风貌。结合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发展,突出乡土风情、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城管执法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优化健康服务

开展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5)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宣城市人民医院扩建工程、省立医院皖南妇幼分院、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市中心血站血液检测楼、宣城市精神病医院新院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建皖南中医医院项目。(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公管局、宣州区政府)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儿科、康复、精神科、麻醉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多层次精准培育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加大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充实和稳定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市卫健委,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政府)

(7)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双百”考评和按疾病诊断分组(drg)绩效考核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二级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考核。实施县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宣城市中心医院、广德县人民医院、宁国市人民医院、泾县医院、郎溪县人民医院启动创建三级综合性医院。强化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实施以组建紧密型医联(共)体、远程医疗、专科联盟等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和纵向整合,城市形成“20分钟医疗服务圈”,引导患者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鼓励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治未病服务。(市卫健委,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医保局、各县市区政府)

(8)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急性传染病和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疾病防控。强化疫苗供应和接种安全。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两卡制”工作为抓手,做好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慢病综合防控机制,提高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防控能力,开展肿瘤、死因监测和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干预。加强县级精神卫生机构能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试点,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培训,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治疗、随访管理。强化母婴安全保障,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构建覆盖生育全程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实施健康儿童行动计划,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持续保持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成果,充分扩展和利用无偿献血信息化公众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化无偿献血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卫生应急救援体系,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急救圈,加大应急救护知识宣讲。(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应急局、市医保局、市残联、市妇联、市红十字会、各县市区政府)

(9)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试点推进智慧医疗、智能助手机器人。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完善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计生资源四大基础数据库,实现跨县区、跨机构的健康信息共享。(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各县市区政府)

(10)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有效衔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各县市区政府)

(三)构建健康社会

开展公共安全提升行动

(11)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构建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格局。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巩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成果。加强药品动态监管和风险控制,加大对网络销售药品等新生业态的监管力度。(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各县市区政府)

(12)加强职业健康监管。全面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完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强化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报告、诊断、鉴定制度。完善工会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模式,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市卫健委,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经信局、各县市区政府)

(13)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建立完善事故多发路段和公路安全隐患路段排查治理制度。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万车死亡率三项指标逐年下降。积极倡导绿色环保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增加cng或电动公共交通车辆,在新增巡游出租汽车时实施新能源汽车或者车辆燃料实施lpg替代,倡导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实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标台,公众绿色出行率达50%以上。(市公安局,市交运局、各县市区政府)

(14)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的衔接机制,减少毒品的社会危害。开展肇事肇祸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排查、危险性等级评估。(市委政法委,市教体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卫健委、各县市区政府)

开展健康养老发展行动

(15)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养老市场产业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居家养老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格局。(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各县市区政府)

(16)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协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疾病康复领域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增加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老年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

开展精准健康脱贫行动

(17)实施“351”“180”、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政策。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大病专项救治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高贫困地区患者县域内就诊率。全面开展贫困人口健康促进,强化贫困地区公共卫生、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局、各县市区政府)

开展卫生创建提升和健康细胞建设行动

(18)科学防制病媒生物。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与孳生地调查,完善重点行业病媒生物防制设施建设,实施以孳生地治理为主、环境清理与防制消杀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宣城市本级、宁国市开展健康城市病媒生物密度水平评价工作,力争1个建成区街道达到b级水平。(市卫健委、各县市区政府)

(19)加快推进卫生创建。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成果,20xx年,市本级、宁国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市创成国家卫生县城(城市)3个,国家卫生镇达到5%,省级卫生镇达到20%。(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执法局、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市敬亭山管委会、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各县市区政府)

(20)开展健康“细胞”建设。积极开展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康小屋、健康一角等支持性环境建设。建设健康社区(村),机关、学校、企业等深入开展健康单位(场所)建设活动,开展健康家庭评选活动。(市卫健委,市教体局、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机关事务局、市妇联、各县市区政府)

(四)培育健康人群

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

(21)普及健康素养知识。以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抓手,广泛开展健康素养知识传播活动。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市卫健委,市委宣传部、市教体局、市统计局、各县市区政府)

(22)推进健康促进县建设。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巩固泾县全国健康促进县建设成果,积极探索健康促进综合干预模式,宣州区、广德县、旌德县创成省级健康促进县(区)。(市卫健委,各县市区政府)

(23)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三减三健”行动和职业人群“万步有约”健走大赛。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宣州区、绩溪县、旌德县争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市卫健委,各县市区政府)

(24)推进公共场所控烟工作。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设置禁烟标识。开展无烟学校、无烟卫生机构和无烟机关等无烟场所建设,党政机关率先建设无烟机关。(市卫健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文明办、市教体局、各县市区政府)

开展全民健身推广行动

(25)加强全民健身场所建设。加强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推进体育强市工程,城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完成市体育中心建设,完善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加快乡镇“三个一”并完成“五个一”建设。(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公管局、各县市区政府)

(26)打造全民健身宣城品牌。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积极开展登山、篮球、排球、足球、长跑、马拉松、棋类等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形成“一市多品、一县一品”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格局。(市教体局,各县市区政府)

(27)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将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广泛开展各级学校体育联赛,促进校园足球等多种运动项目深入发展,确保学生校园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市教体局,各县市区政府)

(五)传播健康文化

开展健康文化传播行动

(28)塑造“以人为本、健康向上”的健康文化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健康文化有机结合,广泛宣传市民文明公约、文明宣城20条等社会规范,推进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报纸、电台、电视、网站等新老媒体开设卫生健康知识和健康文化传播栏目,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各县市区政府)

(29)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加大政府购买志愿服务项目力度。推进医疗卫生、环保等专业志愿服务队常态化进社区开展活动,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结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各县市区政府)

(六)发展健康产业

(30)制定健康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根据我市健康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及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围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健康小镇、特色小镇、现代医药产业、中药材产业、中医服务业、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健康旅游产业等重点领域,研究出台我市健康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扎实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各县市区为主体大力推进体育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加快徽杭古道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以及宣木瓜文化旅游景区、云乐镇灵芝养生旅游基地等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建设。(市发改委,市教体局、市经信局、市民政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

(一)统一思想认识。各地、各部门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做到在本职工作中融入健康元素,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突出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亮点和特色。

(二)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组,明确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工作机制。

(三)营造浓厚氛围。各地、各部门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增进人民健康的战略思想、建设目标、重点举措,积极传播健康生活方式核心理念,引导群众参与健康城镇建设行动。

(四)完善考核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建设效果进行评估和考核,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并将健康城市建设考核结果纳入政府年度考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