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心得体会

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心得体会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6 16:48:17
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心得体会
时间:2024-12-26 16:48:17     小编:WZX6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心得体会,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

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心得体会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今年“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对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这次重要会议部署了哪些重点任务?做好明年“三农”工作将如何发力?

稳产保供: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数据显示,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粮食产量何以再创新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分析,从耕地看,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525.8万亩,且耕地质量提升速度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稳步推进,中央财政提高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从农业科技看,今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达到新高度,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护航粮食增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在粮食丰收的基础上,此次会议强调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意味着要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不因一时丰收而放松。”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晶表示,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通过提高单产、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强化政策支持,提高补贴的精准性与指向性,切实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此次会议从耕地、科技、政策等多方面进行部署。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注意到,会议要求“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这将有助于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

会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朱晶表示,要挖掘良种良机良法对提高单产的潜力,加快良种培育,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应用,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钟钰说,会议提出“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这一创新举措将更加有利于激励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让主产区抓粮得实惠、不吃亏,进一步激发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构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守牢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明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当前,全国832个脱贫县每个县都培育形成了带贫益贫能力较强的特色主导产业。脱贫人口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消费帮扶等方式分享更多收益。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会议要求,要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应放在重要位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要实行分层分类帮扶,有效精准施策,提高帮扶效能。

李国祥认为,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要在保障基本生活基础上,通过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组织转移就业等方式,帮助他们增强“造血”能力。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要通过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兜底,完善社会救助举措,确保基本生活无忧。

“培育乡村主导产业要更加注重为低收入群体创造就业机会,让低收入群体在实践中提升本领,也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毛学峰表示。

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0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6.3%,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李国祥表示,特色产业兴旺,资源禀赋是后盾。要因地制宜把特色优势产业选好、培育好。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做到“服务前置”,根据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及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帮助农民探索市场,打造完整、顺畅的农产品产销链。

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以来,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跑、“村BA”等乡村文体艺术活动,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2024年5月1日,人们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观看“村BA”球王争霸赛。新华社发(余天英 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叶兴庆表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必须持之以恒、走深走实,把乡村振兴战略细化为一项一项具体工作抓实抓到位,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叶兴庆说,会议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2024年4月27日,在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立冉果蔬种植合作社,工作人员在直播卖蓝莓苗。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对于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他表示要按照会议要求,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在规划建设中进一步增强前瞻性,既提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度和便利性,又要避免造成资源闲置浪费。

专家指出,在乡村治理中,要顺应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把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乡村治理智慧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2024年5月7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新峰村玫瑰花种植基地内,农业公司工作人员(右一)给花农讲解玫瑰花采摘标准。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会议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黄季焜表示,要更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同时,落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动力活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本次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并对全面落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任务作出部署。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2023年开始,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相继到期,今后5年是高峰期。当前,在安徽、湖南、广西启动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整省试点。同时,各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蓬勃发展。

2024年3月19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的无人农场,农业无人机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线路进行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黄季焜说,会议明确“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这项部署将增强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安全感,激发农民长期保护和投资土地的积极性。2025年到2029年是政策实施的集中期,当前务必在做好试点示范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2024年12月12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内蒙古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拍摄的生菜苗。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会议明确要求“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专家表示,工商资本下乡、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带动农民而不是替代农民,应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农产品加工、储运、营销等产业,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做好“三农”工作,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

当前,各方面正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着力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向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不懈奋斗。

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心得体会2

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看2025年“三农”工作着力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今年“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对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这次重要会议部署了哪些重点任务?做好明年“三农”工作将如何发力?

稳产保供:

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数据显示,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粮食产量何以再创新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分析,从耕地看,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525.8万亩,且耕地质量提升速度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稳步推进,中央财政提高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从农业科技看,今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达到新高度,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护航粮食增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在粮食丰收的基础上,此次会议强调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意味着要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不因一时丰收而放松。”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晶表示,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通过提高单产、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强化政策支持,提高补贴的精准性与指向性,切实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此次会议从耕地、科技、政策等多方面进行部署。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注意到,会议要求“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这将有助于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

会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朱晶表示,要挖掘良种良机良法对提高单产的潜力,加快良种培育,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应用,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钟钰说,会议提出“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这一创新举措将更加有利于激励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让主产区抓粮得实惠、不吃亏,进一步激发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构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守牢底线: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明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当前,全国832个脱贫县每个县都培育形成了带贫益贫能力较强的特色主导产业。脱贫人口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消费帮扶等方式分享更多收益。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会议要求,要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应放在重要位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要实行分层分类帮扶,有效精准施策,提高帮扶效能。

李国祥认为,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要在保障基本生活基础上,通过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组织转移就业等方式,帮助他们增强“造血”能力。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要通过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兜底,完善社会救助举措,确保基本生活无忧。

“培育乡村主导产业要更加注重为低收入群体创造就业机会,让低收入群体在实践中提升本领,也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毛学峰表示。

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0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6.3%,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李国祥表示,特色产业兴旺,资源禀赋是后盾。要因地制宜把特色优势产业选好、培育好。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做到“服务前置”,根据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及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帮助农民探索市场,打造完整、顺畅的农产品产销链。

乡村振兴: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以来,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跑、“村BA”等乡村文体艺术活动,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叶兴庆表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必须持之以恒、走深走实,把乡村振兴战略细化为一项一项具体工作抓实抓到位,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叶兴庆说,会议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对于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他表示要按照会议要求,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在规划建设中进一步增强前瞻性,既提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度和便利性,又要避免造成资源闲置浪费。

专家指出,在乡村治理中,要顺应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把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乡村治理智慧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会议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黄季焜表示,要更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同时,落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改革:

进一步激发动力活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本次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并对全面落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任务作出部署。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2023年开始,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相继到期,今后5年是高峰期。当前,在安徽、湖南、广西启动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整省试点。同时,各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蓬勃发展。

黄季焜说,会议明确“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这项部署将增强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安全感,激发农民长期保护和投资土地的积极性。2025年到2029年是政策实施的集中期,当前务必在做好试点示范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会议明确要求“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专家表示,工商资本下乡、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带动农民而不是替代农民,应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农产品加工、储运、营销等产业,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做好“三农”工作,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

当前,各方面正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着力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向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不懈奋斗。

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心得体会三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引。

12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对2025年“三农”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安排。

“三农”向好,底盘夯实,全局主动。今年以来,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形势复杂严峻。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沉着应变、迎难而上,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取得来之不易、令人振奋的成绩,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基础支撑。

看粮食生产,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2亿斤,有史以来首次迈上1.4万亿斤台阶;看农民收入,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40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看乡村建设,乡村特色产业茁壮成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一年来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三农”工作发挥了安民心、稳大局的“压舱石”作用。实践充分证明,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保证,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新时代新征程重农强农的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明年“三农”工作,对于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形势越复杂,越要稳住“三农”。我们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从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到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再到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会议部署明年“三农”工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体现的正是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战略定力和担当。要胸怀“国之大者”,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会议就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等提出明确要求,既立足当下,破解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狠抓工作落实,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会议对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作出部署,围绕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要抓住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法,因地制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繁荣乡村文化等方面用实劲、出实招、求实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考验战略定力,呼唤担当作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要再接再厉、奋发有为、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