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精选13篇)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9 19:30:02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精选13篇)
时间:2024-03-29 19:30:02     小编:GZ才子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素养,我们应该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写总结时要注意审视和总结自己的过程和成长,及时发现不足并进行改进。总结的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但每个人的总结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作。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篇一

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欣赏评述”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二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三是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或重叠。美术新课程加强了美术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美术新课程强调要加强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等理念相一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在美术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中可以很好的加以迁移、延伸和整合。学生通过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

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实践的全过程。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分析、理解、写生对象的学习过程。如写生蔬菜时,引导学生亲自掰下菜叶,了解菜叶的排列规律和造型特征;亲自切开菜心,了解菜心结构。学生们看清了写生的对象,并产生了写生的兴趣。其次,美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摆放静物,组合静物,让学生主动探索疏密、节奏等形式美的规律。在写生苹果一课时,先是让学生摸苹果、削苹果、闻苹果、尝苹果、用放大镜看苹果。然后,让学生分组摆一组以苹果为主体的静物。通过激烈的争论、小组之间的比较以及优秀作品的欣赏后,虽然教师没有做任何示范,但学生对构图的方式却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鉴赏的水平。再则,教师分阶段给学生安排一些创作课,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写生作品用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两种以上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学生学习用版画、国画、刮画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学生在学习新的表现方法的同时,探究能力、美术创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特别强调要进行小组合作。

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过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品德。

美术“综合探索”领域要求学生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和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

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美术课程应积极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促进美术各领域的学习。如在教学《鼓儿响咚咚》,课前可以下载爵士鼓的软件,使学生在导入的尝试练习中激发创作欲。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拓展了新空间,如利用网络进行“中国建筑游”的美术教学、中国民间美术——剪纸、农民画的欣赏、和大师(达芬奇、毕加索、米罗、凡高等)的零距离接触、网上参观——徐悲鸿纪念馆、法国卢浮馆等。这些网络美术教学活动更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主动检索,获取、处理信息中提高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教师主导的师生互动性的发挥。学生可以根据对教学内容,不同理解,不同喜好,不同难度,进行深入学习,完成探究性练习,实现“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化学习,如西方绘画的欣赏,学生对画家凡高作品的收集、制作电子小报、网页等,展评时就以不同的内容呈现,体现了学生审美的个性差异。

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进行美术课题的研究,结合美术的特点开展如《民间美术调查》的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制定出课题计划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小组成员通过调查访问、上网、去图书馆、文化馆查找资料、深入农村拜访老艺人等形式进行美术课题研究活动。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民间美术悠久的历史,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的“灶头画”、“箱柜画”、“蓝印花布”、“刺绣”、“剪纸”至今仍引人注目、招人喜欢。如农民画承传着中华民族原始的审美观念,留着人类童年时代的奔放、自由和发自肺腑的审美天性,它融会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技巧,表现人们新的生活和新的审美情趣,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现代民间绘画。农村的灶头,是农家一日三餐做饭过日子的主要饮具,在江南农村每户人家都少不了有一座,就是在现代农民住宅不断更新、煤气灶具渐进农家的今天,农家仍少不了要打上一座灶头,灶的形状很多,有小方灶、花篮灶、还有两眼灶、三眼灶等,请灶画师傅绘上好看的图案,灶画篇幅多,内容丰富,一般在灶肚、灶身、烟箱均画上花卉、动物、人物等图案,图文并茂,既体现了实用性,又洋溢着浓郁的审美情趣,蕴含着深厚的稻作文化,是水乡民间艺术奇葩。通过这次美术综合实践调查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正在消失,民间艺人面临消亡,学生们心急如焚,呼吁有关方面应予以积极抢救和保护。

作,学生们拿出很多具有创意的、适合银行的标志。其中大部分学生采用了摹仿法,如:有的摹仿中国工商银行标志,从文字方面进行设计;有的通过几何形体的搭配进行设计,构思都非常巧妙。学生们设计的这些标志最后虽然没有被采用,但从学生们的设计中闪现出的一些智慧火花是非常珍贵的,这次美术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社会对美术的实际需求,锻炼了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开展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如在《标志设计》课上让学生设计学校的运动会会徽、班级的班标,每个人都想为自己的学校、班级做一点贡献,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如《布置我的书桌》,美术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准备各种废旧挂历,硬纸,易拉罐等,学做几种不同造型的小像框、课程表框、笔筒等案头工艺品,让学生在动手制作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看到自己成绩,享受成功的欢乐,增强上进的信心,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热情,使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充分结合和利用起来,使学生从小学会美化家庭和生活环境,把美术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在美术设计应用领域中还可以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设计活动,如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做色彩的对比、调和及联想等练习;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了解钟表、汽车、计算机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并练习绘制简单的效果图;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绘制设计效果图;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行立体构成制作练习;对竹木、废导线、废金属箔(如易拉罐)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等等。

学生色彩表现兴趣和愿望;对古今中外的各种典型美术作品的欣赏,通过欣赏了解绘画色彩发展的概况,以及对色彩的配合、色彩的分类(如色彩的冷暖、轻重等)、色彩的民族性与情感性的表现等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启发学生对色彩认识与表现。欣赏大师们的代表作品,是为了让学生亲近大师,也可用大师的笔法即兴创作,以此激发学生自信心;欣赏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则是让学生开阔眼界,在色彩表现中更能够自由发挥,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非常重视综合评述环节的教学,学生在评述中的体验、收获是美术新课程所追求的。美术课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画画,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欣赏,欣赏课教学活动中文学性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背景、运用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平时应注意上欣赏课多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运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还可以结合语文学科采取学生写欣赏评述随笔,字数不限,有感觉的可以多写,没感觉的可以少写,文体不限,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也可以是“记流水帐”的形式,时间久了学生就有了要表达的东西。通过与其它学科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欣赏评述活动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在校园美术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主力军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培养美术特长生,还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成立形式多样的美术兴趣小组并开展一系列活动,调查、了解美术与校园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具体如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策划、设计、制作会标设计,并通过评选运用于该活动中;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景场景,并表演故事剧;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需要,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收集本班的各种资料,设计出主页和学生个人的页,组成班级网,参与网络的交流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小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将得到充分发挥,如在布置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学生们亲自设计制作展板,写字、画画一展身手,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锦上添花。

美术比赛、美术作品既可以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

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欣赏、评论艺术作品的能力。在校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比赛活动,如校园艺术节硬笔书法比赛、卡通漫画比赛、电脑绘画比赛、校园现场写生画比赛、美术书法作品大奖赛、环保绘画比赛、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美术作品比赛、世界无烟日小报比赛等等。把比赛获奖的美术作品在校园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及校园网上进行展示,这些美术比赛活动都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与美术教学的整合一定会使学生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学生用绘画、摄影等形式记录、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方式,增强了综合表达的能力;加强了人际交流,学习了合作方式。因此,在美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提倡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探究美术或美术相关的问题,指导学生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筹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综合实践活动与美术教学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3、《美术新课程标准》。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篇二

摘要:初中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涉及大量的地理位置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让学生结合实践教学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这门学科。教师要积极推动实践教学,创造一切条件努力推行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让实践教学成为学生更好地熟悉和理解初中地理这门学科的重要渠道。

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要结合大量实际应用的内容。虽然初中地理学科并非作为中考重点考查科目,但是学好地理知识对初中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有极大帮助。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并不活跃,进而导致课堂上毫无生趣,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出发,更好地体现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对于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内容有更多的理解。在教学中,努力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活动,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主要围绕该问题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推进实践教学活动。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学科知识,更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尤其在现实生活中,地理学科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社会事务,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适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从亲身实践当中去体会地理学科的用处,并且发现更多的地理现象,有更多的地理问题的思考。说到地理,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头疼,认为怎么学都学不会,刚开始看到书本的时候的确会有这种现象,但是当深入学习后就会发觉地理其实是一门相当有意思的学科,当祖国的大好河山全都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走在路上,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运用到地理知识,就会觉得地理无处不在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擅长把理论知识讲解透彻,并且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案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知识,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索的锻炼,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中加深对于这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角色都要进一步明确,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摆正自身的角色位置。教师要多引导,避免越俎代庖,要给学生更多锻炼的机会,而学生也要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避免产生对教师的过多依赖。

其实在初中地理的学科教学中,实践教学活动很大一部分也可以在课堂上来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是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很多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来发现,也可以在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实验等活动内容,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引导。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在教授黄河知识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议论纷纷。虽然学生提出来的一些解决方案欠缺科学性,但是学生能有这样主动的思考和探究也是非常难得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从思想到行动上变得更加主动,也能够在以后的实践学习中有更多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经验。

三、在课堂教学中活跃气氛,增强互动性。

初中地理实践性的教学,可以从课堂上的互动来实现,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走向户外。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营造出类似于实践化教学的基本氛围。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表情动作声音语调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且适当提出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系统地讲述中国各个地理区域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充满活力并慷慨激昂地演唱初中一年级音乐教材上面的歌曲《彩色的中国》:“轻轻打开地图册,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国。宝岛台湾像小船在东海上漂,神州处处好。”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听着听着,学生不由得跟着哼唱起来,虽然此时还没有正式进入课堂教学的环节,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过来,因为内在的态度而产生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绪感受。所以,这样的教学设置,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接下来的内容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关于地理学科知识的介绍过程中,教师也要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学的知识才能真正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活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带着一种地理学科的'思维去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带着一种研究和发现的视角,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以及一草一木。

四、结合情境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享有一定的自由,这样他们才能在自由的实践互动学习活动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对于知识本身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对于一些学科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都来当一回老师,把教学的内容适当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精心的准备。给学生一定的展示机会,这样他们都能够在积极的准备过程中开拓视野,提升自己地理学科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放手,要相信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将课程内容准备得非常精彩。尤其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寻找资料等方式,完成这样的教学准备工作,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总之,在初中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擅长创造各种条件来增强学生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索和发现,让学生从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当然作为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综合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有效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淑华.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实践教学活动的意义[j].城市地理,2015(20).

[2]侯金玲.实践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12).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篇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在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被列为小学主要的国家课程之一,这既为语文作文教学工作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带着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理念审视当前作文教学,我们发现现行作文教学的症结在于封闭。整个写作过程都在课堂内进行:教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综合实践活动恰恰可以纠正作文教学封闭的弊端,弥补作前素材搜集与情感体验的不足,有助于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思考的课题。

1.教育目标相同。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周边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由此可见,两者的教育目标都是围绕着知识的获得、态度的形成、能力的具备、行为的影响四个方面提出的。

2.教育内容相近。

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但是其主要内容除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指定领域外,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等。

而作文写作则是以本来面目——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不难看出,两者在研究领域都不是按照既定内容去生搬硬套,都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展开,都具有开放性。

3.教育理念相通。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和社会,以综合教育思想、实践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为教育理念。

从作文教学的主体上来看,写作中所反映的真情实感必须是少年儿童亲身去积极参与的,才会有所体会。写作的目的旨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体验与实践密不可分。

这样看来,它们的教育理念也是吻合的。此外还有都注重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性,都注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等。

综合实践活动介入作文教学,虽然很好地解决了材料问题,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提高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对学生要求较高,一些语文学困生较难适应,而且学生选择主题的情况更加繁杂,作文专题指导显得尤为不易。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作文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因此,如何科学合理进行整合将是重中之重。我们认为不妨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是提高认识,找准切入点。

全面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精髓,认真学习新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找准切入点,使综合实践活动融入作文教学工作中。

其次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主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体现以生为本,在物资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上做好调研。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给作文的命题注入源头活水。比如:要训练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可以在写作之前,甚至提前一个月开展各种形式活泼的实践活动。如:寻访家乡文明、寻找身边“雷峰”、走进传统节日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在学校里举行,也可以在校外举行,可以由班主任组织,也可以由同学自己组织,当学生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时,再让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想对于中高年级的同学来说,老师不必再加以指导,大部分学生都会妙笔生花,源源道来了。对于低年级小朋友,可以让他们先说再写,进行交流,我想他们也一定能写出一点东西来。再如请学生、队员关注街头、电视、报纸上的广告,然后组织学习,一节很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与广告亲密接触》也可让学生受益匪浅。

当然,为了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不能要求每次活动都要写作文,不能只为了写作文而开展活动,而应在平时积极地,有目的地开展学生有兴趣的实践活动。活动的日益丰富,学生的生活也就多彩起来,那么在众多的活动中选择一次自己喜欢的也并非难事了,所谓水到渠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不会没有话写的。

最后,评价多元化。

叶圣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式作文批改的弊病:“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

作文批改一直在改革,从老师的精批细改,到老师批,学生改,发展到同学之间互批,互改,和自批自改,以及以上几种方法同时使用,这一连串的改革,很明显地体现了作文批改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是这种改革,步子太小,速度太慢,并且过多的修改容易搓伤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那么有没有既能提高作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呢?有!那就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进行,把讲评作文,批改作文演变成作文欣赏,展示学生才华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从本次作文中选出若干优美词句,并感情朗读,分小组进行比赛;也可以分小组寻找别组的错别字、病句,争做啄木鸟医生;还可以把本组的佳作配乐朗诵,编成作文选。如果是童话、幻想故事,那就开展一次自编自演的短剧比赛,可以个人,也可以小组合作,学生在演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中学会了修改,锻炼了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命题、指导、评讲、批改是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但这四个环节不是孤立的分割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整体。

把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进行,使教学环节有机结合,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快速提高作文效率,让学生融入社会,走向社会,作文教学的春天一定会万紫千红!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了作文教学以体验教育为途径、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最大限度的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篇四

(一)理解能力薄弱的表现。

理解能力薄弱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疑难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需要理解的地理知识,在表达学习成果时不知从何谈起,不能准确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成了地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之一。这个问题难就难在学生对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地域性和综合性了解不够。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不善于观察地理事物的特征,对地理事物的感悟不深;二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头脑中没有一幅活的地图,因而也就不能把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或解释其要义。

(二)理解能力薄弱的解决策略。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层次分明的具有系列性的设问是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关键。该教学策略的基本操作要点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找话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二,阅读地图与文字资料,观察景观图片或模拟实验,增加感性认识。

第三,提出质疑,深入探究,理解原理。

第四,释疑讨论,推理结论,巩固练习。

第五,反馈实践,验证提高。

该教学策略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找话题与创设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教师提供的景观图片、阅读资料要具有典型性和思考性,这样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三是教师要熟练把握课程标准,将教材转变成学材,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与系列化,将教学过程变为问题解决的过程。下面以“认识亚洲”为例加以说明。

(三)传统教学策略在“认识亚洲”中的运用。

传统教学策略中的讲授式完成亚洲地理的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1.阅读亚洲地形图,学生在图上找出亚洲主要的高原、山脉、平原等地形,师生共同归纳亚洲地形地势特点。

2.在亚洲地图上找出长江、恒河、鄂毕河等主要河流名称,指出它们注入的海洋。

3.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图,找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教师重点讲解亚洲东部和南部气候特点和成因。

4.巩固练习学生通过填图练习和回答问题等方式表述自己的学习结果。课堂检测结果证明,学生对亚洲主要的地形区分布、主要河流分布及水系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于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说不清楚。

(四)改进后的教学策略在“认识亚洲”中的运用。

改进后的教学策略强调对教材进行教学化处理,把教材变成重要的学材,采用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亚洲地理的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1.猜想质疑激发兴趣。

教师提供两幅学生熟悉的图片,及长江三峡景观和黄河下游“地上河”景观;采用设问的方式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该话题上。你们谁能说出这两处景观是那条河上的?这两条河的流向有什么共同之处?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上来。进一步设问:除了长江和黄河之外,亚洲还有哪些大河?它们的流向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翻书查图,大致找出了黑龙江、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印度河、恒河、湄公河等,但对于河流的流向却是七说八不一,找不出河流流向的共同特点。通过“猜想质疑,激发兴趣”这一环节,使学生达到了发现问题,感知地理事物的目的。

2.仔细观察深入探究。

亚洲各大河流流向各有不同,它们的发源地有什么共同点吗?各大河中上游与下游相比,地形有什么不同?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有何不同?教师提供一些景观图片,如青藏高原雪山及藏民生活景观,蒙古高原草原牧场景观,印度风情景观,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景观,西伯利亚针叶林景观等,以及相应的阅读资料。

学生通过查阅亚洲地形图能够逐一找到长江、黄河、恒河、湄公河等大河发源的地形区――青藏高原,以及鄂毕河、黑龙江大河发源的地形区――蒙古高原;各大河中下游的地形区学生也很容易找到,像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等。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位于亚洲的什么位置呢?各大平原又位于亚洲的什么位置呢?学生经过进一步观察与交流,就能归纳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分布在亚洲的中部,受地势影响,许多大河都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向四周分流,并在各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冲积成面积广大的平原。

3.释疑讨论推理结论。

既然不能从地形、河流等方面解释亚洲各大平原生产、生活特点的不同,能不能换个角度从其它因素考虑,比如气候因素等?学生通过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鄂库茨克、上海、孟买等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气候与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关系。即亚洲北部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但适于针叶林生长,因此当地居民主要从事林业生产。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适中,适合种稻米养鱼虾。恒河―印度河平原属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分明,旱、涝灾害频发,居民多从事种植业。

4.反馈实践验证结论。

学生通过调查家乡农业生产与地形、气候、河流的关系,进一步验证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达到了知识运用与知识延伸的目的,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落到了实处。

二难于把握的拓展教学及其解决策略。

(一)拓展教学难点在于“度”的把握。

地理教学中运用拓展式设问,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开拓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拓展的“度”,一直是教学中很难处理好的问题。地理新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拓展学习成为可能,也使课堂更具有多变性和不可把握性,这些都增加了拓展教学的难度。学生的思绪像鸟儿,可以呼扇着翅膀在广袤的天地间翱翔,教师要使孩子的思绪像被牵在手中的带线风筝,随心所欲地收放。使其自由飞翔的同时,又能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想象和思维,使拓展教学有序、有质的进行。“放”和“收”看似简单的两个动作,但何时放?放到什么程度?如何收回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都需要教师在拓展设问、拓展教学的过程中在“度”上下工夫。

(二)拓展教学难点解决策略。

1.把握拓展设问的角度。

在进行拓展式设问和教学时首先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角度”。角度选的好,教学效果就好,角度新颖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我国的人口”就可从“作为一个独生子女,你认为对自己的发展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切入点是学生自己,能抓住学生的心,很快就能引起学生热烈的反响、讨论和发言,也就把孩子的思绪放了出去。

2.夯实拓展设问的基础。

拓展设问的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生活体验、或者是运用工具获得信息的能力,教师的“放”就有了物质保证,就国家的人口基本国策来说,学生除了有生活的亲身体验外,对其了解也有一定深度,还可和自己的长辈进行多角度比较,每个学生都可参与到其中。

“独生子女”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它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更深层次的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起到的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等正面影响和引起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培养等负面影响”,这里就有知识和能力迁移提升的过程,所以,在设置拓展式问题时还要注意,有一定“难度”和“跨度”。

拓展式设问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拓展起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体验学习的过程,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为进一步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奠定基础,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很好的控制课堂节奏,是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得到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尤其是在过程与方法上得到很好的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4]王亚南.如何科学地运用地理图像发展学生的智能[j].林区教学,2006(05).

[5]常根宝,骆菊玲.新课标下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甘肃教育,2004(12).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篇五

摘要:时代在发展,如果在教育教学中依旧不转变观念,势必不能够更好地展开教学。就初中美术教学而言,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地进行个性化教学,也就成为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一个而重要的课题。围绕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这一主题,重点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化教学的实践、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这三个层面展开论述,旨在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美术;个性化;实践;思考;。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育教学不应该在实践中将学生的个性特点抹杀,应该充分地让学生的这种个性特点得以张扬。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了我们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化发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毅然如此。为此,有必要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主体意识,放开对学生的个性思维、个性感觉的束缚,让他们在其作品中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个性特点,表达他们的自己的情感。相信只要这样,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个性化教学的实践。

就传统美术教学来说,在美术教育中关注的最多的是学生的`绘画技巧,在教学中采用灌输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创作思想的关注过少。原本美术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对土木周边等社会、自然环境的一种想法和感受,本质就是一种情怀的抒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在新课标中,对美术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内容们积极设置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环境,让学生进行创作活动。

1.应当在材料上呈现多样性。

每一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些材料,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他们的个性,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应当在材料上下功夫。比如可以选择花、草,或者树叶、蛋壳、玻璃等材料。在大自然中材料如此地丰富,这众多的材料都可以根据需要,用他们来表达学生们的情感。毕竟采用这戏而具有个性化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其美术作品也就具有了个性化特点。作为教师,不必要对学生的思维禁锢,只要能够充分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皆可以。

2.在表现技法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

学生的心理世界是一个特别美好而又新奇的世界,不是成年人所能够猜想的。如果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按照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势必会影响到初中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就美术的表现技法而言,应当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比如,放开对绘画工具的选择权利,让学生在美术绘画中选用他们自己喜爱的工具进行创作,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展现出来。

3.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特征。

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作型的思维,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比如,在色彩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性,他们对于色彩的偏好不一样,有的学生偏好暖色调,有的学生偏好冷色调,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会存在着差异性。有的学生在作品中更多的是暖色,有的学生则更多的是冷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只要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就应该放开对学生的过多约束,毕竟过多的约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4.在表现效果上的创造性引导。

不可否认,初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作为常年人用成年人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心理世界是不公平的。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存在着一种被关注的心理,他们会以标新立异的方式来体现这一心理,当然也存在一些新奇的想法,不论哪种状况,作为教师应该对此进行正确地引导,对于不符合教师的想法的创作就否定学生,正确的要给予积极鼓励,特别是学生的标新立异的东西中,有些东西具有创造性,且具有艺术的含量,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一点,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得以张扬。

三、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发展学生的个性。

初中美术教育中,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应该积极进行有效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黑格尔曾经说,绘画的实际上就是绘画者自我存在的一个主体性。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中,其中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有效评价。何为有效评价?就教育评价而言是所进行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在初中美术评价中,应当从学生的作品中感受学生的思想,即有学生的思想内容者,我们应当给予肯定,而不能够仅仅看学生的作品像还是不像来评判。在进行评价过程中,宜根据实际的情况而确定评价的标准,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发展,积极展开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展开个性化教学,应当在材料上呈现多样性、在表现技法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在表现效果上的创造性引导,希望能够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浅谈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08):93.

[2]罗蓉.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7,(18):102.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篇六

为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顺利实施,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特依据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实施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各分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细则加以落实。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教育实习,在第四学期进行,3学分,54学时;第二部分是毕业作业,在第五学期进行,5学分,90学时。

1、本专业综合实践环节的教学由各分校在省校的指导下组织实施。为保证教学质量,每位指导教师只能指导自己所学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选题,所指导的学员人数每届不得超过10人。

2、在进行综合实践环节教学的过程中,各分校应把握专业特点,坚持真实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围绕学生实践过程和相关要求落实实施要素和条件,明确各方面的职责与任务,利用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和条件,形成教育教学和研究合力,将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确保实践质量,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一)教育实习。

1、时间安排。

教育实习原则上在学员修完总学分的80%后开始安排,第四学期完成教育实习,第五学期初上交相关材料。

2、实习要求。

学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合乎规范的幼儿园或其他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学前儿童教育工作的全面实习,实习结束后完成实习总结等材料。

3、操作步骤。

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辅导后,指导学员落实实习单位,做好实习计划,学员在实习过程中做好实习活动的各项记录,在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总结。

4、组织形式。

学员必须到合乎规范的幼儿园或其他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单位的落实可以通过自己联系或由分校统一安排。所接收的实习单位必须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学前教育机构必须是经过主管部门审批,符合相关要求的单位。

在实习单位,由学员自行联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和分校教师根据学员实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应加强对学员实习的过程管理。

(二)毕业作业。

1、时间安排。

第五学期初布置毕业作业,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并上交毕业作业。

2、作业形式。

学员可任选一个主题,任选一个年龄段,设计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3、操作步骤。

在综合辅导后,指导教师与学员讨论并选定作业内容,在指导教师的个别指导下,按规定要求完成毕业作业。

4、毕业作业由学员独立进行,指导教师应与学员保持密切联系,帮助学员更好地把握写作规范,澄清思路进行写作。指导教师应鼓励学员独立思考,避免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1、考核对象。

凡参加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习的人员,均必须参加本专业综合实践环节的考核,不得免修。综合实践环节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获得毕业证书。

2、考核方式。

本课程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特点,其教学活动形式、实践成果形式及成绩评定方式均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

教育实习的考核由实习单位对学员的实习过程的成绩考核和指导教师对学员上交的各项材料的成绩评定两部分组成,毕业作业的考核是根据学员最终提交的毕业作业进行成绩评定,各级分校自行组织实施。考核成绩合格以上者获得相应学分,未参加综合实践环节或成绩不合格者,不计学分。

3、成绩评定。考核成绩的评定与审核具体操作分为三个步骤:初评—终评—抽评。即:由指导教师根据评定标准给出初评成绩,由各级分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责任人进行终评并上报成绩,省电大在必要时进行抽检审定。

4、考核要求与成绩评定标准。

(一)教育实习。

(1)考核内容。

在第五学期初上交以下材料:

a、实习完成情况材料。实习鉴定表1份(见附件一)。

b、教育实习总结。包含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实习的内容与过程、实习收获及不足等,字数不少于2000字。

(2)考核标准。

教育实习的成绩评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具体评定标准如下:优秀:

a、确实进行了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工作实习;

b、实习计划周密、实习态度认真、实习效果明显;

c、实习过程记录详尽,实习总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字数符合要求,能很好地运用所学专业理论总结教育实习,有自己独到的思路。

良好:

a、确实进行了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工作实习;

b、实习计划较周密、实习态度较认真、实习效果较好;

c、实习过程记录较详尽,实习总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数符合要求,能尝试运用所学理论对教育实习工作进行总结。

合格:

a、确实进行了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工作实习;

b、有实习计划、实习态度基本端正,实习效果一般;

c、有完整的实习过程记录,实习总结语言基本通顺,字数符合要求。

不合格:凡不符合合格的标准中所提到的任何一条要求,均视为不合格。

(二)毕业作业。

(1)考核内容。

在第五学期结束前上交一个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内容包括:

a、主题名称。

b、主题选择的缘由。

c、主题目标。

d、本主题下的1-2个详细的活动方案(将教学材料等附在活动方案后)。活动方案应包含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流程、活动延伸等部分。

e、针对教育活动方案进行设计思路的阐述。表述方式不作统一要求。

(2)考核标准。

毕业作业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具体评定标准如下:

优秀:

a、主题的选择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包含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可行性强。

b、主题目标设计全面、恰当。

d、设计阐述条理清晰,有一定创见。

良好:

a、主题的选择能较好地顾及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和可行性;

b、主题目标设计较全面、较合理。

d、设计阐述有一定见解。

合格:

a、主题目标定位基本正确。

b、活动方案格式基本完整、规范,设计基本合理;

c、有设计阐述,但平淡无新意。

不合格:

有如下情况之一者可评定为不合格:

a、内容不完整;

b、主题目标定位不正确;

c、活动方案格式不完整、不规范;

d、设计阐述空洞无物;

e、抄袭他人。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篇七

摘要:

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欣赏评述”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关键词:

美术新课标、综合探索、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

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欣赏评述”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二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三是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替或重叠。美术新课程加强了美术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美术新课程强调要加强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等理念相一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在美术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中可以很好的加以迁移、延伸和整合。学生通过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

美术“造型表现”领域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美术课堂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通过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练习而获取知识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激活美术课堂是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利用美术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进行美术课堂写生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实践的全过程。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分析、理解、写生对象的学习过程。如写生蔬菜时,引导学生亲自掰下菜叶,了解菜叶的排列规律和造型特征;亲自切开菜心,了解菜心结构。学生们看清了写生的对象,并产生了写生的兴趣。其次,美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摆放静物,组合静物,让学生主动探索疏密、节奏等形式美的规律。在写生苹果一课时,先是让学生摸苹果、削苹果、闻苹果、尝苹果、用放大镜看苹果。然后,让学生分组摆一组以苹果为主体的静物。通过激烈的争论、小组之间的比较以及优秀作品的欣赏后,虽然教师没有做任何示范,但学生对构图的方式却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鉴赏的水平。再则,教师分阶段给学生安排一些创作课,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写生作品用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两种以上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学生学习用版画、国画、刮画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学生在学习新的表现方法的同时,探究能力、美术创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特别强调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调查研究。合作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共同激励、竞争提高的过程。美术活动教学组织形式可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多人合作”等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活动的自由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因为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同学想象力很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同学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让这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的组合了。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有些活动题材、内容,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插花”、“版面设计”、“画脸”等创作,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收集材料:你准备花泥,我准备鲜花,我们一起来完成一束艺术插花;尝试四个人合作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相互给对方装饰一个有趣的脸面等。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在友情浓郁的氛围中,消除表现的顾虑,快乐主动参与美术学习的过程,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过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品德。

美术“综合探索”领域要求学生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和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美术课程应积极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促进美术各领域的学习。如在教学《鼓儿响咚咚》,课前可以下载爵士鼓的软件,使学生在导入的尝试练习中激发创作欲。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拓展了新空间,如利用网络进行“中国建筑游”的美术教学、中国民间美术——剪纸、农民画的欣赏、和大师(达芬奇、毕加索、米罗、凡高等)的零距离接触、网上参观——徐悲鸿纪念馆、法国卢浮馆等。这些网络美术教学活动更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主动检索,获取、处理信息中提高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教师主导的师生互动性的发挥。学生可以根据对教学内容,不同理解,不同喜好,不同难度,进行深入学习,完成探究性练习,实现“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化学习,如西方绘画的欣赏,学生对画家凡高作品的收集、制作电子小报、网页等,展评时就以不同的内容呈现,体现了学生审美的个性差异。

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进行美术课题的研究,结合美术的特点开展如《民间美术调查》的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制定出课题计划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小组成员通过调查访问、上网、去图书馆、文化馆查找资料、深入农村拜访老艺人等形式进行美术课题研究活动。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民间美术悠久的历史,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的“灶头画”、“箱柜画”、“蓝印花布”、“刺绣”、“剪纸”至今仍引人注目、招人喜欢。如农民画承传着中华民族原始的审美观念,留着人类童年时代的奔放、自由和发自肺腑的审美天性,它融会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技巧,表现人们新的生活和新的审美情趣,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现代民间绘画。农村的灶头,是农家一日三餐做饭过日子的主要饮具,在江南农村每户人家都少不了有一座,就是在现代农民住宅不断更新、煤气灶具渐进农家的今天,农家仍少不了要打上一座灶头,灶的形状很多,有小方灶、花篮灶、还有两眼灶、三眼灶等,请灶画师傅绘上好看的图案,灶画篇幅多,内容丰富,一般在灶肚、灶身、烟箱均画上花卉、动物、人物等图案,图文并茂,既体现了实用性,又洋溢着浓郁的审美情趣,蕴含着深厚的稻作文化,是水乡民间艺术奇葩。通过这次美术综合实践调查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正在消失,民间艺人面临消亡,学生们心急如焚,呼吁有关方面应予以积极抢救和保护。

美术“设计应用”领域要求学生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一次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在某银行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信用卡标志活动中,美术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这项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画样稿,不断设计修整,对标志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刻。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和制作,学生们拿出很多具有创意的、适合银行的标志。其中大部分学生采用了摹仿法,如:有的摹仿中国工商银行标志,从文字方面进行设计;有的通过几何形体的搭配进行设计,构思都非常巧妙。学生们设计的这些标志最后虽然没有被采用,但从学生们的设计中闪现出的一些智慧火花是非常珍贵的,这次美术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社会对美术的实际需求,锻炼了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开展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如在《标志设计》课上让学生设计学校的运动会会徽、班级的班标,每个人都想为自己的学校、班级做一点贡献,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如《布置我的书桌》,美术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准备各种废旧挂历,硬纸,易拉罐等,学做几种不同造型的小像框、课程表框、笔筒等案头工艺品,让学生在动手制作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看到自己成绩,享受成功的欢乐,增强上进的信心,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热情,使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充分结合和利用起来,使学生从小学会美化家庭和生活环境,把美术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在美术设计应用领域中还可以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设计活动,如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做色彩的对比、调和及联想等练习;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了解钟表、汽车、计算机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并练习绘制简单的效果图;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绘制设计效果图;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行立体构成制作练习;对竹木、废导线、废金属箔(如易拉罐)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等等。

美术“欣赏评述”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组,分工协作,通过不同渠道(如: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书店、走访有关专家和老师等),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及影视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加工整理,这些都在课前进行。整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组合,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动性。欣赏的目的在于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如对印象派大师们的绘画进行欣赏,欣赏他们鲜明的艺术个性,欣赏他们独特的色彩语言,从而引发美术论文学生色彩表现兴趣和愿望;对古今中外的各种典型美术作品的欣赏,通过欣赏了解绘画色彩发展的概况,以及对色彩的配合、色彩的分类(如色彩的冷暖、轻重等)、色彩的民族性与情感性的表现等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启发学生对色彩认识与表现。欣赏大师们的代表作品,是为了让学生亲近大师,也可用大师的笔法即兴创作,以此激发学生自信心;欣赏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则是让学生开阔眼界,在色彩表现中更能够自由发挥,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非常重视综合评述环节的教学,学生在评述中的体验、收获是美术新课程所追求的。美术课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画画,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欣赏,欣赏课教学活动中文学性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背景、运用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平时应注意上欣赏课多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运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还可以结合语文学科采取学生写欣赏评述随笔,字数不限,有感觉的可以多写,没感觉的可以少写,文体不限,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也可以是“记流水帐”的形式,时间久了学生就有了要表达的东西。通过与其它学科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欣赏评述活动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在校园美术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主力军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培养美术特长生,还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成立形式多样的美术兴趣小组并开展一系列活动,调查、了解美术与校园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具体如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策划、设计、制作会标设计,并通过评选运用于该活动中;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景场景,并表演故事剧;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需要,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收集本班的各种资料,设计出主页和学生个人的页,组成班级网,参与网络的交流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小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将得到充分发挥,如在布置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学生们亲自设计制作展板,写字、画画一展身手,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锦上添花。美术比赛、美术作品既可以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欣赏、评论艺术作品的能力。在校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比赛活动,如校园艺术节硬笔书法比赛、卡通漫画比赛、电脑绘画比赛、校园现场写生画比赛、美术书法作品大奖赛、环保绘画比赛、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美术作品比赛、世界无烟日小报比赛等等。把比赛获奖的美术作品在校园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及校园网上进行展示,这些美术比赛活动都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与美术教学的整合一定会使学生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学生用绘画、摄影等形式记录、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方式,增强了综合表达的能力;加强了人际交流,学习了合作方式。因此,在美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提倡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探究美术或美术相关的问题,指导学生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筹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综合实践活动与美术教学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3、《美术新课程标准》。

学校:神池县八角明德小学姓名:王荣芳。

联系电话:***。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篇八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人们喜爱.开展剪纸活动教学能使学生的手部小肌肉得到锻炼,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同时,手指动作的训练能对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完善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促进学生美感的形成.那么,如何教学剪纸?我认为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让学生在“玩、画、剪、赏”中,掌握剪纸的技能,提高创作水平及审美能力.

作者:程冬容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银城镇新营小学刊名:江西教育英文刊名:jiangxi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2关键词: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篇九

一、收获之处: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范文之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为此,自毕业以来我不断进修学习,先后取得了专科和本科学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2、对学生能倾注全心的爱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倾注爱心,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真情感动学生,对学生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对学生尽心尽责,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因此学生也喜欢学习数学。

3、落实课堂常规,关心学困生的成长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平时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提优辅差。在每学期初,就确定了班级里需要课后辅导的学困生,充分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辅导,使这些学生的生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我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又注重落实课堂教学常规,严格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和课堂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4、更新教育观念,活化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而主方向是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喜欢民-主、平等型的课堂,期待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就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营造民-主、平等,放得开、收得拢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吸取知识,张扬个性的场所,课堂才会涌动出师生生命的活力。同样,教师也就真实地走进了新课程。我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总是坚持多渠道查阅跟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做到胸有成竹地备课、上课。课堂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较喜欢上语文课。

5、增强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全面理解、把握课程,以科学、民-主的精神组织实施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调整教育实践,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http://)。只有继续努力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才能真正的胜任肩负的使命。平时里,我经常翻阅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和报刊,上网了解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使自己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二、反思与措施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重新反思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时时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乐意学,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

(2)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素质的主要场所,但它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惟一途径。教育教学应当渗透在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中,渗透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之中。

(3)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探索未知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比学会一门技能更为重要。因为今天的学生将要迎接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的挑战。

(4)敢说一个“不”字

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也就是说,要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如教材里出现的东西是否都要教,是否可以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再者,书本上、教参上说的是否都是“真理”。

2、精心备课,力争旧教材体现新理念

如何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我需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劳动。备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要备如何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如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要备如何引发学生个性的绽放。备课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收集资料,不断创新。教师要有自己的知识储备,要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要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反思要详细具体,在学习中,广泛吸取教改的新鲜空气,力争解决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3、创设学生喜欢的民-主、平等型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就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营造民-主、平等,放得开、收得拢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吸取知识,张扬个性的场所,课堂才会涌动出师生生命的活力。同样,教师也就真实地走进了新课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做的过程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很多时候我就这样去做的,在学生方面,的确做到了注重学生的个性,但结果呢?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进行刹车,取消了学生的自主时间。如何更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虽然在学生身上化了许多心思,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好转,但还有个别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彻底养成。有部分同学做题时审题还不够仔细、严密,审题能力还须培养。有个别同学仍字迹潦草,尽管我反复教育他们,甚至让他们重写,作业的字迹没多大好转,只有老师坐在他们面旁边,他写一个我说一下,他们才会写得稍端正些。有些学生的作业还不能按时完成,时而会不做或少做作业。我想也许他们对学习缺少了兴趣才会不完成作业,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作业能乐此不疲,这是我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

5、多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时候我总是想尽办法、绞尽脑汁的来设计教案,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要想使教学得心应手,只能是有意识地多收集资料,多看报刊杂志,多与同事交流等,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

6、加强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还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篇十

2、通过活动的全过程,陶冶情操,激发爱国感情。

自主学习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内容阐释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理性阐述分析。这一段主要讲了三层内容。

第一层(1-2句)

第二层(3-5句)

第三层(6)

第二部分,主要说明“访问”的具体操作问题。

“访问前准备”主要讲了

“活动问题”是

“访问小结”也从

具体操作:

1.请同学按照第二部分设计的程序逐项开展工作。

2.有些地方值得注意。比如,在准备工作中,先明确本活动的主题或者说终结性评价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增强本项活动的目的性。

3.专题汇报会的“中心”即“……在我心中”。 在全班交流。

五、学(教)后反思或收获: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篇十一

童谣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作息的体现,也是智慧的结晶。因此童谣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童谣带有独特的韵律和韵味,浑然天成,朗朗上口,为人们所熟记和流传。与此同时,那些浅显易懂,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童谣,调动了幼儿对学习童谣的兴趣和热情,让幼儿在传唱过程中感受童谣所带来的教育意义,寓教于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消失,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和影响,直接体现在幼儿的童谣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如下:

1.幼儿缺少对童谣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使得幼儿的兴趣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传统的互动游戏转化为对虚拟游戏的热衷,而对于童谣这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活动渐渐失去了积极性。

2.幼儿缺少对童谣的识忆和运用。幼儿只有对童谣进行识忆,才能进行传唱或者游戏中进行运用。许多童谣虽然韵律感强,但语句长,又难以贴近实际生活,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因此很难进行识忆。

3.幼儿缺少对童谣内涵的思考。幼儿由于受到阅历的限制以及文学积淀的制约,接受和理解童谣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很难去思考童谣所蕴含的意义及内涵,并如何对自身习惯素质的培养。

二、教改后的童谣教学。

以大丰区实验幼儿园为例,在起初的童谣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反思调整,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出了比较适合当代幼儿的'童谣教学方案:

1.将童谣与游戏融合:单纯的童谣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让童谣和游戏相结合。如:童谣《两只小猫》中,通过播放flash动画让幼儿对童谣产生兴趣,在吟诵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让师幼、同伴之间产生互动交流。游戏情境始终贯穿童谣教学中,幼儿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强化幼儿的识记。

2.因材施教,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童谣。如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记忆力有限,尽可能的选取简单、韵律感强,通俗易懂的童谣。比如《风来了》这类童谣语句短,贴近生活。并结合地方语言特色,采用淳朴的大丰话幼儿能够有效生动的进行记忆和运用。

3.创设情景,引导思考:合理利用园内资源,结合本园亲近母语特色营造温馨和适宜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幼儿。在进行童谣教学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使幼儿产生思考,理解童谣的内涵,当发现幼儿进行创新性思考及活动时,应该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与此同时,利用平日的非集体教学时间进行随机教育,将特色童谣学习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示范、感知。

通过观察幼儿在童谣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幼儿的积极性和行为习惯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整个学习氛围也变得活泼热闹。

1.有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童谣内容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也激发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的激情,语句结构的简单和极强的韵律感,使得幼儿容易理解和记忆。在熟练吟唱的同时,也提升了幼儿语言的组织表达和感悟能力。在此基础上,如果幼儿和同伴在玩耍或者互动时,能够较好的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整个交流过程顺畅,改善幼儿之间的关系,让大家能够很好的融入到集体行为活动中。

2.有利于提高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幼儿时期,是大脑逻辑思维能力高速发展的阶段,通过童谣教学对幼儿智力进行开发,能够很好的帮助幼儿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例如童谣《高高山上一头牛》:“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身后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掌握简单的数字变化,以及数量逻辑。教师举一反三,幼儿能够融会贯通,思考其他动物关于数字的逻辑。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又掌握了不少常识。

3.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童谣的一大基本特点是贴近生活,来源生活。这一特点决定了许多童谣蕴含着基本的行为习惯,如《保护环境》,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传唱,使幼儿牢记于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在实践生活中去践行,去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可塑性强,以童谣的形式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是幼儿乐于接受的,同时也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实践探索的总结童谣教学作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幼儿对童谣的兴趣,提升个人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幼儿美好心灵,使幼儿积极健康向上。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思考调整,有助于提升自身教学素质,更好的为以后的教学服务,与幼儿同发展,共进步。

参考文献:

[1]孙红燕.谈童谣教学[j].教育管理研究,,(53).

[2]韩丽娟.浅议借助童谣培养幼儿审美能力[j].时代教育,,(9).

[3]刘传莉.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利用民间童谣的价值、原则和方式[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2,(6).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篇十二

摘要:区域活动作为幼儿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如今越来越成为落实尊重幼儿相关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区域活动与传统的教育有所区别,更加注重于对幼儿区别性特点的开发和挖掘,主要目的在于发挥幼儿自身个性,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区域教育从某种程度来说能够充分满足幼儿爱玩的天性特点,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释放自身天性,同时区域教育对于幼儿动手实践能力的拓展和强化也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中班;区域活动;幼儿教育;现状及改善策略。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教育中各项活动中的一种,受到了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关注,不仅是因为区域活动能够从小挖掘幼儿自身不同的性格特点,实现个性化发展,从而帮助幼儿们自我发现与自我发展,同时也是因为区域活动充满着趣味性的探索与认知。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够感受到动手的快乐与思维碰撞与发散的乐趣,并且在其中学会如何与其他的伙伴们共同进行思维的激发与动手的合作。

1中班区域活动在开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1.1区域活动形式目的单一化:在实际的区域活动中,受到场地及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开展的区域活动趋向于单调化,沿袭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活动区域的教学方式,很难有区域活动形式目的的多样化和针对性。例如中班区域活动形式并没有体现出中班幼儿教育的阶段特点,更加偏向于整体性的单一化,同时活动形式及内容没有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阶段性计划特点,活动开展具有盲目性,不能有效地实现幼儿教育的教育目的,使得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收获内容较为狭窄。同时在活动区域的构建中,功能区的分化并没有关注实际需求,像我们的美工区范围较为狭窄,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难以有效开展美工活动,受到了场地的极大限制。

1.2区域活动环境单一,投放材料盲目:投放材料在区域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材料的丰富性与所体现的层次性是我们开展活动内容的核心,也是帮助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的活动区域中,投放材料出现了盲目性的问题,其中包括投放材料的单一性以及投放材料内容的周期过长等问题。投放材料的单一性主要是指活动区域所投放的材料不能满足不同阶段幼儿发展的需求,如在中班时期,幼儿们对于益智开发的活动材料要求相比于小班来说将会提升一个层次,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们准备着相同的活动材料将会使孩子们的兴致缺失,打击孩子们的活动积极性,不利于活动区域的开展和延续。活动区域内投放材料没有及时的更新也是存在着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阅读区内的书籍内容,长期让孩子们阅读同样的书籍会使孩子们失去基本的阅读兴趣,不定期地投放一些新鲜的有趣的材料有利于调动孩子们阅读的积极性,帮助孩子们养成不断探索发现新书籍的习惯,从而使得孩子们能够对活动区域始终充满热情。

1.3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自身定位的`模糊化:在活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应当是引导孩子们顺利进行活动过程的角色,然而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主动地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去,有意识地加快促进孩子们的活动进度或是干涉孩子们的活动内容,使得孩子们按照教师已形成的成人思维进行活动的开展,并不能完全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教师有时候甚至会强制性地干预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角色分配,这样不利于孩子们团体合作的意识形成,容易将自身的发展定位固定下来,而失去了挖掘自身发展可能性的机会,同时也不利于团体合作的过程。在一个团体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如果一味地听从教师的安排,自身缺乏团队的磨合与联系,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2改善和优化中班区域活动现状的对策和措施。

2.1针对性设计中班区域活动开展方案:在中班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性在其中的渗透与联系,使得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收获。这就要求教师们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要明确此次活动的内容及计划,有计划性地建设活动方案,立足于孩子们的角度上,感受此次区域活动带给孩子们的收获和感受,帮助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成长。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注重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孩子们的活动需求,依据不同的成长阶段建立不同的活动形式,从而能够充分地调动孩子们的活动积极性,与区域活动更加契合,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在设计中班区域活动开展方案中,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孩子们不用的性格特点与教育方向,注重个性差异化教育,给予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活动方向,帮助孩子们充分挖掘自己,在活动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2.2丰富提升中班活动区域投放材料:丰富提升中班活动区域投放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注重投放材料的多样化,而是缩短投放材料的展示时间,进行不定期的更换。多样化投放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发展阶段幼儿需求的关注以及对个性化发展的重点关注,简单来说,活动区域的资料投放需求充分满足不同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各方面发展需求,以益智区为例,益智区内需要投放小、中、大班不同阶段幼儿所需的益智工具,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幼儿的个性需求,设立多样化的益智工具,使得不用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所学的活动材料。除了不定期更换活动材料内容之外,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活动材料内在的功能丰富性,发挥活动材料不同的活动功能,使得孩子们在不同的场合对活动材料进行不同的发挥和应用,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帮助孩子们多样化思维方式的建立。除此以外,活动区域内部的陈设和设施可以进行不定期的更换,例如改变不同功能区内物品的摆放位置,改变不同的区域色彩,更新美工区工具等等,在更换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但考虑到孩子们的发展需求,这样的活动区域建设能够帮助孩子们始终保持一种对未知和渴求以及对创新思维的发散。

2.3教师自身引导觉悟的提升及角色的合理扮演: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应当减少强制性地设置,而是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逐步引导孩子们自己寻找不同的活动解决方式和开展形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们应当在活动中充分关注孩子们个性化的差异展现,了解和挖掘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并且逐步认识到不同孩子的发展可能性,在适时的机会加以引导,帮助孩子们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兴趣是教师所需关注的重点内容,发现孩子们对于某个活动内容的兴趣有利于对孩子们的进一步培养,在发现孩子们兴趣的基础之上进行活动的导向,发展孩子们不同方向的能力,从而帮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活动内容及自我发展的乐趣。

3总结。

总的来说,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形式,使得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收获知识与成长,并且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帮助孩子们更加快乐的成长。

转载自 CoOco.nET.cn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发展学习与指南》(解读rml.北京)2013。

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篇十三

管理沟通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实用性强、操作性强、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影响力较大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管理沟通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模型,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教学,将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作为主要授课方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习的效果。课程中运用了情景模拟、实战演练、角色扮演以及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教学环节是案例教学。管理沟通案例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案例导入,教师把案例中的问题导入到课堂中。

第二,结合案例对课堂授课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提出问题。

第三,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公开讨论,教师把握控制整个讨论环节。

第四,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总、总结。

第五,布置学生撰写案例报告。

2.1实践性特点。

管理沟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体现在几个方面:

二是从课堂内容设计上看,实践教学占该课程总学时的60%以上;

三是从教学模式上,主要是实战演练、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以及案例分析等。

“实践教学模式”的采用,通过模拟管理环境、课堂分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阐述个人观点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艺术性特点。

管理沟通课程的艺术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讲:

一是课程类型的艺术性。

二是管理沟通工作的艺术性。作为管理类课程,它具有跨学科、跨专业性特点,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同时,管理沟通的工作对象包括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的因素,并不完全服从于自然规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需要一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比如口头沟通的技巧、倾听的技巧及处理人际冲突的技巧等。

2.3互动性特点。

管理沟通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互动性。管理沟通课程包括沟通、管理沟通、组织沟通、人际沟通等。其中“人际沟通”是开展管理沟通课程的重要前提。管理沟通课程的授课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做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前提。要想达到理想的课堂授课效果,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备课。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授课教师备课情况。教师在授课前不仅要备课充分,还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个体的专业背景、价值取向、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等,为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做准备。

二是学生在学习前充分了解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授课模式及方法。

2.4适用性特点。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有其适用的范围。管理类的课程并不都适用于案例教学,要根据授课内容选择。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对于简单的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更直接、更简单、更有效。案例教学更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单凭课堂讲授的方法不易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需要借助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通过生动的案例介绍,把要知识嵌入到情境中去,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通过讨论分析案例,有利于学生沟通、交流、分享、成长,达到寓学于乐的效果。

3.1教学素材匮乏。

目前,案例教学已经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广泛应用,但是管理沟通课程在案例素材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案例素材的匮乏直接影响了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管理沟通课程的开设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培养高等商业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作为近几年开设的新课程,尚没有统一编写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教案,在案例的选择上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往往是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受个人精力和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的局限,所选或设计的案例往往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3.2课堂组织困难。

案例教学的主要授课环节是组织课堂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可以增加学生对案例的熟悉和了解,加深对管理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协作分享的学习精神可以培养学生钻研、思考、逻辑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案例课堂教学班级以30人左右为宜,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7~8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整理、汇总讨论结果。管理沟通课程是本科类的专业选修课,通常是大班上课,这种模式一般在90人左右,不利于进行分组教学,给学生课程讨论造成一定的难度。

3.3对教师的管理组织能力要求较高。

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要进行案例导入,对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和控制,纠正偏差,归纳总结等。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够完整、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知识,精通管理案例;

三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不出现“冷场”的局面,也要恰当掌控课堂活跃的尺度,不出现讨论过分热烈、“刹不住车”的局面。

4.1恰当选取案例。

案例选取要具备几个原则:

一是要体现前瞻性。案例教学是管理沟通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案例题材的选取不仅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来选取。过时、陈旧的案例,不具有时代性,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枯燥。

二是要体现启发性。要选学生感兴趣的、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引起学生共鸣的案例。

三是要体现适应性。案例的选取是为实现培养目的而服务的,所以教学环节的设计、编排要和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相一致,紧扣培养目标。

4.2科学培训教师。

案例教学实施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培养高素质的授课教师,提高教师对案例教学方式的认可度,掌握案例教学的技巧性,培养教师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培训的方法:

三是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收集教学案例,提高教师遴选、编写、组织教学案例的能力。

4.3建立案例教学保障制度。

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教学难度大、备课时限长、教学手段复杂等特点,需要学校对案例教学给予制度上的保障。

一是时间保障,使教师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入企业锻炼,积累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对企业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教学、科研良性循环。

二是物质保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

三是案例配套教学设施的建设,包括案例素材的建设和教学设备的建设。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