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优质19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5 20:43: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优质19篇)
时间:2024-03-25 20:43:02     小编:灵魂曲

报告的排版和格式要整齐、规范,以提升报告的可读性和专业性。报告应该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章节之间的重复和冗余。这些范文涵盖了各种工作和研究报告的写作风格和范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一

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是语文的教学重点,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低年级(一、二年级)。

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每学年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三、四年级)。

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

高年级(五、六年级)。

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1.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3.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重视语言的积累。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

4.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低年级。

低年级是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该阶段主要靠教师来教。除教学语言、知识、思想外,要以训练学生的学习常规和培养学习习惯为主,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打下基础。因为一年级的儿童刚刚开始识字,一些学习的基本规则尚未掌握,自我控制能力很低,就是到了二年级,虽然认识了一部分字,但是理解能力还较低。这个阶段,听说读写(写字、写话)都要从头训练,而且要靠教师去训练。

(1)要训练学习常规,如读书时怎样拿书、怎样看书;写字时怎样握笔,眼与纸的距离;读书写字时坐的姿势;提问和回答问题时举手规则;学习用具如何放置,等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的基本规则,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时的声音高低、速度快慢都要训练,要求吐字清楚,语句连贯。一年级要求读得准确,二年级要求读得流利和有感情。

(3)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量的增大,到这个阶段的后期,就可以增加学生的独立阅读因素。如教会学生按音序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查字典,了解字音和字义;教学生按自然段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要点,读完一课以后要求学生说说该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教,并不等于灌输,教师教读,要使学生练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教师可以多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个阶段,虽然以教师教为主,但是学生仍然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学、去练,学与练结合,学一点,练一点。

中年级。

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窄,学生的半独立阅读能力必须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关键在于“培养”二字。学生由低年级教师教读向半独立阅读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培养上下功夫。

要教学生怎样读书。要训练学生查字典的速度,查词取义的方法;要教给学生理解语言和文章结构的方法;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习惯与方法;要教会学生读懂一课书不是读一两遍就会明白的,一般要经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过程。

初读就是通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细读就是从篇章结构入手,分段、分层次地去读,从词句上深入,逐字逐句去读,通过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深读就是从作者思路、感情上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审美情趣;熟读就是要求读的熟练,该背诵的要背下来,积累语言。在阅读的全过程中,要教会学生画重点、写要点、记难点,训练学生初步的记笔记的能力。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不是轻而易举的,要通过具体课文,边读边教方法、步骤,通过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逐步形成学生半独立阅读能力。以上阅读步骤和方法的训练,仅仅是初步的,为高年级的完全独立阅读奠定基础。

高年级。

该阶段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这个阶段学生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的条件,如学生比较巩固地掌握了一般的学习常规及初步的阅读方法和步骤,理解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这个基础上训练学生独立阅读是完全可能的。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是经过低、中年级教师精心培养建立起来的,没有前面培养的基础,到高年级提出以独立阅读为主,那是行不通的。

高年级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由半独立向独立阅读方面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下功夫,关键在于“提高”二字。要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认真阅读文章中的词与句,并会提出重点词句;对重点词句不但要理解,而且要揣摩、体会、品评词句的准确性及感情色彩,会分析简单的句型和句群。要提高理解篇章结构的能力,要求运用已掌握的几种分段方法分析新课文,对长课文也能分段,提高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的能力,能够从文题和段的关系、文题和主要思想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从重点词句、文章要点理解中心思想;从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结构。从语言与结构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再从思想内容进一步理解语言和结构的表达方法。这样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这个阶段学习的方式、方法,主要通过预习,根据学生提问和存在问题进行教学;中年级在教师启发下去读,高年级可先让学生去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中年级也预习,但是预习的问题往往由课本、教师提出,高年级就可以由学生提出预习问题。

一、以简约的导入寻实效。

1.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例如在学习《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时,理解文章的前提是要了解古希腊神话。于是就可先问同学们谁知道咱们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激烈的讨论中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人物,而且开阔了视野。紧接着抛出关键问题:那今天我们来认识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著名人物——普罗米修斯。就这样把同学们引入了学习的殿堂。

2.尝试体验,比较入境。

例如讲《穷人》这一课,当学生读到渔夫听到邻居西蒙死了,“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引导学生想想:渔夫当时在想些什么?如此一来,同学们的想象被激活了,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马上讨论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刻地体会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真郑从人物的外表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解词解题,激趣入境。

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导入:教师先板书课题,出示词卡“呼风唤雨”,让学生齐读这个词。启发:“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一个世纪是多少年?要想突出这个不同的世纪,该怎么读?这篇文章的作者路甬祥爷爷主编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个瞬间》,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供不应求,一连再版了7次。《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就选自这本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吧。(学生自读课文)这种导入由解词到解题,再引出作者,让学生了解了这个世纪的与众不同与课文的出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以简明的初读寻实效1.从课题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如教学《月光曲》时,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

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推动感情。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痛快抒发。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

2.从关键句、关键词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感全文。

如《盘古开天地》指导初读:“老师知道你们爱读书,但爱读书更要会读书。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你们想不想成为会读书的人?下面请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用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出来。”学生找到中心句后教师进一步诱导:“还有一句话说,‘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从这句话(中心句)里你能读出哪个词?”这样引导学生从提炼中心句到提炼关键词,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及精神,又教给了他们高效的读书方法。

3.绘图填表,理清文章脉络。

在初读时,让学生边读文边绘图填表,是帮助他们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的好方法。如《七颗钻石》的初读引导:“你们读读课文,看看水罐有哪些神奇的变化,水罐的每一次变化又都有些什么原因,同桌互读填表,把原因填在方框内。”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让学生在初读中完成填表练习,并指导阅读的方法:一守注写作顺序——课文按春、夏、秋、冬四季描写小兴安岭景物的美;二是感受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里品味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赞美,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和艺术。教师还要明明白白告诉学生,中年级有很多这种由并列段构成的总——分——总的课文,都可以用填表的方式来概括理解。

三、以简洁的过渡语寻实效。

简洁的过渡语是简化教学环节最见效果的一个程序。精心打磨过的过渡语简短精辟,言简意赅,既承上启下又能引领学生由初读过渡到精读。

运用词语创设情境巧妙过渡。

如教《桂林山水》时,由第一自然段“甲天下”引出“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大纲重点分别学习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

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特色巧妙过渡。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的过渡:“有人说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是一杯甘美的山泉,山泉必须慢慢地、细细地用心去品味,其中的甘美才会由心而生,回味无穷。让我们来静静地默读课文,静静地品味《和时间赛跑》这杯山泉。你品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地方一知半解,什么地方还有疑问,都请用笔做好记号。这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默读课文)。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核心基调巧妙过渡。

例如在教《索溪峪的“野”》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个成员组成.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团体协作的能力。

四、以简便的方法教起始段落或重点段落寻实效。

1.是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内化。

2.是要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的剖析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潜心揣摩,体味其中滋味。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是一只小虫子》一文中小虫子的伙伴说做虫子一点都不好时,我问学生为什么他的小伙伴会觉得做虫子不好?可是为什么我却觉得做虫子有很多好处?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让书本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主体部分,教师一定要擅长使用各类教学的方法来刺激学生,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生活方面的感受,将课本死板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这样,在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通过适当、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对文章进行理解,可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多的经验。在阅读的教学当中,教师还要掌握好让课本“活”起来的办法,让学生可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课本中的真实场景,通过联想掌握好文章的情感。

(二)构建延展性阅读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中已明确指出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也是我们国家的国语教学课。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资源中,实践机会并不太多,因此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尽量去接触语文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好语文的学习特点,多积累语文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这种观点,新课标提出了关于延展性阅读的一些具体要求,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构建起相应观,让学生阅读量、阅读范围都得到延展。可采用探究方法,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问题的方法提出,让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实现了学习能力的巧妙迁移。

(三)阅读教学需要抓住重点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尽可能去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关键内容,同时结合阅读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对重点阅读内容要与一般的内容有所区别。如果我们不事先对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区别对待,那学生自己无法判断哪些内容属于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这样会导致浪费了学习时间,同时学生也无法掌握有用的知识点,阅读教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这些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分清重点与普通点的内容,对知识进行详细的划分后再明确精确与广泛阅读的范围,如此才可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对阅读重点确定必须结合教学大纲规定,教师要将这些重点内容学习价值作充分的讲解,只有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这些重点内容,学生才可容易掌握其他内容。

书没有读通是无法进行讲课的,书没有读熟也是无法开始讲课的。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引导学生对阅读课文做整体的掌握。我们看到学生一开始通读文章,对课文还未完全熟悉,甚至对部分生词、句子还无法流畅阅读,教师就要求学生说出读文章的感受。从表面上分析,这样似乎可提高教学效率,加快课堂的教学节奏,但实际要想获得效果就是一定不能急。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整体感受,造成学生无法很好感受到作者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有重点段落和中心语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从重点进行切入,由关键词出发展开教学。例如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围绕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引入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可极大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文章的整体性出发,找到关键词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感情,通过互动合作学习方法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现出自主创造性,以此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中不难看出,阅读在学生的学习中的重要性。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得到能力的培养。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呢?现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以读为本贯穿课堂教学。

“阅读”,顾名思义,读是其中的核心。“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因此,在教学中,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复读、赛读、美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语言文字,感悟情感价值。在读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对话。如我在教学《少年闰土》这课时,首先,让学生自由试读课文,读通课文,利用工具查找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齐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再组织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品读,感悟作者抓住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最后,抓重点语句“他们不知道一些事情,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卖罢了。”进行研读,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素不知道”、“先前”、“如许”,体会“我”对闰土的羡慕、钦佩之情。这样使读层层推进,学生在读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二、以训练为点细节与整体相结合。

“训练”即语言文字训练。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把握整体,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但整体需要细节的充实――抓重点语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每一个细节都是整体的基石,有了一个个精彩的细节,才会有完美的整体。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首先对课堂整体有一个宏观地把握,伯父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我”之所以对伯父无限的怀念和敬仰,()是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文的第一部分是结果,后四部分是原因。这样再通过对“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环节的品读、研读,对在这些环节中伯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的赏析,就不难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了。例如抓住伯父说的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进行赏析就可以体会到伯父的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和他当时所处的危险环境,以及他面对危险表现出的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再抓住他救助黄包车户的一系列动作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进行训练,伯父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三、以媒体资源为辅优化课堂教学。

1、在理解学生现实生活中无法看到、触摸到的事物时运用。

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铠甲”、“降落伞”、“豆荚”等图片的出现,可以使学生形象生动地认识和理解到植物妈妈的外形,教师就不再去多费唇舌了,也节约了教学时间。

2、在朗读、想象都无法达到的效果时运用。

如在教学《观潮》时,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丰富的想象都无法感受潮来时壮观、雄伟气势场面的时候,抓住时机插入多媒体课件,学生就很容易从视觉和听觉上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3、在学生一知半解,感到困惑时运用。

如《只有一个地球》,当学生读完课文,知道地球资源遭到了破坏,还不明白严重后果时,可以大量出现破坏环境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变的图片资料,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当然,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合理地使用媒体资源,切不可毫无目的地滥用。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四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了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并据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当今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开展?其效果怎样呢?为此,我在平安县平安镇东村小学进行了实习教学,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阅读教学,并搞好阅读教学。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造成很大的影响,在阅读教学的认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阅读教学没什么好的方法,带领和要求学生读书就是了,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实际上,在读的方法和读的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应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不然学生乱“吃”一通吃坏了肚子那就麻烦了。

我对平安县平安镇东村小学三至六年的学生在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材料、阅读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掌握了一些数据,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阅读兴趣不高。多数同学不喜欢看课外书,即使看的同学也相当马虎,做摘记的同学很少。另外,从同学们的阅读时间上反映出,同学们平时上课期间的阅读较少。说明同学们学习负担过重,这也应该是同学们不很喜欢的原因之一。再次,同学们交流也很少,作用不大。

第二,阅读对象单一。学生大多喜欢故事书,对其它的书涉猎很少,如文学书籍、科技书记和生活书籍等。虽然,这不能说不好,但我想我们教师,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积极的引导,把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书籍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健康书籍的海洋里健康成长。

据了解,小学生大多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都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他们对文学作品故事的了解,大多都是从电视剧中得知的,如,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第三,阅读数量不够。从该校的情况来看,进行了课外阅读的仅有10%左右。就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没有很感兴趣的课外书,这与本地区的经济环境,语文教师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二是和现在的考试制度关系密切,个别教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这也直接的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健康成长。

第四,阅读环境较差。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家长共同构成了学生的阅读环境。家长文化素养高,爱看书读报,对学生能起到积极而良好的影响。所以,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坏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文化素养很有关系。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文化氛围浓,书籍报刊丰富,那么学生有书可读,其课外阅读状况就好,反之,则无书报可看,课外阅读只是纸上谈兵。另外学生家长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爱读书看报,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力是很大的,反之,学生家长文化素养低,爱好庸俗,不读书不看报,沉醉与打牌酗酒,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一)改变阅读观念。

在对待阅读的问题上,有的领导和老师认为,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特别是读课外书会耽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和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我认为,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要真正搞好学生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阅读观念,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形势,正确对待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五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谓是重中之重。小学阶段,小学生开始接受正规的母语教育,增强小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是评判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主要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为具体案例,讲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何应用各种先进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向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阅读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并且教师通常会以阅读教学为中心,衔接口语、写作以及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关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在教学工作中,注意规划好阅读教学计划和进程,引入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阅读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新鲜有效。下面笔者将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为例,讲述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通过文章的朗读过程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育中盛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有效的朗读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融入文章情境中,感受到课文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并且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教师要先为学生讲解课文背景,然后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便在朗读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相关的情感教育。通过文章的朗读过程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编排。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雷锋叔叔的先进事迹,然后让学生先快速浏览课文,划出重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接着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文章了。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朗读的情感以及读音和生字,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将比较陌生的读音和生字都读准,而句子则要读通顺,()尝试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想象作者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书写着这篇课文,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又具有怎样的深层意义等。《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写道: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啊,终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最后这几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它从总体上浓缩了之前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几个案例,然后升华了主旨,讲出了文章的中心――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2.利用阅读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的阅读环节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一般都来自于阅读环节。教师要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效果,可以从课文朗读和解读环节入手。一方面,教师在带学生朗读之前,就可以指出课文的生字或者是生僻难辨的读音,如“泞”实际上要读第四声,而不是读成第二声;“棘”这个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生僻,它读第二声。如“需、迈、叔、锋、泞”这些字有比较浓厚的字形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记忆的时候最好从字体的部首结构入手,让学生先分析它们的部首,然后记住它的另一半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解读文章的同时,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阅读内容,让学生了解并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名言名句,如雷锋在日记上记载的那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至今流传于世。教师还可以搜集类似的好人好事,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并且有选择性地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如“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类的视频,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了解更多的社会现实,增加课外知识积累。

3.开展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在自主思考中得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训练各项语文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说,教师可以带头组织班级内部的故事宣讲会,先让教师作为示范,为学生讲述一个好人好事的实例或者是主题相同的故事,然后选择几个学生以接龙的方式继续把故事讲下去。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且让学生养成平时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极为有效的。而且很多教师会发现小学生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由于学习习惯或者是阅读能力的限制,平时的阅读局限于教科书,因此,对于教科书外的世界的了解不多,拓展阅读显得很必要。教师要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为他们选择合适的书籍或者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使他们可以在课外的拓展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以及语文知识积累量。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在和一位伟人对话。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通过设置班级的阅读角或者是学习天地等途径,让学生捐献图书或者将自己的书籍共享到班级的小图书角中,为学生提供阅读的书籍和资料,丰富小学生的阅读生活;平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阅读分享会活动,让小学生谈谈自己最近读了哪一些好书,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让他们在班级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使班级的阅读氛围更加浓厚。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新区小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句话:“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为强烈。”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抓住学生的强烈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而且小学生年龄小,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喜欢学。比如,小学语文中很多课文可以运用表演的方式演示出来,因为具有趣味性,会强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通过表演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小狮子》这篇课文时,因为属于对话形式,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书中小狮子、大树、狮子妈妈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这样学生就会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而且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热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并给学生营造一种适合阅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做到入情入境,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以及阅读内容的丰富多彩。这样,经过反复的阅读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而且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因为这种阅读方法的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喜爱音乐的白鲸》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阅读情境,因为文中提到白鲸喜欢听《蓝色的多瑙河》这首歌曲,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这首歌,并当做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首歌的渲染中阅读本篇课文,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阅读热情,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反观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大部分都是由老师带着读,因为他们觉得小学生年龄太小,没有过多的思想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就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但是,很多体验都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才能体会到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提倡个性化阅读,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六年级下册《人生礼赞》这篇课文,因为是首礼赞人生的抒情诗,我们就可以采用学生自读和互读的方式,并让学生彼此之间对这首诗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真切认识到优秀品质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运用不同的语气去读,仔细感悟这首诗中的文字,这样的阅读效果要比传统的老师带着读的方式好得多。综上所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把阅读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然而,方法可以不断变换,但是有一点是始终不能变的,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把学生当做阅读教学的中心。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和看法,在这里将我的这些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七

语文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途径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阅读作为中国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学生需增加传统文化文献的阅读量,这样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也有利于他们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度。只有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于现今语文教学的课本与阅读之中,才能便于当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与民族自豪感,从而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1.增加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背诵与阅读。

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总结记录了中国古时各个朝代的经济、文化以及各方面的现象,且用词优美,感情丰富,形式多样。古诗词朗诵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在中国小学课本中出现频繁,也广为流传。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增加比较容易记忆与理解的古诗词是对传统文化的灵活运用。

传说与历史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很多传说用或简单、或传神、或诙谐的描写让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栩栩如生,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让学生分明善恶。而历史故事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史实,能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言传统的礼节与习俗,端正学生的思想。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合理引用传统文化就不能缺少对于这些传统故事的阅读。

古典名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名著的阅读就仿佛是历史的重现,能够更加鲜活地展现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能够了解当时的风俗民情,能够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4.将传统文化渗入阅读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若想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自主阅读的能力,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兴趣与阅读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关系,只要有了阅读的兴趣,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才会事半功倍。对此,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方式,在传统文化阅读的时候营造出一种意境与气氛,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合理引用传统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但传统文化的引入不能生搬硬套,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在引用传统文化的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当下的外来文化,促进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共同发展,开创中国新时代的新文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会写方、半、巴。

3、通过课文的朗读,知道雨水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课文,再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在读的时候呢,可以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3、小朋友你们读得真好,看,老师手上有很多字宝宝,你们都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读准字音。

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水蒸发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结成小水滴,空气托不住,落了下来,就变成了雨。你们明白了吗?(学习第一句)。

1、我来找一个好听的声音读一读,谁愿意来读?把你们的小手举好。

哎呀呀,我要发芽。

1、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对了,就是生字宝宝,你们想它吗?

2、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巧记生字。引导学生可用这样的方法来记生字。

点:上面是“十”不要左边那一横,中间是“口”,下面是四点。组词:雨点儿。

数: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上面是个“米”,下面是个“女”,右边是反文旁。组词:数不清、数学。

清: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青山的“青”。组词:清楚。

彩:左边上面是爪子头,下面是木字,但是捺要变点,右边是三撇。组词:彩色。

飘:左右结构,左上是“西”,左下是“示”,右边是“风”。组词:飘扬。

落: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各”。组词:降落。

空:工字上面加上穴宝盖儿。组词:天空。

问:“门”字里面一个“口”。组词:问题。

回:大口包住小口。组词:回家。

答: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组词:回答。

方:“房”上面的户字旁去掉。组词:方向。

1、这些生字宝宝已经和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了,但是刚刚有几个生字宝宝偷偷的告诉老师,说是要到小朋友本子上的田字格里去玩玩。出示生字:方、半、巴。

2、方、半、巴它们都是独体字。

方:“点”写在上半格竖中线上,“横”要从横中线上起笔,再从田字格第三小格写“撇”,在写“横折钩”。

半:在田字格上半格竖中线左右各一点,再在横中线上线各一“横”上面横。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九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深知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的交际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是一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过程。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识字、看书、听话、说话和写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然而阅读教学作为教学难点之一,也常常使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头疼,不知从何下手。结合这些年执教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的教学经验,我把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巧妙的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促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出自 CoOco.NEt.cn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直接导入,如《七月的天山》这一课就是直接导入;歌曲导入,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我就播放《二小放牛郎》的歌曲来引出小英雄雨来;故事导入,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我让学生收集革命先烈的故事引出新课;谜语导入,如学习《落花生》一课,直接说出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着白胖子”打一物,学生很快说出谜底是花生,引出课题;图片导入,如《桂林山水》一课,直接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谈话导入,如《蝙蝠和雷达》等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因教材而定,诱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很快地进入角色。但导入内容都要简单明了,不要时间过长。

由题目入手,让学生对课题大胆质疑,孩子们会根据课题提出很多问题,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这时让学生自主通读课文,老师不失时机的出示精心设计的学习提纲,以克服学生初读课文的盲目性、随意性。读完课文后,让孩子试着概括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开始可能感到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是可以办得到的。这一教学环节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捕捉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来探究作者为了表达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按什么顺序将这些材料有条理地组织安排的,也就是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意。这样学生就掌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一步骤的教学,老师不但要让学生分清段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分,也就是说让学生逐步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分段规律。比如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分,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描景的文章可按时间或地点的推移来划分段落。如《祖父的园子》、《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说明文可按说明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如《新型玻璃》。总之这一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掌握分段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要想深入透彻理解课文就要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剖析,而且要通过这些词句的表面意思,挖掘出丰富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议论,争辩,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课文的各部分,又能掌握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再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接连不断的擦燃火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孩子们讨论的热火朝天。这个问题也为升华中心做好了准备。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和读——思——议的方法。如在《新型玻璃》一课中,作者共介绍了五种玻璃,都是介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于是在学习第一种新型玻璃时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而后面的四部分老师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出示图表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讨论填表,来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在教学顺序上可因文而异,有的采用顺序法,如讲《北京的春节》这一课就采用顺序法;有的可采用变序法,如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我就先讲了第一、三段,最后才讲的第二段,效果很好。

这一环节是指导学生分段精读之后,让学生再次通篇品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回顾、议论整篇文章的学习,谈谈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或明白了什么道理,对课文进行评赏,总结课文带给我们哪些读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这一环节可采用讨论法、谈话法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总结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中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寓思想教育与教学之中,升华了主题。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通过训练,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夯实基础。在加强字、词、句的基础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从“读”到“写”的训练。主要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选材形式和写作方法进行习作片段练习。争取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习作练习,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1、阅读《安徒生童话全集》。

2、善良而聪明的孩子,你想为小女孩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再如学习《凡卡》后,让孩子写《凡卡梦醒时分》等。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语文阅读教学步骤适用于中高年级的阅读课文,是一种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教学步骤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整体教学设计训练的需要而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运用。我想:只有灵活运用这种语文教学步骤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十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读制度”、“图书交换制度方法”“一帮一制度方法”等。这样就能有序、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当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并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学习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有些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

记得刚接手我现在任教的这个班时,在阅读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读一篇课文必须先标上小节号,必须要了解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文”、“古诗”、“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例如:“写人记事”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有关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反复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

再例如:“写景状物”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文章,了解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了解写作顺序或观察顺序;第三步,读,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去体味感情。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首先,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要将读书时间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不能让读书成为阅读课上的形式,走过场,草草了事。那样的读是起不了效果的。

其次,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应当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特别是合作学习,除了明确学习目标外,还应当制定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真正成为合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发言者。

使小组学习有序、有效的开展。小组长轮换制,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是不是教师不闻不问了。教师应在巡视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醒学生有必要时甚至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

这样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才有效果。最后,主动权给学生,在阅读教学的汇报、交流时,往往一位学生答对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错了,就请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答对了,于是,这个也就解决了。

一位学生答对了,就能代表全班学生都懂了吗?显然,这是重结论、轻过程,面向少数人的表现。同时,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较普遍,如:一些学生掌握了,另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就会受到批评。提出把主动权给学生,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小学生除了学好教材以外,再阅读一些其他书籍,既可以丰富词语,又可以广泛的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读写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将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文当作故事课来上。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组织读书活动,检查阅读效果。组织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深入持久地开展。如: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看谁读的书多;举行故事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巩固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谈体会,谈收获,相互启发;还可以举行诗歌朗诵会等活动。

通过这些检查读书效果。检查后,认真总结,表扬认真阅读的学生,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十一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再加上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达不到预期效果。

下面我仅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与几点体会。

一、主要问题。

1.只重眼前,教学一味应试。在农村,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深重,很大一部分农村家长只是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平时对孩子几乎不闻不问。对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也只看分数,不看其他。再加上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将教师考核与教学成绩相挂钩,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普遍存有“急功近利”的心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当前的成绩,漠视学生长远的发展。

2.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沉闷压抑。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袭着讲解式的单一教学法,课堂教学中仍以分析课文思想内容,会写段落大意为重。为了分析得透彻,教师设计许多问题,由浅入深让学生回答,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能写段落大意时,教学目的就达到了,教学任务也就自然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问题和答案,学生一有不同见解,便遭斥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性受到压抑,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异常沉闷。

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但一些老师平时习惯主宰课堂,以讲代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书,使得学生没有读通课文,就开始讲。学生还没有读顺课文,就开始问。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致使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很少深入思考。这样非但教学成绩不理想,学生的阅读习惯也难以养成。

4.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积累。课改已实施多年,可时至今日,在农村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多少教师舍得留给学生哪怕是几分钟的自学时间?在大多数教师看来,课堂上把时间交给学生是一种浪费,他们既不放心,也不放手。课堂时间都给了课本,课外时间都变成了作业,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从而造成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综合运用能力弱的现状。

二、几点体会。

1.治好教师依赖症,建设“生本课堂”。(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极主动思考,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理解和应用语言。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对于学生的课堂发言,尽量不要指责,要多表扬少批评,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真正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2.变被动为主动,使课堂“活”起来。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既动脑又动口,使之始终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如教授《蟋蟀的住宅》一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了这句话,你还会想到些什么?学生交流后发言:生:我感觉蟋蟀非常勤劳。生:我感觉作者把蟋蟀当成人来看了,它工作很努力。生:我感觉作者很喜欢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变得“活”起来了,这些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是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结果。

3.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读书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营造和谐民主、主动阅读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1)放开手脚,还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想象。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只要我们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其实学生同样都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咏读,有的喜欢边读边画。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对文章就能理解得透彻。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给他们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而学生的阅读量也自然会提高。

(2)保证阅读时间,倾听学生的感受。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是不肯给充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读书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学生还没有弄懂文章的内容,教师就要他们汇报自学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就感觉到沉闷压抑,自然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发掘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抓好课外阅读,拓宽语文知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仅仅依靠课堂阅读就能建立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差,就拿我任教的小学来说吧,一直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室。再加上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长又没有买书的习惯,孩子们拥有的课外书少的可怜,阅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近几年,学校采取每人凑一本书的方式,在班上建立图书角,供大家阅读,由班委会负责管理,每学期更新一次。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当然,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以上所述只是自己外出的见闻和教学中的所得,难免有失偏颇之处,只是借此向大家征得一些宝贵见解,以期待不断完善自我,在农村小学阅读这片广阔天地里,和孩子们一起感受阅读的快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十二

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以教师为主角的“教授-讲授-教授”的死循环模式,课堂上学生没有一点自主空间,这样很容易导致学子们的逆反心理,使教学变得毫无意义。相反,在课堂上,若是把主体放在学生身上,而教师只充当引子,主要将理解文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引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重点句子所揭示的事理,以课文“玲玲的画”中重点句“孩子,看到了吧,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为例。笔者通过设计如下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其一,坏事和好事各指什么。

其二,为什么说是坏事变成了好事;其三: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和玲玲都有动脑筋;还有一点就是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玲玲该画什么的原因。很显然这些问题是一环扣一环紧奔核心思想,当然通过循循诱导,学生也很轻松的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遇到问题要勤于动脑”。以上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事例之一。实践证明这种通过教师设计问题,由学生自读课文,而后一一解决问题,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时,先让学生互相讨论后,教师再适当做下点破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很有效,其不仅给足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空间,建立起了学生与课本材料之间的沟通,使得教学过程能够松弛有度,有效避免了教师为完成教学进度而让学生盲目跟随其脚步向前赶的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学任务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

1、构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新鲜事物大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教学方式设立情境,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说: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可以将字通过图片或是多媒体等形式跟具体的对象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深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以课本中“狐狸与乌鸦的故事”的章节为例,可以让学生想象具体生活中的其他动物并踊跃发言说出他们的名字,这种在学字的过程中将具体生活体验和所见所闻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对带动课堂学习气氛有很好的效果。

2、互动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所谓互动式教学,不仅包括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包括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是提高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另一有效方法。在学习部分课文时,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来进行课程的教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选出一些学生来当评委,让各组同学竞赛朗读,由评委就各组表现打分且给予点评,教师再最后做出总结。整个竞赛过程中,先让各组成员自由发挥朗读课文的技巧,体会文章的内涵,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的同时,还能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而自我反省,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扬长避短,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想法的了解更透彻,有利于教师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勤于提出、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学中的关键,教学实际上是围绕问题开展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激起学生思维的引子,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开阔其思路,指引其对问题的探讨,激励其求知的欲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情景的设置来指引学生或者教师直接提问。教师所设置的情境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形象真切、神韵相似,情真意切、意境广远、理寓其中。教师在直接提问时,所提问题要确切,不要为问而问,一定要有明确目的;且不要只针对一些出色学生提问,要把对象扩展到所有学生;应启发学生而不是暗示,暗示会导致学生盲目随从,而不能实现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初衷。

四、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对增大学生阅读资源,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其思维以及积累丰富知识方面有很大影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读书,学会品味文中每个字,每句话的韵味,体会文章的道理或是其背后的寓意,从大量的练习中获取经验。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外阅读书籍,例如,寓言类、科普类、童话类等类型的书籍,像《伊索寓言》《科学小实验》《安徒生童话》《西游记》等,关于这一点也可以跟家长进行沟通,先让家长重视起来,适当给予学生一些鞭策,辅助学生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教师也可以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课外阅读,建议家长给孩子有计划的多买好书,建立家长与孩子间的学习互动、互相鼓舞与监督的学习机制,使学生在家里也能轻松愉快的完成阅读。在如何读好某一类书的问题上,教师应该给予家长一定的意见,比如,在阅读一篇名家著作时,可以建议家长让学生精读、重复读,细细品味文中的深意,总结自己的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十三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以读精讲。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鹅》是一篇习作例文,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应当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读懂课文,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课文后边的思考题,然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读懂课文。《鹅》讲完后,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抓住事物特点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情景激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四、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也就是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五、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念。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就小学语文来说,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忽视了课文的整体,一篇课文,只注意其中某些词句,或是只注意开头结尾,或者只有目的地进行序列训练。只要胸中有全局,分段把好关,层层打好基础,处处围绕主线训练,就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六、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十四

随文练笔如果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与序列,如果不注意依据课标的年段要求,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合理筛选,很容易出现重复、拔高等现象,学生的练笔兴趣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读写结合就应该练在”符合课标“的语言范式处,让学生”习教材之例“。

如语文新课标中五、六年级的教学要求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里提到了细节描写,那么五六年级的老师就可以在教材中挖掘类似的语言模块,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之后,寻找模块规律,迁移练笔。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选择其一,抓住老人的言行把句子写完整吧!

这样的设计,细化了老人与海鸥相处的鲜活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恰恰是小学生作文中的难点。这种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有机结合,使”作文“指导无痕,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值得学习。

(二)练在典型句段处。

1、言语形式的仿写。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阅读教学时,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好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开展随文练笔,仿写佳句,从中体会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式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言语形式的仿写,包括句式仿写与段式仿写。句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等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

段式仿写对象为总分句段、并列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一句,学生体会知音的含义,感悟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挚友情。在此基础上,设计这样的小练笔,仿照课文句式写一写:”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生:伯牙鼓琴,志在青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青山”

伯牙鼓琴,志在烟雨。钟子期曰:“善哉,茫茫兮若烟雨”

伯牙鼓琴,志在大海。钟子期曰:“善哉,茫茫兮若大海”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绵绵兮若春雨”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

这样的随文仿写,学生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学生在言语的训练同时,领悟到了伯牙琴艺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也感悟到了钟子期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力,同时还真正理解了“知音”,真切地感悟到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这样,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言语材料的仿写。

所谓“言语材料的仿用”,就是一种“移植”,即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这种言语“移植”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移植”过程是两种情境叠加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理解与判别;其次,“移植”过程也是两种情境比较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

下面是一篇学生的课堂练笔,言语学习的价值可见一斑:

黄琼叶坐在窗前,捧着一本书全神贯注地看着。有时,她的眼睛里会闪着异样的光,似乎书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令她十分兴奋;有时,她会不时地痴痴地微笑,似乎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片段,令她产生共鸣;有时,她嘴里不住地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书中的主人公对话……她越看越入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三)练在语言拓展处。

拓展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表达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或者某些有特色的语言,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这样做,一来可以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运用文本,更重要的是拓展积累了学生的相类似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执教三上《花钟》第一自然段的片段:

生:因为它写出了牵牛花的样子很好看,像小喇叭。

生: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方法来写,所以让人觉得特别美。

师:哦,老师也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漂亮。那么我们再来看课文中一个没有用拟人手法写的句子:下午一点,万寿菊欣然怒放。让我们试着边读边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万寿菊开放的样子。(学生边读边微微点头)。

生:“欣然怒放”让我们看到了万寿菊开得很茂盛,很好看。

师:“欣然怒放”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图,欣赏万寿菊开放的样子。

师:那么这个句子写得好吗?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句子)两个句子都写得很美,现在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两个句子变一变呢:牵牛花欣然怒放,万寿菊吹起了黄色的小喇叭。

生:这样写不行。万寿菊的花朵不像小喇叭。

师:老师这儿有两幅图,我们能不能说它们吹起了小喇叭?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两种美丽的花朵。(生观看两幅图----迎春花、荷花)。

生:夏风徐徐,荷花站在荷叶上,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

生:夏天到了,美丽的荷花仙子露出了害羞的笑脸。

生:金灿灿的迎春花在阳春三月里,睁开了亮晶晶的双眼,悄悄地观察着美丽的世界。

师:多妙呀!你看,我们只有根据各种花的样子,再用上合适的想象,才能把句子说好。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9个分句,感受这9种各具姿态的花儿的美丽。(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句子)。

师: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写不同时间开放的三种花。(课件出示一些图片)。

精妙的读写结合在于教师在课堂中能灵动地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顺势利导,在层层推进式的教学中,注意“读”和“写”的有机融合。此文的读写结合点在于文中对于9种花各具特色的描写。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借势学生“喜欢拟人句”,使学生逐渐走进表达的境界----抓住事物的特点,形象地描写不同花儿开放的样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层习作特色,教师铺设了两个台阶。第一个台阶,让学生体会拟人句的表达方法,感到句子有趣、有味。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又顺势比照:写万寿菊一句没有用到拟人手法,美不美?这一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通过热议,终于明白“写文章用修辞手法不能乱用,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来写”。难怪,学生在仿写迎春花和荷花的时候,都写出了不少精彩之笔。

(四)练在补白想象处。

补白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既可拓展文本,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又可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由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向真情流露情感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享受到自主创造的快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是这样教学的:

生:父亲的心中充满了惊恐、害怕、绝望。

师:但是此时此刻父亲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有了这句话的支撑,父亲才一直不停地挖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齐读句子)父亲挖8小时是多长时间?同学们每天在学校待多长时间?我们来算一算。(学生猛然感觉,8小时比自己待在学校一天的时间还要多)。

师:这8小时中,你会做些什么?

学生有的说,我们上语文课、体育课等等。有的说,我们跟同学们一起玩耍。还有的说,我们还在一起吃饭。在课间的时候做游戏。

师:但是这8个小时里,这位父亲在做什么?他的儿子这8个小时里可能在做什么?

生:父亲一直不停地挖呀挖。他的儿子只能躲在那个角落里。

生:父亲就跪在废墟上,用双手一直在挖,嘴里不停地叫着“阿曼达”的名字。

生:此时此刻的阿曼达可能蜷缩在角落里,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父亲的救援。

师: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8个小时里一直在挖呢?这期间他碰到什么困难?他的儿子在想什么呢?12个小时过去了!当黑夜笼罩大地的时候,父亲在做什么?他的儿子又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可能对他的伙伴说些什么呢?请你动笔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悲痛欲绝的父亲一直不停地挖着……8小时过去了,父亲心想:____,阿曼达心里想:____;12个小时过去了,父亲____,阿曼达____;天已经越来越黑了,此时父亲____,阿曼达____;24小时过去了,四周变得寂静无声,父亲____,阿曼达____;36小时了!____。

好一个高明的读写融合!教师找到了本文中最具语言张力和震撼力的一处文字,进行读写结合,这是教师的独具慧眼。此处的语言,教师没有平铺直叙式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结束,而是找到“读”和“写”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点--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是教师引领学生品味语文文字,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是在引领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表达人物的精神世界,丰满人物的外在形象。如此环环相扣式的教学,使读和写于无痕中相辅相成。

(五)练在情节发展矛盾处。

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的课文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情节总是由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这几部分,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处,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既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如《挑山工》,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却并不长?在这里设问,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又是因为_________。

从学生的表达中让我感受到学生把这看似矛盾的的语言化为了对桑娜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赞美。

(六)练在续编改写处。

学生一般都喜欢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学完这类课文,可让学生改写或者续编故事,学生很有与作者一比高下的感觉,定会跃跃欲试。而这样的练习,一来可以让学生懂得合理想象,二来能让学生在应用语言地同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如续写《凡卡》的结尾,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练笔,让学生展开连续想象,顺作者写作旨意写出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遭遇。

学了小说《穷人》,既可以《拉开帐帘------》为题,仿照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写出渔夫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推理想象,续编文尾。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围绕原作的中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增加对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的描写,把四句古诗扩充为四段话,改写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这样不仅加强了对原诗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对美的感受和鉴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十五

20xx年6月,我校设计的课题《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获得了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立项。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课堂教学的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20xx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们设计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调查问卷(教师卷),对参加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做了问卷调查,现将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调查问卷,由我校《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组制作。问卷共设12道选择题和两道问答题。

20xx年秋季学期伊始,我们对全校教师做了关于“有效课堂教学”的问卷调查。调查过程共发教师问卷65份,收回58份,占89.2%。

a.问卷调查结果。

1.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很深的占17.2%,知道一些的占72.8%,一点儿不了解的没有。

2.认为提高课堂教学难度很大和没有难度的都没有,但觉得有一些难度。

3.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具有专业技能的占100%。

4.知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的占10.3%,了解一些的占89.7%,不了解的没有。

5.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知道得很全面占86.2%。

6.96.6%的教师知道怎样衡量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7.认为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占100%。

8.全面熟悉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的占84.5%。

9.全面熟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的占98.3%。

10.全面掌握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占82.8%。

b.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答卷情况来看,全体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很了解的却并不多,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提出来好长时间了,而我们的教师没有做深层次的研究,只是听过一些名教师的次数有限的讲解,缺少理论学习与研究。

大家都知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一些难度,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努力了,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

大家也都知道,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师需要具备一些专业的技能,比如信息技术,只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它可以把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东西,用动画把它表达清楚;手工不能完成的东西,在它不是一件难事;情境的再现,是它最拿手的本领……它的直观,它的动态,它的过程的体现,它的时间跨越,空间的延伸,无不体现了它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上的魅力。

从答卷中,可以发现,大家都知道创设情境,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价值性原则以及趣味性原则,但从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中发现,有些情境设计只有趣味,没有价值,这就失却了创设情境的意义了。因而,我们不但要了解它,更要用好它,使其产生比直接呈现给学生更大的效果,这才是情境设计的目的。

大家都知道,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要仔细研究学生、分析学情,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效。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重要的一点,是你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有没有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你的教学手段是不是最优化的。而教学的宗旨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影响一堂课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有教师教的行为,有学生学的行为,有教学目标的因素,更有评价的因素在里面,教学反思不能影响这节课的教学的有效性,但,它可以影响今后的课堂教学,反思的成功与否,对一名教师的进步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成功的反思,会真正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更成功的起点。

从问答题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有着比较新的教学理念。例如有教师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强化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创设真实自然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体验是使课堂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有了积极的体验,才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只有探索,才有收获,有了成功的喜悦,才有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好的情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很自然的把学生引进自主探索知识的空间,是使课堂有效的有效方法之一。

老师们在答卷中也有一些好的建议,比如说请名师到校上示范课,请专家来校讲学,这些都说明了,老师们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大家都有一颗要搞好教学的心,都想使自己的课堂有效、高效。也有教师提出,要加强课改理论、课程理念的学习,不断更新教学思想。这个建议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有效课堂的重视度,说明了,我们的教师是想研究教学的,他们也深深知道要想搞好教学,光有实践不行,还要从理论入手,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去检验理论。同时要不断的更新理念,紧跟课程改革的形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不落伍。有的教师还提出:要重视课堂上学生生成的东西,因为那里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不断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说明了我们的教师已经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思考了,进行研究了,并且提出的想法较有深度,很值得重视与研究。

根据本次调查了解到的我校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我们认为,我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近年来,我校教师通过外出学习和请专家讲学,在理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改进了教法,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不少教师还参加优质课比赛,在市级基本功竞赛中获奖。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所以,我们应当。

总结。

经验,扬长弃短,改革创新,通过深入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1.认真学习相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认真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比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美]加里·鲍士奇所著的《有效教学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堂教学艺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课堂教学心理学》等等。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可以更好的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我们要真正的弄清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显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不仅仅限于教学的效率与效益,更不能把其窄化为“双基”和考试分数。一个人的发展与成才,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的有效性的有机结合。发展也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有清晰的认识。这节课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要养成哪些行为品质,要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什么样的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等。教师在上课前都要非常清楚。整节课中,师生活动都应围绕这些目标展开。这就要求我们要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才会使得所提出的问题有足够的针对性。才能真正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积极实践、探索、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理论要联系实际,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而,我们要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探索中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在改进中,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是在校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的内容,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学懂或者学得好不好,看学生是否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有效教学关注的是:

首先是“学生”,教师的心里要有学生。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是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同时,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要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里,也就是说要读懂学生。

其次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是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情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发展。第一个层次是新教师,他们的着眼点是完成教案。第二个层次是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并能处理一些突发性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研究表明,有很多教师直到退休还停留在第二个层次,仅仅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关注自身的发展,没有进行研究。因此,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探索研究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教师发展好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第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读懂学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读懂教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读懂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把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加聪明——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之一,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课堂自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同时指导学习方法,或者引导学生回顾用过的学习方法。例如:怎样看书,怎样抓重点,怎样用好例题,怎样勾画圈点,怎样筛选信息,怎样质疑解难,怎样梳理答案,怎样联系实际,怎样迁移应用等等,实践活动课还要讲清应注意什么事项。

第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当代教育理论认为,一节课应该把2/3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的讲解累计不要超过1/3的时间。

第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外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方式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方式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运用听觉和视觉可接受知识的65%。如果把所有感觉器官都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将达到90%左右。再通过系统复习和记忆,学生就能够全面掌握学过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坚持听、说、读、写、思、算相结合。

3.优化课堂教学,注重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课堂有效教学的三个指标。学习时间是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千方百计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争取在相对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结果是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感觉得到有具体的学习收获。学习体验是灵魂: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表扬激励,激发兴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表扬激励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心情,好心情容易唤醒学生的上进心,上进心容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内动力的发挥能使学生不断进步。

特别说明一点,潜能生尤其需要鼓励和表扬,对待潜能生,我们要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优点和成绩,要利用一切机会对他们进行表扬,以使他们对学习提高信心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就得乐学。

教学是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要使课堂教学成为艺术创造的精品,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必须做到有意识地长期追求、探索、创新和超越。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看得更高才能做得更佳。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更新的挑战,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有效,高效而高质。

附: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调查问卷[教师]。

任教年级任教学科年龄教龄。

一、选择题。

1.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a很了解b知道一些c一点儿也不了解。

2、在平时的教学中,你觉得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a难度很大b有一些难度c没有难度。

3、您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

a需要教师具有专业技能b一般教师都能实现c不需要技能。

4、您对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a知道很多方法b了解一些c了解甚少。

5、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

a优化教学目标b增加课堂教学容量c优化教学结构。

d优化课堂教学的思路e优化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修养。

f优化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6、面对新课程改革,上好一堂课,需做好()。

7、从哪些方面衡量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8、利用信息技术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

d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9、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的有效性。

a教师教学行为b学生学习行为c教学目标d教学内容。

e教学方法f教学评价g教学反思。

10、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以学生的()为目的。

a个性发展b全面发展c终身发展。

1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从()出发。

a课程需求b学生的兴趣爱好c学生的需要。

12、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是()。

a实用性原则b价值性原则c趣味性原则。

二、问答题。

1.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您有哪些认识?

2.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十六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阅读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要务。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是说任何有价值的思考都是从提出疑问开始的,只有心中有疑问,才能有深入学习的需要,才可能获得新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了疑问,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解决问题。

我在教《可贵的沉默》时,请学生们根据“可贵的沉默”这几个字提出问题,“沉默是什么意思?本文是谁沉默?为什么沉默?沉默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提高了阅读兴趣,比较清晰地了解了课文意思,理清了文章脉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易于理解,创设优美、清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人,提高阅读兴趣。

比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花钟》等文章时,充分利用现代如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文录音、互联网、挂图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课文,使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感受到阅读是一种享受,提高阅读的兴趣。

(三)发挥想象,激发兴趣。

我们学习的文章,篇幅都是有限的,但是它们反映的思想是无限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从“有限的语言”中领会到“无穷无尽的意”。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狐假虎威》这篇文章时,首先请同学们想象狐狸遇见老虎时一开始是什么表情,心里怎么想的,是怎样绞尽脑汁想办法的,想到办法后,又是如何得意洋洋地骗老虎的,老虎起初是什么表情,后来又是什么表情,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老虎知道自己受骗时表情是怎样的,它会怎么想,怎样做,自己先想象一下,再让同学们交流,甚至找同学分角色扮演,上台表演接下来的事情。

同学们兴致很高,积极参与,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各抒己见,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培养了阅读能力,慢慢地也就乐于阅读了。

良好的阅读方法是学生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是解决学生阅读问题的一剂良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向学生传授“点石成金”的阅读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有效的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们先进行预习,大概理清文章脉络和内容主旨,对于不太理解的记录,心里有了疑问再阅读,这时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在听课时目的性会更强,学习会更轻松,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常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预习要求对学生先提出明确。这样让学生既掌握了学习内容,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

(二)阅读五行动。

所谓“五行动”,就是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五行动”的习惯,也就是培养学生眼看、口读、耳听、手写、脑想有机结合的阅读习惯。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效率,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养成,就是个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受用终生。小学教师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好习惯;经常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勤于阅读的好习惯;积极克服困难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在读书中有所收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十七

语文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本。形式多样地朗读,不同层次地读。初读感知,细读领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演读、配音读、师范读……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让学生读出哲理内涵,领悟其思想感情。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从而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学习,本段讲的是爸爸遗体归来的情景以及爸爸临死前的呼唤。教师可以首先放一段哀乐(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学生,帮他们进入角色,再自由读书,效果较好。学生眼里噙着泪,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读“爸爸的呼唤的是什么”一句时,教师可以根据那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朗读,让“和平”之声渐渐喊响,深入生心。

读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战乱录相,引学生载入战乱的惨痛之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存在。“硝烟四起,战火绵绵,尸骨累累”的一幕幕使学生从内心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也可以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战争资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比如,伊拉克战争、波黑战争、美军用飞机侵犯我国领空、美国“九.一一恐怖事件”、特别是今年的“三.一四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还有台湾的“三.二一公投”事件,足以证明不仅是世界还不太平,其实中国也不和平,战争的硝烟还时时笼罩在领地的上空,令人担忧啊!明白了这一切,接下来再让学生读书,就能读出那种忧虑,那般惶恐、那种担心。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本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现、思索和发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语文课上仅仅是教师唱“独台戏”是不行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但不能过多的代替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自由放飞思维,不可束缚学生跟着老师转,许多问题学生就能提出来,老师大可不必频繁发问.“读课题再质疑,读全段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有时更能激发学生思维,哪怕是一个词的理解、一个句子的领悟、某种思想上的认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反映出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改倡导的是合作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强了,诸多疑难便能迎刃而解,这样既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些问题,学生单枪匹马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有了“三个臭皮匠”,也会拥有诸葛亮似的智慧,许多问题在诸生的争执与讨论中得以解决。

四、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有的语文课堂花样无数,学生兴致极高,可谓高潮不断,热闹非凡。可问及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却说不清楚,无言以对。听写生字,到处出错;默写词语,东拉西扯;背诵片段,支支吾吾……课堂形式是要求多样,可无论有多少花样儿,最终目的是为了本节课知识的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必须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视了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关键,阅读课上不能流于形式,浮躁虚实。这样的阅读课也只是外实内虚,中看不务实。只是所谓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五、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极其深广。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知识,要极力关注学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质、审美情趣和个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适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语文教材中,寓“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入理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出色的品格。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十八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能迅速提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于20xx年9月,对吐鲁番市胜金乡汉回学校语文课外阅读课程的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走访、与师生交谈、发放调查问卷和查看资料,对该校开设课外阅读课的情况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探求出有效的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调查目标。

1、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以及课外阅读知识的储备情况;2、师生对学校开设语文课外阅读课的认识;3、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4、语文课外阅读课课堂教学实施情况;5、语文课外阅读课的作用。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籍以及读后所受到的启发和阅读评价等。问卷调查在吐鲁番市胜金乡中心小学进行,共发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达97.1%,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口头询问。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三次师生座谈会。座谈会涉及到课外阅读的书籍、内容,还有课外阅读的目的、方法、作用以及教师对开展课外阅读的态度等,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师生座谈结果显示,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

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窘境。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普遍陈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学中“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不少学生无书可读,也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部分教师也认为让学生读大量的书既浪费时间,而且“收效甚微”。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作文。调查结果显示,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人手一册《作文选》,拥有率高达98.2%。大量机械重复的背诵任务,使小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扼杀了他们广博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瓶颈”问题。

1、难读。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买书少。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学生的阅读面较窄。调查结果显示,165人拥有各类图书1426册,生均8.6册。胜金乡中心小学图书室学生用书18196册,生均12册。但是,由于学校开设课外阅读的空间相对较小,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阅读量相对不足,达不到预期效果。

2、厌读。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读书不如做题”。虽然老师也强调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一)家校联手,为学生推介中外优秀儿童读物。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原有阅读教学中的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明显不平衡。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根据市教研室对课外阅读的总要求,以《课外美文》、《阅读大综合》、《小学阅读》(素质教育小丛书)、《小学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要求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西游记》等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二)明确要求,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

一、二学段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第三学段教给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讲故事、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感。从指导方法上来说,要“明确读的目标、掌握读的层次、指导读的方法、抓住读的时机、变换读的形式和完善读的检测”。

(三)以研促教,探索课外阅读教学创新模式。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缘于疑,要培养学生自问、自读、自答、边读边思的质疑解难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然后按问题有针对性地“自读”文章的有关部分,以默读为主,最后以口或笔自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挑战自我、挑战同学、挑战教师)和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请教等)查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激发学生课前收集阅读材料,课后依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要“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解放,教师把花在多余分析、讨论、提问、机械练习上的时间省了下来,还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如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预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技能,才能由过去传统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活化课程,充分发挥“小主人”作用。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语文能力。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1、要创造性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2、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要把握“适度原则”,谨防因为课外阅读,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读书笔记的书写,要“轻形式,重实效”。学生可写、可摘、可画、可剪、可贴,千万不可因为“强调写”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3、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优化自身素质,提高指导能力。课外阅读课程能否发挥最大成效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部动机”,实现课外阅读教学的“双赢”。

总之,经过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我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我认为课外阅读应该是一中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的确立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报告篇十九

20xx年4月,xx市xx镇xx小学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我校课题研究的方向为“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研究。该研究方向得到了xx市教科所领导的肯定与指导,并获得了镇教育办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学校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20xx年4月上旬,我们设计了“教师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表(教师卷)”“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问卷表(学生卷)”,对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现将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由我校课题组主要领导人结合全国相关方面的调查问卷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十余次的推敲,最后形成的。教师问卷共设15道(以选择题为主,有一道问答题),学生问卷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成较为丰富的模式。

4月上旬对我校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线教师(不含教辅及工勤人员)及学校中年级部分学生做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过程共发教师问卷15份(课题组成员全员参与了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份;共发学生问卷105份(部分班级学生采取了大额随机抽样),共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一)教师层面。

1.有100%的教师认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2.有20%的教师上课经常引导学生用自由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有40%的教师经常引导学生用齐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有40%的教师经常引导学生用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进行阅读,但是没有教师引导学生用边读边感悟,并记下所感所想的方式进行阅读。

3.有26.67%的学生阅读时与同学、老师经常交流读书心得;有40%的学生阅读时与同学、老师有时交流读书心得;有13.33%的学生阅读时与同学、老师偶尔交流读书心得;有20%的学生阅读时与同学、老师从不交流读书心得。

5你认为阅读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20%的教师认为是如何拓宽知识面;有26.67%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设计精要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有53.33%的教师认为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感悟,掌握阅读方法。

6.阅读的过程中,你认为下列哪些能力很重要?有6.89%的教师认为是记忆能力;有26.65%的教师认为是理解感悟文章;有66.49%的教师认为是驾驭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7.对阅读课教材的使用,你的做法是怎样的?有40%的教师经常重组;有53.33%的教师有时重组;有6.67%的教师原封不动使用。

8.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有不同观点时,100%的教师会有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9.对学生在阅读时的不时提问,你的态度和做法是怎样的?有65.29%的教师非常愿意并鼓励;有20%的教师比较认可不鼓励;有5.32%的教师很反感;有9.39%的教师无所谓。

10.100%的教师在学生之间交流讨论阅读感悟时,是观察、倾听并参与的。

11.有13.33%的教师经常在班里组织读书交流会;有80%的教师有时在班里组织读书交流会;有6.67%的教师因为怕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不会在班里组织读书交流会。

12.对于提倡学生课下多阅读课外书,有76.67%的教师大力提倡,并要求学生建立课外阅读笔记;有20%的教师鼓励但没有硬性要求;有3.3%的教师不提倡,怕学生掌握不好书的性质,影响学习;有0.03%的教师表示顺其自然。

13.在上阅读课时,有4.53%的教师认为老师讲重要;有14.72%的教师认为学生独立思考重要;有80.75%的教师认为学生自主感悟老师适时引导重要。

14.有13.37%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会了阅读内容就是好的阅读课;有66.63%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并形成了能力就是好的阅读课;有6.29%的教师认为学生喜欢语文课就是好的阅读课,有13.71%的教师认为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好的阅读课。

(二)学生层面。

1.有62%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喜欢阅读;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喜欢阅读;8%的学生对于阅读只是一般的喜欢。

2.有82.3%的学生媒体花30—60分钟的时间读书;有13.7%的学生花60分钟以上的时间读书;有4%的学生不到30分钟。

3.有85.57%的学生经常看的是学习辅导类的书;只有12.43%的学生会看一些其他方面的课外书;2%的学生只看语文课本。

4.有82.6%的学生在阅读时能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边读边想记下疑问并请教别人;有25.4%的学生能做到在阅读时能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边读边想记下疑问请教别人和写摘录,做一些批注或标记;有2%的学生在阅读时只是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5.上课有84.3%的学生在读书时有摘抄的习惯,善于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有13%的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摘抄;有2.7%的学生只是偶尔摘抄。

6.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有81.7%的学生能抓住要点,说出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有18.3%的学生表示基本能,但是有时会很困难,把握不准。

7.有98.15%的学生能通过阅读,概括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1.85%的学生有时能通过阅读,概括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8.有99.8%的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0.2%的学生有时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9.有97.71%的班级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有1.69%的班级有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有0.6%的班级几乎没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10.上课时,老师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有62.23%的学生认为比较充裕;有37.77%的学生认为基本够用。

11.阅读课文时,学生能够自己在课文中圈画或标注重点、疑点的,有82.14%的学生会;有14.26%的学生不会;有3.6%的学生想但懒得做。

12.学生认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促进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有82.58%的学生认为至关重要;有16.12%的学生认为有点重要;有1.3%的学生认为重要性不大。

13.在阅读时有49.28%的学生与同学、老师经常交流读书心得;有26.94%的学生与同学、老师有时交流读书心得;有20.02%的学生与同学、老师偶尔交流读书心得;有3.76%的学生与同学、老师从不交流读书心得。

14.有32.12%的学生喜欢老师采用老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然后学生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有52.36%的学生喜欢老师采用师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讨论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有10.11%的学生喜欢老师采用理解文章思路、写作特点、指导写作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有5.41%的学生喜欢老师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

15.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有不同观点时,建议老师用哪种方式处理?有76.34%的学生认为应由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有15.21%的学生认为应以老师的答案为标准;有4.61%的学生认为应以多数学生的答案为准;有3.84%的学生认为应以好学生的答案为准。

16.在阅读时,有9.1%的学生不喜欢老师对文章的详细讲解;有30.9%的学生不喜欢老师对文章的概括解说;有40%的学生不喜欢老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有20%的学生不喜欢按老师的思路阅读。

17.在阅读诗歌时,73.63%的学生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品的情感;26.37%的学问基本能,但是有时会感到词不达意,词汇量匮乏。

18.你知道几种理解课文重点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以及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79.25%的学生仅仅知道联系上下文;17.77%的学生知道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把重点词句找出,把词句放到课文里读一读,查字典的方法;2.98%的学生只是回答要多读边读边思考但是没有说出具体的方法。

19.你老师常常怎样指导你阅读?你最希望老师怎样指导你阅读?有81.98%的老师经常用多读、详细讲解,理解文章内容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有14.25%的老师经常让学生边读边写出阅读感悟,并画出优美句段,3.77%的老师会直接给学生说答案。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老师能教给他们阅读方法,让他们自己通过阅读获得感悟。

20.你知道你所在的年级的课外阅读量是多少吗?应该会背多少古诗文呢?100%的学生都知道。

根据本次调查了解到的我校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我们认为,我校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我校引进了xx市实验小学、济南市育贤小学等校的先进经验,校长和骨干教师还到市内外、省内外名校参观学习。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开展阅读教学研究,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改进了教法,阅读教学效率有所提高。不少教师还参加优质课比赛,获得了市级一等奖。但是用科学发展观看我校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校领导和教师,应当总结经验,扬长弃短,改革创新,通过深入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是转变了,但也由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根据问卷调查,有6.67%的教师还是习惯原封不动的使用阅读课教材,只是完成阅读教材规定内容,而不根据学生实际对阅读教材进行重组,拓展开发内容。有20%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是习惯全程带领。在听课考察中,这种教师的比例与问卷调查的比例实际还要大得多。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从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感悟时,由于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并控制学生活动问题导致学生不敢在课堂上自由表达感悟的比例都突破了10%。这些问题都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分析成因,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有这几点值得思考:

(1)教师对新教材理念的理解有待提升,课本培训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

念都急需转变。

(2)我校学生的特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在的有效经验与模式对我们所有的参考价值是有限的。

(3)我校所处的农村的特殊环境对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用。

(4)尽快探究并建立有效的适合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显得极为紧迫。

(5)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改变语文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探究务实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是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而课堂是学生在校阅读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调查中,我们感受到阅读教学的核心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达到学生的阅读目标,进而产生新认知,悟情、悟理、悟人生,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轻松、生动、扎实,使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得到快速发展。阅读教学是否有效、高效,不是看教师是否讲得认真,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的内容,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阅读了或者阅读得好不好,看学生是否体验到了阅读学习的快乐,学生有无阅读的兴趣,学生是否从阅读中有所感悟,这是检验阅读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智慧,把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加聪明——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自然而然的考试成绩也会提高。因此,我们要改进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让阅读成为“悦读”,让“悦读”成就学生幸福的人生。

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语文阅读教学:

怎样从中感悟,怎样筛选信息,怎样质疑解难,怎样梳理答案,怎样联系实际,怎样迁移应用等等。我们在调查访谈中发现有不少教师还没有注意指导阅读方法。

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当道教育理论认为,一节课应该把2/3的时间教给学生,教师的讲解累计不要超过1/3的时间。然而,根据问卷调查,在阅读教学中只有6.67%的教师让学生自主参与交流阅读感悟并自行结束活动,大多数教师还是将课堂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二)注重表扬激励,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时间、结果和体验是检验阅读教学的三个指标。阅读时间是前提:在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时间用在阅读上,千方百计提高单位时间的阅读质量,争取在相对的时间内感悟到更多的东西。阅读结果是关键:阅读结果是指学生经过阅读所带来的情绪、思想上的变化,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有具体的阅读收获。阅读体验是灵魂:我们通过组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想读、会读、悦读,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表扬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质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表扬激励能够路唤起学生的好心情,好心情容易唤醒学生的上进心,上进心容易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内动力的发挥能使学生不断进步。这点可从调查分析中不难看出。

(四)坚持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调查情况看,有82%的学生认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但是却只有49%的学生在阅读时会与同学、老师经常交流读书心得,有11%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根本不会写出自己的想法、看法,有4%的学生想但懒得去做。我们要加强引导,按照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终身受益。我们要学习名校经验,坚持精心引导,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教学的常规工作来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