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范文(18篇)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09 01:43:02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范文(18篇)
时间:2024-03-09 01:43:02     小编:碧墨

写一份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在职场中,如何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成长?下面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一

此次有幸参加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为期4天的〝行为决策和风险管理〞短期培训,时间虽短,但感觉获益良多,尤其是张志学教授和王晓田教授分别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们在各种情形下的不同行为决策和对风险的把握进行的分析和探讨让我颇有感触.

理性决策.人的一生总是要做出各种不同的决策,学习上的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很可能一个决策就改变人的未来发展道路,因此要尽可能的`多采用理性决策.怎样才能做好理性决策呢?第一要针对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而且要尽可能的收集全面,第二要根据信息建立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第三要做好方案的评估,第四要选出最佳方案.在做决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锚定效应和框定效应,多换位思考.做好了这四步,就能更好地应对处理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减少决策偏差.正如课堂上学习的陈天桥创业案例中所写到的那样〝在每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陈天桥的创业故事都会重写.〞我们也一样,在每个转折点,我们都要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慎重决策,这样才会给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不偏离自身理想的发展道路.

在工作中,由于个人知识.素养.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工作背景等因素影响,我们的思维会出现各种偏差,有感觉偏差.认知偏差.记忆偏差.环境偏差,可能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出现〝群体思维〞,而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及风险的产生.从巴林银行倒闭的这个案例中,我再次感受到风险的管理是多么的重要.肇事者尼克.里森违规操作,加之严重的赌徒心理,过于乐观地估计形式,然后又隐瞒重要信息,在利益驱动下,完全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再加上巴林银行混乱的内部管理和不得力的监控措施,使巴林银行失去了多次遏制风险进一步扩展的机会,最终导致百年银行毁誉一旦.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在与市场的博奕过程中,将风险锁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做好风险管理.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二

但随着互联网金融尤其是其代表模式p2p网络借贷公司的快速发展,其也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不仅对社会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使得金融的监管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基于此,本文先从互联网金融行业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入手,着重对p2p行业进行探讨,并对p2p行业老牌公司红岭创投的业务构成、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对了解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的运营及风险应对有所帮助。

一、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国内互联网金融从以前的由相关的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线上进行简单的所需业务操作,到20至互联网金融代表模式第三方支付异军突起,再從20至今互联网与金融在更深层次方面的紧密联系与合作。

短短十几年互联网金融从最简单容易的相关业务操作,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现在主要以p2p行业等为代表的多元化方式发展。

1.p2p行业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金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许多互联网商业巨头又纷纷把焦点放在了p2p行业上。

该行业主要是为个人或企业提供一个资金融通的网络平台,以解决企业或个人的资金需求,而平台则在交易双方达成协议时,从中收取手续费。

虽然国内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公司早在20就已经设立,但在其后p2p行业发展得十分缓慢,后国内创办的p2p网络借贷公司仅仅只有10家。

不过随后在年p2p行业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相比较前一年增加了600家。

中国p2p网络借贷行业自开始发展以来,至总体交易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元,增长速率虽然放缓,但是仍以一倍的速度进行增长,使资金的流动性和使用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2.p2p行业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金融p2p网贷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的相关问题也一一的显示出来。

从最初的国内无人监管行业发展,进入行业门槛低以及没有相关法律准则约束,到现在国家不断加强相关公司的监管,健全相关的制度。

同时中小平台纷纷遭遇投资人的挤兑最终导致破产,问题事件屡次发生,有关平台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从开始,存在问题的p2p网络借贷公司数量开始暴增,更是增长至896家,说明整个行业正处于不小的风险之中。

以p2p行业等为代表的主要表现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正处于迅速崛起的阶段。

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其所包含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不可估量,且其特有的优势:成本较低、方便、快捷更是弥补了传统金融行业上的不足。

但是与此同时,伴随着快速发展而来的财务风险也同样让人不容忽视。

二、红岭创投公司的基本介绍与财务风险。

1.红岭创投公司的基本介绍。

20成立的红岭创投公司,当仁不让的成为了p2p行业的老牌公司。

因此红岭创投公司在某些方面也间接地反映了整个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的一些现象与问题。

红岭创投公司主要利用线上线下相互合作的方式,为资金的需求者和提供者搭建一个平台,提供所需网络信息匹配服务,并从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公司自成立以来,由最初的缓慢发展,到当年成交量达到19.53亿元,公司迎来了爆炸式增长,即将突破1000亿大关,让人为之眼前一亮。

2.红岭创投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

当然,作为p2p行业“元老”的红岭创投公司在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财务风险问题。

(1)资本风险。

“本金垫付”是指对资金的提供者的资金提供一定的保证,坏账一旦发生,由红岭创投公司或者其相关的第三方担保机构先进行赔付,从而将债权实现转移。

但其作为红岭创投公司的一大特色却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

20红岭创投公司主页刊登的一纸公告披露了其发放给4家纸张贸易商的“一亿”借款面对着极大的坏账风险。

热衷于大额借款,却无力承担因借款人违约而产生的相应的投资人的赔偿,以及集中借款程度高,都显示着红岭创投公司面对着很大的资本风险。

(2)资产质量风险。

造成红岭创投公司陷入“亿元坏账**”的原因是作为资金需求者的4家纸张贸易公司涉嫌与相关的仓库物流联手进行诈骗,这反映了红岭创投公司没有做好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求者的相关调查审核工作,使其存在着一定的资产质量风险。

(3)流动性风险。

由于红岭创投公司在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的模式与银行十分相近,更偏向于大单模式,因此其风险较高。

一旦大规模出现坏账风险,公司很有可能因为没有足够的准备金而导致预期提现或提现困难等状况,引起资金提供者大规模撤资,从而造成公司资金链断裂,最终倒闭。

从红岭创投公司不断提高准备金来预防这种风险的发生,可以说明公司濒临着不小的流动性风险。

(4)盈利性风险。

周世平作为红岭创投公司的董事长曾经提及:“红岭创投公司内部的管理费用空间不大,收取资金需求者的年化收益率从最高的24%到最低的15%,再将其中的12%给予资金的提供者,最后再扣除2%的坏账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平台最终获得的利润非常小”。

可以说,已经成立七年之久的p2p网络借贷公司“元老”红岭创投公司如今仍在面临着盈利性风险。

作为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的新型公司,红岭创投公司还是存在着较多的财务风险,且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并且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行业规定进行监督和防范,从而使得风险的发生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

三、p2p行业行业分析。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延伸的速度非常快,短短几年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斥着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作为p2p行业“元老”,极具代表性的红岭创投公司为例,对其近期的发展规模以及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分析发现,红岭创投公司虽然发展势头较猛,但是其发生四种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后,仍有不少的风险存在,提醒着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防范建议。

互联网金融竞争日益激烈,想要始终保持竞争力并取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防范。

1.相关资本风险防范措施。

p2p网络借贷公司对资金的提供者提供一定的担保,将其相应的财务风险转移到自身,与此同时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压力。

然而由于资金的提供者更倾向于能为自己提供担保的投资平台,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也渐渐默认了为其提供担保的情况发生,但是同时却没有重视相关风险准备金的准备,使得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极易发生资本风险。

因此,p2p网络借贷公司需要保证资本充足率,将充分的风险准备金放入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进行管理。

2.相关资产质量风险防范措施。

p2p网络借贷公司的工作人员对公司所持有项目要素检查的不全面、不充分,都有可能會导致其公司因资金的提供者或需求者其中一方或双方的欺诈和诓骗发生资产质量风险。

因此,p2p网络借贷公司应当强化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严格审核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求者的真实状况,对每一个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加强公司的内部控制。

3.相关流动性风险防范措施。

资金的不流动往往比资金的缺乏导致的后果更为严重,而p2p网络借贷公司通常采用的大单模式更是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一旦发生坏账,公司将会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补救和融通,无疑大大的增加了公司的流动性风险。

因此,p2p网络借贷公司相比较大单模式更应将重心放在相对应的小单模式上,将资金进行分流,并保证公司内部拥有足够的流动资金。

4.相关盈利性风险防范措施。

在刚刚起步的初期,p2p网络借贷公司很少能够做到大量的盈利,大多数还是处于微利状态,甚至有很多公司还发生了“入不敷出”的情况。

因此,在微乎其微的盈利状态下,p2p网络借贷公司应当重新考虑公司用于其他方面的资金数额,尽量减少公司的推广费用,降低收益率,减少相关福利费用。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三

一、疫苗冷链设备是指为了保证疫苗质量,在疫苗的生产、贮运和使用过程中对疫苗进行冷藏的设备。疫苗冷链设备主要有电冰箱、冷藏箱、冷藏背包、冰排等。

二、疫苗冷链设备必须专人管理、建档建帐、帐物相符、专物专用,不得挪作它用,严禁存放疫苗以外的其它物品。

三、电冰箱应摆放在干燥通风的房间内,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摆放平稳,电源插座专用。冷藏箱、冷藏背包和冰排(无水)应分类、集中、固定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疫苗冷链设备清洁卫生,做到无灰尘、无污迹、无异味、无积水。

四、电冰箱冷藏室中部应放置一支温度计,疫苗冷链设备管理人每天上班后、下班前各检查记录一次冷藏室内温度,温度应保持在2-8℃;冰箱蒸发器霜厚超过4毫米时要及时除霜;停机时要记录原因和持续时间。测温记录、除霜记录、停机记录保存3年。

六、电冰箱内疫苗贮存应按疫苗品名、批号、失效期分类摆放整齐,疫苗与箱壁、疫苗与疫苗之间要留有1-2cm的空隙,箱门内搁架不宜放置疫苗。

七、冻制冰排时,应注入冰排容积90%的清洁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内,冻制时间不少于24小时。冻制冰排数量应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

八、运送和贮存疫苗时,应在冷藏箱(包)的底层垫上纱布,以吸水和防止疫苗破碎。每次使用冷藏箱(包)后,应清洗擦干或在通风处吹干,避免阳光曝晒。

九、冷链设备管理人员发现疫苗冷链设备异常、故障、损坏或遗失等情况应及时向县卫计委报告。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坏或遗失的,县卫计委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冷链设备维修记录长期保存。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四

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双方有一方在合同到期时不履行其义务就会导致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一切业务都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开展的。这种虚拟性的服务方式使得业务开展的双方可以在不同地点不见面就能发声联系,这使双方的身份以及业务开展的真实性的验证难度增加了很多。增大了在身份确认、信用评级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因没有足额的流动资金满足客户随时随地对现金的需求而导致的风险。风险的测量主要考虑电子货币的规模和余额。因为电子货币是在现有实际货币的前提下发行的,是一种虚拟的数字化了的交易媒介。客户在收到这种虚拟的货币后,并没有完成最终的支付,还要等收到等额的在现实社会中流通的实际货币才称得上完成了交易。这就需要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即互联网金融机构满足流动性要求。支付和结算风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都在网络上进行成为可能,甚至产生了国际化的支付和结算系统,突破了传统金融的地点限制;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群体也逐步扩大,这也使得其经营业务环境具有很大的地域开放性,从而大大增加了支付和结算风险。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各种产品层出不穷,因此总是缺少对其的.监管或监管立法模糊不清。目前的相关立法也主要聚焦于传统金融业务,缺乏有关互联网和金融业相结合的配套法律法规。因此,如果签订了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合同就很可能陷入不必要的纠纷,增加了交易成本,甚至会影响该行业的持续发展。

一是并存性。即传统金融风险与新兴金融风险并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甚至能改变金融的功能和本质,传统金融的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仍然存在。同时,互联网金融又有可能有新的风险相伴而生,这样互联网金融风险是传统风险与新兴风险并存。二是多样性。因为互联网金融内涵丰富类型较多,而且呈现不断成长发展新兴业态,其风险的类别和内含也呈多样性的特点,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和反风险的增强,还可能会出现新的风险。三是虚拟性。网络经济互联网金融都有虚拟性的特点,金融业本来就具有虚拟经济的特点,互联网金融交易又几乎全部在网上进行,交易的虚拟化更加突出,其风险也在虚拟化中发生,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隐含性,这也给治理增加了难度。四是速发性。互联网金融风险可能会迅速发生,其业务具有远程快速发生完成的特点,资金运转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支付结算更加快捷,因而其风险事故的可能性也越大,一旦出现了失误,回旋余地很小,补救成本却相当大。

这里讨论的是互联网金融所特有的风险控制方法:技术性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技术性风险的控制方法。

一是改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环境。加大对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安全保障投入,提高整个计算机系统的防入侵、防病毒能力;在网络方面应用身份验证和分级授权等安全注册登录方式,并且对非法用户加以限制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门户网站的安全访问。二是加强数据管理。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纳入到整个金融体系发展规划中,视其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使互联网金融系统内相互协调,提升对各项风险的检测水平;通过数字证书的办法为其业务主体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三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开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降低技术风险,应着力开发一些新型的防攻击防病毒能力强的技术手段。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方法。

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建立征信平台。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第一要务是大力推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征信平台,实现全社会信用信息,比如主体的履约能力,交易记录等的收集、匹配和数据化。建立一个全社会通用的信用查询和调用体系。做到互联网金融机构能根据该征信平台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并通过一定的专业化征信数据降低信用违约风险。创新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监管方法和力度应适应它的发展,针对它与传统金融的区别对现有法规进行完善、创新。形成既有专业分工又能够统一治理的机制。培育信息公开透明,保护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的金融市场环境。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息透明度主要在于实现财务数据和风险信息的强制披露。另外,向消费者进行知识教育,使消费者能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不同之处,增强其对新兴金融模式的风险认识。

(三)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控制方法。

首先,正当收集和保护信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收集客户信息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客户信息后要给予适当保护。根据公安部颁发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按照信息系统破坏后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分成五个等级,并对信息系统的不同安全等级进行分级保护管理。从业人员应熟知相关法律法规,在安全程度达标的平台上操作。只有这样,当计算机网络系统被破坏导致信息泄露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免违法责任。其次,要强制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规章适度。面对正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各产品领域,国家法律制定显然不能紧跟其步伐。因此,将行业章程对该行业的有效规范强制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自律规章制度作为社会自生规则也应该发挥其规范价值。此外,监管机构应适当的宽容。中国近几十年来长期压制民间的金融发展,如果继续之前的政策,互联网金融会发展的很缓慢。监管者应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间找到平衡点。以前中国金融业依靠政策保护现象严重,形成了高度垄断的金融市场环境,行业内竞争不充分,传统金融机构获取了暴利,这些问题并没有促使法律得到有效调整。垄断带来的负面结果之一就是能够给小微企业和普通人提供的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水准都很低端。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以其普惠、分享、便捷等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点,在整个金融系统内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监管机构在打击那些触犯法律法规的从业机构或从业者时,也应鼓励和支持金融行业的创新以维持积极正当的竞争秩序。

(四)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控制的方法。

限制金融风险敞口。金融风险敞口限制能使金融风险暴露限定在某一规范水平,减小因风险发生导致金融机构破产的可能性,以实现分散金融风险达到稳定的目的。该限制能减少结算头寸时的挤兑效应,此方法已经应用到了银行业。随着金融市场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交叉日益明显,大额的金融资产也能够在互联网金融机构间流通转移。这种限制方法也适用到了互联网金融机构。降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杠杆率。杠杆率能从侧面反映出其还款能力。杠杆率越高则表明一定的资本金所承受的风险暴露越大,即该互联网金融机构无法履行到期债务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补充资本金或减小风险暴露以使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与规模相匹配,能够对系统性风险起到预防作用,亦能减轻系统性崩溃的扩散造成的后果,从而促进互联额金融机构的目标额得到稳步实现。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开始利用金融资本市场提供的金融衍生工具开展投资活动,也有不少企业进入国际金融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或投机活动,但亏多赢少。本文简单介绍了金融衍生工具和国有企业投资失利的原因。

一、中国企业投资衍生工具失利简介。

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巨亏的消息频频不绝于耳,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买卖,由于澳元的暴跌,损失数百亿港元;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报告显示,由于持有相关外汇结构性存款,两公司汇兑损失巨大,其中中国中铁汇兑损失19.39亿元,中国铁建损失3.2亿元;中国国航因航油套保的亏损已经扩大至18.3亿元,?中国国际航空的航油及燃油套期保值交易亦蚀31亿元;中国远洋所持ffa(远期运费协议)亦出现浮亏40亿元等等,种种例子不胜枚举。

根据国资委初步统计,目前有28家中央企业在做各种金融衍生品业务,有盈有亏,亏损居多。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而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这里所说的基础产品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如债券、股票、银行定期存款单等等),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远期合同、期货合同、货币互换和金融期权是四种基本类型的衍生工具。金融衍生产品改变了整个市场结构,连接了传统的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具有杠杆性、复杂性、投机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衍生产品不仅具有高收益性,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高风险性。例如,衍生产品的杠杆性就意味着,在衍生产品的交易中,只需按规定交纳较低的佣金或保证金,就可从事数倍于保证金的大宗交易,达到以小搏大的目的,因此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的资本便能控制大量的资金。但另一方面,一旦实际的变动趋势与投资者预测的不一致,就可能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是血本无归。而由于衍生产品的虚拟性和定价的复杂性,使得其交易策略远复杂于现货交易,其可投机的特点,又使得风险成倍地扩大。

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套期保值,锁定成本,避免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者对冲经营风险。例如利用远期、期货等衍生产品,可以帮助企业避免原材料和外汇等的价格波动风险,帮助企业锁定成本,保持企业盈利状况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若对衍生产品的风险认识不足,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企业置高风险不顾,盲目从事高收益的衍生产品的投机,结果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导致企业破产。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工具,而对许多投资于它的国有企业来说,高收益没有实现,高风险却体验深刻,它俨然成为了一种心有余悸的梦魇。国有企业失利的原因主要有:

1.风险监管管理体系不完善,监管技术落后。

灵活多样和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保障,也是企业投资理财和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金融衍生工具固有的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天然属性,更需要企业进行规范操作和严格管理,建立风险监管体系。如果企业能够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和规定进行规范操作,严格控制风险,即便出现市场行情判断失误,出现损失,也可以把握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而企业一旦违规或员工越权操作,监管又没有发挥作用,尤其是进行大规模投机交易时,失手后的结果可能招致灭顶之灾,整个企业的倒闭。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控制能力薄弱、存在侥幸心理也导致企业在进行金融衍生工具投资时,漠视风险。

2.国有企业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发生重大经济损失的制度缺陷。

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资产名义上属于全体国民,归国民所有。而在现实中,模糊的国民所有概念实质上导致了国有企业所有者的缺位。作为国有企业的主要管理者由国家聘任,全面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管理者存在者权利义务的不对等的情况,即其权力大,而承担的责任相对小,国家对其的激励政策,也是一个奖多罚少,片面强调对经营业绩的激励。因此,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道德风险的问题。管理者倾向于利用所掌握的国有资产,从事一些高风险,高报酬的投资,以期在短期内获得明显的业绩提升。而又由于企业监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冒险行为能够容易地付诸实施。

3.投资动机不纯,缺乏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的功能,近年来,国际市场黄金、石油、有色金属、粮食等价格波动剧烈,给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风险,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企业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锁定成本。但一些国有企业在投资衍生工具时,更加注重是它的投机功能,片面强调对可能高收益的追求,忽视其高风险,把其当成了一种快速盈利手段,而不是进行避险和套期保值。从事高风险业务,企业应当树立正确风险管理理念,增强风险意识,而对某些从事金融衍生产品国有企业来说,风险只是一种可忽视的小概率事件,事前就缺乏风险控制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准备,而在投资错误发生,造成损失后,通常又低估错误可能导致的风险损失,从而在风险控制上丧失了主动权,最后小错酿成大错。

参考文献:

[2].陈很荣,吴冲锋.金融衍生市场上企业套期保值的动机理论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1,(08)。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六

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此业务涉及多方当事人,法律关系复杂,运营环节多,本着安全第一、效益第二,防范风险是第一要务的原则,在规范中发展。为了控制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进行分类、分析并且确定具体项目的风险等级和风险点,以提出控制措施,确保该业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3、职责。

事业部各中心依据本制度履行相关职能。

出处 cOoco.nET.cn

4.2、核心企业上游的供应商:须满足已经支付货款(与本次融资资金使用计划)的30%4.3、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选择的行业标准:国家鼓励的新兴战略产业,如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以及其他在传统行业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

5、融资申请表初审。

5.1、营销中心部对融资方提交的融资申请表及相关资料(加盖公司公章)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完备性进行初步审核,并签署明确的审查意见。

5.2、风控中心根据营销中心提交的融资申请表、审查意见及客户各项资料进行审查,严格审查融资客户的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融资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明确提出审查意见以及防范风险的措施。5.3、事业部负总裁对风控中心审核通过的客户相关资料及审核意见或意见进行审批是否同意进行进行尽职调查。同时,由事业部秘书向董事长报备经过事业部总裁审批的客户融资申请事项(无论审批是否通过均报备)。

5.4、工作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

6、尽职调查。

6.1、尽职调查以营销中心为主导,营销中心对事业部总裁审批同意通过尽职调查的客户进行尽职调查,尽职调查的范围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资格、资产状况、经营状况、还款能力等内容,尽职调查内容详见附件1—尽职调查报告模板。

6.2、风控中心根据事业部总裁指示是否进行独立进行尽职调查或第二次尽职调查。

6.3、融资方与其上下游交易的真实性,并取得相关凭证和资料。6.4、品权属证明和抵押行为的合法性,取得有效的法律文件,查验抵押品价值。

6.5、尽职调查报告由营销中心进行撰写,意见明确,调查人员双人签字,不同意见分别注明。

6.6、工作时间:尽职调查原则上在1天内完成。

7、尽职调查报告的提交及汇报。

8、评审委员会会议。

8.1、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公司董事长、公司财务总监、事业部总裁、事业部律师、事业部风控经理、事业部秘书组成,评审会由事业部召集,会议由事业部总裁主持召开,各参会成员陈述意见,事业部秘书做会议纪要,并在会后将会议纪要发送至参会成员。

8.2、评审委员会通过会议决议形式对项目是否通过进行审批。董事长拥有一票否决权或终审权。

9、拟定交易合同。

9.1营销中心负责拟定交易合同,并提交至风控中心审核。

10、合同审核。

10.1、事业部风控经理对合同进行审核,提处意见或建议。10.2、律师审核。

10.3、工作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

11、合同审批。

11.1、事业部总裁对是否同意签署合同进行审批,审批通过之后上报至公司董事长处(董事长秘书处),11.2、公司董事长对是否同意签署合同进行最终审批。

12、签署合同协议。

12.1合同审批通过后由营销管理中心发起合同用印申请流程。合同文本一式保存三份,一份交由融资客户,一份交由供应链金融营销中心,一份交由供应链金融风控中心存档。

13、资金划转。

13.1、合同协议正式生效后,由营销中心负责发起资金划转申请流程,将资金划转到合同协议约定的指定账户。

14、贷后监管。

14.1、对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与本次融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了解。

14.2、对融资方的质押物资进行库存管理(委托供应链事业部进行管理),对融资方进行质押物的提取情况进行跟踪。

14.3、对与本次融资有关的合同(订单)的生产及销售情况、资金回笼情况进行监管。

14.4、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及行业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关注行业发展动态。

14.5、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实地调查走访,并向事业部总裁汇报相关情况。

15、项目退出。

15.1、营销中心主导风险空中心配合完成项目退出。

15.2、项目资料交接(与本项目有关的文档治疗移交至于风控中心)15.3、风控中心对项目资料进行归档保存。

16、本制度由供应链金融事业部风控中心负责制定和解释,风控中心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检视修订。

17、本指引至下发之日起执行。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七

引言: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经营和消费理念使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经营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电子商务的发展迅速推动了网络金融的发展,随之也带来了网络金融风险。网络金融是金融与网络技术全面结合的产物,其内容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络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随着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一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金融风险暴露出来,而网络犯罪的兴起进一步引起人们警觉,使网络金融风险管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网络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特殊形式: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

成为网络金融运行最为重要的技术风险。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既包括计算机发生故障等不确定因素,也包括来自网络外部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由于计算机故障造成的对金融业的损失相当大;另一方面,我们也深受黑客行为侵害,通过电脑病毒的传播,黑客们在网络中进行大规模钓鱼,盗取个人资料,银行密码,给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普华永道公司27日发布一份调查报告称,网络犯罪已经成为对金融服务业不断增长的威胁,在该行业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犯罪中排名第二。

网络金融技术选择风险则是指在开展网络金融业务时,由于存在技术选择失误的问题而产生的风险。网络金融依赖于成熟的网络技术,然而现有的技术并非完美的,往往存在其特有的缺陷,因此,在技术选择上的失误将对整个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产生较大风险。技术选择风险的产生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由于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的兼容性较差而导致信息传输中断或速度降低的可能,其二是由于选择了较为落后的技术方案,使得由于技术过时而导致巨大的技术和商业机会的损失。

网络金融业务风险与传统金融业务风险在本质上相似,最主要就是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有虚拟性的,因此网络金融业务和服务机构也都具有显著的虚拟性。虚拟化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增设虚拟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从事虚拟化的金融服务,其中一切业务的活动(包括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都在由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虚拟性大大增加了在网络金融业务中对交易对手所给信息的认证与识别的难度,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相当不对称的环境,从而对对方的信用评价,以及对风险的评估都收到了很大限制。正因如此,网络金融业务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往往比传统金融业务中更大。而对我国而言,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又进一步加深了网络金融中的信用风险。因此,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状况正是大多数个体、企业客户对网络银行、电子商务采取观望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看到,网络金融风险是一个更加复杂,联系性更加紧密的系统,其范围更广,危害也更大。

正因为网络金融风险的特殊性以及其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我们对于网络金融风险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特殊性质,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对网络系统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并及时进行技术更新,以将系统发生故障以及受到黑客袭击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要培养网络在职人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可以通过演习训练,技术讲座等方式进行,并且要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降低犯罪率。第二,要健全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在建立和完善个人和企业信贷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将网络与现实的信用信息相互结合,使个人和企业信用能够充分暴露于整个网络系统之中,从而实现信用信息共享,还可以以居民存款实名制为基础,开发个人信用数据库,逐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通过这样一个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金融业务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减少网络信用风险。

网络金融业的监管规章。由于网络金融业和传统金融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对传统金融业的审慎监管规章基本上适用于网络金融业。当然,我们应针对网络金融业的特点,补充完善现有的监管规章体系。

综上所述,网络金融业务由于其存在于网络这个虚拟环境的特殊性质,拥有其特殊的网络金融风险,这些风险比传统金融风险在范围上影响更大,并且更具有突发性、传染性,因此其危害也更大。因此,重视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管理,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对于电子商务下网络金融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5]余晖.电子商务与风险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八

正态分析法优点:正态分析法操作简单,使用者主要输入均值与标准差的估值,即可在正态分布假设下,对任意置信水平的var值进行计算。并且,正态分析法可以很方便应用到具有线性性质的资产或资产组合上。之需求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便易求var。缺点:最主要问题在于假设资产收益率分布为正态的。实践中,并不是标准正态分布,往往具有“厚尾”性质,正态法反而造成风险低估。历史模拟法优点:1概念直观,计算简单、实施方便,易被风险管理当局接受2该法是非参数法,不需要假定市场因子变化的统计分布,可以有效处理非对称和厚尾问题3无须估计波动性、相关性等各种参数,也就无参数估计的风险;同时,无市场动态模型,避免了模型风险4全值估计方法,可以较好的处理非线性、市场大幅波动情况,捕捉各种风险。缺点:1假设市场银子的未来变化与历史变化完全一致,这与实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不一致2需要大量历史数据。数据太少导致var波动性大、不精确;太长历史数据无法反映未来情形,可能违反同分布假设。3历史模拟法计算出来的var波动性较大。4难以进行灵敏度分析,该法只能局限于给定的环境条件,很难做出相应的调整。5对计算能力要求很高。

分散的var具有特征:1如果这些成分构成组合的全部,则它们的成分var之和应等于组合分散的var2如果把一种成分从组合中删除,则该成分的var可以反映出组合var的变化3如果某种资产的成分var为负,则可以对冲组合其余部分的风险。

var局限:1用var来衡量投资组合风险是不满足次可加性的,不符合一致性公理的要求。2var方法衡量的主要是市场风险,如单纯依靠var方法,就会忽视其他种类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另外,从技术角度讲,var值表明的是一定置信度内的最大损失,但并不能绝对排除高于var值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其他局限:1var方法存在异常值过度的风险。2var方法存在头寸改变的风险。3var方法存在事件风险和稳定性风险。4var方法存在过渡期的风险。5var方法存在缺乏数据的风险。6var方法还存在模型风险。

cvar比较var的优势:1cvar具有次可加性和凸性,符合一致性风险度量的条件。次可加性意味着资产组合的分散化将降低总体cvar值。2cvar与var不同,它不是损失分布上单一的分位点,而是尾部损失的平均值,反映了损失超出var部分的相关信息。3由于cvar的计算是建立在var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得到cvar值的同时,也可以获得相应的var值,故而能够针对风险实施双重监测,也便于相互校验。

支持政府监管一般理论:1社会利益论认为:由于市场中存在着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为了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就要求政府对经济个体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以纠正或消除市场缺陷,改善资源配置和公平收入分配。2社会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的缺陷,需要外部管制来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体系高效进行,各个利益主体是管制的需求者,而管制作为公共品只能由政府提供。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保持独立性,其目标是促进社会一般福利。

基本点风险两种表现形式:1指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2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

利率期限结构意义:1利率期限结构为债券等定价提供基准(债券的价格,等于按未来市场利率把各期利息及本金进行贴现的现值,而其中的市场利率的预测就是以利率期限结构为基准的)2为衍生产品定价提供基准(各种衍生产品的价格其实就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而其中使用的贴现利率就是以利率期限结构为基准的)。

预期理论:基本内容:当前利率期限结构代表对了未来利率变化的一种预期,即远期利率代表着预期的未来利率。预期理论又分纯预期理论和偏好预期理论。纯预期理论:假设:1投资者希望持有债券期间收益最大2投资者对特定期限无特殊偏好,他们认为各种期限都是可以完全替代的3买卖债券没有交易成本,一旦投资者察觉到收益率差异即可变换期限4)绝大多数投资者都可以对未来利率形成预期,并根据这些预期指导投资行为。内容:认为远期利率只代表预期的未来利率。评价:认为纯预期理论作为一种精巧的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用收益率曲线表示的利率期限结构在不同时期变动的原因,但它最大的缺陷是忽视了投资的风险。如果远期利率是未来利率完全反映,则债券的价格是完全确知,因此投资债券是完全无风险,这与实际显然不符。局部预期理论:不同的债券的收益在不长的投资期内是相同的。期限轮回理论:投资者在其投资期内通过滚动投资短期债券所获得收益,与一次投资期限等同于投资期的零息债券所获得收益相同。

凸性特征:1在息票率和收益率均保持不变情况下,凸性随债券(或贷款)到期期限的增加而提高2收益率和持续期保持不变,票面利率提高,凸性越大。

利率风险管理: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化解利率风险,将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原则:1健全完善的分级授权管理制度2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3建立全面的风险计量系统4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外部审计系统。

缺口管理:通过管理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差额,将风险暴露头寸降低到最低程度,以获取最大收益。方法:敏感性缺口是指某一具体时期内,利率敏感性资产(r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rsl)之差,即敏感性缺口gap=rsa-rsl。当gap0时,缺口为正;gap0,缺口为负;gap=0,缺口为均衡。商业银行运用gap模型公式,在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的基础上,通过重新配置资产与负债的规模及期限来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使缺口性质和规模与银行利率预期值相一致,从而努力提高净利息收入。缺陷:1对利率变动进行准确预测存在很大难度;2gap忽视了隐含期权的存在。

金融风险对微观经济的影响1金融风险的直接后果是可能给经济主体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如购买股票后价格下降2它给经济主体带来潜在的损失,如它会打乱一家企业的生产部署3它会影响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如一些经济主体在预期通货膨胀率后对价格进行调整等行为4它增大了经营管理成本,如成立部门进行风险管理等5它降低了部门生产率,如一些企业因对金融风险的恐惧,不敢开发新产品等6它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为了防止流动性不足,商业银行不得不保持更大的备付金等7它增大了交易成本,由于对风险的顾虑,使得市场中许多交易难以达成日本主银行制度:企业融资时的主银行制度是另一导致过度竞争的机制。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简单说来是指向一个企业提供最大额贷款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主银行在日本通常持有该企业的股票,并为向该企业贷款的其他银行进行所谓的委托监督。即代替其他债权人对该企业的财会健全进行监督。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可靠性,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赢利水平。银行保持适当流动性职能:1银行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可以保证其债权人得到偿付2银行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就有能力兑现对客户的贷款承诺3银行保持适当的流动性还可以使银行抓住任何有利可图的机会,扩展其资产规模,又可使银行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出售其流动性资产,避免资本亏损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1资产负债结构。2央行货币政策。3金融市场发育程度。4信用风险。5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6银行信用。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九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校:中国人民大学。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金融/投资/证券。

目标地点:北京。

期望月薪:面议/月。

工作经验。

/10—/8:xx有限公司[10个月]。

所属行业:金融/投资/证券。

1.负责收集整理上市公司研究报告、公告、和其他市场信息,分析其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

2.负责对有关公司的股价运行、变动特性及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供投资建议。

3.跟踪宏观经济、行业和公司的重要数据、事项,建立行业分析数据库。

/8—2014/9:xx有限公司[1年1个月]。

所属行业:金融/投资/证券。

1.负责全国地区的代理商员工的培训管理,以及讲授代理商所需要举办的投资讲座。

2.负责管理代表处营销团队,为公司提供相关投资的决策支持。

3.参与公司举办的各类活动的策划和相关人员的管理。

教育经历。

/9—2013/6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证书。

/12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积极、乐观,务实,不断学习,奋力进取的人。对工作持积极认真的态度,责任心强,为人诚恳、细心、乐观、稳重,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十

导语:金融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大家跟着百分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风险一般被定义为“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的可能性三个要素有机构成的。

金融风险也是一种风险,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1.金融风险的特征

(1)隐蔽性。隐蔽性指由于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不完全透明性,在其不爆发金融危机时,可能因信用特点而掩盖金融风险不确定损失的实质。

(2)扩散性。扩散性指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可能导致多家金融机构接连倒闭的“多米诺骨牌”现象。

(3)加速性。加速性指一旦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困难,就会失去信用基础,甚至出现挤兑风潮,这样会加速金融机构的倒闭。

(4)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金融风险发生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或非经济条件,而这些条件在风险发生前都是不确定的。

(5)可管理性。可管理性指通过金融理论的发展、金融市场的规范、智能性的管理媒介,金融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预测和控制。

(6)周期性。周期性指金融风险受经济循环周期和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呈现规律性、周期性的特点。

2.金融风险的来源

金融风险来源于风险暴露以及影响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金融变量变动的不确定性。未来收益有可能受金融变量变动影响的那部分资产组合的资金头寸称为风险暴露。风险与暴露如影随形,紧密结合。没有风险暴露就没有风险,也就无所谓金融风险了。同时,暴露与风险又具有不同的内涵,暴露反映的是风险资产目前所处的一种状态,而风险是一种可能性。风险暴露的程度可以用暴露和风险同时加以刻画,如贷款的信用风险暴露等于该笔贷款目前的信用暴露与违约损失率的乘积。

不确定性是金融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反映了一个特定事件在未来变化有多种可能的结果。不确定性是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不确定性越大,风险也就越大。不确定性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外在不确定性和内在不确定性。外在不确定性是指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自身范围之外的风险因子。外在不确定性对整个经济体系都会带来影响,导致的风险一般是系统性风险;内在不确定性主要源于经济体系之内的因素(如主观决策、获取信息的不充分性等)造成的不确定性,它具有明显的个性,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规则或投资分散化等方式来降低其产生的金融风险,这些风险都为非系统性风险。

3.金融风险的经济结果

(1)金融风险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可能会给微观经济主体带来直接或潜在的经济损失;影响着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增大了交易和经营管理成本;可能会降低部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

(2)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能会引起一国经济增长、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的下降;影响着一国的国际收支;可能会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生产力水平下降,甚至引起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对经济产生严重破坏;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大影响。

4.金融风险的分类

金融风险的种类和分类标准很多。按照能否分散,可将金融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按照会计标准,可将金融风险分为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按照驱动因素,可将金融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类型。

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导致投资者风险增大,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系统风险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不可回避风险”。系统风险包括宏观经济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

宏观经济风险指的是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波动可能导致的企业利润损失。宏观经济风险具有潜在性、隐藏性和累积性。

(1)宏观经济风险的潜在性指的是宏观经济风险总是与宏观经济系统相伴而生的,宏观经济发展和运作本身就蕴涵着经济风险。

(2)宏观经济风险的隐藏性指的是虽然宏观经济风险总是潜在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它是隐藏在经济系统内部的.,并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只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才会暴露出来。

(3)宏观经济风险的累积性指的是宏观经济风险会随着社会经济矛盾的不断加深而日益增大,当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引发经济危机。

购买力风险又被称为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变动导致金融机构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经常发生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对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及其收益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当通货膨胀率提高时,由于货币贬值将使金融机构的债权受到损失,同时金融机构的投资收益所代表的实际购买力也在下降,如果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投资收益率,实际收益将为负,这会给金融机构造成更大损失。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动而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存贷款业务中,利率的上升与下降,意味着利息支出或利息收入的增加或减少。证券投资业务中,由于利率的高低反方向影响证券价格,从而影响买卖证券的价格收益。保险业务中,费率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利率因素,不可避免地也会遇到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不同,利率风险既可能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也可能使其从中获得收益。利率的某一变动,在使用金融机构的某些业务受损或获益的同时,也会使其他一些业务受损或获益,当然,这些受到相反影响的业务不一定属于同一金融机构。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调节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杠杆,由于受到中央银行的管理行为、货币政策、投资者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率经常处于变动状态,导致金融机构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的经济价值变幻不定,从而使其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实行市场化利率的国家,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风险通常较大。

汇率风险又被称为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而使以外币计价的收付款项、资产负债造成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外汇风险具有或然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三大特征。

(1)外汇风险的或然性是指外汇风险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不具有必然性。

(2)外汇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指外汇风险给持有外汇或有外汇需求的经济实体带来的可能是损失也可能是营利,它取决于在汇率变动时经济实体是债权地位还是债务地位。

(3)外汇风险的相对性是指外汇风险给一方带来的是损失,给另一方带来的必然是营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变量的变化或波动而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市场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主要由证券价格、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因子的变化引起。

(2)种类众多、影响广泛、发生频繁,是各个经济主体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基础性风险。

(3)常常是其他金融风险的驱动因素。

(4)相对其他类型的金融风险而言,市场风险的历史信息和历史数据的易得性较高。

非系统风险是与整个股票市场或者整个期货市场或外汇市场等相关金融投机市场波动无关的风险,是指某些因素的变化造成单个股票价格或者单个期货、外汇品种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种下跌,从而给有价证券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非系统风险是可以抵消、回避的,因此又被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可回避风险”。非系统风险包括信用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信用风险又被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在信用活动中由于存在不确定性而使本金和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在银行业务中,贷款是一项主要的资产业务,它要求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作出判断。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这些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而且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下降。因此,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借款人不能履约的风险,即信用风险。

这些风险不仅存在于贷款业务中,也存在于其他债券投资、票据买卖、担保、承兑等业务中。信用风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产生额外收益,风险后果只能是损失。

信用风险是金融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银行都被呆账、坏账所困扰。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多家银行因坏账过多而倒闭。我国商业银行也同样面临着很大的信用风险,如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造成信用风险的原因可能是债务人的品质、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宏观经济萧条引起的连锁反应使债务人无力按时还款所致。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主要特征表现在:

(1)客观性。即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也就是说,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无法回避它,也无法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进而避免风险。

(2)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3)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

(4)收益与损失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风险越低,收益也就越低。

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营利水平变化,从而使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可能性。

经营风险来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企业内部的因素主要有:项目投资决策失误,未对投资项目作可行性分析,草率上马;不注意技术更新,使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下降;不注意市场调查,不注意开发新产品,仅满足于目前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满足于目前的利润水平和经济效益;销售决策失误,过分地依赖大客户、老客户,没有注重打开新市场,寻找新的销售渠道;公司的主要管理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对可能出现的天灾人祸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等。外部因素是公司以外的客观因素,如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竞争对手的实力变化使公司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引起公司营利水平的相对下降等。

但是,经营风险主要还是来自公司内部的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

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流动性的不确定变化而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金融资产以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上流通、交易及变现的能力;另一层含义是指金融机构能够随时支付其应付款项的能力以及能以合理的利率方便地筹措资金的能力。如果这些方面的能力强,则其流动性好;反之,则流动性差。当发生储户挤兑而银行头寸不足时,就会发生流动性风险,若控制不力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流动性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比例及构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信用、二级市场的发育程度、已建立的融资渠道等。金融机构在选择持有资产形式时,除了考虑收益性外,还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减少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的基本特征有: (1)操作风险成因具有明显的内生性。(2)操作风险具有较强的人为性。 (3)操作风险与预期收益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4)操作风险具有广泛存在性。 (5)操作风险具有与其他风险很强的关联性。 (6)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个体特性或独特性。 (7)操作风险具有高频率低损失和高损失低频率的特点。 (8)操作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特发性。 (9)操作风险的管理责任具有共担性。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十一

金融分析师简历,其实写简历很简单,没有求职者想得那么复杂的,简历一般都有4-5个重要部分只要写好这几个部分那么你的简历就是那么轻松写好了。以下是由文书帮小编提供

金融学本科专业个人简历模板下载

阅读。

姓名:文书帮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6岁(1990年11月22日)

居住地:北京

电话:18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10个月]

公司:xx有限公司

行业:金融/投资/证券

职位:金融分析师

最高学历

学历:本科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校:中国人民大学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金融/投资/证券

目标地点:北京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金融分析师

工作经验

2014/10 — 2015/8:xx有限公司[10个月]

所属行业:金融/投资/证券

业务部金融分析师

1. 主要负责国际金融市场的`数据分析,撰写经济分析报告。

2. 阶段性对新老员工进行营销技巧以及金融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

3. 开展相应的技术分析及盘面研究,撰写相关交易报告或市场报告。

2013/8 — 2014/9:xx有限公司[1年1个月]

所属行业:金融/投资/证券

业务部金融分析师

1. 负责全国地区的代理商员工的培训管理,以及讲授代理商所需要举办的投资讲座。

2. 为公司客户提供市场分析建议并完善客户的操作计划,同时跟踪指导。

3. 参与公司举办的各类活动的策划和相关人员的管理。

教育经历

2009/9— 2013/6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证书

2010/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我是一个积极、乐观,务实,不断学习,奋力进取的人。对工作持积极认真的态度,责任心强,为人诚恳、细心、乐观、稳重,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十二

经常在课堂上学习有关“金融风险”的概念,让我领略到了目前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的衍生功能之强大,风险之隐蔽,可控之困难,结合自已所学习的知识,谈几点体会。

金融的管理就是风险的管理,它包含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在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损失的发生与否同操作风险和管控密切相关,只要操作无风险,既使存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也能控制到最小。所以做为基层支行的业务经理,直接面临具体的业务操作,直接把控着所在行员工的操作风险,身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了防范操作风险,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

一、加强培训,要求业务人员的素质过硬。

核心系统上线后,综合柜员推行,系统放开核准柜员的权限,会产生业务人员权限过大的现象,如果员工的业务素质不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不强,很容易出现差错;尤其是核准柜员,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权限与业务经理相当,所以也应赋予其一定的职责,对其素质与责任心提出要求,以更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三、风险防控,要从新入行的员工抓起。

新入行的'员工因为刚步入社会,风险意识不足,再加上我行的业务产品众多,使他们学习的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仅停留在会操作的层面,如果对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业务规定以及风险点不主动了解,形成一种不良的操作习惯,则给风险的发生带来可乘之机,后果不堪设想;换个角度,既使这些新员工不会一直从事业务操作,工作伊始的风险意识培养,能够让其深知应该去营销什么客户,营销客户应该注重什么,以便在与其它部门的配合上会更加顺畅,也会让我行受益长远。

四、不断完善操作系统,改进适合新系统的操作管理办法。

外部监管力度的加大,更加表明坚持制度的重要性;客户法律意识的日益提高,对我行原有的规章制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我行出于发展及收益最大化的考虑,为占领市场,各条线产品层出不穷,一线员工学习操作方法及营销压力不断加大。所以,为达到最佳的防范风险效果,操作办法应该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结合相关的法律要求,做到简便易行;另外,将各项制度要求如外汇管理、收费标准等需要耗费员工精力去判别的业务镶嵌到系统中,用系统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员工,同时降低风险与纠纷发生的几率。

五、提高业务经理素质,敏锐洞察各类业务的风险隐患。

首先,增加业务积累,根据以往案例的经验教训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进行重点监控,比如开户环节、办理支付的环节、银企对账环节、电子产品出售环节等,为更好地达到这一效果,可以通过建立沟通平台的方式,加强业务经理之间的业务交流,对各机构出现的特殊案例进行分析。其次,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对规章制度认真领会,抓住要点,在业务指导中多从风险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刻板教条地执行制度,唯制度是从。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十三

金融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行业,金融风险管理不仅是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职责,同时也是企业和个人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平衡管理风险和实现业务目标,在延续经营的同时控制风险,这正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精髓所在。在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了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风险管理意识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业务经理,我深深地意识到了金融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性。在金融中,风险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存在,可能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损失,甚至可能导致经营崩溃。因此,控制风险和管理风险可以有效的降低损失和开展业务,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抗风险能力,可以说风险管理意识是每一个金融企业和业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第二段:风险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在风险管理中,管理理念是至关重要的。管理理念的正确采用可以帮助企业和个人做出更准确的决策,同时也可以准确的识别和分析风险,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管理风险能力。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贯彻风险管理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预见和解决潜在的风险。

第三段: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在金融市场当中,控制风险是非常重要的。控制风险能够帮助企业和个人在利益和风险之间中取得平衡,避免风险导致的损失。对于企业而言,控制风险可以确保业务的健康发展;而对个人而言,控制风险可以使资产没有大起大落的波动。

第四段:风险管理的套利思维。

在风险管理中,套利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套利思维意味着企业和个人在风险中寻找机会,充分利用和优化自有资源,进而开拓新的业务。通过套利思维,企业和个人可以在风险中寻找机遇,发展和创新新的业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在金融风险管理实践中,我们应该有前瞻性的思考,不断创新,完善规章制度,提升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应该结合新的技术和方法,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打击和措施,预判市场动态和风险,制定前瞻性策略,规避可能的风险隐患,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稳定性,才能更好地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和发展。

总之,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业中迅速崛起,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总结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提高等级,是每个金融机构和业务人员的基础素养和职业道德,相信在未来的金融发展中,能够掌握更多的风险管理经验,切实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个人,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十四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6岁(1990年11月22日)。

居住地:北京。

电话:188******(手机)。

e-mail:xx@。

最近工作[10个月]。

公司:xx有限公司。

行业:金融/投资/证券。

最高学历。

学历:本科。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校:中国人民大学。

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积极、乐观,务实,不断学习,奋力进取的人。对工作持积极认真的态度,责任心强,为人诚恳、细心、乐观、稳重,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金融/投资/证券。

目标地点:北京。

期望月薪:面议/月。

工作经验。

xx/10―xx/8:xx有限公司[10个月]。

所属行业:金融/投资/证券。

1.主要负责国际金融市场的数据分析,撰写经济分析报告。

2.阶段性对新老员工进行营销技巧以及金融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

3.开展相应的技术分析及盘面研究,撰写相关交易报告或市场报告。

xx/8―xx/9:xx有限公司[1年1个月]。

所属行业:金融/投资/证券。

1.负责全国地区的代理商员工的培训管理,以及讲授代理商所需要举办的投资讲座。

2.为公司客户提供市场分析建议并完善客户的操作计划,同时跟踪指导。

3.参与公司举办的各类活动的策划和相关人员的管理。

教育经历。

xx/9―xx/6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证书。

xx/12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附:

让简历醒目的方式:

1,精简干练,重点突出。

个人简历的内容中能够吸引招聘官注意的往往是学历、专业、工作经验、特长、兴趣爱好,每一项用寥寥数笔即可表现出来。招聘官所关注的要点就可作为重点突出来,让简历看起来非常精简干练,每一个字都有其价值,这样的简历必然非常醒目。

2,关键词采用特殊字体。

用人单位的招聘官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往往采用浏览的方式,平均看一份简历的时间不过几十秒,在这几十秒的时间内所看的通常是关键词。那么让简历醒目引起对方注意,则可以将关键字使用特殊字体来写,比如说加粗、倾斜、大号字体、下划线等等。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十五

3、接受大学生在校实习、退伍军人与应届毕业生优先录取;免费提供0基础岗前培训;。

4、认真实践备入职前的试岗培训(培训由公司免费提供,不收取任何费用);。

5、有相关工作经验者、金融相关专业、有金融从业相关证件者优先录取;。

6、热爱金融行业,有励志于长期发展这个行业的意愿,接受专业学习培训和模拟训练;。

7、以协助公司持续稳定盈利为目标,有志成为业内精英人才;。

8、敢于迎接挑战、不怕辛苦、积极完成公司交赋的工作任务;。

9、认同公司的发展理念,愿意与公司共同发展,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10、对金融行业和投资理财有浓厚的兴趣及意愿,致力于把金融行业作为事业发展方向。

11、具有良好的人品与职业操守,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

12、能及时、准确、圆满、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以及领导交给的.其它工作;。

1、协助分析师搜集行业相关信息,为相关需求者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信息;。

2、协助部门经理完善部门管理制度;。

4、协助分析师分析大盘行情走势,为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行情信息;。

5、丰富市场分析能力,协助分析师做出每日分析计划,熟练掌握各种分析技术;。

6、协助分析师定期为公司提供金融二级市场趋势;。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十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事故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金融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这个背景下,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地进行风险管理实践,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与稳定。本文就笔者在金融风险管理实践中的体会和心得进行了总结和分享,希望能够为读者在金融风险控制上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加强风险评估和预测。

金融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评估风险和预测风险,需要做到对风险情况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风险评估和预测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对自身的业务和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查,认真研究市场的供需和价格变化,分析国家政策和法规变化,了解各种影响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以此来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二、加强风险监控和控制。

风险评估和预测只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第一步,真正的关键是在全面控制和监控风险的过程中去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和转移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对管辖范围内的金融业务进行全方位的监控,持续跟踪市场变化和业务风险,并及时制定和调整风险控制策略。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先发现、先处理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三、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

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可以规范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描绘责任清单、明确风险的分工和监督责任。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对于金融机构的业务、财务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影响。风险管理制度可以让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更深入的规范和统一。而且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制定和完善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法规要求。

四、强化员工培训和素质管理。

只有优秀的员工才能完成优秀的工作,金融机构员工的风险意识和素质水平具有很大的决定性因素。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和管理能力,密切关注员工的状况,做好员工的素质管理和业务辅导,在提高员工责任意识的同时,也能使员工的身心更加健康。

五、注意信息技术创新和革新。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金融服务业和管理业务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金融机构需要关注、应对和利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和新变化,采用新技术和新应用架构提高金融管理能力和安全性,不断提升金融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总之,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需要专业知识、深入分析,全面的监测、制度的安排,以及人员的培训和逐步的完善。希望本文所提供的经验与思路能够帮助广大金融机构在金融风险控制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任何管理方法都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改进,管理方法的成功要靠适用性的持续发展。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十七

摘要:风险管理文化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决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在面对无处不在的风险,在建设风险文化上需要注意许多问题,在构建风险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会更多。

引言:风险是随着商业银行产生而产生的,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决定了业务的每个环节都具有风险,而且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因此风险控制和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意义更为重大,应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商业银行必须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

正文:

银行风险文化决定了银行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是银行风险管理的“软环境”,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各种计量技术、分析工具的涌现,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向定量分析、科学化发展,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已经能够为银行提供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但是银行业务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技术虽然能够为防控风险提供制度屏障,但仅仅依靠制度和技术本身不能完全起到作用。许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政策及程序,而是因为没有建立起恰当的风险文化,或是现有的企业文化不能使这些系统、政策、程序真正发挥出作用。因此,风险管理文化是实施风险管理的有效的基础性保障。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金融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不能适应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往往片面强调业务发展,忽视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改变这一现象,以实现更好的经营管理。

那么,什么是风险管理文化呢?风险文化,又称风险管理文化、风险控制文化,是一种融合了现代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控制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稳健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尽管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一个很难描述清楚的概念,但是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往往会大大提高银行风险管理的效率。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把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整个流程,使风险管理由理论和规章制度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理的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多环节、综合性和灵活性,从而把风险约束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风险管理文化既强调精确的技术处理,又强调深刻的社会和人文处理。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一种“隐规则”或“不成文的规定”,它包括银行员工的风险观、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这些内容决定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在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基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严格风险准则的迫切要求,逐步确立了“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全额的风险计量”的大风险管理战略,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增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全面推进,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已现雏形。然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目前依然滞后,从而使风险管理体系“徒现其形而未具其神”。同时,随着机构改革和业务拓展,各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将是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为一体的综合性风险,风险管理形势严峻,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要求迫切。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有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风险管理文化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家银行倡导的文化,决定了这家银行在市场上能够走多远。银行采取什么样的业务发展战略,风险偏好,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是否顺畅,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银行工作人员是否能够在重大的风险问题上达成基本的共识,规章制度是否充分合理并得到贯彻执行,出现了例外情况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能体现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银行经营理念的影子。

因此,搞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银行治行之本、动力之源、持续发展之基,只有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把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整个流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根据现代管理学理论,作为银行企业文化重要子系统的风险管理文化应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次组成。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证和表现形式,四者有机结合,共同组成了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全部内涵。

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指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某种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它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最高层次。现代银行经营观念认为,风险具有双重性,它既包含形成损失的可能性,也是形成收益的来源。金融学的核心原则就是风险和收益的匹配。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本质是通过管理风险而获取风险收益,通过承担风险而获得额外报酬,这是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必然反应。在当今平均利润率不断降低的银行业,高效的风险管理与递增的规模效益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它应该被看作是为产生利润而承担的业务活动风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强化对风险认识的文化导向,赋予风险管理以明确的价值取向。

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指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

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度层面是风险管理文化的体制保障。培育风险管理文化要求商业银行牢牢抓住制度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层面,构建具有商业银行特色的风险管理机制,让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制度建设,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框架,并通过制度的运行来发扬和发展风险管理理念。

形成风险管理行为文化。目前,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构刚刚建立,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工作仅局限在不良贷款的监测分析和风险资产的保全处置上,属于损失管理而非对信贷业务的全过程、全方位动态风险管理此外,在风险控制的责任认定上,认为风险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与业务部门关联度不强。这些都与现代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要提升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必须突破目前意识上的局限,拓展风险管理的范围。

风险管理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指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性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别能力、在风险收益上的权衡艺术,以及对风险管理模型的开发应用技巧,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智力基础。在这一层面上,需要银行机构夯实风险管理物质文化,提升技术水平。

风险管理文化是与银行的经营目标、管理理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银行的经营发展目标制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目标的变化带来理念的变化,而理念的变化又必然带来文化的变化。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法律的日益完善,再加上国际银行业中几家银行的接连倒闭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银行业对银行的风险也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不仅要承受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带来的大量原有客户信用风险上升,以及市场化程度增加带来的产品多样化和市场风险,而且要应对国际银行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巨大的压力,商业银行只注重增人、增网点、增费用,争速度、争份额、比规模,而风险却完全由国家买单的经营目标和理念受到了巨大冲击。风险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被大家逐步认识并开始加快建设的步伐。

目前,我国风险管理文化在概念和制度上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新巴塞尔协议》;二是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指引》;三是国家最新公布的三法,即《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这些协议和法律文件的核心思想都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安全性、合规性与稳健性,即审慎性经营的原则。在《商业银行法》中将安全性放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原则的第一位,没有安全性就没有效益性,而过去则是将效益放在第一位。这充分说明了风险管理理念的变化。

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风险管理文化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控制风险才能增加收益,这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理念。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增强部门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控制能力,从而促进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却仍未培养出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这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的高速发展、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突出地表现为:

第一,不能正确处理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过去在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中,考察银行业绩时基本上依据业务的发展为标准,因此过分地、片面地追求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忽视风险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也有的银行过分强调风险控制,畏手畏脚,通过少发展业务逃避风险,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而且风险管理部门在绩效考核、行政管理、批准权限等方面缺乏独立性,甚至完全依存于业务发展,失去了其专业性,这种以发展业务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影响了风险管理体系作用的发挥。

第二,未能使风险管理的意识在全行职员中得到贯彻。让银行员工产生了风险管理只是管理层和风险控制部门职责的错误认识,业务部门只管操作业务,出了问题是风险部门控制不力。还有的员工认为风险管理只是信贷部门关心的问题,与柜台业务无关。

第三,风险管理的“软件”如风险管理的制度、方法、技术、人才队伍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健全,风险管理方法还仅仅是定性分析,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的量化分析手段,信息技术的运用严重滞后,另外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这些“软件”的欠缺不仅使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缺失,而且不能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当中。

第四,要解决认为制度建设就是文化建设的问题。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包括三个层面的建设,制度层面、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建设只是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表层,是指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知识层面是指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艺术,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智力基础。精神层面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最高层次,是指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风险管理文化要从制度、知识、精神三个层面全面发展,最终达到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员工,超越制度本身,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得以世代相传,既使企业不存在,这种精神文化还能体现。而把制度建设等同于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认为只要建设规章制度就是建设风险管理文化的全部,有了规章制度,风险管理文化也就自然形成了的观点,显然是滞后于风险管理工作需要的。

第五,要解决重眼前成绩轻过程管理的问题。银行作为高风险行业,过程管理在其经营活动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实现过程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是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和迫切需要。但是这点始终没有被重视起来,由于重经营轻管理等经营指导思想上的长期偏差,使过程管理被忽视,表面业绩掩盖了风险隐患。近期一些银行大案要案的发生使银行业自身和监管部门不得不反思这种思维方式是否在银行业这种高风险行业中适用。实际上这种只注重结果的绝对化思想,正是造成银行案件屡禁不止、屡查屡犯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过程中,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对风险控制手段、程序及其他基本要求制定风险管理细则,对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方法和注意事项作出详细规定,制定系统化、标准化的过程管理流程,使之形成完整的体系。注重经营结绩,更注重经营的过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提倡和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要在商业银行树立和推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经营理念绝非易事,文化的根系要触及人的思想和观念。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结合银行自身状况,让整个银行更新观念和认识,营造良好的适合风险管理文化生存发展的内部环境。

企业的风险文化源自其领导层。如果董事会希望理解、定义并积极管理企业的风险承受力,那么就必须具备一个在业务及风险方面拥有深厚专业素养的高级领导核心。

建立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一步是积极地调整风险预测并就其达成一致。董事会需要认识到所管理的风险,这就意味着董事们不仅需要知道相关情况,而且还要理解那些主要的产品创新所包含的风险收益因素。此外,他们还必须知晓并接受决策所带来的后果。在这种风险管理文化下,风险管理被视为前台业务的基础,而非需要规避的障碍。

建立适当的风险文化的第二步是鼓励持续性的沟通,一种对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正确干预的文化,这是对个人责任制这一合理原则的有力补充。正因为有了明确的责任制,“事不关己”这种现象才不会随之发生。现代投资(18.54,0.34,1.87%)银行产品涉及包含更高风险的多种资产类别,不论是产品、职能部门还是在特定资产类别中具有专家经验的那些个人,都无力承担风险管理失范所导致的大量损失。鼓励沟通的方式很简单:风险管理人员坐镇交易厅,鼓励而非打压对投资组合的不同观点。

强化风险文化的第三步是扩大风险团队的人员组成,特别是在前台人员这一层面上,切实地将范围扩大,使得风险专业人士能参与执行委员会或董事会。尽管风险管理组织的规模与日俱增,但通常都缺乏顶尖的人才。有多少前台交易员实际参与过风险团队的工作?有多少风险管理人员具备了娴熟的定量技巧和对业务的深入理解?有多少董事曾坐镇交易大厅?通过对业务及其不断发展的产品要求的深入理解,从而树立风险职能部门的权威性,将对牢固建立风险文化大有裨益。在这种文化中,风险专业人士被认为与决策人员具有同等地位,而非仅是“支持性”人员。风险管理不应仅是风险职能部门的责任,而应是整个企业的责任。

高管层及前台人员、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依次构成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他们在风险文化的建设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严格要求各自自身,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将构建成适合本企业的风险文化。

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银行要积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包括各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的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的发展。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风险评估,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度,将风险意识贯穿到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使银行管理者和员工对银行业的风险特征都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融入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

管理,构建合理有效的风险文化。而在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的银行需要长期不断的改进和强化,为银行健康的运作做好保障。银行管理者们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建立一套有力的风险管理文化。因为当前前台人员已经有了谦恭的姿态,而且在企业内部有着强烈的共识。毕竟,当前的危机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机遇。

参考文献:

2.马蔚华.建立和完善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管理机制[j].中国金融,2005。

3.张小霞.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探析[j].北京社科规划,2006。

4.王一鸣.薛静《风险管科目》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5.卓志.《风险管理理论研究》金融风险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6.孟庆福.《信用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金融分析师的风险管理篇十八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中占优势地位的核心企业。那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可行性分析,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1、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准入标准上,不再孤立地评估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而是侧重于考察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记录,将购销行为引入中小企业融资,为其增强信用等级,并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在供应链内部封闭授信。融资严格限定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购销贸易,禁止资金的挪用;利用供应链购销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主要基于商品交易中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融资,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形成鲜明对比。

3、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并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另外,供应链金融还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起到货押监管的作用。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中占优势地位的核心企业。

1)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通过与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合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根据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进行“量体裁衣”,设计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模式,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期限。

2)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占用大量的资金。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可以通过货权质押、应收账款转让等方式从银行取得融资,把企业资产盘活,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业务扩张,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3)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仓储服务,另一方面为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提供货押监管服务,搭建双方之间合作的桥梁。对于参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业务,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4)核心企业是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会给核心企业造成供应或经销渠道的不稳定。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信用,通过担保、回购和承诺等方式帮助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稳定性,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

业务闭合化指的是供应链运营中价值的设计、价值的实现、价值的传递能形成完整、循环的闭合系统,一旦某一环没有实现有效整合,就有可能产生潜在风险。

值得指出的是业务闭合不仅指的是作业活动如技术、采购、生产、分销、销售等作业活动的有效衔接,而且也涵盖了价值的完整结合、循环流动,亦即各环节的经济价值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度得以实现,并有效地传递到下一个环节,产生新的价值。

这一要求也就意味着在设计和运作供应链金融中,需要考虑所有可能影响业务闭合的因素。具体讲,影响业务供应链闭合性的因素有来自宏观层面的问题,这包括宏观系统风险,也就是说由于宏观经济、政治法律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的供应链运营中断,难以实现可循环的供应链运营。特别是在立足全球供应链基础上开展的金融活动,特别容易产生这一问题。影响业务闭合性的另一类因素是行业或区域性系统风险。供应链金融一定是依托于一定的行业供应链而开展的金融创新活动,因此,供应链服务的行业和区域特征必然对供应链能否稳定持续运行产生作用。

具体讲,供应链金融只能在持续或者稳定发展的行业中实施,对于限制性的行业或者夕阳型行业,实施供应链金融会具有较大的风险,这是因为行业走低或者低迷会直接使供应链运营遭受损失,进而影响到了金融安全。同理,一些区域性的因素,如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市场透明度、政府服务水平以及区域环境的稳定性等都会对业务闭合化产生挑战。

供应链本身的业务结构也是保障闭合的主要方面,一个稳定、有效的供应链体系需要做到主体完备到位、流程清晰合理、要素完整有效。主体完备到位指的是供应链设计、组织和运营过程中,所有的参与主体必须明确,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供应链金融活动是基于生态网络结构的金融性活动,网络中涉及到诸多的参与主体,如供应链上的成员(上下游、合作者、第三方等)、交易平台服务提供者、综合风险管理者以及流动性提供者,如果某一主体缺失,或者没有能够起到预期的作用,业务的闭合性就会产生问题。

交易信息化原本指的是将企业内部跨职能以及企业之间跨组织产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等各类信息,能及时、有效、完整反映或获取,并且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清洗、整合、挖掘数据,以便更好地掌握供应链运营状态,使金融风险得以控制。

而今,交易信息化的含义进一步得到扩展,为了实现金融风险可控的目标,不仅是能够获取和分析供应链运营中直接产生的各类信息和数据,而且能实现信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有效的信息治理。信息治理涉及到建立环境和机会、规则和决策权,以评价、创建、搜集、分析、传递、存储、运用和控制信息,以解答“我们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运用这些信息、谁负责”等问题。

显然,信息治理行为包括了交易管理、规则确立、信息安全、数据流管理以及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有效的供应链金融信息治理,需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第一,确保供应链业务的真实性。即所有在供应链中发生的业务是真实、可靠的,并且产生的价值是持续、稳定的。要做到前一点,就需要通过对交易凭证、单据和供应链运营状态的查验,来确保交易的真实。此外,还可以运用大数据辅助判断供应链业务真实可靠,即关、检、汇、税、水、电等间接性数据挖掘分析,例如,供应链参与企业一般纳税人取得资格的时间、纳税等级与缴税情况、结汇状态、常年用电用水的程度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能够间接地了解生产经营的真实程度。

第二,确保供应链物流能力和质量。即在从事供应链物流服务过程中,物流作业的质量、数量、时间、地点、价格、方向等明确、清晰,例如,物流运营的能力、库存周转率、物流网络等能否完全符合供应链交易或者相应主体的要求,此外单货相符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

第三,确保供应链中资金财务风险清晰可控。交易信息化管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能清晰地了解供应链中资金流和财务的状态,否则该信息的缺失就会直接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采取各种渠道把握几个方面的信息:一是现金流和利率状态,二是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和内控体系;三是借贷状态。

收入自偿化是指供应链金融活动中所有可能的费用、风险等能够以确定的供应链收益或者未来收益能覆盖,否则一旦丧失了自偿原则,就很容易出现较大的金融风险。而决定自偿原则的因素就包括了供应链运营中相应的货物、要素的变现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供应链金融运营互联网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可能对收入自偿产生影响的因素,不仅仅是静态地考察货物、要素的变现,还要动态地分析影响变现和收益的时间及空间要素。

所谓时间要素指的是供应链金融活动中融资借贷的长短时间匹配问题。融资周期也是产生风险的因素,周期时间越长,可能的风险就会越大。具体而言,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长借长还(即借贷时间长,还款时间长),甚至长借短还(即借贷时间长,分阶段偿还)都有可能对收入自偿产生挑战。如果借贷时间较长,就有可能因为外部环境或者其他各种因素,产生行业或业务的波动,对产品或业务的变现能力和程度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在中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中小企业不稳定、不规范的环境下,短借短还应当是收入自偿化遵循的准则。

空间因素指的是产生供应链收益的来源地。由于不同的国家、地域因为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会有不同程度的风险,这种风险必然影响到了交易主体的信用和行为,以及交易产品价值的变动和交易的安全,这些都是收入自偿化原则需要关注的要素。

管理垂直化意味着为了遵循责任明确、流程可控等目标,而对供应链活动实施有效的专业化管理,并且相互制衡,互不重复或重叠。为了实现这一原则,需要在管理体系上做到“四个分离”,即业务审批与业务操作相互制约、彼此分离;交易运作和物流监管的分离;开发(金融业务的开拓)、操作(金融业务的实施)、巡查(金融贸易活动的监管)分离;经营单位与企业总部审议分离。除了上述四个管理垂直化准则,还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组织结构和职能的完备和清晰,供应链金融的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部甚至企业之间合理的结构以及职能对接,确切地讲,从事供应链金融的组织,需要在职能设计上综合考虑产品设计(即根据供应链状况设计相应的金融服务产品)、供应链运营(即供应链经营活动的协调、组织和实施)、营销(供应链服务和金融的推广,以及客户关系管理)、风控(风险评估、监控、管理)以及信息化(供应链服务以及供应链金融信息化、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信息整合分析、统计)等各个部门的责任,以及相互之间的制衡和协作关系。一旦某个职责弱化,就会产生巨大风险。

二是战略和管理的稳定与协调。如今很多供应链金融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往往来自于战略和管理的不一致、不协调,或者说由于战略扩张、目标畸形化导致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断裂。一般在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初期阶段,为了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特别是为了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者往往会聚焦其熟知的业务领域,对合作企业的资格审核会比较严格,风险控制也相对完善,金融业务与产业活动的结合也会较为紧密。

然而一旦获得初步成功,在行业或市场中产生了声誉和地位,大量资金进入或者投资者参与,为了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就会出现战略膨胀的状况,要么盲目扩大经营领域,进入到之前不熟悉的行业领域,自认为其管理体系和业务逻辑能适应所有的产品市场;要么盲目扩大客户资源,放松了资格审查与准入条件,一些不太符合供应链融资要求的客户都进入到了供应链体系中。

甚至有的'组织在取得初步成功后,改变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初衷,逐步放弃了立足产业、服务供应链企业的原则,逐步向资本运作靠拢,试图变成一个纯粹的金融公司。所有这些状况,都会导致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的缺失,最终出现巨大的供应链金融风险。

风险结构化指的是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能合理地设计业务结构,并且采用各种有效手段或组合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理解风险结构化的过程中,同样有两点需要考虑:

一是针对于不同的风险来源,因应和降低风险的手段和途径是具有差异性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双重叠加,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在结构化分散风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多种不同形态的手段和要素。

二是尽管存在着各种化解、分散风险的手段,但是应当看到不同手段和要素的重要程度和风险分散能力是不尽一致的,也就是说风险手段存在着优先级,例如,在特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保险可以作为分散风险的手段之一,但是往往不能成为化解风险的最后或唯一方式。甚至作为担保方的主体也存在着优先顺序,这是因为不同主体的信用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自身的经营历史、文化、对法规和契约精神的理解都会影响到对风险出现之后的应对方式。

在供应链金融创新中,声誉代表了企业在从事或参与供应链及其金融活动中的能力、正直或责任。这一状态是促进金融活动稳定、持续发展,防范风险的重要保障。声誉的丧失意味着企业或组织具有较高的道德风险,可能会因为恶意的行为破坏供应链金融所必须要求的生态环境和秩序,从而产生巨大危害。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声誉资产化评估中需要对借款企业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其综合声誉和信用,这包括对借款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影响因素的综合考察评价。

首先是企业基本素质。企业基本素质是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的内部条件,较高的企业素质可以保证企业具有较好的法律合规意识,以及良好的契约精神,保障企业正常、合理、持续地发展,获得合法的经济效益。

其次是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状况的最主要表现,也是企业信用评价的首要指标。企业偿债能力及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又反映企业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

第三是运营能力。营运能力是指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等有关指标所反映出来的资金利用的效率,它表明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金利用效果越好、效率越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越强。营运能力的大小对盈利的持续增长与偿债能力的不断提高,产生决定性影响。

第四是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信用的基础,企业只有盈利,才有可能按期偿还债务。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取利益的能力,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

第五是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形成竞争优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第六是成长潜力。成长潜力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改善资信状况的作用力,只有成长潜力大的企业才能保证盈利的持续性,其信用状况才会好。这包括三方面:一是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能否真正从事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供应链运营;二是企业能否获得关键利益相关方的支持,特别是国家政策支持;三是企业自身的成长能力。

第七是信用记录。信用记录是企业以往借贷和履约状况,它不仅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同时也客观的反映企业的偿债意愿。我国的信用基础非常薄弱,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必须注重企业的借贷渠道、借贷的状况以及偿债意愿分析。值得指出的是在对企业声誉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企业主个体的生活行为和要素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中小企业主的个体行为往往对整个企业的运营产生直接影响,也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中的潜在风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