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专业18篇)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专业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03 09:37:03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专业18篇)
时间:2024-03-03 09:37:03     小编:飞雪

总结是对所经历的一段时间内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工具。总结是对某一时间段、某一问题或某一主题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思维和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专家们总结的成功经验和实用技巧,供大家参考。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一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又日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题目:请你就词中画线句的表现手法,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转载自 COoco.Net.cN

如何解答此类古诗词多角度鉴赏题,这里提醒考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重视。

第一,知人论世,把握主旨。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因为诗词作品往往表现作者的情怀、志趣,并与作者的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个性有关,所以要“知其人”;又因为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往往跟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风云密切相关,所以要“论其世”,高考辅导《高考古诗词考前指要:通观全篇才能准确理解》。因此,考生在动笔鉴赏之前,首先要理解诗词作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体会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从《唐多令》一词下面所附的“注释”不难看出:这首词是邓剡被俘北上,途经建康时所作。作者触景伤情,吊古伤今,全词抒发的是自己的流亡之苦和亡国之悲。

第二,通观全篇,选准角度。

一般来说,考生对古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应该全面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所谓“思想内容”,是指古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寄托的情感。所谓“表现形式”,是作者在要表达主旨和情感时所运用的表达技巧。但无论从什么角度鉴赏古诗词作品,都要从该作品的整体出发,把握作品的基调和总的倾向。故解答此题,考生先要通观全词,然后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对“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作全面而深入的阅读分析,以求选准鉴赏的角度。

第三,指向明确,目标单一。

除极少数情况外,高考古诗词多角度鉴赏题通常仅仅要求考生就其“表现手法”任选某“一个”角度来鉴赏。因此,考生答题时所选择的`鉴赏角度务必要指向明确,目标单一。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切忌脱离文本去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切忌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言不及义的任意罗列。

第四,表述流畅,要言不烦。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每一道主观题都对语言表达有较高要求,古诗词多角度鉴赏题自然也不例外。考生在选准角度动笔鉴赏时,在语言表达上要力求做到准确、规范、简洁、流畅,切忌语言筻拢辞不达意。

下面是该题的三个不同角度的鉴赏实例,供同学们参考与借鉴。

[例一]本句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把自己对国家破亡后感到无比悲伤的情绪都融入在这深秋的雁、月、芦花等让人感到凄凉、萧索、悲伤的景象之中,亡国的悲伤之情与眼前的悲凉之景和谐地统一。

[例二]此句中的“和”和“宿”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南雁孤单落寞,无家可归,只得“和明月,宿芦花”。大雁的这种“寄寓”的孤寂无助之感恰与作者亡国被浮后的孤独愁苦悲伤之情相一致,表达出作者内心无以名状的惆怅、落寞和悲苦之情。

[例三]作者在色彩的描绘上颇具匠心。苍白的月光下,一望无垠的白色芦苇丛,这种单一的冷色调给人视觉上造成的冲击直接导致了心理上的冲击:凄凉、落寞,更加渲染了作者的亡国和漂泊之痛,凄凉哀婉,读之令人恻然。

上述三个不同角度的鉴赏示例,基本上都是紧扣以下三个要素来构思成文的:首先,选准鉴赏的切入角度;其次,结合该词句的内容对鉴赏角度进行简明的分析;最后,结合该词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写出表达效果。也可以用一公式简单地表述为:表现手法的鉴赏=鉴赏角度+具体表现+表达效果。由于这三位同学熟练地掌握了诗词鉴赏的一般结构特点,故所写出的鉴赏语段均层次清晰,言简意赅。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二

古诗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是学生们从小到大都要学的内容,而且随着语文的改革,新的部编版教材古诗的内容相比之前增幅了87%,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比例,对于现在的学习生们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背诵古诗,更重要的是体会古诗的情感。

这一制度的改革,让很多家长都十分的愤慨,有家长说到:“现在又不是古代了,现在都使用白话文,简单方便,为什么还要学生学习大量的古诗,本来孩子们的作业已经够多了,现在又增加这么多古诗,这是要让孩子们每天都熬夜刷题吗?”

但是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鉴赏其形象、其语言、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所以,古诗是必学的,而且是一定要理解古诗的内容,光背诵还是不够的。因为在高考时会考到古诗鉴赏,古诗鉴赏就是分析其语言、其表达技巧,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而是所占的分值还比较高,如果学生不能掌握,那么考试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自己写作文的时候都表达不出真情实感,没有写作技巧,不懂得把握文章的机构和内容,更别说鉴赏古人的诗歌了,还有学生说到:“我哪有资格去鉴赏那么伟大的文学家的作品呢?不是不会,而是我能力不够!”

其实啊,古诗鉴赏哪有那么难,很多学生不愿意做,就是给自己找借口罢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其实对于这一类题型,也是有“套路”可言的。只要掌握了诗歌的答题技巧,在考试时依葫芦画瓢,就一定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三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四

古诗是中国独特的。

文化。

艺术,是学生们从小到大都要学的内容,而且随着语文的改革,新的部编版教材古诗的内容相比之前增幅了87%,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比例,对于现在的学习生们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背诵古诗,更重要的是体会古诗的情感。

这一制度的改革,让很多家长都十分的愤慨,有家长说到:“现在又不是古代了,现在都使用白话文,简单方便,为什么还要学生学习大量的古诗,本来孩子们的作业已经够多了,现在又增加这么多古诗,这是要让孩子们每天都熬夜刷题吗?”

但是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鉴赏其形象、其语言、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所以,古诗是必学的,而且是一定要理解古诗的内容,光背诵还是不够的。因为在高考时会考到古诗鉴赏,古诗鉴赏就是分析其语言、其表达技巧,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而是所占的分值还比较高,如果学生不能掌握,那么考试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自己写。

作文。

的时候都表达不出真情实感,没有写作技巧,不懂得把握。

文章。

的机构和内容,更别说鉴赏古人的诗歌了,还有学生说到:“我哪有资格去鉴赏那么伟大的文学家的作品呢?不是不会,而是我能力不够!”

其实啊,古诗鉴赏哪有那么难,很多学生不愿意做,就是给自己找借口罢了。在应试。

教育。

的环境下,其实对于这一类题型,也是有“套路”可言的。只要掌握了诗歌的答题技巧,在考试时依葫芦画瓢,就一定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现代文积累。

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

28.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

29.引用: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

31.叠词:a强调xx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表现手法的作用。

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

2.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

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

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

8.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11.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12.结构安排的特点:。

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

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五

(3)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题示例】。

【例题1】(200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例题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从首句的“问”到末句的“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这首诗就是从问到答来完成抒情的。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坠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产生了一线希望;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陷入惘然之中。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六

20116高考马上要开始了,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的几类诗词题材,知悉灵活运用,可以提分。下面跟百分网小编一起来看看最新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解题技巧吧!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山水诗、田园诗因为读者熟知,故不作介绍了。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七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

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

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3)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写了什么景物,接着答怎样写的,再答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答有什么效果。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八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作为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差别还是明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首先,主次是否分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象征。

定义: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意象:梅花、柳树、杜鹃、梧桐……。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九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十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这首词通过女主人公口语式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作为一个闺中弱女子被负心人所折磨而带来的心灵创伤,表现了旧社会情爱悲剧的一个方面。主人公怨中有爱,爱怨兼发,心情复杂。作品在艺术构思与表现手法上甚见匠心,深得后代词评家的赞赏。

“争忍”句以下写心池又起新澜。“争忍”两句是第一个浪头,特点是思之不已,爱怨兼发。“叫我怎忍心不苦苦追寻啊?”这一句心灵独白,表明她怨中有爱,情丝难解。但稍加推究,闺门紧闭,室内一目了然,无物可寻。“寻”这一动作,正好显示她已陷于身难自主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等到她头脑稍为清醒,又得面对令人心碎的现实——孤衾独处,因而“怨”字又重上心头。“换我心”三句是第二个浪头,特点是情之所钟,忽发痴语。清王士禛《花草蒙拾》曾指出:“顾太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自是透骨情语。徐山民‘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全袭此。”徐山民句中之“移”字,倒也深得顾词“换”字之真谛。换心者,移心之谓也。主人公是多么希望把自己的一颗心移置在对方的心腔里,以取得对方对自己思念之深的理解啊。就事论事,移心之说似属无理,而主人公发此痴想,却正好显示其爱之深,其情之真,此即所谓“无理而有情”。当然尽管如此,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将是难以避免的。这一点,明汤显祖在《花间集》评本中曾一语道破:“若到换心田地,换与他也未必好。”但作品的思想倾向性却十分明朗,同情完全放在被折磨被损害的弱女子这一边,这也就从侧面鞭挞了薄悻之徒。

顾夐此词,以善作情语著称。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此词作为“有专作情语而绝妙者”的显例之一,并且说:“此等词,求之古今人词中,曾不多见。”足见评价之高。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十一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这两句写梦前的思念。在深邃的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然来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总是容易引起人们思想的波动,这里独坐洞房中的人就不禁怀念起了远方的美人。“美人”既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指女人;既可指容颜姣好的人,也可指品德高尚的人。这首诗没有指明是诗人写自己的梦,还是诗人代他人写梦,所以,“美人”是男是女,无从考证。总之,微风吹拂的春季里,室中人越发思念在湘江边上的美人。

后两句写室中人将这种思念直接带入了梦中。虽然只睡了片刻功夫,但他在梦中却已经走过了数千里,到达了美女所在的江南之地。“片时”和“数千里”真实地描绘了虚幻恍惚的梦境,同时,也是以时间之快和速度之快,反映了室中人强烈深切的思念之情。虽然这只是一场梦,但是,最后给人留下了美好的感受。

这首七绝小诗成功地用梦将强烈的思念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结构精巧。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十二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绮”本意为“有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清代诗人黄景仁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首联“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第二联“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在黄景仁的诗中,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思念的姿势。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第三联“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

“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景仁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十三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十四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

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

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

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

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新人虽可爱,无若故所欢。

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

慊慊仰天叹,愁心将何愬。

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

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

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浮萍依附在清水上,随着风儿四处漂流。

成年束发辞别父母,成为了夫君的伴侣。

从早到晚恭敬勤恳,遭受罪怨毫无缘故。

从前蒙受您的恩惠,如奏琴瑟欢乐和穆。

为何现在岁月蹉跎,远隔如商与参两宿。

茱萸自有它的香气,却不如肉桂和兰芷。

新人即使令人怜爱,不如过去所爱的人。

流云有返回之时,您的爱也许回转中途。

悲伤地仰天叹息,忧心将到哪里去倾诉?

日月不会永在天上,人生短暂如同寄宿。

悲伤的风吹入帷帐,泪水跌落像滴露珠。

打开箱子制作衣裳,裁剪缝纫洁白绢布。

浮萍:一种水生植物,比喻无依无靠,随波漂流的女子。

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仇:伴侣。

恪勤:恭敬勤劳。

无端:一作“中年”。

瑟琴:出自《诗经》,“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摧颓:蹉跎。

桂应为樟科肉桂,非桂花。兰为何种植物,今尚有争议。

可爱:一作“成列”。

不:一作“无”。所:一作“人”。

寓:一作“遇”。

怀:一作“帷”。

发:打开。一作“散”。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十五

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

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

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

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

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

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

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

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

功名谁复论。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诗的名篇。

作于唐高祖李渊称帝初期。当时,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区去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临行之际,作此诗以抒怀,表达了他重意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的思想。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十六

魏晋南北朝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十七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湖:指杭州西湖。

2、红树:指开满红花的树。

3、乱莺啼:指到处都是黄莺的啼叫。

4、长:茂盛。

5、人意:游人的心情。

6、箫鼓:吹箫击鼓,指游船上奏着音乐。

7、几船归:意为有许多船归去。

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

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

这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诗。开头两句着力写出了湖上的风光,乱莺红树,白鹭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里,人们欣赏湖上风光,心情该是多么舒畅;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这气氛又是多么热烈。全诗语言清新流利,景物绚烂多姿,用音响和色彩绘出了一幅欢乐的湖上春游图。

学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篇十八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

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

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作品赏析。

【注释】:薄宦,小官;梗犹泛,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简析】:这是一首哲理诗,借物喻人,诗中的蝉,实是作者自己。以蝉来比喻高洁,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

“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周振甫)。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