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7篇)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11 09:13:02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7篇)
时间:2024-02-11 09:13:02     小编:FS文字使者

一份好的教案应该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等要素,能够有效指导教学实施。教案的编写应当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这些范文中的教案设计紧扣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一

1.把音乐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构建创新有趣的音乐课堂。

2.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协同表演的能力;通过唱和动的结合,培养学生音乐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表演能力。提高参加活动的自信心。

3.巩固3、5、6、三音的音准及手号,能用3、5、6、三音按所给节奏创作音乐短句。

这是一首非常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儿童歌曲,作者巧用3、5、6、三音组成了一首旋律优美、活泼、生动风趣的歌曲。通过我的左手和右手之间的有趣故事,教育孩子认识到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必须团结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要爱护自己的左右手,同时,利用这首歌让学生掌握xxxx-三种节奏。通过歌曲《左手和右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创编歌词、表演。

多媒体、电子琴。

1.猜谜语导入,故事激趣。

利用大屏幕播放歌曲旋律,使学生有初步印象。

2.欣赏歌曲:配合歌曲做简单的动作,请学生说出歌曲中唱的内容。

3.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

xxxxxxxxxxx-。

这是我的左手哎呀飞走了。

4.歌曲学习。

听歌曲,为歌曲打拍子。

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跟录音小声唱词。

生齐唱。

5.自编自演。

分小组两人面对面的表演。在编动作时把左手、右手、飞走、不见、拉住、找到、拍拍手、拉拉手表演出来,编得要生动有趣。(大屏幕出示舞蹈片段,在欣赏再创编。)。

6.创编歌词。

按节奏说话。

xxxxxx。

校园里真美丽。

按节奏用3、5、6、三音唱一唱。

xxxxxx。

535665。

在节奏谱中将节奏记下来,跟着同学降级下的谱子唱一唱。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二

2、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一、通过欣赏乐曲《牧歌》、《小放牛》,进一步体验感受乐曲中愉快热闹、充满朝气的音乐情绪,初步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二、通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牧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6、1、2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一)欣赏《小放牛》。

1、导入:谈话(从前课歌曲入)。

a、教师出示幻灯《小放牛》曲调,教师边弹琴边唱。

b、学生跟琴哼唱,对该民歌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a、这段乐曲是由民族乐队还是西洋乐队演奏的?

b、乐曲中主要的曲调是由哪一件乐器演奏的?听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a、听第一段音乐:问:这段音乐与河北民歌《小放牛》有什么关系?听完后,学生讨论回答。

b、第二段音乐:设问:这段音乐旋律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你能听出唢呐在模仿二人一问一答的情景吗?

(还是第一段主题音乐,但是速度加快。有必要的话可再听一边)。

c、第三段音乐。

设问:这段音乐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情绪如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d、复听全曲:听完后师生交流听后感。

(二)欣赏《牧歌》。

1、导入: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曲,听完后说说你的感受。(师:范唱民歌《牧歌》)。

学生谈感受(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

2、师:介绍这是一首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学生用“lu”跟着老师唱《牧歌》曲调,唱时可以看书上的图形谱,再用竖笛吹一吹)。

3、请小朋友们听一首由民歌《牧歌》为素材创作的小提琴曲《牧歌》。初听音乐。

问:民歌《牧歌》的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后学生回答)。

4、听乐曲。

问:每遍的主题曲调出现时它的声区变化顺序是怎样的?哪边高?哪边题低?各遍表达了怎样的情景,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场景?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三)与《小放牛》对比欣赏,说说你的感受。提示:从题材、形式、风格等进行对比。

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然后再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板书。

板书:题材形式风格。

《小放牛》。

《牧歌》。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土拨鼠》。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和唱片段。

三、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

三、通过本课歌曲和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生平、作品。

教具准备:

一、贝多芬画像。

二、《欢乐颂》器乐独奏、交响乐中重唱、合唱、管弦乐合奏录音带。

三、录音机。

课时计划:三节。(歌曲、综合训练二节,欣赏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十七页中)第一、三声部。

二、学唱歌曲《土拨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歌曲《转圆圈》。

1、用《转圆圈》乐曲进行二部视唱练习。

2、无伴奏合唱,教师指挥。重点: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3、随伴奏合唱。重点: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情的调动。

二、综合训练(十七页)

1、内容简述:这是一条三声部发声练习曲,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主题。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为《念故乡》,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

2、教师范奏(范唱)第一声部旋律。

1=bb 4/4

3、集体视唱第一声部旋律。

4、哼鸣第一声部旋律。

5、教师范奏(范唱)第三声部旋律。

1=bb

6、由学生们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三声部的二部视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稳,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声部的准确、清晰,还要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7、教唱第三声部旋律。

8、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可对半分),进行两部视唱。

9、在二部视唱基础上的二部哼鸣练习,注意音区的变化而引起力度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土拨鼠》。

1、歌曲简介:这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89——1792年与家乡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有随身带土拨鼠到处流浪的风俗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在家中养狗、猫,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

土拨鼠,旱獭。

2、初听演唱录音。

3、6/8拍弱起节奏的练习。

4、视唱曲谱。

注意,带弱起的乐节(二小节为一乐节)、乐句(四小节为一乐句),在乐节、乐句处须用急呼吸换气。

5、按乐曲节奏读歌词,体会乐句与词的关系,找出并标出换气位置。

6、练唱歌曲。

注意前两句与后两句力度上的对比。

7、齐唱《土拨鼠》。

四、作业:

1、视唱《土拨鼠》乐谱。

2、用竖笛吹奏这个旋律。

下课。

课后记:本课三声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声部是从属性质,主要以构造和声背景为目的,让小学生轻声哼鸣的同时,注意倾听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当唱“啊”时,力度自然加强,不需要有意突出这个力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第十七页)三声部合唱片断。

二、歌曲《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转圆圈》。

1、分声部视唱。

2、二部视唱练习。

3、二部合唱。

二:综合训练(第十七页)。

1、按第一课时的声部划分,分声部练第一、三声部的视唱。

2、第一、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3、用哼鸣的方法哼唱第一、三声部的二部合唱。

4、从第三声部的学生中抽四——六人,视唱第二声部。

5、第一、二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6、第二、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7、三个声部的三部视唱练习。

8、三个声部的三部合唱哼鸣练习,注意调整力度和速度。

9、条件较好的班级,用竖笛合奏这个三声部合唱片断。

10、欣赏:《故乡的亲人》(第五十七页},注意体会想念故乡、思念亲人的那种忧伤心情。

三:《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1、问答:《自新大陆》中的主题《念故乡》、美国歌曲《故乡的亲人》与《土拨鼠》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学生区分歌曲的两个段落,并说出它们在旋律和情绪上的异同。(前一段旋律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朗诵歌词,请学生指出语气最为强烈的地方,(啊,土拨鼠),对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处),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讨论:应如何运用力度来表现这个高潮部分?(用较强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较强的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作强弱的变化)。高潮部分出现了两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处理?(前一个高潮部分力度较强,抒发对土拨鼠十分钟爱的强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则用较弱的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5、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6、用竖笛练习吹奏这首歌。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练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土拨鼠》这首歌的两大特点: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从小节的第六拍弱起。启发学生意识到这两点,再去感觉基本节奏,自学起来会很方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学习内容。

二、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较具准备:

一、贝多芬像。

二、录音机。

三、用电子琴演奏的《欢乐颂》录音;用童声合唱的《欢乐颂》录音;用重唱、合唱、管弦乐演奏(唱)的交响乐片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第十七页)三声部发声训练,《念故乡》片段。

(1)、三声部的视唱练习。

(2)、竖笛合奏练习。

2、抽唱歌曲《土拨鼠》。

3、抽学生用竖笛吹奏《土拨鼠》。

小结、过渡:

这是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还创作了许多内容更深刻、规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关于贝多芬的简介,参看课本第二十一页。

二:贝多芬经典名作片段欣赏。

1、交响曲:

(1)《命运》(贝五)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田园》(贝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奏鸣曲:

(1)《月光》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主题。

(2)《热情》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3)《春天》f 大调小提琴、钢琴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3、歌曲:

(1)《土拨鼠》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

(2)《欢乐颂》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c、交响乐(贝九)第四乐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赏童声合唱《念故乡》。

三:边听边想

1、再听《欢乐颂》片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兴奋、热烈、雄壮、宏伟、激奋……)。

2、引导学生们将《欢乐颂》与《土拨鼠》从情绪、力度、速度、结束音、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欢乐颂》 《土拨鼠》

情绪 热情、欢(明)快 忧伤、低沉

力度 强 弱

速度 快 慢

结束音 1 6

色彩 明亮 暗

3、用以上比较法将本节课所欣赏的八首作品归纳:

(1)《欢乐颂》类:《热情》、《春天》、《田园》及《命运》。

(2)《土拨鼠》类:《月光》、《念故乡》。

4、齐唱《欢乐颂》、或吹奏。

简单小结课堂学习情况。

下课。后记: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同是贝多芬的作品,整体上感觉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别是结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使用某些音或节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四

(1)情感目标:

b、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声音,逐步学会聆听,用美的声音去演唱歌曲

(2)技能目标:

a、唱准歌曲中的(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得山谷叮咚叫)

b、掌握歌曲中的力度记号,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3)过程与方法:

本课我主要运用的是体验、模仿、合作的方法。这些方法我将具体的在教学过程中做详细的讲解。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思想

1、歌曲中泉水声的力度记号

2、节奏: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的山谷叮咚叫

本课以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为基石,以唱歌为主线,于体验、感受、演唱为一体的歌曲教学课。课中通过生动的视觉感官(情景创设)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在丰富的想象、感悟中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同时把相关知识技能巧妙融合于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演唱中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

《山谷静悄悄》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为一段体结构的分节歌。歌曲一开始用“×0×0×-”的节奏、很弱的音量,把我们带到了宁静的山谷中,然后节奏紧缩并运用了切分节奏,描绘充满生机的美丽山谷,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词分别描绘了山间的景物,富有动感,从“烟雾”“花”、直至“溪流”、“野兔”动感不断增强。在四小节间奏之后,“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寂静安详,使山谷顿时热闹起来,锤子击石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四段歌词虽都配同样的旋律(第四段的旋律稍作变化),但由于歌词在形象、意境上有丰富细腻的变化和发展,歌曲很能使人们对山谷中的美丽景色产生丰富的想象。

学生在演唱欢快的歌曲时,在节奏上一般不会有太多问题。但对于一些歌曲中音符时值较长的情况,学生容易唱不够时值。在歌曲中,出现了好几处时值较长的音符,这应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1、情景法2、实践法3、合作法4、听唱法

教具:钢琴课件沙锤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山谷美景

师:欢迎进入音乐世界,来到奇妙的山谷。(看课件,欣赏山谷美景)请仔细看,认真听。(加山谷静悄悄伴奏)

2、谈话

问:你看到了什么?

3、山谷里的回声

师:在这美丽的山谷里,老师都忍不住想对山谷喊一声:喂,山谷你好吗?(手势)

师:这时,你还会听到什么?

生:回声。

师:你觉得回声有什么规律?第一次和第二次反射回来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强弱的力度变化)

4、回声的规律引出f、p、mp以及pp的强弱记号

师:那你觉得回声有什么规律呢?

(师用不同的力度记号分别来表示回声不同时段的声音强弱)

(1)f、p:

师:在音乐课上,我们对于给强弱专门一个音乐记号,那就是f和p,(幻灯片出示)

(2)mp、pp:

(3)渐强和渐弱:

师:可是我在说话的时候这个力度是从头到尾都不变的吗?还是由什么到什么有变化的?(听师范唱,引出渐强和渐弱符号)

师: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也是有这些力度变化的?

火车路过的的情景,用“wu”来哼鸣模仿强弱,同时做发声练习

5、再次用不同力度模仿回声

三、歌曲教学:

1导入:山谷里的回声如此有趣,山歌里的歌声更是美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山谷静悄悄》你听。

2、初听录音范唱。

问:歌曲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复听歌曲:

幻灯片出示:什么在飘飘?什么在闪耀?什么在奔跑?

多媒体播放一些画面:崇山峻岭中,淡淡的烟,薄薄的雾,紫杜鹃和红梅花,飞奔而下的溪流,活蹦乱跳的小野兔。

(2)师用歌声再次提问,生回答

(3)师生用歌声来问答

你能用歌声来回答我的问题吗?师生互换

4、请同学们按节奏有感情的读歌词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44页,跟老师按节奏读歌词

(第一段师带领,二、三段让学生试着自己读)

5、学习第一部分:

(1)师:第一段请同学们轻声跟老师一起来唱(双簧游戏)

(3)师:第一、二段同学们和老师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老师想听听你们自己单独来演唱第三段,同学们准备好哦!(及时纠错)

5、学习第二部分:

师:山谷里的景色真实美不胜收,你们听那“叮咚叮咚”是什么声音?

老师范唱第四段

(小铁锤敲打石头发出的声音)

6、难点乐句教学

听难点乐句

(1)你能模仿一下敲打的声音吗?

(2)学唱

师:要学会这个“叮咚”声可不简单呢,请你找找这个乐句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3)跟师找休止符特点,学唱

(4)用踏步、拍手解决休止符

(5)p、pp、渐弱记号的演唱

仔细的听最后一句,力度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轻)

地质队叔叔来了后“叮咚”声响起,变的热闹,走了之后,山谷又恢复了静悄悄(越走越远的感觉)

7、生跟琴演唱歌曲第二部分:

师:大家学的这么认真,那请你们跟着老师的琴声来感受地质队叔叔工作的快乐吧!

8、生有感情的演唱整曲:

四、歌曲拓展:

(1)我们用美妙的歌声演唱歌曲,让原本安静美丽的山谷又热闹起来,静悄悄的山谷又产生了什么现象?(回声)

你能模仿一下吗

(2)分小组来模仿回声,最后一句让学生分两组。一组演唱,另一组在空拍时加入回声。

(3)师:大家做得真棒!现在请你把这些回声运用到歌曲中,加上我们刚才的空拍练习。

(四)小结

带着你想象的歌曲描绘的意境,有感情的演唱全曲,听音乐出教室

师:同学们在这美丽的山谷里学会并演唱动听的歌曲,美丽的大自然需要我们的保护爱心才会更加的美丽,让我们在大家动听的歌声里结束这节课。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五

1.通过学习歌曲,了解歌曲的藏族风格,体验少数民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能用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表达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有感情、准确地歌唱歌曲。

难点:歌曲中“太阳和月亮”的“亮”字和“他们的妈妈”的“妈”处的节拍。

来自 COoCO.nET.cN

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歌词具有民族风格,以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来比喻藏汉是一家,质朴而亲切。歌曲旋律具有藏族民歌的风格,调式为具有变宫的六声羽调式,旋律中充满了等藏族民歌惯用的音调进行和等具有转调性质的音调,这就使歌曲的旋律具有与歌词相吻合的民族的风格。歌曲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上句落在属音下句落在主音具有呼应关系,由于这两个乐句相似,学生容易混淆,教唱时需注意对比。第二乐段从全歌的最高音“6”开始,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向属调离调,随即又转回原调。第二乐句是全歌的主题,后半句重复第一乐段的音调,为典型的“换头留尾”的乐句发展手法。

阶段目标:初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感受歌曲情绪。

1.初次聆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请学生听后谈谈对歌曲的初步印象。

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出示《一个妈妈的女儿》曲谱介绍歌曲,复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阶段目标:分段学习歌曲,对比歌曲乐句的旋律,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再次聆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请学生听出歌曲的高潮部分并为歌曲分段。

第一乐段(1、2乐句);第二乐段(3、4乐句)。

2.分乐段学习歌曲旋律。

学习歌曲第一乐段(1、2乐句)。

(1)教师分别弹奏第一、二乐句旋律,请学生进行分辨旋律不同的地方,出示第一乐句谱例、第二乐句谱例。

(2)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一、二乐句,先不看连线模唱,再加入连线模唱。注意根据学生情况加入颤音记号演唱,如觉得较难可以先不加。

(3)熟练后,回到原速完整地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学习歌曲第二乐段。(3、4乐句)。

(1)教师播放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第三乐句音响,并出示第三乐句谱例。

(2)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三乐句。

(3)出示第二乐句谱例、第四乐句谱例,请学生分别听这两个乐句的旋律进行比较,寻找两个乐句的相同与不同。

(4)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四乐句。

(5)熟练后,回到原速完整地唱歌曲的第二乐段。

3.完整演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1)加入歌词,连贯地演唱歌曲。

(2)随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伴奏完整并深情地演唱。

阶段目标:使学生了解歌曲中包含的藏族民歌惯用的旋律。

1.教师介绍歌曲中等藏族民歌惯用的曲调行进和歌曲中等具有转调性质的音调,使学生了解歌曲的旋律具有与歌词相吻合的藏族民歌风格。

2.学生们试着唱一唱歌曲中含有这些旋律的乐句。

阶段目标:通过聆听熟悉的藏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民族风格和藏族歌曲惯用的旋律。

教师介绍一些具有藏族风格的歌曲如:《天路》《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请学生和教师一起视唱歌曲的谱例片段。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具有藏族风格的民歌。这首比较难唱的歌曲同学们学得很快,声音和表情上还要更一步提高。希望课后同学们多唱多听藏族民歌。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六

通过学唱歌曲《牵牛花当喇叭》,学生能够产生热爱大自然之情,并能够树立环保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对歌曲进行表演。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跟随节奏运用合理的肢体动作。

【重点】。

重点是能够完整带有表演性地演唱歌曲。

【难点】。

能够加入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律动。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老师展示牵牛花的图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花?它的形状像哪一种乐器呢?

学生自由发言,牵牛花,喇叭花,像个小喇叭。

教师总结:哦!同学们都说它像个小喇叭,那它到底能不能吹出声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牵牛花当喇叭》,顺势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曲调活泼欢快的歌曲。

2.复听歌曲。

并设问:这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中速的歌曲。

(三)学唱歌曲。

1.进行简单发声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进行发声;。

2.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乐谱,并提示学生音准;。

3.教师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并注意曲谱中的一字多音;。

4.将歌词填入旋律中完整地演唱歌曲;。

5.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的情况下,加入歌词下方提示的肢体动作;。

(四)巩固提高。

(1)教师带领同学做几个基本的舞蹈动作;。

(2)学生们分小组自行创编动作;。

(3)上台展评,教师给与鼓励性评价。

(五)小结作业。

最后老师留一个小任务,回家后把这首歌曲表演给爸爸妈妈看,与他们一起分享音乐的快乐。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七

一、学唱歌曲《土拨鼠》。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和唱片段。

三、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一、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

三、通过本课歌曲和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生平、作品。

一、贝多芬画像。

二、《欢乐颂》器乐独奏、交响乐中重唱、合唱、管弦乐合奏录音带。

三、录音机。

课时计划:三节。(歌曲、综合训练二节,欣赏一节)。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十七页中)第一、三声部。

二、学唱歌曲《土拨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歌曲《转圆圈》。

1、用《转圆圈》乐曲进行二部视唱练习。

2、无伴奏合唱,教师指挥。重点: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3、随伴奏合唱。重点: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情的调动。

二、综合训练(十七页)。

1、内容简述:这是一条三声部发声练习曲,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主题。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为《念故乡》,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

2、教师范奏(范唱)第一声部旋律。

1=bb4/4。

3、集体视唱第一声部旋律。

4、哼鸣第一声部旋律。

5、教师范奏(范唱)第三声部旋律。

1=bb。

6、由学生们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三声部的二部视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稳,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声部的准确、清晰,还要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7、教唱第三声部旋律。

8、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可对半分),进行两部视唱。

9、在二部视唱基础上的二部哼鸣练习,注意音区的变化而引起力度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土拨鼠》。

1、歌曲简介:这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89——1792年与家乡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有随身带土拨鼠到处流浪的风俗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在家中养狗、猫,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

土拨鼠,旱獭。

2、初听演唱录音。

3、6/8拍弱起节奏的练习。

4、视唱曲谱。

注意,带弱起的乐节(二小节为一乐节)、乐句(四小节为一乐句),在乐节、乐句处须用急呼吸换气。

5、按乐曲节奏读歌词,体会乐句与词的关系,找出并标出换气位置。

6、练唱歌曲。

注意前两句与后两句力度上的对比。

7、齐唱《土拨鼠》。

四、作业:

1、视唱《土拨鼠》乐谱。

2、用竖笛吹奏这个旋律。

下课。

课后记:本课三声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声部是从属性质,主要以构造和声背景为目的,让小学生轻声哼鸣的同时,注意倾听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当唱“啊”时,力度自然加强,不需要有意突出这个力度。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第十七页)三声部合唱片断。

二、歌曲《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转圆圈》。

1、分声部视唱。

2、二部视唱练习。

3、二部合唱。

二:综合训练(第十七页)。

1、按第一课时的声部划分,分声部练第一、三声部的视唱。

2、第一、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3、用哼鸣的方法哼唱第一、三声部的二部合唱。

4、从第三声部的学生中抽四——六人,视唱第二声部。

5、第一、二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6、第二、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7、三个声部的三部视唱练习。

8、三个声部的三部合唱哼鸣练习,注意调整力度和速度。

9、条件较好的班级,用竖笛合奏这个三声部合唱片断。

10、欣赏:《故乡的亲人》(第五十七页},注意体会想念故乡、思念亲人的那种忧伤心情。

三:《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1、问答:《自新大陆》中的主题《念故乡》、美国歌曲《故乡的亲人》与《土拨鼠》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学生区分歌曲的两个段落,并说出它们在旋律和情绪上的异同。(前一段旋律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朗诵歌词,请学生指出语气最为强烈的地方,(啊,土拨鼠),对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处),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讨论:应如何运用力度来表现这个高潮部分?(用较强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较强的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作强弱的变化)。高潮部分出现了两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处理?(前一个高潮部分力度较强,抒发对土拨鼠十分钟爱的强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则用较弱的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5、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6、用竖笛练习吹奏这首歌。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练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土拨鼠》这首歌的两大特点: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从小节的第六拍弱起。启发学生意识到这两点,再去感觉基本节奏,自学起来会很方便。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学习内容。

二、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较具准备:

一、贝多芬像。

二、录音机。

三、用电子琴演奏的《欢乐颂》录音;用童声合唱的《欢乐颂》录音;用重唱、合唱、管弦乐演奏(唱)的交响乐片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第十七页)三声部发声训练,《念故乡》片段。

(1)、三声部的视唱练习。

(2)、竖笛合奏练习。

2、抽唱歌曲《土拨鼠》。

3、抽学生用竖笛吹奏《土拨鼠》。

小结、过渡:

这是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还创作了许多内容更深刻、规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关于贝多芬的简介,参看课本第二十一页。

二:贝多芬经典名作片段欣赏。

1、交响曲:

(1)《命运》(贝五)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田园》(贝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奏鸣曲:

(1)《月光》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主题。

(2)《热情》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3)《春天》f大调小提琴、钢琴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3、歌曲:

(1)《土拨鼠》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

(2)《欢乐颂》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c、交响乐(贝九)第四乐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赏童声合唱《念故乡》。

三:边听边想。

1、再听《欢乐颂》片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兴奋、热烈、雄壮、宏伟、激奋……)。

2、引导学生们将《欢乐颂》与《土拨鼠》从情绪、力度、速度、结束音、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欢乐颂》《土拨鼠》。

情绪热情、欢(明)快忧伤、低沉。

力度强弱。

速度快慢。

结束音16。

色彩明亮暗。

3、用以上比较法将本节课所欣赏的八首作品归纳:

(1)《欢乐颂》类:《热情》、《春天》、《田园》及《命运》。

(2)《土拨鼠》类:《月光》、《念故乡》。

4、齐唱《欢乐颂》、或吹奏。

简单小结课堂学习情况。

下课。后记: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同是贝多芬的作品,整体上感觉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别是结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使用某些音或节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八

《洗手绢》是一首具有民间童谣风格的歌曲,曲调短小、流畅,并具有节奏性强,运用衬腔等劳动特点的歌曲。全曲使用素材节省,旋律易唱易记,轻松活泼,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己做”的可爱形象。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乐情绪,使学生建立起从小热爱劳动的乐观态度。

二、指导学生用喜悦的心情、明亮的声音演唱《洗手绢》。

三、能够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以及“劳动”的主题的编创尝试,并表现“劳动”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劳动最光荣〉。

师:小朋友,让我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像小喜鹊、小蜜蜂那样爱劳动?

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你的画笔,把你想到的爱劳动的小动物画到书本上来。

学生解释画面,教师指导学生唱新创作的动物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歌曲的开始就欣赏有关劳动的歌曲,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鼓励学生都爱劳动)。

三、律动创新游戏。

师:我来邀请小朋友来玩模仿秀,愿意的请一起来参加。

音乐响起,你可以跟着音乐模仿一个小动物劳动的动作,当音乐停下时,你马上摆好造型,让教师和小朋友来猜猜你演的是什么动物,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和学生一做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学生参与。

四、学唱〈〈洗手绢〉〉,并表演。

1、由小动物爱劳动是光荣的引导小朋友,如果你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你肯定已经发现,在我们教室里放了很多劳动工具,请每组的组长去找一件劳动工具。

生找到扫把、小桶、擦布。

2、请小朋友说说劳动工具的用途,并有节奏地用一用。

3、师问拿水盆、擦布的同学:你知道怎么洗擦布吗?(搓)。

4、一起用洗手绢的动作“搓”来和着音乐边律动边听范唱。

5、小朋友看着自己把一块脏手绢洗得干干净净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确实很高兴,所以我们小朋友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看着劳动的成果,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一起来把这首歌唱一遍。

(设计意图:在劳动中学习歌曲,形式新颖,学生有种边玩边学习的心理)。

五、拓展、延伸。

歌词创编并表演。

小朋友除了能自己洗手绢,还有哪些劳动的本领?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厉害,能做那么多家务活,现在小朋友分组讲座一下,帮家长干什么家务活,然后编排一个节目,看哪组小朋友编行最好,演得最好。

学生创编,师指导。

学生表演,教师及时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创编,在编排过程中可以找自己的好伙伴也可以分组的形式,学生在编排中也认识到我们小学生要热爱劳动)。

课堂小结:略。

评语:

老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地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轻松的音乐活动情境中合作,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学生学得较轻松,学得愉快。今天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教师动情的演唱,生动、有趣的讲解,丰富多采的资料图片,为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发挥了主导作用。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准备:

1、有关“曾侯乙编钟”的音响资料。

教学内容:

通过老师介绍和视频资料了解曾侯乙编钟的故事。

教学目标:

了解编钟的故事,感受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调整情绪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上课。

用歌声进行师生问好。

二、介绍青铜器(边看课件边介绍)。

1、青铜器的类别。

2、青铜器的用途。

a农具与工具b兵器c饪食器d酒器e水器f乐器。

a兵器b礼器。

在等级社会中,一部分青铜器被用于贵族间各种礼仪活动。

三、介绍编钟。

1、通过课本图片了解中国古代乐器—编钟,激发学生的兴趣。

2、将收集到的《国宝档案——曾侯乙编钟》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

1、对编钟这个中国古代青铜器乐器有初步了解。

3、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曾侯乙编钟的故事。

a曾侯乙编钟的挖掘、历史。

b编钟的构造、发声。

c编钟的复制、保护。

视频时间较长,

分上、中、下三部分,根据课上时间灵活安排。

四、小结。

带领学生回顾这一课时所了解到的曾侯乙编钟的内容。

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六(1)(2)(3)(4)3/24~3/25。

教学准备:

有关“曾侯乙编钟”、“金编钟”的音响资料。

教学内容:

通过老师介绍和视频资料了解曾侯乙编钟、金编钟的故事。

教学目标:

了解编钟的故事,感受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调整情绪。

用歌声和老师进行问候。

二、曾侯乙编钟的故事。

老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曾侯乙编钟的历史和它的挖掘工作。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往下看。

回忆上集的内容。

和老师一起观看中集、下集。

了解曾侯乙编钟的构造、发声。

以及编钟的复制、保护。

节选15分钟左右。

三、金编钟的故事。

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套金编钟,它是乾隆80大寿时送的大礼,关于这套编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通过短片了解一下。

了解“金编钟”的故事。

15分钟左右。

四、小结。

编钟知识小竞赛。

用竞赛的形式检验一下自己对编钟的了解。

第三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六(1)(2)(3)(4)3/28~3/30。

教学准备:

1、编钟的`音响资料。

2、铜鼓舞的图片及音响资料。

教学内容:

1、听赏乐曲《楚辞》片段。

2、了解铜鼓舞。

教学目标:

1、听赏编钟音乐作品片段,感受其音乐特有的声音效果,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知识,感受悠久的文化艺术魅力。

2、认识铜鼓舞,并简单了解它的历史。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和老师用歌声进行问候。

二.欣赏乐曲《楚辞》。

1、学生视唱歌谱。

2、对较难的小节进行重点练习。

有相似的乐句,找一找,再对比唱唱。

3、听听编钟与众不同的音色。

4、编钟的演奏特色。

5、再欣赏,跟唱旋律。

慢速视唱歌谱一遍。

难点小节大家一起练习解决。

全曲有八行,每两行的节奏、音都比较相似。

欣赏编钟的音色。

它属于变音打击乐器,发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延音持久具有东方色彩。

跟唱旋律(唱歌谱)。

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节选一些乐句唱。

三.欣赏铜鼓舞。

1、欣赏表现舞蹈主题的青铜器作品。

2、了解《奏舞》。

3、先今的腰鼓舞、长鼓舞、太平鼓舞和莲湘舞等都由《奏舞》演变而来。

a周代青铜壶。

b战国青铜圆壶。

是一种与祭祀礼仪有关的舞蹈,它原来用于祭祀,后来也用于群众性的自娱和表演。

四.欣赏壮族等少数民族铜鼓的表演欣赏少数民族的铜鼓舞表演。

五、小结。

鼓励有兴趣地学生可以再自己收集一些资料。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十

《小牧笛》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富有情趣的儿童歌曲,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农村孩子赶羊、放鹅的热闹场面,抒发对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小牧笛》,感受民歌风格和农村孩子开朗活泼,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1、能用朴素、明亮的声音歌唱带有民歌风的歌曲《小牧笛》,结合2/。

4、3/4拍指挥图示,巩固、掌握2/。

4、3/4拍节拍规律。

2、认识变拍子,理解变拍子的节拍特点。

1、自由组合、自主学习,通过2/。

4、3/4拍指挥图示、击拍方法、不同形式的演唱,了解变拍子的节拍特点。

【教学重点】。

注意不同节拍中的重音位置,掌握不同拍子的变换,做到节奏准确,情绪饱满。

【教学难点】。

了解变拍子歌曲的节拍规律,并能正确运用2/。

【教学过程】。

1、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想带同学们去郊外走走,看看在郊外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到什么?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

(播放录音《郊游》,老师带领学生边律动边走进教室。)。

设问:这是什么歌,是几拍子的歌曲,你知道它的强弱规律吗?歌曲的情绪怎样?学生讨论、交流,师小结:

《郊游》是一首四二拍的歌曲,强弱规律:强。

弱,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

(继续出发!再次播放《郊游》,老师带领学生拍击节拍,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2、师:看,是谁在田野里忙碌?

(播放录音《小蜻蜓》,师带领学生继续律动。)。

设问:这是什么歌,是几拍子的歌曲,你知道它的强弱规律吗?歌曲的情绪怎样?学生讨论、交流,师小结:

《小蜻蜓》是一首四三拍的歌曲,强弱规律:强。

弱,歌曲的情绪:优美、舒展。师:我们一起帮帮小蜻蜓捉捉蚊子吧,再次播放《小蜻蜓》,老师带领学生拍击节拍,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四三拍的强弱规律。)。

1、师:现在我们来到小河边,听,你们听到了什么?

(播放《小牧笛》)。

设问:歌曲的内容是什么?情绪怎样?(抽生回答)。

2、复听《小牧笛》,师带领学生拍击节拍。

设问:歌曲的节拍统一吗?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

3、学习音乐知识:变换拍子。

4、再听《小牧笛》,学生拍击节拍,师引导学生注意不同节拍中的重音位置,掌握不同拍子的变换,做到节奏准确。

5、师带领学生用“啦”哼唱歌曲旋律,注意节拍变换时的衔接。

设问:歌曲的结尾处有一个音乐符号,你看到了吗?想认识它吗?

6、学习音乐知识:下滑音。

(1)讨论:最后一个衬词为什么加下滑音?该如何正确表现好它?(2)老师唱出几种不同的“哟”,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最好。(3)回答:加上下滑音唱法的优点?(更富于民歌风味)。

7、再唱旋律,注意唱好节拍变换间的衔接和下滑音。

8、学唱歌词,注意吐字要清楚。

1、歌曲的情绪有变化吗?怎样变化?

2/4拍旋律的活泼轻快,3/4拍部分比较优美舒展。

2、师:当羊儿长得肥又壮,鹅儿下蛋多又多时,两兄弟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我们要用怎样的感情去唱?(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心儿甜甜的)。

3、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学生自己创造设计表演唱。自己找伙伴商量研究,形式上也可让学生自己处理。

2、抽生表演。

3、评价与自我评价。

今天小牧童带我们来到美丽的农村,学唱了富于民歌风味的歌曲《小牧笛》,知道了这是一首变拍子歌曲,学会了下滑音的唱法,在课堂中,我们不仅掌握了新的本领,又了解了牧童们的生活。希望大家回家后与自己的父母分享这一动听的歌曲,分享牧童们的快乐。

【教学反思】。

《小牧笛》是一首变拍子歌曲,变拍子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是作曲者根据需要,在同一首曲子中运用两种拍号。多媒体的教学设计,加上歌曲教学前的拍击节奏,较好的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变拍子。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既要注意2/4拍旋律的活泼轻快,又要把3/4拍部分唱得舒展连贯,结束小节的衬词“哟”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学生在学会歌曲后,自己辨别加下滑音和不加下滑音的唱法,从而体现歌曲民歌风味。我在教这首歌曲之前,遵循听觉领先的原则,尽量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让学生反复的听,熟悉乐曲,当大多数学生都有强烈的想唱这首歌曲的欲望时学唱,降低了学习难度。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只要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难点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以活动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感受力,让学生体验这两种拍号用在同一首歌曲中的不同之处,能在活动中掌握并正确地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安排淡化了音乐知识的教学,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提倡学科综合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歌曲教唱模式,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多种情景,和学生一起学唱歌曲。使学生在聆听和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感受和体验,也使他们能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十一

1)、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

2)、能够配合歌词、歌曲用身体做动作。

3)、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

4)、能够运用线条记录声音或音乐。

1)、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这首歌;

2)、能够配合歌词、歌曲用身体做动作。

能随三拍子的音乐节奏,用动作或拍击物体做出比较正确的反应。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设疑激趣:

老师今天要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啊?

1、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圈)。

(月亮、太阳、月饼、电灯、妈妈的笑脸……)。

2、模仿说话:孩子们的想象真丰富,你能根据这幅图,照老师的样子说一句话吗?

师:x—xx|x—x|x—xx|x——||。

天上的月亮像盏灯。

妈妈的笑脸像明月。

学生根据图展开想像,说出几句类似的话。

3、听音画线:

(老师慢慢念,同学们用手在空中画,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画。)。

x—xx|x—x|x—xx|x——||。

天上的月亮像盏灯。

妈妈的笑脸像明月。

师生一起读一遍,边读边画。

注意,现在我把说变成唱了!你也会画吗?咱们试试!(老师唱,学生用手在空中画)。

l3—55|3—2|1—23|6——|。

天上的月亮像盏灯,

l6—5|3—23|1——|1——|。

地上亮堂堂。

谁能够把这条曲子唱出来?我们用线来指挥他唱。还有谁想唱一唱?

进一步提高要求:能不能边唱边画?

三、学唱新歌:

1、初听歌曲,体验音乐意境:

孩子们唱得真好,我真替你们高兴,今天老师就把一个最漂亮的月亮送给你们,好不好?(出示月亮图)播放歌曲。

2、学歌词:

刚才我们不但看到了美丽的月亮,还听到了一首非常优美的歌,这首歌就叫《望月亮》。

(1)、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歌词吧!孩子轻声读歌词,找出不认识的字。谁能告诉他这个字怎么读?同桌一起练习,并加入适当的动作。

全班一起表演:边读边做动作。

(2)、数一数,这首歌每小节有几拍?(三拍)。

强弱弱强弱弱强弱弱。

探索音响:怎样表示出音的强弱呢?

学生自寻音源:拍手、拍肩、拍腿、拍胸、拍桌子、跺脚、摇摆身子等等。

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为歌曲伴奏吧!(放录音)。

a、随伴奏用“啦”轻声齐唱。

b、跟录音轻声齐唱。

c、跟录音伴奏轻声唱。

四、拓展:

1、表演。

喜欢唱的同学请站起来演唱,喜欢跳舞的同学请站起来跳舞,其他同学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伴奏。(播放录音,学生表演)。

2、欣赏有关月亮的歌:

如:《小小的船》、《望月》、《弯弯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天涯望月》、《月之故乡》、《十五的月亮》等等。

3、用《小小的船》为《月姥姥》配乐朗诵。

十、小结。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方法:情景表演与演唱相结合。

3、情感: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感受祖国给我们创造的快乐安稳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难点: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对音乐所蕴含的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课前五分钟基础乐理知识讲解(主要学习一拍前附点、二八节奏、跳音和连音线)。

师:同学们,我需要三个四分音符、三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十六分音符、一个附点,哪些同学能给我们扮演一下呢?(把同学们用身体表现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给出评价,并让同学们试着唱一唱这几个节奏的组合。)。

三、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说说中国都要哪些节日呢?(生自由发言)。

师:那你们知道有哪个节日是属于我们小朋友的呢?

生:......

生:高兴。

生:好听。

师:既然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不学会记住,可就拿不走哦。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把这首诗读一读吧。(跟老师朗读,然后把前两句歌词写在黑板上的节奏下面让学生按节奏朗读,并根据老师在琴上弹奏的音跟节奏试唱,剩下的歌词跟老师的节奏来念。)。

师:今天呢,也要一群小朋友在过同样的节日,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们是怎么过节的吧。(放录音)。

3、聆听范唱,思考:从音乐中向我们走来了怎样的孩子?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活泼、快乐、幸福)。

生:......

师:大家说的都要道理,那你们自己有什么感受呢?

生:幸福、快乐。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聆听音乐,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看好多同学都按奈不住想唱歌了,再听这一遍的时候会唱的同学们可以小声地跟着哼唱。再聆听,跟着音乐小声哼唱,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随乐击节奏或律动。

师:这么美的词,这么美的旋律,咱们编几个动作演一演。(点学生随乐编排)。

随乐展示,评价。

4、听曲律动(用手中的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5、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6、分男女生演唱歌曲,用手中的乐器伴奏。

四、歌曲艺术处理。

1、小组讨论处理方案。

2、交流、讨论、实践。

3、综合讨论意见总结。

4、分组按要求演唱,并展示。

5、跟琴完整地演唱歌曲,结束课程。

五、课堂小结。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这么优越的环境,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要辜负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希望。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十三

《竹乡娃娃爱竹林》是北师大版艺术第七册第五单元主题二的一首学唱歌曲。竹子在建筑、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竹是中国文化和人格的象征,它的气质与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相迎合。学习此歌曲需一课时,在学会唱这首歌的同时也学习了听辨竹乐器的不同音色和风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2)懂得感受歌曲节奏、句式及情绪的变化。

(3)初步懂得分辨竹乐器的不同音色。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2)能够跟唱歌谱,按照歌曲乐句,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方式表现歌曲旋律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通过感受竹的秀美,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节奏,装饰音、变化音记号的唱法。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钢琴)、打击乐器、音乐用书。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大多数是外来工子女,除了学校的音乐课,平时比较少接触音乐。

2、本班学生男多女少,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

3、学生学习过简单的打击乐器。

1、情境创设策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竹林的美景。

2、游戏激发兴趣策略:采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游戏方式按节奏朗读歌词。

(一)、诗歌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朗诵《翠竹儿》。

翠竹儿飘,翠竹儿飘。

清风吹过竹林梢;

``````。

快来吹一曲“直苗苗”

2、欣赏竹景,感受自然美(在背景音乐中,播放竹海,竹林的vcd)。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觉?同学们喜欢竹子吗?

3、与竹对话,表达对竹的感受。

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竹子的资料和信息,共同分享竹带给我的美好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在聆听、欣赏的过程中感受竹子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唱一唱《竹乡娃娃爱竹林》。

1、欣赏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1)感受歌曲的民歌风味。

(2)理解歌词内容。

(3)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学唱歌曲。

(1)引导学生讨论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

竹叶儿长哟,竹叶儿青罗。

×××××|×××××|×。

竹叶儿长哟,竹叶儿青罗。

……。

×××××|×―――|×××××|×―――‖。

×××××××|×××××××‖。

(3)采用集体、小组、个别、齐唱、分句接唱等形式学唱歌曲。

设计意图:欣赏并学唱歌曲,感受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三)、联想讨论。

1、竹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看到很多用竹子做的东西?有谁知道来说一说。

2、竹子还能做成什么乐器?它们的声音是怎样的?

师:竹子除了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它还可以做成不同的乐器,奏出很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来看看。

3、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竹子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观赏、聆听了解竹子的用途。

(四)欣赏竹竿舞,体验竹竿舞带来的乐趣。

1、欣赏竹竿舞。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竹乡娃娃爱竹林》这首好听的歌曲,知道了竹子的许多用途,你们一定不知道在少数民族的地方还有种舞蹈叫竹竿舞,我们一起欣赏吧。

2、表演竹竿舞,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体验舞蹈的乐趣,激发学生爱竹林爱大自然的情感。

开始。

情境朗读。

倾听。

欣赏。

讲解引题。

演示竹林图片。

录像课件。

欣赏图片。

回答问题。

讲解。

读一读。

演一演。

教唱歌曲。

听赏并学唱歌曲。

回答问题。

欣赏图片。

提出问题。

点评总结。

结束欣赏舞蹈。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十四

2.学唱满族歌曲《欢庆丰收》、《喜歌》。

3.满族音乐游戏赛“威呼”。

1.通过欣赏和学唱满族歌曲,初步感受用音节省、旋律平稳的特点。

2.能够准确的演唱歌曲,并根据歌曲内容表现自己的情感。

3.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游戏赛“威呼”,感受满族的风俗游戏。

准确的演唱歌曲,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参与赛“威呼”游戏。

课件、电子琴、“赛威呼”(满族儿童游戏)道具。

三年级。

师:那就让我家乡的马爬犁带着我们出发!

2.你们说得很准!让我们再来听这优美动听的旋律,你能记住印象最深的一句,并哼唱出来吗?用手划出它的旋律线。(生—)。

3.师:走近了,我们才知道,原来是满族姑娘们为了庆丰收跳起了空齐舞,让我们共同欣赏,你能记住哪个动作,一起学学。(第三遍听一半)。

1.同时听第一遍音乐,介绍满族服饰。

2.介绍腰铃,听第二遍音乐。

那我们再看这些演员的表演,他们的腰间多了什么?(腰铃舞视频)。

3、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种简单的伴奏方法——摇摆式。

7.那我们再看这首歌一共用了几个音呐?(师手指歌片,带动学生试唱一下,然后发现只有do、re、mi三个音)。

肖艳老师的这节课选自人音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乡土教材部分,所有内容都来自于黑龙江省民间音乐素材,并进行了重组拓展。

本节课的设计从听音乐入手,以浏览式的教学模式,用庆丰收的情景主线贯穿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环节,通过听、唱、看、舞、做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表现,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欣赏《太平年调》,唱《欢庆丰收》和游戏三大环节中,教师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听赏、感悟、体验音乐的过程,在教学中时刻关注了音乐。并以《欢庆丰收》为重点,学习了解了满族音乐用音节省、旋律平稳的特点,也感受了采用五声音阶构成的满族音乐的风格,并通过满族服饰、游戏、等民俗、历史内容的接触,让学生较全面的体验了满族的文化背景。

乡土教材的挖掘、音乐的制作,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教师为此付满族乡采集音乐素材,征求意见,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及充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十五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2、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3、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4、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欣赏《出发》《放风筝》。

3、聆听音乐《出发》、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

4、认识小节线和小节。

5、参与“回音”游戏和多声部节奏组合《春天交响曲》活动。

1、《山谷回音真好听》 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2、《出发》 1949年10月,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行军》《归来》等。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和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民歌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放风筝》属小调,也称小曲。这首《放风筝》使用了江南优秀曲牌“码头调”的'曲调,来歌唱当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丽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内柔外刚、南北交融,与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样,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 歌曲节拍为2/4,在节奏和速度处理上十分多样,抒情优美,适宜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中速演唱。

3、《放牛放到小河边》 这是一首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民歌,属于民歌体裁形式中的山歌。歌曲表现了在种田之余儿童在河边草地上放牛的情形。歌曲中蓝天、青草、小河、耕牛,与小牧童融为一体。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随音乐《出发》或《郊游》进行表演。

1、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指导学生不要过分夸张。

2、学唱

《放牛放到小河边》歌曲唱名,做到唱名与音高一致。

3、聆听音乐《出发》或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时,要做好组织工作。

四课时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十六

(一)通过对作品欣赏、演唱、配乐诗朗诵,体现文化艺术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沉浸于浓郁的诗情画意中。

(二)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三)认识还原记号;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轻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难点:掌握三拍子歌曲的韵律感。

教学具。

钢琴、录音机、磁带等。

预习要求。

看《把心儿种在春天里》的歌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校园的早晨》。

1、学生听教师演唱歌曲一遍。

2、学生跟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反复播放《春之歌》a段旋律。

(二)导入教学。

比一比,赛一赛:

1、说出带有“春”的成语。

引导:同学们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师:提到春天,人们总喜欢用温暖、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等词语,写它带给人的美好。

2、说出古诗词中关于“春”的诗句。

3、配乐诗朗诵《推开春的大门》。

听到鸟叫了。

在城效,有几只报春鸟。

它们不敢进城。

只在效外欢呼和跳跃。

它们朴素得像乡下的农民。

让我萌发一种亲近。

它们是我的朋友啊。

又仿佛是我巧遇的亲人。

它们在寻找不知名的虫子。

向同伴发出亲和的声音。

在效外,我爱上了鸟的声音。

在鸟的争鸣中。

我推开了春的大门(音乐《春之歌》a段旋律)。

(三)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

1、跟琴轻唱a段主旋律。

认识还原记号:表示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恢复到原音高。

2、初听乐曲。

问:a、在听到主题旋律的时候作出表示。

b、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3、、再次欣赏。

要求学生用色彩表示听不同段落时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4、揭题、简单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及作者。

(四)学习歌曲《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1、让学生描述自己所做过的美好的梦,谈谈自己的理想。

2、听教师范唱歌曲。

3、学生用lu跟琴哼唱旋律。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歌词,感受歌词抒发的情感。

5、再次听录音范唱。

注意第一乐段各乐句的相似之处的区别,并唱一唱。

6、跟琴学唱第一段歌词。

7、自学第二段歌词。

8、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9、完整演唱歌曲,边唱边划拍。

(五)表现歌曲。

1、讨论用什么样的力度来表现两个乐段不同的情绪。

2、采用多种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比如:领唱,合唱;轮唱;接口唱等。

3、在歌曲后半部分用拍手为歌曲伴奏。节奏型“0__x”可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一组伴奏。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设计篇十七

《爱的奉献》这首歌曲在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首次演唱。歌曲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家庭帮助当小保姆的姑娘战胜病魔的动人故事,但歌词并没有具体地讲述情节,而是概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样的词句,发人深省。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16小节,音乐是叙述性的,优美而深情;第二乐段10小节,音乐是呼唤性的,在高的音区进行,是激动的倾诉,这也是歌曲的主题所在,听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通过欣赏、学唱歌曲《爱的奉献》教育学生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动物,奉献爱心懂得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感受音乐对人的情感的表达作用。

2、学会歌曲《爱的奉献》并能划分乐段,感受两个不同乐段的不同情绪,能用不同的力度表现、演唱歌曲,简单认识歌曲的基本结构并体会歌曲表现的情绪、情感。

引导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和不同的力度表现歌曲的情感。

:引导学生掌握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及十六分休止符构成的节奏型。

:多媒体、网络资料、录音机。

1、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一组社会奉献爱心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2、教师: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与爱有关的歌曲,名字叫《爱的奉献》,出示课题。

3、一起欣赏这首歌曲。

(一)介绍歌曲《爱的奉献》诞生的背景。

(二)教唱歌曲第一乐段。

1、先观察歌曲中出现的“八分休止符”和“十六分休止符”并说出休止符的唱法。

教师强调:“八分休止符”表示停半拍;“十六分休止符”表示停半拍的半拍。

2、教师唱谱,学生用“啦”模唱第一乐段,模唱两遍后教师唱谱,学生填歌词唱第一乐段。

3、师生齐唱第一乐段。

(三)学唱歌曲第二乐段。

1、教师提醒第二乐段有切分音符,同学们在演唱时要注意唱准切分节奏。

2、教师唱谱,学生用“啦”模唱第二乐段,模唱两遍后教师唱谱,学生填歌词演唱歌曲第二乐段。

3、让学生观察这个乐段中哪些地方相同,学生回答,“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前一句音低一些,后一句的音高一些。

4、学生随伴奏音乐演唱第二乐段。

(四)学唱尾声部分。

教师唱谱,学生用“啦”模唱尾声部分,模唱两遍后教师唱谱,学生填歌词唱第二乐段。

(五)跟伴奏,学生用“啦”模唱整首歌。

(六)请学生随伴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七)跟伴奏音乐填词演唱《爱的奉献》。

(八)为歌曲划分乐段。

(第一乐段分到“幸福之花处处开遍”;第二乐段就是剩下的部分)。为什么这样分呢?(因为第一乐段是充满深情的,第二乐段是充满激情的)。

2、再次演唱歌曲。(第一乐段充满深情地,第二乐段充满激情地)。

1、教师:这首充满爱的歌曲让我们感动,我感到同学们都是快乐的、幸福的,在我们幸福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爱,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孩子,他们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一看。

出示课件边远山区同龄儿童渴望读书的图片:加上旁白(这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他来自大别山深处,这双眼睛里闪烁着渴望,充满了忧郁,他看着你,也看着我,那忧伤的眼神像是在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故事,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一个个令人心酸的镜头,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从心灵深处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2、当你们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学生谈感受)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学生畅谈)。

3、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为他们祈祷、祝福,祝福他们将来和我们一样幸福、温馨,让我们用这首《爱的奉献》和祝福送给他们,老师相信,他们在遥远的地方能感受到、感觉到我们的祝福。一起跟伴奏再一次演唱《爱的奉献》。

4、教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感恩的心感谢那些有爱心,奉献爱心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演唱一首《感恩的心》结束这堂课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