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通用19篇)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11 04:53:01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通用19篇)
时间:2024-02-11 04:53:01     小编:纸韵

教案是编写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内容,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工作。一个好的教案能够提高课堂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案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学生的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编写教案有所启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相信这些范例会给你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指导。记住,教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精心编写每一份教案,为优质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一

1、让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受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一定还会发生,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说说生活里的事情。

2、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猜测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情感。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里的事情。

让学生通过猜测,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在猜测中寻找获胜的策略。

硬币、一个盒子、3个黄球、3个白球。

活动教学法。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在黑板上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和幻灯片,以引起。

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

2、承上启下:以游戏引自对可能性的问题的学习。

二、抛硬币。

1、出示幻灯片,边作游戏边展示幻灯片。

2、拿起一枚硬币,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平夹住,要。

求学生猜,落下后哪面朝上。

3、展开手掌开出是下面朝上(下)。

4、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来抛硬币,让全班同学猜落下后。

哪面朝上。开出结果。

5、要求学生2人一组在座位上做抛硬币的游戏。

6、总结:正面、反面都有可能。

三、猜一猜。

1、把盒子放在讲台上,放进3个黄球和3个白球,把。

手放进盒子里摸,并问学生:老师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2、接着引导提问: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3、出示“连一连”,让学生判断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

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4、练习“转一转,比一比”:教师和学生都拿出转盘,并问:每转一次指针指向什么数?

5、要求学生在猜测中寻找获胜的策略。

6、要求学生交流完成“小调查”。

四、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大量的实验的基础上体会到: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从而使学生明白简单事件都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板书设计:

抛硬币。

一、硬币抛起落下后哪面朝上?

二、摸出的球是什么颜色?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二

1、通过自主探索,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

2、记住每个月和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重点:记住每个月的天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平年、闰年的判定方法。

不同年份的年历、自学感悟、制月历的表格。

导入环节。

(师生谈话并出示地震和奥运会图片)。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xx年有许多日子让我们难以忘记。还记得这是哪一天吗?这一天呢?

(生述)。

(生述)。

同学们说了许多,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这节课我们详细研究一下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板书:年月日)。

自学感悟环节。

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年历,下面我们对它进行仔细观察并独立完成自学感悟表上提出的问题。(生观察并独立完成)。

汇报: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生述师板书)。

预设:

生:一年有12个月。

生:1、3、5、7、8、10、12月每个月有31天;4、6、9、11月每月有30天。

师:你观察的是哪一年的年历?

生:xx年的。

师:谁观察的不是xx年的?(生举手)。

师:那你们发现哪些月有31天?哪些月有30天?和他说的是不是一样?

生:一样。

(师随即介绍大月和小月)。

生:2月有28天。

生:2月有29天。

生:有些年2月有28天,有些年2月有29天。

(师介绍平年和闰年)。

生:一年有365天。

师:你是怎么列式的?

师:算出一年有365天的同学都是这样列式的吗?

生:31乖7再加上30乖4再加28等于365天。

来自 CoocO.NET.cn

师:是不是每年都有365天?

生:不是。还有366天。

师:因为平年闰年2月天数不同,所以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也不同。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师:我们做个举手游戏:听到大有举左手,听到小月举右手。(师生共做)。

师:我发现总有出错的同学,谁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很快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生:拳头法。(生并做介绍)。

师:书上也介绍了这种方法,和你说的是不是一样?打开课本48页,看谁看得最认真。

(生看)。

师:会数了吗?

(师生共同看大屏幕数一次)。

师: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儿歌法。

师:(师课件出示)每人读三次,看谁先读完。

师:“腊”是什么意思?“三十一天永不差”是什么意思?

自学检测环节。

师:下面检测一下大家对刚才内容的理解。

(课件出示练习题:)。

重难点突破环节。

(课件出示1984---1994年二月天数统计表)。

师:同学们,从这个表中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每相邻的4年中有一个闰年。

师:平年和闰年为什么会这样有规律地出现?

(出示小资料并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师:根据这一规律,有人发现平年和闰年的出现与4有这样的关系:(课件出示1984----1994年年份除以4的算式)。

师:通过这些算式看谁能找到平年和闰年的秘密?

生:年份除以4有余数的这一年就是平年,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这一年就是闰年。

重难点检测环节。

(课件出示练习题:)。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三

1、基本知识:在自主计算的过程中,通过体验,感悟,能归纳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

2、基本技能:能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算理。

3、基本思想: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并和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渗透迁移类推思想和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4、基本活动经验: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积累思考的经验和探究的经验。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渗透应用意识。

5、四能目标:引导学生读懂情境,从问题入手,经历计算过程,理解算理,并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6、情感与态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习惯。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幻灯片。

一、课前放松,活跃气氛。

(播放游乐场过山车游玩视频)。

师:视频里这是玩的什么游乐项目啊?大家看完这段小视频有什么感受啊?

生:过山车。我觉得很刺激,害怕,激动、、、、、、(找2-3人)。

生:海盗船,激流勇进、、、、、、(找3-4人)。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游乐项目吗?

师:好玩吗?听着就觉得很刺激!

师:哇,通过你的介绍我觉得真的很好玩。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任务。

生:碰碰车,旋转木马,旋转秋千,水上滚筒,跳床、、、、、、(找2-3人)。

师:听着大家说的就觉得有趣,在出发之前,你想为游玩准备些什么东西呢?

生:巧克力,伞,照相机,帐篷,水,零食等。(找3-4人)。

师:大家想的真周到!我想带一些食品是必须的。老师为大家在超市里选出了一些食品,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出示课件:薯片、火腿肠、面包、水和巧克力(一起出)。

师:这么多食品,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看谁发现的信息最全。

生:我发现每袋薯片4.29元,每个面包6.45元,一袋火腿肠9.61元,一袋巧克力14.39元,一瓶矿泉水2.58元。。。。。。(找2个学生来说,一定引导孩子说完整话,因为图中的信息多,老师最后在带领学生梳理一遍)。

生:能。

师:那同学们根据其中的两个数学信息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着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进行解答。

(指名两名学生板书解答过程一个加法问题一个减法问题)。

师:解答完后小组交流一下,你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开始!(孩子交流时,老师参与其中,心中有数)。

设计意图:两位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生利用迁移思想尝试解决问题,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放手放学生去尝试。

三、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交流。

师:请大家坐好,刚才大家交流的都很认真,我们先来看看黑板上的这道题,你给大家说一说你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他的想法对不对。(学生到讲台给大家边说边讲)。

生:我提的问题是一袋薯片和一个面包一共多少元?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4.29+6.45=。

师:大家看看这样列式对不对?

生:4和6都要写在个位上,4和2写在十分位上,5和9写在百分位上。

生:相同数位对齐。

生:找2-3人。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难点就是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第一个孩子表达列竖式方法的时候,老师引导孩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师:请你接着说各个数位上的数怎样相加的?

生:百分位9+5满十向前进一得14,十分位2+4+1得7,个位4+6满十向前进一得10,小数点对齐,最后就是10.74。

4.29。

+6.45。

-------------------------------。

10.74。

师:说的非常好,谁还提出了加法的问题,到前面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2:我的问题是一袋薯片和一袋火腿肠一共多少元?列式是4.29+9.61。

师:这样列式对不对?竖式是4.29+9.61,大家听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为什么写13.9,去掉末尾的0?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末尾的零可以省掉。

师:非常好,根据小数的性质,写横式时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不写。

设计意图: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所学习过的知识活学活用,使孩子能够注意到问题并能自己解决问题。

师:谁还提出了加法的问题?

生3:我的问题是一瓶水和一袋巧克力一共多少钱?列式是2.58+14.39。

写竖式时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8+9满十向前进一得17,十分位5+3+1得9,个位2+14满十向前进一得得16,最后得16.97.

生:要注意小数点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找2人说一说)。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做到相同的数位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为对齐)计算时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不要忘了加小数点。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自主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为计算小数减法做基础。

师:看来两位小数的加法大家会做了,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这道减法题是怎么做的。刚才这位同学,你说说你提的什么问题?(学生到讲台给大家边说边讲)。

生1:我的问题是一袋面包比一袋薯片贵多少元?

列式6.45-4.29。

师:大家来看看他的式子写得对不对?

生:对。

师:同学们认真听他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生:我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你能具体的说一说,相同数位怎么对齐吗?

生: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

师:这样对齐也就表示什么对齐?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好,下面是怎么计算的?

生:从百分位算起,5-9不够减,向前借一得6,十分位4变成3减2得1,个位6减4得2,结果是2.16.

师:你做的非常好,谁还提出了减法的问题?

生2:我的问题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火腿肠贵多少元?列式。

14.39-9.64。

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4得5,十分位3-6不够减,向前借一得7,个位14变成13-9得4,结果是4.75.(学生说完后教师评价)。

师:好,谁还提的是减法的问题,也想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7:我的问题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面包贵多少钱?列式14.39-6.45。

我把相同数位对齐,百分位9-5得4,十分位3-4不够减,向前借一得9,个位14变成13-6得7,结果是7.94.(学生说完后教师评价)。

师:解答这道题你有什么要提醒给大家的吗?

生:列竖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师:谁再说说,计算小数减法应该注意些什么?(找两人说)。

师:的确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设计意图:及时小结并强调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都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突出重点。

生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相加。

生2:也可以用和减其中一个加数验算。

师:那小数减法呢?

生1:减数加差。

生2:被减数减差。

师:说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把你刚才解决的问题在选择一种方法演算一遍,看你算得对不对。(找两个学生验算黑板上的两个问题)。

(学生做完后看黑板订正黑板上的验算)。

设计意图:计算小数加减法不仅考察学生的仔细认真的计算能力,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师:看来同学们都算对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同学们,老师这收集了几位同学的作业,大家看看他们做的对不对。(出示投影)。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一出示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0315.6223.47.85。

———————————————————————。

7.018.2610017.04。

(逐一看说理由)。

师:大家来看看这几道题,自己先思考一下每道题有没有什么问题,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大家的眼力真好,发现了同学的问题,还帮助他们改正了过来,老师相信大家在计算时肯定不会出现这些错误,我们做几道题试试。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做题积极性,并能发现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醒学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

五、计算下面各题。

师:一共六道题,分成三组。

师: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学生答案,师生共同分析对错,强调需要注意问题。

师:全做对的同学举手,大家真棒。同学们,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方说,去超市买东西,评比体育测试的成绩,比较人的身高体重,都会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法,希望你们能够用这节课的收获去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师:刚才咱们只做了其中的两道题,剩下四道计算题还有这道图形题是我们书上做一做的题,我们留作课下练习。好,同学们,下课。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四

本节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非凡之处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因而就增加了一些非凡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矩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矩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矩形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假如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经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问题:。

1.矩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矩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预备或由学生预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假如条件答应,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5页图430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预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矩形的性质定理证实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实.

6.在矩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把握,教师要注重题目的层次安排。

教学目标。

1.知道矩形的定义和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能说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和矩形的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能推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2.能运用以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实和计算。

此外,从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中,体会非凡与一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引导性材料。

想一想:一般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4.5-l的圆圈中填上“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字样来说明这种关系:即平行四边形是非凡的四边形,又具有一般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具有一些非凡的性质。

(让学生初步感知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演示: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如图4.52,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非凡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矩形)。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五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其他特点以及研究其他平面图形的特点打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动手探索的能力,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锐角、钝角,也可以借助尺子来度量图形各条边的长度,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六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思想教育。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一、引入。

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较长的时间单位,认识年、月、日。(板书课题)。

先了解一下年、月、日的由来。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二、找找圈圈,认识年历。

1、师:认识时分秒要看钟表,认识年月日要看什么呢?(年历)。

2、生在年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圈一圈。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能告诉大家吗?指名说。

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你能在书上的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打开数学书p17,圈一圈。

谁能从大屏幕上找出自己的生日,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1到12这些大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每个月里的数字呢?

3、师:知道祖国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指名说一说,找一找。

师: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先说一说什么节日是几月几日,再找一找。

教师可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4、小结:记录我们每个人的生日、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年、月、日等时间单位。

三、探究发现,学习大、小月。

1、观察各年年历,获得年月日的知识。

师:观察书上的年历卡,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12个月时,师引导:年历卡是哪一年的?一年有几个月?每年都有12个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学生回答每月的天数时,师引导: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板书:31天、30天、28天)。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非常喜欢爱动脑筋的你们。

2、整理每月天数,认识大小月。

师: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来整理一下吧。填写表格。

一起来把整理的结果说一下。集体交流,师把表格填完整。

师:谁再来看着表格说一说一年有多少个月?

师:观察表格,每个月最多有多少天?31天的有哪几个月?30天呢?还有呢?

课件出示:(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课件: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课件:小月)。还有一个2月有28天,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谁再来说说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板书同课件)。

请大家给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是这样涂的吗?数一数大月、小月各有多少个?

师:2月为什么不涂?

一年中有多少个大月,多少个小月?还有1个二月。总共是12个月。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七

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

课时说明:1课时。

本案例适合于二年级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八

第一段:引言,说明小学数学好课的重要性(200字)。

小学数学是孩子们学习基础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创造力的关键时期。一堂好的数学课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许多关于小学数学好课的经验,我认为这些经验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绩方面非常有效。

第二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200字)。

一堂好的数学课首先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我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课件、实物、游戏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我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第三段:布置具有启发性的作业(200字)。

作业对于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我在布置作业时尽量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题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布置作业,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能力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段:合理利用评价手段(200字)。

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我在课堂中注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认可和鼓励,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竞赛形式的评价,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此外,我还会定期进行诊断性评价,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个性化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指导。

第五段:总结并展望(200字)。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我深刻体会到一堂好的数学课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实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布置具有启发性的作业、合理利用评价手段是提高小学数学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数学,掌握好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为AI生成,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九

现如今,数学培训已经成为当今家长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小学数学培训逐渐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参加了小学数学培训,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培训课程的亮点和收获。

小学数学培训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培训课程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不断思考和实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数学思维体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我解题的能力,也增强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此外,培训还引入了许多有趣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培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并激发了我对数学的探索欲望。

第三段:培训过程中的困惑和解决办法。

尽管小学数学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有时候,我会觉得学习压力很大,难以应付各种各样的题目。不过,我通过和同学的交流和老师的指导,慢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我调整了学习方法和策略。大量的练习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关键,但同时也需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盲目刷题。此外,我还勇于向老师请教和向同学讨教,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解题能力。

通过小学数学培训,我的数学成绩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最重要的是,我在解题过程中培养了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在学习中有所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数学培训,我不仅提高了数学素养,还培养了对数学的热爱和学习动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培训是我学习生涯中的一段宝贵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解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保持对数学的热爱,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小学生能够参加数学培训,掌握数学的精髓,打好坚实的基础,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石。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十

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3章第3节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及几何意义。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重点: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能借助几何图形说明基本不等式的意义。

难点:利用基本不等式推导不等式.

关键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掌握.

本节课采用观察——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法,因此,本课主要采取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用一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展开。这种安排强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体过程安排如下: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现实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平台,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基于此,设置如下情境:。

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

[问题1]请观察会标图形,图中有哪些特殊的几何图形?它们在面积上有哪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形的角度----(利用多媒体展示会标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正方形的面积.)。

数的角度。

[问题2]若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应怎样表示这种不等关系?

学生讨论结果:。

[问题3]大家看,这个图形里还真有点奥妙。我们从图中找到了一个不等式。这里a、b的取值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不等式中的等号什么时候成立呢?(师生共同探索)。

咱们再看一看图形的变化,(教师演示)。

(学生发现)当a=b四个直角三角形都变成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他们的面积和恰好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即.探索结论:我们得到不等式,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本背景意图在于利用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基本不等式。

2.抽象归纳: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有,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问题4]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问题5]特别地,当时,在不等式中,以、分别代替a、b,得到什么?

学生归纳得出。

设计意图:类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此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基本不等式的来源,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而且感受了其中的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归纳总结】。

如果a,b都是非负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我们称此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其中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为a,b的几何平均数。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数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到数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小学生趣味。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我是一个酷爱数学的小男生。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又体会到学数学的快乐。吃完早饭,我和爸爸乘3路公交车从厦门湖里起点到厦门大学终点。

爸爸问我:“我们坐了一个小时的车,大概数了一下,我们遇到对面驶来的3路公交车有10辆。那3路公交车间隔多少分钟发一班?”

我想了想说“一小时等于60分钟,60除以10等于6,6分钟一班”。我正为自己能将一小时转化为60分钟而得意时。

爸爸说:“不对,如果你在公交站坐着数,就是这个答案。可是我们是坐着相向而行的公交车数的啊,这样碰到的车更多还是更少?”

我想了一下:“更多!”爸爸说:“多了多少?”我想不出来。

爸爸说;“我们在起点时,碰到的车,是什么时候从那边起点发出来的?”

我说:“一小时前”。

爸爸说;“那我们到终点时,最后碰到的车,是二小时之后了,对吧?”

我想了想,对哦,是碰到了两小时内发出的车。我恍然大悟:“应该是120分钟除以10辆,答案是12分钟一班!”

爸爸说,“生活中,数学很有用,知道了吗?!”

今天,我偶然地在一本书上见到了这样不可思议的数据:“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纸对折30次之后的厚度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呢?”

这个数据无论怎么听都觉得太“荒唐”了一点。毕竟是一张薄薄的纸,通过对折真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吗?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只有通过计算,这一切的谜底才能揭晓。

随即,我便把0.01厘米连续乘以2,一共30次,得到10737418.24厘米。接着,我又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米转化为884813厘米,通过比较,很明显能够看出对折30次之后的纸张的厚度的确胜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而且还是后者的10多倍。

其实,像这样的惊人的数据在平常的生活中处处存数学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6月24日星期日天气:晴。

我一看完题目,就知道这是还原问题,于是用还原问题的方法解。可验算时却发现错了。我便更加认真地重新做起来。我想,少了4只后一样多,那一半是13只,还原乙树是14只;甲树就是16只。算式为:(30—4)÷2=13(只);13—3+4=14(只);30—14=16(只)。答案为:甲树16只,乙树14只。

通过解这道题,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题,都要细心,否则,即使掌握了解题方法,结果还会出错。

6月24日星期日天气:晴。

今天,我缠着哥哥教我学游泳,忙于学习的哥哥拗不过我的纠缠,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给你一把20厘米长的尺子,在5分钟内计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如果你能办到,我就教你学游泳。”“哼!这不是刁难人吗?”我大声的抗议。哥哥笑着说:“没办法,随便你,测不出来就不带你去游泳。”

为了学游泳,我认了。可是用那小小的尺子一点一点的测量着客厅的长,而且要在5分钟内测出面积,真的好难!哥哥在一边幸灾乐祸的说:“小弟啊,五分钟可是很快的呀。”

我心里真是又气又急,这一急可真急出办法了,我想起老师教过我们的步测的方法。于是我就用步测的方法去测量,我沿着客厅的长来回走了三次,分别走了8步、10步、9步,这样平均一下,客厅的长就是9步,我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宽是7步,然后我再用小尺测量了一下自己一步的长度,我也反复测了三次,求出平均值为60厘米。这下我就求出了客厅的长是9×60=540厘米=5。4米,宽为7×60=420厘米=4。2米,现在客厅的长和宽都知道了,那么客厅的面积就是:5。4×4。2=22。68平方米。

我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告诉了哥哥,哥哥很吃惊的看着我说:“小弟,你还真行啊,咱们客厅的面积是24平方米,你算得基本正确,最主要是你能想出这样的方法来,真是了不起!”

6月24日星期日天气:晴。

昨天,数学课外辅导班考试,我考了95分。错了一道填空和文字题。填空那题老师在考试前给我们复习过,我没有认真背,认真记,一边背一边在想其他的事情,一点也没记住。

因此,在考试时,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就随便填了个数。那道文字题,是我没看清题意,把“×”写成“+”,就错了。考得这样的分数,第1题因为考试态度不端正,第2题因为我没有认真复习。我以后一定做到这两点,但也不能粗心。老师,我每次考试都得不到满意的成绩。

自从上了趣味数学以后,我就懂得了学数学最重要的是理解。光靠抄别人的答案是没用的,抄了也白抄。所以,以后我要认真听讲,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6月24日星期日天气:晴。

近来,我们正在学习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这引起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茶叶筒大多都是圆柱体的,这是为什么?把茶叶筒做成圆柱体,是出自礼貌,还是出自美观?还是……不,不!我百思不得其解!百思不得其解的我下决心揭开这个迷。

今天,家里来了一位我从小就非常崇拜,人称”诸葛亮”的叔叔。我拿起茶叶筒,正准备泡茶招待他,忽然灵机一动,就问他:”叔叔,你知道茶叶筒为什么大部分都是圆柱体的吗?”叔叔反问我说:”你先说说,这是为什么啊?”我不想让叔叔小看我,真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找到正确的答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急得我满头大汗,但就是找不到答案。这时,叔叔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你不妨从同样周长的图形,圆形的面积比较大”入手,再想想。听了叔叔的话,我恍然大悟:原来,使用圆柱体的茶叶筒不仅可以装下更多的茶叶,还可以节省材料。明白了这一点,我又联系实际生活,结合画图的方法证明了自己的想法。

我把这一想法滔滔不绝告诉了叔叔,叔叔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你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动脑筋思考解决。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未来的‘诸葛亮’”。

6月24日星期日天气:晴。

每逢清明节,巨山上便会人山人海,于是一些骗子便想出了一些骗人的把戏来骗人,比如:像圆盘赌物。

道具非常简单,在一块木板上画一个大圆,大圆中心用钉子固定一根可以转动的指针。大圆被分成24个相等的格,格内的针可以转,格内分别写着1—24个相等的数,在单数格中没有值钱的,而双数中差不多都是值钱的。

玩法也很简单,把指针先拨到1,然后你拨动指针,指针就开始旋转,最后停在某个格内,接着再按着指针所在的格上标的数,再把指针拨动,n-1格,n是格子上所标的数。

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数学游戏,其实你无论拨到哪格,只能吃亏,不能得利。因为当指针转到奇数格上,拨动的格数便是奇数-1=偶数,奇数+偶数只等于奇数,所以不可能转到偶数格上,就得不到值钱的东西,假如指针转到偶数格上,拨动的格数便是偶数-1=奇数,奇数+偶数=奇数,还不能得到值钱的东西。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盒漂亮的牙膏,里面还送一了副冒险棋。棋面上有1-80的数字,一个骰子,还有4个小圆形。棋的游戏规则是:两个人轮流投骰子,按点数前进,到位后再按圈内的文字要求走棋,以先到终点者为胜者。

我和妈妈各拿了一个小圆形,我先抛骰子,妈妈后抛骰子,一会儿妈妈从25退到了20,一会儿我从64进到了78了。妈妈笑着说:“你赢了!”我觉得这种数字游戏非常好玩。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二

1、这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了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这节课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应用题做了准备,为后面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例等内容时要直接运用,这节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1、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很感兴趣,这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方程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1、结合具体图例,进一步理解等式不变的规律,会用等式不变的规律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1、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2、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的不变规律是什么?

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

1、电脑出示课件例1。

2、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要求盒子中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该怎样列方程?我们怎样解这个方程?

3、探究怎样解方程。

利用天平让学生进行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且保持天平平衡?

(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从两边各拿走3个玻璃球,天平仍然平衡。)

4、知识迁移。

把刚才天平的做法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两边怎样做,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板书+3—3=9—3

x=6

5、追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就是通过等式的变化,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6、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7、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怎么验算呢?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验算。(x=6是方程的解)

8、学生练习:解方程(x+21=32 x+41=50)

9、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0、如果方程的两边同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为什么?

11、学生尝试解方程:x—3=9

12、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3、小结: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根据等式的性质1,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实际上是加了什么就减去什么,减了什么就加上什么,两边同时进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1、填一填(出示课件)。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决问题实际问题。

2、书上“做一做”第1题(1)题

3、巩固尝试:解方程(出示课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会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方程,强调验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内探究像32—x=10这类方程可以怎样解?

练习十一第5题一二行,第6题一行。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三

1、在游戏中能根据要求分辩颜色和形状。

2、感受游戏的快乐。

1、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纸片。

2、各种小动物形状的纸盒。

1、出示各种饼干,认识颜色和形状。

小朋友,你们吃过饼干吗?你吃过的饼干是什么样的,瞧,老师这儿有各种各样的饼干,看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2、游戏,看谁找得快。

根据老师的口令,快速找到相应的纸片。(红色的饼干、三角形饼干等)。

3、出示小动物纸盒,示范如何喂饼干。

看小兔子的嘴是什么形状呀,它要吃什么样的饼干呢?请幼儿示范。

幼儿操作,请幼儿相互检查。

我认为现在的孩子对于图形基本都能认识,但对于操作计数的能力还是很薄弱,因此,我决定把这个分类计数作为活动的难点去突破,因此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加重了这部分的比率。在我组织完活动后,我总体的感觉还是有收获的。因为对一些问题我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课前的预想效果。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十四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小学数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好课分享的心得体会。本文将从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和评价反思五个方面,为大家分享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累的经验。

首先,课前准备是好课分享的关键。在教学设计之前,我会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确保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准确、扎实。同时,我也会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为课堂注入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元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我会结合教材,采用问题导向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讨,并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任务和角色分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第三,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会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展示、示范、练习、讨论、游戏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我也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互联网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第四,师生互动是好课分享中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互动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问题。我会充分用好提问和反馈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观点、解答问题以及与他人分享。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彼此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帮助的意识。

最后,好课分享之后,我会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思。我会利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作业评改、小组讨论、课堂表现、学习总结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同时,我也会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好课分享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随着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在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和评价反思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体会。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一定能够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五

有趣的数学题可以锻炼小朋友的大脑,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小学三年级暑假数学日记,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前几天数学课上,老师给我们做了一道应用题,这题中说世界上最大的鸟蛋是鸵鸟蛋,它的蛋有1300克。那最小的蛋有多重呢?我在心里打了个问号。

经过我上网、翻书百般途径,终于在《中国少年百科全书》上找到了答案:最小的蛋是蜂鸟蛋,蜂鸟妈妈每次产蛋2~1枚,只有豆粒般大小,每枚重0.5克,大约200个蜂鸟蛋才有一个鸡蛋那么大,小蜂鸟生活约20天后,就能飞出鸟窝觅食,开始独立的野外生活了。

多么有趣的知识呀,这真既能学习,又能增长课外知识,真是两全其美。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十六

p.10~12。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七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十八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培训已经成为了很多家长的选择。近期,我参加了一次小学数学培训,下面我将从兴趣培养、方法指导、交流互助、素质提升和团队精神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在培训过程中,最令我欣喜的是培养了我的数学兴趣。以前,我总觉得数学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没有什么趣味性可言。然而,在这次培训中,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在解题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她在课堂上使用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她的指导,数学不再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变成了一道道可以解决的谜题,这种感受让我开始爱上了数学。

其次,培训中老师的教学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音频、动画、游戏等,让我们学习起来非常有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我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老师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鼓励我们亲自进行实践,培养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这个培训过程中,我还学到了一个重要的课程,那就是交流互助的重要性。在这个培训班上,我们是一个团队,大家互相帮助和支持。当我遇到困难时,同学们总是不吝于给我帮助,他们为我解答问题,分享经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数学的知识。而我也在能力范围内尽自己的一份力,为其他同学提供帮助。通过这种交流和互助,我们不仅向老师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也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在培训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数学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更是提升自己的素质。通过数学培训,我发现自己的思维逐渐变得清晰,做事更加有条理,解决问题也更加从容。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让我更加注重细节和方法的运用,这些素质的提升在其他学科中同样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最后,我深刻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培训中,我发现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在一个问题上面没有思路的时候,同学们总是齐心协力地帮助我解决问题。我们一起协作解决问题,共同进步,相互激励。这种团队精神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更能提升我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次小学数学培训,我深切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培训的价值。通过培养兴趣、提供有效方法、促进交流互助、提升素质和强化团队精神,小学数学培训为我们奠定了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培养了我们的综合能力。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次培训的收获将会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九

小学数学是大家在成长中接触的第一门学科,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数学课程是个充满挑战的课程,但是数学课程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课程。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小学数学课程的分享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第二段: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的学科,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数学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启发性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水平。

第三段: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除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外,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好数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创新,帮助他们在数学学科上实现更好的表现。

在很多学生眼中,数学课程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数学课程变得更有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数学知识,运用游戏和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乐趣的数学学习环境。

第五段:总结。

小学数学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不仅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创新,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让他们在数学这门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