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大全(18篇)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08 09:01:02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大全(18篇)
时间:2024-02-08 09:01:02     小编:JQ文豪

"总结是一种自我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从客观事实出发,真实客观地总结自己的成果和经验。在下面这些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不同题材和领域的总结写作范例。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一

自我国颁布“30万以上人口的区县需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政策之后,特殊教育学校总体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在数量上较以往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但是随着“融合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学生残疾类别的显著变化,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原有的单一教育功能已不能满足新的要求。面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面对教育对象的转变,特教学校的职能需要发生转变,学校功能必须进行适度调整和转型。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将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办成示范性、高水平、多功能的基地,推动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学校功能定位。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文件精神,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办学定位由原来单一的聋校转变为集听障、智障等多种障碍类型教育于一体,并以智障教育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以国家提出的融合教育为发展方向,不断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逐步将学校打造成区域内特教教师培训基地、特教社会资源集散平台、随班就读服务指导中心、特教学校教育科研中心。

(二)学校转型保障。

首先是组织保障。成立了以蚌埠市教育局分管领导和学校领导班子为核心的学校功能转型工作小组,每季度集中研讨功能转型升级的有关问题。根据生源情况,成立培智部、学前康复部、职业培训部等相关机构和部门。在市教育局支持下,学校作为市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20xx年底又成立了“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和“特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迈出了转型第一步。其次是制度保障。面对学校功能转型升级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学校及时制定了《培智教师课时标准》《培智学生个别化训练制度》,修订了学校绩效考核标准,制定了《随班就读管理制度》《随班就读教学效果考评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学校成功转型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学校积极努力下,蚌埠市教育局与市残联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的意见》(蚌基教〔20xx〕41号)。《意见》确定送教服务的对象为具有蚌埠市户籍,无法到学校接受教育的6~15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包括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在儿童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残疾儿童少年,并明确了“送教上门”服务原则、送教课时及教师待遇等,保障了送教上门工作可持续开展。最后是后勤保障及经费支持。学校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根据转型进程科学、合理、高效地配置学校资源,提高物质、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的功能转型打下基础。

(三)学校转型实践。

一是建设区域内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和蚌埠市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建立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把对特教教师的培训从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分离出来,单独制订适合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计划,实施精准培训。安排原听障部教师到华东师大、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习,进行转岗培训,解决当前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针对近年各类残疾学生生源的变化,学校在校内推动实施内部人才流动机制,意在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逐步适应由单一聋教育转向融合聋、智、学前康复及其他的复合型教育。主要做法是,采用教师自我选择和学校适度调节的方式,输送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和对口学习,进而适应和熟悉新的教育环境与教育对象,并积极主动与新的教材体系和知识对接,成为复合型教育的行家。二是建设区域内特教社会资源集散平台。首先,建立物质资源集散平台,把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先进的康复设施向周边县区辐射。市级特教中心是依托市级财政建设起来的物质资源平台,比之于县区特殊教育学校及随班就读学校,教育康复资源更加集中。但是,若不能合理调配、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只能是一堆“硬件”而已。鉴于此,学校确定了“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在具体实施中,确定每月开放时间,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服务。这样,不仅减少了各校的重复投入,也在使用频度及效果评估上有了比较和鉴别,为全市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建立人才资源集散平台,学校与蚌埠报业集团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特教志愿者联盟,把有医疗康复、舞蹈、书画、体育等特长的社会各界专家和技术人才组织起来,按类别建立志愿者人才库,县区特教学校以及随班就读学校根据本校学生需求向市特教中心提出申请,中心从人才库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专家志愿者,定期送医进校、送教进校。三是成立区域内随班就读服务指导中心。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学前康复理论学习、医疗康复器材使用培训,努力使学校教师由单一教育者角色转变为兼具“教育者”“督导者”等多重角色。学校通过市教育局与残联等单位,对全市随班就读情况展开了全面的调查,与随班就读学校取得联系,请随班就读学生来学校利用专业仪器进行评估,为他们制订个别化训练方案,并定期到学校使用康复设备进行康复训练。请普校教师来学校参加特教领域知识技能培训。定期派学校教师到随班就读学校了解随班就读工作动态,对普校教师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随班就读学生个人档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四是成立特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xx—20xx年)》指出,提高特教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是特教学校工作重点。学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设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图表。学校从教师专业化入手,树立“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以校级课题为抓手,发动区域内特教学校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每年在区域内开展论文评比、教学评比、课题评比等活动,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并轨,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转型的主动性较差。

由于学校转型时间较短,绝大多数专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惯性思维模式,习惯将聋学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嫁接到智障学生身上,不愿意主动了解智障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不愿意摸索智障学生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较少接触和学习有关智障学生的教育新方法与新理念,主动寻求转型的积极性并不突出。

(二)特殊教育学校指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校转型起步较晚,对特殊教育基本理念、内在逻辑、发展趋势等研究不够,也缺少相关指导经验,致使学校对区县特校对随班就读指导相对有限,显露出学校指导能力的短板。

(三)科研基础较为薄弱。

学校工作以教育教学、康复训练为主,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对特殊教育前沿研究跟踪不到位,科研基础总体较为薄弱。

(一)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促进教师队伍流动构建。

“引进来、走出去”教师专业素养双向培训机制,提升教师专业支持和服务水平。邀请国内外特殊教育专家、特殊儿童教育中心(基地、学校)骨干教师来学校指导。同时,选送学校专任、骨干教师走出校门,到特殊教育专门性科研机构、教学基地参与专业素养拓展活动。学校制订了“三年大转岗”计划,力争实现三年内70%以上聋教育专任教师转为培智教育专任教师。同时,以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师资作为人才流动支撑,每个教研室每学期选派2~3名专任教师赴市所属三县特教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住校辅导,组织三县特教学校骨干教师来学校参加教学公开课、课后辅导会以及教学心得交流。由此,一市三县师资队伍统一规划,师资队伍得到优化整合。

(二)积极提升学校综合指导服务能力。

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功能,与随班就读学校加强联系,建立定期会晤机制,派出专业教师巡回指导,对资源教室建设以及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障碍给予专业指导和服务,为普通学校教师进行融合教育培训等。

(三)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专业影响力。

[1][2]朱楠,王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智能的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xx(12):3—8.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二

教学要求:

复习巩固本单元学过的生字词,培养语感。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训练学生把句子写连贯,把意思表达清楚,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训练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2日星期一。

教学内容:完成1-4题。

过程:

一.独立完成1-4题。提醒学生注意审题。

二.交流:

1、2题略。

3题:先引导学生读懂句子,了解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在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常间关联词语有:

假设关系:如果……就……。

即使……也……。

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

填好后引导学生读句子。

4题:交流时强调学生说明理由。

三.作业:完成以上练习。

教学反思:学生对关联词语中的“即使……也……”运用不好,对句子间的前后关系把握不好。第四题的形式学生比较生疏,需要教师蒋介、引领、指导后在独立完成。

第2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3日星期二。

教学内容:完成阅读和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过程:

一.独立读文完成问文后练习。

二.交流:1-3题略。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报告一:山鸡妈妈孵不出小山鸡,因为吃了喷了农药的野草和种子,身体也有了农药。

报告二:燕子在哭泣,因为它的老伴吃了打过农药的害虫,中毒死去了。

报告三:石油污染了海面,海鸥的羽毛被石油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

报告四:由于工厂的黑烟多,形成了浓雾,小鸟迷失了方向,请求帮助。

三:口语交际练习。

课前布置:搜集环保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练习生活实际谈谈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学反思:学生能根据短文内容和自己了解的知识,体会出小鸟的心情,能读出感情。学生口语交际有的说,但是说的内容提过简单,不能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做法。

第3-4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5星期四。

教学内容:作文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鸟的侦查报告》的写法。

1、报告是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

2、每个小故事都是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再加上合理的想象构成的一个个小童话。

3、每个小故事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环境污染给鸟类带来的灾难。

4、报告从“农药”“石油”“黑烟”三个角度谈环境污染问题,线索清晰明了。

二、引导学生审题明确本次作文要求。

1、写一篇侦查报告,内容自选。

2、结合口语交际的内容确定写作素材,可以写看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事。

题目自拟。

3、题材:可以写童话也可以写记叙文。

4、围绕环保主题表达出真情实感。

5、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教学反思:学生习作语言的条理性差,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了解的更多,口语交际才能说出真情实感,写作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条理清楚。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三

在《我们身边的大自然》课程中的一节综合实践课,因为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秋游”,所以,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踊跃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人人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及评价别人的意见,做到了面向全体。在分组时,是几个好朋友自由组合,给予了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的环境,在平时的分组学习中,大多由成绩较好的学生做组长,而这次的组长的每组学生自己推选的,他的学习成绩不一定很好,但他一定是受组员喜欢的,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这样就能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建立自信心,也能让平常胆小的学生有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例如:我们班的陈谷,平常学习有些困难,不声不响的,从来没有表现出有什么过人之处,而在这次活动中,我惊喜的发现,他居然被组员推选为秋游小组长,并且由他主持的本组讨论、汇报等活动井井有条,在他的带领下他们组的秋游计划及实施过程完成得好极了。过后我表扬了他,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关键是我们老师要去发现他、能很好的应用他、发挥他,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上周五我们学校组织去了秋游,因为事先有了计划,学生们按照计划合理的分工、合作,所以学生所带的秋游用具既全面又简洁,老师组织得也非常轻松,而且因为之前学生都做了“我的秋游食品用费统计表”,在组内进行了评价和统筹安排,所以这次没有象以往的郊游那样造成大量的浪费,做到了经济、节约。而且每个组所带的食品既做到了营养搭配合理,又卫生,得品尝到的食品的花样品种丰富多样。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自主探究,分工合作,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由此可见,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欲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首要步骤。《让我们一起去秋游》这节综合实践课,因为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秋游”,所以,能激发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踊跃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人人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及评价别人的意见,做到面向全体。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建立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得以尽情发挥的重要条件,本课中,在分秋游小组时,因为是几个好朋友自由组合,给予了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的环境,而在平时的分组学习中,大多由成绩较好的学生做组长,而这次的组长是每组学生自己推选的,他的学习成绩不一定很好,但他一定是受组员喜欢的,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这样就能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建立自信心,也能让平常胆小的学生有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让我们一起去秋游》,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学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经常需要应用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感悟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利用“秋游”这一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交流、互助,对秋游这一件事情进行合理地策划,结合向学生渗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这次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如:由组长组织的“食品安排”及“策划家长通知书”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合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思维的尊重。让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自主探究,分工合作,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同时,也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四

知识的学习有其固有的规律节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里去。

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就是实践性。

马克思是从人的活动来规定人的本质的,他把“自由自觉的活动”——对象化的实践看做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正是实践,使人兽相揖别。人在实践中与世界、与他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进展,关系的丰富和扩大,人性的全面性随之而发展,人的能力和智慧也随之而提升,人在实践中不断生成。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总是在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实践中重新塑造自己,不断地再生产、再创造自己。

2、传统学习方式听说有余而体验不足,导致孩子实践能力缺失。

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传统的观念,强调人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教育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与体验,长期以来导致学生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缺乏必要的操作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原本朴素道理的震撼,和发现长久蛰伏的思维惯性的过程;是通过行动的力量,来实现个体与他人,群体与群体沟通和整体提升的过程;是在真实的喜悦和痛楚中,将情感因素转化变革的意识,最终实现行动的过程。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打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问题意识,发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这次活动主题是个社会热点问题,学生身处其中,经常随家长到各个药店买药,有直接经验,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多,致使主题活动能不断深入开展。在实践中学生的积累越来越多,收获越来越大,就是在主题活动将要结束之时,他们又发现国家为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的管理,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相衔接。新制度的启动能保证老百姓用上物美价廉的药品,解决长期诟病的药价虚高的问题。以前国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例如统一配送、降低药品价格、实施医保制度等,但均未能解决问题,此次采用了一个系统工程,从国家制度的层面动起了大手术,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的决心和信心。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之后,“反思”这个词在幼教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具备反思教学的能力,反思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幼儿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作简要探讨。

所谓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的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其重点在“思”字,教师应该反思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对自身的教育行为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和思考,深究“为什么”这是反思实践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反思能力,必须要学会探究式、批判性思考。

在进行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直接参与,较多的利用独立性反省的方法,同时注意通过与儿童或同行的对话进行合作性反思,研究的问题来自于自己教育过程中的真实问题情境,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回顾——分析—假设——验证——总结这一实践过程,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反思。

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首先是从困惑或疑难问题出发,先试着自我反思找到困惑点然后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和理智性。

音乐欣赏:《催眠曲》。

教师在播完曲子后,问小朋友们听这首曲子有什么样的感觉,想做什么事情?当然老师希望孩子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曲子联系起来:想躺在妈妈的怀抱里,甜美的安睡!教师请幼儿逐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个孩子说:“我想荡秋千”这个答案出乎教师的预料,教师说:“是吗?你想荡秋千啊?秋千荡起来是来回摆动的,像宝宝的摇篮一样。”于是老师播放录音让孩子们边听边做荡秋千的动作。

按当时的情景老师尊重了孩子的回答,如果否定他是对幼儿的不尊重,因此决定接受幼儿的答案,引导出摇篮的摆动,正是由于教师行为的这种暗示才会引起后面幼儿的模仿。又由于自己教育技能的欠缺,当时只想淡化问题于是采用再放音乐让幼儿做动作的策略转到下一环节,但教师感觉到这并不是一个最优的教学策略。

在反思中教师一方面意识到引导幼儿学习,形成高质互动的'技能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先前的教育活动中未充分给予幼儿此方面的经验,当时如果教师能够耐心询问幼儿的想法,有针对性的引导,真正让幼儿懂得音乐与感受的关系,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反思教学过程中,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就成为“最基本的元标准”。

艺术活动:《有趣的石头画》。

在活动中,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毛线、橡皮泥、彩色纸,又准备了几种用石头做的东西,让孩子们进行参考。在活动中,大多数的幼儿就是按照老师给出的作品进行模仿。有一个小女孩把一块圆圆的石头画成了一个蓝色的太阳,当老师问他为什么时,她回答:“蓝色是冷色调,夏天人们看到蓝色的太阳就感觉非常的凉爽。”

幼儿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虽然没有蓝色的太阳,她却以色调来装饰了太阳的颜色,寓意给人们带来的是一丝丝凉意。她的意愿是美好的,教师应该尊重她。所以,老师要根据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反应去积极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自我反思过程中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以目前教师反思能力来说,很难以“旁人”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借助与同伴的合作一互动式研究来进行反思,让每个人的经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构建、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常规活动:“镜子变干净了”

在幼儿园的盥洗室里,有一面非常大的镜子,幼儿每天洗手的时候都喜欢照镜子,甩手时也不太注意,镜子上常常有很多水渍。有一天,保育员老师在擦干净镜子后,老师怕孩子又把镜子弄脏,于是用报纸遮住镜子。

易接受和遵守,一个日常保教工作的问题在教师的反思中迎刃而解。

反思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的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不断的调整教育教学实践,自觉的规范教育行为与师生互动,这样不仅使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具有更明确的方向并能取得更好地效果,而且使教师专业素质在不断的反思中得以有效的提高,真正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六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尝试引入以课程项目为依托,小组合作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逻辑。体验式教学逻辑的实施应化整为零,分步进行;充分合作,有序竞争;持续互动,内外兼修。通过转换师生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仅完成了课堂文本知识传递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卓越成效的络,并与生活场域相链接,达到技能、智商、情商共同提高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课堂为主要活动场域,依靠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共同完成知识的文本形态经由教师话语体系向学生话语体系转化的动态过程[1],教学效果直接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对文本知识传递的成效上。因此,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一套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性,提升教学行为指向性的教学逻辑体系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不仅涉及文本知识的掌握,还涉及文本知识向实践知识转化和再加工,由此在文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文本转化逻辑便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的授课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教师在授课中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学中练、练中学的目的。为此,在教学中引入了体验式教学逻辑,力求在授课过程中,尊重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连接课堂和生活两个场域,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达到文本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这一终极目标。

(一)属性复归:师生角色转变。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发挥到何种程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实现则成为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因此,体验式教学逻辑设计首先就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角色入手进行改变。

无可否认,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教学计划的制订者,课堂的组织者,成绩的评定者,相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先天的优势,在教学中很容易由“主导地位”变为“主体地位”。体验式教学的初衷就是要复归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让渡一部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给学生,使学生由原来的知识接收者变为知识参与者和建构者,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体验式教学逻辑借助课程项目来具体实施,即在讲授完社会调查选题的文本知识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分组选题,每组同学通过上台演讲的方式说明选题,由教师和全体同学对选题进行评点,而后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对学生和选题进行重新整合,直至完成课程所设定的所有步骤。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再只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应用者,教师不再只是文本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基于文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之上的辅助者、引导者,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碎片链接:知识与生活的有机融入。

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来看具有完整性和逻辑性特征,但是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囿于时间限制,不得不将其化约为若干小节进行操作,虽然每一小节也有内在逻辑,结构相对完整,但是作为学生来说,其接受的内容却是一个又一个“知识碎片”,需要将其重新链接。而且,个体知识结构的形成,不仅限于所接受的文本内容,还要经过主体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个体知识存储转化能力、生活阅历有关[2]。换句话说,个体接收到的知识需要与其基本生活内容相衔接,经过接收、吸纳、转化、升华的过程,最终将统一的文本知识内化为具有个体化特征的社会行动,最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之目的。

就《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的体验式教学来说,学生在选题过程中,遵从社会调查的课程要求,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调查题目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对其生活经历的一种反映,将无序的'生活碎片提升为有序的实践行为。在社会调查题目的进一步实施中,随着个体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生活事件的深入思考,“碎片化”事件逐步转化为“系统性”认识,最终将教材中的文本知识与个体的生活经历有机融合。而且,在体验式教学逻辑实施中,教师将教材中本已“碎片化”了的文本知识附着于学生所选择的课程项目之上进行讲解,用一条具体可见的课程项目红线连接知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整合。

(三)多维目标:智商与情商同步提高。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3]。据此,体验式教学逻辑把目标设定为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无疑是指学生对授课中文本知识的掌握,技能目标承载于课程项目实施文本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之中,而情感目标则是贯穿于课程项目的始终。首先,从知识目标来看,体验式教学不仅强调教师对文本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吸收和转化,教学过程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其次,从技能目标上看,教学过程被分为几个主要阶段进行实际训练,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各个阶段之间具有明确的、递进式的先后联系,学生在文本知识向操作技能的转化上着重突出过程性,技能目标实现上具有整体性、全面性、连贯性的特征。与前两个目标不同,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设计,即课程项目实施形式来实现。在《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课程项目实施中本着尊重个体、分工合作、平等互助、有序竞争、奖惩分明、共同提高的原则来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实施过程中在给予个人充分的空间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又通过团队约束来保证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团队荣誉感,引入淘汰机制磨炼团队成员意志力,最终使他们在合作竞争中学会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团体的关系,学会合作中的妥协与适应,达到提高情商的目的。

社会调查方法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大方法论体系,每一方法论内部又可分为若干具体研究方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涉猎所有内容并不现实,因此,在具体操作中,综合考虑理论性、技术性、可操控性等因素后选择定量研究中的问卷调查为主要授课内容,并进行课程项目实训。

(一)化整为零,分步进行。

风笑天教授认为,社会调查可以分为研究题目选择、研究设计、调查实施、资料分析和研究报告撰写五个阶段[4],据此,在体验式教学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按照这五个阶段进行操作。首先,在选题阶段讲授结束后,让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分组,成员大概控制在2~4人,而后每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协商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准备和课堂汇报,每次汇报2~3组同学,教师和其他同学根据汇报内容对其进行提问,最后在每次汇报的同学中选出一组同学晋级,其余组员被整合到胜出的题目团队中。在继续授课、学习过程中,各团队根据课程内容逐步完成问卷设计、调查实施、资料分析、报告撰写等任务。

通过这种成员分组、项目分步的方法不仅调动了每个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促使学生主动吸纳教师所传递的文本内容,发挥个人创造性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知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而且,将同期上台论证的各组同学组成新团队可以保证每组成员的机会均等,不会因为准备时间长短而影响到入选机会,但也同样面临挑战。其中最大挑战是团队整合,即如何保证题目落选同学顺利整合到胜出团队,并积极参与后续工作。这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努力,更需要教学设计者的精心安排。为此,在体验式教学实施中采取了组长负责,成员打分,期终考核的办法来加强项目行动监督,约束成员行为,以保证成员合作的可持续性。

(二)充分合作,有序竞争。

合作学习发端于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已经逐步成为一种主流倡导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可以归结为四种模式,即师生合作模式、生生合作模式、师师合作模式和全员互动模式[5]。体验式教学逻辑所倡导的是以生生互动模式为主的全员互动,即在课程项目实施中以团队内部的生生互动为主,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引入教师和其余学生的共同参与,以此来共同完成课程学习。在最初的小组成立时更多的是强调成员同质性,以保证选题协议的顺利达成和团队合作效率最大化。进一步的团队整合过程中,体现了小组的动态运行机制,一方面,团队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先期成员和后期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成员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后期成员是作为“淘汰者”或“失败者”进入团队,他们对团队任务的认知可能会与先期成员不一致,因此,无论对于先期成员还是后期成员来说他们在团队任务进行中不仅需要着手解决原有竞争的遗留“问题”,还需要考虑新团队目标的修正与认定以及团队成员的重新整合。实际上,体验式教学逻辑倡导的合作学习过程从初始的课程项目选择,到后期的团队成员整合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既包括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竞争,还包括成员间对问题理解的竞争,当然还包括团队成员任务分配的竞争,只是所有竞争都是建立在成员合作与互动的基础之上,以竞争促合作。

(三)持续互动,内外兼修。

约翰逊兄弟是最早在美国对合作学习理论进行科学、系统研究并将其运用于课堂实践的研究群体之一,他们在《合作学习》一书中从为达成目标所做出的努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三个维度衡量合作学习所产生的效用[6]。其中个人努力和心理健康与其个人能力和内在价值有关,而人际关系则归属于社会互动层面。通过合作学习的进行,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实践能力,锤炼个人意志,还能够促进人际交往,增强社会适应性。体验式教学逻辑正是在团队成员的持续互动中达到了约翰逊兄弟所设定的各项目标。首先,课程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持续互动,也伴随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积极参与,从客观上增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相互关系的发展。其次,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促使各项目团队为了获取胜利而积极努力,通过淘汰机制的引入磨炼了学生面对挫折的意志力。再次,在团队的重新整合过程中,团队成员必须合理处理失败情绪,协调相互关系,形成团体凝聚力,共同完成课程目标。最后,通过期末考核的方式规范和引导了成员行为能够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限制和避免了偏差行为的产生,从而取得内在性格和外在行为同步提高的效果。

总之,基于课程项目实施,建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的体验式教学逻辑从目标设定到过程实施不仅完成了文本知识传递的任务,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了网络型团队学习模式。

从客观效果上看,体验式教学逻辑实施中所取得的积极效果不仅体现在课堂学习上,还延伸于日常生活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络的形成与延展。

(一)网络构建:从个体到群体的演绎。

体验式教学逻辑实施中最重要的依托就是学习小组的组建。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模式由个体独立学习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由此将基本学习单位由个体变为群体,并成功将独立的学习节点发展为络组织。络之所以能够形成首先基于知识不对称原理。所谓知识不对称是指网络成员掌握的信息或知识少于网络所能提供的信息或知识,从而产生网络对成员的吸引力,使得网络得以维持和运转[7]。在社会调查课程项目形成、实施、总结过程中,小组不仅在各成员间架起一座知识交流与碰撞的桥梁,能够丰富和修正成员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能力,甚至促使网络成员构建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对教师文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在生生之间互助合作中得以实现,正如伊里奇所言的人人教育意味着人人来教。而生生互助合作的实现则是建立在团队间竞争互补基础之上的正反馈循环圈。如图1所示,课程项目在项目团队外成员的建议下得以进一步完善,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修正和提高,二者对项目实施和团队成果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项目团队成员间的互助合作保证课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这样,无论从团队内部还是团队外部来看,各方都具有正向的循环反馈作用。

(二)成员交流:络到人际网络的延展。

如约翰兄弟所言,合作式学习会产生三个结果,即成就努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8]。事实证明,体验式教学逻辑所运用的小组合作方法也取得了相似成效。首先,学生课程项目实施包括小组讨论、全员决策以及代表汇报等诸多过程,每次结果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同学和老师对团队成果的评定和对团队成员努力的积极赞誉都会在客观上提升团队成员的自我成就感。持续的成员互动也会增进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建立友谊,增进同学感情、师生感情。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也表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确促进和深化了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并且,团队目标并非个人设定,而是团队成员协商的结果,成员观点在不断地探讨中明辨,各自学会在他人观点和自我观点之间平衡,这本身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总之,学习小组组建的最初目的是理论联系实践,实现知识掌握目标,但是客观上却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成员关系由普通意义上的“合作伙伴”上升为相互依赖的“同盟好友”,并且通过成员间、团队间、师生间的观点碰撞激发个体认知活力,健全个体人格。

(三)课堂组织:基于主体间性的思考。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存在的基础并非是个体,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个体之间的交往。教育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形态,不仅涉及教师和学生,还会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是一个多主体交往的结果,因此也就出现了胡塞尔意义上的主体间性。胡氏否认了主体性的客观存在,认为主体性是通过外在于自身的客体的构造得以实现,因此我们所探讨的也并非实在的“主体”,而是需要在主体间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中来探寻存在的可能性,这不仅延伸了认识论的内容,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主客体矛盾。以往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秉承的是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暗含“学生客体”的假设,在实际教学操作中限于教师主导性的约束很容易将主客体倒置,陷入主体悖论的泥潭。那么,若要解决这一问题恐怕还要围绕课堂组织过程中的实在主体——教师和学生来思考,问题在于视角的调整。

教师和学生的存在是相互为证的,其身份本身就是相互构造的结果。按照主体间性理论的理解,教学活动本身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中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其中既包括师生关系,又包括生生关系,因此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依靠关系网的支撑才得以存在。因此,课堂组织要重视“师生关系”,更不能忽视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存在能够保证教育行动得以实施,文本知识顺利传递,而生生关系的存在则是课堂组织的激励要素,提高知识的实践和转化效率。基于此,无论何种形式的课堂组织,何种方式的教学逻辑实施都有必要从课堂交往关系入手满足课堂需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主客观矛盾”。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七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崭新的课程资源观引领下开发、设计、实施的一门整合程度很高的新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和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主题内容,开展活动。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愿望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行动上才会更主动,责任感才会更强;反之,如果学生对主题不感兴趣,漠然视之,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不会在活动中倾注全部心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应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在一种欢快、愉悦、充满期待的活动氛围中自觉自愿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信心。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突出学生主体、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主题内容。

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去探寻、感受、传递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增长许多丰富的课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

研究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直接动力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问题。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这样一双慧眼,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造就学生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并从这些一直在学生身边或身上发生、演变的问题入手,选择那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而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处处有题材,关键在于挖掘。只要善于挖掘,生活处处是课程。因此,活动主题可以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从班级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逐步展开,抓住眼前的、身边的活动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在活动的实施中要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真正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获得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八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来实施教育是很常见的方法,这也就是教学上的落实。

而语言文字里都是包含着重要的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大量的思想性很强的以及文字优美生动的文章,让学生通读全文,从课文中的字词句逐个入手,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这样写,运用这个方法,让学生感知文章里的具体情节,这样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就潜移默化的进行了思想感情的熏陶。

教师进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且要带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语感来读课文,这样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很容易让学生对此产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根据课本要不断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自己能把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上,结合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进一步深化思想。

“落实”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全方位的落实。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九

这一节课中,以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为工具,通过实践活动,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和拓展延伸。利用《科学》这门学科来让学生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用《信息与技术》学科中的知识来创建博客;综合《语文》学科进行小记者的采访和报道。

二、结合时事选择主题,学生的兴趣非常的浓厚。

三、展示形式多样。

1、符合各小队的活动主题。例如粉丝带小对他们研究的主题是汶川灾情,他们认为,图片是最能体验这一主题,能让人非常只管地感受灾情,从而引发人们去关注灾情,所以他们选择用剪贴集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2、能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收获。每个学生是各有所长,成果展示和交流,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他们的自信。红丝带小队中的成员都是对电脑非常感兴趣的孩子,这次活动就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他们每天都花很多的时间设计博客,搜集资料,教其他同学进入博客,发博文,对其他同学发的博文进行及时地跟贴。

存在不足:

1、每个小队在汇报时应当向大家介绍自己主题内容,再进行展示。

2、活动环节相扣不紧密,使得课堂教学不够流畅。例如由于博客界面打开速度比较慢,影响了博客的介绍,这个问题是我在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如果能在课前先打开最小化,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

3、学生展示时老师的指导跟不上。例如:在博客介绍时,一位学生因为紧张而无法进行展示,这个时候,我就先对他进行鼓励,接着就帮助展示博客内容了。如果这个时候让小组成员帮助展示就更能体现小组合作了。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疑惑。为了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理念和独特价值,纠正实践中的偏差,就要对这些误区作深入分析和反思,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更有效、更扎实、更实实在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认识方面等的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中自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自主的研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统一制定研究主题,实际上从根本上已经否定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学生并没有改变被动的地位,仍然是由老师或者学校的指挥棒操纵下的一个音符,他们要奏出的是老师编排的乐曲而非孩子们自己的天籁之音!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和教辅资料,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有时是一筹莫展,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由地方和学校来对教师作一些硬性规定,相反应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在这一方面,我真的很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我专职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十数年来一直给与我极大的信任与支持!在这一领域,我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发现其实做好的选题就是来自孩子自己兴趣领域的选题,让孩子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和探索,学生的参与度是最高的。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孩子如何从他熟悉并喜爱的领域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如何开展有效的规范的研究探索工作;在遇到困难时指导孩子如何梳理问题找到突破点;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并感染孩子学会鼓励自己;在研究结束后分享孩子研究的喜悦并及时地引导孩子进行研究过程的反思。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程。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发现,学生往往对热热闹闹的活动场面很感兴趣,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十分好奇,但对如何进行实践活动却茫然无知,实验研究注重表面现象,参观体验走走过场,或者在实践活动中稍有收获和体会就非常满足,这样的实践活动虽然热闹但少有实效,想获得参与实践的真切体验和丰富经验也难以做到。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及其课程价值背道而驰的。学生缺乏开展实践活动必备的常识,即缺乏必要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对各项实践活动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是重要的因素。如何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实践、深度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研究的问题。在自主选题的前提下,深度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把各种实践活动的目标细化、分解,并进行合理分工;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如,调查访问的表格、录音照相器材)来完成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深度实践还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深刻的反思,每一阶段都进行适时的调控。需要反复实践的要多次实践,需要更换实践方式的就要及时更换。只有这样及时总结和反思实践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实践活动受益。那种为了活动而活动,或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只能是一种低效的实践、盲目的实践。

三、展示评价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真能体现出她“自主、发展、生成”的特性。

在活动中,学生在感受每一个环节和过程带给他们的快乐和享受,同时他们在回顾活动整个过程的时候更加兴奋,并且能够学到知识技能,受到启发,代表这是个成功的活动。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既需要获得学科知识,也需要增加社会知识和常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时,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路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不让学生迷失了方向。

花卉的种植既是个学生感兴趣又是个容易研究的活动,能再不同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生长,情感和体验在成长中升华,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明确的分工又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体验到集体成功的喜悦。

总之,这次语文实践活动将“活动”与“语文”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既熟练掌握了语文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十一

今天,我在学校校本课程竞赛中讲了一节《我和玉米交朋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后在王校长的点评中,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我和玉米交朋友》这个主题活动分了四个子课题,学生们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了这次公开汇报。各小组学生的实践活动兴趣高涨,那跃跃欲试、大显身手的劲头令我们教师都倍受感染;参与人数达到班级的全部,没有活动死角;各组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编排舞蹈、讲故事、品尝食物、制作手抄报、市场调查等,这种可喜的态势令我这位刚刚研究这个学科的教师有些沾沾自喜。

瞧,各小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能力得到了锻炼,尤其是很多同学的创意得到实践验证,让大家耳目一新。编舞蹈的宋林泽能组织五名同学把手绢舞编排得整整齐齐、像模像样,她的创意、她的组织力,对于刚刚10岁的女孩子来说,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提高。徐乙鹏能从网络上调查出各省玉米的价格,并作出分析比较,多么了不起的举措啊!四小队十几名同学带来了玉米食品,在介绍味道、颜色、形状之后,分享给全体同学和老师,这种分享的快乐一定令孩子们终生难忘。

但是,在课后和领导的交流中,我觉得王校长一语中的,令我发现了课堂上的不足——活动内容浮于浅表,其中一个小组不能紧紧围绕子课题开展活动。的确这样,我默默的承认着,也佩服领导对本学科的深入研究与思考!

1、搜集资料的途径不要只限于网络,还可以采取社会调查、采访、查书等。

2、积极鼓励小组内伙伴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对有创意的同学要加大赞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不会采访的同学,教师要积极引导;采访中教师要克服家长不支持的困难,尤其要看重发展学生的能力,进一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

5、活动准备阶段,如发现学生研究不对路子,教师要及时引导,紧紧围绕主题,跟着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

上完这节课,我忽然觉得在教学的路上,探索的过程永远具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王校长的点评,更增加了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兴趣,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在下一个主题活动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一定多思考、勤钻研,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十二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实地调查、采访、查阅资料、讨论、设计创作、义务宣传等,不仅认识了空水瓶给班级乃至校园造成的影响,而且设计出了各种有创意的作品,美化了班级、校园、家庭环境。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得到充分发挥,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具体表现在:

1、由于活动是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在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从学生的汇报过程中可看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都能树立了自信心,都充分地展示了自我。

2、在活动中,学生能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学习热情高涨,并体会到合作学习、互助提高的乐趣。

3、在活动中,学生重视了收集信息并形成初步地处理信息的能力。

4、学生已懂得关注生活,懂得了发现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并知道这些问题及困惑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解决。

5、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班级责任感明显得到加强。

活动也提示了我今后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注意:

要开展好一次活动,教师要了解好这方面知识,这样更有利于指导学生,而且活动要力争取得家长的支持,以保障活动时间、安全。

来自 cooCo.NET.cn

另外,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持久性上下功夫,想对策,针对活动实践中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充分地帮助。教学方式寓道理的认识于游戏活动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十三

通过这次课程研磨,有感于综合实践这一课程的设立,我们开始正视它:这是课改的新生儿,这一名应该成为课改大潮中的宠儿,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师资力量得不配套,理念的差距,导致了他在众多的课程中最不受重视,甚至有老师三两节课把全书的内容教完,好为主科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为改变这种可有可无的状态综合实践课要如何找回自己的出路,重新焕发其应有的光彩呢?我个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领导重视,机构落实;即校长一把手要真正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亮点闪亮起来;同时,建立健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实施小组,配齐师资,职权分明。

二、课题引领,主题分明;确立一个学校整体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课题,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让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

三、强化研训,立足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方面的专业素质,将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是否得以落实,立足校本,强化研训,无疑是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向深入的重要途径。

四、凸显综合,注重实践;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实践,落在活动,基础在综合。不要拘泥于某一学科,某一个固定的内容,因此国家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教材。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如学校所处环境、地理位置、学生来源、家长素质、学校及家长学生的社会关系等等,确定适合本校学生发展、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校本教材。然后逐步落实,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参与到活动中,在实践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激励情感。

五、课时到位,评价跟进;学校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提供必要的课时保障,同时对课程、对教师、对学生都建立起一套相应的监控、管理、评价体系,用制度来激励和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六、保证常态,经费支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课程成本相对传统课程要高。无论人力成本、精力成本,还是物质成本、经济成本,都要比传统的语、数、外等学科要高,因此学校要保证课程的常态化,就必须给予足够的经费保障,当然相应的监督体系也是促进课程常态的必要支撑。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十四

课堂实录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2、引入新课: 。

师:这些数都是几以内的数?                 。

生:10 。

师:比10大的数还有哪些?你能举些例子吗? 。

生1:11 。

生2:15 。

生3:100 。

…… 。

师:是啊,比10大的数多得数也数不完,今天我们先来认识11—20各数。 。

二、探索讨论,展开新授 。

1、  出示主题图 。

师:哎,这是什么地方?         。

生:马路。 。

师:马路上这一条条白色的是什么线? 。

生:斑马线。 。

师:它提醒人们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这样才能保证人身安全。 。

师:周围这些人在干什么?       生:骑车。 。

师:马路上一共有多少人? 。

生:(抢着说)19 。

师:再加上一个人是多少人?       生:20 。

师:多少人加上1是20?          生:19 。

师:小朋友再看看图上还有什么? 。

生:树、汽车…… 。

师:赶快数数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

2、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及组成 。

(出示一堆乱七八糟的小棒,马上消失。) 。

师:猜一猜一共有几根小棒? 。

生1:15 。

生2:20 。

生3:11 。

…… 。

(数一数:验证哪些小朋友猜得最准确?) 。

师:小朋友猜得都不一样,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怎么验证呢? 。

生:数一数。(师生一起数小棒) 。

师:(让生想一想)为什么这一次不容易猜准? 。

生1:太快了。 。

生2:太乱了。 。

师:怎么摆能让别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一眼看出有11根小棒? 。

(摆一摆:让每个小朋友自己动手操作) 。

师:小朋友可以自己摆一摆,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小朋友自由摆) 。

师: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种摆法? 。

生:第二种。 。

师:为什么? 。

生:看的很清楚。 。

师(随手拿起一捆小棒):这一捆就是一个几? 。

生:一个十。 。

师:这个十里有几个一?     生:10  。

师:刚刚摆的是多少        生:11 。

师: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

生:1个十和一个一。 。

师:那11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

生:11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 。

师:(小结)对,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

师:如果要摆13根小棒怎么摆?             。

生:再加两根小棒。 。

生:19是由一个十和9个一组成。 。

师:(小结)十几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生(想了想说):两个1捆。 。

3、联系生活,理解数的顺序及大小 。

(1)出示尺子 。

师:老师家隔壁的小弟弟非常顽皮,弄坏了尺子,你能帮忙把数字补起来吗? 。

生:0、1、2、3、4、5、6……(从小到大) 。

师:还可以怎么数? 。

生:从大到小 。

师:刚刚是一个一个数,还可以怎么数? 。

生:2个2个数一起数。 。

师:还可以怎么数? 。

生:5个5个数 。

…… 。

师:在尺子上陈老师能提这样的问题:16比15大几?谁也会提?  。

生:20比19大几? 。

…… 。

生1:(学生发言积极)我喜欢20,因为它最大。 。

生2:我喜欢15,因为它正好是10—20的中间。 。

…… 。

师:请小朋友按要求上讲台:16先上来(小朋友高举自己的数上讲台) 。

一个一个数,与16相邻的两个数 。

两个两个数,与16相邻的两个数 。

三、练习反思,巩固新知 。

(1)读卡片,并说出数字的组成 。

(2)猜数游戏 。

(3)说一句话,让别人猜一猜你手中的这个数。 。

四、总结 。

师: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还觉得谁的表现特别好? 。

1.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

2.玩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

3.尊重学生,促使全面发展 。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十五

今年寒假,我和同学找了一份发传单的兼职。之前看其他同行发传单赚点零花钱的时候,我就想象如果我自己发传单给别人,别人不愿意做怎么办。如果你完成不了呢?遇到认识的人怎么办?如果你给了别人,别人扔了怎么办?各种担心和纠结,但我还是走到一个分好的街角,拿起一叠传单开始发。看到人就笑着上去了。路过的人,有的匆匆走过,没有搭理我,有的挥挥手,但大部分都拿着传单,有的甚至还向我道谢。对于在你看来无望的事情,不要因为看起来无望而停止去做。没做过怎么知道做不到?我之前的担心真的是瞎了眼。

真的很感谢那些感谢我或者微笑的人,让我明白了要对别人体贴友好,多对别人微笑,在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虽然这些道理我早就知道了,但今天我在心里感受很深,很不一样。

而这次实习让我更好的了解了社会,锻炼了自己,感受了社会就业现状,体验了工作的乐趣。虽然时间不长,但感觉受益匪浅,基本达到了目的。短暂的工作让我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自身能力的不足,社会的艰辛,同时也让我在工作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一种在学校的自由世界里感受不到的残酷竞争快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每一份财产。

中国经济越是与外界接轨,对人才的需求就会越高。我们不仅要学习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还要从生活中学习其他知识,不断从各方面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展示自己。

作为一个第一次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的大一新生,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我还有提升的时间和空的空间。由于缺乏经验,在服装印花厂工作的头几天,我总是犯一些不大不小的错误。而且,因为放不下面子,一直不敢做事。直到听到和我一起去实习的朋友建议我要放下面子,真正从工作中学习技术,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我才下定决心要从这次社会实践中获得经验和进步。

在印花服装厂工作,一切都不顺利,会有一些小困难。记得那天,因为天气原因,我没有按时去工厂,被车间主任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当时有很多工人在周围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幸灾乐祸地向我表示关切,这让我感到相当尴尬。第一次对那份工作产生了抵触情绪,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回到家,我认真回忆了一下前后发生的事情。起初,我对车间主任的批评感到反感。后来我意识到,可能一开始就是我的错。如果像我一样,厂里大部分工人只是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迟到,那肯定会严重影响工厂的生产效率!无论从企业还是员工的最终自我价值来看,这种做法都不值得称道。第二天,我主动向导演道歉,并承诺不会因为个人问题耽误生产。厂长也为昨天过于挑剔向我道歉,并鼓励我好好工作,多向工厂学习有用的知识。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十六

综合实践活动把孩子带向了一个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他们的情感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发展,视野得到拓展,道德观得到增强,个性得到展示,潜能得到发挥。在这堂《话说家乡》的综合实践课中,我是指导者,同时我也是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收获颇多。

本次活动力求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做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题的确定,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熟悉且感兴趣,乐于探究。这次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走进了一个开放的时空,给学生创造了亲近自然,关注社会的机会。

了解家乡环境被破坏的现状并不是本次教学的终极目标。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保护家乡环境的行动中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注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在观察、调查、访问、研究中真正意识到保护家乡环境已刻不容缓,从而产生马上保护环境的动机。实践中,学生不但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悟,而且听、说、读、查、思等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在实践中,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采访,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出谋划策,分享实践学习的酸甜苦辣,学会谦让、协调,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亲历体验中提高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中,学生耳闻目睹了环境现状,为环境污染,为当今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为未来人们的生存环境等深深忧虑,也深感只有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环保意识,才能真正净化、美化环境。这次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关系自然与社会,学会思考人类、自然与世界如何和谐发展,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它对教师具有无穷的美丽,又富有很强的挑战。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生成性使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严峻的考验,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是我最大的困惑。可见,教师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充实自我,与学生共同学习,才能更好地指导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十七

小个子女生(班长):今天我有些遗憾,因为忘了带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材了。

这节课,可能是以往评价不合常理的一堂课。

这节课,我自以为是一节创新的课,符合新课标的课。

让我难忘,也但愿让我的学生难忘。

3、能进行体育锻炼项目的开发。报纸足球、回旋镖等等。

我想,光上好一节课是不够的,还应与学生们多接触,发现他们的能力,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情感交流。我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篇十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而且把抽象地东西变得生动、具体化。当然好的课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再完美的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如何进行课后反思,课后反思要反思什么?从近两年的教学反思中,归纳了几点:

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如我在讲授九年级物理“功和机械能”一章的内容时,把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给予调整,使学生学习轻松易懂。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理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因此,有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因此,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特别是课件的优劣程度好与坏,直接决定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设计了几个问题做到猜想,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等,让学生从平时的经验中做到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

反思可以课前也可以课后,如教学设计完成后,可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堂效率是否高,学生会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师生交流是否会顺畅,授课的进度,内容与时间分配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产生不协调。同时,学生的反思也是课后反思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自己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又有个性。

经过了三个反思,加之完善、优美的教学设计,使师生的教学活动产生一种“谐振”,教学就会达到最佳效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