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专业19篇)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07 05:37:04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专业19篇)
时间:2024-02-07 05:37:04     小编:JQ文豪

推理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已知的信息中得出推断和判断。完美的总结应该贴近实际,突出反思和总结,让读者有所启发和收获。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总结的例子,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一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所提出的'关于人类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理论.多元智能评价是以促进发展的评价观,通过全面、客现地评价学生,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潜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实现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对目前高校学生评价理念、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keji年,卷(期):30(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多元智能多元智能评价全体学生改革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二

本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探讨了它对大学外语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情境化的创设,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做好教学评价.

作者:徐娟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40)分类号:h3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教学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三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的媒介作用凸显出来,但在实际运用中,英语使用者听、说能力的不足阻碍了英语的实际使用;同时英语使用者知识面狭窄,尤其是专门英语知识匮乏,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在使用中不尽人意。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重输入轻输出”、“重理论轻应用”、“重讲授轻互动”、“重结论轻过程”、“重语言轻文化和专业知识”等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需求,专业分工、行业细化及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以赤峰学院为例进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和完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能将英语理论和专业实际结合起来,能根据时代的背景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跨文化英语人才。

近年来,英语作为普及语言在跨国际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对英语人才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培养了一定水平的英语人才,但因其以教师讲授语法-词汇-阅读为主线,无法适应专业分工和行业的需求,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1)以理论教授为主,“重输入”而“轻输出”的学习理念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不利于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许多学生学习倦怠甚至厌学英语。这种课堂上缺乏实际的输出能力在就业中也会限制英语的实际运用,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2)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单一,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英语知识,很少涉猎到专门用途英语,专业英语知识的不足阻碍了学生在专业领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未来职场竞争中也会处于劣势。单一狭窄的知识结构也阻碍了英语教师的发展,在遇到专门用途英语问题时,英语教师无法给予学生理想的答案,有些教师甚至会面临尴尬的冷场;(3)开设的英语类选修课程较少,忽视了对英语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无法满足学生不同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对不同领域英语知识后续学习的要求;(4)传统英语课堂班型较大,大班授课不利于师生开展互动合作,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很难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较多,大班授课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对班级的调控;(5)以期末试卷成绩决定英语最终成绩,这种终结性评价机制挫败了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助长了平时缺勤或课堂表现不积极的学生侥幸心理,这种评价机制将大学英语学生课堂表现与期末最终成绩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通过对传统大学英语多反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不适应全面知识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人才需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大学英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因此许多学者开始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入手,研究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出现的问题并开始探索如何构建一条适合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培养新世纪英语人才的道路。赤峰学院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本科院校,具有民族院校的特征,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入学的英语成绩参差不齐,为了促进民族院校大学英语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以赤峰学院为例进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能够将英语和专业相结合,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英语人才。

(一)egp与esp相互结合。

刘润清认为,“将来英语学习的一个重大变化可能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以后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因此有必要与时俱进对大学英语进行重新定位,培养具有专业英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许多学者已经达成共识,在大学英语基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应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后续课程或拓展课程。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egp+esp教学为教改指明了发展方向,egp教学是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着重提高对英语的普遍性认识,强调语言的规律性,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esp教学是基础教学的后续和延伸阶段,是针对不同专业用途英语需求而设置,强调专业的特点和实际语言的运用。egp和esp的定位首先要符合国家的教育现状和社会需求,还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以及院校内部不同系别和不同层次的特征。例如根据赤峰学院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可在大一学年以egp教学为主,侧重英语语言知识的习得,提高英语语言基本技能,促进听、说、读、写、译等模块和谐发展;大二学年可以esp教学为主,在英语基础提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专业和需求开设专门用途英语,例如补充土木建筑类、旅游类、医学类、会计类、计算机类等专业英语词汇,引导和提高学生对专业词汇在专业篇章和语境的取义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egp和esp相结合的教学对现实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egp能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esp能帮助学生拓展专业知识,二者的结合为学生将来的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了基础,增加了选择的机会和竞争的优势,那些具有较高英语基础水平,同时又具备专业英语知识的复合型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和岗位中使用英语必定会游刃有余。英语教学必须与专业领域相结合,只有将英语的工具功能,专业功能和人文功能结合并协调发展的英语教学,才能适应职业分工对人才的需求,才能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英语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渗透。

(三)英语教师、专业教师和外籍教师相互合作。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语言与专业相结合的要求也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改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目前教师队伍还不稳定:英语教师关注语言层面,偏重英语词汇和语法教学,对专门用途英语存在瓶颈问题,很难给予学生某一领域知识的指导;专业课教师熟悉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但缺乏英语语言技巧,对学生的语言基础训练略显不足,很难理解行业篇章语境中的专门用途英语的运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将英语语言训练同专业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基于教改的大背景和传统英语教学现状,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改变角色进入转型期。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做好转型心里准备,利用多种途径,加强自我专业知识训练,优化和完善跨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将语言技能教学同专业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第二,大学英语教师应同专业教师及外籍教师合作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赤峰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参加讲座或出国进修,互相听课,撰写自修笔记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知识;既挖掘学科知识也钻研教学本身,参与教改讲座研究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模式,审视教学实践并提出解决策略;既提高学生心智也发展学生情商,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技能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加强与专业教师和外籍教师的合作,虚心请教专业领域教师解答疑惑,增加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度挖掘,认真听取外籍教师的教学讲座和建议,不仅了解西方文化,还能改变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大学英语师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自我修养,优化专业结构,渗透专业和外教资源,大学英语教师正努力成为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

(四)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补充。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具有英语技能及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而国内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一般只注重语言知识学习,有其局限性,因此根据不同学生兴趣差异,个性差异,专业差异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选修课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选修课作为大学英语补充课程,能够拓宽学生视野、了解世界文化,还能拓展专业知识,增加就业筹码。调整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补充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建设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系列势在必行。第一、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行业需求开设实效性的选修课,可开设针对语言技能提高的语言基础课程:英语听说、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等;开设针对行业需求的语言应用类课程:金融英语、商务英语、求职英语等;开设开阔视野,促进跨文化交际和文学素养的语言文化类课程:英美文学欣赏、古典神话、英文戏剧表演、中西文化等;第二、应在小班授课的班型上,根据个体差异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可采用角色扮演,模拟项目,视听说教学方法等;第三、教学手段应采用集文字,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赤峰学院近年来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开设了一系列英语工具型,实用性,交际型的选修课程,例如《职场英语》、《中西文化比较》、《英汉口、笔译》、《英美文学选读》、《实用科技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等课程。选修课教师根据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和多元评价机制因材施教,旨在补充学生语言基础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文化修养,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创新发展。

四、结论。

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egp+esp教学模式能将英语和专业相结合,将英语的工具性,专业性及人文性融为一体,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渗透第二课堂理念不仅提高了英语听说技能,更符合大学英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的相互合作和发展不仅弥补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也培养了既能教授英语也能涉猎专业知识的多元教师;和谐的选修课模式不仅补充大学英语基础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加就业优势。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大学英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本文提出的策略能够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建设性和实效性的理论和依据,以求重新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和平衡。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四

要提高大学英语听力的质量,必须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利用英文歌曲和影视作品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本文从听力教学中的问题入手,分析歌曲和影视作品的优势、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作者:倪健新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115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50)分类号:h3关键词:英文歌曲影视作品英语教学听力教学促进作用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五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所关注的不仅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还有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要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来说,许多校长和教师苦于无“良策”可循,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还只能用老一套的评价标准去看待研究性学习,这无论是对于研究性学习本身的发展,还是调动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都很不利的。笔者在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发现,多元智能的教学非常强调评价的作用。这种特点或许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有启迪作用的。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oyofmultipleintelligence),认为每个人都至少有7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从而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因而,在教学指导上,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这和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也是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对研究性学习富有启迪意义的重要条件。

承认学生多元智能的存在,就不能仍然套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待研究性学习,而应该以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才能发挥研究性学习优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智能测试和传统的智力测验是不同的。(1)此种测试采用物质、器材、交谈来提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传统的智力测验仅使用纸、笔。(2)此种评估的结果只被认作是被评者智能的部分表现,既不是其智能的唯一指数,也不与其它人比较并排序,将受评者的强项和弱项加以比较,有利于提出未来学习方向的建议。也不认为分数能代表一切。这种评估过程要向家长、教师,甚至向学生自己提出建议,告诉他们在家里、学校里和更广大的社区里,什么样的活动是可行的。根据这些信息,儿童能够加强他们自己智能的弱项,结合自己智能的强项,以便更好的满足学习的需要。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提出评估是教学的最大需求。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研究性课程的实施要以准确的了解学习者智能的状态为先决条件。只有精心策划的评估过程,才能引导学生根据充分的信息作出适当课题领域的选择,才有可能在发生问题时有针对性的寻求补救的方法。对于智能缺陷的评估,可以预测学习者将要面临的困难,并提出通过另外的途径达到学习目标的建议(如通过空间关系学习数学,通过语言智能学习音乐)。这样一来,评估在教学中扮演了中心的角色。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标准:过程?结果?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同其它评价一样首先要解决价值标准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是当前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在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的应用研究中,我们觉得这种观点是矫枉过正的,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会造成误导。

在20世纪中期,科学史家库恩还对当时的教育提出强烈的批评,认为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作验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和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现。这种知识观引起人们对科学教育的反思。施瓦布以“科学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为前提,在“作为探究的科学”和“通过探究教学”两根理论支柱的基础上建构他的研究性学习理论,指出研究性教学是“对探究的探究”。由于研究性学习理论在我国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学生象科学家搞研究那样来学习科学,是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再加上杜威“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及布鲁纳的“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类似片面言论的影响,人们对这种印象深信不疑。如有研究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过程教育”,“不太在乎知识”。研究性学习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点笼罩之下,变成重点学习科学过程技能,附带才是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其极端则是使用什么原理或获得什么概念变得无并紧要了。

事实上,即使真正的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而是紧密结合的的。说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是要求人们以动态的观点看待科学研究成果,而不是说科学研究可以脱离现有知识基础去建“空中楼阁”。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根据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也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许多感性的知识,才使新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加涅还进一步把学习分为三类: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并指出每一种学习都有是以前一种学习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属于问题解决的高级学习,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某种理论作指导,而且学生也只有在所作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简言之,研究性学习也不可能轻视结果。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贡献: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的特定智能(或智能的组合)进行评估,应当侧重该种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数学的评估应该提供数学领域的问题。对于年幼的儿童,可以采用皮亚杰式的提问,尽量减少语言的使用。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在一个新的数字系统中作出推导证明,也就足够了。在音乐智能方面,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也可以让他们练习用小节组合成旋律,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要他们说出如何从主题发展成回旋曲。当然,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也指出,我们不能抽象的测量某一种智能。

研究性学习者的智能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使用该种智能的媒体时,看被评估者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同等重要的是,评估必须在被评估者有选择余地的时候,确定其最愿使用的智能。做到这一点的一种方法,就是使评估者置身于相当复杂的环境中,而这种环境能激发他所拥有的多种智能,或提供一组根据不同智能设计的器材或场景,然后观察他或她是否被吸引及钻研的程度。比如一个孩子看了一部情节复杂的电影,其中几种智能的特征特别突出。如音乐迷人、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有个谜团正待揭开,或形体动作精彩等,都有可能吸引这名小观众。电影看完之后,经过询问可知这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并从中得出他的智能特点。或者可以考虑将孩子带到一间大房子里去,屋子里陈列着或提供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器材设备或游戏,简单的记录他们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游戏中所花费的时间,就能知道不同孩子的智能状况。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还提供了专题作业的5种评估方式:

1.个体的智能特征。这个特征指的是学生在专题作业中表现出来的认知智能的强项、弱项及其发展倾向,包括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倾向(如有天冒险精神)和学生个人的智能特征(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

2.对事物、技能和概念的把握。专题可能很精彩,但可能与学校课程毫不相干,或者相互矛盾。从这一方面的评估,人们可以看出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对概念的掌握及运用的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可以和教师协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校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自己创设一个专题。学生也可以挑选他希望包含在一个专题中的事实、技能和概念。

3.作品的质量。每个专题的成果实际上可由某一类作品来体现,如喜剧、科学实验、历史叙述等。它们有各自的评价标准,滑稽剧不能用演讲的标准来衡量。常用的质量标准包括这几方面:创新与想象力,美学判断力与技巧,为突出独特的概念对专题的发展以及实施中的表现等。当学生持续创作某一类作品时,他会逐渐熟悉其评估标准,并学会在这一领域内进行思考。

4.交流与专题作业为学生提供与广大观众、同学、其它合作者、教师和其它成年人以及与自己交流的机会。有时候这种交流是公开的,如在戏剧和音乐表演中的交流。即使在科学或历史的专题作业中,学生也需要与他人交流有关发明和发现的技巧。因为这种交流过程与做实验、在图书馆查资料完全不同。

5.反思。智力增长非常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特征,就是回顾已进行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评估进展、提出改革方案和应用在教室里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和能力。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反思、检查作业,根据长期目标、行为方式和它过去作业的相关性,进行构想。同样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这种回顾和检查内部化,从而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估。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对评估者提出了要求,他们的工作和职责是尽可能敏锐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学校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些专家必须会运用智能展示的手段。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对评估环境也提出了要求。评估环境应该结合实践的迫切需要而设置。应该将评估和课程联系在一起,在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专题和活动时,尽量促使他们展现各自的能力。在我们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应用研究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研究中应致力于帮助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下建立起多元的、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六

英语写作是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写作的过程是语言输出的过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拥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以及交际活动中与他人的良好合作,还需要主动建构新知识.建构主义强调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社会文明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着积极的启示.

作者:韦储学weichu-xue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4刊名:高教论坛英文刊名:highereducationforum年,卷(期):2008“”(3)分类号:h319.1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启示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七

图式理论是关于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学说.本文尝试分析图式在口译过程中功能,认为图式以及图式的激活有助于口译过程中信息的理解、记忆和预测,并指出在口译教学中应注意传授各种话题的背景知识,强化、拓展和激活口译员的图式知识来提高口译训练效果.

作者:吴玲娟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4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32)分类号:h3关键词:图式背景知识口译口译教学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八

语言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根本目标.但是多数大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仍然是懂英语的“聋哑人”.这严重背离了语言的本质和语言学习的初衷.本文以语言的交际性为视角,根据实际教学中的'感受和体验,探讨进一步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

作者:曹少森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50)分类号:h3关键词:语言的交际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九

主要介绍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以及这种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并指出学校教学中应该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学生、教学和评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贯彻多元智能理念,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杨琳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联合大学信息技术中心,甘肃,兰州,730000刊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valley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教学策略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十

论文摘要:多元文化政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和教育平等。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社会建构主义对多元文化教育有着指导意义。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为蓝本,从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这四个原理出发探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多元文化并存是当今世界各多民族国家共有的现象,但各种文化在同一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各有不同。在西方,由于少数民族对主流文化同化的抗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很多国家开始实行多元文化教育。

笔者发现,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提倡的一些教学观可以应用到多元文化教育中。他主要依据社会相互作用和文化环境来解释学习,认为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动影响个体的发展和学习。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借鉴该理论中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这四个原理的启示可以改善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及移民的教育问题。近年来美国教育界对多元文化教育这个主题给予了较多关注。本文主要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为蓝本,探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及其维度。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education)有多种定义。一般而言,广义的多元文化教育是通过学校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公平;狭义的多元文化教育则是通过学校教育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特殊学生的教育平等。(靳淑梅,)。

美国著名多元文化教育学者詹姆斯・a・班克斯(jamesa.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

(1)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所有学生,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类群体,譬如在性别、民族、种族、文化、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方面各不相同或属于某种特殊群体(例如有精神障碍、失聪、失明的儿童或天才儿童),他们在学校中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教育。

(2)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它规划并引起学校的改革,以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取得成功的平等机会。

(3)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说明它努力去实现的理想目标,例如教育平等和废除所有形式的歧视――在人类社会中短期内不能完全取得,需要一个过程。(白亮,)由此可见,多元文化教育目的在于改变整体学校的环境,使来自不同种族的不同性别的学生、身心残障学生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享有均等教育机会。而且这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仅需要学校,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

班克斯在他的《historicaldevelopment,dimensions,andpractice》一文中探讨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主要维度,即内容整合(contentintegration)、知识建构(knowledgeconstruction)、减少偏见(prejudicereduction)、公平教育(equitypedagogy)及授权式多元文化(empoweringschoolculture)。内容整合是指教师使用各种不同文化的实例、数据和信息。例如讲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作出的贡献,选用教材中包含大量非主流群体的作品及女性作品等。知识建构指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是如何产生及如何受到种族、民族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的。减少偏见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包括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包括更民主宽容地对待他人。公平教育则是采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促进不同民族和社会阶层的学生获得学业成功。有证据表明,某些民族和种族群体,尤其是墨西哥裔和非裔美国学生,采用积极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效果最好。授权式校园文化指学校机构设置和实际运转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及促进其情感发展。例如,取消分轨制和能力分组,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非对他们乱贴标签。

二、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现状。

曾有数次学业成就测验研究表明,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及土著印第安学生的测验分数明显低于欧裔和亚裔美国同学,这与上述群体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非常一致。

现在,非裔美国人、拉美人及白人儿童之间的学业差距正在以缓慢的速度缩小。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差距明显缩小。但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不同民族的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成绩上的差异基本稳定。同时,他们在sat上的成绩差异也在减小,但速度同样很慢。

为什么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成就测验成绩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生?原因有经济、社会、家庭、文化及学校对他们不公正的对待等。许多非主流群体居住的社区普遍存在着长期失业、无业及工薪微薄的现象,对其家庭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个不利条件是他们所能进入的学校,如市郊、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甚至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欠佳、合格教师过少且学生人数过多。通常,少数民族学生之所以表现差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其文化背景不一致。而学业成绩出众也很可能不被学生所在的群体认可。相关研究发现,在许多非裔美国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他们中努力学习的孩子会被同伴指责为“模仿白人”。相反,许多亚裔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出色的学业成绩,因此会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于是,许多亚裔儿童在学校里表现非常出色。非裔美国人、土著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一般喜欢与他人合作,他们在合作条件下比在传统竞争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如果学生的母语和方言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则他们可能会降低对学校的认可度。另外,由于对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抱有低期望,同时也是出于好意,教师或管理者将这些学生不恰当地安置在低能力组中或进行分轨,或让他们接受某种特殊教育。学校的低期望导致了学生的低学业成就。

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及土著印第安学生的低学业成就也许只是暂时的。近几十年来,随着非主流群体逐渐有了稳定的经济保障并跨入中产阶层,其后代的学业成就将有望与其他群体保持相当。而学校这个中产阶层机构具有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的功能,它所要做的就是为贫困儿童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学校若要提高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和土著印第安学生的学习成绩,则应实行全面的教育改革或采取一些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措施。

转载自 COOcO.NET.Cn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代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有很多有益的启示。他强调个体学习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社会可以对个体学习发展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该理论中有四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即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它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维度: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教育、授权式多元文化等,是内在统一的。

1.社会学习。

维果茨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指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与成人及有能力的同伴的交互作用来进行的,故主张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学习。不同种族、民族、社会阶层的学生之间应该消除偏见,将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后合作学习。因此多元文化教育应该倡导双语教育、公平教育,反对能力分班,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能充分接触多样文化的合作学习。

2.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儿童对处于最近发展区中的概念学习得最好。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时,他们中可能有这样一个同伴,该同伴能在稍高的认知水平上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且在最近发展区内,则他可以帮助或影响其他同学完成一项他们自己单独不能完成的任务。可见,比起和学生处在不同认知水平线上的教师,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协助使得学生更容易在最近发展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取得较快的.进步。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学习中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

3.认知学徒。

认知学徒是指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的相互作用,逐渐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这里的专家既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比自己优秀的同伴。让学生当老师的“学生教学”是认知学徒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中活动,使较优秀的学生帮助不太优秀的学生完成复杂的任务。例如,来自亚洲的学生对亚洲文化有比较直观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可以向其他非亚洲文化背景的学生讲解亚洲文化并在讲解中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

4.中介性学习。

中介性学习即提供支架的情境性学习。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困难的、现实的任务,然后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以完成这些任务,而不是只教授点滴知识,并期望某一天学生能够完成复杂的任务。情境性学习主要是指现实生活中、真实活动中发生的学习。多元文化教育中应利用学校的多元种族特色,让学生置身于和多种族、族群直接接触的情境。身处白人、拉丁美裔和非裔为主的学校或社区的学生,十分缺乏与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团体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可利用影片、录像带、照片等替代性方式。另外,还可以在多元文化校园中举办民族集会或某个团体的特殊庆祝活动,在学习他族文化的同时还能联络感情,消除成见。

综合上述四个基本原理,笔者认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时,在社会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扮演认知学徒的角色,进行中介性的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内容整合、知识建构、授权式多元文化,以达到减少偏见、公平教育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多元文化教育越来越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多民族文化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文化歧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通过文化教育的平等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等。总之,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和教育平等,类似于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和而不同”的人际观念。为了能实现上述目标,各国也做了很多多元文化的教育实践,其中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较多。班克斯在提出了多元内化教育的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教育及授权式多元文化五个维度。这就为多元文化教育制定了一个较完备的研究框架。

笔者在分析了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状及来自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在成就测验上的分数远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生的原因后,认为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等四个基本原理对多元文化教育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班克斯的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维度相辅相成,对改善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及移民的教育问题及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dennisney,valentinaionalpsychology:constructinglearning(edition4)[m].sydey:prentice-hall,.

[2]jamesionsofmulti-culturaleducation(revisedfrom:james,“historicaldevelopment,dimensions,andpractice”)[m].newyork:simon&schustermacmilan,1999.

[3]白亮.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的困境与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09,(2).

[4]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

[5]靳淑梅.多元文化教育及其实施途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0,(11).

[6]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荣司平.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十一

[论文摘要]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心之一,在新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口语课堂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和配套辅助设施三个方面为口语教学构建改革框架和实施办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纲要性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试行)》(以下简称为《课程要求(试行)》)中,第一部分的“教学性质和目标”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义为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折射出大学英语教改的重心之一就是加强听说,这是针对过去大学英语以阅读理解为主而学生听说能力较弱这一状况提出来的。20xx年1月26日教育部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九大目标”中也明文规定:“用信息技术实施英语教学,4年后使60%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解决英语听说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在新的改革环境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拟从口语课堂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和配套辅助设施三个方面提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改革方案。

二、口语课堂设置。

我国很多高校目前都开设了一周两课时的听说课,但是基于听力材料量大、学生人数过多等因素,再加上大学英语新四六级增加了听力的比重,许多老师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听力练习上,而相对留给学生练习口语的时间很少。事实上,说和听是口语交际中密切相关但却是形式上完全不同的两个相反的行为过程,光靠“听”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我校在目前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中,就单独开设了一周两课时的小班口语课,就推行了半年多的结果来看,成效显著。口语课人数不宜过多,三十人左右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既便于教师控制课堂活动进程,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效果也会更好。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口语教室,口语教室里的桌椅可以自由活动,方便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

《课程要求(试行)》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一般说来,一个高等院校的生源差异较大,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造成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参差不齐。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所有学生在同一种教学模式下接受知识,往往会出现好的同学吃不饱,差的同学吃不透的情况。因此,口语课堂实行分级教学十分必要。新生入学时即接受口语测试,由教师一对一进行并作出等级评估,可根据各高校实际的师资力量分成两个或三个等级,再进行分级教学。分级后的教学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根据各个等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

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第二课堂能创造更多的英语语言环境。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英语语言输入的信息和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模式。

新生入学后首先应该进行纠正语音这一基础工作。大学新生来自祖国各地,一来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二来受到各地方言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语音缺乏准确性。大学英语可参照专业英语低年级语音课的教学模式,在第一学期时安排一周一个课时的语音课,教师讲授发音要领、规则等并作出示范,可配套播放纯正的英音和美音朗读带,让学生跟读。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可采取大量的语言练习和跟读的形式,特别是句型练习,教学内容通常以课文或与课文相关的情景为主,要求学生先充分分析理解材料,然后跟读、背诵,再做替换练习。在口语教学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这种途径使学生获取大量的语言信息,构建较好的内涵知识体系。在一定基础之上,教师再注意将口语练习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将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运用到与自身有关联的语境中,创造性地使用。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进行信息输入,并根据课堂进展情况作出调整。此外,在口语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一段录音材料或影视材料来进行听说训练,先让学生听几遍语音资料,然后可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复述或表达。这是因为听是语言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听力水平的提高能激发学生开口说话、进行语言表达的愿望。

四、配套辅助设施。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配套教材,虽然现在大学英语教学有许多现代化的辅助手段,然而传统教材的地位还是不可取代。目前大学英语口语教材普遍缺乏系统性,市面上口语教材很多,但专门针对非英语专业又适应各专业学生普遍需求的教材却少之又少。因此大学英语口语教材应选择与校园学习生活相关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内容,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各大高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需求,组织教研室师资编写适宜的教材或实用手册,并在教学中注意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予以完善。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心之一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即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在口语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与现实生活类似的交际情境以促进学生获得语言知识,进而提高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网络教学主要可以课堂演示、个别教学指导、教学模拟、远程教学等模式,或借助网络语音对讲功能或影音资源等进行教学。如通过语音聊天,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可以开展广泛的口语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学校也可在方便学生进入的校园网上发布一些影音资源,使学生既可在线收听内容丰富的英语在线广播,又能在线收看英语原版电影、电视节目等,为学习者创设寓听于乐、临场感强的听说环境,使学习者在大量的语言输入中不断增强口语能力。各大高校还应借助或自行开发具有听音、跟读、录音、对讲、测试、评估等功能的多媒体口语软件,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监控。

五、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也必须顺应大环境的要求循序渐进的实施改革。在口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现代信息技术部门、教师和学生等各个环节应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融入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岭.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理念、新系统、新模式、新方法[j].外语界,20xx,(1).

[2]董明.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xx,(5).

[3]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xx,(5).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5]王小萍.英语口语网络教学模式探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xx(9).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十二

比如,由巴赫创作的《萨拉班德》与《库朗特》这两首舞曲体裁中,演奏者在其演奏的每一旋律段落时,都应按照音乐的初衷,严格遵循统一的节奏与速度,如若演奏者节奏与速度违背了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特点,在其演奏中不能很好地驾驭作品的节奏和速度,就会曲解和改变作品的音乐艺术形象与内涵。因此,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进行严格的处理与把握,弹奏时要格外注意、仔细辨别节奏本身的韧性、弹性、均匀性以及个性化特点等。如在哈恰图良所创作的《民间音乐风》中,其音乐节奏明朗丰富、极具艺术性色彩,充分体现出了亚美尼亚等地民族所特有的音乐风格与特征。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只有细致精准地把握音乐节奏,才能将音乐的艺术表现发挥到极致,从而给听众一种鲜明、美好的艺术享受。

增强身体动觉智能,提升钢琴演奏技巧。

身体动觉智能主要是指表演者通过对其肢体的有效调控,运用动作语言与表情语言,来揭示传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熟练掌握各种不同的钢琴演奏技巧,是我们每位钢琴学习者和演奏者学习钢琴艺术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加充分、更加准确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实质、塑造良好的音乐艺术形象、展现作品的音乐艺术风格等,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音乐所服务。弹奏钢琴看似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演奏者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弹奏钢琴的方式方法就可以弹奏,但这只是对演奏的一个初步认识。演奏者如果要想将音乐作品充分发挥到极致,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完全不够的,因为一部音乐作品的最终完美展现,是要以精湛的音乐演奏作为支撑的。而卓越的弹奏技巧,是靠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度发掘经验而获得的。为此,在我们的钢琴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学习而言,必须使其坚实地掌握各种演奏技能,并将各种不同演奏技巧的.运动感觉方式,如手型的姿势状态、掌腕关节的支撑与运动方向、指尖的弹奏力量以及整个身体在演奏时重心的感觉等,把握得非常精准规范,增强和提高学生在演奏时的动觉调控能力,完好地实现动觉对钢琴演奏动作的良好掌控与调节,从而为日后的钢琴学习与演奏奠定坚实的艺术条件和基础。

加强语言智能,增进解读音乐作品能力。

语言智能是指通过语言思维模式,用语言传递和诠释事物中更为深层内涵的能力。在一首音乐作品中会存在许多音乐表情术语,它们是呈现和揭示音乐内容和情感的关键之所在。表演者只有对这些情感术语做到精准良好的掌握,才能正确科学地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特点与内涵实质。在过去传统的单向音乐钢琴教学方式中,部分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演奏技巧方面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参与音乐、感受音乐的过程,这样势必会对学生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学习音乐。为此,在我们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选择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艺术特点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进一步扩大。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钢琴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相应的讨论,通过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思维,阐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将间接抽象性的音乐思维,转换为自己熟知并便于把握的直接具体形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演奏艺术水平。

开启自我认知智能,提高自我完善能力。

自我认知智能主要是指人们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调节、自我成长发展的智慧和能力。一位掌握拥有自我认知智能的人,不仅可以准确地评判与认识自我,同时还能够积极鼓励和引导其他人也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从而有效地认识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在我们目前的钢琴教学课堂上,很多学生基本上习惯了教师在布置新作业时,为其讲授重点难点,并辅以现场示范的教学方式。但就某种意义而言,这种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自身对音乐作品认识和理解的空间,不能很好地做到真正诠释作品内容的本身。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将学生变为真正意义上的钢琴学习者。笔者个人认为,首先要依照学生演奏的不同程度给与学生一些建议性的见解,并指出在这段学习期间什么样的钢琴作品更加适合于他,给出其一些可选择的曲目范围,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去认识和把握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其次,钢琴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启发式的钢琴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案和内容,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智能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弹奏出高水平的钢琴艺术作品。当学生完成好作品后,教师要对其演奏进行相应的评价,指明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使学生的音乐作品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地历练和提高。这样做的目的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思考的能力,同时还能使其逐步懂得对钢琴演奏的自我修复与完善,从而为其日后进行钢琴艺术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上述所提及到的这几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多元智能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对我们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而且也为我国钢琴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我们要将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地运用到钢琴艺术实践当中,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钢琴艺术人才,这同时也成为了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内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笔者坚信,只有做到这一点,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才会沿着更好的艺术道路不断地向前发展与迈进。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十三

主要介绍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以及这种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并指出学校教学中应该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学生、教学和评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贯彻多元智能理念,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杨琳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联合大学信息技术中心,甘肃,兰州,730000刊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valley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71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教学策略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十四

论文摘要: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输入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参与和需要,忽视教学中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认为,逐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感的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情感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必要并且迫切的。

情感是教学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在饱含积极情感的课堂氛围中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称为情感教学。实施情感教学需要教师把学生真正看做教学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融洽、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互相信任、喜教乐学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rogers)、马斯洛(maslow)等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提出了情感对于语言学习,尤其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重要影响。他们认为,情感作为认知活动的驱动器,对认知活动起着推动和组织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活动当中来获取更多的学习机会。ellis也非常重视情感因素,他认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对解释个人学习成果的差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内,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朱纯、戴曼纯、周娟芬等国内研究者对外语学习者的动机、信念、焦虑感、自我归因能力等的分类、作用及其与成绩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讨。从他们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尤其突出。英语教学不同于母语教学,英语教学需要情感因素的大力支持,学生对于英语的情感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学习的最终效果。中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学习主体的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成败有着特殊的影响和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健康和愉悦的情感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到底受到了多大的重视?我们在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情感教学呢?笔者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8级2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情感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英语课堂上还是没能具体实施。

1.教师方面。

在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扩招、多媒体课堂教学等客观因素导致现在大多采用大班授课,英语课程课时相对较少,任务加重,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而忽视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缺乏创设良好、互动的课堂教学气氛等。课堂中师生情感没有交流,教学陷入一种沉闷、无生气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堂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出现心不在焉、低头看其他书甚至逃课等现象。学生也因达不到要求而产生焦虑、害怕、紧张、怀疑、厌恶等情感问题,最终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2.学生方面。

现在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都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就是应付考试,通过四、六级以求顺利毕业。虽然有不少大学生是抱着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的事业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来学习英语的,但由于学生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记笔记,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此外,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不强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很多学生在面对教师和全体学生说英语时感到紧张和焦虑,总是担心自己说错,很难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的语音、语调不标准,词汇量小,语感也较差,缺少自信,不敢开口,担心教师和其他学生嘲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更是如此,这也导致学生上课不敢参与课堂活动。

二、实施情感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语言教学的研究和分析,笔者深刻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所体现的重要作用。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减少学生的焦虑,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现状特点,对实施情感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深入探索,即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何营造课堂气氛,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如何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等。同时,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8级2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实施情感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观念与角色的转变。

随着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外语教学的重心已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但广大外语教师在关注教材、教法的选用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却未能对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事实上,教师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控制者和决定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合作的活动体,教学要充分体现民主、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加强学生认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由于四、六级考试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知识的学习与建构。因此,学生必须改变过去被动的、木偶式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教师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对于发音不准确的学生,教师可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每学期的第一周专门进行有计划的语音训练,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建立学生说英语的自信。这样,学生就会很主动地在课堂上发言,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3.缓解学生焦虑心理,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教师要积极营造大学生的有效学习环境和氛围,调动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积极开展多样的课堂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营造积极的英语课堂氛围。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采用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全体活动,如presentation(演示表演)、集体讨论、小组对话、角色扮演等。在每项课堂活动进行中或结束后,教师可用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表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任何细微的进步,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在每位学生回答完或中间停顿的时候不要直接给学生纠正语言错误,教师要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给予积极的评价,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比如,用更合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重复学生的观点,既能跟学生进行观点沟通,又能指出学生语言方面的错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增加师生融洽的情感交流。

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也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更有效地学习。在课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师生间的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班级公共邮箱、网络平台等教育资源来发布信息,布置学习任务,帮助、指导学生。

三、结论。

在实验期间,笔者采取课堂和课外活动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全程跟踪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促进和影响。

(1)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对情感教学的重视程度,教师在重视学生语言知识认知过程的同时,更重视课堂活动的安排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形成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网络。不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能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3)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呼吁外语界同行对语言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视,并提出一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积极情感因素的可行性建议,从而激发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调动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最终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十五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发展越发迅速,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师资力量困乏、学生素质低等问题。要使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必须要对其存在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着力寻找改革的突破口。高职英语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力于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单方面注重传授英语专业知识,忽略了对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听说读写的能力差,高职英语教学成效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成为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结合高职学生以及高职英语课程的特点,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各项智力,从而能更好地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1995年相继通过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的研究以及大量的心理学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提出的人具有八种智慧的理论[1]。这八种智能主要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感知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其中,语言智能就是指人具有运用语言进行口头交际及书面表达的能力;数理逻辑智能是指运用数字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空间感知智能是指人能准确表现感觉和视觉空间的`能力;音乐智能是人能感觉、辨别、表现音乐旋律的能力;肢体运动智能是指能运用身体的部位表达心中的想法和感觉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是指能察言观色,明白他人的情绪、感觉、意向等的能力;内省智能是指有自知之明,并不断反思自我的能力;自然观察智能是指观察自然届的各种形态,并对其加以识别和分类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智能观念。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方面的,每种智能都是相互独立的,并以多元的形式并存。每个个体或多或少都具有这些智能,只是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和发挥程度,这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智能特征。

多智能理论给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应该是开发和挖掘人的多种智能,并使这些智能发挥重大作用。学校教育更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潜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多项长处,从而使学生提高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其智能特色的职业定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没能很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恶性循环。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就是要倡导学校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教师要让位给学生,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挖掘自己多元的智能,找到自身的长处,发挥优势智能的巨大作用而获取知识、经验,提高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最终更好地运用和发展自己的各种智能。

(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高职英语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多下工夫,以创新为目标,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力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高职英语教师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如教师可以通过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朗诵比赛、单词游戏、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智能;通过开展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内省智能,引导学生自主寻找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并学会自我反省,不断地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同时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既然学生具有其多元的智能,那么,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单一的,应该要做到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有机结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他们各自的智能特长,采用强恰当的评级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而更注重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只要是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并通过强化学生的长处来促进学生各项智能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英语教学,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英语教学课堂,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十六

摘要: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是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以语篇分析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和培养语感,进而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在分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语篇分析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解决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问题的对策,旨在说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的重要性,以期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十七

语言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根本目标.但是多数大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仍然是懂英语的“聋哑人”.这严重背离了语言的本质和语言学习的初衷.本文以语言的交际性为视角,根据实际教学中的'感受和体验,探讨进一步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

作者:曹少森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50)分类号:h3关键词:语言的交际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十八

随着社会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受阅读本身的概念和模式影响产生的传统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及两者的利弊,以期对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有所启迪.

作者:袁嘉粒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48)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法传统以学生为中心

共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篇十九

皮亚杰在其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0~2岁时感知运动阶段,2~7岁是前运算阶段,7~11岁是具体运算阶段,11岁以后是形式运算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发展水平,形成适合其年龄水平的认知结构。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了解班级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阶段,只有教师了解了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才能采取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活动能和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有其特殊的发展水平,如果忽视这些阶段特征,将对幼儿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当前一些幼儿园和社会上举办的兴趣特长班上举办的诸如珠心算等课程,有的是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过早的让幼儿接触到这些与其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内容,这将严重阻碍幼儿的健康发展。0~2岁是幼儿的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幼儿靠感觉和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并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体的不同。“客体永存性”概念的发展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这一阶段的幼儿主要靠感觉与动作认知事物,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应该多提供一些可供幼儿自己探索的物品,让幼儿自己去摸索,通过实在的接触去感觉物体,幼儿的认知在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2~7岁是儿童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学习并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在这一阶段的幼儿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给幼儿创造可供交流的环境。这时候幼儿也愿意用语言和老师沟通,喜欢提各种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是这一阶段幼儿的普遍特性,教师在对幼儿的这种提问中要有耐心,要积极地去回应他们,抓住机会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对那些不太爱说话的幼儿给予关注,以免错过了其语言发展关键期,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尊重幼儿主动学习的权利。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需要有丰富的环境,儿童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因此他们对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批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课堂和课本来展开,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被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应做的就是不断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皮亚杰对这种教师主动地教而学习者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的教学提出了批判,他认为儿童的发展需要丰富的环境,教师应去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创造适合他们主动探索的环境,让他们在亲身的实践中去主动建构他们的知识。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喜欢自己探索事物等这些都是幼儿固有的天性,然而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中这些天性都被抹杀了,每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嗓门一开,幼儿就会一致的坐直,把小手放在背后,笔直的坐在座位上,俨然如小学乃至初中的课堂一般。幼儿园应该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的,这是对儿童天性的尊重,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教师应明确幼儿是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教师自己应做的就是事先制定好教学计划,设计好主体活动,创造适合的环境,让幼儿在丰富的环境中主动的去建构知识,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让教学活动轻松愉快的开展。积极主动的探索事物是每一个幼儿向往的,他们不希望别人在他们不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打扰他们,我们应该尊重幼儿主动学习的权利,当然这也是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所应当做的,只有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尊重幼儿,发挥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才是幼儿教师应该做的。

三、学会给幼儿制造认知矛盾。

皮亚杰理论认为认知发展以来于四个因素:生物性成熟、有关物理环境的经验、有关社会环境的经验、平衡。平衡是认知发展中的一个核心因素和动机力量。平衡是指在认知结构与环境之间生成一种最佳均衡状态的生物驱力。同化和顺应是平衡的两个过程。当儿童在接受新的信息时,同化和顺应就会发生。我们从六岁的艾莉森和她的父亲在一辆车里的事为例。他们的.车以每小时6英里的速度行驶着,在他们面前大约100码的地方,有另外一辆车。他们在这辆车的后面行驶了好一会儿,两辆车之间的距离一直没变。艾莉森的父亲指着这辆车问她,“哪辆车开的更快一些?是那辆还是我们的?还是两辆的速度是一样的?”艾莉森回答说另外一辆车更快。当父亲问为什么时,她回答说“因为它在我们的前面”。她的父亲对她说:“实际上我们的速度是一样的。”这就给艾莉森制造了一个认知矛盾。若是同化信息,艾莉森就会认为她爸爸在和她开玩笑,她的认知结构没有发生改变,若是她的观念系统顺应新的信息,其认知结构发生了改变。在这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儿童的认知获得发展,但是需要制造认知矛盾,只有当输入的环境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儿童的认知才会得到发展。幼儿教师要善于给幼儿制造认知矛盾,因为只有当输入的环境信息与学生的图式不相匹配时,学生的认知才会出现发展,但是在给幼儿呈现学习材料的时候,要做到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不能被幼儿立即同化,如果提供的学习内容太过容易,幼儿则没有兴趣,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内容也不应太难,内容太难,超过了学生的当前认知水平,则幼儿就无法完成顺应。

四、给幼儿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

皮亚杰理论认为社会环境是认知发展的关键资源,认为儿童的知识、认知结构是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主动建构的,儿童在于周围的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了认知的发展,因此认为教师必须设计一些能提供社会互动的活动。学前儿童处于2~7岁的年龄段,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还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和思考,皮亚杰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为“我向思维”或“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简单的理解就是说幼儿认为别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与自己的完全一样。在这一阶段的幼儿没有意识到其他人能够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儿童要想顺利进入到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就必须去“自我中心”。发展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因此给幼儿提供互动的机会很重要,幼儿在与其他幼儿的交流和合作中慢慢学习到他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别人与自己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这有助于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当儿童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就顺利进入了更高级的认知阶段了。幼儿的发展需要尤其需要丰富的环境,同时幼儿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诸如语言、社会等方面认知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需要给幼儿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帮助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主题活动和方案教学是当前幼儿教育所提倡的活动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共同特点就是都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为这些主题活动和方案活动是幼儿自己讨论或者和老师一起讨论决定的,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幼儿积极的互动、交流和配合,这给幼儿提供了充分互动的机会,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幼儿如那自然生长的植物,他们需要自己的自由和空间,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思想,他们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经验的获得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但是对幼儿来说,直接的方式是最适合他们的,也是幼儿最乐意去做的。幼儿有其自身认知发展水平阶段,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做的就是要认清这种认知发展水平的阶段特征,在教学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主动学习的权利,要去给幼儿制造认知矛盾,给幼儿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正能够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有效的教学。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