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实用17篇)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26 06:57:05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实用17篇)
时间:2024-01-26 06:57:05     小编:MJ笔神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总结要突出主题和亮点,重点突出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成果和收获。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者的总结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一

摘要:快乐体育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在快乐中进行体育教学,在体育学习与练习中满足身心需求,陶冶情操,寓教与乐,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为教学归宿;快乐体育作为一种新的体育理念,越来越为我们所熟悉,并且逐渐的被融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本文依据行为科学,学校体育学等学科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了快乐体育的含义、实质、特点及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快乐体育是着眼于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着手,通过课程设计来逐渐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和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

2、快乐体育的实质。

在此思想指导下的、富有人文特点的全面教育。

3、快乐体育的目标。

快乐体育实施的最终目标是将死板的、固定模式的体育教学转变到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上来,作为一种现代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的产生和流行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从长远来看,快乐体育将成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一个巧妙结合点。

4、快乐体育的特点。

4.1教学思想:

主张以“以生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而面向终身体育,从兴趣入手,抓住学生得体育情感,促进乐教、乐学、会学、勤学,将育体和育心相结合,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4.2教学结构: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高度统一。

4.3教学教法:主张采用启发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强调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4.4教学组织: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波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4.5教学关系:主张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并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5、快乐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区别。

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

以下分别列出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与快乐体育教学方法模式的对比。

(1).教学任务:“三基”教学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2).教学特征:系统性、规范性、全面性、程式性;

(3).教学目标:以体为本、追求健身、掌握技能;

(4).教学方法:直观法、灌输法、填鸭式等;

(5).课堂纪律:强调集体性、纪律性、划一性;

(6).师生关系:教师为主、师道尊严;

(1).教学任务: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树立终身体育思想观念;

(2).教学特征:兴趣先导、参与体育、体验体育、享受体育;

(3).教学目标:以人为本、追求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特长挖掘、情感交流;

(4).教学方法:启发式、游戏法、情景法、竞赛法等;

(5).课堂纪律:变化让你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6).师生关系:师生感情融洽、主导、主体同等重要;

6、快乐教育的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以“人”为本的。

素质教育被提到了更高的要求。而快乐体育的核心是把全面的育人视为体育教育的目标,强化情感、兴趣、创造,个性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主动学习。

6.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6.2有利于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6.3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6.4有利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双向性;

6.5有利于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7、结束语。

总之,快乐体育这种教学方式对我们中学体育教育起着激发学生兴趣,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促使教师不断提高的重要作用,但要想它充分发挥它的这些作用还需要我们结合教材与生活实际,刻苦钻研,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真正享受体育的快乐。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二

按照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处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而课程改革就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因此,首先,作为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和学校领导、教师应该自上而下地转变教育思想,扭转重智轻体的教学倾向,真正将德智体美劳贯穿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其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面对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应该汲取有关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精华,将学生的终生受益与体育效益结合起来,树立起一种终身体育的观念。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以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为依据,使学生乐意去学、愿意去学,从体育课程中得到快乐。第二,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比如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将体育社会人文学、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放在教学中,让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具有实用性,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育要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有物质作为保证,如果没有良好的设施条件以及工作环境,任何形式的素质教育,任何的新课标改革都很难顺利实行。

1.4突出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和手法的多样化。

首先,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育应该采用能动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改革增加课程的开设次数,并且开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下辅导班,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以一种最放松的心态参与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式而绝非仅仅是教学内容学习的一部分。

1.5构建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育测评标准。

任何教育制度的改革要贯彻到底,得到良好效果,必须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考评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改革的初衷,否则,任何的改革措施都将是一种形式化的口号宣传。

2.1新课标下,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标下,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提法,有人认为,学生是“主角”,而教师则是“配角”,也有人认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还有人认为学生是“上帝”,而教师是“商家”。上述对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定位实际上反映了其对于“学生主体性”这一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其实,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到的是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上获得知识。比如在二年级体育教学中,有关于练习学生合作精神的活动。教师设计以下对话: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旅行都去过什么地方啊?学生回答。师:那么我们大家一起开火车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好不好。生:好啊。然后给学生介绍游戏规则,组织学生合作跑。教师在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予以表扬,并鼓励学生自己说出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人犯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而且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获得积极心态,迎接挑战。

2.2组织开放式教学。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让课堂变得有气氛,有目标。过去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要学生步伐一致,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在新课标要求下,对于学生健康以及情感要求更加具体化,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活跃思想、张扬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3优化教学过程。

2.3.1感悟体验教学法。

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融入小谜语、小新闻、小竞赛以及小奖励等。这样不仅可以加大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够使体育教学变得愉快。例如,在对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跳远指导的时候,可以引入乌龟赛跑的`故事,将这个故事稍加改进,告诉同学赛跑的时候遇到了一条河,以此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体验式的教学中获得乐趣,获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一种乐观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2.3.2情境教学法。

好的氛围会给人带来好的心情,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共鸣,最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结合时事,也可以结合故事,通过一定的实物途径,帮助学生以情境的方式理解教材内容,从深层次提升其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2.4新课标下,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标要求对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力、学习态度、知识技能、合作精神等都方面进行很合理、全面、公正的评价。由于学生主体性的差异,所以应该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教师采用随堂评价、学生互评、自评方式,使教学氛围融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另一层面的意思是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新课标下,教学活动的评价是双向的,是从师生对立关系转向统一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为重要的还要通过课程的开展来塑造学生的个性,进而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养成习惯、如何创新,促使学生具有强壮身体的同时,也具有优秀的灵魂。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三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掌握精准专业技能的学生比没有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更具有就业优势,体育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以后会因为自身的出众素质被企业接纳,也容易与身边的同事形成友好的关系。因此体育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否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带入到整个企业的文化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就要与就业做好对接工作,以职业为导向开展各项教育。

1.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简单。很多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的问题是课程设置过于简单,体育课程很多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并没有新意,这样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降低了。另外,课程安排方面也存在不合理和不科学严谨的现象,高职院校只是大面积的实施各种体育课程教学,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特点和自身兴趣展开教学,学生更缺乏对体育基础知识的了解,结合以上状况,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上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很难获得在未来就业中需要的各项体育技能,体育思维也得不到锻炼。

2.体育教学资源不足以支撑就业实践。高职院校随着扩招的实施,学生越来越多,那么教育资源在不改变的前提下一定不足以支撑目前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就业实践。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是体育场地紧张、教学器材不足、教学设备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等等,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以后不能进行实践的锻炼,这样情况下,教学基本处于理论学习的空白状态。另外,因为某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技术的引进上没有突破性进展,所以对于自身已有的教学资源也出现开发不足的现状,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3.课程体系不完善,考核机制单一。一些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目标还处于模糊的认识状态,因此体育教学建设也没有得到学校相关人员的注意,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够合理、科学。例如,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只要求学生完成基本的动作即可,并没有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再复习,或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与此有关的其他动作。另外,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仅仅是从技术评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考察,并没有从就业的角度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角度出发,这样教师无从得知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真实学习情况。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认真的分析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状况以及行业规范进行教学。高职教育不同于义务阶段的教育,学生毕业以后就要面临就业,因此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一定要将体育教学和体育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的不同发展意向出发对学生展开不同的训练,高校培养人才在就业导向的基础上要拥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这样才能培养出较为使用的务实性人才,才能让社会和企业更加认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例如,一切企业需要拥有强大劳动力的员工,而强大的劳动力正是每天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而发生的结果。因此,体育专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就业的重要条件。

2.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对接高职就业的体育教学改革,要针对体育学院所设的不同专业,针对未来职业的特点,有规划的进行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体育课程内容要符合现代发展的新要求,是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够在毕业以后让企业接受的体育形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黑龙江某高职院校针对目前流行的滑冰、滑雪以及排球、篮球等,开设了这些专业,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也有了更高的参与度,而且这些专业也是企业考核人才的一个标准。因此不仅是高校,作为学生也要对自己的未来的就业情况进行判断,然后选择相应的专业进行学习和深造,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和过强的专业本领,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脱颖而出。教师可以在教学方面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就业出发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落实到每一天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3.完善教学设施,强化评价机制。教学设施的购进与教学资源的额利用时学生进行体育实践和体育锻炼的基础,在以就业对接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要保证教学质量就要对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进行开发,合理的引进教学器材,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集合多项元素,例如,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的体育锻炼程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地认识。

综上所述,本文对对接就业的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提出各种问题然后提出了解决策略,希望在以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就业和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出自 coOCo.NeT.cn

[1]吴强松.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高职生就业素质[j].运动,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四

公共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调解心理压力,培养体育观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公共体育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乒乓球教学是公共体育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也必须要随着教学发展进行相应的改革。

1研究对象。

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的公共体育乒乓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公共体育乒乓球教学改革的学术论文,对论文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当前乒乓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2.2专家访谈法。

走访吉林省内乒乓球教学的教师,对乒乓球教学的策略进行讨论。

2.3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两所高校乒乓球班的学生各100名,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99%。

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论文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乒乓球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乒乓球学习兴趣的调查,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乒乓球的学习兴趣较高,其中有49%的学生对乒乓球学习非常感兴趣,有38.4%的学生对乒乓球学习感兴趣,有8.6%的学生不感兴趣,有4%的学生非常不感兴趣。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较高,乒乓球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选项课之一,深受学生的喜受,乒乓球教学都是在室内进行教学,不容易受天气的干扰,教学环境比较理想,学生对乒乓球学习的认知度较高,都对乒乓球学习有着较高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乒乓球学习的专业性较强,需要的学习周期较长,造成了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偏低。

3.2乒乓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乒乓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影响当前乒乓球教学的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有28.3%的学生认为乒乓球选项班的教学分组不合理是主要的问题,有33.8%的学生认为教学模式陈旧是主要的问题,有32.3%的学生认为教学评价不合理是主要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大都是采用选项教学的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教学内容,然后学校按照人数进行分班教学,这种方式虽然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乒乓球水平差异、身体条件差异,学生的分组不合理,容易导致考试评价的不合理。一些有基础的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些没有基础的学生,往往在考试当中不容易取得好的成绩。乒乓球教学模式的陈旧也被认为是影响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高校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快乐体育,但是乒乓球教学仍旧没有完全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在教学中过多的强调运动技术教学,强调乒乓球教学的竞技性,而忽视乒乓球教学的文化性与教育性,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处于主导的地位,学生缺少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体育观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学生的乒乓球学习兴趣较高,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比较热衷,乒乓球运动在大学校园比较受欢迎。

4.2乒乓球教学改革过程当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乒乓球教学的开展,

教学分组不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评价不合理等都是乒乓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3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班,选项班的设置可以根据学生的健康水平、运动技术水平、身体素质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4.4乒乓球教师要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淡化乒乓球教学的竞技性,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观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乒乓球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

4.5对乒乓球考试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进步幅度大小,来制定不同的考试标准,使乒乓球考核更加科学合理。

4.6加强校园乒乓球文化的建设,学校可以举办乒乓球俱乐部、乒乓球社团,定期举办乒乓球比赛,乒乓球文化节活动,使乒乓球运动在校园里全面的开展起来,形成有校园特色的乒乓球主题活动。

参考文献:

出自 coOCo.NeT.cn

[1]李惠军.民办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华章.(24)。

[2]谷颖.沈阳师范大学乒乓球必修课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01)。

[3]曾阳.对我国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3)。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五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老师感到中 ;论文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学田径课不好上了。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技术技能的教学陷入了误区。使得田径课程教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冷落。一些技术相对复杂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跨越式跳高、原地推铅球等逐渐淡出了课堂。众所周知。田径课程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竞技体育领域里。田径运动被称为“运动之母”。它包含了健身、竞技、基础和教育的功能。因此。田径课程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其改革的前景值得探究。

二、传统田径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竞技色彩。从历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发现。虽然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力求要突破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可终究未能实现。笔者认为。只要不是把学校体育变成竞技运动场。而是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身体练习的手段。也未尝不可。只要运用得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以竞技运动的技术标准去教学生。最后出现“教不好。也不像”的尴尬局面。

2.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实用价值令人怀疑。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跑、跳、投三大类项目。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始终是围绕这三类项目学习。出现了教学内容的频繁重复。使得学生早已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者。教学内容难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此类技术的实用价值。如蹲踞式起跑。在生活中有谁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采用蹲踞式起跑呢?又如铅球、跳远等诸多项目。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4.对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难以把握。新课标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强调“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系统和完整。不渴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众说纷纭。主要有“淡化”与“强化”两种分歧。不少人误认为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就是不需要技术教学。因为受以往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的影响。要教授技术必须要系统和完整。并且注重技术细节的教学来提高运动技术和成绩。否则就难以完成技术教学。众多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茫然。造成了传统技术教学思维下田径课程教学的无所适从。田径课程几乎成了一块“是非”之地。许多教师都不愿涉足。

1.解放思想。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田径内容教学受到竞技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是教学方式非常枯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二是体育课程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而教学。而不是培养专业化的运动员。学生并不具备运动员那样的运动能力。对技术细节难以掌握。因此。以竞技技术标准去要求普通学生是不合理的。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的要求。那么。到底如何来传授运动技能。应该传授什么样的运动技能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周兵教授提出了运动技能的“分类假说”。即把运动技能分为基础类运动技能、专门类运动技能和专项类运动技能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既有区别。又存在联系。三个层面贯穿于运动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忽视或取消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减弱。甚至失败。专项类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高度熟练、自动化了的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最为完美的表现形式。专门与专项类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改造与组建都是以基础类运动技能为基础的。因此。基础类运动技能是金字塔结构的核心层次。中学阶段的运动技能教学。主要是处于基础技能和专门技能两个层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技能或专门技能。而不是专项技能。因此。在技能教学中。不可用专业化的技术要求和手段来教学生。不必过度苛求技术的细节。技术的细节是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的。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技术。发展基本技能。

2.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新课程下的技能教学是要改变过去竞技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排斥竞技运动本身。更不是反对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竞技运动项目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体育活动中最生动、最有活力和最吸引人的部分。它当然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竞技运动项目。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而不是追求竞技运动的终结目标——更高、更快、更强。由此。我们必须对竞技内容加进行改造。 ;(1)竞技内容的“简单化”。“简单化”在于摈弃以往过度注重运动技术的细节。教授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的操作性知识。如在江苏省第三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常州宋美红老师在《快速跑》一课中。一改高抬腿、后蹬跑等传统的技术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跨越、抢收呼啦圈的比赛游戏发展他们的步幅和步频。以提高其快速跑的能力;连云港张旭光老师的《三级跳远》一课。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三级跳的节奏和步幅。采用了跨越不同距离的橡胶轮胎。发展学生跳跃的能力。而并没有去注重踏跳和摆动的技术细节。可见。竞技内容的“简单化”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发展运动技能。但“简单化”是并不是单纯的简化。而是抓住了技术的核心。加以改造成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易于吸收的可操作性知识。

(2)竞技内容的“生活化”。学习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安全感就越强。他们在学习时就容易产生价值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学习。例如。通过跨栏教学来发展学生跨越障碍的能力。让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能力选择不同高度的障碍。在跨越障碍的过程中体验跨栏的基础技术。而不是学习跨栏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又如。在江苏省第四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南京的王萍老师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10人11足跑”改造成“阳光伙伴——合作跑”。发展学生合作和快速跑能力。颇受专家和教师的认可。由此可见。竞技运动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得教学更加丰富多样。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竞技内容的“趣味化”。竞技内容的“趣味化”就是要把竞技内容改造成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内容。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基本理念。例如。在投掷内容的教学中。把铅球或实心球换成自制的纸球。通过多样化的投掷方法:前抛、后抛、单手和双手抛。或者改造成打“保龄球”。同样。还可以尝试竞技式投掷技术。发展投掷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投掷的兴趣;在蹲踞式跳远之三步助跑起跳的教学中。结合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利用技术学习的迁移效应。可以同时学会两项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过降低难度、简化规则、改变器械功能等方法。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3.走竞技与健身相结合之路。要彻底打破田径教学内容的旧格局。就必须对现有的田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突出田径教学对人们生活、健身的意义。因此。把中学田径课程以走、跑、跳、投四大类运动形式进行分类较为合理。然后再根据各类不同的运动特征拓展教学内容。其中涵盖了竞技运动的项目。而竞技项目则是其中典型的运动技术。以跳为例。分成了水平和垂直两种的跳跃的形式。在新课程下的跳跃类项目的教学可以通过更多形式的跳跃练习来发展学生跳跃技能。例如。发展学生垂直方向的跳跃能力。就可以通过学习行进间三步上篮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水平方向的跳跃能力可以从原地、行进间等各种形式进行选择内容。改变了以往单一技术化的教学。突出了健身性。使得田径教学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且形式多样。

四、结论。

新课标下的田径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技术教学为主线的竞技体系。而以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为指导。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走竞技和健身相结合之路。此外。田径课程教学的改革并不仅在于田径课程的本身。更在于课程的实施者。即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新课标的思想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变革和创新。让田径课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出自 coOCo.NeT.cn

[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黄小平.“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田径教材的处理与转化策略[j].田径。。(2).

[4]邵力平。冯晓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2(1).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六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也随之进入人们视角,并将此纳入体育教学当中,形成一种“文化植入式”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传承文化。将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使民俗传统文化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文化。本文针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以期为“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教学模式;传承;改革对策。

目前我国许多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正在逐渐消失,淡出人们的视野,采茶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实施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就是传承、保护和推广采茶舞的一个重要方式。探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将采茶舞改编成适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有效地促进采茶舞的传承,也将有效充实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1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笔者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和实践调研,发现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具体来说,第一,采茶舞是一种舞蹈,本身包含了多种肢体动作的展示,可以对舞蹈者的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基于此,将采茶舞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充实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并且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练习采茶舞可对呼吸系统机能、心血管机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提升身体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以及灵敏性、协调性。第二,采茶舞本身是一种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了很多美学特征,如健、力、美等,并包含了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基于此将采茶舞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采茶舞的习练体验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内涵,感受采茶舞中蕴藏的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造诣和艺术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在当前采茶舞传承困难的状况下,通过教学改革将采茶舞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可以有效地促进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良好传承,对采茶舞的再创造、再发展来说非常有利。

2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原则。

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类型,其中蕴含了浓厚的地域文化价值观,这是采茶舞真正的核心价值。在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当中,要充分重视采茶舞中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将采茶舞中蕴含的健身娱乐、崇尚劳动、祈福求丰、乐观豁达的民族文化精神充分展示出来,不可“重视了动作而忽视了精神”。在此,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原则总结如下:

2.1遵循民族文化规律。

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规律,可以说是体育项目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统一。因此,在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必须尊重采茶舞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规律,溯本追源、厘清源流、透视逻辑,以体育动作和文化内涵的紧密连接为切入点,达到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的最佳效果。如此,才能以文化规律、文化内涵作为内核精神,支撑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使采茶舞在体育教学当中“外有形、内有神”,强化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2.2遵循体育锻炼规律。

进行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锻炼规律也是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体魄,将采茶舞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在充分考量其健身功能的基础上,将采茶舞强身健体的效果体现出来,根据先进的人体运动学理论,在采茶舞的力度、幅度、频率等方面做好科学设计,采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通过消耗体能,减少身体脂肪量,并有效锻炼身体心肺功能。要合理、灵活控制采茶舞锻炼量,过大会造成身体损伤,而过小则健身效果不足。

2.3植入体育创新元素。

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中,一味照搬必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真实的民族传统舞蹈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真实需求是有明显区别的,此时必须以创新促发展,通过创新为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注入鲜活的动力,在尊重民族传统舞蹈内核精神和外化特征的基础上,对采茶舞进行重新编排,在采茶舞的动作、节奏、伴乐等方面植入新鲜的创新性内容,在采茶舞的习练过程中体现时代精神、时代风貌,迎合学生的审美需求、体育诉求,真正使采茶舞以独特的精神风貌走进校园、走进体育课堂,赢得师生的青睐。

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面向的是学生,面向的是真实的课堂,因此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教学规律。具体来说,要以课堂教学为导向,对采茶舞进行适当改造,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师资力量、场地条件、器材设备、学生年龄层次等,将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模式化、规范化,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考核体系和操作标准,适当降低舞蹈中特定动作的难度,将采茶舞大众化、简单化,以便采茶舞可以契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需求,并兼顾学生的能力和需求,使采茶舞和体育课堂教学良性结合。

采茶舞是一种民间歌舞载体,而体育教学是成熟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二者之间的良好融合,必须讲求方法、讲求策略,基于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特征分析和现代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现提出一些可行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供参考。

3.1采茶舞文化内核的植入。

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来说,外在表演形式和内在文化内核是协调统一的,外在表演形式的展示,离不开内在文化内核的支撑,而内在文化内核的体现,又必须以外在动作形式的展示为途径。将采茶舞改革成为适合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采茶舞外在舞蹈形式的改编,更要重视采茶舞内在文化内核的植入。基于采茶舞深厚的区域民族文化内涵,将采茶舞的文化内核提取出来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并不困难。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植入采茶舞中的区域民族精神,将采茶舞中体现的乐观豁达、欢乐祥和、坚强勇敢、不懈奋斗的内核精神尽可能地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增强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充实度;另一方面,要植入采茶舞中的民族审美观念,通过民族审美观念和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将区域民族的舞蹈动作美学文化植入到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中真正接触和体验采茶舞中的美学文化,充实学生的美学素养。

3.2采茶舞表演形式的改编。

采茶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表演形式多样,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类型,但综合分析可以发现,采茶舞的表演形式并不适合直接应用到现代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必须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改编。已有实践表明,较好的改编方式就是将采茶舞改编为体育课堂教学当中的健身操,以此将传统采茶舞的表演形式“课堂化”,在健身操已经得到普遍推广的情况下,帮助采茶舞高效地融入到现代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将采茶舞改编为体育采茶操,一是要按照有氧运动原理和现代健身操编排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运动强度承受力,将采茶舞中的舞蹈动作进行改编,在表现采茶舞舞蹈动作特征的同时,符合健身操的编排原则,将采茶舞改编为感染力强、适合课堂推广的采茶健身操;二是要做好采茶健身操的配套音乐创作,在创作采茶健身操配套音乐的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借鉴传统采茶舞的曲调风格,如赣南采茶戏唱腔《送郎调》改编的《十送红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改编案例,在传统采茶舞曲调风格的支撑下,采茶健身操的民族文化内涵将更加能够充分体现,更加能吸引学生的习练兴趣,此外采茶健身操的配套音乐创作也应符合健身操的音乐创作要求,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展现运动的热情与活力。

3.3采茶舞教学策略的制定。

形成完善的教学策略,是实现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的不可或缺的一步。在植入采茶舞文化内核、改编采茶舞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采茶舞体育教学策略,是达到最佳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的关键环节。制定采茶舞教学策略,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茶舞教学课程设置的系统化、规范化,要在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支撑下,结合采茶舞的难度和体育课程的课时设置,合理安排采茶舞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采茶舞体育教学课程系统,在此课程系统的规定下实施采茶舞的体育教学工作,促进采茶舞体育教学实现有效、可持续、系统化的改革;二是科学运用情景教学法增强采茶舞体育教学效果,通过民俗文化背景音乐的播放、教学现场的环境布置、多媒体视频和图像的展示等方式,多角度创设生动形象的采茶舞教学情境,营造丰富的.采茶舞文化氛围,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学生的舞蹈体验,使学生在习练采茶舞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身体方面的锻炼,也可以充分感受采茶舞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三是重视采茶舞的教学反馈,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革目前方兴未艾,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对当前采茶舞体育教学方式的反馈,以此为依据结合体育教学开展原则,及时调整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以良好的改革应变性,获得最佳的采茶舞体育教学改革效果。

3.4采茶舞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将采茶舞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茶舞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以及体育教学改革质量的重要保障。从采茶舞教师的来源来看,各个体育院校是为采茶舞教学输送教师资源的主要阵地,但是在体育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采茶舞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确保体育院校所输送的人才能够满足采茶舞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地方体育院校为依托,通过在体育院校设置民俗体育课程,强化相关教材与教法研究,逐步推动采茶舞教学体系的完善。另外,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提升在职体育教师的民族体育知识和民族体育技能至关重要,为此,教育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学校应当合理构建在职教师培训机制,通过组织教师参与采茶舞培训班、研讨会、观摩会,提高教师将采茶舞融入体育教学的能力,确保教师掌握体育改革工作的方向、提升采茶舞教学课程开发的意识,从而实现采茶舞教学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对接。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实行兼职教师制度,通过对当地文化人才的充分利用,使当地文化人才融入到采茶舞教学以及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当中,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充实采茶舞教师队伍,也有利于提升学校采茶舞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确保采茶舞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基于采茶舞的身体锻炼效果、美学特征、民俗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将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改编植入到体育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且已有实践也证明了可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要重视采茶舞中文化内涵的传承,重视采茶舞中美学特征的体现,也要重视现代体育教学内容的形式要求、设置方式,更要重视从采茶舞教学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以及人才引入等方面做好采茶舞教师队伍建设,以实现采茶舞和现代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良性结合,最终实现“帮助采茶舞传承”和“充实体育教学内容”双丰收。

参考文献。

[2]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4(6):57-61.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七

摘要: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近些年来投入较大的方面。在一些学校,多媒体、校园网已像校舍、教学仪器一样成为学校的必备设施,给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透过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繁荣现象,理性地分析其成效,不难发现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多还是浅层次的,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及有关人士应该责无旁贷的担负起信息化浪潮中的教学改革任务,把教育革命引向深入。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形式最终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随着校园网技术的推广普及,各校的硬件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良好的硬件环境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未必带来所期望的教学效果[1]。为了“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培训、技术信息运用”这一目标的实现[2],需要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和实践。不能把现代化教育流于形式,做一些表面文章。尤其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在理论上深入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研究,走出误区找出不足,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一、传统教学的主要特点。

从古至今身为教师者站在三尺讲台前谈天论地、传播知识、答疑解惑。学生在下面洗耳恭听老师的教诲和传授知识,教与学就是这样天经地义的进行着。这种千古不变的教学方法是人类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他为人类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粉笔、课本、挂图、教具等。

讲授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教师讲授的课堂。

知识。

辅助教学手段是实验课、课外辅导、课外图书等。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课外知识,获取课外知识方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近代“教学主义”思想在传统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受到客观主义的影响,教学主义比较强调外部的各个教学要素对学习结果的作用。认为教学是知识单向传播的过程,教学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客观地设计教学策略,能够最终实现逻辑的、系统的、预先设立的目标,是学习者都能达到预先设立的高度客观化的能力和业绩。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研究知识内容的客观性问题。传统的系统化教学设计在本质上是分层次简化了的,将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分解为各个级别的子目标和不同的独立单元。这样获得的知识是彼此孤立的,非整体性的知识。其结果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理念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倡导的“建构主义”理论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这两种理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在某种条件下能否达到统一,能否相互借鉴而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些正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3]。

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大致经历如下过程: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独特的对象,即独立的学科,在学校的学科设置中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其目的就是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编写程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素养培养的,而对其他学科教学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我国开始流行起来,与计算机素养的培养几乎同时进行。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其含义是基本教学模式没有任何变动。教学录像、幻灯片、电视、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帮助实现原有的教学模式。这些手段只是处于“硬件”地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教学理念和模式没有任何的触动。

年代,教学领域强调要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的学习相融合,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门课程的学习。同时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概念被提出,也涉及到相关领域的研究。所谓现代教育整合:就是指运用整合理念对教育领域中包含的诸多要素进行重新组织所形成的看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绝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课程为出发点,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在各门课程整合之中培养信息素养,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以轻松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能够方便熟练的操纵现代化教学设备,使之成为常用工具。至今,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相整合,国家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这些只能依靠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有关的专家在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摸索经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已经起步并将广泛深入的开展下去[4]。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幻灯片、教学录像和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推广,使广大的教师感受到它们的重要性和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这些以教学传媒为基础的课程有别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绝非是手段的变化,而是教学理念、模式、学习理论的变化。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实现取决于教学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社会各学科领域科学实践活动呈现出了新的模式。社会的客观需要对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所以,新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考虑到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例如:无纸化办公、远程教学、电子商务、无粉笔化教学等等。阅读方式从纸面到屏幕,从线性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从单向阅读到互动式对话式阅读。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发生根本变化。这些变化将反映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育学制、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这一系列的变化是深刻的。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样改变着考试制度和方法。教育体系、教学模式应该是培养会思考、会观察、会联想、会创造的学生,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会考试、会考高分的学生。高考状元有多少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独树一帜取得真正的骄人业绩?人们觉得中学生、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很牢固,而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的创新能力很差。很难突破以往的学术框架提出使人耳目一新的新技术、新理论。考试制度也应该改革:我国的考试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吸收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考分离,建立题库等等,成绩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改进。但是,是否完全摆脱了旧体制、旧观念的影响?显然,这些影响还是存在的。怎样才能使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探索出一套好的办法和经验。总之,考试不应是为考而考,应该为人才的全面发展脱颖而出而考。

五、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否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来,这是特别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的时候,有些教师自觉和不自觉地使信息技术适应于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也能像传统教学手段一样来运用。把课程中的内容机械的编入教学软件中,搬上了屏幕。当前,许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是用传统的方式使用计算机。不能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演示的辅助工具,要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把课件真正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二)教学改革中需要更新的观念。

教育现代化的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三个要素是:物质基础、相应的行政制度和思想观点。而观念要素是这三者之中最主要的因素。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中,在适应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必须不断的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更新的观念有以下四点:

1.教师由处于中心地位的主讲者变为“指导者”,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将要彻底的改变。教师的积极主动的思维变为教师与学生在同等条件的积极主动的思维,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辅导者、促进者。

2.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题,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对之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由教师掌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其他的教学仪器、器材应该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感性认识的工具。

3.要彻底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变为气氛活跃、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场所。把单纯的归纳或演绎讲解转变为基于“主动探索”、“情景创设”、“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的新型的教学方法。

4.既然是教学改革,就一定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成为阻力,变为禁锢我们思想的枷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结束语。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课本+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已落后于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落后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创新能力差,在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互联网和教学软件的应用和推广,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崭新的知识环境中。不只是引起人们的关注,更主要的是调动启发了他们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面对这样的局势,政府相关部门、教育界、专家、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教学改革,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中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5]。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应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抓住目前我国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的契机,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深入探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出自 coOCo.NeT.cn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八

摘要:现阶段,阳光体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并且对于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各个学校必须对体育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将阳光体育理念有效融入其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因此,从阳光体育的视域出发,首先对于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方面针对性的提出改革的有效策略。

以来,我国就提出了“阳光体育”的口号,并且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阳光体育本质上属于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以及富有趣味性的运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爱。通过开展阳光体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各个学校均开始认识到了“阳光体育”的重要性,并且在阳光体育的视域下,对于各项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以希望能够提高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其中,体育舞蹈是体育课程中一门至关重要的体育课程,其将体育与舞蹈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特点,从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基于此,本文将从阳光体育的视域出发,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一、阳光体育的内涵和特征分析。

(一)阳光体育的内涵及主要内容。阳光体育运动,主要是指提倡广大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加强室外体育锻炼。随着阳光体育的不断开展,促使各个学校开始重新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将此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因此,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体育课程与阳光体育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阳光体育的特征分析。在阳光体育背景下,体育教学均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封闭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更加强调开放性特征。因此,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应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视程度,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创新的、新颖的教学方法。总之,阳关体育的最为鲜明的特征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阳光体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一方面,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主要采取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方式,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方式与阳光体育运动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对于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目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阳光体育,其核心理念在于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和实际运动能力水平,选择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开展教学。除此之外,根据阳光体育教学的相关要求,其要求学生能够将阳光体育教学理念与日常体育教学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及教学内容选择上均保持两者的有效衔接,在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学校体育教学被认为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只有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倡导,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才能保证阳光体育在体育教学中顺利开展。学校必须加大对阳光体育的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内容,突出体育课程的变化,设置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提升和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目前学校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首先,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学校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一直沿用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体育舞蹈的配乐也并未进行及时的更新。其次,在对学生的体育舞蹈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时,所采取的方式也较为简单,考试内容往往是学生只需要跳完一段已经学习过的体育舞蹈动作即可。再次,教师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并未对体育舞蹈的发展状况、发展背景等进行详细的讲授,往往以讲解相关的动作为主,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体育舞蹈的有关动作技巧,但是却未能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体育舞蹈动作的核心内容所在。除此之外,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导致教学内容毫无新意可言,并且与教材的衔接性也并不大。

(二)体育舞蹈教学尚未形成清晰的教学目标。从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实施体育舞蹈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并未形成清晰的体育舞蹈教学目标,导致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往往较为单一、单调以及枯燥。由于教学目标无法充分发挥其正确的指引作用,教师在讲解体育舞蹈课程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舞蹈动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仅仅只是学习到了体育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而已。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尚未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对于科学的、合理的锻炼方式也较为模糊,学生往往会觉得体育舞蹈教学也只是学习任务而已,无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些均对学生较好地学习体育舞蹈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性。

(三)体育舞蹈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和单板。目前,大部分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枯燥和乏味。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解体育舞蹈的动作,并且向学生讲解和示范具体的动作要领,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一模一样的模仿学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模仿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的动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即使有部分教师对教学的动作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但是修改的范围也仅仅只是局限于小范围内的改动,这种小范围内的改动对于教学效果起到的作用也是甚微的,这也是当前大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尽管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但是仍然缺乏创新性和突破性,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进展,所起到的成效也甚微。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只是机械性、呆板地进行模仿和重复,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体育舞蹈教学评价方式过于片面化。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仍然延续传统的模式,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也毫不例外。目前,教师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体育舞蹈的动作是否规范以及动作是否流畅熟练两方面进行评价。很显然,这种评价方式是非常局限和片面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长期沿用这种带有“功利性”性质、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评价方式,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培养和提升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一)对体育舞蹈教学目标的改革策略。现阶段,在全国各个学校大力倡导阳光体育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为了保障体育舞蹈课程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并且保持其与阳光体育理念的一致性,就必须明确定位体育舞蹈教学目标。只有明确的、清晰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体育舞蹈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在阳光体育视域下,在对体育舞蹈教学目标进行改革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讲授体育舞蹈的动作,保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之外,学生体育习惯、体育思想等方面也均应该是舞蹈体育的教学组成内容,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培养和锻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可以健康发展。其次,教师应该将体育舞蹈与阳光体育理念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从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兴趣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体育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地挖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潜力,并且加大对学生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身体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改革策略。在阳光体育视域下,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体育舞蹈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首先,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舞蹈学习的激情,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指引学生朝着全面的、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应该对传统枯燥的、单一的以及呆板的教学内容进行突破和创新,紧密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可以将一些赋有特色的、创新的元素等有效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中。例如,拉丁舞、街舞等均是这个时代背景下学生比较热爱的体育舞蹈的学习内容。通过将新鲜的、潮流的时尚元素等有效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锻炼的欲望,这对于阳光体育的发展必然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其次,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同时,应该加大对学生体育技能的锻炼与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体育舞蹈的原理、健康养护等方面的知识,在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水平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的有效提升。最后,教师应该注重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特征。因此,将体育舞蹈的理论知识作为出发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向学生讲解体育舞蹈运动的方法等。将这些知识和方法与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统一和结合,可以明显地提高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地完备性特征,促使学生在阳光体育理念地指引下进行科学的运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对体育舞蹈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策略。在当前阳光体育的视域下,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帮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对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实施改革也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中的人数均等,以小组的方式让小组成员进行体育舞蹈的编排和表演。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内心的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每位学生均可以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课外拓展的教学方法实施体育舞蹈教学。换而言之,即将课堂上教学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的延伸和补充,从而让每位学生均能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促进课堂上所学教学内容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更好地实现体育舞蹈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实际上,课外拓展本质上可以认为是启发学生进行自发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鲜明的寓教于乐的竞技类的体育舞蹈项目有效融入到课外教学中。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选择部分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校级或者地区级的一些比赛,从而使得学生对体育舞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深刻领悟到阳光体育的深层次内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阳光体育的视域下,对于体育舞蹈教学实施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各个学校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制定不同的教学改革策略,使其教学改革与阳光体育理念保持一致性。同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并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习惯,在阳光体育理念的正确指引下,不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出自 coOCo.NeT.cn

[3]管罗红,成征涛.阳光体育视域下的健美操教学改革[j].新西部(理论版),,(17):128,95.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九

摘要:初中阶段通过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综合能力,注重挖掘学生潜能,为其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们目前的历史课堂,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教学成效的教学现象随处可见,这严重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基于此,作为当下一名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注重课堂知识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教学;高效课堂;兴趣;环境;自主学习。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然而初中历史课程历史跨度长、内容多、范围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长期以来研究摸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

1积极构建良好教学环境是优质课堂构建的基础。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研究: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其记忆力是平时的三到五倍。对于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应该重视良好教学环境的构建。首先,笔者觉得我们应该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这个见解十分有益。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高效学习所需的一切帮助,如承载历史教学的图片、光碟、媒体、模具等,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和程序,让学生利用这些辅助学习的材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其次,创建自由质疑的学习环境。学贵有疑,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事实,又要允许学生假设与质疑,在质疑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质疑与析疑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最后我们还可以创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有人认为,只有当教育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因此,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理智上的挑战,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文本,促进学生的思维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其实,良好的教学环境真的是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通过上述三种教学环境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正确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生,而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规律,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发现者”。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独特的个性的一代新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应该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了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同时,鼓励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课后总结复习,并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意识,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良好教学环境的构建;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的提高初中阶段学生历史学习的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进行有关职后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对部分专家进行访谈,进而全面了解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对当前我市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重点论述了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探求能够促进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驻马店市;体育教师;职后教育。

一、前言。

职后教育主要是指教师任职后,所参加的国家或者学校组织的教育,职后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还可以更好地完善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学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为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职后教育的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等。这些研究可以从宏观上对各学科教师的职后教育进行一般理论性的指导,而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具体到体育学科这一特定的领域,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具体探讨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每个方面。如今社会,随着科技不断地进步与发展,知识型经济己崭露头角。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教育事业的变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压力与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中学体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头脑上不断改变思想,在教学上不断扩展技能。本研究通过对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客观反映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总结职后教育过程中经验与不足的同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持续稳步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借鉴发达城市中学教师职后教育经验,为提高我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增强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体系,为在更高层次上发展教师职后教育奠定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查阅二十多篇有关教师职后教育的文献资料,并查看部分的专著,对资料和专著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对驻马店市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的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6份,有效问卷176份,回收率为93.0%,有效率为88.0%,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

1.参与的次数和时间。问卷调查显示每年参加职后教育培训次数在1-2次的教师有136名,占全部人数的77.3%,次数在3-4次的教师有24名教师,占总人数的13.6%,培训次数在4次以上的教师有8人,占总人数的4.5%;参与职后教育培训的时间多分布在工作期间,部分老师也将职后教育安排在寒暑假期内。

2.对职后教育的认识程度。调查表明,42名教师认为职后教育是提高学历的`教育,占总数23.9%;56名教师认为是提升教学水平,占31.8%;45名教师认为是全面的素质培训,占25.6%;13名教师认为是更新教育的思想,占7.4%。此外,有20名教师不明确职后教育究竟是什么,占11.4%。这表明我市教师对职后教育模糊不深刻,认为职后教育就是单纯提高教学水平的观念普遍。部分年轻教师不清晰教师职后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年龄偏大的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且不重视。

3.参与原因。结果表明,116人参训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占65.9%,89人参训原因是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占50.6%;67人参训是因评职称需要占38%;127人参训是为提高教学能力占72.2%。提高教学能力、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学习新的教法和理念、评定职称等构成了教师参训的原因。其中提高教学能力所占比重最高,说明教师参训的动机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个人职业的发展。但对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要求而参训比例也偏高,可知教师自身参训学习的积极性仍需要引导,最终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要求。部分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评定职称和提高工作,这样就偏离了职后教育的目的。

4.职后教育形式。从形式上而言,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主要以提升学历为主,如进行自考本科或攻读硕士学位,而真正能够接受系统、全面职后教育的教师只有极少部分,大多数学校为体育教师提供职后教育的机会还相对较少。研究表明,由于学校经费的局限性,学校把职后教师培训更多的安排到主干课程教师群体上,而对于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较少涉及,有的也是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基本知识的再培训,或是课程教法培训、函授教育。

5.职后教育效果。研究表明,驻马店市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都希望能够通过职后教育的培训,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与理论、教学技能与方法等方面得到发展与提升,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也使自身能力可以符合教育更新的节奏。接受过职后教育培训的教师虽然参与了不同形式或是不同内容的职后培训,但是统计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均对培训效果不太满意,平均有58%的教师普遍认为培训效果一般,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培训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原因的分析。中学体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每周都要上10~12节课程,使得教师很难有精力再去投入到职后教育培训中去,即使参与了职后的培训,也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原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类似于在职研究生的学历培训,因为费用较高,使得大部分体育教师因经济原因也放弃少有的提升机会,影响职后教育的积极性。参与到职后培训的教师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多数是为了评优或是评职称,而背弃了职后培训是为了通过学习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这一出发点。部分中学对体育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重视程度偏低,投入经费较少,也影响到中学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

2.职后教育培训自身存在的原因。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培训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培训的内容过于简单,多数为体育学科本科课程的再重复,使得教师觉得培训枯燥。在培训过程中又缺乏教师之间的交流,缺乏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互动,使得参与过一次培训的教师感觉学习的意义不大,进而影响下次培训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师的参与度。对于体育学科前沿性的知识介绍不足,专业教学知识和专项能力知识少有涉及,教师真正需求的技巧难以满足,在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无法满足中学教师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使得培训结果和实际需求有着一定的差距。

四、结论与建议。

驻马店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的次数较少,多数教师认为职后教育对教师职业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建议应该增加职后教育的培训次数。从职后教育的动机方面来讲,教师参与职后教育培训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应该根据中学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安排职后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对中学体育学科的教师职后教育不够重视,投入经费不足,建议学校给予一定的关注,建立职后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对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相应的补贴。培训的授课形式过于单一,传统一对多的培训授课形式比例过大,建议多采用讨论互动式的培训形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以确保职后教育效果的体现。

参考文献:

出自 coOCo.NeT.cn

[1]史志谨.关于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1).。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一

上文提高教育资源分为教师资源、设备资源和财力资源,在这三种资源开发下,高校体育教学奖如何进行改革,下文将着重论述。(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离不开教育资源,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下,体育教学改革将如何发展,其教师资源始终摆在首要位置,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所以,若想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全方面的改革,首先就要对教师进行培养,将教师资源开发作为首要的、长期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来说,高校需要建立一支完善的体育教师队伍,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合作,开展工作交流活动来促进双方的合作和交流。要从人力资源发展的角度上去探讨高校体育教学研究,除了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之外,更应该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方案,具备应对时时变化的市场,才能留住学生,留住人才。对于本科毕业的优秀体育生,也可提供外出进修再回来任教的机会,使优秀的学生资源转变为教师队伍,这样一方面可以提供学术营养,使其自由生长不受人际关系的困扰,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校任教,这相当于就健全了人才引进机制。(2)健全体育设备资源,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高校体育课程需要利用其体育设备和教学场地来进行教学。在其教学任务下,体育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学场地和设备来满足教学需求。而在现今情况下,由于开设体育场地年限有限,资金财力有限等问题。所以,提高教学场地和设备的利用率是解决资金场地有限的方法之一,向社会开放,使得高校体育场馆设备可以与社会接触,来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因此,可以通过与外部机构和单位合作来配备高校体育器材,以减少重复购置率。学校无法每样设备都完全配齐,必须在借用或租用其他器材来上课,如借用康复中心或医院的康复仪器完成教学也是一种可能。(3)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现如今,人们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和兴趣度越来越高。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兴趣颇深,也愿意去学习体育课程,因此可以相对其他课程进行调整来增加体育必修课的数量,这样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增加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外,高校体育教学很像一个“孤独”的学科,其社会性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故学习体育的学生就会发展成为其他学科培养不出的“社会性”人才,即体育学堂所具备的“社会场力”。还有就是体育学堂所具备的“竞赛性”特质,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竞技与合作的意义,体验生活中的分享与传承,完成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更是涵养心性、培养能力的展现。希望在开发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要让体育教学能育人的本性和潜能得以开发,只有这样高校才能认真分析自身的教学情况,更好地去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造福。另外,对高校体育资源开发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经济性原则。顾名思义,经济性原则就是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即开发资源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教学质量,如何产生高效率的教学质量应该遵循最小成本最大化收益的原则。例如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可以就近取材,提取生活素材与身边显而易见的资源来开展教学,使得学生们熟悉的东西被重新利用,从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2)分享性原则。做任何事总是孤掌难鸣,没有合作就没有成功。如果高校之间能做到资源共享,本着一切有利于体育教学的方法都持续去开发的态度,那么高校体育教学事业将会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在高校之间传递,同样也可以流向社会,流向市场。利用高校自身场地优势,吸收社会资源,开发社会影响度,也可获得一定的酬劳。(3)针对性原则。完成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开发利用。在有效保证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来发展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让体育课程成为“社会适应场”。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也同样重要,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不仅要强健体魄更要培养内心强大、有涵养有能力的人才。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针对性地完成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3结语。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有限的教学资源如何被合理地利用,在有效的教学资源下如何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是社会对知识不断更新的需求。在合理利用教师资源、设备资源和财力资源的背景下,本着经济性、分享性、针对性原则来完成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顺应时代的发展,去完成对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这样才能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涵养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2]张君安.试谈高校体育教学之改革[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5(11):176.

作者:马书爽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二

自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33号)。通知要求,“从起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经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虽然都积极地响应号召,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而且,由于我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部分贫穷地区的学生信息意识弱、信息能力低、信息道德缺,总体的信息素养比较低。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学生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未来社会信息化的水平,同时,更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生的信息素养当中,信息技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伸、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虽然都积极地响应号召,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而且,由于我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部分贫穷地区的学生信息意识弱、信息能力低、信息道德缺,总体的信息素养比较低。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即将升上高中的同学的信息技能是否为零起点或者是已经具备一定技术能力,为相关部门修改高中信息技术教程提供信息源,也为老师设计出更合理的教案提供帮助。

1.2探索导致xxxx初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的原因。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综合分析找出原因,为当地教育部门、学校实施相关措施。

提供依据,并向当地信息教育提供一定可行性的建议,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目标。

1.3引起家长、教师以及相关部门对学生信息技能水平的关注。

中学生信息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家长和老师更多的指导,通过本次活动可以引起家长、教师和相关部门对此问题的关注,为提高中学生信息技能水平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努力。

本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调研xx市初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情况。问卷发放的对象为xx市各中学的初二学生。本次共发放调研问卷27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6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说明问卷调查达到了较好的调研效果。其中,发放城镇学生问卷109份,发放农村学生问卷111份。

调研对象及内容。

调研重点是学生电脑的普及率、学生对电脑的使用情况、学生对电脑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信息的认识情况。

本调研对抽样选择的两所高校的领导、普通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以个别访谈为主,集体访谈为辅,每所高校访谈领导2人、普通教师2人、学生2人。其中访谈的领导包括校长以及教务处主任,教师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和其他任课教师,学生随机进行访谈,学生家长包括家中配置电脑的和家中没有配置电脑的家长。

责任编辑:大学网。

更多阅读请访问:市场调研报告的写法全市投资环境现状调研报告。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三

膜处理在我国核电厂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技术的更新,膜处理技术已经具有超滤、微滤和反渗透等多种方式,另外近年来还出现了渗透汽化等方式。对工业废水和自然用水具有较好的杂质分离作用。我国各大核电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超滤膜分离处理技术、反渗透技术和全膜分离技术。具体的技术特点和原理如下。

2.1反渗透技术。

反渗透技术是目前核电厂主要的污水处理技术,与全膜技术相比,其污水处理成本更低,但程序相对复杂,通常采用一次渗透处理和二次渗透处理方式完成。反渗透膜多为高分子化学材料,利用了溶液渗透压不同的原理,可以将污水中的离子进行分离,在实施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渗透压,使杂质能够及时快速地分离。膜元件是整个反渗透技术的核心,加压后的水分通过一些元件进入隔网层,使杂质排除管道外,获得发电所用水。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基本的发电用水需求,但如污水需要再次处理,成本将大大提高。

2.2膜分离技术。

全膜技术已经成功的在我国核电厂除盐中应用,事实证明了该技术的积极性。目前我们将其应用于核电厂锅炉补给水的处理中,全膜分离技术可以减少压差,在低温下运行,减少离子的渗出,并且能够抑制废水的酸化或碱化,防止设备出现腐蚀现象。未来,电厂污水自动化处理是一种发展趋势,不仅能够减少人力、物力,还能够提高污水处理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四

摘要:声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学科,根据该课程教学的特点,从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探讨了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为在素质教育前提下,对学前专业声乐教学做出一点贡献。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

用人单位需要有一定理论知识底蕴并且具备基本专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而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它担负着重要使命。

大家知道声乐不同于其他学科,是用人声表现的音乐;它是一门特殊的、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学科。

声乐教学法就是研究如何使不同性别、不同生理条件、不同接受能力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受教育者,在一定时间内,即保留自己天赋的声乐特色,又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准确的咬字归韵的技巧和运用声音表现声乐作品内涵,提高其歌唱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一个具体实施过程[1]。

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是专门培养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课,进一步确立了它的声乐教学目标是: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幼儿音乐教育方面有较高的符合幼儿教育所需要的音乐素养、歌唱能力、表演能力及组织教学能力的人才[2];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服务面向、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

由于近几年学前专业用人的需要,招生政策有所放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普通高中,学生音乐基础起点不同,个别差异性大。

根据学前专业的性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判定: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同于高等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需把握好学前专业与声乐教学两方面的关系,声乐教学中要相对降低对声乐技巧难度的要求,而要注重学生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制定一套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行之有效的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

因此,作者针对学前专业的声乐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传统教学与教学改革加以对比,阐述具体的改革措施。

一、声乐教学模式的确立。

(一)传统声乐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声乐课教学的模式一般都是个别课教学或叫作“一对一”教学,这种授课方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世界各国声乐教学中的主要授课方式,无疑这是经过无数声乐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声乐教学的基本方式,在人们心目中已根深蒂固。

其优点是:专业性强,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各自不同的生理条件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一对一教学模式一般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发声练习,第二步歌曲练习与处理,以提高演唱能力为目的,注重技能的培养,声乐理论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是无序的、不全面的。

另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声乐教学不只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更大的功能是促进和提升全民的素质,所以,声乐教学完全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从声乐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探求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新模式。

(二)创新声乐教学模式。

根据学前专业的性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为学生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课程模式,以声乐大课、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有助于取长补短。

同时更注重了声乐教学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声乐大课是由教研组所有老师集体研究解决学生共性的问题,具系统性。

主要从基础的、共性的方面去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利用实物、人体解剖、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理论部分,更好地为技能训练打好基础。

大课教学极大发挥了声乐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及教学水平,才能上好声乐大课。

小组课:由任课教师开展组内的观摩学习与典型辅导,也以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为主,但要求比大课教学细化,学生的歌唱状态容易行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避免了重复教学,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个别课教学,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各自不同的生理条件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在前面已有详细介绍。

实践证明,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前声乐对学生全面的培养,教师在新形势下就必须转变观念,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手段去培养学生,以声乐大课为主,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就符合幼儿教育所需要的音乐素养、歌唱能力、表演能力及组织教学能力的人才的成长。

二、以声乐理论为支撑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构建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

声乐教学发展至今,倡导科学与自然的发声理念。

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已有被打破的趋势,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以遵循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为原则,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使其具备自然歌唱的能力。

(二)了解科学的发声体系。

科学的发声体系,是通过前人在声乐教学中的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是一个使嗓音永葆青春的秘诀。

学前教育学生大多是初学者,了解科学的发声体系,就要利用实物、解剖理论,运用形象易懂的语言讲解清楚发声器官的构造及发声原理。

人的发声器官大致有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

其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经过共鸣腔体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

歌唱时要形象地提出建立“两个反向”的理论,即声音在前人在后,声音向上气息向下的反向提法[3],才能够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发声时气息、肌肉群的运动方向,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三)声乐有效教学方法。

声乐有效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以先进的理念为基础,广泛吸取和借鉴世界先进性的声乐艺术加以有效教学的方法来体现[4]。

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到声音的潜能,加大声乐的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1.口腔体操训练。

任何一种运动要想达到即省力又高效,都需要一个准备过程,就像我们在长跑之前做一做肢体伸展运动,腿脚就会比较利索、有力,关节和韧带也就不容易受伤,说话也是一样的,发音的清晰主要取决于口腔肌肉的灵活协调,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对口腔的开合和下巴的放松进行训练,便于歌唱时口盖的调节。

张嘴训练有助于颌关节的打开,“抬头张嘴”有利于下巴和舌面的放松,“哈欠张嘴”有利于喉咙的打开,牙关松开,“惊吓张嘴”有利于收紧小舌扩充呼吸通道;唇肌的训练用“咧(收拢双唇再伸展成一条横线)”、“撇(撮拢噘唇向上下左右撇伸)”、“转(撮拢噘唇向上下左右转圈)”三项练习,锻炼嘴唇的活动能力,使双唇灵活,可使字音变得清晰富有弹性;舌肌训练利用“舔(舌尖抵上齿龈往软腭深处舔向小舌)”、“顶(舌尖顶推两颊)”、“伸(张嘴将舌头伸出)”三项锻炼舌肌的弹性力量和放松能力[5]。

2.适度打开喉咙的重要性。

“打开喉咙”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前提,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同时,它也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

打开喉咙将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喉头自然向下,保持叹气的状态,喉外肌肉不能紧张,下颌不能僵硬,下巴要自然放松。

每一句开头都应注意打开的状态,有利于气息调整。

在歌唱练习时,声乐学习者往往盲目追求声音的.音量,忽视内口腔的建立,因而出现捏喉、挤压的毛病,这种违背科学练声的歌唱状态,最终导致声音憋在喉部,听起来觉得声音出不来,这时,我们如果采用边打哈欠边进行哼鸣的方法练习,就有助于喉部的肌肉放松,让声带自由振动,产生具有泛音的效果。

3.“哼鸣”练习确立声音位置、改变音色。

在声乐学习中,哼鸣练习是指用柔和的半声带感情的哼唱练习,是一种很重要的训练方法,它是用鼻腔发出“m”音来练习发音的方法,长期练习可改变音色和确立声音的位置、扩展音域、提高歌唱的能力以及对喉头、气息的稳定等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哼鸣练习有三种方法,即闭口、小开口和大开口哼鸣。

哼鸣练习能较好使喉部肌肉放松,进而有助于打开喉咙;有助于体会声音共鸣的感觉,进而获得高位置的“头声”;有助于“换声区”的解决,进而扩展音域;有助于控制气息与声音的平衡,进而获得歌唱器官协调自如的运动;有助于声音集中,进而获得良好共鸣";有助于疲劳、受损伤的声带得到休息、恢复。

伟大的歌唱家卡鲁索说过:“许多歌唱家每天都练习哼鸣,我的亲身经验可以证明这种练习的好处,哼鸣使嗓音增加灵活性,而又使声带得到休息”[6]。

哼鸣练习时,应以轻声小声为主,放松喉头,集中气息,闭合好声带,让集中而又有支持控制的气息使声带发出柔和、轻声地哼鸣,然后逐渐慢慢增加练习时间,使声带得到必要的保护、休息与恢复。

声乐学习者如果歌唱方法不正确,如喉咙过度用力,力量太重等等,都将会造成对声带的破坏,这种情况可用哼鸣练习来调整、修复。

哼鸣练习在声乐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只要能正确的掌握并运用它,就能帮助我们获得流畅灵活、清晰明亮、集中结实、优美圆润的歌声。

4.运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补充。

通过课件的演示,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在课堂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还可以在网上实现资源的共享。

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图像和视频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更具有直观性。

信息量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传递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的体系中是一门专业必修课。

但目前的学前声乐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全面的培养,要改变这一状态,教师在新形势下就必须转变观念,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手段去培养学生。

经过上述本人在声乐教学中提出的改革办法,可以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在素质教育前提下,对学前专业声乐教学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出自 coOCo.NeT.cn

[1]杨立刚.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7.

[2]陈长玲.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建设[j].美与时代,2003(7).

[4]李莉.中职学前声乐教学有效教学方法[j].素质教育,2013(8).

[5]彭丽佳.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5.

[6]弗・兰佩尔蒂,李维渤.嗓音遗训[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五

摘要:信息技术在当前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智能手机等联网终端的出现,信息技术不仅局限于教学所用的计算机课程,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设计较新颖有趣的课程成为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教学突破与创新的重要项目。本文从面向初中的信息技术微课设计出发,利用微课这一载体实现对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实践与延伸。

微课是依托互联网发展和碎片化的吸收信息方式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技术,即采用短小精悍的视频为教学主要形式与内容,通过学生对视频的观看及课后互动检验教学效果,让学生更方便地接受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教育内容[1]。目前一些著名的微课教学网站如coursera、edx等在微课教学方面已初具规模,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欢迎,我国微课发展才刚刚起步,正是建设优秀微课资源的大好时机。

信息技术的微课设计是需要教师花费一番心思的,和其他科目不同,信息技术科目天然带有多媒体的色彩,而且理论和实践知识并重,在学生教学评测中地位不高,但是对学生日常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基于以上这些课程和教学方面的特点,面向初中信息技术的微课设计应该更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并获得进行信息技术实践的技能[2]。因此,信息技术微课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3]:一是确定课程内容与相关主题,微课设计不同于传统多媒体课堂设计,要求以明确的主题作为微课课程的区分点,并且一堂课程不局限于40分钟的标准长度,以知识点掌握的实践为宜。所以微课制作要首先确立相关主题进行备课。二是寻找课程材料,微课作为一种多媒体课程,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将自己讲课的视频上传制作,要充分利用视频这一优势,插入各种有助于课堂理解的多媒体素材,从而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更感兴趣。三是进行课程制作,课程制作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图片处理、视频合成、音频剪裁和相关信息处理的一些专业技能,录制课程的时候要注意课程整体的清晰程度,认真负责地打磨微课制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一)突出课程重心。

多媒体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是课程重心被多媒体信息掩盖,学生在多媒体课程中必然会比较多地关注多媒体的相关内容,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加以引导,那么很可能教学相关内容就会被掩盖。所以微课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统筹多媒体相关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不能喧宾夺主。所以采用多媒体材料的时候,教师可以自己制作相关材料以保证教学效果。如学习excel等办公软件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函数、排序等相关功能的演示让学生对excel的使用产生兴趣,学生要学习相关技巧和内容,微课教学才能正常开展。

(二)做好时长控制。

微课课程不宜过长,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碎片化”的需求,在教师微课设计中,一堂课以五分钟左右为宜,不能超过十分钟,这样学生对不同课程还能保持较高的兴趣,而且微课的课程标题要和课程中传授的知识点密切相关,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查找。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windows”环节中,对文件的操作和系统介绍就应该作为不同课程而分开,每节课程的时长大概在三分钟左右,这时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马上利用手边电脑进行练习的较有效的课程时长。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重点本来就在电脑上,所以微课中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相关的“实践”特征,教师要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持制作微课。一般微课的制作可以通过ppt加视频录制的方法实现,信息技术微课中教师不一定要出现自己的身影,利用视频讲解相关知识即可。ppt的制作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点之一,所以教师在这方面要多下工夫,制作过程中体现出学生将要学习的技巧,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采取单调的ppt制作,而应该多应用幻灯片的相关效果,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教授学生制作这方面ppt的用法,最终让学生合力制作一个可以跟教师制作的效果相媲美的幻灯片,实现教学效果大成。录制技术是教师需要注重的,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很多时候都需要对实际操作视频进行录制,录制屏幕一般可以使用fraps等专业性质的软件,在录制完成后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达到相应的效果[4]。音频录制也是如此,如果教师没办法一次录制成功所有的音频,还可以对音频进行分段录制,然后通过后期剪辑软件将其结合在一起。在视频剪辑中适时加入一些有趣的网络资源吸引学生,但是由于时长原因不能做过多的这方面工作,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面向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初步接触一些比较实用的计算机技术的开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践发展,微课在电脑上进行,力求学生在课程之后就开始实践方面的练习,并且倡导学生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出自 coOCo.NeT.cn

[4]朱华英.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对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研讨课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六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网站信息采集内容,给出了网络信息资源普查实现技术;然后分析了网络资源普查系统架构,展示了新疆电力公司网络资源普查结果。结果显示,网络资源普查系统可以有效获取全网网站基础信息。

关键词:电力;网络资源;普查。

一、前言。

截至,电力行业域名注册总数已达上万个,数目庞大[1]。随着电力行业域名数量的不断激增,了解互联网网站的基础信息将变得十分有价值[2]。我们可以统计分析网站基础信息,并关联网站自身的脆弱性问题,给出预警和态势分析。因此,开展网络信息资源普查技术研究,获取电力行业的互联网网站基础信息,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网络资源普查技术研究。

2.1互联网网站信息采集内容。

国内安全厂家大多面向单点用户,没有意愿去挖掘整个电力行业互联网的基础信息。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网站的基础信息进行采集,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电力行业网站整体的脆弱性。在进行信息采集时,主要采集内容包括:网站操作系统类型、网站操作系统版本、网站服务端语言类型、网站服务端语言版本、网站web容器类型、网站web容器版本、网站开放端口情况、网站第三方应用组件类型、网站第三方应用组件版本等内容。

2.2网络信息资源普查实现技术。

本文设计了一套分布式多维度爬虫系统,从外至内,由点及面,逐步深入获取所有需采集的基础信息。系统如图1所示。图1分布式多维度爬虫系统爬虫调度程序负责对指定url和深度的页面进行抓取,具体的抓取工作通过爬虫管理服务转交给爬虫节点;分析爬虫节点反馈回来的html页面数据,从中提取链接。爬虫管理程序负责维护当前存活爬虫节点列表;找到空闲的爬虫节点,将页面爬取任务交给爬虫节点;将爬虫节点抓取的页面返回给爬虫调度程序。爬虫节点负责完成指定url页面抓取,爬取入口包括已有网站列表、商业网站域名导航网站等。在进行爬取时,每个域名只爬取首页,并不深入爬取后续多级页面。

三、网络资源普查系统建设及应用。

3.1网络资源普查系统建设。

电力行业网络资源普查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数据分析及云平台通信服务器:主要负责跟云平台通信,向云平台注册应用,下发检测任务等;同时,会对检测节点回传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存入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负责存储检测节点回传的数据,并提供常用的数据分析脚本。云平台:主要负责应用注册、任务分发、任务状态查询及任务的停止等接口功能。各地检测节点:负责完成各省电力公司互联网网站信息的采集工作,并将检测信息回传给数据分析及云平台通信服务器。

3.2网络资源普查系统应用。

本文设计的网络资源普查系统在新疆电力进行了部署,经过一年的普查,探测了ipv4空间共12296个地址,并收集了端口开放情况、组件类型及其版本等信息。以apache服务器版本为例,新疆电力公司apache版本占比最大为35.13%,apache2.2.22版本占比为19.38%;apache2.2.21版本占比为7.25%,其他版本占比38.24%。

四、结语。

网络信息普查是对电力行业网络进行有效管理的第一步,后期可以将网络信息普查结果与首发漏洞相关联,从而预测全网受影响主机数量,完成网络资源普查与漏洞探测的联动,最终实现电力行业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2]王栋,陈传鹏,颜佳,等.新一代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架构的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40(2):6-11.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篇十七

[论文摘要]探索新时期中专数学教学,以适应新时期中专教学的特点,是当今中专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中专教育作为职前教育以其特有的形式存在。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使其就职后即可成为车间、班组的基础技术骨干。因此,中专的教学体制和形式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来执行。数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工具,更应着重于实践技能的发掘和培养,为其后继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但就目前中专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形式而言,其重点仍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以课堂教学为主,没有摆脱老的框框,违背了中专培养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对中专数学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和变革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制约教学形式变革的几个主要因素。

中专数学教学脱离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几十年来在学校一直实行的那种教师讲课,学生记录;课堂听讲,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不论是中、小学,还是中专和大学。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备课、讲课到学生作业、考试等诸环节都是几十年一贯制。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这就是正规的教学形式。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已经习惯于这种规范化教学。殊不知这种规范化的教学形式,不仅使教师陷入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之中,而且也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讲授理解知识,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

其次,中专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排及课堂教学的环境,也限制了教师教学形式的发挥。作为教师,也希望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教学大纲、教材的约束和教学环境的限制而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力使自己的授课生动活泼一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些作法因脱离不了总体的限制,往往收效不大。特别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对教学形式的变化往往又显得不能适应,反而事倍功半。

再者,中专学校的学生,一方面要使自己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应教学环境,排除外界干扰。另一方面又要熟练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考试。而学生在一节课内完全集中精力听讲是不大可能的,课后还必须去复习、巩固课堂内容。繁重的课程使学生无暇对所学知识做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因此数学课程大多是前面学后面忘,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即使有少部分较好的学生掌握,往往也是停留在表面上。

二、对中专数学教学形式改革的一些看法。

第一,应该在观念上有所转变。这里包括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应把自己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应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更应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能仅仅是为了讲授课本内容而上课,那只能使数学课程教学陷入僵化模式。而作为学生更应充分认识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应主动去汲取知识,不能只是被动适应教师。要善于从教师的引导中发掘本质问题,掌握其实质,并能加以引伸,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去探索,做到先入为主。

第二,现行中专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已采用多年,是一套系统性很强的教材,不失是一部好教材。但因为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教材的编排,使得教师必须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进行教学。按照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应该舍去。应删减必学内容,增加应用部分,缩短整个教学时间,使教师能够根据专业特点选排教学内容,增加灵活性,使学生切实学有所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专业要求和基础理论,对教学的侧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专数学课程作为基础理论课,无须有太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实不然,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回到实践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从而逐步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数学课的理论性较强,但从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更应重视其实践环节,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拱桥形状可视为抛物线,让学生实地测量计算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电路中l-c振荡回路所产生的渡形在示波器上显示为正弦曲线。同学们通过观察不仅能理解正弦曲线的概念,若进一步介绍阻尼振荡和无阻尼振荡,还可以使同学们了解正弦曲线在电学中表示的波形是一种理想状态。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一分为二,再将剩余部分一分为二。重复这一步骤至无穷,这个过程涉及了多种数学概念,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数列极限、无穷小量及级数等等。教师对这些概念加以引伸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地接受新概念。此外,如今计算机发展速度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是丰富的计算机软件,包括教学软件,都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这些新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都能起到增强理解、提高兴趣的作用。

第四,关于中专数学的考试形式。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是不可缺少的。但数学课的考试不能仅局限于演算、论证。对一些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可以通过笔试检验其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更主要的还应该考察其应用能力、理解能力。这只能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得出。因此,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重点在平时,考察其实际运用能力的权重应增大。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觉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避免出现高分低能。

总之,如何培养高标准的中专合格人才,使其学有所用,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探索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掌握单一的学科内容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中专数学教师理应不断汲取新知识,使自己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学的新思想。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