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机电类毕业论文(汇总14篇)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机电类毕业论文(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26 19:43:01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机电类毕业论文(汇总14篇)
时间:2023-12-26 19:43:01     小编:曼珠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篇一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那关于机电类毕业论文是怎样的?下面是整理的机电类毕业论文。

电力自动化系统中调度故障与处理措施分析【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调度工作也有了很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力事业的向前发展。

但是由于变电站和信息量不断的增多,电力调度中还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rtu问题、接入设备、光纤问题、遥信误发和漏发、主服务器以及前置机问题等,文章就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系统;调度故障;处理措施。

在现实的电力配调工作中,随着变电站信息量不断的增加,变电站问题不断的增多,就必须要使用自动化调度系统,以此来解决传统方式中的问题,保证电力系统正常的运行。

在分析故障过程中,可以使用系统分析法、观察排除法、测量法、换件法等,只有及时把故障位置找到,才能把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

1调度自动化系统故障分析方法。

1.1观察排除法分析。

分析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所出现的故障时,使用观察分析法最为有效,先对各个模块的指示灯进行观察,如果指示灯处于不正常状态,那么说明模块出现问题。

还可以使用观察计算机网络进行故障排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外观上并不能很好的予以辨别,就要及时使用排除法进行分析。

使用排除法虽然降低了工作量,但要求检查人员要有足够的经验,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在检查操作中才会高效,例如在断路器遥控位置信号正常情况下,主站和通道检查都没有问题后,就表明是变电站出现了问题。

1.2系统分析方法。

如果使用系统方法进行故障分析,技术人员一定先了解整个系统,充分清楚所有子系统,子系统中所有设备元件都掌握好,包括原理和性能,清楚容易发生故障的位置,然后联系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其中会涉及到一些逻辑关系,采用逻辑方式做进一步推论,在此基础上再做一定的假设,这对操作人员的素质和经验要求都很高,实践证明该方式可以有效找到故障的位置。

1.3测量和换件的方法。

在所有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其信息传递都是依靠数据完成,因为肉眼看不到这些信息,需要借助毫安表仪器做进一步的检测,被称之为测量法。

主要依靠光端机的电压值进行故障分析,观察电压值的变化情况,电压相同则表明系统之间没有问题,如果存在差异则表明有问题。

使用监听软件也能做到,找到故障具体位置后,就可以使用替换法予以处理。

2调度自动化系统中面临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2.1rtu问题及处理措施。

在自动化系统调度工作中,rtu的功能是对调度工作的具体信息进行采集,传输信息,在发生故障时进行预警指示作用,技术人员都清楚,采集、通讯和遥控这些模板组成了rtu系统。

例如在调度工作中,如果发生了故障和其他问题,该系统会及时检测到故障位置等有关信息,然后观察有关的指示灯,判断各个模板的工作状况是否正常。

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相同型号的模板进行替换。

无论是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调度自动化系统,还是计量表计中出现问题,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来判断。

2.2接入设备和光纤问题及处理措施。

在电力变电站中,pcm机和光端机都是由不同的模块组成,因此使用的指示灯也不同,进而判断其运行状态也不尽相同。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外界原因会影响和破坏光纤功能,如果一旦发生类似问题,那么其对电力调度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

针对这一问题,有关人员要严格注意在调度机房中有关的调度通道,观察指示灯指示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也应该使用sdh网管监控系统查看这些问题,发现是光纤出现问题,就应该利用有关软件和技术技能辨别事故所发生的位置,然后使用合理方案进行处理。

如果光纤是断裂了,可以很快使用熔接机进行熔接,如果是模块之间发生故障,就应该及时找到故障模块进行替换处理。

2.3遥信误发和漏发问题及处理措施。

通常情况下这几个原因会造成遥信误发,第一是有个别信号误发,归结其原因是辅助节点出现老化,以及其他的机械类原因,致使发送频率错误造成误发的问题。

第二点,在变电站内,一般都陈列着非常多的监控装置和保护装置,对远程设备进行重启的时候,一般都是先恢复距离监控装置比较远的设备,因此造成监控装置恢复通信过程中,在一段时间内会发出多种信号,直接导致误发信号的'问题。

第三点,在变电站中,主站的变电站参数和设备参数不同,而且有些调度故障中,还有遥信漏发问题,尤其是在刀闸辅助接点,以及开关之间接触不紧密的时候,对防抖进行时间设置中,由于时间设置太长都会造成遥信漏发问题。

如果发现有上述情况发生,有关技术人员一定要先对各个设备的节点位置进行细致的排查,观察是否有老化和机械损坏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对主站数据库参数做好核实,这样能明确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具体位置,为之后的解决方案打下基础。

2.4主服务器前置机问题和处理措施。

监控、通讯、以及电源模块组成了主服务器和前置机,任何一个模块都有自己运行中的指示灯,一般正常情况下的电源指示灯为绿色,总线在进行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时,其都是处于闪烁的状态,无论是闪而不亮或者亮而不闪都说明出现了问题。

如果遇到了上述问题,技术人员要先利用观察法,检查好设备中的所有模块,或者是观察指示灯,发现不正常肯定出现问题,如果是模板出现问题,就立即使用同型号的模板进行更换,如果是前置机发生问题,但是很短时间却解决不了,也可以通过使用备用前置机先进行顶替,等修好后再进行更换,不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2.5衔接好自动化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一定先衔接好自动化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如果在这个环节出现问题,直接影响调度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进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由于电网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进而电力调度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因此有大量的数据需要整理分析,如果只依靠人力进行处理,那么工作效率非常有限,而且调度的质量也会非常差,只有把自动化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很好的衔接到一起,才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进而保证电力调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6优化结构配置。

虽然现在已经使用了电力调度自动化,但是在结构和配置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毕竟问题不断出现,科学技术不断发现,因此需要结合工作实际,与时俱进优化结构配置。

在电力市场化运行中,调度自动化是其有力保障,而现有的结构问题还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力事业进一步发展,其中的开放系统结构,必须要和不同系统之间建立一种更好的兼容性关系、更好的操作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服务好用户。

3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作用。

自动化系统在电力调度中的应用,可以说是一次超越和突破,其兼顾了调度的效率性和质量性,从而解决了技术人员的任务量大的问题,在宏观的调控和整体的监督管理中,都发挥着非常稳定的作用,通过引入自动化的检查技术,其可以在24小时对整个电力调度情况进行监视,发现问题立即警示,弥补人员操作上的失误和人数上的不足,例如服务器发生故障,其可以自动对任务进行转接,把电网运行的稳定性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4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清楚的认识到电力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了解了其工作原理和实际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中,人工智能化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此之前一定要对现有问题进行妥善分析,改善电力系统整体结构,优化结构中配置不合理问题,推动我国在这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兴,郑建,张涛.浅谈电力自动化系统故障分析方法及标准[j].江苏科技信息,2013,(24).

[2]程利杰,王昭伟.电力自动化系统故障分析方法和标准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12).

配网安全管理问题和补救措施剖析【2】。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篇二

在实际场景中,其机电一体化产品是非常多的,其种类也是比较复杂的,开发该产品的厂家比较大,为了促进其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有效应用,我们要进行其机械接口环节、动力接口环节、环境接口环节等的优化,实现其标准化运作,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系列的机电一体化运作环节的协调,是难以实现产品单元模块的深化发展。

比如对于相关变频调速电机内部环节的优化,确保其动力驱动单位的稳定运行,通过对其相关环节的运作,实现其功能的一体化。

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进行标准模块化单位的有效应用,促进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满足机械加工企业的发展需要,促进其内部结构的有效协调,满足企业的日常发展的需要。

网络化的普及,也促进了各个设备技术环节的远程控制,通过对其监视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其远程控制系统的健全,这也是一种对于机电一体化环节的应用模式,这种技术模式的应用,深化了局域网技术系统,促进家用电器的网络化,满足了机械加工企业的相关工作行为的需要,促进其机械加工企业的内部运作质量效率的提升。

2其机电一体化环节中的集成化环节的应用实现了对各个技术的综合利用。

通过各个产品结构的优化协调,促进其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协调,实现其管理环节、加工环节、装配环节等的优化,促进了生产质量效率的提升,满足了机械加工工业的发展需要。

促进其生产工序的高效率极其自动化的运行,促进其系统综合效益的提升。

进行整体系统的有效划分,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实现其系统功能的有效协调。

促进其各个功能部分的稳定运行。

为了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健全,我们也要进行软件、硬件设备的应用,实现对系统的各个性能的有效体现,促进其机电一体化工程的稳定运行,实现对相关能源的有效应用。

3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工业运作的必要性。

为了促进机械加工企业的综合效益的.实现,我们要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深化应用,实现对微处理机环节的有效控制,实现其微机系统、显示装置、及其仪表技术的深化,促进其组装合并模式的健全,实现其工程的综合一体化的发展,促进系统的控制精度的提升,满足工程的质量发展的需要。

智能化控制技术在一些工业行业中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

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与产品质量诊断等各个方面。

3.1为了实现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我们要进行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优化,促进其内部相关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其中央计算机设备与其他相关控制单元的有效应用,促进其内部分布式控制系统环节的优化,确保该环节的稳定运行。

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实现对日常生产环节、操作环节、管理环节等的优化,促进其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的不断延伸,实现对其生产环节的有效控制,提高该环节的综合效益,促进其下序环节的稳定运行。

3.2进行开放式控制系统的整体环节的优化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对其计算机技术应用下的新结构体系的健全,促进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稳定运行,促进其各个机械加工企业的相关环节的有效协调,实现其相关资源的有效共享,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该开发控制系统通过对通信系统的各个控制设备的应用,实现其内部控制管理环节与经营决策环节的优化,促进其控制环节和测量环节的一体化运行,实现了机械加工企业的发展需要。

4结束语。

为了提高机械加工企业的综合效益,我们要进行其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的优化,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篇三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机电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机电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与发展也促进了工程机械的不断进步。本文主要对机电技术以及其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工程机械机电技术应用发展。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新兴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同时也促进了工程建设领域的革新与创新。目前,机电已经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机电的进步与创新,并且在工程机械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积极地采用机电,将机械、电子技术和液压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大大地提高了机械的多种功能,比如说,动力性能提升,燃油的经济效益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增,操作的精准度和舒适度都大幅度提高,机械的使用寿命也随之延长。所以,研究工程机械机电的应用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机电技术的概述。

精密机械技术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把微电子技术引进到相关的动力功能、机械主功能、控制功能等方面,在软件方面能够使得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相互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有效的系统。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处于不断创新与进步之中。机电技术逐渐走向了高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个性化和绿色化的趋势。而机电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能够使得各种性能方面都得以明显改善,比如操作舒适性能够得以有效提高;机械能耗能有效大幅度降低,明显提高机械功效。可靠性不断提高;不断提高相应的作业精度和作业效率。

二、工程机械机电技术的应用。

机电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极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更具广泛性和有效性,机电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电技术的在工程机械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方面的应用。

在传统的工程机械中,能量的充分利用率和使用率比较低。比如说,液压挖掘机其燃料的充分利用率仅仅占了30%,剩下的70%左右的能量都被浪费了。在能源资源高度紧张的今天,迫使机械工程的发展必须向着“节能降耗”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小松公司生产的挖掘机能够很好地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大约可以节省23%的燃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型的控制节能器的采用。日立公司生产的挖掘机,采用了“卡特电子效率”节能控制体系,通过对泵以及发动机的综合、全面控制,大大提高了利用率,其能量利用率能够达到98%左右,生产率也相应地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说工程机械中电子节能控制器的运用,大幅度提高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的能量利用率,一定程度上发挥到了节能的作用。电子节能控制器操作比较简单,对机械的磨损也相对减少,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在自动化以及半自动化的作业全过程中的应用。

工程机械全面地实现作业自动化以及半自动化水平,可以有效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大大减少了因为操作人员的经验不足或技术不到位对于操作精度的影响。比如说,三菱公司设计生产的挖掘机,有控制挖掘机轨迹系统的功能,相关的操作人员在控制板上将铲斗的运动形状和运动轨迹设定好之后,相应的微机操作系统就会根据不同角度的传感器发出的信号,对动臂、铲刀和斗杆的运动进行自动的控制,从而实现多种特定断面沟槽、开口和斜坡的精准挖掘,有效地实现了挖掘操作的自动化水平。

3、在控制柴油机上的应用。

要想进一步深入发展柴油机技术,应该要解决发动机排放质量与最低油耗间的矛盾。在电子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采用电子节能液压泵系统能够有效减小能耗,还能自动控制冷风扇的转速随温度的变化,这样的条件下,电子控制自动变速,还包括根据负荷条件自动调节柴油机油门等内容都能得以实现,能够使得在各种变工况下的柴油机,在满足经济指标和排放指标的最佳喷油时间的同时,能够实现净化排气、节约能源、提高效率。

4、机械操作的自动化能够降低劳动强度。

在工程机械施工操作中引入机电实现操作的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这样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大大减少了因为操作者工作经验不足而造成的作业精度的影响。

5、在工程作业精确度方面的应用。

在工程机械设备中使用电子控制系统可以将称量的过程自动化,对称量系统实现微机控制,使得称量更加精确。自动找平装置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混凝土沥青摊铺机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自动供料系统(超声波技术)的应用,完美地完成了混凝土沥青摊铺机对于供料的自动调节,全面提升了摊铺的效果和质量。与此同时,铲运机铲斗刀、平地机刮刀以及推土机铲刀的电子化操作控制,减少了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节约了人力,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高效、快捷,符合现代工程施工的要求。

6、电子监控、故障自诊以及自动报警。

电子监控、故障自诊以及自动报警,也就是说对于工程机械的工作装置,传动系统、发动机、液压系统以及制动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控,一旦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就会自动地找出故障的位置并自动进行报警提示。机电的发展和应用,大大地改善了操作人员的现实工作条件,全面提高了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简化了机械设备检查和维护的工作,相应地减少了维修费用,大大降低了维修停机的时间,对于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三、工程机械机电技术的发展。

1、传感技术的融合。

目前,传感器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上应用较为广泛,比如,发动机可以通过机油压。

力传感器、冷却水温度传感器等来进行发动机的运转状态的检测和控制;沥青摊铺机上的传感器能够实现摊铺机在工作时实现自动找平且行走速度不变的特点,还能满足摊铺出来预定的平整度、坡度和厚度的路面的要求。在感器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今天,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可靠性和稳定性也能不断提高,越来越广的采集信息范围也超着集成、多功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所以,未来在工程机械上将应用越来越多种类的传感器。

2、工程机械机电趋于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是实现信息处理的主体,信息处理技术包括范围应用比较广,主要包括。

信息的输入、识别、运算、变换、存储及输出等等方面。计算机技术范围涉及到网络与通信技术、硬件和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等方面。要想工程机械机电技术发展不断进步,应该大力发展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

3、电子控制理论的指导性增强。

工程机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以微电子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通过其应用和推广,在相关控制理论指导下,能够满足系统智能化设计的要求,完成相关的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等等。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篇四

数控机床毕业设计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本环节的锻炼力争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提高解决实际工程课题的能力。根据教学要求,结合自己的资料掌握状况,选择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作为毕业设计课题。

线电极切割是众多电火花加工方法的一种,它利用电极丝和工件间产生高频隔离脉冲放电的电蚀作用进行切割。

线切割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机床、数控系统和高频电源。机床由床身、储丝机构、线架、xy工作台、油箱等部件组成。绕在储丝筒上的钼丝经过线架作高速往复运动。加工工件固定在xy工作台上。x、y两方向的运动各由一台步进电机控制。数控系统每发出一个信号,步进电机就走一步,并通过中间传动机构带动两方向的丝杠旋转,分别使得x、y工作台进给。

数控系统由单片机、键盘、变频检测系统构成,具有间隙补偿、直线插补、圆弧插补、断丝自动处理等主要功能。

线切割的适用对象主要是难切割材料,如高强度、高韧性、高硬度、高脆性、磁性材料,以及精密细小和形状复杂的零件。

线切割技术、线切割机床正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和设计数控线切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微机控制技术正在发挥出巨大的优越性。

目录。

一、课题来源及现实意义。

二、设计任务与总体方案的确定。

1、设计任务。

2、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三、机械部分xy工作台的设计。

1、主要设计参数及依据。

2、xy工作台进给系统受力分析。

3、xy工作台尺寸确定及各部分重量估算。

四、滚珠丝杠传动机构的确定。

1、滚珠丝杠副的确定。

2、x向y向丝杆的强度分析。

3、强度验算。

4、效率计算。

五、直线滚动导轨的选型。

六、步进电机及传动机构的确定。

1、步进电机的选用。

2、扭矩及转动惯量的验算。

3、齿轮传动机构的确定。

七、步进电机惯性负载的计算。

八、传动系统刚度的讨论。

1、根据工作台不出现爬行的条件来确定传动系统的刚度。

2、根据微量进给的灵敏度来确定传动系统刚度。

九、消隙方法与预紧。

1、消隙方法的选用。

2、预紧。

十、数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1、主要芯片的配置2、89c51存储器及i/o接口的扩展。

3、芯片地址分配。

4、键盘设计。

5、显示器设计。

6、步进电机接口及功放电路。

7、光电隔离电路。

8、越界报警电路。

十一.数控系统软件设计。

1、主程序框图。

2、系统软件总体方案。

3、插补原理。

4、功能模块流程图。

十二、附录。

1、参考书目。

2、毕业设计体会。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多,机电安装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安装施工企业运营的重要环节,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对于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起到关键作用。在当前建筑机电安装行业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安装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管理,不断改进施工技术,强化质量控制与管理,以确保设备的质量安全,为安装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建筑机电;问题;控制;安装工程施工。

引言。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一般规模较大,施工复杂,对于安装技术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加强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问题进行控制。在机电安装过程中,施工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等因素常常影响施工质量,致使机电工程施工难度较大。如何在安装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保证施工质量,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是摆在工程实施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建筑机电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操作流程不规范。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专业性较强,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必须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但是,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的操作却没有遵循规范。据调查,目前在施工现场,80%以上的施工人员是入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水平有限,没有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对相关的专业知识不了解,更不要说使用较先进科学技术和机电设备,因此在现场中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可靠性也存在一定问题。

1.2设计深度不足,设备可用性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机电设备型号和种类不断丰富,国家不可能对各类电气设备及材料规定统一的型号。国内外机电产品市场良莠不齐,产品规格不统一,造成建筑机电设备各设备间不配套,降低了各设备兼容性和使用效率,设备的可用性差,而国家不可能对各类电器机电设备及材料作统一型号规定。另外据调查,机电设备设计文件中普遍习惯于只在设备系统图的符号旁标注其型号或厂家产品编号,非专业人员很难理解,这就使设备订货人无从适从,甚至造成订货错误,只得重新更换采购,这样降低了工程效率,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2工程材料、器件和设备的质量问题。

材料和设备是机电安装工程的重点,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质量。有些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把关不严,对质量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工程中所使用的机电设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二、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动态控制。

2.1机电安装工程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在工程正式开始前进行的控制工作,具体来说,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工程正式施工前的各种准备工作。要求在施工前应严格进行施工图纸会审,确保施工组织和技术交底质量等,比如应严格审查施工许可证和开工审批手续等。其中施工技术、材料设备、施工设计等三方面的质量情况是影响整个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关键。另一方面是施工后期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的质量控制,也就是对投入项目施工的条件和资源进行控制。主要包括对施工机具、施工质量检测仪器的质量控制,对施工原材料、半成品和构件的质量控制。还包括拟订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施工及管理人员资格审查以及操作人员岗前培训等的控制,也是控制工程质量的最主要环节。另外还包括质量控制系统组织的控制,施工计划、施工方案、检测方案以及审查方法的控制等多项因素。

2.2机电安装工程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指对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继续的控制,始终控制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一般工序和特殊工序的质量控制,各个工序之间交接检查的控制,设备安装调试、试验和检测的控制,对大型设备应对其制造过程进行控制以及施工中隐蔽工程质量控制等。可委派相关人员驻场监造,以确保工程质量。针对机电安装工程中间产品较多的情况,因此对类似于锅炉压力容器安装过程中对中间产品组对和继续制造过程进行控制成为重中之重。此外,由于施工过程中涉及的设计变更、图纸变更、施工洽商等的审查和控制,以及对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和评定的质量控制。

2.3机电安装工程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的效果不明显,是指在施工完成后对工程进行的控制,也是对工程的验收。机电安装工程包括施工和竣工质量检验控制。主要包括安装设备的联动试车及运行,审核、签认验收文件以及竣工总验收;施工中涉及工程质量的文件的审核与建档,应保证其真实准确;评定施工过程中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等的最终质量;以及竣工交付后的工程的回访和保修制度,以上因素都将作为工程质量的最直接的真实评价。

三、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3.1对人的控制。

人的因素是影响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方面,在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对人的控制。施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施工质量影响极大,所以如果要提高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就必须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这就需要相应的培训来达到,建筑企业应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和质量控制系统。设立全面的考评制度,控制施工人员按质量要求施工。以在机电安装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3.2对材料设备的控制材料设备的使用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内容。在机电安装工程中也不例外,所采用各种材料的质量会极大影响工程施工的质量。所以在几点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控材料关,注意采购和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进行施工、并应注重过程中材料使用的控制,对不合格材料和设备坚决不予采用。并且对所用材料进行留底,以保留证据,避免出现因使用质量不过关的材料设备产生危险建筑。

3.3对施工机械机具控制。

机电安装工程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加强对机械的控制非常必要。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建筑产品可在节能节力的基础上加工出来,要节能节力就需要使用好的施工机械和器具。使用施工机械机具的过程中要对施工机械机具进行良好的控制。如保证机械机具的正常运行,及时进行检测和保养,出现问题及时恰当的维修等。只有对丝攻机械机具有良好的控制,才能有力减少和杜绝返工浪费现象。控制措施可以将机械机具的管理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使用台账和设备状态台账等。尽可能使施工机械机具保持最良好状态。

3.4施工工艺方法的控制。

良好的施工工艺不仅能够节约资金,缩短工期,还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质量。比较好的施工工艺方法能够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工艺和方法可反映出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充分显现,并可有效指导操作人员做好施工,把好各个环节的质量要素,更大限度的保证施工质量;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工艺时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以保证其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和目的性,对机电安装工程中涉及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则应有选择行的采用,以实现其不仅利于施工质量,且利于缩短工期和降低成本。若条件允许施工方应联合高效和可研院所等资源集约型单位,从加强施工动态控制智能化技术开发的研究,并应结合自身状况研发符合自身情况的质量管理动态控制体系,并通过体系的运用来提高单位自身的竞争力以更大限度的提高施工质量。

3.5施工环境控制。

周围的环境对于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现场的安全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虽然施工环境对施工质量的影响非常大,但是施工单位一般情况下无法控制施工环境。施工单位智能选择性的对施工环境进行设计和更新。同时设计、变更洽商等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工程质量的依据和先决条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质量控制。机电安装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于涉及机电安装业务的企业来说,只有在不断引进和吸收高级人才,鼓励员工不断地进行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施工技术进行探究和改进,以创建优质工程为目的,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以推动企业向全新的方向发展。另外,工程施工单位只有从自身的施工特征出发,以安全、高效为原则,对于质量控制环节制定具体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办事,保证施工质量,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江国光.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6).

[2]张莹,关于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和需注意的问题,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4).

[3]谭红权.探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中华民居(下旬刊).3月.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篇六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控制、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1.1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1.2智能化。

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1.3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1.4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1.5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享受,如家用机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1.6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nicmechanical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自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出第一个医用微探针,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研制出第一个微电机以来,国内外在mems工艺、材料以及微观机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发出各种mems器件和系统,如各种微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计、微触觉传感器),各种微构件(微膜、微粱、微探针、微连杆、微齿轮、微轴承、微泵、微弹簧以及微机器人等)。

1.7集成化。

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1.8带源化。

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1.9绿色化。

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人们呼唤保护环境,回归,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中应运而生。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篇七

电动舵机是一种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飞机、导弹等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飞行器性能的优劣。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永磁电机的发展,新型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以其体积小、功率密度高、结构简单、控制灵活等诸多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电动舵机系统。本文采用盘式无刷直流电机作为电动舵机系统的动力源,对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驱动方式分别展开分析,并对其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进行了推导。研制了一套体积小、结构紧凑、可靠性高的硬件电路,设计了位置、转速、电流三闭环控制算法,以得到较好的控制精度。为了验证所设计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和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搭建了实验平台,并对原理样机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舵机系统满足控制性能要求,具有灵巧的一体化特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电动舵机伺服系统关键技术指标。分析了舵机用无刷直流电机的结构与基本原理,得到了等效电路图,建立了无刷直流电机的动力学模型,并推导出了电动舵机的传递函数。

2.针对整个驱动系统,研制了一套以dsp+cpld为核心控制架构的智能功率驱动电路,包括主电源滤波及转换电路、电流检测与过流保护电路、位置检测与旋变激励信号调理电路、串口通信及其外围电路。

3.根据无刷直流电机的运行特点及数学模型,设计了位置、转速、电流三闭环控制算法,其中位置环采用比例积分控制,速度环、电流环均采用比例控制。在dsp主控制器中设计了控制模块、定时器模块、采样模块和串口通信等模块。在cpld辅助控制器中设计了hall换相逻辑、舵机转动方向解算逻辑、位置超限和过流保护等逻辑。

4.搭建了完整的实验驱动平台,对原理样机进行了控制性能测试实验,并对结果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和分析。

关键词:舵机;无刷直流电机;dsp;cpld;pid控制。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篇八

作者:

机电一体化是一项将系统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伺服传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机械技术等多项技术相互结合的系统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背景发展历程,明确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机械制造业的整体行业发展所拥有的重要影响,并阐明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未来社会朝着智能化、系统化以及轻量、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希望为机电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了一定的指向作用。

绪论。

“机电一体化”在国外被称为mechatronics是日本人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用英文mechanics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新词,意思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向机械工业领域迅猛渗透,机械电子技术深度结合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从系统理论出发,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结构目标,以智力、动力、结构、运动和感知组成要素为基础,对各组成要素及其间的信息处理,接口耦合,运动传递,物质运动,能量变换进行研究,使得整个系统有机结合与综合集成,并在系统程序和微电子电路的有序信息流控制下,形成物质的和能量的有规则运动,在高功能、高质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等诸方面实现多种技术功能复合的最佳功能价值系统工程技术。

1.3机电一体化技术五大组成要素与四大原则。

1.3.1、五大组成要素。

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一般由结构组成要素、动力组成要素、运动组成要素、感知组成要素、智能组成要素五大组成要素有机结合而成。(请参考机电之家机电一体化频道)。

机械本体(结构组成要素)。

是系统的所有功能要素的机械支持结构,一般包括有机身、框架、支撑、联接等。

动力驱动部分(动力组成要素)。

依据系统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以使系统正常运行。测试传感部分(感知组成要素)。

对系统的运行所需要的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参数和状态进行检测,并变成可识别的信号,传输给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后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职能组成要素)。

将来之测试传感部分的信息及外部直接输入的指令进行集中、存储、分析、加工处理后,按照信息处理结果和规定的程序与节奏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的运行。

执行机构(运动组成要素)。

根据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发出的指令,完成规定的动作和功能。

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组成要素其内部及相互之间都必须遵循结构耦合、运动传递、信息控制与能量转换四大原则。接口耦合:

两个需要进行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环节之间,由于信息模式不同(数字量与模拟量,串行码与并行码,连续脉冲与序列脉冲等)无法直接传递和交换,必须通过接口耦合来实现。而两个信号强弱相差悬殊的环节之间,也必须通过接口耦合后,才能匹配。变换放大后的信号要在两个环节之间可靠、快速、准确的交换、传递,必须遵循一致的时序、信号格式和逻辑规范才行,因此接口耦合时就必须具有保证信息的逻辑控制功能,使信息按规定的模式进行交换与传递。能量转换:

两个需要进行传输和交换的环节之间,由于模式不同而无法直接进行能量的转换和交流,必须进行能量的转换,能量的转换包括执行器,驱动器和他们的不同类型能量的最优转换方法及原理。信息控制:

在系统中,所谓智能组成要素的系统控制单元,在软、硬件的保证下,完成信息的采集、传输、储存、分析、运算、判断、决策,以达到信息控制的目的。对于智能化程度高的信息控制系统还包含了知识获得、推理机制以及自学习功能等知识驱动功能。运动传递:

运动传递使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不同类型运动的变换与传输以及以运动控制为目的的优化。

1、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4、自动控制技术。

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5、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6、伺服传动技术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章一体化发展历程2.1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2.1.1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

2.2.2”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随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产品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这些产品除了要用到机械驱壳,还需要用电路来控制,电的部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开关电路,而是用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单片机、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等智能元件被用来和设备的机械部分想结合。单纯的机械活着单纯的电子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渐渐地就出现了机电一体化这个学科。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到目前这个学科已经逐渐成熟了。

机电一体化技术包含六个部分,它们分别是:第一,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第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第三,系统技术。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第四,自动控制技术。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第五,传感检测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第六,伺服传动技术。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机械本体、检测传感部分、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和动力源。机械本体包括机架、机械连接、机械传动等,它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起着支撑系统中其他功能单元、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作用。与纯粹的机械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技术性能得到提高、功能得到增强,这就要求机械本体在机械结构、材料、加工工艺性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能够与之相适应,具有高效、多功能、可靠和节能、小型、轻量、美观的特点;检测传感部分包括各种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电路,其作用就是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作过程中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参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根据检查到的信息向执行器发出相应的控制;电子控制单元又称ecu(electricalcontrolunit),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负责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存储、计算、分析,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度和节奏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进行;执行器的作用是根据电子控制单元的指令驱动机械部件的运动。执行器是运动部件,通常采用电力驱动、气压驱动和液压驱动等几种方式;动力源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能量供应部分,其作用是按照系统控制要求向机械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使系统正常运行。提供能量的方式包括电能、气能和液压能,以电能为主。

第三章21世纪机电一体化3.1机电一体化技术近期发展。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1、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2、智能化。

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3、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4、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5、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家用机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6、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nicmechanical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自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出第一个医用微探针,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研制出第一个微电机以来,国内外在mems工艺、材料以及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发出各种mems器件和系统,如各种微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计、微触觉传感器),各种微构件(微膜、微粱、微探针、微连杆、微齿轮、微轴承、微泵、微弹簧以及微机器人等)。

7、集成化。

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8、带源化。

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9、绿色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人们呼唤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中应运而生。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兴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产品的科技含量更高,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加快,人们对商品需求更加多样和高品质化,所以传统的机械制造业正在发生十分深刻的转变,对产品的品质、成本要求逐渐提高,而且对于企业来说,对其自身的交货期、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我国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对制造业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革命十分关注,认为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近年来,我国在发达国家大量引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且研发了一系列拥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所以,虽然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较之以前,具有更加系统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从产品设计开发、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及使用维修等全过程的技术系统,其技术体系各学科间不断融合,其学科的界限性逐渐变淡甚至消失。生产规模的扩大及最佳经济效果的追求,使先进制造技术产生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方式。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管理技术等的引入并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一个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目的在于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并取得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

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其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所产处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质量较高,并能更好的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使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但是,我国由于科技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需经过一定时间后,其科技水平才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在科技实力方面,需要在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的前提下根据我国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并创造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手段,而在市场经营和商业营销方面,要促进商品品质的提升和发展,并且要独立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对于是市场欢迎的高技术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开发,争取利用这些商品扩展市场,并在技术方面有巨大突破,为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综合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技术支持和储备。

3.2.3工作面临的形势。

我国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我国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

我国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我国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我国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

3.4.1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同时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3.4.2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3.4.4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可分为机械和微电子系统两大部分,各部分连接须具备一定条件,这个联系条件通常称为接口。各分系统又由各要素(子系统)组成。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微电子系统)为例,将接口分为人机与机电接口两大类。

4.1机电接口。

由于机械系统与微电子系统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两者间的联系须通过机电接口进行调整、匹配、缓冲,因此机电接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进行a/d或d/a转换。当被控对象的检测和控制信号为模拟量时,必须在微机系统和被控对象之间设置a/d和d/a转换电路,以保证微机所处理的数字量与被控的模拟量之间的匹配。

1、模拟信号输入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反映被控对象运行状态信号是传感器或变送器的输出信号,通常这些输出信号是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如位置检测用的差动变压器、温度检测用的热偶电阻、温敏电阻、转速检测用的测速发电机等)计算机要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必须获得反映系统运行的状态信号,而计算机只能接受数字信号,要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就应将模拟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接口——模拟信号输入接口。

2、模拟信号输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控制生产过程执行器的信号通常是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如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直流电动机调速器、滑差电动机调速器等。而计算机只能输出数字信号,并通过运算产生控制信号,达到控制生产过程的目的,应有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电信号的接口——模拟信号输出接口。任务是把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以便驱动相应的执行器,达到控制对象的目的。模拟信号输出接口一般由控制接口、数字模拟信号转换器、多路模拟开关和功率放大器几部分构成。

3、开关信号通道接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系统中,需要经常处理一类最基本的输入/输出信号,即数字量(开关量)信号包括:开关的闭合与断开;指示灯的亮与灭;继电器或接触器的吸合与释放;电动机的启动与停止;阀门的打开与关闭等。这些信号的共同特征是以二进制的逻辑“1”和“0”出现的。在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中,对应二进制数码的每一位都可以代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状态,此状态作为控制依据。

(1)输入通道接口。开关信号输入通道接口的任务是将来自控制过程的开关信号、逻辑电平信号以及一些系统设置开关信号传送给计算机。这些信号实质是一种电平各异的数字信号,所以开关信号输入通道又称为数字输入通道(di)。由于开关信号只有两种逻辑状态“on”和“off”或数字信号“1”和“0”,但是其电平一般与计算机的数字电平不相同,与计算机连接的接口只需考虑逻辑电平的变换以及过程噪声隔离等设计问题,它主要由输入缓冲器、电平隔离与转换电路和地址译码电路等组成。

(2)输出通道接口。开关信号输出通道的作用是将计算机通过逻辑运算处理后的开关信号传递给开关执行器(如继电器或报警指示器)。它实质是逻辑数字的输出通道,又称为数字输出通道(do)。do通道接口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内部与外部公共地隔离和驱动开关执行器的功率。开关量输出通道接口主要由输出锁存器、驱动器和输出口地址译码电路等组成。

4.2人机接口。

人机接口是操作者与机电系统(主要是控制微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按照信息的传递方向,可以分为输入与输出接口两大类。机电系统通过输出接口向操作者显示系统的各种状态、运行参数及结果等信息;另一方面,操作者通过输入接口向机电系统输入各种控制命令,干预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1、输入接口。

(1)拨盘输入接口。拨盘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输入设备,若系统需要输入少量的参数,如修正系数、控制目标等,采用拨盘较为方便,这种方式具有保持性。拨盘的种类很多,作为人机接口使用最方便的是十进制输入、bcd码输出的bcd码拨盘。bcd码拨盘可直接与控制微机的并行口或扩展口相连,以bcd码形式输入信息。

(2)键盘输入接口。键盘是一组按键集合,向计算机提供被按键的代码。常用的键盘有:。

1)编码键盘,自动提供被按键的编码(如ascii码或二进制码);。

2)非编码键盘,仅仅简单地提供按键的通或断(“0”或“1”电位),而按键的扫描和识别,则由设计的键盘程序来实现。前者使用方便,但结构复杂,成本高;后者电路简单,便于设计。

2、输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发光二极管显示器(led)是典型的输出设备,由于led显示器结构简单、体积小、可靠性高、寿命长、价格便宜,因此使用广泛。常用的led显示器有7段发光二极管和点阵式led显示器。7段led显示器原理很简单,是同名管脚上所加电平高低来控制发光二极管是否点亮而显示不同字形的。点阵式led显示器一般用来显示复杂符号、字母及表格等,在大屏幕显示及智能化仪器中有广泛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投入工业应用环境运行时,系统总会受到电网、空间与周围环境干扰。若系统抵御不住干扰的冲击,各电气功能模块将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微机系统往往会因干扰产生程序“跑飞”,传感器模块将会输出伪信号,功率驱动模块将会输出畸变的驱动信号,使执行机构动作失常,最终导致系统产生故障,甚至瘫痪。

5.1干扰源。

从干扰窜入系统的渠道来看,系统所受到的干扰源分为供电干扰、过程通道干扰、场干扰等。

1、供电干扰。

大功率设备会造成电网的严重污染,使得电网电压大幅度地涨落、浪涌,大功率开关的通断,电动机的启停等原因,电网上常常出现很高的尖峰脉冲干扰。据统计,电源的投入、瞬时短路、欠压、过压、电网窜入的噪声引起cpu误动作及数据丢失占各种干扰的90%以上。

2、过程通道干扰。

过程通道干扰主要来源于长线传输。当系统中有电气设备漏电,接地系统不完善,或者传感器测量部件绝缘不好等;及各通道的传输线如果处于同根电缆或捆扎在一起,尤其是将信号线与交流电源线处于同一根管道时,产生的共模或差模电压都会影响系统,使系统无法工作。

3、场干扰。

系统周围的空间总存在着磁场、电磁场、静电场,如太阳及天体辐射;广播、电话、通讯发射台的电磁波;周围中频设备发出的电磁辐射等。这些场干扰会通过电源或传输线影响各功能模块的正常工作,使其中的电平发生变化或产生脉冲干扰信号。

5.2抗供电干扰的措施。

1、配电系统的抗干扰。

抑制供电干扰首先从配电系统上采取措施,其次可采用分立式供电方案,就是将组成系统各模块分别用独立的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构成的直流电源供电,这样就减少了集中供电的危险性,而且也减少了公共阻抗以及公共电源的相互耦合,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也有利于电源散热。

2、利用电源监视电路。

在配电系统中实施抗干扰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仍难抵御微秒级的干扰脉冲及瞬态掉电,特别是后者属于恶性干扰,可能产生严重的事故。因此应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性措施,即使用电源监视电路。电源监视电路需具有监视电源电压瞬时短路、瞬间降压和微秒级干扰及掉电的功能;及时输出供cpu接受的复位信号及中断信号等功能。

5.3场干扰的抑制。

防止场干扰的主要方法是良好的屏蔽和正确的接地。须注意以下问题:

(1)消除静电干扰最简单的方法是把感应体接地,接地时要防止形成接地环路。

(2)为了防止电磁场干扰,可采用带屏蔽层的信号线,并将屏蔽层单端接地。

(3)不要把导线的屏蔽层当作信号线或公用线来使用。

(4)在布线方面,不要在电源电路和检测、控制电路之间使用公用线,也不要在模拟电路和数字脉冲电路之间使用公用线,以免互相串扰。

5、软件抗干扰技术。

各种形式的干扰最终会反映在系统的微机模块中,导致数据采集误差、控制状态失灵、存储数据窜改以及程序运行失常等后果,虽然在系统硬件上采取了上述多种抗干扰措施,但仍然不能保证微机系统正常工作。因为软件抗干扰是属于微机系统的自身防御行为,实施软件抗干扰的必要条件是:

(1)在干扰的作用下,微机硬件部分以及与其相连的各功能模块不会受到任何损毁,或易损坏的单元设置有监测状态可查询。

(2)系统的程序及固化常数不会因干扰的侵入而变化。

1)设置watchdog功能,由硬件配合,监视软件的运行情况,遇到故障进行相应的处理。

2)设置软件陷阱,当程序指针失控而使程序进入非程序空间时,在该空间中设置拦截指令,使程序进入陷阱,然后强迫其转入初始状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统。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处理技术、机械制造技术、传感器技术、传动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

6.1.2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指的是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单片机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电”可以说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综合体。

6.1.3机械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包含了很多方面,如机械设计技术、机械制造,还是机械工艺,并且其在机电一体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6.1.4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包括各种物理量的传感器,尤其是具有“一器多感”功能的技术。近些年来“光纤传感器”随着科技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近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巨大的作用。

6.1.5传动技术。

传动技术和传动控制技术是在微电子技术的支持下机电业的关键技术,它包含电力传动、液压传动、机械传动、气压传动和磁力传动等方面。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这些传统的技术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动作和功能。

6.1.6自动控制技术。

这是近年来最常用且发展最迅速的技术范畴。自动控制技术的代表技术手段是人工智能控制技术,这项技术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结论。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走向了高科技的时代,机电一体化化的发展趋势见证了人类对于高智能化的向往。

机电一体化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走向高智能化的时代步伐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本篇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由来,发展,应用。接口技术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接口技术的研究也必然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就是根据功能要求选择了各部分后所进行的接口设计。接口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性能,以及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接口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关键环节。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以后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6]梁俊彦,李玉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

此致

敬礼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篇九

关键字………………………………控制、系统、检测、网络化。

前言………………………………………………………………1。

第一章自动控制统………………………………………………2。

1.1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2。

1.2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控制方式………………………3。

1.3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4。

1.4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5。

1.5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述………………………………………6。

第二章自动检测系统……………………………………………7。

2.1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8。

2.2传感器与传感器的分类……………………………9。

2.3测量方法……………………………………………10。

2.4传感器的基本特性…………………………………11。

2.5温度检测……………………………………………12。

2.5.1温标及测温方法…………………………………12。

2.6压力检测……………………………………………13。

2.7热电偶与热电阻的原理………………………………15。

第三章plc在面向微型化、网络化、pc化和开放性方向发展…………19。

小结……………………………………………………………………20。

前言。

电气自动化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工科专业。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子技术、电工技术、信息控制、电气测量、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

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电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该专业是强电和弱电、计算机技术与电气控制技术交叉渗透的综合型专业学科。

主干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测量、电力拖动与控制等。

就业方向适合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也能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电气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相关的研究开发、技术引进与改造及教学工作。

a)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

一、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所谓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使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给定信号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如图1-1所示。

图中,控制装置和受控对象为物理装置,而给定值和被控量均为一定形式的物理量。

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装置和受控对象构成。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设计则是自动控制原理的主要任务。

给定值。

控制装置。

受控对象。

被控量。

图1-1自动控制示意图。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控制方式。

1.开环控制。

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时,称为开环控制。

开环控制的特点是系统结构和控制过程很简单,但抗扰能力差、控制精度不高,故一般只能用于对控制性能要求较低的场合。

2.闭环控制。

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控制过程的影响,这种控制称为闭环控制,相应的控制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又被称为反馈控制或按偏差控制。

闭环控制系统是通过给定值与反馈量的偏差来实现控制作用的,故这种控制常称为按偏差控制,或称反馈控制。

此类系统包括了两种传输信号的通道:由给定值至被控量的通道称为前向通道;由被控量至系统输入端的通道称为反馈通道。

闭环系统能减小或消除作用,但若设计调试不当,易产生震荡设置不能正常工作。

自动控制原理中所讨论的系统主要是闭环控制系统。

3.复合控制。

反馈控制是在外部的作用下,系统的被控量发生变化后才做出相应调节和控制的,在受控对象具有较大时滞的情况下,其控制作用难以及时影响被控量,进而形成快速有效的反馈控制。

前馈补偿控制,则在测量出外部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与外部作用相反的控制量,该控制量与相应的外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使被控量基本不受影响,即在偏差产生之前就进行了防止偏差产生的控制。

在这种控制方式中,由于被控量对控制过程不产生影响,故它也属于开环控制。

前馈补偿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就构成了复合控制。

复合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按输入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和按扰动前馈补偿控制的复合控制,如图:

控制器。

前馈控制。

检测元件。

受控对象。

给定值被控量。

(a)按输入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

前馈控制。

受控对象。

检测元件。

控制器。

扰动。

给定值。

被控量。

(b)按扰动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方法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2)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由线性微分方程或线性差分方程所描述的系统为线性系统;由非线性方程所描述的系统称为非线性系统。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篇十

摘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矿山机电以及矿山机械技术也日益发展起来,成为现代科技崭新的一项技术。

关键词:机电机械、矿山。

所谓的机电,是指结合其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而矿山机电,作为一门学科,它主要培养的是能从事煤矿机电设备设计选型、安装、运行、维护、检修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方面应用性的人才,这对于从事煤矿专业的而言,尤其是在矿山机电的系统以及设备造型设计、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方面而言,矿山的机电技术要求需要更高的水平。

同样,所谓的机械,其实是简单的装置,它是能够将能量、力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同时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创造出新的物件。在生活中,我们周围有数不清的不同种类的机械在为我们工作。而对于机械的日常的理解是机械装置,也就是各种机器与器械。不过矿山机械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直接用于矿物开采和富选等作业的机械。这其中包括了采矿机械和选矿机械。其中,探矿机械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与开采同类矿物所用的采矿机械大多都是相同或相似,从广义上来说,探矿的机械也属于矿山机械。另外,矿山作业中还应用大量的起重机、输送机、通风机和排水机械等也属于矿山机械。矿山机电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表示的是从事于机电设备有关联的人才的培养,而矿山机械则是一个具体的、形象的名字,它包括的类型非常居多。

下面,我们从矿山机电以及矿山机械两个方面来谈一下各自的.技术。首先是矿山机电。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机电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而且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机电的领域又一次出现了新的名词,叫做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是集于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以及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同时它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说目前机电一体化的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谓是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以及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发展,而且应用范围愈来愈广。那么,对于矿山机电而言,机电一体化的进程也在发展以及进步中。因为对于矿山机电领域的人们而言,这个领域所涉猎的范围包括了像是矿山供电、矿山机械、采掘机械、电机学以及电机拖动,还有矿山机电设备控制、矿山电气安全、机电一体化设备、电力电子技术、电工基础、机械制图、流体力学以及流体机械、液压传动、金工实习、电子工艺训练、机械测绘、矿山机械设备调试及维修、矿山设备电气控制课程设计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正是这种多领域的培养,才能促进矿山机电化水平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在矿山机电中,机电的一体化进程加快,同时,矿山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矿山机电在技术上的发展,主要包括了:

1、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发展是21世纪矿山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中在矿山作业中的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更是得到重视。而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它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集合了包括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一级混沌动力学等许多新思想、新方法,模拟出来人类智能,以便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以及自主决策等能力。

2、模块化发展。

我们所说的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因为在矿山作业中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以及生产厂家繁多,所以从中研制和开发的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以及环境接口的产品单元是一项既复杂又重要的事情。

3、网络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等新科技的突出成就是在网络技术。而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不仅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以及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更何况是在大型的矿山发展中,同时,各种网络信息业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矿山作业中的机电一体化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只要使其中的功能独到,并且质量可靠,很快就会通过网络化走向全球的范围。由于网络的普及,并且其中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是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4、微型化发展。

微型化一词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更加微观的领域发展的趋势。而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泛指的是几何尺寸不超过1立方厘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且向微米、纳米级发展。不过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只能是在生物医疗、军事以及信息等方面。而作为煤矿技术,我们只能在其后的信息处理等方面采用微观技术,不过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还是主要在于微机械技术,这在后期的机械技术发展中尤为重要。

5、绿色化发展。

虽然我们说工业的发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一方面是物质丰富以及生活舒适;而另一方面则是资源减少以及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全球的人们都在呼吁保护其环境资源,回归到自然。所以在机电一体化,尤其是在矿山机电的发展中,我们要更加提倡绿色产品,这使我们在矿山作业中,能够做到更环保,更绿色。绿色化是时代的一个趋势。而机电技术的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以及销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不仅要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而且还要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做到资源利用率极高。所以说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下面是矿山机械化技术发展。矿山机械主要包括,采矿机械、采掘机械、钻孔机械、采煤机械、石油钻采机械、选矿机械、烘干机械。而对于矿山机械化发展,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力以及人才的培养和运用。

煤炭,作为我国的能源支柱产业,使得煤炭工业在我国是很重要的能源工业,而且,我国在煤炭工业上的人力投入以及本投入也居世界之首,其中,我国在统配煤矿中,煤炭产量中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依靠综采机械化,因此我们在发展矿山机械化的同时,要充分的发挥煤矿大型机电设备的利用率以及效率,以便可以用少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来实现高产高效,从而能够实现煤炭工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尤其是矿山作业的机械化。不过,从目前我国煤炭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看,我国仍是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尤其是技术改造和进步的要求。究其原因,是由于煤炭行业的劳动力结构严重不合理,而且职工数量多,其中的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并且劳动者素质与目前的煤炭工业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安全管理水平很不适应。所以说矿难事故的频繁发生,这与当前煤炭行业专业技能人员严重短缺是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过,值得肯定的是,随着国内外的煤炭、矿石价格高涨,我国矿山生产以及企业生产能力和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那些煤矿机械化采煤以及综合机械化的采煤技术的应用使煤矿急需大量的煤矿机电高技能人才。因此,对于矿山生产而言,机械化水平需要更多的人才去支配。

此外,矿山机械还要有自动化的设备,这也是以后发展的一个趋势。所谓的自动化设备,是指自动化系统中的大型成套的设备,这又称自动化装置。而机器或是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会按照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是控制的过程。而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还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以及那些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同时在使用自动化设备时,我们矿山作业的操作人员以及设备维护人员需要更加加倍小心谨慎的对待机器,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而让机器设备受到损坏。

当然,矿山机械的自动化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还是有一些故障产生,比如由于一些设备维护人员的疏忽,可能会使某些传感器的位置出现差错,像是没有到位,传感器故障以及灵敏度故障等。这就需要经常检查传感器的传感位置以及灵敏度,以便看是否会出现偏差及时调节,一旦传感器坏掉,就要立刻更换。另外,还由于自动化设备的震动,大部分的传感器会在长期使用后,出现位置松动的情况,因此我们在日常维护时要经常检查传感器的位置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固定牢固。

矿山机电是一个集合的、抽象概念,而矿山机械是一个具体的、详细的概念,矿山机械主要包含在矿山机电中。因此,发展矿山机电机械水平,重点是对于矿山机电的发展与进步之中。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篇十一

摘要:论述了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的特点,从技术人员、图纸设计、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了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有效提高机电工程的安装质量。

关键词:机电工程,设备安装,图纸设计,基础设施。

0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建筑业受到了相应的推动,智能化建筑愈发凸显出其在建筑行业的主流地位,因而作为智能建筑业主体的机电工程设备,其安装技术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将影响建筑的使用效果,故引起人们对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不断提升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然而,我们在提升安装技术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因而必须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方能实现安装技术的有效提升。

1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的特点。

1.1涉及面广。

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其即涉及电子电器工程、建筑职能化工程以及机械设备工程等方面的安装技术,还包括管道、环保以及消防等工程的安装技术,可见,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涉及范围广,通用性能强,行业跨度大,故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具备涉及面广的特点。

1.2技术性强。

由于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机电工程的规模随之日益扩大,故对于建筑机电工程所适用的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新设备以及新材料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机电工程安装中,用以满足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提出的高要求,可见,技术性强是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的特点之一。

2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应用问题。

2.1技术人员质量控制意识薄弱。

对于我国大部分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人员而言,其对于建筑机电工程的质量控制意识薄弱,具体表现为:对待本职工作敷衍应付,工作积极性缺失,工作责任心缺乏,技术能力较弱,业务能力欠缺,部分技术人员欠缺基本上岗资格证书,岗位涉及知识及能力较弱,学习技术知识热情不足,知识能力素质提升缓慢,业务水平停滞不前,从而严重影响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应用效果,因而需要引起相关领导人员的关注及重视,要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解决技术人员质量控制意识薄弱这一问题。

2.2技术操作图纸设计思虑不周。

跟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机电产品市场呈现红火的发展势头,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产品的规格逐步增多,产品的性能不断全面,同时,产品设计者们都在产品上标注了相应的规格型号参数,便于施工单位采购。然而,技术人员在设计技术操作图纸时,经常忽视对不同规格型号产品进行反复对照比较,因而出现设计的技术操作图纸无法支持实际施工需要,致使安装技术难以在建筑机电工程中发挥实效作用,从而严重影响建筑机电工程的施工进度。可见,技术操作图纸设计思虑不周现已成为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3技术部门相互协调配合不足。

在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涉及的技术部门较广泛,因而需要相关技术部门通力合作,方能高效实现安装技术的有效应用。然而,在实际安装操作过程中,技术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分工不够明确,任务落实较为困难,相互配合不尽如人意,部门之间就责任问题相互推诿,从而导致安装技术无法顺利应用于建筑机电工程中,严重影响建筑机电工程的推进速度。

2.4机电安装基础设施质量欠缺。

机电安装基础设施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安装技术的应用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并重视机电安装基础设备的质量问题,要保证采购的机电安装基础设备符合相关标准,要正确掌握机电设备保管储存方法,要确保机电安装基础设施在安装前质量符合要求。然而在机电安装基础设施采购过程中,经常由于采购资金限制以及采购人员业务能力欠缺等原因,致使采购的机电安装基础设施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加之忽视对采购后机电安装基础设施的保管储存,使得安装时安装技术无法顺利实施,从而严重影响安装技术在建筑机电工程中的应用。

3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应用对策。

3.1提升技术人员质量控制意识。

由于我国大部分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人员质量控制意识薄弱,从而致使建筑机电工程进展困难,因而必须正视并解决这一问题,故需要努力提升技术人员质量控制意识。在工作方面,要求技术人员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反馈,认真实施工作实绩评比,严格落实奖优罚劣制度;在薪资方面,制定合理可行的薪酬方案,按照能力实绩进行薪酬分配,注重优绩优酬制度的贯彻施行,提升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在培训方面,注重提升员工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质量控制意识培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培训科目,有效做好技术人员上岗培训,加强培训考核奖惩力度,确保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质量控制意识的逐步提升,保障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的有效应用。

3.2严格落实技术操作图纸设计。

在技术操作图纸设计方面,设计者欠缺全面思考,致使设计效果不够理想,阻碍安装技术的顺利实施,因而需要严格进行技术操作图纸的设计。在技术操作图纸设计准备阶段,需要认真收集安装产品的各方面信息,全面进行信息对比分析,找出设计图纸有效信息,积极进行信息的汇总联系;在技术操作图纸设计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选取真实全面的设计数据,进行具体深入的设计总结;在技术操作图纸设计反思阶段,归纳出制定图纸中遇到的阻碍问题,总结出制定图纸中涉及的创新思路,阐述出关于制定图纸未来的展望。可见,通过严格落实技术操作图纸设计,有利于设计出实用性强、灵活性高、效果好的技术操作图纸,将有助于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的应用推行。

3.3促进技术部门相互协调配合。

在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相关技术部门协调配合不足,致使安装技术无法顺利实施,从而严重影响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效果,故需要在实际安装操作过程中,明晰各技术部门具体职责,技术部门内人员分工清楚明了,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员,技术部门间加强人员交流互动,积极进行技术经验相互借鉴,努力做到技术部门间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有效发挥各部门的技术力量,将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应用落实到实处,从而推动建筑机电工程稳健发展。

3.4确保机电安装基础设施质量。

由于机电安装基础设施质量问题将影响到安装技术的应用效果,因而只有确保机电安装基础设施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把握好机电设备合理有效的保管储存手段,保证机电设备质量符合安装要求,方能促进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的应用。因此,在机电安装基础设施采购过程中,要确保采购资金的投入力度,如若面临采购资金紧张情况,需要积极面向各界募集采购资金;要选派采购业务能力及专业能力强的人员实施采购业务,实时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及考核,确保采购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及要求;要熟练掌握机电安装基础设施的保管储存方法,有效进行机电安装基础设施的保管存储,从而确保机电安装基础设施质量符合要求,进而保障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的应用。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提高,我国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对建筑行业的影响愈发巨大,同时,在安装技术发展更新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的挑战,我们必须正视并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在解决对策实施的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灵活进行对策的调整运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保障建筑机电工程设备安装技术的有效应用,进而确保建筑机电工程安装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篇十二

题目:

基于单片机的电池电量显示系统。

一、课题研究现状:

电池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当今,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池的使用,尤其是锂电池的使用。锂电池凭借自身优越的性能,已经在生活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上,都随处可见锂电池的身影。

为了能随时得知锂电池的剩余电量,及时对锂电池进行充电,避免因锂电池电量不足导致电子设备突然断电而引发的问题,锂电池的电量检测技术显得十分的重要。

在目前的市场上,以锂电池作为供电能源的移动电子设备,大部分都自带有电量检测功能,但这些电量检测功能的精度普遍较低,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具有锂电池电流检测、电池温度检测功能的移动电子设备也比较少,这十分不利于设备使用者对锂电池健康状态的监测。因此,研究设计一个高精度、多功能的电池电量显示系统显得很有必要。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此次电池电量显示系统的设计,掌握电子产品软硬件的设计流程,掌握单片机系统设计,不断提高自主学习与知识融汇贯通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在调试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与我们毕业后的工作会非常有帮助。

本课题将专注于研究锂电池电量的检测技术,致力于研发出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池电量显示系统,具有精确的锂电池电量检测功能,同时还加入电池电流检测、电池温度检测等功能,能随时监测锂电池的状态。本次设计的电池电量显示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使用锂电池供电的电子设备,让用户能够更精确、更方便、更全面地了解到锂电池的状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社会意义。

三、课题研究要点:

1、研究stm32单片机的开发,学会用c语言对单片机进行编程,完成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的系统设计。

2、研究锂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检测锂电池电量、电流等参数的方法。

3、掌握锂电池状态监测芯片的使用方法,用单片机来读取芯片测量到的锂电池参数信息。

4、利用单片机来对采集到的锂电池参数信息进行分析,判断锂电池的状态。

5、研究单片机控制oled显示屏的方法,能够在oled显示屏上显示所需的内容。

6、最后研发出一款具有精确的锂电池电量检测功能,同时还具有电池电流检测、电池温度检测等功能的电池电量显示系统。

四、课题进度安排:

1、完成资料的收集工作:20xx年10月——20xx年11月。

2、完成初稿:20xx年11月——20xx年1月。

3、修改初稿、提交导师并与之交流后再进行修改:20xx年1月——20xx年2月。

4、基本定稿及定稿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5、最后定稿和进行论文答辩:20xx年4月——20xx年5月。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蒋志林。stm32单片机的原理及硬件电路设计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10):22。

[2]孙书鹰,陈志佳,寇超。新一代嵌入式微处理器stm32f103开发与应用[j]。微计算机应用,,31(12):59——63。

[3]谭淑梅。简析stm32单片机原理及硬件电路设计[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34(06):21——23。

[4]张洋,刘军,严汉宇。原子教你玩stm32(库函数版)[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5]张旭。单片机技术在传感器设计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36):132——133。

[6]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7]高海宾。altiumdesigner10从入门到精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8]李凤霞主编。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9]王东峰等。单片机c语言应用100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篇十三

安全生产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不仅如此,还与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因为安全事故可大可小,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在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机电的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机电安全管理的突出现状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电管理的现状。

1.1安全检查不全面,潜在隐患难以查出。

在机械工程中,机电的检查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其中机电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1)检查各种开关的整定是否合格;2)检查皮带的各种保护安装位置及是否齐全,保护是否起作用;3)检查各种通讯、信号装置是否灵敏可靠;4)检查机器力偶合器是否有防爆片和易熔塞;5)检查机器的急停装置是否起作用;6)检查各种运输设备的防护装置是否完整齐全,安全装置是否可靠;7)检查支架是否有串漏液现象等。由于检查的项目较多,所涉及到的范围也很广泛,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安全检查不全面而存在的问题时有发生,加上检查时工作不到位等个人原因,对于一些潜在的隐患难以查出。

1.2安检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存有漏报谎报现象。

在机电的安全检查中,不仅关系到检察人员的技术问题,还与他们的素质密切相关。调查显示,在机电工程的领域,每年由于安检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占到了总事故发生率的50%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安检人员在检查的过程中能够本着“生命为贵,安全第一”的原则,那么这些意外的责任故事就完全可以避免。但是由于他们的个人素质不高,在检查过程中没有做到步步检核,就算是预测到问题的存在,由于责任意识不强也会出现漏报谎报的现象,使得机电车间存在安全的隐患。

1.3超前应对能力不足,出现问题再整改现象突出。

在我国的很多领域,都存在超前应对能力不足的现象。一些诸如地震以及海啸预测的不严谨性给国家以及社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在机电领域,超前应对能力更加重要。但是在实际的生产中,很多时候都是问题发生后再去寻找解决的方法,一些小问题的发生得不到相关人员的重视,日积月累,小问题就演变成了大祸害。但还是有很多人选择等到问题突出或者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时再去解决。这就导致了在事故发生时,因为没有做好提前的应急工作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安全管理不到位的原因。

2.1基础层管理者的问题。

机电安全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中,基础层的管理者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因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管理者的技术问题。技术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没有技术,那么再好的设备也不能正常运行,在基础管理层中,由于管理者的技术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不能及时地检查出故障的现象十分常见;另一个方面则是管理者的素质问题。相对于技术而言,素质更加重要,如果没有素质,对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那么纵使有再好的技术也是徒劳。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配合以专业的技术,那么才能对于出现的故障做到及时发现,尽早预防,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才可以如鱼得水。

2.2安全管理投入不足。

在机电管理上,除了管理者个人的因素之外,安全管理的投入也至关重要。机电的投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人员的投放和设备的配备。在车间中,有的单位为了节省劳动力成本,没有根据相应的程序来进行人员的投放,使得在相应的岗位上造成“缺席”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人员的调动力不足而对机电的管理不够周全,经常会出现少量的人力难以应付复杂的信息的现象。此外,设备的配备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很多企业都会选择一些进口的机械设备,以求得效率的最大化。在安全责任管理中,这个原则同样适用,由于设备不足,技术不够先进,造成一些隐藏的问题不能及时的查出而引发安全事故。

2.3安全事故惩处机制不健全。

在机电管理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企业和社会造成的损失不在少数,尽管如此,机电安全责任事故还是频频发生,主要是和事故的惩处机制不健全有关。这个问题的根源还得追溯到上层管理者。对于基层管理者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事故,上层是主要的审核对象。基层管理者是直属上司就是这些上层管理者,他们掌握着企业的命脉,控制着企业的运行机制,对于安全管理也有重要的责任。但是很多上层管理者对于出现的问题都没有做到严加惩治,这就导致了基层管理者放松了懈怠,甚至为所欲为,因为上层管理者不会追究责任,所以即使犯错,惩罚还是可以承受的。一旦存在着这样的心理,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说,问题的根源还是由于上层的失职导致了惩处机制的缺失。

3、机电安全管理的措施。

3.1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

在机电管理中,主要的突出点还是“管理”二字。而良好的管理系统需要相应的机制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此外还需要落实管理责任。对于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要做到分工明确,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让员工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才能在管理过程中做到兢兢业业,负责到底。

3.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针对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事由于管理者安全意识不强而引起的。为了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还应该到基层大力宣传安全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员工在工作之前就有安全的意识,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在工作中时刻记得安全二字,在安全管理时才不会放松警惕。

3.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应急能力。

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机电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了让员工掌握更多的技术,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处理,作为企业,还应该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在培训中掌握更多的技术,从而提高他们的应急能力。对于安全隐患能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避免企业以及社会造成重大的损失。

4、小结。

机电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治理的工作,由于现阶段的人员、技术以及设备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机电的安全管理还不成熟,为了让安全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还需要继续努力。相信对于产生的问题能够做到对症下药后,机电安全管理的市场将会进步一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全效,简析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

[2]陈槐,浅述机电设备管理[j].2007.

[3]钱,简析机电设备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篇十四

姓名:cnrencai。

学号:1037。

班级:机电***。

1、选题依据(选题意义、准备和基础等)。

机电一体化产品广泛应用各种加工业,切割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手工切割已经适应不了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如今已进入以通用机械时代。几十年来,切割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一直比较活跃,设计在不断的修改,品种也在不断的增加,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而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型号的棒料切割机结构复杂,调节,维修不方便,生产效率低,智能化低等不足。

2、内容综述(目标、主要内容、拟解决的重点问题等)。

1.对于板材切割机切割过程,如:上料-压紧-切割-调整-再切割-切割完毕-松开板材这一系列工作流程的plc半自动控制。让对于操作人员人数的要求变得最小,并且可以使操作人员不用一直守在机器旁边。这里主要研究的就是plc的控制过程,以及程序的书写。2.实现在板材切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材质,不同厚度的材料实现主电动机以及平台拖动电机的变频调速。一方面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提高切割质量。这里涉及到的研究项目包括厚度传感器的使用和变频调速器的应用研究。3.对于板材切割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控制。在操作人员不能完全顾及的情况下,保证机器的安全稳定的半自动运行。

3、方法和思路(研究方法或工作方案)。

1.与指导老师沟通,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

2.根据研究内容及方向开始对原始材料进行收集;收集对象包括图书,期刊,论文,网络文献等;收集范围包括图书馆,网络,书店等。

3.对于所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根据材料的不同做好分类,留下好的有用的材料;。

4.根据已有材料,完成基于plc控制板材切割机的设计初步构思;。

5.结合研究方向和材料的收集情况,在初步构思的基础上完成对于方案的初步设计。

6.对初步设计进行实际应用讨论,根据设计的可实施性以及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完成对于初步设计的修改和加工。

7.最后,对已修改的设计进行再一次的实际应用论证,结合生产实际,完成对于设计的定型处理。其中对于材料的收集要以对板材切割机的实际运行为主,结合实际生产,查找相关的实体内容和参考文献。

4、毕业项目提纲。

当今时代正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行业的转型是一定的,所以轻工业的转型,重工业与机械制造的行业的重视是必然的。就这一点来看,让我们清晰看到机械行业的发展前景有着如此大的潜力。它与其他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产品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单纯的机械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渐渐地就出现了机电一体化,现代机械的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综合利用机、电、信息、控制等各方面的相关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以达到系统优化的效果,取得显著地社会效益和技术经济效益。

5、参考文献。

[1]梁景凯,盖玉先。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

[2]徐灏。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3]陆鑫盛,周洪。气动自动化系统的优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4]刘鸿文。材料力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

[5]孙恒。机械原理[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

[6]陈建明。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练习与实践[m].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

6、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中国人才网。

**年**月**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