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锦瑟教案一等奖(实用8篇)

2023年锦瑟教案一等奖(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26 13:58:02
2023年锦瑟教案一等奖(实用8篇)
时间:2023-12-26 13:58:02     小编:琉璃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锦瑟教案一等奖篇一

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古人认为事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

锦瑟教案一等奖篇二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学生自读感悟。

1、自读全诗。

2、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3、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明确: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生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4、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1)、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明确: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王维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王维把山间秋天的月夜写得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都给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都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全诗的语言清丽。诗人把秋天写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调。而杜诗则相反。(分析略)。

5、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6、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

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为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出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一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为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锦瑟教案一等奖篇三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四、常见的几种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伤。

五、分析第一种理解: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翻译出来: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锦瑟教案一等奖篇四

2、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1、字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

未卜()宵柝()晓筹()驻()马。

2、词义。

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48年。唐玄宗当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二、检查预习。

1、背诵诗歌,整体感知。

2、注音字音。

3、解释词语。

三、鉴赏诗歌。

1、整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2、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板书,锦瑟——华年忆情)。

为什么锦瑟的“五十弦”会让作者想起他的青春年华?

总之,在首联里,作者由锦瑟,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可以说是触“瑟”忆情。

“五十弦”是说瑟的弦多,瑟的弦多,音节也就纷繁复杂,瑟的音节是纷繁复杂的。也许是锦瑟的音色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垂暮之年了,大家知道李商隐一共活了46岁,如果这是暮年写的,作者应该是四十多岁了,年近五十了。作者可能是看到瑟的五十根弦,想到自己也已经年近五十了。一边抚摸着瑟的弦,一边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美好岁月。

3、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一般用典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般用典的作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也可以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想法与情感。作者用到的事后一种意思。

李商隐用“庄周梦蝶”来形容自己当年如梦一样快乐的日子,因此,此句应该翻译成“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但快乐总是短暂的,后一句也是用了一个典故(当美梦醒后,我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愁怨托付给杜鹃。),实际上是在说满腔的哀愁无处发泄。

(板书,喜悦——哀怨情变)。

4、颈联是个对仗的的句子,哪里对仗?这里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沧海-蓝田,月明-日暖,珠-玉,泪-烟。

我们来看这两组意象,一个是沧海月明鲛人泣泪,一个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哪位同学可以分别用找几个词来形容这两组意象?参考答案:清寒,神秘,哀伤;温暖,朦胧,惆怅——玉烟美丽,却可望而不可及。这两联中作者所选用的意象都是美好的东西,但是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联这两句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然不同,但是怅怨的感情却是相同的。诗人对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的。

最后一联的感情:全诗以忆情起,以忆情收,情字贯穿始终,浑然一体。(板书:忆情——惘然迷情)。

悼亡之情。

关于李商隐这首《锦瑟》的主题,诗界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正式因为这首诗的朦胧,我们才能从中读到不同的情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但是喜怒哀乐的这些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与自己情感契合的锦瑟。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1)相关历史事件。

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756年6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的题材,一般多归罪于贵妃,斥之为祸首。此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的锋芒直指玄宗。

(2)写作背景。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咏叹“马嵬之变”的作品。历史上,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很多。众多文学家对二人的爱情也是褒贬不一。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对这二人寄予深厚的同情的。杜牧的《过华清宫》对二人又是持讽刺批判态度。

(1)各位同学觉得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持什么态度的呢?是同情还是讽刺?

明确:这首《马嵬》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在首联,作者先用“更九州”三个字概括方士在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闻,之后用“徒闻”加以否定。相传杨玉环在蓬莱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但之后又用“未卜”和“休”来否定这一事件。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唐玄宗是持讽刺和否定的态度的。第一句为全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2)梳理诗文大意。

3、具体赏析: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提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用了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

(6)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锦瑟教案一等奖篇五

1.知人论世,了解李商隐凄美的一生。

2.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思索诗歌意旨。

3.诵读鉴赏中感悟诗人的那一份“深情”与“痴情”。

[教学重点、难点]。

典故的使用。

本诗的旨意。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探究合作。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青花瓷》)。

看来,青花瓷是有故事的,在1000多年前,被称为唐代的忧郁王子的晚唐诗人李商隐面对一种很熟悉的乐器,有感而发,写出了一首谜一样的诗。它让人百读不厌,读罢五味陈杂,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共同学习的——李商隐的《锦瑟》。

二、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明确:本诗“锦瑟”并非唯一的描写对象,而是个引子,或睹物思人,或。

听琴兴感,都是触发联想,诱发文思。真正要说的不是“锦瑟”,而是“思华年”,“思华年”是主眼。这也是古诗常用的手法——托物起兴。

2.诵读指导:这首诗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教师配上伤感的音乐。请一学生朗读,把握诵读节奏,用感伤的语调来读。

3.思考: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惘然”?他在思什么样的“华年”?请同学们谈谈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

4.教师总结: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

“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说,像《锦瑟》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三、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1.探究活动一。

宝玉对黛玉诉肺腑后,二人感情笃定。假设黛玉题帕,会送《锦瑟》中的哪一联给宝玉?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学生合作探究,派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诗中共有多少个意象?(锦瑟、华年、庄生、晓梦、蝴蝶、望帝、春心、杜鹃、沧海、明月、珠泪、蓝田、暖日、玉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是如此的刻骨铭心,大痛无言,无法言说,只能借意象来传递,在一首七律中能用如此多的意象实不多见。

(2)教师小结。

爱像蝴蝶梦一样朦胧而又浪漫,令人神往迷恋;一片思慕春心付与悲啼的杜鹃,绵绵不绝。既能表现黛玉的痴情与忠贞,又蒙着一层悲剧色彩,与原著相符。宝黛奇情,有还泪说。那月下沧海的鲛人分明是黛玉的化身,爱情不为礼教认可,孤寂伤感,夜夜流泪成沧海。蓝田美玉也能预表宝玉,纯洁,有才华,埋于山中不外现。两句表达了高洁的感情,是爱慕,执着,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婉的。

2.探究活动二。

(1)知人论世:学生介绍李商隐生平。教师补充。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介绍“自伤身世说”“悼亡说”“恋情说”等学说,并总结:

朋党之争,仕途失意,为谋生东奔西走;中年丧妻,十四年婚姻聚少离多。美好总是乍现即逝,诗人难免不发出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感叹。

四、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1.引导: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请同学们从它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再作分析、讨论、交流。

2.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凄迷的意境、华美的语言。

3.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五、总结。

王蒙先生就曾说:“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

刚刚我们就是完成了一次与作家的合作,一种诗歌的二次创作,一种创作性的背叛——指的是对作者创作时的实际意图的无意或有意的曲解。这种重新挖掘出作者自己未曾意识到的作品的潜在意义,或者增加一种预料不到,甚至可以代替原意的新意义。因此,我们让诗歌的内容更加的丰盈。所以,《锦瑟》虽然晦涩难懂,但是我们依然触摸到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诗人的脉搏。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拨弄弦瑟,抚思华年,是追寻逝去的青春,是追问淡远的少年志向,是追思政治的失意和惆怅,是倾诉没落的时代,是诉说家事的衰颓。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2.试用现代诗演绎这首《锦瑟》。

锦瑟教案一等奖篇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栈()锦瑟()峥嵘()渚清()。

崔嵬()惘然()抚膺长叹()。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a.地崩山催一夫当关朝避长蛇萦绕。

b.渚清沙白艰难苦痕风急天高潦倒。

c.东船西舫天涯沦落沧海月明谪居。

d.千呼万唤杜鹃啼血义愤填膺锦瑟。

3.《登高》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登高》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5.《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哪几句?这些句子由哪一句诗中的哪一词概括?

锦瑟教案一等奖篇七

1、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1、字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

未卜()宵柝()晓筹()驻()马。

2、词义。

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48年。唐玄宗当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二、检查预习。

1、背诵诗歌,整体感知。

2、注音字音。

3、解释词语。

三、鉴赏诗歌。

1、整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2、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板书,锦瑟——华年忆情)。

为什么锦瑟的“五十弦”会让作者想起他的青春年华?

总之,在首联里,作者由锦瑟,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可以说是触“瑟”忆情。

“五十弦”是说瑟的弦多,瑟的弦多,音节也就纷繁复杂,瑟的音节是纷繁复杂的。也许是锦瑟的音色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垂暮之年了,大家知道李商隐一共活了46岁,如果这是暮年写的,作者应该是四十多岁了,年近五十了。作者可能是看到瑟的五十根弦,想到自己也已经年近五十了。一边抚摸着瑟的弦,一边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美好岁月。

3、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一般用典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般用典的作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也可以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想法与情感。作者用到的事后一种意思。

李商隐用“庄周梦蝶”来形容自己当年如梦一样快乐的日子,因此,此句应该翻译成“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但快乐总是短暂的,后一句也是用了一个典故(当美梦醒后,我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愁怨托付给杜鹃。),实际上是在说满腔的`哀愁无处发泄。

(板书,喜悦——哀怨情变)。

4、颈联是个对仗的的句子,哪里对仗?这里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沧海-蓝田,月明-日暖,珠-玉,泪-烟。

我们来看这两组意象,一个是沧海月明鲛人泣泪,一个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哪位同学可以分别用找几个词来形容这两组意象?参考答案:清寒,神秘,哀伤;温暖,朦胧,惆怅——玉烟美丽,却可望而不可及。这两联中作者所选用的意象都是美好的东西,但是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联这两句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然不同,但是怅怨的感情却是相同的。诗人对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的。

最后一联的感情:全诗以忆情起,以忆情收,情字贯穿始终,浑然一体。(板书:忆情——惘然迷情)。

悼亡之情。

关于李商隐这首《锦瑟》的主题,诗界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正式因为这首诗的朦胧,我们才能从中读到不同的情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但是喜怒哀乐的这些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与自己情感契合的锦瑟。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背景介绍。

(1)相关历史事件。

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756年6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的题材,一般多归罪于贵妃,斥之为祸首。此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的锋芒直指玄宗。

(2)写作背景。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咏叹“马嵬之变”的作品。历史上,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很多。众多文学家对二人的爱情也是褒贬不一。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对这二人寄予深厚的同情的。杜牧的《过华清宫》对二人又是持讽刺批判态度。

(1)各位同学觉得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持什么态度的呢?是同情还是讽刺?

明确:这首《马嵬》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在首联,作者先用“更九州”三个字概括方士在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闻,之后用“徒闻”加以否定。相传杨玉环在蓬莱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但之后又用“未卜”和“休”来否定这一事件。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唐玄宗是持讽刺和否定的态度的。第一句为全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2)梳理诗文大意。

3、具体赏析: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提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用了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

(6)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锦瑟教案一等奖篇八

1.知人论世,了解李商隐凄美的一生。

2.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思索诗歌意旨。

3.诵读鉴赏中感悟诗人的那一份“深情”与“痴情”?。

[教学重点、难点]。

典故的使用。

本诗的旨意。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探究合作。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青花瓷》)。

看来,青花瓷是有故事的,在1000多年前,被称为唐代的忧郁王子的晚唐诗人李商隐面对一种很熟悉的乐器,有感而发,写出了一首谜一样的诗。它让人百读不厌,读罢五味陈杂,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共同学习的——李商隐的《锦瑟》。

二、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明确:本诗“锦瑟”并非唯一的描写对象,而是个引子,或睹物思人,或听琴兴感,都是触发联想,诱发文思。真正要说的不是“锦瑟”,而是“思华年”,“思华年”是主眼。这也是古诗常用的手法——托物起兴。

2.诵读指导:这首诗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教师配上伤感的音乐。请一学生朗读,把握诵读节奏,用感伤的语调来读。

学生回答。

4.教师总结: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

“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说,像《锦瑟》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三、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