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木渎导游词讲解(精选20篇)

2023年木渎导游词讲解(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21 10:33:04
2023年木渎导游词讲解(精选20篇)
时间:2023-12-21 10:33:04     小编:HT书生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一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来木渎古镇旅游!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距太湖五公里,是太湖十三个风景区,以吴越遗迹、山林石景和木渎古镇为特色,既有山林之胜,又有园林之美。

现在,我们就到木渎古镇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们来看这座石牌坊,上坊写着“瑞门入胜”四个字,也就是说,当我们跨进这座吉祥门,就走进了古镇悠远的历史画卷。说起木渎的“古”,我给大家讲一下木渎之名的来历。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姑苏台,建馆娃宫。木材源源而至,竟把这一带的河流港渎全部堵塞,称为“积木塞渎”。“木渎”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这条河道虽然貌不惊人,但在春秋历史上赫赫有名。当年吴王为了讨伐楚国,从陆地上开挖了这条全长23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经水路发兵,出奇制胜,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果,由此奠定了吴国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为这条运河由伍子胥建议并率众开凿,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称此河为“胥江”。

河边的这条长廊称河棚,全长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与民居边成一体,为上街卖菜的菜农、船民和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晒,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欢迎。远远望去,百米河棚显得错落有致,高低不一,仿佛姑苏园林中一道贴水的长廊,风姿绰约,平添了几分美感。

大家看,这儿有两座桥,一座叫“斜桥”,一座叫“邾巷桥”,两桥一横一坚,取袂而筑,相依相偎,因而又称“双桥”。请看。从太湖来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铜坑的香溪在斜桥下合二为一,一清一浊,形成一条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著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斜桥分水”。

木渎不仅是一个水乡古镇,由于镇上私家园林众多,因而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现在我们要参观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见长的私家园林“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的主人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也就是仅次于状元的榜眼,所以人们称他的故居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占地约十亩。它的布局为前宅后院,坐南朝北,有照墙、门厅、大厅、楼厅、花园,形成一条纵轴线,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园林风格。

主人冯桂芬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览群书,通晓经史,以才学负名乡里,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这一年,冯桂芬刚刚二十三岁。

这是冯宅大厅。名“显志堂”。是主人招待贵宾的场所。堂名是主人当年春风得意时所题,显示了胸中的雄伟抱负。厅内陈设古朴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风范。

这里是冯桂芬的书房名“校?庐”。冯桂芬高中榜眼之后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因不满官场的腐败,不久就辞官回乡。在这期间,冯桂芬写下了他的政论代表作《校?庐抗议》,他针对呀片战争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四十条改革建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西学、制洋器”,成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又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冯桂芬性格刚烈,嫉恶如仇,这副对联“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正是对冯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总结。

郊邻庐的建筑结构较为别致,汇聚了榜眼府内的木雕精华。首先,屋顶为三轩连缀,江南罕见,其次,在结构承重上又有独到之处,两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并饰以倒挂花篮,俗称“花篮厅”,既增加了空间,又方便采光,这种集技术和艺术,实用和美观于一体的建筑风格,正是当地香山帮巧匠高超智慧的体现。

这副石雕《盛世滋生图》是我们榜眼府中的第二宝。此画又名《姑苏繁华图》,由清人徐扬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绘,全长1225厘米,主要描绘了康乾盛世时苏州的繁华景象,具体内容为“一城、一街、一镇、一村”,而木渎占了一村、一镇,因此在民间流传着这祥一句话:“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木渎当时的繁华可见一斑。

进入内宅,我们就可以看到榜眼府第的第三宝:砖雕门楼。这座砖雕门楼建于清嘉庆年间,砖雕内容均为戏文图案,有“渔樵耕读”、“太白醉洒”等,表现了主人崇尚的人生境界。中间四字“通德高风”,既高风亮节的意思,是冯桂芬的又一位恩师潘世恩所写。

内厅名叫芙蓉楼,以芙蓉“出污泥而不染”之寓意,来表达主人的高洁品性。另外,芙蓉花生命力旺盛,因而也有希望家族兴旺发达的意思。

后花园面积很大,园中有亭榭廊轩,点缀在红花绿树之中,最有特色的是,我们在山顶的含山亭可登高望远,俊逸挺秀的“吴中第一山”灵岩山一下跃入您的眼帘,激起你对吴王、西施故事的无限遐思。

木渎镇上有两处“双桥”,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有“小双桥”之称的西安桥和小日晖桥。站在西安桥上向东望去,就是百步之遥的东安桥,两桥一座精致,一座雄丽,遥相呼应,俗称“姐妹桥”。站在桥上向西望去,就是著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姜潭渔火”。每逢夜幕降临,岸上的万家灯火,满天闪烁的繁星与江中的点点渔火相映成辉,让人留连忘返。

这是虹桥,始建于宋代。每当夕阳西下,放眼西望,可见夕阳正和香溪、虹桥形成一线。迟暮的日光把香溪水染成一匹彩绸,给两岸的粉墙黛瓦披上袭朱纱,绚丽无比,这就是木渎十景中著名的“虹桥晚照”。

我们现在正走在山塘街上,这是一条百年老街,当年康熙、乾隆就是沿着这条街登上灵岩山的。由于山塘街背倚灵岩。面临香溪,依山傍水,在古代的时候有许多达官贵族在此居住。接下来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末木渎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渔的旧宅――古松园。

古松园的主人蔡少渔早年在上海经营洋货生意,发达后回乡造屋置地,有良田万顷,从这幅《古松园鸟看图》可以看出,古松园小巧精致,曲折幽深,是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

穿过门厅,进入天井,回首可见一座砖雕门楼,门楼上下坊分别刻有“老子西游入关”、“疯僧扫秦”、“将相和”、“截江夺斗”、“张羽传书”、“宁戚饭牛”等一组历史故事,字枋为“明德惟馨”,两侧兜肚分别为“张良拾履”和“高山流水”,整座门楼深雕缀饰,形神有致,尤其“张良拾履”中的拱桥和“高山流水”中的水浪波纹,生动逼真,有极强的质感,充分体现出雕刻技艺的精妙。

这是一座抬梁式大厅,是主人接待贵宾和操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正厅为仿明建筑,步杆和内四界的梁架上各有四对棹木,形如古代官帽翼翅,俗称纱帽厅。棹木上透雕了各种戏文故事,梁头的`山雾云和抱梁云为“鹤鸣九皋”图案,气韵生动,精妙绝伦。最有意思的是明间梁架正中一根方椽上刻有八只琵琶,名为“八音联欢”,寓意喜庆欢乐。

这是楼厅,只五间,两侧有厢房,因檐枋下端有十六只倒挂花篮,楼上轩梁雕有十六只凤凰,因而人们又称为“花篮楼”或“凤凰楼”。凤凰楼是东山雕花大楼的前期作品,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如出一辙,这里的所有雕刻均为吉祥图案,民间称为“讨口彩”,如明间檐枋由东而西分别刻有画、书、信、元宝,称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次间檐枋刻有花篮、箱子、宝剑、葫芦等,俗称“暗八仙”;厢房檐枋上刻有海螺、风火轮、珊瑚、铜鼓等八件宝物,雅称“八宝”,楼下是“木渎名人馆”,介绍了木渎镇上66位历史和当代名人,图文并茂,大家看后会对木渎历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楼上是“书法艺术馆”,集中展示了我们木渎“书法之乡”100多位当地书法家的精品力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上楼参观。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古松园的后花园,在花园东侧有一棵罗汉松,高逾十米,为明代遗物,据《吴县志》记载,此树已有五百多年树龄,蔡少渔“古松园”之名既因此树而来。不远处有一株银杏,粗可盈抱,枝干挺拔,秋天果实盈枝,初冬则满树金黄,为前宅后院带来一片喜气。

后花园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双层长廊把亭台楼阁连成一个整体,置身双层曲廊之上,既可近揽古松翠色,又可这瞩灵岩山景,这样,古松园虽小,但于局面促之中,能领略山水之妙、自然之趣,不失为苏州私家花园的精巧之作。

沿着山塘老街,我们继续往前漫游,身边是静静流淌的香溪河,传说吴越春秋时,西施住在灵岩山馆娃宫里,每日用香料沐浴,这洗妆水流入山下河水中,满河生香,故得名香溪。沿着香溪漫步,我们就像闻到了二千五百年前吴宫花草的芳香。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木渎最大的私家园林――虹饮山房。

虹饮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它门对香溪,背靠灵岩,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过于其它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茶、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街道,前往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

这就是御码头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的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

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街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亭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

大概是乾隆“到此一游”之类的诗题得太多了,据说他在位的60年中,作诗达41800首,平均每天达2首,因此,后人对他的诗题和书法见仁见智多有褒贬。他自己也觉得题诗太多,说是“五集篇成四万奇,自赚点笔过多词”。但是,后人对乾隆的重臣,体红客大学士刘墉的书法却是推崇备至,称他“浓墨宰相”,为一代书家之冠。现在我们看到的虹饮山房的匾额,就是由刘墉亲笔题写。

当年,乾隆皇帝住在灵岩山行宫,而那些词臣随扈则住在虹饮山房。据信吏记载:刘墉曾二度在虹饮山房下榻,与主人徐士元相交默契,这“程子四箴”四个大字,就是刘墉专门赠给徐士元的。这个“程”字,指的是北宋理学家程熙、程灏,两人为亲兄弟,同学于周敦,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主张“专人欲,存天理”,壁如寡妇再嫁,他认为是大逆不道。为封建统治者辩护。所谓“程子四箴”也就是要求读书人恪守本份,效忠朝廷。

这是虹饮山房的镇园之宝:龙椅。它可不是一把普通的座椅,是当年康熙南巡驻跸灵岩山行宫时的圣驾专座。后来乾隆游木渎时也坐过。它是用千年紫檀精制而成,九条金龙缠绕腾飞,显示出至高无上的帝王之尊。这只龙椅原来一直保存在灵岩山上,__中论落民间,最近虹饮山房修复时从民间收受而来。

虹饮山房的主人徐士元是位落第秀才,一生不慕功名,惟喜居家读书。徐士元有个嗜酒的癖好,常和朋友在园中诗酒为乐,而且酒量极大,号称“虹饮”又因宅园毗邻虹桥,虹饮山房之名即由此而来。徐士元嗜饮却从不放浪形骸,一生循规蹈矩,尤其对父母孝顺,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为讨二老欢心,他专门在园中建造了这座古戏台,每逢春秋佳日,请来戏班子为二老演唱,以怡其心,安享天年。乾隆到木渎,必游虹饮山房,而且一定要在这里看戏。据说,有一次,乾隆看戏看得高兴,还亲自登台,舞剑助兴,这倒真有点与民同乐了。

不过,与乾隆爷一起看戏,一般老百姓可没有这样的待遇,能在这露台之上陪侍皇上看戏的,都是四品以上官员,其他地方官员和乡绅只能在戏台两侧的看楼里观赏,而且这戏台四周都有大内侍卫和官兵把守,一般人等是不得入内的。

在戏台两侧的廊墙上,陈列着明清及至民国时期吴地名人书写的对联65幅,称为“吴中联墨宝鉴”,所选名人大都与木渎有关,而且都是书坛一代大家,有着极深的艺术造诣。廊内还陈列着近百件清代牌匾,固其多为重臣大吏、进士举人榜书题写,书法精美,风格各异,加上精心刻制,妙趣横生,极具收藏和欣赏审美价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尽情浏览一番,细细品尝玩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东园,这里原是明代李氏的小隐园,以老树奇石和竹林茂盛著称。乾隆初年,此园被徐士元购得,增筑厅堂四进,主要用于生活起居,又在后园中疏池开径,叠石栽花,成为一处精巧雅致的宅第园林,既可与古戏台娱乐区相连,又可自成一统,十分清静闲适。

这是轿厅,名为“离茨堂”,是当年徐士元迎客停轿的地方。“离茨”二字出自《离骚》,有“茨录施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句,“茨录施”皆为恶草,徐士元将其借喻小人,告诫自己近君子,远小人,故以此为轿厅之名。

这是大厅,主人举办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招待贵宾的地方。中堂为《古木慈鸟图》。表达了徐士元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两侧字画值得一读,其中这幅《春山访友》,是徐士元留存至今唯一的一首诗作,诗意清新脱俗,寄托了诗人幽居隐逸的情怀。另一首是《夜读山房》,作者谈汝龙也是木渎人,康熙南巡木渎的时候,谈汝龙作为木渎秀才,当面向康熙献诗一首,深得赏识,被钦取进京,入内庭任纂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

到了清末,徐家日渐衰落,这座东园为陈家购得。陈家的外孙女沈寿从小在这里长大,随外祖母和姐姐沈立学习女红,用功不辍,终成一代“刺绣皇后”。这座楼厅就是当年沈寿的绣楼,名“雪宦楼”,如今,我们在这里布设了沈寿纪念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沈寿的生平、艺术成就和获奖情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一看。

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桂花飘香时节,沈寿出生于吴县,即现在的苏州乔司空巷。沈寿7岁的时候,开始在木渎外婆家生活,为姐姐沈立穿针引线,学习绣艺。第一幅作品为《鹦鸿图》,12岁时绣成《秋雨月上图》。惊动长辈,15岁就以绣艺闻名姑苏。

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20岁的沈寿与绍兴秀才、书画家余觉结婚,住在苏州范庄前。五年后,随余觉迁居上海。

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沈寿与姐姐沈立、学生余静芬等人绣成“八仙上寿图”、“无量寿佛”两幅寿屏,进献慈禧,被慈禧磁后称为“绝世神品”,人专旨农工商部领“四龙宝星”四等商勋,并亲书“福”、“寿”二字分赐余沈夫妇。沈寿原名沈立芸,得慈禧赐书后改名沈寿,并改号为“雪宦”。这时,朝廷采纳农工商部建议,设立好绣工科,亦称皇家绣工学校,沈寿为总教司,余觉为外事总办。11月,余沈夫妇赴日本考察美术学校教学,第二年1月回国,带回各种画册87本和刺绣小屏一架以及金线、颜料等,开始尝试以西洋版画及摄影图片为绣稿,开创“仿真绣”技艺,其贡献具有划时代意义。

光绪三十二年,沈寿用“仿真绣”技艺绣制了我国第一幅人物肖像刺绣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参加意大利都朗博览会获一等奖,被授予“世界至大荣誉最高之卓越奖状”,被誉为“神针”。

辛亥革命爆发,沈寿的女工绣工科解散,余沈夫妇去天津创办自立绣工传习所,1914年,应张骞之邀,沈寿去南通任女工传习所所长,为南通培养绣女150多人。第二年2月,美国为纪念巴拿马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行博览会,沈寿的《世界救世主耶酥像》获博览会一等奖,声名远播,被誉为“绣圣”。

1917年10月沈寿患病。卧病期间,沈寿口述自己一生绣技的经验理论要点,由张骞手记整理成《雪宦绣谱》,开中国工艺专书之先河。在此期间,沈寿还抱病绣成了她一生中最后一幅作品《女优倍克像》。1921年6月8日(农历五月初三),沈寿病逝,终年47岁,葬南通黄泯山。

作为一代刺绣皇后,沈寿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刺绣艺术人才,为苏绣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荣誉。这就是沈寿的大弟子金静芬,解放后苏州刺绣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位是沈寿的侄女沈粹缜,也就是邹韬奋的夫人,这是他们的全家福,中间就是邹家华。沈寿是苏绣的骄傲,也是木渎的骄傲。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西园,这里原来是明代东林党人五心一的别墅,建成于崇祯四年,即1631年。当时,五心一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被削籍遣归。先在苏州建造田园居,也就是现在拙政园的东园部分,仍嫌城中烦嚣,便在木渎香溪之滨建秀野园,时常邀上三五同志,在园中游观酬唱,排遣情怀。不久,五心一重被朝廷起用,先后做过太仆卿(相当于现在的中宣部副部长)、应天府甲(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少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副部长)。

大家都知道,我们木渎不但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而且是乾隆六次到过的地方。因此,在修复虹饮山房过程中,我们走遍大江南北,遍搜民间有关清代皇牍文化的珍藏之物,现在,就请大家随我去欣赏一下这些镇园之宝,稀世珍品。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圣旨馆,这里陈列着清代十位皇帝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的二十道圣旨。平时,大家在古典戏剧和影视片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位皇宫太监手捧黄绫在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这些都是演出的道具,真正见过皇帝诏书和圣旨的人却寥寥无几。

那么,真正的圣旨又是怎样的呢?

所谓“圣旨”,是民间对皇帝“诏书”、“封诏”的尊称。“诏书”专指皇帝的命令文告;而“封告”就相当于现在组织部门的“委任状”、“任命书”、“聘用文件”之类。“封诏”分“诰命”和“敕命”两种:一品至五品授以诰命,圣旨用七彩绫;六品至九品授以敕命,用的是白绫。在清代,这种贵重的绫锦丝织品专门由江宁织造,我们熟知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就曾任过江宁织造,而他的外公李煦也担任过苏州织造。

圣旨一般有3米至5米长,宽33厘米。为什么这样长呢?一是内容很多,不仅有官员的职衔、勋封等项,还有该官员的事迹。除了封勋官员本人,还对其先代和妻室实行“推思封赠”,甚至延及该官员的子孙后人。二是清代圣旨用“满汉合壁”书写:满文行款从左至右,汉文行款从右至左,合于中幅而书“年月日”。年月按奉旨日期书写,上面钤盖“制诰之宝”也就是皇帝的“玉玺”。

为了防止圣旨的假冒伪造,古代圣旨还有它特定的防伪标志。请看这些圣旨的两端,有两条上下翻飞的银龙,中间是“奉天诰命”四个气韵非凡的篆字,既神圣威武,又动感壮美,这就是清代圣旨的防伪标记。

从圣旨的图案中,能看出被赐者的地位等级。五品以下的一般用祥云图案,五品以上则为瑞鹤。

对于圣旨的保管,历代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官员得到皇帝授予的圣旨后,就把圣旨小心翼翼地珍藏于秘箱内,而另外复制木刻匾牌悬挂于殿堂之上,以显示家族之荣耀。如果偶然遇到水、火或偷盗导致毁失者,经申请复议,准许给予补给;如果是因为收藏保管不慎导致虫蛀、损坏者,轻者罚俸禄六个月,重者革去官职;最为严重的就是将圣旨典当,则违反了大清刑律,除了追夺缴还外,还将移交刑部,以欺君之罪论处。

明清二代专门书写圣旨的人称为“庶吉士”,而“庶吉士”必须是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大学士,擅长书法,文采飞扬。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董其昌等一度担任过“庶吉士”,专门书写圣旨。因此,历代圣旨的字迹圆润飘逸,行文遣词相当洗练,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

圣旨用料的质量,还反映了当时国力的盛衰。清代盛世的圣旨用绫都很讲究,到了后期,用料越来越美。清看这幅光绪圣旨,它的用丝已粗糙得像麻布一样了。伪“满州帝国”傀儡皇帝溥仪索性将圣旨改为“指叙令”,其玉玺也由“司法部门”代替了。

慈禧太后在清后期因其专权保守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留下了千古骂名。不过,她在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达的这份公告全民的“一视同仁”懿旨中,却有其非常进步的一面。懿旨中表述:一、废除满汉不准通婚的禁令;二、劝阻汉族妇女缠足的陋习,使其恢复自然;三、禁止在汉女中选秀女。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培养人才,选拔官吏的一项根本制度,自隋至清的1300余年中,有状元750余人,进士11万余人,举人上百万。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无不与这一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亦渊源于中国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观。

这是一套光绪二十年河南乡试题目。共分三场,第一场为“四书”三题,第二场为“五经”五题,第三场为“第”五道。这是一套完整的乡试考卷,是河南省姚毓贤乡试卷1―3场真迹,十分珍贵。清乡试要求严格,起首为考生姓名、面形、年龄、描述,后书三代姓名,并印有监考、关防以及收卷官(分内收掌、外收掌)、弥封官、卷八官等官印。乡试考取者即为举人,三年后方可进京参加会试、殿试。

这就是科举考试最高一级考试试卷――殿试卷。殿试是国家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太和殿(后改为保和殿)举行,考中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考中第二甲者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一份殿试卷,双面书写,书法功力深厚,内容切题,用语精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学习范本。

封建科举考试可谓考场森严,但依然挡不住各种稀奇古怪的作弊手段。这件丝绸夹带长45厘米,宽38厘米把它双面书写对折成两部分,便于考生藏于鞋内。每个字只有2―3毫米,笔划细如发丝,书写俊秀,共有2万8千余字,包含了《四书》的全部内容和批注。此书如此之小,显然是为考生作弊方便,但狡猾的书商却在扉页上写有“幸勿误带入场”的字样,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无非是为了避免考生一旦露馅而牵连到自己。

这里展示的是清代官服、顶戴以及其它宫廷用品。

明清官员着补服源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清朝沿用,文武官员各分一至九品,文官补子用禽鸟纹,武官补子用猛兽纹。各缝制在前胸和后背,是显示官衔高低的明显标志。这里陈列的是明朝二品文官补子,锦鸡图案,全部图案用彩色金丝盘制而成;这是二品武官补子,狮子图案。这里还个别陈列着清朝五品文官的白?补子,六品文官的鹭鸶补子。

清代官服做工考究,配色鲜丽明朗,光泽眩目,生动雅洁,十分珍贵。这里展示的有清代文武品官行褂、亲王行褂,还有晚清的舒袖氅衣。

这是满清官员的官帽和化翎。花翎是孔雀的羽毛,由皇帝赐戴,分三眼、双眼和单眼三种。所谓眼,就是翎上似眼状的环形花纹。三眼最贵,双眼次之,单眼最次。清初,只有皇帝嫡亲才能得到戴三眼花翎的赏赐,皇帝宗亲有戴双眼花翎的资格,五品以上内府大臣才能戴单眼花翎。到了乾隆时期,戴花翎的规定开始放宽,凡是为皇室做出重大贡献的大臣也可以赐戴花翎,有的甚至可以戴三眼花翎。

各位游客:我们已从琳琅满目、富丽堂皇的清代皇牍文化藏品中走了出来,让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再来欣赏这座园林的美景吧。当年,东林党人王心一构筑的这座秀野园以水景取胜,池亭花木环池而构,参差错落。在这里,我们既可近揽水影鸟语,远瞩灵岩山色,还可聆听西墙外千年古刹明月寺的隐隐梵铃,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尘外仙境一般。

这是建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四月的怡泉亭,整座亭子全部采用石料构成,显得古雅拙朴。怡泉亭的平面呈正方形,宽三点一米,高约四点五米,屋顶采用歇山檐式,用八块条石合盖而成。“怡泉”为人名,冯怡泉与殷心揖是当年镇上的两位好朋友,冯对殷十分信任,曾将毕生积蓄的一百两银子存放于殷处,不久冯怡泉因病猝死,膝下无后,殷心揖就将冯怡泉寄存的一百两银子,开井造亭,既方便了路人,又以这个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亡友。人们对殷心揖重义轻利、高风亮节的君子风范赞叹不已,把这座古老的怡泉亭看作是纯真友谊的象征。殷心揖的弟子写有《井亭》诗:“遗金昔日有怡泉,泉下埋名亦有年。今日翼然谁肯构,怡泉亭畔说怡泉。”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千年古刹――明月寺。明月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由僧明智所创,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道根重修,“__”中曾遭毁,1993年修复开放。明月寺附近原有一大片梨树林,每逢初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为古镇一景,清李果有“梨花明月寺,芳草牧牛庵”的诗句,传诵一时。明月寺与灵岩山上的灵岩寺在布局结构上相仿,一年四季香火旺盛,附近村镇的老百姓平时喜欢到明月寺去寄托自己的祈盼。

这是一座明代古桥,名叫永安桥,建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今已有五百多个春秋。永安桥为单孔石拱桥,桥洞宽敞,倒影如环,葛萝垂挂,古意盎然。当地的新婚男女或小儿满月都有“走永安,祈福保平安”的习俗。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江南著名园林:严家花园。严家花园原名羡园,因园主姓严,当地人俗称“严家花园”。

严家花园几易其主,曾先后经历了三位主人。第一代主人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苏州大名士、《古诗源》作者沈德潜。后沈德潜官至太子太傅,被乾隆皇帝赞为“诗坛耆硕”。沈德潜原住苏州葑门,雍正七年(1729年)迁隐木渎,建屋筑园,号“灵岩山居”,在此开馆授徒。

道光八年(1828年),此园被木渎诗人钱端溪买下,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起名“端园”。此时,宅园初具规模,龚自珍对此园有“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的赞美。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端园转让给木渎首富严国馨。严氏买下端园后,由香山帮建筑大师姚承祖率领能工巧匠重茸一新,严国馨的母亲朱太夫人仰慕前贤,改“端园”为“羡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两次来苏州调查古建筑,对木渎严家花园的布局与局部处理推崇备至,认为此园是苏州园林中的代表作品,著名学者董军教授也在他的《江南园林志》中,对严家花园作了重点介绍,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严家花园的建造者姚承祖大师更是把严家花园作为自己平生最满意的作品,在他的著作《营造法源》中载有大量严家花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这是羡园大厅,名叫尚贤堂,是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明朝建筑,因梁上有帽翅,俗称纱帽厅;而厅中直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此厅主要用于接待重要客人、举办红白仪式、祭奠祖宗和商议族内大事。

作为一座江南名园,严家花园主要以其建筑布局疏密曲折,局部处理精巧著称,体现出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整个花园分春夏秋冬四个部分,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第一部分:春景区。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棵高大茂盛的广玉兰,此树相传为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夜宿沈宅时所种。

友于书屋是当年严家馨的子孙们用功勤读的地方,严家以经商发迹,希望有后辈弃商从政,光耀门楣,果然,严氏子孙不凡人才,其中就有曾担任中国台湾的“国民政府总统”严家淦先生。

书屋后有一座湖石假山,恰似一堵天然屏障,高峻挺拔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穿过假山,我们来到夏景区,夏园主要以赏荷为主,三两好友置身廊内,阵阵消凉的荷风吹来,夹杂着一丝丝荷花的清香,让人暑气尽消,感觉来到了仙境一样。在夏园内不同的角度欣赏这座湖石假山也别有情趣,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响,再假山上寻找自己的生肖。

大家看到一堵粉墙,以为这里是花园的尽头了,其实不然,只要绕过这座天绘峰,里面就是另一个世界了。这里是秋景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所以用黄褐色的黄石来堆砌假山,渲染一种秋收的喜庆气氛。对面有座水榭,名“闻木樨香”四周遍植桂花,每当仲夏,这里是丹桂飘香,沁人心脾,到了晚上,一轮明月倒影水中,随波荡漾,是赏秋月,闻桂花的最家去处,榭中有副对联:“闻香思折桂,攻读仰收萤”,寄托了园主期望子孙得中功名的美好愿望。

再往前,就是见山楼和眺农楼,当年严家小姐们在楼上凭栏远望,可看见对面灵岩山、天平山的秀姿,以及农人们在田间躬耕劳作的情景。

这座平台是园主特设的临水舞台,四周的建筑就是家人和亲友听曲赏戏的地方。站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高朋满座,歌舞升平,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热闹场面。

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大家可以看到有一条特色的长廊,它沿着地势渐渐升高,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登上二楼,因而又叫爬山廊。这是苏州私家园林中最长的一条爬山廊,有是严家花园中最具有识别特征的建筑。

我们现在以经来到了冬景区,这个景区以庭院建筑为主,是园中建筑密度最高的一个,主要有听雨轩、蔬影斋、海棠书屋等,这些建筑把空间分割为三个小院,三个小院既相隔有相连,互相穿插,在空间处理和景物设置方面富于变化,为冬日游园增添了不少乐趣。冬园内分别有琴室、棋室、书房和画室,是当年主人以诗会友、以琴棋书画自娱的主要场所。

这里是严家的内厅明是楼,是主人全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现在布置了严氏家族史馆,详细介绍了严氏由来和严家后人的情况,严家是木渎大族,其后人经商从政,名声远扬,代表人物有严家灿、严家淦、唐人等。

各位来宾,关于木渎古镇我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木渎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大家回去时可顺带一些时令鲜果或木渎特产枣泥麻饼、石家酱方等,愿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平安快乐,再见。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二

墨色渲染了秋天的萧瑟,不知不觉中,梦会木渎。

沿着曲直的水径往前走。严家花园,明月寺。一个个景点吸引着我驻足。虽说我生在江南,但久居城市,喧嚣与繁华充斥着内心,不免会沾上点浮躁之气。一个古镇,让我的心又有了沉淀,亦有了安定之处。

信步走进虹饮山房,剧组的拍摄使其变得更为静谧。一块块青石板显然是许久未修缮,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凹凸不平。俯身抚摸,十分光滑。他们用昏黄的老眼告诉你,曾经的曾经,这里有一场腥风血雨。我竟讶于它的沉稳,他看透了俗世。顷刻间,从春秋战国越王勾践赠西施于吴王夫差之时,一个个如电影一般隐匿在脑中的画面,清晰如昨。心,就在不知不觉中安静了。烟雨江南,承载了多少往事。

跨入另一个厅堂,抬眸,一块匾上书:“程子四箴。”中央挂一幅山水图,三张红木凳子围着一个精致的八仙桌。绕过屏风之后,跨出后厅之槛,却是另一番景象。这是一个大花园,几个小巧的亭子将花园点缀地别外富有生气。楼台水榭,山水亦如画。

鹅卵石铺成的小径,被一排排青翠之木环抱。杨柳仍是没有凋零,葱茏之间有着春天的影子。沿着假山挖出曲折笑到登上一座阁楼,放观整个花园。水塘之中的荷叶已尽是枯黄之色。偶然还回发觉一些藕。凄凉的秋景,在这个古镇,第一次发觉了。荷叶大多朝下,凋零却又有几发美感。秋天的古镇,原来也可以这么美。

走出山房,目尽及是就是一条小巷。大多是苏州的一些风味小吃和原创小店。恬淡的小镇,单纯的不加一点杂质。坐入河边一家小店,拉上竹帘,河上美景净收眼底。品一杯新茶,听乌篷船上的船夫轻唱吴侬软语,别致的腔调,古韵遗风。可能,也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才会放下生活中的包袱,慢慢的,享受美好。

木渎,乾隆帝六次到过的地方,我把她的魂,镌刻在心中……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三

经过南京心情沉重的一天,我们夏令营来到了世博之旅第二站—苏州木渎镇。

木渎镇非常有名,它不仅是范仲淹的故居,还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地方。在木渎镇,我们先参观了羡园,因为羡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羡园又名“严家花园”,相传这里是一个姓“严”的富翁的住宅,蒋也在这里住过。园子里绿树成荫,奇花异草随处可见。远望,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飞瀑、仿佛人间仙境。近看,绿瓦飞檐,雕梁画栋,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走进一个超大的房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大桌子,桌子上面放着一摞厚厚的书,桌子后面有一张很精致的棕色木椅,椅背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活像一轮圆月,在房间的另一面,还有一张大木床。原来这就是“友于书屋”,蒋曾经就住在这呀!

镇上,古宅庭院深深,小桥流水悠悠。每一个小桥,每一条小溪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香溪了。香溪有这样一个传说:美女西施每天在一条小溪里洗漱,时间长了,小溪的水不仅漂满了胭脂,而且还变香了,所以人们就把这条小溪叫做“香溪”。香溪上还有一座小桥,叫“西施桥”,上面还有很多漂亮的姐姐穿着古装在桥上拍照。我们在香溪上摇橹,小船在水里一摇一晃,好像坐摇篮一样。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到了诗情画意的古代。

我们登上了枫桥,河中停着几只尖顶的小船。远望,还有一个烟雾缭绕的寺庙。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木渎镇游览完了,我觉得江南水乡非常美。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真是名不虚传呀!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四

木渎不仅是一个水乡古镇,由于镇上私家园林众多,因而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现在我们要参观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见长的私家园林“榜眼府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木渎古镇。

导游词。

欢迎阅读参考。

欢迎大家来木渎古镇旅游!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距太湖五公里,是太湖十三个风景区,以吴越遗迹、山林石景和木渎古镇为特色,既有山林之胜,又有园林之美。

现在,我们就到木渎古镇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们来看这座石牌坊,上坊写着“瑞门入胜”四个字,也就是说,当我们跨进这座吉祥门,就走进了古镇悠远的历史画卷。说起木渎的“古”,我给大家讲一下木渎之名的来历。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姑苏台,建馆娃宫。木材源源而至,竟把这一带的河流港渎全部堵塞,称为“积木塞渎”。“木渎”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这条河道虽然貌不惊人,但在春秋历史上赫赫有名。当年吴王为了讨伐楚国,从陆地上开挖了这条全长23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经水路发兵,出奇制胜,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果,由此奠定了吴国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为这条运河由伍子胥建议并率众开凿,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称此河为“胥江”。

河边的这条长廊称河棚,全长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与民居边成一体,为上街卖菜的菜农、船民和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晒,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欢迎。远远望去,百米河棚显得错落有致,高低不一,仿佛姑苏园林中一道贴水的长廊,风姿绰约,平添了几分美感。

大家看,这儿有两座桥,一座叫“斜桥”,一座叫“邾巷桥”,两桥一横一坚,取袂而筑,相依相偎,因而又称“双桥”。请看。从太湖来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铜坑的香溪在斜桥下合二为一,一清一浊,形成一条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着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斜桥分水”。

木渎不仅是一个水乡古镇,由于镇上私家园林众多,因而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现在我们要参观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见长的私家园林“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的主人冯桂芬是近代着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也就是仅次于状元的榜眼,所以人们称他的故居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占地约十亩。它的布局为前宅后院,坐南朝北,有照墙、门厅、大厅、楼厅、花园,形成一条纵轴线,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园林风格。

主人冯桂芬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览群书,通晓经史,以才学负名乡里,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这一年,冯桂芬刚刚二十三岁。

这是冯宅大厅。名“显志堂”。是主人招待贵宾的场所。堂名是主人当年春风得意时所题,显示了胸中的雄伟抱负。厅内陈设古朴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风范。

这里是冯桂芬的书房名“校邠庐”。冯桂芬高中榜眼之后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因不满官场的败坏,不久就辞官回乡。在这期间,冯桂芬写下了他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他针对压片战争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四十条改革建议,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采西学、制洋器”,成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又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冯桂芬性格刚烈,嫉恶如仇,这副。

对联。

“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正是对冯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总结。

郊邻庐的建筑结构较为别致,汇聚了榜眼府内的木雕精华。首先,屋顶为三轩连缀,江南罕见,其次,在结构承重上又有独到之处,两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并饰以倒挂花篮,俗称“花篮厅”,既增加了空间,又方便采光,这种集技术和艺术,实用和美观于一体的建筑风格,正是当地香山帮巧匠高超智慧的体现。

这副石雕《盛世滋生图》是我们榜眼府中的第二宝。此画又名《姑苏繁华图》,由清人徐扬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绘,全长1225厘米,主要描绘了康乾盛世时苏州的繁华景象,具体内容为“一城、一街、一镇、一村”,而木渎占了一村、一镇,因此在民间流传着这祥一句话:“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木渎当时的繁华可见一斑。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五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有,下有苏杭”。苏州就是一个和天堂一样美的城市。苏州不仅风景秀丽,而且还富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木渎”这个古镇,恰恰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今天,我和同学、老师迎着一路春风,来到木渎寻访。

首先,我们来到了“榜眼府第”。还没进门,就在门口看见一块石牌,上题“冯桂芬故居”。我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于是,就带着满肚子疑问进了大门。后来,经过周导游的介绍,才知道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才女,林则徐的徒弟。在那个时候,清王朝的一个小小的女子,竟会成为一位伟大禁烟官的徒弟。而冯桂芬不负师父的重望,努力学习,考出了好成绩。我真为我们苏州能有这么一个才女而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走过显志堂后,进了一个书房,只见小匾上写着“芙蓉楼”这三个字,随即我又想到一首古诗,名叫芙蓉楼送辛渐,我真怀疑是不是这个“芙蓉楼”。我本想找同学谈谈我的想法的,哪知道我回头一看,石门上刻着“通德高风”。再一看,上面几幅画,就像几个樵夫、渔夫和农夫在干活儿。这几幅画再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的幸福生活。而在字的左右两边,又像是诸葛亮使的空城计和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的画。

看完“榜眼府第”的各个景点,我们又来到了种植着各种植物的“古松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有500岁的古老松树——罗汉松。它高大挺拔,如同一个欢迎远客到来的绿色巨人一般。你看他,张开无数的手臂,伸向四面八方,仿佛也在诉说自己历经的沧桑岁月。我们抬头望去,他仿佛直插云霄。让人感觉他就像“木渎”一样既古老又年轻,焕发着勃勃生机。

走出“古松园”,我们来到了姚建萍的刺绣馆。一进门,就看见门口放着一幅百花争艳的绣品。姚馆长用她精湛的技艺,一针一线绣在纸上,漂亮极了。走进陈列绣品的收藏室,我们被眼前那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刺绣吸引住了,不停地啧啧赞叹:真是太了不起了!瞧,那儿有一匹马正四蹄飞跃,冲向前方。无论是形态还是颜色,都刺绣得可以和徐悲鸿的奔马相媲美了。

当我们还沉浸在精美的刺绣作品中,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灵岩山。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山路两旁摆满了数以百计的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牡丹花,令人吃惊的是居然有黑色的牡丹花,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奇妙的花。

从灵岩山上下来我们就返回学校了。

一路上,大家还在议论这秀美的“木渎”。是啊,木渎,像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歌时时回印在我的脑海中,而创造这幅美好画卷的木渎人更是令我敬佩。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六

木渎,是个古色古香的地方。

木渎的名胜古迹特别多,如有:榜眼府第,古松园,虹饮山庄……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去“木渎考状元”的活动,有许多人都参加了,我也不例外。

我们一大早就乘上了开往木渎的大巴车。

一路上,我和同学们说说笑笑,谈笑风生。

过了一会儿,就到了我梦寐以求的木渎古镇。

我们先去了榜眼府第,里面精致的石雕吸引了我的眼球。

它们是那样的栩栩如生,那样的惟妙惟肖。

榜眼府第是冯桂芬老先生的故居。

它里面有雕刻在墙壁上的《姑苏繁华图》,它是一部壮观又伟大的杰作。

上面描绘了木渎的美丽景色。

还描绘出来了栩栩如生的狮子山,虎丘塔,石湖等美妙景色。

据说,这《姑苏繁华图》是作者花了三年的心血和时间才完成的.木雕,也是榜眼府第的一大特色。

精美的木雕是木渎古镇的特色之一。

我们参观完了榜眼府第,又去参观了灵岩山的牡丹园。

在这次游玩中,牡丹园也是我印象最深的景点了。

牡丹园里还有育花房,里面有三百多种花的品种呢。

牡丹园在灵岩山的山脚下。

牡丹花品种繁多,美丽无比。

牡丹园里的牡丹更是美丽,颜色也有很多种,有红的,黑的,白的.,绿的等等。

牡丹是多姿多彩的,它不仅绚丽多彩,还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牡丹花的美是不能用语言形容出来的。

一到春天,牡丹园里就一片姹紫嫣红。

牡丹它个头虽不高,但它的气势却大得惊人,人人都钟爱于它并赐予它高贵的地位。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东京城”,这就是描写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名句。

那薄薄的花瓣,一片片,一层层,一团团都好象是在向人们展示国色天香的美.在牡丹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和魅力。

牡丹花有一种永不服输,顽强自立的毅力,有一种让多少文人墨客为它挥毫的风韵。

牡丹从来不曾期待过要得到什么赞美和称赞。

牡丹只是年复一年的积蓄力量,待到万物苏醒的春天的到来,绽放自己的生命。

它默默地绽放又默默地逝去。

它总是默默无闻的为人们奉献着,奉献着自己的美丽和生命.牡丹无怨无悔地燃烧着自己的光辉岁月.人们注意到了牡丹的不惧畏严寒,了解了它那高贵的灵性,所以赞美它们美得婀娜多姿,美得惊世骇俗.积蓄着全身的力量,等到春天而绽放辉煌灿烂的牡丹,它的美丽应该被世人期待、仰慕和赞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天的旅游也将结束,这一天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木渎古镇的文化和历史,也体会到了牡丹花的那种永不服输的毅力和高贵的品格。

木渎古镇位于苏州西郊灵岩山麓,依山而筑,傍水而居,其独特的格局为江南诸多古镇少有。

位于苏州城西南15公里处,有“吴中第一镇”之称。

风景名胜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

木渎更是江南唯一的中国园林古镇。

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现已修复严家花园,虹饮山房、灵岩山馆、古松园、榜眼府第,盘隐草堂等,其中严家花园为江南名园,为台湾政要严家淦先生故居;虹饮山房是乾隆民间行宫,内有二十道清代圣旨,弥足珍贵。

其深厚的文化蕴积,幽雅的园林环境,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最佳旅游季节到苏州,最佳行程在三日左右。

如果第一次来苏州,花上一天时间,游玩苏州的园林,还是很有必要,比如拙政园、狮子林、虎丘、盘门。

如果已经来过,那大可跟着我们的步伐,寻找幽静的春色,花上半天游山塘,下午逛逛平江路。

贡献一天半给西山。

此外,余下的时间,可以抽空听听评弹,逛逛夜园林。

如时间紧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四季均适宜出游。

历史文化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相传春秋末年, 吴越纷争,越国战败,献美女西施于吴王。

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便由此得名。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以吴国故都设立吴县,木渎隶吴县。

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

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

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

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

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

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

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

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

民国时为木渎区公所驻地。

1949年4月解放后,为木渎区政府驻地。

1952 年升为县直属镇。

1954年9月划归苏州市郊区。

1958年8月,复划归吴县。

1985年金山乡与木渎镇合并,遂成为镇管村的建制镇。

出了火车站,我们登上了开往古镇木渎的游4,一路上,我发现苏州市区的房子都不高,白墙灰瓦,公交车站也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树木成荫,到处都透着绿意,让人一眼就喜欢上它。

来到了古镇木渎。

我们要了一辆三轮车,车夫拉着我们沿着河道,经过小桥,一路行来,河边树下,几个老人悠闲地摇着竹扇,一只大黑狗看到我们过来,颇不情愿地挪开地方让我们通过。

第一站榜眼府第,一进门,一幢古代楼房出现在我的眼前,正对着的是间客厅,名叫“显志厅”,厅很大,里面摆放的木桌木椅很好看,还发出一种古老的气味,厅后东西有两座楼,两楼间由门厅相连接,门厅里陈列着主人家的生平简历,边上一座木梯,随梯而上,楼上是主人学习读书的地方,宽敞明亮。

站在楼上,可以看见后面的一个精致的花园。

来到花园里,一株石榴结了满树的果子,仿佛绿色的小乒乓球,沿着曲曲折折的回廊,一个小荷塘出现在眼前,池中一个金鱼的石雕露在水面,满池荷花蓬蓬勃勃地生长着,密密的荷叶将水面全部遮起,几支荷花在叶间点缀着,可是更吸引我的,还是那又白又嫩的莲蓬了,它们虽然还是小小的,却对我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时正巧下起了几点小雨,雨点儿打在荷叶上,蓬蓬蓬地发出闷声,荷塘对面一座小亭子,登上高高的亭子,四周景致尽收眼底,真是好漂亮的一座花园啊!

接着,我们穿过古老的街巷,来到古松园。

古松园里有很多奇特的石头,这儿更象一座石头园。

据说,这些石头是太湖石,太湖石的特点是“瘦、皱、露、透”,园里有这么多巨大的太湖石,人们可以在里面钻来钻去的。

古松园,自然少不了松,在一幢小楼的天井里,长着一棵巨大的罗汉松,一簇簇松针中,挂着一个个松果,这里的松树很高,站在三层小楼上,也只能看到松树的腰。

松树是长得很慢的树,一年才长一点点,这么高的松树,我想至少也长了300年了。

出了古松园,我们又来到虹饮山房,进门没多远,看见了一个戏台,据说这是乾隆皇帝下榻看戏的地方。

这里有四个园:春园、夏园、秋园、冬园,春园里有颗老树,很高,夏园里有个大荷塘,里面长满荷花,坐在荷塘边,赏花观景,真是很爽。

秋园,太湖石极多,长的、短的、大的、小的,各个形态优美,仪态万千。

冬园又分竹园和梅园,这儿的园子,四季风光各不同,难怪连皇帝也流连忘返呢。

从虹饮山房到严家花园,我们坐上了小船,一路上听听船娘唱的姑苏小曲,望望两岸垂柳依依,感觉真的很不错。

来到严家花园,虽然花园很大,也是小桥流水奇山古木,但是连走几个园子,我已经累得不行,因此这个园子只是匆匆一逛,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棵老玉兰树,高高地直立在院墙一角。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七

出了火车站,我们登上了开往古镇木渎的游4,一路上,我发现苏州市区的房子都不高,白墙灰瓦,公交车站也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树木成荫,到处都透着绿意,让人一眼就喜欢上它。

来到了古镇木渎。我们要了一辆三轮车,车夫拉着我们沿着河道,经过小桥,一路行来,河边树下,几个老人悠闲地摇着竹扇,一只大黑狗看到我们过来,颇不情愿地挪开地方让我们通过。

第一站榜眼府第,一进门,一幢古代楼房出现在我的眼前,正对着的是间客厅,名叫“显志厅”,厅很大,里面摆放的木桌木椅很好看,还发出一种古老的气味,厅后东西有两座楼,两楼间由门厅相连接,门厅里陈列着主人家的生平简历,边上一座木梯,随梯而上,楼上是主人学习读书的地方,宽敞明亮。站在楼上,可以看见后面的一个精致的花园。来到花园里,一株石榴结了满树的果子,仿佛绿色的小乒乓球,沿着曲曲折折的回廊,一个小荷塘出现在眼前,池中一个金鱼的石雕露在水面,满池荷花蓬蓬勃勃地生长着,密密的荷叶将水面全部遮起,几支荷花在叶间点缀着,可是更吸引我的,还是那又白又嫩的莲蓬了,它们虽然还是小小的,却对我有着独特的魅力。这时正巧下起了几点小雨,雨点儿打在荷叶上,蓬蓬蓬地发出闷声,荷塘对面一座小亭子,登上高高的亭子,四周景致尽收眼底,真是好漂亮的一座花园啊!

接着,我们穿过古老的街巷,来到古松园。古松园里有很多奇特的石头,这儿更象一座石头园。据说,这些石头是太湖石,太湖石的特点是“瘦、皱、露、透”,园里有这么多巨大的太湖石,人们可以在里面钻来钻去的。古松园,自然少不了松,在一幢小楼的天井里,长着一棵巨大的罗汉松,一簇簇松针中,挂着一个个松果,这里的松树很高,站在三层小楼上,也只能看到松树的腰。松树是长得很慢的树,一年才长一点点,这么高的松树,我想至少也长了320xx年了。

出了古松园,我们又来到虹饮山房,进门没多远,看见了一个戏台,据说这是乾隆皇帝下榻看戏的地方。这里有四个园:春园、夏园、秋园、冬园,春园里有颗老树,很高,夏园里有个大荷塘,里面长满荷花,坐在荷塘边,赏花观景,真是很爽。秋园,太湖石极多,长的、短的、大的、小的,各个形态优美,仪态万千。冬园又分竹园和梅园,这儿的园子,四季风光各不同,难怪连皇帝也流连忘返呢。

从虹饮山房到严家花园,我们坐上了小船,一路上听听船娘唱的姑苏小曲,望望两岸垂柳依依,感觉真的很不错。来到严家花园,虽然花园很大,也是小桥流水奇山古木,但是连走几个园子,我已经累得不行,因此这个园子只是匆匆一逛,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棵老玉兰树,高高地直立在院墙一角。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八

榜眼府第的主人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也就是仅次于状元的榜眼,所以人们称他的故居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占地约十亩。它的布局为前宅后院,坐南朝北,有照墙、门厅、大厅、楼厅、花园,形成一条纵轴线,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园林风格。

主人冯桂芬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览群书,通晓经史,以才学负名乡里,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这一年,冯桂芬刚刚二十三岁。

这是冯宅大厅。名“显志堂”。是主人招待贵宾的场所。堂名是主人当年春风得意时所题,显示了胸中的雄伟抱负。厅内陈设古朴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风范。

这里是冯桂芬的书房名“校邠庐”。冯桂芬高中榜眼之后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因不满官场的腐败,不久就辞官回乡。在这期间,冯桂芬写下了他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他针对鸦片战争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四十条改革建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西学、制洋器”,成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又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冯桂芬性格刚烈,嫉恶如仇,这副对联“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正是对冯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总结。

郊邻庐的建筑结构较为别致,汇聚了榜眼府内的木雕精华。首先,屋顶为三轩连缀,江南罕见,其次,在结构承重上又有独到之处,两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并饰以倒挂花篮,俗称“花篮厅”,既增加了空间,又方便采光,这种集技术和艺术,实用和美观于一体的建筑风格,正是当地香山帮巧匠高超智慧的体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九

欢迎来木渎古镇旅游!木渎位于苏州市西南十公里处,距太湖五公里。它是太湖十三大景点之一。它的特点是吴越遗迹、山石风景和木渎古镇。它既有山的美,又有花园的美。

现在,我们去散步,看看木渎古镇。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石牌坊。上方方格上写着“锐门胜”。也就是说,当我们走进这个吉祥的大门时,我们走进了古镇遥远的历史画面。说到木渎的“古风”,我就说说木渎名字的由来。相传春秋末期,夫差为了讨好美女石,在这里建了一座很大的建筑,修建了姑苏台,并修建了关瓦宫。木材流入,这一带的河流、港口全部堵塞,这叫“积木塞渎”。木渎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这条河道在春秋历史上很有名,虽然外观上并不奇怪。当年吴王为了讨伐楚国,开凿了这条全长23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通过水路出兵,取得了“五战五胜”的辉煌成就,从而确立了春秋时期吴国霸主的地位。因为这条运河是伍子胥提议开凿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称之为“徐江”。

这条河边的长廊叫做河棚,全长175米。河棚边倚河边与民居融为一体,为菜农、船民、街头卖菜的路人提供便利。夏天不晒,雨天不下雨,所以很受欢迎。从远处看,百米河棚错落有致,高低不一,就像姑苏花园里的长廊,亭亭玉立,增添了一些美感。

你看,这里有两座桥,一座叫“斜桥”,一座叫“竹香桥”。这两座桥,一横一壮,建造方式相同,相互依存,所以也叫“双桥”。请看。太湖的徐江和广府铜坑的香溪河在斜桥下汇合,清澈浑浊,形成明显的分水岭,是木渎十大古景区之一。

木渎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水乡,而且因为镇上有许多私家园林而享有“花园镇”的美誉。现在我们要去参观以“江南三雕”闻名的私家园林“二府”。

冯桂芬,二号房主人,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人们称他的故居为二号院,因为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了庚子科一、二等进士。

第二处占地约十亩。其布局为前院后院,南北朝向,有照明墙、门厅、厅、堂、园,形成纵轴,是典型的清代中期江南宅地的园林风格。

冯桂芬大师生于桂花盛开之时,故名桂芬。他从小博览群书,熟悉历史,以才华著称。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认出了素未谋面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唯一人才”。他被招入傅系学习,并被录取为学生。这一年,冯桂芬刚刚23岁。

这是冯宅堂。名字叫“仙之堂”。这是主人招待贵宾的地方。这个大厅的名字是大师在他年轻时创造的,显示了他的伟大抱负。大厅里的陈设简单而优雅,体现了主人的优雅。

这就是冯桂芬研究的名字“谭笑路”。冯桂芬高中第二名后留在北京担任翰林院编辑,不久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职回国。这一时期,冯桂芬写出了他的代表作《在学校的抗议》,他根据压片战争中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40条改革建议,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学东渐,洋为中用”,成为洋务派“以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行者,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行者。冯桂芬意志坚强,嫉恶如仇。这副对联,“只有当官的长期知道书的味道,才能知道没有什么难做的事”,是对冯桂芬为官生涯的总结。

花王卢琳的建筑结构比较独特,集中了二府木雕的精华。首先,屋顶由三个亭子连接,这在江南很少见。其次,它在结构承载上是独一无二的。两根柱子不落地,换成短柱,用倒挂的花篮装饰,俗称“花篮堂”,既增加了空间,又方便采光。这种集技术与艺术、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建筑风格,是当地象山工匠高超智慧的体现。

这副石刻《盛世养殖图》,是我们二号公馆的二宝。此画又名“姑苏盛世图”,为清代徐杨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所作,全长1225厘米。主要描绘了康干盛世苏州的繁华景象,其具体内容是“一城一街一镇一村”,而木渎则占据了一村一镇,所以这句吉祥的话在民间流传:“姑苏盛世图”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十

欢迎大家来木渎古镇旅游!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距太湖五公里,是太湖十三个风景区,以吴越遗迹、山林石景和木渎古镇为特色,既有山林之胜,又有园林之美。

现在,我们就到木渎古镇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们来看这座石牌坊,上坊写着“瑞门入胜”四个字,也就是说,当我们跨进这座吉祥门,就走进了古镇悠远的历史画卷。说起木渎的“古”,我给大家讲一下木渎之名的来历。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姑苏台,建馆娃宫。木材源源而至,竟把这一带的河流港渎全部堵塞,称为“积木塞渎”。“木渎”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这条河道虽然貌不惊人,但在春秋历史上赫赫有名。当年吴王为了讨伐楚国,从陆地上开挖了这条全长23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经水路发兵,出奇制胜,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果,由此奠定了吴国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为这条运河由伍子胥建议并率众开凿,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称此河为“胥江”。

河边的这条长廊称河棚,全长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与民居边成一体,为上街卖菜的菜农、船民和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晒,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欢迎。远远望去,百米河棚显得错落有致,高低不一,仿佛姑苏园林中一道贴水的长廊,风姿绰约,平添了几分美感。

大家看,这儿有两座桥,一座叫“斜桥”,一座叫“邾巷桥”,两桥一横一坚,取袂而筑,相依相偎,因而又称“双桥”。请看。从太湖来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铜坑的香溪在斜桥下合二为一,一清一浊,形成一条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著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斜桥分水”。

木渎不仅是一个水乡古镇,由于镇上私家园林众多,因而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现在我们要参观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见长的私家园林“榜眼府第”。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十一

木渎镇,一个美丽的古镇,却也住着一群平凡却对生活有着无限向往和追求的人。

碧绿的河水环绕着木渎镇,仙气缭绕,似在天境一般。小河与小舟更是般配,游人坐在小舟上,更是无比悠闲,颇有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感。

听了老伯一番讲解,我对这不起眼的陀螺有了新的认识,也迫不及待也想拥有一个,陀螺有黄色和红色,正犹豫不决选什么颜色时,老伯马上递给我一红一黄,老人美其名曰“黄金搭档”。一个个小巧可爱,虽不及工艺品那样精致,却蕴涵了陀螺制作者智慧的结晶,握在手里也沉甸甸的。

归途中,它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十二

木渎古镇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东与苏州市西南郊相邻,南与横泾、越溪两镇交界,西与胥口、藏书两镇相接,北与枫桥镇和苏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相连。东距苏州市12公里,距吴县市新区10.8公里,距上海虹桥机场80公里,西距光福机场8公里,西北距无锡市50公里,北至张家港码头70公里。紧靠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京杭大运河,为吴县市西南部各乡镇和风景区之交通枢纽。地处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开发区和上海经济区大都市圈内。

木渎古镇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历年平均日照数为2189小时,历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9%,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096.9毫米,平均无霜日为243天,平均气压时1016.2毫米,全镇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其次为西北风(冬季),历年平均风速为3.9米/秒。

木渎古镇在苏州西郊之丘陵盆地之中,盆地略呈东西走向。其东北部宽广,西部较窄,镇四周环山,镇西北有驰名中外的灵岩山、穹隆山、天池山、玉峰山、天平山,镇南有清明山、七子山、尧峰山、凤凰山、花园山、和合山。木渎镇区内地势平坦,整个地势(除东南角和合山,西北角灵岩山、天平山外)由西向东呈缓倾斜之势。区内除山上出露基岩外,广泛分布为第四系洪积波积冲积相地层。地貌类型属丘陵冲积平原。全镇地形高一般为2—5米。

木渎古镇地表水有源于太湖的胥江河东西横贯镇境内,由西向东流入苏州市横塘镇,镇中还有发源于光福铜坑的香溪河,汇流至胥江河,全镇平原地河道纵横交叉。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十三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就不得不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渎古镇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欢迎来木渎古镇旅游!木渎位于苏州市西南十公里处,距太湖五公里。它是太湖十三大景点之一。它的特点是吴越遗迹、山石风景和木渎古镇。它既有山的美,又有花园的美。

现在,我们去散步,看看木渎古镇。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石牌坊。上方方格上写着“锐门胜”。也就是说,当我们走进这个吉祥的大门时,我们走进了古镇遥远的历史画面。说到木渎的“古风”,我就说说木渎名字的由来。相传春秋末期,夫差为了讨好美女石,在这里建了一座很大的建筑,修建了姑苏台,并修建了关瓦宫。木材流入,这一带的河流、港口全部堵塞,这叫“积木塞渎”。木渎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这条河道在春秋历史上很有名,虽然外观上并不奇怪。当年吴王为了讨伐楚国,开凿了这条全长23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通过水路出兵,取得了“五战五胜”的辉煌成就,从而确立了春秋时期吴国霸主的地位。因为这条运河是伍子胥提议开凿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称之为“徐江”。

这条河边的长廊叫做河棚,全长175米。河棚边倚河边与民居融为一体,为菜农、船民、街头卖菜的路人提供便利。夏天不晒,雨天不下雨,所以很受欢迎。从远处看,百米河棚错落有致,高低不一,就像姑苏花园里的长廊,亭亭玉立,增添了一些美感。

你看,这里有两座桥,一座叫“斜桥”,一座叫“竹香桥”。这两座桥,一横一壮,建造方式相同,相互依存,所以也叫“双桥”。请看。太湖的徐江和广府铜坑的香溪河在斜桥下汇合,清澈浑浊,形成明显的分水岭,是木渎十大古景区之一。

木渎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水乡,而且因为镇上有许多私家园林而享有“花园镇”的美誉。现在我们要去参观以“江南三雕”闻名的私家园林“二府”。

冯桂芬,二号房主人,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人们称他的故居为二号院,因为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了庚子科一、二等进士。

第二处占地约十亩。其布局为前院后院,南北朝向,有照明墙、门厅、厅、堂、园,形成纵轴,是典型的清代中期江南宅地的园林风格。

冯桂芬大师生于桂花盛开之时,故名桂芬。他从小博览群书,熟悉历史,以才华著称。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认出了素未谋面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唯一人才”。他被招入傅系学习,并被录取为学生。这一年,冯桂芬刚刚23岁。

这是冯宅堂。名字叫“仙之堂”。这是主人招待贵宾的地方。这个大厅的名字是大师在他年轻时创造的,显示了他的伟大抱负。大厅里的陈设简单而优雅,体现了主人的优雅。

这就是冯桂芬研究的名字“谭笑路”。冯桂芬高中第二名后留在北京担任翰林院编辑,不久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职回国。这一时期,冯桂芬写出了他的代表作《在学校的抗议》,他根据压片战争中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40条改革建议,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学东渐,洋为中用”,成为洋务派“以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行者,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行者。冯桂芬意志坚强,嫉恶如仇。这副对联,“只有当官的长期知道书的味道,才能知道没有什么难做的事”,是对冯桂芬为官生涯的总结。

花王卢琳的建筑结构比较独特,集中了二府木雕的精华。首先,屋顶由三个亭子连接,这在江南很少见。其次,它在结构承载上是独一无二的。两根柱子不落地,换成短柱,用倒挂的花篮装饰,俗称“花篮堂”,既增加了空间,又方便采光。这种集技术与艺术、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建筑风格,是当地象山工匠高超智慧的体现。

这副石刻《盛世养殖图》,是我们二号公馆的二宝。此画又名“姑苏盛世图”,为清代徐杨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所作,全长1225厘米。主要描绘了康干盛世苏州的繁华景象,其具体内容是“一城一街一镇一村”,而木渎则占据了一村一镇,所以这句吉祥的话在民间流传:“姑苏盛世图”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十四

作为一代刺绣皇后,沈寿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刺绣艺术人才,为苏绣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荣誉。这就是沈寿的大弟子金静芬,解放后苏州刺绣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位是沈寿的侄女沈粹缜,也就是邹韬奋的夫人,这是他们的全家福,中间就是邹家华。沈寿是苏绣的骄傲,也是木渎的骄傲。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西园,这里原来是明代东林党人五心一的别墅,建成于崇祯四年,即1631年。当时,五心一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被削籍遣归。先在苏州建造田园居,也就是现在拙政园的东园部分,仍嫌城中烦嚣,便在木渎香溪之滨建秀野园,时常邀上三五同志,在园中游观酬唱,排遣情怀。不久,五心一重被朝廷起用,先后做过太仆卿(相当于现在的中宣部副部长)、应天府甲(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少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副部长)。

大家都知道,我们木渎不但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而且是乾隆六次到过的地方。因此,在修复虹饮山房过程中,我们走遍大江南北,遍搜民间有关清代皇牍文化的珍藏之物,现在,就请大家随我去欣赏一下这些镇园之宝,稀世珍品。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圣旨馆,这里陈列着清代十位皇帝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的二十道圣旨。平时,大家在古典戏剧和影视片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位皇宫太监手捧黄绫在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这些都是演出的道具,真正见过皇帝诏书和圣旨的人却寥寥无几。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十五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并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木渎古镇内名胜古迹遍布,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交融,风情独特,其历史可追溯到吴越春秋时代。木渎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木渎有“园林之镇”之美誉,明清时镇上私家园林多达20多处,现仍存有严家花园、榜眼府第、虹饮山房、古松园等古典园林多处。镇上老街纵横,山塘、下塘、下沙、中市街,历经沧桑,风貌犹存。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十六

欢迎大家来木渎古镇旅游!

现在,我们就到木渎古镇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们来看这座石牌坊,上坊写着“瑞门入胜”四个字,也就是说,当我们跨进这座吉祥门,就走进了古镇悠远的历史画卷。说起木渎的“古”,我给大家讲一下 木渎之名的来历。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姑苏台,建馆娃宫。木材源源而至,竟把这一带的河流港渎全部堵塞,称为“积 木塞渎”。“木渎”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这条河道虽然貌不惊人,但在春秋历史上赫赫有名。当年吴王为了讨伐楚国,从陆地上开挖了这条全长23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经水路发兵,出奇制胜,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果,由此奠定了吴国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为这条运河由伍子胥建议并率众开凿,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称此河为“胥江”。

河边的这条长廊称河棚,全长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与民居边成一体,为上街卖菜的菜农、船民和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晒,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欢迎。远远望去,百米河棚显得错落有致,高低不一,仿佛姑苏园林中一道贴水的长廊,风姿绰约,平添了几分美感。

大家看,这儿有两座桥,一座叫“斜桥”,一座叫“邾巷桥”,两桥一横一坚,取袂而筑,相依相偎,因而又称“双桥”。请看。从太湖来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铜坑的香溪在斜桥下合二为一,一清一浊,形成一条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著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斜桥分水”。

木渎不仅是一个水乡古镇,由于镇上私家园林众多,因而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现在我们要参观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见长的私家园林“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的主人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也就是仅次于状元的榜眼,所以人们称他的故居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占地约十亩。它的布局为前宅后院,坐南朝北,有照墙、门厅、大厅、楼厅、花园,形成一条纵轴线,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园林风格。

主人冯桂芬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览群书,通晓经史,以才学负名乡里,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这一年,冯桂芬刚刚二十三岁。

这是冯宅大厅。名“显志堂”。是主人招待贵宾的场所。堂名是主人当年春风得意时所题,显示了胸中的雄伟抱负。厅内陈设古朴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风范。

这里是冯桂芬的书房名“校邠庐”。冯桂芬高中榜眼之后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因不满官场的腐化,不久就辞官回乡。在这期间,冯桂芬写下了他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他针对战争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四十条改革建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西学、制洋器”,成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又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冯桂芬性格刚烈,嫉恶如仇,这副对联“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正是对冯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总结。

郊邻庐的建筑结构较为别致,汇聚了榜眼府内的木雕精华。首先,屋顶为三轩连缀,江南罕见,其次,在结构承重上又有独到之处,两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并饰以倒挂花篮,俗称“花篮厅”,既增加了空间,又方便采光,这种集技术和艺术,实用和美观于一体的建筑风格,正是当地香山帮巧匠高超智慧的体现。

这副石雕《盛世滋生图》是我们榜眼府中的第二宝。此画又名《姑苏繁华图》,由清人徐扬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绘,全长1225厘米,主要描绘了康乾盛世时苏州的繁华景象,具体内容为“一城、一街、一镇、一村”,而木渎占了一村、一镇,因此在民间流传着这祥一句话:“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木渎当时的繁华可见一斑。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十七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古镇。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

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木渎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木渎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进士25人,举人30余人,其中状元2名,榜眼1名。著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诗人、诗选家沈德潜,清末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以及近现代的刺绣皇后沈寿、台湾政要严家淦(gan)等等。

作为沟通苏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枢纽,木渎是名副其实的太湖门户,因而在明清时期,木渎即是苏州城西最繁华的商埠。

乾隆的宫廷画师徐扬绘有一幅反映当时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长卷《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全长1225厘米,其中一半篇幅画了木渎,木渎当年之繁华可见一斑。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驻跸木渎,与他的老师沈德潜吟诗唱和,与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娱,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说。如今200多年过去了,木渎古镇的格局和风貌未变,依然是吴西最大的商埠、姑苏第一水镇,镇上古宅庭院深深,小桥流水悠悠,其中胥江为伍子胥所建,乃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香溪因西施在此洗妆满河生香而名,木渎的每一条河,每一座桥都有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休憩价值。

木渎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因而,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作为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迄今仍保留了10余处。其中,严家花园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园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童俊等人数次考察此园,倍加推崇,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

虹饮山房是木渎文人徐士元故宅,占地广袤,建筑大气,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它园林,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园。古松园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旧宅,园中雕花楼精雕细琢,与洞庭东山雕花大楼为同一大师作品,堪称南北姐妹雕花楼。

榜眼府第是洋务运动先导、著名政论家冯桂芬故居,江南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其镇园之宝。灵岩山馆是清代木渎状元毕沅的私家别业,清池涓流,岸曲水回,是吴中著名山水园林。木渎私家园林既秉承了苏州园林的精致幽深,又有其空旷高远、山林野趣的个性,充满了一种大气和皇气。

在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我国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人参观了木渎古镇私家园林之后,激动不已地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化遗产”。走进木渎,你便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雅意境;穿越古镇,你便穿越了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风云。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十八

这是羡园大厅,名叫尚贤堂,是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明朝建筑,因梁上有帽翅,俗称纱帽厅;而厅中直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此厅主要用于接待重要客人、举办红白仪式、祭奠祖宗和商议族内大事。

作为一座江南名园,严家花园主要以其建筑布局疏密曲折,局部处理精巧著称,体现出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整个花园分春夏秋冬四个部分,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第一部分:春景区。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棵高大茂盛的广玉兰,此树相传为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夜宿沈宅时所种。

友于书屋是当年严家馨的子孙们用功勤读的地方,严家以经商发迹,希望有后辈弃商从政,光耀门楣,果然,严氏子孙不凡人才,其中就有曾担任中国台湾“国民党总统”严家淦先生。

书屋后有一座湖石假山,恰似一堵天然屏障,高峻挺拔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穿过假山,我们来到夏景区,夏园主要以赏荷为主,三两好友置身廊内,阵阵消凉的荷风吹来,夹杂着一丝丝荷花的清香,让人暑气尽消,感觉来到了仙境一样。在夏园内不同的角度欣赏这座湖石假山也别有情趣,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响,再假山上寻找自己的生肖。

大家看到一堵粉墙,以为这里是花园的尽头了,其实不然,只要绕过这座天绘峰,里面就是另一个世界了。这里是秋景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所以用黄褐色的黄石来堆砌假山,渲染一种秋收的喜庆气氛。对面有座水榭,名“闻木樨香”四周遍植桂花,每当仲夏,这里是丹桂飘香,沁人心脾,到了晚上,一轮明月倒影水中,随波荡漾,是赏秋月,闻桂花的最家去处,榭中有副对联:“闻香思折桂,攻读仰收萤”,寄托了园主期望子孙得中功名的美好愿望。

再往前,就是见山楼和眺农楼,当年严家小姐们在楼上凭栏远望,可看见对面灵岩山、天平山的秀姿,以及农人们在田间躬耕劳作的情景。

这座平台是园主特设的临水舞台,四周的建筑就是家人和亲友听曲赏戏的地方。站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高朋满座,歌舞升平,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热闹场面。

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大家可以看到有一条特色的长廊,它沿着地势渐渐升高,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登上二楼,因而又叫爬山廊。这是苏州私家园林中最长的一条爬山廊,有是严家花园中最具有识别特征的建筑。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十九

木渎,是个古色古香的地方。木渎的名胜古迹特别多,如有:榜眼府第,古松园,虹饮山庄……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去“木渎考状元”的活动,有许多人都参加了,我也不例外。

我们一大早就乘上了开往木渎的大巴车。一路上,我和同学们说说笑笑,谈笑风生。过了一会儿,就到了我梦寐以求的木渎古镇。我们先去了榜眼府第,里面精致的石雕吸引了我的眼球。它们是那样的栩栩如生,那样的惟妙惟肖。榜眼府第是冯桂芬老先生的故居。它里面有雕刻在墙壁上的《姑苏繁华图》,它是一部壮观又伟大的杰作。上面描绘了木渎的美丽景色。还描绘出来了栩栩如生的狮子山,虎丘塔,石湖等美妙景色。据说,这《姑苏繁华图》是作者花了三年的心血和时间才完成的。木雕,也是榜眼府第的一大特色。精美的木雕是木渎古镇的特色之一。我们参观完了榜眼府第,又去参观了灵岩山的牡丹园。

在这次游玩中,牡丹园也是我印象最深的景点了。牡丹园里还有育花房,里面有三百多种花的品种呢。牡丹园在灵岩山的山脚下。牡丹花品种繁多,美丽无比。牡丹园里的牡丹更是美丽,颜色也有很多种,有红的,黑的,白的,绿的等等。牡丹是多姿多彩的,它不仅绚丽多彩,还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牡丹花的美是不能用语言形容出来的。一到春天,牡丹园里就一片姹紫嫣红。牡丹它个头虽不高,但它的气势却大得惊人,人人都钟爱于它并赐予它高贵的地位。“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东京城”,这就是描写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名句。那薄薄的花瓣,一片片,一层层,一团团都好象是在向人们展示国色天香的美。在牡丹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和魅力。牡丹花有一种永不服输,顽强自立的毅力,有一种让多少文人墨客为它挥毫的风韵。牡丹从来不曾期待过要得到什么赞美和称赞。牡丹只是年复一年的积蓄力量,待到万物苏醒的春天的到来,绽放自己的生命。它默默地绽放又默默地逝去。它总是默默无闻的为人们奉献着,奉献着自己的美丽和生命。牡丹无怨无悔地燃烧着自己的光辉岁月。人们注意到了牡丹的不惧畏严寒,了解了它那高贵的灵性,所以赞美它们美得婀娜多姿,美得惊世骇俗。积蓄着全身的力量,等到春天而绽放辉煌灿烂的牡丹,它的美丽应该被世人期待、仰慕和赞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天的旅游也将结束,这一天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木渎古镇的文化和历史,也体会到了牡丹花的那种永不服输的毅力和高贵的品格。

木渎导游词讲解篇二十

欢迎大家来木渎古镇旅游!下面由我为大家讲解。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距太湖五公里,是太湖十三个风景区,以吴越遗迹、山林石景和木渎古镇为特色,既有山林之胜,又有园林之美。现在,我们就到木渎古镇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们来看这座石牌坊,上坊写着“瑞门入胜”四个字,也就是说,当我们跨进这座吉祥门,就走进了古镇悠远的历史画卷。说起木渎的“古”,我给大家讲一下木渎之名的来历。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姑苏台,建馆娃宫。木材源源而至,竟把这一带的河流港渎全部堵塞,称为“积木塞渎”。“木渎”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这条河道虽然貌不惊人,但在春秋历史上赫赫有名。当年吴王为了讨伐楚国,从陆地上开挖了这条全长23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经水路发兵,出奇制胜,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果,由此奠定了吴国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为这条运河由伍子胥建议并率众开凿,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称此河为“胥江”。

河边的这条长廊称河棚,全长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与民居边成一体,为上街卖菜的菜农、船民和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晒,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欢迎。远远望去,百米河棚显得错落有致,高低不一,仿佛姑苏园林中一道贴水的长廊,风姿绰约,平添了几分美感。

大家看,这儿有两座桥,一座叫“斜桥”,一座叫“邾巷桥”,两桥一横一坚,取袂而筑,相依相偎,因而又称“双桥”。请看。从太湖来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铜坑的香溪在斜桥下合二为一,一清一浊,形成一条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著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斜桥分水”。

木渎不仅是一个水乡古镇,由于镇上私家园林众多,因而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现在我们要参观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见长的私家园林“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的主人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也就是仅次于状元的榜眼,所以人们称他的故居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占地约十亩。它的布局为前宅后院,坐南朝北,有照墙、门厅、大厅、楼厅、花园,形成一条纵轴线,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园林风格。

主人冯桂芬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览群书,通晓经史,以才学负名乡里,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这一年,冯桂芬刚刚二十三岁。

这是冯宅大厅。名“显志堂”。是主人招待贵宾的场所。堂名是主人当年春风得意时所题,显示了胸中的雄伟抱负。厅内陈设古朴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风范。

这里是冯桂芬的书房名“校邠庐”。冯桂芬高中榜眼之后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因不满官场的腐败,不久就辞官回乡。在这期间,冯桂芬写下了他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他针对鸦片战争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四十条改革建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西学、制洋器”,成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又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冯桂芬性格刚烈,嫉恶如仇,这副对联“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正是对冯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总结。

校邠庐的建筑结构较为别致,汇聚了榜眼府内的木雕精华。首先,屋顶为三轩连缀,江南罕见,其次,在结构承重上又有独到之处,两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并饰以倒挂花篮,俗称“花篮厅”,既增加了空间,又方便采光,这种集技术和艺术,实用和美观于一体的建筑风格,正是当地香山帮巧匠高超智慧的体现。

这副石雕《盛世滋生图》是我们榜眼府中的第二宝。此画又名《姑苏繁华图》,由清人徐扬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绘,全长1225厘米,主要描绘了康乾盛世时苏州的繁华景象,具体内容为“一城、一街、一镇、一村”,而木渎占了一村、一镇,因此在民间流传着这祥一句话:“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木渎当时的繁华可见一斑。

进入内宅,我们就可以看到榜眼府第的第三宝:砖雕门楼。这座砖雕门楼建于清嘉庆年间,砖雕内容均为戏文图案,有“渔樵耕读”、“太白醉洒”等,表现了主人崇尚的人生境界。中间四字“通德高风”,既高风亮节的意思,是冯桂芬的又一位恩师潘世恩所写。

内厅名叫芙蓉楼,以芙蓉“出污泥而不染”之寓意,来表达主人的高洁品性。另外,芙蓉花生命力旺盛,因而也有希望家族兴旺发达的意思。

后花园面积很大,园中有亭榭廊轩,点缀在红花绿树之中,最有特色的是,我们在山顶的含山亭可登高望远,俊逸挺秀的“吴中第一山”灵岩山一下跃入您的眼帘,激起你对吴王、西施故事的无限遐思。

木渎镇上有两处“双桥”,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有“小双桥”之称的西安桥和小日晖桥。站在西安桥上向东望去,就是百步之遥的东安桥,两桥一座精致,一座雄丽,遥相呼应,俗称“姐妹桥”。站在桥上向西望去,就是著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姜潭渔火”。每逢夜幕降临,岸上的万家灯火,满天闪烁的繁星与江中的点点渔火相映成辉,让人留连忘返。

这是虹桥,始建于宋代。每当夕阳西下,放眼西望,可见夕阳正和香溪、虹桥形成一线。迟暮的日光把香溪水染成一匹彩绸,给两岸的粉墙黛瓦披上袭朱纱,绚丽无比,这就是木渎十景中著名的“虹桥晚照”。

我们现在正走在山塘街上,这是一条百年老街,当年康熙、乾隆就是沿着这条街登上灵岩山的。由于山塘街背倚灵岩。面临香溪,依山傍水,在古代的时候有许多达官贵族在此居住。接下来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末木渎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渔的旧宅———————古松园。

古松园的主人蔡少渔早年在上海经营洋货生意,发达后回乡造屋置地,有良田万顷,从这幅《古松园鸟看图》可以看出,古松园小巧精致,曲折幽深,是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

穿过门厅,进入天井,回首可见一座砖雕门楼,门楼上下坊分别刻有“老子西游入关”、“疯僧扫秦”、“将相和”、“截江夺斗”、“张羽传书”、“宁戚饭牛”等一组历史故事,字枋为“明德惟馨”,两侧兜肚分别为“张良拾履”和“高山流水”,整座门楼深雕缀饰,形神有致,尤其“张良拾履”中的拱桥和“高山流水”中的水浪波纹,生动逼真,有极强的质感,充分体现出雕刻技艺的精妙。

这是一座抬梁式大厅,是主人接待贵宾和操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正厅为仿明建筑,步杆和内四界的梁架上各有四对棹木,形如古代官帽翼翅,俗称纱帽厅。棹木上透雕了各种戏文故事,梁头的山雾云和抱梁云为“鹤鸣九皋”图案,气韵生动,精妙绝伦。最有意思的是明间梁架正中一根方椽上刻有八只琵琶,名为“八音联欢”,寓意喜庆欢乐。

这是楼厅,只五间,两侧有厢房,因檐枋下端有十六只倒挂花篮,楼上轩梁雕有十六只凤凰,因而人们又称为“花篮楼”或“凤凰楼”。凤凰楼是东山雕花大楼的前期作品,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如出一辙,这里的所有雕刻均为吉祥图案,民间称为“讨口彩”,如明间檐枋由东而西分别刻有画、书、信、元宝,称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次间檐枋刻有花篮、箱子、宝剑、葫芦等,俗称“暗八仙”;厢房檐枋上刻有海螺、风火轮、珊瑚、铜鼓等八件宝物,雅称“八宝”,楼下是“木渎名人馆”,介绍了木渎镇上66位历史和当代名人,图文并茂,大家看后会对木渎历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楼上是“书法艺术馆”,集中展示了我们木渎“书法之乡”100多位当地书法家的精品力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上楼参观。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古松园的后花园,在花园东侧有一棵罗汉松,高逾十米,为明代遗物,据《吴县志》记载,此树已有五百多年树龄,蔡少渔“古松园”之名既因此树而来。不远处有一株银杏,粗可盈抱,枝干挺拔,秋天果实盈枝,初冬则满树金黄,为前宅后院带来一片喜气。

后花园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双层长廊把亭台楼阁连成一个整体,置身双层曲廊之上,既可近揽古松翠色,又可这瞩灵岩山景,这样,古松园虽小,但于局面促之中,能领略山水之妙、自然之趣,不失为苏州私家花园的精巧之作。

沿着山塘老街,我们继续往前漫游,身边是静静流淌的香溪河,传说吴越春秋时,西施住在灵岩山馆娃宫里,每日用香料沐浴,这洗妆水流入山下河水中,满河生香,故得名香溪。沿着香溪漫步,我们就像闻到了二千五百年前吴宫花草的芳香。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木渎最大的私家园林——虹饮山房。

虹饮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它门对香溪,背靠灵岩,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过于其它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茶、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街道,前往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

这就是御码头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的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

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街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亭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

大概是乾隆“到此一游”之类的诗题得太多了,据说他在位的60年中,作诗达41800首,平均每天达2首,因此,后人对他的诗题和书法见仁见智多有褒贬。他自己也觉得题诗太多,说是“五集篇成四万奇,自赚点笔过多词”。但是,后人对乾隆的重臣,体红客大学士刘墉的书法却是推崇备至,称他“浓墨宰相”,为一代书家之冠。现在我们看到的虹饮山房的匾额,就是由刘墉亲笔题写。

当年,乾隆皇帝住在灵岩山行宫,而那些词臣随扈则住在虹饮山房。据信吏记载:刘墉曾二度在虹饮山房下榻,与主人徐士元相交默契,这“程子四箴”四个大字,就是刘墉专门赠给徐士元的。这个“程”字,指的是北宋理学家程熙、程灏,两人为亲兄弟,同学于周敦,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主张“专人欲,存天理”,壁如寡妇再嫁,他认为是大逆不道。为封建统治者辩护。所谓“程子四箴”也就是要求读书人恪守本份,效忠朝廷。

这是虹饮山房的镇园之宝:龙椅。它可不是一把普通的座椅,是当年康熙南巡驻跸灵岩山行宫时的圣驾专座。后来乾隆游木渎时也坐过。它是用千年紫檀精制而成,九条金龙缠绕腾飞,显示出至高无上的帝王之尊。这只龙椅原来一直保存在灵岩山上,文革中论落民间,最近虹饮山房修复时从民间收受而来。

虹饮山房的主人徐士元是位落第秀才,一生不慕功名,惟喜居家读书。徐士元有个嗜酒的癖好,常和朋友在园中诗酒为乐,而且酒量极大,号称“虹饮”又因宅园毗邻虹桥,虹饮山房之名即由此而来。徐士元嗜饮却从不放浪形骸,一生循规蹈矩,尤其对父母孝顺,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为讨二老欢心,他专门在园中建造了这座古戏台,每逢春秋佳日,请来戏班子为二老演唱,以怡其心,安享天年。乾隆到木渎,必游虹饮山房,而且一定要在这里看戏。据说,有一次,乾隆看戏看得高兴,还亲自登台,舞剑助兴,这倒真有点与民同乐了。

不过,与乾隆爷一起看戏,一般老百姓可没有这样的待遇,能在这露台之上陪侍皇上看戏的,都是四品以上官员,其他地方官员和乡绅只能在戏台两侧的看楼里观赏,而且这戏台四周都有大内侍卫和官兵把守,一般人等是不得入内的。

在戏台两侧的廊墙上,陈列着明清及至民国时期吴地名人书写的对联65幅,称为“吴中联墨宝鉴”,所选名人大都与木渎有关,而且都是书坛一代大家,有着极深的艺术造诣。廊内还陈列着近百件清代牌匾,固其多为重臣大吏、进士举人榜书题写,书法精美,风格各异,加上精心刻制,妙趣横生,极具收藏和欣赏审美价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尽情浏览一番,细细品尝玩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东园,这里原是明代李氏的小隐园,以老树奇石和竹林茂盛著称。乾隆初年,此园被徐士元购得,增筑厅堂四进,主要用于生活起居,又在后园中疏池开径,叠石栽花,成为一处精巧雅致的宅第园林,既可与古戏台娱乐区相连,又可自成一统,十分清静闲适。

这是轿厅,名为“离茨堂”,是当年徐士元迎客停轿的地方。“离茨”二字出自《离骚》,有“茨录施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句,“茨录施”皆为恶草,徐士元将其借喻小人,告诫自己近君子,远小人,故以此为轿厅之名。

这是大厅,主人举办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招待贵宾的地方。中堂为《古木慈鸟图》。表达了徐士元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两侧字画值得一读,其中这幅《春山访友》,是徐士元留存至今唯一的一首诗作,诗意清新脱俗,寄托了诗人幽居隐逸的情怀。另一首是《夜读山房》,作者谈汝龙也是木渎人,康熙南巡木渎的时候,谈汝龙作为木渎秀才,当面向康熙献诗一首,深得赏识,被钦取进京,入内庭任纂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

到了清末,徐家日渐衰落,这座东园为陈家购得。陈家的外孙女沈寿从小在这里长大,随外祖母和姐姐沈立学习女红,用功不辍,终成一代“刺绣皇后”。这座楼厅就是当年沈寿的绣楼,名“雪宦楼”,如今,我们在这里布设了沈寿纪念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沈寿的生平、艺术成就和获奖情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一看。

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桂花飘香时节,沈寿出生于吴县,即现在的苏州乔司空巷。沈寿7岁的时候,开始在木渎外婆家生活,为姐姐沈立穿针引线,学习绣艺。第一幅作品为《鹦鸿图》,12岁时绣成《秋雨月上图》。惊动长辈,15岁就以绣艺闻名姑苏。

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20岁的沈寿与绍兴秀才、书画家余觉结婚,住在苏州范庄前。五年后,随余觉迁居上海。

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沈寿与姐姐沈立、学生余静芬等人绣成“八仙上寿图”、“无量寿佛”两幅寿屏,进献慈禧,被慈禧磁后称为“绝世神品”,人专旨农工商部领“四龙宝星”四等商勋,并亲书“福”、“寿”二字分赐余沈夫妇。沈寿原名沈立芸,得慈禧赐书后改名沈寿,并改号为“雪宦”。这时,朝廷采纳农工商部建议,设立好绣工科,亦称皇家绣工学校,沈寿为总教司,余觉为外事总办。11月,余沈夫妇赴日本考察美术学校教学,第二年1月回国,带回各种画册87本和刺绣小屏一架以及金线、颜料等,开始尝试以西洋版画及摄影图片为绣稿,开创“仿真绣”技艺,其贡献具有划时代意义。

光绪三十二年,沈寿用“仿真绣”技艺绣制了我国第一幅人物肖像刺绣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参加意大利都朗博览会获一等奖,被授予“世界至大荣誉最高之卓越奖状”,被誉为“神针”。

辛亥革命爆发,沈寿的女工绣工科解散,余沈夫妇去天津创办自立绣工传习所,1914年,应张骞之邀,沈寿去南通任女工传习所所长,为南通培养绣女150多人。第二年2月,美国为纪念巴拿马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行博览会,沈寿的《世界救世主耶酥像》获博览会一等奖,声名远播,被誉为“绣圣”。

1917年10月沈寿患病。卧病期间,沈寿口述自己一生绣技的经验理论要点,由张骞手记整理成《雪宦绣谱》,开中国工艺专书之先河。在此期间,沈寿还抱病绣成了她一生中最后一幅作品《女优倍克像》。1921年6月8日(农历五月初三),沈寿病逝,终年47岁,葬南通黄泯山。

作为一代刺绣皇后,沈寿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刺绣艺术人才,为苏绣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荣誉。这就是沈寿的大弟子金静芬,解放后苏州刺绣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位是沈寿的侄女沈粹缜,也就是邹韬奋的夫人,这是他们的全家福,中间就是邹家华。沈寿是苏绣的骄傲,也是木渎的骄傲。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