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汇总8篇)

最新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9 18:46:06
最新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汇总8篇)
时间:2023-12-19 18:46:06     小编:文轩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掌握报告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篇一

电力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电气化程度是衡量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经济发展目标,我县加快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输变电网络结构不断完善,发电供热机组的容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使长期困扰我县经济建设的电力瓶颈矛盾逐步得到缓解,极大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我县必将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引起电力需求的迅猛增长,电力新的瓶颈有可能再一次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全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采取实地查看、翻阅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输变电规划和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

我县的输变电网络设施建设,十一五年来虽然通过城网农网改造,加快了规划、建设和调整步伐,但整个网络建设仍与经济快速发展所不相匹配,主要问题一是变电所数量少、主变容量小、10千伏供电线路长,送变电中负荷过载和卡脖子的问题经常出现;二是部分地区仅依靠10千伏单路电源送电,供电的可靠性差,且电压等级低、线损率高;三是高压等级的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及10千伏供电线路在设计和建设中均采取同杆单回路的架设方式,侵占空中通道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送变电中存在的问题,既制约了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到了人民生活正常用电需要。

2、电网建设困难多,安全稳定运行压力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电力建设的投入较少,只以能维持通电为前提进行规划建设,造成了我县电网布局不尽合理,大部分线路、设备长时间满载运行,因过载容量小,而用电负荷却在不断地增长,使得部分变电站主变长期超负荷运行,设备老化问题比较严重,装备技术水平不高,抵御事故能力低,容易引发电网事故。加快电网建设是确保供用电安全稳定运行的有效途径,而近年的农网改造只改造了农村10千伏线路及低压主干线路,对全县35千伏以上线路因资金等问题仍未作大规模改造,有的线路运行时间已达二三十年,加之布局和运行水平落后,迫切需要对我县主干电网进行新的规划建设。但电力部门在实施电网建设过程中,在筹资、勘测、设计、施工方面存在重重困难,不同程度上地影响了电力建设的正常进行。

3、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影响我县经济发展。

"十一五"以来,我县经济发展较快,对电力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县的电源供给主要依托xx电网,地方热电厂自发和上网一部分予以补充。最近几年,虽然加快了对地方热电厂的改扩建步伐,但改扩建的机组建设周期长、容量小、出力低,新增的少部分电源与全县用电增幅差距大,无法从根本上弥补电源和热源缺口,缺电矛盾是下一步制约我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键性问题。

4、破坏电力设施现象严重,确保安全供电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设施的急剧增多,一些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大肆盗窃破坏电力设备,窃取电能,这不仅给我县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还直接威胁着电网的安全运行,而且扰乱了正常的供用电秩序,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据县电力部门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每年要发生xx起输配电线路等设施被盗和破坏案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xx多万元。除破坏电力设施现象外,一些开山放炮、交通事故、线下燃烧物品等造成电力设施受损坏事故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存在严重影响了电力部门的正常的生产秩序,对供电保障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我县大规模公路建设中涉及电杆、线路的.迁移,有关部门往往不出任何费用,只要求供电部门在何时要迁移,相关费用由供电部门承担。然而,供电部门需在公路旁种电杆时,却要求供电部门交什么费用,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也影响了供电部门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供电。

5、电力管理体制存在障碍,影响电力发展。

我县电力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障碍,反映了电力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虽然实行了厂网分开,但与市场化的目标仍相距甚远,电厂、电网公司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单一的产权结构,制约着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转换和结构改革,阻碍了资本的合理流动,电力投资者对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强,投资行为趋于谨慎,妨碍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发展和进一步发展。

当前,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我县经济必将出现新的发展高光时刻,要针对我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充分认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强协调,落实责任,优化服务,高度重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大力营造有利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良环境,以促进我县经济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中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任务重、周期长、涉及矛盾多、资金需求大。因此,县、镇乡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全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经济发展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义,要增强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形成共识,形成合力,促进电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是电力管理部门应结合我县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中电力需求和中长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抓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调整修订和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协调和解决建设中的问题;二是供电企业应积极向上争取输变电建设项目的立项,争取建设资金的落实到位,并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三是县、镇乡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各应通力合作,配合做好项目在实施中有关协调工作。只有坚持抓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输变电能力,抓地方热电厂新建和技改扩建,增强自发电能力,才能真正缓解我县的供用电矛盾,电力建设才能实现新的跨越,满足我县适应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用电需要。

2、加强电网的规划、建设与改造,提高供电能力。

要加强我县电网规划工作,重点做好电力需求预测、节能分析、网络规划以及电价预测分析等工作,重视调峰电源的规划和建设。要重点加强我县城网的变电站建设,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要确保变电站的合理性、高可靠性、安全性、前瞻性和智能化,为全县经济发展创造优质的用电环境。要加快城网改造步伐,因地因网制宜,制定或规范我县城网改造技术标准,制定并修编城网改造规划,明确中、远期城网改造目标及过渡方案。要确保工程安全、质量与进度,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实现达标投产,提高投资效益和工程管理水平。要加强电网节能规划,节能降耗,提高效能。要加强节能监控工作,淘汰国家明令淘汰能耗高、安全可靠性低、维护量大的设备,限期改造不符合节能要求的设备;要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力度,完善电网节能机制,加强各企业的用电管理,提高用电效能。通过以上措施,全县各镇乡基本实现以220千伏主网架输电为主、110千伏为主供电源的双电源、多主变环网供电;全县城区中心区主要街道基本实现地下电缆供电,同时,减少中心区其它街道的架空线路,减少高压线路占用空间通道,力求主要供电线路实现同杆双回路或多回路建设目标,尽可能多腾出空间用于其它经济发展;调整优化农网配电网发展,提高网架供电能力,更新改造老旧设备,降低损耗,促使技术含量和设备装备的逐步提升及配电网络的不断完善,实现农网的可靠供电。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建设资金,要解决筹资难、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必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资本运营步伐。资本市场是电力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目前,大量的投资主体已看准蕴涵着巨大发展空间的我国电力市场,并已跻身其中。我县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从传统的生产经营转变为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并重,提高融资效率,加快电力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借助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营,筹集到足够资金,加快我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县电力工业的发展。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各个部门的支持,要成立我县电力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县政府对地方电力建设的领导协调,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和协调解决电力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支持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各职能部门要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报批提供方便。城建、国土等有关部门要支持配合县供电部门做好电力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减少施工矛盾和阻力,杜绝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建筑。在县城居民区电网规划建设问题上,相关部门要与供电部门配合认真调查论证,做到与城建规划协调统一,同步进行,同步规划,科学合理,预留电网设施线路,确保高压线路、变压器等设施与人居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保证供电设施的合理布局。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随着我县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用电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需要有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技能强、服务态度优的电力职工队伍。县供电部门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时俱时进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伐,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企业管理者和职工队伍的素质。要通过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升职工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部门保持一致,立足本职,做一名新时期的优秀电力职工;要通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工作技能与业务技术,提升职工业务工作技能,以过硬的本领完成各项电力生产工作任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职工道德情操修养,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讲文明礼貌,团结他人,树立服务意识,为全县经济建设发展作贡献。要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工作中加强协调沟通,狠抓安全生产,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加强电力需求管理,积极宣传"错峰用电、节约用电"的节约措施,严肃调度纪律,加强电网运行管理和设备维护管理,确保全县的电力供应,打造供电企业文明高效、真诚服务的良好形象。

县供电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法规,进一步做好用电知识和依法用电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依法用电和保护电力设施的意识,同时争取有关执法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多方支持,加大对破坏、偷盗电力设施行为的打击力度,为我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供用电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篇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提出的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要求,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根据工作安排,从4月下旬开始,县人大分成四个调查小组,在会四位副主任带领下,深入到各镇和相关部门听取了工作汇报,召开了多个层面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建议和意见,并视察了部分农村水利建设现场。5月上旬,县人大会领导带领部分组成人员到县水务局调研,就相关水利建设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认真的探讨。5月14日,四个调研组进行了情况汇总。5月21日,县人大会第3次主任会议专题听取调研情况汇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近几年,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把农村水利作为“三农”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深化水利改革,推进水利事业发展。去年10月,县政府专题召开了以农村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惠民工程动员大会。去冬今春,全县上下结合各自实际,早规划、早部署,统筹抓好各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我县先后被评为省农村河道疏浚先进单位、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县政府及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认真编制农田水利规划、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完善了政府投入、部门融资、农民投资投劳和社会筹资相结合的水利投资模式。以来,全县农村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累计投入资金达到3.99亿元。县水务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想方设法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渠道,向银行融资近4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1.6亿元,大力度实施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八大惠民工程,强势推进河道疏浚整治、农田丰产沟整治、全县独立水系配套更新改造和泵站维修改造。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县政府把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农村环境作为重要的农村实事工程来抓,认真制定整治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积极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至用两年时间率先在全市完成了三年目标任务。在沟河疏浚和整治的基础上,县政府积极探索河道长效管理新机制,建立了以河道保洁和治理为重点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落实考核奖惩机制。各镇都成立保洁中心,组建保洁员队伍,制定管理措施。通过突击整治和长效管理,全县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提高,引排功能有了明显提升,村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二)突出民生水利项目建设,精心组织实施水利工程。一是全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实事工程,以来,县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先后完成了三期六个镇以及掘港、大豫、栟茶三镇(10个村)的增补工程和35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工程,工程投资1.5亿元,累计铺设和改道供水管网近1550公里,受益人口46.6万人,项目受益人数和工程建设质量评比全市第一。二是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新增农资综合补贴水利工程和九洋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共新建改建泵站171座,建设防渗硬质渠521公里。三是成功跻身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三年来共争取省级以上资金2.92亿元,有效地缓解全县水利建设资金制约问题,扭转了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功能衰减的被动局面,极大地改善项目实施区域基础条件。

(三)落实科学防控措施,防汛抗灾能力得到增强。我县靠江临海,每年台风、潮汛较为频繁,是灾害多发性区域,防汛抗灾任务十分繁重。县政府根据我县的汛情、雨情和水情,全面做好防汛抗灾工作。一是加强防汛减灾工程建设,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基本建立。近几年,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大跑部跑省力度,争取水利项目和资金,完成了掘苴闸、东安闸下迁的任务,同时实施了如泰河整治,恢复了引排功能。二是加强防汛减灾组织领导。坚持防汛抗灾行政首长负责制,县、镇都建立了防汛抗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将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各镇,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三是加强防汛抗灾监测、处置工作。根据每年防汛工作新形势,做好防汛抗灾预警工作,修订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汛前检查,备足防汛物资,及时做好汛情通报、水情调度等工作。几年来,我县未发生重大水情灾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难情绪,被动应付。不少群众对水患存在麻痹思想,开展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水环境保护意识较差。水利干部队伍力量单薄。目前全县镇水利站在职人员56人,承担着农路农桥建设、沟塘整治、饮水安全工程等较为繁重的建设工程任务。县水务局和各镇水利站普遍存在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人员偏少、技术力量不够、年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一是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中央、省和市出台一些财政补贴政策,大多数投向大型骨干水利项目水利工程,对小型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项目少,补助资金少,争取项目比较困难。同时,对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都有严格的规定,给我县镇、村资金增加巨大的压力。我县近三年投入近7.2亿元,主要用于大的水利工程和项目区基础设施,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的资金每年在8000万左右,主要用于四级河以上的河道疏浚,对于面广量大的四级以下河道疏浚管护主要靠镇村自筹解决。四级以下沟河多数无财力疏浚。硬质渠道建设未列入县政府惠民工程,需要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经济薄弱村无配套资金来源,不得不放弃水利工程项目,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的现状不容忽视。二是排灌系统不畅。目前我县一、二、三级河道较为畅通,但四级以下河道有的多年未疏浚,导致河道淤积、蓄水能力较差;坝头坝埂多,排水涵洞口径小,河道引排不畅,各地普遍反映四级河向三级河取水困难,影响农田引水灌溉。三是建设和管理有待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偏低,河道配套设施缺少;工程建设监管力度有待加大,水利设施管护工作制度需进一步落实。镇、村和农户等主体责任不明确,责任感不强,“重建轻管”的问题比较突出,平路取土、填沟种地、倒弃杂物和破坏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现象普遍存在。保洁人员工资偏低,年龄普遍老化。水利综治执法推进难度较大,水利工程项目使用周期不长,效益未能最大的发挥。

(三)农村饮水安全状况令人担忧。一是管网普遍老化。我县乡镇现有自来管网建于90年代初,迄今已有二十多年,当时饮水管网材质较差,目前普遍陈旧老化,不少水管附有淤泥、重金属、铁锈等沉积物,造成自来水浑浊发黄。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水资源极度短缺。我县目前乡镇供水主要以地下水为主,有限的地下水保护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对区域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由于水管老化,渗漏水现象严重,既提高了制水成本,浪费了水资源,又造成供水不足,很多离水厂较远的群众在高峰时段无法用到自来水,部分乡镇采取限时供水方式,导致群众用水不方便,消防栓系统搁置。再加之由于过去部分地区农户自行打的井未完成封填,使用浅井水,容易受到农药等污染,卫生安全很难得到保证。三是饮水安全缺少资金保障。目前区域供水、饮水安全工程已经到位的镇村,管网还没有对接到位,农户尚未喝上长江水;同时,全县还有7个镇(区)面临着饮水管网急需重新改造的艰巨任务,资金缺口很大,饮水问题成为基层突出的民生问题。

三、几点建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事业功在当代、利泽千秋。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一系列文件精神,加快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减灾能力和服务民生能力,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任务来抓,列入重点议程,切实加强领导,尽快研究制定和完善我县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把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考核力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乡镇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利用新闻媒体和舆论工具加强宣传,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全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县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完善各项政策配套措施,在用电、融资等方面,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农村水利建设和发展。要适应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加快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充实基层力量,建立激励机制,加强队伍监管,提升队伍素质,为我县农村水利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强水利建设资金保障能力。一是要加大县级财政投入。要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关于“今后十年全社会水利平均投入比高出一倍”、“从土地出让效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县财政要确保当年可用财力的2%至4%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政策规定,继续实施“以奖代补”等补助政策,要将硬质渠道和四级以下河道疏浚建设纳入“以奖代补”范围,随着县级财力的不断增长,要加大县“以奖代补”力度,切实减轻镇、村资金筹集的压力和负担。二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认真研究国家、省相关政策和扶持重点,积极跑部跑省,争取上级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要加强项目的整合,将各类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有机结合,注重项目建设内容的整体协调性,做到建设一片、完善一片、稳定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充分体现项目建设形象,形成我县水利工程建设亮点和特色。三要建立和完善农民水利投入机制,农田水利建设受益的是农民,投入和管理主体也应该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兴办水利,用足用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四要广泛吸引信贷资金投入。要抓住政策性银行优先支持水利建设的机遇,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联系,争取金融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信贷的最大支持。要统筹好全县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按照轻重缓急,集中财力,分批分期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尤其要加大对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加快改善我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进一步推进活水工程建设,提升水系引排功能。水利建设是百年大计,搞好规划至关重要。县政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因地制宜,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出发,修订和完善全县水系规划,完善水系配套,加强水源调度,确保全县用水安全。要加大全县水利规划宣传力度,便于各镇(区)、各部门主动对接水利建设相关工作。要牢固树立建重于防、防重于抢的理念,进一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汛抗旱监测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用水利工程更新改造步伐,提升小型农用水利配套水平。全面实现“活水工程”建设,认真制定农村河道疏浚规划,建立新一轮河道疏浚机制,统筹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建筑物配套、灌溉和水环境建设等问题,重点加强四级以下河道和丰产沟的疏浚整治,加快推进硬质渠道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水稻灌溉水费,惠及百姓。要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畜禽养殖用房统一规划,粪便集中处理,禁止粪便直排,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好水环境生态体系。落实综合管理措施,巩固河道疏浚成果,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和资金,严把工程质量,确保资金和人员安全。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水利设施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和管理经费,加强水利设施管护,使工程得到有效保护,长期发挥效益。

(四)进一步加快民生水利建设步伐,着力破解农民饮水难题。城乡饮水工程涉及面广,县政府要统筹规划,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建水和管水资源,尽快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意见。在明确责任主体,根据时间和节点要求,科学制定工程建设方案,强势推进引江供水主干网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和资金,统筹实施镇、村管网建设和改造。要理顺供水管理体制,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水厂回购工作。水厂回购工作由于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情况十分复杂,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水厂回购问题,组建专门工作班子,认真研究和分析水厂回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加大对乡镇在水厂资产评估,回购过程中指导、扶持和服务力度,同时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突发性事件,确保水厂回购工作任务全面完成。要落实好主干管道与镇管网的接水工作,完善管理办法,推动区域供水一体化,确保把优质长江水送到千家万户。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建立行政区域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大力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推广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篇三

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指出:"要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xxxx新农村建设"。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今年中央把着力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我们基层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作为乡镇政府,贯彻落实上述要求,必须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加大农业项目的争取力度,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大改善,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不仅是履行政府xxxx为民基本职责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农村"三最"问题的现实途径。

近几年来,镇以改造增效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全力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工作氛围基本形成。镇村两级组织抓项目的机遇意识、主动意识明显增强;积极申报争取项目的热情普遍高涨;广大群众参与、支持、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全镇上下抓项目建设的工作合力基本形成。二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落户我镇并得到实施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额度越来越高。仅年,全镇用于镇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投资就达到1753.5万元。全年硬化乡村公路40公里,新建末级渠系9公里,改造土地5300亩,完成安全饮水工程2处,解决3000余名群众吃水问题。卫生院综合楼、司法所、福利院、村委会改扩建和村级无线广播网络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年,我们围绕年初八届二次人代会确定的20xx万元农村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目前已落实到位了覆盖8个村的6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100万元以上,大部分项目已正式启动或正在施工。三是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了项目建设的运行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四是项目效益发挥较好。通过村级道路硬化、末级渠系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和次生林改造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建设,镇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大大提高,为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镇级财力捉襟见肘,村级组织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农民群众尚不富裕的实际,我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紧盯目标,抢抓机遇,凝聚力量,完善机制,科学实施,力求以富有成效的项目建设改善农村面貌,造福一方群众。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工作机制。一是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每年召开两次关于项目建设的固定专题会议,引导班子成员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践行xxxx为民宗旨的高度,增强抓好项目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准确把握项目建设的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在全镇干部中形成了"抓发展必须抓项目,不抓项目就是不作为"的发展共识;同时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入户宣讲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抓项目建设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为镇委中心工作服务的大局意识。二是夯实工作基础。在全镇范围内广泛调查摸底,认真疏理汇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分村设立与完善项目储备库,并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确定主攻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分步推进实施。三是建立工作机制。镇委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六大工作专班,落实责任,明确任务,严格实行"领导牵头,目标管理,专班运作,经费包干,考核奖惩",在项目工作推进过程中形成了"每周碰情况,每月报进度,季度结硬帐,全年严奖惩"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建设质量。坚持把提高工程质量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强化全过程监控,确保把每一个实施项目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适用"的原则,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在深入实地认真勘察的基础上,科学制订规划和施工方案,并层层征求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反复进行论证,认真修改完善,力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蓝本。二是精选施工队伍。在工程的发包与施工单位的选择上,坚持看资质、看绩效、比价格,严格按要求公开对外发包,力求用最好的施工队伍、最低的建设费用,建设质量最过硬的基础设施。三是严格工程监理。在聘请中介监理机构进行监理的基础上,组织经验丰富的本地人,组成项目建设督查专班,与监理机构一道,严格按照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按质按量施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到位。积极配合上级职能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一律先整改后签字。四是优化施工环境。由班子成员牵头,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项目所在区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组成专班,专事项目区矛盾纠纷及遗留问题的摸排处理工作,做到项目未动,纠纷先调,积极争取项目区群众的支持与理解。

(三)强化后期管护,发挥项目效益。坚持把基础设施后期管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办法,确保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一是推行水利设施协会管护机制。通过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使各项工程后期管理及运行维护趋于规范有序。二是推行农村公路发包管护机制。结合实际,采取专业队伍,镇级统筹,分段划责等多种灵活方式,充分发挥项目区企业、退职干部和无职党员作用,镇级发包乡道,村级负责村道。三是推行公共设施专人管护机制。对村级广播、办公场所等,由村组干部负责管护。

虽然我镇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仍然赶不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增加收入的迫切需要。结合近年项目建设的实际,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一)解放思想不够,视野不开阔。在项目争取上,受经济条件和地域环境的影响,部分干部群众视野不够开阔,争抢意识不强,走出去的力度还不够大;对项目建设发展形势了解把握不够,依赖性强;期望值高,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心理承压能力弱。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下功夫,着力转变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努力增强干部群众的开放、创新意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不断提高项目规划和实施的'操作性,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二)镇村财力较弱,配套不充分。从目前情况看,我镇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偏小,支撑作用较弱,实力不强,有限的地方可用财力维护基本运转已实属不易,配套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更显力不从心。加之受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国家投入有限,地方配套不足,形成了项目争取越多,投入越大,债务越重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我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快发展,增强镇域经济实力上下功夫,努力拓宽新的筹资渠道,建立新的投入机制,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三)群众尚不富裕,自筹能力弱。截止年年底,我镇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4089元,总量虽然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受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对比,仍显不足;特别是外出务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才和劳力大量外流,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筹劳能力不强,效果不够明显。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增加农民收入,集聚农村人才。

(四)体制机制不顺,管护不到位。近几年,我们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了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基础设施管护而言,体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管护资金来源有限,投入不足,村级管护方式也就能简则简,投入能少则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大管护机制的探索实践上下功夫,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尽快探索推行切合实际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实施办法。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研究项目争取和建设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方式,加大投入,配套完善,健全机制,特别是在健全管护机制上积极探索,为发挥项目作用,造福群众不懈努力。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篇四

xx乡成立于1999年1月4日,是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老区,位于xx县西北部、黔桂边境九万大山东麓,驻地龙美街,西北与罗城县毗邻,南与寨隆镇接攘,距离县城27公里。公路主要有经洛崖通县城的柏油路,境内有枝柳铁路通过。

完成14个行政村的农网改造,新建线路20xx米,全乡供电总容量达300万千伏;

全乡共建有沼气池453座;

先后完成龙美集镇、龙耶屯、岩口屯的人畜饮水工程;

卫生“计免黄牌”顺利脱帽。通过加强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效地改善了x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为古砦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地缘因素的影响和历史客观原因,目前古砦仫佬族乡的基础设施还依然落后,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还有6条村级公路共计70多公里亟需维修才能发挥效益;

因居住分散,尚有5‰的人口没有改变肩挑手提的状况。

2、水渠工程急需巩固和加强,群众饮用卫生水困难。要解决独山水库溢洪道漏水问题,独山水库渠道3公里因人畜毁坏无力修复,龙驹和班江水库水渠10多公里没有进行硬化建设,4000多亩耕地受到威胁,粮食产量受到影响。乡所在地自来水水源急需进一步提高净化技术,另外,还有13个行政村人饮用水属简易引水设施,未经净化处理,特别是山区人畜饮水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还有大岩垌、罗垌、上富、独山四个行政村以及龙袍王村、十五坡大垌等10多个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屯未开通程控电话。

4、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简陋。乡卫生院仅一座集门诊、病房、职工宿舍于一体的综合楼,医疗设施也极其简陋,仅一台过时的b超和x光机。乡村医师19人、医士24人,开放床位16张。突出问题是没有救护车辆,我乡村屯居住相对分散,离乡卫生院最远的村屯也有近30公里,还有三分之一的村属山区村,交通不便,由于缺乏救护车辆,造成了危重病人就诊难的局面。

5、教育设施亟待改善。随着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推行,我乡拆校并点18个,是全县撤并教学点最多一个乡镇,包括两所中学在内,全乡生均校舍面积在逐步减少,尤其是学生食堂、专用教室、电教设备等几乎没有,亟待新建。

xx乡刚成立不久,是我市民族乡中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收入较低、财政状况较困难的乡。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了发展经济的最大障碍。要彻底改变民族乡的落后面貌,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形成共识,多方支持,共同帮扶,加大资金投入。要有重点地扶持一批能够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的项目,推动民族乡的经济发展。要在政策上向民族乡倾斜,对古砦仫佬族族乡要更加厚爱一层,只有这样,才能加快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当前,建议要突出解决以下六个个问题:

1、加大xx乡公路网络建设。龙安(龙美至小长安)公路是我乡通往罗城、融安、融水北大门的交通枢纽,因车流量较大,加上沙土路面易于凹陷,雨季经常交通瘫痪,建议市、县交通部门把龙安公路升级,改建柏油路。同时,加强对龙美至十五坡、龙美至上富、龙美至大岩垌等村级路的扩建和养护,确保全乡交通的畅通。

2、解决全乡的人畜饮水难题。目前全乡人畜饮水条件远远无法满足群众生产生活之需求,尤其是每到枯水季节,人畜用水成为更加严重问题。全乡147个自然屯,完成人畜饮水工程的仅有5个村屯,目前急需改善人饮条件的主要有独山、上富、罗垌、大岩垌四个山区村以及平原潘村、龙袍、下尧等13个村屯,龙袍和潘村20xx多名群众目前人畜共饮一条臭水沟的水,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改善这两个屯的人饮条件是项民心工程。

3、解决龙美集镇南环路(卫生院至龙美中学)的硬化工程,盘活集镇南边土地,不断完善龙美集镇兴工、活商、聚人的功能,提高集镇人居环境水平。

4、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乡文化活动中心已投入建设资金23万余元,因资金不足,图书馆工程已经停工两年多,目前急需筹集资金对图书馆进行装修后交付使用。

5、为实现“两基”达标,全乡目前尚欠“两基”款项20万元,我乡属贫困乡,财政十分困难,无力偿还为通过“两基”达标的欠款、贷款,建议上级部门支持解决“两基”教育欠款和贷款。建议修建龙美中学和龙美中心小学学生食堂,解决学生用膳难的问题。同时,还可增加学生宿舍,拆除学校现有全部危房。目前两所中学和中心小学1000多名寄宿生因食堂简陋,用膳极不卫生,也无安全保障。

6、改善乡卫生院设施。根据人口及社会发展需要,需配置救护专用车,新建住院部综合楼和职工宿舍楼,同时更新和购置一些新设备,如b超机、x光机、多功能产床、手术床及牙科器械等。

乡人民政府。

20xx年5月20日。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篇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布置,晋城市水务局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沁水、阳城、高平、城区、泽州等5个县(市、区),选择提水泵站、自流灌区、设施农业和农业节水园区等农田水利典型地区,对全市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农业灌溉情况进行了调研,对当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灌溉的现状、存在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中发1号)出台以后,国家大幅度增加农水基础设施投入。2012-2014年,***、省、市三级政府对晋城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0770万元,新建灌溉设施186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9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8.77万亩。建设灌溉末级渠系537公里。截止2014年底,全市拥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2224处,灌溉控制面积67.9万亩,占辖区270万亩耕地总面积的25.1%。

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晋城市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使用在县域之间呈现差别化特征。

晋城城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田作物面积逐渐减少,设施农业、蔬菜大棚和经济林灌溉面积有所增加,节水灌溉成为主要方式。

泽州县耕地面积居全市第一,土地规模化种植条件相对较好,灌溉水源充足,是我市主要产粮大县。大田种植和农业园区规模种植同步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分布均匀。全县拥有水浇地面积15.9万亩,节水面积12.3万亩,是农业灌溉发展较好的地区。

高平市是我市第二产粮大县。辖区内农水设施分布较多,全市7个中型灌区有3个在高平,而且全是自流灌区。制约高平市农业灌溉的最大原因是水源匮乏。釜山、丹河、许河灌区因水源问题已经基本失去灌溉功能。近年来通过小水重点县项目和年产粮大县项目的实施,小水终端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灌溉面积增加5万余亩,但由于张峰水库东延工程尚未完工,水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沁水县水源充足,自流灌溉条件好,主要问题是农水工程老化失修,沿河自流支渠全部损毁,通过2011-2013年小水重点县建设,新增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但还没有完全达产达效。

阳城县主要以山地为主,地高水低,且条块分割,农业生产主要以大田作物为主,灌溉成本较高,辖区内灌区作用不明显。目前农业灌溉方式逐渐向高效节水园区节水灌溉方向发展。

陵川县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无霜期短,且水源分布极不均匀,区域水资源主要用于农村人畜饮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农业种植条件有限,品种单一且大部分为旱作农业,农业灌溉无法形成规模。

(三)农业灌溉模式的转变。

由于大水漫灌耗水量大且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全市农业灌溉方式已逐渐转化为节水灌溉。“十二五”以来,全市新增农水设施基本是管灌、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工程,当前全市35万亩的实际灌溉面积均为节水灌溉面积,大水漫灌仅在抗旱应急时使用。

根据长期实证调查,节水灌溉与传统灌溉方式比较,节水率在40%以上,按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不同,平均增产效益在30%以上。节水灌溉不仅节约水资源,有效提高抵御干旱能力,而且对土壤没有伤害,具有稳定粮食增产和节约用水的双重效果。

(一)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无法发挥农灌主力军作用。

全市在册7个中型灌区,服役时间均超过35年,老化严重,干渠、支渠、末级渠系损毁达90%以上,加上工业化造成的水资源挤占,灌溉水源逐渐萎缩,灌溉效率和效益大打折扣。全市3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只有5.5万亩来源于灌区灌溉。近年来,通过除险加固工程,全市市管94座水库已经有52座具备蓄水能力,总蓄水库容7000余万方,但受没有配套灌溉设施的制约,蓄水资源无法转化成灌溉能力,基本不产生灌溉效益。

(二)当前条块分割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灌溉模式不匹配,灌溉效益无法充分发挥。

农业灌溉效益的发挥取决于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当前,以家庭为单元的农业生产模式,耕地条块分散,农民自发式选择种植品种,使规模灌溉实施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小麦、玉米、谷子等大田作物,农民在种植时基本不选高产、水浇地种子,而是习惯选择低产、耐旱种子,单户产出增值不明显,导致群众对大田作物灌溉的意愿降低,无法调动农民浇地的积极性。

除水库、灌区以外,以乡(镇)、村为单元分布的小型农水设施,权属、管理和使用主体不明确,这是造成工程建成后期管理效果差的内在原因。近期泽州、高平实施的粮食产能区项目,高平、沁水、泽州的小水重点县项目,工程设施已基本建设完成,但是资产交付对象和后期管护责任主体却没有确定。产权归属于谁,资产谁来管理,如何保证工程的后期管护和运行,包括供水水价的确定还处于缺位状态。

(四)节水灌溉落后于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入户调查显示,节水灌溉与传统灌溉相比,亩均灌溉成本最少降低50%以上,但农户长期形成的“靠天吃饭”的思维惯性。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并没有那么简单地就可以消除。只有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让节水灌溉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节水灌溉的发展才能产生动力。当前,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加大,以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的设施农业园区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节水灌溉的需求大有市场。

(五)政府投入和水价瓶颈。

虽然国家号召始终要求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在探索管理使用、管护体制机制上也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就晋城市来讲,市本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市本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包括末级渠系建设投入2842万元,2013年降至718万元,2014年再降至68万元。造成投入下降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单从水利职能部门来反思,农田水利建设前期工作深度不够,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中长期规划和整体布局,没有针对本市实际抓住重点和重点环节,造成专项投入分散,典型效益不明显。另一方面,全市水管单位农业灌溉基本是政府行为,没有形成灌溉可持续循环机制,灌溉收入长期为零。隶属乡镇和村集体的小型农水设施也基本是义务灌溉,水价和水费在百姓眼里还没有形成概念。

三、方向和措施。

结合晋城市农业生产基本特点,以发展农业节水灌溉为重点,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成农业灌溉向规模化、效益化的转变是今后农田水利服务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向。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依照各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农田水利建设总体布局和分年度目标和规模,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保证农田水利建设顺利推进。

财政、发改、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职能部门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要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整合行政资源和技术资源,形成合力,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稳定提供保障。

从社会层面讲,通过政府指导和带动,在提高土地规模化生产,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全面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在工程布局上,以设施农业园区为“点”,分批、分步骤稳步发展高效节水园区;以灌区灌溉为“面”,抓住当前国家政策倾斜的有利时机,对灌区进行分批升级改造,同步推进干渠、支渠、末级渠系的配套建设,全面恢复灌区规模化灌溉能力;以主要河流为“线”,利用境内主要河流的灌溉资源,集中建设一批沿河小型农水工程,基本摆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传统局面。

(三)加强工程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运管体制机制。

通过明晰工程产权、明确管护主体、创新管护模式、落实维护经费、培育市场主体等改革措施,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创新,破解长期存在的权属不明、体制不顺、建管脱节、权责分离等问题。

(四)积极培育农经市场,逐步建立水价形成机制。

通过土地流转和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稳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一体化。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县级政府要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分别公告不同种植作物、不同水源、不同投资构成工程的用水指导价格和用水定额,研究定额内用水的精准补贴办法和超定额累计加价等办法,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篇六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在为期半年的村官工作当中,本人对村内四合头、胡家湾、黄家口等社通过实地勘察、走访询问等方式,对xx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调研,了解了xx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状况,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意见和建议。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具体包括道路和交通设施、水利和用水设施、文教卫生与体育设施等,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

xx村位于xxx,以丘陵为主,无固定的集体经济项目和收入,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村结构,生产生活水平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十分薄弱。

(一)道路和交通设施。

除了黄泥堡社以外,xx村基本实现了每个合作社通公路,拥有关口到桃园公路5公里,四合头公路4公里,关口至胡家湾公路3公里,芭蕉湾堰塘公路1.5公里,砖厂到刘家坪公路1公里,另外有姜白公路通过xx村长五间、四合头、芭蕉湾、刘家坪、黄家口、白鹤塘六个社。但村内公路质量普遍较差,以泥石路面为主,公路等级低,坑凼多,边沟不畅,下雨天基本无法通行,村民出行受到很大限制。

(二)水利和用水设施。

xx村拥有大小山坪塘7口,分布在芭蕉湾、胡家湾、仓垭口、刘家坪等几个合作社,但由于年久失修,不能满足全村灌溉需要。另外,受丘陵地势的限制,各类排水均为自然散流,人畜粪水进入生产再利用,排水设施建设之后,污水未经处理,对环境污染较重。

目前村民用水主要是井水、山泉水或地下水,没有自来水。有的农户甚至直接饮用的是田里的水,极不干净卫生。

(三)文教卫生和体育设施。

在文体方面,目前村内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独立的图书馆,相关的健身设备也十分缺乏,文体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村委会办公室因缺乏资金,难以修建。在卫生方面,现在已经新修建一处村级卫生室,拥有乡村医生一名,基本解决了村民的看病问题。

xx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和现代农业都不发达,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资金上的困难。早年由村民筹资筹劳修建起来的乡村公路,由于缺乏维修资金,维护十分困难,公路状况越来越差。

1、xx村公路路面窄,路况差,排水不畅问题比较普遍,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我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我村新农村建设,打破传统的产业结构,促进人流、物流发展等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

2、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全村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低,特别是我村是山区地貌,因蓄水能力弱和排灌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另外,我村的稳产农田不多,农业旱涝保收不稳定,例如今年的`暴雨给粮食带来了极大的损失,80%的农田不同程度受灾,农民经济增收困难。

(三)基础设施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林地目前都已承包到户,在我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占用土地和林地的协调难度大;二是我村山区面积大,我村基础设施项目点多面广,原材料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四是我村我村人口多且文化素质偏低,对项目的实施认识浅,支持力度弱。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加大了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实施难度,甚至使一些工程不能顺利实施或无法实施。

认真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大修建整改规模,切实改变我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全面打造我村基础设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我村公路建设力度;二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争取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三是加大我村饮水工程建设力度,彻底解决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四是加大我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一是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做好我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要结合国家政策,全面规划,从适应未来我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需要出发,在充分研究我村目前的基础条件上,提出我村短期、中长期我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

二是突出重点,结合现实政策和发展需要,抓住公路建设和水利建设两个重点建设项目。

三是因地制宜,不盲目跃进。在制定村建设发展规划时,要结合实际,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不盲目,不冒进。

(二)加大我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在建设城乡统筹的机遇下,确保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央和地方出台了许多政策,增加对我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用于更好的进行农村发展。我们要抓住这个良好机遇,踏踏实实搞好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工作,发挥项目在村域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要进一步增加信息渠道,主动与镇机关部门联系,了解相关农村规划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扶持。

(三)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快我村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力度。由于我村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而国市、区的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又满足不了建设需要,因此,要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一是在努力争取上级财政对我村我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应措施,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健全完善国家、集体、农民和社会各界相结合的多渠道农业投资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我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为适应我村经济的发展,要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很多,由于目前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不多,许多我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让农民集资修建难以实施,因此,必须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力度,通过招商引导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积极投入到我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充分发挥村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因此资金要先规划,再使用,争取不浪费一分钱。

一是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充分征求和吸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对于农民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投物搞建设。

二是要进一步引导建设好“一事一议”制度,坚持群众自主原则,尊重农民群众意愿,通过“一事一议”充分调动项目区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我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工作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篇七

(一)农村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县乡两级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250个乡镇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4508个行政村基本上配备了科技副村主任,并成立以农、林、牧、水科技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农技服务中心,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组成的农村科技队伍正逐渐壮大,一个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经营为一体的县、乡、村、组四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正逐步走向成熟。一批批以科技为依托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相继建成。

(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民办、高等、职业、成人等教育蓬勃发展。近年来,特别是“普九”期间,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绝大多数学校校园设施、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行政用房等基本齐全,小学初中厕所、课桌凳、黑板、讲台达标率均为100%,图书达标率在98%以上,实验、体育器材配齐率达到95%,90%以上的中学有了30台以上规模的电脑,除威宁、赫章两县外(注:威宁、赫章两县将于20通过省政府达标验收)皆顺利通过了省“两基”评估验收。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正进一步扩大。全区通过招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西部志愿者等行动进一步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毕节学院正式挂牌招生,地直各中专学校和县市各职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成人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区有医院31个、乡镇卫生院241个;村卫生室4047个;全区县级以上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2784人,乡镇卫生院2580人;村卫生人员5738人。各县市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别有业务用房59122m2、118933m2、5724m2;现有设备总额分别价值3112万元、1084.46万元、5.6万元。各县市卫生服务除县(市)中心医院外,另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乡镇一级的各个乡镇均有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都有专(兼)职的防疫、妇保人员。乡镇以下的村有招聘的防保人员与卫生室人员。从而构成由县、乡(镇)、村的三级防保体系。

(四)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我区在“十五”期间已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文物、文庙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设施有一定的改善,各县市农村中小学均有了体育运动场地和相应的体育设备,部分社区有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器材,全民健身运动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加强。

(五)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旅游服务体系得以建立。旅游业在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区依托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著名景点,大力发展乡镇旅游业,如农家乐、民族文化旅游、水上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皆得到不同程度发展。逐步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挖掘“红色旅游”潜力。

(六)农村社区建设开始启动,基础设施投入有待加强。我区农村社区建设除了县市政府所在地开始启动外,其余的皆是一片空白,这主要是由我区经济能力决定的。

(七)计划生育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就。近几年来,全区加大计生服务阵地建设力度,全区250个乡镇均有计生服务站,能独立开展计划生育服务,90%以上的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标准要求,85%以上的村有了自己的服务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计生事业实现“两低一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毕节地区各项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同层次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因素多,因此,存在着如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区农村科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体制创新活力不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体制,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够;二是缺少科技项目资金,科技贷款手续繁琐,政府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部分乡镇不能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业务工作,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科技人员学非所用;四是人才匮乏,科技人员技术陈旧,知识老化;五是没有建立一批依靠科技成长起来的涉农企业,农产品的加工没有得到科技的有力支持,申报和实施的科研项目少。

(二)我区农村教育事业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太少,渠道不畅。农村税改后,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再加上实行标准太低的“一费制”以来,学生收费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均没有设置教学设施装备专项经费,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力。

2、农村远程教育进展缓慢,小学英语开课率一片空白。全区农村初中虽然大部分已经装备了电脑,但农村小学装备电脑的极少,且农村学校专业的计算机老师寥寥无几,不能让其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没有开课的达到95%以上,且严重缺乏英语教师。

3、“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难度加大。一是教育负债多,学校运行困难;二是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后客观上削弱了乡镇一级对教育的积极性,导致与教育有关的实际工作基本上由学校包办代替;三是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不合理,许多农村小孩上学路程远。

5、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住下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吃不起饭,住不下来;二是燃煤、用水、用电等设施的维护、维修等费用较大,学校支付较为困难。三是由于学校有寄读生,每校需增加炊事员、医务人员等,增加学校编制和财政负担。

6、民办学校受限于办学场所小,设施设备简陋,投资小,资金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不能有效地分流更多的适学儿童。

7、农村职校办学规模小、专业单一、专业教师缺乏、无实验基地、教学资金短缺,不能有效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由于受我区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扶持困难等因素制约,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卫生技术人员补给机制欠灵活,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人员素质偏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主要有血压机、体温表等简单设备,少数卫生院仍靠“老三件”来诊治疾病。三是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具体是:a、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举步唯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活,多数经营效益低下。b、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乡镇卫生院有专业技术人员却没有较好的设备和诊疗仪器,而乡镇计生站有先进的仪器,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计生站还向着医疗领域延伸,与卫生院争夺市场。c、村卫生室处于瘫痪状态,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合作医疗名不符实,乡医半医半农,年龄知识老化,无力承担农村社会卫生工作。四是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总费用占地县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29%和1%。农村合作医疗力量发展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下降。

(四)由于我区许多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农民看电影难、看书(报)难、看戏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开始蔓延泛滥。

(五)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受限于体育场所不足,体育锻炼方式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政府对其重视不足和资金投入极少,全民健身运动只是宣传而也,没有落到实处。

(六)农村旅游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低,基础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认识有待提高。发展农村旅游需要县乡(镇)政府提高认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地方群众的发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二是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投入不足。由于我区许多县属贫困县,只能保证运转外,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在发展旅游事业上,许多乡镇是群众在发展旅游业的大环境下自主发展起来的,因此,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景区可进入性条件差,未能与周边相对成熟景区连成一线,形不成感召力。三是地方群众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发展旅游业是政府的事,不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地方旅游,加之受传统的农业经济思想影响,安于现状。四是旅游经营管理体制落后,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状况,资源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统一的战略决策及经营过程中权责明确的制度。

(七)我区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已经启动,但离社会整合建设发展要求太远,在目前阶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认识不足。目前出现社区建设发展贫乏,其原因是各部门有关单位、社区居民、社会团体对社区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无非是小整合为大,直接管理和指导的单位是乡镇,在目前来说乡镇主要工作是计划生育、财政税收,而无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社区发展问题。

(八)农村计生服务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人口过快增长与计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二是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养子防老”等观念难以在短期内根除。三是乡镇计划生育服务人员严重不足。

针对我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制约瓶颈因素,经过认真分析,从中找出关键点和切入点,提出以下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随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区发展和改革全局工作中的重要着力点。面临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和环境条件,我区农村社会事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和要求,按照“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城乡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地区协调发展,统筹考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统筹考虑发展与改革”的五大原则,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己任,理清工作思路,搞好规划指导,加大工作力度,突出发展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综合协调,大力提高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步伐。

(二)加大中央、省财政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要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乡镇科技活动经费比例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管理,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增强科技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大力推广农村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2、要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抓好我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的实施,作为切实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的切入点,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覆盖面,增加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要继续扩大乡镇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办学规模和增加办学点,大力在乡镇新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减少初中生毕业就进入社会就业和减轻农民教育费负担,特别是农村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不再享受“两免一补”将加大农村家庭的支出费用,许多家庭无力承担。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定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增加对民办教育的贷款支持力度,明确民办学校可同等享受农村“两免一补”的'国家经费补贴。

3、要把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作为重点工作领域,重点抓好以基层乡镇卫生院尤其是中心乡镇为主体的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力度,对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要充分利用医疗救助体系和医疗救助基金,大力推进和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使返贫农民尽早脱贫。要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要继续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医疗设备的投入。

4、要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摆在重要工作议程,继续加大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和“村村通广电工程”等建设力度,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要尽可能早地建立村级文化室、公众娱乐室,要成立农村文化宣传队和村级文工队,加大破除农村不良习俗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文物的保护、维修、抢修力度,增加文物经费的投入。

5、要把改善计划生育基础服务设施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加快乡镇计生办改造步伐,按照“八化”要求,逐步建立医院或中心乡所,更新、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医疗仪器。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消除农村独女户、二女户的后顾之忧。加大对计生人员的培训力度,继续开展“技术帮扶”工程。

6、要加大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乡镇、村、社区的体育器材的投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7、政府要提高对旅游业的认识,要加快对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速度,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向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娱乐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旅游产业,要继续挖掘“红色旅游”的潜力和开发品牌旅游线路,要动员有实力的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

8、要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参与社区建设,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

(三)推进体制创新,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我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活力。一要继续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人事体制改革,大力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并且进一步明确乡级以及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教育中的具体职责,如规定各级政府财政对教育投入比例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要以“一事一议”等方式为学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要适当放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教师后续教育培训方面做到高质有效。二要积极探索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和农村卫生人员的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年公开招聘一些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为乡镇卫生院注入新生力量。同时还要加强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与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另外还要逐步实行医疗市场化建设,在人才使用、分配机制等方面要按市场规律准则来运行,使经营更具自主权。三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来调整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布局,逐步解决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偏低问题,使他们真正成为一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还应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兴办农村文化市场。组建农民龙灯队、唢呐协会、农民剧团等各种业余民间文艺组织,开展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四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在现有的基础上,抓好计划生育各项优惠奖励措施的完善和落实工作。解决好农村无孩户、纯女户的养老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计生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县乡村三级计生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与教育,建立健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工作机制。还要进一步加大违反计生条例的查处力度,强化社会抚养费的征管,努力解决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问题,真正实现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篇八

年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指出:“要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今年中央把着力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我们基层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作为乡镇政府,贯彻落实上述要求,必须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加大农业项目的争取力度,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大改善,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不仅是履行政府执政为民基本职责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农村“三最”问题的现实途径。

近几年来,镇以改造增效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全力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工作氛围基本形成。镇村两级组织抓项目的机遇意识、主动意识明显增强;积极申报争取项目的热情普遍高涨;广大群众参与、支持、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全镇上下抓项目建设的工作合力基本形成。二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落户我镇并得到实施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额度越来越高。仅年,全镇用于镇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投资就达到1753.5万元。全年硬化乡村公路40公里,新建末级渠系9公里,改造土地5300亩,完成安全饮水工程2处,解决3000余名群众吃水问题。卫生院综合楼、司法所、福利院、村委会改扩建和村级无线广播网络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年,我们围绕年初八届二次人代会确定的2000万元农村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目前已落实到位了覆盖8个村的6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100万元以上,大部分项目已正式启动或正在施工。三是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了项目建设的运行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四是项目效益发挥较好。通过村级道路硬化、末级渠系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和次生林改造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建设,镇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大大提高,为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镇级财力捉襟见肘,村级组织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农民群众尚不富裕的实际,我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紧盯目标,抢抓机遇,凝聚力量,完善机制,科学实施,力求以富有成效的项目建设改善农村面貌,造福一方群众。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工作机制。一是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每年召开两次关于项目建设的固定专题会议,引导班子成员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践行执政为民宗旨的高度,增强抓好项目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准确把握项目建设的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在全镇干部中形成了“抓发展必须抓项目,不抓项目就是不作为”的发展共识;同时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入户宣讲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抓项目建设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为镇委中心工作服务的大局意识。二是夯实工作基础。在全镇范围内广泛调查摸底,认真疏理汇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分村设立与完善项目储备库,并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确定主攻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分步推进实施。三是建立工作机制。镇委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六大工作专班,落实责任,明确任务,严格实行“领导牵头,目标管理,专班运作,经费包干,考核奖惩”,在项目工作推进过程中形成了“每周碰情况,每月报进度,季度结硬帐,全年严奖惩”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建设质量。坚持把提高工程质量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强化全过程监控,确保把每一个实施项目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适用”的原则,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在深入实地认真勘察的基础上,科学制订规划和施工方案,并层层征求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反复进行论证,认真修改完善,力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蓝本。二是精选施工队伍。在工程的发包与施工单位的选择上,坚持看资质、看绩效、比价格,严格按要求公开对外发包,力求用最好的施工队伍、最低的建设费用,建设质量最过硬的基础设施。三是严格工程监理。在聘请中介监理机构进行监理的基础上,组织经验丰富的本地人,组成项目建设督查专班,与监理机构一道,严格按照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按质按量施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到位。积极配合上级职能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一律先整改后签字。四是优化施工环境。由班子成员牵头,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项目所在区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组成专班,专事项目区矛盾纠纷及遗留问题的摸排处理工作,做到项目未动,纠纷先调,积极争取项目区群众的支持与理解。

(三)强化后期管护,发挥项目效益。坚持把基础设施后期管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办法,确保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一是推行水利设施协会管护机制。通过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使各项工程后期管理及运行维护趋于规范有序。二是推行农村公路发包管护机制。结合实际,采取专业队伍,镇级统筹,分段划责等多种灵活方式,充分发挥项目区企业、退职干部和无职党员作用,镇级发包乡道,村级负责村道。三是推行公共设施专人管护机制。对村级广播、办公场所等,由村组干部负责管护。

三、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虽然我镇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仍然赶不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增加收入的迫切需要。结合近年项目建设的实际,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一)解放思想不够,视野不开阔。在项目争取上,受经济条件和地域环境的影响,部分干部群众视野不够开阔,争抢意识不强,走出去的力度还不够大;对项目建设发展形势了解把握不够,依赖性强;期望值高,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心理承压能力弱。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下功夫,着力转变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努力增强干部群众的开放、创新意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不断提高项目规划和实施的操作性,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二)镇村财力较弱,配套不充分。从目前情况看,我镇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偏小,支撑作用较弱,实力不强,有限的地方可用财力维护基本运转已实属不易,配套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更显力不从心。加之受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国家投入有限,地方配套不足,形成了项目争取越多,投入越大,债务越重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我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快发展,增强镇域经济实力上下功夫,努力拓宽新的筹资渠道,建立新的投入机制,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三)群众尚不富裕,自筹能力弱。截止年年底,我镇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4089元,总量虽然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受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对比,仍显不足;特别是外出务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才和劳力大量外流,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筹劳能力不强,效果不够明显。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增加农民收入,集聚农村人才。

(四)体制机制不顺,管护不到位。近几年,我们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了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基础设施管护而言,体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管护资金来源有限,投入不足,村级管护方式也就能简则简,投入能少则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大管护机制的探索实践上下功夫,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尽快探索推行切合实际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实施办法。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研究项目争取和建设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方式,加大投入,配套完善,健全机制,特别是在健全管护机制上积极探索,为发挥项目作用,造福群众不懈努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