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通用17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9 05:04:0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通用17篇)
时间:2023-12-19 05:04:03     小编:文锋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新课导入。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动一:研究各种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

(学生把从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比较研究)。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

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

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数量等。

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活动三:探究各类土壤的保水性。

学生进行猜测,试着说出理由。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学生汇报,其它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实验方案。(在三个漏斗中按顺序装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缓缓的倒入土壤中)。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给你们几点提示(出示课件):

1、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同时开始。

2、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土壤:

保水性(强、弱)。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强,砂质土的保水性最弱。)。

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师总结:由于砂质土的含砂量多,颗粒大,所以它的渗水性就强,而渗水性强的土壤它的透气性也强。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透气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课件)。

(三)展示交流活动:玩一玩我们自己带来的各种土壤。

学生活动。

(四)拓展创新。

1、土壤分为哪几类?

2、谈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土壤可分为三类:砂质土、粘质土、壤土。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2.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4.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板书:推理。

3、学生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

(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学生判断会上升。学生做下。

这个实验。

(2)吹纸实验提问: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还有没有其它的预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提问:乒乓球会怎样呢?学生汇报预测结果。实验验证。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经验对预测很重要。(已有经验与预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须要实践。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察,获得了一些经验,对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预测黑猩猩的行动。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预测。

推理。

预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

《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评: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

・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次让你们自己来变。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测量力的大小》是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四课时的内容。本课处于单元的中间阶段,在此之前,教材安排学生感受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由此对力和运动展开深入的研究,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制作过程,初步认识测力计的原理。二、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测力计的前提。三、在认识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教材设计是把“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放在课后拓展部分,而本课设计时把这部分提至第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先知道原理,后学会使用,而且学生在使用过橡皮筋测力计后会发现,这样的测力计存在很多缺陷,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此时再引出弹簧测力计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同的。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有小,并且可以使用工具来测量。弹簧测力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学生在使用前是感到新奇的,虽然学生具备阅读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可以按照文字图片的示意及温馨提示进行实验,但对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是偏向于更直观的指导。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比较强的合作意识,但组内仍然存在部分“不敢说”“怕说错”的学生,这些学生会依赖于老师或优生的指导,如何引导这些学生勇敢积极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本课设计需要关注的点。另外,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量程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会存在困难,因此本课对这个难点的教学要有所涉及。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通过对比与弹簧测力计的不同来认识弹簧测力计并学会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和制作测力计的过程,得到成就感,发展持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制作测力计并测量物体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不同量程的弹簧测力计若干,被测量的物体,拉力器,橡皮筋,刻度纸板,钩码若干。

过程设计。

分别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拉力器的使用。

提问:

1、刚刚两位同学谁的力气更大一点?你是凭什么来判断的?

2、如果想把弹簧撑的更长,要怎么做?——用更大的力。

3、如果我想知道使用的力有多大,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说出做标记、刻度,思考能否用被拉长的距离来表示力的大小。

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1、展示材料:橡皮筋,刻度纸,回形针,钩码。

提问:你能否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个测力计,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2、小组研讨两分钟,教师指定由组内2号位置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其他组员补充。

预设:在橡皮筋上一个一个挂上钩码,用尺子量出刻度,并标记在刻度板上。

活动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和使用。

用所给材料完成刻度标记,并用自己制作的橡皮筋测力计测量小车,记录下小车重力的`大小。

3、汇报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1)为什么大家测得的数据不太一样,甚至有很大偏差?

预设:刻度不够精确;橡皮筋松紧程度不同;人为操作误差……。

(2)科学家为了测量更精确,设计了弹簧测力计,也叫弹簧秤,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活动二:观察弹簧测力计。

1、这个测力计与我们自制的测力计有什么不同?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

2、重点引导研讨以下问题:

(1)测力计的单位是什么?

(2)测力计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3、出示微视频,讲解如何使用测力计。

活动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每个小组分别有1牛、2.5牛、5牛的测力计,请选择合适的测力计测量物品力的大小。

展示几个小组的数据,集体研讨。

预设:

(1)原珠笔会出现0牛的现象,追问这是怎么回事?

(2)3种测力计都可以测量电池盒的重力,哪一种最合适?

1、检验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并尝试改进。

2、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用拉力器引出本课主题,用直观的现象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概念。

先让学生体验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过程,对学生理解本课核心概念,突破教学重难点大有裨益,这也是本课对教材的优化处理。

指定人员汇报能促进学生参与组内研讨,平时不敢说和不会说的学生会主动寻求他人帮助,一人汇报完再由组员补充,实现小组合作。

学生在经历了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过程后,会明白这样测量的方法存在较大误差,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由此引出弹簧测力计则水到渠成,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步步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设计也是立足于教学目标的。

用微视频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简洁明了,解决学生使用上的困难。

学生对于选择合适的测力计测量物品存在困难,该记录单的设计旨在希望学生能关注到不同的量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往学生拿到新的测量工具,往往忽略估测,直接使用,而这样的记录单能让学生做到按顺序先估测再选择最后测量,不会盲目地使用。

课外是学生探究的大天地,不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局限于课内。

作业设计。

1、检验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并尝试改进。

2、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测量力的大小。

受力大,伸长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在第一节课的研究中,学生已经认识到材料有着丰富的特性。本课的研究是以学生们常见的布料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衣服制作材料的防水性、吸水性以及透气性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不同功能的衣服选用不同的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布料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

1、科学概念: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可以用来制作不同的物品。

2、科学探究:设计、完善简单的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科学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认识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能根据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适的选择。

1、每组装有棉布、丝绸、毛料、雨伞布的信封一个。

2、小喷壶12个、透明的一次性杯子12个。

3、雨伞架一把。

4、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课件出示雨天打伞的图片。

3、揭示课题。

看来,这里面还有许多奥秘值得我们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雨天中的布料”

为后面的研究做准备。

学生好奇地进行猜测。

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2、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提出汇报要求,并板书。

学生分组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2、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老师提出具体要求。

(2)如何让布料淋到相同的雨?

(3)怎样观察比较四块不同布料的透水性和吸水性?

4、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的方法,师问:如何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思考问题。

小组共同探讨,得出方案。

再次明析实验的方法和目的。

让学生明白科学必须经得起实验检验。

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目的。体现以生为本。

1、提出实验的具体要求。

2、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师安排学生一半做毛毛雨一半做中雨实验)。

3、小组汇报。

4、比较毛毛雨和中雨下布料的不同,及同种雨量时各种布料的特点,总结适合做雨伞的布料是哪种。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试验。

学生通过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提出实验要求,可以节省时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说说其他的布料适合做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探讨其他布料的用处。

让研究延续,体现科学课的开放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

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我国是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水流有力量,我们可以利用它是本课的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水力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自然资源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可以被我们人类改造和利用的,从而意识到从小要热爱自然,关心自然,做大自然的好朋友是本课的难点。

1、 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水流有力量,认识人类 对水力以及对风力、太阳、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利用。

2、 认识到水力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可被改造和利用的。

3、 意识到从小要热爱自然,关心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检测

一、观察导入 激活思维

1、 出示小水轮的模型,演示小水轮转动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小水轮是如何转动起来的。”

2、 出示“木排顺流而下”及“洪水冲毁树木、房屋”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3、 引导学生针对实验和投影片上出现的现象展开讨论,议一议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谈一谈小组的共识。

4、 小结学生发言,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 学生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及投影片上的景象。

2、 小组活动

3、 通过小组交流认识到水流是有力量的。

4、 认真倾听老师小结。

1、 学生能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和图片,并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认识。

2、 能主动地、热烈地开展小组活动,各抒己见。

3、 大部分同学通过小组互动,知道水流有力量,并能积极争取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观察讨论 深入理解

1、 利用看录象、投影出示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利用水力的相关资料,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看了这么多资料,你有什么想法?在小组中议一议。

2、 巡回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以帮助和指导,尤其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明水力的利用。

3、 组织学生把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捕捉闪光点,给于鼓励;抓住分歧点,激起矛盾冲突,引导他们进行争辩。

4、 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人类对水力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 学生看录象及投影呈现的资料,了解资料所体现的内容。

2、 针对这些内容,小组展开讨论,各自发表看法。

3、 每组选一名代表总结小组发言,并在全班展开讨论、交流、评价。

4、 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或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5、 通过讨论交流和倾听教师的总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完善的认识。

1、 学生能认真仔细地观看资料,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2、 能在组长的组织下协作学习,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小组内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3、 结合老师同学提供的资料和信息,能简要阐述人类对水力利用的现状。并初步构建这部分内容的认知体系。

4、 能从老师的总结中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

三、激活思维 深化认识

2、 利用录象资料创设问题情境:现在你想说什么?先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

3、 巡回了解小组讨论情况,及时加以指导。

教师小结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前景的广阔性,以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1、 学生展开设想,各抒己见

2、 针对录象结合自我认识,积极开展小组讨论。

3、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 对他人发言作评价并可提出异议。

1、 能积极动脑大胆发言。

2、 通过录象资料倾听他人发言,初步了解自然资源。

3、 能从老师的总结,同学的看法中,深化对自然资源的认识。

四、全课小结 拓展延伸

1、 教师课堂小结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八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1、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九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

2、学生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通过“假设—验证”的实验,了解岩石在变化。

: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野外搜集岩石。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石灰岩、记录表、铁罐头、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湿毛巾等。

3、课件。

一、体验过程。

1、教师出示一块岩石,问:课前大家都去搜集了岩石,那么你了解它多少呢?

2、出示另一岩石,它和刚才的岩石一样吗?

3、自然界中的岩石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看过之后又有什么新发现?

二、假设过程。

4、岩石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吗?你觉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出示课题。

5、你能体验到是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变化了呢?

6、交流汇报,综合整理并板书。

7、根据大家的猜测,你能设计几个实验来验证吗?

三、设计选择过程。

1、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讨论如何验证,需要什么材料。

2、汇报实验设计过程。一起确定本堂课可以进行实验的假设。

3、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请材料员来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实验记录表。

4、教师记下每组实验的方向。

5、在实验中,我们始终要关注的是:岩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6、实验前,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的建议是:使用酒精灯,镊子拿和放都要小心点,眼睛和酒精灯保持点距离。

四、自主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a、交流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你们是如何做的?

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比较以后岩石有没有变化?

如何变化?

如果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达到一千年,一万年,你估计它会变得怎么样?

b、交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c、交流碰撞对岩石的影响。

4、教师课件出示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五、拓展过程。

1、你认为还有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变化呢?

2、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自然的力量吧!(植物对岩石的侵蚀图片或录像)。

3、其实岩石风化的原因还有很多,大自然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十

1、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1、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2、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吗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一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的太阳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内容。

实验太阳灶。

活动准备。

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

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在圆柱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90°,各留5厘米,减去多余部分。

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拿一根细竹签,削尖两头,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把装置放在太阳下,调节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竹签长度要耐心调节,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后记。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太阳灶的初步原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十分高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一、铺垫孕伏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太阳钟

1、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二)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三)认识手掌日晷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四、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似乎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

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特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接着通过“牛顿钟”的故事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学生对于他的举动自然比较感兴趣。正好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帮助学生正确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计时器,让学生找出原理,并说说其它的计时器又是运用了什么原理计时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从中促使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把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延伸。

这节课不受天气的影响下,带学生到室外体验教学效果更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三

3、体验到植物的根和茎作用的多样性,形态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的植株;

新鲜完好的小植株、试管;

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带花小植物、大号烧杯、红墨水、蓝墨水;

食用油、小刀。

一、引入。

1、植物制造食物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呢?

2、学生讨论、推测,汇报。

二、根的形态的观察。

1.观察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植株根的不同形态。

2.归纳:植物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它们都长有根,根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1、你需要哪些器材?(小型的带根植株、装有水的试管两支、食用油、滴管)。

2、为了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到空气中,我们需要怎样做?

3、什么现象能够说明试管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

5、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观察验证。

6、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长中还起什么作用?

四、茎的形态的观察。

1、土壤中的水和养料被根吸收后,又是怎样被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去的.呢?

2、观察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3、归纳:植物都长有茎,虽然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茎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输送水和养料。

五、设计实验,验证茎的输送作用。

1、能想出一个方法让我们可以观察到茎把水输送到叶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吗?

2、学生设计观察方法:

3、学生设计验证性的对比实验。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实验装置。

(1)为什么接触到红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染成了红色?

(2)为什么没有接触到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蔫了?

5、通过对植物茎的观察,我们知道茎对于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六、小结,延伸。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十四

2、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电脑制作有关幻灯片等。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喜欢鲜花和小动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花园、到动物园里看一看(放录像)。

[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轻松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

3、学生讨论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你周围有哪些植物也像郁金香一样会随着昼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多媒体演示昙花、丝瓜等植物夜晚开花的动画。)。

5、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6、学生讨论并交流。

7、小结:每种植物和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生物钟。

(多媒体介绍昼夜对植物影响的相关内容)。

8、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瑞典生物学家卡罗拉斯·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介绍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9、调查你周围植物的开花时间,看看是否能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一个花钟。

10、我们能不能得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昙花在白天能开花。

1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12、小结。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让学生讨论交流。

3、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让我们想办法了解一下,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把调查到的活动记录下来。

5、让学生各抒已见。

[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的探究活动。]。

6、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7、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8、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

9、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6、总结。

(五)作业:

选择一种夜间开花的植物,把它的变化写下来;又选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五

能主动与同学交流各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用途。

能设法查阅各国人造卫星的资料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能游根据的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查阅资料获得卫星用途方面的知识。

用模拟实验研究卫星的运动规律。

1、课前查阅有关资料。

2、相关课件。

1课时。

老师、今天我们来聊聊人造卫星的.话题。我相信大家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我们分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并按照你们自己的标准给他们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的资料以及分类结果。

老师、适时用课件进行说明。

学生、猜测。

老师、我们用一个实验模拟一下。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以上问题。

老师、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与乒乓球作圆周运动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这时的拉力不是绳子而是地球引力。

学生、活动、交流。

设计一个实验来解释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原理。

板书: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

人造卫星的飞行原理:地球引力。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十六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七

1.知识目标: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心。

3.情感目标。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演示:椰果,水槽。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初探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就本质而言,它是一个在分析“课标”要求、教材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用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现象,它还有更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生物、物理、化学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是关于小学科......

认识磁铁大八里小学杨志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3.磁性和磁极。过程与方法:1.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