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模板13篇)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8 05:05:11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模板13篇)
时间:2023-12-18 05:05:11     小编:笔舞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篇一

1、说谜语:它生活在水中,不属于鱼类,它有两只大眼睛,大大的嘴巴,一条长尾巴。(边写边板书:鳄)。

2、你知道鳄鱼吗?(学生说老师更正其中的错误。)。

3、过渡:有位生物学家经过仔细的观察,给我们介绍一些有关鳄鱼的故事。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质疑:(学生根据题目提问)。

6、通过预习了解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文中是谁与谁争斗?

7、指导读好“宾”与“槟”区别。“侵”的读音是前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它们怎么争斗的内容。划出鳄鱼之间争斗的规矩。

2、指导读“矩”,轻声的读法。

3、学生汇报两句话。找出“兴风作浪”、“点到为止”两个词。

三、精讲“兴风作浪”

(一)理解“兴风作浪”这个词语的意思。

1、板书“兴风作浪”,先读准音。开火车读。

2、文中有个句子直接写出了兴风作浪的意思,出示“罗宾用自己的尾巴掀起了比入侵者更大的风浪。”找出“兴风作浪”的意思(掀起风浪)。

3、出示字典中“兴”的义项。选择义项。

4、出示“兴风作浪”的比喻义,挑选意思。

(二)学习文中有关“兴风作浪”的文字。

1、指名读第二小节,入侵者如何“兴风作浪”,挑起事端?括出其中的句子。

2、自由读句子,你感觉如何?(嚣张,骄傲,挑衅)像这样就是嚣张的意思。指导识记“嚣”与“器”区别。在书中描红“嚣”。

3、通过指导朗读,将这种感受读出来。练读,指名读,从语气,从表情指导,再指名读。

4、它会吼叫什么?你能想象一下罗宾怎么“兴风作浪”吗?仿照书中描写入侵者的句子,说一说。再想一想罗宾会说什么。

5、“技不如人”什么意思?“技”指哪一方面的本领?

四、精讲“点到为止”

1、指名读第三小节,划出罗宾是怎么做的句子,小组交流。

2、补白设计:罗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交流;持续五分钟,好像在说什么;挪开好像在说什么。

3、一切都似乎在警告——引读第三小节最后的句子。

4、理解“点到为止”。“止”的意思,选义项。再说词义。

五、总结“约定俗成的规矩”

1、习惯上这样,就叫“约定俗成”。板书:约定俗成。

2、小结本节课所学。

3、本文想告诉我们:留意生活,观察生活,你会有所发现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篇二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1、认识十三年生字,会写十个生字。

2、理解课文寓意。

师生共同准备生字卡,写字卡。

一、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们。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想结合。

(四)交流

1、解题。看图解题,结合图理解“辕”和“辙”

2、自学。自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借助工具书找答案。

3、交流

(1)小组内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4、汇报

(1)小组内喜欢的形式汇报朗读,可以分角色,加动作。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5、练习

(2)这个人这样固执,走错了方向,能到达他要去的地方吗,为什么呢,他的马很好吗,请试着用“虽然可”来解释其他两项优势,换成“尽管但是”读读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3)无论条件多么好,他的方向走错了,也永远不会到达他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弄清方向,不然就不能到达目的地,就成了南辕北辙,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可以往后推,给学生机会去观察发现然后再说)。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篇三

1.本单元共四篇课文.从文体上看各具特包。《黄鹂》是篇寓情于物,具有象征意义的散文;《咬文嚼字》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杂文::;宽容序言》是一篇序言形式的散文,但又有很强的哲理性:《我和地坛》是篇饱含感情的回忆性散文。文体的选择是与其内容及写作目的密切相关的。

2.本单元的课文无论内容、形式还是语言情感,都有直得仔细体会和分析评价的地方。

3.本单元的课文记叙、抒情、议论手法完美结合,抒情性语言感情真诚质朴,议论性文字论证充分深刻,很值得学习借鉴。

4.本单元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是对作品做客观分析评价,并学习借鉴吸收。

2.体会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文体.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

3.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揣摩浯言,深人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学习语言的简明、得体、生动,并做简要分析。

5.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方面的修养。培养精益求精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评价,而对课文进行准确的分析评价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应在阅读训练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

2.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二,是引导学生在对谭文进行分析浮价的基础上去借鉴吸收。从而养成一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本单元教学难点是学生个人学识和经历方面的限制会影响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对作品的深入理解,火而影响对作品的评价、借鉴.因而要从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上细心揣摩。

4.每课教学难点:《黄鹂》是一篇具有象征意艾的散文.用象征手法来说理。身蓄生动,值得借鉴;《咬文嚼字》是一篇文学论文,怎样使用浯言才算恰当、得体,要从思想情感上把握。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篇四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矿矿是怎样查阅资料完成他关于“蓝鲸”的研究的,了解矿矿写的论文的大致内容。

3、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教师和学生提前准备黄全愈的。资料。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首先向孩子介绍黄全愈,而后过渡到他在国外上小学的孩子。

黄全愈,美籍华裔教育的学者。20xx年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成为当年国内非文艺类的第一畅销书。20xx年,黄全愈又推出了“新书”《生存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其他的请学生介绍。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比如:“纠缠”;另外“迈阿密大学”可以看图片或由教师介绍;

(除了要求认的字、词语外,学生还有可能提出“抱怨”等,教师给予及时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3、我明白了矿矿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爸爸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4、矿矿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矿矿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爸爸也学到许多知识。

5、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爸爸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体会矿矿的认真和执着,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可以补充矿矿在美国学习的一些常识。(见参考书)。

6、讨论:读了课文,你有过矿矿这样类似的研究成果吗?

7、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8、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本课要求认识11个生字,要求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教学中注意比较“介——分”是“人”字头,不是“八”字头。

2、用形声字比较字形的方法记忆“订、攻、吨、矿”等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孩子领到图书室,或者把孩子引导到丰富的生活,去问父母、大人或者街坊邻居,或者某些专业人士,让孩子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也像矿矿一样完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篇五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作者具体记叙了他家解放前养蚕的过程,用饱含深情的笔墨,着重表现了母亲养蚕的辛劳,歌颂了母亲为子女奉献一切的美德。

课文一共有9个自然段,按照两条线索安排材料。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学习母亲无私奉献的美德。

2、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交流感受。

3、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指定的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了解养春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1)课文朗读录音。

(2)搜集有关蚕的资料。

朗读法自学法讲读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是农村的孩子,应该见过蚕了吧,你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养过蚕吗?见别人养过蚕吗?养蚕容易吗?今天我们要学习老一代文学家巴金写的《春蚕》,从中不仅能知道蚕的生长过程,更能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体会到母亲对孩子那种无私的爱。

1、生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努力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正音。

3、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再次正音。

4、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词,读后注意联系上下文以及字典解决。

5、指名分段读,思考本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集体交流:(1)本课中词语的意思。(2)课文的主要内容。

边读边画边批,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写出你的问题,你的理解。

小组交流自己的问题,合作解决。

集体交流,并把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写到黑板上,以便下节有重点地去学习。

1、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规范地抄写本课中你认为好的词及那些较难写的字。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弄清喂养春蚕的过程;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辛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填写下表。

蚕的生长过程母亲干什么,怎么做。

蚕卵。

极小极小的蚕儿摘桑叶擦干剪成细丝。

半寸来长换大匾喂整片桑叶。

越来越大分匾打扫蚕室深夜添桑叶。

快“上山”了一夜两次添桑叶清理蚕沙。

“上山”了捉蚕“上山”摘茧子。

2.师巡回指导。

3、填好后同桌先交流。

4、指名上黑板上填,集体交流。

1、自读课文,画出表现母亲辛苦的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在旁边写出你的理解。

2、读后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特别强调如下的词“照例”“每到这时候”“就靠”“每天清晨”“每天深夜”“总要”“常常看见”“总看见”。

1、师范读,初步领悟。

2、生自由练读,选择你最受感动的地方,试有感情地读下来。

3、读后评议,再读。

4、各小组内比赛读,选出读得特别好的进行全班比赛。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母亲为自己做了些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去回报母亲,把它写到日记上。

春蚕。

蚕的生长过程母亲干什么,怎么做。

蚕卵。

极小极小的蚕儿摘桑叶擦干剪成细丝。

半寸来长换大匾喂整片桑叶。

越来越大分匾打扫蚕室深夜添桑叶。

快“上山”了一夜两次添桑叶清理蚕沙。

“上山”了捉蚕“上山”摘茧子。

辛苦无无私奉献。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篇六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领悟故事深刻的思想内涵,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几次擦着火柴出现的幻象,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以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品读中要有所感悟并形成见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全面发展。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

2、感受小女孩几次擦着火柴出现的幻象,从而感悟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激发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3、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本文的朗读录音,安徒生的资料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录音。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

同学们,你们喜欢世界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吗?你们有谁知道安徒生是哪国人吗?他都写过什么作品?你们又听过他的哪些故事呢?谁来说一说?(学生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笔下的这篇名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2、播放安徒生的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录音。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年生活贫困不堪,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因此,他童话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侮的穷苦人。在创作生涯中,每逢圣诞节,他总有一本新的童话集出版,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他的童话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世界各地的儿童和成人所喜爱。的作品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在这些童话里,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达官贵人的虚荣、残酷和腐败作了无情的揭露,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童年。当安徒生的母亲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就被赶出家门到街上求乞,但她不愿求乞,又不敢回家,于是她就躲在城里的一座桥下坐着。没有鞋穿,她只好用双手抱着双脚取暖,安徒生就是怀着对母亲深切的同情及对世道的不平,创作出了这篇童话故事。

二、教学设计。

1、播放本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听,真正地走进故事,了解故事梗概。)。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标画出相关词句,回答相关问题,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作者是怎样描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的?说明了什么?(标画出相关的词句:“冷极了”“下着雪”“快黑了”“大年夜”“赤着脚”“又冷又饿”“哆哆嗦嗦”“蜷着”“缩成一团”)。

学生甲:小女孩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光着脚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很痛苦、很悲惨。

老师小结:大年夜本应该是孩子与父母团圆欢聚、最幸福的时候,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此时流浪街头,叫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境遇非常悲苦。

(2)小女孩“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

学生乙:小女孩“没注意”的是她美丽的金发,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因为饥饿与寒冷使小女孩顾不了自己的美丽,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苦。

老师小结:在这样一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小女孩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叫卖火柴,要为家里挣一点儿钱来维持生活。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她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这段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

(3)为什么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燃了火柴?共擦了几次?

学生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是为了看到一次次美好的幻境。

学生丁: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燃亮了火柴,感觉“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但是,美妙的幻境很快就因为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了。联系上面的内容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已经走了一天了。这时候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啊,所以小女孩才在幻境中看到大火炉。从作者的描述中,我可以体会到小女孩在幻境中的满足与欢乐,同时又与残酷的现实作了鲜明的对照。

(5)小女孩后几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

饥饿食物……烤鹅寂寞欢乐……圣诞树。

孤独慈爱……奶奶痛苦摆脱……飞走……。

(6)在当时的社会,小女孩真的能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吗?

学生戊:当然到不了,这只是小女孩死前的一种美好的幻觉。在那黑暗的社会中,小女孩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欢乐和温暖,最后冻饿而死。这充分说明社会的不公平。

老师小结:虽然小女孩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了。她的眼前没有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寂寞;没有奶奶,只有孤独;没有得到摆脱,只有面临死亡。小女孩用死亡摆脱了寒冷,摆脱了饥饿,摆脱了痛苦!这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7)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寒冷的大年夜,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美妙的幻境,最后冻死在街头,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老师小结: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因饥寒交迫而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作者通过用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生活作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控诉了当时的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的深切同情。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学生甲: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叙述了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之后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境;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街头。

(2)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全文可以分成几段?

学生乙:全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小女孩痛苦、悲惨的生活现状。

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种种幻境。美丽的幻境与冷酷的现实对比,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三段(第10、11自然段):讲了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

4、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让学生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围绕“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想象的合理性。)。

老师小结:这些都是小女孩在擦燃火柴时所看到的美妙幻境,不是实在的事物,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她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呀!可是这些都根本无法得到,只能在她临死之前的幻觉中出现。在这强烈的对比中更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5、结束语。

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用心感受她内心的痛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读”是语文课的基础。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2、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朗读能力。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品读课文内容,通过分析、理解重点词句,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2、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卖火柴的小女孩》录像片段,本课重点句段及问题投影。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文题目)下面,我们一起观看录像,让这个录像片段把我们再次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播放录像片段)。

老师过渡:在一个又冷又黑的晚上,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卖火柴的小女孩孤苦伶仃,饥寒交迫,最终被冻饿而死。这是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下面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设计。

1、标画词句。(引导学生细心读课文,标画出有深刻含义的词句。)。

2、分析词句。(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弄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1)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甲: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课文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老师小结: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与特定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大年夜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更能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

学生乙:说明火柴是小女孩一家人生活的来源,对小女孩来说,每一根火柴都很珍贵。联系上文她一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内疚与怕挨爸爸打的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一根火柴,但是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终于抽出一根。

(3)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学生丙: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在这雪花漫天飞舞的“又冷又黑的晚上”,这对于一个“赤着脚”“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蜷着腿缩成一团”“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的小女孩来说,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4)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丁: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她已经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哇!

(5)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学生戊: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欢乐,渴望得到欢乐。这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6)小女孩为什么在第四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学生己: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分析,小女孩孤苦可怜,家里只有奶奶最疼爱她。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她最想念的就是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7)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为什么?

学生庚:小女孩的目的是把奶奶留住。对小女孩来说,这世界上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奶奶的出现使她无比留恋。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灭,慈爱的奶奶就会不见了。所以,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老师小结:这里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联系上文,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灭之后想起了死去的奶奶,渴望用一大把火柴来留住这世界上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孤注一掷,擦燃了一整把火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小女孩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3、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语句及问题)。

(1)“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出示问题:小女孩既然是被冻死的,为什么还“嘴上带着微笑”?

学生甲:这是因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就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所以她的“嘴上带着微笑”。

老师小结:幻想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出示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乙: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在幻境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在幻境中她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再也“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使我们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样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境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结局又是冻死在街头。如此鲜明的对比,更使我们同情小女孩的不幸遭遇。

学生丙:“她曾经多么幸福”是指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是指她擦着火柴时出现的种种美好的幻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她是没有幸福可言的。“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是指在新的一年里她幸福了,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死亡。因为她用死亡摆脱了寒冷、饥饿与痛苦的生活。透过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老师小结:课文没有写小女孩最终幻想的破灭,而是让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飞走了,这是因为作者实在不忍心让这个有着悲惨遭遇的小女孩再一次地失望了。小女孩用美妙的幻想来满足自己对幸福的渴望,但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拉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幻境越是美好,越体现出现实的悲凉,越体现出这个黑暗社会的冷漠无情。最后,作者让小女孩用死亡来摆脱冷、饿、苦、痛,用死亡来摆脱这个悲惨的世界。还有比死更能说明悲惨的吗?这表现出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无情揭露与控诉。

4、赏析全文。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把一个赤着脚叫卖的小女孩置于一个又冷又黑、下着雪的大年夜的典型环境里,这就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之后作者用实与虚的对比,交替描写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流露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并继续关注小女孩的命运;直至最后写小女孩跟奶奶一起飞走了,交代出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觉中“幸福”地死去了。小女孩的生活是这样的痛苦,小女孩的幻想是这样的美好,小女孩的结局又是这样的悲惨!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压抑在心头的辛酸与悲愤,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寄予的深切同情。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篇七

1、学会12个字,会认12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动物远游的本领,激发学生了解动物,探究自然的兴趣。

1、通过读文,知道动物具有的超越人类的本领,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2、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学习动物惊人的耐性,毅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言揭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

1、给汉字注音。

2、画出生字新词。

3、查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4、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生字词。

2、点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4、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研,合作学习。

1、默读2~6自然段,边读边画,看看课文给我们介绍哪几种动物远游的本领?

2、蜜蜂远游的本领是怎样的?谁来读?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蜜蜂远游的特点是什么?

指名回答。

3、课件播放蜜蜂认路的画面。

4、教师对蜜蜂远游的本领进行小结。其他动物的本领又是怎样呢?

合作学习3~6自然段。

5、学生汇报。

(1)一个小组以一种动物为例介绍,其他补充。

要求:抓住关键词语,把最能体现动物远游特点的句子说一说。

(2)抓住重点句引导朗读。

(3)课件播放动物远游的短片。

6、小结。

二、角色体验,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远游的本领?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小结本课学法,布置课外作业。

查阅有关动物的知识,办动物小报。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篇八

1、与文字对话。

《伙伴》一文,主要讲述了发生在猎人马哈多和他的伙伴——猎狗和乌鸦之间的故事。要让学生在学文过程中,感受到作为伙伴。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彼此的牵挂。本课应从两方面来把握故事,一是猎人马哈多和猎狗一起救助了一只受伤的乌鸦。(体会伙伴们在一起生活的快乐)二是乌鸦帮猎人马哈多又救助了被困的猎狗。(体会伙伴之间的关心,互助和牵挂)。“伙伴”是理解课文最关键的一个词。让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伙伴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并思考,在生活中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处。

2、与编者对话。

《伙伴》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以“感受真情”为主题。“理解与关爱”贯穿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倾斜的伞》一文,让我们感受到我与外公那种爱的传递与延续;是《伙伴》让遇险的猎狗最终获得搭救;《信任》一文中,无人看管的桃林,让我们体验到信任与被信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情;《金色的蒲公英》,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使我们理解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用心;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它使《巨人的花园》盛开美丽的花朵……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品析,其中蕴含着的感情和哲理,用心去体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

二、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文中5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勾画重点语句,情感朗读,来理解课文。

2、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谈出自己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

课前准备:预习本课,了解大意,解决生字词,师准备生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好伙伴,那你们觉得伙伴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识记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文中的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

3、师生共同理解“巡逻”,“焦急不安”等词语。

4、了解学生读文情况。(指名读)。

5、说一说,文中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2、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画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a、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谈谈感想。(课后练习三的三句话)。

b、如:第4段,抓住重点词语,“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得了大病”等,体会马哈多对猎狗的关心和牵挂。

3、出示课后练习四的两句话。

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

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地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读读这两句话,谈谈体会之后,说一说两个“究竟”的不同含义。

4、情感朗读。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课之后,同学们应该更了解“伙伴”的含义了吧,那你觉得伙伴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你又是怎样做的?说一说,并写下来。

五、指导书写。

1、“抹”右边是“末”而不是“未”。

2、“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3、“猎”可以和“借、错”等字对比来记。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篇九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重点指导书写、识记“胃、刚”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把握“答”、“应”、“骨”、“几”多音字的读音。

3.通过口语练习,让学生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的同时,获得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4.通过读课文,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5.培养学生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处事哲理。

教学重点:结合文本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口语练习,锻炼学生的口语概括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外出旅行吗?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旅行后有何感受?(指名说)。

师: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可谓是见多识广。今天吴老师也带着同学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旅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10课。

二、揭题。

1.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理解、区分“旅游”和“旅行”。(旅行重在“行”,主要指到处行走。旅游重在“游”,主要指观光、游玩。)。

3.引导学生在读课题后质疑:读完课题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指名说。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

4.指名说说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是小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结合图片指名让学生写写“蟋蟀”,并说说识记方法。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共同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

三、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快速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看一遍,然后说说哪些小节讲到了这两个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己找到的信息。(1-7小节讲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8-18小节讲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过渡语: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

(二)创设情境,探究原因。

1.请三名学生表演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问题。(指名说说自己发现的问题)。

2.学习多音字“答”。

课件出示多音字“答”,指导学生朗读。

3.探究原因。

同桌进行口语练习(用课件出示“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说说红头到牛肚子旅行的原因。)。

过渡语:对于红头来说,这次旅行纯属意外。红头是怎样进行这次意外的旅行的?下面我们一起合作朗读课文的8-20小节。

(三)再读课文,了解旅行过程。

1.提出合作读书的要求:

(1)女同学读红头说的话,男同学读青头说的话,老师读旁白。

(2)边读边思考: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2.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1)课件出示多音字,学习多音字,相机指导书写“应”,指导理解相关词语。

(2)指名说说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a.指名说。

b.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3)口语练习:由于得到青头的帮助,红头顺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红头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请与同桌合作完成下列练习。

红头从________走到________,又从________来到了________。最后,在牛________的时候,随着________。

(过渡语:牛到底有几个胃?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

(4)指名结合画面内容完成以下口语练习。

牛共有________胃,前________,只有________。

四、归纳小结。

1.初步了解科普童话小品的文学体裁。

师:课文用童话的形式,通过红头在牛肚子旅行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这样的体裁就是科普童话小品。

2.概括分析,明晓事理。

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如果没有得到青头的帮助,它也不可能顺利地从牛肚子里出来。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悟?(预设学生的回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遇事冷静不慌张)。

是啊。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都不能紧张,一定要发挥聪明才智,冷静处理好事情。更重要的是学会互相帮忙,共同解决困难。请记住: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在牛肚子里旅行。

旅游线路: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里——出来。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篇十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篇十一

三、教学内容概述。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七言绝句。描写了春节期间,民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及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

本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又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作此诗时,王安石此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他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四、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两首诗的大意。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学习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再过没多久,就要迎来大家都特别期盼的春节了,那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二)、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三)、联系“春节”,想想“元日”

过渡:其实,古代时候,人们过“元日”的方式和我们现在没有太大区别,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古时候人们是怎么过“元日”的。

1会读古诗。

(1)、学生自读,要求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幻灯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4)、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什么地方停顿,并标一标。

(5)、古诗朗读欣赏学生配乐跟读。

(6)、再读古诗,读出停顿和节奏。

(7)、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8)、送字宝宝回家(幻灯)。

2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a: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b: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c: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d: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3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文中的插图描绘得很形象,给一种过节时喜庆的感觉,有助于学生读好这古诗。]。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3)、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4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以,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

(幻灯展示)。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5了解系作者生活,体味诗的深层内含。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有谁知道他?(指名简单介绍)。

(2)、师出示、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博学多才,官至宰相,《元日》这首诗就他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3)、再读古诗,诗中哪一句与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

6根据生活实物,学习生字。

爆: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屠:古时用屠苏酒以驱邪避瘟疫,现今指宰杀。

符:古时的符是用竹子制成的。

[想想生活上的事物,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概念,加深对生字的识记效果。]。

六、所需材料及资源。

多媒体。

七、评价方法或工具。

(1)指名背诵古诗。

(2)开火车认读生字古诗中的七个生字,会组词。

(3)能把生字的拼音读准。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篇十二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重点。

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2.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一的思路是“集中识字——厘清脉络——聚焦对话——改写对话。”本设计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厘清文脉络,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练说故事;关注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红头和青头的心情变化。提供学习单作为支架,帮助学生转换角度想象人物对话。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厘清文脉络,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

教学过程。

一、交流旅行经历,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你们喜欢旅行吗?为什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行?

2.揭示课题:在牛肚子里旅行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在牛肚子里旅行》。

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旅”:左窄右宽。右下部分先写撇,再写竖提、撇,最后写捺。

3.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怎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呢?在牛肚子里旅行和我们平常的旅行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围绕“旅行”这个词做文章,让学生分享生活趣事,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可稳定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自读要求:

(1)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在容易读错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2.学生自读后交流反馈,教师指导认字词。

交流多音字:“答应”中的“答”、“一骨碌”中的“骨”都读第一声,“应”读轻声。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课篇十三

1、准确、流利、有激情地朗读课文。

2、能归纳综合课文的首要内容。

3、能连系课文,联系糊口现实,和同窗交流读后的感应感染。

策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一)谈话导入。

1、哪位同窗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开办者是谁?宋庆龄是谁?

操作自己寻找到的资料,将查找的内容向同学们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进修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踪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碰着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处所屡次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3、谈判疏解: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刻?

(2)文中讲到了哪几小我?他们间有着若何的联系?

(3)完整地说说课文首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礼拜天,宋耀如一家预备到一位伴侣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倏忽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4、分脚色朗读。

(1)交接使命: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脚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操练,然后小组间角逐。

(2)组内放置脚色,各组操练,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角逐。

(4)同窗评议,选举优胜组。

(三)谈判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宋庆龄做得对还是不对?

2、你在日常中有没有碰着过近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置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受。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恳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根基准则,但愿往后同学们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