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优秀20篇)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优秀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7 09:13:04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优秀20篇)
时间:2023-12-17 09:13:04     小编:JQ文豪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一

在城市中小学生中,小胖乎乎的这一比例已经超过20%,这是哈尔滨中小学生健康保险研究所最近一项学生身体健康监测数据的结果。

调查小胖乎乎的占20%以上。

在这个7个在对18岁学生的身体健康调查中。小胖乎乎的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问题。在80年代和90年代,它又瘦又高豆芽。一型的孩子很多,但是现在发展到两个极端。中小学生医疗保健中心主任鞠波告诉记者,今天的孩子很健康。豆芽类型,一方面,小胖乎乎的'类型,和小胖乎乎的学生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学生总数的20%。

原因是吃得太多好运动量太少。

主要原因是饮食不科学,运动量少。鞠波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吃得很好,但是饮食不科学、不均衡,而且有很多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很多孩子脂肪沉积。此外,缺乏锻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在学校有一定的活动时间外,许多孩子在业余时间很少锻炼。即使上下学,一般也是坐公交车,走路或者骑自行车的孩子越来越少。

影响给健康成长带来一些麻烦。

肥胖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影响,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一些困扰。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健康与妇幼保健研究所教授王怡君说,由于肥胖,现在一些学生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容易患的疾病。心理上,小胖乎乎的很容易自卑,因为肥胖等原因,学生闹笑话,然后不喜欢和学生交流,导致自闭症。

每天一小时饮食和运动的适当搭配措施。

专家认为小胖乎乎的减轻负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父母不仅要为孩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锻炼身体的习惯,多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此外,社会应该为儿童的户外活动创造更多的条件和空间,让儿童有地方可去。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二

为进一步保障儿童权利,贯彻“儿童优先”原则,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优化儿童成长环境,株洲市妇联成立调研小组,开展以“快乐学习七彩生活”为主题的全市中小学生快乐成长专题调研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和座谈相结合的形式,调查对象为我市7-14岁的在校学生,年级分布在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85份。

一、影响孩子身心快乐的主要因素。

通过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影响孩子身心快乐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其次是自我认知和理想信念。

家庭对孩子的直接作用最大。被调查学生中,76.5%的孩子认为全家人相处很好,很喜欢自己的家,只有2.3%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当问到你是否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或者玩时,45%的学生给出了很喜欢的答案,41.3%的认为一般,也只有13.6%的学生说不喜欢。在面对一道假设提问:要是自己是别人家的孩子该多好时,只有6.1%的学生说是的。可见,我市中小学生对家庭的认同感、依恋感还是比较高的。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师生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影响很重要。74.9%的学生表示得到老师的表扬会很开心,12.2%的学生表示因为跟老师发生过争执或矛盾,在学校会很难受,通过调查,市妇联可以看出孩子们其实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同时,他们也很在意自己的考试分数,61.3%的学生感觉每次考试都会非常紧张,怕考砸,52.1%的学生认为考试得高分会让他们感觉很开心,只有7%的学生表示对分数高低无所谓,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中小学生因为处在心理敏感期,对外界及自我评价还是以直观体验为主,他们更多的是在他人赞美的语言、欣赏的眼光中找到自我价值感。

同伴关系是孩子身心快乐的重要影响因素。有92%的学生表示拥有3个以上的好朋友,80%的学生认为和朋友们在一起最开心,56.9%的学生认为她们的朋友非常棒,在问到你最想把心中的秘密告诉谁时,45%的学生表示最愿意和好朋友说。在本次调查数据中,特别值得欣喜的是市妇联的孩子其实并不像很多父母担心的`那样沉迷网络,在问到你是否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时,有68.9%的学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联系以上数据市妇联可以看出,当孩子身边有足够多的亲密朋友时,他们更愿意和现实中的朋友相处,共享快乐。家长和老师应该多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好的同伴交往,正如一位名人所言,你是谁不重要,你周围的人是谁才重要。同伴之间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可小视的,孩子们如何找到心性相投、兴趣相投并且能互相促进成长的伙伴,这需要家长予以引导和把握。

二、孩子的心理困惑。

在本次调查中,市妇联认为有一组数据是值得社会共同关注的。

一是对学习的认识。被调查学生中,竟然有19.2%的孩子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在与部分厌学孩子座谈时,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说他们其实也想学,但不愿意被逼着学,他们希望自我发展,不接受家长的拔苗助长,他们讨厌父母自己打牌、上网,却安排他们独自学习,他们讨厌父母要求他们这样那样,自己却安于平庸、享乐生活。

二是对学校的认知。被调查学生中,21%的孩子每天到学校的心情是郁闷和不愉快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将孩子寄宿学校,在调查中市妇联发现,37.7%学生不愿意寄宿,32.3%的对寄宿无所谓,只有30%的选择愿意。

三是情绪的宣泄。当孩子们心中有秘密时,36.6%的学生选择了放在心里,谁也不说,7.98%的学生希望在网络游戏中去寻求释放,15.9%的孩子因为没有任何一项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不知道如何安排闲暇时间,更多的时候是选择看电视。

针对现在未成年人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越来越多的状况,株洲市妇联将在六一前夕成立湖南省首家“株洲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中心将开展以儿童发展性心理咨询为主,障碍性咨询为辅的心理辅导工作,服务涉及未成年人需要咨询、成长咨询、成功咨询、创新咨询等多个类别。旨在引导学生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解决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无理想、无动力、无兴趣等心理问题。

三、快乐是学生生活的主旋律。

此次调查问卷中虽然市妇联发现了一些阻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但也得到了一个让人倍感意外的答案,那就是虽然孩子中49.7%的学生每天只有1-2小时自主安排的时间,28.6%的学生甚至只有半个小时;虽然他们中间45.9%的孩子要在繁重的学习之后还参加2个或2个以上的课外辅导班,但是却有71.3%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快乐的孩子,79.4%的孩子表示有机会和能力帮助到他人,非常愿意去做并感觉很开心,63.3%的孩子长大后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三

发放调查问卷、与中学生当面交谈、网上了解。

xx:出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xx:实地调查,协助撰写。

xx:实地调查、统计汇总。

20xx年7月5日、7月20日。

新华书店天一店、中山店。

中学生目前还属于无收入阶层,但却已经在部分地区成为消费领域的强势群体。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所以正确引导中学生消费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利用暑期开展了中学生日常消费情况的调查,试图了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探讨其中潜藏着的相关问题。希望能通过本文的调查与分析,为中学生们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与帮助。

受时间、精力的限制以及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我们通过随机走访的形式对市内60名中学生与10位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形式以调查问卷与交谈为主。发放调查问卷共70份,均有效。

1.消费前。

在对每月零花钱来源的调查中,大多数中学生零花钱都来自于父母,达56人,占93%;来自于其他亲属的有4人,占7%;没有靠劳动(做家务)得到零花钱的中学生。

在对零花钱额度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中学生的零花钱是需要时向家人要的,达32人,占53%;将近一半的中学生的零花钱为每月固定,有28人,占47%;同样,没有中学生是靠劳动(做家务)得到酬劳的。

在是否为零用钱作系统计划的调查中,一定作计划的只有7人,占12%;超过一半的中学生偶尔作计划,达32人,占53%;从不作计划的有20人,占33%;作过但未实施的仅有1人,占2%。

2.消费过程中。

在对消费心态的调查中,认为必要才买的中学生有14人,占23%;选择合适就买的达29人,占48%;怀有从众心理的有16人,占27%;怀有求异心理的仅1人,占2%。

在对消费内容的调查(可多选)中,买文具的有35人,占58%;买零食的有36人,占60%;买书的有31人,占52%,用于娱乐的有5人,占8%。

3.消费后。

在每月是否有结余的调查中,大部分中学生选择有,达46人,占77%;只有14人选择没有,占23%。

在每月消费金额的调查中,消费100元以下的最多,有26人,占43%;消费100到200元的其次,有21人,占35%;消费200到300元的有9人,占15%;消费300元以上的只有4人,占7%。

4.消费理念。

消费理念是否受父母影响。

在消费理念是否受父母影响的调查中,选择是的有32人,占53%;选择否的有28人,占47%。

5.关于家长。

在是否关心子女消费情况的调查中,家长们选择关心的达8人,占80%;选择很少过问的有1人,占10%;选择不过问的也有1人,占10%。

在关于子女的零花钱来源的调查中,选每月规定的有5人,占50%;是他(她)要就给的也是5人,占50%;选择做家务付酬的没有人。

在有没有教育子女如何消费的调查中,选择有的达9人,占90%;选择没有的仅1人,占10%。

1.中学生在零花钱的来源上体现随意性。一是绝大部分中学生的零花钱来源于父母,而且为数不少的同学在有需要时可随时向家人要;二是零花钱数额比较巨大,超过半数的中学生每月零花钱在100元以上,有的还甚至超过了300元;三是没有中学生以做家务付酬的方式得到零花钱。我们认为上述现象的产生和当前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密切相关。

2.中学生在零用钱的使用上缺少计划性。调查显示,中学生在消费前一般都不作计划,有23%的中学生没有结余,在实际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很多中学生在填写消费金额时态度有一些迟疑。我们认为消费经验也是一种自理能力,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个人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在平时就应该计划每月消费数目与项目,建立合理的消费开支预算,及时总结自己的消费状况。

3.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反映出较强的可塑性。较普遍的心态是遇到合适就买,或认为有必要的时候才会买,但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从中可以看出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正是各种理念的定型期,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在消费问题上也是如此。

4.中学生的'消费内容呈现多样性。平时的消费内容以买零食居多,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用于购买文具和书籍,用于娱乐上的消费为最少。这个结果比较符合学生的本性,说明中学生的消费内容还是比较健康的。

5.学生和家长之间对消费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性。一半左右的中学生认为消费理念受到父母的影响,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相比有八成的家长表示平时关心或者教育子女消费,说明家长对子女消费问题的关注度较大。在中学生消费观的形成期,除了家庭教育,中学生作为思维活跃的新生代,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将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学生日常消费看似小问题,实则蕴含大道理。摩根财团的创始人摩根曾规定,孩子的零花钱必须通过干家务获得,以此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艰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导学生正确消费有益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是学校和家庭面临的教育课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四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学生。

问卷调查法。

本次抽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调查问卷80份,有效问卷80份。

解大学生旅游状况以及大学生对待旅游的相关看法。

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学生进行调查,然后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每年旅游次数适中,并且对待旅游态度较合理。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我院学生43.75%每年旅游两次,且仅有7.5%的少量学生每年旅游次数多于4次。对于大学生而言,每年旅游4次以上为过度旅游,这将花费很多的时间以及金钱。所以我们应该适量控制,合理对待旅游。

(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旅游花费较合理。统计数据表明:我院学生22.5%旅游花费在300元以下,48.75%的大学生旅游花费在300~500元,仅有28.75%的学生花费在500元以上。对于广大的大学生而言,我们的生活费及其有限,除在校的日常开销之外,我们没有过多的积蓄。所以旅游的每次花费不应该过多,300~500之间较合理。

(三)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更喜欢与熟人一起旅游。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与朋友一起旅游的占统计总数的60%,和班级同学一起出游的占1.25%,这都是与熟人一起出游。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单独出游不能给予自己安全感,依赖感较强的90后更喜欢与熟人一起旅游。所以单独出游的人数仅占13.75%,和旅游团出游占到18.75%。

(四)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更热衷于选择短期假日出游。我院学生一部分需要通过转本来提高自己的学历,有的则要面临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他们更需要通过旅游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周末时间短暂,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出游的人数较少,仅占总人数的11.25%。寒暑假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兼职,所以此时出游不是最好的时机,只有30%的同学会选择。而像清明五一这样的短期假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这个时候去放松一下。

(五)费用问题成为我院学生旅游出行的决定性因素,旅游的安全性不受重视。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如果没有足够的旅游费用,那么出游就变得异常艰难。所以我院40%的人选择费用作为影响旅游的决定性因素。只有25%的被调查者认为旅游途中的安全十分重要,这才是关键因素。当今交通事故频发,在旅游中受伤甚至丧命的游客层出不穷。作为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安全,而不能将安全问题忽视。

(一)南京信息职业学院学生旅游现象普遍,并且旅游在大学生心目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不难看出,我院学生基本每年至少都有一次旅游经历。这对放松心情舒缓压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一年两次旅游安排较为合理,部分学生一年旅游次数达到四次以上。对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们也能够充分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与便利。所以我们更应该支持与提倡大学生旅游。

(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旅游上的花费比较合理。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十分有限,除日常开销之外,每个月也只剩下很少一部分钱,所以在旅游的花费上应该做到用钱有度。48.75%的学生旅游花费合理,花费适中,值得提倡。多于500元的同学应该适量控制,避免多余的开销,杜绝过度消费的现象。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以节约为荣,适度消费。

(三)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忽视旅游过程中安全问题。“旅游热”这一词汇为大家所熟知,如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往往是这些问题不受大家重视。每次到短期假日,黄金周,大家纷纷选择出游来缓解工作或者学习的压力。这使得安全问题凸显,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在旅游中受伤的游客。安全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我院学生则把旅游的费用放在首位,作为制约旅游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极少一部分同学重视安全,我们更应该通过这份调查问卷让大学生重视安全问题,维护好自己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只有这样,旅游才具有意义与价值。

(四)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较多选择与熟人一起旅游。对于爱旅游的游客来说,当自己看到喜爱的景色时更多的是分享。这时就需要一个或者多个好友结伴而行,既能相互照应又能分享喜悦,这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在此我想提以下几点建议:

1:随着旅行社数目的不断增加,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我们更应该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自己权益被侵犯,要学会拿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不可以走极端做违法的事情。

2:网络是把双刃剑,随着它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很多虚假信息通过网络传播,我们千万不要轻易相信这些信息。在选取旅游目的地信息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网站,必要时可以到旅行社亲自解相关信息。

3:现在经常出现导游强制游客消费的情况,我们对此应该学会抵制,必要时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同时做到理性消费。

4:旅游对大学生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家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一定要做好规划,最主要的是一定要注意出行的安全。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五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在为期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里我对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乡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乡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乡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一)、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我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二)、现状二:师资力量薄。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三)、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我的家乡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四)、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五)、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六)、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我在大山包乡马路村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据调查我所在的乡镇实验学校,截至目前,尚有1300多万元的不同债务。可见,农村学校尤其是“国有民办”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面对两种性质的学校,面对两种相差悬殊的教育质量,面对掌上明珠的儿女和捉襟见肘的家庭境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处于两难境地。那就是,如果读免费的公办学校,家长将无经济负担,但由于本乡镇质的师资被强行抽调到“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因此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读“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孩子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但家长要却付出具大的牺牲。这种两难境地,正是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中考制度的改革,像我家乡这样的“民办”学校面临的冲击和生存的风险与日俱增。

(七)、现状七: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

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主要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进而流失的一些主要原因。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意识淡薄,追逐个人名利、动辄跳槽厌教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厌教的表现不仅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建立,同时也是导致学生厌学之风的重要诱因之一。家长们认为孩子升学无望,纷纷通过各种关系把孩子转到区直学校就读,家庭条件较差的便索性让孩子辍学。

根据调查的情况,我和我的老师同伴们建议,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应当采取以下策。

(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师,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完善农村教育资源尤其师资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减负”。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的推行所谓的“末位淘汰”机制,广大农村教师因担心自己本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不惜起早贪黑长时间同学生泡在一起,致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一些学生由此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有的教师生怕下岗,便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长期自主加压,延长工作时间,更有甚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据调查,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由于担心教学质量而整日吃不好睡不香者大有人在,尤以45岁左右中年教师最为突出。此外,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边户”(夫妻只有一人有固定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个人收入有限,他们往往身心俱疲。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四)、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业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抓紧这时期的德育工作,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正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致使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一时无所适从。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有机结合传统美德,把握新时代特点,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教育的全过程。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环境,为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深化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国家要着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六)、针对我乡“国有民办”实验学校举债办学、举步维艰,而且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冲击较大,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状况,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依法进行收购,恢复公办学校的名分,并且将优质的师资资源与另外几所义务教育中小学进行平衡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分期偿还建校债务,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促进我乡义务教育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进程。

(七)、针对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死灰复燃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失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要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从而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一盘棋工程,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八)、回归农村之路和走向城市之路。

1、“回归农村之路”的历史实践。

上世纪20年代,晏阳初、梁潄溟和陶行知等人发起近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力图改变农村的边缘化境遇。

晏阳初提出要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期望能使中国农民成为富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能够创建新中国的“新民”。

梁漱溟借助中国乡村治理的传统资源,在农村创办村学、乡学和乡农学校,试图以乡村学校为载体,综合性地解决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和自卫等问题。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并立下“募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计划,发誓要从根本上改造“把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不会生产劳动,只想往城里跑的农村教育。为此,他提出“教育与农业携手”、“为农民服务”等原则,作为改造乡村教育的纲领。

“乡村教育运动”虽然没有改变农村教育边缘化的境遇,但其意义是深远的,提出的以农为本的农村教育理念,对当今的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2、当今“回归农村之路”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要解决农村问题,必须重新重视发展农业,推出“新重农主义”,通过努力,使农业收入从总体上有可观的增长前景。而农村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所以农村教育应该培养出更多能够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人。

部分教育学家和学者提出,农村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当地的自然、文化环境,联系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背景,为他们提供在当地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农村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能改变自身生存状态和当地面貌。因此,应该积极推行以教授“本土化知识”为职志的素质教育,改革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让教材适合农村是重要的,让教育适合农村,培养农村孩子具备适应外部和本土两种环境的知识与能力。

3、“走向城市之路”的观点。

与“回归农村之路”观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试图维系“田园风光”的浪漫幻想,任何“反城市化”的主张,都会被现代化的大潮席卷而去。一些学者认为,农村问题和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加速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通过职业意义上“消灭农民,将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逐渐融入社会产业分工、并逐渐提升其劳动技能的过程,它是社会现代化无法避免、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预期,当城市化率达到75—80%的时候,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也就基本上解决了。

在这一思路下,农村教育问题就会在“消灭农民”后,被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自然而然地“拆解”掉。从统计调查来看,我国现在每年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所以,学校要担负起社会“上升阶梯“的职能,把更多的农民子弟送到城市去;传授的知识,是能使未来的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打工生活的要求。农村教育要配合经济体制的转轨,积极跟进与创新,使农村学生—未来的农民工,有效地完成的城市化过程,完成其从职业、身份、文化心理向城市社会的转化过程,防止一种脱离主流社会的边缘化群体蔓延扩大,从而防止出现贫民社会,实现公平、和谐的社会格局。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受益匪浅。在此,真诚感谢学校团委给予我这次难得的接受锻炼教育的机会,真诚感谢家乡父老给予的配合支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书声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校党委和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恩师谆谆教诲和学友的相互勉励下,发奋苦学,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六

敬爱的党组织: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自我被确定为预备党员至今,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目标不断激励着我,成为我工作、学习、生活的动力,回想着自己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的激动时刻,让我感觉到有了一种新的归属感,在这个充满温暖,充满力量的集体中,我不断成长。在这段时间里,经过党的教育、培养,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我们党的进步性、先进性和代表性,从心里感觉到自己整个人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视野广阔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增强了。现将我近段时间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向党组织汇报:

我深知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九大)将于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我认真学习了和掌握了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知识,力争做到从思想政治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针对自己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我正视并下定决心给予改正。同时也注意保持并发展自己已有的长处和优势,努力做到全面发展。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从实际出发,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坚决依法办事,廉洁自律,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处处能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在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我们今天要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乃至我党的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也是需要我们当代广大的人民群众和党员同志,无怨无悔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智慧,直至生命。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蒸蒸日上,激发了我入党的积极性,使我看到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体会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在党组织的激励和指导下,才会有新的进步,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才能充分地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党员及群众拧成一股绳,产生更大动力,更好地为建设美好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随着文化知识的增长,我对党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加入到党组织中来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我在平时更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学习党的理论认识,用党性时时刻刻来武装自己,在实际行动上,积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工作中更好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的人民群众和党员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必将屹立于东方,屹立于世界之巅,实现伟大的崛起。每当想到这些,我都感觉到自己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自己的思想随之升华。我觉得党是萦绕我心中的一个梦,也是我心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在今后的日子里,在这属于青春的道路上,我还将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向前,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此致敬礼!

汇报人:***。

20**年**月**日。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七

我们班近年来的近视学生越来越多,我想知道一下其中的原因。

想让我们班戴眼镜学生的数量减少。

近视背后的“真实原因” 。全市中小学生近视率惊人,小学达到20%~30%,初中达到40%~50%,高中达60%~70%,高中高年级甚至达到80%~90%。这个结果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小学生40%,初中生60%,高中生70%,大学生76%。现在全国戴眼镜的中小学生已经非常之多。我想出了几点原因:

1、看电视距离太近

2、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不合理饮食

9、看激光

10、在车厢里看书

11、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我想出了几点办法:

1.看电视的距离要远、时间要短。

2.写作业时姿势正确、端正。

3.不要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4.不要在晃荡的车厢内看书

5.要认地每天坚持地做眼保健操。

因此我们以后都要做到这几点就可以预防近视、远离近视,让近视离我们“十万八千里”。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八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只有他们健康发展了,祖国才有强大复兴的希望。为进一步了解我区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近期,区教委基教科对各直管学校、乡镇各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德育调查活动。调查在我区城乡12所小学,18所初中、5所高中中进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内容涉及学生的理想与追求、自我认识、基础文明、亲子关系、兴趣爱好、两性交往、法制意识、心理状态等8个方面。调查兼顾了城市、农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能反映我区中小学生的真实现状。在此基础上,区教委组织各校德育骨干进行数据统计、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形成报告材料,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依据。

(一)理想与追求。

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现代、更人性,也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这是社会的人本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无庸质疑,这一代的中小学生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他们的独立性很强,不来虚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却有扎实的追求,虽然在太强调自我的时候可能忽略了对别人的关照;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可能对社会的责任想的不多,但这些都不能否认这一代人本质的优点。

1、功利的学习目的,务实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的问题。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被问及“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时,多数学生选择了“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大众”。可见,昔日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天学生身上以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态度。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危机,暴富的神奇,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十分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将来。这种表现在城市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选择为自己而学习的比例均大大超过农村学生)。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倾向作为个人主义来批判,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肯定他们重视个人、重视个**利以及自我价值的倾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地关注自我,也会产生社会化方面的不良倾向,会产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老师们似乎也不再喜欢用高尚的道理来教育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于用“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来激励学生,他们认为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太过空泛,远不如小道理来得实在,但这些看似实在的小道理永远无法搭建起青年一带神圣的精神的殿堂。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滑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近年来,各中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分数渐渐成为老师们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于“授业”,却渐渐忘却了“传道”的责任。长期流水线式的工作方式让中学老师们对教育的神圣内涵日渐麻木。这一点在“非典”肆虐之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危难当头,大战在即,中学老师们的热情与责任心远不如小学的同行。在这种功利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氛围之下,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表现出迷茫与困惑,这种困惑在初中生身上最突出,调查显示:初中生选择“说不清楚为什么学习”的比例远远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识却鄙视劳动。

在被问及自己理想的职业时,学生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再也没有过去“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那种异口同声,可见当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远胜与前人。希望成为高级知识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数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选择做一个机关工作人员,这三项合计人数接近80%,想当老板的人并不算多,仅占16.7%,只有愿做知识分子的人数的一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作用普遍认同,而且学生对金钱的态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们心中知识更重于金钱。但93.2%的学生还是趋向于收入稳定而丰厚的职业。

调查显示,选择做技术工人或农民的人数合计不到8%,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当前工人和农民的境遇和社会地位的确无法与其他几种职业相比。而且这一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即使农村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也远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学生劳动的机会更少。家长、老师仅对学生的成绩提出要求,甚至还向学生灌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事实上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学生中的大多数也将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大军,追求较高层次的职业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的态度既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因此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生产劳动的深厚感情是一项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3、长大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仍是孩子们的首选。

69%的学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2.7%的学生不想参加任何政治组织,希望自己成为**党派成员的学生占8.7%。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党的知识了解很少,但长期的教育使他们对党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动机的参与,但至少说明对党的支持与信任是当代学生思想的主流。这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文明。

1、基础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43.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4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随地吐痰。两项合计人数超过80%,这个比例应该远远好过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风景区会将吃剩的果核放在包里,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进敞开的别人的房间时会先敲门,这无疑是十分有礼貌的行为。有不少同学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处处展现着自己的道德素质,把口香糖吐在纸中扔进垃圾箱,公共场所低声说话,男孩子知道谦让和照顾女生等等。同学们都喜欢与有爱心,彬彬有礼,文明守纪的人交往,很少有人会喜欢一个总是不顾忌别人感受,行为粗鲁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识已渐入人心。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德育的方向从高高在上的政治说教转向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多年扎扎实实的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

但也要看到,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人们的感觉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在中小学生中十分普遍,这说明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完全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很多同学只是纸上谈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落实到行动上就不是这样了。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2、城市学生优于农村。

城市学生选择“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其中城市初中此选项比例为49.4%,农村为20.4%,相差29个百分点;城市高中为48.2%,农村为38.5%,相差近10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基础文明水平与物质环境密切相关,城市孩子的居住环境、公共活动场所、学校环境都大大优于农村。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学校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可喜的是农村小学生不随地吐痰的比例已与城市学生不相上下。文明的习惯需要长期的积淀,相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还会不断提高。

3、初中生行为习惯最差。

“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学生小学有45.6%,高中有43.4%,初中只有38.5%。而初中学生选择“能意识到,但做不到”或“认为做到做不到无所谓”的比例却远高于小学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释是:小学生听话,高中生已经懂事,初中学生最难管。诚然,初中正处于反叛与激变的关键年龄,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对师长的指令言听计从,而且还没有像高中生那样的自我修养意识,许多人对个性的理解极不成熟,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初中学生把奇装异服当作“美”,把污言秽语,不拘小节当作“酷”,初中生的违纪率,和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率都要高于小学和高中。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小升初考试的废止,小学素质教育渐入正轨,小学生的基础文明习惯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优秀初中毕业生的集合(本次调查职高比例较小),诸多习惯差、学习也差的学生没有机会进入高中校门。因此,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初中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对升学率片面追求,使初中德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实效性也大不如小学和高中。

初中是人生的关键年龄,此时的学生逐渐开始形成关于人生的最初的观念,行为习惯也渐渐定型,此时的教育往往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抓好初中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九

xx暑假已经到来,许多的学生放假在家。他们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参加各种补习班,或外出旅游等等。假期本就是一个放松的时间,可以随性所欲。

二、问题的`提出。

轻松愉快的暑假是每一个中小学生所向往的。那么,在暑假期间学生们又在做些什么呢?他们是在家复习功课,和父母出门旅游,还是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养自己的特长等等。中小学生的暑假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们的暑假究竟该怎样度过?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对当地的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进行了调查。

三、正文。

现在多数的家庭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平时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可到了暑假,学生常常是自己在家。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看管,这些未成年人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吗?处在这样一种无组织、无规律的生活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是最大的隐患。

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超过6成的学生在暑假期间是独自在家,没有父母或其他大人的照看。他们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看电视,什么时候出去玩,什么时候参加课外的补习班……尽管每个学生的暑假生活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内容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网吧是多数学生打发假期时间最常去的地方,另外,暑假天气炎热,很多学生为了避暑去野浴,这都是很危险的行为。据调查,本市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整天泡在网吧或是游戏厅里,给孩子们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也给家长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家住本市湘北市场姓王的同学,今年14岁,暑假的第一天进游戏厅玩耍,另一个姓杨的同学上前找王要游戏币,王不肯,杨便操起椅子向王猛砸,尔后又用木棒打其后背,将王打得鲜血直流,晕倒在地,终因抢救不及时,流血过多而死亡。又如一姓胡的孩子暑假在家无所事事,便和几个同学去附近农村的坝里游泳,胡本来还会游几下,但由于水草缠身,一时慌张,弄不清方向,他拼命地往深水处挣扎,终因体力不济而活活淹死。其年近七十的奶奶突闻噩耗,一时支持不住,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而死亡。

如果这些学生有大人的照看,有人来管理他们的生活,这些惨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但既然已经发生,我么就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时间的再次发生。

暑假的时间很长,很多家长并不放心把孩子单独放在家里。于是,家长为孩子报学习班,既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又能让学生的生活有些规律,毕竟学习班里有老师看着学生,情况会好些。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32%的中小学生在暑期中参加了课外辅导班,但喜欢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孩子数只占6%。数据显示,家长在孩子学费上的支出占所有支出的65%,学习科目主要集中在英语、计算机、数学、文艺等方面。其中,28%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参加暑期活动来提高学习成绩,26%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所以在暑假期间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的学生背着书包坐公交车到各各学习班上课。商家也看准这个时机,开设各类的补习班招揽生意。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十

××集团xx年职工思想状况调查活动总结xx年是集团实施项目带动,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为配合集团开展各项具体工作,6月27日集团党委工作部下发职工思想调查问卷。目前,调查问卷的填报、审核、汇总等各阶段任务均已完成,现就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调查活动的目的以及数据统计方法。

调查问卷包括31个问题,涵盖思想、工作、生活、学习情况等多个方面,该问卷可以比较细致的了解集团员工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掌握员工收入,学习提高,个人发展,改革观等方面的思想状况,从而可以作为今后集团制订工作方针的辅助参考。

此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33份,为尽可能在较小的范围内更好的了解职工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在统计过程中将调查表依照政治面貌、年龄、工作岗位三个标准进行了三轮统计,同时每一轮统计又细分为工作态度、对待个人能力、改制的认可、与企业精神文明的契合、个人收入、对政治的关注这六个方面情况的考察。具体统计数字见附表。

二、调查活动统计结果的详细内容及说明。

1、以不同政治面貌为标准进行的第一轮统计(数据见附表)在工作态度方面,党员队伍中的82%工作的态度很积极,这个数字远高于共青团员队伍和无党派人士队伍,这说明,集团的党员队伍工作心态是很端正的,可以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这个数字还可以说明集团党建工作是比较有显着效果的。共青团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相比之下就比较低,说明在工作中还存在不良情绪,在心态方面有待调整。无党派人士的工作积极性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这一方面说明集团在今后工作要加强对这个队伍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个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优秀分子,应借即将开展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个契机把他们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

在对待个人能力方面,三支队伍中对学历提高的愿望程度均超过了80%,对个人技能提高的渴望程度更是超过了90%,这说明我们的员工队伍在工作上是很要求上进的,从而可以反映出我们的集团确实成为了一个学习型企业。党员、共青团员、无党派人士这三支队伍需要企业提供培训机会的程度分别为18%、30%、12%。这个数字如果放到全体员工范围内是非常大的,那么应该可以认为,我们的企业在今后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包括学历、专业技能的大范围的培训。另外,党员、共青团员、无党派人士这三支队伍认为自己在集团中的发展的可能性分别是60%、30%、53%,这个数据可以证实我们的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晋升机制,为员工的工作心态提供良好基础。

在对改制的认可方面,对辅业的改制党员队伍认可程度为60%,要高于另外两支队伍。但可以发现,总体上讲约有45%左右的员工对辅业的改制抱有疑惑。对分配制度改革情况与上述基本相似,仍约有总数50%左右的员工对分配制度改革抱有疑惑。在今后的.工作中,集团要针对辅业的改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员工进行扎实有效的教育,打消存在与员工队伍中的消极因素,从而使企业的改革工作得到更好的推进。

在与企业精神文明契合方面,党员、共青团员、无党派人士这三支队伍认可企业解决问题能力的比例分别为82%、52%、66%,重视企业文化氛围的比例分别为50%、35%、66%,在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的比例分别为20%、16%、16%。以上数据显示,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做到深入人心,不同岗位的员工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进行深入沟通,切实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这三支队伍对集团的前途的信心程度分别为77%、60%、87%,这组数据验证了我们的队伍是朝气蓬勃、充满干劲的。

在对待个人收入的心态方面,有超过半数的员工渴望提高工资。这个结果与社会的大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无可避免。

在对政治的关注程度方面,党员、共青团员、无党派人士这三支队伍对政治的关注比例分别为73%、60%、84%。这一方面反映了集团的员工对我们政党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员工非常迫切了解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方针政策的愿望。

2、以不同年龄段为标准进行的第二轮统计(数据见附表)在工作态度方面,在45~55岁这个年龄段有87%的员工可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相比之下,26~35岁这个阶段的员工只有21%在工作中有良好的心态,其余两个年龄段的结论数据介于他们两者之间,这组数据可以充分的反映不同年龄段员工的心理成长过程以及随之产生的变化,并因此可以体现,我们的员工在能力以及心理方面是正常发展的。

在对待个人能力方面,四个年龄段的员工都在很大程度上希望个人学历和个人技能得到提高,其中稍微不同的是45~55岁这个年龄段的员工对提高学历的要求偏低只有78%,从年龄角度上讲,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25岁以下、26~35岁、36~44岁、45~55岁这四个年龄段的员工希望企业提供培训机会的比例分别为45%、27%、43%、48%。这个结果所体现出来的结论和第一轮统计是相同的,说明企业给予培训机会很有必要。对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信心情况,25岁以下员工所体现出来的数值比例是64%,这个结果远远高于其它三个年龄段的员工,说明这部分年轻员工是有理想和抱负的,这很有利于我们集团立足于未来的长远规划。

对改制的认可方面,25岁以下、26~35岁、36~44岁、45~55岁这四个年龄段的员工对辅业改制的认可程度基本在50%和65%之间浮动,对分配制度改革的认可都小于50%,甚至26~35岁这个年龄段的比例低到了27%,这两组数据可以说明对分配制度改革的宣传要加大力度,要向员工作好企业改制的教育与宣传,同时让员工明白企业改制的意图和因此所带来的企业发展和个人利益的获得。

在与企业精神文明的契合方面,数据落差较大。对企业解决问题能力认可程度方面,前三个年龄段的统计数据都低于30%,但45~55岁范围的员工却达到了89%。以下的关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比例前三个年龄段都低于15%,但45~55岁这个年龄段的员工却达到了36%。这两方面的数据可以很好的验证一个结论:这一部分员工大部分是参与集团创业的元老,他们见证了集团的风雨,在付出辛劳的同时得到了企业给予的福利,而其他三个年龄段的员工因为缺少这段经历,会对很多问题有所怀疑,这说明,要寻找一种方式把企业的一贯原则让员工切实领会,使员工打消疑虑。在心理上认可企业的文化与传统。对企业前途的信心方面第一、三、四个年龄段都高于60%,这是一个可喜的结论,客观上反映了我们集团的能力和员工的向心力都是很强的。

在对待个人收入的心态方面,结论和第一轮统计结果在这方面的是相似的,这里不再过多说明。

在对政治的关注程度方面,25岁以下、26~35岁、36~44岁、45~55岁这四个年龄段的员工分别为77%、55%、70%、91%,由这组数据可以发现与第一轮统计结果相似,这里也不再过多说明。

3、以不同工作岗位为标准进行的第二轮统计(数据见附表)在工作态度方面,科级以上干部积极工作的程度为100%,一般管理岗位积极工作的程度为88%,而操作岗位和技术岗位积极工作的程度只有60%和5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价值的体现程度和工作的积极程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在三轮统计中这方面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的员工对学历提高渴望的原因。

在对待个人能力方面,操作岗位和一般管理岗位对提高学历的渴望程度分别是90%和100%,技术岗位和科级以上工作岗位对提高学历的渴望程度稍低,分别是70%和75%,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到我们的企业在对人才进行评价与晋升时对学历的考虑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这是激励员工努力提高个人学历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个人技能提高的渴望都达到了90%以上,由以上两组数据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我们集团的员工队伍有很浓厚的学习风气。操作岗位、技术岗位、一般管理岗位、科级以上四类员工队伍对企业提供培训机会的渴望在35%左右,这个结论在总体上讲与前两轮的统计结果没有出入,这就对企业提出了一个很恳切的期望。认为自己在企业中可以得到发展的比例分别为38%、36%、75%、64%,通过这组数据与员工对个人能力提高方面的数据相结合不难看到,集团已经在员工队伍中树立了如下一个正确的观念:能力的高低和晋升几率的大小是成正比的。

对改制的认可方面,操作岗位、技术岗位和一般管理岗位、科级以上岗位在对辅业改制的态度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提高操作岗位和技术岗位的员工对辅业改制的认识。对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总体上看有40%的员工存在疑虑,应通过有效的方法改变这一状况。

在与企业精神文明的契合方面,操作岗位、技术岗位和一般管理岗位、科级以上岗位在对企业解决问题能力的认可同样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分别为35%、14%和85%、100%,这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企业在解决员工困难方面的侧重程度,这种侧重会影响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尽可能的改变这一情况。在重视企业文化氛围方面操作岗位67%的比例远远高于科级以上岗位25%的比例。这个数字能够验证高学历员工比例偏低的操作岗位对文化氛围的渴望和认可。对企业的信心程度和在涉及利益冲突时牺牲个人利益的比例体现在这四个岗位的统计结果是逐级递增的。科级以上岗位在这两个方面的比例分别是93%和53%,这两个数据说明我们企业对管理人才的管理机制还是很有效果的。

在对待个人收入的心态方面,与以上两轮统计数字不同的是,科级以上岗位渴望提高工资的比例只有8%,这个数据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企业没有管理人才流失的危机。但技术岗位的渴望比例高达50%,说明我们的技术人才面临流失。

在对政治的关注程度方面,统计结果和第一、二轮的统计结果是很相似的,这里同样不再过多说明。

三、调查统计结果的结论。

目前,集团已进入快腾飞、大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人才支撑事业,事业孕育人才,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可喜的一面,比如我们的员工对集团的发展还是非常乐观的,我们企业的向心力还是很强的,特色的企业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但同时,一些不良的现象也体现了出来,比如对员工的培训程度不够,部分职工对企业改革改制的认识还存在不足,技术人才面临流失等等。

党委工作部xx年8月12日。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十一

摘要:中国中小学择校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很多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是,每个学者的切入点不同。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择校问题,总结分析出了中小学生择校的原因,择校的费用问题,不同的人群对择校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过度的择校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利弊。最后,寻求一些切实可行方法,努力让教育事业朝着正常的、更好的轨道前进。本课题的研究,对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遏制择校行为、切实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字:择校现象;教育资源分配;中小学教育。

一、择校现象简述。

二、择校择校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

选择择校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近年来,择校热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择校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批评择校以“钱”或“权”获得教育的机会,有悖于机会平等的教育理念;批评学校收取择校的费用,这些预算外的资金在体制外流动,给学校腐败带来了可乘之机。择校对学生的前景来说,虽然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但是,择校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影响。择校即有优势,也有弊端。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对中小学生的这小情况进行调查,目的是更好的了解择校现象的本质、了解择校背后的一些社会现象。以便我们对择校现象做出更好的判断和理解,合理安排好中小学生的择校生比例,让教育资源在公平利用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要的调查对象,选择该对象的进行调查的目的有:(1)在这个学校里,择校现象比较明显,有近一半的学生是择校生,每个学期都会有学生的流进和流出,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性质是一样的。(2)我在这个学校实习,对这个学校的情况比较了解,再加上之前听过关于这个学校里的择校的消息,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好奇。(3)这个学校有一个和特殊的情况,很多学生都是进城务工子女,这个现象也对择校产生了影响。

三、调查研究使用的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方法有:典型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

典型调查就是对学校里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择校生进行调查,他们当中有的曾经经历过多次的转学。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非全面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初步分析,有意识地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1]。

访问调查主要就是对一些特定的目标进行走访。本次调查中,访问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家长。

四、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

现在,一场中小学生的大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围绕择校开办的奥数班、特长班等各类“培优班”也照旧红火。更令人惊讶的是,择校风甚至波及到了幼儿园,使幼儿教育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

如此择校热的背后,有家庭和社会教育观念、成才标准的问题,而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2]。毋庸置疑,在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一些地方,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多年来采取的“效率优先”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造成的。

经过调查,我把择校热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经济条件方面,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调高,人们在物质条件已经满足的情况下,开始向更好的精神条件方向进军。虽然城乡居民的教育消费能力都有在提高,但同时社会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在加上,对于教育,“赢在起点”是现在大多数家长培养自己子女时所持的态度。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和孩子对高质量教育需求增长,每位家长都希望子女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日后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境地。因此,就造成成富裕家庭和有权有势的家庭占据择校主导权,让经济上的劣势变成了教育上的劣势。

(2)社会的角度,优质基础教育与高中后教育的供给规模和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且对一些学校还不满意、不信任,致使家长把视点放在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另外,由师资和生源导致的不平衡,是“择校”现象日趋严重的另一个因素。

(3)在制度设置上,国家颁布的关于就近入学的政策,也就是以户口为基础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强制性行政择校方式,让很多不好的择校现象产生[3]。国家政策的颁布也是偏向重点学校,让一些城区中学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而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一些中学希望收取“择校”费来补充办学经费,这也是“择校”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昆钢三小办学成果一直都很不错,学校曾经一度被评为“优质学校”,教师们兢兢业业,努力为孩子们的成长着想,一直以来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本地户口学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转出去,主要是因为这所小学里面大部分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孩子比起城里的孩子有点顽皮,个人卫生也不是很好,再加上父母的不够重视。让本地户口和成绩优异的学生的父母感到担忧,就不惜出钱把自己的孩子转到了一小里。由于这所学校的门槛适中,让越来越多的农村来的寄读学生选择了这所学校,久而久之,让这所学校里的择校生占学校总人数的一半。

五、择校费用。

择校费是很多择校生进入理想学校的门槛,也是学校补充自己财政的又一收入。家长和学校是择校费的支付方和收取方,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自己压力增大,尽一切的力量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因此,择校费就成为了双方都很关注的焦点。

六、不同人群对择校现象的看法。

(一)学生本人。

学生作为这场择校热的当事人,但是,真正对这个现象的了解很少。由于年龄的原因,很多事情都被父母包办了,自己只负责跟着父母走,好好的在学校学习就行了。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择校是由自己的看法的。

(二)家长方面。

家长是择校问题的主导因素。因此,对这个问题,很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家长为自己孩子选择择校的原因是不同的。有的父母认为择校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这是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的方式,是个人的自由。但也有一些父母认为,择校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但给自己带来经济上压力,而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有影响。

(三)学校方面。

如果择校是一场交易的话,学校就是这场交易的卖主,虽然择校生能为本校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学校也很清楚过度的择校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是矛盾的,既要为自己的收入考虑,也要为本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是否符合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考虑。因此,学校对择校的看法也是很重要的,关系到学校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声誉。

七、择校现象的利弊分析。

(一)择校的利处。

择校现象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长期以来,对充分吸引、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择校现象弥补了教育投入的不足。在政府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还相当不到位,城乡地区之间资源分配有不公平的情况下,各学校因为学生择校收取的费用应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给学校增加了大量的资金来源。

择校现象促进了学习的良性发展。一方面,为了追逐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总是尽力吧子女送到更好的学校去就读,学校又为了争取更好和更多的生源,这就产生了供求之间的抉择,学校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内涵,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和环境,争取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声誉。另一方面,在学校资金欠缺的情况下,学校只有招收更多的择校生,才能为学校的正常运转和自身的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来源。

(二)择校的弊端。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发展,有利处,也就会有弊端。过度的择校生对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来说,已经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了。择校虽然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比起原来更好的教育,但是,当优质学校里学生人数相对过载时,就会适得其反。而教育设备和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有很多的教学资源是被浪费掉的。在加上强烈的择校愿望把择校导入了交钱择校的道路上,这在冥冥之中就会滋生很多的社会问题,如:滥用自己的权势压人,社会行贿受贿现象,公立学校更加的商业化,学生之间更加的攀比等等。

八、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去的问卷有400份,收回372份,在收回的问卷中,被调查对象是学生的有248份(140名是择校生,108名是非择校生),家长73份,老师51份。通过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点。(2)人口流动选择择校,包括进程务工子女临时择校和居住地变迁的人的长期择校。学校选择择校生的原因,择校的学生能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成绩优异的择校生是很受欢迎的。

择校会带来的问题:(1)有些不是自愿择校的择校生,择校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困扰,特别是学到中途就转校的学生,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无疑会给生活带来不适应。(2)“择校”引发的生源不正常流动,使招生计划无法落实。“择校”使热门中学班额过大或扩班,造成教育资源紧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择校”引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规范的办学行为。(4)“择校”进一步拉大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级生源和经济收入的差距,直接挫伤了非重点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加剧了一批基础薄弱学校的办学困境。

九、提出解决的意见。

根据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原因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1)政府部门要增加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和偏远地区,保证教育资源的基本公平和合理的分配,师资力量的高质量建设。这样,就可以防止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水平而择校。(2)教育部门要完善和调整教育规章制度,对不合理和不好的教学现象制度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

(3)引导和教育人们正确对待择校问题,要认真考虑,而不是盲目的跟从,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4)学校要严格执行有关择校问题的规章制度,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择校生的数量,争取做到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教学质量的最大发挥。不能为了增加学校的的财政收入而忽略其它问题的大量接收择校生,要量力而行。

十、总结。

虽然一定的择校生是好的,但是过度的择校就会成为一种不好的社会问题。现在,择校热已经是一种过度的择校现象了,所以,相关的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的采取措施。择校问题与社会对教育、学校的评价标准有着密切的关联。提高公众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对择校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要让广大家长认识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理性对待择校行为,避免盲目择校和从众心理。应当加大对教育发展现状和政策措施的宣传,促使全社会全面、客观地了解教育发展情况,正确看待学校教育质量,增进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争取社会各界对解决择校问题的理解和支持。只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肯定可以从根本上遏制非理性择校之风。

目要简洁,而且精炼。在发放问卷调查阶段,需要与人沟通,这个时候,要站在被调查者的调度考虑问题,礼貌的和被调查者沟通,即使是有让自己不高兴或难堪的事情,也要理解别人。

我本次调查研究中,认真仔细地做好每一步调查研究工作,不仅很顺利的完成了调查研究的内容,整理好数据和资料,真正体验到了做调查研究的乐趣。而且,还对我国现代义务教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择校问题。我相信,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和分析,将会为我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做好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会带来了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十二

面对中小学教育,家长普遍反应教学方式、教育资源配置、教师人才结构失衡等问题,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困惑。现有教育体制,更多的强调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孩子都能按一个教育方式生产出来,无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特长和能力。如何有效的实施合理的教学方式,挖掘发挥孩子的潜能和特长,是家长最期望解决的问题。

以学生、家长两方面观点来看,学习的关注点和动力,学生占比66.9%,家长占比32%。区别于单一的成绩分数为重,更偏向以个人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强调孩子个性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孩子给提供不同的教育,只要在自身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充分的发展个人潜能就达到教育的目的。

3、家长对于教育的观念在逐步改变:个性化教育解决方案逐渐成为家长的首选。

区别于传统知识的教学课程,家长对于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游戏娱乐方式学习更为偏向,教育理念在逐步改变。

4、互联网科技化教育产品使用比例提升:中小学阶段互联网应用低龄化趋势发展。

随着互联网低龄化趋势的扩展,使用过互联网科技化教育产品的学生比例升高,占比49%,并有36%的学生近期想尝试使用,具有较大的空间基础。但由于该年龄层的特殊性、自由支配时间少、家长具有购买决策权等原因,学生使用习惯有待培养。

学生选择在线学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学习时间地点更为自由,可选内容更多,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并安排学习进度,相对于线下面授形式,费用较低。

6、互联网科技类产品服务使用呈上升趋势:工具类学习产品使用比例较高。

学生使用互联网科技类产品服务,主要包括工具类产品、网校类、题库类产品等。其中工具类产品使用比例较高,占比71.89%。

7、移动终端渠道使用比例提升:以pc端为基础使用渠道,平板电脑、手机使用比例提升。

目前学生运用pc端进行在线学习仍是主流,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民规模的增长、移动智能终端的多样化,移动端将会出现较大增长。

单一传统面授或者互联网教学的模式,都不完善。把两者结合起来,基于面授,配合科技产品服务,是一个教学的循环过程,更利于学生的互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拓。

9、多数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遵循“预习、学习、备考、巩固”的有效循环过程。

针对中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和习惯进行调查,能够按照一定方式学习的学生,并遵从“预习、学习、备考、巩固”的循环模式,占比72.7%,也同样存在59.7%的学生,单一以备考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十三

近年以来,公安交警队伍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对民警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欣喜的看到,通过“三项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的开展,五条禁令、四项禁令、三个坚决、二个不准及警车使用四项禁令等规定的出台,交警队伍的精神面貌、纪律作风、廉政意识、服务意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队伍建设正在朝着正规化、制度化、高效化的方向前进。然而,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一些民警经受不住腐蚀和诱惑,我们的队伍管理出现了一些真空,政治思想工作在不断地淡化,民警违法违纪的案件不断发生,给公安交警队伍的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管理上的漏洞,在此,笔者以多年从事基层政治思想工作的体会对当前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找到其深层次的原因,并试图抛砖引玉,找到加强队伍建设的良方。我认为,当前交警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五多五少的现象。

一、强调交通管理业务工作多,政治思想工作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法律赋予交警的职责就是维护道路的安全、有序、畅通,当前的各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交通民警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用在了各项中心工作任务上,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在考核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时侧重点也往往放在业务工作上,业务工作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有兑现的奖惩措施,但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却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也没有一个合理的奖惩措施,政治思想工作的底线就是一个单位、一个民警不出现违法违纪的问题,从而人为地降低了政治思想工作的标准,长期以往,政治思想工作的教育方式单一,跟不上形势,对民警批评多,教育帮助少,挫伤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政治思想工作和交通管理业务工作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

二、素质一般的民警多,高素质的民警少。

按照《人民警察法》的规定,对人民警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素质低劣的人进入到公安队伍,有的素质差的民警甚至走上了领导岗位。当前,一些民警不注意自身修养,忽略了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宗旨,不注意学习,执法水平偏低,对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及一些规定不能熟练运用,在上路执勤、处理事故过程中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依法办事,适用法律法规及条款错误,方法不当,从而导致纠纷增多,队伍建设的基础十分薄弱。

三、民警讲玩乐的多,讲学习的少。

现在很多民警还没有下班就考虑到哪吃到哪喝到哪玩,仿佛这一辈子不吃点喝点玩点人生就没有意义了,从而在队伍中形成了一股吃喝玩乐的歪风。一些民警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可言,因此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还有的同志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对新问题、新事物缺乏认识,墨守成规。少数人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起来懒散懈怠,避重就轻,怕苦怕累。

四、民警执法思想模糊的多,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少。

当前,相当一部分民警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特权思想,在思想上仍然以“管人者”自居,面对群众时自认为“高人一等”,“冷硬横推拖”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人执法思想模糊、执法理念不清楚,业务知识不精,甚至出现执法不严、程序不规范、罚人情款、态度款的现象,严重伤害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造成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产生强烈反感,投诉现象增多。同时,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民警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不牢,一旦受到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的侵蚀,容易出现违法违纪现象。一是执法利益化,丧失原则,借执法权力搞创收,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报”;对车辆违章,只罚款不纠章,从而导致事故隐患依旧,甚至超标准收费,行业不正之风屡禁不绝。二是执法商品化、丧失权威性。少数民警尤其是车辆挂牌年检、驾驶员考试及热点岗位的个别人员,把权力当做实现私欲的工具,知法违法,执法犯法,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权情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表现为索贿受贿、敲诈勒索和徇私舞弊、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行为。三是执法情绪化,丧失公正性。个别民警执法不讲规范程序,凭个人感情,对不配合的当事人往往采取强制措施或罚态度款,在执法过程中出现偏差,造成执法不公公的现象。

五、机关民警数量多,基层民警数量少。

近年来,公安机关年年进人,但奇怪的是,基层的队伍不见扩大,反而停滞不前,在一些基层单位,领导和民警的比例失调,一线警力比例小,没有形成小机关、大基层的格局,导致机关的事情你推我、我推你。没人做,基层的事情做不完的怪现象。而且,在队伍管理上也存在种种弊端,如在民警的晋职、晋级、晋衔、奖励、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的问题;在干部提拔、使用上存在着腐败现象;在一些单位没有形成良好的奖励机制,百分计奖、等级计奖,年终评先进基本上流于形式,不达到奖励目的。这样,不仅起不到激励先进的作用,还造成民警精神不振,严重压抑了民警工作的积极性。

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

鉴于以上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我认为要从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入手,坚持政治建警、依法治警、从严治警、科技强警、从优待警,把好七个关,使我们的交警队伍真正成为一支党和人民放心的队伍。

一、把好政治关,将“政治建警”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强化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树立新理念,明确队伍建设思维导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民警的头脑。理论学习要结合工作实际,与时俱进,在实效性上下功夫,利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广大民警进行思想教育,使理论学习实现“三个转化”:即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法、转化为思想觉悟的提高、转化为高尚的人品官德,以此不断加强法制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使广大民警树立正确的执法思想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袭,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同时,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争先创优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士气,鼓舞斗志,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感召力、渗透力,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培养一流团队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新时期指导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进一步加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公安机关的立警之本、执法准则和力量源泉。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交警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推进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服务,就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民警的头脑,打牢民警的思想基础,不断提高广大民警的思想觉悟,使我们的队伍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二、把好领导关,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加强队伍建设,领导班子是关键,班子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队伍的建设和运转。领导班子成员要掌握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实施管理,开展工作。班子成员间要团结协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领导艺术水平和决策能力。要通过分批举办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或组织干部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使之全面提高素质,真正成为队伍建设的带头人。

三、把好制度关,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打造“服务型”、“公正型”警队。首先,要依据《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管理规章制度,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管理格局;其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优胜劣汰的干部人事管理机制。在选拨任用干部上,坚持按程序公平竞争,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良好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施展才能创造用武之地;三是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对队伍的监管力度。通过实行警务公开、案件告知、回访、错案责任追究制、明查暗访、聘请监督员及开展行风评议等形式,内外监督结合,形成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铲除违法违纪行为的“温床”,遏制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四是要建立科学的岗位目标责任考评机制,结合实际制定工作目标和业绩考核标准,定期认真考核,及时兑现奖惩,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四、把好查处关,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切实解决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早抓、真抓、主动抓的方针,以贯彻落实“五条禁令”、“四个坚决”、“三项禁令”为契机,对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发现,敢于揭露,果断整改,决不姑息迁就。对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民警要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改正。对于队伍中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件要依法从严处理,同时加大自办和督办案件的工作力度,重大案件除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还要按照《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五、把好教育关,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民警综合素质和执法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构,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改革教育培训方式,拓展教育培训内容,建立“上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高层次走向培训”的教育培训体系,由单一化、传统型培训向多元化、科技型培训转变。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规的实施,对民警进行分期、分批、分级培训,注重质量,讲求效果,重点培养“一警多能”的应用型、科技型人才,以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另外,还要组织民警深入到群众中去体察民情,例如组织路面执勤民警搭乘长途汽车体验驾驶员生活;组织事故处理民警以当事人的身份,参与事故处理;组织车管民警以普通百姓身份到异地车管所办理业务。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启发民警换位思考,让民警实际了解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发现交警执法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和责任心,端正执法思想,树立执法为民服务的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六、把好后勤关,提高后勤保障质量,切实做好从优待警工作。交警部门要立足长远,面向基层,建立一套完善的后勤保障机制,在当前财力有限的条件下认真做好从优待警工作,切实解决基层民警的后顾之忧,在工作、生活的等方面多为民警办实事,办好事。这是稳定警心、激发潜力的重要前提之一。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领导责任制,增强管理者的责任心。要将队伍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领导,建立责任制,下达责任状,增强管理者的责任心,同时,坚持从优待警,关心爱护下属,增强队伍管理的凝聚力。从各个方面关心爱护民警,同时注重提高基层领导干部自身的说服疏导能力,保护民警的进取心和参与意识,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依托、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绿色”环境。从而激发广大民警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提高整个公安队伍的凝聚力。

七、把好科技关,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缓解警力不足矛盾。警力不足是公安交警部门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当前编制有限、实有警力不足的情况下,基层民警常常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思想难以稳定。因此,必须坚持科技强警,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增强民警工作效能,缓解基层警力不足问题。一是要坚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利用科技对现有装备和设备进行改进,使之做到物尽其用。二是要加快交警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提高信息共享能力,扩宽通信覆盖面,实现县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信息化、自动化。三是要不断将先进科学技术、科技装备运用于路面秩序管理、车辆管理、事故现场勘查、技术鉴定、事故预防等方面,进一步发挥科技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另外,还要注重对一线单位的科技投入,加快基层管理部门办公现代化建设,将有限的警力从传统滞后的工作方式中解放出来。

当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展开,我们交警队伍应该牢牢把握住这次机会,下决心、下大力气改造我们的队伍,使交警队伍成为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训练有素、业务精通的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力量。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十四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在为期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里我对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一: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乡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乡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乡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一)、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我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二)、现状二:师资力量薄。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三)、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我的家乡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四)、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五)、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六)、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我在大山包乡马路村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据调查我所在的乡镇实验学校,截至目前,尚有1300多万元的不同债务。可见,农村学校尤其是“国有民办”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面对两种性质的学校,面对两种相差悬殊的教育质量,面对掌上明珠的儿女和捉襟见肘的家庭境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处于两难境地。那就是,如果读免费的公办学校,家长将无经济负担,但由于本乡镇质的师资被强行抽调到“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因此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读“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孩子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但家长要却付出具大的牺牲。这种两难境地,正是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中考制度的改革,像我家乡这样的“民办”学校面临的冲击和生存的风险与日俱增。

(七)、现状七: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

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主要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进而流失的一些主要原因。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意识淡薄,追逐个人名利、动辄跳槽厌教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厌教的表现不仅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建立,同时也是导致学生厌学之风的重要诱因之一。家长们认为孩子升学无望,纷纷通过各种关系把孩子转到区直学校就读,家庭条件较差的便索性让孩子辍学。

三、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根据调查的情况,我和我的老师同伴们建议,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应当采取以下策。

(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师,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完善农村教育资源尤其师资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减负”。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的推行所谓的“末位淘汰”机制,广大农村教师因担心自己本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不惜起早贪黑长时间同学生泡在一起,致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一些学生由此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有的教师生怕下岗,便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长期自主加压,延长工作时间,更有甚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据调查,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由于担心教学质量而整日吃不好睡不香者大有人在,尤以45岁左右中年教师最为突出。此外,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边户”(夫妻只有一人有固定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个人收入有限,他们往往身心俱疲。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四)、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业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抓紧这时期的德育工作,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正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致使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一时无所适从。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有机结合传统美德,把握新时代特点,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教育的全过程。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环境,为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深化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国家要着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六)、针对我乡“国有民办”实验学校举债办学、举步维艰,而且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冲击较大,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状况,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依法进行收购,恢复公办学校的名分,并且将优质的师资资源与另外几所义务教育中小学进行平衡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分期偿还建校债务,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促进我乡义务教育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进程。

(七)、针对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死灰复燃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失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要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从而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一盘棋工程,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八)、回归农村之路和走向城市之路。

1、“回归农村之路”的历史实践。

上世纪20年代,晏阳初、梁潄溟和陶行知等人发起近代的“乡村教育运。

动”,力图改变农村的边缘化境遇。

晏阳初提出要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期望能使中国农民成为富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能够创建新中国的“新民”。

梁漱溟借助中国乡村治理的传统资源,在农村创办村学、乡学和乡农学校,试图以乡村学校为载体,综合性地解决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和自卫等问题。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并立下“募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计划,发誓要从根本上改造“把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不会生产劳动,只想往城里跑的农村教育。为此,他提出“教育与农业携手”、“为农民服务”等原则,作为改造乡村教育的纲领。

“乡村教育运动”虽然没有改变农村教育边缘化的境遇,但其意义是深远的,提出的以农为本的农村教育理念,对当今的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2、当今“回归农村之路”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要解决农村问题,必须重新重视发展农业,推出“新重农主义”,通过努力,使农业收入从总体上有可观的增长前景。而农村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所以农村教育应该培养出更多能够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人。

部分教育学家和学者提出,农村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当地的自然、文化环境,联系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背景,为他们提供在当地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农村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能改变自身生存状态和当地面貌。因此,应该积极推行以教授“本土化知识”为职志的素质教育,改革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让教材适合农村是重要的,让教育适合农村,培养农村孩子具备适应外部和本土两种环境的知识与能力。

3、“走向城市之路”的观点。

与“回归农村之路”观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试图维系“田园风光”的浪漫幻想,任何“反城市化”的主张,都会被现代化的大潮席卷而去。一些学者认为,农村问题和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加速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通过职业意义上“消灭农民,将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逐渐融入社会产业分工、并逐渐提升其劳动技能的过程,它是社会现代化无法避免、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预期,当城市化率达到75—80%的时候,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也就基本上解决了。

在这一思路下,农村教育问题就会在“消灭农民”后,被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自然而然地“拆解”掉。从统计调查来看,我国现在每年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所以,学校要担负起社会“上升阶梯“的职能,把更多的农民子弟送到城市去;传授的知识,是能使未来的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打工生活的要求。农村教育要配合经济体制的转轨,积极跟进与创新,使农村学生—未来的农民工,有效地完成的城市化过程,完成其从职业、身份、文化心理向城市社会的转化过程,防止一种脱离主流社会的边缘化群体蔓延扩大,从而防止出现贫民社会,实现公平、和谐的社会格局。

四、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受益匪浅。在此,真诚感谢学校团委给予我这次难得的接受锻炼教育的机会,真诚感谢家乡父老给予的配合支持。

五、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书声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校党委和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恩师谆谆教诲和学友的相互勉励下,发奋苦学,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十五

一.现象。

择校是近几年我国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的择校与我国规定的及社会上认为的义务教育相悖,与我国规定的免试就近入学相抵触。社会上的呼声大部分是批评和反对,而学者们的意见也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如今基础教育选择制度在各国教育领域大行其道,而在我国学校的选择尚未得到真正的倡导。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择校现象应运而生。关于学校的选择一直被认为是引发教育不平等的教育现象,我国也多以限制择校为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与市场竞争体制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学校选择和家长择校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的一种主要制度和措施,并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定。在我国择校的矛盾日益激化,是全盘否定还是大力推行,择校是否会使社会的不平等愈演愈厉呢?20世纪90年代以来,择校问题成为我国多数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关于择校问题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是建立在研究人员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缺乏来自实践层面数据的检验,无法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和解决择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家长选择学校,使得学校需要雇佣和保留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因而,择校可能会影响学校教学岗位的设置和对教师的付薪。人们也许以为择校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会很慢,但至少可以说这种观点不是完全正确。在择校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对于择校的看法是怎样的?持肯定还否定的态度,择校是否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增加更多的工作负担,对于教育技能和管理技能上是否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原计划抽取60所学校,其中小学12所,初中18所和高中30所。每所小学共有2个年级和2个班级,每所初中共有2个年级和2个班级,每所高中共有1个年级和1个班级,合计共有班级90个。每个班级一名教师填写问卷,计划教师问卷发放90份。由于各区学校配合情况不同,择校又是相当敏感的问题,所以实际抽样学校只有48所。此外,教师的工作繁忙,教师问卷中一些问题与政策相关,所以回收率一般。我们回收了丰台区、海淀区、门头沟区、西城区、朝阳区、昌平区、宣武区7个区,共46名中小学教师问卷,其中小学教师共8人,初中教师25人,高中教师9人;男教师10人,女教师36人。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于择校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择校生对于教师的影响等基本情况进行了频数分析;对于教师认为“择校的原因”和对“择校的看法”进行了多选题的统计分析;对于教师的月收入和课时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对于择校前后的家访次数进行了配对t检验;在考察有择校生是否会对教师的收入带来显著影响时应用了方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各种文献的参考和借鉴,得出相应结论,并在报告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原因13128.2%。

学校的老师素质好原因23330.0%。

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原因32220.0%。

交通便利原因476.4%。

有特色教育原因51311.8%。

有亲戚朋友在这里工作原因643.6%。

在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的原因中,共有42个有效案例数据,4个缺失值;其中42人共做了110次回答。有31人次选择“学校的教学质量高”,33人次选择了“学校的老师素质好”,还有22人次选择了“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42人做了110人次的选择,其中pctofcountresponses:选择原因1——“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占比例为31/110=28.2%;选择原因2——“学校的老师素质好”占比例为33/110=30.0%,选择原因3——“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占比例22/110=20.0%。综上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认为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更注重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而交通等其它原因,并不是主要的。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择校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结果说明,教师已经认识到家长择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素质要好,教师也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看出,特色教育也占据了选择原因的很大比重,所以中小学教育应朝着多元方向发展,重视特色教育,以满足学生及家长的特殊教育需求。

不同年级对于择校原因的分析。

66.7%。从整体上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高”要略高于高中教师对于这个原因的选择;高中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原因更看中“教师的素质好”,占88.9%,小学教师选择这个原因的相对比较低,占62.5%,而小学教师认为在“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这个方面在择校原因相对初中和高中老师要高,所占比例为62.5%,相应初中教师有48.0%的人选择这个原因。我们会发现到了高中,“交通便利”要比小学和初中重要很多。而小学则对于是否“有特色教育”非常看重,占62.5%;在高中,几乎没有选择“有特色教育”这个原因。发现“有亲戚朋友在这里工作”高中教师比初中和小学教师要认为重要的多。

在学生问卷中,高中学生的交通工具大部分是自行车,所以到了高中家长会把交通便利放入择校原因的主要方面,学生到了高中有了很高的独立性,绝大部分学生不再用父母接送。在小学的教育中教师认为特色教育会很大的吸引择校生。可以看出,现在儿童教育中家长更多看中孩子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则择校的时候会考虑到学生的特长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不容乐观的是高中对于特色教育的重视程度太低。高中生在择校时,几乎不再看中“特色”教育,而更多看中“教师的素质好”。由于我国的高考压力大,高考成为绝大部分高中生的必经之路,无形中高中学校在选择教师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高中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有亲戚朋友在的学校,这样会便于有“大人”看管自己的孩子。高中教师普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所教的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的教师都会把孩子放在“身边”。其重要原因是:

3、便于找到辅导孩子的教师,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总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辅导老师,而且可以请老师多多知道和帮助。

四、主要结论。

(一)小学重视特色教育,而高中则相反。小学对于是否有特色教育非常看重,这是很好的一面,但是高中对于特色教育却非常低,这似乎也体现我们的高中教育对应试教育格外关注。到了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到达了顶峰,为了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家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不惜用重金来选择重点学校就读。从教师的角度看出,到了高中阶段,家长择校不再重视特色教育,而更多地注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学生的特色教育到了高中似乎就停止了。这样发展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岂不是千篇一律,都成了考试的机器。

(二)家长择校时最为看重的因素是教师和办学质量。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时主要考虑的还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无论存在择校与否,这两方面都是管理学校中最主要加强的部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择校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次调查对教师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的影响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社会上对于学校的评价一方面是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就集中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

(三)教师认为择校费的收取应该视情况而定。教师从职业的特点还是倾向于对学生的培养,所以大部分教师认为“对于非常优秀的学生或特长应该免收择校费”,而对于“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差应该根据家庭条件的情况”。教师对于这个问题更多不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提出了看法。有时,这种从单纯的教育资源利用角度上看待“择校费”是不合乎市场竞争的,但未尝不是一种合乎人道和教育公平的视角。

(四)择校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对其职业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但其收入并没有明显上升。“择校”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技术和班级管理技能的要求,而且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工作时间。虽然并没有给教师带来巨大的负担,但是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接受择校生后教师家访的次数明显提高了,择校加大了教师课下的工作量。值得关注的是加大工作量的同时,择校对教师的收入却是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五)择校生的加入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班级成绩。由于择校生的加入,教师认为会对班级的成绩带来一定的影响,会降低班级的成绩,而对班级的学习氛围的影响不是非常明显。择校生由于学习方法不理想往往成绩会低于其他同学,但是择校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好的。

五、建议。

行为要公开,杜绝暗箱操作的方式。要引入社会评价和中介机构评价的制度。

(二)均衡各个学校之间的办学力量。由于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不同,致使“择校”现象加大。目前,国家对于“重点”校和“示范”校的投资力度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当然在教师的待遇方面也是不同的。所以很多教师会利用一切机会进入重点学校或者示范学校,在人力资源上也产生了很大的流动性。北京很多普通学校都成为了“中转站”,很多教师没有交上几年就离开寻找更好的学校。这样,好的学校更好,差的学校更差,产生了恶性循环。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还是不足的,为了更多的学生得到好的教育,国家应该加大对于普通学校的扶植,而不能一味地把资金和资源投入到“重点”学校和“示范”校。

(三)建立健全教师的按“业绩”获得报酬的机制。许多教师确实希望教师专业化,成为一个按业绩获得报酬的高生产力的人们的集聚地。但是,在教师领域很难,也很少体现这一点。从择校带给教师的问题看,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压力也提高,而且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技能要求和班级管理要求,但是教师普遍认为加入择校生后,工资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教师的工作量在工资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目前,有这样一种说法“教师就是一种良心活”。所以在拿着同样工资的同时,只能凭借教师的“良心”来把教学和教育工作提高,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评判方式。所以,应该建立、健全教师的是奖励和报酬机制,使教师的薪酬也能按“业绩”得到衡量,更好的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基础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上的差距,是依法维护我国义务教育全民性、公平性原则的根本保证,也是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矛盾的治本之策。对于工作不力,学校管理不良的基础薄弱学校,要从充实和调整领导班子人手,注意选配德才兼备、事业心强、懂教育会管理的校长,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六、结语。

择校作为当前社会矛盾在教育中的集中体现,对它的治理需要多种措施同时实施,而每一种措施实施后,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治理方式。这一切都决定了解决择校的负面性,同时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效率,需要有长期的、完整的战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非完美的状态,但是,不管怎样,就择校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对于培育社会理性选择行为,奠定素质教育改革的群众基础,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一次次的教育改革的课程改革,目的无疑是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水平,而对当代的中国教育而言,实事求是地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朝着理想的教育目标迈进,但通往完美、理想的教育的这条路走得并不平稳,一路总有障碍崎岖,如教育乱收费、教育公平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困难重重等问题,都在磕绊着教育完善化进程的脚步,有些问题甚至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其中中,小学阶段激烈的“择校问题”是当前社会反响最强烈的教育问题。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产生“择校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择校问题”的产生根源是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也就是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择校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何谓“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呢?在了解“不均衡”之前,先要明确“教育的均衡”。即指一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二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城镇、农村之间的均衡发展;三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四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就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经费不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样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必然结果,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即使是在同一地域内,由于历史、制度的原因,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性也很大,有些学校成为大家追逐的热门学校,有些学校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导致这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因素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地方重点学校的重视,对非重点学校的漠视,使得学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且忽视这种差距,对重点学校越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越导致好的学校发展得越好,不好的学校越来越不好,使得家长不得不选择学校。

正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学校才有好有坏,进一步导致本应在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的教育公平性出现不公平。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择校”的出现,导致教育的不公平。但家长们希望公平,如果现实是不公平,那么家长只有靠自己的方法去追求现实中仅有的公平了,那“择校”的产生便不言而喻,而“择校费”只是限制人们都追求最好的学校的一种手段罢了。这又进一步致使教育不公平,一步步地恶性循环下去,使教育公平只剩口号,存留下的只有越演越烈的择校现象。

(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划分导致的择校。

虽然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但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并没有将教育经费均匀地用于各个学校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而是出于快出人才的特殊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发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实行重点学校制度。至今这种现象并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在家长心目中,依然存在着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很显然,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谁不会让孩子重点校就读呢?这也是产生“择校现象”的原因之一。

(三)家长高期待值。

现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在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同时,能有更多的余力关注孩子的教育,谁都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让孩子一路顺利,念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高中直至最好的大学,这种心理是盲目的,是导致“择校问题”的原因之一。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十六

调查内容:

调查时间:

20xx年3月2日。

调查人:

小组成员。

我们根据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的要求设计了有关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反映各学校落实教育部有关规定情况良好,主要表现在:

1、多数学校能保证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次数。有86.7%的同学反映学校每天组织了1-2次眼保健操。

2、老师布置家庭作业所占时间较合理。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学校老师留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小学1-2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的`同学控制在60分钟之内,初中等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据我们调查发现有38.7%的同学的家庭作业在0.5—1小时之间,有45.3%的同学的家庭作业在1—2小时之间。这说明老师留给学生的家庭作业不是很多,让学生有充足的活动和休息时间。

3、学生座位调整符合要求。根据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教育部规定学校每月可调整一次学生的座位,我们的调查发现有63.2%的同学反映该班一周就调整一次学生座位,有13.2%的同学反映该班两周就调整一次学生座位,有18.9%的同学反映该班一个月调整一次学生座位,总体看来有95%的同学的反映符合规定的要求。

4、定期组织学生检查视力较好。有91.5%的同学反映学校每学期组织同学检查过视力1-2次,仅有8.5%的同学反映学校从来没有组织同学检查过视力。

5、保证了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有88.6%的同学反映学校除体育课外安排同学的锻炼时间是1小时左右。完全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三、存在的问题仍应重视。

1、“防近”知识宣传力度不够。有61.3%的同学不知道20xx年9月4日教育部有关中小学生睡眠、用眼及作业时间的规定。有48.1%的同学认为学校没有有关“防近”知识的宣传。有51.8%名同学反映学校虽然有宣传,但是宣传单一。表现在:采用板报的占31.2%,采用墙报的形式进行宣传的有18.3%,课堂上老师讲的占70.5%,其他的占31.3%。

2、超过一半的学生睡眠不足。根据规定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要保证10小时,初中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要保证9小时,高中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要保证8小时,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有56.6%名学生的睡眠时间在8小时及其以下。这其中初、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占了绝大部分。

3、大部分学校教室第一排座位与黑板距离较近。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教室第一排学生的座位与黑板的距离应保证2米及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符合这一标准的只占27.4%,还有72.6%的同学反映第一排座位与黑板的距离在1.5米及其以下。教室学生太多、较拥挤是造成学生前排离黑板较近、后排离黑板较远的主要原因。调查中有64.2%的同学反映本班学生人数在50人及以上,其中60人以上的占了一半多,甚至有些学校的某些班人数达到了70人以上,教室拥挤不堪。这种现象在市区一些重点中小学校尤为突出,严重超过了国家对小学每班45人、中学每班50人的规定标准。

4、学校配备可调试课桌椅的比例不高。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提供与学生身高相符合的课桌椅,每间教室应预置1—3种不同型号的课椅或可调试课桌椅。在我们的调查中有52.8%的同学反映他们教室的课桌椅不能够自动调节。

5、教室的荧光灯较大一部分不能保证经常亮。国家规定教室照明应配备40瓦荧光灯9盏以上,且灯管应垂直于黑板;教室照明应采用配有灯罩的灯具,不宜用裸灯,灯具距桌面的悬挂高度为1.7-1.9米;黑板照明应另设2盏横向40瓦荧光灯,并配有灯罩;课桌面和黑板照度分布均匀,照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xx)要求。自然采光不足时应及时辅以人工照明。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有29.2%的同学反映他们教室的荧光灯不能保证在教室采光不足时亮。

6、老师拖堂现象较为严重。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关于任课老师是否能够按时下课、不拖堂,选择“是”的占被调查学生的33%;选择“不是”占被调查学生的11.3%;选择“偶尔拖堂”的占被调查学生的55.7%。

四、建议。

据有关的医学知识表明:近视眼的形成主要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与遗传有关,虽然先天性与遗传有关,但通过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仍然能够保持孩子健康的视力;后天性的主要是与孩子的饮食习惯和平时的生活养成有关。一般说近视的发作时期主要是在幼儿园的大班、小学1—5年级,12岁以上的青春期。做眼保健操的目的主要是按摩眼睛四周的穴位以增强眼眶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消除眼内的过渡充血,达到解除眼疲劳的目的。故我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做好如下几点:

1、教育主管部门要督促检查学校对国家和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及《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岗位职责》、《中小学学生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与要求》的落实情况。

2、学校在校内要加大对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

3、学校应与学生家长加强联系和沟通,让学生在家少看电视和少上网确保学生在家的睡眠时间和休息时间。

4、要引导学生的合理膳食,少食甜性食物和油腻性食物,多食维生素高的食物和水果。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十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有农村涌向集镇、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学生随着大潮涌进集镇、城里。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1、集镇、城市的扩大,意味着农村人口的减少。现在农村40岁以下的中、青年很少在原家乡盖房,大多数都在集镇或城市买房,因此他们的孩子也进入集镇或城市就读。这类学生占择校生的25%(我校学区东堰村万众组有十几户村民在孙岗镇佛光路买地盖房,有十几个学生去孙岗镇中心小学就读)。

2、农业收入相对较少,外出务工收入可观,无监护人的学生也随父母外出,在外地就读;即使在家的留守妇女,也想在农闲时到集镇去做服装或打其他零工,这样,他们的孩子也到集镇去就读。这类学生占择校生30%(椿树镇有十几家服装厂,孙岗镇也有十几家服装厂,还有龙兴公司、箱包厂、饭店杂工等)。

3、优秀学生初中陪读成了一种时尚,大同学上初中,小同学随之转学成了一种潮流。可以说一带两或三。这类学生占择校生30%(我校六年级优秀毕业生汤丹丹上汇文中学,她弟弟就转入皋陶小学;陈振上椿树中学,他的三个弟妹就上了椿树小学)。

4、随着交通的便利,学生越向集镇赶。这类学生占择校生10%。

5、也有部分学生因城乡教学质量的差异涌向集镇或城市。这类学生占择校生的5%。

二、学校要自查自纠,外树形象,内抓质量,改变办学思路,规范办学行为,集中精力抓课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政府的政策性很重要。

1、打破一村一校制,调整学校布局,办规模学校。

2、多给教师一点权力,多给学生一点约束。

孙岗镇上郢小学黄道稳。

2011.10.20。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十八

xxxx年寒假成为最长寒假,这一年的寒假作业也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点。寒假作业起到了对一学期所学知识的检阅的一个作用,由于题型覆盖较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试题型的局限性,也为大家对一学期的学习做一个很好的复习。“温故而知新”,寒假作业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日常的作业那样简单。笔者借过年期间,对xxxx县xxxx区长湖村的部分中小学生的寒假作业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内容。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十九

xx暑假已经到来,许多的学生放假在家。他们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参加各种补习班,或外出旅游等等。假期本就是一个放松的时间,可以随性所欲。

轻松愉快的暑假是每一个中小学生所向往的。那么,在暑假期间学生们又在做些什么呢?他们是在家复习功课,和父母出门旅游,还是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养自己的特长等等。中小学生的暑假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们的暑假究竟该怎样度过?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对当地的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进行了调查。

现在多数的家庭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平时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可到了暑假,学生常常是自己在家。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看管,这些未成年人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吗?处在这样一种无组织、无规律的生活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是最大的隐患。

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超过6成的学生在暑假期间是独自在家,没有父母或其他大人的照看。他们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看电视,什么时候出去玩,什么时候参加课外的补习班……尽管每个学生的暑假生活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内容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网吧是多数学生打发假期时间最常去的地方,另外,暑假天气炎热,很多学生为了避暑去野浴,这都是很危险的行为。据调查,本市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整天泡在网吧或是游戏厅里,给孩子们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也给家长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家住本市湘北市场姓王的同学,今年14岁,暑假的第一天进游戏厅玩耍,另一个姓杨的同学上前找王要游戏币,王不肯,杨便操起椅子向王猛砸,尔后又用木棒打其后背,将王打得鲜血直流,晕倒在地,终因抢救不及时,流血过多而死亡。又如一姓胡的孩子暑假在家无所事事,便和几个同学去附近农村的坝里游泳,胡本来还会游几下,但由于水草缠身,一时慌张,弄不清方向,他拼命地往深水处挣扎,终因体力不济而活活淹死。其年近七十的奶奶突闻噩耗,一时支持不住,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而死亡。

如果这些学生有大人的照看,有人来管理他们的生活,这些惨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但既然已经发生,我么就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时间的再次发生。

暑假的时间很长,很多家长并不放心把孩子单独放在家里。于是,家长为孩子报学习班,既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又能让学生的生活有些规律,毕竟学习班里有老师看着学生,情况会好些。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32%的`中小学生在暑期中参加了课外辅导班,但喜欢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孩子数只占6%。数据显示,家长在孩子学费上的支出占所有支出的65%,学习科目主要集中在英语、计算机、数学、文艺等方面。其中,28%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参加暑期活动来提高学习成绩,26%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所以在暑假期间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的学生背着书包坐公交车到各各学习班上课。商家也看准这个时机,开设各类的补习班招揽生意。

作为“假日经济”的一种延伸,长达两个月的暑期成为不少商家获得经济效益的“黄金时期”。这对有些孩子而言,假期却十分难过,他们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又会给他们报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特长班,对此,家长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一)商家办班很积极。自实行“素质教育”以来,特别是高考改革,实行“3+x”制以后,对学生的能力和全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商家看准时机,利用暑期推出形形色色的培训、补习、家教,打出“能力与应试并重”、“文化与特长并举”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标语,吸引广大中小学生前来报名。据调查,常德市自6月底开始,商家就在市城区开展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数不胜数的“培训中心”看得人眼花缭乱。市内规模比较大的培训中心有“剑桥少儿英语培训中心”、“新世纪暑期英语培训中心”等。他们在全市各地设有咨询处,并设立多个报名点和教学点,形成了“连锁”点。有的培训中心,如常德市阳关琴行、师院的暑期中小学生培训中心,都是综合性的培训中心,既有文化培训又有特长培训。文化方面有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特长方面有音乐、美术、书法、体育运动等。这些成规模、成气候的培训部一般采取办班的形式,进行集体教学,有比较严格的组织。另外,不少商家和中介机构还向中小学生提供家教服务,推荐一批大专院校的学生给需要家教的人。与遍布大街小巷的家教“游击大军”一样,他们主要是针对小学、初高中各门功课,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为中小学生查漏补缺或让其超前学习课本知识。

(二)学生家长更踊跃。对于各种培训和家教补习,家长似乎更为热情。早在暑期前夕,许多家长就开始精心设计孩子的暑期生活,到处收集有关培训的广告、打听其教学质量、观望别人参加那些培训;还有的家长四处托人寻找本科、研究生当家教,经过面试和筛选,留下最满意的,来给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补习。参加培训、请家教几乎形成了一种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风气。家长之所以热衷于送孩子进班学艺原因有:一是学生升学的形势严峻。中小学生都希望进入市内重点学校,但人多名额少,向重点中学进军不仅是“文化成绩大战”,更是“特长大比拼”。激烈的竞争不仅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也使望子成龙的家长焦虑非常。因而让孩子利用暑假多“充电”,以期考上理想的学校。二是对部分家庭而言,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不放心,最好的办法便是送去参加培训班。三是学特长可以为孩子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基础。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需要“全才”,多一门特长便多一门谋生的本领。四是英语、电脑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基础技能,如果不从小就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和锻炼,将来会很难适应。因此,如常德市内的少儿英语培训、电脑培训生意兴隆、人满为患。

(三)学生减负愿望落空。对常德市城区随机抽样30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暑期参加培训班表示愿意的占22%;可以接受的占40%;有的愿意有的不愿意的占21%;不愿意的占17%。暑期参加一种培训班的有6人,参加二种培训班的14人,参加三种培训班的有8人,参加四种培训班的有2人。少部分学生自主意识较强,有参加培训或请家教的要求,能主动选择自己想参加的培训班。但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培训和补习是带有抵触情绪的。由于年龄小,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或是害怕家长,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一般只要家长有这方面的要求、做出参加培训或请家教补习的安排,他们也就接受。但如果压力太大,他们有时也会发泄心中的不满。如本市紫桥小学上三年级的陈同学,暑假期间每天要学两个小时的英语,1个小时的古筝,1个小时的钢琴。回家后还要做暑假作业、读英语、练琴。小女孩常向妈妈抗议说:“无聊”、“比读书还紧张”,并强烈要求出去旅游。12岁的郑同学在本市名牌中学(长怡)读初一,她不仅成绩好,而且多才多艺。暑假里她有四门课程:英语、手风琴、书法、舞蹈。虽然平时很自觉,但辛苦久了,有时也忍不住想出去玩,偶尔还会来个“先斩后奏”,先玩一两天再说。可见,爱玩是孩子的天性。7月中旬常德市气温高达39度,室外气温有的高达42度,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看见几个,但大多数是赶着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孩子们。

(四)暑期乱办班、乱收费现象较为严重。暑假补习班众多,但补习质量参差不齐,收费与办班质量相比悬殊。如:本市东方红小学,几位家长为了管好孩子,同时又解决小孩假期学习知识,一并请了一位自称是富岳外国语学院的老师,给孩子们辅导英语。学期一个月,学费每位220元,头几天教得还算满意,于是家长们都很乐意地交了钱,但之后几乎天天迟到。一位家长直言不讳地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重要的,你这样天天迟到怎能给学生作表率呢?”这位老师不仅未改正,而是撒手一去不复返了。使得这几位家长互相责备,而却又无奈之至。暑期乱办班、乱收费现象较为严重。据调查,目前除少数培训班比较正规、有执照外,大部分都是短期的经营,没有办理营业执照,有些培训班教学水平的高低、师资力量的强弱无从知晓,培训市场因而良莠不齐。常德市文化培训每期时间一个月收费从200元到400元不等,特长培训班则还要高,如有些游泳班10天一期,也要300元;如果请家教,价格会更高,而且浮动也大。一般情况下,家教是每小时10元,但有些自身水平较高的本科生、研究生每小时15元、20元甚至更高;市内某些特长方面的名师如果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每小时收费则高达50元、80元。今年常德市各种暑期培训班收费标准均比去年同期上涨,有的上涨幅度高达100%,如:某英语培训班去年同期每期(30天)为200元学费,而今年同样的天数收费却高达400元。

关于上面提到的问题的几点建议:对于暑期形形色色的培训、补习、家教班,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规范措施,清理整顿,严格审批程序,明确收费标准,坚决制止乱办班、乱收费现象。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组织“名师巡回讲演团”替代现存的形形色色的“培训、补习、家教”等班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公安部门、城管部门加大网吧的管理和监督,与吧主签订协议,严禁未成年人进入。也希望家长不要在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下盲目地投资,让孩子去学习并不适合自己的各种科目,导致孩子倍感压抑和疲劳,不仅加重了自己和孩子的负担,更容易错过孩子发展的机遇,耽误了他们的前途。

为了让学生们充分利用假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和提高素质,学校应成立暑期领导小组,对中小学生进行暑期安全和法制教育。制定假期工作计划,落实活动内容,做到各项活动均有专人负责,防止出现人身伤亡事故。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可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深入调查城乡的历史变革、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挖掘家乡的文化内涵等活动。建立学生暑期科普活动基地?熏开展大型暑期科普活动,举办中小学生暑假读书动手小制作、小发明作品展览。组织学生参加拥军的优属活动,为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做好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增强学生自立、自强、自律能力。

各街道办事处、图书馆、科技馆等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拓展学生视野为宗旨的音、体、美、劳、电脑、航模兴趣活动、读书演讲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小交警、军事训练等)等各项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在暑期可为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各种娱乐室。

总之,用有益的活动挤走“空虚、无聊、孤独、没劲”,让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健康、愉快、充实、安全又有意义的假期。

综上可看到,暑假不仅仅是学生们放松休息的时间,还是培养自己的特长,陶冶情操的好时机。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不仅限于完成老师的家庭作业。学生应当学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假期时间来主动地学习,自主学习的效率远比被动学习的效率高得多。

同样暑假也是也是一些商家赚钱的好时机,开设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不仅能让暑假在家的学生有一个再次学习的地方,而且也能丰富当地的文化氛围,可谓一举多得。只要是合法、教学质量优秀的补习班,政府应给予一定得支持。

这次的社会调查,让我感触颇多。虽说有些累,但收获还是不小的。大学生只有多接触社会,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既学会调查的方法,又学会待人接物……所以说社会实践是一举多得的活动。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1]。

[2]江城日报.江城日报社.

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填写篇二十

一、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内容和答案,我们把它综合归纳为三个方面十六观。

(一)政治方面。

1.爱国观。“作为中国人您感到”:“自豪”86.1%,“自豪感不多”10.2%,“没有什么自豪”3.5%,不表态0.2%;“当祖国受到外敌入侵时,你已达到服兵役年龄,对报名服役的态度”:“主动报名”61.2%,“万不得己才报名”12.4%,“不一定报名”9.8%,不表态16.6%。反映出,爱国感与卫国行两者存在一定差距,爱国感强于卫国行。

2.信仰观。“对信仰的认识”:认为“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慰藉,不能没有”60.9%,“没有必要信仰”21.5%,“信仰不会带来实惠”13.4%,不表态4.2%。反映出,坚定信仰与无需信仰之比是6.1:3.9。

3.对上政治课。认为“在学校上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对提高道德水准”:“有很大帮助”65.3%,“有点帮助”19.5%,“没有什么帮助”9.4%,“说不清楚”4.2%,不表态1.6%。反映出,对学习政治课持不同程度的肯定与不同程度的否定之比是8.5:1.5,说明政治课的作用是大的。但如果把“有点帮助”即帮助不很大和“没有什么帮助”与“说不清有什么帮助”合计则约”三分之一,不可小视。

(二)思想方面。

4.世界观。“对于有人说‘世界上有鬼神’,您是”:“根本不信”55.2%,“不大相信”21.8%,“在黑暗中单独一人时有些怕鬼”19.5%,“非常相信”3.5%;“您遇到困难或想期末考出好成绩时通常会”:“依靠自己努力争取实现目标”95.1%,“到寺庙烧香拜佛”2.9%,“到教堂求上帝保佑”1.3%,“找算命先生”0.1%,不表态0.6%。反映出,是否信鬼神的知与行两者不相称,不信鬼神的行为明显超过认知。

5.人生观。“您认为在人一生中什么东西最重要”:“健康”21.1%,“知识”20.5%,“友谊”20.8%,“金钱”8.9%,“理想信念”7.3%,“事业”6.3%,“名誉”6.3%,“爱情”4.9%,“社会地位”2.8%,“权力”1.1%;“您长大最想干什么”:“科技人员”15.8%,“医生”14.8%,“教师”12.7%,“公务员”11.3%,“私营企业主”11.1%,“军人”10.6%,“农民”2%,“工人”1.7%,其他20%,“服务员”和“新闻工作者”为零;“您崇拜的对象是”:“明星”26.7%,“父母”19%,“英雄模范”18.1%,“专家教授”11.1%,“政治领袖”10.2%,“老师”7%,不表态7.9%;“您的学习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46%,“将来有个好职业、高收入、过舒适生活”30%,“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困难处境”9%,“说不清楚”14.4%,不表态0.6%;“您的生活学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长”19.6%,“同学”和“朋友”17.9%,“教师”17.6%,“书籍”10.8%,“电影电视”10.1%,“互联网”8.3%,“明星”5.6%,“英模人物”2.9%,“共青团少先队”2.9%,其他2.1%,不表态2.2.%;“您从老师那里除学到知识外还学到”:“做人处事方法”55.3%,“良好品德”18.6%,“学习方法”10.4%,“其他”14.1%,不表态1.6%。反映出,综合多方面显示人生观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总趋势,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最基本的理想信念、事业极大少于其他;长大想干的职业基本上是以待遇高低而顺序;崇拜对象是分散而缺乏突出者;学习目的为个人利益等略超过为国家社会利益;生活学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基本分散而缺乏突出者,但团队影响力极低很值得深思,从老师除学到知识外还学到的东西是其做人处事方法略多于其他(包括其中之一良好品德)。总之,人生观价值取向虽还未基本定型,但存在的问题甚为严峻。

6.金钱观。“对有钱就能办到一切”的看法:“有一定道理”46.1%,“不同意”39.6%,“完全同意”3.5%,不清楚和不表态10.8%;“在您看来拥有金钱的多少是”:“不一定能说明一个人成功的程度”69.1%,“一个人成功程度的唯一标志”15.7%,“不清楚”14%,不表态1.2%。反映出,看重金钱与不那么看重金钱为均势,而看重金钱比以往更加凸现。

7.民主观。“在选举班、团、队干部时您赞成”:“全班推荐加投票”39.8%,“学生自荐竞选演讲加投票”28.4%,“全班轮流当干部”12.3%,“由老师指定”12%,不表态7.5%;“在有关自己的问题作决定时您认为”:“自己的问题由自己做主”63.1%,“由父母做主”18.7%,跟好朋友商量后定”17.7%,不表态0.5%。反映出,民主意识普遍增强,自我意识也普遍增强,但少数学生还习惯于由老师或家长做主。

8.劳动观。“学校组织社区服务或公益劳动您是”:“乐于参加”69.3%,“同学都去了只好参加”22.5%,“觉得厌烦”7.4%,不表态0.8%;“您在家里做家务劳动是”:“偶尔去做”45.8%,“经常去做”43.8%,“没有去做”9.7%,不表态0.7%;“您在家里做家务劳动的时间大约有”:“20分钟以下”38.5%,“30分钟左右”27.5%,“40分钟左右”12.6%,“一个小时左右”12.2%,“一个小时以上”7.2%,不表态2%。反映出,参加社区服务或公益劳动与勉强参加和厌烦而不参加之比是6.9:3.1;家务劳动经常做与偶尔做和不做之比是4.4:5.6,学生每天做家务劳动时间人均约30分钟。由此看出,参加社区劳动优于做家务劳动,但做家务劳动的各种状态与做家务劳动的人均时间有矛盾,这可能是对家务劳动所指内容理解有偏差,从实际看不大可能每天做家务劳动时间人均达30分钟。

9.闲暇娱乐观。“您课余闲暇时间主要用于”:“完成作业温习功课”24.3%,“补课”7.2%,“参加各种特色班”6.1%,“读书看报”16.5%,“到公园游乐场”3.3%,“与同学聚会闲聊逛街”6.9%,“文体活动”9.4%,“上网”7.2%,“看影视”11.9%,“其他”6.6%,不表态0.6%;“您喜欢哪一类影视片”:“侦察破案片”16.7%,“动画片”16.1%,“武打片”13.4%,“科幻片”13.1%,“历史故事片”11.1%,“战争片”6.3%,“言情片”5.2%,“现代故事片”4.7%,“反腐倡廉片”2.2%,“其他”9.8%,不表态1.4%;“您听到周围的同学能念童谣、顺口溜或民谣的情况”:“经常听到”9.2%,“偶尔听到”35.3%,“没有听到”54.6%,不表态0.9%。反映出,在很有限的闲暇时间里,仍在用于继续文化课内容的各种学习都占各类活动总和比例的3.8/10,而用于自身文艺体育活动只占各类活动总和比例的不足1/10;看各类影视片是各取所好,但其中看较有文化底蕴和富于人生启迪的影视片仅占2.4/10;偶尔和经常听到同学中能念各种变异的童谣、顺口溜的比例占4.5/10,可见这些容易上口和记忆且内容不健康的东西流传甚广。

10.网络观。“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查找资料”44.7%,“浏览信息”18%,“找人聊天”10.9%,“玩游戏”8.9%,“在线视听”5.5%,“其他”5.5%,不表态6.5%;“您主要玩哪类网络游戏”:“棋牌游戏”34%,“冒险游戏”28%,“即时战略”16%,“第一人称射击”12%,“在线游戏”10%;“您玩网络游戏是为了”:“放松自己”77.5%,“新鲜刺激”7.6%,“与别人较量”6%,“打发时间”5.5%,“过个瘾”3.4%。反映出,上网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与为了聊天、游戏、视听等之比是6.3:3.7,玩网络游戏多样分布,其中属于棋牌文化相对多些,玩网络游戏为了放松自己居多,少数人为了找人聊天和打发时间具有不健康色彩。

(三)道德方面。

11.诚信观。“您对某同学怕升学体检不合格而通过关系托人改了体检指标的行为”看法:“不改体检指标就会吃亏”77.2%,“是不诚实行为”19.2%,不表态3.6%;“您对考试作弊的态度是”:“作弊是不诚实的行为,我不作弊”86.2%,“只要不被发现作弊有好处”8.4%,“别人作弊我不作弊就吃亏”4.7%,不表态0.7%;“您在场看到某同学打破班上窗户玻璃,当老师询问您时”:“应如实说出真相”75.3%,“别人不说我何必说”18.5%,“说出真相是出卖同学不能说”5.7%,不表态0.5%。反映出,对为升学托关系改体检指标与对考试作弊的诚信态度,两者大不相应,诚信意识绝大数人关键时糊涂,一般时清醒。

12.人际观。“在复习考试前夕一位成绩与您相当的同学请教您一个难题”:“认真告诉他怎样解答”87.4%,“怕影响自己学习而简单应付一下”8.3%,“担心他超过自己而假装自己不懂予以回绝”4.1%,不表态0.2%;“当您与同学或同伴发生冲突时您会采取”:“主动和解搞好关系”64.4%,“视对方的态度再作考虑”30.4%,“坚持不让步不主动找对方和解”5%,不表态0.2%;“学校发动同学自愿向灾区捐款您觉得”:“尽自己的能力献爱心”87%,“别人捐了我不捐面子过不去”7.2%,“与我不相干不管他”5.7%,不表态0.1%;“当您遇到困难时通常首先会”:“自己解决”41.7%,“找要好的同学或朋友”24.7%,“找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19.9%,“找班主任或其他老师”13.4%,不表态0.3%;“您跟父母沟通的情况”:“跟父母能沟通能讲心里话”47%,“与父母基本能沟通但有些心里话不能说”38.9%,“与父母谈不来难沟通更难说心里话”12%,不表态2.1%。反映出,人际关系情况,总的大多数人处理得好的”7.4/10,但不能首选家长和老师商量解决自己碰到困难”6.7/10,不能与父母讲心里话”5.4/10,看出以我为中心的倾向增强,与父母、老师代沟隔阂甚大。

13.利益观。“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44.5%,“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22.1%,“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22.1%,“集体利益无条件服从个人利益”11.1%,不表态0.2%;“当班级急需您参加完成一项重要任务与您已约好他人去玩一项新活动冲突时”:“服从班级需要认真参加并努力做好”80.4%,“不情愿地勉强参加应付了事”9.9%,“以自己有事推掉这项任务”9.3%,不表态0.4%。反映出,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大观念正确与否之比为6.7:3.3,具体事处理正确与否之比为8:2,说明3/4的人处理得好,1/4的人处理得不好。

14、公德观。“当您坐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小、孕、残者上车时”:“主动让座”93.6%,“装着没看见或眼睛朝窗外”3.1%,“别人不让坐何必我要让”2.9%,不表态0.4%;“您对文明用语的看法”:“是对现代人的起码要求”80.7%,“用什么语言是个人习惯不必强求”8.6%,“虽有必要但觉得很别扭”8.5%,不表态2.2%;“当您骑自行车或走路过马路遇到红灯时”:“不闯红灯”65.4%,“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闯而急时才会闯”28.2%,“别人闯过去我也跟着闯”5.3%,不表态1.1%;“在公共场所看到别人大声喧哗旁若无人您认为”:“这是不文明行为”84%,“能改就改不改也无所谓不必强求”11%,不表态5%;“在公共场所您看到有人损坏公共设施时”:“找管理人员来纠正”64.8%,“别管他,这与我无关”20.2%,“上前劝阻不听就算了”15%。反映出,对社会公德是非明、行为对与认知有错、行为有误之比是7.5:2.5,但对他人违反公德行为不敢当面坚决制止则较普遍。

15.消费观。“您对提倡勤俭节约的看法”:“是一种美德完全不会过时”71.9%,“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倡”22%,“以前能用现在时代不同了不必再提倡”6%,不表态0.1%;“您在最近一次过生日时所花的钱”:“没有花钱”38.5%,“30元以下”16.5%,“50元左右”18.6%,“100元左右”11%,“200元以内”6.4%,“200元以上”4.4%,不表态4.6%;“在一般情况下您零花钱主要用在”:“购买书籍音乐磁带”58.6%,“帮助贫困地区小伙伴或身边有困难的同学”17.7%,“零食饮料”14.8%,“同学聚餐”3.4%,“看电影逛公园”2.6%,“上网吧”1.9%,不表态1%;“您在今年春节得到的‘压岁钱’大约有多少”:“没有得到压岁钱”0.8%,100元19%,200元内12.8%,300元内12.7%,500元内14.6%,1000元内21.7%,1000元以上9%,不表态9.4%;“您的‘压岁钱’一般由谁来支配”:“全部交由父母安排”26.9%,“全部由自己支配”26.9%,“大部分交父母小部分由自己支配”37.1%,“小部分交父母大部分由自己支配”7.8%,不表态1.3%。反映出,对消费观知行正确与偏差之比是7.5:2.5,具有勤俭节约观念和把零用钱主要用在有利于学习上和正当娱乐上占大多数,少数人还存在问题。

16.法制观。“某同学被一个高大同学毫无道理地揍了一顿并受点伤你认为他应该”:“向老师学校反映若不解决则求助法律”81.4%,“找几个好朋友去报复”9.8%,“因受高个子同学警告而不敢报告老师家长”8.3%,不表态0.5%;“当你看到自己要好同学与别人打架时该怎么办”:“上前劝阻”62.9%,“向老师反映”28.9%,“帮要好同学出手打人”7.9%,不表态0.3%;“当公安部门向您了解所看到某个人作案过程时”:“积极配合提供线索”85.6%,“迫不得已提供一点情况”7.3%,“说不知道或不清楚免得惹麻烦”7%,不表态0.1%。反映出,法制意识的认知与行为其正确与不正确的比例是8.7:1.3,而不正确方面中明显错误又居多。

二、从调查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从上述三个方面“十六观”问卷调查所统计分析的数据以及座谈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我们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以下思考:

其一,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次调查获取的数据和现实情况,完全符合中央《若干意见》提出的“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和“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的分析和评价。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的过程,尚未定型,而且变化快,可塑性大。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环境中,一方面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调查数据中反映出来的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取向多样性和不一致性、道德标准和道德行为反差、追求理想、信念、事业极大少于其他、卫国行弱于爱国感、看重金钱的观念比以往更加凸现、以我为中心的倾向增强,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低龄化等等,无不说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若干意见》的颁布和实施,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党中央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未成人的亲切关怀。《若干意见》和胡锦涛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行动纲领,也是指导我们进一步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二,要着力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根节问题。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良苗头、倾向以及某些较为严重问题,应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节中查找根节所在,抓住根节问题,根节派生的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否则,只能治标而难治本。

调查座谈中普遍反映,学校教育的根节问题是,卷入了“教为考”而带来的“学为考”的旋风。“德育首位”、“全员育人”只挂在口头上。所谓“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抓应试教育实实在在”,正是学校教育状况的真实写照。为了应付高考、中考,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作业量过大,考试次数过多,在校时间长,日课时数多,周六、周日、假节日补课及各种辅导班,压得学生喘不过气。一位高中学生在《厦门日报》上呼喊:“太累了!一星期上六天课,一天八节,几乎都是主科,每天要上到下午六七点钟才放学,每天都感到睡眠不够。”为了应付高考、中考,教师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满负荷或超负荷工作,教育教学工作每天10-12小时是很普遍的,哪有太多精力抓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聚焦是净化美化心灵,丰富升华精神世界,而对此所需要培养的许多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是不用考也很难考的。所以,势必严重缺少德育时空和德育实践,而较多地停留在德育说教上,其成效不大则是必然的。

家庭教育的根节问题是,陷入了主要督促孩子学好文化课而非主要教育孩子学会为人做事的误区,这就势必严重地削弱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功能。许多家长关心的只是孩子的文化学习,能考上重点中学、考上大学就行。有的家长认为德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只顾工作和挣钱养家或打麻将等。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外来务工人员中,不少家长对子女教育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有的家庭夫妻关系紧张,分居、离异,置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于不顾。调查表明,目前,问题家庭、单亲家庭、破碎家庭的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居高,并有不断增长之势。家长学校也办得越来越差,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学,有的家长学校成了教师的告状会、学生学习成绩的通报会。

社会教育的根节问题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全社会重智轻德倾向十分严重,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评价教师往往只注重文化课教学水平和能力。加上媒体的片面宣传,如高考排名等,客观上给应试教育倾向推波助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硬件严重短缺,软件严重不足,对妨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不良影响杜绝不力。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着极大腐蚀力,道德标准和道德行为反差太大,一些官员腐败、商家缺少诚信、行业不正之风、见义勇为受难、歪风邪气抬头等等,无疑给学生树立反面典型,造成他们对学校正面教育的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某些媒体为迎合某些读者的“性”趣,大肆渲染明星生活趣闻、情变“性”息和性感照片,有些影视文学作品,对犯罪的细节描写过细,对江湖意气宣扬过多。这些对学生幼小心灵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而责任部门则对此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或打击不力。

要解决这些根节问题,需要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各级领导、各部门必须按照中央《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大力度、施大举措、花大功夫,从长计议、从实做起。只有各方都将自己作为主体,主动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我做起,才能真正形成齐抓共管,实施有效的综合治理。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关工委要继续做好校外辅导员选配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尽力在推进“三个方面教育”中发挥牵线搭桥作用。

其三,要进一步发挥关工委的优势与作用,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是以老同志为主体的关心教育青少年的群众性工作组织,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中央《若干意见》提出:“要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支持他们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关工委决不辜负中央殷切希望,要联系实际,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文明委的协调下,按照育人为本,以德为首;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积极参与、主动配合;立足基层,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深入开展。特别要在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推动流动人口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等方面继续探索实践,不断研究新情况,创造新经验,探索新途径,做出新成果。

中央《若干意见》发表后,给我市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予极大鼓舞,从“五抓”入手,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一是抓学习。通过发通知,召开全委扩大会,举办骨干培训班,组织学习座谈等形式,逐个部分逐条地学习中央文件精神,并联系实际,检查总结以往工作。二是抓调研。市关工委与教育局关工委联合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和福建省关工委部署,对我市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参与市委组织的有关课题调查和座谈,提出建议。市直机关关工委组织15名老同志分成4个小组深入42个单位,调查基层关工委参与单位青年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状况。三抓基层。去年我市行政区划调整,社区再次整合,村改居步伐加快。抓基层成为一项十分迫切任务。我们走访新组合的六个区党政领导,促成六个区关工委尽快到位;从完善基层关工委组织网络入手,调整充实以“五老”为骨干的报告员、校外辅导员、帮教员、家教员、文化市场督导员等工作队伍;并进行创“五好”(领导班子建设好、骨干队伍作用好、活动经常效果好、制度健全执行好、积极探索创新好)基层关工委的再动员和部署,使《若干意见》的贯彻有较为落实的组织基础。四抓载体,就是要抓紧活动。市关工委发起,同团市委、教育局党工委联合举办“队旗团旗党旗在我心中”夏令营,41名营员在老同志陪伴下,参观了中国少先队队歌的发源地(厦门何厝小学、英雄小八路纪念馆)、闽西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所在地(厦门集美小学)、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罗扬才烈士纪念室(厦门大学囊萤楼)三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同安大嶝岛战地观光园(海岛民兵战斗地),听老一辈和同年龄人讲述成长经历。营员们说这是一堂沿着红色足迹,探寻成长之旅的思想道德实践课。家长们说: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感悟人生的提高素质、塑造灵魂的夏令营。最近,我们又会同市文明委、教育局部署了在暑假期间开展百场报告会、百个夏令营、百件好事的“三个百”道德实践活动。五抓净化环境。我们进行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展态势的调查,并形成报告报送市委,市委办公厅向各级党委转发了我们的“调查与建议”的报告,各级关工委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失足青少年的感化、文化市场的督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编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手册等工作。

我们将继续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发挥老同志独特优势和作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