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回忆抒情散文题材 回忆抒情散文(精选10篇)

最新回忆抒情散文题材 回忆抒情散文(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5 09:21:06
最新回忆抒情散文题材 回忆抒情散文(精选10篇)
时间:2023-12-15 09:21:06     小编:文轩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忆抒情散文题材篇一

夜微凉,尺素香。星月半央,淡了素妆。

暗思量,自难忘。涕泪两行,湿了华裳。

--题记。

窗外的夜,是静谧的凉。微风习习,凉爽惬意,习惯了一个人静静地走在蜿蜒曲折的小径上,听虫鸟轻吟,宛若天籁之音。习惯了一个人默默地呆望天空,回忆着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岁月,如跑马灯般一一放映于脑海,旧时的痕迹,还是那些清晰,只是已回不去。

于是,不得不深深的感慨:回忆,是回不去的过去。往昔种种,曾经的曾经,都在回首的一刹那,转瞬即逝。

它似风,来去皆匆匆。

记忆,总是趁我们不防备时悄悄来袭,肆无忌惮地泄下一地的忧伤,悄然化作十八朵梦莲,撷走所有缱绻的思念,绽放成天空的湛蓝。

凄美的梦魇中,梦里花开了又落,曼陀珠的花与叶,生生相错。前世留下的因,今生轮回的果,是谁将谁的岁月磋跎?是谁把谁的真心耽搁?静静的,等一季花开花落;默默的,演一场悲欢离合。

如果说,有些人注定要成为生命里的过客,也许是因为各自的事情许久不联系而心生隔膜,这个复杂的世界,着实让人模棱两可。那么,在那个缘起的地方,会不会有红豆几颗?编织成火焰的赤热,荡漾着曼妙的心波。

流年是一场华丽的盛宴,却终有褪去的一天,一转眼,又到了青春散场的边缘,几多匆忙,几多留恋。往昔的种种,曾经的曾经,都在记忆的浪花中渐渐消散,连同那些亦真亦幻的故事,也一并散去,了无踪迹。

还记得,那年,我们还很幼稚,也曾玩小孩子的游戏“过家家”;。

还记得,那年,我们一起回家,放学路上胡编乱造的笑话;。

还记得,那年,你在桌子上用小刀刻下的“三八红线”;。

还记得,那年,我们企图利用那张伪造的请假条,瞒天过海;。

……。

回忆抒情散文题材篇二

泥土的味道,是生长的味道,是农家的味道。它清新淡雅,温润如玉般流长,或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或于炙热夏天,姹紫嫣红,争相怒放里;或是田园里风吹麦浪,或是山坡上瓜果飘香……家乡任何季节,无时不刻,都会散发浓浓的泥土香息。这一切万物悄悄地,做着一趟旅行的同时,不经意间,散发了特有的,泥土味道。

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对泥土有着特殊的感情,亲切之余,更源于曾经泥土里摸爬滚打,沾着泥土长大。故而不论多少年过去,每逢遇见田间地头,生长的庄稼,一抹感触油然而生,不由自主会多望几眼,深深呼吸一下,好想把这种泥土的味道带回家。

故此,在家空闲之余,会鼓捣一些花花草草,自认不是行家里手,却认真对待每一盆,花盆里是倍感亲切的泥土,用锄子翻动的是感觉,是怀念的桥梁。一锄锄下去,那种情愫寻根问源,会蔓延一上午的光阴!

每逢老家来人,总会让其挖点野菜,婆婆丁或苦菜,似乎有那么一点忆苦思甜的味道。这带有土味的野菜,接着地气,连心着家乡,有缕回归的味道。这泥土里自然长成的,更像我们农村出来的孩子,有着天然的品性,憨厚纯粹,正直善良。这些朴实无华的品质,是农家院里熏陶的结果,走到哪里,都带着朴素的泥土味道,都带着不忘根本,淳朴的气息。

寻根问源,相拥这捧泥土,走遍大江南北,我们的根在那儿,就不会孤寂寒冷。有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有一扇始终敞开的门,一直等着我们,那就是泥土的味道,家乡的味道。这一双手紧握,就不会彷徨迷失,不会孤独了岁月的厚爱。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相信故乡的一切从来不曾改变过,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即便风沙吹老了容颜,瘦了光阴的荏苒。走走停停的站台上,冷冷清清过,繁华似锦过,不忘初心,不离不弃,一直与故乡同在。这一眼的目光,只为不错过故乡的云,故乡的雨,故乡的美,就已知足的很。

正如席慕容的《乡愁》所述“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远美丽,永驻心间,温暖着回忆的帆,行驶在爱的港湾,累了,可以歇息;伤了,就可回家。

泥土的味道,嗅出了怀念,亲密一场相约,须臾之间,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这些关联的节奏,轻拍感动,念起了故乡的原风景,想起了家乡的真性情。

暖风吹来,手捧一月思念,清袖挥舞泥土的芳凝,出去走走,回家看看,在纯色原乡,回归一方的牵挂!

回忆抒情散文题材篇三

我不知道我在坚持些什么...我不知道我在期待些什么...也许是我错了...

夜一如往日的静.而我.依然撕心裂肺的痛.离我上次逃离结束15天整.还是夜.只是多了点雨..租的一个小房子.外面是整个空洞的夜.雨和夜配合的那么完美.没有一点瑕疵.

雨水.有点咸.也许掺杂着别人的泪水.而我的泪水.还在孤单流浪.我发现.我很胆小.夜.让我先离开.于是我慢慢的.傻傻的开始了新一轮的逃离...

因为我的走开.一些回忆的心碎便永远留在了这儿.

依在墙边.与安通话.只有在跟安说话时我才是最清醒的.然后.就那么突然的倒了...

有些事情我无能为力.却偏偏假装无所谓.我在掩饰悲伤.对每个人微笑.其实这是痛.我明白.每天数着自己的微笑生活.还是不能逃脱的痛苦.是我的错...

我想.我的灵魂深处永远是孤单的.所以要我用微笑来弥补.微笑过后.最终的最终.还是只会剩下我自己.无论是哭还是笑.得到的永远是都自己的心跳.都是自己的呼吸与寂寞.夜里.每条路都是没有尽头的.可还是要走下去.走下去.因为知道结局会是圆满的`:一张床.一床暖暖的被子.蜷缩.安静的数着自己的心跳和呼吸...

生活总和我们开玩笑.错了.对了.都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以为我的逃离结束了.可是.没有.逃离了一个地点.掉进了另一个自己亲手打造出来的泥潭.我知道.是我的错.我不会用别人的成绩来填补自己的空白...

所以...

继续的逃离...

真的晚了.

最后一班车.路上我没有努力的向前奔跑.

错过了.

回忆抒情散文题材篇四

抒情是通过文字或者景色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文章。小编整理了一些,快来看看吧。

美丽的黄昏,牵着她的手漫步在小湖边,这里枫叶映红,旁边还有着株株熟果,微微的果香,鸟儿的欢唱,我们欢声笑语不断,我们正走在这美丽的时光。

走着走着,我打破了欢语,你会一直陪着我吗?我很认真的对着她说。她低着头沉思了好一会儿,抬起头看着我的眼睛说道:“这只是个美丽的愿望,我们共同走过了这美丽的时刻,你还遗憾什么”?我无法回答,只能看着天空浅浅的微笑。是啊!我又何必纠结于此,既然注定终将离去,何不更加珍惜此刻的拥有呢!我心里这样想着。走,我们去摘枫叶,摘来做个帽子给小傻瓜戴着,我对着她说,你才是小傻瓜呢,看我怎么收拾你,我转身就跑,别跑,别跑,小傻瓜别跑,我跑着,她追着。

黄昏的景色果真美得出奇,难怪会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样纯朴而又纯真的诗句。黄昏就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把那秋的美和夕阳的美搭配得如此精美绝伦,从而留住我那不变的记忆。

我们摘了一大把枫叶和一些细的树枝,像小孩子那般充满童真的用细的树枝把枫叶一片一片的串起来,好不容易串成了帽子的形状,便迫不及待给她戴上,不到五秒,散了。我就说你是小傻瓜你还不信,树枝弄的怎么可能结实呢!她说着,我向她做了个鬼脸。

夜幕落了下来,星空也在迫不及待的想展现自己美丽。来到旁边的草坪,看着深远而又无边的星空,我不由的.感慨,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真希望时间能停在这一秒,真希望我们能这样一直走下去,那该多好啊!她看出了我眼中的哀伤,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你这样我也会难过的,世间的人或事,莫过于缘来缘去,缘聚缘灭,不是吗?听到她这样说,立刻拥住了她,静静的什么也没说,静静的一起看着那深远而无边的星空。

她总是比我看得开,看得远,把那些所谓的缘来缘去,缘聚缘灭看得透彻,而我总是无法超脱于此,正如她所说:“有过这样的美丽,你还遗憾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还有什么可遗憾,只是每每黄昏时节,每每秋季时分,我就会想起那段美丽的记忆,那句韵味深沉的话,总是一遍一遍在耳旁想起。

你说天空不会有眼泪,你看,外面正下着柔柔丝雨。你说雨中的花朵分外的美丽,你看,它怎么也带着点点泪滴。你说,曾经最美,因为它记录了我们共同走过的美丽。是啊,曾经最美,但为何我总是有着丝丝心酸,点点愁意!

一阵风儿拂过脸颊,轻柔飘过,似乎闻到一股在城市里少有的宜人的气味,就是那种混合着春天田野潮湿泥土的气息和淡淡花香的味道,淡淡的,鲜鲜的。搭眼望去,远方的田野,朦胧一片模糊的黄,此刻,那黄在晕染着我的心房。

远方的目标是朦胧模糊的,但却格外诱人;近处的景物清晰清新,但却好像失去了令人品味的诗韵。刚经历过一场小雨的洗礼,路边,新柳舞弄着如发丝一般的柳条;田边,桃花笑意盈盈,缀满枝头,透着一股娇羞。

在田埂边,散布者开着小白花的荠荠菜,星星点点,随风摇曳。几只鸟雀鸣叫着,箭一般从头顶飞过,啁啾于刚刚长出叶片的林子里。极目望去,但见空旷的田野上,绿意荡漾,生气勃勃,满目的绿色交汇成一种力量,撞击着我们的眼球,撞击着我们的心胸,正是“莺飞草长三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啊!

“吹苑野风桃叶碧,压畦春露菜花黄”。黄花,黄花,田野黄花分外香。一个黄花的世界,一个油菜花组成的黄色海洋铺天盖地,滚滚涌来,那一刻,一下子就把我淹没了,淹没在这一色黄的花海之中。油菜花簇拥一起,连接成片,一眼望不到边,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微风抚弄之下,金灿灿的油菜花不时旋起波浪,送上一股淡淡的清香。这时候,在你的视觉里,那油菜花就是一个花海,就是一个整体,而不能用一株株来数的。

“菜花间蝶也飞来,又趁暖风双去”。金黄色的花田里,不时有蜜蜂和蝴蝶上下翩飞起舞,那扑入眼帘的美景,如梦似幻,绿色的花茎、绿色的叶片,托举着小巧而单薄的金色花瓣,令人啧啧称奇,“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正是描述此景。坦率地说,如果单把一株油菜花抽出来观看的话,花姿花容都稍显质朴,而娇艳不足,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然而,当一株株、一簇簇、一片片连成一体的时候,景色却大相径庭了,正如清朝一位诗人所说的那样,“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远处,良田沃野,村舍俨然,一线河水与天际平齐,春色氤氲着周围的田野,桃花艳,菜花香,一片金黄晕染了我的思绪。那晚,梦见了油菜花地一片金黄,我睡得好香,好香。

啊,油菜花黄逝,梦里依稀几。

逝水流年中,回忆总是寂然欢喜的。

悲剧往往一快乐开始。所以当悲伤降临,我们却无能为力。

死亡对我来说,因为陌生,所以惊悚。

可是,死亡真的陌生吗?

岁月,你不是会让人坚强起来吗?到头来,眼泪里全是不舍。

那年的夏天,绚烂缤纷,一如夏姑娘穿着一身盛装款款到来,步步生莲。

发黄的墙壁圈住家,似乎历经沧桑。参天菩提树阴埋了这片蔚蓝的天空,普照着繁密的绿叶衣裳,树叶剪碎阳光,点染出零星小点的柔柔绿光,犹如晨星般耀眼。菩提树下,洒下一片绿荫,倒也凉快得很。

那些年,岁月的洗礼总是残酷的,它在曾祖母美丽的脸庞上筑起千山万壑,深深地印在骨头里,重重地映在我的心头上。曾祖母岁大了,极少走动,也不到厨房里做点心了,倒是经常做一件事。

后来,村子里的人闲聊时,他们闲聊起曾祖母,说曾祖母恐怕是不行了,怕是命到了头了。我虽然很愤怒,但我也很明白,曾祖母已经没有多少生气。萦绕在心头的痛,是生命的无奈,是生死两茫茫的凄凉。

我到院子里,静静地看着白莲,心中刮起一阵阵微波。屋外之池,出水白莲,白华似雪,轻染碧水,迎风顶立,挺雨盛开,亭亭植立,风骨自成。绿荷遮映,蟾蝉相合,遍步小池,偏趁凉多。

莲心啊,莲心!是否怜心?可曾流过眼泪?

夜花——昙花,昨夜绽蕾,今晨已萎谢。

黑夜下,万物死寂,一切都睡了,都沉躲在现实梦境之间,都死了的时候。世人皆浑浑噩噩,却活得逍遥快乐。唯独清醒的人啊,却活得空寂悲凉。

倾城雨瓢盆,像某个神灵正痛苦中呐喊,因为它从万物的命运中,懂得了怜悯,却十分无奈。

生从何来,死到何去?

一道闪电划过天空,瓢盆大雨哗啦哗啦地下,颗颗真珠雨。雨水冲刷着这个世界,我的眼角里噙着泪,水在地上一朵朵跃然绽放成水莲,又昙花一现,消失了。水在脸上流着,是凉的,是热的。

苦,故人已逝;伤,生人忆殇。

晓花——白莲,破晓又在哪儿怒盛,黄昏又在哪儿藏身?

一切都是睡着的,一切又都是醒着的。黎明前是一片黑暗,让人感觉不到希望,心就死去。水很凉,也很黑。今夜,无月。

曾祖母,你在哪?

思君如流水,何时穷尽已?

每每再回到祖屋,总觉得曾祖母就在那儿,端着一碟莲子糕,不早不晚,刚刚好,等待着我。哪里有夏天,哪里就有白莲,白莲开遍的大地都像故乡的气息。每个气息,那么的熟悉,都像一个女人的笑靥,犹如一朵绽开的白莲,带给人无尽的清新。

昙花一现何处去,白莲亭亭依旧在。白莲凋零隔年再开,不如往昔明艳,不如不负君此生。

回忆抒情散文题材篇五

抒情就是通过文字或者是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文章。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快来看看吧。

初中时候我爱看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因为她所描写的西旧帘子胡同,离我的小学和家都很近,是我经常玩耍的地方。记忆是很模糊了,不过她的字句总能引起我的共鸣。我虽记不清冗长的光阴,却总有几个瞬间,掺杂着不能忘却的感情。当我读到英子毕业时在礼堂唱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时,仿佛是音乐将沉睡的时光唤起,儿时的一幕幕被拉到了眼前,清晰而动人。久违的生活啊,都浓缩在那一刻化开了。

在那个不眠之夜,我哼着这首歌,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送别总是令人忧伤而又难忘的。它蕴含了太多充沛的感情与美好的祝福,承载着过去与未来。我们其实一直在送别,向毕业的学校与同学,向每分每秒失去的时光,向一个个渐渐打开的心结,向曾经稚嫩的自己。于是,《送别》伴随着不可触摸又真实存在的思绪藏在心里,等待着被唤醒的瞬间。前一段时间,一个日本的话剧社来学校演出。记得那天作业很多,我在自习室写得差不多后,便和几个朋友一起去礼堂。演出已进行了一半,通向礼堂的台阶空荡荡的。正缓缓拾阶而上的我,隐约听到礼堂传来的歌吟声——这不是《送别》吗?我不禁止住了脚步,侧耳倾听。这不是往日为我所熟悉的天真的童声合唱,而是一位老人沧桑却不失风度,和着日语特有的韵律,优雅婉转地独自吟唱的声音。我听到场内观众都拍手打着节奏,温暖的气氛瞬间感动了场外驻足的我。我听不懂日语的歌词,却恍然体会到“音乐无国界”这一真谛,正如那些回荡在记忆深处的,略带伤感的情愫,是每个人心中都不会缺少的。所有人都会铭记那一挥手的深远,那一回眸的温情。

《送别》定是首令人难以忘记的歌曲,因为从童年到慢慢老去,不同时期的人会唱出不同的情感。这台上经历了无数次送别的老人,此刻又作何感想呢?“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不知下次,这首歌曲响起时,我身边的你又会在哪里?语文课上我们饶有兴致地译英文诗,译着译着却突然发现那便是《送别》的英文版,这一刻我亦突然觉得异国的语言也能如此亲切。我试着把英文诗歌像那日本人改编成日语曲调一样融进《送别》的曲调里,想着想着脑海里浮现出金发碧眼的孩子参加毕业典礼的画面,又忆起了小时候一遍遍记歌词时的情景,以及无数个温暖人心的美丽瞬间,不论是我的,林海音的,那日本歌者的,还是所有人的。

不知这首歌,还会在哪个瞬间再让我记起,触动我的心弦。但我相信,美好的瞬间不会简单地逝去。它会留在心底,经过人生世事的淘洗,凝成一串最美的音符,为岁月歌唱。

现在,喜欢回忆那些过去的人和事,我也开始认识到,一切纷扰、琐事,开心的也好,不开心的也罢,一定要在沉淀一段时光后再回头看,那样,一切才更加清晰。可能有人觉得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所以,总听到有人说得轰轰烈烈,彼此喜欢,彼此相见恨晚,然后又彼此淡忘。我们呢?还能当孩子多久?有人说,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抬头看蓝天,回顾那些往事和人,一个沧桑的声音在唱:我们都老了吧,我们在哪里呀……这个年代,90后的年代,看着那些人:穿着白t恤,骑着单车,载着书包……这些灿烂的时光,用什么也不能追到,只能放在心底最深处去珍惜……不妨想想看,这么美好的年纪,整个世界可能就是一条辅路。因为喜怒和哀乐、青春和梦想、光荣和尊严,全部都因这条辅路而起。

我向来是不爱看散文的,记得在高中语文课本上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并没有多少感觉,总想不明白这平淡无奇的文章到底好在哪里。

来清华就快两年了,每次带着朋友或是游客游览清华来到荷塘旁边时,都会随口背出朱自清先生的那一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才发现那些文字不经意间早已深入我心。经典就是这样,初读时没有什么,然而像酒一样愈酿愈醇,回味无穷。记得那一次在自习室待久了,很是烦闷,就出来信步走走。走着走着就到了荷塘边上。先生当年也是和我一样一个人慢慢地踱步来的吧?不过他那时看到的景色与现在是大不相同的。

那是一个深冬的傍晚,黑夜早早地笼罩了一切。路上也没有什么人,大家都窝在暖暖的宿舍或者教室里不愿出来吧。荷塘上都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上面还留着一道道爱滑冰的人们白天刻下的印痕和一片片被风吹落的枯叶。池子里透过厚厚的冰层还可以清晰地看见惨败的枯荷。有几支荷叶枯秆从中间折断,像是在低头沉思着它们夏日的风姿。周围的草木大多已经枯黄衰败,岛上却还有几株不知名的常青树带来几抹绿色。池边的一圈柳树早已失去了往常的婀娜多姿,只剩光秃秃的枝干无力地抗衡着呼呼的北风。月亮也被厚厚的乌云遮住了,即使偶尔露出来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周围很安静,只听见风吹过树木的声音。不知怎么的,感觉到的不是一片肃杀之气,反而是一种平静和淡然。想来先生当年面对的景色不同,所体会到的却是一样的静谧恬淡吧?我虽受用不到先生笔下无边的月色,却亦能感觉到这片天地像是我的。周边的一切都是淡淡的,抛却了各种烦恼,白天的一切似乎远去,只剩一身空明来细细品味这一片淡淡的景色。像是突然间得到了超脱,一切的人世纷争与我无关,什么也不想,只愿化身在这一片静谧之中。

自此以后,每每心烦之时都会想着一个人去荷塘边坐坐,而那一片荷塘总是能像母亲一般抚慰我的心灵。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欣赏到先生笔下描写的荷塘月色还是在去年暑假的时候。那个晚上也是一个人没有什么事干,就心血来潮转到了荷塘。不得不佩服先生的笔力,如同描写的一样,像是一直没有变过似地,仍旧是高高出水的荷叶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本来就不大的湖面。偶尔一阵风吹过如同一道凝碧的波痕。或红或粉的花朵在一片绿色的衬托下显得无限娇羞。岸边的柳树已不是那副光秃秃的模样,更像是妙龄的少女在微风中羞涩地摇曳着。薄薄的乌云透过淡淡的月光,溶溶地流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稀疏的树影也在这叶子上舞动着。阵阵微风带来丝丝的凉意,消解了白天的酷暑。岸边坐着几对情侣窃窃私语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氛围下,这里的确是一个谈恋爱的好地方。

一百多年来,这荷塘一直是这么见证着清华学子一批又一批地来了又去,一次又一次地给予需要的人以慰藉,它还会一直这样下去吧。

回忆抒情散文题材篇六

只要“冰棒——”的吆喝声在小巷里响起,孩子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冲出家门,蜂拥而上地围住卖冰棒的老人。有的拿着搪瓷杯,抓着一把硬币”稀里哗啦“地扔进钱匣子,装上几支冰棒,一路小跑地溜回了家;有点拿出汗湿的三分硬币,买一支冰棒,舌头不停地舔着;有的拿着一支冰棒,两三个伙伴“哧溜哧溜”地轮流着吃;大多数孩子是嗅着冰棒的气息看热闹的。虽然吃不上冰棒,但是那一声声“冰棒——”的吆喝声,带来一丝丝凉意,驱逐着滚滚热浪和烦躁的蝉鸣声,也让人百听不厌。

童年的冰棒雪白、坚硬、甜蜜,对我充满了诱惑力。每当我看见铁盒子里那些整齐排列的冰棒,就觉得它们是有生命的,会冲我微笑,向我招手。为了买一支冰棒,我在家里翻箱倒柜,搜集鸡内金、牙膏皮、烂鞋跟卖钱;爬树采蝉蜕卖钱;下田捉泥鳅卖钱……每积攒一分钱,都会积攒一份快乐与满足。我们除了爱吃冰棒,也喜欢收集冰棒纸和冰棒竹签。雪白的冰棒纸上有蓝色的图案,表面涂了蜡,纸质较硬。我们用它折成小船,放进河里,漂流很远很远,也不会翻船。我们用竹签玩“架楼”游戏,凭技巧赢对方的竹签。

后来,我们也背着白色的泡沫大箱去卖冰棒了。我们顶着烈日,穿村走巷,也学会了“冰棒——”的吆喝声。我们还去田野,向那些搞“双抢”的人卖冰棒。生活水平提高了,买冰棒的人多了,一天能卖几十支、上百支。卖不完的冰棒,我们也舍不得吃,傍晚退给冰棒厂。这时,冰棒对我们的诱惑力,不是吃,而是赚钱了。一个暑假赚的钱,就能买流行的运动服、运动鞋。

童年的冰棒,虽然廉价,但它带给我们的欢乐却是无穷的!

童年的'扇子。

母亲买回一把金色的蒲扇,用花布把边沿包起来,再用线缝紧,既美观又耐用。晚饭后,全家人在大门口乘凉时,我和弟弟、妹妹争着用蒲扇为大家扇风。父母则给我们数次数,看谁扇得多。月光下,阵阵蛙鸣为我们喝彩。乐够了,我们便躺在竹床上小憩。这时,母亲会接过蒲扇,为我们摇扇驱蚊、扇风。

在学校,我们撕下美术书中的彩页,折成简单的纸扇,还在上面写上姓名,再题上一首“诗”:“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如果你要借,等到十二月。”其实,小小少年何惧天气炎热?正午阳光下照样追逐嬉戏,满头大汗时,便跳进池塘,一洗了之。折纸扇只不过是享受手工制作的乐趣罢了。

后来,商店里开始卖折扇了。男孩子喜欢买印有诗画的折扇,模仿电影里风流倜傥的公子哥儿,把扇子甩得“啪啪”响;女孩子则喜欢买印有花草或美女图的折扇,既扇风又遮阳,俨然一副小姐的模样。一把小小的折扇,折射出少年爱美的萌动之心。

如今,电风扇、空调取代了扇子。但扇子永远定格在童年的记忆里,让我怀念。

回忆抒情散文题材篇七

寒冷的冬天将要来临。

我期盼。

你能带来温暖。

心即将凉透。

凛冽的寒风几乎要把我吹走。

但这一刻。

身边没有了你。

避风的港湾没有了。

还谈什么温暖呢。

没有你的生活犹如一潭死水。

而我就像水里的游鱼。

甚至将要不能呼吸。

想对你说的话太多。

又似卡在了喉咙里。

不知从何说起。

或许,这就是的安排。

把那些美好的回忆都珍藏在心里。

高一:初彩惠。

回忆抒情散文题材篇八

早上醒来,丝丝缕缕的寒气迎来,城市醒来,声音便大了许多,也许,城市本身就是不眠的行者,在默默的包容着不眠的行人。

不眠的人,也许会有很多种,有的是为了生活而奔波不停的人,他们尚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为了妻儿的笑,为了生活的满,舍弃了一时之间的缺。有些是夜间依旧为思绪困扰的人,或是于床榻之上覆去翻来无法睡着,想着昨日种种,想着今日种种,想着明日种种,为着种种虚诞,难以静默,或是拖着沉重的心思行于夜晚深沉带雨的天空里,想要将自己也融入整个的虚空,或是在酒吧整夜狂欢,以靡靡之音消除寂寞空虚,或是独自煮清茗一杯,禅茶不离,在茗烟里安静。一杯咖啡,也散发出清香。

最近梦多,也成了半个不眠人。半夜睁眼,屋外不知谁家的宠物狗还在低鸣,小东西大晚上也不曾睡觉,是在守候着什么吗?人总是说要学会清空自己的心,真到自己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如何做了。只得迷迷糊糊过着,随其变化,读一段佛经,以为是看透了尘世,其实,执着于此,也许此生难悟。

清冷的寒,从岁月里缓缓走来,和暑热进行着归宿的争斗,有雨,在帮助着什么,有心,在思索着什么,我本尘世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尘埃,因着还有些想法,便称之为一个人。感受着这冷,感受着那热,感受着一切无常的变化,深知众生的无奈。

时间,好像缓缓吹过的风,只觉额头一凉,就过去不见,只有摇动的树叶显示着曾经来过的痕迹,其他的,什么也不曾有,什么不曾带来,什么也不曾带去,如果连心头的波动和鼻息里的芬芳都不算的话。重九节已过,真真来而不知去而不觉,只是像半空中的一声轰响,便不见了。回味的尾巴,却怎么也无法抹除干净。我们不是靠回忆活着的人,但或多或少的会活在回忆里,无可改变。

现实的温度一天凉似一天,心中的温暖却不减当初,觉岁月如一朵深绽的莲荷,充满了佛的韵味,佛一直钟爱莲花,或者说莲一直钟情于佛,生生世世不曾改变。如果有来生,愿做佛前一朵青莲,悠然绽放,寂静败落。在佛夜夜日日的诵经声里,也许有一天终能超脱尘世。古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品格,早已被熟记,而今天懂得种植一株莲花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养花爱花之人,真正在意的,或许不在于花,不在于水,而在于心在于情。

花是有生命的,亦是多情的,只是其爱在于懂她的人。人有爱,其爱在于想爱的人。如今想想那段岁月,将一些花从深藏在种子里的梦中叫醒,却没有给她梦想成真的可能,我们是残忍的。岁月已久,若不是与表哥的闲谈里偶尔提及当初花儿掉落在别人家院子里我们匆忙关上窗户的糗事,也不会想到这些了。

岁月有情,有些东西早已零落成泥,不知道已经护过了几次花,在心里的记忆却一次次泛起波澜,那些回不去的青春与年少,再也回不去了,那些年那些经历,也成为一种封存在记忆里的美丽。

如今却知道,花开很美,情深不摘,虽美不摘。一改以前喜欢摘花的习惯,但有时候依旧忍不住会采摘一些,只已经收敛很多。 ? ?岁月待人,亦总是不薄,总会教会你许多东西。

那些树

走在秋天里,我常常会想起家乡那些树。那些长在我心中的树,有的给我留下很深的童年印记,有的是近年来所种植的刚刚熟悉起来的新树林。这正如同一句经典歌词叫: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那些树可真像我的新朋友和老朋友,时常萦绕在我心间,与我心灵对话,树叶沙沙的声响犹在我耳畔,这是树在对我说话,我屏息静听,瞬间就打开了我的心扉;当沙沙声停止的时候,那是树开始静听我说话了,我便尽情地对树说。有时候会出现,一会儿沙沙声,一会儿悄无声。那是我和树时而静听,时而述说的默契交流。把如此浪漫的心灵对话凝聚成深情的文字,字里行间浸染着我与家乡那些树的故事。

给我留下很深印记的是家乡那一片片的老树林。有村西边那一小片柿树林,有村北头那一大片柿树林,还有长岭坡、老龙湾、八路崖的一片片苹果树林,还有老驴崖那一片片的葡萄树林那一片片树林的后面都承载着一个个故事,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贫穷的年代里养家糊口靠土里刨食,而山是光秃秃的石山,根本没法种粮;地是山岗薄地,也打不出多少粮食,那时自然不能让老百姓填饱肚子。在这样的境况下,要生存发展,只有顺应一句老话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只有选好当家人,走对靠山吃山这条路子,让荒山秃岭变为花果山,才能根本改变家乡的面貌。这个时候,有人举荐我的大舅担任村支书,全村一呼百应,大舅官先福几乎以全票当选,只因大舅年纪轻轻已成为乡村百姓公认的老庄稼把式。不久,年仅二十几岁的他在全公社第一大村走马上任了,面对着近2000人口要吃饭,怎么办?靠天不行,天上没有掉馅饼的,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靠地不行,山岗薄地里出不了多少粮食,这是乡村百姓熟知的村情;靠国家救济不行,国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一穷二白,这是国人都知道的当年的国情。大舅思来想去,靠天靠地还是不如靠自己,要摸着石头过河,趟出一条路来。他当时就大胆地提出了:要想富,先种树。一直当成了顺口溜,在乡村百姓中传颂了许多年。后来,社会上也普遍传颂着一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这与大舅说得何其相似?仿佛是大舅说的那句话的翻版,只是时代不同,发展的立足点不同罢了。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就会敬佩于大舅在那个年代能说出这么经典的话来。

说出来是一回事,真正做起来又是一回事。当今社会,有些人是靠说成功的,大多是政客;有些人靠做成功的,大多是实干家。而大舅是靠说到做到说做一致成事的。这不,他带领家乡穷苦百姓搞起了叫什么集体农庄,这在当时确实是件新鲜事,也是很了不起的事。先把一家一户的百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才有力量,然后,把一家一户的土地集中起来连成片,在一片片山岗薄地上种植果树,让烟台苹果、大泽山葡萄等在家乡的山岗薄地里安家落户。看似一棵棵小的不起眼的树苗,却在一年年的疯长,冬去春来,几度春秋,当年的幼苗便长得枝繁叶茂,再看那枝头,已是硕果累累,压弯了腰,你说喜人不?一片片像红灯笼一样的柿子,一个个红艳艳的红香蕉、金灿灿的黄金帅苹果,一嘟噜、一嘟噜像珍珠似玛瑙的葡萄,真是招人喜爱,让大人们高兴,让孩子们眼馋,也令南庄北疃的百姓艳羡。乡村百姓用林果卖回的钱,换了粮食,还有节余,衣食富足,日子红火,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富裕起来的百姓心中有数,正是那一片片树林让家乡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年,村集体年收入就达到了13.5万元,在当时的农村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也让乡村百姓鼓起了腰包,挺起了胸膛,人人都在做着发家致富梦。

说来说去,那一片片神奇的果树林与我还特别有缘,那就得从头说起。当年,上了年纪的`外祖父就负责看管着村里的苹果园,村里几个看果园的老汉在一片片苹果园轮流着转,几乎看遍了全村的苹果园,记得外祖父有时还喜欢带上我,我现在还能大体描绘出他的形象:他中等个儿,瘦瘦的,每当跨出家门的时候,木棍撅着盛饭的篓子已上了肩,就弓起了腰,大步向果园的方向走去,还时而伴有咳嗽声,源于外祖父抽烟的缘故。外祖父在前面大步走,我就在后面小步紧追,往往也感到累了的时候,也就快到果园了,这时外祖父就会在前面催促着:快走,给你打鸟、捉蚂蚱烧着吃。当时外祖父的话太有诱惑力了,我一听浑身就来劲了,小跑着就到了外祖父的前面。及至到了果园,外祖父哪有那么多的工夫去捉蚂蚱,他就忙他的去了,我就玩我的去了,到了一片新天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顺着小屋前后、绕着苹果树乱跑,玩得真痛快,这是平日里在家所感受不到的,只有在绿荫下硕果累累的果园里才有这样的情趣,儿时也着实比其他小伙伴多见了些果树,多闻了些苹果的清香,多听了些鸟叫,多捉了些蚂蚱现在想来,最最重要的,是在我心中留下了那段对果树林的美好记忆,这都是家乡那些果树所带来的。

特殊的那段中学时光令人难忘。那时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村子里把一个叫磨山子的地方的一片苹果树给了学校,学校里就把它作为果树修剪培训管理基地,自然就成了学生们实践的好地方。远不止于此,这里还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基地的上面就是雄伟的磨山子水库,右手边就是美丽的山峦和层层梯田,让人赏心悦目。值得一提的是,校农基老师让我担任农基组长,当时心里着实激动了一阵子,那时真想在这片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我兴高采烈地带领全班同学到果树修剪培训基地,兴致勃勃地一边拿起课本讲理论,一边拿起剪子讲实践,我面对着一棵棵正值壮年的苹果树,指着一个个不同的枝条,一一讲给同学们听,我至今还记得果树有三大主枝,什么是主枝、侧枝?什么是结果枝组?什么是里芽外登?什么是外芽里登?果树怎样通风透光、吸收叶绿素等等,有时还爬到树上,剪下一个个枝条,做给同学们看,当时想,那是一种荣耀。现在想来,当时的想法是如此天真,也做得如此认真,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殊历史背景,那片果树林也成了那个时代的产物,在我心中始终标注着时代特征。这是我与那片果树林的一段亲密接触,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也抹不掉。

回忆抒情散文题材篇九

我奶奶的坐功是一般人无法比的。我小的时候,见到奶奶最多的状态,就是坐在小板凳上或者土炕上。她不扎花绣花,更不裁剪缝补,更多的却是坐着说话,而且是喜欢坐在一帮老女人中说话,说到高兴处,她会眉飞色舞,有意无意地透露一点儿我家的消息。

女人们一片哗然,而她在哗然中坐得更加端正,说得更加郑重,表情似乎也活泛和生动起来,整个人竟好像年轻了十岁。

我看见奶奶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不知怎么,她竟然有点得意呢?

我问娘,奶奶怎么这么喜欢坐在人堆里说那些话呢?

娘说,可不是因为她闷得慌?!

闷得慌?她为什么会闷得慌呢?我家这么多人围着她,她不应该闷啊!等到我长大了,我才确切地理解了“闷得慌”的意思,她也确实闷得慌。

时间一长,娘就对奶奶有了微词,怪她只坐着说话,不起身干活。但奶奶说了,我就乐意这样,你管不着!

后来,娘就不愿理奶奶了,但毕竟两人还得在一起。于是,鸡毛蒜皮的事情来了,你怨我怨的毛段也来了。

娘试图从炕上拉奶奶坐起来说说话,但奶奶怎么也坐不起来了,她的身体已经发沉,沉沉地僵在土炕上,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灵魂仿佛已飘到空中,而那些经年的往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风流云散,不见踪影了。

当生命走到尽头,所有的辛酸已无法说起。回眸她的脚步,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生如春花之烂漫,死如秋叶之静美,在生死的末梢,我更愿意看到,所有的凋零不悲戚,不绝望,哪怕遗世独立,满目洪荒,我自在这个世界上走着。

回忆抒情散文题材篇十

今天是2015年12月24日,父亲去世整整一个月了。

上个月23日,我正在南昌女儿那里,哥哥打电话给我,说父亲近来身体不太好,虽然吃饭正常,但总是说四肢无力,老躺在床上不想起来,饭也是给他送到房间里去吃,而且老在念叨着我,那意思是希望我能够尽快回去看看他。

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两个月前,我才回到老家,父亲的情况还不错,精神很好,红光满面,似乎比以前还胖了点,拄着拐棍还能在房屋周围走走。他喜欢热闹,我特地开车带他到附近的天雷和米贝的两个集市去赶场玩,看风景。由于腿脚无力,他好几年没有去集市赶场了,看到集市建起了许多新房子,马路也加宽了,增加许多新店面,各种商品琳琅满目,面貌焕然一新,赶场的人熙熙攘攘,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不住地感叹:“现在国家的建设真是太快了,隔了几年没来赶场,竟有些认不出来了。”

父亲身体向来很好,不生什么病,连感冒都少有。然而现在却……。

我问哥哥:“满满是不是病了,比如感冒什么的?如果是病了,送他去医院或请个医生到家里来看看?”

在三个兄妹中,父亲排行最小,按照老家的习惯,我们叫他满满。

哥哥说:“满满没有病,也没有哪里感觉不舒服,就是浑身没有力气,起不来床。”

既然如此,我决定当天从南昌直接回老家。“领导”从桂林打来电话,她说要与我一起回去看望父亲,于是我决定先回桂林,再从桂林开车回老家。因为老家是在乡下,自己开车还可以省却中途换车而更快回到老家。

女儿说:“现在差不多已经中午了,今天走是不是仓促了点,要不明天再走吧?”

我说:“不行。你公不太好,我不能再等了!”

坐高铁当天傍晚我就回到了桂林。不知什么原因,这个晚上我老是睡不着,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烦躁难耐,直到天亮。父亲的状况让我很是担心,起了床,第一件事就是给哥哥打电话询问父亲的情况,哥哥说和昨天差不多,我这才稍稍放心。

天气不太好,从桂林出发就一直下着毛毛细雨。傍晚时分,当我们走到距离老家约五十多公里的一个服务区,我打电话向哥哥询问父亲的情况,哥哥说没有什么变化。然而,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到达离老家仅二十公里的梨溪水库时,我的电话突然响起,一看是哥哥打来的,我心里顿时咯登一下,感觉情况不妙,这个时候哥哥打电话来肯定有事。果然,哥哥在电话里说:“满满刚刚已经不在了!”尽管这两天我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听到哥哥这句话时,突然悲从中来,巨大的伤痛让我无法自已。我把车靠路边停了下来,尽量让自己的心情能够平静下来。“领导”也不断安慰我:“事情既然已经这样了,还是冷静对待,不要着急,稍事休息一下再走吧!”

“就差这么一点点路了,紧赶慢赶,还是不能最后见上父亲他老人家一面。”我无奈地长叹一口气,再也无法控制的泪水夺框而出。

停了一分多钟,心情稍稍平静些,我们才重新上路。天完全黑了,雨一直在下,而且越下越大,浓雾弥漫,老天也在泪水满面。

赶到老家时,已是晚上七点。家里来了不少帮忙的乡亲邻里。按照老家的习俗,父亲的遗体已经穿上了老衣,被放置到了堂屋右侧用板凳支着的一块门板上。人们进进出出,忙着安放棺木和其它事情,个个神情悲哀,话语不多。我站在父亲的遗体前,端详着那张我再熟悉不过的和蔼、亲切的脸,父亲容态安详,就像是睡着了一样。然而,我与父亲,就这样突然间阴阳两隔。我的老父亲啊,我再也不听不到你叫我的名字了,你再也听不见我对你的呼喊了!面对父亲的遗体,我扑通一声,突然双膝跪下,再也控制不住那奔涌的悲情,放声地痛哭起来。

在众人的帮助下,父亲的遗体安然入殓了。由于长途奔波和极度悲痛,这时,我才感到疲惫不堪,没吃什么东西便忽忽睡下了。

由于家境贫寒,父亲没能上学,没有什么文化。只是在五十年代的合作化时期,村子里开办了夜校,父亲和妈妈才上了几个月的夜校,认得不多的几个字。那时,父亲和妈妈去夜校上课,我也跟着他们去,夜校的课还没结束,我就在妈妈的身边睡着了。回家时,我总是在父亲那宽大、厚实的背上睡得似醒非醒,模模糊糊地听着父亲和妈妈说着上课的内容以及他们夜校里的一些趣事。等到第二天早上我醒来时,父亲早就没了人影——下地干活去了。

父亲个子高大,身板结实,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是我们村子最有力气、最能干活的能人之一,什么重体力活,什么难做的活,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为此,在我幼小的心里,父亲不但是我的保护神,更是我的骄傲。父亲十二岁时就学会了犁田,砍柴、割草、栽田、打谷,农活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的活做得很漂亮,而且效率也高,在村里被称为干农活的高手。比如说割草吧,是农活中比较不好做的,特别是大太阳天,草干燥、柔滑,不易上手,那就更不好割了。而父亲却割得又快又好,别人一担草还没有割好,父亲却早已割好挑着上路了。

后来,父亲学会了鋸木板,我们家装修房子用的木板都是父亲和他的撘档锯的,农活不忙时,他们还常常去给别人锯木板挣钱,这是父亲会的农活外唯一的手艺活。专门锯木板的人,被称为锯匠,干锯匠这种活,不仅费体力,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比如磨削锯片、调整锯齿,都得自己动手。锯木板时,不只是要有较好的体力、耐力,而且要掌握相应的技巧,使用什么样的锯法,比如是用一字锯法,还是盘式锯法,是大有讲究的。拉锯的两个人要配合默契,身体随着锯子的来回拉动,有节奏地前后微微摇晃着,看起来好像很轻松的样子,但只要看看他们脸上雨一样汗珠,你就会知道干这活是多么的辛苦。在我们老家,很多人都会锯两下,但要锯得好,能长时间坚持,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父亲和他的撘档锯木板,可以一天接着一天地连续进行,木板锯得又快又好,非常平整,没有任何“挖瓢”等缺陷,木匠都夸他们锯的木板漂亮、好用,用他们锯的木板做木工,轻松又省力。

农闲时,父亲也偶尔也做些牛的买卖。父亲凭着他长期喂养牛、使用牛、观察牛的经验,对牛有他一套独到的“牛经”,他通过牛的长相、身姿、四肢、气质、牙齿,就能断定一头牛的年龄与优劣,而且看得比较准,从没有失手过,只是赚多赚少而已。他买得最多的是一年左右的嫩牛,公、雌不论,只要他看中了的,他就买回来,养它几个月,最多半年左右,看准机会就果断出手。这是父亲做事“见好就收”求稳、不贪的风格。对于牙口稍大一点的牛,如果父亲认为确实不错,他也买。不过,对这种牙口较大的牛,买来最多养一、两个月就出手,决不久养。这其中的道理,虽然没听父亲系统说过,我想,应该就是他的“牛经”了。

父亲慈祥、和蔼,脸上常常挂着笑容,说话也轻声细语,很少见他发脾气骂人。就是在犁田时对牛的“不听话”也是和颜悦色,不出粗口呵斥。在父亲面前,哥哥和我都没有任何畏惧感。多数情况下,父亲只管田地里和山坡上的活,家务事以及管小孩之类,都是妈妈料理。对于哥哥和我,最多也只是口头上督促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要和人打架之类。学校放假,我们把学习通知书拿回来,得知我们的学习成绩都不错时,他也只是嘿嘿地憨笑着,脸上露出满意和放心的神色。从父亲这些简单而深情的表达里,我深切地感受到父亲对我们亲兄弟俩那深厚如天的牵挂和关爱。

在公社化之后,父亲做了差不多二十来年的生产队长。他虽然没识几个字,凭着他精湛的农活手艺和丰富的经验、以及对农时的准确把握,他总是把生产队的各项活路安排得井井有条,恰到好处。最苦最累的活,他总是干在前头,生产队的男女老少,对父亲都极为尊重、佩服,很少有为派工派活脸红脖子粗的时候。我高中毕业后在公社做了广播员,父亲经常到公社开会就住在我那。他对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从不打折扣。工作中有什么困难也是尽量想办法自己克服,不轻易向上级叫苦。他说:“上级要管的地方那么宽,要做的事情那么多,如果大家都向上级叫苦、伸手,上级的工作就没办法做了。上级有时间有精力把大事考虑好、管好,我们底下的事情也就好办了。”父亲对党和政府有深厚的感情,他常对我说:“要不是来了共产党,我们这些在旧社会靠给人打长工的人,哪有今天这样好的生活?我从内心里拥护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后来,父亲年纪大了,不当生产队长了,后任的队长对他也是尊重有加,重要的事情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也总是热心相助,知无不言,从不袖手旁观。在他看来,生产队的工作事关村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生产队的事情做好,也等于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父亲虽然讲不出多的大道理,但他的那些简单、朴素的言语,热情、大方的待人态度,周密、细致的处事方式和公正、守信的做事原则,对我的影响很大,并深深地融入了我的血液之中。

在我们周边的几个村子,父亲是个少有名气的栽田高手,他栽田又快又好。我读高小时,学校放农忙假我都回到村里参加栽田。有个年轻后生想要与父亲比赛栽田,他哪是父亲的对手,几下就落在了父亲的后面。另一个年轻后生不服气,立刻加入,两个人接龙迎战父亲,虽然只落后父亲一、两行秧苗,但始终没办法超过父亲,而且栽的秧苗远不如父亲栽的漂亮。最后,这两个年轻后生拱手向父亲认输。这一场比赛,让当时在场的人都看呆了,我也从未看到父亲有这等高超的栽田手艺。在栽田中,父亲还有另一手绝活,那就是扯直汪。所谓扯直汪,就是在一丘较大的田栽秧苗时,往往首先要在田的中间栽出一幅直线秧苗,把田“劈”成两半,既要栽得直,不能栽出蛇形弯曲,又要栽得均,间隔得当,这样不只是为了美观,也便于今后的田间管理。田的顺向越长,栽这个直汪的难度也就越高。当我们栽到一丘三亩多面积的大田时,谁也不敢来扯这个直汪,都怕栽不好丢人现眼。那两个曾经输给父亲的年轻后生极力推举父亲来破这个局,父亲客气了几句,也就爽快答应了。他用一根扁担在田塍边一插,瞄了一下,拿起秧苗就唰唰地栽了起来。父亲不时抬头看看插在田塍上的扁担,腰都不伸一下,一口气就往下栽。父亲栽出的直汪,横竖都笔直如线,就像是木匠弹出的墨斗线一样。看到如此情形,其他的人都纷纷跳进田里,在父亲的两侧一字儿排开栽了起来。一个多小时,这丘大田就栽完了,大家站在田边,议论、欣赏起田里刚栽下的秧苗,纷纷称赞父亲的直汪扯得实在是太直、太漂亮了。

“马马虎虎吧。”父亲只是笑笑,并不怎么在意,淡淡地说:“田我都栽了几十年了,累也该累出来了,这算不了什么。”

一个累字,道出了父亲干活的认真与辛苦。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成了栽田好手,速度比一般大人还快。为此,我虽然还不是一个全劳力,干栽田这项活生产队却给我记的是全劳力的工分,按劳分配的精神在我身上得到了体现。

我后来就读的初中距离家里有三十多里路。我所用的粮食、蔬菜都是周末回家时自己带到学校的。一次我刚下课,有个老师就来告诉我,说我父亲来找我。在学校门口,父亲身边放着一担东西,看到我来了,父亲说:“我给你带了点米和菜来。”他指了指面前的一袋米和一把干菜。

我很激动,又有些意外:“满满,那么远,你还专门给我来送米和菜?”

父亲笑了笑,说:“我要给供销社去禾滩挑脚,顺便弯到这里给你送些来,下次你回家时就不用自己挑了。”

那时,我们那地方还没有公路,货物进出都是人力挑,这就是挑脚,是个大强度的体力活、苦差事。

家、学校、禾滩处于三角形,为了给我“顺便”送些米和菜,父亲竟要多走三十多里山路,看着父亲脸上不断流淌着的汗珠,我心里感到有几分心酸。为了我读书和少受些累,父亲真是太辛苦了。父亲说完,转身就匆匆赶路去了。我站在原地,看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身影,直到父亲的身影消失在前面拐弯处的大山背后。

初中毕业时,父亲本希望我考师范,读两年毕业就出来当老师,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家里比较拮据的经济重负。然而,受到语文老师即班主任的影响,我一心想要上大学,于是我报考了高中。对此,父亲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关心我考得怎么样。对于这个,我也说不好,尽管对考试有一些把握,心里也确实担心可能出现意外而落榜。一次我和父亲去姑妈家返回路过公社时,顺便进到邮局,问有没有我的信。当我报上我的姓名时,邮局的人随即递给我一封厚厚的挂号信。我接过信,小心翼翼地打开,正是我报考的地区一中给我的录取通知书,我一直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

父亲问:“是哪个给你来的信啊?”

我说:“是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啊,你考上了,什么学校?”父亲眼睛一亮。

“地区一中。”

“哦。”父亲畅快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惊喜、开心的神色。“你还老担心考不上呢,我说你一定考得上的你还不信。不过,没想到你一考就考得那么远。”地区一中在地区所在地,是地区的重点中学,离我们家有三百多里远。知道我考上了高中,父亲嘿嘿地笑了笑,他略一停顿,又说:“远就远一点吧,考得越远,才越有出息呢。”在父亲的观念里,人要出门才有作为,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人不出门身不贵嘛!”

去地区一中读书,要走二、三十里山路,后面一段六十多里虽然有公路,但是不通班车,要步行到县城去坐第二天的班车。因为担心我年龄不大,路也不熟,开始几次,父亲总是坚持要送我到有公路的.地方。那是一个山坳,公路从坳上盘旋到沟底,然后沿条小溪通到县城。父亲就站在山坳上,看着我沿公路前行。我走出了五、六里远,回头还看见父亲站在那里凝望着我,再走远一点,山坳逐渐模糊了,父亲与山坳融为了一体,我这才不再回头,大步朝前赶路。我知道,我背负着的,是父亲的希望,是他那颗热乎乎、跳动着的心。

文化革命的兴起,大学停止了招生,我的大学梦也因此而破碎了。直到文化革命结束,恢复了高考,我才圆了大学梦,而这个梦的实现,被整整耽误了十一年。耽误了十一年,大体相当于人的整个生命的七分之一到九分之一,对于一个人,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啊!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了外省桂林的一个国家部属单位。当我家把这个消息告诉家里时,全家人都高兴极了,祖祖辈辈大字不识几个的我们家,破天荒地终于出了我这个大学生。当时,我已经三十出头,可父亲仍然把当成小孩。他笑眯眯地摸着我的头,感叹地说:“靠着党的好政策,也靠着你自己的努力,你终于有出息了,在我们周围这几个村子,大学生你是第一个,我的脸上也十分光彩。我这一辈子的苦啊累啊真是全都值了!”

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动情地对父亲说:“我有今天,全靠家里的培养,特别是妈妈和你的辛苦培养。这我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

“有你这句话就足够了!我心里真是甜啊。”父亲爽朗地笑了起来。

在后来的三十多年中,父亲先后四次来过桂林。这之前,父亲没有去过大城市,只是到过邻近的县城,桂林是他到过的唯一大城市。在桂林,他住得最长的一次也就是两、三个月,再久他也呆不住了。一方面可能是生活习惯问题,没有什么他熟悉的人,口音不同,别人说话有的他听不大懂。我们上班去了,就他一个人在家,没人说话,不免有些憋闷。另一方面是来的时间久了,总是惦记着家里的那些事,特别是放心不下的是家里养的牛啊、猪啊什么的。他说:“我要是在家里,我虽然老了,做不动什么了,就是伸伸手你哥也会轻松些啊。”

2003年父亲来桂林时,我们对面的甲天下广场正在修建,工地上巨大的推土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你来我往,机声隆隆,工地热火朝天。父亲被那些施工的工程机械迷住了,他从来没有看到过那么多的工程机械施工。每天在工地边,他一看就是大半天。我下班回来,他就津津乐道、绘声绘色地向我讲述他所看到的那些神秘施工机械是如何施工的。他特别感兴趣就是推土机、装载机。他说:“那些推土机、装载机啊,怎么就那么灵活、那么大的力气啊?一铲下去,一个小土坡就不见了;挖两斗泥巴,把个偌大的汽车车厢就装得满满的,呜的一声拉着就运走了。怪不得现在的马路啊、房子啊,几家伙很快就建好了,原来有这么些神通广大、蛮厉害的机械啊。如今的国家呀,变化真的是太大了。”

我说:“是啊,要不,那么大的工程,都要靠人工手挖肩挑,不知要搞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

父亲说:“记得打日本鬼子时期,我参加了芷江机场的修建,那时哪有这些机械啊,靠的全是人工苦力,施工的人在工地上黑压压的一大片,到处是人,但工程进展就是缓慢,几万人差不多忙了一年时间,才把机场修好。”

父亲对桂林的映像好极了。在公共车上有人给他让座,他既惊奇又感动,他说:“桂林的人就是好,这在其它地方是很难见到的。”再就是桂林不但山清水秀,风景漂亮,而且街道干净,整洁,看不到什么垃圾,对此,他啧啧赞不绝口。

桂林的风景名胜,我陪父亲都去看过。他说:“这桂林啊,到处都是好看的画,有的比画还要好看。来了桂林,哪里我都不想去了。”有一次我陪父亲去爬叠彩山,想让他看看桂林城的全景。他看到我掏钱买门票,有些不解地说:“在我们那里,万千的山啊,看都看不完。天远地远的,跑到这里花这个钱,有点划不来哦。这个叠彩山有什么好看的呀?”

我说:“这山与山不一样嘛。这是桂林市内最美丽的一个景点,在山上可以看到桂林全市,而且山上有很多古迹。朱德朱老总和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都来登过这个山,山顶上还刻有他们登山时互相唱和的诗呢。”

父亲对古迹没有什么兴趣,听说在山上可以看到桂林全景,而且朱老总和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都来过,他兴致倍增。我们拾级而上,在半山腰的平台上,我指着风洞上方一幅陈毅的石刻:“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并一字一句地念给他听。

父亲高兴得开起了玩笑:“呵呵,那你就比神仙还神仙了哟!”

我也笑了起来:“满满,你是神仙的父亲,就更神仙了啊。”

“好,好,都神仙,都神仙啊!”父亲哈哈大笑起来。

我们上到山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仔细欣赏着桂林城的景致。我指着一些地方告诉他,那里是漓江,那里是象鼻山,那里是伏波山,那里是我们家住的地方……。父亲感叹起来:“啊,桂林真大呀,密密麻麻的房子,山峰似的高楼大厦,蜘蛛网似的街道,横竖都看不到边,整个城市该住得有偌十万的人吧?”

“大约八、九十万吧。如果包括流动人口在内,至少也有一百五、六十万人。与那些更大的城市相比,桂林只算得上是个中等城市。”我解释说。

“桂林的山与其它地方的山还真是不同,你看那山,一个个平地而起,像什么的都有,尖溜溜的,一个挨着一个,好像一大片刚刚出土的竹笋一样。”

桂林的山像竹笋,这很新鲜,从来没有听人这样比喻过。人们形容桂林山水,大都是引用唐朝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千古名句,父亲的比喻,土是土一点,倒也贴切、形象而又生动。父亲识字不多,但他对一些事物的观察,有他独特的视角,比较准确而又别有新意。

自那以后,父亲就没有再来过桂林,主要是因为年纪太大,不想再出远门了。好在已经有了长假,我每年至少要回去看他两次。我退休之后,回去看他的次数就更多些。次数虽然多了,因为各种原因,但我每次回去在父亲身边呆的时间都不长,少则三、五天,多则七、八天。这些,父亲从不讲究,也不在意,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只要回去了,见到了,他就高兴了,就好像什么都有了。由此可见父亲的大度与开明。

去年国庆节,我和“领导”带着女儿和外孙女一起回到老家。女儿早就提出要回老家看望公。我上大学时,我们把女儿放到老家,父亲背着她,走亲戚,赶集市,走遍了老家的山山水水,可以说,女儿就是在父亲和妈妈的背上长大的。一次,父亲做了一个扛猪的架子,放在某个角落,被两个七、八岁的侄儿发现了,于是他们用这个架子抬着女儿到处玩,开心极了。不想,架子的木料是生漆树,女儿经不起漆树气味的刺激,生起了漆疮,身上好多地方都红肿了,女儿痒得哇哇直哭。妈妈被吓倒了,将父亲和两个侄儿骂了个狗血淋头。好多年以后,妈妈还常拿这事来数落父亲。父亲懊悔不已,默不作声。三、四岁时,为了上幼儿园,女儿才到了安江城里她外婆家。

这次回去,看到父亲身体虽然很好,但明显苍老了许多,背也更弯了,我心里不免涌起一阵酸楚。父亲的背,为了他的子孙们,背过数不尽的艰辛与苦难,也背来了无数的甜蜜与幸福。父亲的背,承受了太多的重负,是活生生被累弯的。而我们回报给他的却是那么的少,不及他给予我们的万分之一,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女儿回来,父亲特别高兴,也许他又想起了女儿在老家的那些趣事;见到刚一岁多的重外孙女,他更是心花怒放。依据谐音,他把重外孙女称为“虫崽”。“虫崽”倒也大方,见面不久,就围着父亲“太太呀、太太呀”的叫个不停,这可把父亲乐坏了,一天到晚那张嘴总是笑得合不拢,吃饭时也要将他的“虫崽”搂在怀里。我们和父亲一起照了张合影,可惜侄儿、侄女们和另外两个“虫崽”没能回来。没想到,这张合影竟成了绝版。

父亲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像是一块随处可见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可以长出绿野,开出鲜花。

父亲是普通的,普通得就像是一阵随时可遇的清风,清风吹过,给人以凉爽、清新和快乐。

一辈子,父亲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情。他用自己厚实的肩膀,撑起了子孙们的天堂,他对子孙们天高地厚的恩情,足可以让天地动容。

父亲是山,永远在我的心中巍然屹立;父亲是河,永远在我的心中悠悠流淌。

父亲的墓地,坐落在一个群山环绕的山坡正中,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前面是层层叠叠、越远依次越高的群山。山峰如黛,绿树成荫,翠竹低垂,百鸟和鸣;山脚下,一条清澈如练的小溪自西向东蜿蜒而来,绕山脚流过,流水淙淙,如泣如诉。好一幅动静有度、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父亲,永远地长眠在了这片青山绿水之间。山下那条弯变曲曲、飘在翠绿丛中的小公路,是我回老家的必经之路。回去时,可及时向父亲报到、问候;离开时,也便于向父亲辞行,就像他在世时一样。

在父亲去世满一月之时,特写此文,是为祭。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