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摘抄篇一
鉴赏诗歌是一项需要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的艺术,它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美与意,更要通过理性的思维去深入解读,体会其深刻的内涵。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我对于鉴赏诗歌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谈谈对于鉴赏诗歌的思考方式。鉴赏诗歌要求我们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作者的表达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诗歌的主旨思想。因此,我们需要反复品读,逐渐领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比如,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里有一句名言:“只有经过艰辛的奋斗,才能获得美好的成果。”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如果我们不去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并且反复地思考,就无法真正地领会到鲁迅先生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第二段,谈谈对于鉴赏诗歌的情感共鸣。诗歌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排列组合,更是作者的身影、人生经历、情感表达。当我们与诗歌发生共鸣,就意味着我们与诗歌小说创作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类似于心灵的交流,这种交流将会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爱情、亲情、友情、人生等等主题,都有着诗歌所描绘出来的独特魅力。如李商隐的《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当时的真实情感,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感触,真正地引出了人世间无可替代的珍贵之情。
第三段,谈谈对于鉴赏诗歌语言运用的认知。语言是诗歌的基础,而语言的运用则是诗歌之美的来源。许多伟大的诗人,都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用鲜明明亮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体现出自己的艺术天才。李白的《将进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年少轻狂失去机会的悔恨,让我们能够更直接地领会到诗人的思想。
第四段,谈谈对于鉴赏诗歌的文化营养价值。诗歌是一种文化积淀,它不仅仅在于其语言表达的艺术,更在于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读诗歌,我们不仅仅领悟了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能让我们了解到这个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诗歌中的大部分主题,在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宗教、哲学等方面,更是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文化底蕴是众多诗歌中最令人受益的的一部分,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到更多的文化背景。
第五段,谈谈对于鉴赏诗歌的艺术感受。诗歌是一门艺术,其包含了文学、音乐、绘画等诸多艺术元素。当我们品味诗歌时,可以用更开阔的艺术思维,去领略其中美妙的细节,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首诗歌的起承转合处,把人们的心情一步步拨动,让人嗅到了一丝丝的醉意、雨香。这就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
总之,鉴赏诗歌是一种较高的文化修养,需要我们不断地追求自身的进步。从上面所述的五个方面去思考诗歌,感同身受,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阅读诗歌,并不是让我们去找答案,而是去思考,去发现,让我们领会到了别样的生命魅力,感受人生的真善美。
诗歌鉴赏摘抄篇二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解题格式。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要领。
a.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b.关键词类答题: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xx年高考题)。
答:
c.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
一、鉴赏用词之妙——炼字。
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例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2、炼形容词(或副词)。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5、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二、总体的语言特色。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平淡又称质朴,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的。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简洁:语言简练利落。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诗歌鉴赏摘抄篇三
近日在学校修完了一门毛泽东思想概论的课程,我被老师要求进行一次毛概诗歌的鉴赏,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在这个鉴赏过程中,通过深入学习和感受,我获得了不少的体会和收获。毛概诗歌是新时期的产物,它充满了革命与建设的热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次的鉴赏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激励我在实践中坚定信念,勇于奉献。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吧。
首先,毛概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诗歌中,我看到了毛主席对于劳动人民的赞颂和鼓励,他把工农兵当成了国家的主人和建设者。例如《红岗歌》,这首诗歌描述了工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中的艰苦劳动和矢志不渝的信念。通过这些诗歌,我深深感受到毛泽东主席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为我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让我更加坚定了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决心。
其次,毛概诗歌还让我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诗歌中,毛主席将社会主义思想与现实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美好前景。例如《七律·沁园春》中的“人民万岁!”以及《井冈山的夜》中的“明天的太阳依旧升起!”,都是对于社会主义未来的鼓舞和自信。通过这些诗歌,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和正确性,也更加坚信只有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
同时,毛概诗歌也让我对诗歌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些诗歌中,毛主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韵律表达思想和情感。例如《沁园春》中用到的排比和对偶,以及《沁园春·雪》中的对仗和押韵等,都使诗歌更加鲜活生动。这让我领悟到了诗歌中的文字要精炼、表达要明确、节奏要流畅的要求,以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我认识到要想写好一首诗,必须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不断修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毛概诗歌还给我带来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品读这些诗歌的过程中,我被毛主席对于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所折服。在《沁园春·长沙》中,毛主席以“群众”为创作对象,表达了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展示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的理念。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无穷的潜力,激励着我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时刻保持对人民的尊重和关怀,勇往直前。
综上所述,在这次毛概诗歌的鉴赏中,我获得了很多的体会和收获。这些诗歌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毛泽东思想,更使我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也让我对诗歌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并带给了我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这些体会将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更加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诗歌鉴赏摘抄篇四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推崇和崇敬。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深深地被古代诗歌所吸引。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堂《诗歌鉴赏优课》的学习,这堂课让我深入了解了古代诗歌背后的意境和精华,也让我对古代诗歌的美更加热爱和向往。
第二段:课程内容。
这堂《诗歌鉴赏优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古体诗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登高》、《古朗月行》、《静夜思》等著名古体诗歌。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我们深入理解了这些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感情,也更好地认识了唐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近体诗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现代近体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学习了鲁迅、余光中等著名诗人的优秀作品,并且可以自己尝试写作。
第三段:学习收获。
通过这堂诗歌鉴赏的学习,我不仅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内涵和技巧,也学会了欣赏和写作近代诗歌。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载体,其深刻、优美、独特的韵律和意境,不仅可以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为读者带来美好的心灵享受。
第四段:实践经验。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有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也有课堂上的实践练习。在这里,我学会了在欣赏和写作诗歌时需要注重语言的运用、韵律的表现、情境的描绘等方面。诗歌的鉴赏是一个细致、耐心、体悟的过程,需要我们仔细领会每一个细节,也需要我们勇于挑战自我、勇于创新。
第五段:结语。
总之,《诗歌鉴赏优课》的学习让我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和风采,也让我更好地欣赏和写作现代诗歌。诗歌鉴赏不仅是经典和文化的传承,也是文学和艺术的追求。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欣赏诗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诗歌爱好者。
诗歌鉴赏摘抄篇五
(2)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课后巩固1】。
一、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二、“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课后巩固2】。
二、“空“字不仅写出了被送的人渐行渐远,同时烘托出了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诗歌鉴赏摘抄篇六
那边悬着哀伤像林后的月亮;。
此声之中恍惚有爱的微笑。
在你点点热泪上柔光照耀。
姑娘!在一片无形的涟漪之中,
把我交给你的歌是何等轻松,——。
沿着银色路游去,向上向上,
如同蹒跚的影子追随翅膀。
你燃烧的声音在远方凝结,
仿佛晚霞在海外凝入黑夜,——。
却不知从何处,我难明奥妙,
突然涌来了响亮的珍珠之潮。
把我的心带向唆亮的远方,
那边哀伤柔顺得像微笑一样,
我沿着银色的路,上升上升,
如同追随着翅膀的蹒跚的影。
自古以来的大诗人已留下不少描写音乐的.名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德莱顿的《亚历山大之宴》等,后人再要写同类题材的诗似乎难于下笔了。但是费特却在“纯艺术”和象征主义方面开辟了自己的途径。他在《给一位女歌唱家》一诗中,既不实写歌唱家的容貌神态,又很少用具体比喻来描绘歌声形象,而是大量采用暗示和象征手段,借助于词义的朦胧化使诗句“音乐化”,像音乐一样直接诉诸情感和意志。这首本身就充满音乐魅力的诗,经柒可夫斯基谱曲后,成了一支著名的浪漫曲即罗曼司。
通常写音乐题材,诗人往往是先对乐音或歌声作一番客观的形象化的描写,最后再写自己听乐的主观感情。但费特的第一行诗“把我的心带向嘹亮的远方”,直接就把主客观描写融为一体了。歌唱家嘹亮的歌声仿佛响彻天际,而听者的心随之飞向那嘹亮的远方,离开生活中的千种局限万种烦扰,飞向了纯艺术的世界,——那也是个哀伤的世界,但与现实世界中不堪忍受的哀伤不同,在那个远方的世界里就连哀伤也美得像林后的月亮一样,在那里哀伤与微笑、热泪与柔光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心,本来是沉重的。如果能抛下沉重的负担,把自己交给歌声,随波逐流而去,那该是多少轻松啊!但是流着流着,“我”发现这并不像愿望的那么容易。原来歌声并不是顺流而下,而是飞升向上,仿佛是沿着银河直上高天;而“我”的重负又卸不掉,重力仍然紧紧地拴着我,拖累着我,使我无力飞翔。“我”身不由己地追随歌声,因为我已被歌俘去,只能追随着它如影随形,然而歌清我浊,歌亮我暗,歌轻我重,“我”遂成了苦苦追随翅膀的“蹒跚的影”。这一段听歌的心理描写是很有独特发现的。
在最后一节诗中,我们又听到了熟悉的旋律,借用音乐米语来说,这是以变奏的形式重现了第一节和第二节中的两个主导动机。这种音乐式的模进和变奏大大加强了这首诗回旋缭绕的结构美和如歌咏叹的抒情性。
费特所代表的纯艺米派是一个唯美主义诗派,其抒情性要比巴那斯派浓得多,但同样远离社会现实和反对诗中说理。若与《亚历山大之宴》的强调教化作用相比,或与《琵琶行》中“,励志歌曲;平生不得志”的寄托相比,我们就能明显看出《给一位女歌唱家》的非功利和“纯艺米”的抒情特色了。
诗歌鉴赏摘抄篇七
诗歌是一种以语言和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作品,是文学的瑰宝。而老师作为诗歌的倡导者和引导者,对于诗歌的鉴赏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幸跟随一位教师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并从中受益良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并阐述我对老师鉴赏诗歌的认识。
首先,在学习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诗歌是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诗歌源自于生活的点滴,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给予人以启迪和感悟。这一点,我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有了深刻的体会。老师常常通过引用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例如,通过观察一朵花、一片叶子令人深思,一句诗的美妙。
其次,老师教导了我鉴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首先,要注重词语的把握和理解。诗歌是由词组成的,而词语是诗歌意义的基础。通过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和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其次,要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好的诗歌不仅需要有深刻的意义,还需要具有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感。通过体味诗歌的音韵之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三,老师教我学会借助诗歌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诗歌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有时比散文更能准确地表达我们的内心世界。老师常通过给我们朗读现代诗歌和经典名篇,帮助我们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有一次,老师给我们朗读了余光中的《乡愁》,描绘了乡村的美丽和记忆,激起了我的深情之感,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从此以后,我开始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享受到了诗歌给予我的情感宣泄和心灵抚慰。
第四,老师教导我学会欣赏和品味不同流派和风格的诗歌。诗歌作品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艺术特色。通过欣赏不同流派的诗歌,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老师经常与我们分享他对闻名诗人的喜爱和理解,让我们了解到不同诗人的思想和艺术追求。通过欣赏这些经典之作,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诗歌的魅力,更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最后,老师教导了我欣赏诗歌的态度和方法。他告诉我,欣赏诗歌不仅是一种学习的任务,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在心灵平静的状态下,通过沉浸于诗歌的世界,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智慧和感悟。老师常对我们说:“诗歌是一种可以抚慰和启迪心灵的艺术,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其中的力量。”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并推动着我更加努力地欣赏和鉴赏诗歌。
总的来说,跟随老师学习鉴赏诗歌的心得体会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了鉴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懂得了如何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品味了不同流派和风格的诗歌,同时,培养了欣赏诗歌的态度和方法。这些经验和体会使我更加喜爱诗歌,更加热爱文学。我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我会在诗歌的世界中收获更多的欢乐和智慧。
诗歌鉴赏摘抄篇八
古代诗歌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先贤们的智慧与情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与感动,对这些古老的文字产生了许多感悟。通过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读和欣赏,在欢乐、悲伤、思考和勉励中,我领略了其内涵,并体味到了它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
首先,古代诗歌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愉悦。无论是李白的豪放痛快,还是杜甫的悲怆苦难,每一首古诗都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独立的人生态度。诗歌的艺术之美,使我感到心灵沐浴在清新的春风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体验。诗中所表达的各种美,如山水、花鸟、风雪等,让我意识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妙。同时,古代诗歌也通过朴实真挚的情感抚慰了我的情感,带给了我愉悦的心灵享受。
其次,古代诗歌启迪了我的思考和智慧。古代诗人在叙事、议论中展现了过人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使其作品超脱了时空的界限。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思索,使我明白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每一刻。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是对国家状况的论述,使我对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古代诗歌通过呈现人类共同的存在和社会问题,引发了我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反思,启迪了我的智慧。
古代诗歌还给我带来了凝聚力和归属感。在翻阅诗歌时,我感受到了与整个中国文化相连的责任和使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历史。读着李白的《静夜思》,我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思绪和心境,与他们建立起一种心灵的共鸣。这种共鸣让我觉得自己不再孤单,有了一种与古代文化相连的归属感。古代诗歌让我在时空中与众多的文化传承者相会,成为一个集体的一员。
此外,古代诗歌也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古代诗歌的意象丰富多彩,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让我陶醉其中,展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从经典中汲取营养,运用到我的创作中。古代诗歌的启示让我明白,文学创作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灵感和想象力的发挥。这种启发让我在写作中勇于创新,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使我的作品更具个性和魅力。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的鉴赏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智慧、美感和快乐。它不仅在审美层面触动了我的内心,还在思考、凝聚、创造等方面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传承和发扬古代诗歌,才能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将其传递给后代。
诗歌鉴赏摘抄篇九
众所周知,学习诗歌鉴赏是相对繁琐且压力巨大的一项任务,但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这是一件让人欣喜若狂的事情。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许多优秀的在线课程让我们受益匪浅。本文旨在分享我在参加“诗歌鉴赏优课”的过程中的感悟及体会。
第二段:先入为主的概念。
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先入为主的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与实践,我意识到诗歌的各种元素如韵律、格律、押韵来阐述主题与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先入为主的概念,以便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第三段: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部分。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对于难解的句子进行翻译和注释,并将它们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和解析文本,发现诗歌中的美妙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四段:赏析技巧。
赏析技巧对于鉴赏诗歌也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了解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对诗句、词语的巧妙运用来推断出诗人的寓意和创作意图。另外,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切题,评价诗歌的价值和意义,努力找到自己的视角和方法。
第五段:感悟收获。
在学习诗歌鉴赏优课的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文学概念的了解,更学会了如何解读和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我开始愉悦地感受到文学的乐趣。我相信,将来也会有更多的人通过学习诗歌鉴赏,探索文学背后的无穷魅力。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门复杂而需长时间培养的技能。通过参加“诗歌鉴赏优课”,不仅是学习,更有可能会改变我们对文学的认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些课程来学习和探索,以期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摘抄篇十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诗人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发感情。因此,对那些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在鉴赏诗词时应展开联想、想象,分析作者笔下客观物象的特征,找到它与现实世界、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联系。古人习惯托物抒怀、言志,笔下的景物或多或少包孕了作者的情感。所以,鉴赏时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或相关背景,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言外之意。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不仅仅表现于抒情诗中,就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是饱含情感,以情动人。?诗歌抒发感情的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情景交融)。
(2)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如何体现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一)明确主旨。
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主旨,首先要弄清楚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一般说来,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阐理。
2、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喜、愁、忧、愤、怅、哀等词。
3、答题模式: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等。
(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的类型:
1、咏史诗(含登临怀古诗)。
咏史诗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它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古代咏史诗歌往往题为咏史、怀古、览古、古,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
1、表达对历史人物的仰慕,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2、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悲愤。
3、对历史兴亡的评价,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4、对统治阶级的愤怒与不满。
2、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3、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4、思乡怀人。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5、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长亭送别(送别诗)。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1、依依不舍的留念,或想象别后的思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搞懂常指的作用范围: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
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离情与别绪、怀古与伤今、思乡与怀远、个人情致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人世的庙朝之志等。
7、写景诗。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2、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春天的喜爱。
3、对青春、年华流逝的苦闷。
4、表现羁旅之愁,乡国之思。
5、通过借景来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志向,或表达自己的品质。
诗歌鉴赏摘抄篇十一
我无力的头脑生下难看的你;。
出生后,你本是同我呆在一起,
后来给好心的糊涂朋友拿掉,
把褴褛的你带出去给人家瞧,
让你犹豫,费劲地踏进印刷所——。
人人看得出,伤感签名,那儿没帮你改错。
见你回来,盖得我涨红了脸——。
怕白纸黑字的浑小鬼叫我娘。
我把你?开,感到你不该出世-。
依我看,你的模样真叫我烦腻;。
可即是我的骨肉,只要我能做到,
我的爱总会使你的瑕疵减少。
我替你洗脸,却看到了更多缺点;。
擦去了污溃,还是留下了缺陷。
我拉你关节,要你的韵脚一样长;。
可是一跑动,你跛得更不像样。
我想用漂亮衣裳把你打扮好,
可家里只能找到粗糙的衣料。
穿这衣服去百姓间流浪无妨,
但要留神别落进评论家手掌。
你去的地方要没人同你相熟,
要是谁问起你父亲,就说没有;。
问起你母亲,就说她呀苦得很,
所以才忍心送你这模样出门。
女诗人的哥哥在没有告知她的情况下,就将她的诗带回英国出版。后来,安妮布瑞兹特里特为自己的诗集写下了谦逊的序言——《作者致她自己写的书》。在这首诗中,诗人受到玄学派诗歌的影响,使用了奇喻,将作品比作衣衫褴褛、难看的私生子。在当时清教克己、禁欲的氛围下,男性诗人是不可能使用私生子的比喻,安妮大胆地语言则体现了她女性主义的思想。
开篇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是“无力的`头脑”所生的奇形怪状的后代,只是偶然间被朋友带出去,衣衫褴褛地在印刷所门前徘徊。出版后作品里的错误没有校对,让诗人羞愧难当,“怕白纸黑字的浑小鬼叫我娘”。诗人急忙“把你?开,感到你不该出世”,不能见光。接下来诗人继续使用了延伸的比喻,把作品比作丑陋的私生子,“模样真叫我腻烦”,尽管为它洗脸、除去污垢,可还是缺陷明显。更不像样的是,诗人努力“拉关节”,调整脚长度,只让这个丑孩子更跛。如此一来,诗人也没有办法了,自己已经尽力让作品形式工整、模样周正些,只好告诉这个丑孩子自己要小心,不要落到评论家的手里。结尾诗人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这个孩子境况如此凄惨:没有父亲,母亲生活艰苦。实际上,这里诗人谦虚地解嘲了自己作品。
孩子出世的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它将创作和人的出生联系在一起,在莎士比亚、玛丽雪莱、普柏的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但是男女作家在描写创作的“痛并快乐着”的状态时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潜在生殖崇拜:对男性作家而言,笔及毛笔,象征了男性生殖崇拜以及男性创造的快乐;对女性作家而言,象征着创造的笔或者毛笔暗示了女性作家创造力的缺失,这也让一些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备感失落,于是她们选择了“孩子出世”这一比喻,通过她们脑力和体力的艰辛合二为一,维护了女性的艺术创作能力。作者安妮正是这样一位女性主义作家。美国殖民地时期,妇女只能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女人是不可能有什么艺术创作能力的。安妮通过写作,不仅驳斥了当时社会的迂腐看法,还如同萨福,赢得了“第十个?斯”的美誉。
诗歌鉴赏摘抄篇十二
在诗歌的世界里,振聋发聩、意蕴深远的优秀诗歌饱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人类的感性体验。因此,诗歌在中小学的人文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如何有效地教授诗歌并且让学生喜欢上它,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和探索的问题。近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诗歌鉴赏优课,深受启迪和感受,在此分享我的体会。
第二段:体会。
首先,诗歌鉴赏课程需要重视情感体验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营造课堂氛围,在课间播放相关音乐,带领学生共同感受。此外,课堂互动也极为重要,教师可以设立“诗歌语音测验”等小测验,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及时的反馈。
其次,课堂讲解的方式以及方法也是诗歌鉴赏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感性理解,不能单纯地按照诗歌字面意义教授,而应从太阳、风、花等客观形象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形象和感受之间的连结,从而在情感上引导学生。同时,也要侧重讲解诗歌作者的背景和时代背景,这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形象和情感的引发。
第三段:诗歌鉴赏与生活息息相关。
诗歌有时被认为是高深难懂的文学形式,但事实上,优秀的诗歌是可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能够触发人们的共鸣。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个过程,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如在春季赏花比赛时邀请学生发表对于春天的诗歌创作,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更好地贴近生活。
第四段:激发学生诗歌鉴赏的内驱力。
教师的目的并不是在于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记住一些诗句,而是让学生对于诗歌拥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这可以通过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诗歌鉴赏,例如分析句型、翻译古诗等,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关课堂任务。同时,也需要发扬学生诗歌鉴赏的表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成果,积极地面对挑战。
第五段:总结。
总之,在诗歌鉴赏课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引导学生情感体验,还是讲解的方式以及方法的有机搭配,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诗歌鉴赏也是诗歌鉴赏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在诗歌鉴赏课程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和表现能力,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诗歌,感受到诗歌深邃之美。
诗歌鉴赏摘抄篇十三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为《诗经》的首篇。写一君子思念自己爱慕的淑女,希望与她成婚。是表现男女恋爱的作品。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浅注]。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简析]。
绝句是诗体名。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
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江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江虽长,航程虽远,但江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
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色彩(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近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
诗歌鉴赏摘抄篇十四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与情感,领略到他们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在与古代诗歌的交流中,我不仅受到美的感染,也对诗歌中的人生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体会与心得。
古代诗歌的美在于其典雅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古人对诗歌的追求,远比一般现代的文字表达更加高远。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明亮的月光照耀在床前的景象,感受到作者的寂寞和思念。这种通过意境表达情感的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赋予了诗歌更为深远的意义。
古代诗歌亦是一部民族的历史记载。由于古代历史记载的匮乏,许多历史细节常常通过古人的诗歌来传承。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形象地展示了黄河壮丽的景象。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黄河的敬畏和对自然力量的敬慕。因此,古代诗歌对我们学习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它通过文学之美将我们拉近古人,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情。
古代诗歌是一座浩瀚的智慧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诗歌中的智慧不仅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也指引我们如何生活和为人处世。例如《将进酒》中的“白骨如山积,百炼成钢人”以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坚毅不屈的态度和对精神力量的理解。这样的诗句让我深思,让我明白了“百炼成钢”的道理,并理解到只有通过自己的感悟来理解它,才能真正汲取到其中的智慧。
在与古代诗歌的交流中,我也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古代诗歌,我逐渐对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些诗歌以其清新明快的语言和乐观向上的情调打动着我,而有些诗歌则以其深沉内敛的语言和哲思的内容吸引着我。在与古诗交流中,我也明白到自己对于人生价值观的认同,例如我喜欢那些积极向上的诗歌,因为它们向我展示了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克服困难和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通过与古代诗歌的交流与鉴赏,我不仅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和认知。古代诗歌的美学之美、历史之美和智慧之美,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了指引与启迪。正如古人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去阅读和理解更多的古代诗歌,通过与古人的对话,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生境界。
诗歌鉴赏摘抄篇十五
在学习英文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首先,英文诗歌从艺术形式上就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它通过韵律和音韵的安排,让人们在朗诵时产生一种独特的音乐感。同时,英文诗歌在词汇和句法的使用上也相对自由,使得作者们更加灵活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都使得英文诗歌具备了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不断吸引着读者的关注。
其次,英文诗歌作品的主题十分广泛,不仅包含了自然风光、情感生活等传统主题,还涉及了当代社会、人类命运等更为深刻的话题。在阅读英文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精神世界中的美好和矛盾,从而进一步认识并思考我们自身的生活和人生意义。
同时,通过学习英文诗歌鉴赏,我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我会从诗歌的背景和前因后果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理解诗歌,把握作者的感情和思想。同时,我也更加注重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努力体会和品味其中的美。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首先,英文诗歌的阅读需要较高的语言水平,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尚未形成较强英语语感的高中生来说,是一大挑战。其次,许多英文诗歌在表达上十分玄妙,需要我们通过反复品味和理解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美妙。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就能逐渐攀登英文诗歌的高峰,享受诗歌艺术的魅力。我也希望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更好地投身于生活和社会。
诗歌鉴赏摘抄篇十六
陈子昂是初唐提倡风雅,进行文风改革的重要诗人,而他最为人们熟悉的是《登幽州台歌》。当时,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由于武攸宜不谙军事,他曾屡次进谏,不被采纳,致使屡屡失利,他心情颇为抑郁,想起当年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往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参照《蓟丘览古》七首可知),于是吊古伤怀,而有此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般的读者很少会知道到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但还是一读之下,便被感动,这说明其中肯定有超越时代的东西,而不受时空的拘囿正是真正的艺术品的根本特征。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弄清了某某作品的“时代背景”时,对它的感受反而减淡了许多,因为我们通行的“时代背景”解读法限制了人的超时空的'审美想像。
从超越时空的意义上看,《登幽州台歌》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怀古意义,而是表达了深沉的悲剧意识,从中透显出了人的“觉醒”:当你独立于天地之间、直视生存真相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你正处于空虚与惶恐之中,你会询问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古人”和“来者”似乎皆不足为凭,过去和未来也似乎难以为据。那么,人难道就在这种困境中绝望了吗?不,个人也许已经没有希望了,但“悠悠”的天道却是永恒的。只要你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天道中,你就会在“悠悠”的天道中获得永恒。这是中国主流文化———包括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共同特征,儒家文化强调个人要在向社会集体、道德本体、永恒天道的融入中获得意义,道家文化强调个人要在向自然本体的融入中获得意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与传统文化的底蕴相吻合,与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相吻合。《登幽州台歌》同时还表现了中国人的“觉醒”方式。中国人的“觉醒”是从对自己价值依据的追询开始的,只有走过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心灵历程,人的“觉醒”意识才开始萌生。接下来的“涕下”不是哀伤和悲痛,而是觉悟了“天地之悠悠”———价值依据———之后的感动,同时也是对人生悲剧真相的审美认同。这种感受,相对于六朝人来讲,昭示着初唐时期的一种新的人格的降临;相对于中国人来讲,任何时候都应该会引起内心的感动。每一次吟诵,都会使人产生一次思考价值、追询价值、确立价值的冲动和渴望,中国人的价值感便是在这种无数次的冲动和渴望中积淀而成的。
《登幽州台歌》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征。总的看来,与西方悲剧意识相比,中国的悲剧意识并不仅仅注重暴露人的困境,更不仅仅为人描绘出一幅绝望的前景,而是在暴露困境中又弥合困境,在彰显出绝望时又指引了出路。中国悲剧意识的这一基本特征既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相一致,也与执着与超越统一,此岸与彼岸统一,形上与形下统一的体用不二的传统哲学相吻合。
《登幽州台歌》先是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呐喊暴露了人的价值困境,然后指出了融入“悠悠”“天道”的出路,而融入“天道”的方式就是在现实的生活情节中感受“天道”,或者说是在“天道”的观照下来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节。这样,人生困境的暴露与弥合就在一首短诗中和谐地统一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