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精选17篇)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9 01:05:08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精选17篇)
时间:2023-12-09 01:05:08     小编:笔尘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一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分析,结合当下农村经济管理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为根据,从强化农村经济管理重要作用、农村经济管理具有的问题、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措施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管理集体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管理;集体经济。

在我国三农工作中,农村经济管理属于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属于农村管理主要基础。农村经济管理通常有生产管理与农业管理组合而成,对农村的经济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团结。同时农村经济管理还承担保护农村人们权益优化经营制度等义务与责任,在强加农村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可更好提高农村集体经济。

一、强化农村经济管理重要作用。

在农村工作与三农工作中,农村经济管理都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使其组成基础之一。农村经济管理在包含生产力的同时也包含着生产关系,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关联的基础上,还与农村结构稳定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量相对较大、涉及面较广、政策性较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部门在落实我国三农政策的过程中,应完善农村主要经营体系、使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良好保障。在当前新经济市场环境中,严格遵守落实国家提出的三农政策,促进农村改革快速发展期间,相关中工作人员有着重大的责任,同时其所承担的任务也相对较重。农村经济管理与人们的利益有着直接联系,良好的经济管理可充分提升农村人民的经济收益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下,农村集体资金不断提升,集体运营项目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经济收益,同时各种违规乱纪现象逐渐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这也会导致农民对到国家与党的信任逐渐下降。所以,对农村经济管理进行强化,可充分提升农村财务管理紧力度,完善村级财政监督效率,使农村集体资金具有较强的透明度,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农村经济管理具有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服务部门职能较广,工作量较大。

农村经济管理服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各级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充分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性职能部门,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农村财政的审计与监管;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山林耕地使用权转让;承包协议管理;各种合作社指导工作与农耕保险等。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也成为其主要工作内容,致使其职能涉及面相对较广,工作任务量较多,但各种权力却受到相应限制,其中由于对农村经济管理较为轻视等,致使民村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受到相应阻碍。

(二)基层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弱。

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农村经济管理服务部门各工作人员年龄相对较大,文化程度主要以大专与中专为主,虽在基层工作具有较长的时间,对各种工作流层极为熟悉,但自主能动性以及对新技术新知识自主学习意识相对较弱,缺乏良好的自主学习热情,在实际工作期间不能在宏观层面对相应问题进行分析,没有对新业务与新政策等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致使在实际工作期间局面不能充分打开,在遇到难题时缺乏良好的解决措施;其中一些农村财政人员自身业务能力相对较弱,缺少从业资格证等,进一步阻碍了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发展。

(三)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村级账务监效率较弱。

在新经济市场环境影响下,村级账务管理体系虽然不断得到由于与完善,但在各客观因素作用中致使财政管理体系中还存在着相应的问题,许多农村人民财务监督参与积极性较为缺失,致使一些农村干部对自身的需求相对较低,导致较多农村非生产性资金使用量相对较高,财政支出透明度极为缺失,财务管理民主性较弱。

(四)乡村债务较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在各客观因素影响下,一些乡村举债程度相对较高,通过将农村集体土地与山林等抵押给各农村信用社进行相应的贷款,在贷款到期后不能及时对其偿还,逐渐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历史债务问题,致使各乡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约束。

(一)优化农村经济管理体系,提升基层经济管理部门工作能力。

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职能,优化工作责任体系,对各工作人员实际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制定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责任规范。同时,还应对各种实施农村土地承包、降低农村人民负担以及农村财务挂历执行方法措施与体系进行制定,不断提升工作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科学性规范性,促进各种农村经济管理政策科学有效落实。

(二)提高业务培训力度,提升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逐渐提升的环境中,应全面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充分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工作业务能力与工作责任意识,并对其勇于创新勇于拼搏的精神进行培养完善,较好促进县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定期进行职业培训以及基层农村经济服务部门时常进行指导培训模式快速形成。同时,县级与市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还应结合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人员培训方案,结合各项工作特征,对培训内容进行明确。在结合农村经济管理的旺季与淡季,对人员培训时间进行科学规划。想要更好的提高人员培训质量,在培训后还应进行相应的业务审核评估,评估结果在不满足相关需求时重新进行审核,直至符合评估需求为止。乡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部门也应时常进行相应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创造良好环境。

(三)优化村级财政管理体系,提高三资管理力度。

各基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不能与行政村相关财务人员应对农业部与财政部公布的各种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的遵守,同时还应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较好满足农村经济管理的财政管理体系,充分的实现各种账目具有较强完整性、各种记账精准与及时、农村集体资金科学规范化管理。在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管理期间,首先应对各行政存实际存在的资金充分了解与掌握,全面严格的清查农村集体资产,对现存的农村资产进行审核与产权评估,对财政账目与实际差异较大的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严格惩处,确定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数量,明确资产的`所有权,结合实际情况第一时间多产权进行登记,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台账,使农村集体资产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充分提升。其次,结合各种类农村资产特征,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农村集体机构可充分较好的对资产进行运营时,应科学放宽约束,提高财政审计与监督智联的基础上,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引与意见,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快速发展与完善。农村闲置资金与非经营资金应通过转让、出租以及拍卖等方法促进其快速提升。

(四)提升行政村经济管理力度,充分解决债务问题。

可利用精简农村集体经济部门,提升资金盘活等措施对行政村存在的各种债务问题进行解决。其中充分准守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与各种审批制度,提升对各种农村集体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力度,防止新债务问题的出现。在实际生活中较多数村级财政债务主要是由各种公共集体性设施建设与农耕水利建设所形成,一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向国家申请相应的补贴与各种惠民措施,进一步对村级债务问题进行充分解决。

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重点。

中央的1号文件是完善农村、农业、农民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各级政府部门应严格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经济收益,逐渐提升农民增收工作的重视程度与积极主动性。作为党委、政府农村经济管理的职能部门,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应主要以提升农民经济收益思想为基础,使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与环境。首先,充分落实自身职能,提升农民承担的财政监督管理力度,制定及符合上级需求又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农民承担监督制度,充分提升减负工作效率。其次,提高党与国家提高农民经济收政策实际宣传力度,其中经着重将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惠农政策进行充分落实。

五、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得到了相应的强化,但其在实际落实期间存在相应问题,因此通过提升行政村经济管理力度,充分解决债务问题、提高业务培训力度,提升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等方法对还更好的强化农村经济管理质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经济快速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凤芹.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j].吉林农业,2017(05).

[2]张可林.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j].吉林农业,2015(23).

[3]冯蕾.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4.

[4]李国徽.山东省乳山市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与探索[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5]赵云,程小玲.沙雅县强化农村土地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5(09).

[6]魏玉坤,郭超双.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j].吉林农业,2004(06).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二

本文目录。

xx镇地理位置优越,但由于全镇大多处于山区、半山区地域,境内高山起伏,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共有大小库塘34座,蓄水33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311亩,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现如今,xx镇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经济转型时期,由传统农业模式转变为新型农业模式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考验,及时地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对于我们的工作开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地处山区、半山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在种植农作物这方面,根据地区不同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大营、龙王塘、三印、大庄五个村,水利条件较好区域基本农田一般以青花、小夹豆、香瓜一类的经济作物为主,山地则多种植玉米和小麦。新寨、干海、青菜、王平等水利条件比较差的区域旱季一般以荞、小麦、包谷、洋芋等为主产。雨季一般种植香瓜、青花菜一类的经济作物。经济发展模式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虽然劳作比较轻松,但农民手中可支配的经济收入比较少,造成我镇居民经济水平比较低下,所以农村经济的转型成了我们目前比较重要的工作重心。

(一)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xx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与玉溪的红塔区、江川县、晋宁县县城昆阳、晋城镇、上蒜镇接壤,距离县城仅有35公里,各个地区的人民经常于xx镇进行商品交易,从很大一部分促进了xx镇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作物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在经济发展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二)便利的水资源条件。

xx镇境内,山脉高耸,百谷川流,有着十分丰富的水资源,三印、大庄、龙王塘等地有着多处龙潭,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十分便利的影响。除了这些自然的水资源,为了保证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顺利开展,xx镇兴修了很多水利设施:翠峰水库、石门坎水库等等,原先的大堡河河道狭窄,水流不畅遇到大雨就经常决堤成为水灾,给周围的几千亩良田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全镇居民投工投力,对河道惊醒了改造,保证了河道两岸田地的收成。在比较高的山地地区政府也出资帮助村民修建了水窖等储水设备,总体说来,xx镇的水源条件十分便利,有利于我们进行农村农业经济的转型。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由于xx镇地处山区,山上的植被非常茂盛,全镇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9.85%,山上各种山茅野菜品种繁多,也为干果、药材、野生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每年夏天雨季到来,各种野生菌漫山遍野,产量巨大每年的野生菌产量高达100多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营销氛围及规模,因此野生菌的经济效益不高,造成一定损失。

(一)农业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抵御率低。

xx镇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三县交界地,是比较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加之境内龙潭、水库较多,有利于发展蔬菜、无公害水产品等具有鲜活特色的农业模式。但由于该地地处山区,海拔高差较大,呈现出各地气候不一样的特点,使得农产品无法大规模生产,无法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产业链。加之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多达到了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农田基础设施滞后,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每年都有一部分农田因为水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低。

由于我镇处于矿山地区,所以很大精力上,我们比较注重于发展矿区经济,这就使得在农业科技上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种植、管理、加工粗放,加之本镇农户思想较为保守,各种新品种的引进实验、示范开展困难,这就造成了农业课题无法开展实施,农业生产力难以提高的局面。我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为低下,主要以生产销售原产品和粗加工为主,无形中损失了很大一部分经济利益。

(三)农民的科学素质不高,制约农业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xx镇表现得更为突出,农业人口共有13509人,几乎全镇都是农业人口,农民是我镇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重要的载体,是我镇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科技文化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关系到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据不完全统计,我镇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这就使得我镇的农村生产力较为低下,具体表现为,农户在进行经济作物种植是没有一个比较专业的知识体系支撑他的劳动,严重的影响了经济收入和全镇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一)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

今年来,由于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绿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商贸客户前来签订种、养殖合同。我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成为烤烟、洋芋、小荚豆等绿色经济产品和药材、野生菌类生长的良好环境。然而目前,我镇农业还在以一个比较传统的模式发展,大部分村民还在种植小麦、玉米等单一作物,种植其它绿色经济作物的村民还比较少,加之供求信息不畅,蔬菜成熟后在集市进行交易,市场需求量较小,使得我镇基本属于本镇居民自产自销的一个模式。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立足我镇实际,烤烟、洋芋(马铃薯)、荷兰豆(小荚豆)等绿色经济产品和各种水果、干果、药材、野生菌类等农业重点产业作发展规划,以政府办公室文件签发,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同时招商引资,在本地建立一些冷库等蔬菜集散基地,打开蔬菜销路,使得我镇的蔬菜种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化的发展。蔬菜种植比起传统经济作物种植的优势在于成熟期缩短,农产品价值扩大,这就有利于改善我们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促进小康社会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技能。

我镇属于农业大镇,居民都靠种地为生,但由于大多数居民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和学习,这就致使他们在农作物遭遇病害袭击的时候束手无策或是胡乱用药,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应当邀请一些比较有资历、有经验的农业研究学者到我镇开展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得农民在农作物受到病虫侵害的时候可以对症下药,不至于束手无策。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能力。同时建议成立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站,使我镇在提高农民种植技能提高的同时,为我镇发展高效标准农业保驾护航。。

(三)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学化发展。

我镇农村农业的种植模式还在是传统的农业模式:休耕、免耕、间作、套作、轮作,属于精根细作的小农经济,这样的农业发展不利于产业化农业生产的形成,政府应当加大农业生产方面的科技投入,实现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器材、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融合,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资源共享,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抵御率。

我镇发展农业的水利条件十分便利,但是水利设施却比较落后,一旦遇到洪涝天气,田间的农作物就会遭遇自然天气的破坏,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民在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时候不会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同时,我镇大多数农田都进行露天种植,这样一旦遇到霜雪天气,农作物很有可能被损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应当邀请一些镇上有经验的大棚种植户,举行一个培训班,请他们向村民介绍大棚种植的有利方面,并传授大棚种植的注意事项,提高村民的意识,有一部分人带动,继而实现全镇人民的转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本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农业发展支点,推进我镇农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充分认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依托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和服务及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的支持等措施,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经营者开展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引进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发展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

返回目录。

一、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行政村29个,农业人口38916人,蔬菜面积10800亩,粮食面积9500亩,水产养殖面积8800亩,果园2200亩,茶园3100亩,一、二、三产企业600多家。全区村级企业完成工业销售7.4亿元,同比增长28.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260元,同比增长4.93%;村级经济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78亿元,同比增长19%,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6%,村级经济作为我区五大经济之一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当前,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重点加强了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建设。蒋乔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嶂山水蜜桃生产示范基地等10个农业特色示范基地及五洲山茶场、蔬菜种子公司等3个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主动与万方超市、牛奶公司等单位合作,订立购销协议,通过“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同时,大力培植各类专业协会,实施品牌战略。先后组建了七里甸葡萄协会、蒋乔嶂山水蜜桃协会、金江水产协会、蒋乔蔬菜协会和官塘园艺协会等5个专业协会,已注册“万祥”、“润星”、“润绿”等9个农业品种商标,其中“五洲”、“彭公”牌茶叶,“润农”牌番茄已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定,“惊春灵芽”和“五峰迎春”先后获省级、国家级名茶评比一等奖。特色水产养殖进一步发展,异育银鲫、青虾、鳜鱼、南方大口鲶等名优产品的养殖比例不断扩大。

二是发展领域向纵深方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已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农业经济,二是广泛涉足一、二、三产,向各种领域纵深发展。一产方面,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目前已建成8个区级科技示范园,50户科技示范户,发展了应时鲜果、茶叶、蔬菜种子等6个产业化项目。二产方面,重点发展机械、建材、服装、工艺品和电子等产业,生产的数控机床、锻压机床、磁性材料、通讯器材、电碳制品、环保设备等产品已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三产方面,在进一步巩固零售商业、小商品、餐饮、修理等服务行业的基础上,向交易市场、房地产开发、家具装饰等行业延伸,并使其成为村级经济三产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是私营个体经济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区相继出台了多种鼓励私个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私个经济的扶持力度,私营个体经济的竞争优势日渐显露,成为我区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补充。各镇、村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地域优势,抓住农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培植了东亚碳素厂、江东铸造厂、光华锅炉厂、新光明大酒店等一批规模私个企业。这些企业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严格管理,注重创新,重视人才,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稳步提高。目前我区现有村级私营企业450多家,占全区私营企业总数的72%;个体工商户2900多家,占全区个体工商户的49%。

二、我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几年来,我区农村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跨越发展,富民强区”的总目标,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实施“富民强村”战略,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扎实开展“五好村”、“五好示范村”创建活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在巩固前几年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区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了新一轮《“五好村”、“五好示范村”评比考核细则》,提高创建标准,加大创建力度,进一步提升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重点从选准配强村干部队伍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结构,提高村级领导班子抓经济工作的能力。采取镇机关下派、企事业单位交流、邻村调配等形式,多渠道选配村干部,重点抓好“领头雁”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富有朝气和活力、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全部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5岁以下的占77%,大专以上文化的达70%。全区建立了一支常数为150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村干部管理更加规范。近两年来,全区先后涌现出黎明村、韦岗村、四圩村等5个年纯收入超80万元的“五好示范村”和10个年纯收入超30万元的“五好村”。

2、大力整顿扶持经济薄弱村,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98年以来,我区对经济薄弱村采取“一定三帮”的措施,由一名区领导亲自挂帅,一名部门领导定点负责,带领3个部门与帮扶村“结对”挂钩,努力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一是强素质,优化班子结构。几年来,共调整了5个经济薄弱村的领导班子,使一批有脱贫致富信心,有开拓进取精神,奉献意识强,懂经营、善管理的中青年骨干,走上了村领导岗位。每年在区委党校或无锡“全国乡镇企业家培训中心”进行为期7-10天的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使村级集体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二是寻项目,培植经济增长点。区定点领导和区级机关部门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了蒋乔镇马山村等12个现场办公会,开展了“寻项目、筹资金”活动,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投入资金30多万元,解决问题120多个,先后培植了蒋乔镇嶂山村白花桃园、官塘桥镇秀山村高标准茶园等农业发展项目;帮助官塘桥镇平山村、开发区蒋家门村兴建门面房40间;盘活了蒋乔镇马山村的砖瓦厂等闲置资产,为经济薄弱村的早日脱贫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区6个经济薄弱村已彻底脱贫。

3、积极推进“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提高村党支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为重点,将培植符合产业化要求、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技致富示范园”作为村级经济新的增长点,按照“多形式组建、分渠道筹资、灵活性经营、特色化发展”的思路,通过“送出去”(组织40多名农技人员、党员干部种植、养殖大户,到扬州大学农学院培训)和“请进来”(邀请专家教授现场授课)、召开农业“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推进会和现场观摩交流会,大力推进“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全区80%的农业村建立了村级“科技致富示范园”,6个达到区级以上“科技致富示范园”的标准,150多名党员干部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已有1000多户农民被引上了致富之路。

4、大力清理村级债权,化解村级债务,为村级集体经济减负。一是集中力量清收债权。全面清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代垫代缴应由农民承担的各类税费及个人借用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等所形成的债权,采取逐户核实、与农户落实偿还协议和签订还款计划的方式,予以催缴和清收;严格按照企业改制协议,加大企业改制回收资金的力度,加大企业各项上缴资金和借款以及其它承包关系所形成的承包上缴款的清收力度。二是筹集资金化解债务。把偿还村民小组和群众的征用土地补偿款及欠村组干部的报酬作为化解重点,对数额较大,一时难以全部兑现的,及时制定还款计划。在偿还债务上坚持先偿还农户债务,再偿还其它债务;先偿还群众债务,再偿还干部债务;先偿还个人债务,再偿还集体债务;先偿还村内债务,再偿还村外债务。截止底,全区村级债权总额771.38万元,化债率达81.80%,债务总额1260.53万元,化债率达73.64%。

三、当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虽然比较快速,但是也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政策扶持不到位。由于受体制所限,我区在土地、规划等方面没有审批权限,一些村虽然地处城郊交通干道边缘,具有发展工业经济的独特优势,但发展工业项目却十分困难,许多投资者在了解土地价格后纷纷打起“退堂鼓”。二是一些村债务较重,发展资金比较匮乏。由于兴办集体企业、兴办公益事业、拖欠干部报酬等历史原因,我区一些村负债情况还比较严重,加之银行信贷制度改革后对企业信用顾虑多,存在惜贷现象,贷款手续繁多,审查苛刻,导致一些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下降。目前我区村级企业发展筹集的资金60%以上靠自我积累,30%的资金通过其他渠道筹集,银行贷款不到10%。过多的非正规渠道融资不仅增加了融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融资风险和社会不安定因素。三是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由于用人机制不健全和经济条件等原因,造成我区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农村专业经纪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四是少数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比较薄弱。主要是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两手抓的自觉性,造成村级三个文明建设发展迟缓。

四、对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和实际问题,我们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切实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1、优化配置,实施人才强村战略,锻造一批领航起飞的“领头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干部人才尤为重要。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干部人才队伍。

首先,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农村党员干部,凝心聚力谋发展、奔小康。通过深入开展“星期六读书日”、“读书与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新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等形式,加强调查研究,围绕村级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确定主题进行交流研讨;围绕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举行高层次的专家讲座,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拓展村干部培训渠道和内容,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积极实施村干部素质教育“双百”工程,采取学历进修、实用技术培训、定期轮训等措施,通过与上海大学、扬州大学、无锡全国乡镇企业家培训中心以及周边高校联合办学,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知识为重点,更新知识结构,使村干部100%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掌握1-2门实用技术,村党支部书记100%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断提升引领农村经济冲刺起飞的本领。

第三,全面推行村干部公职化管理,选贤任能,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由镇劳动服务站和村干部签订。

劳动合同。

推行公职化管理实行定期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并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增强村干部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按照“年龄调轻、结构调优、知识调高”的要求选拔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村级班子。采取公开招聘、异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职等形式拓宽选人用人渠道。

2、依托城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收支平衡。

首先,以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契机,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借镇江大力改造公共基础设施、扩大城市版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机会,充分利用身处城郊结合部的优势,推动农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以创建“五好村”、“五好示范村”为载体,积极启动农村党组织建设“1011”工程。通过2-3年的努力,在全区培植10个税收在200万元以上、经济纯收入在60万元以上的“五好示范村”,消灭经济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培养100名率先致富的党员干部带头人,带动1000个农村家庭建成小康示范户。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发展新型城郊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要求,着重发展优质应时鲜果产业、无公害蔬菜产业、特色水产业、优质畜禽产业、优质茶叶产业和蔬菜种子产业。二要推进农业科技化。继续实施好三项更新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抓好“十园百户万亩”工程。三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检测标准和统一产品标示。四要推进农业市场化。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市场信息搜集利用,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积极发展专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组办、领办、合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当经纪人。五是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以骨干企业或营销大户为主成立行业协会,健全职能。通过行业协会,制定本地区农产品的规格和标准,协调产量安排,避免恶性竞争,扩大订单农业的覆盖面,提高履约率,稳定农产品购销渠道。对外宣传产品,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促进产销衔接。预测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降低农业经营风险,保护协会成员的利益。

其次,以企业改制为基础,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一要抓住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吸纳民资和外资,充分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做大做强,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私营个体企业,将小、微、亏集体企业以多种形式出售转让给个人经营,集体企业闲置的厂房、生产设备等可以出售或租赁给私营个体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三要走以农兴工的路子,结合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工业部门。

第三,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快速发展城市近郊农村服务业。一要加快专业特色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巩固和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二要积极开拓农村商品零售市场和生产资料销售市场,采取联购分销、联销经营等形式,增加农村商业网点建设,采取送货下乡等方式扩大农村市场的销售比重。三要发展仓储流通业。借助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选择交通便捷、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的优势地段发展仓储流通业,建设大型物流中心。

3、狠抓环境建设,为富民强村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首先,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围绕“优化环境、提升功能、注重创新、突出特色”的要求,合理制定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村组道路建设、自来水入户、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营造招商引资的一流载体。

其次,积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优化投资软环境。要按照wto的要求,改革登记注册办法,降低市场门槛,简化办事手续,取消许可控制,改行政审批方式为市场监督方式。进一步加大清费治乱力度,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建立监督举报机制。

第三,强化金融服务,拓展融通发展资金渠道。要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加大对农村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提高授信额度,简化手续,强化监测。引导和规范民间信用,降低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

最后,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经济、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及时做好各类产品、市场等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及时对各类产品进行收益、风险预测,向基层党组织、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返回目录。

一、基本运行情况。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三、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四、建议。

总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特殊的组织。搞好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的领导,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认真贯彻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为农村经济环境的治理,基层组织的廉政建设,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的完善,农村经济稳步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返回目录。

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海拔1840米,地形呈喀斯特地貌,是典型的山区村。xx年,山邑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达33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8%,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还是这些人,土地还是那片土地,是什么原因造成山邑村的巨变呢?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最近我和办公室的同志三次到山邑,和村党总支的同志、村民、山邑村康汇食品公司的经营人员进行座谈,了解山邑村变化的原因。

山邑村位于姚关镇西北,全村耕地面积2656亩,林地13100亩,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农户1204户,总人口4093人。村民主要以农业生产、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但随着农业种植成本不断增高、土地产值效益低,群众增收致富难,扣除各种生产成本,每亩田纯收入200多元。xx年,村集体收入仅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94元。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致富难等问题,xx年底山邑村党总支紧紧抓住省委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这一机遇,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过程中,结合山邑村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特点,探索出流转土地、混合入股、资产出租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做法,得到省委组织部的认可,在xx年12月5日全省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场推进会上被总结为“山邑模式”。

(一)流转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村党总支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长期稳定不变的前提下,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盘活现有的土地资源,用好农村改革政策,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为打消群众顾虑、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积极广泛深入到群众中宣传相关政策和流转土地的好处。目前全村实现土地流转2160亩,土地流转率达84.2%,其中,流转村集体1006亩,流转本村企业416亩,流转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767亩,流转大户33亩,流转其他生产组织130亩。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向产业大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集中,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和效益,同时也实现了农民得实惠、村集体增收的目标。

(二)三种方式叠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混合入股。把扶贫项目资金77.8万元作为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农户以每亩水田每年800元的标准折价80.48万元、村干部自筹资金50万元,三方筹资入股到施甸县湿地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公司”的模式进行经营,合作社规模化种藕、养鱼、养小龙虾,把产品销售给本村的康汇食品公司。二是项目资金入股。整合农业项目资金18万元,以“股份合作经济”的形式入股康汇食品公司,村集体每年固定分红1.7万元。三是资产出租。xx年,村集体出资28万元修建20座烤炉房,以每座烤炉每年800的价格,出租给种烟大户,每年收取租金1.6万元。xx年,以上三项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4.3万元,预计xx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30万元。

(三)相互依托,与龙头企业互促共赢。村党总支探索“党总支+合作社+公司”的方式,与村龙头企业相互支撑、互惠共赢。村党总支自营1006亩土地,成立施甸县山邑湿地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施甸县宝莲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规模化种藕、养鱼、养小龙虾,将产品卖给村龙头企业——施甸县康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双方受益。村党支部支持康汇公司发展并积极为企业服务,一是由村党总支统一流转土地,每年的土地租金群众直接到村领取,不与企业产生业务往来,群众认可村党总支;二是村党总支为企业的发展给予场地、人力、政策等的扶持,对群众与企业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康汇公司作为企业回报村党组织,一是村党总支在流转土地上生产的荷叶、莲子、小龙虾、生态鱼等农产品,企业统一收购,并借助企业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平台等销往外地市场。xx年,康汇公司付给村党总支收购小龙虾、荷叶、莲子款共50万元;二是康汇公司优先考虑村内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每年可解决60多人的就业问题。

(四)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发展路子。山邑村总体地势平坦、气候环境良好、水利资源丰富,加之有天然的湿地,历来有种植莲藕,养殖生态鱼、小龙虾等水产品的传统,但一直未形成规模。针对这一情况,村党支部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因地制宜,选准了“种红莲藕发展旅游业,养生态鱼、生态小龙虾实现创收,发展农家乐助群众增收”集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夏天山邑千亩荷塘吸引了众多大理、德宏、保山等地的游人到此赏荷观光,打造了以“观荷、垂钓、采莲、餐饮”为主线的旅游观光农业,带动山邑经济发展、群众收入提高。

(五)按股分红,确保村民、村集体、村干部利益。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合理设置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项目的股权,每年的经营利润坚持“保基本惠农户、梯次分成”的原则,按三次分红进行分配。优先保障群众利益,从收入中提出80.48万元,保证农户每年每亩800元的保底租金,确保流转土地的农户“旱涝保收”;余下收入的盈余部分,再提取20%作为公益基金;结余部分按村农户38.63%、村集体37.37%、村干部24%的比例进行分红。

(六)依法依规,强化资金运行管理监督。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山邑村组建宝莲农业开发服务中心,由村级经济实体整合项目资金参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依法依规选举产生施甸县湿地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聘请出纳和会计,经济实体不直接参与和干预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经营,村党总支在外部环境和组织劳务方面,为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确保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运作过程中,镇纪委加强指导监督,确保“股份合作经济”保值增值和维护群众利益。

(七)利民惠民,用好用活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村党总支注重让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用好村集体经济。制定困难老党员关爱制度,每年给每位老党员发放慰问金;把钱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用于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项目资金注资。xx年,村集体出资3万,村民自筹3万元,实施村容村貌整治、美丽乡村、一事一议项目,完善村内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群众人居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股份合作经济”激发了生机活力。采取村集体、群众、村干部三方入股的方式,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群众收入增加,又促使村干部把“股份合作经济”真正作为自己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方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互相督促,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干事力量凝聚在一起。

(二)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转变。通过土地流转,连片种植莲藕、集中养殖特色水产品,全村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了产业的规范化、科学化,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千亩荷花盛景和荷叶茶、莲子等特色产品,带动了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业的发展,使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产业链得以延伸,实现农业附加值增加和农民增收,助推了农村经济长远发展。

(三)群众增收有保障。土地流转后群众由1份收入变成了3份收入。一是土地租金收入,流转的土地每亩800元/年——1000元/年,这是纯收入。二是入股分红,每亩每年分红120元。三是劳务收入,通过土地流转,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劳动力,xx年,全村外出务工1800多人,占全村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全年劳务经济收入xx多万元,对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64%以上。年龄在50-60岁的村民不外出打工,可就近务工,在村内帮助企业、专业合作社从事烤烟生产、莲藕种植、采摘荷叶和莲子等工作,这也是1份可观的收入。村民苏梓白(64岁)说,全家6口人,4个劳动力全部围着2亩田、4亩地转,一年下来,没有多少收入,生活很困难,如今,2亩田流转出去,不付成本、不担风险,稳稳收入1600元;老伴身体不好,在家料理家务,苏梓柏本人半年为村里管理烤烟育苗小棚,每月收入1000元,半年6000元,另外半年每个街子天做点小生意(买卖生猪),除掉吃账,半年还有3000多元纯收入;女儿、女婿和大孙子(18岁)外出广东务工,一年也有几万元的收入。苏梓白心情很好,还是一名文艺爱好者,管理自然村的音响设备,每天晚上苏梓柏把广场舞办到自家的小院上,和村民们一起尽情的歌舞。

(四)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发展。通过盘活资源、资产、资金,因地制宜谋发展,使村集体经济一年便由弱变强,还一步迈入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行列,实现村级组织“有钱办事”,更好地开展工作、服务群众。

(五)基层党建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找到了新的有力抓手,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资产的保值增值、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高了村党组织的威信,加强了基层党建工作。

(一)土地流转是山邑村发展变化的根本。山邑村的经验就是用活了土地流转的政策,促进农村深化改革,通过土地流转,解决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等问题,土地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最大“红利”。

(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使村党总支气粗了,服务群众更有底气。俗话说:“手里无米,叫鸡鸡不来”,过去村党总支手里无钱,有些话不能说,有些事想做不能做,xx年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党总支一是出资3万元(群众筹3万),用6万元来实施村容村貌整治;二是组织96名党员到善洲林场学习;三是对老党员、困难党员进行慰问,对去世的3名党员家庭进行慰问。现在的山邑村是党总支为群众着想,群众拥护支持党总支。

(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是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撑。山邑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康汇食品公司,xx年,该公司产值达2500万元。该村还有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烤烟生产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一是解决了专业化生产的问题;二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序;三是解决了一家一户闯市场,风险高的问题。现在由龙头企业、合作社闯市场,降低了市场风险,体现了规模效益。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三

为进一步掌握景谷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根据市委政研室的统一安排,由县委政研室牵头,县委组织部、县农业科技局、县民政局组成调研组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景谷下辖4乡6镇132个村1955个村民小组。在132个村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78个,其中收入在三万元以上的村8个、二至三万元的村5个、一至二万元的村17个、一万元以下的村48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村54个。在1955个村民小组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304个,其中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5个、1万元到5万元的52个、1万元以下247个(大部分村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来自公益林代管补贴、草原承包补贴等)。

2013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11.82万元,其中出租集体资产收入18.91万元、拍卖集体资产收入13.2万元(碧安乡大寨村民委员会拍卖原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所得)、烤烟返还补助资金50.09万元、甘蔗返还补助资金23.46万元、林地林木等资源代管4.8万元、其它集体收入1.36万元。在78个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中,有49个村集体收入全部来自产业税收返还款,有2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部分来自产业税收返还款。

(一)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发展集体经济。紧紧抓住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机遇,认真落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云发﹝2005﹞8号)精神,因地制宜,积极做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申报及实施。2005年至今,全县共争取省级财政资金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7个,累计投入项目扶持资金169万元,扶持项目涉及大棚蔬菜、茶叶加工、水产养殖和农村集贸市场改造等10个类型。

这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如,2012年威远镇香盐村利用申请到的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万元,对香盐街集贸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规范了门面摊位,扩大了市场规模,促进了商品交易,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村党组织也通过收取摊位管理费,每年增加了5000多元集体经济收入。

(二)利用现有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一是依托现有资产,发展“资产经营型”集体经济。将闲置的村级校舍、村级办公用房和临街门面等集体资产,以股份合作、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兴办商贸、餐饮等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将村办企业厂房、机器设备以及渔塘(池)、林场等村级集体资产以招标、租赁或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如:永平镇迁营村将村集体所有的五十三食宿店和原筷子厂库房出租,在加强了对村集体资产有效管理的同时,通过收取租金,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5.6万元收入。威远镇南景村充分利用与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相邻的地理优势,盘活集体房产和空余场地,建设农贸市场、餐馆、出租屋等,通过收取摊位费、租金,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万余元。二是依托集体土地林地,发展“土地开发型”集体经济。依法对现有集体用地、林地实行租赁、发包等方式,通过收取承包费增加集体收入。如:凤山镇文竹村通过出租村集体的208亩生态茶采摘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余万元。景谷镇景谷村通过有偿转让3000多亩的国有林松脂采割权,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4万元。景谷镇文召村以筹资、开发土地的形式兴建了占地5亩左右的综合小农资市场(召隆街),建起了出租房,通过街天收取管理费和出租房租金,村“两委”每年可创造近2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三)通过产业扶持政策发展集体经济。一是结合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宣传发展烤烟、甘蔗等重点产业,在落实党委、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通过获取产业税收返还款增加集体收入。全县有69个村通过此种方式,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70余万元。其中,永平镇迁毛村通过发展种植烤烟每年增加集体经济8万元、通过种植甘蔗每年增加集体经济5万元。二是通过下拨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或天保林代管费,增加集体收入。如:永平镇芒费村每年可通过公益林补偿资金和天保林资源代管费为集体创收2万元。景谷镇团山村每年可通过公益林补偿资金和天保林资源代管费为集体创收近1万元。

(四)整合活动场所建设发展集体经济。结合实际,在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时,充分考虑发展集体经济的可能性,建成集办公、活动、服务和发展经济于一身的多功能活动场所,为集体创收奠定基础。如:半坡乡半坡村在新建办公楼时,将一楼、二楼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办公场所,将三楼建成宾馆,需要时作为办事村民休息室,平时对外开放营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近2万元。民乐镇嘎胡村、永平镇勐嘎村、景谷镇文山村、景谷村在新建活动场所时,利用村委会一面临街的优势,将一楼全部建成门面,二楼、三楼为办公、活动和服务用房,建成后通过门面出租,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3万元。

(五)积极开展“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发展集体经济。按照省委组织部等8部门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红色股份”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精神,及时召集相关部门召开村级集体经济“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协调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对下一步开展试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8家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本部门开展“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初步方案。县财政预算专项资金50万元,作为股本,扶持5个村民委员会开展“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县财政注入资金扶持的5个试点村中,永平镇倮练村计划引入资金在村集体用地上建设集住宿、商品交易、停车场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市场,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碧安乡窑房村计划引入勃氏甜龙竹种植,目前已进入苗种栽种阶段;景谷镇文山村、半坡乡班赛村、威远镇新民村计划以现金作为股本,入股茶叶加工类民营企业,通过参股分红实现集体经济收入。

(一)发展集体经济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集体经济愿望不强;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发展经济能力不足。有的村对集体资产一卖了之或分光卖光,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

(二)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村级发展集体经济整体水平不高,偏远山区村缺乏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较多;现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有大部分来自产业税收返还,村级集体经济实体性经营收入少,发展后劲不足。多数村拥有集体土地、林地不多,缺乏可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的股份来源。不少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发展滞后,缺乏懂经济、懂管理的人才资源。

(三)扶持力度不够。上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引导不够,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

(一)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一是要通过教育广大村干部,使他们认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看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光明前景,从而增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要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转变发展思路,结合实际,一村一业,因地制宜创出各具特色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二是加强班子领导能力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股份合作、企业经营管理、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知识以及农村适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发展的能力。三是加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把素质好、能力强、头脑活、有号召力的党员群众推选进村干部队伍中,选好村级发展带头人。四是建立健全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积极性。

(二)谋划好村级集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是打好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攻坚战。按照“定一个好规划,找一条好路子,富一方群众,活一方经济”的发展思路和“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打好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攻坚战。要因村制宜,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商则商,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二要在资产经营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规划的优势,通过盘活闲置场地、闲置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找准市场需求点,开展资产运作,实现资产增值。三是财政资金扶持重点向边远村组、“空壳村”倾斜。

(三)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一是逐年增加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财政投入,在项目扶持、用地、税收、信贷、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积极开展“红色股份”试点工作。抓好县财政资金扶持的5个“红色股份”试点规范建设,争取尽快发挥效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落实涉农部门“红色股份”试点,争取年底前完善有关制度和手续。整合各种资金和项目,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加大“红色股本”筹措力度,逐步扩大“红色股份”试点范围。三是提升村级财务管理水平。完善村财镇管委托代理制,加强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强化乡镇对村级集体财务监督管理的职能。落实“四议两公开”,坚持按章办事,增强村干部调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规范和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切实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建立资产资源交易平台,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经营和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四

***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明确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贯彻落实好***总书记指示精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牟定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助推牟定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牟定“三农”工作的新课题,是增强牟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决胜全面建成牟定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因此,牟定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势在必行。

要充分认识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随着牟定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广大农民对更多更好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期盼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贫困村村级党组织不仅要“有人管事”,更要“有钱办事”。经济薄弱的村、尤其是贫困村往往容易诱发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有集体经济有实力,才能“有钱办事”,才能积极主动化解矛盾和问题。村党组织才能不断赢得党员、群众的信赖,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才有向心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对村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更对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起到带动作用。集体经济发展好的贫困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比较强,村域经济发展就比较好。当前,在全县极少数贫困村里,“村富民穷”、“村穷民富”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同程度存在,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群众收入依然偏低。这就要求我们着眼“村强民富”,大力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各类资本到贫困村投资创业,为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致富拓宽渠道、提供支持。

由于牟定县被云南省纳入全省率先脱贫摘帽的12个贫困县之一,云南省财政厅将牟定县纳入2016年全省30个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之一,投入农村综合改革资金3500万元,以村级“四位一体”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设试点为抓手,指导和帮助牟定县43个贫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根本上消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确保牟定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一)抓规划,明目标。云南省财政厅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根据牟定县农村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情况,指导编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拓展思路、创新发展等方式,多种模式搞活农村集体经济。一是围绕产业优势。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带动能力强的凤屯镇飒马场、戌街乡碗厂等13个村规划新建果蔬保鲜冷库7000立方米,果蔬标准化种植大棚208亩,标准化生猪养殖场2个,黑山羊种羊繁殖场1个等,重点扶持发展牟定高原特色云南红梨、果蔬、花卉、生猪、肉羊等主导产业。二是结合“精准扶贫,脱贫摘帽”攻坚战。采取建设项目集中,形成村级集体资产、收入共享方式,选择共和镇周山、戌街乡白沙等11个贫困村,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果蔬标准化种植大棚250亩,生猪、肉牛养殖场3个等,辐射带动全县43个贫困村解决“空壳村”问题。

(二)抓产业,提造血。2016年,牟定县将试点资金重点投向具有发展潜力和增收亮点突出的5个乡镇的10个村委会,每村投入补助资金100万元,重点发展果蔬、花卉、优质水果、野生食用菌、生猪养殖、黑山羊新品种扩繁等优势产业,形成品牌优势。通过对这些增收亮点突出村的重点扶持,将使10个村委会每年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7.6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940万元,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200人。对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有困难的贫困村,牟定县结合全县“精准扶贫,脱贫摘帽”攻坚战,在全县选取了戌街乡伏龙基村委会、凤屯镇河节冲村委会、安乐乡直苴村委会等11个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村,财政投资1000万元,采取“区域项目整合,村级集体资产、收入共享”方式,着力解决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资源无优势、产业无特色、发展无基础”的困境。选点示范村项目的实施,将对消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抓资源,促发展。牟定县扶优培强3个“龙头”村委会,打造10个亮点村委会,选点示范11个村委会,带动了43个薄弱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结合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五网”建设等项目,重点整合农业、水利、林业、交通、扶贫开发和民族发展资金6900万元,以扶贫整乡和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异地搬迁安置、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持续推进村级交通、水利、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村级集体经济等发展条件,优化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激发村级经济发展活力。

(四)抓典型,带全局。通过村级“四位一体”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方合作,建立健全“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合作互助经营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农村经济发展渠道。探索出以成立农村居民公共管理服务专业合作社盘活集镇资源的“安乐乡猫街经验”,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凤屯镇飒马场经验”,以土地流转牵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公平做法”等一大批典型样本。

牟定县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全县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还非常薄弱。

分”的一面,而忽视了“。

统”的作用,不仅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适宜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也平均分包到户,甚至把积累的集体资产也拆分殆尽,村集体经济从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重新发展集体经济自然困难重重,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更加艰难。

(二)发展差距大。目前全县各村集体经济现状是,城镇周边地区比山区地区发展快、实力强。交通方便、资源丰富村比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的村收入高,村级班子强的地方比班子弱的地方发展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区域之间也不平衡,现有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近80%集中在城镇周边地区。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间收入差距大,两极分化越来越显现。

(三)增收渠道窄。多数村集体经济来源渠道单一,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一些靠自然资源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不足。

(四)刚性支出多。近年来,随着民生的进一步改善,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村一级工作量显著增加,同时,各级对村级组织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村民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村级组织投入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公共财政投入很多是有比例的“以奖代补”,意味着村级组织干事越多、贴钱也越多。不少村干部反映村级公共事务负担重,村级非生产支出大,特别是行政运行费用负担沉重。村道路维护、绿化养护、垃圾清运、路灯照明等“村容整洁”方面,村里也需要投入长期后续资金。此外,由于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村一级还要承担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等政府职能,征兵、计划生育、综治联防等社会事务管理也需要由村级落实部分资金,各条线的创建活动,也增加了村里的资金支出,各种误工报酬、办公开支等支出也在大幅上升。

(五)经营管理乱。主要表现在:一些村级集体资源、固定资产承包租赁合同不规范,承包租赁费偏低,造成了村集体资产的流失。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等征用的土地补偿费全面分发到户,村集体却分文未提取,“分光用光”现象相当普遍。部分村尚未很好地执行有关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定,财务透明度不强。部分村干部民主理财意识不强,开支随意性较大,存在“寅吃卯粮”现象。

集表现在:主观努力不够、思想认识跟不上,领导力量不足等。

(一)领导思想认识不高。主要是少数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特别是村一级领导片面认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没必要,也没办法,不同程度不同地存在“过时论”、“无需论”、“无路论”等消极思想和畏难情绪,在实践中未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造成党委、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推动政策不足,资金投放有限,指导引导不够,社会合力不强,发展氛围不浓。

(二)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主要是村干部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烈。村干部客观上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愿不强,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鼓励群众创业创新闯市场,发展民营经济,没有必要化心思再去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成功了,成果是集体的;经营失败了,群众要埋怨,债务难化解,责任是自己的,不愿意去冒风险,思想上有压力和阻力。在机制体制上看也存在矛盾,难于有大的作为。

(三)发展经济信心不够。部分村干部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缺资源、无资金,无路可走,信心不足。

(四)村级干部动力不足。主要是支“两委”干部动力不足。村支“两委”干部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导力量。村经济合作社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市场主体,无专门经管人员,大都是村两委班子人员兼任。自己要用主要精力发展自己,很难专注于发展经营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力不从心。同时,长期以来,各级对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求有多、激励少,现实中往往出现短期行为。一些村干部只顾村级组织的日常开支,不管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经营管理经验不多。主要是对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经营经验缺乏。有些拥有一定经营性资产、经营性收入比较稳定的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无所作为。条件差的更是感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长、见效慢,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在“造血”与“输血”上选择了后者,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救了一时之急却难解长远之难。

(六)经济组织运行不全。在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大部分村把资金都用于公益事业建设,缺少资本积累,部分经济薄弱村连维持运转都有困难。同时,由于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不够健全、经济法人地位很难让市场认可,加上缺少有效抵押担保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很难从金融机构融到资金。

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结合牟定实际,以建好一个班子、纠正两个倾向、注重三个着力、强化四个落实、坚持五个原则、推进八个转型为抓手,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一)建好一个班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带头人,往往能抓出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建设一个好村子。我们将严把关口,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真正把那些眼界宽、能力强、素质好、呼声高的“能人”“贤人”选到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岗位上来。在村“两委”换届中,要加大村“两委”班子建设力度,按每村4—6名名额确定后备干部,建立起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库,强化适岗锻炼,提前压担培养;充分发挥“领头雁”培训优势,对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村小组长、全体党员、致富带头人的进行专门培训,不断增强致富带富能力。加大农村第一书记管理力度,切实发挥好引导、示范和协调作用,帮助所驻村理清思路、争取资源、拓宽路子,不断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转化提升步伐,真正做到“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脱钩”。

(二)纠正两个倾向。一是纠正账上有资金就算有集体经济的错误倾向。村集体经济是村里通过发展服务型产业、经营性产业获得的收益,并不是各级财政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二是纠正个别村“两委”主干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由谋取个人利益,损害村集体发展的倾向。要防止部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借发展集体经济的名义,发展个人产业,造成集体资源的流失,阻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确保“村支两委”说话办事有底气、有力量,真正成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

(四)强化四个落实。贫困村自然资源差、群众思想观念滞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更是难上加难,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多措并举、联动发力。一要落实思想。针对全县贫困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以及部分村干部不愿发展、不会发展、不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要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找准问题,研究思路、举措,引导基层干部破除“等、靠、要”思想,解决畏难情绪,树立敢闯、敢试的新观念,增强主动担当、主动发展的意识,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不断创新突破。二要落实规划。明确提出消除“空壳村”的目标,从项目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等多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结合每个贫困村实际,因地制宜,逐一制定规划。三要落实责任。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县乡村党组织抓基层党建项目,纳入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乡村三级要签订责任状,分解目标任务。同时,要将村干部经济待遇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挂钩,要建立绩酬相符的激励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四要落实典型。要加强宣传引导,注重选择一批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村,集中投放人力、财力、物力,加大培育力度,总结提炼经验,推动形成一批集体经济示范村和明星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五)坚持五个原则。思路决定出路,深入研究当前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客观规律,真正理清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一坚持因村制宜原则,谋思路、选路子、上项目都将综合考虑发展趋势、现有基础、现实可能等,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二坚持创新思路原则,不断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用开放的视野、整合的思维,大胆探索、务实创新;三坚持统筹发展原则,把农村民生改善与发展集体经济、现代农业发展、脱贫攻坚统筹考虑、一体推进;四坚持建管并重原则,进一步规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既开源又节流、既能建得好又能管得好。五坚持遵守法律原则,合情合理,合法合规。

(六)推进八个转型。牟定县发展集体经济要八个转型,结合牟定实际,一是转型产业带动。因村制宜、因地制宜,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兴办交易市场、专业合作社,协会,开展产、购、销、加工一条龙服务,拉长产业链条,将周围企业或产业优势转型为经济优势,增加集体收入。二是转型筑巢引凤。对人员密集地处交通要道、具有区位优势的村,采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出租租赁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三是转型资源开发。对具有水面、林地、荒山、荒沟、荒地、等“三荒”资源的村,村集体通过自主创业、合作开发、公开发包、对外出租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四是资产盘活。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认真核查闲置的校舍、厂房、工业用地等资产和征地补偿费、集体预留款、结余积累等闲置资金,通过承包、转租、拍卖、资产对换、年限抵债或理财、投资、入股等多种灵活方式,提高闲置资产利用率和资金的周转率,增加集体收入。五转型是股份经营。对集体资产、资金、土地、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相对集中的村,村集体选择项目参与入股经营、获得股份利润,增加集体收入。六是转型服务创收。村集体围绕群众生产生活,突出服务功能,成立专业合作社、民间文艺团体、“一站式缴费”服务点及综合服务中心等,为群众提供劳务信息、委托代理、设施维护、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各种微利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七是转型民俗旅游。对具有民俗民间文化、山水自然条件、历史人文资源、农特产品优势的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和服务,进一步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村落,开发农家乐、采摘园、度假村、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增加集体收入。八是转型联合发展。对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边远山区村,实行产业集聚、人口集中、集约开发,鼓励村与村联合发展,形成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共同发展,增加集体收入。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五

通过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农村集体化运动中诞生的,伴随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不断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为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农村生产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无钱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村级组织的组织功能,该办的事办不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无法履行。

因此,面对新形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现实所迫、发展所需,既势在必行、又大有可为,妥善解决好眼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刻不容缓:

一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集体投资办市场、商场,以场生财。二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

二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开发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针对“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农户的责任山以及长期失管荒芜的山地,通过规划,向农民返租,统一开发后重新承包给农户经营,获得发包收入。二是合股经营,通过水果蔬菜基地等项目开发,村与农户或投资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开发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重视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发展优良品种,开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三要盘活要素,培植发展后劲。

一是整活存量资产。对于闲置的办公楼、厂房、设备等集体资产,要积极整合,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经营,或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二是增加存款收益。对于村集体闲置货币资金数额较大的村,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与开户银行通过协议存款形式,适当上浮集体货币资产利率。也可采取适度购买国债等有价证券,或与经营稳定、信誉度高的资信企业融资获息等方式,多措并举增加资金收益。三是开发“四荒”资源。对于村集体统管或农户承包的荒山、荒水、荒地、荒滩等“四荒”资源,可鼓励经营管理能手、种养大户进行规模经营,或采取反租承包、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也可由村集体统一牵头,招商引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创办农业基地,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提高经营性资产效益。

三、要落实政策,加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一是强化项目支撑。国土、农业、财政、发改、交通、林业、水利等区直部门要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奖励资金。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信贷支持力度。二是鼓励结对帮扶。加大部门帮扶力度。区直部门要结合“千名干部万户行”、“创先争优”活动,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对联系村发展集体经济进行结对帮扶,指导、扶持其盘活集体资产。深入推进村企共建。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实现双赢,企业可与结对村合作开发,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其他配套设施。

四、要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发展活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六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都要向上级提出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明确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牟定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助推牟定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牟定“三农”工作的新课题,是增强牟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决胜全面建成牟定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因此,牟定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势在必行。

要充分认识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随着牟定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广大农民对更多更好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期盼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贫困村村级党组织不仅要“有人管事”,更要“有钱办事”。经济薄弱的村、尤其是贫困村往往容易诱发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有集体经济有实力,才能“有钱办事”,才能积极主动化解矛盾和问题。村党组织才能不断赢得党员、群众的信赖,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才有向心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对村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更对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起到带动作用。集体经济发展好的贫困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比较强,村域经济发展就比较好。当前,在全县极少数贫困村里,“村富民穷”、“村穷民富”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同程度存在,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群众收入依然偏低。这就要求我们着眼“村强民富”,大力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各类资本到贫困村投资创业,为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致富拓宽渠道、提供支持。

由于牟定县被云南省纳入全省率先脱贫摘帽的12个贫困县之一,云南省财政厅将牟定县纳入2016年全省30个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之一,投入农村综合改革资金3500万元,以村级“四位一体”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设试点为抓手,指导和帮助牟定县43个贫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根本上消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确保牟定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一)抓规划,明目标。云南省财政厅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根据牟定县农村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情况,指导编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拓展思路、创新发展等方式,多种模式搞活农村集体经济。一是围绕产业优势。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带动能力强的凤屯镇飒马场、戌街乡碗厂等13个村规划新建果蔬保鲜冷库7000立方米,果蔬标准化种植大棚208亩,标准化生猪养殖场2个,黑山羊种羊繁殖场1个等,重点扶持发展牟定高原特色云南红梨、果蔬、花卉、生猪、肉羊等主导产业。二是结合“精准扶贫,脱贫摘帽”攻坚战。采取建设项目集中,形成村级集体资产、收入共享方式,选择共和镇周山、戌街乡白沙等11个贫困村,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果蔬标准化种植大棚250亩,生猪、肉牛养殖场3个等,辐射带动全县43个贫困村解决“空壳村”问题。

(二)抓产业,提造血。2016年,牟定县将试点资金重点投向具有发展潜力和增收亮点突出的5个乡镇的10个村委会,每村投入补助资金100万元,重点发展果蔬、花卉、优质水果、野生食用菌、生猪养殖、黑山羊新品种扩繁等优势产业,形成品牌优势。通过对这些增收亮点突出村的重点扶持,将使10个村委会每年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7.6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940万元,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200人。对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有困难的贫困村,牟定县结合全县“精准扶贫,脱贫摘帽”攻坚战,在全县选取了戌街乡伏龙基村委会、凤屯镇河节冲村委会、安乐乡直苴村委会等11个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村,财政投资1000万元,采取“区域项目整合,村级集体资产、收入共享”方式,着力解决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资源无优势、产业无特色、发展无基础”的困境。选点示范村项目的实施,将对消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抓资源,促发展。牟定县扶优培强3个“龙头”村委会,打造10个亮点村委会,选点示范11个村委会,带动了43个薄弱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结合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五网”建设等项目,重点整合农业、水利、林业、交通、扶贫开发和民族发展资金6900万元,以扶贫整乡和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异地搬迁安置、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持续推进村级交通、水利、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村级集体经济等发展条件,优化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激发村级经济发展活力。

(四)抓典型,带全局。通过村级“四位一体”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方合作,建立健全“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合作互助经营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农村经济发展渠道。探索出以成立农村居民公共管理服务专业合作社盘活集镇资源的“安乐乡猫街经验”,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凤屯镇飒马场经验”,以土地流转牵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公平做法”等一大批典型样本。

牟定县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全县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还非常薄弱。

分”的一面,而忽视了“。

统”的作用,不仅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适宜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也平均分包到户,甚至把积累的集体资产也拆分殆尽,村集体经济从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重新发展集体经济自然困难重重,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更加艰难。

(二)发展差距大。目前全县各村集体经济现状是,城镇周边地区比山区地区发展快、实力强。交通方便、资源丰富村比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的村收入高,村级班子强的地方比班子弱的地方发展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区域之间也不平衡,现有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近80%集中在城镇周边地区。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间收入差距大,两极分化越来越显现。

(三)增收渠道窄。多数村集体经济来源渠道单一,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一些靠自然资源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不足。

(四)刚性支出多。近年来,随着民生的进一步改善,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村一级工作量显著增加,同时,各级对村级组织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村民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村级组织投入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公共财政投入很多是有比例的“以奖代补”,意味着村级组织干事越多、贴钱也越多。不少村干部反映村级公共事务负担重,村级非生产支出大,特别是行政运行费用负担沉重。村道路维护、绿化养护、垃圾清运、路灯照明等“村容整洁”方面,村里也需要投入长期后续资金。此外,由于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村一级还要承担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等政府职能,征兵、计划生育、综治联防等社会事务管理也需要由村级落实部分资金,各条线的创建活动,也增加了村里的资金支出,各种误工报酬、办公开支等支出也在大幅上升。

(五)经营管理乱。主要表现在:一些村级集体资源、固定资产承包租赁合同不规范,承包租赁费偏低,造成了村集体资产的流失。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等征用的土地补偿费全面分发到户,村集体却分文未提取,“分光用光”现象相当普遍。部分村尚未很好地执行有关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定,财务透明度不强。部分村干部民主理财意识不强,开支随意性较大,存在“寅吃卯粮”现象。

集表现在:主观努力不够、思想认识跟不上,领导力量不足等。

(一)领导思想认识不高。主要是少数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特别是村一级领导片面认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没必要,也没办法,不同程度不同地存在“过时论”、“无需论”、“无路论”等消极思想和畏难情绪,在实践中未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造成党委、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推动政策不足,资金投放有限,指导引导不够,社会合力不强,发展氛围不浓。

(二)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主要是村干部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烈。村干部客观上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愿不强,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鼓励群众创业创新闯市场,发展民营经济,没有必要化心思再去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成功了,成果是集体的;经营失败了,群众要埋怨,债务难化解,责任是自己的,不愿意去冒风险,思想上有压力和阻力。在机制体制上看也存在矛盾,难于有大的作为。

(三)发展经济信心不够。部分村干部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缺资源、无资金,无路可走,信心不足。

(四)村级干部动力不足。主要是支“两委”干部动力不足。村支“两委”干部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导力量。村经济合作社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市场主体,无专门经管人员,大都是村两委班子人员兼任。自己要用主要精力发展自己,很难专注于发展经营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力不从心。同时,长期以来,各级对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求有多、激励少,现实中往往出现短期行为。一些村干部只顾村级组织的日常开支,不管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经营管理经验不多。主要是对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经营经验缺乏。有些拥有一定经营性资产、经营性收入比较稳定的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无所作为。条件差的更是感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长、见效慢,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在“造血”与“输血”上选择了后者,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救了一时之急却难解长远之难。

(六)经济组织运行不全。在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大部分村把资金都用于公益事业建设,缺少资本积累,部分经济薄弱村连维持运转都有困难。同时,由于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不够健全、经济法人地位很难让市场认可,加上缺少有效抵押担保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很难从金融机构融到资金。

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结合牟定实际,以建好一个班子、纠正两个倾向、注重三个着力、强化四个落实、坚持五个原则、推进八个转型为抓手,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一)建好一个班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带头人,往往能抓出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建设一个好村子。我们将严把关口,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真正把那些眼界宽、能力强、素质好、呼声高的“能人”“贤人”选到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岗位上来。在村“两委”换届中,要加大村“两委”班子建设力度,按每村4—6名名额确定后备干部,建立起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库,强化适岗锻炼,提前压担培养;充分发挥“领头雁”培训优势,对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村小组长、全体党员、致富带头人的进行专门培训,不断增强致富带富能力。加大农村第一书记管理力度,切实发挥好引导、示范和协调作用,帮助所驻村理清思路、争取资源、拓宽路子,不断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转化提升步伐,真正做到“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脱钩”。

(二)纠正两个倾向。一是纠正账上有资金就算有集体经济的错误倾向。村集体经济是村里通过发展服务型产业、经营性产业获得的收益,并不是各级财政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二是纠正个别村“两委”主干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由谋取个人利益,损害村集体发展的倾向。要防止部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借发展集体经济的名义,发展个人产业,造成集体资源的流失,阻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确保“村支两委”说话办事有底气、有力量,真正成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

(四)强化四个落实。贫困村自然资源差、群众思想观念滞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更是难上加难,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多措并举、联动发力。一要落实思想。针对全县贫困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以及部分村干部不愿发展、不会发展、不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要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找准问题,研究思路、举措,引导基层干部破除“等、靠、要”思想,解决畏难情绪,树立敢闯、敢试的新观念,增强主动担当、主动发展的意识,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不断创新突破。二要落实规划。明确提出消除“空壳村”的目标,从项目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等多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结合每个贫困村实际,因地制宜,逐一制定规划。三要落实责任。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县乡村党组织抓基层党建项目,纳入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乡村三级要签订责任状,分解目标任务。同时,要将村干部经济待遇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挂钩,要建立绩酬相符的激励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四要落实典型。要加强宣传引导,注重选择一批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村,集中投放人力、财力、物力,加大培育力度,总结提炼经验,推动形成一批集体经济示范村和明星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五)坚持五个原则。思路决定出路,深入研究当前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客观规律,真正理清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一坚持因村制宜原则,谋思路、选路子、上项目都将综合考虑发展趋势、现有基础、现实可能等,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二坚持创新思路原则,不断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用开放的视野、整合的思维,大胆探索、务实创新;三坚持统筹发展原则,把农村民生改善与发展集体经济、现代农业发展、脱贫攻坚统筹考虑、一体推进;四坚持建管并重原则,进一步规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既开源又节流、既能建得好又能管得好。五坚持遵守法律原则,合情合理,合法合规。

(六)推进八个转型。牟定县发展集体经济要八个转型,结合牟定实际,一是转型产业带动。因村制宜、因地制宜,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兴办交易市场、专业合作社,协会,开展产、购、销、加工一条龙服务,拉长产业链条,将周围企业或产业优势转型为经济优势,增加集体收入。二是转型筑巢引凤。对人员密集地处交通要道、具有区位优势的村,采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出租租赁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三是转型资源开发。对具有水面、林地、荒山、荒沟、荒地、等“三荒”资源的村,村集体通过自主创业、合作开发、公开发包、对外出租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四是资产盘活。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认真核查闲置的校舍、厂房、工业用地等资产和征地补偿费、集体预留款、结余积累等闲置资金,通过承包、转租、拍卖、资产对换、年限抵债或理财、投资、入股等多种灵活方式,提高闲置资产利用率和资金的周转率,增加集体收入。五转型是股份经营。对集体资产、资金、土地、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相对集中的村,村集体选择项目参与入股经营、获得股份利润,增加集体收入。六是转型服务创收。村集体围绕群众生产生活,突出服务功能,成立专业合作社、民间文艺团体、“一站式缴费”服务点及综合服务中心等,为群众提供劳务信息、委托代理、设施维护、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各种微利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七是转型民俗旅游。对具有民俗民间文化、山水自然条件、历史人文资源、农特产品优势的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和服务,进一步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村落,开发农家乐、采摘园、度假村、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增加集体收入。八是转型联合发展。对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边远山区村,实行产业集聚、人口集中、集约开发,鼓励村与村联合发展,形成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共同发展,增加集体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动“三农”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是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对于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今年8月—9月期间,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协调农业、扶贫、发改、财政、林业、供销等部门组成调研组,深入全县所有乡镇,对村级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深入调研。本次调研采取听、看、谈、访的方式开展。听,就是听取乡镇党委、政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介绍。看,就是看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规划、资料和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及产业。谈,就是到村组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与村组干部、党员代表、致富能手、群众代表座谈听取他们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建议及要求。访,就是深入农户进行个别访问,与这些农户代表进行直接交流,从中了解他们对发展村。

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建议、应该采取的工作举措。在调研工作过程中,共走访了68个村,召开座谈会30多场次,访谈党员群众260多人,基本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及助推脱贫攻坚现状。

近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立足县情实际,紧盯瓶颈短板,积极主动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薄弱”难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和收入都有了很大的增长。

通过调研发现,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今年以来,全县先后投入各类资金3.5亿元,整合可经营性资源1.1万多亩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截止目前,323个行政村全部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年总收益636.9万元,积累存量1717.19万元,探索形成了光伏项目带动、“三变”改革促动、资源利用驱动、产业资金撬动等多种发展模式,分别带动全县45%、38%、18%和87%的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一些发展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还不足,过多的依赖于政府投资和财政扶持,集体积累来源渠道单一,发展基础薄弱,持续增收不强,村级集体经济仍然十分薄弱,发展壮大也面临。

较多困境。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已实现年收入、积累存量“双破零”,其中年收入1-1000元的村47个、占14.6%,1001-10000元的村190个、占58.8%,10001-20000元的村36个、占11.1%,2万元以上的仅有50个,占总村数的15.5%;积累存量5万元以下的村达278个,占到了总村数的86%。

一是以扶贫帮扶资金为支撑,推行“光伏项目带动型”发展模式。基于光伏发电的业态优势和国家政策的利好导向,抢抓“国扶办光伏扶贫试验点”的有利契机,利用中国银保监会对临洮县精准扶贫帮扶资金和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480万元,在太石镇、龙门镇和连儿湾乡的10个村,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及其他公共设施的屋顶、院落,于2016年12月试点建成总装机容量600千瓦左右的光伏电站,目前10个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89.8万度,平均每个电站实现集体收益2.6万元。抢抓“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机遇,以14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计划建成总装机容量65兆瓦的11个分布式联村光伏电站,估算投资4.54亿元。该项目分两期实施,2018年先期建设总装机容量36兆瓦的6个分布式联村光伏电站,项目覆盖75个村,辐射带动贫困户5286户,目前6个光伏电站即将并网发电;剩余的5个分布式联村光伏电站项目计划于2019年实施。项。

目建成后,可带动每村实现年收益5万元以上。

二是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抓手,推行“三变改革促动型”发展模式。以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水面、房屋、场地、设备等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排摸清理,并在严格遵循和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村级组织把11513亩村集体可经营性耕地、8927亩四荒地等资产资源,统一作价入股到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并将10907.3万元财政涉农资金和300万元村级集体可经营性资金、169.9万元农民资金量化为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支持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发展,年底分别按照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不低于股金的8%、6%和1.5%进行分红,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发展,已实现123个村集体收益114.6万元,平均每村0.93万元,带动1042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0.09万元以上,15454户群众实现了由农民向股民的转变。如八里铺镇沿川子村组建了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采取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入股模式,估算村集体年收入6万元;新添镇梁家村实行“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混合入股模式,依托临洮平长现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乡村旅游优势,将梁家村1180亩盐碱地和农户耕地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入股到平长园区发展现代农业,采取保底收益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

三是以盘活资产资源为重点,推行“资源利用驱动型”发展模式。针对部分村资源挖掘、整合不到位,利用率低的问题,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充分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分类引导有集体资产的村对现有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土地、办公用房、厂房、校舍等集体资产,通过发包、租赁、出让等方式取得经营收入,已经盘活的持续扩大规模,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产资源利用效率。例如新添镇崖湾村,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地理条件,利用50亩蔬菜综合营销市场,村集体每年从市场管理费、仓储费中获得收益15万元;同时,崖湾村利用3355平米村级集体办公用房,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0.4万元,目前该村现有集体经济积累存量17万余元。再比如,洮阳镇南街村,依托区位优势,建成了辐射南部乡镇的南苑蔬菜、水果、鲜肉综合批发市场,通过收取承包费、铺面出租费,年可实现村级集体收入18万元;玉井镇白塔村利用220亩集体滩涂和闲置土地,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8.04万元。据统计,全县323个有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村中,有61个村主要通过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获得集体经济收入,占到了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的18.9%。

四是以整合产业资金为渠道,推行“产业资金撬动型”发展模式。充分整合农业、林业、畜牧、水保等领域产业发展资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以财政奖补资金的形式投入具有法人资格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一定的股金投入标准和股权收益标准,实施折股量化,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如康家集乡汤家川村有效整合20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入股会成购销专业合作社,探索推出以种植紫斑牡丹为主的花卉产业,每年通过股息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同时,全县整合扶贫互助资金4212万元,统筹安排用于产业扶贫,带动年收入不足2万元的283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其中对年收入达不到1000元的31个2018年拟脱贫村,每村安排互助资金25万元,通过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按照8%的比例进行分红,每村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其余252个村安排的3437万元资金入股到光伏扶贫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长期以来,受思想观念、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还较弱,广大农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还不够,群众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强,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对全县脱贫攻坚的贡献力不足。

(一)资金来源单一,难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要求,全县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力争达到2万元以上。针对这一要求,近年来,省市县财政已通过项目带动和资金扶持等形式,拉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然而,财政项目、资金的期限性和专项性,决定了财政扶持仅仅是脱贫攻坚时期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的短期措施,并不能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期支撑。比如整合的10907.3万元带动型财政资金,在整体脱贫后就要退出集体经济发展,从而使123个村集体经济失去资金支撑。同时,带动型资金缺乏坚实的经营实体支撑,对发展特色产业贡献有限,甚至还存在为完成资金使用计划而选择了没有发展能力的经营实体,既未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产生实际效益,又造成了资金风险。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有意识加以规避。所以,在财政项目扶持集体经济实现“破零”或稳定后,还需依靠村级党组织自身来实现持续发展。

(二)经营主体规模较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效益还不够明显。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较弱。据统计,目前全县注册新型经营主体2157家,而评为示范合作社的仅有449家,具有较强发展实力的83家,占新型经营主体的比例不到4%。部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品的加工方面仅仅是初级加工,没有进行深加工,也没有形成高技术、高质量、集约化生产,经销往往依赖于简单的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无固定标准、无特色品牌、无稳定渠道,导致形成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为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带来的效益还不够大。二是部分经营实体带动能力不足。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的大部分经营实体都是新成立不久的,经营实体自身发展能力弱,部分种养殖基地、苗木基地、蔬菜基地、生产企业市场规模小,收益见效慢,带动农村和群众发展的能力不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贡献小。据金融办统计,全县2015年、2016年共有参与带动型经济组织105家、带动农户6224户。根据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从今年到明年,105家经济组织将退出带动分红,这将进一步减弱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三是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较匮乏。人才引进和培养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经营情况相对较好的示范性经营主体集聚经营管理人才1200人、而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仅为9600人、进入村“两委”班子致富能人型人才不足900人,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既缺乏懂现代经济管理的人才,又缺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在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存在着决策不科学、创业观念淡化、无视集体财产流失、忽视市场经济规律、竞争力弱等现象,过多的依赖于政府的指导和支持。这一现象已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村级党组织组织领导不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乏力。受市场经济、村干部待遇等影响,大多懂经济、有闯劲的人外出务工或创业,导致多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市场头脑和经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村干部1027人,其中高中、大专以上学历分别有475人、116人,占比分别为46%、11%;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分别有332人、48人,占比分别为32%、4.6%;40岁以下、55岁以上分别有208人、437人,占比分别为20%、42%。从全县党组织定级情况看,目前被定为作用发挥好的村级党组织91个,占比28%。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全县有一半以上的村缺乏坚定有力的干部队伍支撑。受此原因影响,部分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组织领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协会、富民合作社的能力较弱,无法使各类经营实体的效益最大化,依托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众自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困难大。一些有集体经济的村,在集体资产运营方面,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思考,过分强调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在发展模式上创新能力不足。

(四)由于思想观念等原因,对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尽管政府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主要是受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部分有能力但无集体观念和认识落后的农村能人在思想上绝对地、片面地看待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看不到或无视集体经济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实际利益,往往只顾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认识不足;甚至有些群众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村干部腐败和村霸的“温床”,集体经济会被“私有化”,这些落后、片面和不正确的认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弱化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也清醒地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障碍,我们要根据我县各乡村的资源状况、资源禀赋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精神和相关政策,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定位,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这就亟需我们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强堡垒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内外联动、典型示范、政策保障、营造环境”相结合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五位一体”新路径,实现集体与群众“双增收”,让村级集体经济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党建引领,夯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坚持“能人引领、支部领办、村社合一、交叉任职、公司运营”的原则,充分发挥能人村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行政村或产业、地域相连村为单位,以崖湾村、康家崖村、普济寺村、沿川子村、机场村、双联村、王家大庄村、车刘家村等典型村为依托,探索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机构,同步设立产业型党组织及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理事会成员,支部书记兼任理事长,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成员兼任监事会主任、成员,实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市场化运作,实现村级组织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高度融合。同时,成立临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智库,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二)内外联动,多方式多路径,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需要跳出传统观念和地域的限制,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整合资源,向内夯实基础、凝聚力量,向外寻求合作、打造特色。统一经营,整合各方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按照县乡村三个层级,打破地域行政区划和限制,大力推行平长扶贫模式(新添镇梁家村、潘家坡村、驹山村将120万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统一入股到现代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双联旅游模式(由双联村、甘肃太极山旅游发展公司和西安马嵬驿旅游公司联合,整合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狄道乡韵”建设项目,村集体土地资金入股,实现分红)、车刘家产业基地模式(由优秀人才曹佰平建成兴旺牡丹园基地,以旅游产品、饮食等多种经营获得集体经济收入)、沿川子村办企业模式(村党组织领办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发展集体经济)等发展模式,对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资金进行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法人,可以承接省、市、县各级产业扶持资金、扶贫资金、以奖代补等各类政策性财政资金,可以向金融部门抵押贷款,可以吸纳社会投资入股,通过多种渠道撬动更多金融资金、民间投资、社会资本投向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一村一品,挖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较优势。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坚持立体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盘活存量与挖潜增收相结合、一村一品与多元发展相结合、做强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村级自主发展与县乡统筹指导相结合,依托蔬菜、花卉、百合、高原夏菜、中药材、清洁能源、农机、旅游等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链、特色产业村,在产业发展中形成比较优势,着力凝聚集体经济发展合力,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请进来走出去,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格局。下功夫开阔广大村民眼界,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更具体更全面更鲜活的认知,从而使广大村民看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希望和前景,点燃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热情。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其它地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干部和具体负责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到我县举办村级集体经济构建与运营讲座;另一方面,可分批组织各村村民代表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乡村进行参观学习,以开阔眼界、增强信心。

(三)招商进村、实体带动,尽快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村致富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实行“招贤进村、招商进村”计划,积极营造投资置业、振兴乡村的良好环境,搭建良好的发展空间,带动形成一大批有实力、有组织、有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体,不断激励和引导村级班子发挥经营实体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创新农业经营和农民合作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目前,在全县已经形成一批招商进村、实体带动的先进典型。比如,沿川子村作为贫困村,通过引进环保企业、环保理念,组建了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房前屋后的生产生活垃圾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三变’改革+清洁能源利用+营销体系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实践”发展模式的新路子;双联村与甘肃太极山旅游发展公司和西安马嵬驿旅游公司合作,建设“狄道乡韵”,已经成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普济寺村引进成立得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临洮县第一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将土地的耕种、收获等可以一次性交由服务公司完成,有效解决“没人种、种不完、出不去”的问题,有效助推了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就全县整体来说,要把“百企帮百村”模式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载体,积极引导本县有发展实力的企业,采取由帮扶企业和帮扶村共同参与“三变”改革、组建专业合作社、投资发展支柱产业等形式,推广顾地公司开发农村改厕设施、康和公司“六位一体”帮扶贫困村等成功经验,提高本县企业参与度、贡献率和知名度,打造企业和农村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完善政策,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一要制定、完善助农产业政策,构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势。进一步用足用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农民合作社补助资金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贴等农业产业财政,着力吸引更多的有实力、有成功模式的涉农、涉乡村文化旅游的品牌企业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体,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业发展项目,从而较好较快地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要完善“回乡创业”政策,为吸引有意回乡创业的有志之士搭建绿色通道。制定有效措施,对返乡创业者创办的小微企业,严格按照《关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的通知》(财税[2017]43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返乡农民工初创企业免费政策,加大力度在土地流转、融资担保、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企业补助,进一步吸引临洮籍乃至整个甘肃籍“在外地创业”人士回乡创业,投身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时,要建立返乡创业者跟进服务制度,为他们参与和投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搭建绿色通道。三要多种培训形式并举,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对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要着眼提升村党组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依托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展集体经济典型村等作为培训基地,经常组织镇村干部开展专题培训,培训对象覆盖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致富能人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分期分批分项目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省内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论坛等方式,解放思想,转变落后思想观念,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四要坚持项目带动,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撬动作用,加快推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光伏扶贫项目资金,加快落地农村“三变”改革、村级供销社综合改革,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试点项目,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有效整合村集体现有存量资金和财政扶持资金,通过折股量化的形式,投入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承接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股份合作管理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投资激励和监管机制,确保资金来源渠道通畅、资金运行安全高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五要共享发展成果,完善村级集体助推“乡村振兴”的分配体系保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最终目的是为了惠及农村发展和群众致富,在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获得一定盈利后,可提取股份合作社年纯收入的40%用于全体股民按股份红;30%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积极改善水、电、路、房等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20%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投向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可用于扶贫济困,资助贫困学生,救助大病患者,照顾孤寡老人等,让群众真正分享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五)舆论先行,营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既离不开思想的引领,也离不开舆论宣传和氛围的营造。要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整体趋势、目的、意义、方法、路径以及各种配套政策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为我县村级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寻找和宣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成功模式、创业故事,为我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构建与发展树立标杆,从而有力的引领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要广泛寻找和甄选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人物,挖掘他们的故事,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平台、户外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立体宣传,一方面体现了临洮县委、县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我县对各类致富能人的尊重、赞赏与支持,也是积极推动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项重大举措。

总之,针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顺势而上,拓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思路和制定符合村情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找准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以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多种形式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领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早日建成全面小康!

作为一名区人大代表,也是一名基层街道的党工委书记,对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发展是我经常思考的课题。根据街道人大工委的安排,我就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进行了专题调研。从了解掌握全街道12个村居社区的总体情况、下村与村居社区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座谈、走访群众等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街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街道共有12个村居委会、社区,总人口约4.6万。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

从调查情况看,一是街道12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除转移支付外)差距很大,根据统计有固定年收入的情况为:年收入0万元以下2个占22.2%、年收入5万元以下2个占22.2%、年收入20万元以下2个占22.2%、年收入30万元以下2个占22.2%,年收入100万元以上1个11.1%。所有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征地及青苗补偿、固定资产租赁和山林地租赁等。二是村居委会之间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区域位置、管辖面积多少、村干部人员配置及相应的工资报酬等。区域位置靠近城区所在地的村优势明显;管辖面积大的村管理近3平方公里、而小的村才不到1平方公里,麻雀虽小但五脏具全,在村干部配备上5-10人不等。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差距加大,条件好的村干部年工资可达3到4万元以上,而少的村才1万元左右。三是村干部和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各项政策展板宣传、基础设施修缮改造和各类公益性创建等项目,除上级部分配套资金外都是由村里支付。村委会作为最基层组织每年为应对上级部门的各类检查和考核也要投入不少费用。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明显。街道“负债村”与“百万元村”并存,靠土地征收补偿和固定资产补偿的畴口居委会集体经济收入达百万元以上,而茅家岭村、车头村的村级集体不但没有经济来源,而且还要为村民各类惠民性补贴而到处举债,从而继续加大这种经济收入差距,负债累累。

2、村级集体收入总体偏低。从统计数据看,地处棚改区域的村能通过征地补偿、拆迁安置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没有棚改的村虽有集体资产、水库鱼塘租赁等收入源,但是普遍存在着租期过长,约定租金还是90年代的市场价格,与当前租赁市场价差距极大,产生的收入无法让村集体更好的运转,且秀美乡村建设、办公楼建设、村庄日常维护等工作需要大量资金,大部分村集体只能依靠贷款、政策扶持等手段维持,缺乏有效解决困境的途径。

3、思路不开阔,发展动力不足。部分村“两委”班子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集体经济费力不讨好、吹糠不见米,习惯于将集体资产简单化处理,分光、卖光只图一时好过;加之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调动频繁,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耐心,也无心思考长远之计,工作只停留在应付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上,不图发展、但求无过。

4、发展较短暂,未能保持长久。部分村单纯依靠征地拆迁补偿款,没有潜心思考如何抢抓机遇实现自身持久发展,等到项目完成,集体经济经过短暂发展后又归零到“空壳村”行列。

5、依赖程度大,缺乏制度保障。村级经济积累较好的村,以及村级经济经营得好的村,往往都与“能人治村”紧密相连,村级经济发展对个人的综合素质依存度高,缺乏相对稳定的保障机制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才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

2、部分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已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有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加强班子建设,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配齐配强班子。通过群众推举、公推民选、组织下派等多种形式,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的人选进班子。注重从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加强干部培训。采取办班、上党课、以会代训、参观学习、实践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村干部思想观念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增强村干部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增强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恒心和本领。

2、坚持因村制宜,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一是要盘活土地资源。四吉居、塔水、车头等村可以依法开发经营好村级集体留用地,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积极争取预留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对于有留用地的村,在土地开发经营上做到统筹规划、综合开发,确保效益最大化。二是要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门面、老校舍、生产加工场地等各类集体存量资产。畴口、汪家园、同心、解放等采取村级自主经营、租赁等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三是依托重点项目开发。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周田、茅家岭村等村开展征地拆迁工作时,给村集体保留部分土地和工作经济,用于建设停车场或以土地入股门面、楼房等资产,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添一条途径。

3、规范资产管理,确保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一是要健全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全面清查村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健全账目,定期核实,确保资产真实完整。资产权利转让坚持集体讨论,一事一议,按民主管理制度决策;固定资产增添按金额大小实行不同层次的集体决策;对破旧损坏的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办齐报废手续。二是要健全村级经济收入管理制度。对于群众最为关心的土地征用费、拆迁费实行专项核算、专项管理。对各类经济收入的管理,通过财务会计核算,不准坐支,严禁私设“小金库”,一经发现按违反财经纪律严肃处理。三是要健全村级财务公开制度。要提高村级财务公开质量和效果,及时、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定期向全体党员、村民代表通报,在公开栏公布,并分别上报街道备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动“三农”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是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对于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建议、应该采取的工作举措。在调研工作过程中,共走访了68个村,召开座谈会30多场次,访谈党员群众260多人,基本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及助推脱贫攻坚现状。

近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立足县情实际,紧盯瓶颈短板,积极主动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薄弱”难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和收入都有了很大的增长。

较多困境。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已实现年收入、积累存量“双破零”,其中年收入1-1000元的村47个、占14.6%,1001-10000元的村190个、占58.8%,10001-20000元的村36个、占11.1%,2万元以上的仅有50个,占总村数的15.5%;积累存量5万元以下的村达278个,占到了总村数的86%。

目建成后,可带动每村实现年收益5万元以上。

二是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抓手,推行“三变改革促动型”发展模式。以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水面、房屋、场地、设备等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排摸清理,并在严格遵循和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村级组织把11513亩村集体可经营性耕地、8927亩四荒地等资产资源,统一作价入股到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并将10907.3万元财政涉农资金和300万元村级集体可经营性资金、169.9万元农民资金量化为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支持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发展,年底分别按照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不低于股金的8%、6%和1.5%进行分红,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发展,已实现123个村集体收益114.6万元,平均每村0.93万元,带动1042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0.09万元以上,15454户群众实现了由农民向股民的转变。如八里铺镇沿川子村组建了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采取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入股模式,估算村集体年收入6万元;新添镇梁家村实行“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混合入股模式,依托临洮平长现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乡村旅游优势,将梁家村1180亩盐碱地和农户耕地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入股到平长园区发展现代农业,采取保底收益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

三是以盘活资产资源为重点,推行“资源利用驱动型”发展模式。针对部分村资源挖掘、整合不到位,利用率低的问题,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充分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分类引导有集体资产的村对现有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土地、办公用房、厂房、校舍等集体资产,通过发包、租赁、出让等方式取得经营收入,已经盘活的持续扩大规模,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产资源利用效率。例如新添镇崖湾村,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地理条件,利用50亩蔬菜综合营销市场,村集体每年从市场管理费、仓储费中获得收益15万元;同时,崖湾村利用3355平米村级集体办公用房,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0.4万元,目前该村现有集体经济积累存量17万余元。再比如,洮阳镇南街村,依托区位优势,建成了辐射南部乡镇的南苑蔬菜、水果、鲜肉综合批发市场,通过收取承包费、铺面出租费,年可实现村级集体收入18万元;玉井镇白塔村利用220亩集体滩涂和闲置土地,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8.04万元。据统计,全县323个有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村中,有61个村主要通过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获得集体经济收入,占到了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的18.9%。

四是以整合产业资金为渠道,推行“产业资金撬动型”发展模式。充分整合农业、林业、畜牧、水保等领域产业发展资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以财政奖补资金的形式投入具有法人资格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一定的股金投入标准和股权收益标准,实施折股量化,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如康家集乡汤家川村有效整合20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入股会成购销专业合作社,探索推出以种植紫斑牡丹为主的花卉产业,每年通过股息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同时,全县整合扶贫互助资金4212万元,统筹安排用于产业扶贫,带动年收入不足2万元的283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其中对年收入达不到1000元的31个2018年拟脱贫村,每村安排互助资金25万元,通过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按照8%的比例进行分红,每村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其余252个村安排的3437万元资金入股到光伏扶贫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长期以来,受思想观念、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还较弱,广大农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还不够,群众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强,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对全县脱贫攻坚的贡献力不足。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七

***总书记指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动“三农”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是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对于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建议、应该采取的工作举措。在调研工作过程中,共走访了68个村,召开座谈会30多场次,访谈党员群众260多人,基本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及助推脱贫攻坚现状。

近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立足县情实际,紧盯瓶颈短板,积极主动**村级集体经济“空壳”“薄弱”难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和收入都有了很大的增长。

较多困境。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已实现年收入、积累存量“双破零”,其中年收入1-1000元的村47个、占14.6%,1001-10000元的村190个、占58.8%,10001-20000元的村36个、占11.1%,2万元以上的仅有50个,占总村数的15.5%;积累存量5万元以下的村达278个,占到了总村数的86%。

目建成后,可带动每村实现年收益5万元以上。

二是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抓手,推行“三变改革促动型”发展模式。以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水面、房屋、场地、设备等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排摸清理,并在严格遵循和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村级组织把11513亩村集体可经营性耕地、8927亩四荒地等资产资源,统一作价入股到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并将10907.3万元财政涉农资金和300万元村级集体可经营性资金、169.9万元农民资金量化为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支持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发展,年底分别按照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不低于股金的8%、6%和1.5%进行分红,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发展,已实现123个村集体收益114.6万元,平均每村0.93万元,带动1042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0.09万元以上,15454户群众实现了由农民向股民的转变。如八里铺镇沿川子村组建了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采取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入股模式,估算村集体年收入6万元;新添镇梁家村实行“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混合入股模式,依托临洮平长现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乡村旅游优势,将梁家村1180亩盐碱地和农户耕地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入股到平长园区发展现代农业,采取保底收益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

三是以盘活资产资源为重点,推行“资源利用驱动型”发展模式。针对部分村资源挖掘、整合不到位,利用率低的问题,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充分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分类引导有集体资产的村对现有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土地、办公用房、厂房、校舍等集体资产,通过发包、租赁、出让等方式取得经营收入,已经盘活的持续扩大规模,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产资源利用效率。例如新添镇崖湾村,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地理条件,利用50亩蔬菜综合营销市场,村集体每年从市场管理费、仓储费中获得收益15万元;同时,崖湾村利用3355平米村级集体办公用房,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0.4万元,目前该村现有集体经济积累存量17万余元。再比如,洮阳镇南街村,依托区位优势,建成了辐射南部乡镇的南苑蔬菜、水果、鲜肉综合批发市场,通过收取承包费、铺面出租费,年可实现村级集体收入18万元;玉井镇白塔村利用220亩集体滩涂和闲置土地,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8.04万元。据统计,全县323个有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村中,有61个村主要通过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获得集体经济收入,占到了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的18.9%。

四是以整合产业资金为渠道,推行“产业资金撬动型”发展模式。充分整合农业、林业、畜牧、水保等领域产业发展资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以财政奖补资金的形式投入具有法人资格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一定的股金投入标准和股权收益标准,实施折股量化,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如康家集乡汤家川村有效整合20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入股会成购销专业合作社,探索推出以种植紫斑牡丹为主的花卉产业,每年通过股息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同时,全县整合扶贫互助资金4212万元,统筹安排用于产业扶贫,带动年收入不足2万元的283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其中对年收入达不到1000元的31个2018年拟脱贫村,每村安排互助资金25万元,通过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按照8%的比例进行分红,每村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其余252个村安排的3437万元资金入股到光伏扶贫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长期以来,受思想观念、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还较弱,广大农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还不够,群众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强,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对全县脱贫攻坚的贡献力不足。

(一)资金来源单一,难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要求,全县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力争达到2万元以上。针对这一要求,近年来,省市县财政已通过项目带动和资金扶持等形式,拉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然而,财政项目、资金的期限性和专项性,决定了财政扶持仅仅是脱贫攻坚时期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的短期措施,并不能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期支撑。比如整合的10907.3万元带动型财政资金,在整体脱贫后就要退出集体经济发展,从而使123个村集体经济失去资金支撑。同时,带动型资金缺乏坚实的经营实体支撑,对发展特色产业贡献有限,甚至还存在为完成资金使用计划而选择了没有发展能力的经营实体,既未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产生实际效益,又造成了资金风险。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有意识加以规避。所以,在财政项目扶持集体经济实现“破零”或稳定后,还需依靠村级党组织自身来实现持续发展。

(二)经营主体规模较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效益还不够明显。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较弱。据统计,目前全县注册新型经营主体2157家,而评为示范合作社的仅有449家,具有较强发展实力的83家,占新型经营主体的比例不到4%。部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品的加工方面仅仅是初级加工,没有进行深加工,也没有形成高技术、高质量、集约化生产,经销往往依赖于简单的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无固定标准、无特色品牌、无稳定渠道,导致形成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为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带来的效益还不够大。二是部分经营实体带动能力不足。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的大部分经营实体都是新成立不久的,经营实体自身发展能力弱,部分种养殖基地、苗木基地、蔬菜基地、生产企业市场规模小,收益见效慢,带动农村和群众发展的能力不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贡献小。据金融办统计,全县2015年、2016年共有参与带动型经济组织105家、带动农户6224户。根据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从今年到明年,105家经济组织将退出带动分红,这将进一步减弱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三是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较匮乏。人才引进和培养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经营情况相对较好的示范性经营主体集聚经营管理人才1200人、而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仅为9600人、进入村“两委”班子致富能人型人才不足900人,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既缺乏懂现代经济管理的人才,又缺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在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存在着决策不科学、创业观念淡化、无视集体财产流失、忽视市场经济规律、竞争力弱等现象,过多的依赖于政府的指导和支持。这一现象已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村级党组织组织领导不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乏力。受市场经济、村干部待遇等影响,大多懂经济、有闯劲的人外出务工或创业,导致多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市场头脑和经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村干部1027人,其中高中、大专以上学历分别有475人、116人,占比分别为46%、11%;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分别有332人、48人,占比分别为32%、4.6%;40岁以下、55岁以上分别有208人、437人,占比分别为20%、42%。从全县党组织定级情况看,目前被定为作用发挥好的村级党组织91个,占比28%。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全县有一半以上的村缺乏坚定有力的干部队伍支撑。受此原因影响,部分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组织领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协会、富民合作社的能力较弱,无法使各类经营实体的效益最大化,依托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众自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困难大。一些有集体经济的村,在集体资产运营方面,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思考,过分强调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在发展模式上创新能力不足。

(四)由于思想观念等原因,对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尽管政府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主要是受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部分有能力但无集体观念和认识落后的农村能人在思想上绝对地、片面地看待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看不到或无视集体经济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实际利益,往往只顾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认识不足;甚至有些群众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村干部腐败和村霸的“温床”,集体经济会被“私有化”,这些落后、片面和不正确的认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弱化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也清醒地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障碍,我们要根据我县各乡村的资源状况、资源禀赋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精神和相关政策,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定位,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这就亟需我们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强堡垒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内外联动、典型示范、政策保障、营造环境”相结合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五位一体”新路径,实现集体与群众“双增收”,让村级集体经济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党建引领,夯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坚持“能人引领、支部领办、村社合一、交叉任职、公司运营”的原则,充分发挥能人村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行政村或产业、地域相连村为单位,以崖湾村、康家崖村、普济寺村、沿川子村、机场村、双联村、王家大庄村、车刘家村等典型村为依托,探索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机构,同步设立产业型党组织及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理事会成员,支部书记兼任理事长,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成员兼任监事会主任、成员,实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市场化运作,实现村级组织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高度融合。同时,成立临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智库,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二)内外联动,多方式多路径,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需要跳出传统观念和地域的限制,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整合资源,向内夯实基础、凝聚力量,向外寻求合作、打造特色。统一经营,整合各方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按照县乡村三个层级,打破地域行政区划和限制,大力推行平长扶贫模式(新添镇梁家村、潘家坡村、驹山村将120万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统一入股到现代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双联旅游模式(由双联村、甘肃太极山旅游发展公司和西安马嵬驿旅游公司联合,整合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狄道乡韵”建设项目,村集体土地资金入股,实现分红)、车刘家产业基地模式(由优秀人才曹佰平建成兴旺牡丹园基地,以旅游产品、饮食等多种经营获得集体经济收入)、沿川子村办企业模式(村党组织领办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发展集体经济)等发展模式,对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资金进行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法人,可以承接省、市、县各级产业扶持资金、扶贫资金、以奖代补等各类政策性财政资金,可以向金融部门抵押贷款,可以吸纳社会投资入股,通过多种渠道撬动更多金融资金、民间投资、社会资本投向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一村一品,挖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较优势。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坚持立体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盘活存量与挖潜增收相结合、一村一品与多元发展相结合、做强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村级自主发展与县乡统筹指导相结合,依托蔬菜、花卉、百合、高原夏菜、中药材、清洁能源、农机、旅游等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链、特色产业村,在产业发展中形成比较优势,着力凝聚集体经济发展合力,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请进来走出去,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格局。下功夫开阔广大村民眼界,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更具体更全面更鲜活的认知,从而使广大村民看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希望和前景,点燃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热情。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其它地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干部和具体负责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到我县举办村级集体经济构建与运营讲座;另一方面,可分批组织各村村民代表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乡村进行参观学习,以开阔眼界、增强信心。

(三)招商进村、实体带动,尽快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村致富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实行“招贤进村、招商进村”计划,积极营造投资置业、振兴乡村的良好环境,搭建良好的发展空间,带动形成一大批有实力、有组织、有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体,不断激励和引导村级班子发挥经营实体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创新农业经营和农民合作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目前,在全县已经形成一批招商进村、实体带动的先进典型。比如,沿川子村作为贫困村,通过引进环保企业、环保理念,组建了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房前屋后的生产生活垃圾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三变’改革+清洁能源利用+营销体系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实践”发展模式的新路子;双联村与甘肃太极山旅游发展公司和西安马嵬驿旅游公司合作,建设“狄道乡韵”,已经成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普济寺村引进成立得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临洮县第一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将土地的耕种、收获等可以一次性交由服务公司完成,有效解决“没人种、种不完、出不去”的问题,有效助推了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就全县整体来说,要把“百企帮百村”模式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载体,积极引导本县有发展实力的企业,采取由帮扶企业和帮扶村共同参与“三变”改革、组建专业合作社、投资发展支柱产业等形式,推广顾地公司开发农村改厕设施、康和公司“六位一体”帮扶贫困村等成功经验,提高本县企业参与度、贡献率和知名度,打造企业和农村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完善政策,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一要制定、完善助农产业政策,构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势。进一步用足用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农民合作社补助资金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贴等农业产业财政,着力吸引更多的有实力、有成功模式的涉农、涉乡村文化旅游的品牌企业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体,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业发展项目,从而较好较快地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要完善“回乡创业”政策,为吸引有意回乡创业的有志之士搭建绿色通道。制定有效措施,对返乡创业者创办的小微企业,严格按照《关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的通知》(财税[2017]43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返乡农民工初创企业免费政策,加大力度在土地流转、融资担保、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企业补助,进一步吸引临洮籍乃至整个甘肃籍“在外地创业”人士回乡创业,投身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时,要建立返乡创业者跟进服务制度,为他们参与和投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搭建绿色通道。三要多种培训形式并举,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对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要着眼提升村党组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依托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展集体经济典型村等作为培训基地,经常组织镇村干部开展专题培训,培训对象覆盖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致富能人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分期分批分项目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省内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论坛等方式,解放思想,转变落后思想观念,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四要坚持项目带动,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撬动作用,加快推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光伏扶贫项目资金,加快落地农村“三变”改革、村级供销社综合改革,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试点项目,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有效整合村集体现有存量资金和财政扶持资金,通过折股量化的形式,投入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承接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股份合作管理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投资激励和监管机制,确保资金来源渠道通畅、资金运行安全高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五要共享发展成果,完善村级集体助推“乡村振兴”的分配体系保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最终目的是为了惠及农村发展和群众致富,在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获得一定盈利后,可提取股份合作社年纯收入的40%用于全体股民按股份红;30%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积极改善水、电、路、房等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20%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投向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可用于扶贫济困,资助贫困学生,救助大病患者,照顾孤寡老人等,让群众真正分享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五)舆论先行,营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既离不开思想的引领,也离不开舆论宣传和氛围的营造。要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整体趋势、目的、意义、方法、路径以及各种配套政策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为我县村级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寻找和宣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成功模式、创业故事,为我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构建与发展树立标杆,从而有力的引领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要广泛寻找和甄选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人物,挖掘他们的故事,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平台、户外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立体宣传,一方面体现了临洮县委、县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我县对各类致富能人的尊重、赞赏与支持,也是积极推动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项重大举措。

总之,针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顺势而上,拓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思路和制定符合村情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找准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以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多种形式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领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早日建成全面小康!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动“三农”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是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对于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建议、应该采取的工作举措。在调研工作过程中,共走访了68个村,召开座谈会30多场次,访谈党员群众260多人,基本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及助推脱贫攻坚现状。

近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立足县情实际,紧盯瓶颈短板,积极主动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薄弱”难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和收入都有了很大的增长。

较多困境。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已实现年收入、积累存量“双破零”,其中年收入1-1000元的村47个、占14.6%,1001-10000元的村190个、占58.8%,10001-20000元的村36个、占11.1%,2万元以上的仅有50个,占总村数的15.5%;积累存量5万元以下的村达278个,占到了总村数的86%。

目建成后,可带动每村实现年收益5万元以上。

二是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抓手,推行“三变改革促动型”发展模式。以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水面、房屋、场地、设备等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排摸清理,并在严格遵循和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村级组织把11513亩村集体可经营性耕地、8927亩四荒地等资产资源,统一作价入股到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并将10907.3万元财政涉农资金和300万元村级集体可经营性资金、169.9万元农民资金量化为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支持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发展,年底分别按照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不低于股金的8%、6%和1.5%进行分红,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发展,已实现123个村集体收益114.6万元,平均每村0.93万元,带动1042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0.09万元以上,15454户群众实现了由农民向股民的转变。如八里铺镇沿川子村组建了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采取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入股模式,估算村集体年收入6万元;新添镇梁家村实行“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混合入股模式,依托临洮平长现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乡村旅游优势,将梁家村1180亩盐碱地和农户耕地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入股到平长园区发展现代农业,采取保底收益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

三是以盘活资产资源为重点,推行“资源利用驱动型”发展模式。针对部分村资源挖掘、整合不到位,利用率低的问题,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充分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分类引导有集体资产的村对现有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土地、办公用房、厂房、校舍等集体资产,通过发包、租赁、出让等方式取得经营收入,已经盘活的持续扩大规模,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产资源利用效率。例如新添镇崖湾村,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地理条件,利用50亩蔬菜综合营销市场,村集体每年从市场管理费、仓储费中获得收益15万元;同时,崖湾村利用3355平米村级集体办公用房,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0.4万元,目前该村现有集体经济积累存量17万余元。再比如,洮阳镇南街村,依托区位优势,建成了辐射南部乡镇的南苑蔬菜、水果、鲜肉综合批发市场,通过收取承包费、铺面出租费,年可实现村级集体收入18万元;玉井镇白塔村利用220亩集体滩涂和闲置土地,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8.04万元。据统计,全县323个有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村中,有61个村主要通过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获得集体经济收入,占到了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的18.9%。

四是以整合产业资金为渠道,推行“产业资金撬动型”发展模式。充分整合农业、林业、畜牧、水保等领域产业发展资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以财政奖补资金的形式投入具有法人资格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一定的股金投入标准和股权收益标准,实施折股量化,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如康家集乡汤家川村有效整合20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入股会成购销专业合作社,探索推出以种植紫斑牡丹为主的花卉产业,每年通过股息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同时,全县整合扶贫互助资金4212万元,统筹安排用于产业扶贫,带动年收入不足2万元的283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其中对年收入达不到1000元的31个2018年拟脱贫村,每村安排互助资金25万元,通过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按照8%的比例进行分红,每村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其余252个村安排的3437万元资金入股到光伏扶贫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长期以来,受思想观念、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还较弱,广大农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还不够,群众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强,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对全县脱贫攻坚的贡献力不足。

(一)资金来源单一,难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要求,全县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力争达到2万元以上。针对这一要求,近年来,省市县财政已通过项目带动和资金扶持等形式,拉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然而,财政项目、资金的期限性和专项性,决定了财政扶持仅仅是脱贫攻坚时期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的短期措施,并不能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期支撑。比如整合的10907.3万元带动型财政资金,在整体脱贫后就要退出集体经济发展,从而使123个村集体经济失去资金支撑。同时,带动型资金缺乏坚实的经营实体支撑,对发展特色产业贡献有限,甚至还存在为完成资金使用计划而选择了没有发展能力的经营实体,既未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产生实际效益,又造成了资金风险。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有意识加以规避。所以,在财政项目扶持集体经济实现“破零”或稳定后,还需依靠村级党组织自身来实现持续发展。

(二)经营主体规模较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效益还不够明显。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较弱。据统计,目前全县注册新型经营主体2157家,而评为示范合作社的仅有449家,具有较强发展实力的83家,占新型经营主体的比例不到4%。部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品的加工方面仅仅是初级加工,没有进行深加工,也没有形成高技术、高质量、集约化生产,经销往往依赖于简单的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无固定标准、无特色品牌、无稳定渠道,导致形成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为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带来的效益还不够大。二是部分经营实体带动能力不足。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的大部分经营实体都是新成立不久的,经营实体自身发展能力弱,部分种养殖基地、苗木基地、蔬菜基地、生产企业市场规模小,收益见效慢,带动农村和群众发展的能力不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贡献小。据金融办统计,全县2015年、2016年共有参与带动型经济组织105家、带动农户6224户。根据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从今年到明年,105家经济组织将退出带动分红,这将进一步减弱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三是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较匮乏。人才引进和培养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经营情况相对较好的示范性经营主体集聚经营管理人才1200人、而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仅为9600人、进入村“两委”班子致富能人型人才不足900人,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既缺乏懂现代经济管理的人才,又缺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在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存在着决策不科学、创业观念淡化、无视集体财产流失、忽视市场经济规律、竞争力弱等现象,过多的依赖于政府的指导和支持。这一现象已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村级党组织组织领导不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乏力。受市场经济、村干部待遇等影响,大多懂经济、有闯劲的人外出务工或创业,导致多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市场头脑和经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村干部1027人,其中高中、大专以上学历分别有475人、116人,占比分别为46%、11%;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分别有332人、48人,占比分别为32%、4.6%;40岁以下、55岁以上分别有208人、437人,占比分别为20%、42%。从全县党组织定级情况看,目前被定为作用发挥好的村级党组织91个,占比28%。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全县有一半以上的村缺乏坚定有力的干部队伍支撑。受此原因影响,部分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组织领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协会、富民合作社的能力较弱,无法使各类经营实体的效益最大化,依托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众自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困难大。一些有集体经济的村,在集体资产运营方面,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思考,过分强调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在发展模式上。

创新。

能力不足。

(四)由于思想观念等原因,对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尽管政府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主要是受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部分有能力但无集体观念和认识落后的农村能人在思想上绝对地、片面地看待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看不到或无视集体经济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实际利益,往往只顾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认识不足;甚至有些群众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村干部腐败和村霸的“温床”,集体经济会被“私有化”,这些落后、片面和不正确的认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弱化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也清醒地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障碍,我们要根据我县各乡村的资源状况、资源禀赋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精神和相关政策,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定位,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这就亟需我们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强堡垒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内外联动、典型示范、政策保障、营造环境”相结合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五位一体”新路径,实现集体与群众“双增收”,让村级集体经济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党建引领,夯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坚持“能人引领、支部领办、村社合一、交叉任职、公司运营”的原则,充分发挥能人村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行政村或产业、地域相连村为单位,以崖湾村、康家崖村、普济寺村、沿川子村、机场村、双联村、王家大庄村、车刘家村等典型村为依托,探索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机构,同步设立产业型党组织及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理事会成员,支部书记兼任理事长,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成员兼任监事会主任、成员,实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市场化运作,实现村级组织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高度融合。同时,成立临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智库,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二)内外联动,多方式多路径,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需要跳出传统观念和地域的限制,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整合资源,向内夯实基础、凝聚力量,向外寻求合作、打造特色。统一经营,整合各方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按照县乡村三个层级,打破地域行政区划和限制,大力推行平长扶贫模式(新添镇梁家村、潘家坡村、驹山村将120万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统一入股到现代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双联旅游模式(由双联村、甘肃太极山旅游发展公司和西安马嵬驿旅游公司联合,整合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狄道乡韵”建设项目,村集体土地资金入股,实现分红)、车刘家产业基地模式(由优秀人才曹佰平建成兴旺牡丹园基地,以旅游产品、饮食等多种经营获得集体经济收入)、沿川子村办企业模式(村党组织领办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发展集体经济)等发展模式,对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资金进行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法人,可以承接省、市、县各级产业扶持资金、扶贫资金、以奖代补等各类政策性财政资金,可以向金融部门抵押贷款,可以吸纳社会投资入股,通过多种渠道撬动更多金融资金、民间投资、社会资本投向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一村一品,挖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较优势。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坚持立体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盘活存量与挖潜增收相结合、一村一品与多元发展相结合、做强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村级自主发展与县乡统筹指导相结合,依托蔬菜、花卉、百合、高原夏菜、中药材、清洁能源、农机、旅游等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链、特色产业村,在产业发展中形成比较优势,着力凝聚集体经济发展合力,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请进来走出去,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格局。下功夫开阔广大村民眼界,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更具体更全面更鲜活的认知,从而使广大村民看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希望和前景,点燃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热情。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其它地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干部和具体负责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到我县举办村级集体经济构建与运营讲座;另一方面,可分批组织各村村民代表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乡村进行参观学习,以开阔眼界、增强信心。

创新。

农业经营和农民合作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目前,在全县已经形成一批招商进村、实体带动的先进典型。比如,沿川子村作为贫困村,通过引进环保企业、环保理念,组建了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房前屋后的生产生活垃圾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三变’改革+清洁能源利用+营销体系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实践”发展模式的新路子;双联村与甘肃太极山旅游发展公司和西安马嵬驿旅游公司合作,建设“狄道乡韵”,已经成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普济寺村引进成立得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临洮县第一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将土地的耕种、收获等可以一次性交由服务公司完成,有效解决“没人种、种不完、出不去”的问题,有效助推了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就全县整体来说,要把“百企帮百村”模式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载体,积极引导本县有发展实力的企业,采取由帮扶企业和帮扶村共同参与“三变”改革、组建专业合作社、投资发展支柱产业等形式,推广顾地公司开发农村改厕设施、康和公司“六位一体”帮扶贫困村等成功经验,提高本县企业参与度、贡献率和知名度,打造企业和农村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完善政策,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一要制定、完善助农产业政策,构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势。进一步用足用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农民合作社补助资金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贴等农业产业财政,着力吸引更多的有实力、有成功模式的涉农、涉乡村文化旅游的品牌企业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体,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业发展项目,从而较好较快地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要完善“回乡创业”政策,为吸引有意回乡创业的有志之士搭建绿色通道。制定有效措施,对返乡创业者创办的小微企业,严格按照《关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的通知》(财税[2017]43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返乡农民工初创企业免费政策,加大力度在土地流转、融资担保、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企业补助,进一步吸引临洮籍乃至整个甘肃籍“在外地创业”人士回乡创业,投身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时,要建立返乡创业者跟进服务制度,为他们参与和投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搭建绿色通道。三要多种培训形式并举,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对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要着眼提升村党组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依托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展集体经济典型村等作为培训基地,经常组织镇村干部开展专题培训,培训对象覆盖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致富能人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分期分批分项目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省内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论坛等方式,解放思想,转变落后思想观念,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四要坚持项目带动,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撬动作用,加快推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光伏扶贫项目资金,加快落地农村“三变”改革、村级供销社综合改革,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试点项目,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有效整合村集体现有存量资金和财政扶持资金,通过折股量化的形式,投入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承接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股份合作管理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投资激励和监管机制,确保资金来源渠道通畅、资金运行安全高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五要共享发展成果,完善村级集体助推“乡村振兴”的分配体系保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最终目的是为了惠及农村发展和群众致富,在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获得一定盈利后,可提取股份合作社年纯收入的40%用于全体股民按股份红;30%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积极改善水、电、路、房等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20%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投向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可用于扶贫济困,资助贫困学生,救助大病患者,照顾孤寡老人等,让群众真正分享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五)舆论先行,营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既离不开思想的引领,也离不开舆论宣传和氛围的营造。要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整体趋势、目的、意义、方法、路径以及各种配套政策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为我县村级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寻找和宣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成功模式、创业故事,为我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构建与发展树立标杆,从而有力的引领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要广泛寻找和甄选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人物,挖掘他们的故事,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平台、户外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立体宣传,一方面体现了临洮县委、县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我县对各类致富能人的尊重、赞赏与支持,也是积极推动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项重大举措。

总之,针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顺势而上,拓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思路和制定符合村情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找准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以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多种形式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领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早日建成全面小康!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九

集体经济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实行共同劳动,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我国,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分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城市集体经济。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朗霞街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希望给予同行以帮助。

关键词:经济发展;旅游特色;土地。

引言。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障村级组织有效运转、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支柱。为全面把握朗霞街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研究提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我们专门成立了由农经办、审计所、财政所等相关人员组成的调研小组,对部分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初步形成了调研报告:

朗霞街道下辖13个行政村,2010年常住人口42409人、外来人口36961人,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15元。

1、村级集体收入情况。2010年村级集体总收入3606万元,其中土地征用补偿收入495万元、专项应付款794万元、村级集体可用收入2317万元。村级集体可用收入中房屋租赁、农贸市场管理等经营收入495万元,占21%,其中2006年到2010年修建的新新废旧市场、赵家农贸市场、干家路标准厂房等8个项目,年租金达到90万元;农田承包、土地使用费等发包上交收入120万元,占5%;利息收益、土地出让等投资收益94万元,占4%;办公经费、村道建设、环境整治、各类创建、党员培训等补助收入806万元,占35%;企业捐赠、资产处理、费用收取等其他收入801万元,占35%。

2、村级集体支出情况。2010年村级集体支出3494万元,其中租赁成本、服务成本等经营支出66万元,占2%;干部报酬、办公经费、维修折旧等管理费429万元,占12%;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老年补助等社会福利支出1059万元,占30%;农田水利、农业服务等农业发展支出269万元,占8%;购买建设固定资产支出889万元,占25%;土地征用费支出477万元,占14%;交际、招待等其他支出305万元,占9%。

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狭窄。2006年到2010年五年村级集体可用收入总计10524万元,其中上级补助为3290万元,占可用收入的31%;村级投资运行、经营发包等收入占69%。2010年村级集体可用收入2316万元,其中补助收入806万元,占可用收入的35%;村级投资运行、经营发包等收入占65%。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于村级集体房屋租赁收入、村级集体土地发包收入、废弃山塘转让收入及村企结对企业捐赠收入。不少村村级集体土地、山塘等资源缺少,村级集体房屋等资产缺乏,企业捐赠不多,收入渠道狭窄,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缓。2006年到2010年,除上级补助收入、征迁补偿和专项应付款外,其中3个村年均收入在40―60万元之间,其中2个村年均收入在40万元以下。

2、村级集体经济支出不断上升。2010年与2006年相比,朗霞街道村级集体经济支出快速增长。2010年总支出3493万元,比2006年增长54%;经营支出66万元,比2006年增长40%;管理费支出429万元,比2006年增长19%;社会福利支出1059万元,比2006年增长69%;农业支出269万元,比2006年增长46%;固定资产支出889万元,比2006年增长65%。增长比例最大是社会福利支出,其中文化教育费支出82万元,比2006年增长74%;财产、养老保险费支出47万元,比2006年增长96%;老年社员补助费支出81万元,比2006年增长11%;村庄环境保洁等村政建设支出342万元,比2006年增长76%。

3、村级集体经济差距逐步拉大。除上级补助外,2006年到2010年五年内,13个行政村中,年均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4个,年均收入50万元到100万元的村5个,年均收入50万元以下村的4个。村与村之间呈现发展不平衡,2010年杨家村集体经济收入455万元,天中村集体经济收入78万元,占杨家村的17%;赵家村100万元,占杨家村的22%;西墟村109万元,占杨家村的24%。除上级补助外,2010年杨家村集体经济收入423万元,天中村28万元,占杨家村的7%;赵家村55万元,占杨家村的13%;西墟村33万元,占杨家村的8%。

1、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拓宽收入渠道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首要任务。要着眼当前园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商贸产业蓬勃发展,外来人口迅速增加等发展形势,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一要发挥产业优势。充分发挥裘皮产业发展优势,加快裘皮加工、销售租赁等市场建设。要建造村级标准厂房,建设农村小企业孵化基地,增加村级集体资产。相关村要大力创建宁波aaaa级旅游特色村,加快建设步行街商铺,积极发展旅游特色产业。二要利用资产优势。要利用原自然村的老办公室、旧学校等集体资产,进行改造开发,有效盘活。要加大农贸市场修缮改造力度,进一步提升各村农贸市场发展水平。三要依托资源优势。要利用废弃山塘,进行开发建设。要利用矿山、墓园、杂地等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对分散零星的小自然村进行宅基地整理,有效盘活集体土地。利用河塘水面、集体土地等资源进行发包,增加发包收入。面向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等人力资源,建设民工公寓,发展三产服务业。

2、加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力度。加大扶持力度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之举。要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有效手段,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工作。一是加强项目扶持。要加大对杨家拼貂市场、西墟标准厂房、天华步行街店铺、干家路裘皮街商务楼等9只项目的扶持力度,提供启动资金,推动总投资1600万元的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待项目投产运行后,预计每年可新增租赁收入200多万元。二是加强政策扶持。要落实村级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指标要对村级集体进行适当倾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土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城镇土地使用税返还机制,建议城镇土地使用税市得部分中按每平方米1元返还给村,朗霞街道13个村城镇建设用地250多万平方米,每个村每年新增19万元。同时,建议对村级工程建设多征的有关税费以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的方式返还给村。

结论。

综上所述,要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同时需要加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2]孔德超,新农村建设必须培育合作组织、壮大集体经济[j].黑龙江史志,2008,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动“三农”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是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对于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今年8月—9月期间,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协调农业、扶贫、发改、财政、林业、供销等部门组成调研组,深入全县所有乡镇,对村级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深入调研。本次调研采取听、看、谈、访的方式开展。听,就是听取乡镇党委、政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介绍。看,就是看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规划、资料和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及产业。谈,就是到村组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与村组干部、党员代表、致富能手、群众代表座谈听取他们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建议及要求。访,就是深入农户进行个别访问,与这些农户代表进行直接交流,从中了解他们对发展村。

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建议、应该采取的工作举措。在调研工作过程中,共走访了68个村,召开座谈会30多场次,访谈党员群众260多人,基本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及助推脱贫攻坚现状。

近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立足县情实际,紧盯瓶颈短板,积极主动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薄弱”难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和收入都有了很大的增长。

通过调研发现,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今年以来,全县先后投入各类资金3.5亿元,整合可经营性资源1.1万多亩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截止目前,323个行政村全部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年总收益636.9万元,积累存量1717.19万元,探索形成了光伏项目带动、“三变”改革促动、资源利用驱动、产业资金撬动等多种发展模式,分别带动全县45%、38%、18%和87%的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一些发展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还不足,过多的依赖于政府投资和财政扶持,集体积累来源渠道单一,发展基础薄弱,持续增收不强,村级集体经济仍然十分薄弱,发展壮大也面临。

较多困境。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已实现年收入、积累存量“双破零”,其中年收入1-1000元的村47个、占14.6%,1001-10000元的村190个、占58.8%,10001-20000元的村36个、占11.1%,2万元以上的仅有50个,占总村数的15.5%;积累存量5万元以下的村达278个,占到了总村数的86%。

(二)临洮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是以扶贫帮扶资金为支撑,推行“光伏项目带动型”发展模式。基于光伏发电的业态优势和国家政策的利好导向,抢抓“国扶办光伏扶贫试验点”的有利契机,利用中国银保监会对临洮县精准扶贫帮扶资金和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480万元,在太石镇、龙门镇和连儿湾乡的10个村,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及其他公共设施的屋顶、院落,于2016年12月试点建成总装机容量600千瓦左右的光伏电站,目前10个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89.8万度,平均每个电站实现集体收益2.6万元。抢抓“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机遇,以14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计划建成总装机容量65兆瓦的11个分布式联村光伏电站,估算投资4.54亿元。该项目分两期实施,2018年先期建设总装机容量36兆瓦的6个分布式联村光伏电站,项目覆盖75个村,辐射带动贫困户5286户,目前6个光伏电站即将并网发电;剩余的5个分布式联村光伏电站项目计划于2019年实施。项。

目建成后,可带动每村实现年收益5万元以上。

二是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抓手,推行“三变改革促动型”发展模式。以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水面、房屋、场地、设备等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排摸清理,并在严格遵循和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村级组织把11513亩村集体可经营性耕地、8927亩四荒地等资产资源,统一作价入股到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并将10907.3万元财政涉农资金和300万元村级集体可经营性资金、169.9万元农民资金量化为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支持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发展,年底分别按照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不低于股金的8%、6%和1.5%进行分红,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发展,已实现123个村集体收益114.6万元,平均每村0.93万元,带动1042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0.09万元以上,15454户群众实现了由农民向股民的转变。如八里铺镇沿川子村组建了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采取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入股模式,估算村集体年收入6万元;新添镇梁家村实行“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混合入股模式,依托临洮平长现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乡村旅游优势,将梁家村1180亩盐碱地和农户耕地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入股到平长园区发展现代农业,采取保底收益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

三是以盘活资产资源为重点,推行“资源利用驱动型”发展模式。针对部分村资源挖掘、整合不到位,利用率低的问题,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充分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分类引导有集体资产的村对现有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土地、办公用房、厂房、校舍等集体资产,通过发包、租赁、出让等方式取得经营收入,已经盘活的持续扩大规模,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产资源利用效率。例如新添镇崖湾村,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地理条件,利用50亩蔬菜综合营销市场,村集体每年从市场管理费、仓储费中获得收益15万元;同时,崖湾村利用3355平米村级集体办公用房,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0.4万元,目前该村现有集体经济积累存量17万余元。再比如,洮阳镇南街村,依托区位优势,建成了辐射南部乡镇的南苑蔬菜、水果、鲜肉综合批发市场,通过收取承包费、铺面出租费,年可实现村级集体收入18万元;玉井镇白塔村利用220亩集体滩涂和闲置土地,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8.04万元。据统计,全县323个有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村中,有61个村主要通过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获得集体经济收入,占到了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的18.9%。

四是以整合产业资金为渠道,推行“产业资金撬动型”发展模式。充分整合农业、林业、畜牧、水保等领域产业发展资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以财政奖补资金的形式投入具有法人资格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一定的股金投入标准和股权收益标准,实施折股量化,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如康家集乡汤家川村有效整合20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入股会成购销专业合作社,探索推出以种植紫斑牡丹为主的花卉产业,每年通过股息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同时,全县整合扶贫互助资金4212万元,统筹安排用于产业扶贫,带动年收入不足2万元的283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其中对年收入达不到1000元的31个2018年拟脱贫村,每村安排互助资金25万元,通过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按照8%的比例进行分红,每村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其余252个村安排的3437万元资金入股到光伏扶贫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长期以来,受思想观念、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还较弱,广大农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还不够,群众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强,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对全县脱贫攻坚的贡献力不足。

(一)资金来源单一,难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要求,全县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力争达到2万元以上。针对这一要求,近年来,省市县财政已通过项目带动和资金扶持等形式,拉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然而,财政项目、资金的期限性和专项性,决定了财政扶持仅仅是脱贫攻坚时期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的短期措施,并不能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期支撑。比如整合的10907.3万元带动型财政资金,在整体脱贫后就要退出集体经济发展,从而使123个村集体经济失去资金支撑。同时,带动型资金缺乏坚实的经营实体支撑,对发展特色产业贡献有限,甚至还存在为完成资金使用计划而选择了没有发展能力的经营实体,既未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产生实际效益,又造成了资金风险。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有意识加以规避。所以,在财政项目扶持集体经济实现“破零”或稳定后,还需依靠村级党组织自身来实现持续发展。

(二)经营主体规模较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效益还不够明显。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较弱。据统计,目前全县注册新型经营主体2157家,而评为示范合作社的仅有449家,具有较强发展实力的83家,占新型经营主体的比例不到4%。部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品的加工方面仅仅是初级加工,没有进行深加工,也没有形成高技术、高质量、集约化生产,经销往往依赖于简单的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无固定标准、无特色品牌、无稳定渠道,导致形成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为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带来的效益还不够大。二是部分经营实体带动能力不足。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的大部分经营实体都是新成立不久的,经营实体自身发展能力弱,部分种养殖基地、苗木基地、蔬菜基地、生产企业市场规模小,收益见效慢,带动农村和群众发展的能力不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贡献小。据金融办统计,全县2015年、2016年共有参与带动型经济组织105家、带动农户6224户。根据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从今年到明年,105家经济组织将退出带动分红,这将进一步减弱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三是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较匮乏。人才引进和培养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经营情况相对较好的示范性经营主体集聚经营管理人才1200人、而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仅为9600人、进入村“两委”班子致富能人型人才不足900人,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既缺乏懂现代经济管理的人才,又缺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在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存在着决策不科学、创业观念淡化、无视集体财产流失、忽视市场经济规律、竞争力弱等现象,过多的依赖于政府的指导和支持。这一现象已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村级党组织组织领导不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乏力。受市场经济、村干部待遇等影响,大多懂经济、有闯劲的人外出务工或创业,导致多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市场头脑和经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村干部1027人,其中高中、大专以上学历分别有475人、116人,占比分别为46%、11%;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分别有332人、48人,占比分别为32%、4.6%;40岁以下、55岁以上分别有208人、437人,占比分别为20%、42%。从全县党组织定级情况看,目前被定为作用发挥好的村级党组织91个,占比28%。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全县有一半以上的村缺乏坚定有力的干部队伍支撑。受此原因影响,部分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组织领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协会、富民合作社的能力较弱,无法使各类经营实体的效益最大化,依托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众自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困难大。一些有集体经济的村,在集体资产运营方面,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思考,过分强调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在发展模式上创新能力不足。

(四)由于思想观念等原因,对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尽管政府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主要是受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部分有能力但无集体观念和认识落后的农村能人在思想上绝对地、片面地看待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看不到或无视集体经济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实际利益,往往只顾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认识不足;甚至有些群众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村干部腐败和村霸的“温床”,集体经济会被“私有化”,这些落后、片面和不正确的认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弱化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也清醒地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障碍,我们要根据我县各乡村的资源状况、资源禀赋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精神和相关政策,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定位,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这就亟需我们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强堡垒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内外联动、典型示范、政策保障、营造环境”相结合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五位一体”新路径,实现集体与群众“双增收”,让村级集体经济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党建引领,夯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坚持“能人引领、支部领办、村社合一、交叉任职、公司运营”的原则,充分发挥能人村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行政村或产业、地域相连村为单位,以崖湾村、康家崖村、普济寺村、沿川子村、机场村、双联村、王家大庄村、车刘家村等典型村为依托,探索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机构,同步设立产业型党组织及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理事会成员,支部书记兼任理事长,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成员兼任监事会主任、成员,实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市场化运作,实现村级组织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高度融合。同时,成立临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智库,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二)内外联动,多方式多路径,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需要跳出传统观念和地域的限制,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整合资源,向内夯实基础、凝聚力量,向外寻求合作、打造特色。统一经营,整合各方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按照县乡村三个层级,打破地域行政区划和限制,大力推行平长扶贫模式(新添镇梁家村、潘家坡村、驹山村将120万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统一入股到现代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双联旅游模式(由双联村、甘肃太极山旅游发展公司和西安马嵬驿旅游公司联合,整合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狄道乡韵”建设项目,村集体土地资金入股,实现分红)、车刘家产业基地模式(由优秀人才曹佰平建成兴旺牡丹园基地,以旅游产品、饮食等多种经营获得集体经济收入)、沿川子村办企业模式(村党组织领办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发展集体经济)等发展模式,对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资金进行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法人,可以承接省、市、县各级产业扶持资金、扶贫资金、以奖代补等各类政策性财政资金,可以向金融部门抵押贷款,可以吸纳社会投资入股,通过多种渠道撬动更多金融资金、民间投资、社会资本投向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一村一品,挖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较优势。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坚持立体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盘活存量与挖潜增收相结合、一村一品与多元发展相结合、做强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村级自主发展与县乡统筹指导相结合,依托蔬菜、花卉、百合、高原夏菜、中药材、清洁能源、农机、旅游等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链、特色产业村,在产业发展中形成比较优势,着力凝聚集体经济发展合力,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请进来走出去,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格局。下功夫开阔广大村民眼界,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更具体更全面更鲜活的认知,从而使广大村民看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希望和前景,点燃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热情。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其它地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干部和具体负责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到我县举办村级集体经济构建与运营讲座;另一方面,可分批组织各村村民代表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乡村进行参观学习,以开阔眼界、增强信心。

(三)招商进村、实体带动,尽快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村致富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实行“招贤进村、招商进村”计划,积极营造投资置业、振兴乡村的良好环境,搭建良好的发展空间,带动形成一大批有实力、有组织、有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体,不断激励和引导村级班子发挥经营实体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创新农业经营和农民合作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目前,在全县已经形成一批招商进村、实体带动的先进典型。比如,沿川子村作为贫困村,通过引进环保企业、环保理念,组建了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房前屋后的生产生活垃圾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三变’改革+清洁能源利用+营销体系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实践”发展模式的新路子;双联村与甘肃太极山旅游发展公司和西安马嵬驿旅游公司合作,建设“狄道乡韵”,已经成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普济寺村引进成立得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临洮县第一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将土地的耕种、收获等可以一次性交由服务公司完成,有效解决“没人种、种不完、出不去”的问题,有效助推了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就全县整体来说,要把“百企帮百村”模式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载体,积极引导本县有发展实力的企业,采取由帮扶企业和帮扶村共同参与“三变”改革、组建专业合作社、投资发展支柱产业等形式,推广顾地公司开发农村改厕设施、康和公司“六位一体”帮扶贫困村等成功经验,提高本县企业参与度、贡献率和知名度,打造企业和农村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完善政策,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一要制定、完善助农产业政策,构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势。进一步用足用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农民合作社补助资金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贴等农业产业财政,着力吸引更多的有实力、有成功模式的涉农、涉乡村文化旅游的品牌企业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体,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业发展项目,从而较好较快地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要完善“回乡创业”政策,为吸引有意回乡创业的有志之士搭建绿色通道。制定有效措施,对返乡创业者创办的小微企业,严格按照《关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的通知》(财税[2017]43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返乡农民工初创企业免费政策,加大力度在土地流转、融资担保、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企业补助,进一步吸引临洮籍乃至整个甘肃籍“在外地创业”人士回乡创业,投身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时,要建立返乡创业者跟进服务制度,为他们参与和投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搭建绿色通道。三要多种培训形式并举,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对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要着眼提升村党组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依托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展集体经济典型村等作为培训基地,经常组织镇村干部开展专题培训,培训对象覆盖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致富能人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分期分批分项目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省内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论坛等方式,解放思想,转变落后思想观念,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四要坚持项目带动,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撬动作用,加快推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光伏扶贫项目资金,加快落地农村“三变”改革、村级供销社综合改革,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试点项目,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有效整合村集体现有存量资金和财政扶持资金,通过折股量化的形式,投入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承接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股份合作管理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投资激励和监管机制,确保资金来源渠道通畅、资金运行安全高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五要共享发展成果,完善村级集体助推“乡村振兴”的分配体系保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最终目的是为了惠及农村发展和群众致富,在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获得一定盈利后,可提取股份合作社年纯收入的40%用于全体股民按股份红;30%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积极改善水、电、路、房等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20%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投向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可用于扶贫济困,资助贫困学生,救助大病患者,照顾孤寡老人等,让群众真正分享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五)舆论先行,营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既离不开思想的引领,也离不开舆论宣传和氛围的营造。要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整体趋势、目的、意义、方法、路径以及各种配套政策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为我县村级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寻找和宣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成功模式、创业故事,为我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构建与发展树立标杆,从而有力的引领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要广泛寻找和甄选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人物,挖掘他们的故事,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平台、户外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立体宣传,一方面体现了临洮县委、县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我县对各类致富能人的尊重、赞赏与支持,也是积极推动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项重大举措。

总之,针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顺势而上,拓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思路和制定符合村情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找准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以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多种形式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领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早日建成全面小康!

为加快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壮大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我局根据《关于开展贵州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有关事宜的通知》(黔财农发〔2016〕74号)文件精神,联系我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并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安排各开发县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根据调研资料显示,六枝特区木岗镇、岩脚镇、平寨镇50个行政村中,有集体经济村个数45个,无集体经济村的个数0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共1811.0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中,一万元以下的村数0个,一至百万元的村数41个,百至千万元的村数9个,千万元以上的村数0个,亿元以上的村数0个。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主要是征地收入提留,经营收入,政府拨入;主要支出主要是公共基础设施支出,群众困难补助及其他;集体经济经营的主要模式是组建互助基金和存放在金融机构。

(1)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偏少。平寨镇、木岗镇、岩脚镇50个行政村中,有41个行政村的收入都是一至一百万元,只有9个行政村的收入是百至千万元,发展极不平衡,村级收入偏低。

(2)从调查的过程中得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置较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通过土地承包,租赁经营的方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自然资源有限的开发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进一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对上级政策补助依赖性较为突出。依靠政府的拨入,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产生了“等、靠、要”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大部分村所报村集体经济收入与当年实际收入相差甚远的虚假情况。

(4)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实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确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征用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确分文不留。

(5)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委主要领导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

(6)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征地收入提留和政府拨入,很少有村级经营收入和集体资产入股分红。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大都是存放在金融机构和组建互助基金发展后劲不足,依靠政府的思想严重。

盘县民主镇大厂荫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709户,总人口2149人;村组干部17人,党员44人。耕地面积为5000亩,天然草场3000亩,是典型的纯农业村。该村传统农作物种植主要是玉米、小麦、大豆、油菜、土豆等;经济作物种植有茶叶、烤烟、核桃、板粟、葵花、水果等。有黑山羊养殖基地一个,饲养能繁母羊532只,存栏930只;有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有茶叶基地3000亩。2013年该村年人均纯收入为5000元。

该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缺”(缺资金、缺人才)、“一差”(农村基础设施差)和“两制约”(土地政策制约、规划制约)。

(1)该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严重不足。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缺乏新的增长点。村集体资产租赁,只有几百上千元收入;农户土地流转协调费因区位和配套服务的限制也只有100元/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固定的微薄收入很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2)基础设施条件差,部分种植生产有特色的村组因道路、引水等基础设施太差,交通不便,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并且很难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种植企业。村级有限的收入很难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基础设施不配套,成了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必要启动资金。一些村组在种植、养殖或其他副业生产方面具有优势,也在抓紧筹建农民自身的合作经济组织,但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

(4)土地征占带来的土地流转收益减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定的收益,但大部土地被城镇规划或工业占地征用后,村集体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收益呈逐年减少趋势。

(5)农业产业发展种植、养殖周期时间较长,农户在短时间难以获得收益,难以维持经营周转。

(6)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匮乏。村集体班子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在发展思路上难以形成一致决定,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和现代管理理念,外出培训机会太少,思想不开放,创新意识不足。

通过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农村集体化运动中诞生的,伴随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不断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为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农村生产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无钱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村级组织的组织功能,该办的事办不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无法履行。

因此,面对新形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现实所迫、发展所需,既势在必行、又大有可为,妥善解决好眼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刻不容缓:

一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集体投资办市场、商场,以场生财。二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

二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开发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针对“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农户的责任山以及长期失管荒芜的山地,通过规划,向农民返租,统一开发后重新承包给农户经营,获得发包收入。二是合股经营,通过水果蔬菜基地等项目开发,村与农户或投资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开发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重视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发展优良品种,开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三要盘活要素,培植发展后劲。

一是整活存量资产。对于闲置的办公楼、厂房、设备等集体资产,要积极整合,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经营,或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二是增加存款收益。对于村集体闲置货币资金数额较大的村,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与开户银行通过协议存款形式,适当上浮集体货币资产利率。也可采取适度购买国债等有价证券,或与经营稳定、信誉度高的资信企业融资获息等方式,多措并举增加资金收益。三是开发“四荒”资源。对于村集体统管或农户承包的荒山、荒水、荒地、荒滩等“四荒”资源,可鼓励经营管理能手、种养大户进行规模经营,或采取反租承包、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也可由村集体统一牵头,招商引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创办农业基地,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提高经营性资产效益。

一是强化项目支撑。国土、农业、财政、发改、交通、林业、水利等区直部门要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奖励资金。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信贷支持力度。二是鼓励结对帮扶。加大部门帮扶力度。区直部门要结合“千名干部万户行”、“创先争优”活动,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对联系村发展集体经济进行结对帮扶,指导、扶持其盘活集体资产。深入推进村企共建。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实现双赢,企业可与结对村合作开发,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其他配套设施。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动“三农”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是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对于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建议、应该采取的工作举措。在调研工作过程中,共走访了68个村,召开座谈会30多场次,访谈党员群众260多人,基本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及助推脱贫攻坚现状。

近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立足县情实际,紧盯瓶颈短板,积极主动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薄弱”难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和收入都有了很大的增长。

较多困境。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已实现年收入、积累存量“双破零”,其中年收入1-1000元的村47个、占14.6%,1001-10000元的村190个、占58.8%,10001-20000元的村36个、占11.1%,2万元以上的仅有50个,占总村数的15.5%;积累存量5万元以下的村达278个,占到了总村数的86%。

(二)临洮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目建成后,可带动每村实现年收益5万元以上。

二是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抓手,推行“三变改革促动型”发展模式。以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水面、房屋、场地、设备等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排摸清理,并在严格遵循和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村级组织把11513亩村集体可经营性耕地、8927亩四荒地等资产资源,统一作价入股到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并将10907.3万元财政涉农资金和300万元村级集体可经营性资金、169.9万元农民资金量化为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支持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发展,年底分别按照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不低于股金的8%、6%和1.5%进行分红,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发展,已实现123个村集体收益114.6万元,平均每村0.93万元,带动1042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0.09万元以上,15454户群众实现了由农民向股民的转变。如八里铺镇沿川子村组建了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采取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入股模式,估算村集体年收入6万元;新添镇梁家村实行“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混合入股模式,依托临洮平长现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乡村旅游优势,将梁家村1180亩盐碱地和农户耕地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入股到平长园区发展现代农业,采取保底收益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

三是以盘活资产资源为重点,推行“资源利用驱动型”发展模式。针对部分村资源挖掘、整合不到位,利用率低的问题,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充分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分类引导有集体资产的村对现有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土地、办公用房、厂房、校舍等集体资产,通过发包、租赁、出让等方式取得经营收入,已经盘活的持续扩大规模,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产资源利用效率。例如新添镇崖湾村,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地理条件,利用50亩蔬菜综合营销市场,村集体每年从市场管理费、仓储费中获得收益15万元;同时,崖湾村利用3355平米村级集体办公用房,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0.4万元,目前该村现有集体经济积累存量17万余元。再比如,洮阳镇南街村,依托区位优势,建成了辐射南部乡镇的南苑蔬菜、水果、鲜肉综合批发市场,通过收取承包费、铺面出租费,年可实现村级集体收入18万元;玉井镇白塔村利用220亩集体滩涂和闲置土地,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8.04万元。据统计,全县323个有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村中,有61个村主要通过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获得集体经济收入,占到了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的18.9%。

四是以整合产业资金为渠道,推行“产业资金撬动型”发展模式。充分整合农业、林业、畜牧、水保等领域产业发展资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以财政奖补资金的形式投入具有法人资格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一定的股金投入标准和股权收益标准,实施折股量化,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如康家集乡汤家川村有效整合20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入股会成购销专业合作社,探索推出以种植紫斑牡丹为主的花卉产业,每年通过股息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同时,全县整合扶贫互助资金4212万元,统筹安排用于产业扶贫,带动年收入不足2万元的283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其中对年收入达不到1000元的31个2018年拟脱贫村,每村安排互助资金25万元,通过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按照8%的比例进行分红,每村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其余252个村安排的3437万元资金入股到光伏扶贫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长期以来,受思想观念、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还较弱,广大农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还不够,群众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强,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对全县脱贫攻坚的贡献力不足。

(一)资金来源单一,难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要求,全县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力争达到2万元以上。针对这一要求,近年来,省市县财政已通过项目带动和资金扶持等形式,拉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然而,财政项目、资金的期限性和专项性,决定了财政扶持仅仅是脱贫攻坚时期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的短期措施,并不能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期支撑。比如整合的10907.3万元带动型财政资金,在整体脱贫后就要退出集体经济发展,从而使123个村集体经济失去资金支撑。同时,带动型资金缺乏坚实的经营实体支撑,对发展特色产业贡献有限,甚至还存在为完成资金使用计划而选择了没有发展能力的经营实体,既未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产生实际效益,又造成了资金风险。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有意识加以规避。所以,在财政项目扶持集体经济实现“破零”或稳定后,还需依靠村级党组织自身来实现持续发展。

(二)经营主体规模较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效益还不够明显。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较弱。据统计,目前全县注册新型经营主体2157家,而评为示范合作社的仅有449家,具有较强发展实力的83家,占新型经营主体的比例不到4%。部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品的加工方面仅仅是初级加工,没有进行深加工,也没有形成高技术、高质量、集约化生产,经销往往依赖于简单的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无固定标准、无特色品牌、无稳定渠道,导致形成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为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带来的效益还不够大。二是部分经营实体带动能力不足。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的大部分经营实体都是新成立不久的,经营实体自身发展能力弱,部分种养殖基地、苗木基地、蔬菜基地、生产企业市场规模小,收益见效慢,带动农村和群众发展的能力不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贡献小。据金融办统计,全县2015年、2016年共有参与带动型经济组织105家、带动农户6224户。根据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从今年到明年,105家经济组织将退出带动分红,这将进一步减弱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三是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较匮乏。人才引进和培养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经营情况相对较好的示范性经营主体集聚经营管理人才1200人、而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仅为9600人、进入村“两委”班子致富能人型人才不足900人,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既缺乏懂现代经济管理的人才,又缺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在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存在着决策不科学、创业观念淡化、无视集体财产流失、忽视市场经济规律、竞争力弱等现象,过多的依赖于政府的指导和支持。这一现象已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村级党组织组织领导不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乏力。受市场经济、村干部待遇等影响,大多懂经济、有闯劲的人外出务工或创业,导致多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市场头脑和经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村干部1027人,其中高中、大专以上学历分别有475人、116人,占比分别为46%、11%;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分别有332人、48人,占比分别为32%、4.6%;40岁以下、55岁以上分别有208人、437人,占比分别为20%、42%。从全县党组织定级情况看,目前被定为作用发挥好的村级党组织91个,占比28%。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全县有一半以上的村缺乏坚定有力的干部队伍支撑。受此原因影响,部分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组织领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协会、富民合作社的能力较弱,无法使各类经营实体的效益最大化,依托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众自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困难大。一些有集体经济的村,在集体资产运营方面,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思考,过分强调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在发展模式上创新能力不足。

(四)由于思想观念等原因,对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尽管政府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主要是受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部分有能力但无集体观念和认识落后的农村能人在思想上绝对地、片面地看待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看不到或无视集体经济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实际利益,往往只顾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认识不足;甚至有些群众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村干部腐败和村霸的“温床”,集体经济会被“私有化”,这些落后、片面和不正确的认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弱化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也清醒地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障碍,我们要根据我县各乡村的资源状况、资源禀赋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精神和相关政策,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定位,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这就亟需我们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强堡垒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内外联动、典型示范、政策保障、营造环境”相结合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五位一体”新路径,实现集体与群众“双增收”,让村级集体经济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十

集体经济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实行共同劳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在我国,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分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城市集体经济。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为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这个难题,5月上旬至6月中旬,县政协认真开展了专项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龙泉、泥溪、洋湖、东流4个乡镇,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座谈讨论等形式,掌握了解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同时,专赴与我县县情相近、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庐江县、湖南省浏阳市、江西省余江区等省内外先发县区考察,学习了外地发展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县现有村(居)238个,其中234个村、4个居委会。村级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来源为资产租赁、土地发包等。其中,经营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63个,1-5万元的村105个,有70个村为“空白村”。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政策资源供给充足。早在2016年,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东办发〔2016〕15号),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县谋划实施,安排74个试点项目村(含22个贫困村和20个薄弱村),项目总投入5480万元,涉及资源利用、特色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物业管理等多种类型。通过项目实施,产业带动效应明显,村级集体收入稳步提高。今年,争取中央、省市扶强资金达510万,重点扶持17个经济成长村。县财政自行安排100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其中34%的资金用于配套支持17个经济成长村发展,66%的资金用于扶持“空白村”发展,力争两年内消除70个集体收入“空白村”,培育17个经济成长村集体收入逐步达到50万元以上。

二是新举措助推土地资源盘活。积极推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组织人员摸清散乱、闲置、低效利用的村庄建设用地,鼓励符合条件的村积极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按每亩4万元标准予以补助,其中复垦地质灾害隐患点按每亩8万元标准予以补助。鼓励全县各村挖掘自身资源,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复垦项目,实施新增耕地项目,完成验收后予以经济补助,“沉睡”的土地资源被“唤醒”。

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先后制定出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等政策保障文件,分别于2016年、2017年在尧渡镇秋浦社区、胜利镇江心村、联合村先行开展试点。通过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设置、资产量化等重点改制措施,逐步构建起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2018年,再次选定50个“三变”改革试点村,扩大改革覆盖面,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四是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全域实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党支部提升行动,不断巩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抓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力稳步提升。大力推进“能人治村”模式,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组织负责人。大力提倡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导班子实现“三位一体”,班子成员交叉任职。2018年全县村“两委”换届后,村干部数由原来的1289名减少到1244名。逐步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村“两委”主职打卡工资涨至2072元,副职工资涨至1658元(均不含绩效工资)。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增强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组建22支扶贫驻村工作队,配强扶贫工作队力量。选配15名优秀干部担任因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等原因造成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增强帮扶力量,形成帮扶合力。

一是责任意识不到位。少数部门对村集体经济发展重视不够,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对基层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利本部门工作为前提,没有用心用情用力帮助基层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少数村“两委”干部畏首畏尾,担心创办集体经济实体失败后,不仅给集体和个人造成经济损失,还容易引起群众不满而丢选票,存在着与其辛辛苦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还不如争取运转资金保障,得过且过的思想。

二是发展思路不清晰。通过调研的情况来看,依然有少数乡镇特别是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安排,对自身家底掌握不清,自身优势把握不准,谈起发展思维固化、视野狭窄、胸中无策。

三是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多数村的集体土地、山林、水库等资产已全部包产到户到组,村集体没有资源资产可以利用。加之过去在消赤减债工作中,一些优质资源被低价租售,造成集体资产严重流失。另一方面,近些年因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投放而形成的一些校舍、道班房等资产散落闲置在各地,不能加以充分利用。

四是资金保障不给力。一是“开源”资金缺乏。部分村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有想法、有路子,但底子薄弱,村级收入只能保持基本运转和民生类支出,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资金。二是支出逐年增大。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不断升级,本就经济薄弱,也不得不负债配套相关项目,旧债未偿又添新债,对发展只能望“钱”兴叹。

(一)党建引领,全面筑牢新时代基层组织战斗堡垒。

1、坚持高位推动。党的领导是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根本,高位推动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保证。余江区是江西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县,该区改革伊始便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区委常委、区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区组织、乡落实、村实施”分级负责制。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区65%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余江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高位推动,以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为抓手,努力打造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才能早日实现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

2、坚持高位引领。按照《东至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东至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规划(2019-2022年)》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村社合一、因地制宜、市场导向”的原则,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定向发力,明晰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在符合全县长远规划的前提下,认真谋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切不可脱离实际,急功近利,贸然发展。

3、坚持高位聚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为压实县直部门责任,余江区自2018年全面推行“大村长”包村责任制,即选派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正科级领导干部到薄弱村和贫困村挂职任“大村长”,为期两至三年,达成目标方可撤回。建议我县拿出切实的举措,制定真帮实扶的实施细则,帮助薄弱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增强村级“造血”功能。

(二)立足优势,努力探索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1、深度挖掘资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村级资源挖掘利用,实现集体资源收益最大化的过程。建议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探索:一是建立县级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中心),负责对散落各地的村集体土地、山场、林场、塘坝、房产等零碎资源进行整合,打捆成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拍卖和交易,实现村集体资产收益最大化。二是组建农业农村投资公司,负责县内集体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通过企业市场运作,让闲置的集体“四荒”地、校舍及复垦的建设用地等资源实现再利用,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把资源红利转化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厚实家底。

2、因地制宜发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能一哄而起,更不能一刀切,应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围绕资源发包、资产经营、股份合作等做好适合村情发展的文章,城中村和城郊村可依托区位优势,建设标准化厂房、仓储设施和商住小区等,侧重发展物业经济;生态资源较好、人文资源丰富的村开发资源“富矿”,侧重发展文旅休闲经济;区位相对偏僻、地广人稀的村,应尝试开展“空心村”宅基地复垦,以土地指标参与企业合作,实现资源转化。

3、培育经营实体。专业合作社是资源开发的有效载体,可鼓励和帮助各村(居)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或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村级集体与农户土地、山场及林地等资源,通过合作社以法人形式与相关企业(或经营主体)入股合作,按股分成并设定最低分配基数,以保证各村获取稳定的收入来源。

(三)多向发力,加快形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力。

1、发挥政策引导力。2019-2020年,县财政每年都统筹安排1000万元对集体收入“空白村”和重点扶持村进行支持。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牵引拉动作用,改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式,将扶持到村的扶贫项目资金所有权归属村集体,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抢抓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机遇,畅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闲置废弃宅基地进行综合整治,探索利用土地整理复垦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园区合作,在园区置换建设用地或标准化厂房,把土地死资产作为经营性活资产来运作,提高农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2、激发村级能动力。考察调研所到之处,发现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因此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要选好配强“领头雁”,要把思路清、能力强的党员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岗位上来,注重对他们的教育培养,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好路。建议县级层面举办发展集体经济专题培训班,开展专业化培训,提高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能力。同时畅通村级干部的上升通道,合理使用编制资源,加强政治吸纳,使其政治上有希望,生活上有保障,扑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基层发展。

3、培育能人带动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还必须有一批致富带头人,坚持将培育创业致富能人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动员优秀大学生、经济能人、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致富带富能力突出、有一定影响力的致富能人,纳入后备干部管理,优先考虑作为村“两委”尤其是村级主要领导来培养,进一步发挥能人在地方发展中带富致富能力。

(四)加强管理,尽快建立健全推进发展新机制。

1、完善监管机制。成立由组织、审计、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的检查考核组,全程监督检查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对集体资产资源低价出售、转让,虚报支出套取项目资金和分割村集体资源资产等行为,一经发现,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县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大对试点项目资金的专项检查和审计力度,试点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试点项目审计要全覆盖,确保资金运行安全高效。

2、建立激励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2018年,余江区将村集体经济增收和村干部报酬挂钩,从当年新增经营性纯收入中列支20%奖励村“两委”成员(《余江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余办发〔2018〕49号)。建议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将村干部奖励工资与新增经营收入挂钩,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村“两委”干部。同时,应加强对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保护,对农村工作摸索和创新中存在的失误与错误,应与违规违纪相区别,允许改革失误,不允许抱残守缺。

3、健全考核机制。调研走访的浏阳市为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责任,市委、市政府与各乡镇(街道)签订了《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各级的责任。余江区更是创新举办了村级党组织书记“岗位大练兵、业绩大比拼”擂台赛,现场对各村党组织书记发展村集体经济情况进行考核。建议我县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作为年度党建、“书记项目”考核内容。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村和个人,在评先评优,提拔使用干部时予以优先考虑。对工作推动不力、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年度任务未完成或弄虚作假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问责,激发广大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形成村村想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浓厚氛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解决村级有钱办事,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拓宽渠道,促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成为农村党组织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根据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就这项工作展开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建议和思路。

全县18乡镇、街道及园区辖有182个村居委会、社区,总人口约34万。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一是我县所有182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除转移支付外)差距很大,根据统计有71个村无固定年收入占总村数的39.2%,有固定年收入的情况为(年收入1万元以下15个占8.2%、年收入1-2万元20个占10.9%、年收入2-5万元37个占20.3%、年收入5万元以上39个21.4%。所有收入主要来源于旅游资源管理、征地及青苗补偿、固定资产租赁和其它赞助等。二是村居委会、社区之间差异明,主要表现在区域位置、管理人口多少、村干部人员配置及相应的工资报酬等。区域位置靠近城区及效边和景区景点、集镇所在地的村优势明显;管理人口上大的村管理近4千人、而小的村才不到1千人,麻雀虽小但五脏具全,在村干部配备上5-10人不等。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差距加大,条件好的村干部年工资可达3到4万元以上,而少的村才1万元左右。三是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村村通的道路硬化、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和各类公益性创建等项目,除上级部份配套资金外都是由村里支付。村委会作为最基层组织每年为应对上级部门的各类检查和考核也要投入不少费用。

1.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明显。全县“空壳村”与“百万元村”并存,县城周边和旅游经济发展快的乡镇靠土地征收补偿和旅游资源补偿的村委会集体经济积累高的占具前列水平,达百万元以上,如年收入超百万元以上的村有江湾、李坑、王村3个;而位处偏远乡镇交通不便的村级集体不断没有经济来源,而且还要为村村通路工程而到处举债修路,从而继续加大这种经济收入差距,负债累累。

2.是村级集体收入总体偏低。从统计数据看,区域位置好的村能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导致集体经济积累在1万元以下的村(居、社区)超过半数以上。相当部份的村还是“吃饭经济”,“有收入零积累”甚至“负积累”的现象十分普遍。

3.是思路不开阔,发展动力不足。部份村“两委”班子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集体经济费力不讨好、吹糠不见米,习惯于将集体资产简单化处理,分光、卖光只图一时好过;加之村党支部书记调动频繁,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耐心,也无心思考长远之计,工作只停留在应付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上,不图发展、但求无过。

4.是发展较短暂,未能保持长久。部份村单纯依靠项目实施、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获取协调费,没有潜心思考如何抢抓机遇实现自身持久发展,等到项目竣工或企业停产后,集体经济经过短暂发展后又归零到“空壳村”行列。

5.是依赖程度大,缺乏制度保障。全县村级经济积累较好的村,以及村级经济经营得好的村,往往都与“能人治村”紧密相连,村级经济发展对个人的综合素质依存度高,缺乏相对稳定的保障机制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才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

6.是产权不明晰,利用效率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1.是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查情况来看,凡临近县城近郊、集镇、景区景点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多数位于山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村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2.是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县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除转移支付外无其它稳定来源,除个别少数村有土地征用、旅游资源等收入,但随着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

3.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我县各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已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是有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针对少数行政村规模与村干部配备拥肿不合理要进行精简缩身减少支出,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选优配强班子,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级班子是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组织者和领头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选优配强发展型村党支部书记。

2.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专项支持切实可行的村级发展项目。采取整合项目、财政预算、贷款融资、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县、镇(乡)分级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扶持基金,对发展计划可行、经营风险小、管理科学的村级集体经营项目,以借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二是建立信贷支持和费用减免政策,协调农业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贷款支持,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在工商、税务、土地等方面的税费实行减免和优惠。三是采取县局部门联动帮扶,结合“城乡结对子、联动共创建”、“联乡、驻村”等活动,按照“部门联动、分工负责、对口帮扶、一定三年”的思路,由县直机关部门结对帮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帮助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扶计划,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切实可行的帮扶。3.是要突破政策瓶颈限制。如何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我县村级要全面清理不利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尽量“松绑”,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和欠发达、近郊和偏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队伍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一是盘活存量资源,“有山用山、有水用水”的发展类型,包括出租水库、山塘、门面、土地、林地等集体资产。二是依托企业发展,“村企共建”。有条件的可以创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四是偏远村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改造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五是借用我县丰富旅游资源和打造全国秀美乡村这一契机来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发展旅游,鼓励村集体依托山水、古建等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到旅游产业中来。做强做大古建民宿产业,妥善解决古建保护资金的压力,通过合法利用政策引导,置换村中闲置古民居产权归集体所有,对外统一招租,通过租赁或者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这既保住了民居古建,又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部署,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没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和群众的脱贫致富就失去可持续的坚强保障。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单纯是一个经济课题,更是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只有进一步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面增强经济实力,才能确保农村有人干事、有钱办事,不断提高村级组织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攻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这道难关,才能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从“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真正实现巩固和扩大脱贫致富成果。

xx乡属边远山区,全乡共8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基础均较薄弱,但政策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河东片区的4个村进行实地访谈、查阅资料、听取群众意见等,对我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深入调查发现问题,以xx村为例分析制约因素,因地制宜选准路子,为全乡下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可行性思路与对策。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共233户1062人,其中有党员35名,全村共耕地面积1476亩,山地面积13872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98人。由于地处边远山区,资源禀赋差,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是省定“十三五”贫困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xx村积极开展“三个带动”主题活动(即党建带动群建、创业带动就业、三产带动一产),2018年顺利通过脱贫攻坚国家第三方评估,村集体逐步壮大,群众收入稳步提高。

传统农业增收稳步增长。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xx村以抓党建促脱贫,强化示范引领,发挥好党小组作用,因地制宜,实施发展好产业,不断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稳步提升村级集体经济。以2018年为例,xx村合作社米果产业收入1.09万元,相比往年增长50%。。

新型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充分利用好现行政策和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产业,2019年红色旅游拓展活动收益4.1万元,同时发展屋顶光伏发电,2018年光伏收益达到1.25万元,迅速提升村集体经济收益,拓开发展路径,使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充实壮大。

(一)发展意识不强。大部分村干部对村级发展集体经济认识不到位,先行先试的勇气不足,敢为人先的魄力不够,在近年来农村大面积种植结构调整中,没有在土地上做深入文章;有的村干部以任期时间较短为由,凡事以“和”为贵,“等、靠、要”思想严重,不主动发展,只愿在社会发展通过“先进”带动“后进”坐享其成,如光伏发电收益每年固定,增长空间依赖上级政策支持,随着扶贫任务的结束,国家补贴政策也将结束,缺乏可持续增长。

(二)收入结构单一。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各村发展集体经济处于刚起步阶段,渠道、方式还需要再深入研究。从全乡地理环境看,各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

(三)制度尚不规范。在中发现,大部分村采取入股分红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虽然也与农户签订了分红协议,但从具体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合同不规范,文本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不清晰。目前已成立的合作社,虽然各项工作已在实际运转,但具有法律效应等措施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尚未完善。

(四)思想尚未解放。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思想是解决一切问题,推动发展的总阀门。如果这个阀门不及时打开,或者打开的不彻底,将会成为阻碍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大部分村干部都有较强的发展意愿,有的村产业在发展,但就是不能够深入持久的解放思想,有的虽然也在想办法、找路子,但就是不能,也不敢大胆实践。有的担心群众会对自己的做法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有私心,而放弃主动作为;还有的担心群众反对,而过多的维护群众利益,未能在产业发展中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寻找到最佳契合点,错失发展机遇。

(五)支出逐年增加,村级运行困难。村集体经济除承担村组织的管理运转费用外,还要承担本村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和公益福利事业的供给,各项开支居高不下;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在村庄环境的整治,如河道养护、环卫保洁等费用支出不断增加;村级债务需逐年化解,历史遗留的村级债务较重,严重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壮大。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农村政权基础的重要保证,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新飞跃的根本支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举措。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要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及时更新观念和认识,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加强宣传和引导。结合本村实际,出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成立由驻村领导为组长,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及全体村干部为成员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和责任意识。紧扣群众发展意愿,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始终站在群众的利益上,遵循自然规律、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最大限度的吸收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加强人才引进,技术人才培养,以市场发展为导向,提高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健全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集体经济是农民共同富裕的根基,是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质保障。”要建立健全机制,选好致富带头人,实现村民共治,激发内生活力。摸清家底,因地制宜,最大程度整合资源,尊重农民意愿,实施土地流转,探索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如:党建+模式,“利益共享”模式等等,任何模式都要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要让本村群众真正分享到集体收益分红,让农民人人入股,户户有股份,要让群众改变对集体资产不闻不问的观念,积极主动和参与产业发展,激发内在活力。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将村干部奖励工资与新增经营收入挂钩,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村“两委”干部。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村和个人,在评先评优、提拔使用干部时予以优先考虑。对工作推动不力、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年度任务未完成或弄虚作假的村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问责,激发广大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形成村村想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应加强对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保护,对农村工作摸索和创新中存在的失误与错误,应与违规违纪相区别,允许改革失误,不允许抱残守缺。

(三)深度挖掘资源,因地制宜发展。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村级资源挖掘利用,实现集体资源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一是可以通过建立乡级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负责对各村的村集体土地、山场、林场、塘坝等零碎资源进行整合,打捆成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拍卖和交易,实现村集体资产收益最大化。二是可以通过组建农业农村投资公司,负责乡集体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通过企业市场运作,让闲置的集体“四荒”地、校舍及复垦的建设用地等资源实现再利用,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把资源红利转化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厚实家底。

(四)多向发力,加快形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力。

1、发挥政策引导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牵引拉动作用,畅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提高农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盘活村级现有集体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矿山资源,实施土地流转。同时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争取将绿化、保洁、路面养护等美丽乡村长效管理经费纳入绿化保洁整治经费体系,减轻村集体的开支负担。积极争取挂点单位的资金扶持力度,力争帮扶资金入股投资蔬菜、白莲、百香果等种植专业合作社,力争收益上新台阶。

2、激发村级能动力。全面带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需要榜样的力量,关键要选好配强“领头雁”,要把思路清、能力强的党员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岗位上来,注重对他们的教育培养,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有思路、有技术、有能力的工作队伍,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到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开拓发展经济思路,增强致富带富本领。同时畅通村级干部的上升通道,合理使用编制资源,加强政治吸纳,使其政治上有希望,生活上有保障,扑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基层发展。

3、培育能人带动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还必须有一批致富带头人,坚持将培育创业致富能人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动员优秀大学生、经济能人、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致富带富能力突出、有一定影响力的致富能人,纳入后备干部管理,优先考虑作为村“两委”尤其是村级主要领导来培养,进一步发挥能人在地方发展中带富致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动“三农”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是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对于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建议、应该采取的工作举措。在调研工作过程中,共走访了68个村,召开座谈会30多场次,访谈党员群众260多人,基本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及助推脱贫攻坚现状。

近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立足县情实际,紧盯瓶颈短板,积极主动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薄弱”难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和收入都有了很大的增长。

较多困境。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已实现年收入、积累存量“双破零”,其中年收入1-1000元的村47个、占14.6%,1001-10000元的村190个、占58.8%,10001-20000元的村36个、占11.1%,2万元以上的仅有50个,占总村数的15.5%;积累存量5万元以下的村达278个,占到了总村数的86%。

目建成后,可带动每村实现年收益5万元以上。

二是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抓手,推行“三变改革促动型”发展模式。以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水面、房屋、场地、设备等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排摸清理,并在严格遵循和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村级组织把11513亩村集体可经营性耕地、8927亩四荒地等资产资源,统一作价入股到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并将10907.3万元财政涉农资金和300万元村级集体可经营性资金、169.9万元农民资金量化为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支持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发展,年底分别按照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不低于股金的8%、6%和1.5%进行分红,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发展,已实现123个村集体收益114.6万元,平均每村0.93万元,带动1042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0.09万元以上,15454户群众实现了由农民向股民的转变。如八里铺镇沿川子村组建了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采取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入股模式,估算村集体年收入6万元;新添镇梁家村实行“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混合入股模式,依托临洮平长现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乡村旅游优势,将梁家村1180亩盐碱地和农户耕地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入股到平长园区发展现代农业,采取保底收益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

三是以盘活资产资源为重点,推行“资源利用驱动型”发展模式。针对部分村资源挖掘、整合不到位,利用率低的问题,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充分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分类引导有集体资产的村对现有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土地、办公用房、厂房、校舍等集体资产,通过发包、租赁、出让等方式取得经营收入,已经盘活的持续扩大规模,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产资源利用效率。例如新添镇崖湾村,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地理条件,利用50亩蔬菜综合营销市场,村集体每年从市场管理费、仓储费中获得收益15万元;同时,崖湾村利用3355平米村级集体办公用房,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0.4万元,目前该村现有集体经济积累存量17万余元。再比如,洮阳镇南街村,依托区位优势,建成了辐射南部乡镇的南苑蔬菜、水果、鲜肉综合批发市场,通过收取承包费、铺面出租费,年可实现村级集体收入18万元;玉井镇白塔村利用220亩集体滩涂和闲置土地,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8.04万元。据统计,全县323个有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村中,有61个村主要通过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获得集体经济收入,占到了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的18.9%。

四是以整合产业资金为渠道,推行“产业资金撬动型”发展模式。充分整合农业、林业、畜牧、水保等领域产业发展资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以财政奖补资金的形式投入具有法人资格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一定的股金投入标准和股权收益标准,实施折股量化,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如康家集乡汤家川村有效整合20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入股会成购销专业合作社,探索推出以种植紫斑牡丹为主的花卉产业,每年通过股息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同时,全县整合扶贫互助资金4212万元,统筹安排用于产业扶贫,带动年收入不足2万元的283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其中对年收入达不到1000元的31个2018年拟脱贫村,每村安排互助资金25万元,通过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按照8%的比例进行分红,每村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其余252个村安排的3437万元资金入股到光伏扶贫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长期以来,受思想观念、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还较弱,广大农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还不够,群众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强,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对全县脱贫攻坚的贡献力不足。

(一)资金来源单一,难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要求,全县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力争达到2万元以上。针对这一要求,近年来,省市县财政已通过项目带动和资金扶持等形式,拉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然而,财政项目、资金的期限性和专项性,决定了财政扶持仅仅是脱贫攻坚时期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的短期措施,并不能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期支撑。比如整合的10907.3万元带动型财政资金,在整体脱贫后就要退出集体经济发展,从而使123个村集体经济失去资金支撑。同时,带动型资金缺乏坚实的经营实体支撑,对发展特色产业贡献有限,甚至还存在为完成资金使用计划而选择了没有发展能力的经营实体,既未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产生实际效益,又造成了资金风险。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有意识加以规避。所以,在财政项目扶持集体经济实现“破零”或稳定后,还需依靠村级党组织自身来实现持续发展。

(二)经营主体规模较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效益还不够明显。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较弱。据统计,目前全县注册新型经营主体2157家,而评为示范合作社的仅有449家,具有较强发展实力的83家,占新型经营主体的比例不到4%。部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品的加工方面仅仅是初级加工,没有进行深加工,也没有形成高技术、高质量、集约化生产,经销往往依赖于简单的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无固定标准、无特色品牌、无稳定渠道,导致形成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为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带来的效益还不够大。二是部分经营实体带动能力不足。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的大部分经营实体都是新成立不久的,经营实体自身发展能力弱,部分种养殖基地、苗木基地、蔬菜基地、生产企业市场规模小,收益见效慢,带动农村和群众发展的能力不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贡献小。据金融办统计,全县2015年、2016年共有参与带动型经济组织105家、带动农户6224户。根据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从今年到明年,105家经济组织将退出带动分红,这将进一步减弱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三是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较匮乏。人才引进和培养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经营情况相对较好的示范性经营主体集聚经营管理人才1200人、而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仅为9600人、进入村“两委”班子致富能人型人才不足900人,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既缺乏懂现代经济管理的人才,又缺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在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存在着决策不科学、创业观念淡化、无视集体财产流失、忽视市场经济规律、竞争力弱等现象,过多的依赖于政府的指导和支持。这一现象已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村级党组织组织领导不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乏力。受市场经济、村干部待遇等影响,大多懂经济、有闯劲的人外出务工或创业,导致多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市场头脑和经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村干部1027人,其中高中、大专以上学历分别有475人、116人,占比分别为46%、11%;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分别有332人、48人,占比分别为32%、4.6%;40岁以下、55岁以上分别有208人、437人,占比分别为20%、42%。从全县党组织定级情况看,目前被定为作用发挥好的村级党组织91个,占比28%。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全县有一半以上的村缺乏坚定有力的干部队伍支撑。受此原因影响,部分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组织领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协会、富民合作社的能力较弱,无法使各类经营实体的效益最大化,依托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众自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困难大。一些有集体经济的村,在集体资产运营方面,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思考,过分强调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在发展模式上创新能力不足。

(四)由于思想观念等原因,对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尽管政府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主要是受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部分有能力但无集体观念和认识落后的农村能人在思想上绝对地、片面地看待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看不到或无视集体经济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实际利益,往往只顾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认识不足;甚至有些群众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村干部腐败和村霸的“温床”,集体经济会被“私有化”,这些落后、片面和不正确的认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弱化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也清醒地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障碍,我们要根据我县各乡村的资源状况、资源禀赋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精神和相关政策,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定位,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这就亟需我们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强堡垒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内外联动、典型示范、政策保障、营造环境”相结合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五位一体”新路径,实现集体与群众“双增收”,让村级集体经济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党建引领,夯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坚持“能人引领、支部领办、村社合一、交叉任职、公司运营”的原则,充分发挥能人村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行政村或产业、地域相连村为单位,以崖湾村、康家崖村、普济寺村、沿川子村、机场村、双联村、王家大庄村、车刘家村等典型村为依托,探索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机构,同步设立产业型党组织及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理事会成员,支部书记兼任理事长,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成员兼任监事会主任、成员,实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市场化运作,实现村级组织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高度融合。同时,成立临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智库,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二)内外联动,多方式多路径,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需要跳出传统观念和地域的限制,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整合资源,向内夯实基础、凝聚力量,向外寻求合作、打造特色。统一经营,整合各方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按照县乡村三个层级,打破地域行政区划和限制,大力推行平长扶贫模式(新添镇梁家村、潘家坡村、驹山村将120万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统一入股到现代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双联旅游模式(由双联村、甘肃太极山旅游发展公司和西安马嵬驿旅游公司联合,整合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狄道乡韵”建设项目,村集体土地资金入股,实现分红)、车刘家产业基地模式(由优秀人才曹佰平建成兴旺牡丹园基地,以旅游产品、饮食等多种经营获得集体经济收入)、沿川子村办企业模式(村党组织领办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发展集体经济)等发展模式,对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资金进行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法人,可以承接省、市、县各级产业扶持资金、扶贫资金、以奖代补等各类政策性财政资金,可以向金融部门抵押贷款,可以吸纳社会投资入股,通过多种渠道撬动更多金融资金、民间投资、社会资本投向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一村一品,挖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较优势。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坚持立体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盘活存量与挖潜增收相结合、一村一品与多元发展相结合、做强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村级自主发展与县乡统筹指导相结合,依托蔬菜、花卉、百合、高原夏菜、中药材、清洁能源、农机、旅游等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链、特色产业村,在产业发展中形成比较优势,着力凝聚集体经济发展合力,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请进来走出去,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格局。下功夫开阔广大村民眼界,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更具体更全面更鲜活的认知,从而使广大村民看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希望和前景,点燃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热情。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其它地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干部和具体负责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到我县举办村级集体经济构建与运营讲座;另一方面,可分批组织各村村民代表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乡村进行参观学习,以开阔眼界、增强信心。

(三)招商进村、实体带动,尽快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村致富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实行“招贤进村、招商进村”计划,积极营造投资置业、振兴乡村的良好环境,搭建良好的发展空间,带动形成一大批有实力、有组织、有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体,不断激励和引导村级班子发挥经营实体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创新农业经营和农民合作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目前,在全县已经形成一批招商进村、实体带动的先进典型。比如,沿川子村作为贫困村,通过引进环保企业、环保理念,组建了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房前屋后的生产生活垃圾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三变’改革+清洁能源利用+营销体系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实践”发展模式的新路子;双联村与甘肃太极山旅游发展公司和西安马嵬驿旅游公司合作,建设“狄道乡韵”,已经成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普济寺村引进成立得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临洮县第一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将土地的耕种、收获等可以一次性交由服务公司完成,有效解决“没人种、种不完、出不去”的问题,有效助推了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就全县整体来说,要把“百企帮百村”模式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载体,积极引导本县有发展实力的企业,采取由帮扶企业和帮扶村共同参与“三变”改革、组建专业合作社、投资发展支柱产业等形式,推广顾地公司开发农村改厕设施、康和公司“六位一体”帮扶贫困村等成功经验,提高本县企业参与度、贡献率和知名度,打造企业和农村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完善政策,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一要制定、完善助农产业政策,构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势。进一步用足用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农民合作社补助资金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贴等农业产业财政,着力吸引更多的有实力、有成功模式的涉农、涉乡村文化旅游的品牌企业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体,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业发展项目,从而较好较快地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要完善“回乡创业”政策,为吸引有意回乡创业的有志之士搭建绿色通道。制定有效措施,对返乡创业者创办的小微企业,严格按照《关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的通知》(财税[2017]43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返乡农民工初创企业免费政策,加大力度在土地流转、融资担保、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企业补助,进一步吸引临洮籍乃至整个甘肃籍“在外地创业”人士回乡创业,投身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时,要建立返乡创业者跟进服务制度,为他们参与和投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搭建绿色通道。三要多种培训形式并举,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对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要着眼提升村党组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依托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展集体经济典型村等作为培训基地,经常组织镇村干部开展专题培训,培训对象覆盖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致富能人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分期分批分项目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省内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论坛等方式,解放思想,转变落后思想观念,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四要坚持项目带动,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撬动作用,加快推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光伏扶贫项目资金,加快落地农村“三变”改革、村级供销社综合改革,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试点项目,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有效整合村集体现有存量资金和财政扶持资金,通过折股量化的形式,投入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承接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股份合作管理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投资激励和监管机制,确保资金来源渠道通畅、资金运行安全高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五要共享发展成果,完善村级集体助推“乡村振兴”的分配体系保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最终目的是为了惠及农村发展和群众致富,在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获得一定盈利后,可提取股份合作社年纯收入的40%用于全体股民按股份红;30%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积极改善水、电、路、房等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20%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投向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可用于扶贫济困,资助贫困学生,救助大病患者,照顾孤寡老人等,让群众真正分享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五)舆论先行,营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既离不开思想的引领,也离不开舆论宣传和氛围的营造。要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整体趋势、目的、意义、方法、路径以及各种配套政策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为我县村级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寻找和宣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成功模式、创业故事,为我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构建与发展树立标杆,从而有力的引领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要广泛寻找和甄选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人物,挖掘他们的故事,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平台、户外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立体宣传,一方面体现了临洮县委、县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我县对各类致富能人的尊重、赞赏与支持,也是积极推动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项重大举措。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十一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都要向上级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通过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农村集体化运动中诞生的,伴随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不断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为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农村生产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无钱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村级组织的组织功能,该办的事办不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无法履行。

因此,面对新形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现实所迫、发展所需,既势在必行、又大有可为,妥善解决好眼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刻不容缓:

一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集体投资办市场、商场,以场生财。二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

二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开发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针对“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农户的责任山以及长期失管荒芜的山地,通过规划,向农民返租,统一开发后重新承包给农户经营,获得发包收入。二是合股经营,通过水果蔬菜基地等项目开发,村与农户或投资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开发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重视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发展优良品种,开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三要盘活要素,培植发展后劲。

一是整活存量资产。对于闲置的办公楼、厂房、设备等集体资产,要积极整合,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经营,或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二是增加存款收益。对于村集体闲置货币资金数额较大的村,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与开户银行通过协议存款形式,适当上浮集体货币资产利率。也可采取适度购买国债等有价证券,或与经营稳定、信誉度高的资信企业融资获息等方式,多措并举增加资金收益。三是开发“四荒”资源。对于村集体统管或农户承包的荒山、荒水、荒地、荒滩等“四荒”资源,可鼓励经营管理能手、种养大户进行规模经营,或采取反租承包、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也可由村集体统一牵头,招商引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创办农业基地,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提高经营性资产效益。

三、要落实政策,加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一是强化项目支撑。国土、农业、财政、发改、交通、林业、水利等区直部门要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奖励资金。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信贷支持力度。二是鼓励结对帮扶。加大部门帮扶力度。区直部门要结合“千名干部万户行”、“创先争优”活动,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对联系村发展集体经济进行结对帮扶,指导、扶持其盘活集体资产。深入推进村企共建。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实现双赢,企业可与结对村合作开发,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其他配套设施。

四、要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发展活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明确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牟定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助推牟定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牟定“三农”工作的新课题,是增强牟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决胜全面建成牟定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因此,牟定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势在必行。

要充分认识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随着牟定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广大农民对更多更好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期盼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贫困村村级党组织不仅要“有人管事”,更要“有钱办事”。经济薄弱的村、尤其是贫困村往往容易诱发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有集体经济有实力,才能“有钱办事”,才能积极主动化解矛盾和问题。村党组织才能不断赢得党员、群众的信赖,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才有向心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对村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更对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起到带动作用。集体经济发展好的贫困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比较强,村域经济发展就比较好。当前,在全县极少数贫困村里,“村富民穷”、“村穷民富”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同程度存在,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群众收入依然偏低。这就要求我们着眼“村强民富”,大力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各类资本到贫困村投资创业,为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致富拓宽渠道、提供支持。

由于牟定县被云南省纳入全省率先脱贫摘帽的12个贫困县之一,云南省财政厅将牟定县纳入2016年全省30个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之一,投入农村综合改革资金3500万元,以村级“四位一体”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设试点为抓手,指导和帮助牟定县43个贫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根本上消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确保牟定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一)抓规划,明目标。云南省财政厅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根据牟定县农村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情况,指导编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拓展思路、创新发展等方式,多种模式搞活农村集体经济。一是围绕产业优势。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带动能力强的凤屯镇飒马场、戌街乡碗厂等13个村规划新建果蔬保鲜冷库7000立方米,果蔬标准化种植大棚208亩,标准化生猪养殖场2个,黑山羊种羊繁殖场1个等,重点扶持发展牟定高原特色云南红梨、果蔬、花卉、生猪、肉羊等主导产业。二是结合“精准扶贫,脱贫摘帽”攻坚战。采取建设项目集中,形成村级集体资产、收入共享方式,选择共和镇周山、戌街乡白沙等11个贫困村,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果蔬标准化种植大棚250亩,生猪、肉牛养殖场3个等,辐射带动全县43个贫困村解决“空壳村”问题。

(二)抓产业,提造血。2016年,牟定县将试点资金重点投向具有发展潜力和增收亮点突出的5个乡镇的10个村委会,每村投入补助资金100万元,重点发展果蔬、花卉、优质水果、野生食用菌、生猪养殖、黑山羊新品种扩繁等优势产业,形成品牌优势。通过对这些增收亮点突出村的重点扶持,将使10个村委会每年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7.6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940万元,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200人。对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有困难的贫困村,牟定县结合全县“精准扶贫,脱贫摘帽”攻坚战,在全县选取了戌街乡伏龙基村委会、凤屯镇河节冲村委会、安乐乡直苴村委会等11个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村,财政投资1000万元,采取“区域项目整合,村级集体资产、收入共享”方式,着力解决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资源无优势、产业无特色、发展无基础”的困境。选点示范村项目的实施,将对消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抓资源,促发展。牟定县扶优培强3个“龙头”村委会,打造10个亮点村委会,选点示范11个村委会,带动了43个薄弱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结合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五网”建设等项目,重点整合农业、水利、林业、交通、扶贫开发和民族发展资金6900万元,以扶贫整乡和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异地搬迁安置、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持续推进村级交通、水利、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村级集体经济等发展条件,优化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激发村级经济发展活力。

(四)抓典型,带全局。通过村级“四位一体”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方合作,建立健全“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合作互助经营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农村经济发展渠道。探索出以成立农村居民公共管理服务专业合作社盘活集镇资源的“安乐乡猫街经验”,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凤屯镇飒马场经验”,以土地流转牵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公平做法”等一大批典型样本。

牟定县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全县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还非常薄弱。

分”的一面,而忽视了“。

统”的作用,不仅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适宜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也平均分包到户,甚至把积累的集体资产也拆分殆尽,村集体经济从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重新发展集体经济自然困难重重,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更加艰难。

(二)发展差距大。目前全县各村集体经济现状是,城镇周边地区比山区地区发展快、实力强。交通方便、资源丰富村比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的村收入高,村级班子强的地方比班子弱的地方发展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区域之间也不平衡,现有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近80%集中在城镇周边地区。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间收入差距大,两极分化越来越显现。

(三)增收渠道窄。多数村集体经济来源渠道单一,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一些靠自然资源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不足。

(四)刚性支出多。近年来,随着民生的进一步改善,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村一级工作量显著增加,同时,各级对村级组织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村民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村级组织投入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公共财政投入很多是有比例的“以奖代补”,意味着村级组织干事越多、贴钱也越多。不少村干部反映村级公共事务负担重,村级非生产支出大,特别是行政运行费用负担沉重。村道路维护、绿化养护、垃圾清运、路灯照明等“村容整洁”方面,村里也需要投入长期后续资金。此外,由于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村一级还要承担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等政府职能,征兵、计划生育、综治联防等社会事务管理也需要由村级落实部分资金,各条线的创建活动,也增加了村里的资金支出,各种误工报酬、办公开支等支出也在大幅上升。

(五)经营管理乱。主要表现在:一些村级集体资源、固定资产承包租赁合同不规范,承包租赁费偏低,造成了村集体资产的流失。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等征用的土地补偿费全面分发到户,村集体却分文未提取,“分光用光”现象相当普遍。部分村尚未很好地执行有关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定,财务透明度不强。部分村干部民主理财意识不强,开支随意性较大,存在“寅吃卯粮”现象。

集表现在:主观努力不够、思想认识跟不上,领导力量不足等。

(一)领导思想认识不高。主要是少数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特别是村一级领导片面认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没必要,也没办法,不同程度不同地存在“过时论”、“无需论”、“无路论”等消极思想和畏难情绪,在实践中未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造成党委、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推动政策不足,资金投放有限,指导引导不够,社会合力不强,发展氛围不浓。

(二)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主要是村干部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烈。村干部客观上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愿不强,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鼓励群众创业创新闯市场,发展民营经济,没有必要化心思再去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成功了,成果是集体的;经营失败了,群众要埋怨,债务难化解,责任是自己的,不愿意去冒风险,思想上有压力和阻力。在机制体制上看也存在矛盾,难于有大的作为。

(三)发展经济信心不够。部分村干部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缺资源、无资金,无路可走,信心不足。

(四)村级干部动力不足。主要是支“两委”干部动力不足。村支“两委”干部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导力量。村经济合作社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市场主体,无专门经管人员,大都是村两委班子人员兼任。自己要用主要精力发展自己,很难专注于发展经营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力不从心。同时,长期以来,各级对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求有多、激励少,现实中往往出现短期行为。一些村干部只顾村级组织的日常开支,不管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经营管理经验不多。主要是对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经营经验缺乏。有些拥有一定经营性资产、经营性收入比较稳定的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无所作为。条件差的更是感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长、见效慢,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在“造血”与“输血”上选择了后者,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救了一时之急却难解长远之难。

(六)经济组织运行不全。在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大部分村把资金都用于公益事业建设,缺少资本积累,部分经济薄弱村连维持运转都有困难。同时,由于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不够健全、经济法人地位很难让市场认可,加上缺少有效抵押担保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很难从金融机构融到资金。

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结合牟定实际,以建好一个班子、纠正两个倾向、注重三个着力、强化四个落实、坚持五个原则、推进八个转型为抓手,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一)建好一个班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带头人,往往能抓出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建设一个好村子。我们将严把关口,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真正把那些眼界宽、能力强、素质好、呼声高的“能人”“贤人”选到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岗位上来。在村“两委”换届中,要加大村“两委”班子建设力度,按每村4—6名名额确定后备干部,建立起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库,强化适岗锻炼,提前压担培养;充分发挥“领头雁”培训优势,对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村小组长、全体党员、致富带头人的进行专门培训,不断增强致富带富能力。加大农村第一书记管理力度,切实发挥好引导、示范和协调作用,帮助所驻村理清思路、争取资源、拓宽路子,不断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转化提升步伐,真正做到“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脱钩”。

(二)纠正两个倾向。一是纠正账上有资金就算有集体经济的错误倾向。村集体经济是村里通过发展服务型产业、经营性产业获得的收益,并不是各级财政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二是纠正个别村“两委”主干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由谋取个人利益,损害村集体发展的倾向。要防止部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借发展集体经济的名义,发展个人产业,造成集体资源的流失,阻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确保“村支两委”说话办事有底气、有力量,真正成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

(四)强化四个落实。贫困村自然资源差、群众思想观念滞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更是难上加难,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多措并举、联动发力。一要落实思想。针对全县贫困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以及部分村干部不愿发展、不会发展、不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要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找准问题,研究思路、举措,引导基层干部破除“等、靠、要”思想,解决畏难情绪,树立敢闯、敢试的新观念,增强主动担当、主动发展的意识,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不断创新突破。二要落实规划。明确提出消除“空壳村”的目标,从项目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等多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结合每个贫困村实际,因地制宜,逐一制定规划。三要落实责任。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县乡村党组织抓基层党建项目,纳入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乡村三级要签订责任状,分解目标任务。同时,要将村干部经济待遇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挂钩,要建立绩酬相符的激励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四要落实典型。要加强宣传引导,注重选择一批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村,集中投放人力、财力、物力,加大培育力度,总结提炼经验,推动形成一批集体经济示范村和明星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五)坚持五个原则。思路决定出路,深入研究当前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客观规律,真正理清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一坚持因村制宜原则,谋思路、选路子、上项目都将综合考虑发展趋势、现有基础、现实可能等,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二坚持创新思路原则,不断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用开放的视野、整合的思维,大胆探索、务实创新;三坚持统筹发展原则,把农村民生改善与发展集体经济、现代农业发展、脱贫攻坚统筹考虑、一体推进;四坚持建管并重原则,进一步规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既开源又节流、既能建得好又能管得好。五坚持遵守法律原则,合情合理,合法合规。

(六)推进八个转型。牟定县发展集体经济要八个转型,结合牟定实际,一是转型产业带动。因村制宜、因地制宜,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兴办交易市场、专业合作社,协会,开展产、购、销、加工一条龙服务,拉长产业链条,将周围企业或产业优势转型为经济优势,增加集体收入。二是转型筑巢引凤。对人员密集地处交通要道、具有区位优势的村,采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出租租赁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三是转型资源开发。对具有水面、林地、荒山、荒沟、荒地、等“三荒”资源的村,村集体通过自主创业、合作开发、公开发包、对外出租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四是资产盘活。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认真核查闲置的校舍、厂房、工业用地等资产和征地补偿费、集体预留款、结余积累等闲置资金,通过承包、转租、拍卖、资产对换、年限抵债或理财、投资、入股等多种灵活方式,提高闲置资产利用率和资金的周转率,增加集体收入。五转型是股份经营。对集体资产、资金、土地、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相对集中的村,村集体选择项目参与入股经营、获得股份利润,增加集体收入。六是转型服务创收。村集体围绕群众生产生活,突出服务功能,成立专业合作社、民间文艺团体、“一站式缴费”服务点及综合服务中心等,为群众提供劳务信息、委托代理、设施维护、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各种微利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七是转型民俗旅游。对具有民俗民间文化、山水自然条件、历史人文资源、农特产品优势的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和服务,进一步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村落,开发农家乐、采摘园、度假村、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增加集体收入。八是转型联合发展。对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边远山区村,实行产业集聚、人口集中、集约开发,鼓励村与村联合发展,形成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共同发展,增加集体收入。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解决村级有钱办事,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拓宽渠道,促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成为农村党组织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根据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就这项工作展开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建议和思路。

全县18乡镇、街道及园区辖有182个村居委会、社区,总人口约34万。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一是我县所有182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除转移支付外)差距很大,根据统计有71个村无固定年收入占总村数的39.2%,有固定年收入的情况为(年收入1万元以下15个占8.2%、年收入1-2万元20个占10.9%、年收入2-5万元37个占20.3%、年收入5万元以上39个21.4%。所有收入主要来源于旅游资源管理、征地及青苗补偿、固定资产租赁和其它赞助等。二是村居委会、社区之间差异明,主要表现在区域位置、管理人口多少、村干部人员配置及相应的工资报酬等。区域位置靠近城区及效边和景区景点、集镇所在地的村优势明显;管理人口上大的村管理近4千人、而小的村才不到1千人,麻雀虽小但五脏具全,在村干部配备上5-10人不等。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差距加大,条件好的村干部年工资可达3到4万元以上,而少的村才1万元左右。三是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村村通的道路硬化、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和各类公益性创建等项目,除上级部份配套资金外都是由村里支付。村委会作为最基层组织每年为应对上级部门的各类检查和考核也要投入不少费用。

1.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明显。全县“空壳村”与“百万元村”并存,县城周边和旅游经济发展快的乡镇靠土地征收补偿和旅游资源补偿的村委会集体经济积累高的占具前列水平,达百万元以上,如年收入超百万元以上的村有江湾、李坑、王村3个;而位处偏远乡镇交通不便的村级集体不断没有经济来源,而且还要为村村通路工程而到处举债修路,从而继续加大这种经济收入差距,负债累累。

2.是村级集体收入总体偏低。从统计数据看,区域位置好的村能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导致集体经济积累在1万元以下的村(居、社区)超过半数以上。相当部份的村还是“吃饭经济”,“有收入零积累”甚至“负积累”的现象十分普遍。

3.是思路不开阔,发展动力不足。部份村“两委”班子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集体经济费力不讨好、吹糠不见米,习惯于将集体资产简单化处理,分光、卖光只图一时好过;加之村党支部书记调动频繁,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耐心,也无心思考长远之计,工作只停留在应付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上,不图发展、但求无过。

4.是发展较短暂,未能保持长久。部份村单纯依靠项目实施、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获取协调费,没有潜心思考如何抢抓机遇实现自身持久发展,等到项目竣工或企业停产后,集体经济经过短暂发展后又归零到“空壳村”行列。

5.是依赖程度大,缺乏制度保障。全县村级经济积累较好的村,以及村级经济经营得好的村,往往都与“能人治村”紧密相连,村级经济发展对个人的综合素质依存度高,缺乏相对稳定的保障机制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才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

6.是产权不明晰,利用效率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1.是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查情况来看,凡临近县城近郊、集镇、景区景点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多数位于山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村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2.是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县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除转移支付外无其它稳定来源,除个别少数村有土地征用、旅游资源等收入,但随着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

3.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我县各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已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是有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针对少数行政村规模与村干部配备拥肿不合理要进行精简缩身减少支出,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选优配强班子,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级班子是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组织者和领头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选优配强发展型村党支部书记。

2.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专项支持切实可行的村级发展项目。采取整合项目、财政预算、贷款融资、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县、镇(乡)分级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扶持基金,对发展计划可行、经营风险小、管理科学的村级集体经营项目,以借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二是建立信贷支持和费用减免政策,协调农业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贷款支持,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在工商、税务、土地等方面的税费实行减免和优惠。三是采取县局部门联动帮扶,结合“城乡结对子、联动共创建”、“联乡、驻村”等活动,按照“部门联动、分工负责、对口帮扶、一定三年”的思路,由县直机关部门结对帮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帮助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扶计划,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切实可行的帮扶。3.是要突破政策瓶颈限制。如何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我县村级要全面清理不利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尽量“松绑”,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和欠发达、近郊和偏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队伍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一是盘活存量资源,“有山用山、有水用水”的发展类型,包括出租水库、山塘、门面、土地、林地等集体资产。二是依托企业发展,“村企共建”。有条件的可以创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四是偏远村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改造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五是借用我县丰富旅游资源和打造全国秀美乡村这一契机来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发展旅游,鼓励村集体依托山水、古建等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到旅游产业中来。做强做大古建民宿产业,妥善解决古建保护资金的压力,通过合法利用政策引导,置换村中闲置古民居产权归集体所有,对外统一招租,通过租赁或者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这既保住了民居古建,又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为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集体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近期,我们深入新化县部分乡镇和村组开展调查了解。针对该县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新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雪峰山东南麓,资水中游,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全省最大的库区移民县。全县辖30个乡镇场办,1147个村(并村后641个建制村、46个社区);总面积36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7.26万亩,林地面积313万亩;总人口147万,其中农业人口120多万。2015年,该县农业总产值86.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3元。

村级集体经济现状。新化县村级集体现有资产总额5737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1501万元,流动资产8123万元,应收款4198万元,长期投资4956万元,短期投资639万元,其他资产17954万元。全县村级负债总额为27888万元;所有者权益为29483万元,主要是固定资产积累。2015年,该县村级集体总收入12528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7951万元,土地补偿收入26万元,经营性收入2375万元(村均2.1万元,主要来源为股金、红利、管理费、赞助费及承包租赁费用等),其他收入2176万元。全县村级总支出6053万元,其中:经营性支出1167万元,管理费用4682万元,其他支出204万元。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要成效。为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提高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新化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村级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呈稳步发展态势。一是新的增长模式成效明显。积极引导集体组织和农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购置集体资产、入股、出租、土地流转等方式,把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优势融为一体,在引导农民致富的同时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如该县曹家镇娘家村,通过引进多家企业,村集体入股并提供管理服务,村集体年收入超过35万元。二是加快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村集体自身的“造血”功能,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如该县曹家镇水竹村,管好用好集体收入,调动村民积极性,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成为省政府授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近年来,新化县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涌现了一些先进典型,但总体来看,该县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的现状还没有改变,大多数村组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工作开支,部分村组基本无集体经济收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发展意愿不强。部分村干部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鼓励农民创业闯市场,发展民营经济,没有必要花心思再回过头去发展集体经济。存在“经营成功了,成果是集体的;经营失败了,群众要埋怨,债务难化解”的担忧,不愿意去冒风险,思想上有压力和阻力。调研发现,有的村争取上级惠农专项资金很积极,但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集体项目开发并取得集体经济收入的很少。如该县吉庆镇的油溪桥村,近年来,每年向上争取的资金量有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基本空白。

二是发展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实行家庭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但长期以来,在农村集体经济实践中,“分”的彻底,“统”的.无力,注重了农民个体的发展,忽视了集体的积累。不仅如此,在解放后积累起来的大量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大多数村几无所存。调研发现,在包产到户前,该县的大队(行政村前身)有大队部,小队有小队部,另有农业机械设备、加工厂房,有的还有村办企业、经果场、茶场、渔场、林场等经济实体,包产到户后,一部分分到了户,一部分改制变卖,一部分因产权不明晰去向不明,现有的行政村基本丧失了能供其发展的资源和资产基础。据统计,该县村级集体经济资产总额57371万元,村均50万元,其中,村集体经营性资产5595万元,占资产总额的9.7%,村均4.8万元;村集体机动耕地6325亩,村均5.5亩;村集体机动林地10.7万亩,村均93亩;村集体建设用地基本为空白。可见,大多数村的村级集体经济资产主要是办公场所等固定资产积累,只有小部分资产是经营性资产,其他村级集体经济资源总量少,且分布相当集中,村与村之间很不平衡,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三是发展活力不足。由于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分”的成分,造成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不足,使很多村成为了“空壳村”。据统计,该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8个,占村数的0.7%;10-20万元的村4个,占村数的0.35%;5-10万元的村14个,占村数的1.25%;5万元以下有收入的村143个,占村数的12.4%;零收入的村986个,占村数的85.3%。由此可见,该县村级集体经济十分匮乏,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村级集体往往又承担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及村级活动场所、环境卫生治理等公共服务职能,因此,大多数村完全依靠财政部门拨付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运转。有的村因承担建设职能过多而负债累累,据统计,该县村级集体经济负债30687万元,村均负债26.6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3.5%。此外,近年来银行信贷部门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增强,贷款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在村级发展集体经济自身资金不足、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举步维艰。

一是突出示范带动,加快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确定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优势明显的村为重点示范村,实行分类指导,一村一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调研发现,该县游家镇龙潭村的生态农庄和幸福大道规划、石冲口镇大桥村800亩樟树林氧吧生态园和“三百”观光农业基地、桑梓镇洪潮村的大山岭休闲旅游森林公园计划、曹家镇娘家村渔业基地和绿色蔬菜基地开发、经开区梽木山村水厂抗建和土地平整开发项目、吉庆镇新陇村土地流转倒包出租的2000亩白茶基地、温塘镇焕新村乡村医院和中心幼儿园的建设等规划,可以进行重点推进,依托其优势,给予资金、政策等的扶持,必将成为该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明星村,也必定能起到示范标兵作用,带动其他村的跨越式发展,切实消除“空壳村”,建立起村级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是加强扶持引导,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在资金扶持上,县财政可以设立村级集体增收基金,为重点村解决启动资金,部分作为“以奖代补”资金,与省、市奖励资金捆绑用于对达标村的奖励。在政策保障上,财政、经管、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税务等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能,把最优惠的政策、最实的举措向基层倾斜,为基层做好服务,特别是扶贫部门要合理分配扶贫资金,不撒胡椒面,优先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待遇激励上,根据村组人口数量和集体创收额度,对农村党员干部予以鼓励和奖励,强化村级领导班子的开拓进取意识,增强其发展集体经济和保障民生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责任担当,凝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合力。采取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县直部门联包、工商企业联建、金融部门联支制度,指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奖优罚劣,充分调动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会议、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宣传。加大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好经验好典型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基层干部群众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扎实推进。

为进一步掌握景谷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根据市委政研室的统一安排,由县委政研室牵头,县委组织部、县农业科技局、县民政局组成调研组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景谷下辖4乡6镇132个村1955个村民小组。在132个村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78个,其中收入在三万元以上的村8个、二至三万元的村5个、一至二万元的村17个、一万元以下的村48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村54个。在1955个村民小组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304个,其中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5个、1万元到5万元的52个、1万元以下247个(大部分村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来自公益林代管补贴、草原承包补贴等)。

2013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11.82万元,其中出租集体资产收入18.91万元、拍卖集体资产收入13.2万元(碧安乡大寨村民委员会拍卖原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所得)、烤烟返还补助资金50.09万元、甘蔗返还补助资金23.46万元、林地林木等资源代管4.8万元、其它集体收入1.36万元。在78个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中,有49个村集体收入全部来自产业税收返还款,有2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部分来自产业税收返还款。

(一)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发展集体经济。紧紧抓住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机遇,认真落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云发﹝2005﹞8号)精神,因地制宜,积极做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申报及实施。2005年至今,全县共争取省级财政资金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7个,累计投入项目扶持资金169万元,扶持项目涉及大棚蔬菜、茶叶加工、水产养殖和农村集贸市场改造等10个类型。

这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如,2012年威远镇香盐村利用申请到的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万元,对香盐街集贸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规范了门面摊位,扩大了市场规模,促进了商品交易,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村党组织也通过收取摊位管理费,每年增加了5000多元集体经济收入。

(二)利用现有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一是依托现有资产,发展“资产经营型”集体经济。将闲置的村级校舍、村级办公用房和临街门面等集体资产,以股份合作、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兴办商贸、餐饮等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将村办企业厂房、机器设备以及渔塘(池)、林场等村级集体资产以招标、租赁或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如:永平镇迁营村将村集体所有的五十三食宿店和原筷子厂库房出租,在加强了对村集体资产有效管理的同时,通过收取租金,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5.6万元收入。威远镇南景村充分利用与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相邻的地理优势,盘活集体房产和空余场地,建设农贸市场、餐馆、出租屋等,通过收取摊位费、租金,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万余元。二是依托集体土地林地,发展“土地开发型”集体经济。依法对现有集体用地、林地实行租赁、发包等方式,通过收取承包费增加集体收入。如:凤山镇文竹村通过出租村集体的208亩生态茶采摘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余万元。景谷镇景谷村通过有偿转让3000多亩的国有林松脂采割权,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4万元。景谷镇文召村以筹资、开发土地的形式兴建了占地5亩左右的综合小农资市场(召隆街),建起了出租房,通过街天收取管理费和出租房租金,村“两委”每年可创造近2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三)通过产业扶持政策发展集体经济。一是结合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宣传发展烤烟、甘蔗等重点产业,在落实党委、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通过获取产业税收返还款增加集体收入。全县有69个村通过此种方式,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70余万元。其中,永平镇迁毛村通过发展种植烤烟每年增加集体经济8万元、通过种植甘蔗每年增加集体经济5万元。二是通过下拨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或天保林代管费,增加集体收入。如:永平镇芒费村每年可通过公益林补偿资金和天保林资源代管费为集体创收2万元。景谷镇团山村每年可通过公益林补偿资金和天保林资源代管费为集体创收近1万元。

(四)整合活动场所建设发展集体经济。结合实际,在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时,充分考虑发展集体经济的可能性,建成集办公、活动、服务和发展经济于一身的多功能活动场所,为集体创收奠定基础。如:半坡乡半坡村在新建办公楼时,将一楼、二楼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办公场所,将三楼建成宾馆,需要时作为办事村民休息室,平时对外开放营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近2万元。民乐镇嘎胡村、永平镇勐嘎村、景谷镇文山村、景谷村在新建活动场所时,利用村委会一面临街的优势,将一楼全部建成门面,二楼、三楼为办公、活动和服务用房,建成后通过门面出租,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3万元。

(五)积极开展“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发展集体经济。按照省委组织部等8部门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红色股份”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精神,及时召集相关部门召开村级集体经济“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协调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对下一步开展试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8家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本部门开展“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初步方案。县财政预算专项资金50万元,作为股本,扶持5个村民委员会开展“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县财政注入资金扶持的5个试点村中,永平镇倮练村计划引入资金在村集体用地上建设集住宿、商品交易、停车场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市场,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碧安乡窑房村计划引入勃氏甜龙竹种植,目前已进入苗种栽种阶段;景谷镇文山村、半坡乡班赛村、威远镇新民村计划以现金作为股本,入股茶叶加工类民营企业,通过参股分红实现集体经济收入。

(一)发展集体经济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集体经济愿望不强;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发展经济能力不足。有的村对集体资产一卖了之或分光卖光,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

(二)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村级发展集体经济整体水平不高,偏远山区村缺乏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较多;现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有大部分来自产业税收返还,村级集体经济实体性经营收入少,发展后劲不足。多数村拥有集体土地、林地不多,缺乏可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的股份来源。不少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发展滞后,缺乏懂经济、懂管理的人才资源。

(三)扶持力度不够。上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引导不够,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

(一)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一是要通过教育广大村干部,使他们认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看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光明前景,从而增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要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转变发展思路,结合实际,一村一业,因地制宜创出各具特色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二是加强班子领导能力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股份合作、企业经营管理、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知识以及农村适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发展的能力。三是加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把素质好、能力强、头脑活、有号召力的党员群众推选进村干部队伍中,选好村级发展带头人。四是建立健全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积极性。

(二)谋划好村级集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是打好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攻坚战。按照“定一个好规划,找一条好路子,富一方群众,活一方经济”的发展思路和“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打好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攻坚战。要因村制宜,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商则商,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二要在资产经营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规划的优势,通过盘活闲置场地、闲置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找准市场需求点,开展资产运作,实现资产增值。三是财政资金扶持重点向边远村组、“空壳村”倾斜。

(三)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一是逐年增加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财政投入,在项目扶持、用地、税收、信贷、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积极开展“红色股份”试点工作。抓好县财政资金扶持的5个“红色股份”试点规范建设,争取尽快发挥效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落实涉农部门“红色股份”试点,争取年底前完善有关制度和手续。整合各种资金和项目,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加大“红色股本”筹措力度,逐步扩大“红色股份”试点范围。三是提升村级财务管理水平。完善村财镇管委托代理制,加强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强化乡镇对村级集体财务监督管理的职能。落实“四议两公开”,坚持按章办事,增强村干部调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规范和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切实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建立资产资源交易平台,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经营和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解决村级有钱办事,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拓宽渠道,促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成为农村党组织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根据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就这项工作展开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建议和思路。

全县18乡镇、街道及园区辖有182个村居委会、社区,总人口约34万。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一是我县所有182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除转移支付外)差距很大,根据统计有71个村无固定年收入占总村数的39.2%,有固定年收入的情况为(年收入1万元以下15个占8.2%、年收入1-2万元20个占10.9%、年收入2-5万元37个占20.3%、年收入5万元以上39个21.4%。所有收入主要来源于旅游资源管理、征地及青苗补偿、固定资产租赁和其它赞助等。二是村居委会、社区之间差异明,主要表现在区域位置、管理人口多少、村干部人员配置及相应的工资报酬等。区域位置靠近城区及效边和景区景点、集镇所在地的村优势明显;管理人口上大的村管理近4千人、而小的村才不到1千人,麻雀虽小但五脏具全,在村干部配备上5-10人不等。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差距加大,条件好的村干部年工资可达3到4万元以上,而少的村才1万元左右。三是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村村通的道路硬化、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和各类公益性创建等项目,除上级部份配套资金外都是由村里支付。村委会作为最基层组织每年为应对上级部门的各类检查和考核也要投入不少费用。

1.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明显。全县“空壳村”与“百万元村”并存,县城周边和旅游经济发展快的乡镇靠土地征收补偿和旅游资源补偿的村委会集体经济积累高的占具前列水平,达百万元以上,如年收入超百万元以上的村有江湾、李坑、王村3个;而位处偏远乡镇交通不便的村级集体不断没有经济来源,而且还要为村村通路工程而到处举债修路,从而继续加大这种经济收入差距,负债累累。

2.是村级集体收入总体偏低。从统计数据看,区域位置好的村能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导致集体经济积累在1万元以下的村(居、社区)超过半数以上。相当部份的村还是“吃饭经济”,“有收入零积累”甚至“负积累”的现象十分普遍。

3.是思路不开阔,发展动力不足。部份村“两委”班子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集体经济费力不讨好、吹糠不见米,习惯于将集体资产简单化处理,分光、卖光只图一时好过;加之村党支部书记调动频繁,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耐心,也无心思考长远之计,工作只停留在应付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上,不图发展、但求无过。

4.是发展较短暂,未能保持长久。部份村单纯依靠项目实施、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获取协调费,没有潜心思考如何抢抓机遇实现自身持久发展,等到项目竣工或企业停产后,集体经济经过短暂发展后又归零到“空壳村”行列。

5.是依赖程度大,缺乏制度保障。全县村级经济积累较好的村,以及村级经济经营得好的村,往往都与“能人治村”紧密相连,村级经济发展对个人的综合素质依存度高,缺乏相对稳定的保障机制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才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十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我市将深入推动乡村振兴,精心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念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形式和实现途径。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快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稳定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资金、资产、资源为纽带,盘活了农村集体资产,促进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但与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较大,依然面临诸多新老问题。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市实现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亿元,村均达到*万元,其中*%的村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其中我县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万元。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个、占比*%,1万元(含1万元)至5万元的村104个、占比37.68%,5万元(含5万元)至10万元的村38个、占比13.77%,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的村51个、占比18.49%。与全市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一)缺“意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很不稳定,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的村干部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很大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经营成功收益是集体的,经营失败责任是自己的,存在怕项目、怕资金、怕亏本,畏难情绪较大的情况。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集体经济愿望不强;有的村干部对市场了解少、信息获取渠道狭窄、经营能力差,有资源不会用等,因而缺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动性。

(二)短“平衡”。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部分村缺乏集体经济收入;现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有大部分来自县扶贫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实体性经营收入少,发展后劲不足。当前,多数村将集体土地、山林、水库等资产全部包产到户或组,基本已无集体资产可用;少数村有集体资产,但由于地势偏远,开发利用价值不大。目前发展村集体经济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或承包发展产业,但流转费用和承包费用普遍不低,村集体发展的产业利润不高。

三是匮“融资”。有的村很想发展经济,也看准了项目,但缺启动资金,仅靠上级扶持资金难以解决,就只能通过融资方式,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一种新型市场主体,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抵押物和有效的担保机制,无法进行信用评估和评级授信等情况,这些很难获得金融部门的支持,贷款融资较为困难。

(四)少路子,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来说,农业产业项目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不能在短期内带来明显收益,在面对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等先天条件不足时,部分村干部缺乏深入思考和主动探索精神,多是将扶持资金简单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投资入股分红,收益稳定,风险较小,但是方式单一、办法不多、持续盈利能力不强。

(五)需人才。当前,村集体经济经营发展主要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等负责,由于精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有限,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普遍不足。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专业经营管理人才欠缺,产业项目缺少管理人才支撑,项目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低,农产品缺乏深加工,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经济效益不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弱。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结合我县正在大力开展的“三回三讲三干”活动,突出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优先条件,推荐懂市场、善经营的农村后备干部,引导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村干部的培养与教育,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举办专题培训班或组织乡村干部考察学习,拓宽思维,提高发展集体经济的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充分发挥本地能人、乡贤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引进人才回乡创业、引导资本下乡,获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拓宽发展渠道。组织农业、林业、财政等相关单位的专家成立项目指导小组,围绕主导产业,指导各村发展特色产业,探索产、供、销新路子、新途径,依靠产业办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大二三产业投入力度,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转型升级,选择适应市场体制的经营方式。充分依托村级集体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文特色等,积极开发、培育特色产业,深入挖掘村级集体资产的综合价值,发展“村级+”合作模式,培植特色优势乡村产业。

三是强化政策扶持。一方面构建正向激励扶持政策。把财政扶持与考核机制相结合,采取“以奖代补”举措,解决村级集体公共基础建设投入、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负债。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效解决村级公共事业支出日益增加和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增多的矛盾。另一方面,扩大公共财政的农村覆盖面。明确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事权和财权,根据公共事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逐步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费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切实减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公共财政支出压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十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以村组为单位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需求。立足当地实际,创新发展模式,整合优质资源,引导村级跳出各自为战、分散发展的传统思维,探索抱团发展、示范带动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市按照资源开发型、盘活资产型、产业带动型、乡村服务型、物业经营型、休闲农业型、电子商务型、混合经营型、招商引资型、基金收益型等模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快速盘活集体资产、积极主动走向市场,通过重点村“扶持行动”、示范村“培育行动”、空壳村“清零行动”,大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在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主要做法。

一是着眼长远谋划,强化组织引领。各级党组织将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在深入调研和考察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以强带弱、以富带贫、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发展途径和方法措施。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成立由党组织书记任组长的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选取发展思路清、懂管理、善经营的村支书、村主任兼任合作社理事长,实行党群议事会制度,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决策科学、公开透明。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每年从村集体经济盈余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作为村干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奖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县组建的“第一书记联盟”,将全县63名第一书记联合起来,捆绑整合各类资源,打造互助互利平台,实现了第一书记“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向“联动协同”“集团作战”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合力促脱贫的路子。

二是整合资源资金,夯实发展基础。通过政府注资、整合赔偿款等举措,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源头活水”的问题。**县采取政府支持的方式,通过实施“1551”工程(每个村建设1座百吨果库、发展50亩果园、注入50万元互助资金、建设1个千头猪场或成立1支农机专业服务队),全县109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71.8万元,全部成立了互助资金协会,率先在全市实现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全覆盖,吸纳会员5523户,互助资金规模达到3952万元,放贷率达70%以上。**镇紧紧抓住延黄高速征迁机遇,改变过去村集体补偿部分全体村民一分了之的简单做法,动员、鼓励、要求村组把集体部分补偿款用于发展集体经济。镇党委成立工作专班,深入村组和田间地头,面对面向群众宣传政策、好处和案例,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实地学习感悟,唤醒了群众沉睡的集体经济意识,促成刘家桌村入股500万元,找到了壮大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迈出了果袋厂筹建工作的坚实一步,果袋项目的良好前景,进一步吸引13个空壳村向果袋厂入股650万元。

三是注重示范引领,培育特色产业。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并积极融入市级产业布局,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县将特色种养产业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抢抓全市大力实施苹果产业后整理及苹果产业带向北推进的机遇,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作为长效产业,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万元左右。子长市蜜蜂峪村形成了村集体有拱棚、互助资金、光伏发电、山地苹果四项产业,村民有集体经济分红、土地流转分红、投工投劳入股分红三项收入的“4+3”增收模式。甘泉县南义沟村建成百棚市级蔬菜示范园、3000余亩山地苹果产业园、60万棒菌类种植基地、千只养羊场和养猪场,年产值896万元。

四是延伸产业链条,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村组及时扩大产业类型和规模,构建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县对现有的各类集体资产进行摸底登记,将公用地、集体林地、水库等资源性资产进行盘活利用。以南沟村为例,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把村集体所有的650亩水域、200亩湿地、3000亩林坝地、13孔窑洞作价入股后成立南沟村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周边群众休闲度假首选地、全市青少年和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县退耕还林成果示范窗口的定位,高标准建设生态旅游度假村,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2019年公司经营收入103万元,村集体分红30万元,2020年虽受到疫情影响,但仍接待游客3万多名,收入70多万元。南沟的绿水青山变成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安塞区充分利用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资源优势,白坪街道办在冯家营村成立了新时代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千万元建成“千人腰鼓”文化村,通过土地入股、文化产业带动、企业商铺带动、务工就业等措施,村集体和贫困户均实现了稳定增收,实现了文农旅融合发展。

种植各类时蔬1520亩、小杂粮7988亩、中草药8392亩;

发展生猪养殖9856头,养鸡2.44万只,发展小龙虾、大闸蟹等特色养殖350亩;

集体土地租赁21.3万亩、房屋租赁14.2万间;

兴办各类景区19处,发展特色民宿28家、农家乐84家。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可喜转变。

二、经验启示。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理清发展思路是前提。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各县(市)区坚持以“抱团发展、凝聚合力”为抓手,思路带动出路,充分调动党员干部、文旅企业和社会资本等各方力量,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和村集体收益的“共赢”。这启示我们,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站位要高、谋划要远,思路要清、视野要宽,要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整合多方力量,有力有序推进。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是重点。**市坚持让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发展较快的村带动部分缺少资源、发展滞后的村通过入股、委托经营等方式抱团发展,创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突出市场化运营,引进企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红色研学教育、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多点开花、多元发展”,变过去的“单打独斗”为现在的“抱团取暖”,为全市贫困村、偏远村、拐沟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新模式、新路径。这启示我们,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扬优势、补短板,镇村联合、村村联合、村企联合,激活生产要素,遵循市场规律,以新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效益。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群众参与是关键。**市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时,注重让群众深度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在谋划时,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广泛吸收群众建议。在发展中,根据各村产业基础、劳动力等情况,发展特色产业,开发各类公益岗位和专业岗位,成立劳务服务公司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群众实现了多渠道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凝聚起了强大发展合力。这启示我们,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算好群众收入的长远账、经济账,把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有目标、有方向。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用好用活政策是保障。**市各级干部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带领群众从有效挖掘利用各类资源入手,用好用活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财政补助等各类支持政策,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铺就群众增收致富和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的路子,为强化组织建设、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奠定了基础。这启示我们,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要善于研究政策,寻找发展机遇,通过整合各类资金,放大财政投入效应,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更足、后劲更强。

三、几点思考。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制约,**市目前仍存在理念不够新、视野不开阔、资源挖掘不充分、体制机制不完善、市场化运营不到位、整体发展不平衡、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当前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破解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策,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入了解把握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哪里,短板是什么,着力解决基础薄弱、资源零散、组织引领能力不强、“造血”功能不足等问题,努力让**的青山变金山,水源变财源,荒地变宝地。

二是要盘活资源资产,持续深化“三变”改革。改革是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只有以更大力度深化农村集体经济领域改革,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充分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资源,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持续深化“三变”改革,做好“靠土生金”文章,整合农村零散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引进企业和资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三是要大胆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要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开阔思路、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发展信心和决心。要充分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和成熟案例,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物业经营型、休闲农业型、抱团经营型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要厚植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处理好长远与短期的关系、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自觉自愿与合理引导的关系、资源盘活与利益分配的关系,让政府的引领作用更强,市场的推动作用更足,村民的主体作用发挥更充分。

四是要调动各方力量,不断激发内生动力。要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好各级党委政府的牵头抓总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调动各级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要坚持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相结合,“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完善财政奖补和考核激励机制,让资金融进来,资产活起来,干部群众动起来。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人人都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服务管理,鼓励其在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中大显身手。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积极投身乡村产业的建设发展。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注重培育乡土人才、农业专技人才,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五要牢记为民初心,让群众在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因此,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要探索种类多样、合情合理的收益分配模式,通过按期分红、按股分红、年终分红等举措,与群众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红利,让人民群众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十四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都要向上级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为进一步掌握景谷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根据市委政研室的统一安排,由县委政研室牵头,县委组织部、县农业科技局、县民政局组成调研组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景谷下辖4乡6镇132个村1955个村民小组。在132个村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78个,其中收入在三万元以上的村8个、二至三万元的村5个、一至二万元的村17个、一万元以下的村48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村54个。在1955个村民小组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304个,其中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5个、1万元到5万元的52个、1万元以下247个(大部分村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来自公益林代管补贴、草原承包补贴等)。

2013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11.82万元,其中出租集体资产收入18.91万元、拍卖集体资产收入13.2万元(碧安乡大寨村民委员会拍卖原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所得)、烤烟返还补助资金50.09万元、甘蔗返还补助资金23.46万元、林地林木等资源代管4.8万元、其它集体收入1.36万元。在78个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中,有49个村集体收入全部来自产业税收返还款,有2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部分来自产业税收返还款。

(一)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发展集体经济。紧紧抓住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机遇,认真落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云发﹝2005﹞8号)精神,因地制宜,积极做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申报及实施。2005年至今,全县共争取省级财政资金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7个,累计投入项目扶持资金169万元,扶持项目涉及大棚蔬菜、茶叶加工、水产养殖和农村集贸市场改造等10个类型。

这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如,2012年威远镇香盐村利用申请到的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万元,对香盐街集贸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规范了门面摊位,扩大了市场规模,促进了商品交易,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村党组织也通过收取摊位管理费,每年增加了5000多元集体经济收入。

(二)利用现有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一是依托现有资产,发展“资产经营型”集体经济。将闲置的村级校舍、村级办公用房和临街门面等集体资产,以股份合作、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兴办商贸、餐饮等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将村办企业厂房、机器设备以及渔塘(池)、林场等村级集体资产以招标、租赁或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如:永平镇迁营村将村集体所有的五十三食宿店和原筷子厂库房出租,在加强了对村集体资产有效管理的同时,通过收取租金,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5.6万元收入。威远镇南景村充分利用与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相邻的地理优势,盘活集体房产和空余场地,建设农贸市场、餐馆、出租屋等,通过收取摊位费、租金,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万余元。二是依托集体土地林地,发展“土地开发型”集体经济。依法对现有集体用地、林地实行租赁、发包等方式,通过收取承包费增加集体收入。如:凤山镇文竹村通过出租村集体的208亩生态茶采摘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余万元。景谷镇景谷村通过有偿转让3000多亩的国有林松脂采割权,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4万元。景谷镇文召村以筹资、开发土地的形式兴建了占地5亩左右的综合小农资市场(召隆街),建起了出租房,通过街天收取管理费和出租房租金,村“两委”每年可创造近2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三)通过产业扶持政策发展集体经济。一是结合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宣传发展烤烟、甘蔗等重点产业,在落实党委、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通过获取产业税收返还款增加集体收入。全县有69个村通过此种方式,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70余万元。其中,永平镇迁毛村通过发展种植烤烟每年增加集体经济8万元、通过种植甘蔗每年增加集体经济5万元。二是通过下拨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或天保林代管费,增加集体收入。如:永平镇芒费村每年可通过公益林补偿资金和天保林资源代管费为集体创收2万元。景谷镇团山村每年可通过公益林补偿资金和天保林资源代管费为集体创收近1万元。

(四)整合活动场所建设发展集体经济。结合实际,在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时,充分考虑发展集体经济的可能性,建成集办公、活动、服务和发展经济于一身的多功能活动场所,为集体创收奠定基础。如:半坡乡半坡村在新建办公楼时,将一楼、二楼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办公场所,将三楼建成宾馆,需要时作为办事村民休息室,平时对外开放营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近2万元。民乐镇嘎胡村、永平镇勐嘎村、景谷镇文山村、景谷村在新建活动场所时,利用村委会一面临街的优势,将一楼全部建成门面,二楼、三楼为办公、活动和服务用房,建成后通过门面出租,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3万元。

(五)积极开展“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发展集体经济。按照省委组织部等8部门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红色股份”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精神,及时召集相关部门召开村级集体经济“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协调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对下一步开展试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8家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本部门开展“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初步方案。县财政预算专项资金50万元,作为股本,扶持5个村民委员会开展“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县财政注入资金扶持的5个试点村中,永平镇倮练村计划引入资金在村集体用地上建设集住宿、商品交易、停车场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市场,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碧安乡窑房村计划引入勃氏甜龙竹种植,目前已进入苗种栽种阶段;景谷镇文山村、半坡乡班赛村、威远镇新民村计划以现金作为股本,入股茶叶加工类民营企业,通过参股分红实现集体经济收入。

(一)发展集体经济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集体经济愿望不强;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发展经济能力不足。有的村对集体资产一卖了之或分光卖光,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

(二)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村级发展集体经济整体水平不高,偏远山区村缺乏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较多;现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有大部分来自产业税收返还,村级集体经济实体性经营收入少,发展后劲不足。多数村拥有集体土地、林地不多,缺乏可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的股份来源。不少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发展滞后,缺乏懂经济、懂管理的人才资源。

(三)扶持力度不够。上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引导不够,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

(一)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一是要通过教育广大村干部,使他们认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看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光明前景,从而增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要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转变发展思路,结合实际,一村一业,因地制宜创出各具特色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二是加强班子领导能力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股份合作、企业经营管理、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知识以及农村适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发展的能力。三是加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把素质好、能力强、头脑活、有号召力的党员群众推选进村干部队伍中,选好村级发展带头人。四是建立健全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积极性。

(二)谋划好村级集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是打好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攻坚战。按照“定一个好规划,找一条好路子,富一方群众,活一方经济”的发展思路和“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打好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攻坚战。要因村制宜,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商则商,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二要在资产经营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规划的优势,通过盘活闲置场地、闲置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找准市场需求点,开展资产运作,实现资产增值。三是财政资金扶持重点向边远村组、“空壳村”倾斜。

(三)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一是逐年增加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财政投入,在项目扶持、用地、税收、信贷、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积极开展“红色股份”试点工作。抓好县财政资金扶持的5个“红色股份”试点规范建设,争取尽快发挥效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落实涉农部门“红色股份”试点,争取年底前完善有关制度和手续。整合各种资金和项目,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加大“红色股本”筹措力度,逐步扩大“红色股份”试点范围。三是提升村级财务管理水平。完善村财镇管委托代理制,加强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强化乡镇对村级集体财务监督管理的职能。落实“四议两公开”,坚持按章办事,增强村干部调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规范和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切实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建立资产资源交易平台,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经营和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解决村级有钱办事,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拓宽渠道,促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成为农村党组织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根据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就这项工作展开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建议和思路。

全县18乡镇、街道及园区辖有182个村居委会、社区,总人口约34万。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一是我县所有182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除转移支付外)差距很大,根据统计有71个村无固定年收入占总村数的39.2%,有固定年收入的情况为(年收入1万元以下15个占8.2%、年收入1-2万元20个占10.9%、年收入2-5万元37个占20.3%、年收入5万元以上39个21.4%。所有收入主要来源于旅游资源管理、征地及青苗补偿、固定资产租赁和其它赞助等。二是村居委会、社区之间差异明,主要表现在区域位置、管理人口多少、村干部人员配置及相应的工资报酬等。区域位置靠近城区及效边和景区景点、集镇所在地的村优势明显;管理人口上大的村管理近4千人、而小的村才不到1千人,麻雀虽小但五脏具全,在村干部配备上5-10人不等。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差距加大,条件好的村干部年工资可达3到4万元以上,而少的村才1万元左右。三是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村村通的道路硬化、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和各类公益性创建等项目,除上级部份配套资金外都是由村里支付。村委会作为最基层组织每年为应对上级部门的各类检查和考核也要投入不少费用。

1.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明显。全县“空壳村”与“百万元村”并存,县城周边和旅游经济发展快的乡镇靠土地征收补偿和旅游资源补偿的村委会集体经济积累高的占具前列水平,达百万元以上,如年收入超百万元以上的村有江湾、李坑、王村3个;而位处偏远乡镇交通不便的村级集体不断没有经济来源,而且还要为村村通路工程而到处举债修路,从而继续加大这种经济收入差距,负债累累。

2.是村级集体收入总体偏低。从统计数据看,区域位置好的村能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导致集体经济积累在1万元以下的村(居、社区)超过半数以上。相当部份的村还是“吃饭经济”,“有收入零积累”甚至“负积累”的现象十分普遍。

3.是思路不开阔,发展动力不足。部份村“两委”班子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集体经济费力不讨好、吹糠不见米,习惯于将集体资产简单化处理,分光、卖光只图一时好过;加之村党支部书记调动频繁,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耐心,也无心思考长远之计,工作只停留在应付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上,不图发展、但求无过。

4.是发展较短暂,未能保持长久。部份村单纯依靠项目实施、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获取协调费,没有潜心思考如何抢抓机遇实现自身持久发展,等到项目竣工或企业停产后,集体经济经过短暂发展后又归零到“空壳村”行列。

5.是依赖程度大,缺乏制度保障。全县村级经济积累较好的村,以及村级经济经营得好的村,往往都与“能人治村”紧密相连,村级经济发展对个人的综合素质依存度高,缺乏相对稳定的保障机制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才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

6.是产权不明晰,利用效率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1.是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查情况来看,凡临近县城近郊、集镇、景区景点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多数位于山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村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2.是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县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除转移支付外无其它稳定来源,除个别少数村有土地征用、旅游资源等收入,但随着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

3.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我县各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已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是有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针对少数行政村规模与村干部配备拥肿不合理要进行精简缩身减少支出,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选优配强班子,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级班子是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组织者和领头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选优配强发展型村党支部书记。

2.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专项支持切实可行的村级发展项目。采取整合项目、财政预算、贷款融资、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县、镇(乡)分级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扶持基金,对发展计划可行、经营风险小、管理科学的村级集体经营项目,以借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二是建立信贷支持和费用减免政策,协调农业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贷款支持,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在工商、税务、土地等方面的税费实行减免和优惠。三是采取县局部门联动帮扶,结合“城乡结对子、联动共创建”、“联乡、驻村”等活动,按照“部门联动、分工负责、对口帮扶、一定三年”的思路,由县直机关部门结对帮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帮助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扶计划,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切实可行的帮扶。3.是要突破政策瓶颈限制。如何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我县村级要全面清理不利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尽量“松绑”,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和欠发达、近郊和偏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队伍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一是盘活存量资源,“有山用山、有水用水”的发展类型,包括出租水库、山塘、门面、土地、林地等集体资产。二是依托企业发展,“村企共建”。有条件的可以创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四是偏远村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改造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五是借用我县丰富旅游资源和打造全国秀美乡村这一契机来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发展旅游,鼓励村集体依托山水、古建等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到旅游产业中来。做强做大古建民宿产业,妥善解决古建保护资金的压力,通过合法利用政策引导,置换村中闲置古民居产权归集体所有,对外统一招租,通过租赁或者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这既保住了民居古建,又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明确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牟定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助推牟定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牟定“三农”工作的新课题,是增强牟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决胜全面建成牟定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因此,牟定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势在必行。

要充分认识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随着牟定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广大农民对更多更好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期盼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贫困村村级党组织不仅要“有人管事”,更要“有钱办事”。经济薄弱的村、尤其是贫困村往往容易诱发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有集体经济有实力,才能“有钱办事”,才能积极主动化解矛盾和问题。村党组织才能不断赢得党员、群众的信赖,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才有向心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对村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更对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起到带动作用。集体经济发展好的贫困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比较强,村域经济发展就比较好。当前,在全县极少数贫困村里,“村富民穷”、“村穷民富”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同程度存在,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群众收入依然偏低。这就要求我们着眼“村强民富”,大力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各类资本到贫困村投资创业,为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致富拓宽渠道、提供支持。

由于牟定县被云南省纳入全省率先脱贫摘帽的12个贫困县之一,云南省财政厅将牟定县纳入2016年全省30个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之一,投入农村综合改革资金3500万元,以村级“四位一体”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设试点为抓手,指导和帮助牟定县43个贫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根本上消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确保牟定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一)抓规划,明目标。云南省财政厅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根据牟定县农村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情况,指导编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拓展思路、创新发展等方式,多种模式搞活农村集体经济。一是围绕产业优势。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带动能力强的凤屯镇飒马场、戌街乡碗厂等13个村规划新建果蔬保鲜冷库7000立方米,果蔬标准化种植大棚208亩,标准化生猪养殖场2个,黑山羊种羊繁殖场1个等,重点扶持发展牟定高原特色云南红梨、果蔬、花卉、生猪、肉羊等主导产业。二是结合“精准扶贫,脱贫摘帽”攻坚战。采取建设项目集中,形成村级集体资产、收入共享方式,选择共和镇周山、戌街乡白沙等11个贫困村,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果蔬标准化种植大棚250亩,生猪、肉牛养殖场3个等,辐射带动全县43个贫困村解决“空壳村”问题。

(二)抓产业,提造血。2016年,牟定县将试点资金重点投向具有发展潜力和增收亮点突出的5个乡镇的10个村委会,每村投入补助资金100万元,重点发展果蔬、花卉、优质水果、野生食用菌、生猪养殖、黑山羊新品种扩繁等优势产业,形成品牌优势。通过对这些增收亮点突出村的重点扶持,将使10个村委会每年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7.6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940万元,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200人。对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有困难的贫困村,牟定县结合全县“精准扶贫,脱贫摘帽”攻坚战,在全县选取了戌街乡伏龙基村委会、凤屯镇河节冲村委会、安乐乡直苴村委会等11个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村,财政投资1000万元,采取“区域项目整合,村级集体资产、收入共享”方式,着力解决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资源无优势、产业无特色、发展无基础”的困境。选点示范村项目的实施,将对消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抓资源,促发展。牟定县扶优培强3个“龙头”村委会,打造10个亮点村委会,选点示范11个村委会,带动了43个薄弱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结合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五网”建设等项目,重点整合农业、水利、林业、交通、扶贫开发和民族发展资金6900万元,以扶贫整乡和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异地搬迁安置、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持续推进村级交通、水利、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村级集体经济等发展条件,优化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激发村级经济发展活力。

(四)抓典型,带全局。通过村级“四位一体”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方合作,建立健全“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合作互助经营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农村经济发展渠道。探索出以成立农村居民公共管理服务专业合作社盘活集镇资源的“安乐乡猫街经验”,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凤屯镇飒马场经验”,以土地流转牵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公平做法”等一大批典型样本。

牟定县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全县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还非常薄弱。

分”的一面,而忽视了“。

统”的作用,不仅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适宜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也平均分包到户,甚至把积累的集体资产也拆分殆尽,村集体经济从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重新发展集体经济自然困难重重,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更加艰难。

(二)发展差距大。目前全县各村集体经济现状是,城镇周边地区比山区地区发展快、实力强。交通方便、资源丰富村比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的村收入高,村级班子强的地方比班子弱的地方发展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区域之间也不平衡,现有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近80%集中在城镇周边地区。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间收入差距大,两极分化越来越显现。

(三)增收渠道窄。多数村集体经济来源渠道单一,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一些靠自然资源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不足。

(四)刚性支出多。近年来,随着民生的进一步改善,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村一级工作量显著增加,同时,各级对村级组织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村民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村级组织投入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公共财政投入很多是有比例的“以奖代补”,意味着村级组织干事越多、贴钱也越多。不少村干部反映村级公共事务负担重,村级非生产支出大,特别是行政运行费用负担沉重。村道路维护、绿化养护、垃圾清运、路灯照明等“村容整洁”方面,村里也需要投入长期后续资金。此外,由于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村一级还要承担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等政府职能,征兵、计划生育、综治联防等社会事务管理也需要由村级落实部分资金,各条线的创建活动,也增加了村里的资金支出,各种误工报酬、办公开支等支出也在大幅上升。

(五)经营管理乱。主要表现在:一些村级集体资源、固定资产承包租赁合同不规范,承包租赁费偏低,造成了村集体资产的流失。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等征用的土地补偿费全面分发到户,村集体却分文未提取,“分光用光”现象相当普遍。部分村尚未很好地执行有关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定,财务透明度不强。部分村干部民主理财意识不强,开支随意性较大,存在“寅吃卯粮”现象。

集表现在:主观努力不够、思想认识跟不上,领导力量不足等。

(一)领导思想认识不高。主要是少数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特别是村一级领导片面认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没必要,也没办法,不同程度不同地存在“过时论”、“无需论”、“无路论”等消极思想和畏难情绪,在实践中未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造成党委、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推动政策不足,资金投放有限,指导引导不够,社会合力不强,发展氛围不浓。

(二)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主要是村干部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烈。村干部客观上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愿不强,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鼓励群众创业创新闯市场,发展民营经济,没有必要化心思再去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成功了,成果是集体的;经营失败了,群众要埋怨,债务难化解,责任是自己的,不愿意去冒风险,思想上有压力和阻力。在机制体制上看也存在矛盾,难于有大的作为。

(三)发展经济信心不够。部分村干部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缺资源、无资金,无路可走,信心不足。

(四)村级干部动力不足。主要是支“两委”干部动力不足。村支“两委”干部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导力量。村经济合作社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市场主体,无专门经管人员,大都是村两委班子人员兼任。自己要用主要精力发展自己,很难专注于发展经营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力不从心。同时,长期以来,各级对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求有多、激励少,现实中往往出现短期行为。一些村干部只顾村级组织的日常开支,不管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经营管理经验不多。主要是对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经营经验缺乏。有些拥有一定经营性资产、经营性收入比较稳定的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无所作为。条件差的更是感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长、见效慢,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在“造血”与“输血”上选择了后者,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救了一时之急却难解长远之难。

(六)经济组织运行不全。在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大部分村把资金都用于公益事业建设,缺少资本积累,部分经济薄弱村连维持运转都有困难。同时,由于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不够健全、经济法人地位很难让市场认可,加上缺少有效抵押担保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很难从金融机构融到资金。

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结合牟定实际,以建好一个班子、纠正两个倾向、注重三个着力、强化四个落实、坚持五个原则、推进八个转型为抓手,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一)建好一个班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带头人,往往能抓出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建设一个好村子。我们将严把关口,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真正把那些眼界宽、能力强、素质好、呼声高的“能人”“贤人”选到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岗位上来。在村“两委”换届中,要加大村“两委”班子建设力度,按每村4—6名名额确定后备干部,建立起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库,强化适岗锻炼,提前压担培养;充分发挥“领头雁”培训优势,对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村小组长、全体党员、致富带头人的进行专门培训,不断增强致富带富能力。加大农村第一书记管理力度,切实发挥好引导、示范和协调作用,帮助所驻村理清思路、争取资源、拓宽路子,不断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转化提升步伐,真正做到“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脱钩”。

(二)纠正两个倾向。一是纠正账上有资金就算有集体经济的错误倾向。村集体经济是村里通过发展服务型产业、经营性产业获得的收益,并不是各级财政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二是纠正个别村“两委”主干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由谋取个人利益,损害村集体发展的倾向。要防止部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借发展集体经济的名义,发展个人产业,造成集体资源的流失,阻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确保“村支两委”说话办事有底气、有力量,真正成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

(四)强化四个落实。贫困村自然资源差、群众思想观念滞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更是难上加难,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多措并举、联动发力。一要落实思想。针对全县贫困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以及部分村干部不愿发展、不会发展、不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要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找准问题,研究思路、举措,引导基层干部破除“等、靠、要”思想,解决畏难情绪,树立敢闯、敢试的新观念,增强主动担当、主动发展的意识,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不断创新突破。二要落实规划。明确提出消除“空壳村”的目标,从项目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等多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结合每个贫困村实际,因地制宜,逐一制定规划。三要落实责任。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县乡村党组织抓基层党建项目,纳入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乡村三级要签订责任状,分解目标任务。同时,要将村干部经济待遇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挂钩,要建立绩酬相符的激励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四要落实典型。要加强宣传引导,注重选择一批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村,集中投放人力、财力、物力,加大培育力度,总结提炼经验,推动形成一批集体经济示范村和明星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五)坚持五个原则。思路决定出路,深入研究当前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客观规律,真正理清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一坚持因村制宜原则,谋思路、选路子、上项目都将综合考虑发展趋势、现有基础、现实可能等,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二坚持创新思路原则,不断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用开放的视野、整合的思维,大胆探索、务实创新;三坚持统筹发展原则,把农村民生改善与发展集体经济、现代农业发展、脱贫攻坚统筹考虑、一体推进;四坚持建管并重原则,进一步规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既开源又节流、既能建得好又能管得好。五坚持遵守法律原则,合情合理,合法合规。

(六)推进八个转型。牟定县发展集体经济要八个转型,结合牟定实际,一是转型产业带动。因村制宜、因地制宜,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兴办交易市场、专业合作社,协会,开展产、购、销、加工一条龙服务,拉长产业链条,将周围企业或产业优势转型为经济优势,增加集体收入。二是转型筑巢引凤。对人员密集地处交通要道、具有区位优势的村,采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出租租赁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三是转型资源开发。对具有水面、林地、荒山、荒沟、荒地、等“三荒”资源的村,村集体通过自主创业、合作开发、公开发包、对外出租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四是资产盘活。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认真核查闲置的校舍、厂房、工业用地等资产和征地补偿费、集体预留款、结余积累等闲置资金,通过承包、转租、拍卖、资产对换、年限抵债或理财、投资、入股等多种灵活方式,提高闲置资产利用率和资金的周转率,增加集体收入。五转型是股份经营。对集体资产、资金、土地、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相对集中的村,村集体选择项目参与入股经营、获得股份利润,增加集体收入。六是转型服务创收。村集体围绕群众生产生活,突出服务功能,成立专业合作社、民间文艺团体、“一站式缴费”服务点及综合服务中心等,为群众提供劳务信息、委托代理、设施维护、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各种微利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七是转型民俗旅游。对具有民俗民间文化、山水自然条件、历史人文资源、农特产品优势的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和服务,进一步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村落,开发农家乐、采摘园、度假村、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增加集体收入。八是转型联合发展。对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边远山区村,实行产业集聚、人口集中、集约开发,鼓励村与村联合发展,形成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共同发展,增加集体收入。

为加快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壮大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我局根据《关于开展贵州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有关事宜的通知》(黔财农发〔2016〕74号)文件精神,联系我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并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安排各开发县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根据调研资料显示,六枝特区木岗镇、岩脚镇、平寨镇50个行政村中,有集体经济村个数45个,无集体经济村的个数0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共1811.0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中,一万元以下的村数0个,一至百万元的村数41个,百至千万元的村数9个,千万元以上的村数0个,亿元以上的村数0个。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主要是征地收入提留,经营收入,政府拨入;主要支出主要是公共基础设施支出,群众困难补助及其他;集体经济经营的主要模式是组建互助基金和存放在金融机构。

(1)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偏少。平寨镇、木岗镇、岩脚镇50个行政村中,有41个行政村的收入都是一至一百万元,只有9个行政村的收入是百至千万元,发展极不平衡,村级收入偏低。

(2)从调查的过程中得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置较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通过土地承包,租赁经营的方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自然资源有限的开发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进一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对上级政策补助依赖性较为突出。依靠政府的拨入,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产生了“等、靠、要”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大部分村所报村集体经济收入与当年实际收入相差甚远的虚假情况。

(4)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实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确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征用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确分文不留。

(5)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委主要领导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

(6)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征地收入提留和政府拨入,很少有村级经营收入和集体资产入股分红。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大都是存放在金融机构和组建互助基金发展后劲不足,依靠政府的思想严重。

盘县民主镇大厂荫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709户,总人口2149人;村组干部17人,党员44人。耕地面积为5000亩,天然草场3000亩,是典型的纯农业村。该村传统农作物种植主要是玉米、小麦、大豆、油菜、土豆等;经济作物种植有茶叶、烤烟、核桃、板粟、葵花、水果等。有黑山羊养殖基地一个,饲养能繁母羊532只,存栏930只;有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有茶叶基地3000亩。2013年该村年人均纯收入为5000元。

该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缺”(缺资金、缺人才)、“一差”(农村基础设施差)和“两制约”(土地政策制约、规划制约)。

(1)该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严重不足。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缺乏新的增长点。村集体资产租赁,只有几百上千元收入;农户土地流转协调费因区位和配套服务的限制也只有100元/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固定的微薄收入很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2)基础设施条件差,部分种植生产有特色的村组因道路、引水等基础设施太差,交通不便,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并且很难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种植企业。村级有限的收入很难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基础设施不配套,成了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必要启动资金。一些村组在种植、养殖或其他副业生产方面具有优势,也在抓紧筹建农民自身的合作经济组织,但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

(4)土地征占带来的土地流转收益减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定的收益,但大部土地被城镇规划或工业占地征用后,村集体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收益呈逐年减少趋势。

(5)农业产业发展种植、养殖周期时间较长,农户在短时间难以获得收益,难以维持经营周转。

(6)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匮乏。村集体班子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在发展思路上难以形成一致决定,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和现代管理理念,外出培训机会太少,思想不开放,创新意识不足。

通过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农村集体化运动中诞生的,伴随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不断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为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农村生产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无钱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村级组织的组织功能,该办的事办不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无法履行。

因此,面对新形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现实所迫、发展所需,既势在必行、又大有可为,妥善解决好眼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刻不容缓:

一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集体投资办市场、商场,以场生财。二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

二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开发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针对“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农户的责任山以及长期失管荒芜的山地,通过规划,向农民返租,统一开发后重新承包给农户经营,获得发包收入。二是合股经营,通过水果蔬菜基地等项目开发,村与农户或投资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开发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重视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发展优良品种,开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三要盘活要素,培植发展后劲。

一是整活存量资产。对于闲置的办公楼、厂房、设备等集体资产,要积极整合,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经营,或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二是增加存款收益。对于村集体闲置货币资金数额较大的村,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与开户银行通过协议存款形式,适当上浮集体货币资产利率。也可采取适度购买国债等有价证券,或与经营稳定、信誉度高的资信企业融资获息等方式,多措并举增加资金收益。三是开发“四荒”资源。对于村集体统管或农户承包的荒山、荒水、荒地、荒滩等“四荒”资源,可鼓励经营管理能手、种养大户进行规模经营,或采取反租承包、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也可由村集体统一牵头,招商引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创办农业基地,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提高经营性资产效益。

三、要落实政策,加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一是强化项目支撑。国土、农业、财政、发改、交通、林业、水利等区直部门要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奖励资金。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信贷支持力度。二是鼓励结对帮扶。加大部门帮扶力度。区直部门要结合“千名干部万户行”、“创先争优”活动,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对联系村发展集体经济进行结对帮扶,指导、扶持其盘活集体资产。深入推进村企共建。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实现双赢,企业可与结对村合作开发,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其他配套设施。

四、要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发展活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动“三农”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是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对于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建议、应该采取的工作举措。在调研工作过程中,共走访了68个村,召开座谈会30多场次,访谈党员群众260多人,基本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及助推脱贫攻坚现状。

近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立足县情实际,紧盯瓶颈短板,积极主动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薄弱”难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和收入都有了很大的增长。

较多困境。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已实现年收入、积累存量“双破零”,其中年收入1-1000元的村47个、占14.6%,1001-10000元的村190个、占58.8%,10001-20000元的村36个、占11.1%,2万元以上的仅有50个,占总村数的15.5%;积累存量5万元以下的村达278个,占到了总村数的86%。

目建成后,可带动每村实现年收益5万元以上。

二是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抓手,推行“三变改革促动型”发展模式。以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水面、房屋、场地、设备等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排摸清理,并在严格遵循和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村级组织把11513亩村集体可经营性耕地、8927亩四荒地等资产资源,统一作价入股到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并将10907.3万元财政涉农资金和300万元村级集体可经营性资金、169.9万元农民资金量化为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支持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发展,年底分别按照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不低于股金的8%、6%和1.5%进行分红,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发展,已实现123个村集体收益114.6万元,平均每村0.93万元,带动1042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0.09万元以上,15454户群众实现了由农民向股民的转变。如八里铺镇沿川子村组建了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生物质燃料加工厂,采取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入股模式,估算村集体年收入6万元;新添镇梁家村实行“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混合入股模式,依托临洮平长现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乡村旅游优势,将梁家村1180亩盐碱地和农户耕地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入股到平长园区发展现代农业,采取保底收益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

三是以盘活资产资源为重点,推行“资源利用驱动型”发展模式。针对部分村资源挖掘、整合不到位,利用率低的问题,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充分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分类引导有集体资产的村对现有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土地、办公用房、厂房、校舍等集体资产,通过发包、租赁、出让等方式取得经营收入,已经盘活的持续扩大规模,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产资源利用效率。例如新添镇崖湾村,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地理条件,利用50亩蔬菜综合营销市场,村集体每年从市场管理费、仓储费中获得收益15万元;同时,崖湾村利用3355平米村级集体办公用房,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0.4万元,目前该村现有集体经济积累存量17万余元。再比如,洮阳镇南街村,依托区位优势,建成了辐射南部乡镇的南苑蔬菜、水果、鲜肉综合批发市场,通过收取承包费、铺面出租费,年可实现村级集体收入18万元;玉井镇白塔村利用220亩集体滩涂和闲置土地,通过出租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收益8.04万元。据统计,全县323个有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村中,有61个村主要通过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获得集体经济收入,占到了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的18.9%。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十五

按照上级安排部署,我乡组建调研小组,对全乡各村集体经济现状做了深入地调查与分析,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乡下辖13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共有4525户、12702人。乡域总面积12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844亩。,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48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416元,全乡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65.76万元,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实现5.06万元。

1、资源性收入。从全乡目前情况来看,发展集体经济的手段主要是依托资源优势,乡党委积极鼓励各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对村集体所有的林地、荒地、荒滩等资源进行有偿转让、承包、租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如天城村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将正义峡内的.集体土地承包给私人,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每年100980元。**村利用丰富的盐硝资源优势,()将村属企业租赁给私人经营,每年村级集体增收28万余元。

2、资产性收入。近年来,由于村委会建设标准提高,由于农村学校合并等原因,在农村出现了一些旧村村委会、校舍等闲置资产。各村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健全村级集体闲置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增加集体收入。红山村委会搬至闲置的红山小学,将原村委会租给青海变电工程队,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创收集体经济29000元。

3、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使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另一有效途径。花墙子村依托环境优势,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引进河西普天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鸡苗孵化及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三、今年的工作打算。

一是强化组织,为发展村级经济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完善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和发展村级股份合作制,抓好新建的新丰瓜菜专业合作社、众一公司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市河西普天公司养鸡专业合作社。引导村集体和农民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和产品联合等形式,采用领办、入股、出租等方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租、出让土地等措施,把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各自优势融为一体,公私结合,统分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一个新途径,在引导农民致富的同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三是严格监管,为发展村级经济提供可靠财务支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村要高度重视债务化解工作,既要加大债权清收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也要量力而行订立偿还计划,逐步化解村级债务。建议将当年化债率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列入农村工作考核,以引起各方面重视。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十六

残留量等一些主要指标还远远优于国家标准,这是我们对外宣传的一笔宝贵财富,必须牢牢扭住不放,有针对性地采取推销措施,大做文章,大力宣传。要重视发挥农村经纪人队伍的作用,充分利用他们联系广泛,消息灵通的独特优势,加强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营销能力。

二是在苹果文化内涵上狠下功夫。近年来,一些苹果生产发达的地区在挖掘苹果文化内涵上做大文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方面,我们也应狠下功夫,加大力度,融艺术于果品,赋予苹果以文化品质,提升苹果的价值。要挖掘地名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好“寿”文化与苹果生产相融合这篇文章,叫响“延年益寿”、“长寿之果”的口号。要积极引导果农通过贴字、贴花等形式,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书法苹果、剪纸苹果等,不断丰富果品的文化形式和内涵。

三是在突出生态特色上用足力量。当前,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接连发生,市场对绿色、安全、生态、有机农产品需求日益旺盛。因此,要突出我们自然环境好、污染少的优势,大打绿色生态牌,大力发展有机苹果,并以此带动永寿苹果向更高层次发展。要突出生态果园、有机果园建设,以实施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在全力推广“四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以省市级示范园为主,加快诱虫袋等生物防治先进技术的应用。同时,积极实施“果、畜、沼、窖、草”配套发展,确保有机肥肥源,提高果品有机质含量,使每一个生产流程都能体现出生态的特点。力争在2-3年内,全县苹果产业有质的飞跃,再上新台阶。

四是在提升果农市场意识上实现突破。大面积提高果园管理水平,首要的是解决市场意识方面的问题。从苹果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苹果产业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周期。因此,要教育引导果农,着眼长远,充分认识苹果在促进增收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市场,不能一出现价格下跌就挖树,而到了苹果价格上涨再栽树。特别是去年受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国外消费市场疲软,果汁出口受限,落果价格跌倒了历史最低点,远远低于预期情况下,要积极引导群众客观分析市场行情,增强发展苹果生产的信心,同时,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提高果品品质才是增收致富的关键,从而自觉地走以质取胜之路。

五是在搭建发展平台上多想办法。产业发展最终要实现和市场的对接,衔接越紧密,发展就越快。从我县实际来看,需要搭建好两个对接平台。一要建立专业果品销售市场,以小市场对接全国的大市场。在县城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果品批发市场,在每个乡镇建立1-2个二级果品交易市场。让每一个市场成为苹果产业信息交流中心、技术支持中心、批发销售中心。二要大力扶持果品协会和苹果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给予一些果业合作社、果品协会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让他们很好地发挥作用,把更多的果农组织起来,更好实现果农与市场对接,从而让果农得到更大更多的实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村集体经济调研报告篇十七

(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基本情况。乡地处华蓥山中段,位于区东部,距离城区16公里。川陕公路、襄渝铁路纵贯全乡。本乡东接达州市大竹县,南与区龙滩乡相邻;西与区观阁镇、广兴镇接壤,北靠渠县。全乡面积46.2平方公里,人口13575人。全乡13个行政村目前仅村、村两个村存在集体经济收入,共计25500元,平均每村1961元。有收入的村3个,占总村数的23%;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村2个,收入在5000元至10000元的村0个,收入1000元至5000的村1个。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全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资源承包、从企业收取公路维修费取得集体经济收入。

村:出租10亩塘堰一口,租期5年,每年取得村集体经济收入元。

村:出租闲置空地900亩,租期5年,每年取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3500元。

村:收取煤矿村村级公路损坏维护费用10000元。

(三)村级集体资产现状。截止20,全乡各村集体资产总额约为5万元,主要为村级活动室、远程教育设备、电脑、电视等固定资产,货币资产因维修办公室、办公经费开支、垫支保险费用等基本用完。

(四)村级集体债务状况。全乡13个行政村目前有2个村负债,总计负债36000元。村因垫付社长工资负债21000元;村集体资金2000元因日常办公经费开支目前已没有剩余;村集体资金10000元因维修公路目前没有剩余;村集体资金13500元因业主搞开发占用农民土地,已全部拨付群众,此外,因维修村级公路滑坡负债15000元。

(一)集体收入开支入不敷出。全乡13个行政村除极个别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外,绝大部分村都没有集体收入,全靠上级拨款维持日常开支,部分村只能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办公经费维持日常运转,无力兴办公益事业,也无力增加村民福利,更无力发展创收实体,全乡收不抵支的村占绝大多数。

(二)主要收入增量不足。土地收益成为村集体的主要收入。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靠土地取得的收入为15500元,占全乡集体经济收入的60.8%,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乏力。

(三)收入来源途径单一。村级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村办企业破产,集体资源开发力度小是目前全乡各村存在的普遍状况。仅有的集体经济收入也只是靠出租土地资源的方式取得,收入来源单一且集体收入低。

多年来,集体经济始终处于低落状态,主要是受思想观念、创业意识和生产资源的影响,使集体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严重地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积累。

一是村级领导班子素质不高,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合理。有的长期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有的村干部一提及发展,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很好地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

二是集体资金积累来源渠道单一,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积累为负数,集体全部收入几乎仅来源于少数的机动地。除利用土地资源为集体增收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增收渠道。

三是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如、五星、内槽、等村地处华蓥山区,林地资源异常丰富,村干部未能充分把握资源优势引领群众致富。

四是非生产性支出过大,财务管理不严。部分村干部乱支滥用,管理上有漏洞,导致集体积累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个别村集体账目混乱,常年未向群众公开账目,在工作中甚至存在挪用集体资金支付党报党刊的情况。

五是产业带动无助集体经济发展。部分村除传统的种养殖业外,大力发展了特色产业,如五星村万亩油牡丹种植、村千亩茶叶基地、内槽村百头山羊养殖,发展势头良好,为业主和群众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集体经济从中受益甚微,甚至没有受益。有的村虽然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但没有规范化运作,没有形成集约化经营,村集体也没有参与其中,更没有任何受益。

(一)科学定位增收路径。

1.盘活现有集体资源。摸清村集体现有耕地、林地、荒地、矿山、山坪塘和闲置校舍等存量资产资源,明晰产权、完善产权有偿使用形式,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统一开发利用。

2.积极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鼓励村级集体建立土地托管平台,通过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多年荒芜的耕地、林地、果园等,实行托管经营;同时,积极参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3.开发乡村特色观光旅游。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依托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现代化农业生产,积极开发特色“农家乐”、生态休闲、观光采摘、民俗文化等旅游项目,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的资源开发收入和服务经营收入。如村海拔高,森林覆盖率高,可引进业主开发休闲度假山庄、打猎场、滑草场等旅游项目,增加集体收入。

4.增强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村集体用好用活现行政策,以集体土地入股包装项目进行招商,引进业主兴办实体经济,与业主共同享受经济利益,扩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申请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生产、经营性用房或设施,出租给业主,获取比较高的收益。如车坝村高粱种植面积已形成规模,可引进业主发展酿酒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二)优化配置扶持政策。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区乡两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设立不少于20万元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担保贴息或其他补助。区乡两级现代农业产业扶持资金要保持每年5%的递增速度,用于奖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现代农业。

2.加大土地支持力度。充分盘活现有存量土地资源,用好用活相关土地政策。通过土地调型整理过程中产生的土地增量和非农用地指标收益按照不少于10%的比例返还村级组织,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3.加大部门扶持力度。区乡两级有关部门要在人财物方面加强对各村的帮扶力度,既要在资金、技术、物资方面给予村集体帮助,又要在产业发展、村办企业等方面加强指导,实现“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变,提升村集体自主致富增收的能力。

4.加大金融支撑力度。乡镇金融机构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项目要优先提供金融服务,要加强涉农信贷和保险协作配合,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形式,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把扶持村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为信贷支持重点,切实加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撑扶持力度。

(三)严格落实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技站、经发办、财政所等站所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推动集体经济壮大工作落实。村级党组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以人为本,必须着眼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注意从文化程度高、经营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

2.强化财务管理。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管机制,继续采取“村帐乡管”的办法。成立以群众代表为主的民主理财小组,对集体经济组织日常运营、财务收支等工作进行监督。规范村级集体收入的开支范围,严格资金使用审批程序。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实现财务公开,严格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的内容。

3.严格考核奖惩。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乡镇对各村年度考核的内容,与村干部任用、奖惩等直接挂钩。按年度细化目标考核任务,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村进行奖励,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村给予适当处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