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实用10篇)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11:18:03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实用10篇)
时间:2023-12-08 11:18:03     小编:书香墨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篇一

翻开这本书,导言中的一个问题就让我不知如何回答了,5岁的安东尼向妈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我当时就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大致是这样解释的:当我们的两眼注视一个物体时,左眼可以看到图像的略偏左侧,右眼可以看到图像的略偏右侧,因为两眼有间距,因此两个图像并不完全相同,不能完全重合。这样视觉图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合成、判别,使物体产生了空间的深度感,有了立体感,这就是立体视,然后我们看到的物体就成了一个立体的图像了。

其实这个现象很普遍的,可是成人往往觉得理所当然,不会去思考原因,但是孩子对很多事物都很好奇,尤其是中班的孩子,他们总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不会去否定孩子的提问,但类似这样的问题,我如果用网上的理论告诉幼儿我不能保证孩子一定能懂。因此,有时不得不承认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也不得不承认我没有孩子会提问,因为孩子的想法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这本说道出了“倾听幼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告诉我们如何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去创设对话环境,去收集对话的内容,去解读对话背后的意义等等,从而帮助教师在对话中更加了解我们的孩子,更好地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做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篇二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提到了很多维度的对话,阐述了对话的意义和运用。如对话让学习者投入、对话能帮助教师、对话对学习是重要的,创造对话的时机、一日对话活动安排、对话需要的氛围、促进对话、收集对话、解读对话、倾听处于语言发展中的儿童、有目的的运用对话等等等等。

书中每个章节阐述一个教育观点,如第一章讨论了学习理论以及通过对话帮助儿童学习的方式;第二章阐述了开发儿童思维、支持儿童学习的对话的特征和类型。第三章讨论了学习环境和课程设计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和故事,探讨了教师在促进儿童对话中的作用;第五章详细介绍了一些结构和策略,我们可以使用它们去记录儿童的声音以进行解读和计划;第六章介绍了解儿童对话、理解儿童产生的想法的策略;第七章讨论了怎样倾听语言尚在发展中的儿童;第八章讨论了一些利用对话的方法。

读了之后,真的是开拓了思路,引发了思考。阅读时在不断理解书中传达的理念的同时,我还不自觉地将它们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融合,在脑海中积极地找到相通的契合点,汲取有价值的理念,并努力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一些有用的理念和做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理论不只是被阅读、被讨论的,而是要成为栩栩如生的现实,教师应该将其与他们环境中发生的学习相联系,不是将理论和研究作为终点,而是作为发展自身对学习认识的起点。简单的说就是,学习了就要有意识地的、有目的地去实施和运用。《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探讨了师幼之间谈话的艺术,也成为了一部具有着很高艺术性的幼儿教育手册,不论是广大教师与家长,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以及亲子对话时都可以从中获得可贵的参考和借鉴,应该好好推广和利用起来,它可以服务于教育者,最终更为儿童所受益。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篇三

暑假是教师放松身心,充分享受假期生活的好日子,同时也是充电的最佳时期,《老师,你在听吗?》一书就是我在假期中阅读的。书中第四章讲到了“听”与“倾听”是有区别的,教师不仅要听其声音还要听其意,要用心灵倾听,不能做表面“文章”,要耐心付出时间和理解幼儿的语言,和幼儿在一起的时候,要给他们时间去形成、创造自己的语言,并分享他们的想法。

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才能更好的伴随幼儿共同成长。倾听是人类的本能,通过倾听来接受外界的信息,通过倾听来了解这个世界,幼儿就是在倾听中渐渐成长起来的,幼儿喜欢表达,是因为他学会了倾听,通过倾听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怎样去表达,表达后很想得到老师及家人的鼓励和表扬,所以,幼儿是在倾听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我们面对的就是3—6岁的孩子,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顾及他人,不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也不会吸纳别人的意见,更不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这就是幼儿的个体差异。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然而,在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教师真心的倾听与有效的沟通陪伴其共同成长。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真诚的对话。

在幼儿园里,有些教师可能认为孩子只要听话就可以,还用专门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吗?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能懂多少?不下一番工夫是很难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愿意向老师倾诉。聪明的教师应该注意给孩子创造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表达或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对孩子来说,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种放松,因为无论是忧愁还是欢喜,都有人与他分担,与他分享。

很多时候我们重视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却往往忽视了自身倾听习惯的养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面对幼儿的语言和心声,我们有时会摆出一副倾听的姿态,却连一只耳朵也未打开,无视幼儿心声,更谈不上让幼儿的`心声在自己的内心激起任何涟漪。作一名优秀的倾听者,我们必须在认真、真诚倾听幼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想法进行理解,而后加以筛选、综合、评判由此做出的相应回应,这就是反馈倾听,反馈能使教师在发现幼儿问题的时候及时指导幼儿改进,使幼儿的错误行为在第一时间里得到纠正,使幼儿优点得以发扬,同时,也让教师自己净化了心灵,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技能,促进自身人格品质的发展,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态度。

幼儿教师对儿童的倾听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接纳。教师关注幼儿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敞开心扉倾听幼儿的心声,让倾听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态度。我们要府下身来,平视他的眼睛,深观他的内心,理解他的发泄,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理解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你们又捣乱了”“真烦人,怎么这么多话”“不许搞破坏啦”等责骂声,那肯定是老师在训斥犯错误的孩子。而结果呢,老师满脸怒容,孩子则是满脸恐惧,自信也逐渐消失。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往往好胜心强,好表现自己。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小题大做”,这就来自于尊重和幼儿有关的每一件事。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述,无论他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都不要打断她,更不要急于给孩子肯定和否定,因为孩子想象和现实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要认为孩子说的话有些是谎话,我们要在倾听的同时多鼓励孩子想说,敢说,愿意说,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倾听与表达的能力。

走进童心世界,倾听花开的声音。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反省自己,不断改变自己,不断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孩子才会真正地信任你、喜欢你,让你成为他们的引路人。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篇四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教师在最为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儿童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美国教育家拉瓦特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总是精心设计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幼儿来回答、解释,并通过他们的回答,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情况。然而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同样的情境,如果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或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提出,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会完全不同。

翻开《老师,你在听吗?》第四章“促进对话”环节中指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书中讲到“提问在引导对话中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一些提问会引出更多有创造性的想法以供分享。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揭示儿童的想法,而不是加强教师已有的思想或检验儿童习得了多少知识”。所以我们应学会提问,且要提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封闭性问题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让儿童形成一种固定想法,答案由发问者掌握,不需要人们给出回应。我们应该意识到封闭性问题可能正不知不觉地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或者是让孩子把别人的观点当做自己的,当成人希望儿童以成人方式思考时,教师是在直接教儿童说话。因此,我们应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去寻找一个固定正确的答案,而是去揭示儿童的想法。

提问本身是一个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其次,要学会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或不完善的答案。再有,我们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使幼儿能从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并不断积累相关经验。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篇五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的,为什么对话对学习是最重要的呢?因为它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书中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话,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学习的潜力。我们老师要重视与儿童的对话,倾听儿童的想法,注意对话的技巧。教师与儿童的对话是为了拓宽儿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师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与”儿童对话之间的区别,也是“封闭式”谈话和“开放式”谈话的区别。与儿童对话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要带给儿童什么?对话之后想想我们进行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除了师幼对话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当儿童拥有机会和同伴交谈的时候,他们会发生多么丰富的社会性学习。在一次早值班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是我们班的两个孩子的对话。

幼1:昨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了,幼2:我也去过动物园的。幼1:你有没有看到大河马?幼2:我看到的,我还看到长颈鹿呢。幼1:动物园里有好多动物,你说大老虎会咬人吗?幼2:不会的,我爸爸说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大老虎不会随便咬人的。在这个对话中,孩子们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引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乐意在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朋友来说是重要的。

师幼对话、幼幼对话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我们教师自身而言,要想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科研能力,一个人单打独斗尝试新想法,是比较困难的、比较局限的做法,通过和同事对话,可以从其他的视角拓宽你自身的理解。正如我们承认同伴对话对于儿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样,就像丽莎波曼女士说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众人智慧促学习”。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篇六

《老师,你在听吗?》是一本实践指导性很强的著作,还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民主教育的理念和思索,探讨了师幼之间谈话的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老师经常采用问答式与幼儿交流,提问质量的高低对幼儿思维及语言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我们都知道应该尽量避免提“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更能挖掘孩子们的想法,在学习了《老师,你在听吗?》一书后,让我对教师的'提问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而不是加强教师已有的思想或检验儿童习得了多少知识。

其次,提问的种类包括四种:开放性问题、深入探究儿童思维的问题、澄清和聚焦想法的问题、联系儿童经验或想法的问题。

就提问的“开放性”而言,书中第二章有一个关于“马”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什么动物?它是什么颜色的?你还能看见另外一种颜色吗?”这些问题虽不是选择性的,但它们也是封闭式的,因为这样的谈话没有试图去发现儿童的先前知识和经验,相对比较局限。同样关于“马”的提问:这里发生了什么?还有呢?那会怎么样?爸爸怎么抓住马的?这些开放式问题帮助儿童拓展思考,有利于教师发现儿童想象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运用已有经验的能力以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由此,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教学经历,在一个创想性美术活动《花伞变形记》的讲评、展示环节。孩子们陆续将自己的变形好的花伞布置在展示区内。首先我请了愿意主动介绍自己作品的孩子“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你是怎么设计的?”。还提了“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小作品还有什么补充的吗?”等问题。最后针对画面在布局、色彩或者创想方面稍有欠缺的作品,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幅画,如果请你再来画一画,补一补,你会怎么画?”发挥其他小朋友们集体的智慧,帮助小作者了解到不足,争取下次画得更好。我并没有直接用“你觉得这幅画好不好”“对不对”等封闭式的问题,这样既打消了小作者绘画的积极性,评价的孩子也只能用“好”、“不好”等来回答。

提问在引导对话中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在今后我会更加注意提问的艺术性与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加强与幼儿的沟通,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篇七

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这一书是出自美国。书中美国五岁的安东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只看到一个东西?”可见幼儿的求知欲并不局限与幼儿园里所教的课程,他们并不是都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美国自由、开放的幼儿园都尚且不能给幼儿的好奇心提供支持,无法使幼儿从幼儿园的经验中有所收获、产生兴奋感。我们中国的幼儿园更不用说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己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篇八

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这一书是出自美国。书中美国五岁的安东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只看到一个东西?”可见幼儿的求知欲并不局限与幼儿园里所教的课程,他们并不是都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美国自由、开放的幼儿园都尚且不能给幼儿的好奇心提供支持,无法使幼儿从幼儿园的经验中有所收获、产生兴奋感。我们中国的幼儿园更不用说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篇九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教师在最为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儿童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美国教育家拉瓦特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总是精心设计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幼儿来回答、解释,并通过他们的回答,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情况。然而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同样的情境,如果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或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提出,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会完全不同。

翻开《老师,你在听吗?》第四章“促进对话”环节中指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书中讲到“提问在引导对话中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一些提问会引出更多有创造性的想法以供分享。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揭示儿童的想法,而不是加强教师已有的思想或检验儿童习得了多少知识”。所以我们应学会提问,且要提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封闭性问题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让儿童形成一种固定想法,答案由发问者掌握,不需要人们给出回应。我们应该意识到封闭性问题可能正不知不觉地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或者是让孩子把别人的观点当做自己的,当成人希望儿童以成人方式思考时,教师是在直接教儿童说话。因此,我们应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去寻找一个固定正确的答案,而是去揭示儿童的想法。

提问本身是一个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其次,要学会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或不完善的答案。再有,我们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使幼儿能从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并不断积累相关经验。

要提好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分析,才能有不断进步和完善的机会。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篇十

《城厢镇幼教中心梅园幼儿园张瑶《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什么是倾听呢?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而在幼儿园,倾听是幼儿学习与他人交谈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能力,它是幼儿学会谈话的第一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也就是说,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在当今的社会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手中的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就是一个个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家长们认为,只要是正常的人,其听力是先天具备的,不必刻意去培养。但滑稽的是大人在乎听孩子的要求,孩子们却不重视孩子是否在听大人的要求,而一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总是大声训斥孩子使幼儿失去倾听的欲望、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幼儿具有不良的倾听习惯。表现为:幼儿不能安静的倾听、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不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爱插嘴;教师在上课提问时,有的'幼儿只顾自己举手,想着自己的答案,没有听同伴回答;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表现自己而打断别人的话;还有的环顾四处或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等。因此,“学会倾听”成为了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了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倾听对方讲话”,而学前期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倾听能力的最佳期,因此我们要利用一些机会培养孩子们的倾听习惯。如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其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利用“听辨错误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说“玉米棒结在地下,葡萄结在树上”等错误语句,让孩子倾听后,挑出毛病并纠正: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让妈妈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爸爸,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让我共同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