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清西陵导游词(汇总16篇)

清西陵导游词(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3:11:05
清西陵导游词(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6 03:11:05     小编:碧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清西陵导游词篇一

1938年,一伙不明身份的军人盗掘了崇陵地宫,1980年由政府将其清理并对外开放。虽然崇陵地宫没有乾隆的裕陵地宫那样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但它却成为研究晚清皇帝陵寝地宫规制的实物见证。

昌西陵。

在清西陵境内共有三座皇后陵,分别为泰东陵、昌西陵和慕东陵,其中泰东陵,无论从规模、规制上都是清代后陵中的姣姣者,而昌西陵在这些方面却无法与之媲美,但它却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古建筑中只有两处回音壁,一处是天坛,而另一处以是昌西陵。

昌西陵始建于1851年,完工于1853年,内葬嘉庆的孝和睿皇后,清朝从康熙初期开始,皇后薨于皇帝之后,便另选陵址,不再合葬帝陵地宫,而且陵寝不再另立陵名,而按皇帝陵寝所处方位而定,因其陵寝在昌陵西侧,所以定陵名为昌西陵。

与其它皇后陵寝比起来,昌西陵的规制大为缩减。主要裁撤了方城明楼,缩减了隆恩殿和配殿的规制,隆恩殿由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改为单檐歇山,面阔五间,并裁撤了大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不设丹陛石,配殿由五间改为三间。隆恩门也由五间改为三间,陵寝门的两个角门由带门楼改为随墙门,与妃园寝的园寝门一样。

尽管昌西陵规制大为缩减,较前代皇后陵大为逊色,但也有其独特和值得称道的地方。

昌西陵有回音壁。和其它陵寝一样,昌西陵后围墙也是弧形墙在陵寝建筑中叫罗圈墙,就可听到很大的回声,其形式和原理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一样,因此人们把昌西陵的罗圈墙也称作回音壁。

除回音壁以外,这里还有一块回音石,那就是宝顶前面倒数第七块条石。站在这块石头上讲话,就能听到比原声大十倍或数十倍的回声,所以人们称它为回音石,这种奇特的回音壁和回音石现象的出现,是声学原理和古代建筑形式的巧合。声波的波长肯定小于围墙半径,声波以束状沿墙连续反射前进,使声音像打电话般清晰地传到对方耳中。

正是由于昌西陵的独到的建筑风格,使它对游人产生了无可替代的魅力,同时也对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不难看出,清西陵是一部清朝历史的写照,体现了中国历代帝王陵寝的最高水准,更是一部精美的艺术杰作,座座陵寝都反映出清朝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和风水文化。成为自然环境与陵寝建筑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旅游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合作,请您留下宝贵的意见,真诚的欢迎您的再次光临,祝大家归途愉快,再见!

5

页,当前第。

5

1

2

3

4

5

清西陵导游词篇二

西陵峡世外桃源所处位置为西陵峡口南津关,原名桃花村,是长江与下牢溪的交汇处,为三峡的咽喉之地,与葛洲坝隔江相望,现景区由白马洞、巴人部落、桃花村三大景点构成。世外桃源占地130亩,种植桃花52品种,一共8000株桃树。其中五彩桃、日月桃、绯桃、人面桃和碧桃最为出名。桃花花期前后错落,以野生桃开花最早,依此是自生桃、果桃、观花桃,呈此起彼伏之势。世外桃源是宜昌市乃至华中地区唯一以收集、保存桃花品种资源多样性为基础,以桃花品种与桃花文化结合,为人们认识,了解桃花丰富的物种资源的景区。

相传,公元前一世纪中期,西汉元帝时,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王昭君应选入宫,乘船自长江三峡而下,在南津关弃船,换乘龙凤驿车北上。桃树满山,桃花盛开,王昭君被这里秀美景色所吸引,在世外桃源游玩数日后才北上。故世外桃源又名“昭君园”。世外桃源景区依山傍水,怪石峥嵘,自1989年对外开放以来,现已建成了思乡桥、昭君池、昭君渡、三花园、白马洞、巴人部落等23处景点,以春观桃花、樱花、鹃花,夏吃仙果,秋赏桂花为主要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白马洞:《东湖县志》记载:白马穴在县北三十里,曾有白马出穴食,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曾出此穴,相去数千里,白马洞因此而得名。白马洞内广布着石灰岩等碳酸盐类岩石,在大量的雨水降落后,雨水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地对岩石进行溶蚀和侵蚀,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了由许多形态各异,造型独特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洞中有洞,石笋林立,钟乳高悬,千姿百态,俨然一座地下溶洞博物馆。洞室全长2100米,其中入口分别由200米的水路和1800米的陆路组成,游客可乘坐小木船进入。

巴人部落:诞生在三峡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被当地人称为土著部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时间以打猎为生。世外桃源的土人乃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主要靠打猎为生,过着原始的生活。三花园:三花园内种植着52个品种的桃花以及8000棵桃树,另外还有樱花和紫薇花,故称三花园。

旅游信息:交通信息:在宜昌东站步行至桔城路站,坐105路在峡州宾馆下,坐10路公交旅游专线能到达世外桃源景点,每半小时一趟。

门票信息:78元/人。

儿童票:身高1.2m以下免票,1.2m以上学生凭证件购优惠票;老人票60岁以上持身份证证购优惠票。

2014年西陵峡世外桃源正式与三游洞、快乐谷、三峡猴溪、财神谷等景点归并到西陵峡风景名胜区,可购买套票形式游玩。

清西陵导游词篇三

现在您前往的是昌西陵。昌西陵埋葬着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昌西陵是在咸丰元年,也就是公元1851年建的,在咸丰二年,也就是1852年完工。清朝从康熙初期开始,皇后死于皇帝之后,便另选陵址,不再与皇帝合葬,而且陵寝不再另立陵名,按皇帝陵寝所处方位而定。因其陵寝在昌陵西侧,所以定名为昌西陵。这里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跟我一起看一下吧!

诶,这位孝和睿皇后,可是清皇后生涯中最长的一位。孝和睿皇后出身在显赫的钮祜禄氏家族。钮祜禄氏家族是清代的名望大族,最早居住在长白山一带。由于钮祜禄氏家族的显赫地位,清代先后就有过六位钮祜禄氏皇后。孝和睿皇后就是其中一位。孝和睿皇后是额亦都的六世孙女,他的父亲,额亦都的五世孙恭阿拉曾官至礼部尚书,被封为一等侯。

钮祜禄氏在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1776年十月十日出生的,她比嘉庆皇帝小十六岁。在嘉庆做嘉亲王时,乾隆就将钮祜禄氏指配给他,封为侧福晋,侍奉嘉亲王于王府。嘉庆登基后,在册封孝淑皇后喜塔腊氏的同时,册封钮祜禄氏为贵妃,也是当时册封的唯一的一位贵妃。她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不仅是名门之后,而且秉性“柔嘉”,行为“淑慎”,辅佐治理内宫。嘉庆二年,也就是1797年五月,钮祜禄氏被册封为皇贵妃,掌管中宫,代行皇后职权,但直至嘉庆六年,也就是1801年四月她才被册立为皇后。

从1801年四月钮祜禄氏被册立为皇后,至1820年嘉庆皇帝驾崩,钮祜禄氏做了19年零3个月的皇后。如果从1797年五月代行皇后职权算起,她的皇后生涯就有23年那么久,是清朝二十七位皇后中,皇后生涯最长的一位。

钮祜禄氏还度过29年的皇太后生涯,在道光二十九年也就是1849年12月11日去世,享年74岁,是一位高寿的皇后。钮祜禄氏去世后,被尊为孝和睿皇后,其谥号全称是: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应天熙圣睿皇后。在咸丰三年,即1853年2月16日葬入昌西陵。

来,我们看看昌西陵的建筑,它既不像泰东陵那样宏伟富丽,也不如慈禧太后的定东陵那样豪华奢侈,它近似于道光皇帝慕陵那种典雅风格。隆恩门以内的建筑,从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与其他皇后陵寝比起来,昌西陵的规制大为缩减。裁撤了方城明楼,于方台上直接建圆坟。缩减了隆恩殿和配殿的规制,隆恩殿由重檐歇山顶改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并裁撤了大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不设丹陛石,配殿由五间改为三间。隆恩门也由五间改为三间,陵寝门的2个角门由带门楼改为随墙门,与妃子园寝的园寝门形制相同。尽管昌西陵的规制大为缩减,较前代各后陵大为逊色,但也有其独特和值得称道的地方。

好了,您现在可以自行参观昌西陵。

清西陵导游词篇四

各位游客朋友们,在石牌坊东侧,陵区风水墙之外,有一座规制独特,自成体系的陵墓,它就是昭西陵,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我们知道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生于1613年,死于1687年,享年75岁。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福临继位后尊其为皇太后。玄烨登极,尊她为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三朝,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在清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史学家誉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几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太后下嫁”。据说,皇太极死后,年轻的孝庄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竟不顾太后之尊,下嫁给她的小叔子,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自绝于前夫皇太极,所以不能附葬昭陵而玷污先皇的“万年吉地”,更因后世天子对其不守妇道深恶痛绝,就将其葬在东陵风水墙外,罚其为后代儿孙看大门,当门卫。

另一种说法则是有着迷信传说的色彩了。据说当时杠夫抬着孝庄文皇后的棺椁浩浩荡荡的从北京出发去往辽宁的昭陵,也就是孝庄文皇后的丈夫皇太极的陵寝。在送葬队伍途径遵化清东陵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孝庄皇太后的棺椁突然加重,136个杠夫竟然被生生的压着抬不动,当时负责的官员决定稍作休整后再继续行进。当杠夫休息完毕后再抬棺椁的时候,竟然发现孝庄皇太后的棺椁就像长在地里面一样,纹丝不动。当时领头人才发觉不对劲,马上快马加鞭回京报告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听到后一时也难以决断,疲劳不已,便趴在龙案上睡着了。在睡梦中康熙皇帝梦见了自己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此时的孝庄皇太后慈祥的对康熙说:“我今日棺椁下落之处就是我的陵寝所在地。”康熙被惊醒后发现是祖母托梦,便命人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侧修建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以上的说法都不同程度的带有野史传说的色彩,只能当个故事听听,不可以当做正史来看待。按照满族一直的传统,在丈夫去世后,嫂子是可以嫁给小叔子的,只是在清朝入关之后收汉文化的影响之后才发生转变,因此,就算是“太后下嫁”,也是合乎传统的并不会成为阻止孝庄太后葬入清东陵的理由;另一方面,就算“太后下嫁”不合礼制,这也是清朝皇室的家丑,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因此,清朝只会想方设法遮丑,而不是光明正大的进行惩罚,因此以上的说法都没有历史根据。

那究竟孝庄文皇后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么呢?因为顺治皇帝已经先于孝庄在清东陵的中心位置建造了孝陵,无论将孝庄葬在陵区之内任何地点,都卑于孝陵,与其辈分不相适宜。最后康熙皇帝只得将大红门外东侧定为孝庄的临时安葬地,并建造了暂安奉殿,临时停放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康熙一生都没有解决孝庄的建陵问题。雍正皇帝即位以后,认为自孝庄文皇后暂安在清东陵大红门外以来,国运昌盛,皇帝子孙繁衍,说明暂安奉殿确实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将孝庄的棺椁葬入地宫。

第三,大红门东侧地势较高,土质好,而且居于左边,位置尊贵。后代儿孙来清东陵谒陵祭祖都要最先拜见这位辈份最高的一国之母。

以上三点解释才不失历史的公正。而皇太极的陵称昭陵,因孝庄的陵寝在昭陵以西,所以称昭西陵。

与清东陵其他陵寝相比较,昭西陵有许多独特之处,一是隆恩殿为重檐庑殿顶式的建筑,这与其他陵寝是有区别的。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制中等级最高的,在清东陵中,只有大红门采用了单檐庑殿顶,其他建筑均采用的歇山顶或其他级别较低的建制;第二点不同之处就是昭西陵有内外两道围墙;三是三座门建在大殿前;四是没有马槽沟和各种桥涵。

清西陵导游词篇五

女士们、先生们:

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有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拜谒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材料。”

清西陵导游词篇六

西陵峡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历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而闻名。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湖北西陵峡。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西陵峡,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00余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称)的西边,故叫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自上而下,共分4段:香溪宽谷,西陵峡上段宽谷,庙南宽谷,西陵峡下段峡谷。沿江有巴东、秭归、宜昌3座城市。

西陵峡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北岸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南岸有“灯影峡”等。

西陵峡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历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而闻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对川江航道的多年治理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建成后,水势已趋于平缓,然绮丽景观如旧。

“秭归胜迹溯源长,峡到西陵气混茫。屈子衣冠犹有冢,明妃脂粉尚流香。兵书宝剑存形似,马肺牛肝说寇狂。三斗坪前今日过,他年水坝起高墙。唐僧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峡进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已归东土清凉界,应惩西天火焰游。五十年来天地改,浑如一梦下荆州”。这是郭沫若在时隔五十年再游西陵峡后写下的《过西陵峡》这首诗,作于1961年。诗中描绘了西陵峡壮美的风光,囊括了峡中的著名景观。西陵峡因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西起巴东官渡口,东止宜昌南津关,全长120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也是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峡段,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为此留下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名句。

西陵峡分为四段:香溪宽谷、西陵上段峡谷、庙南宽谷和西陵峡段峡谷。其中香溪宽谷长约45千米,谷中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等名景,庙南宽谷长约33千米,谷中有灯影峡、黄牛峡等名景。峡内风光明丽,雄伟壮观,两岸峰峦高耸,夹江壁立,峻岭悬崖横空,奇石嶙峋,飞泉垂练,苍藤古树,翳天蔽日。

西陵峡中的宜昌段,西起秭归香溪,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76千米,这里山奇水秀,峡中有峡,峡峡相连,尤其是号称“西陵四峡”的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更是风光奇异,声明远播。

灯影峡位于湖北宜昌县西南部,长江三峡西陵峡石牌以西。因峡东南岸象鼻山头屹立着两块奇石,形似《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师徒二人。每当晚霞透射峰顶时,由远处望去,似灯影摇曳,故名灯影峡。灯影峡又名明月峡、扇子峡,是因峡内岩壁多呈银白色,宛如明月,故名明月峡;因南岸扇子岩重山壁立如扇,故名扇子峡。

长江东流至此折向南流,峡谷呈南北向弯月形。上起南沱,下至石牌,长8公里,峡谷相对高度500-600米。峡内石灰岩结构,形成陡崖峭壁,奇峰异石遍布林立。北岸峡壁石灰岩页岩平台的接触带,清泉四溢,从陡壁跌落,形成许多飞流直下的瀑布,景象万千,蔚为壮观,素有“无峰非峭壁,有水尽飞泉”之说。沿江两岸植物资源丰富,山麓缓坡处多柑桔林,山背后的金刚山,为名茶“金刚银针”的产地。

兵书宝剑峡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西段,湖北省秭归县境内。西起香溪河口,东止新滩。长约5千米,江面最窄处近100米,沿岸岩壁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因峡北岸崖壁石缝中有古岩棺葬的匣状遗物,形似书卷,相传是诸葛亮藏的兵书,其下有一块巨石直立似剑,插入江中,传说是诸葛亮藏的宝剑,故名兵书宝峡。又因“书卷”其色似铁,又名铁棺峡。传说诸葛亮曾经在此驻兵屯粮,亦称米仓峡。

仅60余米,逆水船需绞拉过滩。沿岸奇峰绵延竞拔,绝壁千寻。缓坡处多茂密的柑桔林。境内有屈原大夫祠、太公钓鱼石、玉虚洞、月亮洞等著名景点。

牛肝马肺峡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西段,湖北秭归县境内。为西陵峡中著名的险滩之一。因北岸岩壁有两团四、五块赫黄色岩石重叠下垂,一块形如牛肝,一块状似马肺,故名牛肝马肺峡。此峡处于新滩和庙河之间,长9.5千米。江面最窄处约百米,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峡中峭壁对峙,奇峰突兀,岩壁间飞瀑高悬,林木葱郁。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马肺”下半部被英国军舰枪炮轰缺。因此郭沫若在《过西陵峡二首》诗中道:“兵书宝剑存形似,牛肝马肺说寇狂”,饱含侵略者的愤慨之情。

崆岭峡位于长江西陵峡西段偏中,湖北省秭归、宜昌两县交界处。崆岭,原名崆,是一种有窗户的船。空聆就是空船。据《史记》记载,因江流湍急,舟行困难,此峡有俗语说:“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之称。比起水位急滩青滩和泄滩,崆岭滩更为凶险,是江上的“瓶子口”。由于航道狭窄,水势又急,因此每当有船至此,“必空其聆,方可上下”,故名空聆。峡名据此意传为崆岭峡。

此段长2.5千米,江面最窄处约200米。峡中峰峦迭秀,屹立在峡江南北,高出江面千米以上,千姿百态,引人入胜。从前滩多激流,礁石林立,有名的险滩即有“二十四珠”。清光绪二十六年,德国“瑞生号”轮船触礁沉此。

崆岭峡内有崆岭滩,峡以滩名。峡内有一小段又叫黄牛峡。因为岸边的一座山上有一块岩石酷似人牵黄牛,所以又叫黄牛山。峡又因山得名。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这段江流水急,暗礁多,木船行驶,十分吃力,又要时刻小心谨慎,所以行驶速度很慢。于是,走了好几天,黄牛山依然在视线之内。如今,峡内河道经过整治之后,再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了。

旧时西陵峡滩险水急,礁石林立。“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这是白居易形容西陵峡内险滩密布的名句。如今的西陵峡是壮丽的景色依旧,汹涌的恶浪不再了。江面风平浪稳,水流平缓,船只畅行无阻,如履平川。

西陵峡得名于南津关口的西陵山。它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从南津关到秭归香溪口为狭谷段,长66公里。西陵峡以严峻闻名于世,峡内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黄牛峡、灯影峡、青滩、泄滩、崆岭滩、蛤蟆碚等名峡险滩和黄陵庙、三游洞、陆游泉等古迹。

西陵峡中的兵书宝剑峡位于香溪东15千米、长江北岸的陡壁峭岩上,也像石隙中有物叠置其间,状若书卷,名曰"兵书",其右下方条形岩石凸起,宛如巨剑直插激流,名曰"宝剑"。"兵书"实为巴人岩棺葬之遗迹。

从兵书宝剑峡向东过新滩不远,江北有岩壁,上有两块重叠下垂的褚黄色岩石,一块形似牛肝,一块形似马肺,故名牛肝马肺峡。牛肝和马肺其实都是地下水中的碳酸钙沉积形成的钟乳石。如今牛肝还完整,而马肺则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入侵的英国军舰轰掉了下半部,使马肺残缺不全。后来郭沫若游经三峡时在《过西陵峡二首》中又以“兵书宝剑存形似,马肺牛肝说寇狂。”来遣责英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大好河山的罪行。

莲陀至南津关间有灯影峡及黄牛峡。灯影峡峡壁明净,纯无杂色。两边云鬓凝翠、飞泉漱玉。崖壁映入江水,静影澄碧。若夜晚过峡,月悬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美景异常,所以又称明月峡。灯影峡的一大绝景就是每当夕阳西照,晚霞透衬崖顶的四块象形石就象灯影戏(皮影戏)剧中《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灯影峡由此而得名。

过了灯影峡后行不多久,便可望见一排陡峭的石壁。它高耸于郁郁葱葱的群峰之上,俯瞰着波涛汹涌的激流。绝壁下九条蜿蜒下垂的山脊,宛如九龙下水,气势十分雄伟壮观。那横空的石壁就是黄牛岩,河谷便是“黄牛峡”。与灯影峡相比,黄牛峡两岸山势高耸,岩形粗犷多变。这里是有代表性的震旦纪地质断层。至今在黄牛峡中仍可找到鱼类化石、三叶虫化石及其它海洋生物化石,它记录了三峡数亿年来的沧海桑田的变化。

过三峡工程后往西行10公里,就进入了两岸峭壁耸立,如斧劈刀削一般的崆岭峡,在其间夹有天下闻名的险滩—崆岭滩,这里水流湍急,由“大珠”、“头珠”、“三珠”等礁石组成,礁石犬牙交错,乱流翻涌。因而流传“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船过崆岭滩,如遇洪水季节,激浪如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礁石,船行其中,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特别是“大珠”的岩石上刻有“对我来”三个大字。船行至此,必须朝着“对我来”直驶过去,方可顺着水势产生的回冲力而避开它,如果要避它而行,反而会触礁沉船,这是三峡船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1920xx年德国轮船“瑞生号”开进峡江,由于不知“对我来”的奥妙,又不听峡江引水的忠告,不敢直冲“对我来”,结果被这块礁石撞沉。解放后,峡江航道经过多次整治,炸掉明石暗礁,加之葛洲坝的建成,水位抬高,险滩已不复存在。

南津关为西陵峡出口,此间河道狭窄,两岸陡壁高耸,紧紧扼住滔滔的江水,就像一个细领的瓶口,形势十分险要,形成与夔门首尾相应的又一个天然门户,有“雄当蜀道,威镇荆门”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关内群峰竟秀,江岩壁立,河道曲折,江流汹涌,而关外却豁然开朗,江面由300米聚然增加到2200米,放眼一望,大江浩荡,绿野无垠,舟船有梭,令人有“极目楚天舒”之感。

清西陵导游词篇七

西陵峡口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郊,控巴蜀之交带,当水陆之要冲,素有“川鄂咽喉”、“三峡门户”之美称,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北西陵峡口。

导游词。

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秭归胜迹溯源长,峡到西陵气混茫。屈子衣冠犹有冢,明妃脂粉尚流香。兵书宝剑存形似,马肺牛肝说寇狂。三斗坪前今日过,他年水坝起高墙。唐僧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峡进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已归东土清凉界,应惩西天火焰游。五十年来天地改,浑如一梦下荆州”。这是郭沫若在时隔五十年再游西陵峡后写下的《过西陵峡》这首诗,作于1961年。诗中描绘了西陵峡壮美的风光,囊括了峡中的著名景观。西陵峡因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西起巴东官渡口,东止宜昌南津关,全长120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也是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峡段,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为此留下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名句。

西陵峡分为四段:香溪宽谷、西陵上段峡谷、庙南宽谷和西陵峡段峡谷。其中香溪宽谷长约45千米,谷中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等名景,庙南宽谷长约33千米,谷中有灯影峡、黄牛峡等名景。峡内风光明丽,雄伟壮观,两岸峰峦高耸,夹江壁立,峻岭悬崖横空,奇石嶙峋,飞泉垂练,苍藤古树,翳天蔽日。

西陵峡中的宜昌段,西起秭归香溪,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76千米,这里山奇水秀,峡中有峡,峡峡相连,尤其是号称“西陵四峡”的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更是风光奇异,声明远播。

灯影峡位于湖北宜昌县西南部,长江三峡西陵峡石牌以西。因峡东南岸象鼻山头屹立着两块奇石,形似《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师徒二人。每当晚霞透射峰顶时,由远处望去,似灯影摇曳,故名灯影峡。灯影峡又名明月峡、扇子峡,是因峡内岩壁多呈银白色,宛如明月,故名明月峡;因南岸扇子岩重山壁立如扇,故名扇子峡。

长江东流至此折向南流,峡谷呈南北向弯月形。上起南沱,下至石牌,长8公里,峡谷相对高度500-600米。峡内石灰岩结构,形成陡崖峭壁,奇峰异石遍布林立。北岸峡壁石灰岩页岩平台的接触带,清泉四溢,从陡壁跌落,形成许多飞流直下的瀑布,景象万千,蔚为壮观,素有“无峰非峭壁,有水尽飞泉”之说。沿江两岸植物资源丰富,山麓缓坡处多柑桔林,山背后的金刚山,为名茶“金刚银针”的产地。

兵书宝剑峡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西段,湖北省秭归县境内。西起香溪河口,东止新滩。长约5千米,江面最窄处近100米,沿岸岩壁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因峡北岸崖壁石缝中有古岩棺葬的匣状遗物,形似书卷,相传是诸葛亮藏的兵书,其下有一块巨石直立似剑,插入江中,传说是诸葛亮藏的宝剑,故名兵书宝峡。又因“书卷”其色似铁,又名铁棺峡。传说诸葛亮曾经在此驻兵屯粮,亦称米仓峡。

据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因“两岸壁立,白石隐现,状如白狗”,故又名白狗峡。过去江中礁石密布,险象环生,航行十分艰难。枯水期航道宽仅60余米,逆水船需绞拉过滩。沿岸奇峰绵延竞拔,绝壁千寻。缓坡处多茂密的柑桔林。境内有屈原大夫祠、太公钓鱼石、玉虚洞、月亮洞等著名景点。

牛肝马肺峡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西段,湖北秭归县境内。为西陵峡中著名的险滩之一。因北岸岩壁有两团四、五块赫黄色岩石重叠下垂,一块形如牛肝,一块状似马肺,故名牛肝马肺峡。此峡处于新滩和庙河之间,长9.5千米。江面最窄处约百米,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峡中峭壁对峙,奇峰突兀,岩壁间飞瀑高悬,林木葱郁。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马肺”下半部被英国军舰枪炮轰缺。因此郭沫若在《过西陵峡二首》诗中道:“兵书宝剑存形似,牛肝马肺说寇狂”,饱含侵略者的愤慨之情。

崆岭峡位于长江西陵峡西段偏中,湖北省秭归、宜昌两县交界处。崆岭,原名崆,是一种有窗户的船。空聆就是空船。据《史记》记载,因江流湍急,舟行困难,此峡有俗语说:“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之称。比起水位急滩青滩和泄滩,崆岭滩更为凶险,是江上的“瓶子口”。由于航道狭窄,水势又急,因此每当有船至此,“必空其聆,方可上下”,故名空聆。峡名据此意传为崆岭峡。

此段长2.5千米,江面最窄处约200米。峡中峰峦迭秀,屹立在峡江南北,高出江面千米以上,千姿百态,引人入胜。从前滩多激流,礁石林立,有名的险滩即有“二十四珠”。清光绪二十六年,德国“瑞生号”轮船触礁沉此。

崆岭峡内有崆岭滩,峡以滩名。峡内有一小段又叫黄牛峡。因为岸边的一座山上有一块岩石酷似人牵黄牛,所以又叫黄牛山。峡又因山得名。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这段江流水急,暗礁多,木船行驶,十分吃力,又要时刻小心谨慎,所以行驶速度很慢。于是,走了好几天,黄牛山依然在视线之内。如今,峡内河道经过整治之后,再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了。

旧时西陵峡滩险水急,礁石林立。“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这是白居易形容西陵峡内险滩密布的名句。如今的西陵峡是壮丽的景色依旧,汹涌的恶浪不再了。江面风平浪稳,水流平缓,船只畅行无阻,如履平川。

西陵峡得名于南津关口的西陵山。它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从南津关到秭归香溪口为狭谷段,长66公里。西陵峡以严峻闻名于世,峡内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黄牛峡、灯影峡、青滩、泄滩、崆岭滩、蛤蟆碚等名峡险滩和黄陵庙、三游洞、陆游泉等古迹。

西陵峡中的兵书宝剑峡位于香溪东15千米、长江北岸的陡壁峭岩上,也像石隙中有物叠置其间,状若书卷,名曰"兵书",其右下方条形岩石凸起,宛如巨剑直插激流,名曰"宝剑"。"兵书"实为巴人岩棺葬之遗迹。

从兵书宝剑峡向东过新滩不远,江北有岩壁,上有两块重叠下垂的褚黄色岩石,一块形似牛肝,一块形似马肺,故名牛肝马肺峡。牛肝和马肺其实都是地下水中的碳酸钙沉积形成的钟乳石。如今牛肝还完整,而马肺则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入侵的英国军舰轰掉了下半部,使马肺残缺不全。后来郭沫若游经三峡时在《过西陵峡二首》中又以“兵书宝剑存形似,马肺牛肝说寇狂。”来遣责英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大好河山的罪行。

莲陀至南津关间有灯影峡及黄牛峡。灯影峡峡壁明净,纯无杂色。两边云鬓凝翠、飞泉漱玉。崖壁映入江水,静影澄碧。若夜晚过峡,月悬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美景异常,所以又称明月峡。灯影峡的一大绝景就是每当夕阳西照,晚霞透衬崖顶的四块象形石就象灯影戏(皮影戏)剧中《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灯影峡由此而得名。

过了灯影峡后行不多久,便可望见一排陡峭的石壁。它高耸于郁郁葱葱的群峰之上,俯瞰着波涛汹涌的激流。绝壁下九条蜿蜒下垂的山脊,宛如九龙下水,气势十分雄伟壮观。那横空的石壁就是黄牛岩,河谷便是“黄牛峡”。与灯影峡相比,黄牛峡两岸山势高耸,岩形粗犷多变。这里是有代表性的震旦纪地质断层。至今在黄牛峡中仍可找到鱼类化石、三叶虫化石及其它海洋生物化石,它记录了三峡数亿年来的沧海桑田的变化。

过三峡工程后往西行10公里,就进入了两岸峭壁耸立,如斧劈刀削一般的崆岭峡,在其间夹有天下闻名的险滩—崆岭滩,这里水流湍急,由“大珠”、“头珠”、“三珠”等礁石组成,礁石犬牙交错,乱流翻涌。因而流传“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船过崆岭滩,如遇洪水季节,激浪如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礁石,船行其中,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特别是“大珠”的岩石上刻有“对我来”三个大字。船行至此,必须朝着“对我来”直驶过去,方可顺着水势产生的回冲力而避开它,如果要避它而行,反而会触礁沉船,这是三峡船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1900年德国轮船“瑞生号”开进峡江,由于不知“对我来”的奥妙,又不听峡江引水的忠告,不敢直冲“对我来”,结果被这块礁石撞沉。解放后,峡江航道经过多次整治,炸掉明石暗礁,加之葛洲坝的建成,水位抬高,险滩已不复存在。

南津关为西陵峡出口,此间河道狭窄,两岸陡壁高耸,紧紧扼住滔滔的江水,就像一个细领的瓶口,形势十分险要,形成与夔门首尾相应的又一个天然门户,有“雄当蜀道,威镇荆门”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关内群峰竟秀,江岩壁立,河道曲折,江流汹涌,而关外却豁然开朗,江面由300米聚然增加到2200米,放眼一望,大江浩荡,绿野无垠,舟船有梭,令人有“极目楚天舒”之感。

西陵峡口风景区位于灯影峡与三峡大坝之间,横跨西陵峡两岸,交通便捷,从宜昌市或三峡大坝出发,陆路经宜莲公路,水路经长江黄金水道均可到达,同时,乘轮渡过江,还可到达南岸的石牌和三峡极顶风景区。西陵画廊由“永远的西陵峡”峡谷风光、江南三把刀、江北的仙人桥和地质公园、西陵峡沿江栈道组成。它以峡谷风光、地质公园为特色,是开展地质科考、书画观摩、观光揽胜、徒步游三峡等旅游活动的绝佳之地,主要景观有震旦纪、寒武纪世界标准地质剖面、世界华人三峡石刻、仙人桥、天柱山、三把刀等。

西陵画廊是整个三峡中最为神奇壮丽的峡谷,因而北宋领袖欧阳修留下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绝唱,陈毅元帅也写有“三峡天下壮,请君乘船游,西陵甲三峡,忘返兴犹稠”的豪迈诗篇。三峡大坝竣工后,从三峡大坝到葛洲坝之间长38公里的西陵峡段将是唯一不被淹没的峡谷,将保持原汁原味的峡谷风光,是永恒的三峡风光,是寻梦三峡的乐园。西陵画廊北岸莲沱一带的寒武纪、震旦纪地质剖面,是20世纪20年代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并命名的,是全国三大典型地质剖面之一,揭示着地球远古的奥秘。

仙人桥是西陵峡风光的最佳观景点,其附近的峡谷段是三峡最窄处,两岸峡谷壁立千刃、幽深谷底惊涛拍岸,是体味三峡雄奇风光的极佳地段。仙人桥原名天生桥,位于江北岸悬崖上,它三面绝壁,一面临江,在两山之间,凌空飞架,险峻奇特之至,传说是天上的仙女与凡间樵哥一同升天时,仙女裙带化成的彩桥。“仙人桥上白云封,仙人桥下水汹汹,行舟过此停桡问,不见仙人空碧峰”,宋代诗人田钧当年途径桥下,因山水凶险和不见仙女倩影而深为遗憾。而今,这里开发成为旅游区,一个雕刻精美的仙女塑像鹤立于升天台上,似在飘然升天,栩栩如生。站立桥上,上下百里西陵画廊尽收眼底,但见云卷细浪,雾散轻纱,偌大长江,飘忽如带,千轮万舟,形如柳叶,真有白居易“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的感受;放眼四周,美景如画,东有石门天险,西有三把刀名峰,北有“山势嵯峨半插天”的天柱山,南有明丽生辉的明月峡,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清西陵导游词篇八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您来清西陵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__,旅途中您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我们今天的日程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首先参观泰陵,中午到行宫就餐,下午参观崇陵。

泰陵。

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河北省易县境内。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建有帝陵、后陵、妃园寝、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十四座,还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品种齐全、布局合理。陵区内保存有古松一万五千余株,这些树不但美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避免外界风沙的侵袭和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得以很好地保存。清西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在20__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20__年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当代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

永宁山。

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有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拜谒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材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第排开。这些建筑都以准确的尺度,适宜的体量,斑斓的色彩,灵活巧妙的手法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不断深化。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排列形式上都独具一格。

一架面南、两各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结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富的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有价值的建筑之一。

清西陵导游词篇九

各位朋友:

大家好!(要表达完整的欢迎词)下面我把清西陵的综合情况首先作一介绍。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其间295年(公元1616—19),历经12帝。

历史上,清朝皇帝的陵墓有3处:北陵、东陵和西陵。北陵在辽宁省沈阳市,为清朝入关以前的陵墓(埋葬有努尔哈赤、皇太极)。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9被推翻,统治全国267年,共有10个皇帝。除宣统溥仪未建陵外,9个皇帝分别葬清东陵(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和清西陵(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

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地处易县城西15公里永宁山下的丘陵地带,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古城遗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南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

西陵周边近200里,外围原有红、青、白三层界桩,每层之间相距10里,界桩20里为官山(系指西陵界外的皇家园林),不许老百姓涉足。清代为了加强陵区的管理,设立了一套机构,历代皇帝均任命泰宁镇总兵兼西陵大总管大臣统管西陵,委派辅国公、镇国公两个王公并设置东府、西府,作为皇室的代表,专门守陵。

清西陵陵区周界约100公里。陵区保护范围8300公顷,重点保护面积1842公顷,陵区范围800平方公里。建有4座皇帝陵:泰陵、昌陵、慕陵、崇陵;3座皇后陵: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3座妃陵:泰妃陵、昌妃陵、崇妃陵;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14座陵墓。另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嫔妃,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等共计80人。

西陵建筑面积为40.7497万平方米,陵区内矗立着1259间宫殿和单体建筑,122座石建筑,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其建筑形式和规制明显体现着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4座帝陵、3座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嫔妃、王爷为绿色琉璃瓦,公主、阿哥为灰布瓦盖顶。这些古建筑环抱于15000株苍松翠柏之中。

永宁山屏立于陵寝之后,易水河流淌在大红门之前,使规模宏大的清西陵更显乾坤聚秀。这些古树避免和减少了外界风沙的侵袭,以及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尤其是石雕建筑得以很好的保存。11月30日,清西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景区。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清朝入关在建有清东陵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建清西陵。

清朝入关后,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陵墓都建在了遵化县的清东陵,他们的后妃也都葬在清东陵,开创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

雍正皇帝登基后,曾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选定了万年吉地,且此地离顺治、康熙陵墓不远。当时也符合雍正帝的初衷,但经过堪舆大臣(风水大师)的再三相度,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雍正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废掉此陵,在清东陵另外选陵址,但均未找到理想的建陵之地。

雍正命怡亲王即他的十三弟胤祥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在京城西南一脉山麓往来采卜,到当时的易州境内天平峪(今易县太平峪),发现这里西有云蒙山,北有永宁山,东有丘陵地,南有易水河。他们极力向雍正推荐,称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于是自雍正七年(公元1730年)八月十九日开工兴建泰陵。由于雍正帝追求风水,首辟西陵从而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驾崩,次年乾隆登基,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3月将父亲雍正葬入西陵。然后又为自己在泰陵附近的太平峪选好了万年吉地,准备死后与父亲葬在一起。

后来乾隆考虑到清东陵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应有后代陪伴,又派大臣到清东陵相度,清东陵圣水峪“龙蟠虎踞,星拱云联,允协万年之吉”,乾隆认为这里是绝好的“万年吉地”,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兴工营建陵寝。为兼顾东西两陵区的关系,乾隆提出“嗣后吉地,各以昭穆次序(即辈分之分),在东西两陵界内安葬。”此后乾隆将太平峪赐给儿子嘉庆,乾隆本人在东陵的圣水峪兴建了裕陵,与祖父康熙皇帝相守,嘉庆在西陵兴建了昌陵,与爷爷雍正为伴。

清朝皇帝在选定万年吉地的时候,十分注重“山脉水法”和“形势理气”,他们把具备了这些自然条件的地域称之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为了把这些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建设得更完美,他们在营建规模宏伟的皇家陵寝时,要在陵区大面积的栽植常青树,弥补青山绿水不能替代的庄严、肃穆气氛。

清西陵自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雍正建泰陵开始,到民国四年光绪皇帝的崇陵完工,历时185余年,共栽植松柏等常青树20余万株。这些树木增添了陵寝气氛,美化了西陵环境,同时也寓意了封建帝王渴望江山万代、地久天长的心愿。时过境迁,清王朝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保留下来的15000余株古松与清西陵一起成为祖先保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清西陵树木的栽植纳入了陵寝规制当中,是与陵区建设同步进行的。清政府规定:“陵寝近旁仪行栽种松柏树外,仪行外围添种杂树”。栽种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行栽,神道两旁成排成行生长的古松就属于这一种。一种是海栽,陵寝外围大面积范围内栽种的各种树木多以这种形式栽植。

清西陵的树木栽植后,清政府派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对树木的管理也有严格的要求。如有丢失和损坏,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轻重不同的处罚,对失职的官员给予降职或革职处分。

清西陵树木的来源有三种:一是来自涞源县的上老荒。陵寝建成后,皇帝为了绿化陵区,派人奔赴各地挑选树种。使臣来到涞源县上老荒,看到那里树木繁盛,品种优良,回京后启奏皇帝,皇帝当即传下旨意,命使臣们返回上老荒,征集役工和牲蓄,向陵区驮运松树。因为树木都已长大,每头牲畜只能驮运两棵,沿着拒马河、过紫荆关、下十八盘,经过漫长的路程运至西陵陵区。

按当时规定,任何百姓不得进入陵区,违者“横走罚,竖走杀”;,但是清政府为了皇家陵寝的“风水”,把这些树木看做是珍贵文物,运树人员和牲畜可以直接进入陵区,人不下跪,马不解铃,并且不惜工本,栽种树木时每个树坑用一斗黄米做肥料,运树人员赏给银两。为求吉祥,将上老荒改名为“上老芳”,把圣旨镌刻在巨石上,将全体村民封为臣民。

二是陵区内自己培育树苗。陵区自己培养的树株,由于树龄较小又是当地土壤,所以和买来的树木比较,即节省了驮运时间和费用,又容易成活。三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梁鼎芬集资购买树种。光绪皇帝的崇陵建成后,梁鼎芬看到陵区没有树木,既影响风水又不美观,建陵计划中也没有种树的条文,于是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在北京订做了许多瓷瓶,运到西陵。冬季大雪之时,放在崇陵宝顶上面,装满雪水,封上口,写上“崇陵雪水”的字样,运回北京,送给清朝的遗老,让他们收下雪水,拿出钱。他用集资得来的银两购买了树种在西陵陵区栽种,并在崇陵三座门内栽植了18棵云杉,象征十八罗汉为光绪皇帝守陵。

西陵古松千姿百态,巍为壮观。林海深处,有树干笔直,高耸如云的“巨人松”;丘壑沟谷之间,有扎根石缝,盘根错节,立于奇峰怪石之上的“菩萨松”;有层层叠叠、状似宝塔的“罗汉松”。慕陵龙凤门前有两棵古松,一左一右地矗立在神道两旁,一棵主干挺直、两枝倾斜向上伸展,树叶繁茂呈圆形,宛如亭亭玉立的侍女头顶圆盘迎接客人。另一棵主干前倾,两枝叉开向前伸展,恰似彬彬有礼的老者在迎接客人的到来。昌陵有“盘龙松”,崇妃园寝有“马尾松”,主干粗壮,树叶向下沿地面伸展,恰似马尾,故此得名。泰陵宝顶后有一棵“卧龙松”,足蹬基石,头枕宝城,眼望宝顶,树干曲回似龙身,树梢交错生长似龙爪龙须,像一条卧龙沉睡在暮色陵寝当中。

经过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原来覆盖西陵陵区800平方公里的古松林,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数量大为减少,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华北平原最大面积的古松林。清西陵是一片绿的世界、绿的海洋,清西陵的古松,绿化了西陵的山水、美化了西陵的环境,将西陵人工建筑的美与自然风光的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交相辉映,将西陵点缀成一幅壮美的画卷。

清西陵4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泰陵、昌陵完整宏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建筑的裁减,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妃园寝的光绪皇帝和珍妃的命运,更记录了慈禧太后独霸朝廷、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陵寝工程由于清王朝被推翻而终止,更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结束的实物例证。就保存状况而言,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寝之一。下面为大家介绍清西陵的首陵——泰陵。

泰陵。

泰陵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雍正,康熙皇帝第四子,爱新觉罗氏,名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其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即皇帝位,时年45岁,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雍正皇帝于公元1735年驾崩,在位,卒年58岁。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葬于泰陵。

纵观雍正的一生,他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也是社会争议较多的一位封建帝王。在其13年的皇帝生涯中,他以大刀阔斧的手腕惩治腐败,推行新政,改革税收制度,实行干部交流,扭转了康熙末年政治颓废、吏治腐败的局面。在雍正王朝中期,国库充盈,社会稳定,农、林业发展势头良好,清王朝成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在政治和经济上为乾隆盛世的出现打下坚实基础,起到举足轻重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泰陵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开始营建,历经8年后于1737年竣工,命名为泰山陵,简称泰陵。成本材料费白银240多万两,用工233.6万人次。在中国封建社会,对泰陵的美好解释是:“循礼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鉴于雍正皇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所以他的陵寝用泰字命名。

泰陵是一处清朝盛世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亦非常考究。

泰陵陵址名曰太平峪,地处永宁山主峰下。根据“陵制与山水相称”,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清代建筑学家与风水学家把形态端庄的元宝山做为泰陵的朝山,永宁山做为泰陵的靠山。永宁山是太行山余脉,也属于燕山山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由山西而来,如巨龙横卧中原。主峰突起,耸入云端,屏立于陵寝之后。大红门两侧有东、西华盖山作为天然门户。当我们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向四面观望时,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作为靠山,也可以说是屏障,是太行山的余脉,九龙九凤山作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前面还有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作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坐落着泰陵气势恢弘壮丽、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北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与精美华丽的陵寝建筑相映成趣。陵寝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古代帝王在选择陵址时为什么对山如此重视呢?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山是古人沟通天上和人间的桥梁,是最伟大的造化,所以对山的崇拜就变成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最大的典礼,历代帝王为了王朝统治的兴旺,大都要到泰山去封禅。第二,山能够永远存在,皇帝对山的崇拜意味着他的统治就如同高山与日月一样永远同光。

泰陵不仅讲究规划布局,而且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布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以中轴线上(神道)贯穿南北,主体建筑设在中轴线上,一律坐北朝南,地宫坐落在中轴线的北端,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开。这些建筑都以准确的尺度,灵活巧妙的手法进行配置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不断深化。

泰陵是雍正的陵墓,埋葬着雍正及他的皇后孝敬宪、皇贵妃敦肃。其建筑序列从南向北,于2.5公里长的神路上以居中或对称的形式依次修建了五孔石桥、石牌坊、石獬豸、大红门、更衣殿、平桥、圣德神功碑楼、华表、望柱、七孔石桥、石像生、龙凤门、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朝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进入陵区的第一座建筑是一座五孔石拱桥,独具慧眼的《西游记》导演就是让唐僧从这里踏上西天取经之路的,桥下清澈见底常年不息的易水,给陵区带来了几许灵气,更增添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几分秀色。

跨过五孔桥便是西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巍峨壮观的的三架石牌坊,清西陵共有7架石牌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这3架石牌坊,它既属于泰陵,又是整个清西陵威严肃穆的象征。在中国明清两代其他的帝王陵墓前,也建有石牌坊,如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明十三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位于沈阳市的福陵和昭陵,但都为1架,清西陵却有3架,1架居中朝南,2架稍后分列东西,和北面的大红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式的格局,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古代建筑的艺术瑰宝。3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每架由66块石料组成,防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高12.75米,宽31.85米,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各个部位还雕有不同类型的图雕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特色的建筑。

陵区注重对门的处理,门既可作为出入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为庑殿顶建筑,看上去质朴、凝重、敦实、稳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两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庄严气派。

进入大红门,漫步古老的神路,映入眼帘的是凝重华丽的圣德神功碑楼,他稳座于神路正中,与大红门遥相呼应,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广场四角分别矗立着一根华表,犹如高大精干的四名卫士护卫着主人的安全。圣德神功碑楼北面是一座长达105.2米的七孔桥,这是陵区最大的一座桥梁。桥北是一组(5对)小巧玲珑的石像生。绕过影壁山——蜘蛛山,是龙凤门,它将您引入富丽堂皇的宫殿区,小碑楼、神厨库、朝房、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等,座座建筑红墙黄瓦,雕梁画栋,让您欣赏到我国无比精湛的古代建筑艺术,感受着高品味的文化价值和深层次的文化底蕴。站在陵寝至高点——明楼前远眺,泰陵景观尽收眼底,端庄秀丽的元宝山屏立于大红门前方,做为陵寝的朝山;蜿蜒逶迤的九龙、九凤山位于大红门前方左右两侧,近侍拱卫,天心十道;连绵起伏的永宁山,如巨龙横卧中原成为陵寝的靠山。这些都是天造地设自然成趣的绝妙景观。泰陵周围弥山漫古皆尽松林,这里草木葱郁,群松青翠欲滴,如诗如画。

下面我们进入具服殿。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专供皇帝以及后妃等谒陵祭祖时更换衣服之所,沿续明代建筑拂坐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类似于现在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方便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了一座水冲厕所。

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筑之一,俗称大碑楼。建成于1739年,花费十三万一千五百两白银,占地5.54亩。碑楼高26.05米,四面辟门,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稳中有变,富丽典雅,坐落在方形广场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华表相衬,使碑楼显得更加庄严、肃静、雄伟、壮观。四根华表的柱身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呈圆柱形,直径1.5米。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使之带有呼之欲出的动态感。华表也叫擎天柱,又称墓表,起源于远古时代,初为木质,为纳谏而设,又叫诽谤木。在陵墓神道上设华表,在西汉时期就很流行,是木质华表,石刻华表在东汉时盛行。现在陵区华表已无原样,上面却装饰着象征皇权的云龙图纹,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仅用于衬托主体建筑,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碑楼内,矗立着两通巨大的石碑,每通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

绕过碑楼,是一座七孔石拱桥,这是清西陵四十座桥梁中最大的桥,长107米,宽21米。(拦板上是二十四节气望柱头,又称火焰望柱头。柱头上有二十四条阴刻线,代表二十四节气。因为有河才有桥,而河位于田野之中,大地于田野不可分,与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关系,耕种浇灌都离不开二十四节气。)像这样巨大而完美的石桥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它对于建筑物的布局组合起着连接作用,使组合群的层次更鲜明,过渡自然,紧凑而不松散,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走下七孔桥,在神道的两侧对称排列着雕刻精美的石望柱、石狮、石象、石马、武将、文臣等五对石像生。

望柱为六角形石柱,柱身雕流云纹饰,底部为六角形的须弥座。在宋代以前,石望柱置于墓道的最前面,成为主要建筑。因为明、清陵墓石牌坊作为陵墓前主要建筑,所以石望柱退居次要位置,纯属装饰性的标志。

石像生就是在陵墓前设立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以此来显示死者生前的地位、身份和权势。考察泰陵石像生的档案,泰陵原没有石像生。乾隆登基后,认为陵寝不设石像生,与典制不合,想在此增设石像生。而臣工们(风水大师:高其倬,洪文澜)则坚持:泰陵甬道,系随山川之形势盘旋修理,如设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齐安供,而甬道转旋之处,必有向背参差之所,则与风水地形,不宜安设,所以这并不是违背典制,而是与风水有关。乾隆建议将大红门、龙凤门向南展拓,于是臣工们遵旨赴现场审核了原有计划并向乾隆奏议:大红门正在龙蟠虎距之间,护北面随龙升旺气,纳南面特朝环抱之水,前朝后拱,天心十道,时天造地设之门户,不便展拓向外。况石像生之设,古制未详,无大关典礼之处,似可毋庸添设。一言九鼎的天子,面对臣工的据理力争,也无可奈何,于是在奏折上批道:知道了。

1748年,乾隆出于孝道和礼制的考虑,强行在泰陵前安设了五对石像生。这样就失去了龙凤门横陈为底景的依托,而又失去了石像生拱卫迎候于门前,聚巧形而展示的效果。所以泰陵石像生在所有建筑中是一个败笔。但由于臣工们极端负责的态度与一言九鼎的皇帝据理力争,所以也未伤大雅。

蜘蛛山是泰陵的案山。据刘敦祯先生讲,此山系人工所为,可这里原有一座小山,又往上放了一些施工中剩下的废料。那么案山在陵区究竟起什么作用呢?因风水讲,无朝案遮拦未免飘散生气,所以案山会使陵区生气发越。

通向宝顶的引导大道——神道在这里突然拐弯,是因为中国古建筑讲:贵含蓄,忌直接。也就是说后面的建筑不能一下子尽收眼底。所以当我们漫步于弯弯曲曲的神道上,就好像置身在意向深远的空间环境氛围之中。

龙凤门是一座雍容华贵的建筑,火焰式石牌坊柱门,有黄色琉璃瓦的看面墙,墙下有宽厚敦实的洁白色须弥座。构成丰富细致、色彩斑斓、华丽富贵的形体。整座龙凤门充满了动势。高低错落的轮廓线,挺拔的石柱上雕刻云板,云墩和蹲龙,横直如矢的大小额坊和顶部火焰宝珠,看面墙上云纹腾龙的花心和岔角牡丹花叶,墙顶为蓝绿色三彩斗拱所撑托的金色琉璃庑殿顶等等,都给人以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感受。龙凤门的近形风姿与远视气魄巧妙溶汇,相澄相生,出神入化,给人以丰富的视觉艺术感受,不愧是古代哲匠的精心杰作。

三孔桥虽没有五孔桥那么宏大,但工匠师们都把它建造得小巧玲珑,优美动人,将两侧的拦板用幽雅的券形曲线组合。站在三孔桥上驻足观看,陵寝宫殿群在紫色的永宁山衬托下,同时向东西两翼横向逶迤延展,把一种统一性的,一种非同凡响的稳重、宁静、庄严肃穆充分体现出来。

三路九孔桥并肩横跨于最后一座马槽沟上,除自然形成的三条河以外,后两道是人工而成,体现了山陵环境质量的完善非常注重对水的处理。水对于大地来说是血脉,能够造就大自然的钟灵毓秀、生气发越;水还可以界分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及协和的环境回合,而且山水可得如方圆中之规矩,山水相济如堂室之有门户,因此陵区所有随桥泊岸,酌量地势修理,不使浸湿地宫;修筑堤坎,而且也使水流弯环,免其激设有声,破坏宁静的山陵气氛。所以马槽沟弯如飘带,柔如轻纱,造成“来宜曲水向我,去宜盘旋顾恋”的水势。充分体现出陵区对地穴的留恋之情。所以陵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关情。

神厨库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小院,内建神厨。神库和省牲厅等建筑,是祭祀时制作和存放各种肉食品的地方。

神道碑亭又称小碑楼,是放置皇帝谥号碑的亭式建筑,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覆顶,四角翘飞,形式与大碑楼相仿,但规模缩减了二分之一左右。内竖一通石碑,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写着雍正皇帝徽谥号。

东、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叫茶膳房,是根据关外奶房、果房的遗制而建制的。

东西班房均为布瓦卷棚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值班房,也叫守护房。清代皇帝即位之后,便大兴土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之修陵筑墓,因而皇陵的保护便成为首要任务,这一任务由深受皇帝信任的八旗兵来担负。他们采用换班的方法沿着陵院外的更道昼夜巡逻。如赶上阴天下雨等天气便可在值班房内躲避休息。

隆恩门是进入宫殿区的门户,是整个陵寝组合群引导建筑的结束与主体建筑的开始。两侧是宽厚高大的朱红围墙,把宫殿区的所有建筑包围起来,使其成为结构严谨的两层院落。

焚帛炉,又叫燎炉,是为皇帝祭祀时焚烧五色纸和金银锞的地方。炉高4米,采用砖木建筑形式,单檐歇山顶,周身用黄琉璃瓦构件制成,炉基为须弥坐。炉内四壁及上下均为铁板,下面是三个铁槽,顶部两角各有一出烟孔,底座下部两侧各有一扒灰口。整座建筑比例适中,色调和谐,雍容华贵,精巧细致。

东配殿是存放祝板和制帛的地方,同时又是临时存放神牌的地方。每当大修隆恩殿时,帝、后的神牌就移到这里安放,在维修期间如遇上祭祀,也在此进行。西配殿则是喇嘛念经的地方,每当帝、后祭辰大祭之日,由永福寺派13名喇嘛到此念经,为死去的皇帝超度亡灵。

正面的隆恩殿是陵寝地面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为祭祀的主要场所。整个建筑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式建筑,黄色琉璃瓦盖顶,显得庄严肃穆。其建筑结构非常牢固,所有的木件全部采用卯榫对接形式,梁、柱、檩、椽结合不死板禁锢,有灵活移动的余地,具有很强的防震性能。在发生强烈地震时,卯榫之间具有获活动性能,将外部力量缓冲分解,震后仍可恢复原位,因此雍正八年以来的多次地震包括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都未使清西陵的大木结构受到明显破坏,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水平。

三座门也叫琉璃花门,中门比较高大,两侧墙上有琉璃岔角花和中心花,檐端用琉璃斗拱装饰。这种门占地面积小,看上去显得较厚,图案丰富,雍容华贵,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而且材料非常坚硬,耐高温,有一劳永逸之功效。两侧分别接卡墙,阻隔南北,使宫殿区形成两层院落。清代建筑学家不仅注重陵区单体建筑的形象与外观,而且更注重它们之间的关系,组群布局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组群布局的实现依靠门户和墙体,将各单体建筑有效的组合分割,形成一个个院落,并将院落形成复杂的整体,所以“庭院深深深几许”就是这个道理。

二柱门横跨神道,石柱上架额坊,建筑形式为斗拱夹山顶,作为方城明楼的屏障。清朝前五代皇帝陵寝都在三座门以后建二柱门,自道光以后则裁撤,因为建筑中缩短了三座门与方城明楼之间的距离。

石五供是一组象征永久性祭祀的供品,基座是由3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这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台基样式,上面刻有八仙、八宝、八卦、琴棋书画等图案。所有这些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对研究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图案造型及美学观点很有参考价值。

明楼属于纪念性的建筑物,高高耸立在方城之上,使人置身于仰崇桥山的氛围之中。它与朱红色的墙体、金黄色的瓦顶与湛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

当我们踏上明楼在南门外远眺时,心中升起一种无比自豪的感觉。正前方五里之外的东西华盖山、九龙九凤山形成的自然门户,郁郁葱葱的古松树弥漫于30里内外。座座殿宇、桥梁、门户、树木山川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比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承德的离宫,明十三陵大有过之无不及。像这种巨大的皇陵在中国的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遗产的骄傲。所以英国著名科学家里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制式上是一重大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如果说雍正在选定易州境内天平峪时,说这里是“乾坤具秀之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风水宝地,而历经185年的14座陵寝完工以后,自然景观又加人文景观,就形成了如此景观:“山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之平坦开阔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的秀美风光。

泰陵妃园寝和妃衙门。

在泰陵东北500米处,有一座红墙绿瓦的古建筑群掩映在松林柏海之中,这就是雍正帝21位妃嫔长眠的地方——泰陵妃园寝。

妃园寝等级较低,体现在名称上不能叫“陵”,只能叫园寝,其殿宇只能叫“享殿”,不能冠以“隆恩”字样;体现在色彩上,所有建筑全部用绿色琉璃瓦盖顶,不能用黄瓦;体现在规模上,小巧而简朴,仅有大小建筑30座,建筑体量普遍缩小。

享殿内,现设置有“清宫秀女”展览。展览用大量详实的史料,结合有趣的野史传说,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介绍了清代秀女的一生。展览基本分“秀女入宫”、“秀女的命运”、及“皇帝翻牌”几部分,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同时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深宫秘闻。这些秀女有的可升至皇后,尊荣无限;有的却深在皇宫,幽怨度日;还有的虽未入宫却终身不能嫁聘。

转过大殿,穿过三座门,您会发现宽敞的院子里建有21座宝顶,这实际上是一个墓葬群。每个宝顶的月台上都有一个原木制作的木牌,根据上面的说明文字,可了解带这些妃嫔按等级都有不同的称号,有皇贵妃、妃、嫔、贵人、答应、常在、格格。21座宝顶则根据墓主人的地位尊卑,大小不同,位置有异。前排正中为纯懿皇贵妃,她位居蛛妃之首,曾为雍正帝生育过一个儿子,她还是一位老寿星,终年96岁,是清一代后妃中最长寿者。在她的两侧是曾为雍正生育过子女的四个妃嫔。两排则是安排的地位较低的贵人、常在、答应和格格,史书上对他们无任何记载,只一名号而已。这里埋葬的格格并不是皇族的千金,而是那些被选入宫而没有任何封号的秀女。

1737年,泰陵妃园寝建成后,清政府就分配了管理人员负责祭祀和维护。泰陵妃园寝内务府位于园寝东侧,现在称做“忠义村”,满族护陵人的后裔又称之为“妃衙门”,这其中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泰陵妃园寝完工后,乾隆帝又在园寝北侧500米处为他的母亲孝圣皇太后修建泰东陵,派遣皇太后的义子刘墉做工程监督。修陵期间,刘墉因事外出,修陵官员趁机勾结商人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刘墉一向清正廉明,最容不得贪官污吏,当他回到工地发现偷工减料的情况,非常气愤,立即在泰陵妃园寝内务府—忠义村设立公堂,审理此案。因为老百姓通常将审案官府称为“衙门”,所以,从此以后“妃衙门”的名称就流传开来。

昌陵。

昌陵位于泰陵西0.5公里处,是清朝入关后第五代皇帝——嘉庆的陵墓,内葬嘉庆皇帝及其皇后孝淑睿(喜塔腊氏),该陵与泰陵平行走向。嘉庆,乾隆皇帝第十五子,爱新觉罗氏,名永琰,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其母魏氏,后封为孝仪纯皇后。嘉庆于乾隆六十一年(公元1796年)即帝位,时年36岁。嘉庆皇帝于公元18卒于承德热河行宫,在位25年,卒年61岁。

嘉庆一朝只占据了25年的短暂时间,但它是清代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历史时期,处于清代由盛而衰的转变过程中。嘉庆皇帝在位的时代,新兴的资本主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锐气在西方蓬勃发展,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正在被时代抛弃。面对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在乾隆皇帝去世的10余日内,嘉庆便着手整肃纲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果断诛杀了大贪官和绅,并以此作为革新吏治的开端,推行了一系列的整顿措施,广开言路,废除奢侈,提倡节俭。然而,数十年的积弊已积重难返。嘉庆虽力图通过告诫、惩治乃至率先垂范,来遏制恶习,重振纲纪,但他拘泥于高度发达和高度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施政空间越来越小,社会政治经济的乏力,使他只能保守着祖业,历史注定他要扮演一位追慕盛世,却无力扭转败局的衰败之君。

在清西陵的4座帝陵中,昌陵是唯一一座能与泰陵相媲美的陵墓,其建筑规模之宏伟、环境风貌之聚秀、文化之丰富,均堪称清陵中的上乘之作,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是嘉庆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宫廷生活的真实缩影。

昌陵陵址所在地为太平峪,原是乾隆皇帝绍登大宝,为自己选定的陵址。后来乾隆皇帝又考虑到自己在西陵卜选万年吉地,“万万年后,我子孙亦思近祖父,俱选吉京西,则与东路孝陵、景陵日远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爱慕。”所以,自己于乾隆七年,在东陵圣水峪,另选吉地。而“嗣皇帝万年吉地自应于西陵界内卜择,著各该衙门即遵照此旨,在泰陵附近地方敬谨选建。”因此,太平峪成为嘉庆的万年吉地,嘉庆七年(公元18),葬入孝淑皇后。道光元年嘉庆皇帝梓宫奉安昌陵。

昌陵自1796年开始修建到18竣工,历时8年,使用白银200多万两,用工204.4万人次。它是东、西陵中较有特色的一座,是研究清代陵寝制度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在清代所有陵寝中,昌陵是唯一一处由太上皇选定的陵址。1796年,乾隆在当满了60年皇帝之后,履行自己继位之初的诺言,让位于嘉庆,自己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太上皇。

嘉庆皇帝即位初期,仍由乾隆皇帝训政。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此时40岁的嘉庆才有了实权,而大清帝国也从鼎盛的颠峰跌落下来,开始走下坡路。当时清王朝已危机四伏,内创累累,嘉庆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全力维持祖宗留下的基业,一生没有什么特殊的政绩。昌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起来的。

从泰陵大红门内三孔平桥以北、圣德神功碑亭以南,有神道向西、然后北折,即为昌陵圣德神功碑亭。从南到北依次为:五孔桥、石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三路三孔桥、神道碑亭、隆恩门、东西班房、东西朝房、神厨库、井亭。隆恩门内两侧为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后面是三座琉璃花门,二柱门位于琉璃花门内并与之咫尺相对,还有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昌陵的建筑规模逊于泰陵,但昌陵的许多单体建筑如:圣德神功碑亭、隆恩殿、隆恩门、明楼、东西配殿在高度面积上又比泰陵有所增益,使昌陵更显宏伟壮丽,比泰陵并不逊色几分。

另外,昌陵隆恩殿明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殿内的地板是由1168块62厘米见方的紫花石铺墁的,这在清代9座帝王陵墓中是独树一帜,紫花石(又叫豆瓣石、花斑石),黄色底面,以示高贵,紫色花纹,更显华美,使昌陵隆恩殿又平添几分富丽多彩的气氛。根据明正德年间《大同府志·土产》记载:“花斑石,蔚州及属县出。”当时蔚州为广灵县、灵丘县、广昌(包括今河北涞源一部)县,在此三县的大山中,盛产花斑色大理石,尤其是广灵的千夫山和灵丘的太白巍山最为有名。但是,昌陵隆恩殿地面所有的紫花石选材自河南浚县。

昌陵隆恩殿的东暖阁佛楼分上下两层,它的金漆木雕花纹图案,细腻玲珑,堪称佳品;昌陵地面上的建筑不仅令人叫绝,而且清宫档案记载的昌陵地宫亦是一座佛雕艺术的宝库,据现存的“雷氏图纸”中考证,昌陵地宫结构比泰陵还要宏大,雕刻也十分精美,为“四门九券”且有佛像经文雕刻,与现已开放的清东陵境内乾隆的裕陵规模装饰相近。整个地宫为4门9券,明堂券顶浮雕着“五方佛”,穿堂券两壁浮雕着“五欲供”,券顶也雕刻着佛像。金券的东西两壁各雕一尊佛像和八宝香案。地宫石券顶部和两壁也阴刻了许多喇嘛经文,计有梵文647个,藏文29464个,堪称一座精美的地下佛堂。而裕陵地宫为现已考证的清帝陵地宫中最为壮观、珍贵的一座,既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又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同样昌陵的地宫也具有诱人的魅力,券顶外的宝顶封土内也有石雕,其结构造型与陵寝宫殿的瓦脊、勾滴等相同,先按地面建筑的要求营造好地宫,然后再覆土掩埋。形成清代皇帝陵寝地宫结构中独具特色的风格。

昌西陵。

昌西陵是清朝入关后第五代皇帝嘉庆的孝和睿皇后的陵墓。昌西陵始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完工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清朝从康熙初期开始,皇后薨(音轰)于皇帝之后,便另选陵址,不再与皇帝合葬,而且陵寝不再另立陵名,按皇帝陵寝所处方位而定。因其陵寝在昌陵西侧,所以定名为昌西陵。

孝和,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候恭阿拉之女。颙琰即位前,她是颙琰的侧室福晋,颙琰当了皇帝以后,封其为贵妃。嘉庆二年(公元17)二月,孝淑皇后薨逝,百日之后,太上皇乾隆敕封钮祜禄氏为皇贵妃,居中宫,并举行了册封典礼。嘉庆六年(公元18),加封钮祜禄氏为皇后,其父恭阿拉也由承恩公晋封为一等候。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七月,颙琰崩于承德热河行宫,道光继位,将孝和尊封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十二月,孝和薨逝,终年74岁。当时,道光帝春秋已高且有病,仍27日释缟素。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加徽号,为“孝和恭慈康豫安钦顺仁正天熙圣睿皇后”,这位皇后曾生育两儿一女。

昌西陵既不象泰东陵那样宏伟富丽,也不如慈禧太后的定东陵那样豪华奢侈,它近似于道光皇帝慕陵那种典雅风格。隆恩门以内的建筑,从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与其他皇后陵寝比起来,昌西陵的规制大为缩减。裁撤了方城明楼,于方台上直接建圆坟。缩减了隆恩殿和配殿的规制,隆恩殿由重檐歇山顶改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并裁撤了大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不设丹陛石,配殿由五间改为三间。隆恩门也由五间改为三间,陵寝门的2个角门由带门楼改为随墙门,与妃子园寝的园寝门形制相同。尽管昌西陵的规制大为缩减,较前代各后陵大为逊色,但也有其独特和值得称道的地方。

在我国现有的古建筑群中,有两处古建筑有回音壁和回音石,一处是北京天坛,另一处就是清西陵的昌西陵。

昌西陵陵寝围墙前方后圆,表示“天圆地方”。在宝顶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回音石,站在上面说话,无论声音大小,都可以听到宏亮的回音。环绕宝顶的罗锅墙,是回音壁,如果两个分别站在东、西两端,面壁低声细语,声音像打电话一样清晰。

昌西陵的回音石和回音壁的构成,是清代建筑学家把声学原理运用于陵寝建筑的创造。罗锅墙为半圆形,声波的波长小于围墙半径,声波以束状沿墙面连续反射前进,站于围墙两端的人便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不难看出,清西陵是一部清朝历史的写照,体现了中国历代帝王陵寝的最高水准,更是一部精美的艺术杰作,座座陵寝都反映出清朝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和风水文化,成为自然环境与陵寝建筑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慕陵。

慕陵是清代入关后第六代皇帝——道光的陵墓。道光,嘉庆皇帝第二子,爱新觉罗氏,名悯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公元18即皇帝位,时年39岁。道光皇帝卒于公元1850年,在位30年,卒年69岁。

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土地高度集中,以封建老大帝国自居的清王朝正日益衰败。道光皇帝即位后,正直外国侵略者觊觎(音寄予)中华,害人病国,吏治腐败,农商凋零。道光曾多次下令禁止进口,表明他还是希望有所作为的,但因整个封建制度一病入膏肓,再没有康乾盛世时期那种文治武功、奋发向上的振作局面。道光骄傲自大,对世界局势懵然无知,在战争过程中,任奸废忠,时战时和,视自身权位为根本,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由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变惊恐无措,一味屈服,使国家和民族蒙受巨大灾祸,成为千古罪人。在他当政得30年里,内忧外患日益加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四伏,人民不断反抗。其病死时,中国历史已面临太平天国革命的前夜。

按照昭穆埋葬制度,道光皇帝登基伊始,便花费7年时间杂清东陵宝华峪建陵,并派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英和等大臣负责建造陵寝,称慕陵。慕陵竣工一年之后,道光出京行围打猎,路过宝华峪陵寝,亲自视察,发现地宫内有渗水达一尺多的痕迹;当他从地宫返回地面后,发现靴底已湿。关于这件事还有一段故事。相传道光帝有一次做梦,梦见已经葬入地宫的孝穆皇后在汪洋大海中向他求救。梦醒后,他怀疑这是地宫渗水的征兆,马上派人去查,果然,噩梦应验了现实,地宫进水已一尺有余。道光盛怒之下,惩治了修陵不力人员,并将这座陵墓全部拆除,另在易州(今易县)西陵境内龙泉峪新选了陵址,这一拆一建,使上百万工匠夫役7年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

慕陵位于西陵陵区最西端的龙泉峪,兴建于道光十二年至十六年(公元1832年—1836年),由宠极一时的大臣穆彰阿主持建造,使用白银250万两左右,总用工87.6万人次。慕陵在选址时吸取清东陵宝华峪陵寝渗水的教训,选择了高平之地龙泉峪,并根据“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的宗旨,鉴于地势的限制,道光对慕陵的建筑规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建筑规模显著缩小,裁撤了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等大型建筑,仅有建筑27座,占地45.6亩,比泰陵缩小了近80亩,同时对主体建筑结构进行了改革。地宫由四道石门改为两道,地宫内增设龙须沟;隆恩殿由重檐改为单檐,殿外不设石栏,以20根木楹称托梁架,辟成回廊等等。改革后的慕陵创造了一种小巧玲珑的新模式,并对后世陵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的帝陵都不再建大碑楼、二柱门。

慕陵虽然外观上保持了“节俭”之意,但其材质结构异常精美,其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主体建筑的三大殿全部采用昂贵的金丝楠木制作,不施彩绘,保持了本色。外面烫蜡。虽然看起来不是那么富丽堂皇,但却赋予了人们古朴典雅的感觉。最令人惊叹的是在三座殿的门窗隔扇、梁柱、雀替、天花、藻井上布满了形态各异的木雕龙,尤其是天花板上都以高浮雕的手法雕成向下俯视的龙头,有的地方还采用高出平面半尺有余的透雕手法。走进殿内,举目上望,但见群龙聚首,栩栩如生。整个雕刻构思严谨,线条流畅,刀法娴熟,制作精巧,形象生动,充满着祥和气氛,成为稀世珍品,使人仿佛来到了一座雕龙博物馆,难怪有人惊叹:“慕陵是座雕刻艺术的殿堂”。

隆恩殿后面的三座门由一架天然汉白玉石牌坊代替,牌坊正中刻有“慕陵”二字,背面刻有道光皇帝亲笔诛谕:“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尔。呜呼!其慕与慕也”。关于慕陵名称,依清朝规制,帝、后陵寝名称一般由后继皇帝敬定,但是慕陵名称却是道光皇帝生前亲自默定。道光十五年,他来西陵谒陵,顺便阅视了正在修建的陵寝工程,并赴隆恩殿至孝穆、孝慎梓宫前奠酒,而后立于月台上,仰望东北方感慨地写下了这道诛谕。道光驾崩后,咸丰即位,重读诛谕(音朱玉),见“其慕与慕也”一句,便心领神会,于是立刻命雕工把“慕陵”二字雕于牌坊之上。

慕陵建筑面积虽没有泰陵那样广阔,建筑也不如泰陵那样宏伟,布局更不如泰陵那样完善,但他那别出心裁的设计以及独特的建筑手法,却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

道光皇帝选陵两建一拆的经历,共耗白银440万两,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崇陵。

崇陵是清代入关后第九位皇帝——光绪的陵墓,也是中国最后一座帝王陵墓。光绪,道光皇帝第七子醇亲王之子,爱新觉罗氏,名载恬,生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同治皇帝病故后,由慈禧太后做主,决定由载恬继承皇位。光绪于公元1875年即皇帝位,时年仅4岁。光绪皇帝卒于19,在位34年,卒年38岁。

光绪帝登基时,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营造陵寝的工程不能如期破土动工。崇陵陵址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选定并定陵名,但由于当时的清王朝国库空虚,外债累累,加之光绪和慈禧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陵寝的营建一直拖延到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19才由宣统着手操办。其间又值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工程被迫停止。光绪驾崩时,崇陵还未建,他的棺椁停放在故宫观德殿。1908年12月,光绪的棺椁由故宫迁往西陵梁格庄行宫停放。虽然当时北京至西陵已通火车,但光绪棺椁仍用人抬。前面有卫兵开道,随后是宣统皇帝和王公大臣,紧随1400多辆轿车。抬棺椁扛夫每拨128人,每天换60次,每天扛夫人数为7920人,经房山、涿州、涞水、易县,经过4天3夜125公里的路程,才把光绪的棺椁运到梁格庄行宫,安放在正殿之中。一路起落,共耗银438400两之多。崇陵始建于1909年,至1913年崇陵地宫建成,光绪的棺椁才正式安放在崇陵地宫之中。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时,向民国政府提出了八项优待皇室条件,其中第五条要求“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1913年春,国民政府根据这一条件,经协商之后立即拨款,并于19全部完工。光绪陵实修了5年,用工人数每天为6000人,5年总用工109.5万人次,共用白银90多万两。其中1909年—1911年由清政府修了两年,其后的1912年因无人管理无人拨款而停工,1913年春至1915年由民国政府出款修建并最终完工。

崇陵陵址名金龙峪。在建筑规模上比其它帝陵均小,没有大牌楼、石像生、二柱门等项建筑,但基本上延续了明、清两朝的陵寝制度,并集清代各陵的建筑于一体,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用料考究,主要建筑的三大殿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铜藻、铁藻木料结构,而且地宫石门上端的管扇全部用青铜制作,素有“铜梁铁柱”之称。隆恩殿内的四根明柱采用沥粉贴金盘龙装饰,为体现帝陵的独到之处。檐下增设了通风孔,可保殿内空气流通,以防木料的腐朽。就其建筑群体而论,设有较完备的派水系统,宫殿四角的散水既宽又陡,便于雨水的排放。明楼与三座门前分别挖砌了御带河,地宫内凿有十四个漏水眼与之相通,为地宫排水之用。

崇陵虽建于清末民初,但建筑规制仍宏伟壮观。在众多的建筑物中,地宫工程最为浩大,崇陵地宫如同其它帝陵的地宫那样,为拱券式石结构建筑,共有四门九券,墓道全长63.19米,面积349.95米,空间2170.65立方米,四道石门是地宫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扇山门上浮雕菩萨立像一尊,佛像大小与真人差不多,各个头戴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莲花座,手持法器,分别代表力量、智慧、愿望、富贵等。过了四道门便是地宫九券中最大的一个券—金券,这里是地宫的主体建筑,高大宽敞,内有宝床,上面安放着皇帝、皇后的梓宫。

1938年,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盗掘了崇陵地宫,1980年文物部门对崇陵地宫进行了清理并对外开放。虽然崇陵地宫没有乾隆的裕陵地宫那样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但它却成为研究清皇帝陵寝地宫规制的事物见证。

崇妃园寝。

崇陵妃园寝位于崇陵东侧500米处,占地1.9公顷。建筑布局依次为石拱桥、石平桥、朝房、班房、宫门、焚帛炉、享殿、三座门,虽然没有帝后陵那么气派,但也小有规模。园寝内葬有光绪皇帝的两个妃子,东宝券为瑾妃,西宝券为珍妃。瑾妃、珍妃姓他他拉氏,生于1876年,是礼部佐侍郎长叙的女儿。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光绪皇帝到了大婚的年龄,慈禧太后为他选定后、妃,十月初五珍妃和姐姐瑾妃同时被选入宫中,册封为珍嫔和瑾嫔。当时她只有13岁,姐姐15岁。慈禧太后60大寿时,姐妹二人被晋封为瑾妃和珍妃。

珍妃从小思想开放,性格豪爽,志趣广泛,爱好琴棋书画,聪明伶俐,相貌端庄秀丽。入宫后在光绪身边不拘虚礼,有时扮成宫女,有时扮成太监,有时女扮男装,如同、英俊少年,有时协助光绪帝料理政务,深受光绪的宠爱,为此隆峪皇后非常忌恨她,经常在慈禧太后面前告她的状,加之珍妃生性不会阿谀奉承,从不讨好慈禧,专横跋扈的慈禧便千方百计找珍妃的差错。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珍妃因支持光绪变法,被慈禧太后贬入冷宫。

19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等人逃往西安。临行前,她命人把珍妃从冷宫叫出来,假意说带珍妃出走,实则逼她去死。当时珍妃因长期遭受折磨,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自觉难以支持,便跪在慈禧面前要求回娘家避。慈禧冷冷的说:“你年轻貌美,若遭洋人侮辱,岂不给皇家丢脸,你不如自尽,落个清白之身。”珍妃申辩自己未犯重罪,不能处死。光绪皇帝心如刀绞,也跪地求情,慈禧不理不睬,命令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拉走。珍妃对光绪哭喊到:“感谢皇恩,来世再见”。崔玉贵把珍妃拉到宁寿宫外的一口琉璃井旁,推了下去,并向井内投下两块大石头。珍妃时年仅24岁。

1901年11月,慈禧等人从西安返回北京,为掩人耳目,对外宣称:珍妃为了免遭洋人侮辱而投井自杀。并给珍妃恢复了名誉,追封为贵妃。慈禧害死珍妃为什么又行追封呢?据说慈禧在出逃期间,屡做噩梦,梦见珍妃前来索命,吓得慈禧惊恐不安,返京后命人把珍妃的遗体从井里打捞出来,草草埋葬在西直门外田村。1915年3月,珍妃的灵柩移至清西陵梁格庄行宫暂安,直到崇妃园寝建成后,才以贵妃的葬仪,埋葬在光绪崇陵旁的崇妃园寝。逊帝溥仪册谥为“恪顺”。

瑾妃于1924年10月24日因病去逝,终年52岁,谥“端康”。瑾妃死后第四天,冯玉祥班师回京,清朝小朝廷不能大办丧事了。直到11月15日,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才按照民国制度,给瑾妃简单出殡,安葬在崇妃园寝。这是最后一个葬入西陵的清朝皇室人员。

永福寺。

永福寺俗称喇嘛庙,修建于乾隆五十二至五十三(1787—1788年),是一座专门为陵寝祭祀而修建的皇家御用寺庙。永福寺位于泰陵东6公里的梁格庄村西,整座寺庙共有十九座建筑,其建筑依山势的自然起伏形势建成,建筑面积4300多平方米,寺内所有建筑被3米高100多米长的高大石墙包围起来,使寺庙显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永福寺坐北朝南,单体建筑依次为石桥、山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牌坊、碑亭、东配殿、西配殿、普光明殿、宝云阁等。当年主体建筑内供奉着佛教所尊崇的各种佛像。经过200余年的风风雨雨,各座建筑及殿内陈设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1988年至1995年间国家拨专款进行了全面修缮,修缮中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原状。其中大木结构、梁架、柱、斗拱、瓦件等大部分为原构件,特别是在彩画保护上,凡能保留的彩画均原样保留,如山门、普光明殿、配殿等,其内部保留了大面积的乾隆时期的彩画,有效的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1995年5月1日永福寺正式对外开放,永福寺现已成为历代帝王陵墓中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喇嘛庙。在中国多年的建筑史上,由于明代帝王陵寝中的佛寺和清东陵的隆福寺都已不存在,清西陵的永福寺成为明、清皇家陵寝御用寺庙的孤品。同时,永福寺的保存也为满清王朝尊重、信仰佛教提供了事物例证,是清代皇帝尊崇喇嘛教的充分体现。

清西陵导游词篇十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您来清西陵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旅途中您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我们今天的日程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首先参观泰陵,中午到行宫就餐,下午参观崇陵。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

当代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永宁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有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拜谒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材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第排开。这些建筑都以准确的尺度,适宜的体量,斑斓的色彩,灵活巧妙的手法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不断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排列形式上都独具一格。一架面南、两各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结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富的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有价值的建筑之一。

整个陵区注重对门的处理,门既可作为出入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单檐庑殿顶,看上去质朴、凝重、敦实、稳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两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庄严气派。

具服殿独成一院,施后代皇帝、后妃来谒陵祭祖时更换衣服的场所,沿续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类似于现在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方便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有一座水冲厕所。

清西陵导游词篇十一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您来清西陵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旅途中您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我们今天的日程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首先参观泰陵,中午到行宫就餐,下午参观崇陵。

清西陵中,雍正的泰陵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

当代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永宁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有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拜谒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材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第排开。这些建筑都以准确的尺度,适宜的体量,斑斓的色彩,灵活巧妙的手法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不断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排列形式上都独具一格。一架面南、两各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结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富的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有价值的建筑之一。

整个陵区注重对门的处理,门既可作为出入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单檐庑殿顶,看上去质朴、凝重、敦实、稳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两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庄严气派。

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供后代皇帝、后妃来谒陵祭祖时更换衣服的场所,沿续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类似于现在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方便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有一座水冲厕所。

碑楼内,矗立着两统巨大的石碑,每统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

清西陵导游词篇十二

各位游客朋友们,在石牌坊东侧,陵区风水墙之外,有一座规制独特,自成体系的陵墓,它就是昭西陵,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我们知道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生于1620xx年,死于1687年,享年75岁。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福临继位后尊其为皇太后。玄烨登极,尊她为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三朝,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在清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史学家誉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几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太后下嫁”。据说,皇太极死后,年轻的孝庄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竟不顾太后之尊,下嫁给她的小叔子,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自绝于前夫皇太极,所以不能附葬昭陵而玷污先皇的“万年吉地”,更因后世天子对其不守妇道深恶痛绝,就将其葬在东陵风水墙外,罚其为后代儿孙看大门,当门卫。

就像长在地里面一样,纹丝不动。当时领头人才发觉不对劲,马上快马加鞭回京报告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听到后一时也难以决断,疲劳不已,便趴在龙案上睡着了。在睡梦中康熙皇帝梦见了自己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此时的孝庄皇太后慈祥的对康熙说:“我今日棺椁下落之处就是我的陵寝所在地。”康熙被惊醒后发现是祖母托梦,便命人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侧修建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以上的说法都不同程度的带有野史传说的色彩,只能当个故事听听,不可以当做正史来看待。按照满族一直的传统,在丈夫去世后,嫂子是可以嫁给小叔子的,只是在清朝入关之后收汉文化的影响之后才发生转变,因此,就算是“太后下嫁”,也是合乎传统的并不会成为阻止孝庄太后葬入清东陵的理由;另一方面,就算“太后下嫁”不合礼制,这也是清朝皇室的家丑,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因此,清朝只会想方设法遮丑,而不是光明正大的进行惩罚,因此以上的说法都没有历史根据。

那究竟孝庄文皇后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根据近年来我们查阅的大量历史资料,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外的真正原因有3点,第一点是因为孝庄文皇后生前留下的遗嘱。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临终前,曾面谕康熙帝说:“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这给康熙皇帝出了一个难题。为什么呢?因为顺治皇帝已经先于孝庄在清东陵的中心位置建造了孝陵,无论将孝庄葬在陵区之内任何地点,都卑于孝陵,与其辈分不相适宜。最后康熙皇帝只得将大红门外东侧定为孝庄的临时安葬地,并建造了暂安奉殿,临时停放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康熙一生都没有解决孝庄的建陵问题。雍正皇帝即位以后,认为自孝庄文皇后暂安在清东陵大红门外以来,国运昌盛,皇帝子孙繁衍,说明暂安奉殿确实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将孝庄的棺椁葬入地宫。

第三,大红门东侧地势较高,土质好,而且居于左边,位置尊贵。后代儿孙来清东陵谒陵祭祖都要最先拜见这位辈份最高的一国之母。

以上三点解释才不失历史的公正。而皇太极的陵称昭陵,因孝庄的陵寝在昭陵以西,所以称昭西陵。

与清东陵其他陵寝相比较,昭西陵有许多独特之处,一是隆恩殿为重檐庑殿顶式的建筑,这与其他陵寝是有区别的。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制中等级最高的,在清东陵中,只有大红门采用了单檐庑殿顶,其他建筑均采用的歇山顶或其他级别较低的建制;第二点不同之处就是昭西陵有内外两道围墙;三是三座门建在大殿前;四是没有马槽沟和各种桥涵。

清西陵导游词篇十三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各庄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北清西陵。

导游词。

五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您来清西陵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旅途中您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我们今天的日程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首先参观泰陵,中午到行宫就餐,下午参观崇陵。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

当代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永宁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有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拜谒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材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第排开。这些建筑都以准确的尺度,适宜的体量,斑斓的色彩,灵活巧妙的手法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不断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排列形式上都独具一格。一架面南、两各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结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富的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有价值的建筑之一。

整个陵区注重对门的处理,门既可作为出入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单檐庑殿顶,看上去质朴、凝重、敦实、稳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两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庄严气派。

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供后代皇帝、后妃来谒陵祭祖时更换衣服的场所,沿续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类似于现在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方便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有一座水冲厕所。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您来清西陵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旅途中您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我们今天的日程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首先参观泰陵,中午到行宫就餐,下午参观崇陵。

泰陵。

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河北省易县境内。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建有帝陵、后陵、妃园寝、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十四座,还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品种齐全、布局合理。陵区内保存有古松一万五千余株,这些树不但美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避免外界风沙的侵袭和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得以很好地保存。清西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在20xx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20xx年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

当代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永宁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有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拜谒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材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第排开。这些建筑都以准确的尺度,适宜的体量,斑斓的色彩,灵活巧妙的手法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不断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排列形式上都独具一格。一架面南、两各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结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富的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有价值的建筑之一。

整个陵区注重对门的处理,门既可作为出入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单檐庑殿顶,看上去质朴、凝重、敦实、稳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两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庄严气派。

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供后代皇帝、后妃来谒陵祭祖时更换衣服的场所,沿续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类似于现在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方便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有一座水冲厕所。

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筑之一,俗称大碑楼,建成于1739年,花费白银十三万一千五百两。大碑楼占地5.54亩,高26.05米,四面辟门,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稳中有变,富丽典雅。它座落在方形广场的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华表相衬,使碑楼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四根华表的柱身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呈圆柱形,直径1.5米,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带有呼之欲出的动态感。华表也叫擎天柱,又称墓表。起源于远古时代,初为木质,为纳谏而设,又叫诽谤木。在陵墓神道上设华表,在西汉时期就很流行,是木质华表,石刻华表在东汉时盛行。华表装饰着象征皇权的云龙图纹,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衬托出主体建筑的高大,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碑楼内,矗立着两统巨大的石碑,每统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

绕过碑楼,是一座七孔石拱桥,这是清西陵四十九座桥梁中最长的,长107米,宽21米。(栏板上是二十四节气望柱头,又称火焰望柱头。柱头上有二十四条阴刻线,代表二十四节气。因为有河才有桥,而河位于田野之中,大地与田野不可分,与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关系,耕种、浇灌都离不开二十四节气。)像这样巨大而完美的石桥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它对于建筑物的布局组合起着连接作用,使组合群的层次明显,过渡自然,紧凑而不松散,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走下七孔桥,可见在神路的两侧对称排列着的雕刻精美的石望柱、石狮、石象、石马、武将、文臣等五对石像生。

望柱为六角形石柱,柱身雕流云纹饰,底部为六角形的须弥座。在宋代以前,石望柱置于墓道的最前面,为主要建筑,因为明、清陵时石牌坊作为陵墓前主要建筑,所以石望柱退居次要位置,纯属装饰。

石像生是设置在陵墓前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来显示死者生前的地位,身份。泰陵原来并未安设石像生,乾隆登基后,认为陵寝不设石像生,与典制不符,想在此泰陵增设石像生,而臣工们(风水大师:高其悼、洪文澜)则坚持:“泰陵甬道,系随山川之形势盘旋修理,如设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齐安设,而甬路转旋之处,必有向背参差之所,则于风水地形,不宜安设”。所以泰陵不设石像生并非违备典制,而是与风水有关。乾隆建议将大红门,龙凤门向南展拓,于是臣工们尊旨赴现场审核了原有计划并向乾隆奏议:“大红门正在龙蟠虎踞之间,护北面随龙升这旺气,纳南面特朝环抱之水,前朝后拱,天心十道,时天造地设之门户,不便展拓向外,况石像生之设,古制未详,无大关典礼之处,似可毋庸添设”。一言九鼎的天子,面对臣工的据理力争,也无可奈何,于是在奏折上批道:“知道了”。此事不了了之。事隔几年,乾隆旧事重提,最终在1748年,大臣拗不过皇帝,在泰陵前安设了五对石像生,这样就失去了龙凤门横陈为底景的依托,而又失去了石像生拱卫迎候于门前,聚巧形而展示的效果。所以泰陵石像生在所有建筑中是一个败笔,但由于臣工们极端负责的态度与皇帝的据理力争,所以也未伤及大雅。

蜘蛛山是泰陵的案山,据刘敦祯先生讲,此山系人工所为,可这里原有一座小山,又往上放了一些施工中剩下的废料。那么案山在陵区究竟起什么作用呢?因风水讲,无朝案遮拦未免飘散生气,所以案山会使陵区生气发越。

通向宝顶的引导大道—神道在里突然拐弯,是因为中国古建筑讲:贵含蓄,忌直接。

后面的建筑不能直接尽收眼底,应该慢慢展开,所以当我们漫步于弯弯曲曲的神道上,就好像置身于意向深远的空间环境氛围之中。

龙凤门是一座雍容华贵的建筑,为庑殿顶火焰式石牌坊柱门,黄色琉璃瓦的看面墙,墙下有宽厚敦实的洁白色须弥座,构成丰富细致,色彩斑澜、华丽富贵的形体,整座龙凤门充满了动势。高低错落的轮廓线,挺拔的石柱上雕刻云板、云墩和蹲龙,横直如矢的大小额坊和顶部火焰宝珠,看面墙上云纹腾龙的花心和岔角牡丹花叶,墙顶蓝绿色三彩斗拱所撑托的金色琉璃庑殿顶等等,都给人以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感受。龙凤门的近形风姿与远视气魄巧妙溶汇,相登相生,出神入化,给人以丰富的视觉艺术感受,不愧是古代哲匠的精心杰作。

三孔桥虽没有七孔桥那么宏大,但工匠师们都把它建造的小巧玲珑,优美动人,将两侧的栏板用优雅的券形曲线组合。站在三孔桥上驻足观看,陵寝宫殿群在紫色的永宁山衬托下,同时向东西两翼逶迤延展,把一种统一性的内涵,一种非同凡响的稳重、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充分体现出来。

三路九孔桥并肩横跨于最后一座马槽沟上,除自然形成的三条河以外,后两道是人工开凿而成,山陵环境质量的完善非常注重对水的处理。水对于大地来说为血脉,能够造就大自然的钟灵毓秀,使生气发越;水还可以界分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及谐和的环境组合,而且山水相得如方圆中之规矩,山水相济如堂室之门户。因此陵区所有随桥泊岸,酌量地势修理,不使浸湿地宫;修筑堤坎,而且也使水流弯环,免其激射有声,破坏宁静的山陵气氛。所以马槽沟弯如飘带,柔如轻纱,造成“来宜曲水向我,去宜盘旋顾恋”的水势。充分体现出水对帝穴的留恋之情。所以陵区一山一水皆有义,一草一木总关情。

神厨库是座东朝西的小院,内建神厨。神库和省牲亭等建筑,是祭祀时制作和存放各种肉食品的地方。

神道碑亭又称小碑楼,内矗立皇帝谥号碑,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覆顶,四角翘飞,形式与大碑楼相仿,但规模缩减了二分之一左右。内竖一统石碑,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写着雍正皇帝谥号。

东、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叫茶膳房,是根据关外奶房,果房的遗制而制造的。

东、西班房均为布瓦卷棚顶,为值班房,也叫守护房。清代皇帝继位之后,便大兴土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之修陵筑墓。因而皇陵的保护便成为重要任务,这一任务由深受皇帝信任的八旗兵来担负。他们采用换班的方法沿着陵院外的更道昼夜巡逻。如阴雨天气可在值班房内躲避休息。

隆恩门是进入宫殿区的门户,是整个陵寝组合群引导建筑的结束与主体建筑的开始。两侧是宽厚高大的朱红围墙,把宫殿区的所有建筑包围起来,使其形成结构严谨的两层院落。

焚帛炉,又叫燎炉,是为皇帝祭祀时焚烧五色纸和金银锞的地方。炉高4米,单檐歇山顶,周身用黄琉璃瓦构件制成,炉基为须弥座。炉内四壁及上下均为铁板,下面是三个铁槽,顶部两角各有一出烟孔,底座下部两侧各有一扒灰口。整座建筑比例适中,色调合协,雍容华贵,精巧秀致。

东配殿是存放祝板和制帛的地方,同时又是临时存放神牌的地方。每当大修隆恩殿时,帝、后的神牌就移到这里安放,在维修期间如遇上祭祀,也在此进行。西配殿则是喇嘛念经的地方,每当帝、后忌辰大祭之日,由永福寺派十三名喇嘛到此念经,为死去的皇帝超度亡灵。

正面的隆恩殿是陵寝地面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为祭祀的主要场所。整座建筑建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式建筑,黄色琉璃瓦盖顶,显得庄严肃穆。其建筑结构非常牢固,所有的木件全部采用卯榫对接形式,梁、柱、檀、椽结合不死板禁锢,有灵活移动的余地,具有很强的防震功能。在发生强烈地震时,榫卯之间具有活动性能,将外部力量缓冲分解,震后仍可恢复原位。因此雍正八年以来的多次地震和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都没使清西陵的大木结构受到显著破坏,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水平。

三座门也叫琉璃花门,中门比较高大,两侧墙上有琉璃岔角花和中心花,檐端用琉璃斗拱装饰。这种门占地面积较小,看上去显得较厚重,图案丰富,雍容华贵,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而且材料非常坚硬,耐高湿,有一劳永逸之功效。两侧分别接卡墙。阻隔南北,使宫殿区形成两层院落。清代建筑学家,不仅注重陵区单体建筑的形象与外观,而且更注重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组群布局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组群布局的实现依靠门户和墙体,将各单体建筑有效地组合分割,形成一个个院落,并将院落形成复杂的整体给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

二柱门横跨神道,石柱上架额坊,建筑形式为斗拱夹山顶。作为方城明楼的屏障。清朝前五代皇帝陵寝都在三座门以后建二柱门,自道光以后则裁撤,因为建筑中缩短了三座门与方城明楼之间的距离。

石五供是一组象征永久性祭祀的供品。基座是由三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这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台基样式,上面刻有八仙、八宝、八卦、琴棋书画等图案,所有这些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对研究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明楼属于纪念性的建筑物,高高地耸立在方城之上,使人置身于仰崇桥山的氛围之中,它与朱红色的墙体、金黄色的瓦顶与湛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

当我们踏上明楼在向南方远眺时,心中升起一种无比自豪的感觉。正前方五里之外的东西华盖山,九龙九凤山形成的自然门户,郁郁葱葱的古松树弥漫于30里内外,座座殿宇、桥梁、门房、树木山川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气势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明十三陵大有过之无不及。清陵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人民的骄傲,所以英国著名科学家里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制式上是一重大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雍正在选定易州境内天平峪时,说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风水宝地。而历经180年,十四座陵寝完工以后,自然景观又加之人文景观,就形成了:“山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之平坦开拓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的人间胜境,是“龙蟠风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的秀美风光”。

朋友们,到次为止,西陵的参观就告一段落,谢谢大家的合作,请您留下宝贵的意见,真诚的欢迎您的再次光临,祝大家归途愉快,再见!

昌陵。

昌陵位于泰陵西侧1公里处,葬有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自1796年开始修建到1820xx年峻工,距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

昌陵是东、西陵中较有特色的一座,是研究清代陵寝制度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在清代所有陵寝中昌陵是唯一一处由太上皇选定的陵址。1796年,乾隆在当满了60年皇帝之后,履行自己继位之初的诺言,让位于嘉庆,自己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并根据自己曾有谕旨:“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内分建”。把自己在泰陵西侧1公里处选定的陵址赐给了儿子嘉庆。这对嘉庆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殊荣,同时也体现出太上皇的威严。

嘉庆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第五代皇帝,为乾隆的第十五子,37岁继承皇帝位,但仍由乾隆皇帝训政。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此时40岁的嘉庆才有了实权,而大清帝国也已从鼎盛的巅峰跌落下来,开始走下坡路。当时清王朝已危机四伏,内创累累。嘉庆皇帝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全力维持祖宗留下的基业。但却墨守成规,遵循守旧,所以一生中没有什么特殊的政绩,昌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起来的。

尽管如此,昌陵的建筑规模与规制仍能与泰陵相媲美,除没有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和七孔桥外,其它建筑的种类与式样均等同。而宝顶比泰陵宝顶还要高出数尺,圣德神功碑楼与隆恩殿也比泰陵的更为壮观。

昌陵隆恩殿的地面更独具特色,全部采用珍贵的紫花石铺墁。紫花石,产于河南,每块62厘米见方,呈正方形,磨光烫蜡,不滑不涩,缝细如线,平亮如砥,石面呈黄色,缀以天然形成的紫色花纹图案。其状如竹笋、似春蚕、若芙蓉、像绒球,千姿百态,在阳光照耀下,似满堂宝石,熠熠生辉,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昌陵有“满堂宝石”之称。

隆恩殿内东暖阁的佛楼仍保持着当初的模样,其它各帝陵隆恩殿的佛楼,经过战争的毁坏,只剩下空间,唯独这座佛楼至今整体完好。佛楼分下、下两层,上层有木雕垂花,精湛优美,涂金闪亮;下层有木制边饰,朱红底色,鲜丽耀眼。按清代建陵规制,东暖阁均为佛楼,佛龛里供奉着金、银、玉、翠的佛像。

据现存的“雷氏图纸”中考证,昌陵地宫结构比泰陵还要宏大,雕刻也十分精美,为“四门九券”,且有佛像经文雕刻。与现已开放的清东陵境内乾隆的裕陵地宫规模装饰相近。而裕陵地宫为现已考证的清帝陵地宫中最为壮观、珍贵的一座,既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又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同样昌陵地宫也具有诱人的魅力,券顶外的宝顶封土内也有石雕,其结构造型与陵寝宫殿的瓦脊、勾滴等相同,先按地面建筑的要求营造好地宫,然后再覆土掩埋。形成清代皇帝陵寝地宫结构中独具特色的风格。

慕陵。

慕陵位于陵区的最西端,始建于一八三一年,完工于一八三五年,内葬道光皇帝及孝穆、孝全、孝慎三个皇后。慕陵建筑面积虽没有泰陵那样广阔,建筑也不如泰陵那样宏伟,布局更不如泰陵那样完善,但它那别出新裁的设计以及独特的建筑手法,却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

按照乾隆开创的父、子分葬,选定东、西的“兆葬之制”,道光皇帝应该在清东陵境内选选址建陵,所以道光于1820xx年即位后,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在东陵的宝华峪营建了陵墓,但后因施工质量问题,造成地宫浸水。于是道光皇帝便下令拆掉原陵,又于1831年来西陵祭祖之际亲自选定了一块高平之地—龙泉峪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第二次营建了陵墓。

这次建陵,道光皇帝一改其它帝陵的建筑特点,裁撤了石像生、圣德神功碑楼、方城明楼等项建筑,而且主体建筑的三大殿全部采用昂贵的金丝楠木制作,不施彩绘,保持了木本色。外面烫蜡。虽看起来不是那么富丽堂皇,但却赋予人们古朴,典雅的感觉。最令人惊叹的是在三座殿的门窗膈扇、梁柱、雀替、天花、藻井上布满了形态各异的木雕龙,尤其天花板上都以高浮雕的手法制成向下府视的龙头,有的地方还采用高出平面半尺有余的透雕手法。走进殿内,举目上望,但见龙头济口,张口鼓腮,栩栩如生。整个雕刻构思严谨,线条流畅,刀法娴熟,制作精巧,形象生动,充满着详和气氛,成为稀世珍品。使人仿佛来到了一座雕龙博物馆,难怪有人说:“慕陵是座雕刻艺术的殿堂”。

隆恩殿后面的三座门由一架天然汉白玉石牌坊代替,牌坊正中刻有“慕陵”二字,背面刻有道光皇帝亲笔诛谕:“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尔。呜呼!其慕与慕也”。依清朝规制,帝、后陵名一般由后继皇帝钦定,但是慕陵名称却是道光皇帝生前亲自默定。道光十五年,他来西陵谒陵,顺便阅视了正在修建的陵寝工程,并赴隆恩殿至孝穆、孝慎梓宫前奠酒,而后立于月台上,仰望东北方感慨地写下了这道诛谕。道光驾崩后,咸丰即位,重读诛谕,见“其慕与慕也”一句,便心领神会,于是立刻命雕工把“慕陵”二字雕于牌坊之上。

无论从规划布局,还是建筑风格方面,慕陵处处体它的独到之处,成为清朝入关后皇帝陵寝建筑中的珍品。

崇陵。

崇陵是中国封建皇帝最后一座陵墓,始建于1920xx年,完工于1920xx年,内葬光绪皇帝和孝定景皇后。

崇陵工程是在光绪皇帝死后第二年才开始修建的,这与清朝建陵典制完全不符,大清皇帝在承袭了明代陵墓制度的同时,又不断完善陵寝制度,不仅活着的时候讲究安逸奢侈,而且死后在建筑陵寝上也要表示出至高无尚的尊贵地位。所以生前就选好陵址,并建好陵墓。

据考证,崇陵陵址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选定并定陵名,但由于当时的清王朝国库空虚,外债累累,加之光绪和慈禧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陵寝的营建就不可能了。直到1920xx年,光绪死后第二年,崇陵工程才开始动工修建,其间又值1920xx年辛亥革命爆发,工程被迫停止。1920xx年,末代皇帝溥仪向民国宣布退位时,向民国政府提出了八项优待皇室条件,其中第五条要求:“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付”。1920xx年春,民国政府根据这一条件,经协商之后立即拨款,并于1920xx年全部完工。

崇陵在建筑规模上比其它帝陵均小,没有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等项建筑,但基本上沿袭了明、清两朝的陵寝制度,并集清代各陵的建筑经验于一体,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用料考究,主要建筑的三大殿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铜藻、铁藻木料构成,素有“铜梁铁柱”之称。隆恩殿内的四根明柱采用沥粉贴金盘龙装饰,为皇帝陵中的独到之处。檐下增设了通风孔,可使殿内空气流通,以防木料腐朽。就其建筑群体而论,设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宫殿四角设有散水坡,便于雨水的排放。明楼与三座门前分别挖砌了御带河,地宫内凿有十四个漏水眼与之相通,为地宫排水之用。

崇陵虽建于清末民初,但建筑规制仍宏伟壮观。在众多的建筑物中,地宫工程最为浩大,崇陵地宫如同其它帝陵的地宫一样,为拱券式石结构建筑,共有四门九券。墓道全长63.19米,面积349.95米,空间2170.65立方米。四道石门是地宫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扇石门上浮雕菩萨立像一尊,佛像大小与真人差不多,各个头戴佛冠,身披伽裟,足蹬莲花座,手持法器,分别代表力量、智慧、愿望、富贵等。过了四道门便是地宫九券中最大的一个券—金券,这里是地宫的主体建筑,高大宽敝,内有宝床,上面安放着皇帝、皇后的梓宫。

1938年,一伙不明身份的军人盗掘了崇陵地宫,1980年由政府将其清理并对外开放。虽然崇陵地宫没有乾隆的裕陵地宫那样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但它却成为研究晚清皇帝陵寝地宫规制的实物见证。

昌西陵。

在清西陵境内共有三座皇后陵,分别为泰东陵、昌西陵和慕东陵,其中泰东陵,无论从规模、规制上都是清代后陵中的姣姣者,而昌西陵在这些方面却无法与之媲美,但它却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古建筑中只有两处回音壁,一处是天坛,而另一处以是昌西陵。

昌西陵始建于1851年,完工于1853年,内葬嘉庆的孝和睿皇后,清朝从康熙初期开始,皇后薨于皇帝之后,便另选陵址,不再合葬帝陵地宫,而且陵寝不再另立陵名,而按皇帝陵寝所处方位而定,因其陵寝在昌陵西侧,所以定陵名为昌西陵。

与其它皇后陵寝比起来,昌西陵的规制大为缩减。主要裁撤了方城明楼,缩减了隆恩殿和配殿的规制,隆恩殿由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改为单檐歇山,面阔五间,并裁撤了大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不设丹陛石,配殿由五间改为三间。隆恩门也由五间改为三间,陵寝门的两个角门由带门楼改为随墙门,与妃园寝的园寝门一样。

尽管昌西陵规制大为缩减,较前代皇后陵大为逊色,但也有其独特和值得称道的地方。

昌西陵有回音壁。和其它陵寝一样,昌西陵后围墙也是弧形墙在陵寝建筑中叫罗圈墙,就可听到很大的回声,其形式和原理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一样,因此人们把昌西陵的罗圈墙也称作回音壁。

除回音壁以外,这里还有一块回音石,那就是宝顶前面倒数第七块条石。站在这块石头上讲话,就能听到比原声大十倍或数十倍的回声,所以人们称它为回音石,这种奇特的回音壁和回音石现象的出现,是声学原理和古代建筑形式的巧合。声波的波长肯定小于围墙半径,声波以束状沿墙连续反射前进,使声音像打电话般清晰地传到对方耳中。

正是由于昌西陵的独到的建筑风格,使它对游人产生了无可替代的魅力,同时也对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不难看出,清西陵是一部清朝历史的写照,体现了中国历代帝王陵寝的最高水准,更是一部精美的艺术杰作,座座陵寝都反映出清朝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和风水文化。成为自然环境与陵寝建筑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旅游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合作,请您留下宝贵的意见,真诚的欢迎您的再次光临,祝大家归途愉快,再见!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送你来清西陵观光旅行,我是向导员×××,旅途中您有什么看法跟请求只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咱们今天的日程是这样为大家部署的:首先参观泰陵,中午到行宫就餐,下战书参观崇陵。

泰陵。

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河北省易县境内。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畴内,建有帝陵、后陵、妃园寝、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十四座,还有行宫、永福寺两处从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迹,种类齐全、布局合理。陵区内保存有古松一万五千余株,这些树岂但丑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防止外界风沙的侵袭和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殊的小气象,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破完全的天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得以很好地保留。清西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在20xx年11月30日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20xx年1月11日被国家游览局评为首批4a景区。

清西陵中,雍正天子的泰陵建筑最早、范围最大,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代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计划,布局都反应出当时国度的富强以及政局的稳固,在建筑用料、工程技巧,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十分讲究。

当代修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范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视四处,能够看到,北面有绵延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永宁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统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自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状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旁边辽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绚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贱过,构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式。“陵制与山水相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足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现出古代建筑学家鬼斧神工的高明艺术。正如美国景观修建学威望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本人预约的一条不能转变的需要途径上始终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单独彷徨时有友爱的大做作来领导他拜见上天和祖坟。所以不任何一个处所,景致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资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无比考究,完全按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须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串南北,主体建筑支配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序排开。这些建筑都以正确的标准,合适的体量,斑斓的颜色,机动奇妙的伎俩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留念性、礼制性主题井井有条地开展并一直深入。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点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无论是从数目仍是排列情势上都独具一格。一架面南、两各货色,与北面的大红门造成一个宽阔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整一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联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全体用伟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盛的纹饰,画面布局公道,造型活泼,雕工细腻,小巧剔透,活力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明遗产最存在价值的建筑之一。

全部陵区重视对门的处置,门既可作为出入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单檐庑殿顶,看上去纯朴、凝重、敦实、慎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两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肃穆派头。

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供后辈皇帝、后妃来谒陵祭祖时调换衣服的场合,沿续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相似于当初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便利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有一座水冲厕所。

·····。

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德的重要建筑之一,俗称大碑楼,建成于1739年,破费白银十三万一千五百两。大碑楼占地5.54亩,高26.05米,四周辟门,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稳中有变,华丽典雅。它座落在方形广场的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华表相衬,使碑楼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宏伟、壮观。四根华表的柱身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呈圆柱形,直径1.5米,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间环绕柱身扶摇而上,带有跃然纸上的动态感。华表也叫擎天柱,又称墓表。于远古时期,初为木质,为纳谏而设,又叫毁谤木。在陵墓神道上设华表,在西汉时期就很风行,是木质华表,石刻华表在东汉时风行。华表装潢着象征皇权的云龙图纹,作为皇家建筑的特别标记,烘托出主体建筑的高大,使其更加雄伟壮观。

碑楼内,耸立着两统巨大的石碑,每统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劳苦功高,大概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树碑立传的主要材料。

绕过碑楼,是一座七孔石拱桥,这是清西陵四十九座桥梁中最长的,长107米,宽21米。(栏板上是二十四节气望柱头,又称火焰望柱头。柱头上有二十四条阴刻线,代表二十四节气。由于有河才有桥,而河位于田野之中,大地与原野不可分,与二十四节气有必定的关联,耕种、灌溉都离不开二十四节气。)像这样宏大而完善的石桥在中国事未几见的。它对建造物的布局组合起着衔接作用,使组合群的档次显明,过渡天然,紧凑而不疏松,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庄严正穆的氛围。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您来清西陵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旅途中您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我们今天的日程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首先参观泰陵,中午到行宫就餐,下午参观崇陵。

泰陵。

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河北省易县境内。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建有帝陵、后陵、妃园寝、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十四座,还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品种齐全、布局合理。陵区内保存有古松一万五千余株,这些树不但美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避免外界风沙的侵袭和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得以很好地保存。清西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在20xx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20xx年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当代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

永宁山。

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有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拜谒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材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第排开。这些建筑都以准确的尺度,适宜的体量,斑斓的色彩,灵活巧妙的手法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不断深化。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排列形式上都独具一格。

一架面南、两各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结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富的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有价值的建筑之一。

各位游客朋友们,在石牌坊东侧,陵区风水墙之外,有一座规制独特,自成体系的陵墓,它就是昭西陵,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我们知道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生于1620xx年,死于1687年,享年75岁。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福临继位后尊其为皇太后。玄烨登极,尊她为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三朝,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在清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史学家誉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几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太后下嫁”。据说,皇太极死后,年轻的孝庄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竟不顾太后之尊,下嫁给她的小叔子,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自绝于前夫皇太极,所以不能附葬昭陵而玷污先皇的“万年吉地”,更因后世天子对其不守妇道深恶痛绝,就将其葬在东陵风水墙外,罚其为后代儿孙看大门,当门卫。

就像长在地里面一样,纹丝不动。当时领头人才发觉不对劲,马上快马加鞭回京报告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听到后一时也难以决断,疲劳不已,便趴在龙案上睡着了。在睡梦中康熙皇帝梦见了自己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此时的孝庄皇太后慈祥的对康熙说:“我今日棺椁下落之处就是我的陵寝所在地。”康熙被惊醒后发现是祖母托梦,便命人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侧修建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以上的说法都不同程度的带有野史传说的色彩,只能当个故事听听,不可以当做正史来看待。按照满族一直的传统,在丈夫去世后,嫂子是可以嫁给小叔子的,只是在清朝入关之后收汉文化的影响之后才发生转变,因此,就算是“太后下嫁”,也是合乎传统的并不会成为阻止孝庄太后葬入清东陵的理由;另一方面,就算“太后下嫁”不合礼制,这也是清朝皇室的家丑,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因此,清朝只会想方设法遮丑,而不是光明正大的进行惩罚,因此以上的说法都没有历史根据。

那究竟孝庄文皇后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根据近年来我们查阅的大量历史资料,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外的真正原因有3点,第一点是因为孝庄文皇后生前留下的遗嘱。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临终前,曾面谕康熙帝说:“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这给康熙皇帝出了一个难题。为什么呢?因为顺治皇帝已经先于孝庄在清东陵的中心位置建造了孝陵,无论将孝庄葬在陵区之内任何地点,都卑于孝陵,与其辈分不相适宜。最后康熙皇帝只得将大红门外东侧定为孝庄的临时安葬地,并建造了暂安奉殿,临时停放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康熙一生都没有解决孝庄的建陵问题。雍正皇帝即位以后,认为自孝庄文皇后暂安在清东陵大红门外以来,国运昌盛,皇帝子孙繁衍,说明暂安奉殿确实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将孝庄的棺椁葬入地宫。

第三,大红门东侧地势较高,土质好,而且居于左边,位置尊贵。后代儿孙来清东陵谒陵祭祖都要最先拜见这位辈份最高的一国之母。

以上三点解释才不失历史的公正。而皇太极的陵称昭陵,因孝庄的陵寝在昭陵以西,所以称昭西陵。

与清东陵其他陵寝相比较,昭西陵有许多独特之处,一是隆恩殿为重檐庑殿顶式的建筑,这与其他陵寝是有区别的。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制中等级最高的,在清东陵中,只有大红门采用了单檐庑殿顶,其他建筑均采用的歇山顶或其他级别较低的建制;第二点不同之处就是昭西陵有内外两道围墙;三是三座门建在大殿前;四是没有马槽沟和各种桥涵。

清西陵导游词篇十四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您来清西陵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旅途中您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我们今天的日程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首先参观泰陵,中午到行宫就餐,下午参观崇陵。

泰陵。

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河北省易县境内。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建有帝陵、后陵、妃园寝、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十四座,还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品种齐全、布局合理。陵区内保存有古松一万五千余株,这些树不但美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避免外界风沙的侵袭和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得以很好地保存。清西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在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2001年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

当代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永宁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

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有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拜谒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材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第排开。这些建筑都以准确的尺度,适宜的体量,斑斓的色彩,灵活巧妙的手法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不断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排列形式上都独具一格。一架面南、两各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结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富的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有价值的建筑之一。

整个陵区注重对门的处理,门既可作为出入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单檐庑殿顶,看上去质朴、凝重、敦实、稳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两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庄严气派。

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供后代皇帝、后妃来谒陵祭祖时更换衣服的场所,沿续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类似于现在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方便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有一座水冲厕所。

·张家口旅游导游词·山海关导游词·秦皇岛祖山导游词·北戴河导游词·角山导游词。

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筑之一,俗称大碑楼,建成于1739年,花费白银十三万一千五百两。大碑楼占地5.54亩,高26.05米,四面辟门,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稳中有变,富丽典雅。它座落在方形广场的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华表相衬,使碑楼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四根华表的柱身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呈圆柱形,直径1.5米,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带有呼之欲出的动态感。华表也叫擎天柱,又称墓表。起源于远古时代,初为木质,为纳谏而设,又叫诽谤木。在陵墓神道上设华表,在西汉时期就很流行,是木质华表,石刻华表在东汉时盛行。华表装饰着象征皇权的云龙图纹,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衬托出主体建筑的高大,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碑楼内,矗立着两统巨大的石碑,每统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

绕过碑楼,是一座七孔石拱桥,这是清西陵四十九座桥梁中最长的,长107米,宽21米。(栏板上是二十四节气望柱头,又称火焰望柱头。柱头上有二十四条阴刻线,代表二十四节气。因为有河才有桥,而河位于田野之中,大地与田野不可分,与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关系,耕种、浇灌都离不开二十四节气。)像这样巨大而完美的石桥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它对于建筑物的布局组合起着连接作用,使组合群的层次明显,过渡自然,紧凑而不松散,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走下七孔桥,可见在神路的两侧对称排列着的雕刻精美的石望柱、石狮、石象、石马、武将、文臣等五对石像生。

望柱为六角形石柱,柱身雕流云纹饰,底部为六角形的须弥座。在宋代以前,石望柱置于墓道的最前面,为主要建筑,因为明、清陵时石牌坊作为陵墓前主要建筑,所以石望柱退居次要位置,纯属装饰。

石像生是设置在陵墓前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来显示死者生前的地位,身份。泰陵原来并未安设石像生,乾隆登基后,认为陵寝不设石像生,与典制不符,想在此泰陵增设石像生,而臣工们(风水大师:高其悼、洪文澜)则坚持:“泰陵甬道,系随山川之形势盘旋修理,如设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齐安设,而甬路转旋之处,必有向背参差之所,则于风水地形,不宜安设”。所以泰陵不设石像生并非违备典制,而是与风水有关。乾隆建议将大红门,龙凤门向南展拓,于是臣工们尊旨赴现场审核了原有计划并向乾隆奏议:“大红门正在龙蟠虎踞之间,护北面随龙升这旺气,纳南面特朝环抱之水,前朝后拱,天心十道,时天造地设之门户,不便展拓向外,况石像生之设,古制未详,无大关典礼之处,似可毋庸添设”。一言九鼎的天子,面对臣工的据理力争,也无可奈何,于是在奏折上批道:“知道了”。此事不了了之。事隔几年,乾隆旧事重提,最终在1748年,大臣拗不过皇帝,在泰陵前安设了五对石像生,这样就失去了龙凤门横陈为底景的依托,而又失去了石像生拱卫迎候于门前,聚巧形而展示的效果。所以泰陵石像生在所有建筑中是一个败笔,但由于臣工们极端负责的态度与皇帝的据理力争,所以也未伤及大雅。

蜘蛛山是泰陵的案山,据刘敦祯先生讲,此山系人工所为,可这里原有一座小山,又往上放了一些施工中剩下的废料。那么案山在陵区究竟起什么作用呢?因风水讲,无朝案遮拦未免飘散生气,所以案山会使陵区生气发越。

通向宝顶的引导大道—神道在里突然拐弯,是因为中国古建筑讲:贵含蓄,忌直接。

后面的建筑不能直接尽收眼底,应该慢慢展开,所以当我们漫步于弯弯曲曲的神道上,就好像置身于意向深远的空间环境氛围之中。

龙凤门是一座雍容华贵的建筑,为庑殿顶火焰式石牌坊柱门,黄色琉璃瓦的看面墙,墙下有宽厚敦实的洁白色须弥座,构成丰富细致,色彩斑澜、华丽富贵的形体,整座龙凤门充满了动势。高低错落的轮廓线,挺拔的石柱上雕刻云板、云墩和蹲龙,横直如矢的大小额坊和顶部火焰宝珠,看面墙上云纹腾龙的花心和岔角牡丹花叶,墙顶蓝绿色三彩斗拱所撑托的金色琉璃庑殿顶等等,都给人以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感受。龙凤门的近形风姿与远视气魄巧妙溶汇,相登相生,出神入化,给人以丰富的视觉艺术感受,不愧是古代哲匠的精心杰作。

三孔桥虽没有七孔桥那么宏大,但工匠师们都把它建造的小巧玲珑,优美动人,将两侧的栏板用优雅的券形曲线组合。站在三孔桥上驻足观看,陵寝宫殿群在紫色的永宁山衬托下,同时向东西两翼逶迤延展,把一种统一性的,一种非同凡响的稳重、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充分体现出来。

三路九孔桥并肩横跨于最后一座马槽沟上,除自然形成的三条河以外,后两道是人工开凿而成,山陵环境质量的完善非常注重对水的处理。水对于大地来说为血脉,能够造就大自然的钟灵毓秀,使生气发越;水还可以界分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及谐和的环境组合,而且山水相得如方圆中之规矩,山水相济如堂室之门户。因此陵区所有随桥泊岸,酌量地势修理,不使浸湿地宫;修筑堤坎,而且也使水流弯环,免其激射有声,破坏宁静的山陵气氛。所以马槽沟弯如飘带,柔如轻纱,造成“来宜曲水向我,去宜盘旋顾恋”的水势。充分体现出水对帝穴的留恋之情。所以陵区一山一水皆有义,一草一木总关情。

神厨库是座东朝西的小院,内建神厨。神库和省牲亭等建筑,是祭祀时制作和存放各种肉食品的地方。

神道碑亭又称小碑楼,内矗立皇帝谥号碑,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覆顶,四角翘飞,形式与大碑楼相仿,但规模缩减了二分之一左右。内竖一统石碑,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写着雍正皇帝谥号。

东、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叫茶膳房,是根据关外奶房,果房的遗制而制造的。

东、西班房均为布瓦卷棚顶,为值班房,也叫守护房。清代皇帝继位之后,便大兴土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之修陵筑墓。因而皇陵的保护便成为重要任务,这一任务由深受皇帝信任的八旗兵来担负。他们采用换班的方法沿着陵院外的更道昼夜巡逻。如阴雨天气可在值班房内躲避休息。

隆恩门是进入宫殿区的门户,是整个陵寝组合群引导建筑的结束与主体建筑的开始。两侧是宽厚高大的朱红围墙,把宫殿区的所有建筑包围起来,使其形成结构严谨的两层院落。

焚帛炉,又叫燎炉,是为皇帝祭祀时焚烧五色纸和金银锞的地方。炉高4米,单檐歇山顶,周身用黄琉璃瓦构件制成,炉基为须弥座。炉内四壁及上下均为铁板,下面是三个铁槽,顶部两角各有一出烟孔,底座下部两侧各有一扒灰口。整座建筑比例适中,色调合协,雍容华贵,精巧秀致。

东配殿是存放祝板和制帛的地方,同时又是临时存放神牌的地方。每当大修隆恩殿时,帝、后的神牌就移到这里安放,在维修期间如遇上祭祀,也在此进行。西配殿则是喇嘛念经的地方,每当帝、后忌辰大祭之日,由永福寺派十三名喇嘛到此念经,为死去的皇帝超度亡灵。

正面的隆恩殿是陵寝地面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为祭祀的主要场所。整座建筑建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式建筑,黄色琉璃瓦盖顶,显得庄严肃穆。其建筑结构非常牢固,所有的木件全部采用卯榫对接形式,梁、柱、檀、椽结合不死板禁锢,有灵活移动的余地,具有很强的防震功能。在发生强烈地震时,榫卯之间具有活动性能,将外部力量缓冲分解,震后仍可恢复原位。因此雍正八年以来的多次地震和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都没使清西陵的大木结构受到显著破坏,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水平。

三座门也叫琉璃花门,中门比较高大,两侧墙上有琉璃岔角花和中心花,檐端用琉璃斗拱装饰。这种门占地面积较小,看上去显得较厚重,图案丰富,雍容华贵,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而且材料非常坚硬,耐高湿,有一劳永逸之功效。两侧分别接卡墙。阻隔南北,使宫殿区形成两层院落。清代建筑学家,不仅注重陵区单体建筑的形象与外观,而且更注重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组群布局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组群布局的实现依靠门户和墙体,将各单体建筑有效地组合分割,形成一个个院落,并将院落形成复杂的整体给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

二柱门横跨神道,石柱上架额坊,建筑形式为斗拱夹山顶。作为方城明楼的屏障。清朝前五代皇帝陵寝都在三座门以后建二柱门,自道光以后则裁撤,因为建筑中缩短了三座门与方城明楼之间的距离。

石五供是一组象征永久性祭祀的供品。基座是由三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这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台基样式,上面刻有八仙、八宝、八卦、琴棋书画等图案,所有这些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对研究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明楼属于纪念性的建筑物,高高地耸立在方城之上,使人置身于仰崇桥山的氛围之中,它与朱红色的墙体、金黄色的瓦顶与湛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

当我们踏上明楼在向南方远眺时,心中升起一种无比自豪的感觉。正前方五里之外的东西华盖山,九龙九凤山形成的自然门户,郁郁葱葱的古松树弥漫于30里内外,座座殿宇、桥梁、门房、树木山川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气势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明十三陵大有过之无不及。清陵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人民的骄傲,所以英国著名科学家里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制式上是一重大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雍正在选定易州境内天平峪时,说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风水宝地。而历经180年,十四座陵寝完工以后,自然景观又加之人文景观,就形成了:“山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之平坦开拓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的人间胜境,是“龙蟠风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的秀美风光”。

朋友们,到次为止,西陵的参观就告一段落,谢谢大家的合作,请您留下宝贵的意见,真诚的欢迎您的再次光临,祝大家归途愉快,再见!

昌陵。

昌陵位于泰陵西侧1公里处,葬有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自1796年开始修建到1803年峻工,距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

昌陵是东、西陵中较有特色的一座,是研究清代陵寝制度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在清代所有陵寝中昌陵是唯一一处由太上皇选定的陵址。1796年,乾隆在当满了60年皇帝之后,履行自己继位之初的诺言,让位于嘉庆,自己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并根据自己曾有谕旨:“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内分建”。把自己在泰陵西侧1公里处选定的陵址赐给了儿子嘉庆。这对嘉庆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殊荣,同时也体现出太上皇的威严。

嘉庆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第五代皇帝,为乾隆的第十五子,37岁继承皇帝位,但仍由乾隆皇帝训政。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此时40岁的嘉庆才有了实权,而大清帝国也已从鼎盛的巅峰跌落下来,开始走下坡路。当时清王朝已危机四伏,内创累累。嘉庆皇帝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全力维持祖宗留下的基业。但却墨守成规,遵循守旧,所以一生中没有什么特殊的政绩,昌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起来的。

尽管如此,昌陵的建筑规模与规制仍能与泰陵相媲美,除没有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和七孔桥外,其它建筑的种类与式样均等同。而宝顶比泰陵宝顶还要高出数尺,圣德神功碑楼与隆恩殿也比泰陵的更为壮观。

昌陵隆恩殿的地面更独具特色,全部采用珍贵的紫花石铺墁。紫花石,产于河南,每块62厘米见方,呈正方形,磨光烫蜡,不滑不涩,缝细如线,平亮如砥,石面呈黄色,缀以天然形成的紫色花纹图案。其状如竹笋、似春蚕、若芙蓉、像绒球,千姿百态,在阳光照耀下,似满堂宝石,熠熠生辉,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昌陵有“满堂宝石”之称。

隆恩殿内东暖阁的佛楼仍保持着当初的模样,其它各帝陵隆恩殿的佛楼,经过战争的毁坏,只剩下空间,唯独这座佛楼至今整体完好。佛楼分下、下两层,上层有木雕垂花,精湛优美,涂金闪亮;下层有木制边饰,朱红底色,鲜丽耀眼。按清代建陵规制,东暖阁均为佛楼,佛龛里供奉着金、银、玉、翠的佛像。

据现存的“雷氏图纸”中考证,昌陵地宫结构比泰陵还要宏大,雕刻也十分精美,为“四门九券”,且有佛像经文雕刻。与现已开放的清东陵境内乾隆的裕陵地宫规模装饰相近。而裕陵地宫为现已考证的清帝陵地宫中最为壮观、珍贵的一座,既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又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同样昌陵地宫也具有诱人的魅力,券顶外的宝顶封土内也有石雕,其结构造型与陵寝宫殿的瓦脊、勾滴等相同,先按地面建筑的要求营造好地宫,然后再覆土掩埋。形成清代皇帝陵寝地宫结构中独具特色的风格。

慕陵。

慕陵位于陵区的最西端,始建于一八三一年,完工于一八三五年,内葬道光皇帝及孝穆、孝全、孝慎三个皇后。慕陵建筑面积虽没有泰陵那样广阔,建筑也不如泰陵那样宏伟,布局更不如泰陵那样完善,但它那别出新裁的设计以及独特的建筑手法,却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

按照乾隆开创的父、子分葬,选定东、西的“兆葬之制”,道光皇帝应该在清东陵境内选选址建陵,所以道光于1821年即位后,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在东陵的宝华峪营建了陵墓,但后因施工质量问题,造成地宫浸水。于是道光皇帝便下令拆掉原陵,又于1831年来西陵祭祖之际亲自选定了一块高平之地—龙泉峪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第二次营建了陵墓。

这次建陵,道光皇帝一改其它帝陵的建筑特点,裁撤了石像生、圣德神功碑楼、方城明楼等项建筑,而且主体建筑的三大殿全部采用昂贵的金丝楠木制作,不施彩绘,保持了木本色。外面烫蜡。虽看起来不是那么富丽堂皇,但却赋予人们古朴,典雅的感觉。最令人惊叹的是在三座殿的门窗膈扇、梁柱、雀替、天花、藻井上布满了形态各异的木雕龙,尤其天花板上都以高浮雕的手法制成向下府视的龙头,有的地方还采用高出平面半尺有余的透雕手法。走进殿内,举目上望,但见龙头济口,张口鼓腮,栩栩如生。整个雕刻构思严谨,线条流畅,刀法娴熟,制作精巧,形象生动,充满着详和气氛,成为稀世珍品。使人仿佛来到了一座雕龙博物馆,难怪有人说:“慕陵是座雕刻艺术的殿堂”。

隆恩殿后面的三座门由一架天然汉白玉石牌坊代替,牌坊正中刻有“慕陵”二字,背面刻有道光皇帝亲笔诛谕:“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尔。呜呼!其慕与慕也”。依清朝规制,帝、后陵名一般由后继皇帝钦定,但是慕陵名称却是道光皇帝生前亲自默定。道光十五年,他来西陵谒陵,顺便阅视了正在修建的陵寝工程,并赴隆恩殿至孝穆、孝慎梓宫前奠酒,而后立于月台上,仰望东北方感慨地写下了这道诛谕。道光驾崩后,咸丰即位,重读诛谕,见“其慕与慕也”一句,便心领神会,于是立刻命雕工把“慕陵”二字雕于牌坊之上。

无论从规划布局,还是建筑风格方面,慕陵处处体它的独到之处,成为清朝入关后皇帝陵寝建筑中的珍品。

崇陵。

崇陵是中国封建皇帝最后一座陵墓,始建于1909年,完工于1915年,内葬光绪皇帝和孝定景皇后。

崇陵工程是在光绪皇帝死后第二年才开始修建的,这与清朝建陵典制完全不符,大清皇帝在承袭了明代陵墓制度的同时,又不断完善陵寝制度,不仅活着的时候讲究安逸奢侈,而且死后在建筑陵寝上也要表示出至高无尚的尊贵地位。所以生前就选好陵址,并建好陵墓。

据考证,崇陵陵址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选定并定陵名,但由于当时的清王朝国库空虚,外债累累,加之光绪和慈禧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陵寝的营建就不可能了。直到1909年,光绪死后第二年,崇陵工程才开始动工修建,其间又值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工程被迫停止。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向民国宣布退位时,向民国政府提出了八项优待皇室条件,其中第五条要求:“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付”。1913年春,民国政府根据这一条件,经协商之后立即拨款,并于1915年全部完工。

崇陵在建筑规模上比其它帝陵均小,没有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等项建筑,但基本上沿袭了明、清两朝的陵寝制度,并集清代各陵的建筑经验于一体,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用料考究,主要建筑的三大殿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铜藻、铁藻木料构成,素有“铜梁铁柱”之称。隆恩殿内的四根明柱采用沥粉贴金盘龙装饰,为皇帝陵中的独到之处。檐下增设了通风孔,可使殿内空气流通,以防木料腐朽。就其建筑群体而论,设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宫殿四角设有散水坡,便于雨水的排放。明楼与三座门前分别挖砌了御带河,地宫内凿有十四个漏水眼与之相通,为地宫排水之用。

崇陵虽建于清末民初,但建筑规制仍宏伟壮观。在众多的建筑物中,地宫工程最为浩大,崇陵地宫如同其它帝陵的地宫一样,为拱券式石结构建筑,共有四门九券。墓道全长63.19米,面积349.95米,空间2170.65立方米。四道石门是地宫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扇石门上浮雕菩萨立像一尊,佛像大小与真人差不多,各个头戴佛冠,身披伽裟,足蹬莲花座,手持法器,分别代表力量、智慧、愿望、富贵等。过了四道门便是地宫九券中最大的一个券—金券,这里是地宫的主体建筑,高大宽敝,内有宝床,上面安放着皇帝、皇后的梓宫。

1938年,一伙不明身份的军人盗掘了崇陵地宫,1980年由政府将其清理并对外开放。虽然崇陵地宫没有乾隆的裕陵地宫那样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但它却成为研究晚清皇帝陵寝地宫规制的实物见证。

昌西陵。

在清西陵境内共有三座皇后陵,分别为泰东陵、昌西陵和慕东陵,其中泰东陵,无论从规模、规制上都是清代后陵中的姣姣者,而昌西陵在这些方面却无法与之媲美,但它却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古建筑中只有两处回音壁,一处是天坛,而另一处以是昌西陵。

昌西陵始建于1851年,完工于1853年,内葬嘉庆的孝和睿皇后,清朝从康熙初期开始,皇后薨于皇帝之后,便另选陵址,不再合葬帝陵地宫,而且陵寝不再另立陵名,而按皇帝陵寝所处方位而定,因其陵寝在昌陵西侧,所以定陵名为昌西陵。

与其它皇后陵寝比起来,昌西陵的规制大为缩减。主要裁撤了方城明楼,缩减了隆恩殿和配殿的规制,隆恩殿由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改为单檐歇山,面阔五间,并裁撤了大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不设丹陛石,配殿由五间改为三间。隆恩门也由五间改为三间,陵寝门的两个角门由带门楼改为随墙门,与妃园寝的园寝门一样。

尽管昌西陵规制大为缩减,较前代皇后陵大为逊色,但也有其独特和值得称道的地方。

昌西陵有回音壁。和其它陵寝一样,昌西陵后围墙也是弧形墙在陵寝建筑中叫罗圈墙,就可听到很大的回声,其形式和原理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一样,因此人们把昌西陵的罗圈墙也称作回音壁。

除回音壁以外,这里还有一块回音石,那就是宝顶前面倒数第七块条石。站在这块石头上讲话,就能听到比原声大十倍或数十倍的回声,所以人们称它为回音石,这种奇特的回音壁和回音石现象的出现,是声学原理和古代建筑形式的巧合。声波的波长肯定小于围墙半径,声波以束状沿墙连续反射前进,使声音像打电话般清晰地传到对方耳中。

正是由于昌西陵的独到的建筑风格,使它对游人产生了无可替代的魅力,同时也对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不难看出,清西陵是一部清朝历史的写照,体现了中国历代帝王陵寝的最高水准,更是一部精美的艺术杰作,座座陵寝都反映出清朝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和风水文化。成为自然环境与陵寝建筑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旅游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合作,请您留下宝贵的意见,真诚的欢迎您的再次光临,祝大家归途愉快,再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清西陵导游词篇十五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送您来清西陵观光旅行,我是向导员×××,旅途中你有什么看法和请求只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咱们今天的日程是这样为大家支配的:首先参观泰陵,中午到行宫就餐,下战书参观崇陵。

泰陵。

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河北省易县境内。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畴内,建有帝陵、后陵、妃园寝、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十四座,还有行宫、永福寺两处从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迹,种类齐全、布局公道。陵区内保存有古松一万五千余株,这些树岂但丑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防止外界风沙的侵袭和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殊的小气象,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破完全的天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得以很好地保留。清西陵的历史、文明艺术价值极高,在20xx年11月30日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20xx年1月11日被国家游览局评为首批4a景区。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范围最大,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计划,布局都反应出当时国度的富强以及政局的稳固,在建筑用料、工程技巧,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十分讲究。

当代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范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视四处,能够看到,北面有绵延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永宁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统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自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状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旁边辽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绚丽,错落有致的修建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贱过,构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式。“陵制与山水相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足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现出古代建筑学家鬼斧神工的高明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威望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本人预约的一条不能转变的需要途径上始终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单独彷徨时有友爱的大做作来领导他拜见上天跟祖坟。所以不任何一个处所,景致会真正成为修筑艺术资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无比考究,完整按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须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串南北,主体建筑部署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序排开。这些建筑都以正确的标准,合适的体量,斑斓的颜色,机动奇妙的伎俩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留念性、礼制性主题井井有条地开展并一直深入。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点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无论是从数目仍是排列情势上都独具一格。一架面南、两各货色,与北面的大红门造成一个宽阔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联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全体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盛的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活泼,雕工细腻,小巧剔透,活力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存在价值的建筑之一。

全部陵区重视对门的处置,门既可作为出入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单檐庑殿顶,看上去纯朴、凝重、敦实、慎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两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庄严派头。

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供后辈天子、后妃来谒陵祭祖时调换衣服的场合,沿续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相似于当初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便利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有一座水冲厕所。

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德的重要建筑之一,俗称大碑楼,建成于1739年,破费白银十三万一千五百两。大碑楼占地5.54亩,高26.05米,四周辟门,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稳中有变,华丽典雅。它座落在方形广场的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华表相衬,使碑楼显得更加肃穆、肃穆、宏伟、壮观。四根华表的柱身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呈圆柱形,直径1.5米,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间环绕柱身扶摇而上,带有跃然纸上的动态感。华表也叫擎天柱,又称墓表。于远古时期,初为木质,为纳谏而设,又叫毁谤木。在陵墓神道上设华表,在西汉时代就很风行,是木质华表,石刻华表在东汉时风行。华表装潢着象征皇权的云龙图纹,作为皇家建筑的特别标记,烘托出主体建筑的高大,使其更加雄伟壮观。

碑楼内,耸立着两统伟大的石碑,每统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劳苦功高,大概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树碑立传的主要材料。

绕过碑楼,是一座七孔石拱桥,这是清西陵四十九座桥梁中最长的,长107米,宽21米。(栏板上是二十四节气望柱头,又称火焰望柱头。柱头上有二十四条阴刻线,代表二十四节气。由于有河才有桥,而河位于田野之中,大地与原野不可分,与二十四节气有必定的关联,耕种、灌溉都离不开二十四节气。)像这样宏大而完善的石桥在中国事未几见的。它对建造物的布局组合起着衔接作用,使组合群的档次显明,过渡天然,紧凑而不疏松,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庄严正穆的氛围。

清西陵导游词篇十六

各位朋友:

大家好!(要表达完整的欢迎词)下面我把清西陵的综合情况首先作一介绍。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其间295年(公元1616—1920xx年),历经12帝。

历史上,清朝皇帝的陵墓有3处:北陵、东陵和西陵。北陵在辽宁省沈阳市,为清朝入关以前的陵墓(埋葬有努尔哈赤、皇太极)。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920xx年被推翻,统治全国267年,共有10个皇帝。除宣统溥仪未建陵外,9个皇帝分别葬清东陵(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和清西陵(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

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地处易县城西15公里永宁山下的丘陵地带,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古城遗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南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

西陵周边近200里,外围原有红、青、白三层界桩,每层之间相距10里,界桩20里为官山(系指西陵界外的皇家园林),不许老百姓涉足。清代为了加强陵区的管理,设立了一套机构,历代皇帝均任命泰宁镇总兵兼西陵大总管大臣统管西陵,委派辅国公、镇国公两个王公并设置东府、西府,作为皇室的代表,专门守陵。

清西陵陵区周界约100公里。陵区保护范围8300公顷,重点保护面积1842公顷,陵区范围800平方公里。建有4座皇帝陵:泰陵、昌陵、慕陵、崇陵;3座皇后陵: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3座妃陵:泰妃陵、昌妃陵、崇妃陵;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14座陵墓。另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嫔妃,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等共计80人。

西陵建筑面积为40.7497万平方米,陵区内矗立着1259间宫殿和单体建筑,122座石建筑,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其建筑形式和规制明显体现着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4座帝陵、3座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嫔妃、王爷为绿色琉璃瓦,公主、阿哥为灰布瓦盖顶。这些古建筑环抱于15000株苍松翠柏之中。永宁山屏立于陵寝之后,易水河流淌在大红门之前,使规模宏大的清西陵更显乾坤聚秀。这些古树避免和减少了外界风沙的侵袭,以及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尤其是石雕建筑得以很好的保存。20xx年11月30日,清西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xx年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景区。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清朝入关在建有清东陵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建清西陵。

清朝入关后,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陵墓都建在了遵化县的清东陵,他们的后妃也都葬在清东陵,开创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

雍正皇帝登基后,曾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选定了万年吉地,且此地离顺治、康熙陵墓不远。当时也符合雍正帝的初衷,但经过堪舆大臣(风水大师)的再三相度,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雍正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废掉此陵,在清东陵另外选陵址,但均未找到理想的建陵之地。雍正命怡亲王即他的十三弟胤祥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在京城西南一脉山麓往来采卜,到当时的易州境内天平峪(今易县太平峪),发现这里西有云蒙山,北有永宁山,东有丘陵地,南有易水河。他们极力向雍正推荐,称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于是自雍正七年(公元1730年)八月十九日开工兴建泰陵。由于雍正帝追求风水,首辟西陵从而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驾崩,次年乾隆登基,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3月将父亲雍正葬入西陵。然后又为自己在泰陵附近的太平峪选好了万年吉地,准备死后与父亲葬在一起。后来乾隆考虑到清东陵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应有后代陪伴,又派大臣到清东陵相度,清东陵圣水峪“龙蟠虎踞,星拱云联,允协万年之吉”,乾隆认为这里是绝好的“万年吉地”,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兴工营建陵寝。为兼顾东西两陵区的关系,乾隆提出“嗣后吉地,各以昭穆次序(即辈分之分),在东西两陵界内安葬。”此后乾隆将太平峪赐给儿子嘉庆,乾隆本人在东陵的圣水峪兴建了裕陵,与祖父康熙皇帝相守,嘉庆在西陵兴建了昌陵,与爷爷雍正为伴。

清朝皇帝在选定万年吉地的时候,十分注重“山脉水法”和“形势理气”,他们把具备了这些自然条件的地域称之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为了把这些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建设得更完美,他们在营建规模宏伟的皇家陵寝时,要在陵区大面积的栽植常青树,弥补青山绿水不能替代的庄严、肃穆气氛。清西陵自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雍正建泰陵开始,到民国四年光绪皇帝的崇陵完工,历时185余年,共栽植松柏等常青树20余万株。这些树木增添了陵寝气氛,美化了西陵环境,同时也寓意了封建帝王渴望江山万代、地久天长的心愿。时过境迁,清王朝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保留下来的15000余株古松与清西陵一起成为祖先保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清西陵树木的栽植纳入了陵寝规制当中,是与陵区建设同步进行的。清政府规定:“陵寝近旁仪行栽种松柏树外,仪行外围添种杂树”。栽种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行栽,神道两旁成排成行生长的古松就属于这一种。一种是海栽,陵寝外围大面积范围内栽种的各种树木多以这种形式栽植。

清西陵的树木栽植后,清政府派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对树木的管理也有严格的要求。如有丢失和损坏,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轻重不同的处罚,对失职的官员给予降职或革职处分。

清西陵树木的来源有三种:一是来自涞源县的上老荒。陵寝建成后,皇帝为了绿化陵区,派人奔赴各地挑选树种。使臣来到涞源县上老荒,看到那里树木繁盛,品种优良,回京后启奏皇帝,皇帝当即传下旨意,命使臣们返回上老荒,征集役工和牲蓄,向陵区驮运松树。因为树木都已长大,每头牲畜只能驮运两棵,沿着拒马河、过紫荆关、下十八盘,经过漫长的路程运至西陵陵区。按当时规定,任何百姓不得进入陵区,违者“横走罚,竖走杀”;,但是清政府为了皇家陵寝的“风水”,把这些树木看做是珍贵文物,运树人员和牲畜可以直接进入陵区,人不下跪,马不解铃,并且不惜工本,栽种树木时每个树坑用一斗黄米做肥料,运树人员赏给银两。为求吉祥,将上老荒改名为“上老芳”,把圣旨镌刻在巨石上,将全体村民封为臣民。

二是陵区内自己培育树苗。陵区自己培养的树株,由于树龄较小又是当地土壤,所以和买来的树木比较,即节省了驮运时间和费用,又容易成活。三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梁鼎芬集资购买树种。光绪皇帝的崇陵建成后,梁鼎芬看到陵区没有树木,既影响风水又不美观,建陵计划中也没有种树的条文,于是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在北京订做了许多瓷瓶,运到西陵。冬季大雪之时,放在崇陵宝顶上面,装满雪水,封上口,写上“崇陵雪水”的字样,运回北京,送给清朝的遗老,让他们收下雪水,拿出钱。他用集资得来的银两购买了树种在西陵陵区栽种,并在崇陵三座门内栽植了18棵云杉,象征十八罗汉为光绪皇帝守陵。

西陵古松千姿百态,巍为壮观。林海深处,有树干笔直,高耸如云的“巨人松”;丘壑沟谷之间,有扎根石缝,盘根错节,立于奇峰怪石之上的“菩萨松”;有层层叠叠、状似宝塔的“罗汉松”。慕陵龙凤门前有两棵古松,一左一右地矗立在神道两旁,一棵主干挺直、两枝倾斜向上伸展,树叶繁茂呈圆形,宛如亭亭玉立的侍女头顶圆盘迎接客人。另一棵主干前倾,两枝叉开向前伸展,恰似彬彬有礼的老者在迎接客人的到来。昌陵有“盘龙松”,崇妃园寝有“马尾松”,主干粗壮,树叶向下沿地面伸展,恰似马尾,故此得名。泰陵宝顶后有一棵“卧龙松”,足蹬基石,头枕宝城,眼望宝顶,树干曲回似龙身,树梢交错生长似龙爪龙须,像一条卧龙沉睡在暮色陵寝当中。

经过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原来覆盖西陵陵区800平方公里的古松林,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数量大为减少,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华北平原最大面积的古松林。清西陵是一片绿的世界、绿的海洋,清西陵的古松,绿化了西陵的山水、美化了西陵的环境,将西陵人工建筑的美与自然风光的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交相辉映,将西陵点缀成一幅壮美的画卷。

清西陵4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泰陵、昌陵完整宏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建筑的裁减,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妃园寝的光绪皇帝和珍妃的命运,更记录了慈禧太后独霸朝廷、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陵寝工程由于清王朝被推翻而终止,更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结束的实物例证。就保存状况而言,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寝之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