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精选9篇)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19:46:06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精选9篇)
时间:2023-12-04 19:46:06     小编:XY字客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一

看完《黄帝内经》,我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说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虽说我对此书只是读的这么浅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内涵不仅仅而次,所以我以后还会慢慢品味。不过读此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古文好烂,所以此书还能锻炼我的阅读水平。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关注养生,关注内在。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二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中国古典的启迪之作。

书中记载了黄帝内经、炎帝和夏禹两大部分。

黄帝是一部体的,是炎帝的子孙。炎帝起源于周朝,后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灾难。黄帝的故事,源远流长,是一个不朽的神话。它的起源是尧,舜的母亲鲧,它的父亲鲧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因为水土大量流失,所以被称为禹的父亲鲧,后来,舜帝就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部落。

黄帝的父亲鲧是一个伟大的部落首领。舜帝是夏禹的儿子。他xx岁就开始在父亲鲧身边,为他的父亲鲧治水。在治水时,他总是一次又一次的从上到下把父亲鲧治好。有一次,舜的父亲禹用一些禹的衣服来换禹的尿,禹用的是禹的手背上。

黄帝为了治水,就派尧去治水。舜接到了任务,就开始行动了。他带着他的儿子禹去治水。他们先从舜到禹的父亲禹治水。接着,禹的父亲禹去治水时,经过了xx年,终于把水给治好了,禹用这种手段治水。禹的`父亲禹的继续努力也终于治好了。我们要像他们一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家人治水。

禹的部落首领黄帝,为了治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此他就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读了这篇故事让我懂得了: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认真,踏实,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读黄帝内经,就是在了解古代黄帝内经,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技术、方方法。《黄帝内经》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大的启蒙学著作,它以它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知识,详细地阐述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和文化。

这本书从天文、地理、气象、文物、地理、风俗、、哲学、道德等诸多方面,以人类的形式向人们讲述了黄帝内经,分成春秋时期的各类百家,形成了上古的黄帝,下古的黄帝,下古的黄帝,后来的黄帝,后来又分成,夏商,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冬朝、隋朝、宋、元、明三代,共五十六卷。这本书从天文、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为中国传统的黄帝、地理学、经济学,所编纂,所记载的各类文物,所记载的各类史迹,以及对我国古代劳动生活的各类基本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述。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黄帝是一位很伟大的皇帝。

我国古代是一位具有灿烂文化传统和开明思想的文明古国,黄帝创造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在炎帝时期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黄帝为了治理水患是不怕困难,不怕嘲笑,勇于接受治水的任务;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因为他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去网上查查,了解一下资料,知道一些黄帝的生平故事,也知道一些黄帝制造黄帝的故事。我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够通过这本书,明白一些知识的。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三

能不能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60%取决于生活方式。这其中的60%就是你的养生保健方式对健康长寿的影响。在当前现代医学大力倡导积极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为主,早期干预的主流下,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我们重读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卷一》有关养生防病学说,获益匪浅。我们惊叹植根于华夏民族古老的中医养生文化,其精妙的墨采,深奥的文著,深深的蕴含着东方养生防病的智慧和哲学理念,有着惊人的超时空预测性和现实性,为我们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养生防病和健康长寿,功不可没。现选取其中部分著名的养生防病章节与大家共同尝析。

一、养生的重要原则。

原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译文:上古时代的人,一般都懂得养生的道理,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一定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不妄事操劳,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寿命应该终了的时候,度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这样了,把酒当水饮,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酒醉了,还肆行房事,怂情色欲而使阴精竭绝,使真元耗散,不知道保持精力的充沛,蓄养精神的重要,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背了人生的真正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就衰老了。

心得:《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为十八卷,其中九卷名为《素问》,另外九卷为《灵枢》,全书共八十一篇,以问答体形式书写。该书非一人一时之作,是集众人智慧而编写的,主要部份形成于战国时期,该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秦汉以来的医学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凡是历代有所成就的医家无不视其为珍宝。该书注重整体和谐的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和治疗。《内经》非常重视养身保健,该书开篇第一卷的四篇论中有三篇《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均重点论述养生防病的重要性和养生方法,其养生学说并贯穿全书各个章节。本段条文提出人的自然寿命为百岁,能否达到这一寿限,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养生,养生者皆度百岁,不养生者,半百而衰,把顺应自然规律,调摄精神,节制情欲,保养元气,抗御外邪,节制饮食,劳逸适度,生活有一定规律做为养生的重要原则。提出养生的最高标准是“形与神俱”,既年至百岁仍然形体壮实,精力旺盛,动作不显衰老。并批评那些不懂养生的人,违背养生规律,把有害于身心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作为常规,恣意饮酒作乐,只贪图一时的心欢,作息没有一定规律,所以容易衰老得病。

二、养生强调保护和调养人体正气。

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黄帝内经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译文:上古时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居藏于内,精神内守而不耗散,这样,病又从哪里来呢?所以人们心志安闲,欲望不多,心境安定而没有恐惧,虽劳形体而不致疲倦,真气平和而调顺,每人都能顺心所欲并感到满意。人们无论吃什么都觉得香甜,穿什么都感到舒服,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的生活,相互之间从不羡慕地位的高低,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这样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任何淫乱邪说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不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这都是由于他们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啊。

心得: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就要受大自然的制约,大自然除了自身的运动变化,还受宇宙中的日、月、星辰的影响,因此发生台风,泥石流,山洪暴发,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自古有之,古人统称之为“虚邪贼风”。人类要得以生存,就必须对这些外来的不利因素要适时躲避,防御,保全生命。同时《内经》非常重视内在因素的主导地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十分强调保护和调养人体正气的重要性,即“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特别是调摄精神和心态情志、道德修养等内因在养生防病的重要作用,这种“形神合一”论为现代亚健康的治疗学提供了依据。调情志,养精神,心无杂念,自足常乐可使人体气机条畅,血运通顺,利于养身防病,有效的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脑中风等疾病的发生和利于疾病的康复。

三、养生要顺应四时季节变化。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气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译文:春天的三个月,是所谓“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天地间俱显出勃勃生机,富有生气,万物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当入夜即睡眠,早早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舒张形体,漫步于庭院,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提倡生长不要滥杀伐,提倡施予不要敛夺,提倡奖励不要惩罚,这是适应春天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伤肝,到了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病变,使提供给夏天盛长的物质基础减少了。

夏天的三个月,是所谓“草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节。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当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白天太长,使心中无存郁怒,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天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兴趣。这是适应夏天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心气受伤,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使提供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天三个月,是所谓“收容平藏”,万物成熟的季节。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明,应当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少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是适应秋季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秋收之气,肺气就会受伤,冬天就要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病,使提供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减弱了。

冬天的三个月,是所谓“紧闭坚藏”,生机潜伏的季节。当此水寒成冷,大地龟裂,,人们应当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的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象有个人的隐私,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天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冬藏之气,就要伤肾,到了春天就会发生痿厥病,使提供春天的生养能力减弱了。

心得:《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有着息息相通的关系,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维持人与自然规律的协调统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之一,必然受大自然四时季节气候,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的活动与大自然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消长变化相互通应,密切联系。本段条文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养生防病方法,并指出如违背四季养生法则不仅会影响当季主令脏腑的病变,也可能对下一季节身体的其它脏腑产生危害。如春季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木萌芽生长,万物复苏,应注意顺应自然变化早睡早起,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要保持乐观情绪,以养肝气。按中医五行归类,春属木,应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万物滋生,气主生发。人体肝气与之相应,肝气旺于春,性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有疏泄功能。“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对人体全身脏腑组织气血的运行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还能较好的协调自身的精神情绪,控制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影响,同时肝疏泄功能正常对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促进作用,对胆汁的正常分泌排泄,全身的血液流通和水液的正常代谢都有一定的协调作用。如果春季不能正常养生,违逆了春天生发之气,就会伤害人体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肝病、高血压、脑中风、消化性溃病等病变。同时由于春季调养不当,机体免疫功能减弱,到了夏季还会发生各种病变。其他如夏季要养心气,秋季养肺气,冬季养肾气,每季未一个月养脾胃之气,不一一展述。

四、注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原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译文: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顺从阴阳的消长就能生存,违反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反了它就会混乱。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就会发生疾病,危害生命。

心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是本篇提出四时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历代医家对此认识尚不一致。主要有四种看法:一是认为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则要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二是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制其盛阴。三是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是从阴阳互根理论阐发的。四是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内虚之阴。综合全篇精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在论述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长属阳,收藏属阴,因此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较合符原文精神。“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但其他三种论点从不同角度对原文精神作了阐发,扩大了这一养生原则的应用,如后世中医学家对许多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冬季寒冷季节加剧的疾病,于夏季阳气较旺时给予调理治疗,往往收效更佳,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这种“冬病夏治”的方法,便是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的发挥。

五、养生重在顺应自然,保护阳气。

原文: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命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译文: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相通相合是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大凡天地之间,南北东西上下之内,大如九州的地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大自然气息相通。天气衍生五行(木、火、土、金、水),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阴三阳)。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这就是寿命的根本。

苍天的气(自然环境)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焕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体有阳气,就像天上有太阳,假如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心得: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本源于大自然阴阳之气,故《内经》本段条文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的生命活动既然与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相通,所以人也必须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环境条件,保持生态平衡,并与之相适应才有利于养生防病,若经常违背人与自然相通的规律,就会损害、削弱生命的抗病能力,即“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从而发生诸如“内闭九窍”,“外壅肌肉”等各种病变,这是由于未能适应自然养生的结果,所以原文强调“此谓自伤”。如果按“生气通天”的理论养生,做到“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就能使人“志意治”、“阳气固”,身心健康,“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万物生长靠太阳”,本文以天体中的太阳来形象地说明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为后世中医“扶阳学派”在治疗疾病,养生保健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

六、养生重在疾病的预防。

原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心得:《黄帝内经》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养生,强调高明的医生(圣人)应着眼于“治未病”。本段条文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集中体现了这一重要思想,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对现代医学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和调治有一定启发,同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包含“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即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四个方面。《内经》治未病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疾病防治和养生实践,对于当今人们越来越多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何治未病呢?当代国医大师,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谈到:第一,崇尚养“心”。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平衡,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和嗜欲。现代医学也证明这一点的重要性,精神紧张和情绪压抑均能引起血压升高,血管内分泌和代谢紊乱,从而损伤心、脑、肾和血管。第二,饮食有节。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喜食大鱼大肉,肥甘厚味之品,邓老认为,人们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能保证人体生理需求即可,不要摄入过多的盐,因为咸伤肾,也不要摄入过多的高脂饮食,适当增加疏菜水果的摄入量。《内经,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内经,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也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第三,戒烟限酒,吸烟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适量饮酒对心脑血管有一定益处,但不宜过量,过量则有害。第四,运动调养。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这个道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电视、电脑的普及,脑力劳动增加,久视久坐,运动锻炼减少,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增加。应积极倡导适当运动,如每天步行、慢跑、练太极拳。第五,天人合一。邓老认为,养生与防病应遵循和适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交替,气候环境,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结合自己的身体状态进行,要起居有时,作息有度。第六,即病防变,小病防大,一病防多,在医生的指导积极配合治疗调养。第七,病愈防复。一些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和代谢疾病,经过治疗,症状消失了,但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观察病情变化,治疗调养,防止复发。

七、结语:

传颂千年的《黄帝内经》养生学说和“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实践总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不断完善,使中医养生学和“治未病”思想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得以发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更大作用。让我们时时吟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身体力行。养生延年,关爱生命,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中国画报出版社,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吴伟:“治未病”而不是“治末病”——国医大师邓铁涛谈心血管病防治策略(《南方中医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四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五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那么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方,"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表达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根底。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珍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根底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根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根底上,提出了以"邪气盛那么实,精气夺那么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那么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答复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後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假设隐假设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当前“国学热”,在紧张工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做为道家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我不是医生,固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平和与淡定,急躁的心境竟也渐趋平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六

《黄帝内经》给我的印象最深,给我的启发最大的是它之前的文章,比如《上古天真论》 《四气调神大论》 《生气通天论》,对养生的原理和一般程序做了透彻的探讨。有些思想很有现实意义,比如“法在阴阳,和在技数”。致力于阴阳者为天地之常道,技数熟练者,人生有大成就之保证,故须修身养性。虽然这句话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所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能让人受益。

“天人合一”的理论我听了很久。我觉得很飘渺,甚至神秘化。看了《黄帝内经》,发现人体是法律和效果创造的。只有做到“法在阴阳,技数和谐”,才能成为“春秋百岁,动作不差”。

首先,我感觉我的作息习惯不仅不像天地,而且与天地相悖。既然要“阴阳施法”,就必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实际情况是我晚上熬夜睡了很久,早上起来很晚,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我个人身体一直都很好,体质也不错,所以对这些事情一直都不太关注。我觉得他们离我很远,等我老了再养生也不迟。看了这本书,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从情绪到套路。以前生活中没有注意自己的情绪调节。

另外,现在是春天,平时也没注意什么。看了《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知道春天的气机是生发的`,顺畅的,舒服的,所以心里应该也是这样。

另外,看《黄帝内经》,不是一次性的作品,是几代人努力的结合。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工作,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作为国学经典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该书巧妙地运用了齐伯和黄帝的对话形式,使一些思想深入浅出,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五运六气的一些思想。

看了《黄帝内经》,感触不是很深,但确实获得了一些经验。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以后能按照这些感受生活。虽然我达不到古人的境界,但还是有益的。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七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四则《黄帝内经》学习心得四则南方中药港20xx一、《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源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他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的挖掘不够。

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内经》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潜力与前途。崇古派认为经中遍地宝,而现代派认为学术发展不能停留于几千年前的水平,强调发展。笔者认为《内经》确属中医学术之渊源,但也承认中医学术确需发展,二者应协调统一,承认《内经》的理论不完备性,恰恰是当今中医学子的机遇与挑战。依科学学原理而论,学科不可能完美无瑕,否则即标志着该学科走向灭亡。故此,中医学术的欠缺,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其发展前景的宽阔与研究的生命力会长期持续下去。

术数新解术数者,历代医家多理解为医术与方法。如马莳注:“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道者,万事万物之规律,体现在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变化消长律。即经之养生法,强调“法”字,是因为其重要,万物之灵也必须严格遵守之,否则必遭疾灾,甚则丧生。然而如何识而知之——自然和人体之道,须以“术”御之。何谓“术”,方法手段而已,如医术(方法,包括养生术等),天体运行之术,气术(自身律等)之类。“数”者,计数也。此言人体养生法非言共性而强调个体之数,因人而异。古人言“数”而不言“量”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法和古代中国人认识也界于西方不同。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八

现一下看黄帝内经的感受,我认为一般人只要知道以下几点和一个图就够了,不要想成很神秘的。

1。五行和阴阳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2。均衡就是健康。阴阳平衡,冷要取暖热要降温,成年了就该结婚不好单身,晚上应该睡觉白天该运动等;营养要均衡,不能太足,也不能缺乏,以前是营养不良而得病的多,现在是营养过剩而得病的多;七情六欲,满就泄,压抑就出问题,过了也出问题,适可而止;体育锻炼有益身体,挖掘人体极限的所谓奥运比赛就过了,有损身体了;饱一顿饿一顿最伤身体,举例如,今天吃1斤肥肉,而胆汁还按昨天的2两肥肉的标准供应,肠胃就不适;明天你改吃1两肥肉,而胆汁按今天的1斤肥肉量供应,多的胆汁只好存储起来,经常如此,胆囊放不下,就压缩,最后可能就结石了;一个部位太强,会打破平衡,影响上下,如金肺太强,不但克制肾水,而且反压脾土了,人体器官相互关联,一个出问题,会上下影响,继续下去就连锁反应了,如最初得某个病的人,而往往最后要其命的是另外一个病。

3。五行相生相克,具体看下图。

注:心肝肾脾肺是五脏,胆胃膀胱大小肠三焦是六腑。

肝胆属木,春季旺,青色食品补肝胆,酸味食品也有益肝胆,注意防风,肝胆旺易发怒等,其他类似。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我们怎么来理解相生相克的理论调理身体呢?还是拿肝木来说,春天时候,肝火易旺,由于木克土,春节如果多吃酸的,会让肝火更旺,而伤脾胃,我们应该补弱势的,多吃甜的,黄色食品,补脾胃,让肝胆与脾胃平衡。其他由此类推。

相生为母子,如土是金的母,金是母的子;当有实症热症,就得泻/清子,当有虚症时,那就补其母;举例,如果胃热,肺是脾胃之子,那就清肺,如果肝虚,肾是肝之母,那就补肾。还有要记住:心肝肺宜清不宜补,脾肾宜补不宜清。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篇九

能不能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60%取决于生活方式。这其中的60%就是你的养生保健方式对健康长寿的影响。在当前现代医学大力倡导积极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为主,早期干预的主流下,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我们重读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卷一》有关养生防病学说,获益匪浅。我们惊叹植根于华夏民族古老的中医养生文化,其精妙的墨采,深奥的文著,深深的蕴含着东方养生防病的智慧和哲学理念,有着惊人的超时空预测性和现实性,为我们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养生防病和健康长寿,功不可没。现选取其中部分著名的养生防病章节与大家共同尝析。

一、养生的重要原则。

原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译文:上古时代的人,一般都懂得养生的道理,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一定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不妄事操劳,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寿命应该终了的时候,度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这样了,把酒当水饮,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酒醉了,还肆行房事,怂情色欲而使阴精竭绝,使真元耗散,不知道保持精力的充沛,蓄养精神的重要,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背了人生的真正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就衰老了。

心得:《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为十八卷,其中九卷名为《素问》,另外九卷为《灵枢》,全书共八十一篇,以问答体形式书写。该书非一人一时之作,是集众人智慧而编写的,主要部份形成于战国时期,该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秦汉以来的医学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凡是历代有所成就的医家无不视其为珍宝。该书注重整体和谐的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和治疗。《内经》非常重视养身保健,该书开篇第一卷的四篇论中有三篇《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均重点论述养生防病的重要性和养生方法,其养生学说并贯穿全书各个章节。本段条文提出人的自然寿命为百岁,能否达到这一寿限,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养生,养生者皆度百岁,不养生者,半百而衰,把顺应自然规律,调摄精神,节制情欲,保养元气,抗御外邪,节制饮食,劳逸适度,生活有一定规律做为养生的重要原则。提出养生的最高标准是“形与神俱”,既年至百岁仍然形体壮实,精力旺盛,动作不显衰老。并批评那些不懂养生的人,违背养生规律,把有害于身心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作为常规,恣意饮酒作乐,只贪图一时的心欢,作息没有一定规律,所以容易衰老得病。

二、养生强调保护和调养人体正气。

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黄帝内经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译文:上古时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居藏于内,精神内守而不耗散,这样,病又从哪里来呢?所以人们心志安闲,欲望不多,心境安定而没有恐惧,虽劳形体而不致疲倦,真气平和而调顺,每人都能顺心所欲并感到满意。人们无论吃什么都觉得香甜,穿什么都感到舒服,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的生活,相互之间从不羡慕地位的高低,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这样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任何淫乱邪说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不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这都是由于他们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啊。

心得: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就要受大自然的制约,大自然除了自身的运动变化,还受宇宙中的日、月、星辰的影响,因此发生台风,泥石流,山洪暴发,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自古有之,古人统称之为“虚邪贼风”。人类要得以生存,就必须对这些外来的不利因素要适时躲避,防御,保全生命。同时《内经》非常重视内在因素的主导地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十分强调保护和调养人体正气的重要性,即“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特别是调摄精神和心态情志、道德修养等内因在养生防病的重要作用,这种“形神合一”论为现代亚健康的治疗学提供了依据。调情志,养精神,心无杂念,自足常乐可使人体气机条畅,血运通顺,利于养身防病,有效的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脑中风等疾病的发生和利于疾病的康复。

三、养生要顺应四时季节变化。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气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译文:春天的三个月,是所谓“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天地间俱显出勃勃生机,富有生气,万物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当入夜即睡眠,早早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舒张形体,漫步于庭院,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提倡生长不要滥杀伐,提倡施予不要敛夺,提倡奖励不要惩罚,这是适应春天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伤肝,到了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病变,使提供给夏天盛长的物质基础减少了。

夏天的三个月,是所谓“草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节。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当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白天太长,使心中无存郁怒,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天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兴趣。这是适应夏天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心气受伤,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使提供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天三个月,是所谓“收容平藏”,万物成熟的季节。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明,应当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少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是适应秋季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秋收之气,肺气就会受伤,冬天就要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病,使提供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减弱了。

冬天的三个月,是所谓“紧闭坚藏”,生机潜伏的季节。当此水寒成冷,大地龟裂,,人们应当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的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象有个人的隐私,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天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冬藏之气,就要伤肾,到了春天就会发生痿厥病,使提供春天的生养能力减弱了。

心得:《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有着息息相通的关系,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维持人与自然规律的协调统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之一,必然受大自然四时季节气候,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的活动与大自然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消长变化相互通应,密切联系。本段条文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养生防病方法,并指出如违背四季养生法则不仅会影响当季主令脏腑的病变,也可能对下一季节身体的其它脏腑产生危害。如春季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木萌芽生长,万物复苏,应注意顺应自然变化早睡早起,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要保持乐观情绪,以养肝气。按中医五行归类,春属木,应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万物滋生,气主生发。人体肝气与之相应,肝气旺于春,性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有疏泄功能。“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对人体全身脏腑组织气血的运行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还能较好的协调自身的精神情绪,控制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影响,同时肝疏泄功能正常对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促进作用,对胆汁的正常分泌排泄,全身的血液流通和水液的正常代谢都有一定的协调作用。如果春季不能正常养生,违逆了春天生发之气,就会伤害人体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肝病、高血压、脑中风、消化性溃病等病变。同时由于春季调养不当,机体免疫功能减弱,到了夏季还会发生各种病变。其他如夏季要养心气,秋季养肺气,冬季养肾气,每季未一个月养脾胃之气,不一一展述。

四、注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原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译文: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顺从阴阳的消长就能生存,违反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反了它就会混乱。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就会发生疾病,危害生命。

心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是本篇提出四时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历代医家对此认识尚不一致。主要有四种看法:一是认为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则要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二是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制其盛阴。三是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是从阴阳互根理论阐发的。四是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内虚之阴。综合全篇精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在论述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长属阳,收藏属阴,因此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较合符原文精神。“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但其他三种论点从不同角度对原文精神作了阐发,扩大了这一养生原则的应用,如后世中医学家对许多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冬季寒冷季节加剧的疾病,于夏季阳气较旺时给予调理治疗,往往收效更佳,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这种“冬病夏治”的方法,便是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的发挥。

五、养生重在顺应自然,保护阳气。

原文: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命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译文: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相通相合是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大凡天地之间,南北东西上下之内,大如九州的地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大自然气息相通。天气衍生五行(木、火、土、金、水),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阴三阳)。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这就是寿命的根本。

苍天的气(自然环境)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焕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体有阳气,就像天上有太阳,假如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心得: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本源于大自然阴阳之气,故《内经》本段条文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的生命活动既然与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相通,所以人也必须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环境条件,保持生态平衡,并与之相适应才有利于养生防病,若经常违背人与自然相通的规律,就会损害、削弱生命的抗病能力,即“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从而发生诸如“内闭九窍”,“外壅肌肉”等各种病变,这是由于未能适应自然养生的结果,所以原文强调“此谓自伤”。如果按“生气通天”的理论养生,做到“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就能使人“志意治”、“阳气固”,身心健康,“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万物生长靠太阳”,本文以天体中的太阳来形象地说明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为后世中医“扶阳学派”在治疗疾病,养生保健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

六、养生重在疾病的预防。

原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心得:《黄帝内经》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养生,强调高明的医生(圣人)应着眼于“治未病”。本段条文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集中体现了这一重要思想,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对现代医学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和调治有一定启发,同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包含“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即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四个方面。《内经》治未病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疾病防治和养生实践,对于当今人们越来越多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何治未病呢?当代国医大师,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谈到:第一,崇尚养“心”。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平衡,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和嗜欲。现代医学也证明这一点的重要性,精神紧张和情绪压抑均能引起血压升高,血管内分泌和代谢紊乱,从而损伤心、脑、肾和血管。第二,饮食有节。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喜食大鱼大肉,肥甘厚味之品,邓老认为,人们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能保证人体生理需求即可,不要摄入过多的盐,因为咸伤肾,也不要摄入过多的高脂饮食,适当增加疏菜水果的摄入量。《内经,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内经,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也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第三,戒烟限酒,吸烟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适量饮酒对心脑血管有一定益处,但不宜过量,过量则有害。第四,运动调养。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这个道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电视、电脑的普及,脑力劳动增加,久视久坐,运动锻炼减少,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增加。应积极倡导适当运动,如每天步行、慢跑、练太极拳。第五,天人合一。邓老认为,养生与防病应遵循和适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交替,气候环境,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结合自己的身体状态进行,要起居有时,作息有度。第六,即病防变,小病防大,一病防多,在医生的指导积极配合治疗调养。第七,病愈防复。一些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和代谢疾病,经过治疗,症状消失了,但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观察病情变化,治疗调养,防止复发。

七、结语:

传颂千年的《黄帝内经》养生学说和“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实践总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不断完善,使中医养生学和“治未病”思想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得以发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更大作用。让我们时时吟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身体力行。养生延年,关爱生命,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吴伟:“治未病”而不是“治末病”——国医大师邓铁涛谈心血管病防治策略(《2009年南方中医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