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通用16篇)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5:36:16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通用16篇)
时间:2023-12-04 05:36:16     小编:影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运动会排名次和购买体育用品等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六一学校都举行运动会,在运动会中你都参加了哪些体育项目?成绩怎样?(学生说)。

2.老师收集了一张上次运动会的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表格。

姓名。

小明。

小红。

小莉。

小军。

成绩。

3.05米。

2.84米。

2.88米。

2.93米。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结合老师的要求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我们先来看一下要求(出示要求:1.每个人在交流中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报小组的想法,如果你认为小组代表说的不完整,本小组或其他小组可以给予补充。)。

1.独立思考。

2.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交流导思。

1.学生汇报,反馈后问: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暂不评价)。

3.学生汇报并说比较方法。

4.总结。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的经验总结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呢?

5.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若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四)学以致用。

1.按照惯例,运动会结束前学校要公布各班级的总成绩,你们想知道各班的成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得分。

93.45。

92.84。

95.84。

92.80。

97.50。

96.8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分步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过程,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1、出示27+64=。

师:27+64的结果是多少?

你是怎么算的?

生:十加十20+60=80,个加个7+4=11最后把两次结果相加80+11=91。

师:还可以怎么想呢?

师: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结果呢?

小结: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相加,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再相加就可以了。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

(1)列式。

师:这题怎么列式?

生:356+247。

(2)尝试计算:

(3)方法交流。

出示学生的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师:这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生1:个加个6+7=13。

十加十50+40=90。

百加百300+200=500。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生2:百加百300+200=500。

十加十50+40=90。

个加个6+7=13。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也有可能学生直接口算,也有可能学生列竖式计算。

(4)明确计算方法的表达---分步计算。

板书:两种计算的过程,

小结: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最后再把每次的得数全部加起来。

跟进练习:

267+314=572+268=。

探究二(用递等式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a)这种方法是怎么算的?

b)这种算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何不同?

(只拆一个数)。

师:如果要用算线来计算怎么算呢?

出示算线,组织学生观察算线后讨论得出:

生1:356+247。

=356+200+40+7。

=556+40+7。

=596+7。

=603。

小结:用算线来计算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

生2:356+247。

=356+7+40+200。

=363+40+200。

=403+200。

=603。

小结;也可以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连线。

382+229=382+200+20+9百加百,十加十,个加个。

776+198=776+8+90+100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

173+429=500+90+12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

656+318=14+60+900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练习二。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写出过程。

478+317=。

①478+317。

=478+300+10+7。

=778+10+7。

=788+7。

=795。

②478+317。

=478+7+10+300。

=485+10+300。

=495+300。

=795。

③478+317。

=15+80+700。

=95+700。

=795。

④478+317。

=700+80+15。

=780+15。

=795。

⑤478+317。

=480+315。

=480+300+15。

=780+15。

=795。

练习三。

268元898元348元268元。

小明妈妈要为家里添上2件小家电,你猜,小明妈妈挑选了哪两样,共付了多少钱?

生:268+348。

200+300=500。

60+40=100。

8+8=16。

500+100+16=616。

四、本课小结。

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可以用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的方法计算,也可以用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的方法来计算。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2、3和小数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妻子:“谢谢老公,多了点!”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给妻子发红包3.80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点!(意思是取掉小数点)。”

丈夫心想还嫌多就又给妻子发红包0.38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一点!”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师:看来大家听懂了这个故事。妻子在这里说的“多了点”,意思让丈夫把小数点去掉(发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却是发的多了。这里的“多了点”,在语文修辞中叫“一语双关”,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表意丰富,值得我们去学习。没想到小数点就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这么大,而且引出这么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老师也把问题装在红包里,让我们一起拆开红包。

生:钱数少了,小数点左移动了。

师:(教师板书课题的同时问)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数点会向哪个方移动(左右),向哪方移动会变大,哪方移动会变小?好,让我们一起寻找规律,验证猜想。

二:复习旧知讲授新课。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喜欢吗?(喜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大话西游》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庆阳,听说庆阳的香包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分别看中标价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们遇到些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下列小数。

80.00元=8.00元=0.80元=。

2.说出下列各数中每个8所表示的意义。

8080.080.8。

3.将下列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8080.080.80。

(0.080.8880)。

小组讨论:。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右大)。

2、独立思考,总结规律。

(过渡句,大家总结的特别好,刚才大家将从左到右观察,如果让大家从右到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呢?)。

独立思考:。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080.8880。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左小)。

树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学们,问一问你们喜欢左还是喜欢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左还是右?老师喜欢右,因为小时候左手写字,妈妈就批评,所以我喜欢右,而且如果将这38.00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不是更喜欢了。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砸金蛋,同学们,和平常一样,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谁答对问题加一分,获胜组将的到老师送的意外惊喜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

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二、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三、作业。

练一练1、2、4。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

万公顷。

亿公顷:约2亿公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27+85。

=113(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出示加法,指名说说怎样算的?(可以多种算法)。

3、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指名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教学例1.

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棒、圆片演示算法,学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笔算。(合理即可)。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汇报结果及算法。

2、思考交流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异同。

学生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4、完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

5、完成练习三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1)出示例5:

师: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喜欢)、大家请看:这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生讲:一只小妖手持大锤对孙悟空说: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说:休想,看我金箍棒!他边说边从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长0.009米。孙悟空说:变!他边说边把金箍棒抛向空中,金箍棒变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孙悟空又说:变!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小妖惊呆了。孙悟空再大声一吼:看棒!金箍棒变成了9米长。小妖还来不及反映,“哇!”的一声,就被金箍棒-。)。

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金箍棒变长的过程,谁发现了?

师板:(0.009米,0.09米,0.9米,9米,)观察这组数据,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位数不同,大小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说的不错,这主要因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师板:小数点移动(齐读)。

我们接着来研究,师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0.009米的长度吗?为了更清楚的知道这些小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把这些小数换算成整数,用毫米来表示。

师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组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进行合作,组长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

出示大屏幕;快乐合作:

(2)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一:(以第1式为标准,第2式同第1式比较,0.009米变为0.09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毫米变为90毫米,扩大到原数的10倍-----)。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3、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数会缩小)。

我们一起来验证。

(2)验证猜想。

讨论:

(3)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以第4式为标准,第3式同第4式比较,9米变为0.9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000毫米变为900毫米,缩小到原数的1/10----)。

把书打开到61页,完善书下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们记忆,老师把它编成儿歌,大家请看。

(5)出示四句歌。

谈话:刚才咱们班同学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现在能有信心用规律解决碰见的数学问题吗?咱们来个小比赛,谁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数点移到位数字的左边后填空。

(1)36.8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2)5.41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3)128.6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2、判断。

(1)把5.6扩大它的10倍是560。()。

(2)把1.50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就缩小10。()。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3、选择。

(1)把5.08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a、扩大到原数的10倍b、缩小到原数的。

c、扩大到原数的100倍d、缩小到原数的。

(2)把的一位数先扩大10倍,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

a、9b、0.9c、900d、9000。

(3)把0.717的小数点去掉后,再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与0.717比较()。

a、缩小到原数的b、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c、相等。

4、思考题:

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得4.02,原来的小数是()。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一)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说明: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二、介绍古代计算工具,拓宽视野。(课件出示)。

(一)认识算筹。

师: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石子、结绳或者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后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二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算筹一般是用十几厘米长的竹签制成(也可以是木制、骨制或玉制的)。用这些算筹摆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数目,并进行各种计算。

(二)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用算筹计算后又过了一千年左右,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使用它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板书:算盘)。

2、介绍算盘的组成。

(1)算盘各部分名称:

师: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这它独特的作用。你在哪见过有人使用算盘?(中药店、银行等)。

大家还记得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梁下,每颗代表一。

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两种算盘: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一颗珠子。原因是我国古代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60213406735215862)。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查找了资料,所以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结绳、算筹等使用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了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三)计算尺。

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

(四)机械计算器。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五)电子计算机。

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六)计算器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器,生活中开始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输入题目,计算器就会显示结果,运算过程自动完成。这样非常简便快捷。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计算器)。

1、介绍功能键:

大家也许会发现有很多种计算器。这是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计算器。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我们一起看一下我们手中的这款计算器。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2、使用计算器:

师:计算器怎么使用?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开始显示;输入数字和符号;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计算器上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键。例如,a、%等,还可以用来计算分数等。

3、利用计算器计算。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2)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先估算大约得几?怎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26×39312÷8。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4、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

9999×1=9999×5=。

9999×2=9999×7=。

9999×3=9999×9=。

9999×4=。

运用比赛的形式独立练习用计算器算一算。

学生计算,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用计算器计算比赛。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算一算,找规律。

111105÷9=__________。

9÷9=11111104÷9=__________。

108÷9=________11111103÷9=__________。

1107÷9=________111111102÷9=__________。

11106÷9=________1111111101÷9=__________。

四、总结提升。

师: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课件出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这就要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回顾上学期的数学成绩,明确取得成功(或造成失败)的原因。

2.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

3.了解有趣的数学小知识。

过程与方法:

1.说说自己在寒假中的收获。

2.说说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说说自己在寒假中的收获。

大家在寒假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说说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在春节里的小插曲,也可以说说自己在自学中取得的收获。

二、明确取得好成绩或考试失利的原因。

1.回顾上学期的数学成绩。

2.由成绩优异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

3.以不点名的形式向平时懒于学习的同学提个醒:不能将过多的心思花在学习以外的地方。

三、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认识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明确本学期的打算。

学生看书,师和学生一起说。

四、对学生的常规数学课堂进行要求:

1.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2)准备好上课所需物品。

2.上课的要求:

(1)认真听讲,积极思考;(2)大胆发言、质疑。

3.课后的要求:

(1)课后复习;(2)独立完成作业;。

五、观看课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件内容有数字的由来,生活中的趣味数学,养成好习惯的作用,及粗心的危害。

六、课堂小结:

通过开学的第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预习第一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运动会排名次和购买体育用品等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1、知识技能目标: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六一学校都举行运动会,在运动会中你都参加了哪些体育项目?成绩怎样?(学生说)

2.老师收集了一张上次运动会的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表格

姓 名

小 明

小 红

小 莉

小 军

成 绩

3.05米

2.84米

2.88米

2.93米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结合老师的要求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我们先来看一下要求(出示要求:1.每个人在交流中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报小组的想法,如果你认为小组代表说的不完整,本小组或其他小组可以给予补充。)

1.独立思考。

2.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交流导思

1.学生汇报,反馈后问: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暂不评价)

3.学生汇报并说比较方法。

4.总结。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的经验总结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呢?

5.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若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四)学以致用

1.按照惯例,运动会结束前学校要公布各班级的总成绩,你们想知道各班的成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年 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得 分

93.45

92.84

95.84

92.80

97.50

96.8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师: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那么它们到底是不是角?先讨论第1个问题,请大家谈谈己的观点。

生1: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2: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好是一条直线。

生3:我反驳他们的意见,请问两位同学,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2: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1: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就形成不同的角。

生3:那么这个图形不是这样旋转而成的?那怎么就不是角了呢?

师:你们为_的发言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说好,不具体,好在那里?

生4:他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尤其是运用数学概念来分析、判断遇到的问。

师: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就是好!

生5:我还有理由说明它是角,我们刚刚学过量角器,我认为这个角是180度,大家请看,量角器上这个180度的角就是这样的。

师:你也朝这方面努力了,还有没有其他意见?(生摇头)对呀!面对“新生事物”,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小心别,不要因为人家长得比较特殊就拒之门外。

那么,是角吗?认为是角的请举手。(大多数同学举手)认为不是角的请举手(有四五个人举手)好,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从定义出发判断是对的,但还是有点疑问,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怎么是角呢?(生1挠头思考)。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很多学生点头)。

生2:喔,我明白了!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意见,并将这两个角贴到黑板上。)。

师:看着这么多的角,(生在下面窃窃私语)们在下面议论点什么?

生1:我们是在议论这么多各种各样的角,看着有点眼花。

师:很乱?你现在最想干的是什么?

生1:我最想把它们进行分类。

生2:我还想知道每个角的名、度数。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角的分类来进一步解这些角。(教师板书课题:角的分类)观察一下,怎么分类?(学生陷入沉思)。

师:我们每个人的信封中都有像这样的9个角,大家动手,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角的分类。

教师观察分类情况。

b:(部分学生分成5类)将三个特殊角分为三类,再将锐角放一类,钝角放一类;。

c:个别生将角从小到大排列,不知如何分类。

师:请a种分类的同学板演,并说明分类想法。

生1:我认为这几个角比较特殊,放在一起,还有的这些角比直角小,归一类,比90度大的也归一类。

师:刚才老师观察了一下大家的分类情况,发现大家都对这几个特殊角特感兴趣,这样吧,我们先来研究这几个特殊角吧。教师把三个特殊角移至黑板上方:

师:对这几个特殊角,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生1:我知道他的名称:直角、平角、周角,我还知道直角90度,平角180度,周角360度。(同时教师板书)。

板书:直角平角周角。

1直角=90°1平角=180°1周角=360°。

师:知道的还真不少呢,谁还有补充?

生2:我还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平角是直角的两倍,周角是平角的两倍。

生响亮地回答:直角、平角、周角。

生1:两个直角加等于一个平角的度数,两个平角相加等于一个周角的度数。

生2:平角的度数是直角的两倍,周角的度数是平角的两倍。

生3:周角的一半是平角,平角的一半是直角。

师:哎呀!你们的语言真丰富啊!剩下来的这些角你准备怎样分?放在这个方框中哪个位置比较合适?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交流情况反馈:

学生1上台演示:将锐角放在直角下面,将钝角放在平角下面。

师:(指着直角锐角一列)这些角叫什么?

生1:(挠头)错了,这些角不是90度,不能放在一起。(思考)。

生2:将锐角放在直角左边,钝角放在直角右边。这些(指锐角)比直角小,放在左面,这些角(指钝角)比直角大,放在右面。

师:他分得好吗?

生:好!

生3:我知道他好在哪里了,他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很讲究次序。

生4:(一个迫不及待的声音)老师我还知道,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角大的角叫钝角。(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关于钝角、锐角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3:我有补充,钝角还要比180度小。

师:(指着上表格)通过同们的介绍和我的观察,我也发现了一个规律:直角、平角、周角每种角只有一个,而锐角、钝角每种角只有三个。

(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马上点头,大部分同学沉思片刻后叫起来:“不对、不对,不止三个。”)。

生异口同声:比直角小。

生1:(一个兴奋的声音叫起来)锐角一共有89个!

生2:对呀!从1度数到89度,正好是89个。

(看表情,全班学都同意这个观点。此时,教师一声不吭,保持着沉默。课堂一下子沉下来。同学们反而认真思起来,过了一会儿---)。

生1:我认为有无数个,我是这样想的,厘米下面可以分成毫米,毫米下面还可以分成微米,微米下面还可以分成纳米。所以我认为1度还可以分,如0.1度、0.2度……(生点头同意)。

生2:老师,也可以把一度的角对半分,(师借助画图演示将一度角平均分成两份)再把一半对分。

:再可以分一半的一半,一半的一半,这样分下去看不清了,怎么办?

生3:可以用放大镜,放大镜不行了,用显微镜,显微不行了用电子显微镜……。

生:老师会让我们先摆一个钝角,再摆一个尽可能小的钝角,但是最小要比直角大,再摆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但是,要比平角小,我认为钝角也有无数个。

师:今天这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1:锐角、钝角有无数个。

生2:刚开始看到黑板下面那么多各种各样的角,都晕了,现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师:这要感谢谁呀?

生分类!

师:角的分类上完了,你还有问题吗?

生2:比角还小的角有吗?

生3:比周角大的角还有吗?

师:你们的问题给老师一个启发,既然比锐角小的角,比周角大的角都是一个未知领域,我们就应秉着科学的态度,不能给它框死。(擦去上面表格中左右边线)知识无限延伸,像大海,我们所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真是学无止境。

师:同学们这种敢于质疑的态度真让我感动,关于角的学问多着呢!若感兴趣,下课还可以讨论,也可上网收集有关资料。

(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这节课的教学与以往相比,我作了“三个改变”、“一个突出”。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原课题为“角的和差”。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角。通过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故改名为“角的分类”。同时也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基础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又渗透了一种分类的思想。

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与以往相比,我作了“三个改变”、“一个突出”。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原课题为“角的和差”。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故改名为“角的分类”。同时也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基础上,让数学带上活味,能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又渗透了一种分类的思想。

“角的分类”一课改变了书本上角的认识顺序(先认识周角,再介绍平角、直角)。本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原有对角认识基础上,呈现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等图形。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了一个知识模块,通过模糊的一问:你们对这些角已经有了哪些了解?又形成了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这一模块中如鱼得水,充分展示和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能力。

“角的分类”一改传统课中学生没带问题走进课堂,不带问题走出课堂的状况。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转和位成一直线时,旋转一周时,是否是角?课的最后利用空白艺术,勾起学生提问的欲望,增强问题意识。学生经过学习讨论得出了角的分类表,在这张表中两边都空着,在周角与平角之间也空着,空白之处最能引起人的遐想,而且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问题。这时学生都按捺不住好奇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角的分类”一课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境,突出让学生在思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学生已经认识了角,也认识了动态的角但平角、周角的出现还是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相冲突的。又如:认识锐角、钝角的个数是无数个又与学生现的知识(数的学习局限在整数范围)相冲突。教师紧紧抓住这些“冲突”要素,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碰撞,使整个过程成为认真思辨、积极探究和自我建构的过程,成为情感体验的过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可以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在中心点的哪个方位和偏角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用的小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游戏:找找我在哪?

游戏说明:在全班同学的座位上,编好行和列,根据老师指定同学的位置,说出他所在的行和列,快者获胜。

师:请根据老师指的同学的位置,快速定位第几行和第几列。请根据老师报的行和列快速确定同学,并说出他的名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游戏的形式,以小组竞争的方式复习根据行、列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小结。

师:怎样才能快速地确定位置呢?如果只告诉你们行或者列,你能快速找到确定的位置吗?

二、新知探究。

(一)情境创设。

这就是小王演习的炮兵阵地。(出示地图)。

小王在哪呢?(出示大炮)。

再来找一找他的训练目标……(出示目标1)。

让小王先开几炮咱们看看。(开炮4下不准)。

(画面出示)“哎……要是有人能帮帮我,告诉我目标的位置,我一定可以百发百中的。”

看得出来,小王真的挺苦恼,那咱们同学愿意帮助他吗?

那就请同学们来当小王的阵地观察员怎么样?

(二)角度确定方向。

谁能告诉小王目标1的位置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说出在东面,在北面,或者在东和北中间等等。)。

你是根据什么说出目标1的位置的?(引导学生复习看地图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都是大炮的大概位置,像你们所说的方向开炮,能击中目标吗?

军事上对目标的描述要求是分毫不差的,同学们可要准确地向王叔叔汇报呀!

你认为我还要提供什么?

(引导说出角度)。

用手臂做出东偏北方向,或北偏东方向,并说出偏多少度。(板书:方向)。

两种角度的表示方法都可以,他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强调起始角度不同,但所描述的方向都是一个方向.)。

(三)距离确定位置。

可以了吗?现在可以告诉小王了吗?开不开炮?

a.开(打不准,或远或近)。

b.不开,那你还要告诉他什么?

(引导说出距离)。

怎样确定目标1的距离呢?

你从哪里发现了秘密?

(观察1段表示300米,量出有这样的几段)(板书:距离)。

那么目标1到大炮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四)总结方法。

一切都ok了吧,现在我们把勘察的数据报告给小王。

谁来报告?

既然是在训练阵地,我们就要像部队军人一样,提出报告形式。

(报告,目标1在大炮的北偏东40度方向,1200米处。)。

还可以怎么报告。(角度的另外一种)。

准备开炮,你们认为小王能打中吗?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这小王还真有两下子。当然这也和咱们同学报告的准确数据是分不开的。

像这样,把一个位置可以很清楚的表述出来,需要提供哪些要素才行?

(方向,距离,观测点)。

小结:我们具备了观测点,同时利用角度来表示它的方向,利用距离表示它所处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物体的位置很清楚的表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

还想不想再试试?(出示目标2、3、4)。

1、先观察目标2。(有准确的角度和明确的距离)。

(说到角度时做偏离动作)。

向王叔叔汇报目标2的准确位置。

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2、再观察目标3,缺距离。

依照前面的报告形式,向王叔叔汇报目标3的位置。

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然后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1题。

目标3在大炮的____偏_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打目标3(课件演示)。

3、最后观察目标4(缺角度)。

这次能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2题。

目标4在大炮的____偏_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正确答案是42度,教育学生量角度时要认真,不能单纯地依赖感觉。

4、打目标4(课件)。

汇报完成后,然后打目标4,(打不到位置,出示对话,“对不起,由于此炮的射程只有1400米,请考虑移炮到目标2。”)。

我们该怎么走,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路线?

现在大炮移到了目标2,请问我们现在开炮,可以吗?

(学生提出质疑,重新勘测方向)。

得出结论:观测点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勘测数据。

在小卷上完成第3题,测出目标4在目标2的方向。

汇报,开炮。

四、总结提高。

1、课件演示:空炮,提示:没有炮弹了,请去弹药库取炮弹。(出示有关弹药库位置的数据)。

你们能告诉王叔叔去弹药库怎么走吗?

谁能告诉他该怎么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呢?

3、再次强调先确定观测点,再根据角度确定方向,最后根据距离确定位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__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的:

1.通过激趣,2.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3.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4.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5.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渗透实验——发现——验证学习方法的教学,7.发挥学生的性,8.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9.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结构: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

教学设想:通过激趣,诱发学习动机,培养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突出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教具:长方形、红旗、课件等。

学具:学习纸、直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新居结构图,质疑:

2、出示4dm×2dm的正方形,用哪个面积比较合适?用1平方分米小正方形怎样去量?比较两种摆法。

4、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课件提示。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进行学习,希望大家自己动脑,小组使用,共同来解决。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提供材料,启发学生大胆去猜想。

1、课件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长方形。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课件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

3、质疑: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4、猜一猜: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拨: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可以做个小的实验。

2、布置实验要求:用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摆任意长方形找出你们所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面积并记录下来。

3、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各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测量结果后,现场在课件中输入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各小组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思考题开展积极讨论。(观察实验报告单)。

思考: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系?它们有什么关系?

5、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6、引导学生发现方法(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激情鼓励。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引导质疑: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讨论验证方法。学生自主验证,交流验证结果。

三、整理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2、归纳:实验——发现——验证。渗透学习科学方法的教育。

四、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应用公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播放音乐让学生测量,然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1)回到导入题。课件出示新居的结构图,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新居各部分的面积。

(2)课件出示破镜子的画面,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出长度。

五、深化拓展。

学习了这个方法你有什么打算?

六、开放题:课件出示一幅设计图,引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请你来当设计师为我们关山小学设计一幅新校规划图。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