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袁隆平传的读后感(汇总9篇)

2023年袁隆平传的读后感(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19:10:06
2023年袁隆平传的读后感(汇总9篇)
时间:2023-12-03 19:10:06     小编:灵魂曲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袁隆平传的读后感篇一

我从小是在田间地头长大的,对农业科技工作者有着天然的敬仰,对心系粮食的袁隆平老人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走进“袁隆平的世界”,一个黝黑而精瘦的身影从地里探出头来,露出“刚果布式的笑容”,那样朴实、亲切,就像身边的农民一样普通、真实。这里有他曾经的“运动员梦”,有他失之交臂的“飞行员梦”,有他40℃高温下稻田里埋头的专注,有他青年时代刻骨铭心的初恋,有饥饿的小提琴,有经历一次次挫折的锲而不舍,有团队探索的艰辛喜悦,更有弥漫在地垄田间的阵阵稻花香!

这是一张陪伴我长大的面孔,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他60余年的探索中,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但他追求真理、敢于挑战、勇对挫折,在他身上能看到难能可贵的坚持,而且是一辈子的.坚持。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时,他没有停下;获得共和国勋章时,他也没有停下;90岁高龄仍然在田埂穿梭,在他住院前最后的工作时刻,仍旧与大地和作物紧密相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反观我们身边的一些年轻人,正是因为缺乏了这种追求真理的劲头、锲而不舍的坚持,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一遇到挫折就放弃,最终错过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袁隆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不管你来自哪里,都应该向袁老那样,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攻坚克难。我,作为新时代光荣的人民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一线实践者,应向袁老那样拥有自己的教育梦,“为学生指引方向”,做一个“不安分”的教师,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精神传递给学生。

袁隆平的世界很简单,找到一颗神奇的种子,实现心中的“禾下乘凉梦”;但世界的袁隆平一点都不简单,他一生追求用水稻养活更多的人,希望有一天“杂交水稻能够覆盖世界”。而今,他累了,要休息了,但他的精神将激励后人完成这些梦想!

袁隆平传的读后感篇二

袁隆平爷爷他曾经做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经历了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洒满全世界,一位老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个童真的梦想,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卫者!致敬!缅怀!

在暑假我读了袁隆平传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1930年9月7日,袁隆平降临在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在年少时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下定决心长大后学习农业技术,并在1949年如愿以偿开始农业学习。

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几十年就做这一件事。他对年轻朋友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学问是无穷无尽的,要做好一件事并不容易。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一直存在着饥饿的威胁。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很希望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对种子进行改良,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偶然发现的一株天然杂交稻得到启示的。这株偶然发现的天然杂交稻,透露出了大自然的神奇秘密——水稻也可能通过杂交提高产量。从发现这个秘密,到弄清这个秘密的内部规律,再到利用这个大自然的内部规律造福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杂交水稻的研究刚刚起步,就遇到了--的暴风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左”的路线干扰,有人毁禾事件,还有南繁育种时的地震灾害。这些天灾人祸,有时到了“苗毁人亡”的地步,但都没有动摇袁隆平誓把杂交水稻搞成功的决心。

杂交水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袁隆平和他的同事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克服了这些困难,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现在,杂交水稻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且走向了全世界,造福世界人民;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里,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素质、年纪轻轻的研究队伍正在成长,这都让袁隆平感到欣慰。

袁隆平传的读后感篇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来,粮食对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袁隆平:东方“稻神”》这本书,里面介绍的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先锋事迹。

袁爷爷从小就爱思考、爱问问题。有一次,他在饭桌前问爸爸:“中国有这么多土地,为什么还有人挨饿?中国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还会受欺负?”爸爸告诉他:“是啊,为什么呢?这些问题,也许将来你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袁爷爷考进农学院后,一直努力钻研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后,袁爷爷被分配到一个偏远地方当老师,他想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经过一年的科研试验,却失败了。袁爷爷把学生叫到试验田,给大家讲述失败的经验教训。

1969年,袁爷爷去到云南省进行水稻试验,期间遭遇地震,袁爷爷就和他的学生在稻田旁搭个棚子下田干活。凭着这份坚韧不拔的毅力,袁爷爷的杂交水稻技术终于在1972年取得了初步成功,并且在1976年推广到全国。

袁爷爷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袁爷爷曾经说过:“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我看完袁爷爷的故事,深受震撼。面对成功,不迷失自我;面对失败,不自暴自弃。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一颗好种子!

袁隆平传的读后感篇四

“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当我在《袁隆平》这本书读到这句话时,伤佛一缕阳光直射进我的房间里,不仅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我的心田,感到温暖又明亮。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确是困难重重,他的研究被学术权威反对过,试验田被恶意毁过,多次遭遇减产、绝收。但他意志坚定、勇于创新,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穿梭在稻田和实验室,反复研究、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几十亿人吃饱饭,不再饿肚子。

袁隆平爷爷一辈子躬耕田野,苦心钻研,始终以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我被他这种坚持不懈、永不退缩的.精神所震撼。它好像就是一盏明灯点亮了我心中的某个角落,我好喜欢这种感觉,有一种与老朋友重逢那样的兴奋。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两年前,我非常羡慕哥哥和小棋友们去全国各地参加国际象棋,也决定要学习国际象棋。一开始,我斗志昂扬,大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架势,每天认真做战术题、下棋。可好景不长,随着难度的增大,越来越繁琐的开局让我绞尽脑汁时,我开始退缩了,觉得国际象棋太难太枯燥了,不管爸爸妈妈如何劝说,我都坚持己见,放弃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悔,要是坚持继续学下去该多好,不仅提高了专注力,还锻炼了思维。将来还可能为学校争光,为祖国增光。

今后,我一定要做一颗好种子,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我都要把根深深扎进大地,不断汲取营养。不惧挫折,不畏艰辛,只为长成参天大树,为祖国母亲遮风挡雨!

袁隆平传的读后感篇五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读完了《袁隆平传》。合上书,我的心情还是久久地不能平静下来。留在脑海中的不再是“杂交水稻之父”的神圣光环,而是老先生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

翻开书,那一段段精彩描写把我带到几十年前:“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虽为书香子弟,却志在农业。为探索一种杂交水稻的办法,使亿万人免于饥饿,袁隆平战天斗地,想尽一切办法。在经历无数次失败挫折后,终天开创了水稻高产之路。

合上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袁隆平为实现自已的志向,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同时更使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正是有了这个信念,袁隆平面对种种磨难才不气馁。他苦中作乐,挑战权威和饥饿,进行无数次探索杂交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终于苦尽甘来,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也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吗?记得有一次,我练手风琴时,遇到一个超难曲谱。我正想放弃,可想到只有坚持才能有收获的道理,我又坚持往下拉。不会的。地方多弹几遍,积累经验教训。最后这条曲子终于被我克服了。

《袁隆平传》让我懂得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值得一看,我还要再看一遍。

袁隆平传的读后感篇六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到达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7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交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文档为doc格式。

袁隆平传的读后感篇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梦想的意境不一。有的人的梦想朴实简单;有的人的梦想浪漫飘逸;有的人梦想丰富多彩;有的人的梦想,是把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连在一起。他们大气磅礴的圆梦历程总是引起中国和世界的关注,而袁隆平爷爷就是拥有这种梦想的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杂交水稻专家。

翻开《梦圆大地:袁隆平传》,我一步步走近袁隆平爷爷。从书中,我知道了袁隆平爷爷是驰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有两大梦想:“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伟大的梦想背后,是他那坚定的信念和永不止息的创新活力。

20世纪60年代初年,袁隆平爷爷提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1973年,以袁隆平爷爷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1986年他提出了“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观念,经过整整六年的艰难公关,袁隆平爷爷与研究人员成功的突破了的关键技术,并获得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7年袁隆平爷爷在国际“超级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在袁隆平爷爷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大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的基础,瞧瞧,多么触不可及的数字啊!

伟大的梦想背后,是他心怀天下的情怀。

如果你想问我究竟要说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袁隆平爷爷为了人类摆脱饥荒做出巨大贡献,他在高产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帮助亚非大部分地区缓解了饥饿和贫困。也就是说,袁隆平爷爷是我们共同的民族英雄。

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词句中,有一段“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中美丽的夏天,把我们带到了秋日丰收的憧憬中。如今,袁隆平爷爷和无数科技人员追逐超级稻亩产新目标的影响。正在万里田畴中化为浪漫清波,这在外国专家眼中形成的是“ricewaterfull”的美景,如果古人们能看到,定会写出更加迷人美丽的诗词!

伟大的梦想背后,是淡泊于名利,真实自我的情怀。

看完书的我也懂了什么叫袁隆平精神,很简单,就是朴实厚道、务实求真,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我同时也在想,我无法向袁隆平爷爷那样做出伟大的贡献,那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吃饭不挑食,又比如在学习上不怕困难与失败,并脚踏实地往前走。也许往日没有,那便从今天开始吧!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社会财富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无价。他把自己,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一介农夫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这一个民族崛起最古老的密码。

或许是上帝见识到他的才华,邀请他到天堂,让他展示一番,又或许上帝见了他的才华,想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占为己有,便不将他归还于我们。

袁隆平传的读后感篇八

暑假里我读了《袁隆平》这本书,我才知道袁隆平爷爷是一位科学家。

袁隆平爷爷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用六十年的时间研究、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被称为东方“稻神”。当他是青年教师时,他具有挑战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年过八旬,名满天下时,他依然淡泊名利,在田野里苦心钻研。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

这本书我很喜欢,有篇文章的题目叫《试验遇到了阻碍》讲述的是:有一次袁隆平爷爷在试验园边的空地上摆放着十几个钵盆。有个年轻人经常出现在那里,只要桶里没水了,他就会去打水。他叫尹华奇,后面开始给老师当助手了。这样的情况下引起了李必湖的注意,随后袁隆平就有了两个小助手。第二天早晨,袁隆平爷爷来到试验园的时候,结果有一件事让他大吃一惊,原来他种的禾苗不见了,一点不剩。当袁隆平爷爷找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那些禾苗在井底下,而且非常深。后来捞出来了一些,但已经全部沤烂掉了,但是他依然没放弃实验。古人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不知道农民伯伯种庄稼的辛苦!

更不知道一日三餐所吃的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我曾听老一辈的人讲述过以前种植稻谷,亩产都不高。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头来还是吃不饱肚子!袁隆平他不怕苦,不怕累,因为他知道我们中国最缺的是粮食,所以袁隆平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在解决粮食这个问题上。他成功了,他解决了中国的粮食,也解决了世界的粮食难题,他不愧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一光荣的称号!

袁隆平爷爷,您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永远怀念您!

袁隆平传的读后感篇九

作者陈启文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三次面对面采访袁老本人,四易其稿。最终写下了这部几十万字的《袁隆平的世界》。

书中从袁老的诞生一直写到了2016年末,可见书中内容跨度之长,体量之大,但作者却仍旧感叹:此书仍不足以承载袁隆平的世界。但作为普通的读者看完全书,却觉得此书足以让人们了解一个“杂交水稻之父”名气之外全面立体、血肉丰满的袁隆平了。

01少年遇战火。

袁老1929年出生于协和医院,单从出生就能看出其家境不错,父亲袁兴烈大学毕业做过校长和督学,后来供职于铁路局,母亲高中毕业,曾经也当过老师。用现在的话来说,算是典型的中产家庭了。

可惜对于袁老来说,好日子刚开始便结束了,出生两年后开始的抗日战争,让袁家也开始了在北京、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四处奔波的生活。辗转奔波还在其次,对于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来说,除了挨饿以外,更难以接受的是路上亲眼见到战争的种种残酷。

面对各种血肉横飞的场景,不仅是小孩,连大人也难以承受,就像书中提到袁隆平对那段经历的回忆:“连一向沉着而坚强父亲也曾发出悲怆、绝望的叹息:今天全家人还躲在一起,不知明天将怎样。”

好在袁隆平一家人都平安地度过了那段岁月,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

02青年遇饥荒。

儿时经历战火已经算是不小的苦难了,可是不曾想到了青年时期,又遇上了三年大饥荒时期,正值青壮年的袁隆平不仅自己饿到“有气无力地歪在床头......连拂去蛛网的力气也没有了。”还“至少亲眼看到五个人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那一代人对于饥饿都有深刻的记忆。

多年以后,当作者采访时问到:在同样的杂交水稻研究路线上,为什么相比技术更好的日本,中国最后能突破的根本原因时,袁老下意识地顿了一下:可能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像我们那样挨过饿吧。

不仅仅是袁老,和袁老同时代的人,那些经历过战乱,经历过大饥荒的前辈;他们都把那种深刻的记忆转化成了动力,才能在各种困难面前依旧保持“一定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不让国人挨饿”的信念下努力攻关。

03长年遇争议。

可就是这样一位为粮食安全奉献一生的老人,在其成名后并不安静,时不时会受到闲言碎语的攻击,讲的最多的无非也就是抨击袁老名不副实,抢了很多人的所谓的功劳和名气。

甚至还有人利用安徽在2014年一次杂交水稻因天灾的绝收,发文引导舆论来攻击袁老,差点让他成了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

只是袁老并却不在意这些,甚至从不出来澄清,只是在自己的科研世界里用心尽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