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让我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在变化中不断成长。怎样才能将复杂的问题简洁明了地总结出来,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呢?%20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理性看待网络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中我们离不开网络,但是你知道吗?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方便,但是如果你没有利用好它,它就会有坏的作用。
上网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上网能使我们在紧张学习后放松一下,上网使我们心情愉快。网络还使我们想在远方亲人交流谈心,随时联络。我们还可以把网络当作“邮电局”,通过网络收发电子邮件。这样不但可以节约纸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速度还很快呢!我们上网去查找资料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习。上网还可以让我们随时都可以看想看的电视。
网络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是你如果不好好的使用网络,那么它就会产生很多弊端。这些弊端不但不会方便我们,反而会危害我们的健康!
互联网使许多同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还使得他们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也不愿面对现实生活。他们在网络里尽情地玩,甚至通宵地玩,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精力不集中,无精打采。无心向学,耽误了学业,给家长带来无限悲痛。还有那些不健康的'信息,会腐蚀着青年学生的心灵。长时间上网还会使我们视力下降。有的同学甚至偷家长的钱上网吧去玩游戏。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有好,也同样有坏,利弊是对立的,看我们如何去对待,处理的好,利大于弊;反之,则弊大于利。我们只有用敏锐的眼光、敏捷的思维去观察,去研究,吸收利用对我们有利的精华,排除对我们不利的糟粕,正确利用网络的资源来充实我们的大脑。这样才能使网络发挥好的作用!
让我们正确对待网络吧!“正确上网,从我做起”。
理性看待网络篇二
走入现代化社会,网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但“网络”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坏处。
但有些人却坚决抵制上网,尤其是那些有网瘾孩子们的父母们。现在的网络游戏步步吞噬了孩子们学习的心,孩子们为了躲避父母发现,只好跑到了一些黑心商家的黑网吧里进行娱乐。据在电视上的新闻报导:有一个小孩在网吧里玩一种叫做“cs反恐精英”的游戏,这是一种真人性暴力游戏,年轻人特别爱玩,这个孩子在游戏中由于侮辱了对方,而对方产生了一种报复心理,于是,派人查找这个小孩的行踪,得知行踪后,便立即到这家网吧将小孩刺杀。幸运的`是,小孩没有死亡。可让我们知道,网络是多么残忍啊!一不小心,将惹来杀身之祸。
我要在这里呼吁大家:不要进不正当的网吧,更不要产生网瘾,要节制自己玩网络游戏。就算是成年人,也要多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我们只要多多用他的好处,少用他的坏处,那这个网络生活将变得更美好!
理性看待网络篇三
(安徽芜湖吴玲)。
案例中红红的行为让人惊讶,但冷静思考,我们发现这一切恰恰是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反映。
小班幼儿对“过家家”等角色游戏很感兴趣,因为在这类游戏中幼儿能够尽情地发挥想象,扮演各种向往的角色,实现现实中满足不了的愿望。当红红专注地为布娃娃剪头发时,她感觉此时自己就是“妈妈”,这种“长大”的感觉、成功的快感是幼儿非常看重的。
众所周知,游戏中任何假想的情景都是儿童对真实生活的模拟。正如纽曼所言:游戏同样具有“真实性”。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不是游戏,如妈妈为红红剪头发就不是游戏,红红给布娃蛙剪头发就是游戏。对此,红红很清楚。因此,红红绝不会把某个小伙伴的头发剪掉,因为那不是游戏。可见,儿童的游戏总是现实生活的某种反映。
同样,红红剪布娃娃头发这一行为可以从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上去寻找原因。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动作与感知是不可分的'。同时,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又使红红将无生命的娃娃当作人,当作生活中的自己,并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中,她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
那么,对于教师来说,面对红红的行为应该如何引导呢?
首先,学会理解幼儿。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此类行为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其次,巧妙开展后续活动,如“我与娃娃比头发”“美丽的头发”“头发的用处”“有趣的假发”等,以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拓展幼儿的认识。
抛出话题:“我为何不能给娃娃剪头发?”
针对话题展开的讨论:
理性看待网络篇四
据麦可思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专业相关实习经历的毕业生进入专业对口单位的可能性更大,而无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更可能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专业之外,实习对求职有如此巨大的重要性,一方面由于用人单位更青睐有系统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是学生根据求职目标所做的主动选择。其实,热门专业已经不是敲门砖和通行证,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复杂,专业优势顶多算是基本条件。
根据历年报考人数、报录比统计,十大考研热门专业为工商管理、金融学、法律硕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材料科学与工程、会计学、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这些热门专业不仅吸引了大批本专业学子,更有许多学生跨学科报考,大大增加了竞争压力。同时我们看到,就业难度最大的十大专业里,法律、英语、公共管理等专业却榜上有名。
文凭价值无须过度讨论,关键是要适合个人发展。社会需求丰富多彩,人的个性与价值追求多种多样,每个人应该找好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路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信、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it、金融类的企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其中it上升趋势迅猛。同时调查也显示,几年前非常红火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太多,如今出现了市场饱和的.情况。事实上,因为经济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当下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与往日不同。而曾受考研人冷遇的矿业、重型机械等专业,如今随着国家资源政策也渐渐回暖。
择业的地域因素,从学生的就业地域分布来看,尽管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仍是毕业生的主要目标区域,但选择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愿意去二线城市就业的学生在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目光转向二线城市,尤其是在生源地或大学所在城市寻求发展机会。
在地域选择上,除了发展机遇,学生也开始考虑宜居性。二线城市制造业相对发达,对于一些考研热度不高的工科专业有大量人才需求,金融法律等专业却不是最大的人才缺口。一些二线城市较为受人追捧的行业职位,经常面临没有合适的人才报名的情况。而学生眼里的热门专业在这里却并不热。
某些行业人才需求已近饱和,比如新闻出版类。因受到媒体发展变革的影响,不少单位严格控制新闻采编人员的数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整顿新闻出版秩序,削减停办了一批报刊。与此同时,新闻专业的开设规模空前庞大,从以往的新闻类专业开始只有老牌院校的中文系办,到现在的综合性院校、行业性院校等也在争相设置,如此,新闻人才的供求失衡显而易见。
另外,某些行业没有特别对口的专业,且起点较低,发展需耐性。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国内物流企业不得不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裁员、降薪的消息时有传出,同时企业招募人才的步伐也大大放缓。很多公司现在招聘物流部门的人员,都要求新员工从搬运工、快递员等基层工作开始做起,这让很多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又胸怀大志的物流人才感到不满。事实上,物流工作涉及的部门很多,涉及的业务也很广,比如物资管理、财务管理、设备设施管理、运输管理、员工队伍的管理考核等,而这些管理经验都需要物流人员在管理实践中去体会总结提高,这并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完成的。
而近几年,农、林、地、矿、油,这些听起来会让人联想到“傻大黑粗”的专业,即使近年来就业形势不错,但因为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待遇较低,在报考时远不如电子、信息、管理等专业有吸引力。单从就业角度来看,这些专业都应该属于热门,而从报考情况来看,却是异常受冷落。
没有绝对的热门专业,所谓的热门考研专业仅仅是一种客观现象。在追逐梦想的同时,考研要以职业发展为前提,更要细化,把地域、行业、工作性质等大致方向想好了再行动,要知道适合自己的热门专业和热门职业是什么,做到有备无患。
理性看待网络篇五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人际交往有利有弊。
其迷人之处是有不少优点,例如以下几点。
首先是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互联网能够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拓宽沟通的渠道,促进人际的新方式的产生。以前一些由于地域阻隔难以相识,或是由于性格原因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成为朋友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虚拟外衣的保护和支持下找到新朋友,极大的满足了人对社会交往的需求。由于网络交友的目的比较单纯,我们能够更加迅速的获得友谊。互联网的特性给人一种相对安全、隐秘的感觉,使人在拥挤、无法保障隐私的现代城市的个人空间得到较好的保护。其次是张扬人的个性。《中国社会心理分析》指出,网上社会群体既是现实社会群体的延伸,又不同于现实社会群体。其社会角色不确定、社会关系松散且群体意识和归属感较为淡薄。在虚拟世界,性别、种族、年龄都是流动性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被赋予一种身份;而在网络世界里,你的身份就是你自己赋予和表现的身份。还有是在网络社交中,人可以通过虚拟身份和开放式平台畅所欲言,不受身份和权威的限制,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另外,“小团体”式网络的分众化特点,特别是由于兴趣和观点的相似性而组织起来的公共交流平台也通过群体内部的社会支持功能使自己的团体所支持的观点得到自我强化。
但是,与此同时,也有缺点。不得不说虚拟世界缺少责任意识,易放纵,不能面对面交往,难以知心,不容易产生真实中的友情。网络中鱼龙混杂,人的真实性不强,有欺骗性,加上我们青少年分辨能力不强,贸然交往容易发生危险。弱化现实中的交际能力,网络语言终究不能引入现实,可能会弱化现实交际的重要意义。有太多诱惑,自制力不强容易沉湎其中,忽视现实的交往,耽误青春。内容良莠不齐,有不良信息,容易对我们造成伤害。扩大交际范围的同时,交往对象素质会不一,可能有不良引导。
除此以外,对身体健康的直接影响。电脑显示器伴有辐射与电磁波,长期使用会伤害人们的眼睛,诱发一些眼病,如青光眼等;长期击键会对手指和上肢不利;操作电脑时,体形和全身难得有变化,高速、单一、重复的操作,持久的强迫体位,容易导致肌肉骨骼系统的疾患。计算机操作时所累及的主要部位有腰、颈、肩、肘、腕部等。还有就是增加精神和心理压力。操作电脑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眼、手指快速频繁运动,使生理、心理过度重负,从而产生睡眠多梦、神经衰弱、头部酸胀、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会诱发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这种人易丧失自信,内心时常紧张、烦躁、焦虑不安,最终导致身心疲惫。最后就是导致网络综合征。长时间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会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严重者发展成为网络综合征,该病症的典型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思维迟缓、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很少关心他人、饮酒和滥用药物等。
理性看待网络篇六
中国队奖牌榜首次被英国超越,失去第二的位置,应该引起反思,不能因为非竞技因素受关注的现象,忽略了国人对夺金的重视,使金牌观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度宽容让我们渐渐走上违背“更高、更快、更强”奥林匹克宗旨的危途。金牌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是每个运动员的终极目标,追求金牌本应是奥运的意义所在。当一个运动员经历了一点失败后,网络上就有无数的网友贴出“没事,这次输了还有下次”的评论,这样的鸡汤抚平了运动员内心的创伤,却也消磨了他对金牌的渴望。我们的过度宽容剥夺了运动员“失败”的权力。
非竞技因素受到普遍的关注是本次奥运的主旋律。比起龙清泉夺金重回世界之巅,傅园慧表情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比起吴敏霞蝉联冠军破了纪录,吴敏霞男友到场助力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比起中国乒乓队,张继科的小篮鞋和福原爱的中国情结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过度的娱乐化是金牌观的一个极端。某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的年轻人请不要用追韩星的那套对待运动员”,奥运结束后也请还运动员们平静的生活,安宁的训练,他们不是偶像明星,没有什么经纪人。比起人们关注的这些,运动员们也会更希望人们关注他们所取得的成绩。
在此同时,我们的邻国俄罗斯似乎更关注自己的金牌。俄罗斯民间黑客组织侵入奥委会药检信息库,揭露奥委会的腐朽,为自己国家的运动员“正声”。俄罗斯国人对于夺金的重视是该让我们中国网友脸上一红了。比起转发外国人永远也看不到的“裁判剥夺了我的梦想”“大白杨没嗑药”,俄罗斯的作为似乎是更实际的。
给运动员的关爱,不是关注他们的私生活;给运动员的鼓励,不是一点挫折就灌鸡汤;给运动员的加油,也不是点赞转发网上的一条条新闻。是时候正一正金牌观了,太多的非竞技因素蒙蔽了渴望金牌的眼。这并不是社会观念的进步,而是另一个极端。
体育竞技观还是以夺金为首要目标的,不该因非竞技因素而忽略对夺金的重视。
理性看待网络篇七
在日益紧张的就业环境中,学生们都想通过考证来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特别是在当下的金融危机中,我国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从主流上说,“考证热”是一种进步,可是如果盲目跟风,没有目标,就会适得其反。理性的看待这一现象,正确认识其积极性和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合理考证、端正就业观念。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据劳动和保障部颁布的《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目录》,规定了90个职业采取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人才评价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这些制度无形中成为了大学生的考证动力。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学历文凭在找工作时越来越缺少竞争力,而同时具有文凭和各种职业资格证的同学则容易获得就业机会。特别是在目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通过考取各种证书来提高自己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是大学生“考证热”的重要原因。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看大学生的文凭简历外,越来越关注大学生是否具有其他的职业资格证书,他们认为拥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意味着相应的职业素质,单位倾向于录用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求职者以降低录用风险,节约培训成本。所以用人单位的青睐可以看做是大学生“考证热”的直接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够,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在毕业后马上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而随着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需要大学生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来加强自己的竞争力,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往往通过培训考证来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类型 证书
不得不考型 大学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托付、雅思等
日后就业需要型 公关员证书、物流管理员证书、秘书资格证书等
拓宽就业面型 口译证、人力资源师证、会计师证、教师资格证等
日后必备实用性 驾照执照等
各类培训机构出于利益考虑,往往在吸引学生考证时夸大宣传。同时许多认证培训机构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过级率,打出“包拿证”广告,吸引学生参加考证,。
也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兴趣而考证的,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培训,在满足自己要求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技能。
通过以上对“考证热”影响出现的原因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我们在看到“考证热”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积极作用。
1、“考证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重视证书忽略能力。有些大学生在考试前没有任何准备,对培训内容知之甚少,没有认真的学习理论基础,只在考前突击参考书及考试资料,考取证书只为就业,只为结果不顾过程。证书虽到手,能力却大有水分。
急于求成,盲目选择。有些考证者没有认真调查、仔细对比分析就盲目选择,那么就有可能收效甚微,甚至遭遇“水分”证书,花了高额培训费用,证书却没有得到认可。也有些考证者不考虑自身条件,一位追求洋证书、高端证书,如国际注册会计师证书、思科ccie证书等,这些证书专业性强,对考生的从业经验要求高,并不适合在校大学生。
负面影响:
1、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塑造人,证书一旦被功利化,成为社会财富的化身,教育的本质就被扭曲了。为考取各种证书,考生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准备证书考试,甚至请假、逃课。这样势必影响自身对专业课的学习,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理论基础不牢固,仍然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
2、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大学生热衷于考取各类热门证书,对社会上一些“冷门”的行业置之不理,大学生不愿意涉足的领域往往需要的人才较多,忽略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3、不利于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化。大学生热衷考证,往往是利益所趋,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考证并不是为了增强自己的素质也不是出于自己的爱好,为了考证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功利化,忘记了人格的塑造,对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积极作用:
1、“考证热”提醒高校教育者致力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完善。转变办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更合格的人才。
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满足社会的需求。助于大学生不断的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实际技能,培养社会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要求。
“考证热”现象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它带来的也不一定都是负面影响。对于“考证热”,我们必须理性对待,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理性选择考取哪些证书,将“考证”作为提升自己的手段,作为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建议如下:
1、能力至上。要通过考证学到真正的东西,学到一些实际的操作能力。对考证培训过程认真对待。
2、仔细选择报考证书。选择报考证书时要关注证书培训机构的历史背景、相关专业领域、权威性,证书市场口碑等众多因素。
3、应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所报考的证书,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并且要看是否有利于自己对专业课的学习。立足于本专业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证书,从而有效的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理性看待网络篇八
时间悄然离去,不知不觉就了。
就在跨年之际,网络上流行起晒出自己18岁的活动,并有这样的说法:进入了20之后所有90后都满18岁了,00后将闪亮登场。当然我也是稀里糊涂的随了一波大流,发了一段极为感慨的话语,配上一张深夜城市的靓照。后来实在觉得没大有意义,就删了。
我能感觉到,近些年来大众的取食风格与口味都慢慢趋于一个“情怀”。就比如说这个“18岁热点”在我看来根本就是抓住了大众对于情怀的一种迎合;还比如纵观最近的电影市场,几部票房大卖的电影,从《战狼2》到《寻梦环游记》,从《芳华》到《前任3》,不得不说每一部电影的情怀气味都尤为浓厚而且直戳人心。
至于今天这篇文章的题目——在这个世界上我极度讨厌一种人。我个人是认为这样一种人是应该被全社会的人所唾弃的,但是现实却是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并不只是个别情况,换种方式说或许我们曾经自己身上就有那种人的某些特征,可是到头来谁也不会去承认。
这种人,俗称网络喷子。
这样一个词语可能本身就带有一种污浊的色彩,让所有与之相关的人都想极力摆脱。
生活在一个言论自由的互联网时代,各色各样的大众媒体与自媒体平台不断的更新社会热点新闻,这其中绝大多数的平台都允许读者发表评论。而往往我们会发现凡是有一些热度的新闻,其评论区准会分为支持与反对两派,其中不乏一些极端偏激的言语。
最近有一个热点新闻相信大家也有所听闻:李小璐和pgone。
这两位明星对于我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因为我也没有像某些粉丝一样特别喜欢某一个明星,或者说我不追星。
暂不去探索这件事的真相,评判是否符合道德伦理,这件事一出来一些人的嘴就又开始闲不住了,在评论区大肆的谩骂,将语言当成是一把匕首,任意的刺向当事者的内心。或许的确在我们看来,这样辱骂的的确很爽,当事人的某些做法的确触及到了一些底线,而且做法足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然而这些喷子不注意言行举止,文字尺度毫无分寸,我甚至觉得这样做法带来的影响不亚于事件本身的影响。那些带有煽动性的语言,反映的不仅仅是说这些话的人本身的素养,在我看来更加反映了全社会的精神风貌。
记得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这部电影中,就有这样一种诠释。
全社会对于不满邪恶不公的所谓正义情绪促成了“城市之光”的杀人游戏,“城市之光”选择社会争议人物下手,“为民除害”,并且在论坛网站上发起投票,若达到特定人数支持就将该人以极为残忍的手段杀掉。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那些群众纷纷点击支持,令人唏嘘与心寒。我一直在迫使自己相信这只是电影情节需要的设定,然而却总是想到这些网络喷子的行为,其性质与电影中的表述有何区别呢。
皆是所谓的正义,正义的一种扭曲形式。
前几天在贴吧上浏览有关交通方面的一些帖子,突然看到其中一篇帖子表达了对青岛地铁3号线的极度不满,认为其运行中噪音极大,还指出是因为青岛地铁建设过于仓促导致的。
一些网友在贴中回复,有的用地铁途径地的独特地质构造来解释这种现象,有的去与其他地方的地铁噪音进行对比,而楼主的回复却依旧不挠不休的对青岛地铁继续进行各种指责。
在我看来,那位网友的所谓言论无非是在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其实对我们每一位公民来说,想让自己城市配套建设的更加完美,这种心态应是广泛存在的,包括我在内也曾经吐槽过地铁建设工期的一再推迟,而且说实话,地铁三号线的噪音大的确是一个问题。但是有些时候,话说的别太过,劲也别太拗,如果一味的无根据的指责只会被人理解成无理取闹。
以至于最后几乎所有人都这样告诉那位网友:“没人逼着你去坐,你觉得北上广好就去北上广啊。”
可笑。
文章最开头说到了情怀这个词。如今这个时代确实日新月异,我们的国家也在逐步繁荣昌盛。这个时代是少了一种情怀,少了这样一种精神食粮,所以人们才迫切的想从影视作品当中去滋润贫瘠的心灵。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我们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在我看来这种权利似乎更应该被用来宣扬一些真正的正能量,而不应该是披着正义外衣,用来传播带有教唆黑化意味言语的一种病毒。
然而现实却是那些评论中都少有辩证。
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的桥段,令人细思极恐。
唯有我们对周遭多一些理解,心中多一些真正的正义,这桥段才不会成为现实。
公众号:独鲸的时光小屋。
理性看待网络篇九
优点:
1.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互联网能够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拓宽沟通的渠道,促进人际的新方式的产生。以前一些由于地域阻隔难以相识,或是由于性格原因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成为朋友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虚拟外衣的保护和支持下找到新朋友,极大的满足了人对社会交往的需求。由于网络交友的目的比较单纯,我们能够更加迅速的获得友谊。互联网的特性给人一种相对安全、隐秘的感觉,使人在拥挤、无法保障隐私的现代城市的个人空间得到较好的保护。
2.张扬人的个性。《中国社会心理分析》指出,网上社会群体既是现实社会群体的延伸,又不同于现实社会群体。其社会角色不确定、社会关系松散且群体意识和归属感较为淡薄。在虚拟世界,性别、种族、年龄都是流动性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被赋予一种身份;而在网络世界里,你的身份就是你自己赋予和表现的身份。
3.在网络社交中,人可以通过虚拟身份和开放式平台畅所欲言,不受身份和权威的限制,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另外,“小团体”式的网络*的分众化特点,特别是由于兴趣和观点的相似性而组织起来的公共交流平台也通过群体内部的社会支持功能使自己的团体所支持的观点得到自我强化。
缺点:
1.虚拟世界缺少责任意识,易放纵,不能面对面交往,难以知心,不容易产生真实中的友情。网络中鱼龙混杂,人的真实性不强,有欺骗性,加上我们青少年分辨能力不强,贸然交往容易发生危险。弱化现实中的交际能力,网络语言终究不能引入现实,可能会弱化现实交际的重要意义。有太多诱惑,自制力不强容易沉湎其中,忽视现实的交往,耽误青春。内容良莠不齐,有不良信息,容易对我们造成伤害。扩大交际范围的同时,交往对象素质会不一,可能有不良引导。
2.对身体健康的直接影响:电脑显示器伴有辐射与电磁波,长期使用会伤害人们的眼睛,诱发一些眼病,如青光眼等;长期击键会对手指和上肢不利;操作电脑时,体形和全身难得有变化,高速、单一、重复的操作,持久的强迫体位,容易导致肌肉骨骼系统的疾患。计算机操作时所累及的主要部位有腰、颈、肩、肘、腕部等。
3.增加精神和心理压力:操作电脑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眼、手指快速频繁运动,使生理、心理过度重负,从而产生睡眠多梦、神经衰弱、头部酸胀、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会诱发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这种人易丧失自信,内心时常紧张、烦躁、焦虑不安,最终导致身心疲惫。
自我评价。
降低、思维迟缓、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很少关心他人、饮酒和滥用药物等。
理性看待网络篇十
1.网上接单降低了业务成本。没有业务员、没有回扣、没有客户招待费用,如此一来成本已经省下一大块。
2.不但没有应收款,还有预付款。网上客户一般先注册会员,预充货款,这样可以享受更加优惠的会员折扣。
3.合版的威力。将相同印量、相同用纸的印品集合在一起印刷,跟专版相比,合版印刷对大部分小批量作业来说自然成本更低。
4.作业标准化。现在很多中小型印刷厂什么业务都承揽,包装、样本、吊卡、手提袋等产品都在一个生产线上,生产管理存在很多难题。
5.管理流程标准化。几乎所有从事网络印刷的企业在内部管理上都下了大功夫,从业务承接到生产、物流,有一套标准的管理流程。
6.原料采购成本更低。因为产品单一,采购规模大,对原料供应商有更大的议价权。
如何能做好网络印刷的产品和服务,带来好的口碑,并且要完善网络印刷服务带来的影响,对于图文快印店来说,是至关重的。快印客在线自助设计系统的出现,及时、省力的为快印店老板送来了一剂春风。
不仅是区域内价格竞争、网络竞争,竞争可谓无处不在,商务印刷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可以说是水深火热。从业者大都也已意识到,新的一轮洗牌已经开始。
[怎样看待网络印刷改变传统印刷势在必行]。
理性看待网络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在接受美育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理性的重要性。不同于情绪的冲动和主观的偏见,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全面地看待美育,并从中获得更广泛的收益。
第二段:理性辨识美育的重要性(250字)。
理性的思考使我意识到美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美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美育还能帮助学生从多维度去领会艺术作品,并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在现代社会中,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
第三段:理性思考美育的认知误区(350字)。
然而,在美育教育中,我们也会面临一些认知误区。人们常常将美育与片面追求艺术成绩划等号,忽视了美育的广泛内涵。一方面,例如音乐课上过分注重技术要求而忽略情感表达,忽视了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另一方面,纯粹地追求艺术成绩也可能导致学生只注重表现而不是内在的艺术内涵。因此,理性看待美育应包含对于艺术作品内涵的探究,而不仅仅局限在表现层面上。
第四段:理性的美育方法与实践(300字)。
了解了美育的重要性和认知误区后,理性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理性地进行美育实践。首先,我们应该超越传统艺术形式的界限,关注现代艺术和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其次,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审视和品味的能力,不盲目相信他人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比较、分析和探究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美育。另外,我们应注重审美体验的过程,而不仅仅追求结果。通过深入地体验美育,我们才能更充分地获益。
理性看待美育还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首先,美育作为一种终身的修行,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其次,理性看待美育帮助我们超越功利和狭隘的观点,关注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最后,理性看待美育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从中获得更大的价值和满足。
总结(150字)。
美育是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理性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客观地看待、欣赏和实践美育。需要超越片面的追求艺术成绩,并注重内涵的探究。理性看待美育还给我们带来了对美育的认知误区、美育实践的方法与启示。通过理性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美育,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和满足。
理性看待网络篇十二
中国队奖牌榜首次被英国超越,失去第二的位置,应该引起反思,不能因为非竞技因素受关注的现象,忽略了国人对夺金的重视,使金牌观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度宽容让我们渐渐走上违背“更高、更快、更强”奥林匹克宗旨的危途。金牌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是每个运动员的终极目标,追求金牌本应是奥运的意义所在。当一个运动员经历了一点失败后,网络上就有无数的网友贴出“没事,这次输了还有下次”的评论,这样的鸡汤抚平了运动员内心的创伤,却也消磨了他对金牌的渴望。我们的过度宽容剥夺了运动员“失败”的权力。
非竞技因素受到普遍的关注是本次奥运的主旋律。比起龙清泉夺金重回世界之巅,傅园慧表情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比起吴敏霞蝉联冠军破了纪录,吴敏霞男友到场助力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比起中国乒乓队,张继科的小篮鞋和福原爱的中国情结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过度的娱乐化是金牌观的一个极端。某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的年轻人请不要用追韩星的那套对待运动员”,奥运结束后也请还运动员们平静的生活,安宁的训练,他们不是偶像明星,没有什么经纪人。比起人们关注的这些,运动员们也会更希望人们关注他们所取得的成绩。
在此同时,我们的邻国俄罗斯似乎更关注自己的金牌。俄罗斯民间黑客组织侵入奥委会药检信息库,揭露奥委会的腐朽,为自己国家的运动员“正声”。俄罗斯国人对于夺金的重视是该让我们中国网友脸上一红了。比起转发外国人永远也看不到的“裁判剥夺了我的梦想”“大白杨没嗑药”,俄罗斯的作为似乎是更实际的。
给运动员的关爱,不是关注他们的私生活;给运动员的鼓励,不是一点挫折就灌鸡汤;给运动员的加油,也不是点赞转发网上的一条条新闻。是时候正一正金牌观了,太多的非竞技因素蒙蔽了渴望金牌的眼。这并不是社会观念的进步,而是另一个极端。
体育竞技观还是以夺金为首要目标的,不该因非竞技因素而忽略对夺金的重视。
里约奥运会中的非金牌争夺比赛和花絮受到空前关注,甚至超过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有人认为这体现了社会观念的进步,有人却担忧金牌观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再者,中国首次在奖牌榜上被英国超越该反思云云,其实是无关金牌观的,而是充斥着形式主义的大国形象之类的论调。从第二变成第三,难道不该反思是不是国家资金与人员还有欠缺,教练能否更好,运动员的训练计划能否有所提升之类的问题吗?借一个形式上的虚名,避重就轻,不去重注实在的事而大谈什么金牌观,就跟熊培云所说的“床上复国主义”一样愚蠢。
但是在肯定之后我们更应多一些思考。虽然我们评判运动员的标准更为多元,更重视他们的努力与本真本色,但是这种关注应该是适度的。如果我们毫不关心赛事,而只是津津乐道傅园慧的表情包,孙杨的颜值,宁泽涛的身材,何姿被求婚这些琐碎的趣闻、八卦等,就不是什么观念进步,而是凸显了我们视角的娱乐化轻浮化。这也是现在我们看问题的弊病之一,所以王宝强离婚案轻而易举战胜奥运和墨子号登上了头条。所以孙杨签约入娱乐圈的消息让我深深担忧,因为这个消息折射出的是我们琐屑化、庸俗化、娱乐化、轻浮化的视角可能会对本来一心拼搏的运动员产生不好的导向。我们不能用商业化与娱乐化去侵染奥运这片净土,而忽略了我们在奥运会上奋力搏击的精神与追求,因为这种精神与追求始终应是我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金牌之外,有太多需要深思,更需要力行的东西。我们应该支持鼓励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尽力而为,不要过分强调奖牌及相关的虚名,也不该忽略奥林匹克精神而用商业化与娱乐化的视角看待奥运。在金牌之外的我们的态度,是值得每个人反省的。
奥运会,必然会和金牌联系起来。但,我以为金牌的个数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应是追求金牌的过程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拼搏精神。
现代人,在喧嚣和浮躁中,往往会忽视了对灵魂的净化,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常会忽视精神的满足。但精神满足却又是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神圣之物,是毕生积淀。试想,一个奥运健儿,青年时在赛场上奋力挥洒汗水,勇夺数金,当其老了他会用冷冰冰的奖牌聊以自慰,还是用比赛中的激情与汗水,全国观众的鼓励支持来自我激励,寻找幸福与价值?显然,后者。金牌,真正被人追求的原因,不是为了名或利,只是为了认同。他包括了运动员的艰辛的训练,那无数件湿透的衣服,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痕,那被汗水滋得睁不开的双眼。
在这一届的里约奥运会上,国人评判运动员优秀的标准已不是金牌了。中华民族,终于,在被物欲麻木之后,复活的,重拾其人文精神。
金牌,只是表面之物,人们真正看到了的是奥运健儿们积极进击,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
傅园慧,取得铜牌后,平复惊喜的表情,令人忍俊不禁。林丹与李宗伟的半决赛,即使汗如雨下,体力也已经透支,但秉着坚持的体育精神,对对手的尊重,比赛的精彩纷呈。他们用其认真与热情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中国女排,用其团结一致的力量,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他们都用自己的热情与对体育的尊重,赢得了民众的赞赏。这才是群众真正想看到的。
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努力的过程。只要努力了,就够了。或许这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想法呢。这也正是人文精神苏醒的体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仅是暂时被物质的光鲜所掩盖。但相信,经过时间的洗涤和沉淀,深刻在每个中华儿女骨子里的人文精神,必定会激发出皎洁温润的光芒。
在以前的中国,对于奥运会这场四年一次的运动盛世,绝大多数人都抱着唯金牌论的观点。群众对于运动员容不得一点失败。在那时,带伤出战的李宁惨败而归,于是被潮水般的骂声淹没。刘翔因脚伤严重临时退赛,得到的是社会各界的嘲讽和职责,还有一个“刘跑跑”的绰号。中国人民对金牌的看重使他们对运动员抱以苛责的态度,而好多在赛场上不得志的运动员,也因此失去人生的方向。
而在现在的中国,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上,明显的,中国人已经对金牌有了新的认识。傅园慧、孙杨、林丹、何姿、杜丽,这些运动员或许没有取得最好的成绩,但对他们的社会关注度却一点不减,而那些没有获得金牌的奥运健儿,依然受大众认可。大家说:“没关系,中国不差这一块金牌。”
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明确指出,奥运会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少年,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刻苦锻炼、强健体魄的精神。他说在奥运会上,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于是这就指向很明显的一点,金牌表示的最高荣誉的确是运动员的追求,是他们参与比赛的动力。然而跳水运动员局限的思想,奥运会上真正被推崇的却是那一段努力拼搏刻苦训练的经历。将金牌置于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唯一标准,无疑是错误的想法。
国人对金牌观念的变化,在我看来,还与中国的发展有关。以前的中国实力弱,在国际社会上没有话语权。于是奥运会上夺金就变相地成为国人显示自己的尊严的方式。而如今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实力已经不再需要我们通过炫耀金牌来确定自己的地位,自然而然就可以看到金牌的背后那些更本真也更宝贵的东西:拼搏时的韧劲,坚持时的汗水,团结时的精神,也连带着关注了这整个过程里汗水下的温情。金牌的意义,回归到了对运动员本身超越自我的肯定和奖励的初衷上来。当他不再牵连上民族尊严这一庞大的话题,纯粹的内涵让中国人民给予其更大的包容。
大概对金牌的态度正如修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国人如今慢慢重新回到看金牌是金牌的态度,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一件事。
里约奥运会结束,而关于它的吐槽、关注、讨论还在持续进行着,尤其是被群众挂在嘴边的“金牌观”。
群众们为大家逐渐摆正的金牌观感到开心。从20xx年伦敦奥运会上由于意外失误而遭网络舆论恶意攻击而至今仍未开放微博评论的刘翔,到如今由于“表情包”而广受关注的傅园慧,网民们对于运动员们不再要求严苛,人们的体育观念的转变也确实喜人。
不能否认,我支持这样乐观向上、健康端正的金牌观。但这样的金牌观背后蕴含的真的是人们理性的思考?看到一则新闻,孙杨在摘得银牌后,由于媒体报道时使用了“痛失金牌”一词作为标题,而遭到了网民们的强烈议论与反对,认为应该改为“喜摘银牌”。而在讨论火热的评论区,一些网友痛斥媒体,认为他们不体恤运动员,不懂得竞技的残酷、训练的辛苦云云,有的甚至动用了语言暴力,场面甚是热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四年前,也是这样一群自认为“爱国”的人指责刘翔不为国争光,这种跟风的本质似乎如出一辙。
也曾看到一篇讲国民金牌观的文章,作者仅仅是调侃了一句“国家面前无老公”。“国民老公”王思聪对于霍顿事件发表了“只有在中国才会按着别人的头让他道歉”的观点而遭强烈反对,网民对这篇文章群起而攻之。有太多的网民仅仅是关注了一些奥运会的花絮就自我标榜“爱国”、“金牌观端正”。有的甚至认为自己骂里约几句“不公平”、“亏待中国”就算是对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了力量,骂声越是嚣张,这份爱就越是深沉,而失去了全面、客观看待奥运会的理性。
键盘侠们总是简单地敲几个字就否定了不幸失误的运动员的努力,而一些爱国“小粉红”们也总是用口水就淹没了一些理性的声音,拼命地通过不惜贬低除了祖国外的一切力量,从而彰显自己深深地爱国之情。我喜欢健康的现代金牌观,但我不希望这种金牌观仅仅是由一些“小粉红”们用口水堆起来的;体恤运动员的不容易,更多地关注非金牌争夺的因素是能更关注运动员个体价值。但仅仅是语言的跟风,停留在“口水”的金牌观并不是我所希望的。
希望“金牌观”的进步不仅仅是群众性的语言,而朝着更本质、更有实际行动的理性方向发展吧。
理性看待网络篇十三
理性看待“国学热”(例文)。
近年来,
国学。
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古人的节目陆续播放,一些地方还有老师着汉服上课学生进孔庙祭拜的事情,足见人们的热情。但是,越是这种言必称国学的时候,越需要认识国学的内涵与外延,辨析其中精华与糟粕,了解其价值与意义。因为,惟有真正的了解,才有真正的热爱。
所谓“国学”,是关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其所蕴涵的内容,实为中国所特有,或在中国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人文环境,乃至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特定条件下所形成,或在中国文化母体中孕育、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学问总和。就其外延说,它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文化整体,其中也必然含有精华和糟粕。
国学有精华,也有糟粕,扬精华弃糟粕,不能含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走过许多弯路,有过许多教训。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的现象,仍在当前存在,尤其值得注意。有些人并不知道国学为何物,却盲目排斥,谓国学抗拒进步,抗拒科学民主,主张要像“五四”时期那样,把国学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有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可知国学非热而实冷。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国学热的虚火。有些人利用人们对国学的热情和判断力不足,甚至在报纸、图书、讲坛、传媒上一哄而起,把国学变成捞取名利的工具,鼓吹向古人学习如何走捷径;如何赚大钱;如何耍权术、保权位;如何求神佑、避灾祸,甚至如何得长生、玩女人等,以国学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糟粕。这些国学热之虚火,恰为一些人提供了攻讦和否定国学的口实和弹药。虚火不熄,则国学亦不能真热。
检验国学是真热还是虚火,应有两个起码的标志:一是国学教育是否真正走进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并成为终身教育,从而使国学非热于一时一地,由热转为常态;二是国学是否具有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的社会实践,其中包括和谐社会和国家软实力建设;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国际话语权的确立;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规范的有序等。
在国学的内容纷繁复杂,人们阅读国学也应该理性对待。第一需要有选择性。国学著作汗牛充栋,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正是这种良莠并存的状况,使得国学阅读尤其要注重甄别,择善而读。第二,阅读国学著作,需要培养慢读与重读的习惯。国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惟有细细咀嚼,才能领悟。一遍不行,便再来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渐进入“温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此读书,才会收益无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阅读国学需要“转识成智”,“下学上达”。国学究其根本,是滋润人生、净化心灵的学问,使人之所行不悖规律,合乎大道,所以我们阅读国学,应该越过工具理性,到达价值理性,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成为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润泽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