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实用8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22:31:11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实用8篇)
时间:2023-12-02 22:31:11     小编:飞雪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一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的简介中如是说:《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它“博大精深”,是中国的国学经典,所以我硬着头皮也得读。读着、背着,背着、忘着,忘了,再读再背,但遗憾的是始终留不下太多的痕迹。

我一直苦恼于我的交际,总觉得与别人不相融合,与同事不甚和睦。同事之间偶尔拌个嘴、说句闲话亦使我久久郁闷,不得解脱。甚至总结为自己不喜人群,不善于与他人交往。自己孤傲着、冷漠着,干什么事情都是单打独斗。一个好汉三个帮,我是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温情的。我常常怀疑是不是自己的交际能力有问题?我的一个知心好友说:“绝对不是,你为何和我那么好?我们之间相处的为何这般融洽?你的爱情甜甜蜜蜜,亲情浓郁深厚,怎么能说你不会与人交往呢?!这与你的成长经历有关。”

那是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当时我上小学一年级,我们的老师很厉害,班长也很厉害,动不动就拿着棍子敲同学的头。我的头上经常是这个疙瘩还没消,棍子又让它长出了新的。妈妈给我梳头的时候,每次我都忍着不叫出声来。更不敢向家长哭诉,因为那样会遭到更大的报复,班长敲得会更狠。但最终还是没忍住,母亲为我梳头时忍不住叫出了声,母亲大惊,问我缘由,眼泪早已扑簌簌落了下来,见瞒哄不住只得如实招了。母亲是哭着去学校找老师说理去的,老师却反咬一口说母亲不讲理,并扬言以后再不会管我。班里的孩子很多都欺负我、辱骂我,不让我进教室。我每天最怕的就是去学校,我恨那个老师,恨学习好的同学,因为他们得到了老师的宠爱而我却得不到。最后逼得我不得不转班,才享受到了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学生该享受到的关爱。就这样平平静静过了十来年,去师范报道之前,因为自己扇电风扇扇得嘴歪眼斜,面瘫了。那时候从没想过请假,等在家养好了病再去上学,心想:好不容易考上了,一定得准时准点的去学校报到、上课。

因为自己的形象问题,再一次受到了班里几个男同学的歧视和嘲笑。他们不和我说话,谁和我说话就嘲笑谁,并暗中给我起外号嘲讽我。那三年我得不到友情的温暖,形单影只、自叹自怜!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我不信任同学,害怕人群,把友情也看得很轻很轻。我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虽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但最起码自己不会伤害自己。参加工作以后,我为人处世上依然很被动,不会主动地去关爱别人、照顾别人,看到人见人爱、八面玲珑的同事真得羡慕不已,多想别人也围绕在我的周围。被爱戴、簇拥的感觉真美!于是不断地寻找着方法;不断地挑开自己的伤口,对自己说:你要勇敢,你要坚强,你要突破自己!并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现在使你痛苦的,将来必使你强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当我看到《道德经》的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它的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我顿悟了:只有为别人做出了事情,给别人无私的帮助,才能得到别人的拥护和喜欢,而不是靠巧舌如簧、靠手段、靠谋略来赢得别人的心。

我感觉《道德经》就是思想和心灵的根,你寻觅多年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种种问题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并且没有比它更准确、更透彻的了。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二

一提到《道德经》,我们不免会想到老子,不妨先简单介绍下我心目中的老子。老子其人,是一个不求闻达的“隐君子”。老子其说,博大精深。其主旨可以归结为“言道德之意”。老子其书,世称《老子》,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的“第一经典”。因此,老子不仅被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也被道教尊奉为道祖和天尊。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道”、“德”俩词是《道德经》提纲挈领的俩个概念。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仔细看完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后,我略有所思所悟,尽管不能完完全全地领悟到老子的精髓之所在,但我还是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想同你们分享的财富。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意思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己。这句话总结出了时间万物都来源于道。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规律、顺其自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规律、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应该就是水了,能“圣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诠释。

开始想小学的路上游着小蝌蚪的水,村门口流淌着的榕江的水,08年抗洪电视里惊涛骇浪的水,小时候淹没农田使庄稼遭殃的洪水,外婆家把石头“砸”出了小坑的水,早年经常嬉戏游乐的泉水,中考那年湿了我的衣服和课本的水,在阳台上我用来细心浇灌花草的水,我日日饮下的形形色色味道各异的水,高中冬天时在热水房门口苦苦守着等来的不易之水,寝室后的杨柳依依下波光粼粼的水,我时时叨念“静如止水”的水……我想,我有必要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个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了。

首先,“润物细无声”是我们众所周之的了,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水乃生命之源”是不争的事实,牵强些说,这应该算是水的一种“博爱”了。不禁有些疑惑,人类的信仰有上帝,有佛祖,有神明,都还是人类自己的形象的变异,潜意识里还是觉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其实,大胆设想一下,我们似乎应该把水的化身作为信仰之源。当然也绝对不是传说中所谓“龙王”、“河神”之类了,只是水本身。

“以柔克刚”是我极为欣赏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之前,我从一本写给女子的励志书上看到“当女人温柔到了极处,就是一种力量”时,还有些不太能理解,如今再看,这“温柔到极处”应该也就是如水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写照,而洪水冲垮堤坝,形如猛兽,造成灾难也让我们对水的力量绝对不敢小觑。柔弱如水,可以不与世为争,慢慢化解刚强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种“无形”的状态,只要有一点点间隙,水就能渗透进去,然后将其占满。当然,我们的至柔绝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温柔的坚持。女人既是“水做的”,当是应该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温柔的女人是便是清凉剂、暖手宝,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

《庄子山木》有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里的水,可能是山中的清泉,沾满了大山的灵气;可能是甘甜醇爽的有着井之魂灵的井水;可能是小溪中绵长的涓涓细流……总之,这水,明净、清澈、甘甜、充满灵性,如此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而且水能洗涤污垢,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保持明净。如此才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立足于这世间。

“上善若水”,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道”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水能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洗涤无垢;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若“水”,无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我们有必要学会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有所为”的思想,理智地爱护自己,也有必要像水的品性那样,至仁,至善,至德,至道,与人好好相处,少惹麻烦,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不足道但意义深远的力量,最终也使自己受益。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会;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漠不关心。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态度。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在开展。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沛表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就不要得寸进尺,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究竟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常常会自豪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群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素日里注重信誉,注重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所以一味的“争”是不适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讨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它。还有的是置信这一说法,但根据又缺乏,有的人则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为这里面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普通百姓都以为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争结果,与这深邃的道理毫无关系。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现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宏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又或展现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入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种激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四

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在我上过选修课之后,《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认为《道德经》讲的就是一个字——道。正如开篇所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存在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诚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依然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总之,《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五

三年前,大约20__年夏,感恩给孩子考察幼儿园的机缘,我了解到了一莲瑞德学堂。曾经尝试过加入一莲大家庭。后因一些缘故,机缘还未到。人虽离,心却在。如果用能量场的说法,一莲瑞德学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着我,感恩一莲。

20__年底,开始加入读经队伍,得益于学友们的陪伴,老师的引领,一直坚持到现在。今天虽然是最后一课,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却是刚刚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修身。

记得老师说过,“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要找经典做靠山,才会底气十足。”听着,学着,悟着,我感觉到经典是圣贤们的总结,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场探索,那么经典就是指明灯,当我们陷入迷茫的时候,经典会在冥冥中指引着我,帮助我们拨开云雾,重见天日。

比如,我以前和现在也会有一些执念,接纳力不足,对于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坏的,但是现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会有黑夜,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很多时候,心态就会变了,更奇妙的是,当我们的心改变了,周围的能量也跟着发生了转变。

齐家。

最喜欢子复老师的国学课,还有一点就是,老师总能给恰当好处地将经典和育儿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了我们家长一些启发。

反观我的家庭里,亲子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在我自己身上,我与婆婆,我与父母。学了一段经典时间后,我发现我们的争执,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了,而这个爱,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认为好的,带给对方,而忽略了对方真正想要的。当我们收到自己不需要的爱,却不知感恩,反而嫌弃。这样,就进入了情绪恶循环。

学了经典以后,每当唱起《春歌》我都会泪流不止。当然,现在愈来愈好了。

我有时候也会反问我自己,学经典是为了什么?这或许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条路是修身,齐家,我会继续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对了,自己的小事,自己处理,醒悟,悔改。

治国。

近几年,在国内外新闻中,总能找到经典文化的影子。

得益于学堂,得益于家长涵养班。感恩学堂,感恩经典,新的一年,愿自己:愈错愈改,愈改愈好!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六

通读了老子81章的《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然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在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德”更高层次的“德”是“以怨报德”,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释更好,我就不在这里进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仅仅是一家之言,着重用与当代物理学有一些必然联系的视角来分析,使之有以更宽的视角和不同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实道德经的内涵。至于和各专家有南辕北辙的分析结论也正是《道德经》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仅仅是他所包含的参照系是一个最大的参照系而已。这也是《道德经》的伟大之所在!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七

《道》三十四章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4章的内容实在是很熟悉不过了,因为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都谈及过34章的观点和内容。

但是,我们应该去相信惜字如金的老子是不会在《道德经》经文中重复着讲废话的,34章与7章&8章区别在于:7章&8章都是以自然现象论道,而34章则是直接论道。

如果我们还对32章的内容有印象,那么应该记得32章谈的是“朴虽小”(朴素的朴),从道很微小的角度开始谈到到其很大的本质:天下莫不称臣。

34章则是从道很宏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角度谈到如何实现“大”。

我们还是先意译一下经文。经文意译: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成就了功业,却不占有名誉。

衣养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在万物面前保持一种无欲的常态,这是谦恭的“小”;反过头来说,万物都因道而被滋润、被孕育成长,这又是一种胸怀若谷的“大”。

正因为道的不自以为大显著特性,所以才能成就伟大、诠释其伟大。

正因为遵道而行的明道圣人们不自以为大,所以才不知觉间成就了他们的伟大。

34章的核心就在最后这句总结: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浅层理解:不装。

养成不装大、也不装高大上的习惯,或许反而可以培育出一种相对高大的形象。

中层理解:不显。

大与不大,都是既定的事实,它都在那里,不因显或不显而改变,把姿态放低,仿效水德,这便也是一种上善若水,最终也就形成了水德,最终也就成就了上善,高大上的上善。

较高的境界:不足。

那是一种高于虚怀若谷的不足境界,对此《周易》有着最唯美的诠释。

《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附上的图片美吧!

中欧,阿尔卑斯山脉下的一个小国:瑞士。

这个国家有多小呢?

其国土面积大约是杭州(含下面七县市)的2.5倍,其人口比杭州人口还少60万左右,820万人左右。

以2013年度为例,其国民生产总值是杭州的5倍,约合4.1万亿rmb。

谈钱,不足以彰显瑞士“大”的一面,其“大”的一面则表现为地球人都知道的奢侈品——腕表,被全球人民所敬仰与向往。

世人所羡慕的劳力士、欧米茄、浪琴、雷达、天梭、卡文克莱……无一不是源自瑞士。

阿尔卑斯山脉前端的汝拉山谷已经被称其为“钟表谷(watchvalley)”,已经成为了全球钟表圣地,豪华品牌的表芯一半产自这里。

表业的集约化已经形成,这是工业化的产物,难能可贵的是这个钟表谷没有走上规模化的不归路,而是选择了艺术一般的纯手工制作之路,从17世纪开始至今依然如此。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历经沧桑巨变,有前有日本石英表的冲击,后有工业规模化的打击,今有applewatch的分庭抗礼意图瓜分市场,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小”至微不足道的纯手工制作之路,依然选择了“小”,依然风雨无阻地成就了其品牌的“高大上”。

经历数百年岁月的洗礼,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爱彼、积家、天珺……这些令全球街人、路人、世人仰为观止的豪华腕表,却在谷中村庄一个个毫不起眼年迈或年少的表匠手中流转着,然后成型,然后成表,然后奢侈,奢侈地然后流向了全球显贵们的手腕。

当江诗丹顿在世人手腕上引以为荣,引以为豪,璀璨夺目之前,他们都曾经只是在村民手中被装上一颗颗螺钉,一个个齿轮,一个个零件,仅此而已。

当春天阿尔卑斯山的冰雪尚未完全融化之时,那一只江诗丹顿的每一个零件尚还冰雪未融,处于手工打磨阶段,无论打磨方是一双历经沧桑形成了老茧的粗大十指,还是一双焕发着青春气息的活力双手,那都是江诗丹顿的春。

当工匠们的窗外,冰雪彻底消融,蝉鸣阵阵的盛夏来临之际,那一只江诗丹顿依然微不足道地只是工匠们手中的一个个卑微的零件而已。

当时间行走到至阿尔卑斯山脉上空苍穹湛蓝湛蓝的季节,那些以后势必趾高气扬的江诗丹顿依然还是个雏形,依然还是微不足道地流转于工匠们的指间,那些能打造出工业艺术品的手指指间或许还夹着一支燃烧的雪茄,或者还端着一支盛着一点点葡萄酒的高脚杯。

当壁炉燃起了温暖的火焰,当阿尔卑斯山已经冰天雪地的时候,那一只只江诗丹顿的表芯方才成型,方才能精准地滴滴答答告知世人24时的分分秒秒,于是被包装,被安装,成为了成品,甚至堪称艺术品,只是对于工匠们而言,那只是一个产品,只是一年的庄稼,与玉米、高粱、稻子、红薯一模一样的庄稼而已。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就这样被腕表所诠释着,就这样被工业所诠释着。

无意宣传奢侈品,毕竟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消费的东西。

如果,念书的时候我们只是佩戴着一只大众化的上海牌腕表,那只毫不起眼的、“小”至卑微的大众腕表其时最大的作用只是为了考试,或者只是为了准时约会,这也没有关系。

若干年以后,当我们从校园熬到了社会,从温饱熬到了小资,从小资熬到了小康,从小康熬到了小富,如果那只表依然还在手腕上,那么“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依然会被彰显。

万一不小心,有那么一天祖坟冒出了缕缕青烟,不小心从小富熬到了大贵或达贵,如果最初的那只腕表还在手腕,那么,即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之道不在心中,不流淌于血脉中,至少也能在手腕上,那也是一种有积累,有沉淀,有为,有道的品行。

《易》云:“履霜,坚冰至”,能解此道,必能逢凶化吉。

此道即为:“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八

读点自己不懂得东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论,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质。经朋友的推荐,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解读》,试读之后,虽不甚理解,仅得皮毛,但坚持静静看完,零散地记载了些东西。结合现实,生发些个人的东西,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国。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称,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曾做过小官,职位不高。这和传统的文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平静,精通修养之术。据说活了200岁,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的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说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想探寻一下“道”为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无形,但不是空无所有。如果从物质层面而言,创万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国之道,再回归到个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说“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种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力量。

“道”,是对付应变之术,是法则和智慧,是自然规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它一落到语言上,人就无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内涵。”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清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其实读书学习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然,顺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恒长存。领悟之后,寻求解脱。心浮气躁的我们,孔子的“礼”“仁”,有时显得苍白。庄子亦如老子一样,看开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悦,我亦满心期待,于是记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