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通用9篇)

最新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21:23:03
最新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通用9篇)
时间:2023-12-02 21:23:03     小编:曼珠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一

每每一拿到专业书,那些生涩的理论,枯燥的阐述,使人心浮气躁。如果不是为了应付一些必须完成的任务,我是不会主动拿起专业书,静下心来阅读的。但近来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我觉得受益匪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生涩的理论,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里面生动的实例告诉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去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个快乐的老师,一个幸福的老师。

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书中所折射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敬业精神,反思实践的能力都使我深深震撼。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深深的理解,宽容,尊重,热爱,特别是对所谓的"后进生"的关注,更倾注了他很多的心血,对于后进生我们永远不要放弃,需要老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他们。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总结出了很多很好地经验。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要做好这些后进生的"第二套"大纲的工作,意思是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大量地阅读,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使他们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对这些阅读的材料,教师要精心挑选,甚至自己可以选编一些,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制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

由于我们一些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可能会对于一些学生教育得不到位,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自尊感","进取心","对学习的爱"渐渐消逝,对待学习越来越麻木。其结果就是后进的越来越后进,教师也越来越烦恼。在这恶性循环下,美妙的教育过程对于这些"后进生"和"后进生"的老师来说,都成了一种痛苦的折磨……"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而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后进生的一段话我觉得对每位教师都是有益处的,现摘录如下: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所以我认为,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尽量用艺术性的优美的言语打动他们,不能过于偏激,在对"后进生"充满爱心,耐心的同时,更需要一份智慧的思考,在理论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轻言放弃。当我们做到这些后,我相信,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都将会盛开教育那欢快,灿烂的花朵,同时我们每个教师,每个学生也将会再次在心头一同共享那份教育的温暖。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二

近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因为没有比较充足的时间,随意性很强,已历时半月余,仍未通览一遍。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写点感想的文字。为了不让瞬时的体会消逝,就暂且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给教师的建议11》的主旨是“怎样使检查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在谈及怎样有效完成课堂作业的检查时,大师向我们介绍了经验,推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这种方法可以“把检查知识变成知识的积极运用”,教师可以“密切注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课堂作业可以这样检查,那么课外作业又该如何处理呢?联系实际,课外作业的检查大抵有这么几种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揽型”。每天,班主任老师都会采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学生的作业检查一遍。这些班主任的敬业精神着实让人佩服,实际的管理效果和社会效应也非常好。以作业检查为抓手,学生每天疲于应对班主任的检查,减少了违纪事件的发生;作业不敢马虎,学习成绩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严,家长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师“亲力亲为型”。负责任的科任教师知道课外作业的重要性,即使耽搁一些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要把学生作业认真检查,以查缺补漏、督促后进。这种方式也值得推崇,不过耗时耗力,效率存在问题。

三是班干部“分工协作型”。在教师的指导下,构筑作业检查网络: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学习小组组长——组员,分工协作,无缝对接。各科作业情况经班干部汇总,反馈于科任教师,对作业检查中的棘手问题,则反映到班主任处。这种方法现在应该是学生课外作业检查的主流。

四是“捆绑家长型”。也有不少教师采取此方法,家庭作业的检查有家长负责。孩子作业经家长检查后,签字确认。此种方法对教师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论依据。这样有利于家校联合,有利于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了解。

当然,以上四种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哪种方法最有效,这还要根据校情、学情而定。笔者认为,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种通病,那就是没能充分尊重课外作业的主体——学生,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充分信任每个孩子。

这个问题,深究起来,还是有些说头的。这就涉及到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何在?课外作业实际上既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也是对学习结果的巩固;既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更是一种深化、一种提高;既是对情感的熏陶、态度的端正,又是对价值观的重塑。而这些都离不开完成作业者的积极参与,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基于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体呢?那就把作业检查权还给孩子吧。督促、指导孩子检查好自己的作业,长期坚持下去,让检查作业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应该大有裨益。

当然,这种理念的科学性毋庸置疑。实际操作,还需要我们教育人不断探索。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三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有一条--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警醒。

“千万别认为学生投资是一个经济概念,不是,那是生命概念,教师在四十分钟里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生命浪费。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

所以,真的不能安于眼前,不思进取了,要以最高的效率让自己成长。首先就要从课堂效率抓起,逼迫自己称为“守财奴”,要从每一节课里榨出油来!其实这一点确实是老调重弹了:高效课堂。领导们、有经验教师们不止一次的在强调这一点,以前一直没有做深入的思考。看过这条建议后,我有意识的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理解后,我算是给自己拟定了新学期的努力方向:。

1.高质量的备课。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这堂课的知识结构是什么,重点难点有哪些,怎么突破,只有了然于胸,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效率自然高,也不会出现知识点遗漏。同时,老师上课时的情绪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此,自己上课时要调节好情绪。尽量做到上课铿锵有力,富有激情。

2.重视课堂信息反馈。如完成练习后巡视,查对学生做正确的比例有多少,同时营造“低压力,高挑战”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3.进行积极的教导,不放任学生长时间自由支配学习时间。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知识进行加工后再传授给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下达具体的指令,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一堂课才会完成较多的学习任务。此外,明确教学目标、精选典型例题、语言简练、规范板书,力求概括明晰。

以上几点希望可以以最短的时间做到,争取四十分钟能榨出油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四

本周读了麦家的《人生海海》,书中的主人公“上校”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大人物。说他传奇是他经历了常人很少有机会经历的事情,拥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本事。村里的人们都在口头上贬低他,却凡有大事、险事、要事出现都会去寻他商量,求助于他,他也总是义不容辞,善良正义。鬼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阴暗,利己、损他。

书中的小瞎子作为所有不幸的起始者,从一个红卫兵小组长开始,抓了“上校”,鞭打审问,终于做到了最犯忌的一件事,“上校”挑断其脚筋、手筋,断了舌头。为了报这个仇,小瞎子又开始从“上校”的好朋友——“我”的父亲开始下手,利用传谣,击中了爷爷的“心结”,于是爷爷通过跟踪父亲将上校事发后藏匿的地方出卖给警方,在警方抓到“上校”后,作为交换,公安首先用公告的形式看似洗白了父亲的名声,但却有更可怕的结果在时间里等着。在公安公开审判“上校”时,小瞎子的父亲带头要扒掉“上校”的裤子,就是这一大忌,“上校”疯了。

在公安抓住“上校”后,当村里人知道是爷爷出卖了他,于是平时看上去在笑话“上校”的人,都对我们全家表示出了敌意,并且出现了伤人事件,父亲害怕出事,就将我交给龙头偷渡到了国外。爷爷也因自责、人言可畏上吊自尽,家里人先后走的走,死的死,等我经历万难,二十二年后再次回到家里,只剩父亲在老屋里,守着鬼,他不让我进屋,不让在家里住,他坚信是鬼在害着我们一家人,其实,活着的人比看不见的鬼更可怕。

从父亲那里得知,疯了的“上校”后来被一个一起在前线救死扶伤的女护士带走,这个女人像“上校”一样,在村里留下了非常大的影响力,一个好女人。我去他们新居住地看望了他们,“上校”在女人带着四处求医治疗后,智力变得只有七八岁小孩子一样,女人嫁给了上校,像母亲一样照顾个丈夫。回归儿童心智的“上校”单纯可爱快乐,不被外界所污。女人给我讲了关于他们的故事,也是一片凄凉,这里没有鬼,有的也是奸诈与谎言。“上校”在活了差几年近一个世纪时去逝了,女人也跟随而去,未同生而死。依靠村里众人接济活着的小瞎子,在qq的江湖世界里又兴风作浪。

看完这书,心里有点沉重,想起一句话“世界很简单,复杂的是人”。书中还有很多很有哲理的话:年龄和成功赠予我豁达和宽容之心,让我与命运达成谅解协议。幸福是养心的,不是养人家眼的。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世界上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生活就是部压榨机,把人榨成渣子,但人本身是压榨机中的头号零件。当一个人心怀悲悯时就不会去索取,悲悯是清空欲望的删除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五

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让我们看看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的数学课吧。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而解题占用上课的.90%的时间),他们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几个组。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即席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

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教师们常说,这-部分学生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地学习,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

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六

偶然从书店的角落中看到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扉页上写着: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利用这2个星期的假期细细的阅读一番,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通过假期中对这本书的阅读与学习,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书籍之一,虽成旧,却给了我深刻的回忆。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涉及到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实例来加深真实感,更能引起我的共鸣。书中的理论为我指点迷津,对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建议和措施,读了以后增加了信心。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

联系教学中,一再地强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再联系生活中的自己,何尝不是兴趣产生动力。

通过对《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学习,确实获益良多。我准备把在书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新学期的教学中去,在工作和学习中争取不断的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七

拿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钟。”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

记得有一次上《国歌》,我非常认真的准备了课,了解了歌曲创作的背景,如果说歌曲的创作不能和背景结合的话,孩子怎么能理解国歌的意义,当时感触特别深,如果我的历史更好一点,可以把故事说的更生动一点,我想孩子对歌曲的把握也会更出色。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八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都已经深入每个教育者的人心,其中《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的感触最深。

书中不但有生动的实际案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而且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可谓案例经典、分析精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书中主要论述的是教师、学生、阅读及家庭教育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一谈我对这几方面的一些感受:

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一、教师应该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那么,这就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底蕴。

面对当今教育新课改的形势,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很简单,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与书为伴,不断汲取书中的营养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要上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照本宣科,那你就要读书,坚持不懈地读书。

教师,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对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俗话说“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记得我刚来到学校工作的时候,任一个班的语文科目老师,班上的学生,大都活泼好动。特别是班上有几个思维活泼的学生,经常问一些老师都答不上来的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次语文课上班上一位同学问我:“老师,你知道由三个一样的字组成的字有哪些吗?该怎么念?”这个问题,可能好多老师都没有仔细地去查阅过相关资料,这时,我只有搪塞过去。但是,课后怎么都不是滋味,心想,为什么不早一点去了解呢?大家想一下,如果一名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每次都是敷衍塞责,搪塞过去。无疑会让学生觉得这位老师的知识水平是多么的有限。从而,也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比如说,书籍、报刊、网络。有的东西,学生知道,而我们的教师却不知道。我一有空就坐下来读读书,做一做笔记。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书,我都要读,我想只要通过努力,多读书、多看书。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学生提的问题也多了,那么学生从教师身上学的东西也多了,那么,他们就会获得对知识的渴望,也树立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很多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即使很多教育大家也都源自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大量的积累。

二、教师应该读专业之书,提高教育素养。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必读的书就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教师要懂得各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的状态、性格特征以及记忆的规律,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来教育这些学生,更不用说教育素养。

就拿我班上的学生为例,所教的是三年级的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获得成功体验,但又很矛盾,甚至具有攻击性,常常会发生打架斗殴的事情。如果学了教育心理学的就会相应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教育。也就是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奖励的满足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形象已不适应现在的学校教育了。新课标中的老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既是学生的朋友,也是学生的父母;既是领导者,也是合作者。

视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叫留守儿童。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给予他们关爱,当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教育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一、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出思想素质好、道德高尚的学生(德育放在首位)。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他所说的正是和我们现在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我的理解就是,这里的德育放在首位,应该是首要的目标。

我们经常会在报刊或网络上看到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杀死了自己的父母的悲剧。最近,我就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出悲剧:一名留学生从日本留学归来,母亲一早就在机场久久地守候着。没想到留学生一见面就开口向母亲要钱,本来家庭就不宽裕,见母亲拿不出钱来,留学生竟然残忍的将母亲杀死。谁也没有想到苦苦守候儿子回家的母亲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悲哀!悲哀!

由此,我想到了,这名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一些坏毛病,恶习。由于没有引起老师、家长的重视,也没有得到纠正,这样恶性循环,不良习惯就积少成多,最终变成了大恶。

因此,首先,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加强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这就要靠我们老师在工作中多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去发现他们的不良习惯,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防微杜渐。

其次,我们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以自己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素养。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什么?

答案是阅读。书中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林语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这意味着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就十分重要。阅读兴趣从何而来?主要来自学校教育的影响。

因此,这就要提醒我们的教师,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多让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从阅读中去认识感受美好的东西,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内敛自己的道德素养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动。

现代的孩子应该需要什么的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写道:“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的确,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书中写道:“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我相信,“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就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典范。这个故事是说古时候一个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却要哭着闹着要跟着去,这时候,曾子的妻子就哄骗孩子说赶集市回来后会杀猪给儿子吃,孩子一听说要杀猪,就立刻不跟着去了。曾子得知后真的将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诚信,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曾子妻子后回来没有杀猪,就是欺骗,不诚信,这样的后果会让孩子也变得不诚实、不守信用。这无疑会对孩子产生极坏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无处不在:例如,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温馨就是在培养孩子用过东西放回原处以及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阳台上的花草虫鱼,也是悄悄给孩子美的享受,使孩子热爱环境,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小小的学习园地,既赞扬了孩子,又给孩子无声的鞭策……这些细小情节都构成了家庭环境,都在默默地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父母的心态、家庭的实物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少年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家长太过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也就是说只有物质环境,缺乏良好的精神环境。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家庭里,父亲成天讲的是吃喝玩乐、吸烟喝酒、赌博成瘾;母亲热衷于涂脂抹粉、穿金戴银,家中经常是麻将声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糟糕的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无疑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后,我想对家长们说的是: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家中,你们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孩子,给他们树立好的榜样。让我们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茁壮成才一起努力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九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珍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假设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珍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珍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缺乏也”。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拟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根底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确实,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确实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