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我眼中的鲁迅(优质20篇)

我眼中的鲁迅(优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7:40:23
我眼中的鲁迅(优质20篇)
时间:2023-12-02 07:40:23     小编:琉璃

宽容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沟通技巧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收集了一些优秀总结的例子,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参考。

我眼中的鲁迅篇一

提到鲁迅,无不想起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弃医从文,用笔刺入敌人心腹。

是一个爱国者,少年鲁迅到日本留学求医,但他看到有些人对中国同胞被杀却没有同情心时,他十分愤怒。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用自己的笔医治人们的心灵,将中国的民族魂唤醒。后来他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就是要使国民的精神彻底得到解放,不被封建势力锁住大脑。

在我眼中,鲁迅是一个关心低层大众的文学家。在鲁迅的大多作品中,都记录了低层社会中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的事迹,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表达出了鲁迅先生对低层大众的同情,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鲁迅写这些人物的真实性暂且不谈,但在中国的某片土地上这些相似的事实一定发生过,这些小人物就是中国低层大众的缩影和集合,众多人的事迹构成了一个鲜活人物的悲惨命运,也表达出对黑暗社会的无限憎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鲁迅先生给我们的不光是那些好文章,更多的是启迪,是教育,他值得我们敬仰,他给我们的人生之路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就是这样的。

我眼中的鲁迅篇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对他最真实写照。他,弃医从文,呼唤起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一万多的文字是他高耸在人群中,像一座高不可攀的丰碑,在黑暗中为人们指引方向。他,就是中国的巨人,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鲁迅。

我之所以喜爱他。与其说是喜爱,更不如说是敬爱。是因为他唤醒了已经麻木的人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在他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当看到同胞们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却有着已经麻木的面孔时,他的心跳再也停不下来了,他用匕首般的文字去刺痛人们那已经麻木的心,挑破一切丑恶肮脏的东西。他的心永远和人民的心连在一起,他用文字感变了人的内心。未敢翻身已碰头的他不知已经经历了多少磨难。他将创痛藏好,依旧用慈祥的脸面对人民,手里紧握着由千万字汇成的明灯。我喜爱他的精神。

我之所以喜爱他,是因为他的文字。小时的鲁迅带我走进那充满欢乐,充满生机的百草园。那嗡嗡的黄蜂,甜甜的覆盆子,交错的藤蔓,根长成人心的何首乌……带给童年那美好的记忆,让我们回想起那美妙的童年生活。雪地上捕鸟,海边的贝壳,月夜下的瓜地,沙地里的跳鱼儿……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的眼前。鲁迅的文章不仅描写了那些美好的画面,还抨击了那黑暗的社会。原本活泼、可爱、开朗的闰土变得麻木,等级感变强了。美丽、勤劳的杨二娘变得无中生有、搬弄是非爱占小便宜。在鲁迅的笔下,一个个令人深思的形象挑破了那黑暗、肮脏的东西。鲁迅不懂得伤春悲秋,不去逃避血腥的凄风苦雨。他只懂得用自己的文字,自己的语言唤醒人们那无知的心。我喜爱鲁迅的文字。

我之所以喜爱他,是因为他的慈爱。鲁迅在陌生人遇到尴尬时,将《铁流》和《毁灭》价值3元2角两本书,用一元钱卖给了一个普通的工人,那种温柔眼光,使那位工人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摸,严肃和慈爱交综着的抚摸似的。鲁迅先生家有一个女佣叫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雾,看东西不清楚,鲁迅从不让她干重活,在生重病时,也不例外。他从不为自己着想,满心都是别人,他用慈爱的心去关心每一个值得关心的人。我喜爱鲁迅的慈爱。

鲁迅,他是那高不可攀的丰碑,文人中的佼佼者,中国的巨人,一万多字的文字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虽然鲁迅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每读及他的作品,就感到他慈祥的面孔就在眼前。读点鲁迅,在你孤独无力时,那是一根神奇的拐杖;在你彷徨无奈时,那是一盏不灭的明灯;在你空虚单调时,那是一餐无价的精神食粮;在你沉沉入睡时,那是你枕下的宝典。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鲁迅,他的精神感染一代又一代人。

我眼中的鲁迅篇三

在读《回忆鲁迅先生》之前,是冷峻的,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概。但在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鲁迅的形象变得迥乎不同了。

鲁迅先生是幽默的、爱笑的。只见他笑得把烟卷抖在地上,又咳嗽起来了;晴天了,他笑;下楼时,他笑;与他人开玩笑,他又是笑个不停。或许,平常我们课本上的鲁迅照片,应是笑的状态才算真实。

鲁迅先生是全部为着他人的,他总是把自己看得很低。拿自己极其珍贵的校样纸,揩桌子,擦油手。只有一辆车,要全让他人上去,自己才安心。明知身体不适,也要工作,而且是赶快做,就像是他的使命一样。

鲁迅先生是关心、宽容小辈的,不管是什么时候。在生活中,他对学生萧红的体恤体现在那小小的荷叶饼中。在工作上,他对青年人虽深恶痛绝,但仍深夜展读,这是一种爱护,那落着鲁迅先生目光的信纸便是一种证据。

鲁迅先生的家庭是充满爱的。贤内助许先生,一点钟送走客人,第二天六七点钟又要起床管理家务,从早晨忙到晚上。不经意一看,她又在厨房里工作了。可她的笑仍是愉快的——她心甘情愿。鲁迅先生对许先生也是十分敬重。看啊,他正朝着许先生问呢。“我再吃几个吗?”加上稚气可爱的小海婴,成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

他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长者、一个朋友、一个老师……他也是一个凡人,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凡人。

在我心中,他又像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陪海婴等电车呢……。

我眼中的鲁迅篇四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他的原名叫周树人,字豫才,是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他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就去世了,是妈妈和姐姐靠给别人干体力活挣钱把他养大的。

鲁迅先生的笔锋如匕首一样犀利,他出身于封建时期的旧中国,既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还捕杀他,暗杀他,鲁迅先生连更换3100多个笔名和那些反动派做斗争。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笑谈碰壁时,他是那么的和蔼、幽默,但是从这件事中,也体现出了鲁迅先生遭受到的残酷迫害依然顽强斗争的精神和乐观、开朗的心态。鲁迅先生还是一位关心青年的人,从他教育小侄女可以看出,他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作为棍棒,使小侄女羞愧不已,往后认认真真的看书,不再马马虎虎,囫囵吞枣。

鲁迅先生平时也很关心底层劳动人民,课文中,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名黄包车车夫被玻璃片扎破脚,他还从家拿来药和绷带给他包扎好,黄包车车夫临走前,鲁迅先生还给了他些钱让他维持生计。他是一个热心,舍己为人,关心他人的人,他一生有许多永垂不朽的著作,也获得了许多人的爱戴。

此时,先生是一个幽默,和蔼,乐观,关心他人,舍己为人的人,他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精神会永垂不朽!

我眼中的鲁迅篇五

是个坚强,勇敢的人。鲁迅13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家道衰落,他过早的体验到了人世间的冷暖。但他没有消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挑起家庭重担——去当铺变卖东西,买药,照顾家人等等。他是在生活的艰难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是个爱学习的人,即使生活艰苦,他也并没有放弃或影响学习。他的求知欲使他踏入了中国人所辱骂的洋学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公费留学的资格。我相信他凭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而不是靠走后门。事实上,当时的鲁迅家也并没有走后门的能力。

是个爱国的文人。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学医时,解剖课成绩60分受到日本人怀疑,认为是老师泄题,这让鲁迅感到悲哀,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厌恶自己的祖国。在后来的一次事件中,鲁迅眼睁睁看着幻灯片中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时一群中国人在旁边看热闹,这个场景给鲁迅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从而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于是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决心要以文字来揭露社会的悲哀,唤醒国人的良知。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80多年了,而丑陋的事情还在我们的国土上不断发生,我们都热爱祖国,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坚持正义,勇于牺牲的精神,创造属于我们的新生活。

我眼中的鲁迅篇六

星期五,我们学校四年级全体师生去鲁迅故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想去寻找鲁迅故里深受游客欢迎的原因。

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是咸亨酒店。酒店最有特色的是门前那位用灰黑青铜雕刻的人物——孔乙己先生。这位老先生也许只有鲁迅爷爷见过,但通过鲁迅爷爷的作品,他已经活灵活现地活在我们的心里。因此他不是明星却比明星更受欢迎,这不,有许多不计其数的游客耐心地排着队,只为与他老人家合影拍照。酒店门口宽敞的广场也因为他而热闹非凡,更因为他而变得有些拥挤。酒店柜台旁贴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孔乙己欠钱十九文。我想,这里的老板真小气,连这点小钱也要记下来。但转念一想,大概这正是咸亨酒店的特色,是它吸引游客的地方。

来来往往的人群大多是外地游客。一个老年旅游团,大概有八、九个人,一位年轻的导游阿姨一手举着黄旗,一手拿着话筒,正在认真地讲解。有些老人满眼慈爱地看我们走过,就好像是看着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有的老人正在仔细地欣赏书画等艺术品,还有的成双成对,手牵手窃窃私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长着鹰勾鼻、蓝眼睛的外国游客,正弯着腰津津有味听导游的介绍。

在欢快的步行中,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百草园。顾名思义,百草园应该是有许多草的院子。果然,那里有很多我连名字都叫不出的植物,有的叶子像针一样细,有的像伸开的手掌,还有的一片片紧密相连,像一把鹅毛扇。最好玩的是“迷宫”,我们在迷宫里迷失了方向,绕了两三圈,晕头转向,好不容易找到出口时,大家都深深地吐了口气。

鲁迅故里还是个能让人流口水的地方。那一颗颗方方正正的臭豆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一阵微风吹过,臭豆腐特有的香味便立刻四处分散在空气中,飘来荡去,害得我无法抬脚离开。直到我迫不及待地把一颗又一颗的臭豆腐放入口中时,我才心满意足地跟上同学们前进的队伍。

我带着答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鲁迅故里。

我眼中的鲁迅篇七

世上文人不尽,国内外作家也有许多,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写作才华。而我,在此想让更多人了解我赞赏的众多位作家之一——鲁迅。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黑的短发服帖的在后脑。眉毛浓密粗犷,从中透出一股英气和正义。鼻子微微高挺,长而狭窄的双眼在鼻梁两侧,庄严的“一”字胡须覆盖在双唇上,这样的五官使鲁迅先生显得稳重严肃。

毛主席曾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的,《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朝花夕拾》以及《阿q正传》等这些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书都出自于鲁迅先生之手。在这些书中,又总能透出他的思想和当时年代的背景。

他当时所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受帝国主义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当时社会十分黑暗,政府的欺压导致全国老百姓的贫穷,战火绵绵,政府成为日本的傀儡,封建而又落后。鲁迅先生,如同无边黑夜中的一盏灯,照亮希望,以写作的方式来唤醒人们的精神,宣传革命真理,揭露反动派的罪恶人物。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他敢想、敢说、敢写、敢做,也敢当,发扬名族魂,不畏地向前进。

鲁迅先生,是作家,是思想家,更是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我最喜欢的鲁迅先生名言的一句。他厌恶那些反动派,要以牙还牙,而对待人民却要诚诚恳恳为他们服务。

这种对做人绝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像牛一样俯首听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实在让我对鲁迅先生肃然起敬,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正义的,勇敢的战士。

我眼中的鲁迅篇八

以前,鲁迅先生的形象对我来说是很模糊的,只知道他写了很多文章,其中一些还在语文书里。我还从语文书里看到,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当时我对他的了解仅仅限于这几个字。

过去,我总觉得鲁迅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只能敬而远之的,但现在我发现他亲切、他平易近人,比起这些,我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撕。

有一次语文课上,讲的是梁实秋的文章,老师提了一句他跟鲁迅撕过,我回去了解了一下,发现是这样的:

上个世纪,中国人分成两派,一些人认为文学是有阶级的,另一些人认为文学是没有阶级的。鲁迅支持前者,梁实秋支持后者。鲁迅认为文学可以作为工具,梁实秋却不这么认为。先不说这两个观点的对与错,都各有道理,他俩确实是站在了对立面,梁实秋代表的不是草根,而鲁迅却是。

于是,他们两个就在报纸上吵了起来,两人发表文章对骂。直到现在,在百度上搜鲁迅、梁实秋,搜到的也是梁实秋谈鲁迅:他没有文学家应有的胸襟,鲁迅为什么要骂梁实秋是‘丧家狗’等等,甚至还有一本书叫,《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可见他俩撕的激烈程度。

再后来,我看了《我的朋友鲁迅》这本书,其中有一段写到他和一个日本人争论。这个日本人叫德富苏峰,有一件珍品《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认为这本书是宋代的,但鲁迅却认觉得是元代的,于是他俩就在报纸上撕了起来。

我看了鲁迅跟他撕的那篇文章,发现里面写了一大堆鉴宝的知识,比如缺笔与朝代的关系之类的。原来鲁迅不仅会写文章,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他跟别人撕,是有文化的撕,是有理有据的撕。

我想了想,他大部分时候撕,都是为了社会底层的老百姓而撕的,他敢站出来为他们说话,这一点令人敬佩。也许,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叛逆者,正是这些叛逆者,在推着时代前进。

我眼中的鲁迅篇九

每到静静的深夜,鲁迅总是坐在书桌前,挥动手中的笔,试图唤醒那些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明亮的灯光照着他,他那双充满智慧与希望的眼睛总是不时地打转,在我眼中,他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文豪。

他早年到日本去学医,后认为医学只能治人身体,却不能改变人的思想,于是他弃医从文。他曾经为自己刻下三枚图章,分别是”文章误我“、”嘎剑生“、和”戎马书生“。第一枚是指宣扬封建道德的文章只会耽误人的青春;第二枚是指嘎然一声拔出剑来,投身于反封建的斗争中去;第三枚是指读书人应该跃马横枪,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我眼中,他是一个英雄。

鲁迅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叫做《狂人日记》,他在小说中愤怒地谴责了封建礼教的低下,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进行了严肃地批判。一生执笔为战枪的他为祖国付出的何止是一堆厚厚的文字,在他笔下的'每一个字中,都流露出了他的满腔热血;字里行间映出了他流下的血与汗。在我眼中,他是一个精忠爱国的战士。

他的精神是一块永垂不朽的丰碑。他是一个誓死不低头的汉子,在他的双眼中,总能看到那不屈的神色。读他的文章,感悟它的精华,就好像是置身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中。他是人民的英雄,时刻呼唤着人们:站起来,我们是中国人!

在我眼中,鲁迅是文豪、是英雄、是战士。他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没有过半点伪饰虚假。鲁迅就像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向人类撒下永恒的光辉。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我眼中的鲁迅篇十

鲁迅,一个活在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的人。

他,很爱自己的父亲;在父亲病重时,走出家门去寻医。

原本一家人就只有他们两个,不幸福也不欢乐,当父亲病重时,鲁迅便更加孤单,即便如此,也不忘出门寻医,他似乎已经看惯了社会庸医的无能、巫医不分、勒索钱财的实质与黑暗。就算对社会的“一生”快要绝望,但仍抱有一丝希望。出门寻医给父亲治病,便是对父亲的爱。

他,厌倦了当时的封建社会,不断尝试着以自己的力量,推动国家发展。

于是,他来到了日本,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改变整个国家。藤野先生与其他日本学生看待中国人的态度不同,帮鲁迅改讲义,红笔画上的红圈与批注,可见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负责。后来,他弃医从文,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自己的书房里,足以证明他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尊敬。从此,他明白了想要推动社会进步,不只要有更多的人不身患重病,更是要改变这种病态的思想,从思想上彻底地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

他,似乎看透了整个世界;对于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的看法。

当长妈妈送他《山海经》时,心里满是欢喜与感谢,但是当长妈妈要他在第二天早上说:“阿妈,恭喜恭喜!”然后还要吃一点橘子,这便又体现出了长妈妈的迷信与迂腐,但是总之,长妈妈还是对鲁迅非常关爱的,很善良也很朴实,尽管有些时候有些唠叨。对于《二十四孝图》中一个个不同的故事,有着自己的看法,“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许多故事中都体现着鲁迅的个人看法:愚昧、迂腐、残忍。这些情感更是折射到了社会之中,他非常反感封建孝道的冷酷与虚伪,不顾儿童性命于心理感受。后来,从衍太太的自私自利、奸诈中,鲁迅便萌发出了“走吧”的想法,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走出了家门。

鲁迅,异于常人,满怀与人不同的想法,虽会受当时社会的压迫,心中有着些许无奈,但仍愿意用自己单薄的力量,改变国人的思想,推动社会的发展,使国家前进。

他就是令人敬佩的鲁迅。

我眼中的鲁迅篇十一

我最喜欢的文学巨人是鲁迅先生,下面请让我给你们讲讲他吧!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药》《故乡》《社戏》……总能让人感到他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而且又富有童真的性格特点。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勤奋好学的人。他一开始学医,以医治病人为己任,后来觉察医生只能解除人身上的疾病和痛苦,但是无法改变人们思想愚昧的状态,所以弃医从文,最终成为一代巨匠,文学泰斗,这,难道不是靠他的勤奋与努力吗?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文学天才,只不过是将“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用来读与写”罢了。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热爱祖国的人,他面对国外的列强“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他从来都是爱憎分明的人,用手中的笔写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佳句,这也正是他一生所坚守的原则。

随着年龄不断的增长,鲁迅先生那一根根精神抖擞的头发,一张严肃的国字脸,隶体“一”字型似的胡须,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我眼中的鲁迅篇十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写照。

鲁迅先生在自己父亲病重的时候到处去寻医,最后自己却当上了医生,他以为自己可以医治人们的心灵,让人们站起来反抗,可他发现这并没有用,于是便弃医从文,想用文字打动人民,让人民站起来。

我眼中的鲁迅,是勤奋努力的,他曾经说过“世上哪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工作上了”

我眼中的鲁迅是非常珍惜时间的,他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我眼中的鲁迅是非常谦虚的,他曾说过“我就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他也为自己写过一首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我眼中的鲁迅也是一个关爱人民的人,他的女仆阿三曾经说过:“先生总是在半夜工作,也从来不让我干什么重活。”

我眼中的鲁迅篇十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流传很广的一句诗,表现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鲁迅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称为“民族魂”。他憎恨黑暗势力如同憎恨魔鬼,他写的文章直刺敌人的心脏。

鲁迅先生有着一头漆黑的短发,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胡须就像个大写的“一”字,别看他端正的脸显得十分严肃,其实鲁迅先生也有风趣的一面。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来理发店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朴素,就给鲁迅先生随便剪了个头。理完发后,鲁迅随便抓了一把钱给理发师。理发师数了数,发现有好多钱,开心坏了。

一个多月后,鲁迅先生又来到这家理发店。理发师发现鲁迅先生还是一身朴素的打扮,想起他上次给了自己好多钱,心想,这次要好好剪。于是,理发师认认真真、小心翼翼、规规矩矩地给鲁迅先生理了一次头发。付钱时,鲁迅先生认真地把钱数好给他。

理发师觉得很奇观,就问他问什么。鲁迅先生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给我剪头,我就乱付钱给你。你这次给我认真剪头,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啊!”

理发师听了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你说,鲁迅先生是不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大文豪呢?

我眼中的鲁迅篇十四

说到鲁迅,你会想到什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对吧?没错,鲁迅是一个与旧势力作斗争的人,他有坚韧、冷静;但是,鲁迅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虽然是在尴尬的情景下出生,但即便如此,先生也在这个孩子身上倾注了十二分的爱。

内山先生还回忆说,曾经先生跟他说,海婴不想去幼儿园,原来是因为裤子里头缝了个日本旗上的太阳,换了裤子后才高高兴兴去幼儿园了。我们小时候不去幼儿园,情况不外乎几种:想睡懒觉想玩。然而海婴却是因为裤子里面缝了日本国旗。这样小的孩子,就能有这么可贵的意识,可见先生教育的好。

而周海婴也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各种回忆。其中有一张照片,上面是年幼的周海婴,乍一看是一张普通的照片,但看到下面一句话之后,又有了另一种感受:在后面举着我的,是父亲的手。一句短短的话,让我又返回去,一遍又一遍地看那张黑白照片。在海婴身后,似乎什么也没有,但是,这张照片有一种父亲在身边的安心感。现在也有许多人拍亲子照:父亲把儿子举了起来,头却被挡住了。我相信,那位父亲身上,一定是慈爱的笑。

最后,用鲁迅先生的一首诗来作结吧: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我眼中的鲁迅篇十五

近代大文豪鲁迅先生,被称作“中国的脊梁”,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也总是严肃冷峻,不苟言笑的。然而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并非如此,他风趣诙谐,爱开玩笑。与他同时代的名人夏衍曾说:“鲁迅先生幽默的要命。”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袁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游。鲁迅先生听到此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游。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男女同游更严重!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喂微微后仰,用手模拟防毒面具的管子……大家都被鲁迅先生的言谈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鲁迅先生不仅幽默,还有着特别可爱的一面。

鲁迅先生特别爱吃甜品。因为客人来家里做客总是把甜品吃的精光,所以鲁迅先生把家里招待客人的点心换成了花生。

因为嗜甜,鲁迅先生从小就患有牙疾,在他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自己被牙痛折磨的经历。

某年五月一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夜齿大痛,不得眠。”五月二日鲁迅又写道“午后得羊羹一匣,与人分食大半。下午齿痛”

每次他去王府井看完牙齿,都会很开心地去稻香村买一堆饼干来犒劳自己,然后继续牙疼到怀疑人生。

这样可爱幽默的鲁迅先生是不是很让你意外呢?

我眼中的鲁迅篇十六

提到鲁迅,无不想起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弃医从文,用笔刺入敌人心腹。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爱国者,少年鲁迅到日本留学求医,但他看到有些人对中国同胞被杀却没有同情心时,他十分愤怒。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用自己的笔医治人们的心灵,将中国的民族魂唤醒。后来他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就是要使国民的精神彻底得到解放,不被封建势力锁住大脑。

在我眼中,鲁迅是一个关心低层大众的文学家。在鲁迅的大多作品中,都记录了低层社会中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的事迹,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表达出了鲁迅先生对低层大众的同情,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鲁迅写这些人物的真实性暂且不谈,但在中国的某片土地上这些相似的事实一定发生过,这些小人物就是中国低层大众的缩影和集合,众多人的事迹构成了一个鲜活人物的悲惨命运,也表达出对黑暗社会的无限憎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鲁迅先生给我们的不光是那些好文章,更多的是启迪,是教育,他值得我们敬仰,他给我们的人生之路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我眼中的鲁迅篇十七

“唯有民魂是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题记。

每每听到这句话,不禁想到了中国的民族魂—鲁迅先生。若想熟识这位文化革命的主将,唯有阅读他的作品。正直寒假,有幸拜读他的作品,感触颇多,我心中那个名族魂的身影慢慢明晰起来。

我印象中的鲁迅穿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笔挺,冷冷的目光犀利,洞察一切污秽,浓密的胡子下有一张吞云吐雾的嘴,烟气在寂静的房间里陪他反抗封建和腐败。

鲁迅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赴日留学让他走出当局者的困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清了中国人精神的麻木;家境时起时落,父亲早逝,让他承受了过多苦痛;祥林嫂,阿长,闰土的悲剧人生,让他对封建思想恨之入骨;政府的通缉,革命的遏制,让他四处藏匿,无家可归。这一切让他的思想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陷入精神的孤独。大概也是因为这样,鲁迅才会说出“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样的话来吧。

但他又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定是选择了爆发,才会改变中国。

鲁迅是那个时代的英雄。长辈们的去世让他的家庭一贫如洗,赴日留学又受到同学的轻视,但他一如既往勤奋学习。回国后积极参加革命事业,四处碰壁却愈加坚持,他用笔使腐败瓦解,用笔使民族觉醒。我钦佩这位英雄,钦佩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志向;“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沉着理智;“谦以待人,虚以接物”的高尚品质。或许真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太突兀了,以至于掩盖了他温和、慈爱的一面。在生活中鲁迅虽然跟朱安没有感情,但也算尽了职责,这点朱安本人并不怪他。鲁迅对周海婴的爱也显而易见,即使儿子的调皮、叛逆…经常困扰他。

但中国现阶段却出现鲁迅文章退出课本的现象,颇为费解。

我眼中的鲁迅篇十八

“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你最宏伟的志向。历史随着水流点点推移,你的声音却永垂不朽。

也许,在你的心中仅有人民吧。

你生活在黑暗,迂腐的社会里,也惟有这样,才让你目睹低层贫困人民的生活。起初,为了拯救别压迫的人民,你选择了学医,用所谓的“救死扶伤”来救助贫困的人们。然而,时间向你证明了你的选择是错误的,世上贫苦人民千千万,哪儿是你一个人能医治的呢?当你看到人民心灵的迂腐与扭曲,愤然“弃医从文”,拿起了笔杆,悍然向堕落的统治者发出了挑战。

你拿起笔做武器,用犀利的文笔无情的批判着统治者,在你的笔下,字里行间中无时无刻不在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儿。

你默默地吸着烟,显得一脸憔悴,那是因为你付出的太多太多了。你不怕强大的统治者,只担心你所钟爱的人民将你“冷落”。

你的没一个字,都像一把匕首,深深地刺入了统治者的心脏,你无所谓惧。

你几乎用了你所有的时间在工作,也许,你命中注定是一个会利用时间的人。你永不停歇的构思,用你的文章来诉说你所有的不满与愤怒。

你不向黑暗势力低头,以笔做枪,用自我的一生和黑暗势力做不屈的斗争。

你坚强,你抗争,始终领导着人民思想的解放,坚定不移地批判黑暗的社会,用自我的文章猛烈地向统治者开火,追求着新的生活。

你成为了民族的先驱,你不愧对“民族魂”三个大字,时间把你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没一个人的心中,你就是鲁迅。

你用自我的行动将我征服,你的信念让我铭记在心,我赞美你挺直的“笔杆”。

我眼中的鲁迅篇十九

在民国那个纷繁复杂的年代,不仅众多的草根实现了政治上的逆袭,而且涌现出了很多的天才式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及可以称之为大师的人物。提起鲁迅和张爱玲,总感觉两人不是一个年代,是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物。就好像时下的李敖和张小娴一样没有交集,要说有,充其量都是主要以文字和思想示人。

其实也就是这样,鲁迅作为19世纪的“80后”,而张爱玲则是20世纪代的人。当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张爱玲还是一个16岁大的花季少女。

两人的家境说是相似,其实也(/wenxue/)不尽相同。鲁迅先生是家道中落,从一个小康家庭坠入困顿局面,生活拮据。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28~1904)曾是前清“体制内”的人物,37岁的时候中了进士,殿试三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但仅仅过了三年就散馆。

之后,周福清又当了金溪县知县这个芝麻官。即使这么一个小官,也遭到弹劾,被朝廷以“归部改选教职”为名处分,直到1888年才被循例捐升内阁中书。虽是京官,但十分清苦,无丝毫油水可捞。按照周作人在《鲁迅的故乡》中说,“虽然还不要用家里的钱,但也没有一个钱寄回来”。其清苦程度可见一斑。

等到了1895年的时候,由于母亲(也就是鲁迅的曾祖母)去世,周福清离京回乡为母奔丧守孝。翌年,因为慈禧六十大寿,恩科提前一年举行乡试。而周福清因为对当时浙江的主副两个考官比较熟悉,就想通过行*帮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顺利通过。

不料行*之时苏州知府也在现场,于是事情败露,投交信函的佣工当场被抓,周福清也最终被判以死刑。之后,鲁迅的父亲又身染重病,由是开始家道中落。

张爱玲的家境比起鲁迅相对要好一些。但是,他的祖父张佩纶生性耿直,得罪了不少人。中法战争爆发后,因为张佩纶主战,那些平时嫉恨他的人就说“你说打,那你就去打吧”之类的话,让他去打仗。张佩纶抵达福建后,那些官场老油子也乐得推卸责任,放开手让张佩纶去搏。但是,文人只会清谈,真让他去做就怂了。

战事以失败告终,张佩纶本人在大雨中顶着铜盆逃走,并且被福建人嘲笑:“两何没奈何,两张没主张。”(“两何”指福建总督何璟,船政大臣何如璋;“两张”指会办军务的张佩纶、福建巡抚张兆栋。意思是说他们没主张,坐失战机,几乎全军覆没。)后来他遭到朝廷革职,流放边疆。1888年流放归来,张佩纶进入李鸿章幕下,因为当时张的妻子已死,李鸿章便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了他。

不过等到张爱玲父亲那一代的时候,张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全家上下碌碌无为,而且沉浸于“祖上阔过”的不思进取心态之中,整天高谈阔论“我们老太爷”“相府老太太”。张爱玲在这样看似生活条件很优厚的家庭中,生活得其实并不幸福。相对于鲁迅的家道中落、苦难而带来的不幸,张爱玲这种不幸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两人各自不幸的人生使他们看透了世间的冷暖,对这个黑白世界的认识也格外透彻。

鲁迅因一篇批判封建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而声名鹊起,日后他又撰写了大量的杂文小说来批判黑暗的社会以及国人的麻木,被后人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张爱玲虽说以写男欢女爱的小说而名扬天下,但是,其早期用外文和后来写的一些小品文、散文之类的,对中国人的心态洞察得十分分明,格外到位,让中外读者都啧啧称奇。

从其《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一文中就可窥见一二,譬如她批判中国人的拥挤:“据说全世界唯有中国人骂起人来是有条有理、合逻辑的。英国人不信地狱之存在也还咒人‘下地狱’,又如他们最毒的一个字是‘血淋淋的’,骂人‘血淋淋的驴子’,除了说人傻,也没有多大意义,不过取其音调清楚,聊以出气罢了。中国人却说:‘你敢骂我?你不认识你爸爸?’暗示他与对方母亲有过交情,这便给予他精神上的满足。”

批判中国人缺少私生活的这一问题:“就因为缺少私生活,中国人的个性里有一点粗俗。‘无事不可对人言’,说不得的便是为非作歹。”

除此之外,张爱玲对爱国还有一种独特的见解:“多数中国人爱中国而不知道他们所爱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无条件的爱是可钦佩的——唯一的危险是:迟早理想要撞了现实,每每使他们倒抽一口凉气,把心渐渐冷了。我们不幸生活于中国人中间,比不得华侨,可以一辈子隔着适当的'距离崇拜着神圣的祖国。”

由此不难看出,张爱玲在琢磨国人的心理上,以及对国人的批判上并不逊于鲁迅。只不过张爱玲也许是太不在乎政治了,由于和胡兰成的婚姻,也不免遭人指指点点,所幸后来定居美国,不然以后命运真不敢预期。

那么在这个对国人的品性有着独到见解的奇女子眼中,同样是批判国人劣根性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想大概是有着一种即使不是崇敬也是惺惺相惜的感觉。定居美国后的张爱玲到了晚年,在美国丈夫去世后,很少与外界联系,经常宅在家中,不接电话,拒绝见客。

但也有破例,她曾经长时间的接待了一位来自台湾名叫水晶的粉丝。水晶本名叫做杨沂,他也是吃了张爱玲的两次闭门羹后,才得以见到这个旷世才女。他非常喜欢张爱玲的作品,甚至达到了可以背诵的程度,和张爱玲也很能聊得来,有着共同的话题,甚至有着一见如故的感觉。

在这次谈话中,张爱玲谈到了鲁迅,张爱玲“觉得他很能暴露中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和劣根性。这一传统等到鲁迅一死,突然中断,很是可惜。因为后来的中国作家,在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旗帜下,走的是‘文过饰非’的路子,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很是可惜”。

张爱玲的这番评价虽然有些偏颇,但亦是中肯的。张爱玲虽然也曾在文章中间接或直接地提到鲁迅及其作品,但像此番评价之高也是绝无仅有的。也许张爱玲不愿意用过多的笔墨赞颂鲁迅,只是在私下场合表示,由他人公之于世,不得不说和其年少成名的傲气有关。但不容否认的是,鲁迅和张爱玲,算得上是那个时代文人的两个典型代表。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我眼中的鲁迅篇二十

在漫长的暗夜里,先生是一位孤独而执着的行者,他在最深刻的孤独里产生了最伟大的思想。----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及至先生长大,先生几经周折,先是东渡日本,期望学医以拯救国人。之后,先生猛然意识到国人思想的麻木与冷漠才是更可怕,更可悲的,于是弃医从文。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代文学巨匠逐步成长与辉煌起来了。

时至今日,先生在文坛的影响仍然被认为是巨大的并且无可替代的。在我的印象中,先生仿佛一册线装的古书,古朴而不失淡雅,极具内涵又有厚重的质感。细细想来,先生的一生真可谓钢铁的一生。试想,整个社会熙攘喧闹且为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小人所操纵,假如很多人都热衷于奸佞小人式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那么,我们所敬爱的先生又怎样能不陷入“惯于长夜过春时”的孤独与迷惘?与社会格格不入,先生没有选择自我与哪个畸形的社会相介入,而是选择了一条与黑暗抗衡的思想之途。一枝笔,几叶纸,一枝纸烟成了先生战斗的武器,先生为之奋斗一生也未曾怨悔。因为先生应对周围污浊的空气的确出离地愤怒了!眉头紧锁,先生低吟“怒向刀丛觅小诗”;头发直立,先生高呼“我以我血荐轩辕”。无情地揭露丑恶的梦魇,先生尽力去唤醒那些精神缺钙的懵懂民众;身无媚骨,先生有着一颗坚毅的灵魂。

难以想象,一个民族的思想的转变该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可是,先生一生选定了一个目标就矢志不渝地去做了。无微不至地关心青年一代,担心有的青年会退化成“虫豸”,说明先生刚硬躯壳里有着一颗柔情的心灵;应对一些卑鄙文人的流言蜚语,先生又从来睥睨视之,不屑置辩。正所谓“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先生的身影从人群中掠过,人群中总会惊起恐惧的尖叫和愤怒。

故园遭侵,先生几度呐喊;国家危亡,先生几度彷徨。先生思维依然缜密,先生的文笔依然犀利,先生的思想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使得一切世俗的假恶丑变得脆弱无比,就像黑暗见不得光明一样不堪一击!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