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 高考语文试题(优秀8篇)

最新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 高考语文试题(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3:19:07
最新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 高考语文试题(优秀8篇)
时间:2023-11-29 13:19:07     小编:书香墨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篇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出自()。

a.《孟子》。

b.《韩非子》。

c.《论语》。

d.《庄子》。

2.“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指的是()。

a.刘备。

b.关羽。

c.诸葛亮。

d.向宠。

3.《前赤壁赋》的作者是()。

a.苏轼。

b.李商隐。

c.杜牧。

d.韩愈。

4.下列选项中,朱自清《论气节》认为属于“节”的是()。

a.敢作敢为。

b.有所不为。

c.积极的。

d.战斗进取。

5.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

a.白居易。

b.韩愈。

c.刘禹锡。

d.杜甫。

6.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选自散文集()。

a.《闲书》。

b.《龙·虎·狗》。

c.《往事》。

d.《故乡》。

7.《断魂枪》的作者是()。

a.老舍。

b.巴金。

c.茅盾。

d.鲁迅。

8.《李将军列传》一文选自()。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国语》。

9.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a.散文。

b.小说。

c.散文诗。

d.寓言。

10.下列作品属于近体诗的是()。

a.《饮酒》。

b.《短歌行》。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蜀相》。

11.下列是书信体驳论文的是()。

a.《陈情表》。

b.《答李翊书》。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答司马谏议书》。

12.《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用的是哪种修辞方法()。

a.象征。

b.比拟。

c.比喻。

d.夸张。

13.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

a.移其民于河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似豪末之于马体乎?

d.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14.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

a.马克·吐温。

b.欧·亨利。

c.契河夫。

d.莫泊桑。

15.鲁迅的小说《**》选自()。

a.《故事新编》。

b.《朝花夕拾》。

c.《呐喊》。

d.《彷徨》。

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___________。

17.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作家是韩愈和____________。

18.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___________。

19.《论快乐》一文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______________》。

20.《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_________体散文集。

21.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22.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

23.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天下归心。”

24.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

25.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___。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横线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东面: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毙:

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事:

29.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数:

30.或百步而后止。或:

31.此吾所以悲也。所以:

32.惟陈言之务去。务:

33.学者有所溺焉尔。溺:

34.成败之数,视此而已。数:

35.故为之文以志。志: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李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37.今生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人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38.公日:“姜氏欲之,焉避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

39.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其身正,不令而行:

4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秋水》)以为莫己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诗经·氓》一诗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42.怎样理解《答李翊书》中提出的作家的品德、学识与文章写作的关系?

43.《故都的秋》是如何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的?

44.艾青在《北方》一诗中对于未来必胜的信念主要表现在哪一章节?是怎样表现的?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46.从这段话可看出郑庄公隐藏着什么用心?

47.共叔段和郑庄公的'矛盾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

48.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形象的?

(二)阅读《关山月》全诗,回答文后问题。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49.本诗可分几层?简述各层含义。

50.说明“今宵”、“落月”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

51.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茅盾先生的《香市》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面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了,屋椽子像瘦人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52.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53.分析“屋椽子像瘦人肋骨”这一比喻的深层含义。

(四)阅读《麦琪的礼物》中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一进门杰姆就站住了,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他两眼盯着德拉,有一种她捉摸不透的表情,这使她大为惊慌。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只是带着那种奇怪的神情死死地盯着她。

54.杰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怪的表情?

55.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50分)。

56.题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b.不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c3.a4.b5.b6.a7.a8.a。

9.c10.d11.d12.c13.b14.b15.c。

二、填空题。

四、翻译题。

36.大概要责备你吧?37.如今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

38.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39.(为官的人)本身行得正,即使不去命令别人,别人也会遵从。40.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

五、简答题。

41.女主人公的性格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纯洁善良,对氓真心实意,一片真情,且信守诺言;二是任劳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担,却毫无怨言;三是刚毅不屈,遭到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42.即“文”与“道”的关系。作者开头并提出“文”、“道”两个概念,但重在“道”,“道”是为文的根本,只有儒道修养深厚,才能写出好文章。作者联系自己的写作经验,根本在于“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书《诗》、《书》之源。”《诗》、《书》是“道”的载体,“文”、“道”统一的范文。

43.(1)把北方秋色与江南秋色作对比,反映出北方秋色色浓味永。(2)用北京名胜古迹的秋色来衬托普通庭院的秋意,突出后者,更令人心醉。

44.诗人坚信未来是必胜的思想体现在作品最后一节。诗人主要是通过对土地和祖先的热爱来表现对未来的信念的;因为在这古老而苦难的国土上,我们的祖先为保卫土地从未曾屈服过,他们留下的土地给了我们“永远不会灭亡”的信念。

45.作用有四方面:一是抚今思昔,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的壮烈故事;二是在感情和意念上为后面的故事作铺垫,有一定的反衬作用;三是暗示今天的安宁、欢乐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四是寄寓着后人对先烈的怀念之情。

六、分析题。

46.郑庄公的用心是故意放纵共叔段的野心,使他最终走上叛逆之路,然后一举除之,永除后患。

47.兄弟间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尖锐和残酷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48.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也通过人物性格对比反衬来刻画郑庄公的形象。

49.本诗共12句,每4句为一层,共分3层。第一层正面揭露了投降政策造成的****局面。第二层写戍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悲愤。第三层写中原遗民恢复无望的伤痛。

50.“今宵”是说明“朱门沉沉按歌舞”、“笛里谁知壮士心”、“几处今宵垂泪痕”三个场面发生在同一个晚上。“落月”贯穿全诗,同样的月光将这三个场面笼罩在一起,融为一个整体。

51.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妥协投降路线的憎恶和对戍边战士、沦陷区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52.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香市冷落不堪的现状。

53.这个比喻暗示了整个香市乃至中国农村,在重重压榨之下贫困不堪的情状。

54.因为杰姆带着礼物兴冲冲回来,他没有料到那礼物竟在瞬间失去了意义。

55.这一段描写构成一个紧张的悬念,为下文揭开谜底作铺垫。

七、作文(略)。

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篇二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立德树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如全国i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让考生在写作中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命题在正面引领价值观的同时,也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空间,启发考生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

作文命题春风化雨,引导考生领会命题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如全国ii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选取了6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敢于正视、勇于担当等丰富内涵。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夏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聚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全面彰显文化自信。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在选材上侧重于历代思想精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突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导考生融通古今,以时代精神继承并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个人、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

试题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文言文阅读中,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引导考生品评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的良好品质;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忠诚正直;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笃于亲情;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全国i卷谢弘微热爱知识、清廉正直、笃于亲情,全国ii卷赵憙忠于职守、耿直磊落、忠于国家、勤政爱民,全国iii卷许将为官有方、护国有节、勤政爱民,他们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楷模,在当下也是立德树人的榜样。

在试题材料主题规划方面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照进现实。如全国i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青花瓷兴起”即为一例。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而青花瓷崛起正是大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全球文明交融的硕果。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展望中,引导考生了解古代的丝绸之路及其重大意义,进而对党中央“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再如天津卷《中国人的时间制度》,考查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特点,涉及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全国卷中的语言运用试题,有意识选取中国书法、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带领考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活力依然,根源在于其思想精髓总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到今天还能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息息相通,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完全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所激发出的时代精神的结晶。全国ii卷作文将鲁迅、毛泽东与历代贤哲并列,即意在引导考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关注,从古代的优秀文化一直延伸到近现代,一直延伸到当下,鼓励考生以时代精神继承并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与奋进者。

为了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体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体现时代精神,体现高考的功能与价值,2017高考语文特意设计了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相呼应的试题。如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表露出诗人对考生“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考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不论是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是当前实施的高考制度,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

展现高考改革成果,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为充分展现提出的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改革成果,2017年高考语文全力加强内涵建设,主要通过均匀分布考点、合理搭配难度、加大区分度、防止宿构套作等方式,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同时,为了适应高校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优秀人才的选拔需求,更加科学地规划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的命题构念,加强对信息筛选、逻辑推断、审美鉴赏等诸项能力的重点考查,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

可以预期,2017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将会对语文教育与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均衡而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养体系,引领语文学科建设的方向,凸显母语教育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

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篇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成语中,不出于《季氏将伐颛臾》的是。

a祸起萧墙b季孙之忧。

c望洋兴叹d分崩离析[]。

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

a鼓励生育b发展生产。

c军事扩张d.实行仁政[]。

3、《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a逐客正确b逐客错误。

c客利于秦d客有负于秦[]。

a比喻b夸张。

c对比d象征[]。

5、梁启超《论毅力》的中心论点是。

a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b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c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d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6、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

a《国语》b《战国策》。

c《左传》d《史记》[]。

7、下列句子中,“于”字表被动的是:

a西取由余于戎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移其民于河东d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8、《张中丞传后叙》一文的表达方式以下列哪种为主々。

a叙述b议论。

c叙述和议论d叙述和抒情[]。

9、下列诗句中化用《诗经》中诗句的是。

a时酒当歌,人生几何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0、诗歌风格融音乐、绘画、理趣于一体的诗人是。

a杜甫b王维。

c李商隐d韩愈[]。

11、《蜀相》中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辉煌业绩的句子是。

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脯空好音。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2、李后主是指。

a李商臆b李煜。

c李瑕d李白[]。

1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是围绕着什么来抒写情怀的。

a蝉娟b明月。

c琼楼d青天[]。

14、受五四新思潮的冲击,巴金最先接受了什么思想的影响?

a革命民主主义b俄国民粹派。

c马克思主义d自由主义[]。

15、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是。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楼中。

(2)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太;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a拟人排比夸张比喻b比喻拟人对偶夸张。

c比喻排比对偶夸张d拟人比喻对偶夸张[]。

16、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a物质文明建设b精神文明建设。

c人事制度d所有制形式[]。

17、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

a书信b小说c辞赋d奏疏。

18、《**》的中心线索是。

a皇帝坐了龙庭b九斤老太的八十大寿。

c辫子事件d七斤的飞黄腾达。

19、《麦琪的礼物》运用了哪种结构方法?

a、追溯法b、条平行的情节线索。

c、一虚一实.虚实结合。

d、四条情节线索交叉叙述。

20、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a论点、论据、论证。

b论点立论驳论。

c论证论证方法论证方式。

d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

更多。

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篇四

细续下面这篇文章,把它改写成一篇“陈伊玲的故事”。要求做到:。

1.按原文内容写一篇以陈伊玲为中心的记叙文,不要另外编造情节,不要写成《第二次考试》的缩写,否则扣分。如写成诗歌、读后感之类,均不给分。

2.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注意材料的剪裁和组织。

3.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4.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5.字数以六七百字为好,最多不得超过八百字(包括标点),否则扣分。

6.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每个标点也占一格。

第二次考试。

声乐专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考生中,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的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冼星海的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里,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在众目睽睽下,这个本来从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有点困惑了。

复试是在一星期后举行的。录取与否取决于此。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身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现在已寥寥无几,而复试将在更加严格的要求下进行,本市有名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的挑剔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一个人,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料之外。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影响声音?人们甚至怀疑到她的生活作风是否有不够慎重的地方!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可是就整个看来,她是明朗、坦率的,可以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的!他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排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

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极不稳定、扎实,很难造就;另一种则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苏林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重要的是造成他先后两次声音悬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问题在于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尽管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这是一切条件中的首要条件!

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苏林教授从秘书那里取来陈伊玲的报名单,在填着地址的那一栏上,他用红铅笔画了一条粗线。表格上的那张报名照片是一张朝气蓬勃、逗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这一切都像是在提醒这位声乐专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这个姑娘的某些具体情况是这张简单的表格上所看不到的。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其一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天才可能从此就被埋没。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他是绝对不能原谅自己的。

第二天,苏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容易找到了杨树浦的那条偏僻的马路。他进了弄堂,不由得吃了一惊。

那弄堂里有些墙垣都已倾塌,烧焦的梁柱呈现一片可怕的黑色,断瓦残垣中间时或露出焦黄的破布碎片,所有这些说明了这条弄堂不仅受到了台风破坏,而且显然发生过火灾。就在这瓦砾场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着清理什么。

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面的楼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唱着:。

“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的家!”他猜对了,那孩子敢情就是陈伊玲的弟弟。

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在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共青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里弄里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坏了不少房子。陈伊玲为了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这就是全部经过。

“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哪!”孩子向窗外扬了扬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不用了。请转告你姐姐,她的第二次考试已经录取了!”

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一个错误!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

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篇五

20高考今天正式拉开帷幕,全国共有940万考生走进考场。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年高考改革全面推进,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达到27个。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共有9套,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3套,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6套。

2017年的高考语文命题秉承立德树人“一堂课”、考试改革“一面旗”、社会时代“一扇窗”、为国选才“一把尺”的功能指向,紧密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在“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三个关键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增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科学规划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的命题构念,既放眼时代主潮,又贴近民生现实与考生实际,全方位体现我国社会的新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语文科在培养和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凸显了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

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篇六

1.b。

2.a。

3.d。

4.c。

二、

5.a。

6.b。

7.a。

8.c。

9.

(1)清洁被污浊的东西,疏通被堵住的地方,补足缺漏的地方。

(2)当官不能清白的原因,大概是家里人喜欢奢侈才使得他这样的。

(3)假如为了子孙而做这件事的,子孙却不能拯救我。

三、10.(1)春江花月夜。

(2)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11.(1)荒忽兮远望。

(2)悟言一室之内。

(3)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四、12.发电供电。

13.c。

14.a。

五、

15、(名窑)碗;插叙。

16、反衬/衬托,烘托。以水声摇橹声语声雷声雨声衬托周围环境的宁静(静谧),渲染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17、母亲安慰“我”,并感叹拥有和失去是人生的常态。母亲的最后一句话中有对这样人生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也是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的超然与洒脱,所以说的很淡很轻,又是对我善意的提醒,对于这样的人生中的拥有和失去你应该做好一切心里准备。

18、“我”对家庭教师布置及修改的文章很不满不开心,此时想起老法师赠予我的名窑碗,感到安慰内心愉悦;出行前发现碗忘记放进箱笼里很不舍惦念不忘想回去拿,母亲不让去拿,陷入失望懊悔的情绪;船夫来送碗,内心舒畅愉快;碗不小心掉入水中,无尽的难过懊恼;母亲安慰我,我不知所措,现在想来,终于释怀。

六、

19、

材料一的意思是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方和圆不能合作。

材料二中“割”是分割的意思,“失”是误差,分割到不可分割,方和圆就可以合体而没有误差。意思是圆可以变成方,方也可以变成圆,方和圆是可以互相转化合作的。

20、诗歌语言美丽、纯粹,诗歌可以表达最高的理想,诗歌可以带你走向自由神秘的世界。而青春的我们跟诗歌一样清澈干净单纯,不复杂不世故,我们现在的精神状态跟诗歌的灵魂互相契合,所以青春的我们会被诗歌所吸引,跟它走入诗歌那个神圣又神奇的世界,青春的我们应该多读诗歌,是读诗的旺季,读诗最好的时候。

21、略。符合语境即可。

七、

22、立意一:大树面对飞禽走兽的拒绝,并不灰心丧气,而是自己想办法,自力更生。

立意二:梦想的实现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

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篇七

一、文学知识选择。(5分)。

1.武松这一形象出自()。

a.《水浒传》b.《隋唐演义》c.《西游记》d《封神演义》。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描写的是()。

a.北京b.西安c.州d.成都。

3.下面不是三国故事的一项是()。,

a.官渡之战b.负荆请罪c.草船借箭d.三顾茅庐。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指的是(。

a.李广b.蒙恬c.卫青d。霍去病。

5.下面不是词牌名的一项是()。

a.菩萨蛮b.卜算子c.忆江南d.长歌行。

二、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再根据词语表达的意思填空。(6分)。

1.神()奕奕容光()发精神抖()。

这三个词都是形容人的精神风貌的,只是反映的角度不同。其中_______是从面部表情显示出人的精神旺盛;________是从人的面容光彩看出人的身体健康,精神振奋;______是从人的外貌、动作看出人的.精神振作,情绪高涨。

2.目不转()赏心()目眼花()乱。

这三个词都有“看”的意思,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其中______表示看的东西多而混杂;________表示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________表示看得认真专心。

三、按要求写句子。(6分)。

1.从除去例句以外的大写英文字母中选一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b是两颗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

2.下面的对联对得不工整,请做改动,使之符合对联的要求。

登高望远见山青水绿千帆过。

放歌纵酒喜暧日融泥万木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篇八

语言运用中,没有考查字音和成语,选考字形和语病,字形全为成语,且都是《咬文嚼字》中常出现的和常考成语,在我的博客中都有所涉及;继续考查压缩和名著,压缩由提取关键词转为定向压缩。名著由外国转向中国近代。

文言文继续考查文言散文,为人物传记,题型保持不变。诗歌选择了著名的唐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在设题上突破了诗歌语言、技巧、情感的藩篱,把诗歌当文章设题,有助于避免应试式的猜题复习。

名句加强了文言文的检查力度,较往年难度提高,贯彻“名篇中的非热点句子、名句中的熟知内容”的'设题原则,意在指导学生扎实诵读,避免押宝式记忆。

必选阅读继续选现当代名家小说,关注抗战时爱国话题;论述文选了鲁迅的杂文,夹杂文言的白话增加了阅读难度,但结构清晰。去除了选择题,加大了作答文字容量。

原文来源: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简评

作文在命题的同时,进行了材料限制,让学生更容易下笔。

试题在命题中尽量稳中求变,在创新与回归中摸索语文考试的新路,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引导学生走出押宝式的猜题复习误区,考查学生的语文底蕴。

在几年的探索中,江苏卷逐渐形成了几种稳定的题型,像语言运用考名著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现代文文学类、论述类共考等,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本次考试中,在保持对地震、创新等现实的关注的同时,更加大了试卷文化含量(可能受到山东等地上年试卷的影响?),所选材料涉及李白、杜甫、苏轼、鲁迅等文学大家,也有宗璞等文学名家。高扬自由、友情、爱国等主流价值。

在形成特色的同时,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的轮流考查,诗歌题的“诗题文设”,名句题的选择,论述类文本设题模式的变化,作文追求命题的限制性和材料的开放性上,都着意引导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文是给材料命题作文,在命题作文的限制和材料作文的开放中寻找平衡,作文题要求特意加了一条:不必面面俱到。这就让命题作文有了此次高考改革路线图:

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

2.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

3.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

4.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5.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