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2023年巨人的陨落读后感(实用20篇)

2023年巨人的陨落读后感(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3:29:03
2023年巨人的陨落读后感(实用20篇)
时间:2023-11-28 03:29:03     小编:BW笔侠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一

终于得空来写书评。天呐我哪有资格来评论这本书,每一章节每一个人物细节的描写都让我惊叹于作者的缜密。

我依然有讨厌的人物。奥尔加的傻菲茨的傲列夫的无良都让我恨的牙痒痒,领导者的无能与自私带来了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生命陪葬更让我唏嘘不已。我庆幸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感恩生活的美好。

看了这部书里的爱情,我对这件事情更加的谨慎了。我羡慕茉黛和沃尔特,但却一次次的.为他们间的感情感到担忧,会不会输给旁观者的态度?会不会输给柴米油盐?他们一起经历了战争的隔绝所以每一天都在感谢心上人在身边,可是这种由失去造就的珍惜始终让我觉得有些唏嘘。我更喜欢格斯和罗瓦,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倒是让我觉得多了份真实以及美好。

小人物的崛起让我读的酣畅淋漓!爽快!耶稣比利说我们不靠出身,我们要看的是清醒的头脑,未来是我们的!ok我会好好努力的。我会去努力学习比利的坚韧,格里的隐忍,艾瑟尔的自强,茉黛的独立,米德里尔德的大胆,诸多诸多。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朝着内心的理想努力奋斗吧。艾瑟尔花了七年才重新走进议院,我的时间还长。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二

远古人类有个好习惯,他们特别爱听故事,所以超爱会讲故事的人。

谁故事讲得妙,就可以不用亲自去野外打猎找吃的,舒舒服服待在洞里,其他人会奉养他,把他养得肥肥的,一天又一天,那个人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在饭前讲故事,但如果哪天故事没讲好,他就会成为大家的晚餐。

看《巨人的陨落》时,突然想起这个小典故来,会心一笑——要把肯大叔端上餐桌绝非易事。

从1978年他的小说处女作《风暴岛》(也译作《针眼》)一鸣惊人之后,近四十年间,他伏案写出的20部小说,本本畅销,没有一部搞砸了的。

从创作水准上来说,肯大叔比在国内大红大紫的东野圭吾更稳定,尤其可贵的是,作品水准稳中有升,他真的是个非常爱惜羽毛的畅销书作家,仅仅是每部小说出版前都要找史学家勘误这一点,就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

让他拿了爱伦坡奖的《风暴岛》确实好看,讲故事的`技巧高超,总有各种让人揪心的小高潮、小转折,这个是肯大叔最大的优点,但不足也明显——间谍男主角本来很冷酷、很专业,但后半部分泄了气,各种表现失常,为什么他运气就突然那么糟糕了呢?居然被一个女人兼外行结束了性命,说实话,看得不太服气。

也可能因为我看的第一本肯•福莱特是被严峰老师大赞的《圣殿春秋》,起点略高。

然后,不得不好好讲一讲《巨人的陨落》了,肯大叔最新的作品“世纪三部曲”的首部曲,美国亚马逊四星半好评,六千多条读者评论几乎一边倒地夸好看、恨不能一口气读完,即使打了三星的,也不忘夸一句“good story”。

我第一遍看的是kindle英文原版,在晚高峰的地铁里,一页页地翻,浑然不觉自己已经坐过站了,本来应该在徐家汇下的,结果直接坐到了浦东三林,察觉过来是因为那趟地铁终点站就是三林,广播通知所有乘客下车,车厢里的灯齐刷刷暗了——感觉自己瞬间穿越进了《午夜食人列车》。

然后赶紧到对面,重新坐回徐家汇去,返程虽然还在看书,但比较警醒,到了徐家汇就下了,上楼换乘其他线路,顺利上车,长舒一口气,又安安心心地继续看书,灵魂出窍前突然一耳朵听到报站——什么鬼啊,居然坐反了方向,南辕北辙。

如果这趟地铁绕地球一周的话,我大概可以一直坐着等它带我绕回家。

然而,并没有。

我只能再次下车上车,忧伤地提醒自己别再看书了,要专心坐地铁……可是,忍不住。

就是忍不住,想知道后面那一页发生了什么,忍不住好奇这么厚的一本超级大书我可以花多久看完——非常不可思议,等意识到自己看得很快时,已经过了300多页了。

那天,原本一小时的路程,我颠来倒去,整整花了三个小时才到家。

躺床上后深刻反省,觉得不能怪我,因为那段路途中,情节刚好进展到时髦的英国女伯爵茉黛和帅气的德国军官沃尔特,像打怪升级一样克服重重阻碍,要在一起,一定要在一起!故事讲得很高级,他们两个人都属于彼此生长环境中的异类。

尤其是贵族大小姐茉黛,他亲哥哥是英国排名第九的富豪,一家人明明处在食物链顶端,她却偏偏同情被啃得渣都不剩的底层,因为身为女性,“茉黛怨恨最深的事情就是自己没有受过教育……这就是她后来支持妇女参政的原因:她明白如果女性不能拥有投票权,那么女孩子将永远无法受到体面的正规教育。

她经常沉思默想,琢磨女人为什么要结婚。

她们将自己一辈子束缚在苦役之中,终究能够换来什么?”当上述的个人觉醒,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宏大背景下时,那种震撼,真的是一阵阵地起鸡皮疙瘩。

书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列宁,嗯,就是那个列宁,他从狭小的火车车厢里走出来,故事中另一个重要的虚构人物——像雷神一样有个拖油瓶弟弟的好大哥格雷戈里,紧跟在列宁身后,他们一小撮人,正准备去俄国闹革命,兴奋、紧张和不安都有,出站一看,呆了,广场上乌泱泱的人,都是来迎接列宁的,格雷戈里被震住了,欢腾的人群瞬间将他包围,一个大远景,渺小的个体就这样汇入了历史的长河,虚构和真实不分彼此。

完全没料到自己会看得这么顺畅,1000多页的大部头,周末从早上7点歪在床上的随便翻翻,到中午12点多饿着肚子憋着尿仍然不肯放下书的各种欲罢不能,过瘾。

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是大学的时候看金庸,不管是主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揣一本三联出的金庸系列口袋书,偷偷摸摸地夹在课本里,头也不抬地看整整45分钟,又45分钟,以及更多的45分钟。

肯•福莱特其实跟金庸很像,他在欧美出版界的地位绝不逊于金庸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他们都是那种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古怪存在感的好作家。

有些作家写东西,会追求深刻,写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好吧,我年少轻狂时特别爱买这样的书,比如卡夫卡、伍尔夫、昆德拉,巴拉巴拉。

他们最不好的一点就是,不带着我们一起玩。

我每次都是追着他们的屁股跑,好累。

金庸爷爷不会这样,他很和善,明明博古通今,创造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侠世界,但凡是识字的人都能在书里看出滋味来,还可以与人分享那一点心得感悟,所以很多人爱金庸。

肯爷爷也是如此。

写作前翻阅的资料堆得比山高,把他埋在里面都够够的了(我恶毒了~),可写出来的东西,他自己说,是通俗小说。

明明写的是虚构文学,可每次都会找历史专家来审阅书稿,确保没有史实错误。

对自己要求严苛,但从不要求他的读者也必须具备一二三四五等条件才能看懂或喜欢他的书。

有一种好东西叫深入浅出。

这个标准应该多多用来衡量我们现在的文学读物。

书是需要被阅读的,只有被越多人阅读,才越有可能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

《雨季不再来》读后感

《羊脂球》读后感1500字

小王子读后感想

三毛《我的宝贝》读后感

《轮椅上的梦》读后感

海明威《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三

从小我对历史便没有太多兴趣,感觉这些历史事件似乎离我很遥远。这本书却让我对一战二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实的历史事件随着小说中五个家族人物的爱恨情仇而展开。

小说里的五个家族分别分布在“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因此作者着重描绘了这些国家之间的战争纠纷。印象深刻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国在英军炮火轰炸下艰难的战壕生活;正式战争开始前英德两国士兵们越过无人区,在平安夜里互相问候,交换礼物;英国指挥官愚蠢无能直接把十几岁的年轻小兵推到战场的无人区,列队站立成为德国枪口下的炮灰。

主角之一是俄国的工人阶级,当时沙皇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人人为了一个面包可以牺牲很多东西,极境下最底层的革命者奋力崛起推翻沙皇,那一刻我似乎亲生经历了这热血沸腾的年代。

还有两位女性,一位时英国贵族女爵,一位是平凡的人家的女孩,她们联手为争取女性权利而奔走:支持妇女参政,争取妇女投票权。书中的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在推动历史进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厚厚的三大本书,看起来却一气呵成。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在书中可以看到人们不断的追求美好、幸福、和平、平等,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奋力抗争。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四

书的名气很大,1168页的篇幅,却号称着平均每位读者耗时三个通宵读完,可以想象到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而作者肯·福莱特更是一个在老外眼中可以和金庸在国人眼中地位比肩的人。

《巨人的陨落》是本很不错的历史小说,通常的历史类读物总是摆脱不了枯燥、乏味。过于严谨会使小说失去可读性,无法吸引读者;而如果当成野史来写又总是存在着不够严谨,误导读者的嫌疑,但是肯·福莱特不愧是顶级的畅销作家,能够在小说不失趣味的情况下保障小说背后历史的真实性。

作者采用历史巨变下个人和家族命运改变这一经典手法,展现了一副一战、二战(第二部)波澜壮阔的画卷,书中人物繁多,几个主角设定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如英国德哥的老牌贵族,俄国的底层人民,美国的暴发户,这些典型形象折射出那个时代各自国家的命运。

正如广告宣传的那样,全书最大的卖点在于历史事件的真实、确凿,除了虚构的主角,很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出场并和虚构的人物产生互动,而且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这些互动中真实历史人物的言论都是有凭有据,绝非杜撰,这就使得本书更可作为了解那段历史的窗口。高度尊重历史,绝不戏说误导后世,这是国内作品最为缺乏的精神。

同时本书对于时代背景的还原也是巨细无遗,丝丝入扣,读来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个人感觉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好看,第一部还有点生硬,人物形象较为单薄,第二部更为成熟和流畅,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战争是明线,而民主的实现则是贯穿全书的暗线。作者在书中对于民主意义,通过不同国家,不同人物的故事做了深度探讨。读完全书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英美式的'渐进的民主是持赞扬态度的。

小说中的一大亮点在于,作者不但处理好了虚与实的关系,而且做到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个体“大”与“小”的关系。通常的小说一旦涉及了历史的宏大背景,小说中对人物的情感把控和细节的描写就不再细腻,甚至说会逐渐忽略个体的情感,而无论是威尔士的矿工少年,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出身显贵、为爱敢于放手、敢于放下身段的茉黛,做过仆人、当过小三、终而事业爱情双丰收的艾瑟儿,身世凄惨、受尽欺凌、紧紧抓住救命稻草、终而获得幸福的卡捷琳娜……,每一个都有血有肉。肯·福莱特却做到了两者兼顾。

而读完小说后,再细想小说为何以“巨人的陨落”为名,那“巨人”究竟是什么?其实巨人的陨落,含义就是贵族阶级的衰落,民主的实现和普通阶层的崛起。当然巨人也是那些在反抗世界、追求平等的平民英雄,或许小说中不只是有巨人的陨落,还有巨人的崛起。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五

挺好的一本书,以普通百姓的视角来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世界主要国家以后的政治制度形成缘由,以及战后世界秩序形成的前因后果。这本书不应该算是部伪历史书,而是本关于一战历史的生动诠释。

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章《天地失色》交待了战前各国的基本情况,各国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各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各国之间的矛盾等。简单点讲,就是交待本书的背景吧,肯福莱特虚构五个主要参战国家中的各一个代表家庭。第二部分《巨人之战》则将小说与历史史实进行融合,将虚构的人物安插入真实历史事件,令人有一种亲身经历的体验。第三部分《世界重生》则更关注史实,尽可能以中立的立场不偏不倚的讲述战后各国政治制度形成原缘。

总体来说还是挺不错的,肯福莱特擅长构建悬念,但本书中的悬念不多,然而以市井百姓喜怒哀乐、油盐酱醋、鸡毛蒜皮来写波澜壮阔的一战,竟更加生动、丰满。也许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应该是这样。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六

做此号以来,很想把以前看的每一本书都记成笔记,但是翻了翻以前看的书,确实有些杂,尤其是小说一类,顶多能写点读后感的练笔,硬要把它作为“读书笔记”似乎有些生硬了。所以觉得标题还是用读后感为好。

《巨人的陨落》一书是英国作家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说实话买这本书,实在是因为京东首页推荐太过频繁,广告语太过光芒夺目,什么“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什么“虽然是小说,但是可以当正史来读”而且常常坐上销量冠军的宝座。虽然学舍行其庭老师说尽量不要看畅销书,但我看了简介之后觉得此书或许可以一读,似乎是用很吸引人的文字来帮助了解某段历史,所以一下就买了《巨人的陨落》和《世界的凛冬》两大部。

我把这原因归结为我看的书太少,尤其是外国文学太少,所以提不起兴趣。我本来还想写一些文字,提炼提炼故事主旨啊,表达一下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啊,但是再次翻了一下,发现确实是没兴趣。就这样。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谢谢合作!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七

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死去的那一天。

才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这大概也是生而为人。

能得到的最大满足。

药学院。

级药物分析专业本科1班。

席宇。

这是可以说是我在近一年上市的新书中,看过的最好看的小说了。它的阅读体验征服了我,它给了我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高潮。

小说展现的是五个国家、五大家族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中跌宕起伏的命运。读到后面的时候,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一种在另一个世界中完全沉浸之后,把一辆跑车在旷野无人的高速公路上从150码逐渐加速到280码的感觉,一种特别不想结束那个世界却又欲罢不能的感觉。

人,是这部史诗的真正主角。而在这些人身上,我看到的一直是我们“自己”,处于千千万万个不同境遇之下的自己,拥有不同性格和命运的自己。

整个故事,讲了很多人的生活,在一个全人类都被裹挟其中的大背景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每个人类,教师,逃犯,吸毒者,贵族,流浪汉,知识分子,无产阶级,革命家,哲学家,诗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有人尊重了内心的召唤,有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有人被国家宣传的标语俘获,有人为与生俱来的野性驱动……有人勇敢,有人懦弱,有人坚定,有人迷茫,有人成长,有人扭曲,有人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有人拖了世界的后腿。

当看到他们以清晰严密的逻辑思考,做出了一个个符合自己处境的决策――而这一个个合理决策,又汇聚为世界大战和人民革命的风暴时,我感到自己就处在风暴中心,真实、刺激。

每个人的选择,无非两种,追随命运滚滚而下,或是异军突起。这是每个人的自我选择,让他们在那段时空中成为了最终的自己。人性在每一个选择的瞬间闪烁,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在《巨人的陨落》中,随着战争发展,女性不得不走上社会工作,填补男性参战造成的.劳动力空缺。女权意识随之觉醒,其中,女仆出身的艾瑟尔是最让我佩服的“女汉子”。她在伯爵的大庄园里当管家期间,勇敢大胆地爱上了伯爵本人,怀孕之后,伯爵想用钱堵住她的嘴。

艾瑟尔痛苦地做出了理性的决定:她要和肚子里的小生命一起离开,但不是空着手,她让伯爵买了一栋两层小楼,一半自住,一半出租补贴家用,她一边工作一边独自抚养孩子长大。她以未婚先孕的姿态,嫁给了一个与她志同道合的好男人,在当时的社会里,她这样“特立独行”的女人,连亲生母亲都不能理解。

但艾瑟尔的觉醒和奋斗,始终没有停止,婚后,她不甘于当个家庭主妇,而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最终在纷乱的时局里,为自己挣得了一席之地,她成了一名可以为更多底层民众发声的英国议员。

是的,我们敢于走进荆棘丛,就是希望生活得有意义,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死去的那一天,才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这大概也是生而为人,能得到的最大满足。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八

为什么会失望?不是因为小说本身,是因为那个卖书的熊猫。在还没有拆封的时候,你就能看到包装上大大的几句话:“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的超级巨著。10周全球销量破200万册的畅销神话。美国、英国、加拿大、巴西、丹麦、荷兰、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挪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士、保加利亚16国争相出版!首次登陆中国!”还有各种的排行榜第一。翻过来一看书脊,好了,又是读客那只熊猫。

读客的书读了不少,也发现了一个特点:每一本书封面上,都有一系列的关于此书的超级荣誉,给人一种你不去读会错过一辈子的感觉。读客自己也说,他们做的就是畅销书生意。出于销售考虑,如此做无可厚非,但作为一名读者,我必须说很讨厌这种方式。

书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它应该以其内容吸引人,而不是华丽的装潢和天花乱坠的描述。所谓的畅销书,不一定有与之名气和销量相称的质量。看看读客的畅销书出版榜单,其中也不乏平庸之作。那些历经时间沉淀的经典著作也许小众,但却应该成为最应该阅读的作品。看看现在吧,所谓的畅销书文化,带来的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追求新奇、古怪、刺激成为阅读的动力,而无人再去关心考究的遣词造句和回味无穷的话外音。这不是阅读该有的样子。

所以我说读客选熊猫当做标志还真是贴切得很。把书当商品卖的畅销书策略,如同熊猫一般兼顾黑白两面性。好的一面是,那上百本书唤起了不少人读书的热情,其中也有许多近年来涌现的佳作;不好的一面是,那种堪称“残暴”的宣传方式,模糊了许多人心目中好书与坏书的界限,也让这些书籍本身之外的东西成为了关注焦点。所以,我希望畅销书的出版商们,能把焦点回归到书籍本身。卖书和卖其他东西应该是不一样的,赚钱是交易的目的,但不应该是唯一的目的,在更高的层面,还会有更深远的意义存在,因为书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它永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深邃更有魅力。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九

首先被吸引的是本书大局面的掌控的写法,由于本书涉及国家范围较广,作者能有条不紊的即没有漏掉也没有忽略,并且做到对每个地域的描写都那么生动使我非常感动,对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描述精简且充分,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本书对英、法、德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描述,对沙皇俄国的封建帝国主义的描述都非常的详细生动,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来讲,通过一本书了解资本主义的政府形式,选举方式,人民生活,土地所有权,工厂及工人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地位,通过通读全文读者能在心里形成一个基本概念,对各同一时期的不同社会形态有一个横向的认识。

另外,本书对一战的从起因到发生到过程及结束的描述能使读者能更全面的认识到一战的本质,通过描述从战争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各个国家从贵族到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意识的变化更形象贴切的分析了战争。

最后,在本文中从沙皇俄国由布尔什维克代替,英国的工党执政的社会变化中读者可以体会到改革与革命的不同,特别是沙皇俄国的工人由底层人民革命后变成无冕的贵族给人的启示,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最最后,本书与我常看的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的角度不是那么强硬,他只是一个如同上帝一般的旁观者,对没种社会形态持相同的态度,即不故意损毁某一政党也不故意歌颂某一组织,也许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寻求真理的道路!

非常荣幸能读到如此美妙的书,也非常遗憾读到的这么晚。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十

其实英国文豪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这本书,很早便收入囊中了,但一直被琐事所扰,读来断断续续,这一段时间终于读完,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先说说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吧。《巨人的陨落》不仅是一本好小说,也是一本特定时代的一个精彩的微注解,让我们不仅读到了一个好故事,也对这个故事的背景时代有了更好的理解。作为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历史小说,这里面不仅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有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很容易让人有种自然而然的带入感,仿佛身临其中。不得不说,肯叔沉稳的文字叙述,精致的细节描写,庞大的家族纠葛,充满矛盾、对抗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严谨认真的历史观,一击便击中了很多人的心灵,无怪乎这部作品受到全球千万读者疯狂追捧,一跃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作品。

肯叔将故事的时间轴设定为19-1924年,一战前后(非常有意思的历史时段)。看似波澜不惊的世界局势,实际上正酝酿着一系列的剧烈变革,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已走到了水深火热、日益胶着对抗的阶段,一点火星便能引来世界巨变。肯叔从几条线着笔写出五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向我们揭露了整个时代变革的脉搏,故事从叙述一名不列颠岛上的未成年矿工经历着他人生中一大考验――来自其他矿工的欺凌抓弄开始,讲到富有的英格兰伯爵为即将到访的乔治五世进行紧张的筹备,接着又说道在沙皇残暴统治下的青年工头向自己的杀父仇人做着生产演示…..看似各自独立、迥然不同的人物命运在历史的浪潮下已相互交织纠葛。书中人经历纷繁复杂的变化,而我们则看到鲜活生动的历史:一战、十月革命、凡尔赛和约……紧凑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目不暇接,这也许就是众人手不释卷的原因吧。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那样,肯叔讲述的这个时代,同样繁荣与腐败共生,热情与冷漠相伴,昔日的权威正统正逐步走向没落,而来自社会底层的新兴力量不断崛起。对于昔日大英帝国、固步自封的权贵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内忧外患来形容英国当时的处境其实是比较贴切,内部固守传统与改革创新持续对立,阶级矛盾和地区分野时常引发社会和政府内部的冲突;在外部,英国正陷入一战的巨大冲击,逐步失去霸主地位。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对于英国、世界、劳苦大众、平民阶级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不破不立,越是走向穷途末路越需要有人在背后助推一把。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他们都积极向上,热情似火,为了个人的命运勇敢地与整个社会的偏见、不公积极抗争。

读一本好书就是感受另一种人生,《巨人的陨落》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十一

《巨人的陨落》按照时间顺序,五条叙述线(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交叉推进。

在一战的历史背景下,讲述虚拟的小人物故事,同时穿插22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传统接地气,却十分惹人喜爱,根本放不下手,再次印证内容为王。

其实在阅读的很多时刻,读者是可以预想到接下来的情节。比如俄国的农民格雷戈里本已经攒好钱买好票,马上可以去美国之时,他的弟弟晚上出去搞事情,你就知道要完蛋,格雷戈里肯定走不成。

杀人的弟弟在码头等着哥哥,你就知道坏了,弟弟也许代替了哥哥去美国。虽然一一应验,却仍无碍兴致勃勃地读下去,就是本书的魅力。

福莱特讲故事本领惊人,多线叙述紧凑而全面,文字不出奇却非常不凡。极其赞同有的人评价他是“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存在感的好作家。”

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堆积如山的资料,绝不可能对一战中各个国家的推进如此地信手拈来。同时,又难得地毫不做作,写出来的东西深入浅出,老少皆宜。我想作者必然是对自己非常严苛的人。

他的小说在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出现任何史实错误。

所以书中关于真实人物的正面侧面细节,我想都会是他本人的真实外现。比如,英王乔治五世的描写。

众所周知,乔治五世痛恨自由主义者。君主通常是保守派,但某些事件激化了这位国王的反感。他是在一场政治危机中登上宝座的。他违背自己的意愿,受自由党的首相h.h.阿斯奎斯的胁迫——此人深受公众舆论的支持——遏制了上议院的权利。

如果把所有的描述都摘录出来,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大概的人物轮廓,而这些都会与史实相符。

这是一位值得仰望的作家。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十二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看这本书。然而我完全被书中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比利和艾瑟尔。

小说开头是讲的13岁的英国男孩比利第一次下矿井被欺负的故事,一般小说写的第一个人物往往就是第一主角,而读者也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感情在第一个人物身上,有带入感,我也是这样。看到跟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小孩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样挣钱补贴家用,而且是那么危险的工作,心就不觉揪起来。当看到第二次出现的16岁的比利沉着冷静的处理了一次矿难,救了一百多名矿工,我顿时有种“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欣慰。之后比利跟随父亲组织工会运动、罢工,但以失败告终;之后参军,亲历一战,在俄国战场用密信泄露“军事信息”被发现,判刑十年;事件被报纸媒体曝光,成了风云人物,减刑为一年,出狱后成功当选为工党议员。

艾瑟尔是比利的姐姐,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做仆人。一次英国国王到访,艾瑟尔抓住机会,安排得体,成功升为管家。之后因为未婚怀孕不得不离开,到了伦敦做缝纫女工,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报社的主管,根据弟弟比利在俄国的信息发表了闻名全国的文章,最后也当选为工党议员。姐弟俩的故事都是逆袭成功的典范啊。

读完书回过头来思索“巨人”指什么这个疑问,发现应该是指“帝国”或者“帝国主义”。《巨人的陨落》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战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奥斯曼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意三国,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些国家的民主、工人运动,妇女地位也有所提升。

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英国和德国的关系。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多年,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嫁到德国皇室,后来成为德国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儿子即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统辖德军与英国开战。要不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姑表兄弟的德国皇帝,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英王乔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国人非议,也无需忍辱负重地更改祖传姓氏。所幸的是,乔治五世还算是个明君。最初,他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感到吃惊和伤心,但他也承认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确实不那么英国式。于是乔治五世决定顺应民意,结果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即1920xx年年中,发表了一个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作为家庭的新姓氏,同时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国式”的头衔。温莎从此作为英国王族的姓氏,沿用至今。

联想到今年轰动一时的英国脱离欧盟事件,欧洲也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这是一本有趣又有益的书,让我这个从不喜欢战争历史、不喜欢政治的人也对这些感兴趣起来。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十三

《巨人的陨落》是一部有三册六十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通过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五个家族的人生起伏,以小见大,展现帝国间的浮沉与重生,十分恢弘壮阔。作为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历史小说,书中不仅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有大时代的波澜壮阔,读完令人回味无穷。

本书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史,主角是西方世界各国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保守贵族阶级、工人阶级、积极争取女权的工人阶级和贵族阶级女性,有德国的贵族阶级、外交官、军人的代表;有俄国的贵族阶级、农奴转化的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代表;有美国的外交官、移民代表,通过政治、军事、爱情、经济工业发展,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各个阶层的突破和坚守、善和恶的交织,用历史学者的客观、理智的笔调,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时代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的历史画卷。

在英国,一战之前,矿工给贵族打工去地下挖煤,却拿到很少的报酬。矿难中遇难的矿工家属也得不到赔偿。英俊潇洒又乱性的贵族菲茨伯爵玩弄自己的女管家,导致女管家怀孕。他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用钱解决了这件事,最后女管家被扫地出门。

在德国,同样英俊的贵族男子爱上了英国贵族女子茉黛。由于战争即将爆发,不得不秘密娶了茉黛而无法声张,因为担心娶了敌国女子会有叛国罪。

在俄国,失去父母的格雷戈里和列夫兄弟,一个敦厚善良,一个狡诈自私。同样,因为战争,一个参加了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个偷渡到美国娶了大亨的女儿。最后机缘巧合,兄弟俩在战场上见面了。

在美国,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在暗中策划着整个战争走势。他运筹帷幄,使用各种办法去游说选民最终获得连任。当然,美国借钱给这些参与战争的国家,使得他们又发了一笔战争财。

整部书中出现了丘吉尔、威尔逊、斯大林、列宁的名字,让我不知道这个是小说还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一切感觉很真实。对于第一次大战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从历史书上或许能看到一些精炼的记载,而在这部小说中却让我们之前的想象力更加真实而丰满了一些。

乱世出英雄,被英国菲茨伯爵抛弃的女管家最后成了英国自由党的领导人。为英国矿工遇难而打抱不平的矿工比利,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在俄国从小受苦的格雷戈里因为战争加入了布尔什维克,追随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从而成为了一名领导者。

战争也让一部分人地位和荣誉大不如前,英国女伯爵茉黛嫁给了德国贵族后,德国贵族的没落,使得这个从小衣来伸手的女子,不得不去夜总会上班赚钱补贴家用。英国贵族的地位,也因为自由党的兴起而逐渐落魄。

各种故事、各种人物交织在一起,从中可以看到真善美、也可以看到假恶丑,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无奈与对社会的奋力抗争。

这些人物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不同,性格各有特点,唯一的共性就是都有勇敢的品质,都有自己的坚持并为之勇敢奋斗,勇敢去追求信仰,勇敢去追求爱情,勇敢去突破自身的局限,追求更好的自我,正是他们共同推动了时代的发展,造就了今天的世界。(靳娇)。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十四

在欧美出版界,英国作家福莱特这个名字就是畅销的象征!读了《巨人的陨落》part1《天地失色》、part2《巨人之战》、part3《世界重生》,不由得感激万分——这是我多年来阅读的、极为罕见的、西方作家的一部小说巨著!正如《timeout纽约》所题:“福莱特再次创造了一个既熟悉又美妙的世界,以及一种纯粹的阅读乐趣,让你根本放不下这本书。帝国衰落,英雄崛起,真爱无敌,你会忍不住和书里的角色在战火硝烟中同呼吸、共命运,并希望福莱特的下一本大部头赶快砸过来。”小说线索多而不复杂,人物多而不累赘,虚构的人物、事件与真实的人物、事件并存,既有个人的爱情故事、成长经历、争取权利、参战等,又有几个代表性家族的兴衰,还详尽地描写了俄国十月革命过程,战后欧洲衰落、美国趁机崛起,旧贵族的衰落、男女平等观念树立等重大历史的演变。整个小说写得波澜壮阔,震撼读者。

福莱特用记载历史的经典手法——“编年体”的手法来写《巨人的陨落》,即小说的每个章节均以时间为标题,如“第一章1911年6月22日”,这种精确到月,甚至精确到日的写作方式,需要作者具有极大的写作耐心和非凡的执着。因为,写到月份,甚至日子,第一个要核实的就是当时的天气,当时的居民生活状态,当时的社会状态,来不得半点虚假!

福莱特公开宣称:他的小说出版之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决不允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能够达到这种忠于史实境界的小说,你认为还只是小说吗?读毕《巨人的陨落》,我深切感觉到这不是小说,是历史的演义,是把历史故事用小说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历史再现!可以说《巨人的陨落》是20世纪之初欧洲社会的百科全书!

《巨人的陨落》这本巨著,既描绘了一战时期欧洲相关国家、全体民众(包括上层人群、下层人群等三教九流)对待战争的态度、思想和行动;又以实战的笔法描绘了战场交战双方的攻防态势、作战情形、士兵和军官等形形色色的情感状态;还以细腻又流畅的章节真实再现了20世纪初欧美国家各个阶层民众的生活、爱情和人生观;同时,其写作水平达到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叙述水平,既生动又忠实地记录了欧美几个国家的社会、国家政权等重大历史的变迁过程,又细腻地记叙了上层人群和下层人群的爱情经历和生离死别的种种人生际遇……福莱特无论写大场面,还是小细节,都能轻巧而又幽默地驾驭纷繁复杂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毫不费力。比如,自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后,西欧大多国家都爆发了工人运动,part1《天地失色》就以英国国王慰问遭遇矿难的矿工家属作为开篇第一个宏大的场面,作者对这个大场面的描写线条清晰而不累赘、叙事清楚而不混乱。最令我感到美妙和快乐的是该书给我带来了“一种纯粹的阅读乐趣,让你根本放不下这本书。”

小说虚构了许多栩栩如生人物,比如有英国的菲兹伯爵和茉黛兄妹、艾瑟尔和比利姐弟,有美国白宫的青年幕僚格斯和独眼无政府主义记者罗莎,有来自德国又深爱茉黛的沃尔特和他的同性恋兄弟罗伯特,还有俄国的格雷戈里和列夫兄弟。他们的故事既有不同国家和不同阶层的青年人面对爱情,面对参战的激情和热血,也有贵族人物面对自身权威被挑战,旧有观念无奈地逝去和悲伤,还有那些寻找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过程中的逐渐觉醒和理想信念的坚定者。

几乎书中描写的所有人物,我都喜欢:比如煤矿工人代理人戴同盟的儿子比利,跟中国解放前的儿童没什么区别,比利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下到矿井谋生,小说从比利的生理、心理和对圣经的信念等主要方面进行描述,尤其是比利第一次下矿井时被工头陷害遇险的种种情形,以及比利坚强的信念和早熟的思想,屡遇险境都让他化险为夷……这种生动的描写,让我觉得比利的儿童生活就是旧中国儿童的生活,可是,坚强的比利自己却不觉得艰辛!我在同情比利等下层人物的同时,却又感到阅读之后那种精神上的、不可名状的愉悦!再比如:戴同盟的女儿、比利的姐姐艾瑟尔,被选中作为英国伯爵菲茨的女管家之后,艾瑟尔辛勤工作,也学会了不少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最后被菲茨引诱怀孕……直到艾瑟尔决定离开菲茨,离开娘家,独自去伦敦谋生,而且决定把菲茨的私生子生下来,对外宣称私生子的父亲被国家征兵参加一战之后就杳无音讯……还例如,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工作,女性参政意识愈发强烈,艾瑟尔与菲茨的妹妹茉黛虽然身处不同阶级,却始终在为女性争取选举权等等,这些凡人的经历尽管心酸而又悲惨,但我读了之后,除了心生怜悯,却有阅读后的那种油然而生的阅读愉悦感!我认为这与福莱特的写作手法关系很大,他能够把悲惨的经历,用一种平凡人都必须经历的方式和笔触写出来,让我觉得平凡的人,不经历艰难挫折,就很难获得成功,而所谓的种种人生磨难,也许就是上帝对你成功之前的各种磨砺和考验吧?!这也属于人生难得的、却又必须经历的一种特别的挫折教育吧。

还有,对菲茨的妹妹茉黛与德国外交官沃尔特跨国爱情经历的描写:茉黛与沃尔特偷偷地领取结婚证,又偷偷地结婚,婚后又由于一战而让这对情侣分离达两年之久,而茉黛与沃尔特那种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茉黛、沃尔特各自经历非常人的欲望考验,等等描述,都让人牵肠挂肚,既唏嘘不已,又皆大欢喜,最终让读者看见爱情的结果。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书对爱情、情欲的描写,让读者恍如身临其境,情不自禁。

令我兴奋的另一个阅读点是:书中有对列宁流浪外国如何回到俄罗斯,以及如何组织工人阶级进行革命的比较忠于史实的记叙!还有,小说对威尔逊与其幕僚格斯的几个场合的描写,尤其是关于美国是否参与一战的讨论,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演绎,也让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在此,我不再揭秘了,如果你读了本书,你一定对列宁的革命经历有个全新的了解哦,也对美国在一战时的角色有个全新的认识,呵呵!

从国家的角度,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和战败国的德国等欧洲几个主要国家,都在国力上陨落了,而与此相反,该书详细而有见地地描写美国循序渐进地成为国际局势的主导者,最终成为崛起的巨人的主要过程。

小说三个部分的小标题精准地总结了《巨人的陨落》,从天地失色,到巨人之战,再到世界重生。新的世界属于顺应潮流的弄潮儿,属于不屈不挠斗争的无产阶级阶级,属于不甘屈辱的新女性,属于热爱和平、自由、平等、友爱的人民。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十五

阅读外国文学比较辛苦,首先,一连串的名字就让人记得头痛;再之,片段性阅读,不连贯,也是原因之一。有时等闲下来阅读时,又觉得物是人非,脑子断篇了,人物和故事情节脱节了续不上。况且人物繁多,盘根错节,国家又多,对于我这个中国历史马马虎虎,外国历史一塌糊涂的人,更是叫苦不迭。终于啃完了《巨人的陨落》。真不愧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历史小说,在我感慨的同时,我不想做一个布道者,把故事一一讲述开来。我只想跟大家分享书中的三个小故事,也许只是这部书的冰山一角,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比利的小男孩,一个身材单薄,体型纤细的小男孩,由于家庭贫困,他希望在自己十三岁这年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矿工,并拿定主意不要让自己丢脸。可负责比利首次下井指导的普莱斯,却由于此前种种过节,刻意拿走了比利在井下唯一的照明工具。从清晨下井到黄昏将至,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身处地下近千米彻底的黑暗,方圆百里空无一人,在死一般寂静压迫下要完成严重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比利唯能想到的是下井前妈妈的话,“孩子,耶稣永远伴随着你,哪怕在井下也一样”。比利试图想象着,耶稣就站在道车的另一头,看着他,那张长满胡须的脸上带着深沉的悲悯。就这样,比利熬过了近10个小时。比利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依靠的并不是强大的外在,而是一种坚定的信仰,一种坚信弱小者终会被上帝拯救的精神力量。我为小比利叫好,“好样的!”他的人生充满传奇,英雄终会崛起!

第二个故事书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就是英国和德国双方僵持不下,或者说双方都陷入无尽的等待中,在各自的战壕中,士兵无事可做,在铁网附近,两方的士兵竟然交谈,称兄道弟,圣诞节前夜德国士兵向英国士兵高喊“圣诞节快乐”!我感动得哭了,我甚至就这情节跟先生一起讨论分享,他说历史上确实有过这样的桥段。因为战争,无数年轻的战士们被无情的战火燃烧,他们中甚至有那么多未成年人。无数父母失去孩子、无数的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南威尔士的阿伯罗温,那天从伦敦来的邮差把一封封死亡通知单递给留守家园的人们,悲哀从这个小小的村落蔓延至整个英国。悲伤逆流成河!

第三个故事不得不说关于爱情。再伟大的著作,没有爱情做润滑剂,整本书将会素然无味,沃尔特和茉黛,两个在战争疑云笼罩下迸发出的爱情,注定不会被家族同意,深陷爱河的异国贵族青年,为彼此渴慕的才华、品德和理想所深深折服,对两个人的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期许。读后感。可就在一战爆发的前夜,沃尔特和茉黛孤注一掷,秘密结婚,贵族阶级将不再视他们为朋友,他们将不会被任何上流社会团体所接受,沃尔特的外交官职业生涯也将就此结束,那一刻他们把整个世界抛诸脑后。也许你无力反抗,唯有在命运的转盘下被裹挟前行,可不要忘记,以善良的心来把所爱温柔以待,哪怕各自天涯,心系彼此!最后他倆终于幸福地走到一起了,这是我热切希望看到的结局。

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列宁”,还有两个关键人物“艾瑟尔和菲茨”,在故事的结尾,艾瑟尔带着九岁的儿子在上下议院的楼梯上偶遇菲茨和他的儿子,艾瑟尔高高扬起头牵着她的孩子,要知道艾瑟尔的孩子正是这个没落贵族的儿子,艾瑟尔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坚定。真让人激动,让人振奋。

读书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未见波澜,却心生涟漪,或许白云苍狗,世事难料。帝国衰落,英雄崛起,真爱无敌!你会忍不住和书里的角色在战火硝烟中同呼吸、共命运!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十六

多重角度和各个阶级演绎的一战,从开端之前到结束之后,用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构造了几个主要参战国的全貌。气势磅礴却又不失细节,严肃但同时浪漫。在作者笔下,一战这个巨大但不常为人所道的疤痕被揭开。作者对于整个一战时期各国的现状,矛盾,人民的描写丝丝入扣,许多主人公和真实历史人物的交集也不停向读者宣告,这不单单是部小说。同时作者对于一战中的反省也借由书中各位年轻激进的主人公表述出来。稍稍提一些不足,书进入后半的时候感觉许多刻画远不如前半部分那么深刻,情结推进也就是主角们简单的交谈,争辩和历史的自然推进,感觉欠缺了些什么。还有就是人物略显脸谱化,不过这或许对于畅销书来说不能算缺点吧。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十七

作为一部严谨的历史小说,作者不仅展现了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及教育背景下几位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时也借几位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于权力、战争、平等、自由种种的观点与体悟。

在书中,作者塑造了两位敢爱敢恨、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茉黛和艾瑟尔,其中的几个片段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第一处是茉黛为“品行不端”的士兵妻子争取补贴的剧情,人物认为“品行不端”的妇女无权领取补贴,因为她们在道德上存在污点。在这里,作者向读者表达了自己对于权利与公平问题秉持的立场:我们享有某项权利的评判依据在于是否符合该项权利的条件,而非道德等其他因素。并在文中借茉黛女勋爵之口作出了漂亮的回击,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也是最容易在考虑时混为一谈的,是在是否有权领取补贴这件事上,道德是否为享有权利的判断条件。显然,在这件事上,妇女是否享有补贴的条件是丈夫为国打仗,而非品行端正,所以道德评判在这里并不是权利判断的依据,也就是存在偷换概念的情况;其次,就算我们考虑道德因素,是否在其他权利问题上存在同样的道德评判,抑或只是由于性别、阶级等歧视带来的不公平限制;再有,在进行道德评判时,评判依据是否经过了严谨的调查,证明情况属实;此外,作出道德评判的人是否也符合自己提出的道德标准;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否道德评判的标准与结果之间存在不道德的问题,即因为品行不端,所以饥饿、贫穷就是应该的,这难道就是道德的么?更何况,此举甚至会牵连无辜的人,在书中,则指的是那些妇女的孩子。

这段茉黛反驳评判者的剧情我看的是十分解气,同时也不免推己及人,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如书中人物一般,存在在某些涉及权利的问题上却用道德等其他评判标准进行衡量的情况,于是,突然就觉得这段剧情很有教育意义。

此外,这段对话也十分有借鉴意义,我想假如自己在生活中遭受到不公或是遭遇到诡辩时,兴许还可以拿出来从这几个角度反驳回去。

第二处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情节是茉黛与艾瑟尔在是否支持妇女投票权法案通过的问题上出现分歧的剧情,作者在这里用两者的不同态度阐释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差别。

在这段剧情中,茉黛认为该项法案让那些想要争取平权的女性被排除在了投票权外,她愤怒的控诉其为一场圈套,而艾瑟尔,虽然与茉黛抱持相同的看法,却在法案通过与否问题上持不同的意见,她清除知道这项法案的弊端,却依旧选择了赞成。

在此引用一段书中艾瑟尔对茉黛说的话,能够很好的解释了两者观点相悖的原因:“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抗议妇女没有投票权。那才是障碍。一旦被打破,人们就会明白未来的让步仅仅是技术性的问题。降低投票年龄和放松其他限制这种事情相对容易达到。你应该看到这一点。”,在这段话中,作者道出了理想派与现实派之间的区别,也阐述了事物发展的含义,而对于谁的选择更好,历史已经做出了评判。

我对于这场分歧的理解,首先是一个关乎质与量关系的问题。有些时候,大部分时候,质是有无的问题,而量是多少的问题;质变总是瞬时完成的,表现为时间上的一个点,而量变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是时间的一条线段。在这里,茉黛要求的是有女性平权意识的女性拥有投票权——即质与量齐备,但现有法案无法满足她的要求,所以她要反对;而艾瑟尔则意识到,质比量更为重要,如果此时否决了该项权利,那么女性连质也无法取得,那将是可怕的损失,因此她支持该法案。

所以,这段对话也在提醒我,当事物无法达到预想状态,抑或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时,不要过分陷入“量”的多寡好坏,多考虑原则性问题,考虑是与否的问题吧,因为往往“质”的问题才最为重要。

其次,这场分歧也是一个关乎理想和现实的问题。在生活中,不论是生活、工作、家庭、婚姻或者恋爱,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不完美,虽然这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而在现实面前,我们又必须承认人力是有穷尽的;在重重的桎梏面前,我们有时能做的,只有承认它、接受它、坚持住,在理想中认清现实,而后在现有条件下权衡利弊、进行取舍,寻求解决途径,实现利益最大化,在现实中追寻理想,最后,则是等待——等待在时间浇灌下,事物会结出怎样的硕果。

这就引出了作者另一个隐含的概念——发展,亦是我日常看待问题时极易忽略的因素。有时,我总是倾向以事物现有的状态作为判断好坏的标准,在作出结论时却忽略了其所蕴含的发展的潜力。就好比最初接触一项新事物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却忘了事物的磨合需要时间,事物也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前进的。

之后是她在西班牙诞生,成了“西二代”。其实在异国他乡定居的人中,有很多人的祖先,都是带着少许的钱财登上了一块全然陌生的土地,之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懈打拼,才在新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最后一处剧情发生在小说结尾,菲茨和艾瑟尔带着各自的孩子在楼梯上相遇的场景,在我看来充满了象征意义。

事实上,作者在书中对两人的描写也充分体现了旧制度与新秩序、保守与革新的冲突。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总是处于不停的发展进步中的,也许某些方面在某个时段可能会稍有后退,但大方向是不变的。这个发展趋势也并不是个人意志所能抗衡与撼动的。在翻天覆地的变革和动荡面前,许多原本奉为圭臬的传统和真理被时代推离了历史舞台,我们在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理念在当时甚至是离经叛道的,就如书中贵族的特权、女性的权益以及黑人的地位。

纵观全书,菲茨伯爵就是守旧派的代表人物,随着剧情发展,这位固执的贵族“美德”践行者、自以为公正的顽固派,已经开始被时代的洪流冲的七扭八歪;而艾瑟尔却是与此相反的革新派,这位出身平凡的女孩总是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事物、看待问题,所以她被时代的浪潮托举起来,从一名女仆一步步走来,最终成为了一名议员。

这似乎也是在告诫我:要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意识和心态,理性的思考和批判事物,去拥抱、接受、尝试新的事物、理解新的概念,而不是如菲茨伯爵那样,用固执的蔑视抵制,用视而不见抗拒,用毫无道理的直觉拒绝,用传统惯例作为借口,拒不承认,最后终将被时代淘汰。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十八

套书没有晦涩的语言,没有作家置身事外以上帝视角进行过来人的深度思想点评,读下来,更像是在看一部连续剧,十分有画面感,当然,也让人觉得不那么深刻,不过也正是因为它的通俗易懂让人能轻松读下去,成为我这个战争史小白了解一战的切入口。(过后我拓展阅读了《一战秘史》,也是行云流水,细节丰富,但复杂的人名,琐碎详细的描写,让我在战争开始没多久,就快要放弃了,不过可能也是因为在电脑手机电子屏幕上阅读的缘故)。

第一卷: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是由少数人决定的,为了财富,为了政治,为了利益。一如南渡北归前几章日军发动战争之前,一战爆发之前欧洲各国乌云密布,政客、外交人员频繁的往来,交流信息,瞬息万变,百姓黎民的生死不过在一瞬之间。在少数的好战分子,虚幻的战争自信心的影响下,导致了各方对彼此的错误估计,或许有的人并没有想引起这么大范围的世界战争,但最后机缘巧合,各种矛盾、摩擦积聚在一起,最终遇火则燃。

第二卷:那个时代,女权主义者——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个词应该算纯粹的褒义词——还需要为男女平等奔走呼号,同样的一份工,女工的工资可能只有男性的一半,这在现在是不可能的,现在的人们也在为女性的权利做各种各样的争取,但已经不是同等意义同样层次了。回头再看,原来不可能的东西在现在都变成习以为常,感恩。

圣诞休战那一幕看起来那么戏剧,是真的吗?

现代化科技强国,俄国就像是一只臃肿老朽,冠冕堂皇的巨兽,人民酗酒淫乱(革命爆发的那天,男女当街亲热)、警察胡乱执法、上层阶级都是凶恶无情、就连临时政府也是平庸无能,而视布尔什维克则是哄睡猛兽,生怕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带个坏头,激起罢工热潮,不过也确实影响颇大,德国的社会民主化,英国工党占据议会的重要地位。

巨人起初看起来似乎是俄国的沙皇垮台德国的战败再看更是旧的社会秩序是传统的贵族统治男权社会的种种守旧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民主社会主义布尔什维克代表的工人无产阶级女权思想的崛起。最后伯爵和艾瑟尔议会台阶上相遇带着各自的孩子其中也有他俩共同的孩子伯爵向下艾瑟尔向上一番眼神的对视几句简单的招呼后伯爵郁郁的让开一旁可以想象艾瑟尔下巴上扬脸上神采飞扬眼睛里熠熠生辉大家心里都明白一个时代大势已去。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十九

最近在读英国作家kenfollett(肯福莱特)的小说《巨人的陨落》,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一个电台节目上面,听到主播介绍这本,深深地被其中的爱情故事所吸引。

当然这本小说也并不仅仅只有爱情故事感人,能够在书中感受旧世界的破碎与新世界的诞生。

主人公的爱情可歌可泣,副线的剧情也同样非常精彩,总之这是一本值得读的小说,里面很多的道理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二十

就像故事一开始,沃尔特,你还那么年轻,意气风发,和一群趣味相投的同龄人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指点江山,你信誓旦旦地说不会发生战争,你深信不疑。你看见黛茉,她热情地回应你,你想她是这世上最棒的女孩,你们在午后散步,她不顾礼仪偷偷吻你,真是雨后蔷薇一般柔软美丽的吻,你想。

可是,人类有时候真是极度可怕的生物,他们那么轻易就发动了战争。

不支持战争的你在开战后选择效忠自己的国家,但那意味着你要和黛茉分离。你们偷偷结了婚,然后回国,去到任何一个需要你的地方,情报机构、外交部、甚至前线,英勇作战,战场不需要去思考战争的意义——尽管这场战争是如此愚蠢可笑没有意义——当权者只在乎胜利,不在乎战场上每天死去的生命。不幸中的万幸,你活下来了,靠你的勇气和智慧,你终于可以和黛茉团聚了。

战争持续了四年,期间你们只偷偷见过一面。如你所想,黛茉确实是世界上最棒的女孩,不管世事怎么变,她对你矢志不渝。在阿姆斯特丹,她冒着生命危险,只为见你一面。还记得吗?在巴黎,一收到你的信息,她就马不停蹄连夜赶来,清晨公园树下那个身影我想你永远也忘不了。沃尔特,她说,你到哪里我就跟随去哪里。

还好还有黛茉,她还在你身边,她抛弃自己英国贵族的身份跟你回到德国,你们开始了甜蜜又贫穷的生活。可是为什么上天要给你这么多坎坷呢?纳粹来了。

我想你是个战士,沃尔特,就像一战里那样,你一个人去敌军营侦察敌情,你冒着枪林弹雨也没有退缩过;我想你是个战士,就像黛茉了解你那样,经历再多坎坷也会鼓励人们继续战斗……沃尔特,亲爱的沃尔特,我没想到结局会是这样......被盖世太保虐打后,挣扎着回到家,死在爱人的身边……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沃尔特,希望如你信仰的那样,你死后可以上天堂。

沃尔特,如果真的有天堂,我想就跟1914年春天的泰伯温一样,战争还没有开始,爱情也还在萌芽中,你还是翩翩少年模样。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