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国富论读书笔记(汇总9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5:35:28
国富论读书笔记(汇总9篇)
时间:2023-11-27 15:35:28     小编:雨中梧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国富论读书笔记篇一

在20xx年东南大学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借阅量经济学类著作的排名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稳稳排在第一,而充斥了这个排行榜的书几乎清一色的全是各个学科的辅导书,在这个应试教育横行的年代,亚当斯密大人在300多年前为市场经济留下的财富直到今天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亚当99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99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亚当·斯密于1759年和1776年分别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两部闻名于世的著作。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详细阐述了人的行为的优缺点、责任心、同情心、高尚道德,建立了以人的利他心为出发点的道德价值体系;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构建了一个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的经济学价值体系。后来,德国的斯卡尔钦茨基在《斯密的道德哲学及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一文中指出了“斯密难题”,即《道德情操论》中的利他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的利己很难在商品经济领域中实现统一。这样,关于“斯密难题”的争论至今众说纷纭,观点不尽相同。

虽然这本书被说成是经济学的著作,但经济永远是和政治密不可分的。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时刻,作者提出的方法如果能够得以实现,也许今日世界的版图会大不相同,而英国政府恰恰选择了目光短浅的作法,致使美国独立。亚当斯密认为:英国作为一个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把国都局限于英格兰本土,而应该对帝国版图内一切地区平等看待,哪里交的税多,哪里的议员数量就应该多,最后整个国家的首都都可以迁到交税最多的地区,如果这一理想实现,恐怕现在的美国就会是一个大的英国。

另外,关于殖民地管理,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了西方政府的立场。据亚当所述,东印度公司这样的殖民地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并非象我们所想象那样。实际上,这样的公司是欺上瞒下,一方面骗取政府信任,获得巨额贷款及贸易独占权,另一方面又在印度欺压当地人民,结果是:英国政府一点都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任何好处,而印度人民更是损失惨重。那么,钱财到哪里去了?都被东印度公司的人贪腐化浪费掉了。简单地说,就是整个世界并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利益最大化,并且这样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使世界变得贫穷。所以,战后的反殖民运动有其天然合理性,纵使对英国这样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来说,反殖民运动不但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一件好事。

再有,就是关于中国的表述,当时,正是中国的所谓康乾盛世,确切地说,是乾隆朝最富裕时期,而亚当并没有来过中国,却已能从两国的经济政策当中看到中国的“虚胖”,他说中国总体虽然似乎很富,但是论及单个国民的工作生存条件以及个体收入,已经远远比不上英国,而且这样的政策必定会压抑个体的积极进取精神,而英国的政策是当时最好的政策,每个国民都在政策中看到对未来的希望,所以迟早有一天,中国一定会被英国打败,中国一点都不可怕。果然不出所料,几十年之后,1840年的害人的物品战争,英国就给了中国以教训,直至此后的几十年,是一连串的战败与耻辱。这就是历史的宿命。

国富论读书笔记篇二

物品的预先积累是分工的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没有相应的食品衣物提前被积累,就养不活医生战士。分工越细,需要预先积累的物品就越多,包括各工种需要的设备原材料等。

可将物品积蓄分为3类: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消费品。

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都是资本,资本指可以获得收益的物品。其他不可获得收益的算消费品。流动资本可大致理解为贸易品与货币;固定资本可大致理解为生产性物品,比如生产用的厂房、设备、土地等。注意,同样是食物,在商贩那里算流动资本,在顾客那里算消费品。消费品又可分为非耐用品和耐用品,前者比如食物,衣物,戏剧等,后者比如住房,珠宝,家具等。

通常,固定资本获利离不开流动资本的参入,好比生产离不开原材料,而且流动资本常常会沉淀为固定资本,好比设备也是贸易采购而来。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最终目的和结果,都是消费品的增加。所以,人民的贫富,表面因素是可供消费品的多寡,内在因素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多寡。

斯密将流动资本分为货币,食物,原材料和制成品。他认为这当中,货币的性质有些类似于固定资本。第一是,铸造货币(当时主要是贵金属货币)及货币磨损都需要费用,好比维持设备运转需要费用一样。第二是,货币的作用是帮助流通,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财富,一国的流通货币总价值常常远小于该国的财富,因为货币可以周转。第三是,维持货币系统的费用若能节省,而又不影响系统运作,那这些费用就实质增加了财富,好比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节省设备维持费用可增加利润一样。

正是从上面这些推理,斯密认为采用维持费用较低的纸币好过维持费用高昂的贵金属货币。当时的英国,尚没有中央银行和法定纸币,流动的纸币可近似看做是各家私人银行发行的票据。

一家私人银行,如果承诺随时兑换其票据并按承诺实施,则人们出于其具有的商业信用,会愿意流通其票据。银行通常不会真的储存票据等额的金银货币(通常储备不会超过五分之一,中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3%),因为总有大部分票据处于流通状态。那节省下来的金银货币维持费用便可用来进行其他生产性活动。

如果银行滥发纸钞,会造成两个后果:第一是超过市面流通所需的部分,因在国内市场已无获利机会,持有人会自动兑换成金银流向国外获利,这会造成该银行的金银储备流失,多发的纸钞又回到了银行,还损失了金银的维持费用,得不偿失;第二是,如果市场发现某银行的纸钞超过了其能随时偿付的程度,其价值就会打折扣,或者转而采用其他信用更好的银行纸钞,也是得不偿失。

银行只要保证自己的纸钞,不超过没有银行的情况下,人们随时保留在手头上用于流通的金银货币的总数,就不会影响经济运行,社会节省了金银维持费用,商人可通过合理信贷将这笔本来闲置的金银币用于生产。银行通过采用对各商家进行信用评估等手段,保证其贷款(贷的款就是银行发行的票据)质量。某些激进的企业会钻银行的空子,斯密举了“对开汇票”的例子,两家公司通过相互开汇票,去银行贴现获取资金,再开新的汇票还旧账,将这些套取的纸钞用于投机,这明显不属于发行纸钞的本意,而且投机获利超过资金成本的机会非常之少,风险极大,如果不加以监管,会造成银行的破产。

对于纸钞取代金银货币,斯密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金银货币好比公路,有助于商品流通,但会占用农田和工厂的土地,纸币好比空中的公路,也有助于流通,但不会占用土地,但由于在空中,更不稳定,需要更高明的管理技术。

由于商品的价格由工资、利润、地租组成,故一国的年产出必然以这三种形式分配给国民。这里的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指已扣除了投入成本的净所得。很显然,机器要继续运转,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原材料,维修费用和劳力,这部分不算净所得。每年的产出中总有一部分需要继续投入到这种必须的消耗中,这种消耗最终会流入“生产性劳动”中(有点类似成本的概念)。扣除了这部分的工资,利润和地租就可以自由选择,是进行扩大生产进入“生产性劳动”(这里的概念与上一个略有不同,上一个类似成本,这个类似再投资),还是进入纯消耗品的“非生产性劳动”,比如买衣物,看戏。

富国的产出中进入“生产性劳动”的资本比例较高(类似于生产所需投入的成本较高),而穷国的生产更多是靠天吃饭,投入很少。尽管富国的“生产性劳动”资本投入比例高,但因为富国产出的绝对值较大,其净所得的比例虽然小于穷国(好比穷国的地主,靠天吃饭,需要的再投入少,赚的大部分都是净所得),但其绝对值大大超过穷国。

斯密认为,产出中投入“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过多,不利于该国人民维持勤劳的品格,助长了懒散,也不利于国家财富的积累。一是因为“非生产性劳动”的可积累性差,比如戏剧在表演的那一刻,价值就消散了,而机器可以再生产,创造更多价值。二是“非生产性劳动”过度依赖大资本家或达官贵人的施舍。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很少有一国的国民集体挥霍无度,个别人的挥霍或错误投资不会造成整体性的财富减少,倒是政府等公职人员的“非生产性劳动”,如果管理不得当,会损失一国财富,比如轻易发动战争,国内发生革命等。同样是“非生产性劳动”,耐久性的消费又优于瞬时的消费,比如房产,珠宝,家具等好过衣物,食物和戏剧。

还有一部分资本间接用于“生产性劳动”,那就是借出收息(很少有人借钱纯粹为了消费)。对这部分资本,只要规定一个合适法定最高利率即可,这个利率要略高于市场正常的借贷利率。定的过低,非但不会阻止人们借钱,还会增加借贷成本,因为增加了违法被查的风险溢价。定的过高,助长了某些激进企业家进行高风险借贷。

资本的各种用途。

资本指可获益的物品,资本的投入有四个方向:投入到初级品的生产(类似于农业畜牧业的第一产业);投入到制造加工品生产中(第二产业);投入到货物贸易中;投入到货物零售中。前两种是后两种存在的基础。

零售商除了为批发商提供了利润外,只驱动了自己这个唯一的生产性劳动者。批发商除了为第一第二产业制造商提供利润外,还驱动了运输业和自己这两类生产性劳动者。制造业除了为第一产业提供利润外,还驱动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其获得工资。斯密认为,资本投入农业,驱动的生产性劳动最多,因为需要的劳力多,而且回报多,比如扣除成本的地租可达产出的四分之一以上,制造业很少有这样的回报率。

就资本的流通范围来说,农业和零售业通常是本地化的,流通范围较窄。制造业的工厂和劳工大多也是本地化,但原材料和产品不一定如此。当一国的资本不足以同时投向上述4个方向时,斯密以北美殖民地为例,认为投向农业,对本国的劳动性生产贡献最大,其次是制造业。

就货物贸易来说,同样的资本,由于周转速度的差异,国内贸易驱动的生产性劳动,高过外国消费品贸易,又高过纯粹的海外贸易。比如国内贸易,一年资金可周转四次,海外贸易只能三年周转一次,有一半的周转在海外完成,那相同的资本,驱动的劳动相差二十四倍。

但即使如此,斯密并不主张政策倾向某种贸易,因为海外贸易的存在,表明国内某产物超过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如果不进行海外贸易,这部分劳动将消逝。即使完全贩运国外货物,贩运本身也是一种劳动。一国出现大量海外贸易,有时也侧面反映该国国内的产出极为丰富。

虽然农业能驱动更多的劳力,回报率也更高,但当时欧洲的事实是,很多人靠制造业或货物贸易发了财,却很少有人靠农业发财。斯密将在第三和第四卷中解答原因。

国富论读书笔记篇三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起源,是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必读之书,正因为此,利用闲瑕时间,我带着虔诚的心态认真拜读了这篇历史巨著,从而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了解。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现就第一篇笔录如下: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工源自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

所谓商品,就是用于交换并可满足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二者同时产生,相互促进。

结论:如果没有成千上万人的相互帮助与合作,即便是文明社会里普通人,他也无法得到满足其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必需品。

分工起因于人性中物品交换的倾向。作者接着给出的解释是人的本性——自私,是分工才使得这种自私的差异有了其用武之地,用不同的产出差异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差异,其中靠的是分工这种劳动差异来实现的。

接着亚当·斯密又告诉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身份低微而悲伤,因为“分工使得才能的差异比天赋的差异更加重要。”一个哲学家也许能讲出很多的道理来,但面对一大堆砖头时,他显然不比一个专业帮运工能拿到更多的记件工资,所以天生有才必有用。最后我记住的是:人们才能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从我们自身来讲,是分科才让我有了不同的知识与技能。

社会分工的程度受市场对商品需求的限制,受市场交换能力大小的'影响,而一国内陆市场的范围通常又受限于邻近地区的富裕程度和人口数量。由于水路运输较陆路开拓的市场更为广阔,因而早期分工的变革都始于可通航的海河流域,之后才向内陆延伸。

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反之,金钢钻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在物物交换已经停止,货币已成为商业上一般媒介的时候,商品就多与货币交换。[然而]象一切其他商品一样,金银的价值时有变动,。本身数量会不断变动的尺度,决不是测定他物数量的正确尺度;同样,自身价值会不断变动的商品,也决不是计量他种商品价值的准确尺度。但是,劳动却当别论。只有本身价值绝不变动的劳动,才是随时随地可用以估量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和真实标准。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

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种,例如来自大海的鱼,就不需要给哪个地主交纳地租,但无论哪种商品,却必须要拥有这三部分中的至少一种。而且也要看到利息也是理论中的一种,只属于派生收入,而不算单独的一个部分。

在每一个社会及其邻近地区,各种用途的劳动的工资以及各种用途的资本的利润,都有一种普通率或平均率。这些普通率或平均率,可称为那地方那时候通行的工资自然率、利润自然率或地祖自然率。一种商品价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的价格出售的。这样,自然价格可只说是中心价格。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中心价格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这中心价格以下。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

劳动工资必须随国家整体财富的增加而增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也是国家财富的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都大为增加,劳动者的工资亦随之提高。丰厚的劳动报酬是国民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和自然反应。极度贫困是社会发展停滞的表现,如果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则是社会急速衰退的征兆。

社会财富的增减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利润。某一行业内,增加投资,劳动工资则相对提高,但资本利润降低;反之,劳动工资降低,而资本利润却相对上涨。资本利润可以通过货币利息来体现,利息率与利润率成正比,与劳动工资成反比。

职业性质产生的不均等。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从而导致其工资报酬的不均等,同时也影响不同用途的资本利润。资本用途本身应补偿某些职业性质造成的微薄利润,从而抵消其他职业的优厚获利。与各种劳动的货币工资相比,资本的普通利润率都接近同一水平。

欧洲政策引起的不均等。由于欧洲政策限制事物的自由发展,从而导致工资与利润的不均等。这比由于职业性质差异导致的不均等更为严重,其主要表现在限制职业竞争者的数额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些措施使得资本用途差异的所有利害呈现非自然的不均等现象。

劳动生产力的改良都趋向于直接降低制造品的真实价格,间接提高土地的实际地租。制。

造品真实价格的降低必然提高原生产物的真实价格。随着土地改良的推进,地主投入在土地上的改良费用通过种植粮食类生产物获得补偿。在土地改良之前,土地的生产物是地租的唯一来源,其价值仅等于它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改良之后,虽然某些生产物可以为地主提供地租,但人们对这些生产物的需求并不稳定,这些生产物能否提供地租要受诸多条件的制约。改善交通是一切改善措施中最有实效的。在土地改良的不同阶段,能稳定或不稳定地为地主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之间,其价值比率通常出现不同程序的波动。与前者相比,而后者的价值呈持续增长趋势。尤其是欧洲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之后,二者价值比率的波动更为剧烈。土地的原生产物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无法靠劳动实现增加,但其真实价格可随财富的增加而增长;第二种能根据需要有所增加,但其真实价格上升有限;第三种虽能通过劳动实现增加,但效果有限,其真实价格随增加这类产物所取得的实效而定。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它不愧为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

国富论读书笔记篇四

在《国富论》第四篇里,斯密对于如何能使人民富裕起来以及长期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主张即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评论。确切地说,主要是揭露这两种学说如何阻碍国家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对前者,斯密坚决反对并给以无情的批判,对后者斯密有褒有贬。

在第一章里,斯密阐述了商业或重商体系的原理。在普通语言中,财富和货币被看作是同义语。任何一个国家都把积累金银视作是通向富裕的捷径,因此所有欧洲国家都试图积累金银,起初是通过禁止出口的方式。后来,商人便发现这种禁止极其不便,他们的理由是出口金银并不总是减少国家金银数量,而且这种禁止并不能完全阻碍金银的出口,因为存在走私;同时他们提出只能通过对贸易差额(顺差)的适当关注才能阻止这种出口。商人的议论取得了成功,“财富由对外贸易取得”变成了公认的信条。两个原则一经确立——财富由金银构成,出口价值大于进口价值时才能进口,政治经济学的伟大目标必然变成了尽可能减少供国内消费的外国商品的进口,尽可能增加国内工业品的出口。因此,促使国家富裕的两大引擎在过去就是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

斯密紧接着在第二章到第六章中分别对过去认为是促使国家富裕的两大引擎——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利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批判。

限制进口措施的有两类:一是限制进口国内能够生产的供国内消费的外国货物,不论这些货物来自何国,一律禁止;二是限制进口与本国有贸易逆差国家的所有货物。

通过高关税或者绝对禁止以限制国内能够生产的外国货物的进口,这样就多少保证了国内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业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毫无疑问,这种垄断会鼓励特定的产业,引导社会劳动和资金流向享有这种垄断的产业。然而,这种引导并不都是有利的,它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促使人们利用资本在国内生产能够从国外廉价购得的货物,显然这很愚蠢;极少时候这种引导也是有利的:当某种劳动是国防所必须时,以及对本国同类制造品课税时,这时对外国商品施加某些负担一般来说将是有利的。

至于限制进口的第二个措施,即使按照商业体系的原则,这些限制也是不合理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以英国限制法国进口的现状为例。首先,即使在法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是自由的,贸易差额将有利于法国,也绝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这个贸易将不利于英国,或者说英国的全部贸易总差额将因此更加不利于英国。其次,英国从法国进口的货物可以一部分再向其他国家出口,在那里由于可以卖得一个更好的价钱,也许可以带回一个与全部进口的法国货物的原始成本完全相等的回报。最后,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能够判断任何两国间的贸易差额究竟是在哪一边,或者说其中的哪一国出口达到了最大的价值。根据其他原则,这种特殊限制便更为不合理了。因为贸易差额论本身就是最为荒诞的东西。

对于出口的鼓励,有时是靠退税,有时是靠奖励金,有时靠与外国签订的有利商业条约,有时是靠在遥远的国家建立殖民地。

斯密认为在所有鼓励出口的措施中,“退税”是最为合理的一个做法了,因为其可以保持社会劳动的自然分工和分配。不过,退税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有利的,退税只在下列情况下是有益的,那就是给予退税的出口货物是真正地向某一外国出口,而不是暗中又进入我国。

在英国,常常有人要求对出口给予奖励金,而且有时对国内产业的某些部门也给予奖励金。因为不能强迫外国人购买本国产品,于是提议付钱给外国人,让他们购买。重商主义正是建议以这种方法来使整个国家富裕,通过贸易平衡的方法把钱放进所有人的口袋里。然而,大家普遍承认奖励金应该只给予那些没有奖励金就不能经营的贸易部门。如果不靠奖励金维持商业,那么商人就会很快改变自身资本劳动用途转向其他领域。在谷物贸易中,斯密说强制的输出必然导致国内市场谷物的减少,提高国内价格,而且人们又必须为奖励金纳税,最终造成人们的负担。谷物价格支配了一切原材料的'价格,也就支配了一切制造原粮的价格和劳动的价格,所以谷物价格的升降会带来原料、劳动力价格的升降。谷物在国内价格提高,不利于生产发展,最终造成国民财富的减少。

商业条约对于受惠国必定是有利的,但对施惠国不利。斯密以英国和葡萄牙两国之间签订的商业条约为例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斯密在这一章还提到了铸币。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构成国家财富,鼓励货币生产是富国的手段;但实际上,并不能无节制地铸币。

在殖民地这一章,斯密分成了三部分对其进行阐述,分别是建立殖民地的动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美洲的发现以及好望角到东印度的通路的发现给欧洲带来的利益。殖民活动的目的是欧洲大陆对财富的追求,是宗教扩张的追求,也是扩大市场的需求。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大规模的殖民活动。殖民者为殖民地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使殖民地的开发建设,从而带来殖民地的繁荣。至于欧洲从发现和拓殖美洲得到的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欧洲的一般利益。一般利益包括欧洲居民享受的增加,即出口欧洲的美洲剩余生产品给欧洲居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商品;使其他国家工业得到扩张,因为可以把货物出口到美洲。第二类,欧洲的特殊利益。特殊利益也有两种:各帝国从所属殖民地得到的一般利益;那些从向欧洲的美洲这样具有特殊性质的殖民地那里得到的特殊利益。一般利益包括各领地对保卫帝国所提供的兵力,以及各领地对帝国政府提供的维持的费用。垄断则是唯一的特殊利益,斯密对此表现出了极大地厌恶。

第八章是关于商业体系,即重商主义的结论。在重商主义体系之下,国家采取的政策始终只有一个最终目的,那就是通过贸易顺差使国家富裕。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是体系下的两大引擎,但是对于原材料它采取了一个相反的政策:鼓励进口,限制出口。斯密对该体系所作的结论是:“要确定谁是整个商业体系的设计人并不十分困难。我们可以相信决不是其自身利益全然被忽视了的消费者,而是其利益一直受到了如此小心的关注的生产者。”制造业者的利润一直受到了最特殊的关注;而一直为它作牺牲的,其中虽然有消费者的利益,但更多的还是其他某些种类生产者的利益。无疑重商主义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帮助国家积累财富,但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国交流不断加深,世界范围的分工进步时,其局限性逐渐显露。重商主义强调的国家严格控制经济的做法不符合资本主义急速扩张的要求,违背了自然,国家控制中的种种不合理条例和法规也成为资本主义的绊脚石。

第九章研究的是农业体系,也即重农主义。重农主义把土地生产物作为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财富的唯一或者主要的来源,并且把社会中的人分为三个阶级。第一个是土地所有者阶级,第二个是耕作者、农民和农村劳动者阶级,第三个是工匠、制造业和商人。其中第三个阶级是“完全非生产阶级”,他们不像土地所有者那样提供土地改良获得地租,也不像农业生产者那样生产社会主要产品,而只是“使其自身价值继续存在,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价值”。这一看法是片面的,现实生活中的第三阶级,如今的确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重农主义还是一个没有任何国家采用过的体系,所以不值得去做更为详尽的研究。但是这一理论将土地生产物视作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财富的唯一或主要来源,就这一点来讲,重农主义还是可以借鉴的。

以上就是斯密在《国富论》第四篇中对于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这两种体系的介绍和评论。

国富论读书笔记篇五

在经济危机波及全球的当下,人们不断的在迷茫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经过一次又一次迷失,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人们终于想起了从传统经济大著《国富论》中寻找真相的答案。可见国富论对现代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非同一般,对引导人们走出经济危机大有裨益,这也正是经典的永恒魅力。

《国富论》一书分为;论劳动分工及分配,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的增长方式,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论国家财政这五大部分。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及分配。

在第一章中,亚当斯密不断的从提高劳动生产力高着手,再经过深入研究后他认为劳动分工能使生产力成倍提高,并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这一重要概念,同时,劳动分工也促使劳动生产专业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打破,劳动产品的交换迫在眉睫,而交换需要的媒介——货币也呼之欲出。产品的最终归宿为劳动资本、劳动利润和土地地租三项。

劳动分工是的同样数量的人,但生产的商品大大增加,这要归于三个原因:异地,每个人只从事一种工作,能够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在书中作者亚当斯密都不断强调。第二:节约了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第三:发明了一些机器,大大提高劳动效率,那么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么,那是因为在人类正在族群中是禁止盗窃和抢劫,所以某个人想要获得某种物品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劳动获得,另一种是通过交换获得,在族群内,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于制造弓箭的人发现自己专心制造弓箭比自己打猎更有利,同样的,善于造房的发现比专心造房比种田有力,于是分工产生了,交换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制约,因为市场太小,劳动者无法用他们自己消费不完的剩余劳动产品来随意换得需要的别人的劳动产品。

在后面的内容中,作者又阐明了分工能促成这种作业量提升的原因。依作者所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工人技巧的改良;第二:由于从一种工作到另一种工作,对通常会损失掉的时间的节约;第三:适当机器的利用,可以大大地便利和节省劳动。

其实这部分内容又可归于“分工的意义”之中去。分工的情况下,自然界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规律便会开始发生作用——分工使得生产力提高,且易于掌握操作的技巧,反过来这种经验的积累又是推动再发展的力量。是进一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们虽明白分工之意义,然而真正要使得分工得以充分的实现,却并非易事,因为这需要社会的合意。

分工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不管怎么样,只要采取了分工,在任何一门手艺里,它都会给生产力带来成比例的增长。

一般来说,在工业越发达的国家,分工进行的越位彻底。

其实整个社会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分工组合成的集合体。

分工提高生产力的原因:

每个人专司以致,提高了熟练程度。

节省了从一道工序转换到另外一道工序的时间。

专注导致机器的发明。制造业

分工的结果:

分工使得各个行业的生产力成倍的增长,每个工人除了满足自己需要意外还有大量的产品可以供自由交换,于是一种普遍的富足扩散和弥漫到社会所有的不同阶层。

哪怕一件最简单的衣服,他的生产过程都是由无数的分工形成的。

分工是人类天性中的一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这种倾向就是要求物物交换,相互交易。

这种倾向只有人类才有。

这种天性也许是人类的原始本性,也可能是理性和语言的必然结果。

由于我们相互是通过契约、以物易物和购买的方式来获取大部分我们需要的相互帮助和照料,正是这种意向导致了最初的分工。

比如,因为当每个人都专注于一项工作可以提高生产力,而每个人多余的产量又能通过和别人多余的产量交换来保证得到其他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于是这就鼓励了每个人投身于某一特定的职业,形成分工。

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一个人时时都需要为数众多的其他的人合作与支持。而如果把这种支持寄托于他人的怜悯和仁慈,那就只是徒劳。我们应该通过激起他的私心而博得他的欢心,向他表明满足我们的要求其实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技巧就是,绝不要向他们谈论我们的需要,而是谈论他们的利益。其实这是同一件事。

分工发挥了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使得具有不同天赋的人们可以相互的取长补短,共享资源,这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分工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能交换的市场,所以分工的程度必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即受到市场大小的限制。

当市场很小的时候,没有人会全身心的投入一种产品的生产,因为他不具备把生产剩余的产物去随意交换他所需产物的能力。

而运输是决定市场大小的一个关键性力量,强大的运输能力可以让更广范围内的人更自由的进行交换。运输通过决定市场的大小来决定分工的程度,进而决定生产的能力。

而在古代,水运是最方便的运输方法,所以那些开化的最早的国家都是位于沿海或者沿江。

国富论读书笔记篇六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延续至今。今年寒假,我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确实深受启发,明白了为什么它的出现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节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的物品。而劳动的生产率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

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

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是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

紧接着又论述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他认为分工有以下的好处: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劳动置换的时间减少;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当论及分工产生的原因时,斯密认为劳动或者说职业的差异并不是分工产生的原因,而是分工所带来的结果。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是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亚当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亚当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一直影响到了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

我认为,亚当斯密在书中也表达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在劳动中,要确定两个不同的劳动量的比例,往往很困难。两种不同工作所费去的时间,往往不是决定这比例的唯一因素,它们的不同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也须加以考虑。一个钟头的困难工作,比一个钟头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但是,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的准确尺度不容易找到。诚然,在交换不同劳动的不同生产物时,通常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上述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但在进行这种交换时,不是按任何准确尺度来作调整,而是通过市场上议价来作大体上两不相亏的调整。这虽不很准确,但对日常买卖也就够了。

亚当斯密渊博的知识和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绝对能让任何人折服。它涉及到劳动价值理论、分工理论、货币及价格的解释,以及利润、工资、地租、资本、税收、贸易等等的分析。再看书中提到的行业,从英格兰的制造业、到苏格兰的牧业,到印度的种植业,到北美的金银矿业,还有海上运输业、造船业、农业、建筑业,林林种种。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社会的现象,如政府的法令、贸易的限制、工会、垄断等等。亚当斯密在阐释自己的推断的时候,总会旁征博引,让读者不得不信服。

亚当斯密的推断从实践的观察中来,往往一句话就能点明背后的规律,而又给人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试举一例,“什么东西增加了生产食物的土地的产出力,它就不仅增加了被改良土地的价值,而且也给许多其他土地的生产物创造了新的需求,从而使其他土地的价值也增加了。”这句简短的话一下子就点出了市场的多个规律。

所以,《国富论》真的是一部巨作,我感觉阅读它的每一句话都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整个寒假我就主要阅读了前两章。在开学之后,我会继续把它看完,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阅读上的极大的享受,更是对我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生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国富论读书笔记篇七

1.商品价格构成(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润)。

2.商品复杂度精细度越高,地租未必高,但是劳动工资一般变高,因为要求的劳动更复杂,资本利润也变高,因为投资越大了,同样的利润率,资本基数大时,利润自然大。概括,产业链顶端上,劳动工资高,资本利润也搞,地租不一定。手机为例,零部件的价格,包含工资和利润,而成品里,则需要支付零部件价格中的资本利润和工资部分。

3.微观和宏观的不同视角(经济学家眼中的三类人)。

单个商品来说,其价格包含地租,利润,工资。从整个国家来看,国家全年年产物的总商品的总价格,以地租,工资,利润三种方式分配给民间的人群。基于此,角色划分,按照收入来源不同,人可以分为以地租获得收入,以工资获得收入,以资本获得收入三类。所有的收入都是间接或者直接来源于其中几个部分。

第7章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1.何为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

自然价格——构成商品价格的工资和利润的普通率,普通率由社会发展情况和商品用途决定,构成商品价格的地租的普通率,地租普通率由地租一般情况和土地独特用途决定。

2.什么决定了市场价格。

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是,商品的供应量和商品有效需求量的比例,有效需求不是绝对需求,一个乞丐也有购车的需求,但不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愿意购买而且不购买到就罢休。只有存在,有效需求,企业才可能把消费者兜里的钱表为企业账号上的钱。

对于市场价格,有效需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浮动大小的因素。

当商品的年产量变化大时,商场价格变化较大。

当商量的年产量变化小时,商品价格变化较小。

3.市场价格何时高于自然价格。

当供应量小于有效需求量,那么竞争在需求方展开,市场价格就会高于自然价格。

比如垄断,比如控制供应量,都是赢得高利润的方式。

4.市场价何时低于自然价格。

当供应量大于有效需求量,那么竞争在供应方展开,市场价格就是低于自然价格。

4.市场中看不见的手。

市场价格总是向着自然价格靠近。。

商品市场价格变化,主要影响工资和利润,对于地租影响不大。

国富论读书笔记篇八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

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

然而让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没有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麽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1、交换倾向出于自利的动机,并且引发了分工。

2、我们不能借着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的善行而获得晚餐,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

3、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而偏私的,他们欺骗臣民,次第消减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

4、财富是交换劳动的权力。

5、我们会经常发现,在世界上具有伟大人性但是却缺乏自我控制的人,在追求最高荣誉时,一旦碰到困难和危险,就懒惰,犹豫,容易沮丧;相反,我们也常常发现能够完善地进行自我控制的人,没有任何困难可以吓到倒他们的勇气,没有任何危险能够惊骇他们,但同时,他们对有关正义或人性的全部感觉似乎无动于衷。

6、劳动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原因。

7、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8、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或者说,必然会使他青睐最利于社会的用途。这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

9、科学是解狂热和迷信之毒的良药。

10、劳动技能的影响要大于有用劳动占比的影响,文明社会里产品的数量更多可以表明这一点。

11、我们所需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宰业者、酿酒业者、面包业者的恩惠,而仅仅是出自他们自己的利益的顾虑,我们不要求于他们的爱他心,只要求助于他们的自爱心。我们不要向他们说我们必需,只说他们有利。

国富论读书笔记篇九

会:

理网点,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而且,银联的出现,使得跨行取款也成为可能。

果觉得此公司的性价比更高,可以通过短信立刻定购。仅仅是这项服务就已经是宣传推广的一大亮点了,而它节省的又岂止是广告营销费用?诸如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店面的需求等等都大量的减少。由此,不得不感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个社会的发展有多么巨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这次阅读《国富论》的一点心得体会。

魏晓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