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心理学论文选题篇一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远远低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群体。本文以乌兰察布市高校学生为对象,对影响“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态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状态,心理压力的来源,以及应对方式等因素,并探究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压力干预和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
“90后”;大学生;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是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中较为关键的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90”后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与“80”后的大学生相比,表现出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及时而明确的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态,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方式等问题,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课题。
在刺激与反应的交互作用之下就产生了压力,压力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都存在着严重的影响。压力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挑战人的耐心与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激发人的做事效率。本文以乌兰察布市高校学生为对象,对影响“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态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可知,65%以上的90后大学生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其中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总体的10%左右。90后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压力过高,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将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引发各种不良心态;另一种是压力过低,导致这些学生缺乏目标与动力,同样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90后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生活方面的压力,高校教育者应该针对这两个方面重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心理压力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对心理压力进行有效的舒缓;第二种是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教育者应该通过交谈、注意力转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压力的释放;第三种是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或者对事情的发展不管不顾,或者是采用酗酒等方式进行对待。
2.1明确心理压力的真正来源。
在一定的事件中,如果个人感觉到事情已经在自己的可控能力之外,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就是所谓的压力。如果压力不能够得到及时的释放或者消除,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工作、生活等。压力的真正来源实际上就是压力源,是客观存在的。在对心理压力进行释放的过程中,只有明确心理压力的真正来源,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对心理压力进行有效消除。
2.1.1压力事件。
引发压力产生的具体事件就是压力事件。压力事件形式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压力事件形式应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当遇到的事情具有不可抗拒性时,应该做的并不是对自己过分苛责,而是应该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即使是换作其他人同样会由此遭遇,自己应该积极面对;如果出现能力不足、机遇不佳等情况,所要做的并不是自怨自艾,而是要思考如何通过努力进行调整与完善;如果对方的要求过高或者自己受到了不合理的待遇,不应该心生愤恨,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应对或适当反抗。
2.1.2压力人物。
压力人物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90后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人物主要来自班级、寝室、社团等。90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与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90后大学生独特的性格因素,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压力形成的因素中,压力人物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对压力人物所产生的压力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对压力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认真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对心理压力进行应对。除了外界的压力人物之外,“自己”也是非常关键的压力人物之一,在对心理压力进行缓解或消除的过程中,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分析心理压力产生的自身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与改变。
2.2利用“巴莱多定律”对生活进行科学规划。
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了“巴莱多定律”,具体的内容为:任何事物中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其中的20%左右,剩余的80%是次要的,非决定性的“.90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发挥决定作用的20%,从而对时间与精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处理好20%的基础上对剩余的80%进行处理。
2.2.1实现目标的制定。
90后大学生在对时间进行安排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生活、学习的整体目标进行科学评估,确定自己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依据相应的目标对生活、学习进行安排,突出其中重点的、决定性的事件,有条不紊的实现目标。
2.2.2实现计划的制定。
90后大学生应该每天都制定详细计划,对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情按照主次顺序进行排列,找到自己认为的其中那“20%”,将最为重要或者急迫的事情进行完成。事情的主次并非一成不变,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实现生活、学习计划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2.2.3实现时间的合理分配。
只有有效地对时间进行利用,才能够实现压力最大限度的缓解。90后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计划表进行有效的统筹管理,在每件事情处理的过程中都安排适当的时间量,实现时间的科学分配、合理利用。
2.3对自身的心态进行良好的调整。
心态指的是人的心理状态,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态能够促进个人取得成功,同时提升幸福程度。心态往往对事情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个人的内心情绪变化有着直接影响。90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应该养成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2.3.1对社会现实进行正确面对。
90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在对事情看待与认识的过程中常常过于理想化,这就导致90后大学生容易感到挫败感。社会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不仅包含有光明的'一面,同样也有黑暗的一面;不仅有好人,相对也必须存在坏人。90后大学生在看待社会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距与不同。90后大学生在思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不能够存在攀比心理,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对他人或者社会进行衡量,要学会正确地面对社会现实,承认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客观存在,不是要抱怨或者忽略差距,而是要努力缩小差距。
2.3.2对自己进行正确看待。
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生活在非常优越的条件下,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或者磨难比较少,缺乏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因此,90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应该注重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不应该自怨自艾,而是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在面对挫折的过程重要坚信勤能补拙,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坚信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存在优点与缺点,应该取长补短、积极进取;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要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确立自强自立的心态。
2.3.3实现自身的不断充实与完善。
90后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要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多读一些着作,实现自身从内而外的转变,提高自身的内涵与修养。读书能够对生活中、精神中存在的各种尘埃、污秽等进行洗涤,使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清新的灵动之气,甚至会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陶渊明的《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一种身处闹市而依旧心清性明的境界,体现出了陶渊明在清高背后所具有的毅力;《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但是拥有一颗无比善良的心灵与无比纯真的品质,展现处理无比高尚的气质与风度,引导读者追寻心灵的纯净与高洁。在生活中少不了风霜雨雪,但是如果拥有了足够的乐观与坚强,任何艰难险阻也不会阻断前行的道路,只会让生活更加明媚。
90后大学生在社会经济现状、就业形势、信息发展现状等因素的影响之下,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与其他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具有性格早熟、认知独立、情感脆弱、意志薄弱等特点。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其面临的压力内容、压力应对形式等进行充分的了解,为90后大学生心理压力缓解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依据90后大学生心理压力方面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缓解或消除心理压力的措施,为大学生正确处理压力提供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压力应对能力的提高。
〔1〕徐远超,姜巧玲,董彦皓。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某二本院校2010级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8(85):101-105.
〔3〕张林悦,张烁彬,卢少勇。平衡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及压力应对方式调查报告[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2(87):185-186.
〔8〕李云飞,闫雯。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39):144-146.
教育心理学论文选题篇二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学生可以接收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学生更追求个人人格的独立。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工作的展开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受到巨大的阻碍。因此,正确的使用教育心理学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而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最大作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xxx年首届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标准:思想上要开放化;方法上要多样化;能力上要专业化;态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显现的日益明显。
第一,动机理论。任何人的举动都有一个原始的出发点,人们将这个出发点称之为“动机”。大学生的热情在高考结束后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动机,就会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消极玩乐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引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大学生建立最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动机培养和成就动机培养是现今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经过对教育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迁移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从学生生涯更好地过渡到社会实践生涯中,这个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在这一迁移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就会在大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上起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有时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做事,且不计后果。所以现在的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创新,做到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疏导,还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帮助。因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疏导方法可以增强学管工作的科学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人们自主开展学生工作时,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不单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端正三观。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去跟辅导员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适时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多倾听,切重点,示理解,努力让学生豁然开朗,调整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生活情趣。现在屡见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各种自残自杀等憾事新闻,足见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班级的管理更好地进行。辅导员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适当地制定一些学生管理守则、制定班级目标、建立班级学分奖惩机制等班级动力系统。在这种动力系统下,学生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动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级制度、配合班级管理等。在一个集体下,学生行为动作的出发点往往会跟从大流,这是由学生不愿在集体中被当作“异类”的社会心理决定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还可以从此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学生榜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激励理论,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从提高学生需要层次、规范学生学习行为、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出发,以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为核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主观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决定因素,所以对学生进行诱导,转变其在满足主观需要时的行为态度,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强化其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质量。第三,通过心理暗示增强心理素质。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提高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掌控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心理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交流谈话中,将一些积极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给学生。有时心理暗示的作用会大于传统的谈话灌输。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学生活中,以寝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是非常常见的。但也与一些人游离在这些团体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学的校园里行走。此时,辅导员应该与那些游离与群体之外的学生进行心灵间的交流,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备,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好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在社会情况越加复杂的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情况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辅导员在应用教育心理学时,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方法,为国家的建设创造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xxx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xxxx(9).
[2]xxx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从行为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xxxx(14).
[3]xxx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基础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j].明日风尚,xxxx(6)。
教育心理学论文选题篇三
在当今教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大,这就要求教育心理学的服务范围和应用范围有所扩大,能够更多地应用于儿童课堂之外和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发展“亲民”的教育心理学。
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能够助于理解和总结教与学双方的心理活动及互动规律,推动教育者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和受教育者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是人接受教育塑造自身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变化发展,教育心理学不仅应该关注在儿童的课堂教学、学校教学的应用,也应关注其在儿童“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下的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重点在于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之中,包括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教育心理学中应用较广的.几大主要理论包括: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了信息从外部输入大脑,经过加工阶段,到产生外显反应时所经历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只能有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学习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有两种途径:一种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过程即间接经验的学习,强调观察学习)、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未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这就在理论上使得它的大部分应用与课堂和学校有关,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目前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只是服务于学校和课堂,并且应用者多为教育工作者,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
教育是全社会的和终身化的,是全人类的,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随着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服务对象应扩大至全社会以及各个年龄阶段。与儿童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更是应该渗透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全面地发掘儿童发展潜力,促进儿童心理、品德、智力和思维能力、身体素质等全方面的发展。
导致教育心理学与实际生活难以很好地结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国教育心理学产生较晚,较多参考西方架构,相关研究比较注重理论,在实践方面的注意力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总体不高,对于教育心理学的日常应用意识不高,普通民众对于教育心理学了解程度低,对儿童的教育更依赖于学校与经验,这也导致儿童自身对于应用学习策略的意识不高。
3.1对教育工作者而言。
儿童的智力发展较快,求知欲旺盛,性格可塑性大。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以外的地方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生活有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促进教师更好地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将课堂与课下良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效果具有延续性和系统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和舒缓压力。
3.2对学生而言。
儿童的记忆力从无意记忆转向有意记忆,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时期的学习多以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语感和掌握基本常识为主,懂得一些简单的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如学习策略能够将学习过程清晰化、更易于评价,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利于其更好地把握课余活动与学校活动之间的关系。
3.3对于其他相关人员和社会而言。
儿童的情绪直接而外露,性格可塑性很大,抚养者和社会掌握部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减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迷茫与失误,正确发挥社会和家庭的教育作用,同时能够配合好学校教育,减少矛盾与冲突。
(1)提高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意识,普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要建立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范式,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自己的独特和稳定的内容,并且研究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学校学习活动,同时提出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
抚养者和其他社会人员文化素质等水平不一,要选择合适易懂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对非教育工作者进行宣传,使之掌握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应用。
(2)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不固守传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儿童时期人的感知觉敏锐性显著提高,但是注意力不够稳定,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其心理暗示的手段,重视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对儿童的影响。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1).
[4]杨延昌.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教育心理学论文选题篇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学生可以接收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学生更追求个人人格的独立。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工作的展开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受到巨大的阻碍。因此,正确的使用教育心理学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而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最大作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2008年首届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标准:思想上要开放化;方法上要多样化;能力上要专业化;态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显现的日益明显。
第一,动机理论。任何人的举动都有一个原始的出发点,人们将这个出发点称之为“动机”。大学生的热情在高考结束后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动机,就会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消极玩乐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引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大学生建立最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动机培养和成就动机培养是现今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经过对教育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迁移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从学生生涯更好地过渡到社会实践生涯中,这个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在这一迁移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就会在大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上起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有时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做事,且不计后果。所以现在的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创新,做到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疏导,还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帮助。因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疏导方法可以增强学管工作的科学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人们自主开展学生工作时,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不单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端正三观。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去跟辅导员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适时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多倾听,切重点,示理解,努力让学生豁然开朗,调整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生活情趣。现在屡见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各种自残自杀等憾事新闻,足见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班级的管理更好地进行。辅导员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适当地制定一些学生管理守则、制定班级目标、建立班级学分奖惩机制等班级动力系统。在这种动力系统下,学生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动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级制度、配合班级管理等。在一个集体下,学生行为动作的出发点往往会跟从大流,这是由学生不愿在集体中被当作“异类”的社会心理决定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还可以从此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学生榜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激励理论,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从提高学生需要层次、规范学生学习行为、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出发,以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为核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主观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决定因素,所以对学生进行诱导,转变其在满足主观需要时的行为态度,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强化其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质量。第三,通过心理暗示增强心理素质。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提高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掌控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心理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交流谈话中,将一些积极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给学生。有时心理暗示的作用会大于传统的谈话灌输。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学生活中,以寝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是非常常见的。但也与一些人游离在这些团体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学的校园里行走。此时,辅导员应该与那些游离与群体之外的学生进行心灵间的交流,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备,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好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在社会情况越加复杂的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情况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辅导员在应用教育心理学时,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方法,为国家的建设创造更多的人才。
[1]江源源,张巍.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2]赵美.浅谈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从行为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2016(14).
[3]周赛兰.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基础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j].明日风尚,2016(6).
教育心理学论文选题篇五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浅探。
·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的“思”与“问。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的有效性。
·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读书”的思考。
教育心理学论文选题篇六
教育心理学是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学好教育心理学对于幼教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意义重大。因此,作为心理教育学老师,要打破传统教学,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学好这门学科。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教育心理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设计目标注意留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终点,在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时,一般应做到恰当和具体,并具有一定的检测性。如果从自主学习和“以学定教”的角度进行审视,那么我们在设立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体现留白的要求,原因如下:一是基于自主学习的基础属性,强调自主确立学习目标;二是基于“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由于生活背景、成长环境、接受能力、学习水平等因素的不同,所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我们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弹性的教学目标,这种弹性目标。的优势在于,给学生留出了思考空白,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
二、建立民主平等关系,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课堂上,面向全体是体现教学细节的基本前提。面向全体要求教师在预设和生成教学细节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面向全班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学生着想,平等看待每个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发展、共同进步的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应敢于放下架子,成为学生的朋友,建立起一种平等、友好的新时代师生关系。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经常绷着脸,一幅不可冒犯的师者形象。殊不知,学生也会因此疏远这样的教师和课堂。在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总是叫那几个学生发言,甚至在一堂课上提问某个学生好几次,而其它学生失去了发言的机会;有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没有及时让他坐下,以至于这位同学要一直站着听课;在讲解试卷时,教师总让成绩好的学生来讲述自己的答案,很少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果让大家都来讲讲自己的解决思路,即使错了让大家从中吸取一点教训不也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吗?尤其在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上,从来都是让学习好的学生进行分析,其实,教师也应该让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分析,只为了让大家一起修改,共同进步。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构建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媒体技术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以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方法,意在协助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新课标提倡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放置于具体场景或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疑是低效的,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乐于接受学习内容,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了。在传统教育心理学课堂上,教师常常处于主宰地位,不停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容易滋生学生的厌倦情绪,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兴趣,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难题,因为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形兼备,集声音、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于一体,可以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此外,通过信息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人机交互的机会,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多媒体还可以很好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及时、灵活、有趣、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乐于接受,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后练习做到分层,深入挖掘学生潜能。
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实施分层教学,不但教学目标要分层,课后练习也要分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一定要遵循“两部三层”原则。所谓“两部”指的是练习题要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部分,“三层”指的是作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即基础性练习题和对知识的简单应用,属于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必做题,意在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第二层是拓展性练习题,主要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案例。第三层的练习题属于选做题,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分层练习,可以帮助教师更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作为教育心理学学科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学好教育心理学知识,必须要不断学习先进教学思想和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探寻出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学好和应用好教育心理学知识,为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打好基础。
教育心理学论文选题篇七
(一)学习是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维特罗克是这一构建过程的主要阐述者,他认为和提出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者通过最初对于知识的认知结构以及理解,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感受和信息接受相互作用和联系,进而生成有用信息的过程。在他的阐述当中,对于人脑被动接受知识的想法给予了否定,他认为人脑是主动接受信息,并且有效的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和结果。另一方面,其结论还认为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并不是从最初的感受信息开始,而是从信息的选择开始,选择性的接受一些有用的信息之后,再利用大脑进行分析,获得想要得出的结果。在理解的过程当中,不断的与感觉和经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意义。当然如果与旧的经验和感受发生了冲突,则会出现理解和认知的重组,为了实现和适应新的认知体系构建而重新建立。
(二)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构建这是构建主义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更深层次的一个体现和理解。首先他们认为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对新信息的理解,往往是通过利用已有的信息和经验,并且超越所提供的原有信息而构建的。其二则是有选择的从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的本身,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构建,而不只是单纯的信息提取。总而言之,建构主义实际上不仅仅是对新信息的一种理解和构建,更是对原有信息和经验的一种重组过程。
(三)学习者自我理解的构建。
学习者通过自我理解,可以对信息进行构建。这充分展现出了信息和结果不具有唯一性,同时每个人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不同,对于信息的理解不同,所生活和选择的经验不同,极易导致了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事物的方方面面,所以往往学习者之间实现合作,就可以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构建。进而丰富对于世界的认识,增强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二、教学中的认知构建主义。
(一)教学设计自上而下与知识网络结构。
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符合认知观念的构建主义方式和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的逐渐完成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实现逐一的把握。一般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学生呈现教学的整体性任务和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需要掌握和解决的问题。学生会在不断摸索和思考的过程当中,通过主要问题的设置,也会自己去挖掘需要完成整体任务的子任务,以及完成主要任务所需要掌握的所有技能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顺藤摸瓜而已抓住所有教学的方方面面,确保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被一些教育学者认为和批判成为过于简单化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无论是怎样的教学设计,都应该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更为适合的教学模式构建方式,避免不实事求是以及片面的态度来应对教学问题。
(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在近些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比较常见,也是经常提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情境教学一定不能脱离开相应的情境作为依托,教学的内容也应该使得学习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而教学的定位和目标,也应该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同时学习的内容也应该选择真实性的任务,避免因为相对的简单化而事物情境教学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的具体问题实际上都涉及到了许多内容的方方面面。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往往都会强调弱化学科的界限更好的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有效的实现学科的交叉,发展学科的共同特点。情境教学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与现实的情境相类似,所以往往教学的工具和具体的内容展现都会隐含于情景当中。因此教,师往往不会将自己提前备课准备好的知识提前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展示,让学生循序渐进了解。情境教学需要的是综合性的考验,往往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当中,就可以体现出教学的成果。另外,相对真实的任务,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内部动机的激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真实任务比起简单化的课堂情景设置,具有更为广阔的适用范围和实际操作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当今的教育教学发展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支架教学。
实际上支架教学是引入了建筑学中的脚手架原理,在这里被拿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历史上,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责任与任务,一直都有着争论不休的结果。发现、指导和接受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可绕过的关系。如何完善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学的开展,就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一般来说,教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学生通过接受教师的引导,这一过程中更好地进行信息的接受、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所以,支架教学往往就是教师通过知识的传递,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当学生掌握了这一技能,把握了具体知识的时候,教师再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和操作当中,要求教师先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走进到课堂教学当中。然后由教师为学生确立教学的目标,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和探索。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演示。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生对于知识解决过程的参与程度,逐渐的加入学生的探索成分。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探索的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找寻探究方向,这样教师便能逐渐将扶住学生的手拿开,让学生独立行走。这一教学模式和其他教学方法的不同,就是其他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支架教学更加注重教师成分减少之后的教学效果,最终培养学生形成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中社会性的相互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师生是最主要的关系和成分,而相互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关系。因为构建主义曾提到,每个人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做为背景,进而建构对于某一事物的了解,所以很多时候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知水平与能力,获得比自己更多的知识和认识。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彼此合作与探究,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思考,将大家的想法集合起来,进而对事物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得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抓住了什么,而哪些又是自己在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当中漏掉的。丰富的理解往往是广泛知识迁移的重要前提,所以这样的合作与相互作用对教学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不断对自己进行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己对于知识的重组和对于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重视教学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往往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彼此合作,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推动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推到一个顶峰。
三、结束语。
在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当中,构建主义理论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和作用。同时构建主义理论更是教育学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在其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学的设计和模式也更加符合教学的开展,学生独立能力的形成和对于知识建构能力的训练,也得到了更为重要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论文选题篇八
维特罗克是这一构建过程的主要阐述者,他认为和提出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者通过最初对于知识的认知结构以及理解,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感受和信息接受相互作用和联系,进而生成有用信息的过程。在他的阐述当中,对于人脑被动接受知识的想法给予了否定,他认为人脑是主动接受信息,并且有效的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和结果。另一方面,其结论还认为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并不是从最初的感受信息开始,而是从信息的选择开始,选择性的接受一些有用的信息之后,再利用大脑进行分析,获得想要得出的结果。在理解的过程当中,不断的与感觉和经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意义。当然如果与旧的经验和感受发生了冲突,则会出现理解和认知的重组,为了实现和适应新的认知体系构建而重新建立。
(二)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构建这是构建主义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更深层次的一个体现和理解。首先他们认为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对新信息的理解,往往是通过利用已有的信息和经验,并且超越所提供的原有信息而构建的。其二则是有选择的从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的本身,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构建,而不只是单纯的信息提取。总而言之,建构主义实际上不仅仅是对新信息的一种理解和构建,更是对原有信息和经验的一种重组过程。
(三)学习者自我理解的构建。
学习者通过自我理解,可以对信息进行构建。这充分展现出了信息和结果不具有唯一性,同时每个人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不同,对于信息的理解不同,所生活和选择的经验不同,极易导致了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事物的方方面面,所以往往学习者之间实现合作,就可以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构建。进而丰富对于世界的认识,增强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一)教学设计自上而下与知识网络结构。
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符合认知观念的构建主义方式和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的逐渐完成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实现逐一的把握。一般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学生呈现教学的整体性任务和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需要掌握和解决的问题。学生会在不断摸索和思考的过程当中,通过主要问题的设置,也会自己去挖掘需要完成整体任务的子任务,以及完成主要任务所需要掌握的.所有技能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顺藤摸瓜而已抓住所有教学的方方面面,确保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被一些教育学者认为和批判成为过于简单化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无论是怎样的教学设计,都应该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更为适合的教学模式构建方式,避免不实事求是以及片面的态度来应对教学问题。
(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在近些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比较常见,也是经常提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情境教学一定不能脱离开相应的情境作为依托,教学的内容也应该使得学习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而教学的定位和目标,也应该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同时学习的内容也应该选择真实性的任务,避免因为相对的简单化而事物情境教学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的具体问题实际上都涉及到了许多内容的方方面面。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往往都会强调弱化学科的界限更好的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有效的实现学科的交叉,发展学科的共同特点。情境教学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与现实的情境相类似,所以往往教学的工具和具体的内容展现都会隐含于情景当中。因此教,师往往不会将自己提前备课准备好的知识提前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展示,让学生循序渐进了解。情境教学需要的是综合性的考验,往往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当中,就可以体现出教学的成果。另外,相对真实的任务,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内部动机的激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真实任务比起简单化的课堂情景设置,具有更为广阔的适用范围和实际操作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当今的教育教学发展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支架教学。
实际上支架教学是引入了建筑学中的脚手架原理,在这里被拿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历史上,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责任与任务,一直都有着争论不休的结果。发现、指导和接受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可绕过的关系。如何完善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学的开展,就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一般来说,教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学生通过接受教师的引导,这一过程中更好地进行信息的接受、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所以,支架教学往往就是教师通过知识的传递,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当学生掌握了这一技能,把握了具体知识的时候,教师再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和操作当中,要求教师先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走进到课堂教学当中。然后由教师为学生确立教学的目标,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和探索。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演示。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生对于知识解决过程的参与程度,逐渐的加入学生的探索成分。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探索的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找寻探究方向,这样教师便能逐渐将扶住学生的手拿开,让学生独立行走。这一教学模式和其他教学方法的不同,就是其他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支架教学更加注重教师成分减少之后的教学效果,最终培养学生形成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中社会性的相互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师生是最主要的关系和成分,而相互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关系。因为构建主义曾提到,每个人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做为背景,进而建构对于某一事物的了解,所以很多时候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知水平与能力,获得比自己更多的知识和认识。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彼此合作与探究,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思考,将大家的想法集合起来,进而对事物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得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抓住了什么,而哪些又是自己在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当中漏掉的。丰富的理解往往是广泛知识迁移的重要前提,所以这样的合作与相互作用对教学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不断对自己进行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己对于知识的重组和对于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重视教学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往往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彼此合作,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推动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推到一个顶峰。
在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当中,构建主义理论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和作用。同时构建主义理论更是教育学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在其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学的设计和模式也更加符合教学的开展,学生独立能力的形成和对于知识建构能力的训练,也得到了更为重要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论文选题篇九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本文旨在研究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规律,探讨外语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相互关系,以提高外语教育中的教与学。
掌握外语教学心理有助于制定外语教学的原则、基本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制。外语教学心理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是学习理论以及相关的的教学原理和原则;后者则包括外语教学中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1.1由于外语学习的心理学观点不同,对外语学习过程的看法也颇有分歧在缺乏外语真实交流情景的背景下,很多学者认为从自觉学习到自觉掌握是学习外语的合理途径,其过程是:感知语言材料(包括模仿),观察能力的逐步提高;理解语料(包括识别),培养外语思维能力;巩固语料,记忆能力的培养;语料的应用;灵活使用语料,创造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视角看,前两个过程是讲解,后3个过程是练习,5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讲练结合,以练为主。从语言和语言应用的关系角度看,整个过程是通过言语交流行为到掌握语言知识,最后通过言语交流活动掌握言语能力。
1.2外语学习的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来自社会的需求)和内部动因(主观愿望、需要)结合构成的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学习外语的动机是把外语看作工具来掌握,以达到生活中真实交流目的。所以以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外语教学必须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外语教学过程交际化。因为多数院校缺乏真实或虚拟的交际环境,为此,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情景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外语学习的环境越真实,收效越大。
1.3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形成外语思维的过程外语思维的心理特点是在内部言语中使用外语语言结构。基本途径是多让学生实践外语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用外语进行的听说读写活动具有共同性,即不经分析和翻译使外语与思维建立直接联系。
1.4语音、语法、词汇属于语言知识,掌握语言知识是培养言语能力的基础语音、语法、词汇作为一个整体紧密结合在句子中,因此必须在表达一定情景的句子中讲解和训练语音、语法和词汇。学生学习外语时大都学习了本民族语言、外语与本族语在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方面有相同、相似、相异之处。相同之处对学习外语有正迁移作用;相似、相异之处起负迁移作用。因此外语教学要注意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形成分化。
1.5学习外语离不开记忆学习语言知识实质是对语音、语法、词汇的记忆;对于听说读写技能的掌握要求记忆语言材料的水平自觉话化,是记忆的高级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重视记忆方法,根据记忆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教学的安排要注意学生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目前多数人认为开始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为10岁左右,这个年龄的学生可塑性强,模仿发音快,受本族语的干扰少;从8-20岁,随注意、意义识记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增长,外语学习能力呈上升趋势,20岁左右被认为是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以后逐渐下降。
2.1语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人除了有属性的感觉之外还有特殊的关系感觉和情感,它们可以而且应该被称为理智感。语感在心理学上属于理智感的情感范畴。有了这些理智感,学习者能够直觉地认识复杂的联系和关系。正如音乐家不能没有乐感一样,语言的使用决不能没有语感。语感应理解为对语言的感性反映。问学生如何确定出正确答案的时侯,其回答很有可能是“觉着就是是这样,却不能证明”等。可见语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人天生具有的素质和相应的理论知识的自觉学习到自觉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没有实践就不可能培养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语感。
2.2词汇的记忆这是一个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出的较普遍的问题。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掌握大量词汇。然而,在外语教和学的实践中,许多单纯背诵词表的学习者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要么孤立记忆,单词不易记住;要么记住了,也很难在言语中使用。但如果完全撇开词的学习,也同样是错误的。所以毋庸置疑的是词的熟记对掌握语言的重要性。应了解有效记忆词汇的原理和方法,才能使外语的教和学事半功倍。
2.3语段的记忆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但学生反映出的畏难情绪;背得断断续续;当时记住了,一段时间后就会遗忘大部分等。由于理解和记忆是紧密联系的,要记忆一个语段所需的许多工作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语段的特点、任务要求、用于记忆的活动,以及对话题的了解,都对如何重现一段话语产生有力的影响。读一篇材料,直到认为已经了解,然后放开,试着用自己的话回忆内容。不要急于记忆准确的词。而是要集中记忆意义。
2.4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学习者之间学习效果不同的重要原因是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个别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个别差异,才能采取必要的措施,发挥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要善于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培养学习外语的兴趣。要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习外语热情。重视对学习者意志品质的培养,激发学习动机。
2.5外语教学对外语教师提出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具备过硬的传授和培养外语知识技能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讲授、善于示范、善于提问启发、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善于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另外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具备好的掌握课堂的能力。包括必要的组织能力和对课堂上一些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等。其次,外语教师应当注重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
[1]李清。心理因素与外语学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