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2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7:22:06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2篇)
时间:2023-11-21 07:22:06     小编:笔砚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一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伟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评价与分析极其重要,通过对其学习和认识,我们不仅能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有所了解,还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

自从看了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享誉度很高的著作,书里他提及到的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感触很深刻。对于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是表示赞同的,但有些是觉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节里,辜先生写到的“在中国,一个人不觉得需要用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确信每个人都认识到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认为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这句话高度的褒扬了中国人民由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他也把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做了对比,写出了自己对此的看法,我很是赞同。他认为,西方人相信传统“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牧师,军队等,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我想,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国主义历史上发动那么多灾难性战争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的义务,即忠诚的义务。中国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过牧师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维持国家秩序。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爱的法则是爱父母,正义的法则是忠诚,忠君。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博学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华精神是源远流长,不可磨灭的。

作者另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也十分鲜明。他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引用了《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和西方宗教和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得出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军队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需要提出的是,这或许是针对作者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比与结论,但到现代,我个人不很是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也有军队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约束。西方的宗教对于一些国民来说,起码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信仰了宗教会使他们心理感受好一点,或者这仅仅只是一种传统,而并不因为他们的道德过不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反,有中国著名作家指出,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恰恰因为中国人缺少了信仰。

诚然,我们需要坚持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思考问题。或者说,在辜老先生的那个年代,社会情况确切如老先生所说那样,但我们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里上有偏心于自己祖国的爱国情愫,甚至有对西方某些地方不满而将其夸大甚至将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现的问题的情况。

总而言之,从《中国人的精神》一书里面,我得到的东西还是不少的,从中我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以及对待西方的态度。但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辩证的分析与思考,中华民族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兼容并包,需要客观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永葆活力的传承下去。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二

相对于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我曾经看到过一本《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是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的作品,这本书完全从中国人丑陋不足的一面出发,直指中国人的劣根性。一针见血指出中国人的丑陋面,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次受到严厉检讨。柏杨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因此他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柏杨曰:“脏、乱、吵,窝里斗!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头猪!死不认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是错。喜欢装腔作势,记仇,缺乏包容性,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恐惧独立思考。没有是非、没有标准,只会抽风发飙。”“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缺点都在书中一一列出。不得不遗憾地说,似乎这些丑陋的方面都在中国人身上真真切切地存在过,并且不止是一次两次,不止在一个或两个人身上,而是广泛地存在在中国人之间。这本书以最犀利、最刻骨的语句全盘否定了中国人,认为中国人根本上是丑陋的。

但是,中国人真的是丑陋的吗?诚然,我们身上还存在着不少的缺点,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哪个人又能没有一点一丝的不足呢?除了这些不足取之处之外,正如辜鸿铭先生所述的那样,中国人身上还是有着中国人的精神的。这精神是谦逊,是善良,是忠诚,是仁德!而且在我看来,中国人的这种精神已经深植中国人的血肉中了,中国人从出生开始就带着这种精神!

与其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与其妄自菲薄,我们不如正视自己,不管好的还是不足的,我们身上都存在着,不可能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也不可能有人只有丑陋,没有美丽。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改正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长处。我想,辜鸿铭老先生写下《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的含义就是要让当时的人们觉醒,让那些屈服于封建、屈服于帝国主义的中国人站起来抗争,让那只沉睡着的雄狮重新醒过来!

而在当今的世界上,中国并不是一个发达的国家,她在走向强大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未知的前路需要摸索,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完成的使命。我们要凭着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依靠着我们祖先留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最优越的条件。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三

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不得不佩服辜鸿铭先生的文化修养,于是我上网搜了有关他的资料。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用他对中国的理解,向世界宣扬了儒家思想,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的人性类型给你的整个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文雅。”这是辜老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他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曾在某个地方读到一位在两个国家都住过的外国朋友的评论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不知道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否真实。但他认为但凡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像他一样赞同对中国人的评价。相对西方人的张扬,追求个性,我们中国人更多倾向于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礼,给人一种不温不火之感,亲切而没有距离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风愈烈。西方节日,情人节,圣诞节气氛十足,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却越来越冷清,我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穿的是“破”裤子,哼着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的rap。

我国当前社会,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还是社会的教育,都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大学里英语成了必修课,英语学分占的比列也比较重,考四六级更被我们大学生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我们的《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在很多的学校都处于选修课的地位,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选修课都没有。这些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辜老的书对中国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辟,然而,有一些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他赞同忠君思想,他赞同纳妾制,用茶壶和茶杯生动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时代不断进步发展,我们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现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新时代的女性不应该像古代女人一样将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为社会做贡献。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四

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过程,面对一堆知识和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后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很多东西都开始有选择接受了,有时候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的智商,一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比如辜鸿铭。于是,他的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提起罢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共同爱好,一生却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是闲来无聊还是努力超越,这其实是很可爱的。

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爱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对方的技术性错误。于是否定其观点。我晕,写一个错别字不等于不知道1+1=2。再一个招数就是书中反复重申同一观点,现实中外文狂飙,睥睨众人,没社交礼仪了,这些个出风头的招数,哪个跟观点的碰撞有关?这也就是那时候大家喜欢热闹,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戏早一边歇着去了。要学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讲究稳准狠,整那些没用的干啥啊?”

ps:他的所谓英国群氓主义,看了半天,应该说的是英国民主。德国是正义的,憎恨混乱的;而英国群氓是造成混乱,于是激发了正义的德国的军国主义,于是战了争。该怎么做呢?把人民驯化成中国人,啥事儿也没有了。

人类的知识存在上万年,不是为了一个固执的老头的特立于世而去为其所用。看了他的书,他被那么多人关注,是因为他用他的花里胡哨的才华与行为艺术,让时代终于记住了转型期还有这么个声音。就像是人类进化中,倔强的阑尾。发了炎了,谁记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觉得哈,那个经常写出让人警醒的好文的苏维埃师兄,在其他方面无疑是犀利的进取的。在涉及到愤青体系时,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种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东西理论,而且从统治者角度讲,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是利于统治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行吗?利于统治就一定利于进步吗?不说寻找一个在维护国家强大与保证人民权利的平衡点,不说少点七十码李刚门,反而怪人民发帖子看韩寒。puei!就中国的历史来讲,国家挂了,绝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晕,怎么写这么远,能通过不?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五

我们都知道,中文就是汉语与汉字,经历了3000多年演练变化的语言文化,是全世界唯一的二维文字,可以表音、表意、表形,是现阶段人类文明中最稳固也是最先进的语言文字。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作者辜鸿铭讲述了他对中文的一些独到的认知与理解。

作者认为“汉语史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必定战胜英语”,并从思维速度、发音、构成组义等角度进行了论证,真实诚恳令人折服。但我却对自己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中文,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优秀的语言,还是因为它是最博大精深、最先进而学习它?对我而言,我的理由有三:

中文,是一个中国人的象征。它代表了你的归属、你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标志。这不仅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整个民族。中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精神的根。举一个很平常的例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跟随父母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没有及时教他关于他的民族文化的东西,如方言、历史、习俗,段时间来说他还可以说那里是他的家乡,是他的归属之地,但久而久之,一代代地过去,当他的子子孙孙再回过头来,除了血脉,他们已经丧失了全部可以标志他们家乡身份的东西,或许也可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种新的文化,一种新的传承,新的身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地方出来的他们了。这就是原始归属的丧失,文化标志的一种丢失。中文,它并不像护照、身份证等具体的一个物体,证明你的来源地、你的身份,它更像是一种无形的、如中国心一般的精神上的东西,别人或许不知,但只有你自己明白中文在你心中的烙印深浅,只有自己在明白自己的归属。我学习中文,因为我仍想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人。

中文,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它记录了中国的文字系统,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并且在不断的发张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对联等文化,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试想如果不学习掌握汉语与汉字,如何能够真正体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有的人会提出疑问,连古代的文言文都可以用白话文进行翻译,中文也可以通过翻译成其他的语言进行学习交流,理论上是如此,但是真正对比过两者的同学应该知道,就算你如何精妙的翻译,与自己用原来的语言明白的文化内容肯定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这就像是一个需要验证的传承一样,要想得到其真正的传承,就必须有一个相对应的钥匙,才能通过考验。中国文化也是一样,你必须学习中文,你才能真正的窥视到它的“博大精深”之处。

这就是看了辜鸿铭这本书的一些对中文的观点后,对自己所提出来的提问以及解答,或许解答的还不是很充分,很透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个继续前进的理由,一个支持下去的信念。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六

西方曾有这样一个说法:“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本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大力宣讲西方文明的时候,他却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的精神》共有四十节,在辜鸿铭先生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本书主旨在于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对中西方的宗教、哲学、语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许多方面进行对比中肯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极力鼓吹儒家文明较之西方文明的优越性。辜鸿铭先生不像其它学者一样抨击我们中国人,说我们的国民陋习,说我们的国民如何不争气,如何在世界上丢人现眼。而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描写的中国人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善良,那么值得尊敬。书中无不渗透着辜鸿铭先生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浓浓的爱国之心溢于言表。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辜鸿铭先生为我们呈现了他的观点。

中国人的精神有着绅士性的特点。他说中国人的绅士性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却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也就是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和善的,但不是绝对的和善。就如毛泽东所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当中国人的切身利益受到危害时,中国人是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外来入侵的敌害。当年中国以一支在西方国家眼中不能称之为正规军的志愿军挡住了由18个国家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钢铁洪流的步伐,将其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不能再进半步。中国人在朝鲜战争中所表现的机智勇猛让美国人在建国170年以来第一次在一场没有获胜的战争协议书上签字。中国人活着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周围爱他的人他为的人而活,他不轻易言战,但你威胁到他的生存,他的亲人,他就要站出来,与你拼命,维护他们最后的自尊。在国将破家将亡,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毫不珍惜,随时都可以奉献。正是它,支撑了中国永远不倒,它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和平力量。

序言中,辜鸿铭先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认为作为欧洲现代文明合法的、正统的德意志民族,目前要想不被毁灭并试图挽救欧洲文明,就必须克服那种对不义所抱的狂热、偏激、冷酷、刻毒和无节制的仇恨。因为这种仇恨导致了对强权的迷信与崇拜。而这种迷信和崇拜正是德意志民族不识轻重、蛮横无理的根源。”对的,人要理智,作为新中国的新一代人更应秉承祖先们所留下来的伟大而富有远见的精神。中国人一向爱好和平,以和为贵。而以欧洲为代表的旧西方的人,历史证明,是缺乏理性的人与野兽结合的生物。但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层面都与前人有着较大的差异。在现代中国社会中,拜金主义成了人们界定人品的第一要义;富二代身份成了人们追捧的潮流;孝敬上司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潜规则。这有何尝不是一种对强权的迷信和崇拜呢?辜鸿铭先生这一句话,用来作为解决我们中国现状的方法和建议也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参考意义。

辜鸿铭先生热爱中国文化。这是我在他谈到中国的语言时候感受到的。他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为什么外国人都觉得汉语很难学的一门语言,而中国的小孩子和普通人却觉得很容易?这是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用的是已经充满智慧的头脑,而不是用心灵。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但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文明是一个循环的文明。自《易经》的问世,中国就被这伟大哲学思想所引领,造就了几千年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不如说她是一个永远不衰老的民族。简而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如今,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三十多个春秋了,我认为正视中国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成就固然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因此而忽视了我们的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只有正视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过更加深入地改革与开放,在发展中去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才是我们的出路所在。也只有在正式中国的情况下,才能使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得到较好的继承和发展,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七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一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而《中国人的精神》讲述的就是那民族命运堕落的时代里中国的傲骨!

我们中国人平常所说的所写的都是要用到中国的语言的。在说的过程中,我们说话的语气我们说话的神情说话的动作,都会影响到所说的话要表达的情感。在写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掌握修辞手法文段格式表现形式,都会影响到所写的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中文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中文并不难,与其说它难,那是因为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奥,它不像其他语言一样简单,它还要我们赋予给它一种新的活力用来表达我们的深刻感情。

中国人可能对自己本国的语言并不太了解,他们会说会写,可是他们可能不会表达。中文是中国的精髓,他可以将深沉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融汇在极其简单的语言中。我看到书里有那些将古诗翻译为英文的例子,我觉得翻译的很厉害,可是看完翻译后,我觉得有些东西还是原来好,翻译完才发现译文失去了原来语言所蕴含的精华与深奥。一首古诗那么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中文可以让人耐人寻味细心琢磨。可是英文出来了,那么明白直接,却与原来的文章冲突了,不是吗。

中国的语言可以表达很多想要的表达,你可以让它深奥,可以让它古典,可以让它高雅,可以让它清新脱俗……当你学习完中国的语言,你可以凌驾于中文来学会表达。

中国的历史或许在你的眼里很耻辱,很愚钝,但是请你原谅过去,每个人都有最愚笨的时候,更何况是领导者呢,感谢他们在历史所犯过的错误,可以用来警醒我们。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就此开始拼命地努力。中国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过中国的外国学者所不能体会的,他们没有试过中国那些惨败的历史与过去,过去的硝烟,过去的枪炮,过去的灰色,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为了拼搏,为了目标,为了自己,好好地活着。

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耻辱中国的荣耀,都是中国人所能领悟的。就算国外有再多优秀的外国学者,就算是伟大的汉学家,能够与中国人谈论汉语,那也许是一种讽刺。没有其他国家的人能够体会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那种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逼迫从不低头的毅力,中国人是应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不要总是羡慕别人,别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就算中国人外貌性格心灵等方面有缺陷,也许你会讨厌会嫌弃他们,甚至嘲笑讽刺他们。请你们知道,中国人有一颗比任何国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灵。中国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厌恶所有的冷漠后涅槃重生的,它们带着它们新的希望,用一种高尚的品质阐述给那些想要了解他们的人听。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八

从耳熟能详的《节气歌》,到相生相克的五行之道,又或《山海经》的奇景异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许倬云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正是一部细说中国文化的书。

作者开篇即言其志,“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若是抛开各种关于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不妨理解为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价值,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由此沉淀下来的一种集体人格。中华上下五千年(或言更长),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薪火相传中构建起一个名为“中国文化”的体系。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犹如开掘地质层中的丰富矿藏,或是细嗅渗入我们血脉的人文基因,于是诸子百家洋洋大观,秦砖汉瓦历历在目,唐诗宋词熠熠生辉。

可见,文化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因此,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不妨从感性中、从日常中、从个体中去寻。譬如我们文化体系中最为基本的便是“家国情怀”,它不仅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格言中,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肺腑之言中,也在今天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征程中,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磅礴力量中。就在这两天,国内媒体披露了加勒万河谷冲突的细节,中国军人流淌精忠的赤血,竖起巍峨的丰碑。冯骥才说:“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一个植物人。”此言信然。

中国文化不仅丰富可感,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拒绝狭隘和偏执,使儒释道各得其所,赋予人们更多的德性和智性。追求梦想时,你尽可以念兹在兹、锲而不舍,“上下而求索”;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体味大道至简、大知闲闲的豁达;待人接物中,你不妨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在世俗喧嚣中保持“菩提本无树”的空澄之境。文化如水,因哺育万物而有德性,因上善若水而有情怀,因水滴石穿而有韧性,因流必向下而显谦逊,因流水不腐而更鲜活。以文化人,会在无形中提升人的精神标杆,涵养人的儒雅气质。它是熔炉、是磁场,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既是“我们从哪里来”的寻根之旅,也是“我们将向何处去”的行动坐标。当代中国,中国精神被阐述为“创造精神,梦想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这是贯穿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也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传。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传承中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正创新,是应有的态度。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这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拥有这份自信,我们才会对薯片、娱乐大片和芯片这所谓的“三片”文化拥有免疫力,而不必视作洪水猛兽——君不见,肯德基不是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吗。

在书尾,许倬云先生也表示出一定的忧虑。在这个“快时代”下,人们是否还愿意静下心来,怀着虔诚之情与祖先对话,毕竟,就像余光中所言,科技是求未来快来,而文化是求过去慢走。所幸,年轻一代正在成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心里有一盏灯”,在求知问道、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志愿服务等各领域皆有不俗的表现,正成为孕育蓬勃力量和无限可能的“后浪”。

愿盛世之下,你我皆是接力者。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九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1914年的《中国评论》,1915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中国人的精神”,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他看来,西方人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闲人阶层”,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如今的中国,尽管有一批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却在日益西化的大众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以会有人总是觉得“西方月亮比中国圆”,从而忘掉根本。以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须继承和发扬,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科技,绝不能有那种民族自大的心态,从而能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中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中华民族。

辜鸿铭是一个天才。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语翻译到西方。曾为六国使节当翻译。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探索中国人的精神,没有也永远不会结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十

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文,学到了一个新词,并获得了新知。

辜鸿铭先生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里留下了浓厚的一笔。这个“晚清怪才”,不同于鲁迅先生那样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样充满着悲悯的情怀;他更像是一个指路人,给混乱中缺乏自信的中国、深陷文明危机的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条明路。宗旨,一目了然,自然是阐述中华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传统下的中华文明仍具魅力与价值。

辜鸿铭先生在此文中写到:“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温良”这个词,很好的概括了中国人的品性,确实也是中华民族的品性。

文中写到:“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温良来源于同情,却高于同情。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力量。在我看来,温良不是软弱,而是消磨了粗鲁和蛮狠的力量。温良充溢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在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无处不在。

与西方的利己主义不同,我们中国更加强调甘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这种温良的力量延续到现在成为了我们在困难来临之际的众志成城的力量。在河南的暴雨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站出来,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筑起了一道道堤,只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护。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整个社会的劲儿都往一处使。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击败暴雨,它冲刷了我们的身体乃至性命,却冲刷不了我们的精神。

虽然“舍小家,为大家”在国外媒体看来有些“蠢笨”,但这样的“蠢笨”,常常使我们热泪盈眶。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正在向世界传递,中国也在向世界展现独有的大国形象。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中国人的温良是独特的,是朴素的,是动人的,更是不可磨灭的。于危难中勇于挑战,是中国人永远的信条;内心源源不断支撑的力量,是中国人的温良。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十一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不愧是“清末怪杰”,他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辜鸿铭也是一个“狂徒”。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

正是辜鸿铭这种狂放的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无比自豪的态度,使他写下了《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从头到尾都在褒扬中国人的书。

《中国人的精神》,这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全书分为绪言、导论、正文和附录四个部分。导论阐述“良民宗教”;正文第一章论“中国人的精神”,第二章论“中国女子”,第三章论“中国语言”,第四章论“约翰·史密斯在中国”,第五章论“一个著名的汉学家”,第六、七两章论“中国学”;附录论“崇拜群众的宗教”或名“战争与出路”。

在这本书里辜鸿铭详细的阐述了他对中国人的看法,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以及对西方的披露。在这本书里面,他形象的描绘中国人是活在心灵生活里面的:“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gentle),绅士性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却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继而作者由此推论出中国人的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因为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强烈的同情心之中,这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也是一种感觉的生活,这是由于中国人把身体作为一个有机体而产生的自觉或不自觉。由于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或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在辜鸿铭看来,又与西方人“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闲人阶层”(如牧师、军警等)还不算,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无疑,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但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义务,即忠诚的义务——无私、绝对的,自然也包括三纲五常等。因此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成人的头脑,又有孩子的心灵。所以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辜鸿铭认为,当时的西方列强已经是没有了道德的约束的,即使连曾经有的对于宗教和法律的恐惧都在战争中丧失掉了,而要拯救这样的西方世界的唯一方法就在中国,即在中国人的精神之上。可以说,辜鸿铭先生对于中国文化实在是推崇到了极点,他的自尊、他的自豪实在是已经大到狂妄的地步了。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十二

最近读了许倬云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觉得这本书易懂,适合我们高中生阅读,我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该有的样子,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存在状态。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简而言之,脉络很清楚。经史子集、书卷浩繁,不脱“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五经”之渊薮;百家争鸣、三教九流,亦不脱“外儒内法,剂之以道”之底色。经两汉东晋、隋唐两宋,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并且逐步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与民间的神鬼传说、民俗信仰合为一体,成为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观念相互交织,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全书正文总共十章,涉及中国文化里的生活美学、宇宙观、多元秩序、宗教信仰、人际网络、古典小说等内容,可想而知,这么多的主题,不可能一一深究,那么许先生又是如何将文章做到容易理解的呢?我觉得,他做到了两个字——普及,真正的雅俗共赏。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故事,在第三章神鬼故事的传说里,作者分天、地、人间三个部分讲述自己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从家庭的长辈、乡里的父老以及朋友的谈话中所取得的材料,例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等耳熟能详的悲惨爱情故事。也有大禹治水,李冰治水,张渤治水等人类对抗自然的故事。亦或是蛇妖、狐狸精、鬼魂等民间故事常见的主题……这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浅显易懂,让读者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化下移”。一些简单的故事让平民百姓读懂,初步了解中华文化,接着一传十,十传百,口耳相传,各有各的特色。北魏孝文帝占领中原之后,必须进行改革,向中华文化学习,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强大之处。一切想占领甚至吞并中华文化的企图终将破灭,最终也会作茧自缚,被中华文化兼容。中华民族是迄今为止唯一保留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也是世界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只要中华文化还在,中华民族就不会灭。这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文化精神的本质是什么呢?许倬云说,“我希望在本书中从中国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与现实间的各个角度,呈现这个长久传承的文化的特色”。是的,这样的文化精神需要传承的。许倬云对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研究,历来贯串一致,并且不断深化。他很擅长吸收他人著述里的营养。比如,他对中国人宇宙观、生命观的看法,有许多成分来自于冯友兰先生作于抗战时期的“贞元六书”,他希望继承“贞元六书”所陈述的大方向,以及提示的新人类精神,重新抵达天人合一的境界。本书的另一个源流,是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领域用以陈述中国人际关系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即,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同心圆网络,从自己开始,扩散为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确立了身处网络的个体的权利和义务。许倬云以自己家乡无锡作为例子,呈现了传统伦理丢失后的乡村的衰败。作者潜心研究,做到了古今一贯,就是为了更好的将故事讲给读者听,将文化精神呢传承下去。

顾炎武有言:“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本书,浅显易懂的足以明道,厚重的文化精神又显示出其救世之内涵,这很中国文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