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 城乡调查报告(通用9篇)

最新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 城乡调查报告(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3:07:06
最新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 城乡调查报告(通用9篇)
时间:2023-11-18 03:07:06     小编:飞雪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一

为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来解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年来,成都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其成效应该如何评价?进一层说,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应当如何解读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为了科学地回答上述问题,本调查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原理,从区(市)县、乡镇、村、农户四个层面分层抽样,在成都市所辖19个区(市)县中选择10个区(市)县为样本区域,共选择34个乡镇102个村为样本点,1020个家庭为入户访谈对象,分别采用《样本点情况表》和《入户访谈问卷》进行调查;并运用抽样调查以样本推断总体的科学法则,力图从总体上客观、真实地反映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主要方面、主要成绩和主要问题。全文是一篇几万字的调查报告,已收入“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专题论文集。“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书斋学者慎谈‘三农’”。本文几位学者走出书斋,以实地调查为成都的发展献计献策,其精神值得嘉许。由于篇幅较长,编者在此摘登精要部分,以飨读者。

调查表明,成都市以产业演进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制度环境创新为先导推进城乡一体化,终于在农民生活改善上修成了正果。如果说电话用户数量和机动车数量增长表示农民生活改善,那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质变则表明成都市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长效机制的形成。长期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这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症结所在。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举措,牵住了“三农”问题的牛鼻子,20xx年到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较大幅度超过成都市和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期增长率7.8%和7.7%,为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构建和谐成都奠定了基础。

(一)进一步推进产业演进。

由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与当地产业发展水平的依存关系,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条件就是该区域是否有足够的产业演进发生。因此,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着力点,就应当围绕产业演进展开。如果某个区域没有相应的产业演进发生,政府要在这里推进城乡一体化就只能是一厢情愿。从总体上看,成都市应当继续从推进产业演进入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多元化,充分发展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失地农民就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二)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

1.加快农民居民身份转换,促使职业身份转换与居民身份转换相一致。

农村居民户口转换是促进农民职业身份转换的重要制度安排,而成都市农村居民身份的转换进程在总体上大大滞后于职业身份的转换进程,因此,加速农村居民身份转换是推进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2.继续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为了使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生活医疗保障,首先,成都市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参保率。第二,应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农村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继续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第三,应继续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如五保户、残疾人等)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并制定相应的转移支付措施,确保资金的稳定性。第四,应进一步提高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比重,逐步完善农村养老方案,采用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相结合的方法,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三)进一步增加公共产品。

1.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对于影响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五大因素(技能、性别、教育程度、耕地面积、年龄)的回归分析的结论是,技能的影响最大,掌握某种手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率比没有手艺的增加95.82%,即在某一个区域,有技能农民的比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因此,提高有技能农民的比重成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2.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动力供需信息服务平台。

鉴于政府对农民的就业信息提供以及就业指导的不足,必须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动力供需信息服务平台。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二

调查报告是对社会上某一个问题或事件进行专门调查研究之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

(一)特点。

1、内容真实,观点鲜明。

2、材料性强,夹叙夹议。

3、结构严谨,有条不紊。

4、语言简洁,笔调明快。

(二)类别。

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三)作用。

二、怎样进行调查研究。

(一)立场、观点要正确。

搞调查研究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

(二)调查态度要端正。

要想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有饱满的热情、艰苦深入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调查目的要明确。

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掌握实际情况,有助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树立先进典型,批判错误的倾向,使我们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调查方法要讲究。

为了获得丰富的材料,还要讲究调查的方法。按照工作的步骤来说,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调查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思想武装。

(2)选定调查研究题目。

(3)似定调查提纲。

2、调查时灵活运用有效的调查方法。

(1)开会调查。

(2)个别访问。

(3)现场观察。

(4)蹲点调查。

(5)阅读有关书面资料。

3、调查后还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核实,发现遗漏疑问的地主,再作调查补充。

二是分析、思考,提示材料的内部联系,发现事物的本质。

(一)精选材料,突出观点。

运用材料说明观点,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用典型事例。

2、有对比方法。

3、用精确数字。

(二)从实际出发,安排好结构。

调查报告的结构形式,一般根据本文内容和表达的需要来决定,除标题外,通常有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1、开头。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常常在正文的前面,写一段不加任何小标题的文字作为开头,类似消息中的导语。

调查报告的开头起“提示”全文的作用,必须简明概括,以帮助读者正确、深刻地理解全文。

2、主体(正文)。

这一部分写的是调查研究所得的具体情况、做法和经验。为了眉目清楚,常常列出纲目,用小标题标明,常见的安排有如下几种:

(1)按事情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来写。

(2)用对照比较的方法来写。

(3)根据内容的特点,把问题的几个方面列举出来。

3、结尾。

这一部分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即全文的结论。

社会调查报告范文: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国各行各业都遭受着冲击。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的加剧。而在就业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因此能否处理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将影响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节奏和发展进程。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农民工自身素质技能着手,只有真正了解到他们是否想进一步学习,希望学习哪方面的技术知识,并帮助他们学到一定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同时解决我国的一系列衍生矛盾。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在城市,农民工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被限制和禁止从事某些职业。这一方面是城乡差异影响下思维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广大农民工本身缺乏相关的素质,这里包括行为习惯和专业技能。

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一旦让广大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升了相关的素质,他们不但能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为他们家乡的经济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而当今,找工作难,工作找人也难。这是为什么?本次调查研究就是旨在回答这个问题。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调查了五名群众。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满足条件。

四、调查结果。

周丽丝,女,19,职高,群众,未婚,家庭成员有3人。她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个民营企业任职。月收入500-1000。周小姐很想学习农学,在获得大专学历后回家乡支持当地农村的发展。本来学旅游的她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她也考虑到通过短期培训进行脱产学习服装加工,这对于她继续留在发达城市有一定的帮助,毕竟手工制造业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艺的人。

杨哓燕,女,23,职高,群众,未婚,家庭成员3人。同样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的她,情况和周小姐类似。她原来是学计算机管理的,但后来当了超市职工,同样无法施展她的专业能力。她想到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管理学,凭借着不错的气质和口才,努力成为一个管理者。但她也考虑到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中学习计算机应用,继续强化她的专业能力,使自己在城市的竞争中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高迪,女,23,初中,群众,未婚,家庭成员5人。高小姐的情况和上面两位各有类似。作为超市职工的她,因为学历的问题没有能继续她计算机管理的梦想。现在她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广播电视大学学习农学,回家支持家乡建设。但是,她也没有放弃到电大进行短期培训,走上计算机方面的相关岗位。

王丹丹,女,23,初中,群众,已婚,家庭成员4(有子)。丹丹姐是在大酒店工作的,原来学的也是计算机管理。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所以成了她竞争的门槛。所以她现在最想取得一个本科学历,主修经济学,当一个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电大组织的短期餐饮服务培训她也感兴趣,可以先让她在餐饮业好好干下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去深造。

江志强,男,23,大专,团员,未婚,家庭成员3人。他有些腼腆,但是计算机的水平不赖,学历也还不错。所以他想到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经济学,当一名财务人员。如果不行的话,他就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数控技术,毕竟对于一个男士来说,数控这个职业也是不错的。

五、讨论与建议。

无论是一开始的阐述还是上面材料中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要强人强市强省乃至强国,教育的重要性仍旧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农民工争相去竞争培训机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很多农民工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们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农民工头脑“富”起来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这个道理吗?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给这个方式下什么定论,但是,看看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二月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数量达到万左右。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业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教育,仍旧是教育,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一个又一个农民工兄弟去搞创业搞科研搞自主。我们只能依靠社会,依靠政府,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去给那些想学习,需要技术的农民工兄弟创造学习的机会,拓宽学习的渠道。尽最大的力量去优化现有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教育培训的改革力度,扶植那些能大量吸纳农民工的企业。

我想就这一问题再提出并重申几个观点和看法。

第一,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

我国现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约1.5万所,高职院校有1100余所。这是农民工培训的丰富资源,当务之急是制定政策,并给予经费支持,使得中高等职业学校真正成为农民工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二,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

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层,从上向下贯彻,从下向上执行,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源减少和校舍闲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些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

第三,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

农民工教育还有赖于自我教育,靠别人靠社会毕竟不能有长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中心村规划布局学习网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并使新农村成为农村人口自我学习的基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第四,加强发达地区对农民工教育的支持。

相对于农民工大量涌入大中型城市的现状,这在暂时没有可以解决的具体方案。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广大农民工的建设,而作为一定的回报,政府应当鼓励并加大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农村的扶持。只有将农村建设成城市,才能从根本上把农民工带离边缘化,让他们重新正常的轨道上。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教育这件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新农村,使教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工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于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置,还是对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农民工继续教育都将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三农问题也能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得到解决或大大的改善。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三

广大城乡居民朋友们:

环境卫生关系你我的健康,整治环境卫生,是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减少病毒发生和疾病传播,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件大好事。中央、省、市从去年开始,重点安排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我县按照上级要求,顺应民意需求,把环境卫生整治当作关系老百姓切实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通过大清理、大整治、大建设,乡村环境面貌明显提升。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全县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广大群众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应当积极投身到这项工作中去,为建设文明、整洁、美丽的新家园贡献力量。在此,我们向广大居民朋友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清洁家园,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环境卫生大扫除,彻底打扫房前屋后、街头巷尾的生活垃圾,保持整洁、干净、有序。要尽量减少垃圾产生量,垃圾要投放到垃圾桶,不向河道、池塘、街道、广场等处乱扔乱倒,不乱泼污水,不在街面上堆放柴草、土堆、粪堆和杂物,不在街道上打场晒粮,不践踏花木草坪,不破坏公共设施,自觉爱护垃圾桶、垃圾箱,主动捡拾地上的果皮、纸屑、塑料袋等垃圾,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做文明好公民。

二、齐心协力,共建环境优美新家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环境优美新农村,是广大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需要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参与,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自觉履行义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革除不文明陋习,对破坏环卫设施、乱扔乱倒垃圾等损害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劝阻和制止,努力形成人人关心环卫、人人参与环卫、人人支持环卫的浓厚氛围。

三、积极参与,为城乡环卫一体化做贡献。我县在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每年投入6000多万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配备垃圾清运车,为每个村庄配备垃圾桶,聘请保洁员,天天打扫村里的垃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通过持续不断地整治,我们村里的垃圾变少了,街道变干净了,臭气慢慢消失了,水慢慢变清了,这就是全县人民共同劳动的成果体现。沂南是“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在各级环境卫生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査中,我们要发挥主人翁意识,对工作给予客观的、积极的、好的评价,树立我们沂南县的良好形象。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在街道硬化、绿化、亮化和村庄美化上下功夫,架路灯、修水泥路、栽绿化树木,全面改善村里环境面貌。相信通过全县91万人民的共同坚持和不懈努力,我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好!

广大城乡居民朋友们,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是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应尽责任。整治卫生,人人参与,家家受益,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主动打扫垃圾,保持良好习惯,用我们的热情和真诚,用我们的辛勤和汗水,共同把我们的家园打扮得更加整洁、更加亮丽,为建设“宜业宜居宜游新沂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请您监督!并共同维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县环卫办电话:32399**。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四

中国的城乡贫富差距很悬殊,下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调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查报告,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人民公社" "吃大锅饭"的社会走到了一个开放、发展、充满竟争的社会,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社会中所固有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已明显感觉和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多类型的贫富差距。主要有城乡贫富差距。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三个表现是,在城镇居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农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这是最为人们关注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

为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我们做一篇关于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事件调查报告。经过近一个假期的调查和多年来耳濡目染所接触的现实,我做一篇关于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研报距、东西贫富差距、群众性贫富差距、政策性贫富差距等。其中城乡贫富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富差距。它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向。富差距所引发的社会公平、机会平等与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问题仍有异议,在缩减贫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别等问题上,已民心所向、势在必行。因此,应该从造成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和原因着手,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社会走向稳定,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现在,我将从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原因、解决方法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实践调查报告结果。

城乡贫富差距表现在:1,改革初期,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但后来,形势发生了逆转,二者的差距呈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实的差距肯定还会更大些。2、城乡贫富差距又表现为城市豪与贫困农民的差距,这一差距更加明显,更为突出。其现象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家财万贯与一贫如洗、豪门宴与食不果腹、高档别墅与缺房无房、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析了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后,我想谈谈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五

村低保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和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存权的一项根本措施。做好农村居民低保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自2007年全面开展的农村低保政策实践,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具体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这主要体现群众对低保的认知度较低,低保保障水平还不高,欠发达地区资金缺乏,“搭便车”现象严重,“假冒者”行为被漠视,监督管理不到位,低保对象界定执行模糊等诸多方面。必须认真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时间:2012年8月6日。

地点:****************。

一:调查情况简介。

2012年8月份,我来到*******进行社会实践。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多次走访,对主管民生方面的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以及翻阅了大量的政府对于贫困人员的帮扶文件和帮扶工作记录,对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及所获得的帮扶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完成了这份调研报告。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村庄贫困居民及低保户。

调查目的:了解国家低保政策在农村的推行情况以及分析低保政策对农村贫困居民的影响,分析低保政策施行过程中的不足并且为有关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

调查方法:文献调查法,访谈法。

二:调查内容。

调查过程:

对象一:访谈一低保户,全家共5口人。其中户主年事已高,其母亲年龄85岁,常年卧病在床,其妻子精神异常,无法工作。两个儿子(不务正业)正准备结婚,需要盖房子。家庭住房仅为一个三间小瓦房,其收入来源为户主种地,所得收入不能维持家庭正常生活。其整个家庭五人一月可获低保金600元。其家庭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在镇民政部门申请低保,民政工作人员多次指导该困难户填写申请表格。为了减少该家庭成员的四处奔波,镇民政工作人员帮助这个家庭联系民政局,残联等政府部门,并经常电话联系该户户主了解他们家庭的一段时间的状况及所需要的帮助。

对象二:***有低保村民,全家共4口人。其中户主身体残疾,丧失劳动能力。两个儿子,均为在校学生。其收入来源为其妻子在工地打工,所得收入不能维持家庭正常生活。其整个家庭四人一月可获低保金为1000元。其两个儿子中,大儿子目前就读某重点大学,在工作人员的多次帮助申请下,获得企业助学金每学期4000元,四年共计32000元;二儿子今年考取某大学,在工作人员的再次帮助下,获得企业助学金每学期3000元,三年共计18000元。工作人员多次指导该困难户填写申请表格,帮助两个孩子顺利走进大学校园,圆他们的大学梦。

对象三:****有一低保户,但是走进其家里发现家里还是比较富裕,各种家用电器都很多,吃穿住行在农村中算是中等,但是为什么会是低保用户呢,调查显示主要是因为户主是村委会主任,所以导致家中情况不实,从而引起国家低保政策出现阴影。

对象四:****有一村民,全家一共三口人,有一儿子。一家人身体都比较健康,但是其户主前几年出了车祸,虽说现在身体好了,但是看病时已经花光了全家的积蓄,现在正在家干农活,其妻子在小工厂打工。但是他孩子正在上大学,每年需花费很多钱,家中的每年收入无法支付其各种学费。但是他家中的情况达不到申请低保的条件,因此无法得到国家的帮助。

对象五:****有一户虽说家庭条件达到了国家的相关要求,但是因和村委会成员和有关村民有长期的家族的矛盾,为人处世不是很好,所以相关人员一直没通过其低保的申请,导致其低保问题一直没有落实。

3.2012.8.5—2012.8.6为期两天时间访问镇上民政部门。

a:低保政策的相关文件:

(一)申请农村低保待遇条件。

申请农村低保待遇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持有本县农业居民户口。2、居住在农村村组,家庭承包土地的农村居民。3、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纯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具体询问当地民政部门)。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1、三年内因购买、修建或装修住房(必要的维修除外)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因拆迁安置购买、修建房并进行简单装修的除外)。

2、好逸恶劳,有承包田(地)且有劳动能力但不耕种的。

3、家庭成员有赌博、吸毒行为或者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的。

4、家庭拥用非生活所必需的高档消费品,如手机、摩托车、空调及贵重饰品的。

5、家庭生活水平明显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6、弄虚作假骗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7、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b:关于城镇居民享受低保的相关数据。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些居民不配合的问题。

不是所有的困难群众都是低保户,所以不是所有的困难群众都会在每次活动时获得一些赞助帮助。当一部分人没有得到共建的商业单位所提供的钱物时,就会抱怨村委会不公平。有的困难群众在寻求村委会帮助时态度比较差,认为村委会为他们服务是理所应当的,应该替他们做好一切的工作。

解决方案建议:

当碰到有一些居民抱怨不公平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耐心向他们进行解释,告诉居民每次发放的量都是一定的,每户居民轮流获得,以得到社区居民的理解。其次,每次慰问活动发放钱物时要做好详细的登记,以防产生下次发放时重复发放的情况。

当碰到态度较差的居民时,工作人员要保持微笑和语言上良好的态度。耐心向该居民解释,并指导他们填写表格和办理手续等。让居民体会到村委会的耐心和认真的态度。

2、低保准入把关难度大。

申报低保对象的收入情况很难掌握,如果他们通过隐报、瞒报等掩盖自己的实际家庭收入,审核部门无法鉴定。而很多专项救助,比如医疗救助、廉租房救助、法律援助、教育救助和有线电视费减免等,只有低保对象才有资格享受,因此会有人想方设法加入低保行列,从而增加了低保的压力和难度。

解决方案建议:

3.乡村社会“权力异化”

乡村社会权力异化会导致乡村政权环境的变异,集中表现为一般农民与村干部关系较为平淡,但同时存在并行不悖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正如一张权力的关系网,基层干部是村庄社会中的特殊角色,他们是国家政府的权力末梢,甚至可以说是村里社会环境的“当家人”,但同时在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中,他们又是追逐自身利益的“经济人”。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熟人社会”网中的人,比如自己的亲戚家属、上级干部的亲朋故旧、村里有头脸的人等。村组干部为了笼络住他们的心,往往主动采取利益安抚的办法来争取他们的支持。于是,低保就成为了权力变质下的资源。村组干部有可能通过控制低保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建立或巩固私人关系网,并从中扮演“赢利型经纪人”的角色。

4.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解决方案建议:我国农村低保政策实践中存在的“搭便车”现象严重、“假冒者”行为被漠视等诸多问题,是由于乡村社会“权力异化”等多种深层原因造成的,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努力运筹制度的规划和实施、尽力彰显施行的严谨和严明等对策措施。

四、调查总结。

我们以关注民生,出尽城乡和谐的总体要求,结合所学专业实际,通过开展民生会谈,宣传走进农家院等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战略部署和具体措施,大力宣传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让村民了解更多的国家惠民政策。实践调研活动圆满结束,让我们走进群众家庭,了解了现今的农村状况和农民思想活动,锻炼了自己,宣传了自己,宣传了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深入学习领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扬了大学生勇于实践的光荣传统,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更是一次人生经历。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六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的重要内容,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提高渔农村民生水平、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出路。近年来,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我市把经济强镇作为战略节点和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平台,为此,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经济强镇、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舟委〔〕1号)和《关于加快金塘、六横两岛开发建设的决定》(舟委〔2008〕7号)等重要文件,大力培育经济强镇,努力推进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经济强镇发展工作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走创业创新之路,促以港兴市、全面跨越”决定,为加快把我市打造成海洋经济强市,全面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而推出的重大举措,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培育海岛型特色块状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经济强镇发展工作作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和提高渔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节点,为我市统筹城乡工作,破除城乡分割,大力推进城乡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所谓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三大差别”和“城乡融合”的发展观。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美好的前景,是城市化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感受。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形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长期以来,城市是工业的集中地,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农村只是发展农业,为城市提供服务,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地方。这就造成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的相对滞后,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城乡经济变得不协调。这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就在于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这也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十x大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预示着我国将会进入一个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市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大岛建、小岛迁”战略,使大批渔农民向大岛集聚,有效利用了渔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的城乡统筹发展。“暖促工程”等一大批渔农村民心工程实事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渔农村发展,促进了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促使全市渔农业由传统产业逐步向现代产业转变,渔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城乡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二元制户籍制度、老龄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了我市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市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在理论上,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从而推动其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上,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因素,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进一步影响了国家内需的扩大。本文基于山东省1980-的年度数据对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造成这一差距产生的各方面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25.45亿元增长到20的33896.65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7.55%。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并已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然而,伴随着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就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者间的差距由1980年的237.98元扩大到年的11692.27元,扩大了49倍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当前中国居民分配结构中最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山东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加剧山东省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的混乱,对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为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现选取《山东省统计年鉴》中1980-2009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参考数据。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两个指标统计口径有所不同,不能准确反映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但毕竟是比较直观的分析指标,是现在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经常使用的指标。图1表明了1980-2009年间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

从图1可以看出,从1980年以来,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在逐年地增加,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处于高水平的`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增长之上,而且两者的绝对差值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山东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抽样调查推算结果表明:全省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549元,农民收入水平仅占城镇居民的43.9%,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48.21元到2009年的17811.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210.23元到2009年的6118.77元,两者的差距由1980年的237.98元扩大到2009年的11692.27元,收入差距扩大了49倍多。

而且,山东省各地区之间的收入也有很大差距,下面用2009年各市的数据来说明。

从图2可以看出,山东省各地区的收入差距还是很大的。就城镇居民来说,收入最高的济南市和最低的菏泽市相差10387.83元;而在农村居民方面,收入最高的青岛市和最低的菏泽市相差6786.75元。而且,从总体来说,山东省东部地区的收入要高于西部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无疑是山东省现阶段的一大严峻的挑战。

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为72.33%,是城镇居民收入来源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农村居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63.73%,是其最主要的来源,工资性收入仅占28.75%。而工资性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率要远远大于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再加上近年来自然灾害增多,家庭经营收入很难得到保证,所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

我国目前仍是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先进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依然主导着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集中体现。

首先,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使得城市的产业发展迅速,各种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且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增加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就不够,使得农村发展动力不足。

其次,各种基础设施完善,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向城市流动,可是户籍制度又使得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就业和享受各种待遇上比不上城镇居民。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低于城镇居民,进城后就算从事一样的工作,收入仍然低于城镇居民。而且农民在各种福利、补贴、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和城镇居民有很大差距,较为严格的户籍制度造成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这些制度性因素限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待遇的差异尤其是教育方面的问题还会延续到下一代的身上,使农村孩子的起点就比城市孩子低很多,这将不可避免地促使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三)城乡文化教育水平不同。

从下面的表2和表3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差距。城镇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占城镇居民的一半以上;而农村居民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少数,2009年中专以上学历的只占7.28%,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都是比较低的。

(四)农村金融服务的欠缺。

邓小平曾经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应该承认,省内现有的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龙头企业和部分大户方面的贡献确实不小,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服务一般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上的力度却很不够。

(一)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发展我省农村经济,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发展科技,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深专家,了解国内其他地方和国际市场,实现科技兴农,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和质量。其次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营,将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出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将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和更高的层次。最后,还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村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升级,从而提高产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适宜环境。

政府应尽可能地改变城市倾向性经济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保障水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的发展环境,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的发展动力。

同时还要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就业机会,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提高他们在各种福利、补贴、社会保障及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和权力保障,逐步形成城乡居民公平发展的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工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更多地创造价值,增加自身的收入。

(三)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农村居民提供足额的金融服务。

积极进行农村金融的发展创新,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保持农村经济生活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主要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使民间借贷法制化。并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作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商业银行吸收的农村存款要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信贷投资,确保农村投资总额。三是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端明,蔡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03).

[2]聂维亮,黄宜广.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11).

[3]秦克成.新时期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04).

[4]郑彩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08(12).

[5]高彦彦.城市偏向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农业增长[j].中国农村观察,2010(05).

[6]梁淑英,杜程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理论学习,2010(12).

[7]苏允平,董雪.辽宁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03).

[8]王越,李玉江.基于arma模型下的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研究,2010(05).

[9]吴艳美.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研究[j].北方经济,(12).

[10]张应禄.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原因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9(增刊).

[11]周虹,方天堃.我国经济开放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01).

[12]章国荣,盛来运.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及对策[j].调研世界,(08).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八

龙潭街道位于市区东北部三环路外侧,幅员面积37.61ko,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村居民4.3万人,辖20个社区。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前,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困难,城乡面貌和发展环境十分落后,曾被称为成都的“西伯利亚”,是中心城区农业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城市化水平最低、推进难度最大的地区。

龙潭街道党工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六句话”的工作要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努力实现整个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

初,街道党工委新班子到位后,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立足成都市城市向南、向东发展的战略部署,及时确定了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了《成华区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龙潭地区生产力布局规划》、《龙潭地区控制性规划》、《成都市北郊风景林地控制性规划》、《龙潭地区道路交通建设规划》等城乡一体化专项规划,形成了“三区一中心”(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北郊风景区、龙潭现代农业片区和龙潭场镇中心)的空间布局,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对全辖区37.61ko的土地资源进行了功能定位,划分为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商住用地、现代农业用地、旅游风景区用地等几个板块。在此基础上,结合龙潭实际,集中多方意见和智慧,提出了打造“成华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的发展思路,并得到市、区两级的一致认可。

二、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发展承载力。

落后的道路、破旧的场镇,成为制约龙潭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去年,街道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面推进路网建设和旧场镇改造。

1、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

龙潭地区底以前仅有13公里的破旧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龙潭地区道路面貌的真实写照。老百姓出行难、经济发展受阻,群众怨声载道。街道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全方位参与,于去年4月12日,全面启动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工程和30余公里的乡村路网建设。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相关社区,克服了任务重、时间紧的困难,用1个月时间完成了一般情况下半年才能完成的拆迁工作。目前,投资15623万元,长约9公里的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工程即将完工;投资8400多万元,长30余公里的新社区道路全部通车。辖区已经形成以成华大道、龙青路、老龙青路等主干道为主,环湖路、龙潭绕场路、龙木路等次干道和乡村路网为辅的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2、高起点改造旧场镇。

龙潭旧场镇是典型的“五无”(无市政配套设施、无污雨水管道、无自来水、无天然气、无消防安全设施)场镇。落后的场镇设施,不仅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且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对旧场镇进行改造,是龙潭广大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心愿,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在多方努力下,于去年5月25日启动了龙潭旧场镇改造工程,比计划提前一年时间。按照规划,经改造后的龙潭老场镇将是成华副中心的核心区,是一座集生态休闲、客家文化、商务旅游等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活力新城。目前,已经完成场镇拆迁任务的35%。预计今年10月底完成拆迁,底全面完成旧场镇改造任务。

三、培育支柱产业,强化产业支撑。

根据“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的发展思路,街道以项目为抓手,促进都市工业、商贸物流、房地产业、休闲旅游4大支柱产业发展。

1、以加快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为重点发展都市工业。

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位于龙潭街道鹤林、丛树、威灵社区,规划占地11000亩。为了把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成都市都市工业的制高点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乐园,建立了区、管委会、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确保落户项目尽快建设、尽早投产。目前集中发展区一期工程2700亩建设已完成,引进光明乳业、焊研科技等规模企业47家,已有21家企业建设竣工,16家企业建成投产。208月,园区成为第二个四川省中小企业示范园。下一步,将抓紧实施占地3100亩的二期工程,欧盟工业园在11月中国dd欧盟企业产品发展洽谈会召开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采取“市场主体办园区”的模式,实行多方联动,启动建设占地1200余亩的机械电子创业园。

2、以推进北湖核心景区深度开发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

月,在全面完成北郊风景区植绿的基础上,启动了北湖核心景区建设,建成水面面积近800亩、蓄水量达50万立方米的北湖,形成城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湖泊。鼓励农民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引进休闲观光旅游项目95个,其中大型项目16个,引进资金2.3亿元,成功打造集“旅游、娱乐、购物、住宿、美食、健身、会展、学术研讨”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都市生态旅游区。目前,北湖秀丽风光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成为成都市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和新农村的典范,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肯定。通过北湖核心景区建设,昔日的废砖厂变成了美丽的生态公园,长期贫困的和成、秀水、石马3个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7680元,部分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万元,就地解决就业1700人。下一步,我们将抓住2ko高档居住区建设、高尔夫球场定点及游乐园规划搬迁的机遇,推进北湖深度开发。同时加快外环路外6ko的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努力提升龙潭地区休闲旅游业的规模和档次。

3、以构建现代物流中心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

依托龙潭寺火车站为核心的一站七线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整合辖区仓储资源,大力发展流量经济,打造区域商贸枢纽。目前已引进以坤泽物流、中石化、437处钢材交割中心等为代表的重点物流项目。下一步将精心策划、包装西部农产品批发展销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争取每年有4-6个项目见成效,逐步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4、以构筑成都“人居天堂”为理念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在“成华副中心”的产业布局中,房地产用地达5ko,外加北湖核心景区周边2ko的高档住宅用地,房地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街道结合北湖的环境和人文优势,按照“杭州有西湖,成都有北湖”的定位,提出了构筑成都“人居天堂”的房地产开发理念。目前,万科、海昌等知名房地产商已积极筹划,准备入驻龙潭。

5、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

依托旧场镇的改造和北湖核心景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已引进四川鑫拓、万佳实业、坤泽物流、中石化成都代表处、四三七处钢材交割结算中心等税收上千万元的总部企业。下一步争取每年引进3-5个总部企业,特别是吸引入驻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各大企业总部进驻龙潭。

四、加快集中居住,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我们一方面加快旧场镇改造和新居、新社区建设,促进农民集中居住,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活动促进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一是向场镇集中。按照规划,改造后的龙潭场镇可吸纳5万人居住,将成为成华区的副中心,直接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北郊风景区提供后勤和社会化服务。

二是向新居集中。根据规划,在龙潭布局了4个农民新居,安置农民2万余人。目前,建筑面积29万o的桂林新居主体工程即将竣工,年内将交付使用,可集中安置农民6000人,其他3个新居工程正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三是向新社区集中。街道引入市场机制,采用bt模式,于去年11月8日,启动建设成都市首个“198”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该社区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目前,占地69亩,建筑面积9.7万o,投资近1.5亿元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预计将于今年8月交付入住,集中安置农民2000人。占地180余亩,建筑面积26万o的二期工程将于10月份开建。

四是转变农民观念。我们与区团委、民政局等一道,整合社区、高校、老年大学的教育资源,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目前该活动已派遣了200多名“文明助理员”到辖区20个社区,帮助农民转变生活、就业等观念,摒弃陋习,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创新就业机制,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居民将离开土地,面临重新就业。如何解决这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偏低、技能欠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龙潭街道在认真分析现行就业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围绕规划抓项目,围绕项目抓就业,围绕就业抓培训”的.就业思路,于去年7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组织dd成都图强劳务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政府劳动保障所、社会培训机构、社会职介机构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不足。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操作,公司在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的“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日益成熟,达到了“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愁、为农民服务、自身得发展”的“四赢”格局。目前,图强公司拥有2000多o的办公场所,成功开发岗位3000多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800余名,已经成为失地农民的就业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目前省劳动保障厅已将此模式在全省推广。今年,我们将图强公司做成全市、全省的知名品牌,并通过这个平台,力争做到辖区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95%以上能得到实用培训,参加培训的90%以上能实现就业。

六、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龙潭。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争创“平安街道”。加强巡逻队伍和治安亭建设,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抓好集中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年各类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9.8%,一举摘掉成都市治安重点整治地区的帽子,今年将争创成都市平安街道。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有效整合信访、司法、调解资源,充实信访调解力量;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变上访为下访,每月对辖区内的不稳定因素进行疏理、排查、化解,确保龙潭有个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实施环卫管理全覆盖。今年在全市率先实行“户集、社收、街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模式,场镇、社区、企业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保洁率达100%,城乡环境得到较大改观。

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以城乡一体化、社会全覆盖为特点,城乡低保为基础,助学、助医、建房三大救助工程为配套,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的生活撑起一张“安全网”。

七、狠抓党的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重点是抓好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干部整体素质。转变思想作风,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紧迫感;改进工作作风,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导入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严格工作纪律,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工作上。

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工委班子建设,坚持集体议事制度并开放党工委会议,把科学民主的理念贯穿于班子建设始终;通过定期集中学习、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提高班子成员抓科学发展、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本领和能力。建立干部激励机制,调整和提拔了一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科级干部,激发了干部工作激情与积极性。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三个转型”(思维方式、致富方式、生活方式转型)活动,并按照社区职能探索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实施“双培双带”为载体,大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民致富。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去年秀水、丛树成为区级党建示范社区的基础上,今年在所有社区支部中开展创建市级、区级党建示范社区活动,促进硬件、软件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具体部署,进一步提高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质量和水平,加快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龙潭街道党工委。

城乡调查报告土地类篇九

为认真贯彻落实报告中提出的“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的要求,为使农村低保政策在贯彻落实中准确、公正,确保国家惠民政策的阳光普照全县贫困百姓,为保证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市对2009年农村低保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多伦县属国贫县,全县总面积3773平方公里,辖2乡2镇,7个社区,64个行政村,398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万人,农业人口6.9万人。

2006年全县启动农村低保工作,截至2008年12月有农村低保对象4578户,6388人;自2008年起,实施了农村低保分类施保制度,根据低保对象家庭情况将低保对象分为1、2、3三类。2009年1类低保保障对象占农村低保总人数的10%,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924元/人/年,增长到1200元/人/年;2类保障对象占农村低保总人数的70%,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600元/人/年,增长到800元/人/年;3类保障对象占农村低保总人数的20%,补助标准由438元/人/年增长到600元/人/年。同时,高标准、严要求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三类低保档案,加大了低保对象管理力度,狠抓了农村低保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健全乡镇、村级低保工作组织,规范了村委会接受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复查、张榜公示上报、乡镇核查公示、民政局抽查公示等一整套工作程序,使基层的低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强化了动态管理运行机制,各乡镇组建了农村低保审核领导小组,全县64个行政村均设了民政协理员,大大提高了监管力度。

此次调查要求乡镇民政所和村级民政协理员共同参与、积极配合。首先全面宣传调查的目的、内容及检查方式,村委会提前合理安排调查时间和路线,充分做好迎查准备。其次民政助理和村协理员积极参与入户、寻访、暗访及低保户家庭生活状况、家庭实际收入、支出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以备调查汇总时提供可靠证据。第三调查结束后民政所及协理员负责对未查户的复查工作,并及时上报调查组,对低保户进行核实认定。

理”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议定低保救助对象,结合实际拿出享受人员及类别调整方案。彻底解决上访和部分村干部优亲厚友的现象。经过6个月的普查,取消了不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836人,新增低保对象344人,农村低保人数由4157户,6294人,调整为4246户,5802人,占农业人口的8.4%。调查结果表明:随着低保工作的深入推进、低保户优惠待遇的增多、低保标准的不断提高,也引发出各种突出问题。

一是少数群众思想观念存在误区。部分干群对农村低保的意义、运行程序和管理方式了解不全面,理解不透彻。有的群众把农村低保误认为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部内容,对其社会功能寄予过高的期望,农村五保、身残、生病、天灾人祸、子女上学的都要求享受低保,解决不了就发出标准太低、覆盖面太窄的怨言。少数低保对象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少数群众不履行赡养和扶养义务,把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推向政府。

二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定居政策的实施,城镇周边失地农民和进城定居农民因无固定收入来源,需要救助的人员越来越多,加之县级财力有限,县级配套资金不足,导致低保工作的范围和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调查核实收入难,是实施“按标施保”政策的最大阻力。传统的入户调查工作方法无法准确核算家庭收入,一方面由于物价上涨、务工收入不确定和个体经营者收入不固定等因素,导致家庭收入的核定难以准确把握;另一方面,不如实申报,隐瞒家庭收入现象比较普遍;再者,有些小企业、小作坊出于对工人的情感,不肯如实告知他们收入的真实情况。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大地影响了低保动态管理工作的成效,低保对象进易出难、进多出少的问题普遍存在。只靠民政部门的微薄力量很难准确掌握家庭收入。

四是动态管理动不起来。各别村村两委班子干部因顾及老亲旧邻、涉及选举等问题,存在低保对象只进不出、或易进难出,新增好增、取保难取,出现动态管理动不起来的现象。

二、农村低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了动态管理措施。

第2/5页。

民政局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到乡村户了解低保对象的实际生活状况,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及时纳入,将不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及时清退,并且及时掌握了低保对象致贫原因、基本信息和生活所需,使救助工作有的放矢,实施救助有理有据,分类调标合情合理,低保金额足额到位,使低保对象有进有出,标准有升有降。分类施保得以完善,使动态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我县的农村低保工作程序更加规范,低保工作更加“阳光透明”。民政局采取措施大力宣传农村低保申请程序、保障标准等政策,使村民知道“应保尽保、应退则退”原则,做到“该保的一个不漏,不该保的一个不保。”鼓励困难村民及时申请低保,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保障对象及时举报,严格了个人申请、村组评议、乡镇政府审核、民政局审批的三级评议、审核、审批程序,确保低保工作健康、有序、规范运行。更好的完善了低保信息网络管理体系,提高了低保工作效率和水平,有利于农村低保宏观操作,进一步提升了低保工作水平。

三、当前我县农村低保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存在“错保”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龄保”现象普遍存在,个别乡镇为了便于操作,以年龄长者作为低保享受的硬性条件,严重歪曲了保障原则;二是保障对象属实但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见不到本人,无法核实家庭收入、生活状况或无法确定是否足额领取保障金;三是“均衡保”成为村级低保工作人员充当“和事老”的万全之策,多表现为将低保指标平均分配到各组或各户,而不计贫富差别;四是低保终身制,低保对象脱贫不能及时取消,而继续享受,严重违背动态管理原则;五是出现了“继承保”,是保障对象已经死亡,有劳动能力的家属顶替死亡低保对象继续享受低保待遇。

2.存在“漏保”的现象。

由于农村低保制度启动较晚、宣传力度不够,个别困难家庭由于不了解农村低保政策、低保申请的条件及程序,而不能及时得到救助,造成漏保的现象。主要存在以下漏点,一是个别村民由于平时在村组寡言少语、足不出户,很少与他人或村组沟通,即使生活困难,在低保评议过程中,往往被排挤或遗漏,而不能被及时纳入低保待遇;二是由于暂时投奔子女或亲属谋生,低保评定时没能及时返回而被忽视和遗漏;三是村干部不准确掌握和上报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情况,在审核时无法得知或者高估申请人生活状况及收入,而得不到审批通过;四是由于“年龄保”影响,盲目认为享受低保就必须有年龄限制,使一些因病、残或子女上学造成家庭困难的家庭,享受不到低保待遇。

第3/5页。

3.家庭经济收入核定难。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低收入农户的隐形收入难以合理核定;二是农户外出务工或临时收入有相当的不稳定性,计算起来比较困难。

4.基层工作力量薄弱。

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不足,对低保工作的开展影响较大。村级又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人员少、任务重,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对低保工作的进一步规范管理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今后农村低保工作的对策建议。

农村低保工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结合此次农村低保工作调查,切实找出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工作中要把农村低保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加大投入,扎实推进,确保农村低保工作健康发展。

1.强化组织领导。

农村低保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一要加强领导。县人民政府要将农村低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农村低保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及时指导和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要健全组织。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农村低保评议组织,加强对低保户的民主评议,提高低保工作透明度。三要完善机制。要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统计等相关部门作用,加强对低保工作的监管,确保农村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工作透明度。

通过此次普查发现,加大了低保政策宣传。为了加强城乡低保工作政策、救助程序、救助标准的宣传,同时加强正面宣传,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督促基层严格执行好、落实好低保公开制度,对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家庭人数,保障金额等情况采取定期的全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乡、村两级要设置相对固定的低保工作宣传栏、意见箱、监督电话,将申请低保的条件、所需材料、审核审批程序广为宣传,让广大农村群众全面了解有关农村政策、措施和程序,增强农村低保工作的透明度,形成全社会普遍关心特困群众,支持推动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良好氛围。

3.完善操作程序。

行阳光操作,公开透明。低保对象的审核、审批坚持村、乡镇、县三级公示制度。三要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审核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及时调整家庭经济条件有所变化的低保对象,做到低保对象该进则进、该出则出,低保金该增则增、该降则降。

进一步强化动态管理,按照能进能出、能增能减的原则,用“造血”式的救助方式取代“输血”式的救助方式,协调劳动保障、科技等部门和社会多方力量采取送岗位、送技术等形式促进有劳动能力的城乡低保户上岗就业,通过劳动,脱贫致富,改变家庭现状,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同时,建立完善与低保制度相配套的就业、就医、养老等多种社会救助制度,形成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