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大全9篇)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5:02:06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大全9篇)
时间:2023-11-17 15:02:06     小编:BW笔侠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篇一

2、了解亚、欧两洲的主要国家及民族,学会分析亚欧两洲的人口分布特点及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重点:两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主要的河流、湖泊的分布。

难度:亚欧两洲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和原因,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4课时。

亚洲地形图、亚欧两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谈话法、启发法、读图法、讨论法。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5、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见基础训练。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1)亚洲的地形特征。

1、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c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e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4、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中部低平。

(4)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1、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6)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8)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风向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偏北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偏南湿热多雨带来大量降水。

4、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欧洲的气候特征。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5、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四、亚洲的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类型复杂。

(2)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3)干湿差异显著。

2、大陆性特征显著。

3、季风气候显著。

五、欧洲的气候特征。

1、以温带气候为主。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典型。

(复习提问)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广阔的地域和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使亚洲形成了众多的大河。

五、大河众多的亚洲。

(过渡)河流的特征除受地势的影响外,还受流经地区的气候影响。

3、设问:分布在亚洲内陆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哪两种?从这两种气候来看,降水有什么共同点?这说明亚洲内陆的河流水量大小如何?总结得出亚洲河流的第二个特征:内流区面积广大。

4、讲述内流区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在亚洲图上找出内流河锡尔河、阿姆河的位置。

(过渡)亚洲除了有众多的大河外,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湖泊。

5、师生共同完成p10活动3题。

6、指导学生学习p11活动,弄清河流特征与地势、气候的关系,学生从欧洲地形和气候入手,讨论欧洲河流的特征。

8、学生阅读地图,完成活动第二题。

六欧洲的河流特征。

(1)河流多,水量丰富(因降水丰富)。

(2)水流平缓,航运价值高(因地形平坦,冬季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

(3)河流短小(因为欧洲面积狭小,多岛屿半岛)。

七、亚洲、欧洲的人口和国家。

1、复习提问:世界上面积居于前十位的国家里面,有哪些国家位于亚洲?引入2人口概况的学习。

4、引导学生在图1-15上找出亚、欧两洲的主要国家的位置。

5、学生自学p14阅读材料,了解亚、欧的民族和亚、欧政治地图的变化。

[小结]。

分析一个大洲,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人口、国家和民族)。

[作业布置]。

见基训、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一、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度,小部分在热带、寒带。

2、海陆位置:北邻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邻印度洋、西接欧洲、西南临非洲,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二、欧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度,小部分在寒带。

2、海陆位置:亚欧大陆西部、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南邻地中海,东接亚洲。

三、亚、欧两洲的地形。

亚洲欧洲。

平均海拔高度950米、除南极洲外海拔最高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度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表较平坦,起伏较小。

主要地形类型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四、亚洲的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类型复杂。

(2)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3)干湿差异显著。

2、大陆性特征显著。

3、季风气候显著。

五、欧洲的气候特征。

1、以温带气候为主。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典型。

六、大河众多的亚洲。

1、主要大河。

2、河流特征:。

(1)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奔流入海。

(2)内流区面积广大。

七、欧洲的河流特征。

(1)河流多,水量丰富(因降水丰富)。

(2)水流平缓,航运价值高(因地形平坦,冬季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

(3)河流短小(因为欧洲多岛屿、半岛)。

八、亚、欧两洲的人口和国家。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篇二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能通过案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材料了解什么是产业转移,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结合案例理解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地理现象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究意识,感受家乡经济发展的变迁,树立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能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

(1)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市场萎缩;就业压力加大。

(2)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在转型初期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些困难的出现都是暂时的。对于佛山当前来说,陶瓷属于夕阳产业,只有它转走了,才能给朝阳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更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小结: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此外,产业转移的影响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迁出地如此,迁入地亦然,关键是如何取其有利,弱化不利。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篇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篇四

2、运用地图,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及地形与气候人口的分布关系。

4、了解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别称的由来。

5、运用地图,了解澳大利亚主要矿产资源及矿产地与工业、城镇分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澳大利亚的地形、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

难点: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澳大利亚古老动物存在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大洋州挂图。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问: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哪个?该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

一、地理概况。

1、学生阅读p95“阅读材料”,了解大洋州的范围,而后引导学生在挂图上找出大洋州的主要岛屿、群岛。

2、对照图2-47,学生说出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特征。

(过渡)澳大利亚是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其领土主要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4、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而后教师在挂图上指出。

二、地形。

1、引导学生观察p97图3-49,对照图例,得出澳大利亚的基本地形特征:地势低平。

2、学生讨论完成p97活动题。

4、找出中部平原区,对照图例,得出海拔特点:地势低平,形成大自流盆地。

5、结合图3-51,讲述大自流盆地的成因,突出中部有澳大利亚地势最低处艾而湖。

三、气候与人口。

2、观察图3-54,思考: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古老的动物。

2、讨论: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动物古老而独特呢?

3、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植物物种也具有独特性。

(过渡)从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澳大利亚属于什么性质的国家?

五、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2、学生联系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特征分析: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农牧业会发达?

3、引导学生阅读p100图3-58,完成活动。

[小结巩固]。

[作业布置]。

基训、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篇五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篇六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漫画导入:图中的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有那些?

非可再生资源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如浮游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通过复杂的地质作用

(如地壳变动等)富集起来的

有一种石头叫油页岩,它同石油一样,是由生物的残体混同泥沙变成的,所以可以用来炼油。

1.能源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国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2.能源工业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极为重要。保障能源供应、确保经济安全以及解决能源消费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

3.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能源问题是我国21世纪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的分类: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2.其优劣评价指标:等级和品质

(1)等级:指含碳量、燃烧热量及挥发分含量;

(2)品质:由硫、灰分、其他有害物的含量决定。

3.那一类煤的质量差?污染大?

通常以无烟煤质量最优,褐煤最差。燃烧优质煤,单位质量提供的热量高,释放污染少。燃烧质量差的煤,释放污染大。

4.思考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经济发达的广大南方地区石油资源少,煤炭资源也少,但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突出。再加上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而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其开采、运输、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小,这是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两个主要原因。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例如,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而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

2.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还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

由于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大部分取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非可再生的资源能供人类开采的时间是有限的。

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

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800亿吨石油。目前,地球上石油储量大约还有1370亿吨。按照现在全世界每年开采30亿吨石油计算,地球上的石油还可供人类开采45—50年。但是随着新油田的发现,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1.你认为石油资源会不会耗竭?

2.如果石油资源开采完了,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石油不仅是人类优质的能源,更重要的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所以石油资源耗竭会影响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进而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你认为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石油资源的耗竭?

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替代能源,面向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日益减少石油单纯作为燃料的比重,延长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

形式展开辩论,化石燃料耗竭后对人类的影响,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

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1.你怎样理解在生产与生活中自觉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2.为节约能源,你建议社区、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到人走灯灭等,对于本组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潜能,展开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评价。

p31案例7,让学生收集北京过去、现在、未来能源结构状况方面的资料,以及政府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实施的一些主要工程等,再在此基础上分析北京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和成功的经验。

板书设计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

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第二课时

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石油时代逐渐过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水电等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1.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2.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三、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从能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太阳能

1.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

(1)光热转换,如太阳灶

(2)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

2.特点:

(1)能量巨大

太阳每时每刻都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每秒钟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

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并且在今后几十亿年里是用之不尽的。

(2)清洁

太阳能没有污染。

(3)分散

太阳能只能在晴天获得,并且能量中大部分消耗于大气、水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现在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还很少,其最主要原因是太阳能比较分散,不如常规能源集中。

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投影】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大家是否可以总结出太阳能分布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

(1)纬度因素

(2)地形因素

太阳能在地表分布分散,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太阳能的能量远远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也是科学界正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学生从现在起要学好科技知识,为将来太阳能开发做出贡献,你或许能成为一个太阳能专家。

(二)风能

1.风能的特点

(1)可再生能源

风能实际上是一种间接形式的太阳能。有人估计,每年地球上风的能量相当于320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

(2)风力、风向不稳定

(3)清洁的能源

(三)水能

1.水能的特点

(1)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

(2)发电成本较低

(当大坝和电厂建成后)

(3)能源清洁

(4)大坝的建设可能会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图3.14)。

3.14,分析水坝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与不良影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

我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可开发的水能约有3.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但按人口平均的可开发水能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数的60%,并且分布很不均匀(图3.15)

(四)潮汐能

(1)潮汐的概念: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白天海水上涨叫“潮”,晚—上海水上涨叫“汐”。

(2)分布: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3)潮汐能发电原理:在海湾或河口上建造一个稍低的大坝,以拦截涨潮时涌入的海水,拦在大坝里的水流经大坝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而发电。

(4)潮汐能特点:干净、无污染。

高中地理选修7教案篇三: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讲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篇八

2、了解亚、欧两洲的主要国家及民族,学会分析亚欧两洲的人口分布特点及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主要的河流、湖泊的分布。

难度:亚欧两洲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和原因,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具准备]。

亚洲地形图、亚欧两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读图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5、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亚、欧两洲的地形。

(1)亚洲的地形特征。

1、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c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e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4、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中部低平。

(4)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6)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8)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风向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偏北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偏南湿热多雨带来大量降水。

4、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欧洲的气候特征。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5、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四、亚洲的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类型复杂。

(2)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3)干湿差异显著。

2、大陆性特征显著。

3、季风气候显著。

五、欧洲的气候特征。

1、以温带气候为主。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典型。

第四课时。

(复习提问)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广阔的地域和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使亚洲形成了众多的大河。

五、大河众多的亚洲。

(过渡)河流的特征除受地势的影响外,还受流经地区的气候影响。

3、设问:分布在亚洲内陆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哪两种?从这两种气候来看,降水有什么共同点?这说明亚洲内陆的河流水量大小如何?总结得出亚洲河流的第二个特征:内流区面积广大。

4、讲述内流区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在亚洲图上找出内流河锡尔河、阿姆河的位置。

(过渡)亚洲除了有众多的大河外,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湖泊。

5、师生共同完成p10活动3题。

6、指导学生学习p11活动,弄清河流特征与地势、气候的关系,学生从欧洲地形和气候入手,讨论欧洲河流的特征。

8、学生阅读地图,完成活动第二题。

六欧洲的河流特征。

(1)河流多,水量丰富(因降水丰富)。

(2)水流平缓,航运价值高(因地形平坦,冬季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

(3)河流短小(因为欧洲面积狭小,多岛屿半岛)。

七、亚洲、欧洲的人口和国家。

1、复习提问:世界上面积居于前十位的国家里面,有哪些国家位于亚洲?引入2人口概况的学习。

4、引导学生在图1-15上找出亚、欧两洲的主要国家的位置。

5、学生自学p14阅读材料,了解亚、欧的民族和亚、欧政治地图的变化。

[小结]。

分析一个大洲,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人口、国家和民族)。

[作业布置]。

见基训、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和欧洲。

一、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度,小部分在热带、寒带。

2、海陆位置:北邻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邻印度洋、西接欧洲、西南临非洲,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二、欧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度,小部分在寒带。

2、海陆位置:亚欧大陆西部、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南邻地中海,东接亚洲。

三、亚、欧两洲的地形。

亚洲欧洲。

平均海拔高度950米、除南极洲外海拔最高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度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表较平坦,起伏较小。

主要地形类型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四、亚洲的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类型复杂。

(2)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3)干湿差异显著。

2、大陆性特征显著。

3、季风气候显著。

五、欧洲的气候特征。

1、以温带气候为主。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典型。

六、大河众多的亚洲。

1、主要大河。

2、河流特征:。

(1)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奔流入海。

(2)内流区面积广大。

七、欧洲的河流特征。

(1)河流多,水量丰富(因降水丰富)。

(2)水流平缓,航运价值高(因地形平坦,冬季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

(3)河流短小(因为欧洲多岛屿、半岛)。

八、亚、欧两洲的人口和国家。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

【教学难点】分析四大工业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工业。

(板书)第八中国的工业。

(活动)1.从自己身边的日常用品中找出两种工业产品;再找出两种与工业无关的产品。

2.读本提供的工业作用示意图,说明图中的每一项工业与你的那些活动有关。

(教师)如果说农业为人们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那么,工业则决定着人们吃、穿、用的水平,即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工业也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现代化水平。

(板书)第1节基础工业与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一、基础工业的分布。

(活动)读书回答:1.什么是基础工业?

2.基础工业包括那些工业部门?

3.有那些物资是这些基础工业的产品?各举一例说明。

4.假设生活中和生产中没有了这些物资,会怎样?

(、过渡)可见,基础工业无论在人们生活中,还是在国民经济生产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们看看基础工业的分布状况。

(板书)1.煤炭工业。

(活动)在地图册中找到“我国煤炭资分布图”,复习回答煤炭资丰富的省区。

(教师)因此,煤炭资丰富的西、内蒙古、陕西,就是我国最主要的煤炭工业基地。

(板书)煤炭工业基地:西、内蒙古、陕西。

(过渡)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消费中比重是的,但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却不断上升。

(活动)读图“中国主要油气工业基地和炼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找出我国大型油气田。

2.找出图中的大型炼油厂。

3.观察炼油厂的分布与油气田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教师)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分布多于油气资分布一致,即在油气产地,如:大庆、吉林等;另外,也有一些是建立在消费市场的,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

(板书)2.石油、天然气工业:在油气产地。

消费市场。

(活动)读图“中国主要油气工业基地和炼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找出主要石油化工中心。

2.观察其分布特点,并举例说明。

(教师)石油工业也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因此,其分布也是在油气产地(如:大庆)和消费市场(如北京燕、上海金)。

(板书)3.石油工业。

(承转)电力工业是又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业,电力工业的发状况,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活动)读图“我国主要电力工业的分布”:

1.我国电力工业的主要形式?

2.这两种电力工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3.我国的核电站集中分布在那些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板书)4.电力工业:火电厂—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电站—河流中上游(长江、黄河、珠江)。

核电站—东南沿海。

()本节介绍的四项基础工业中,有三项是能的生产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和电力工业。能被称为“工业的粮食”,能的生产是我国目前的战略重点。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西电东送等工程,不仅带动了西部的发展,同时也大大缓解了东部能紧张问题。

(反馈练习)。

下列城市分别是哪项基础工业基地:大庆、大同、北京、上海、南京、兰州、锦州、广州。

【板书设计】。

第八中国的工业。

第1节基础工业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1.煤炭工业。

煤炭工业基地:西、内蒙古、陕西。

2.石油、天然气工业。

在油气产地。

消费市场。

3.石油工业。

4.电力工业:火电厂—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电站—河流中上游(长江、黄河、珠江)。

核电站—东南沿海。

点评:

该教案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相关讨论中学习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相互交流的能力。较好贯彻了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注重景观图片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而严谨的问题,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