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17篇)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4:44:10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模板17篇)
时间:2023-11-17 04:44:10     小编:纸韵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1、认读词语。

2、回顾主要内容,说说你心目中的赵州桥。

雄伟、坚固。

1、学生读第2自然段。

2、学生找这一段的中心句:赵州桥非常雄伟。

3、为什么说它雄伟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赵州桥非常雄伟"的。

4、学生汇报交流: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

5、引导学生体会大小桥洞的作用和这种设计的优点。

6、播放"赵州桥"图象资料,感受它设计上的巧妙,理解"创举"。

7、看了这些资料,你想说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赞美一下吗。

8、体会作者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9、再读第2自然段,

美观。

1、学生轮读课文第3自然段,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赵州桥到底怎样美观呢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4、齐读,再次感悟作者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1、齐读最后一段。

谈谈学习感受。

小练笔:

下课了,操场上真是热闹啊!……。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二

1、了解故事内容,通过聆听故事和观察画面细节理解角色心理和故事情节。

2、尝试用语言、体态、表情等表现故事中的趣味片段,体验绘本故事的趣味性。

1、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2、材料准备:ppt、图片、黑板。

一、引出话题、激发兴趣。

1、以前看过的听过的故事中,最喜欢哪些故事?

2、有没有听过中国民间故事?什么是中国民间故事?

3、看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二、欣赏故事前半段、从画面中理解故事情节。

(一)从小偷、老虎的神态动作揣摩心理活动。

1、王老汉家里的大胖驴,把谁招来了?

2、猜猜小偷和老虎心里在想什么?

3、这天晚上,老虎和小偷去干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二)重点理解:管他贼哩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1、你们听明白老奶奶说了什么吗?

2、躲在墙角、房顶的小偷老虎冷不丁听到吗,能明白老奶奶说的意思吗?

(三)小偷、老虎心里的“漏”是什么?

1、他们想的意思差不多,但有一点点不一样,谁能将里面的小秘密找出来。

2、老师朗诵。

3、小偷觉得“漏”是什么?老虎觉得“漏”是什么?

三、欣赏故事后半段、尝试进行对话表演。

1、进一步了解小偷和老虎的心理活动。

2、尝试和教师分角色趣味性的表现老虎和小偷的对话。

3、肢体表演,感知老虎小偷见面刹那的戏剧性效果。

四、完整欣赏故事,回味故事中的细节。

1、交流讨论:(1)最喜欢故事的什么地方。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完整欣赏故事。

五、延伸。

介绍故事名字“漏”,认识汉字结构。

这个绘本选自中国民间故事“漏”,为了贴切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故事中的语言比较儿童化合生活化,其中的一些像声词,如:骨碌骨碌、悉悉索索、沙沙等既生动形象又能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整个故事中“漏”作为贯穿故事始终的一条主线,因此孩子对“漏”其后的背景理解很重要。只有当孩子在相对熟悉的背景下理解故事时,才会投入到对些许不熟悉的情节逻辑中隐藏线索的察觉和思考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已经很少接触到房屋漏雨这样的现象,对于“漏”雨缺少直观的认识,所以要让孩子先弄懂什么是漏。孩子只有理解了什么是“漏”,才能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和其中的诙谐幽默之处。

今天的活动中,我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管他贼哩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还加入了方言的形式,所以我重复说了好几遍,让幼儿在趣味的倾听的同时了解什么是“漏”。将重难点克服了之后接下来的故事理解就相对容易了许多。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来描绘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描述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亲近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二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四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狮子和鹿》,伸出你们的指头,和老师一起认真把题目写下来。生齐读课题。

《狮子和鹿》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每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导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读,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目标。认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读课文。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填空形式概括:

这个故事主要讲一只鹿欣赏(),去抱怨();而当被狮子追赶的时候,()的角差点儿(),可()的腿却让它()。

三、品读课文第1—4自然段,感受鹿角的美丽和鹿腿的难看。

1、欣赏鹿角的美丽。

鹿角到底美在哪呢,让小鹿如此欣赏?请你们找出来读读,并用“—”画下来。

1)当鹿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2)指导读出这时候鹿的语气。

2、抱怨鹿腿的难看:鹿悠闲自得地欣赏美丽的鹿角时候,忽然觉得自己的腿很难看,开始抱怨了,他是怎样抱怨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并用“—”画下来。

1)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2)指导朗读:这时候鹿的表情怎样?请学生带着表情朗读,读出不满、抱怨、嫌弃的语气。

四、品读第5—7自然段,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6自然段。

2、交流:为什么美丽的鹿角差点儿让它送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

预设一,学生可能会说: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差点儿让它送命。

(当鹿的角被树枝挂住的时候,鹿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二,引导学生:有力的长腿让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多亏了四条细腿;而当鹿角被挂住了,眼看就要被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向前奔去,狮子再也没有追上,多亏了四条细腿啊。

(这个时候,鹿又会想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感受惊险。

4、悟理。

两只美丽的角让鹿差点儿送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迁移拓展。

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最后师总结: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个小故事都蕴含着一个道理,同学们可以去读读《伊索寓言》,相信同学们在读后会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满足。

教学反思。

这节课因是略读课,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已读,要求读准读通,读出问题,读出自已的感受,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已的启示,并根据课文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讲一讲。学生各自发表了意见,有的学生说自已明白了,好看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有的学生说明白了好看的东西有时也会变得十分令人讨厌,不好看的东西有时却会使自已有所成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要求:

1.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用词要准确,语言要通顺,表达要具体。

3.听取别人建议,尝试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一个想法写清楚。

2.尝试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事例引导。

请同学们读一读生活中的小事例。

(课件出示事例一)。

1.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一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汇报。

(课件出示事例二)。

3.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二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4.汇报。

5.你觉得这两个事例写得怎么样?评价一下。

三、畅谈想法。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

1.小组内交流。

2.小组选派说得好的代表发言。

3.全班进行评价交流。

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四、写出想法。

从自己的发现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注意用词要准确,语言要有条理。

3.写后读一读,自己尝试修改一下。

五、作文交流。

请完成的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作文,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此次习作教学我教得比较成功,教学时间我把控得较好,对于本次习作的重点我花了很多时间给学生讲,大部分学生都听懂了。不懂的学生我课后进行了辅导。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六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知道哪些词语形容哪些季节。用正确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4.积累一些描写季节的词语。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ppt课件。

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组内交流一下,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应该怎么做?

2.班里讨论一下有哪些形容季节的词语。

3.使用钢笔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一些春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春天的词语。

2.(出示一些夏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夏天的词语。

3.(出示一些秋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秋天的词语。

4.(出示一些冬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冬天的词语。

5.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相互交流。各自说说自己理解词义的方法。

6.教师在一旁点拨。

三、书写提示。

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要想写好看的钢笔字,就要注意执笔的姿势和坐姿。

1.观察钢笔字,你从中学到什么?

2.怎样才能把钢笔字写得规范、端正?

横画要写的平稳,竖画要写的端正,横平竖直,字就会平稳端正。

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

4.书写练习,老师边走边看,指出错误。

5.展示、交流、评价。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9个词语。

2.学生看课件和老师一起诵读。

3.小组讨论一下还有什么类似的词语。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中我先通过给同学们出一个之前他们不理解的词语来引入新课,然后和他们一起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接着让同学们通过ppt看到一些关于四季的图片等,让同学们真实感受四季的变化,把同学们带入到教材中,并且让同学们自己小组内思考有什么形容季节的词语,随后全班一起讨论。最后练习正确的使用钢笔,注意执笔的姿势和坐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七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莫非、厉害、粘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2.抓住对故事角色听到“漏”的行为动作描写,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同时理清故事的顺序。

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热爱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热爱传统文化。

2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它们往往包含着非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漏》就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会民间故事的魅力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贼”,翘舌音“粘”和边音“驴”的读音。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漏”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学习“胖、喂、驴、莫、厉、抱、架、粘、胶、偏”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胖:男孩叫小胖,锻炼减脂肪。饮食戒油腻,增肌身体棒。

厉:厉行节俭,历尽磨难。时时砥砺,鼓励共勉。

偏:为写诗篇,山川走遍。用心编写,不怕偏见。

同音字歌示例:

漏:屋子十分简陋,屋顶还把水漏。得奖来将脸露,努力金石可镂。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漏”的右部上面宽窄适宜,下面“雨”方正。

“喂”左窄右宽。

“驴”左部“马”横变提,“户”撇伸长。

“贼”的“贝”左竖不宜长,横折高于左竖。

“狼”左窄右宽,“良”横折略向内收,捺要舒展。

“厉”的“厂“里面的”万“稍露。

“胶”的“月”撇为竖撇,“交”上小下大。

“偏”的单人旁撇短,竖为垂露竖,“扁”撇伸长。

易错提示:

“胖”右边只有两横,不要多写一横。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畏:喂(喂养)—偎(依偎)—煨(煨汤)。

户:驴(驴子)—芦(芦苇)—护(保护)。

戎:贼(盗贼)—绒(绒毛)。

良:狼(大灰狼)—粮(粮食)—浪(浪费)。

包:抱(拥抱)—饱(吃饱)—苞(花苞)。

加:架(打架)—驾(驾车)—袈(袈裟)。

占:粘(粘贴)—沾(沾水)—战(战斗)。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写老爷爷和老婆婆养的一头小胖驴被老虎和贼惦记上了,老虎想吃,贼想偷,正准备下手时却被老婆婆说的“漏”吓得慌忙逃跑,老虎和贼互相以为对方是“漏”,摆脱对方之后,又双双返回,结果被彼此吓昏了。

2.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2):贼和老虎惦记着小胖驴。

第二部分(3~7):老婆婆不怕狼和虎,只怕漏,让老虎和贼对“漏”产生了恐惧之情。

第三部分(8~18):老虎和贼互相以为对方是“漏”,从而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事情。

第四部分(19、20):小胖驴安然无事,老婆婆揭示“漏”为何物。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老虎和贼都惦记着小胖驴。那么小胖驴接下来的命运会如何呢?如果同学们担心这个问题的话,可以在课下自己把课文的剩余部分读一读。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八

1.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2.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例文:

《草船借箭》读后感。

今天,我反复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读后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写的是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很妒忌,于是设下陷阱陷害他。诸葛亮不但没有拒绝,而且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军士、青布幔子,并吩咐不要告诉周瑜。诸葛亮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顺利借到了箭。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

当读到“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的时候,我想曹操实在是太多疑了,最后造成白白送箭给诸葛亮的结果。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人们如果都像周瑜那样,不允许别人比他强,忌贤妒能、心胸狭窄,就一定会走上歧途,犯下了滔天大祸。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的顾全大局,有胆有识,神机妙算。他不但巧妙地化解了周瑜的阴谋,而且顺利地将十万支箭借到,最后打败曹操,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2.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

3.归纳总结: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1.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可以重点介绍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3.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题目。

1.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2.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1.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2.教师小结:

(1)写读后感要读懂全文,正确理解原文中心思想,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延伸。

只要你记住这些,就能写出好的读后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九

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

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3、积累优美的段落语句。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途经一片枫林,被美景陶醉,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你见过哪些美丽的景物,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样的一番美丽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课学习。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铺”的读音。并指导它的另一个音节,组词:铺满、当铺。

2、小组互相检查。

3、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阅读情况。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水泥路上的什么很美,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展示给同学们听。

三、生字的教学。

教师重点指导“铺、晶”2个字。学生自学“泥、院、印”并交流识字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一起感受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么的美丽迷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它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2、上节课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写出了水泥道的何种之美?

二、新课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水泥道很美的句子,并想想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出什么样的美丽。说给大家分享。

出示句子:。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明朗”是什么意思,换成“晴朗”可以吗?表达有区别吗?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粘”这些词语感受到了秋天梧桐叶的色彩美,而“湿漉漉的”“粘”把雨后的水泥路的潮湿、温润展示出来,一种秋色下温润美丽的景色展现眼前。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5、这篇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三、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四、课堂总结。

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生动,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把雨后水泥道的独特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一定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五、课堂作业。

1、课堂小练笔:写一写你上学路上发现的美景吧,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课文表现水泥道美丽的句子。

板书设计。

色彩美。

灵动美。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

1、认识“程、魔”等11个生字,认识表示职业名称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仿照例句,展开想象,利用“景物+特点+像……”的方式,练习将景物说具体。

3、反复读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不同的意思。

重点:认识生字词,熟读词语。

难点:能在句子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根据情境写话。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收礼物吗?(喜欢)。

老师想送大家一个礼物,但是常言说得好“无功不受禄”,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的礼物才更有意义,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三项任务,任务完成得好,礼物自然会送给你。你们有信心吗?(有)。

二、学习任务。

(一)第一关:职业大师就是我。

2、借助拼音读课本上的词语。(学生自读)。

3、小老师领读带拼音的词语,学生跟读。

4、去掉拼音读词语。(分组齐读)。

5、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男女生分别齐读。对于易错的“程、魔、筑、营、饲”几个字正音。

6、“我指你说”,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完成小卷第1题,圈出你认识了的字。(同桌互助)。

7、出示课本中的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行的词语带有“师”、第二行的词语带有“员”。(板书词语:师、员)。

8、拓展练说:你还能说出含有“师”、“员”的词语吗?并介绍一下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板书这些新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认识的新字,点名在生活中识字的方法)。

9、当堂练习:仿照气泡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父母都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写一句话。完成小卷第2题。

同学们完成的很好,恭喜你们得到了第一张拼图。

(二)写景小作家是我。

1、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课本中的内容,出示课件,指名读。

2、以第一段话为例提问引导: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景物?(田野)。

这句话把田野比作什么?写出了田野的什么特点?(把田野比作绿毯,写出了田野的绿、平、软)。

3、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句话。

4、总结出规律:(板书)。

第一行:景物。

第二行:景物特点。

第三行:像什么。

3、照样子说一说。

(1)补全课本中第三段省略号的内容,请同学说。

(2)出示稻子地图片,练习说话,完成第3题。(半扶半放)。

4、当堂练习小卷。

发挥想象或者结合图片,完成第4题后汇报。(全放)。

(得到第二张拼图)。

(三)辨别词语放大镜。

1、自主读句子,每句话读两遍。指名读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

2、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3、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义。

4、再读一读句子,加深体会。让学生体会到: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思必须把词语放进句子中才能理解的更准确。

(板书:一词多义、语境)。

5、当堂练习,进一步感受出“一词多义”的现象。

(1)选择题。

(2)小卷练习。

(得到第三张拼图)。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励的礼物--这是一本表达孩子对于长辈“关爱”的书,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希望大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有更深的理解,并付诸于行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懂“爱心项链”的含义。

2、教育学生要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富有爱心的人。

3、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爱心项链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本单元的内容以真情、关爱、善良为主题,通过《真情的回报》、《那只松鼠》、《美丽的桥》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真情的美好,懂得了付出真诚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再理解本课的“爱心传递”比较容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交流、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项链呢?(课件出示“项链”,项链就是把珠子等装饰品连成一串)那谁知道爱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爱心”,爱心就是去帮助别人、关爱别人。。.。.)把“爱心”和“项链”连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爱心项链》。

板书课题《爱心项链》。

二、初读课文,自学感知。

师:看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生1:什么是爱心项链?

生2:谁做了爱心项链?

生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4:。.。.。(学生提的问题归纳为三个,简单的写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主学习,同桌交流互助。

1、检查词语,扫清障碍出示(本课需要认识的字词)。

a、同桌互相识字,比赛读。

b、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了解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读准了,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引导学生从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师: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呢?

()在先后得到了()和()的帮助,懂得了()。

3、答疑解惑,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感悟和不同想法)。

第一个问题:爱心项链就是用爱心去帮助别人,去做善事,把所有人用爱心做的善事连在一起就是爱心项链。第二个问题:中年人、克雷斯、青年人和许许多多有爱心的人第三个问题:作者希望这种爱能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三)感悟爱心师:不知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注意到没有,克雷斯先后两次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听到了相同的这句话,齐读(出示句子:“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师:那他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听到这句话的?听后又有什么感受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深入读课文,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学生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

过渡:是啊,做了好事,不求回报,最后别人又以爱心回报他,怎能不叫人感到欣慰?

4、师质疑,感受爱心的传递。

师:学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克雷斯居然在六年后听到了这句相同的话,你想想可能发生过什么样的事呢?那这六年中又会发生什么事,六年后才有可能听到这句话?(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许许多多的人又帮助了更多的人,每当更多的人要对他们表示感谢时,他们总会把这句话告诉给那些人。)过渡:正象同学们所说的(出示:在以后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过许许多多的人,每当人们要对他表示感谢时,他总会把那中年人要他承诺的话告诉给他们。)。

师: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温暖人心的话语,中年人把爱心和这句话送给了克雷斯,克雷斯又送给了许许多多的人,最后这句话又回到了克雷斯这里,这其中又有多少人在奉献着爱心,传播着这句话,才组成这串世界上最珍贵的爱心项链。这就是爱心的传递。

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相信你们已经解决了课前的疑问,什么是爱心项链呢?仅仅有爱心行吗?仅仅只做善事行吗?那我们要怎样做呢?对了,这爱心需要你的传递,我的传递,他的传递,只有这样这串爱心项链才会越穿越长,这爱心会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

三、拓展阅读,体会爱心。(附:《一杯牛奶》稿)。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另一个爱心故事《一杯牛奶》,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阅读材料自主阅读,看看你从中又读懂了什么?动笔画一画文中最感动你的句子,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学生自由读文后汇报(鼓励学生感悟不同的句子)。

师:同学们,杯子里装的仅仅只是牛奶吗?还装着什么?

师:姑娘当年为小男孩奉献爱心的时候,从没想过要回报,而今天却得以真情的回报,这就是爱心的传递。

四、感情升华。

课件出示(音乐)世界上最温暖、最令人感动、最美好的一个字眼就是“爱”。爱是什么?爱是对他人的同情、关注和给予;爱是充满人情味的社会温情。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文中的中年人、克雷斯、青年人那样,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满怀爱心的去帮助他们,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这种美德就会代代相传,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请同学们举起书,用心的读最后一段,用心的读给自己听,用心的读给身边的人听,用心的读给所有人听。生齐读最后一段。出示课件,最后一段,(爱心是无价的,他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印。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的爱心就是一根金线。用金线把珍珠穿在一起,就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爱心项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二

刚才同学背诵了许多诗词,我听同学们的背诵啊,虽然诗背得正确,节奏也还准确,只是好像缺少了点古诗的韵味。还记得那首《春晓》吧,我们就用这首诗来找找感觉。据说古人吟诵是讲究平仄的。(板书:平、仄)我们这样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没有对错。那我们就试着把一、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四声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比如题目:“春”是几声?“晓”呢?师标记平仄。谁来读读?(谁还能比他读得更好?你觉得你为什么比他读得好?“晓”是仄声,读得短)好,我们来看看诗句。(课件出示)。

谁来试一试?春——眠——不(短促)觉——晓;找到感觉了吗?

春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走来了,到处都听到了鸟的鸣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鸟的古诗。(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那,关于白居易你了解多少呢?出示作者简介,了解诗人。

1、鸟一直都是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诗人白居易是怎样写鸟的呢?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到78页,端好书,坐直。下面大家就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做到字正腔圆;后两遍,要尽量把诗句读通顺。

2、我们已经学过、背过许多古诗词了。同学们都能感受到,古诗词呢,都有自己的节奏,都有一种韵律美。像这首古诗,它是一首七言诗,它该有怎样的节奏,在哪里作停顿能更好些呢?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听听,感受感受。

谁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是否读出来古诗的节奏?(读得真是有板有眼)。

3、看,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古诗的感觉,那下面我们来合作读读,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听听谁读得更有诗的感觉。

4、就这样,我们用心地读着读着就走进了古诗。把这首七言诗读得既正确,又有节奏,可是,还不够,我们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也来读一读。同学们轻轻地放下书,闭上眼睛,用心来感受这首诗。(师配乐读)。

3、是啊,劝君莫打枝头鸟,因为——生:子在巢中望母归。(课件出示)。

学习“巢”字:这个字也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那对于这个字的读音,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我们来看这个字的字理图:在一棵大树上,有一个鸟窝,窝里住着几只雏鸟,多么温馨的画面!根据这一的画面古人发明了这个字,最后经过演变,就形成了今天这个“巢”字。所以,这个巢就是——小鸟的家。

看看这些羽翼还未丰满的小鸟们,时时刻刻在自己的巢中——生:望母归。那是怎样一个“望”啊?只是简单的看吗?那是眼巴巴地——等啊,盼啊,期待啊……妈妈的归来。读出你此时的感受。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那只在巢中翘首待哺的小鸟,你会可怜地说——。

5、是啊,同学们,其实小鸟跟我们一样,所有的动物也都跟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有——骨肉亲情,诗句中也有跟我们一样的体会,哪两句?谁来读读?(课件出示)。

6、我们先来看第一句。道是什么意思?(说)微是指:轻微,微贱。那么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谁说这群小生命微贱?读读这句。

7、是啊,再微小也是——生命啊!也是一般骨肉一般皮啊!看看第二句,

a、一般是什么意思?一般:一样,同样。

b、那么骨肉又指什么?像我们人一样的骨头和血肉,其实,骨肉还有一层意思,谁知道?比如:老师说,你是妈妈的骨肉。难道说,就是指你是妈妈的骨头和肉吗?不是,是妈妈的亲人,是和妈妈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我们跟妈妈都有着骨肉亲情。所以,鸟妈妈和它的孩子们也有着骨肉亲情啊!那么这一句的意思是——它们和人有一样的骨肉,有一样的皮毛。所以说,劝你不要打枝头上的小鸟,它的孩子在巢中正等待着母亲的归来。

8、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

9、多么让人心动的画面啊!谁愿意来动情地读读整首诗?(你真是诗人的知音啊!字字句句都读到他心里去了。)。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诗人白居易饱含深情地劝说人们要爱护鸟类,无不让我们心生同情。现在我们就伴着音乐,深情地读读这首诗。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该跟我们共享一片蓝天,而不该成为人类餐桌的美味,也不该成为人们笼中的观赏。但是,总是有些人喜欢用锁住鸟儿的自由来博取自己的快乐。课后就有这样一首诗,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大家自由读一读。指名读。(读得很有味道)一起来读读。是啊,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真是意味深长啊!关于描写鸟的诗词你还知道哪些呢?谁来背一背?生自由背。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课下,同学们可以好好想想,我们平时该怎样去保护鸟类,保护动物,为生态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并在课下写下你的感悟心语。最后,让我们再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结合图片,解释重点词语。

寒山:深秋的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

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

(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晓诗意。

预设: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

预设: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

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

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预设: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诗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对比,用红叶比春花,在美的基础上渲染了一层坚强。诗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古诗中写秋的诗文大多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喜爱的情感。古诗的诗意富有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这句诗就有了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寒”宝盖儿宽,三横紧凑,撇捺要舒展。“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

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

(一)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感知古诗。

出示诗歌,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预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想一想:《山行》这首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欣赏的。

预设:字、景、情、理。

1、小组长领学生字。

(1)出示会认的生字“犹、傲、橘”。

(2)出示会写的生字“赠、刘……”等7个生字,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生字讲解,并示范书写,直至完成任务。

(3)小组挑战,听写生字。

2、一起赏景。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预设:荷叶、残菊、黄橙、绿橘等。

(2)联系诗句说一说,诗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导悟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作者写枯败的荷叶、傲霜的残菊有什么用意?又为什么写到了橙黄橘绿?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预设: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了,有些迟暮之感。作者写这首诗告诉他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勉励刘景文奋发有为。

4、诗歌中有没有一句话让你觉得包含道理?

预设: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

七、总结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其实秋天不只有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还有很多像橙黄橘绿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让我们去寻找诗意的秋天吧。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片,观察回答。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板书,齐读课题。

2、解读课题。

夜:夜晚。书:书写。见:看见。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

二、感知内容。

1、认识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好节奏。

(二)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

预设: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义和用法。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三)读一读诗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1、赏析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孤单忧愁寂寞。

诗人的心被思念家乡的情感填满,朗读时要读出来。

2、赏析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

诗人看到了明灯,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

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跟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自由朗读诗文,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背诵诗文。

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

预设:送、动、挑、夜。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送、挑”的写法。

2、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诵课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记忆宝库里。

小组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最有节奏感,最有感情。小组推荐代表展示背诵成果。

四、主题阅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遍地美景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说不尽的。

1、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出示诗文《秋思》、《夜雨寄北》。

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诗中的情。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快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总结:秋天的诗歌有古道西风的苍凉,也有一鹤排云的豪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秋的美丽。

五、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四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绝句。

惠崇春江晚景。

三衢道中。

2燕子。

3荷花。

4_昆虫备忘录。

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

5守株待兔。

6陶罐和铁罐。

7鹿角和鹿腿。

8_池子与河流。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习作:看图画,写一写。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纸的发明。

11赵州桥。

12_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

13花钟。

14蜜蜂。

15_小虾。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

16小真的长头发。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习作例文。

一支铅笔的梦想。

尾巴它有一只猫。

习作:奇妙的想象。

第六单元。

18童年的水墨画。

19剃头大师。

20肥皂泡。

21_我不能失信。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23海底世界。

24火烧云。

口语交际:劝告。

习作:国宝大熊猫。

语文园地[1-2][7][9]。

第八单元。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6_方帽子店。

27漏。

28_枣核。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语文园地。

识字表。

写字表。

词语表。

小学语文课本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大体一致,略有改动。

改动一:在第三单元中,第8课《去年的树》更换为《卖火柴的小女孩》。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课文以小鸟与“大树、树根、大门、小姑娘”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赞扬了小鸟与大树之间纯真的友谊。文章语言平实、情节曲折、感情真挚,令人感动。本文最初是原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11课,后来被初版的部编版教材收录为三年级上册课文。而如今又被删掉,着实令人费解。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合家欢乐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本文最初是原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14课,如今使用的部编版教材将其收录为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我想,这也许是编者考虑到童话故事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原因吧!

改动二:在第四单元中,第14课《不会叫的狗》改名为《小狗学叫》。

其实,《不会叫的狗》和《小狗学叫》的内容是一样的,属于同一篇课文。个人认为,两个标题的意思差不多,完全没有改动的必要。此外,本书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也是由原人教版的《我们的民族小学》更名而来。对于这种只更改课题的改动,我觉得有些不妥,这样做容易让读者产生误会,以为这是两篇不同的课文。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语文教材里,有很多“三不知”的课文。所谓“三不知”,即不知课文来源,不知出自何时,甚至不知作者姓名。然而,这个突出的问题在部编版的教材里并没有得到解决,如第3课《不懂就要问》,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等五篇课文都属于“三不知”课文。

1.1部编本教材改革背景。

编写部编本教材的原因是实施“一纲多本”式教材之后,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各个出版社的积极性。但是这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是市场的介入使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左右,做不到真正的优选。另外一方面是教材是由几个主要的出版社编写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当时时间紧所以编写的比较仓促,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教材的质量,所以社会上的批评声不绝于耳。教育部组建由学科专家、作家、诗人、教研员、教师、人教社中语室和小语室的人的团队,对语文学科进行编写。

1.2部编本教材改革的目的。

从现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越大思维越加局限,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材是在总结历史所有教材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与之前其他的教材相比,教材质量和编写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尽管如此,这套语文教材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到,对于我们21世纪来说,从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来看的话,这本书的内容和编写都有很多不太合适的地方。原版教材的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结构也有不合理之处,课程内容繁、难、旧、偏。

1.3部编本教材改革的原则。

(1)内容应具有明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品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中心。语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门工具学科,学好语文我们才能学好其他的课程,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各种语言、交际能力。在教材改革中,我们应当极度重视品德教育的问题,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和优势。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2)内容应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教材不仅要给学生带来的语文知识,还要给他们带来自然、社会科学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时刻更新课文,使教材能够追上科学发展的脚步。因为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精神,还要注重趣味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3)内容应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所以我们的语文教材的改革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创造最好的条件。在编写教材时,我们要规范整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培育创造意识所占教材的比例。在编写教材时要多方面考虑,不光要训练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考虑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学习,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怎样养成学生好的习惯、怎样培養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情感。

(4)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我们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已经不光是要求全面、整齐有序了,还要符合我们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知识的安排、能力的培养还有情感的熏陶都应该很好的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不影响我们教材的质量和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五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来描绘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描述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亲近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二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课文的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有关资料。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六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七

教学本节课,我的感受是:

成功之处:

一、采用学生自主识字,老师巧妙点拨的生字教学效果较好。

教师都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提高了识字效率,学生们也学得愉快而轻松。

二、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蚂蚁队长》中设计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不足之处:

该放手就放手,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