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草原教学设计教案(实用8篇)

最新草原教学设计教案(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16:38:07
最新草原教学设计教案(实用8篇)
时间:2023-11-16 16:38:07     小编:笔舞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草原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探究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在品词析句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与欢腾;掌握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的方法;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阔、仅、雄”等10个字,会写“阔、铺、芒”等13个字,掌握词语“广阔、光芒、山丹丹花、铃铛”等。

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教材简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课文有4个自然段,依据重点句和段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通过对野草、湖水、野花等事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静态的画面;第二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通过对动物和人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场景。动静有序,画面优美,生动感人,引人向往。

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的。通过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新课标提出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为依据,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默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感悟作者所抒发的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课文里的外部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语言的心理过程,而促进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方式就是“读”。我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三、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一、导入:

3、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带着对草原的喜爱之情美美地读一下课文?看看你能不能找出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能不能找到最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三、品读第一、二自然段。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的?并把你感受最深的词句划下来,读出来,看谁读得精彩,读得美。

抓住“满眼,铺向”两个词来体会:

(学生读句子,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老师手势指导学生目光穿透教室墙壁,一直望向远方,眼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绿色,从“满”“铺”理解草原的广阔,草原的绿)

指导读文,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软绵绵的、绿油油的、大草原真广阔呀!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b.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师: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比你们现在还高!草不仅高,你还感受到什么?(茂密)

想一想:在草原上捉迷藏,会是什么样子?(发散)指导朗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就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吧。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草原的广阔美丽。

为什么清亮的湖水就像神奇的宝镜呢?(清亮)

预设问题:为什么说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嵌着” 是什么意思?

师:湖水不仅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发散、展开想象)

练习: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映出了( ),映出了( )还映出了( )……,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神话故事中宝镜的样子、作用,体会湖水的神奇与美丽。

我们再读读描写湖水的句子,体会一下它的清澈与神奇。

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不仅有茂密的青草,一洼洼清亮的湖水,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呢!(3) 野花: 读句子,谈感受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的花美在哪里?(颜色、种类)

练习: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的( 花),( )的( 花),( )的( )美丽极了。

指导朗读:在青翠的草地上,点缀着婀娜多姿的野花,它们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读吧! (4)小结: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一碧千里的( ),然后描写了清亮的( ),最后写了各种各样的( ),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式将对文本的感悟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了以说促悟的效果,体现了阅读教学积累运用,读写结合的要求。

(5)再读1、2自然段,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说说如何快速背过第二自然段内容。

【设计意图】:1.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理解段落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运用作铺垫。2.“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在课堂中加强背诵的训练,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之一,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设计意图】:生读、划重点词句,师引导充分读,交流、感受。结合图片,让学生观察,披文入境,发挥想象。在词句品读中,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显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

指名分别来背(板书:野草、湖水、野花)(课件出示课文内容,会背的闭眼背,不会的照着读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实践中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1、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默读思考“欢腾”什么意思?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再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2、在欢腾的各种动物和牧民中你最喜欢什么,你来表演一下。(讨论表演,学生模仿各种动物作动作,模仿牧民唱、跳,把教室变成一个欢腾的世界,理解“欢腾”的情感内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表演体会“欢腾”的情感内容。体会草原上动物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情境。把内容体会内化为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爱草原的情感,再把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师设问:在这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上,你愿意作欢唱的百灵,还是自由飞翔的雄鹰,还是跑得象风一样的黄羊……,百灵鸟,你唱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欢快呢?牛啊,羊啊,你为什么能这样安闲呢?小牧民,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醉人呢?模仿马蹄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体会牧民骑马高歌的情景。)

3、朗读指导: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因为有了他们所以成了欢腾的世界,谁能把这个欢腾的世界完整的读一读。

4、草原上的人们在草原上骑马高歌,他们还会做些什么?(翻筋斗,捉迷藏,骑马,唱歌,喝奶茶……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激发想象,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草原上自由驰骋。)

四、板书设计: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野草 湖水 野花

欢腾: 动物 牧民

过渡:美丽的草原广阔无边,热闹的草原生机勃勃,牧民用他们的歌声赞美草原。今天,我们也来学着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

五、探索发现,学习表达:

1.仿说练习:我们的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平时或在课堂中积累的词语说出校园的静态美或动态美。)

(1) 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2) 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欢腾的世界。

(3) 仿照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学生练说、展示、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完成小练笔.

七、课外探究:

1、多了解一些有关草原的歌。

2、多了解一些描写草原的文章。

3、多了解一些草原人民生活的情况。

草原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草原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草原上》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风和日丽、绿草如荫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族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是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系扩充了的一段体。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表达了草原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1、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唱准音高,进行即兴编曲。

合作法讲授法。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

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x)。

1)听歌曲录音《草原上》(也可选看光盘x内容);

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4)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

1、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2、师: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

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3、5、6”三个音。(学生唱)。

教师弹琴,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接着一个。

(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

3、加上时值唱一唱365―625―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由节奏入)。

4、节奏游戏找妈妈。

将《草原上》的歌谱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草原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要加强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设计时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轻松掌握生字、检查把课文读生动、读流利。

2、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画)。

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

(草原离学生太遥远了,教师配上美丽的多媒体图画,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为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决。

2、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课文要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所以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桌互相每人读一自然段,检查字音读正确与否,读得流不流利。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更有兴趣,检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理解重点的词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没那么枯燥。)。

五、写生字。

1、请学生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容易写错的“涩”。

2、学生写生字。(描红、在生字本上写一个)。

3、学生对照书本自己评析、同桌互相评析,推荐写得好的让大家欣赏,说明推荐的理由。

(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纠自查,共同进步。)。

六、质疑、总结。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风光美。

人情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情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教学方法。

1、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悟生情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汉情深。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4、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5、利用讲练的方式,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检查读音。

2、课文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呢?(风光美、人情美)。

(巩固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起到以旧带新的作用。)。

二、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品读感悟,重点指导理解: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观看两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你觉得哪个词把小丘写活了呢?小丘本不会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流字,这是为什么?)。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你从一碧千里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草原是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像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自主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

(二)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加深体会草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草原真是美不胜收,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我们再次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老舍先生的感受呢?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感情。这两句话能调换吗?为什么?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多好啊!那如果它们不会回味,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把骏马和大牛人格化了,借物抒情的写法。)。

5、课后练习3,体会两个“回味”的意思。

(学生阅读文章,一要理解作者的思维,二要学习作者怎样表达他的思维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有感而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来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发散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创新人才而努力。)。

三、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二)汇报交流,概括第一件事的小标题。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这部分其他的内容。

(三)课文通过哪些具体的句子、词语表现草原的人情美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自己的感受。边说边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汇报交流,重点引导理解体会: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欢迎远客。

2、他们端上了奶茶奶豆腐,而且喝酒时喝了又喝,敬了又敬,老在举杯敬酒,那么谁能用一个词把你也举杯我也举杯,不断地敬酒这个情节描述出来?(频频举杯)。

3、理解“会心”包含着什么?

(在这环节中,实现导读与自学相结合。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读与思考相结合,边读边品,读得投入,读得深入,自然就能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小组里探讨交流,形成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自然而然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实话实说。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体会、感受都给予鼓励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体验自主、自信和自身价值,让每个学生都产生主人公的自豪感,教师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斜阳”指的是?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啊?跟夕阳话别?这是一句倒装句,什么是倒装句呢?(为了强调、突出等目的,颠倒原有的语序。)举一些倒装句的例子:《珍珠鸟》的第一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只珍珠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话斜阳”强调了什么呢?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2、他们会谈些什么呢?会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对于学生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不能生搬硬套地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句诗句中,当学生理解了这句倒装句倒装的作用时,学生就比较容易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在脑子中再现作者构思时的种种人物、情节、情景的画面,然后充分表达出来,所有的情感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水到渠成,充分感受到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体会到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写景,通过写景然后怎样?(抒情)。

写事,通过写事,然后怎样?(抒情)。

这两个抒情的“情”共同表达了什么情感呀?蒙汉两族的友谊,这种友谊使作者怎么样?你们说,看到风光,又要高歌又要低吟,看到蒙古人民这么热情,他对整个草原怎么样啊?(爱)。

(教师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又升华学生的情感。)。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2、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老舍的《林海》,运用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有些内容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教给学生的,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以课堂教学为桥梁,做好课内外的衔接工作,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主动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只有广泛、科学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性情,砥砺意志,促进身心发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景                    。

高歌        。

风光美 低吟  蒙汉情深何忍别。

16、草原         迎客           情。

人情美 相见 天涯碧草话斜阳。

款待。

联欢。

情景交融 。

借物抒情。

草原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有关草原的歌曲、课件。

2课时。

到大草原,就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那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

课文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作者围绕草原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是啊,文章既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上的人。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草原的美丽景色。

(生自由交流:一碧千里、无限乐趣??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词语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为什么?)怎么样同学们,他说得有道理吗?(板书:一碧千里)。

那你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

从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

(1)谁能从文章中找到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找的很准,读得不错,请坐。谁再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茫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师:其实老师读书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个时候,查一查字典就会帮我们的大忙。

字典中对茫茫一词的解释是:空旷,分不清边沿。(课件出示)并不茫茫,也就是并不——空旷,那我就不理解了同学们,这样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作者却说“并不茫茫”、“并不空旷”,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果找到了,就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开始吧!

(2)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哦,你从这部分文字中体会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好,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谁再读读?你能告诉大家这句话写了哪种景物?(羊群)。

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羊群的美的?(像白色的大花)。

师:作者把羊群比作大花,这叫——比喻(生),对,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体会到了羊群的美,这句话中还有一个比喻,谁给大家说说?(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这点你都能看出来?真不简单!小结:其实,老舍先生就是抓住了羊群和草原的特点,把它想象成大花和绿毯,既生动又贴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也像作者这样想像一下:

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这么美的句子,能。

读好吗?能——那自己试试,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生读,师及时评价(谁能读得再美一些;)。

这个同学“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羊儿在小丘上上下走动的影子。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谁还想读?“走到哪里都像”读的真好!能再读一遍给我们听听吗?来,孩子们,咱们也这样试一试。

这么美的句子,不想背下来?(生1生2)非常好!

(3)出示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引导:这句写了哪种景物?你觉得小丘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柔美)(点击课件)。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的?(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我们平时画画时经常用到。渲染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文下的注释。(生读)。

这也是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

这样一种透明的绿色,和天边的云融合在一起,多美的一幅风景图啊!(出示图片)来孩子们,看着这幅图,轻轻读读这句话。

想象着刚才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再次轻声读读这句话。

来,同学们咱们也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再来读一下?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线条柔美的小丘,独特而奇丽;上下走动的羊群,生机又有活力,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多么和谐唯美的图画!(出示草原图)所以,老舍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齐读)。

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里的天指的是哪里?那蓝蓝的天空和我们这里相比较有什么。

草原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聆听内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体验。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等为基本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形式和丰富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智。在互动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成为学生们的合作伙伴、平等中首席者。通过本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使师生间达到共识、共赏、共进。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明快的旋律、跳跃的节奏很具有舞蹈性,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洋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做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的抒发了对美丽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呵”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调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舞蹈创编能力,并能用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豪、欢快的情绪,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节奏型和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阔视野,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草原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这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为孩子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主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阅读方法,然后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进行阅读实践,在读中找(批画),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再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情和体会,设法使学生能在整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激情满怀,积极主动,并能自觉地与学习伙伴合作探究。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要努力体现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实践活动,力求整体推进,全面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读优美句段,感受草原绮丽风光和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好客。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

(2)学习本文边描绘边议论抒情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的内在思想感情。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播放草原风光录像,学生边看边想怎样概括地描述草原的绮丽风光。

2.同桌交流,概括草原的绮丽风光。

3.师: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草原美丽的风景?

生:那里天是那么蓝,飘着几朵白云,那一望无际的天底下是成群的牛羊。放羊的姑娘手里拿着鞭子,正在高歌一曲。

生: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白云,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清清的湖水泛着微波,此情此景真使人难忘。

4.师:今天老师和你们去草原看看那里的优美风景和热情的蒙族人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继续自由读课文,要求一定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或开火车读),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学生依据读得正确流利的标准自评,互评)。

4.默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桌交流。

5.指名说。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热情好客的蒙族人民。

生:课文主要讲了草原的迷人景色和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三)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语句。

(初见草原――接近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

2.同桌或小组交流。

3.反馈层次划分的情况。

4.自由读课文,想想,在这五个地方,作者各写了什么呢?给每段加个小标题。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5.教师作必要指导。

6.四人小组交流,互评。

7.反馈。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草原静态美。

(2)同桌或前后同学交流。

(3)全班反馈讨论。

师: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呢?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草原美得像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生:我感受到了草原的色彩特别美。

师:你的感受很好,作者描写草原色彩,突出了哪种颜色?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草原色彩的句子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突出描写草原色彩的。(学生认真读课文,自由交流)指名朗读描写草原色彩的句子。

师:大家一起说,作者用哪个字突出了草原的色彩,为什么?

生:(齐答)绿色,因为草是绿色的,写草原的颜色就要突出一个“绿”字。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丘比作了中国画。

生: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找一找哪点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起读运用夸张手法的句子。

生:我读了以后感受到草原的美是一种静态的美。

师:怎么见得呢?

生:课文中只写了草原到处一片绿色,没写声音,还写道:“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我认为该用欣赏的语气来读。

师: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

生:老师,我认为该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的心情一下好起来了,所以我认为该用高兴的语气读。

师:你的感受也很独特,你来读一读好吗?(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师:你们读得都不错,老师听了以后,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草原是碧绿的。

生:我认为还是草原的色彩美。

生:老师不仅是我们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3)师:哪位同学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都读得格外认真,都有很真切的体会,那就让我们用读来把我们的不同感受表达出来吧。(自由读,同桌交流读,指名读)。

2.师:我们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呢?

生:我们用的学习方法是“读―思―议―读”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就用这种学习方法,小组内学习课文2~5自然段,注意在书中作好批注。(学生四人小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1)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忽然像一阵风吹过……这是主人欢迎远客”。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草原人民是那么好客。

生:老师,我们小组认为,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的好客,而且写得很美,骏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飞过来,我想他们一定穿得很鲜艳才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们都谈得很有见解,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认为语速要读得快些,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还写了草原牧民纵马疾驰的场面。

师:这又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动态描写。

师:请你试着读一读,好吗?

(2)师:谢谢你给大家带来美的感受,哪个小组的同学还愿意汇报你们的感受?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从这句话中我体验到了草原的安静。

师:不错,草原为什么会这样安静呢?请大家默读下面的内容,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我知道了,那是因为草原太大了。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人们惊叹“呵!”表示走了一百五十里路突然见到一条明如玻璃的河时很惊喜。

师:很好!谁说说你对“快了,快到了!”这句话的体会呢?

生:我想,人们坐车跑了一百五十里路,突然见到了河,见到了牛羊,隐隐听到鞭子声,急着要见到草原牧民。

生:“也不知道怎么的,就进了……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我认为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的风俗特点,淳朴、好客、热情、大方。

生:这段话也体现了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师: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老师,我们组认为,最后一段也表达了蒙汉两族的友谊。

生:这部分还表达了人们愉快地相见,盛情地款待,让主客忘了回家,忘了太阳已经偏西。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五)配乐朗读,感情升华。

1.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歌声中,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好词佳句本》中,和同桌交流一下。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试着设计板书,归纳文章大意和中心。

5.反馈归纳板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草原教学设计教案篇八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抓关键词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1、草原风光图。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