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最新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培训心得体会(优质13篇)

最新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培训心得体会(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12:48:07
最新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培训心得体会(优质13篇)
时间:2023-11-16 12:48:07     小编:XY字客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田野调查法篇一

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大家的田野调查能力,我的学校组织了一次田野调查培训。本次培训旨在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我们更加熟练、准确地进行田野调查,以便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研究中。

第二段:介绍培训过程和体验。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田野调查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调查设计、问卷编制、访谈技巧等。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我们明确了田野调查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做好了准备。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实践操作,分成小组,完成了小区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通过这一实践操作,我们深刻了解到田野调查的具体流程和技巧,也发现了自己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也通过小组讨论和老师的点评,不断改进和完善了我们的田野调查能力。

通过参加田野调查培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巧,还锻炼了自己的分析、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优势,及时分工合作、互相协作,最终收集到了准确、全面的数据。同时,在小组讨论中,我也逐渐熟悉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协商决策等沟通技巧,对我今后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这次田野调查培训,我认识到田野调查在社会研究中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开展的调查工作。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沟通、分析、判断等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注重培养学术素养、拓展知识面、加强实践操作,使自己具备更好的田野调查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五段:总结全文和展望未来。

总之,田野调查培训是我近期参加的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培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田野调查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田野调查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研究,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田野调查法篇二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是一种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为了更好地了解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我参加了一次音乐田野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和感悟。

首先,我采访了几位乐器制造工人。他们告诉我,制作乐器需要精湛的技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每天都用心工作,为音乐爱好者提供高品质的乐器。在他们眼中,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热爱和对音乐的贡献。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音乐背后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其次,我走访了一些音乐学院。在音乐学院里,我见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学生。他们用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职业,并对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每天都专注地练习,严格要求自己。在观摩他们的演奏时,我被他们那如丝练柔、忍辱负重的精神所打动。音乐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人分享自己的才能。这次参观让我深刻地领悟到,只有对音乐有真爱和付出真心的人才能在音乐这个领域中获得成功。

然后,我参观了一家音乐演出公司。在这家公司里,我见到了许多音乐家和选手。他们每天都在排练和准备演出,力求给观众带来更好的音乐享受。在排练现场,他们高度专注,追求完美的音乐呈现。他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挑战自己的极限。无论是在演奏技巧还是在音乐创作上,他们都追求卓越。他们告诉我,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态度。音乐要求我们发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次参观让我感悟到,音乐需要激情和才华,但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和钻研。

最后,我参加了一场音乐盛会。在这场音乐盛会上,我看到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们的精彩演出。他们的音乐风格各异,但却都能打动人心。无论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还是激昂激情的摇滚乐,它们都能让听众沉浸其中,忘却尘世的烦恼。在听到那些动听的旋律时,我仿佛融入了音乐的海洋,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人们的震撼和舒适。我意识到,音乐是一种跨越时空和文化的力量,它能够打破隔阂,连接人们的心灵。

通过这次音乐田野调查,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音乐的世界。我看到了音乐所需的才华和努力,也看到了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和感动。我深信,音乐不仅是美的,更是和谐和共识的象征。无论是制作乐器的工人、勤奋练习的音乐学生、努力创作的音乐家,还是投身音乐事业的从业人员和音乐爱好者,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和岗位上为音乐作出了贡献。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欣赏音乐,将音乐的美和力量分享给更多的人。

田野调查法篇三

上大学前就听一些同学讲大学后会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它不像高中一样只是在背书。上大学后一个学期,我发现自己也没有参加过什么实践。而在第二个学期开始,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实践,内容就是去做一个社区调查。

其实一开始自己接到这样一个任务,真的一点头绪都没有的,心里也没有底,毕竟自己也是刚刚开始学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嘛,更何况自己一个实践都没有做个,经验方面就更不用讲啦。

在知道要做社区调查后,我们很快也找好了人并组成了以马凯旋同学为组长的团队。在组团后,我们也就开始讨论定课题的事情,那时的我也是没有什么方向的,我认为一个社区有太多方面的东西调查了,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进行调查。在听过我们小组同学的讨论后,我们基本定了调查的方向是教育方面的。在和老师讨论后,老师认为我们的课题太大了,不好做。于是我们又开始讨论课题的事情了。我们组中有一个回族的同学,他很想对北京的回族的文化方面做一个调查,于是,我们把课题更细的定到了家庭教育对回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方面。有了课题,我们接下来就要定调查的地点了。我们的组长之前寒假在北京薛营回族村做过支教,所以她建议我们去那里。而我们在认为那地方太偏远,不方便调查后,我和组内的成员又上网找了一个在朝阳区的常营回族村,考虑到这离我们学校比较近,于是我们就初定调查地点在那了。在没有对常营回族村有太大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小组成员做了一次初探,但我们去到常营后才发现这里已经发展成一个城市的小区了,对原来农村面貌的保存已经不在了。所以我们也就一致认为这个调查地点对我们的课题不好做。于是我们又把调查地点放回了薛营回族村。从课题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定中,我知道了原来定一个研究课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经过很多的讨论;查找资料等才能定出一个好的课题来。在找调查地点时,我也知道要先对选定的调查地点最好要有一个初探,看看那个地点是否符合自己定的课题,是否让自己的课题更好的展开等。

在完成课题后,我们也开始分工写开题报告了。我们小组每个人都负责开题报告的一部分,当然分工也是组长来的了。在组长的分配下,我负责的是开题报告的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和创造点的撰写工作。在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我也是头脑一片空白啊,我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于是我就翻阅正在学习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上网找相关的资料,但经过多次的查找后,我还是没有找到好的资料,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观点开始写了,第一次嘛,当然格式什么的都不知道,后来在交给我们组长后,她帮我修改了很多的东西,真是很佩服我们的组长的。在之后,我们再一次聚集讨论的时候,组长拿出了我们的开题报告还有两份的访谈提纲,我一看到也就纳闷了,因为之前组长也没有跟我们说要做访谈提纲的事情。原来这些都是组长一个人在做啊。我再次佩服我们的组长,她的确有很好的领队能力啊。在那时我才发现,做一个领队也是不简单的,他要承担比组员更多的工作。在队长中,我学会了很多事情,真想下次有机会自己也当一下领队,锻炼一下自己也是件好事。

当一切的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小组也对薛营回族村做了一次初探,尽管之前我们的领队来过,但这样的程序也是必要的嘛。在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也终于来到了薛营回族村,当来到村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很干,比北京的城区干很多,会让我这种南方人受不了。之后,我们来到了村委会,本来是打算找一个我们的一个师兄找点有关本村的资料的,因为他在这做村官嘛。但是很可惜他不在。于是我们就和村委会传达室的大爷做了一个访谈。这个访谈主要是我们组长来做的,而我当然也就是在一旁做笔记和学习本站。

在组长对大爷做访谈的过程中,我学会很多有关访谈方面的知识,例如怎样去控制问题,怎样去追问问题等等。其实访谈也并不是我们平时的纯聊天啊。在对大爷做完访谈后,我们在村子了走了一下,对村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探回来后,我们就分工做整理,最有意思的是我分到了整理当地清真寺旧碑文的工作,在一开始时,我看那个碑文图片上面的字就不是很清楚,而且那些都是繁体字。在苦看了很久后,我还是没能把全部的字翻译出来。好在我略懂一些ps技术,把图片整了一下,那些字也就清楚多了。接下来就是翻译工作,还好,自己平时在家看的大都是香港的电视台,对繁体字有一点的认识,翻译这方面也就很快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断句了,我自己的的古文能力很有限,只能大致的断了一下。好在我想起了一个历史学基地班的同学,于是找了她帮忙,谢天谢地啊!真是感激那位同学,帮了我一个大忙啊。

田野调查法篇四

我们漫步在田埂上,迎面吹来了阵阵东风,觉得舒服极了。由于春天不像冬天那样寒风砭骨,只略带着寒意。你瞧,脚下甜睡了一冬天的小草,此时已复苏了,顽强地把头伸出了空中。固然只见一点嫩绿,却充满了生气盼望。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这一朵,那一簇的洒在田埂上。青翠欲滴的蚕豆苗划一的立在田埂旁。

冬天刚已往,春天就迈着轻盈的脚步离开了大地,到处都相约好似的,换上春装。今天,我约了几位小同伴去欣赏家乡春天的田野。

我举目望去,眼前是一望无垠的庄稼。金黄的油菜花儿开的正旺,辛勤的小蜜蜂,一下子飞到这说些悄悄话,一下子又飞到哪儿吻一吻。另有这一片,那一片,绿得发亮的.红花草,自然地绣上了几朵小紫花,悦目极了。正在拨节的麦苗儿,像绿色的地毯,厚厚的铺在田野上。看到此景,我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年之际在于春。啊,这是农民辛勤耕耘的盼望。

我喜欢家乡春天的田野。它像一幅展开的画卷,充满诗情画意。于是我高兴的对同伴们说:”惋惜我不是画家,不然我将用彩笔画下这家乡迷人的田野,让它永远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含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

没有敢抬头看一眼太阳,只觉失掉处都耀眼,空中、屋顶、地上,都是白亮亮的一片。

田野调查法篇五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x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

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我早在80年代就发现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与纳西族的阿注婚类似)很有特色,并初步判断这种婚俗不是本民族固有的,但自己一直没有时间去调查。20xx年,我让一位去调查,调查结果证明了自己的假说,并写出硕士论文。

所谓“有代表性”,就是说该地在该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例如,1983年我在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又称图瓦人)时,选择新疆作调查,因为该村在中俄边界上的原始森林之中,交通不便,《www.》与外界交往少,保留了较为典型的图瓦语和图瓦人的生活习俗。1993年,我们选择新疆北部地区的富蕴县作为哈萨克族的调查点,也是考虑到该县较有代表性,较为典型,一是哈萨克族人口占60%以上,以牧为主,传统文化保留较多。而且又是矿产十分丰富的地区。该县名称“富蕴”就是因为蕴藏丰富矿产资源而得名。

所谓“有特殊关系”的社区,也就是有自己的亲戚或好朋友居住的村庄,亲戚或朋友对你准确了解社区的情况大有帮助。1883年我到新疆白哈巴调查时,不仅该村较为典型,而且还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新疆阿尔泰中学教师)住在该村。我们到该村后,住到他家里,对我的调查帮助很大。

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总的来说,如果所调查的对象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写出来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就不会引起重视。研究汉民族也一样,不能随便选一个地方,应该选择较有特色的。选点最初可能选的是一个县,具体的调查的乡村可能要到了县之后才能最后确定。

2、熟悉调查点情况。

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x各民族、各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或田野调查资料,这是与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所研究的对象大不相同的地方。调查的重点,在于收集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熟悉当地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二则可能会把别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只有在调查前就熟悉该民族和该地的习俗和文化,才有可能收集到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另外,如果对所调查的民族情况知之甚少,也得不到当地人的尊重和欢迎,甚至可能会瞧不起你,因而也就得不到他们的密切配合,或者对你的访问随便敷衍了事。只有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较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的调查。我在新疆哈萨克族地区调查时,调查前把哈萨克族的部落系谱背得滚瓜烂熟,到调查点后,倒背如流,使当地哈萨克族干部和群众十分惊讶,并受到热情接待,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

3、撰写详细的和设计调查表格。

有些人主张不用撰写,不用表格。我认为这不是科学的方法。有和调查表格,收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否则收集的资料将是残缺不全,许多问题将会漏掉。我以往的几次调查,都是调查前撰写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有社会和文化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例如,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理论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族群理论、实践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等,并有众多的与文化有关的各种概念。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能有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与一般的新闻记者和行政干部不会有多大差别。

开始阶段也就是进入田野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行田野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到当地x报到,取得当地x的支持。

到了所调查的县、乡,必须与当地各级x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有些调查者,不到当地x部门报到,喜欢找熟人或认识的人,直接进入乡村。我认为,应该先走正道,正道走不通再走旁道,再找熟人。如果进入调查点后不与当地地方x联系,一旦出了事当地x不负责任。

到民族地区更要依靠当地x,特别是在地域辽阔的新疆、x等,一个县相当于内地的半个省,交通十分不便,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地方不通客车,如果没有当地x的配合,调查十分困难。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大调查,主要依靠当地民族事务委员会。因此,前辈民族学研究者都喜欢找民委帮助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我在新疆的调查经验是最好找x办、党办,两办有权有钱有车,能对下级发号施令,下级不敢不从命。而现在的县市地方民委都是老弱病残(新疆县级民委是如此),无权无车,即使给你开介绍信,地方x也不会听民委的。我在新疆作过多次调查,主要依靠和乡x。每到一地,总是先找,想方设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如此,办起事来会很顺利,他们会很好地安排住宿,安排车辆,并发函给调查点认真接待。

2、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

到达调查点所属县、乡后,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我在新疆调查期间,到达县镇或乡后,首先查档案、户口和有关统计资料,掌握调查点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到村或寨调查。这对于全面了解调查点大有好处,在没有正式调查之前便掌握了调查点的户数、人口、收入、民族成分等。如果具体社区调查点尚未选定,可征求当地x的意见。

3、选好居住地。

各地、各民族风俗不同,应视具体情况和调查者本人的情况而定。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一般都是住在当地人家庭中,实行三同,即同食、同住、同劳动。西方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住在当地人家中的不多,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新几内亚东北约一百英里的特里布里恩德(trobriand)群岛时,他在这个岛上的一个村子里单独搭了一个帐篷居住。柏尔图和柏尔图夫人(peltoandpelto)1973年研究了51个人类学家田野调查之后,发现他们在田野作业期间,大多是租当地社区的房子或公寓居住。

选择居住地,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有利于调查,有助于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住在文化水x较高、对当地社会和文化十分熟悉的家庭中是较理想的。我在新疆调查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时,大部分时间住在当地人家中。二是考虑安全因素,尤其是未婚女子,更要考虑人身安全。三是考虑当地的派系关系,如果该村有两个对立的派别,而且关系较紧张,最好不要住在当地人家中,以保持中立,否则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

居住地选定之后,便开始正式调查,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阶段。由于各人的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同,调查程序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过,对初次调查的人来说,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

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以及各种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有可能较好开展田野调查。

2、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

乡村与城市不一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不相同。一是不要怕脏,即不要怕住的地方脏,不要怕虱子多,不要怕跳蚤多(南方跳蚤多,北方虱子多);不要怕碗筷不干净,不要怕吃的、喝的不干净。二是拜访当地人遵从礼俗,通常一般都要带礼物。我不抽烟,不喝酒,但我去拜访人家,都带好烟、好酒和其他礼物。到哈萨克族家作客,必须给小孩礼物(如糖果等),这是最一般的礼仪。如果没有,主人会不高兴。

3、注意个人形象的设计。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登曾对普里查德说,调查者的举动应像绅士一样,是一定道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田野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有些人认为,到调查点之后,要穿当地人的服饰,与当地人打成一片。这种方式并不是最佳的,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无论如何,在当地人眼中,田野作业者是“外人”,而不是属于自己系统的“内人”。因此,田野作业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的角色。只有相当熟悉之后,当地人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在田野调查期间,应注重个人形象的设计,我认为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形象,二是内在的形象。

外在的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一是服饰应整洁、大方,所穿服饰应该与当地服饰有所不同,但不要穿当地人不喜欢的服饰(有些民族不喜欢穿红色或白色服饰);二是不要留当地不喜欢的发型。如果是女性,口红不要涂太浓,香水不要洒太多。

内在的形象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言谈举止要文雅,既要有风度,又要彬彬有礼,不说粗话、脏话。二是不要做有损人格之事,不占小便宜。

4、观察要细。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参与观察又有“深”和“浅”之分,只有观察深入,入木三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有可能写出较成功的调查研究报告。如果观察不深,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调查研究报告来。

5、访谈既要深,而且要有技巧。

访谈有两种类型,一是结构型访谈,即问卷访谈。这种访谈又分两类,一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即田野作业者根据调查大纲,对每个受访人差不多问同样的问题,请受访者回答问题。二是选择式,即田野作业者把所要了解问题的若干种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访人自由选择。前一种方式人类学研究者使用较多,后者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使用较多。

另一种是无结构型访谈,即非问卷访谈,事先没有预定表格,没有调查大纲。田野作业者和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访谈,一是要注意深度。深度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色。田野调查之初,受访人往往有警惕,许多事情不愿意谈,尤其是涉及到私生活问题。只有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深度访谈。例如,我的一位研究生在20xx年调查北京的朝x个体家族企业时,最初老板娘不愿意详谈他们家族企业的情况。后来,我让她到老板开的店里帮忙干活,并给老板娘的儿子补习英语。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板对她十分热情,不但把他们家族企业来京之后的发展情况全部告诉她,而且还把她和丈夫的隐私全部告诉他,甚至连她丈夫在外、生私生子、赌博及其有关的各种纠纷等全部讲出来。

二是要讲究技巧。从我个人在新疆调查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访谈技巧应注意三方面:一是启发式的访谈。一些受访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知道很多,但他却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有层次、有系统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查者必须一步一步地启发受访人,或者以其他民族的类似情况予以启发。我在新疆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时,就经常以哈萨克族的事例来启发受访人。二是拐弯式访谈,有些问题不方便直接问,例如,与现代观念不相合的婚姻习俗等,可采用拐弯式的访谈。例如,我在了解哈萨克族和阿尔泰乌梁海人的转房习俗(又称“收继婚”)时,我就先说汉族古代有转房习俗,我们老家过去也有,你们过去有没有这种习俗。其他比较隐诲的问题也大采用这种方式,这样问不会引起受访人的反感。三是要多问“为什么?”受访人能够讲述一种文化现象的过程,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大多数人不清楚该文化现象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理解当地文化,就必须多问“为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答案。

6、要倾听当地人关于当地政治和现实问题的。意见在当地人(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看来,从北京来的调查研究人员,是中央派来的,他们以为我们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新疆调查期间,有些少数民族在我们面前倾诉苦水,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则以为我们能解决刑事案件,伤人、打架等事件也找们来帮忙解决。对于这些,千万不要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要给予同情和安慰,并请他们找x或法院解决问题。

7、关于资料收集一些问题。

资料收集是的田野调查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收集资料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收集资料必须遵循三条原则:

其一,着重收集新材料,收集过去没有人了解过的新材料或没有人了解过的新内容。例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族群观念、文化象征、社会交换和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在五六十年代的调查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资料很少,今后应多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

其二,了解该地区与同一民族其它地区的文化差异。如果同一民族其它地区已发表相关的某种文化现象资料,则着重了解该地区的那种文化现象与其它人调查的其它地区的文化现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表现在哪一方面。

其三,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料。被调查者提供的材料,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须找多人核实,如果大多数人说的相同,则证明是可靠的,如果某人所提供的材料与大多数人所说的不一样,则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取大多数人所说的为准。或两说同时收集,以作参考。我在新疆调查时,一些较大的问题往往要问10多人才放心。

(2)注意收集外的有价值的资料。

在调查时,往往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例如,我1983年在新疆北部调查时,在一次旅途中,坐在身旁的一位哈萨克族乘客提供了一些文物信息。下车后我便请他帮忙,找到了文物,收获不小,首次发现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用察合台文、满文和汉文写成的五件重要文书,并找到阿尔泰乌梁海人的三颗旗札萨克银印(每颗重9斤多,印文为汉文和蒙文)和一棵散秩大臣木印等珍贵文物。其中,根据五件文书,结合大量史料和调查资料,撰写了《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1986年在云南瑞丽县调查时,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拍摄到了云南傣族专家认为是傣族中最为典型的文身照片。

8、边调查边整理资料。

每天做田野笔记,是大多数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习惯。我认为,不仅要做田野笔记,而且要边调查边整理。这样可以发现哪些方面调查不足,可以随时补充。我在新疆调查时,通常是白天访谈录音,晚上整理录音带。

9、调查的时间。

调查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主要根据调查者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而定。外国人调查x人不一样,x人调查x人不一样。城x大的人调查乡村与乡村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不一样。有些人对当地情况很熟悉,时间不用很长;有些是少数民族调查本民族情况,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我是客家农村长大的,对客家文化很熟悉,调查客家就不需要很长时间。我在新疆工作过5年,而且在民族地区作过多次调查,对哈萨克等民族的情况很熟悉,再去调查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调查时间的长短,主要看所收集资料和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了解的程度而定。

田野调查法篇六

常在语文教学的专业杂志上看到**老师的名字,早就心怀崇敬,只是没有机会了解更多。一天,听说学校的图书馆到了一批新书,我欣然前去“寻宝”,无意中竟然发现了**老师的一本课堂实录。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终于可以较详细地感受支老师的教学风采了。

书很厚,共564页,由三大部分组成。前面是公开课的教学实录,中间是板书设计,后面是最近发表的几篇重要文章。

我最先翻看的是《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实录。因为不久前刚看过窦桂梅老师这一课的教学录像,感受很深。一样是大师,应该各具特色吧。

支老师果然有出其不意之处。先是指导有感情朗读课题,接下来就让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老师又故意反题切入,说“不是亲人”,引起学生的异议,再让他们认真读文,“准备材料,驳倒老师”、“好好朗读,感动老师”。在这个说理和感动的过程中,过去依靠问答才能说出的内容,现在完全由学生口中自主说出;过去由老师指导的.“有感情朗读”,学生处于变动学习的地位,现在学生为了感动别人,自发地努力读好。确实由“让我读”变成了“我要读”,而且“我要读好”。过去是教师向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现在变成了学生向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为了把理“晓”通,把情“动”真,就需努力,而这种努力,完全是自发的、自主的。因此,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节课仍然有一些提问,但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变了。为了弄清文章的选材和结构方式,教师提了这样一个相距十万八千里的问题:你们说是亲人,为什么志愿军要走了,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来送行?为了研究“雪中送炭”这个词,却问:明明送的是打糕,为什么说是送炭?这样的问题,最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最感兴趣。看起来讨论的是与语文无关的问题,但讨论的结果却与学习内容丝丝相扣。

我还认真拜读了支老师的文章,真是深受启发。支老师就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谈了一些做法。

1、争取不问,设法替代。老师在备课时,特别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不要直接去问本来能读懂的课文内容。要多想一想,原来准备提问的地方,能不能用其他的教学形式来替代。如用各种形式的读替代,用语言训练替代,用表演或演示替代,用发言争辩替代,用图解或表格替代,用课堂各类练习替代,用欣赏玩味替代,用联想或想象替代,更可以用学生的质疑、释疑替代,等等。如教学《一夜的工作》,让学生用“在……却……”、“是……却……”的方式,说出课文中具有对比性质的内容。学生说:“在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里,陈设却极其简单。”“在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上,却放着一尺来高的文件。”“周总理在工作了整整一夜之后,却只用一碟花生米充饥。”“周总理的工作是那样劳苦,生活却是那样简朴。”等等,能互相变化用很多方式说出。这种替代,不但完成了原问题的任务,进行了语言训练,而且集中了课文中的对比因素(实际上是思想因素),使学生对文章、对人物的认识更深一层,更高一层。

2、尽量少问,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有时确有无法代替、非提问不可的问题,那也无须回避,但对于要提问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一是扩大问题的覆盖面,减少问题的数量。问题覆盖面大,就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又可读、可想、可说、可辩,就不易演变为“满堂问”。另一方面,所谓精心设计,就是要努力转变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价值,更要让学生感兴趣。在上《西门豹》时,支老师在学生读书后,针对课文内容提了五个问题,但却又没有指向课文内容,都是旁敲侧击,效果不错。这五个问题是:读了课文你心中痛快不痛快?读了课文你心中有没有佩服?读了课文你感不感到愤恨?读了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到奇怪?试想,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会是什么情绪?这些问题,不仅涉及了课文所有的内容,而且联系了学生内心情感。第五个问题用一个“奇怪”,给学生留下了质疑的机会。

3、放弃“专利”,启发质疑。要改革“问答式”,解决由谁来问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一开始,学生可能不敢问,不善问,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就可大见成效。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往往出人意料。因为孩子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都与成人不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有助于克服老师的满堂问,避免“烦琐”的分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深思善问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奇妙的问题,还能够补充老师备课的不足,加大课堂信息量,增强课堂学习气氛。

支老师的教学从容睿智,很具大家风范。阅读教学,真的能避免了繁杂的提问和分析,那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飞跃。很盼望能有机会亲身感受他的风采。

田野调查法篇七

摘要: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其文化艺术特点也是各不相同。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逐渐的受到了国内乃至于世界领域的重视,从我国的边界山区逐渐的走向了文化汇集的大型都市。若不及对其进行保护,很有可能导致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被国内外的文化艺术所吞没,失去了其原有的艺术特点。因此,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展开了分析,并针对如何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和传承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点;传承发展。

少数民族的音乐主要以反应现实生活及文化特征为主,由于云南地区所居住的少数民族众多,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与传统文化并不相同。因此,导致了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表现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也造就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以及艺术方面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在进行表演时,所使用的乐器多为其民族乐器,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而来,并将研究出的结果在子孙中进行传递,因此,其音乐中的民族气息十分浓厚。不仅是音乐的部分,在音效的方面也是一样,除了一些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固有的音乐元素以外,还融合了许多现代的音乐元素,甚至有许多歌曲中还含有较大部分的地方方言,使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民族性更加明显。歌曲《阿杰鲁》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其取材于彝族民间的童谣,歌曲中的全部歌词都是由彝族文字语言组成,却又在编曲方面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基本元素,既体现出彝族歌曲中的民族艺术特点,又满足了现代人对音乐的追求,是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今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二、保护和传承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必要性研究。

(一)有利于人类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古代的音乐表现形式中,诗词曲赋缺一不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其音乐表现形式除了歌舞以外,也包含了词曲与诗赋。从这个角度来看,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属于综合艺术类音乐[1]。这种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不仅能够刺激听众的感官,促进听众感官的协调,还能使听众通过更多的层面去感受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特征,感受音乐带给人的快乐,对于促进听众心理功能和个性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性的作用。

(二)促进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创作源泉多来自于节日庆典,集体劳动、生活。因此,多数都是由集体创作,表现形式也以集体表演为主,也正是依靠了集体的力量,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才得以流传至今,并在不断的传承中拥有了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由此看来,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对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众多,是我国民族文化冲击最为激烈的地区,在文化的冲击与融合过程中,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再加上外来势力的挑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尖锐化,自然会对该地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造成伤害。因此,许多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云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反对民族间的仇视与冷漠,坚决抵抗外来不良势力的煽动与挑拨。因此,才形成了今天云南地区各个少数民族齐聚一堂的壮观景象,促进了地区的稳定与和谐。除此之外,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中,原生态音乐也是一种重要的音乐表达形式,在音乐中充分的展现出了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精神,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具体措施。

从当前的音乐类综艺节目以及选秀节目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听众以及音乐人对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的接受程度越来越深,使得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逐渐的走出了山区,来到了现代化的都市,现代音乐的文化元素也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云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汇集的地区,其音乐文化丰富多样,原生态音乐也是该地区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推向城市化舞台的同时,也要加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态环境保护。

(二)通过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音乐传播。

云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旅游景区,其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样的地方民族特色都是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游玩的重要因素之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云南地区经济的发展[2]。因此,在大力发展云南地区旅游产业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在其中融入一部分民族音乐,使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传承。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歌舞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此,让游客感受到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与美感。其次,可以在旅游景点中建立民俗文化村或者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还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了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文化的发展传承以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特点的保护,确保其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良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楚楚.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j].民族音乐,2010(01).

[2]陈劲松.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现代解读[j].学科建设与文化创意,2015.

田野调查法篇八

(1)深入社区摸清辖区内楼道堆积物状况后,张贴通知单,要求居民自己在内及时清理干净,摸清辖区内牛皮癣存在情况以及卫生死角等情况,对辖区内有物业公司有小菜园无整改补绿的地段和面积作统计并及时上报街道爱卫办。

(2)广泛宣传发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营造氛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活动,把社区志愿者充分利用起来,他们佩戴红袖章,有的在小区内巡逻,制止“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拉乱挂”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有的手捧创卫创模宣传资料挨家挨户上门散发和宣讲,有的手拿刷子小桶或畚箕扫帚清除社区内牛皮癣和卫生死角。掀起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新高潮。

(3)联合社区四家结对单位——区人大办公室、区烟草局、区第三人民医院、永安财险,他们按创卫创模任务分解要求,利用双休日,从百忙中抽出时间,进社区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我们为四家单位分配任务到每一栋楼幢及楼道,他们在铲除小广告、清除卫生死角,打扫楼道卫生、清除楼道堆积物等过程中,以劳动为光荣,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怕脏,不怕累,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去。我们深入辖区内责任单位加强联系和沟通,书面发出通知,整治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各个单位都积极响应,确保环境整治落到实处。

(二)全面开展春季“灭鼠、灭蟑”为重点的除“四害”活动。

广泛宣传以科学“灭鼠、灭蟑”除害防病知识,提高群众的除害防病意识。按照“环境治理为主,药物消杀为辅,标本兼治”的原则和“统一组织,统一药物,统一时间”的要求,本月17日为除“四害“活动日,我们社区组织集中消杀。一是检查毒饵站、防鼠网等除“四害”设施,将破损情况及时上报;二是联系物业公司发放药品,告之每两个毒饵站投一包药,专人投药,专人寻查,专人补药,专人清理;三是组织社区志愿者上门发放蟑螂药,讲解灭蟑螂知识。大规模地进行了除“四害”活动。

(三)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本月16日,我们彩臣三村邀请第三人民医院医师吴忠华向社区50多名居民群众进行健康知识讲座,讲座内容为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我们把讲座内容打印50多份,连同爱卫办下发的卫生知识材料发放给社区居民。18日为健康教育宣教日,我们又进行了广场式义诊,三院五名医师为社区40多位居民群众测量血压,健康咨询等多方位宣传健康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提高居民卫生意识和健康素质。我们将活动情况发送到今日启东邮箱。

(四)开展自查和督查工作。

深入社区对前阶段创卫创模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及时汇报,及时整改;督查辖区单位内部卫生大扫除状况,较令人满意。

田野调查法篇九

摘要:音乐调查,是一种从古至今存在的名词,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从古代的“采风”到现在的“田野调查”,可谓经历了多少时代的更迭。近现代开始,西方的人类学、民族学和民族音乐学等不同学科在不断地被引入,因此,“田野调查”这一称谓逐渐代替了“采风”的称谓。田野调查作为一种研究方式在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目的被采用,即使所面对文化事项相同,研究目的的不同也使得工作方法会有很多种选择。田野调查需要有计划、有准备、有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它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必要方法和途径,在民族音乐学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在本文主要在针对田野调查前期的准备和田野调查中的文化冲击以及消除“文化隔膜”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做了简要论述。

田野调查就是一个人背井离乡,离开自己习惯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甚至语言不通、生活环境很差、交通、通讯等诸多不便的城市、乡村及部落,去到和音乐有关的地方去调查所需的音乐事象。很多在学术上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和有所突破的民族音乐学课题,都是经历过丰富而坚实的实地调查和建立在现场音乐资料的积累基础之上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许多著名的经验分丰富的民族音乐学家及社会科学家都是通过利用自己的时间去坚持不懈、不辞劳苦的进行实地调查,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探索,将此项工作当成自己学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相关学科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经历和精神,是民族音乐学家们的先锋和楷模,为民族音乐学进行田野调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

(一)分析现状、明确目的和选择类型。

对于准备实施某项实地调查,首先要明确自己考察的音乐事象和内容,要明确自己调查的目的,要调查的内容是什么,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一地区的某种音乐事象进行考察,通常某一地区会有比较丰富的音乐活动,若调查目的不是为了编写音乐方面的著述,就要提前确定调查对象为一个还是几个音乐事像,接着要明确此次调查是为了解决什么实际问题,随后确定调查研究的范围和调查时要深刻细致到何种程度,再来确定调查研究要采用的方法。分析现状、明确目的之后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确定调查类型随后进行后续准备。

(二)现有材料的搜集及整理。

提前了解被考察地区的相关资料,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相关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其中,直接资料是指前辈们留下来的与调查内容相关联且是直接关联的资料,而间接资料是指背景资料、历史资料以及相同艺术资料等材料。只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不做无谓的重复功,才能将所调查音乐事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三)注音能力培养和其他准备。

当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语言不通将会是调查者面临最大的问题与阻碍,因此,在调查之前应先了解所调查地区使用的语言,必要时,要与当地的领导和官员提前联系与沟通以获得帮助,除了能为调查者与被调查者进行语言上的翻译,这些领导与官员有时也可以为调查者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书面材料,除此以外,当地领导及官员的陪同也会使得调查进行的顺利,有利于与调查对象更亲近的接触,以获得有用的信息。

(四)调查提纲的拟定。

提起调查工作的行动指南,无疑就是调查提纲,调查提纲不仅可以让调查形式和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对于人们顺利开展调查工作更是起到了不可泯灭的重要作用,调查提纲的拟定可以使得调查过程调理而清晰,有益于快速梳理所收集到的信息。调查提纲的内容包括调查目的、任务、范围、形式和具体项目设计等。

不同的生活环境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离开自己所熟知的环境去到一个新环境时,除了硬件条件设施等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也是存在的。除了要进行自己的调查,接受不同的文化并去适应当地文化也需要一个过程,到了新的环境就要去接受新环境的一切,尤其是文化差异,我们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心里接受能力、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对于田野调查中所遇到的不同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四、“文化隔膜”消除的基本原则。

如何消除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所产生的文化隔膜,应遵循的淡化文化冲击的原则是什么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让调查科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据实践经验积累可知,我们在调查中应当遵循某些基本原则去消除文化隔膜:1、应该提前与被调查者认识磨合,拟定好统一的目标,消除可能存在的种种疑虑以及思想负担。2、要有热情、耐心的工作态度和平易近人、言辞朴素的交流方式。3、要有平等待人和诚挚交往的态度,要尽量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4、要尊重不同的民族习俗和民族情感。到“入乡随俗”、“客随主便”的观点。

五、结语。

随着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日益发展与壮大,田野调查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笔者通过不断总结前人留下的经验并结合为数不多的几次体验,来反映田野调查中应做的前期准备和应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王迪.浅析扎实田野工作对于音乐民族志构建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7,07:84.

[2]杨真颖.论社会调查方法与田野考察的综合应用[j].大众文艺,2016,13:160.

田野调查法篇十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

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我早在80年代就发现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与纳西族的阿注婚类似)很有特色,并初步判断这种婚俗不是本民族固有的,但自己一直没有时间去调查。2000年,我让一位去调查,调查结果证明了自己的假说,并写出硕士论文。

所谓“有代表性”,就是说该地在该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例如,1983年我在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又称图瓦人)时,选择新疆作调查,因为该村在中俄边界上的原始森林之中,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少,保留了较为典型的图瓦语和图瓦人的生活习俗。1993年,我们选择新疆北部地区的富蕴县作为哈萨克族的调查点,也是考虑到该县较有代表性,较为典型,一是哈萨克族人口占60%以上,以牧为主,传统文化保留较多。而且又是矿产十分丰富的地区。该县名称“富蕴”就是因为蕴藏丰富矿产资源而得名。

所谓“有特殊关系”的社区,也就是有自己的亲戚或好朋友居住的村庄,亲戚或朋友对你准确了解社区的情况大有帮助。1883年我到新疆白哈巴调查时,不仅该村较为典型,而且还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新疆阿尔泰中学教师)住在该村。我们到该村后,住到他家里,对我的调查帮助很大。

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总的来说,如果所调查的对象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写出来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就不会引起重视。研究汉民族也一样,不能随便选一个地方,应该选择较有特色的。选点最初可能选的是一个县,具体的调查的乡村可能要到了县之后才能最后确定。

2、熟悉调查点情况。

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或田野调查资料,这是与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所研究的对象大不相同的地方。调查的重点,在于收集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熟悉当地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二则可能会把别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只有在调查前就熟悉该民族和该地的习俗和文化,才有可能收集到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另外,如果对所调查的民族情况知之甚少,也得不到当地人的尊重和欢迎,甚至可能会瞧不起你,因而也就得不到他们的密切配合,或者对你的访问随便敷衍了事。只有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较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的调查。我在新疆哈萨克族地区调查时,调查前把哈萨克族的部落系谱背得滚瓜烂熟,到调查点后,倒背如流,使当地哈萨克族干部和群众十分惊讶,并受到热情接待,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

3、撰写详细的和设计调查表格。

有些人主张不用撰写,不用表格。我认为这不是科学的方法。有和调查表格,收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否则收集的资料将是残缺不全,许多问题将会漏掉。我以往的几次调查,都是调查前撰写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有社会和文化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例如,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理论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族群理论、实践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等,并有众多的与文化有关的各种概念。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能有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与一般的新闻记者和行政干部不会有多大差别。

(二)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也就是进入田野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行田野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到当地政府报到,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到了所调查的县、乡,必须与当地各级政府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有些调查者,不到当地政府部门报到,喜欢找熟人或认识的人,直接进入乡村。我认为,应该先走正道,正道走不通再走旁道,再找熟人。如果进入调查点后不与当地地方政府联系,一旦出了事当地政府不负责任。

到民族地区更要依靠当地政府,特别是在地域辽阔的新疆、西藏等,一个县相当于内地的半个省,交通十分不便,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地方不通客车,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配合,调查十分困难。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大调查,主要依靠当地民族事务委员会。因此,前辈民族学研究者都喜欢找民委帮助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我在新疆的调查经验是最好找政府办、党办,两办有权有钱有车,能对下级发号施令,下级不敢不从命。而现在的县市地方民委都是老弱病残(新疆县级民委是如此),无权无车,即使给你开介绍信,地方政府也不会听民委的。我在新疆作过多次调查,主要依靠和乡政府。每到一地,总是先找,想方设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如此,办起事来会很顺利,他们会很好地安排住宿,安排车辆,并发函给调查点认真接待。

2、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

到达调查点所属县、乡后,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我在新疆调查期间,到达县镇或乡后,首先查档案、户口和有关统计资料,掌握调查点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到村或寨调查。这对于全面了解调查点大有好处,在没有正式调查之前便掌握了调查点的户数、人口、收入、民族成分等。如果具体社区调查点尚未选定,可征求当地政府的意见。

3、选好居住地。

各地、各民族风俗不同,应视具体情况和调查者本人的情况而定。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一般都是住在当地人家庭中,实行三同,即同食、同住、同劳动。西方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住在当地人家中的不多,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新几内亚东北约一百英里的特里布里恩德(trobriand)群岛时,他在这个岛上的一个村子里单独搭了一个帐篷居住。柏尔图和柏尔图夫人(peltoandpelto)1973年研究了51个人类学家田野调查之后,发现他们在田野作业期间,大多是租当地社区的房子或公寓居住。

选择居住地,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有利于调查,有助于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住在文化水平较高、对当地社会和文化十分熟悉的家庭中是较理想的。我在新疆调查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时,大部分时间住在当地人家中。二是考虑安全因素,尤其是未婚女子,更要考虑人身安全。三是考虑当地的派系关系,如果该村有两个对立的派别,而且关系较紧张,最好不要住在当地人家中,以保持中立,否则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

(三)调查阶段。

居住地选定之后,便开始正式调查,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阶段。由于各人的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同,调查程序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过,对初次调查的人来说,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

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以及各种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有可能较好开展田野调查。

2、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

乡村与城市不一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不相同。一是不要怕脏,即不要怕住的地方脏,不要怕虱子多,不要怕跳蚤多(南方跳蚤多,北方虱子多);不要怕碗筷不干净,不要怕吃的、喝的不干净。二是拜访当地人遵从礼俗,通常一般都要带礼物。我不抽烟,不喝酒,但我去拜访人家,都带好烟、好酒和其他礼物。到哈萨克族家作客,必须给小孩礼物(如糖果等),这是最一般的礼仪。如果没有,主人会不高兴。

3、注意个人形象的设计。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登曾对普里查德说,调查者的举动应像绅士一样,是一定道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田野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有些人认为,到调查点之后,要穿当地人的服饰,与当地人打成一片。这种方式并不是最佳的,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无论如何,在当地人眼中,田野作业者是“外人”,而不是属于自己系统的“内人”。因此,田野作业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的角色。只有相当熟悉之后,当地人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在田野调查期间,应注重个人形象的设计,我认为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形象,二是内在的形象。

外在的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一是服饰应整洁、大方,所穿服饰应该与当地服饰有所不同,但不要穿当地人不喜欢的服饰(有些民族不喜欢穿红色或白色服饰);二是不要留当地不喜欢的发型。如果是女性,口红不要涂太浓,香水不要洒太多。

内在的形象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言谈举止要文雅,既要有风度,又要彬彬有礼,不说粗话、脏话。二是不要做有损人格之事,不占小便宜。

4、观察要细。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参与观察又有“深”和“浅”之分,只有观察深入,入木三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有可能写出较成功的调查研究报告。如果观察不深,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调查研究报告来。

5、访谈既要深,而且要有技巧。

访谈有两种类型,一是结构型访谈,即问卷访谈。这种访谈又分两类,一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即田野作业者根据调查大纲,对每个受访人差不多问同样的问题,请受访者回答问题。二是选择式,即田野作业者把所要了解问题的若干种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访人自由选择。前一种方式人类学研究者使用较多,后者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使用较多。

另一种是无结构型访谈,即非问卷访谈,事先没有预定表格,没有调查大纲。田野作业者和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访谈,一是要注意深度。深度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色。田野调查之初,受访人往往有警惕,许多事情不愿意谈,尤其是涉及到私生活问题。只有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深度访谈。例如,我的一位研究生在2000年调查北京的朝鲜族个体家族企业时,最初老板娘不愿意详谈他们家族企业的情况。后来,我让她到老板开的店里帮忙干活,并给老板娘的儿子补习英语。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板对她十分热情,不但把他们家族企业来京之后的发展情况全部告诉她,而且还把她和丈夫的隐私全部告诉他,甚至连她丈夫在外、生私生子、赌博及其有关的各种纠纷等全部讲出来。

二是要讲究技巧。从我个人在新疆调查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访谈技巧应注意三方面:一是启发式的访谈。一些受访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知道很多,但他却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有层次、有系统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查者必须一步一步地启发受访人,或者以其他民族的类似情况予以启发。我在新疆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时,就经常以哈萨克族的事例来启发受访人。二是拐弯式访谈,有些问题不方便直接问,例如,与现代观念不相合的婚姻习俗等,可采用拐弯式的访谈。例如,我在了解哈萨克族和阿尔泰乌梁海人的转房习俗(又称“收继婚”)时,我就先说汉族古代有转房习俗,我们老家过去也有,你们过去有没有这种习俗。其他比较隐诲的问题也大采用这种方式,这样问不会引起受访人的反感。三是要多问“为什么?”受访人能够讲述一种文化现象的过程,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大多数人不清楚该文化现象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理解当地文化,就必须多问“为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答案。

6、要倾听当地人关于当地政治和现实问题的意见在当地人(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看来,从北京来的调查研究人员,是中央派来的,他们以为我们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新疆调查期间,有些少数民族在我们面前倾诉苦水,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则以为我们能解决刑事案件,伤人、打架等事件也找们来帮忙解决。对于这些,千万不要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要给予同情和安慰,并请他们找政府或法院解决问题。

7、关于资料收集一些问题。

资料收集是的田野调查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收集资料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收集资料必须遵循三条原则:

其一,着重收集新材料,收集过去没有人了解过的新材料或没有人了解过的新内容。例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族群观念、文化象征、社会交换和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在五六十年代的调查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资料很少,今后应多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

其二,了解该地区与同一民族其它地区的文化差异。如果同一民族其它地区已发表相关的某种文化现象资料,则着重了解该地区的那种文化现象与其它人调查的其它地区的文化现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表现在哪一方面。

其三,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料。被调查者提供的材料,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须找多人核实,如果大多数人说的相同,则证明是可靠的,如果某人所提供的材料与大多数人所说的不一样,则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取大多数人所说的为准。或两说同时收集,以作参考。我在新疆调查时,一些较大的问题往往要问10多人才放心。

(2)注意收集计划外的有价值的资料。

在调查时,往往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例如,我1983年在新疆北部调查时,在一次旅途中,坐在身旁的一位哈萨克族乘客提供了一些文物信息。下车后我便请他帮忙,找到了文物,收获不小,首次发现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用察合台文、满文和汉文写成的五件重要文书,并找到阿尔泰乌梁海人的三颗旗札萨克银印(每颗重9斤多,印文为汉文和蒙文)和一棵散秩大臣木印等珍贵文物。其中,根据五件文书,结合大量史料和调查资料,撰写了《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1986年在云南瑞丽县调查时,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拍摄到了云南傣族专家认为是傣族中最为典型的文身照片。

8、边调查边整理资料。

每天做田野笔记,是大多数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习惯。我认为,不仅要做田野笔记,而且要边调查边整理。这样可以发现哪些方面调查不足,可以随时补充。我在新疆调查时,通常是白天访谈录音,晚上整理录音带。

9、调查的时间。

调查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主要根据调查者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而定。外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城市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与乡村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不一样。有些人对当地情况很熟悉,时间不用很长;有些是少数民族调查本民族情况,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我是客家农村长大的,对客家文化很熟悉,调查客家就不需要很长时间。我在新疆工作过5年,而且在民族地区作过多次调查,对哈萨克等民族的情况很熟悉,再去调查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调查时间的长短,主要看所收集资料和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了解的程度而定。

田野调查法篇十一

王佳宁10033007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

关键词:环境矛盾冲突利益。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大,污染面积广。在矿区大气,水体,土壤普遍受到污染。因此,了解调查矿区环境和污染的现状并采取预防措施和治理的措施,保护矿区环境,阻止矿区环境恶化趋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矛盾”就是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它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长将这个法则称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的时候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的非常清楚了,就能更好的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在内蒙古自治地区除了畜牧业外有很多的第二产业和而第三产业推动这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中钢铁和金属矿业已经称为内蒙古自治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牧区与矿区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凸显,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始终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

在这里不得不重新提起美国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的群际冲突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群体成员的群际态度与行为,群际的利益冲突导致群际冲突。其中群体利益就是“群体安全的真实或想象的威胁,一种经济利益,一种政治优势、一种军事重要性或其它”由此可见,“利益”是决定群际之间产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利益”会涉及到多个方面。引起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矛盾的主要有由于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交往障碍,以及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等,这些都是历史所遗留的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的因素,到了近代社会并且一直到现在由于大量的移民也是产生矛盾的因素其中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而对牧区造成的不良的环境问题也是矛盾冲突的因素之一,并且不断的上升。

李晓霞在对新疆维汉竞争于合作的调查中提到“利益”也是影响民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她说:“共同的利益往往不一定导致民族团结互助,进过实证研究利益多会引起族际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对家乡的调查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使矿区与牧区产生矛盾冲突的不仅仅是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是隐藏在环境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污染赔偿和占地赔偿。

汉族人口占70%蒙古族占30%,大多数人都是这周边地区的汉族人口,他们是年轻的时候来到矿区进行建设,然后在矿区安家在这30年间和他们的子孙形成了现在这个小具规模的城镇,他们主要以上班为主,每月都是拿矿上的固定工资来维持生计,由于矿区的土壤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没有人务农。标准的八小时工作制,但是让人们的工作并不轻松,四个班时不同的人倒班上,比如第一批人是八点上班,下午四点下班,第二批人就下午四点上班,凌晨十二点下班,第三批人则凌晨十二点上班,第二天早上八点下班,就这样三批人轮流二十四小时进行生产,直到每年年终的时候他们才有十几天的休息时间。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采选、冶炼、机器加工制造配套成龙的现代化大型矿山。矿区现在有两个采区,两个选厂,一个提升运输工区,一个铅冶炼厂等六个主体生产单位,有变电所、水暖站、运输车队、质检中心、跌路转运站等配套机构。矿区现以整合当地资源为依托,不断延长企业发展的链条,二期投资一点八七亿元,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果。

蒙古族本来就是一游牧为生,听当地的蒙古族老人讲在矿区还没有开发之前,这里每年都是草木茂盛,而且赶上雨水充沛的年头可以供两三个大队牧民的牛羊繁衍生息,不用整体迁徙,就在这一个地方就能过好几个春夏秋冬。随着第一支勘探队的到来,陆续的开始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直到今天能看见的山全部被炸药炸的面貌全非,山被削平掏空,平地被废渣堆成小山,清澈的河水被尾矿砂污染成暗绿色看不见水底还散发着刺人的气味。蔚蓝的天空变的乌烟瘴气,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夏天的时候草长得高不容易看见埋在草下面的垃圾,等到冬天的时候,枯草上面挂慢了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都被倾倒到离生活区较远一点的草地上,老人说看了好不心疼,也想找汉人去理论一下,可是汉话说不好,也不知道应该找谁才有用,又没有文化,汉人还很霸道,找了也没有什么改进。自己家的儿子也在矿上上班,怕领导给小鞋穿!也就这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来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牧区的一部分牧民也会选择到矿区上班,主要是上班的收入比较稳定,不再是靠天吃饭,要是遇上大旱或者是雪灾的年月一家人也能有吃有喝,不至受冻挨饿。虽然和汉族人的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一样,但是都不会影响上班,都是买体力的活,一样能干好,日子长了汉话也学会了不少,生活也算越过越好!但是这一部分牧民仍旧是归当地政府管理,政府与矿区协商由矿上出钱政府为这30%的牧民盖起了整齐的砖瓦房,70户牧民住进了宽敞的瓦房,每一户人家除了三间房子外还有一个四分地大的院子,院子里有圈养牛羊的敞篷,不少牧民家现在都在自己家院子里的小园子力种上一些常见的蔬菜,每当刚刚进入夏天的时候就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汉族人生活的很大影响。但是,他们仍旧喂养牛羊,他们仍旧拥有国家分给他们的草场,只是数量相对以前变的少了。

2011年的6月25号在矿区的行政楼下面聚集了200多牧民,他们要求矿区对被污染的草场进行治理,并且强烈要求矿区对他们进行经济赔偿。随后几天就发生了武装特警与牧民之间的暴力冲突事件。

乌云琪琪格,女,蒙古族,访谈时间2011年7月20日,访谈地点乌云琪琪格老人家。在一个牧民的介绍下笔者找到了在发生暴力冲突事件那天受伤最严重的琪琪格老人,在她的家里了解到整个事件的起因因和经过。初次看到这个瘦小的老人很难想到她会和什么“冲突”“暴力”这一类的词联系到一起。到老人家里后,老人很热情的把我们让到屋后,倒上热气腾腾的奶茶,端出自己家做的奶豆腐,听着她用不怎么流利的汉语和我们交流,一会汉语一会蒙语,黑瘦的老人的脸上似乎还有没有从事件中平息的恐惧与愤怒。

实,我们很早就找过矿上的领导,希望他们能把我们这片的草场好好的治理一下,毕竟这是我们生活唯一的经济来源,我们家就一个女儿,世代都是靠着草原吃饭,可是,最近自己家的牛羊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突然暴死,以为就自家牛羊这样,原来不止我们这一家,后来大家在一起分析来分析去可能是和牛羊吃的草有关,牛羊吃了大量的被污染的草,矿上的选厂和冶炼厂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尾矿砂,由于我们这个地方一到春秋和冬天风就特别的大,矿上的沙子漫天的飞,那些有毒的尾矿砂就被刮到牧民的草场里,大量的草库伦都被沙子掩埋,春天牛羊吃了、死了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因为这件事牧民多次找到矿区领导,但是,最后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最近,在离咱们这很近的西乌珠穆沁旗发生了牧民被轧死的事情,蒙古族人都起来反对这件事,我们其实也想借着这件事想把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就在6月的时候咱们嘎察的牧民差不多都去矿区行政楼下面去找领导,想讨个说法,可是几个带头的牧民被留下后就把我们都送回来了,还威胁我们说要是我们还不走就把我们抓起来!到了晚上,那几个被留下的牧民回来后说矿上已经把污染治理费给政府了,和他们已经没有关系了,每年30万的污染治理费,我们根本一分钱也没有看到,而且环境根本没有得到什么治理。几十年得钱到底哪里去了!为什么牧民连一分钱也没有看到!他们越想越生气,第二天就找到了白音乌拉镇政府,可是政府又把责任推到了环保局,这样一来二去,那都不承认钱被拿走了,我们都是踏踏实实的牧民,每家都有牛啊羊啊的,跑来跑去的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日子还过不过啊!可是就这样跑了一个多月却什么结果也没有,就这样我们一气之下就把在我们这附近的矿区生产用的供水井给停了!让他们再生产!让他们再污染!看他们没有水怎么办!”老人说到这里!笔者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牧民和武警的冲突事件!他们把矿区生产不可缺少的水井停!停上一天,矿上就会损失上亿的资金,何大何小啊!到底那笔钱到哪里去了?老人又接着说:“我们把水井停了,每家出一到两个人一起去那里看着,不让汉人把锁打开!两个小时一换班,从早上8点开始,到下午1点多的时候!正好换到我去那里,刚到那就儿就看到,有好多的车,是警察的车,还鸣着笛闪着灯,十多个车朝这边开了过来,不一会就开到离水井几十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了好多穿警服的警察!他们都带着面罩,左手拿着盾牌,右手拿着好像是黑色的棍子(电棍),前面一个穿着便衣的人,手里拿着一个话筒(扩音器),那些人排着队就朝着面走了过来,拿着话筒的人,冲我们喊说什么我们已经犯法了,叫我们马上打开水井!我们站在那里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那些穿制服的人都已经走了过来了!拿话筒的人喊了一句‘冲啊’穿制服的人就过来把在场的所有牧民都围住了,开始又拖又拽!连打带踢,我一个大老婆子怎么能禁得起这么折腾,就感觉被人拽到了然后就有一股很呛人的烟钻到心里,钻到脑子里,脑袋特别的疼,眼睛也疼,接着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老人说道这的时候用衣服的袖子擦了擦脸上的眼泪,一旁一直沉默的蒙古老人满脸愤怒的说:“什么警察啊,警察不是打坏人的吗,我们安分的老百姓也要打吗?什么‘冲啊’我只有听见红军打日本鬼子的时候才喊‘冲’呢!四五个穿制服的人打一个个手无存寸铁的牧民!他们还是不是人!打一个都黄土埋半截的老婆子!他们是牲口吗?”老人一边说,一边骂!愤怒的像草原上要复仇的草原狼!笔者在当时围观的人中了解到老人中所说的很呛人的白色的烟原来是特警队投放的烟雾弹。琪琪格老人的老伴儿话音刚落,进来一个穿着水泥厂工作服的中年妇女,老人说着就是他们的女儿,在新建的水泥厂上班,出事那天女儿正在上班,听到消息后马上就跑去了,老人的女儿在我身边坐下说道:“你说说,那些人怎么那么狠呢!那家的孩子不是爹妈样的,那么大岁数的老人也打,小年轻的也打!只要被围住的牧民或轻或重都被打了!我跑过去想把妈妈扶起来,被一个人拽住不让我进去,警告我会挨打,我说里面有我妈妈他才松开我,我在来的路上看见在离出事不远的地方的一个小低洼站着一排穿的很好的人,都是一副官样!有几个是我们到行政楼下找领导的时候见过的,还有几个是在白音乌拉政府找领导的时候见过的!这是什么领导?藏起来看着老百姓挨打吗?”老人的女儿越说越激动,后来也哭了起来,满肚子的委屈一下子都说了出来。

笔者还了解到,被打伤的牧民到当地的医院就诊的时候医院拒绝为他们看病!牧民只好到离矿区几百里地以外的镇医院看病!可是镇上医院只为牧民打一些根本没有什么作用的葡萄糖、盐水等。事情发生的两个星期以后牧民每个人得到了200元得污染治理费,矿上用黄土掩埋了裸露在外面的尾矿砂,嘎察里的每两户牧民政府为他们盖了一个盛垃圾的地方!还给嘎察配了一辆翻斗车和一辆铲车说是用来清理垃圾,最后请了乌兰穆旗的文艺团在牧区举行了一场那达慕大会。

这次冲突事件,直到笔者在调查结束后,仍旧没有结束,牧民不满意政府或者是矿区行政单位的解决结果,笔者了解到,他们仍旧要继续上访,直到得到自己合理的赔偿后。

就这个问题笔者找到了矿区环境的相应管理的领导,他说矿区的环境治理一直是很棘手的问题,但是在环境方面矿区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环境治理方面,尤其是在对尾矿砂的治理上。由北京有色金属设计研究院总院设计等级为四级尾矿汇水面积为平方千米,山沟长度为千米,沟底平均坡度为,目前堆积32米,干滩长度为120米。前期采用堆石坝,后期采用上游法尾矿堆坝。这样的设计是污染的程度大大的降低,但是仍旧是不可避免。笔者亲自到了两处较大的尾矿坝,今年虽然采取的是用泥土将尾矿砂掩埋的方法来阻止砂子的漫天飞舞,但是,灰绿色的砂子还是清晰可见,而且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

除了矿区生产产生的大量污染外,不可忽视,也是每天显而易见的矿区居民生活垃圾同样严重的污染这环境,这样的污染不仅仅只局限在他们的居住地点,也严重的污染这牧民的草场。

矿区居民人口多,居住集中,有着整齐规律的房屋排列。然而他们的生活垃圾却却在街道上!房屋的后面!暂时没有被占用的空地上随处可见!比方居民冬天生锅炉后的煤灰、夏天烧炕的煤灰、做晚饭后的废水、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垃圾袋等等。每到夏天难闻的气味开始蔓延!笔者在问到这个问题是,负责环境的领导是这样解释的,矿区将生活环境垃圾处理承包给个人,每年矿上会付给承包人20万元钱来作为环境治理的费用。其它的事情和处理的结果他们会在年终的时候得到他们的环境处理汇报。

他们唯一的工作或者说经济来源。他们购买了承装垃圾的车并且雇人处理生活垃圾他们并不是每天都清理垃圾,而是几个星期或者是更长的时间清理一次,他们同时会采取用土将垃圾就地掩埋的方法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然而在冬天的时候仍旧能看到漫天飞舞的各种颜色的垃圾袋!而且能看到在牧草上挂这的各种垃圾!这并不是小问题。很多牧民因为这件事情曾找到矿区居民,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矛盾冲突的因素呢!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在笔者家乡附近有几个大型的煤矿,一直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像白音华煤矿和霍林河煤矿,他们所产的煤远销各地,在另一方面也给予内蒙钢铁事业的大力发展。然而,要想把这样的黑色资源运出去,交通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地政府在上级的指示下修建了超载路,专门供运煤的大车进行运输。这看来是一件非常造福百姓,并且十分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事情。可是,矛盾也随之而来。

张某汉族个体司机访问时间2011年7月29日访谈地点:白音华煤矿。

“拉煤,累是累可是也很挣钱,以前路不好走,来回用的时间长,煤虽然拉的少但是仍然能够挣钱,现在超载路修好了可是每次拉煤却根本就不挣钱了。超载路限制每辆车每次运煤的吨数,交警差的相当的严,如果不超载根本就一分钱不挣,甚至有的时候还赔钱,如果那次超载被交警抓到,损失就更严重,除了要交罚款外,时间也被耽误在路上。有的时候为了躲避交警,许多大车会连续几天停在某个地方不上路。在后来,大车司机们商量看能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便道,这样每次就能多拉点,多挣点钱。没办法我们只好在牧民的草场上走,我们也不白走,答应给他们钱,这也有十几年了,可是谁想到今年他们再路上挖了很多的坑,摆满了石头,一定要向我们要这几十年的占路费。为了这件事,我们好话不知道说了多少,蒙古人认死理,怎么也不同意,我们来硬的,谁知道他们更狠,你要开车走,他就躺倒你车轱辘底下。刚躲过那些交警,又来了一帮这样要钱的。”

在上面的交谈中,在一次看到因为利益导致的矛盾从冲突,拉煤司机也是为了生存不得不重新占用牧民的草场,笔者对便道的宽度进行了粗略的测量,宽只有5米多,仅仅只能通过一个大车,如果有两个大车相向而行的话必须的有一个大车停下来,先叫另一个通过,大车司机们没有太多的侵占牧民的草场,与他们几千亩的草场比起来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地现在正在修建铁路,中铁局是按每亩地一万元对被占草场牧民进行赔偿的。要是按这样的价钱计算,这路被大车司机走就不划算了,所以牧民就要求大车司机从新对他们做出赔偿!

这样看来,使汉族与牧民之间矛盾不段加深的不仅仅是因为语言,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越来越主要的还是不断出现的经济利益。

田野调查法篇十二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将这么多年学来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运用在实践中,运用在探索中。可惜的是,一直都没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静下心来,了解市场,了解企业,了解这个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的社会。正是这次本次“经法学院大学生暑期田野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有幸能够在大学中去了解身边的社会,去丰富自己的市场阅历和经验,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一定的经验基础。在经过了本次活动之后,我着实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对于市场和企业,我认为自己有了一个更全面,更具体的认识。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望与大家共勉:

第一,调查数据非常重要。数据是支撑论点最为有力的证据,数据是最为直观和明显的说明方式。数据的采集,整理,运用一定要客观合理,符合实际。数据的采集一定要详细,具体,准确,数据的整理一定要客观,明确,数据的运用一定要符合逻辑。

第二,调查方式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有不同的效果,科学的运用调查方式,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信息和更有力的角度。

第三,调查问题需要在研究调查对象的各种矛盾之后,再客观的设置。这些问题是调查的精华所在。因而,在问题设置之前,一定要对调查对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方才能草拟出问题,以便于了解更为具体,全面的信息,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

第四,调查对象一定要具体,不能求大求全,由于知识的限制和能力的有限。确立调查对象初期,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活动目的出发。选定一个能力范围所及的调查对象。详尽,具体,全面的了解,分析,总结。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调查效果。

第五,调查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采访的企业不是很配合或者受访者刻意回避某些关键问题等。首先,这里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交涉及谈话技巧,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寻找公共服务机构的帮助或者其他有利于接近受访者的人的帮助,以及在谈话期间,注意提问的方式和角度等等。

最后,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坚定的信心非常重要。调查期间,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认为,拥有耐心和信心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克服自己的障碍,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努力将自己的大学生活打造得更加美好,灿烂!

在这里,我要感谢组织本次活动的经济与法学学院党总支以及所有在调查中帮助过我的人。没有你们,我获得不了这么多知识和经验,获得不了这份大学生活中宝贵的社会“财富”!我也非常希望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能经常参加这种活动,以此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会阅历,完善,充实我的大学生活!

田野调查法篇十三

1、苗族舞蹈的表演特征。

(1)模拟再现与教育性苗族是一个没有书面语言的民族,虽然有些学者认为有的小范围苗人聚集地有着自己的语言体系,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体系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因此,苗族人只能依靠类似于蒙族史诗《江格尔》式口头艺术方式以及活体性质的舞蹈方式来传承。“苗族舞蹈,即是一部关于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丛书,它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苗族祖先的生活和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

(2)刚柔并济与神秘性。

苗族的形成具有多样性的美学特征。《迁徙舞》和《木鼓舞》是描述苗族人艰苦卓绝、流离迁徙的舞蹈,因此舞蹈中有很多反应苗族人民坚强不屈精神的内容,体现了他们的果敢、剽悍。鼓已经融入了苗族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苗族古时以击鼓为令进军,《迁徙舞》中就有描写的古时两军对垒状态的舞段,跳出了苗族人刚烈的性格与雄壮的气势。苗族也有体现女子柔美飘逸风格的舞蹈,典型的有《花带舞》,在跳的时候,一般是以芦笙伴奏,而且都是小伙子吹奏的,以表现他们“讨花带”的求爱心态。而苗族女孩的舞蹈动作则多以腰胯的扭摆为主,展现了她们轻柔含蓄又不失稳重又具有诗意的心灵美感。

同样,苗族崇尚巫术和对图腾的崇拜,对苗族舞蹈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其充满了神秘性。苗族自古在社会发展上处于较为落后的境地,因此他们就会对自然界中的生灵产生崇拜,寻求祖先或神灵的庇护,祈求族人顺利安康、续存香火,所以才产生了这样具有社会功能性、原始神秘性的舞蹈风格。

(3)逆向顺边与凌厉性。

苗族舞蹈还有一个显著的动作特征就是“逆向性”和“同边顺”。例如苗族的反排木鼓舞,就不讲究人体动势的对称性,总是用腰胯先行来带动上身的反转运动,步伐是横走斜插,看起来极不协调。木鼓舞就是通过这种一边顺的动势和往回勾小腿、脚踝的动作来翻转身体,同一侧的动作发力使舞蹈动作幅度更大,产生另外一种美感。这个动作方式与苗族的`生存环境有关,苗人在翻山越岭时,为了在陡峭的山体上保持身体的平衡,需要同手同脚的侧身,才能让脚步更加沉稳。另外,这还与苗族女子穿的百褶裙的设计有关。

“审丑”也是美学范畴的一个分支,苗族舞蹈也会表现出一种凌厉、狰狞的风格特点,“他们把凶恶、丑陋的形象表现在舞蹈中,甚至充当主角,以神秘威严来表现了一种狰狞之美。”如《雷公舞》中雷公的造型就非常的威严神秘而又夸张。在舞蹈中除了做那些大幅度的旋转翻滚等动作,驱鬼压邪之外,也会出现一些拜神、逗趣的动作,平添了一种人间情味。

2、苗族舞蹈音乐特征。

苗族的音乐可以宏观的分为民歌与器乐,它们的艺术风格与舞蹈的艺术风格是交互影响的,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乐舞风格体系。

(1)民歌的特征。

苗族民歌可大致归纳为“五腔十调”,每一种“腔”或“调”都有各自的曲牌名,较为常用的有“飞腔”“高腔”和“古歌调”“赶秋调”等。正因如此,苗族民歌几乎涵盖了中国古声的所有调式,包括宫、商、角、徵、羽。苗族民歌的曲式结构和演唱结构是比较具有逻辑完整性的,一般包括引子、插句或插段,以及尾声;也有起腔、加腔、绞腔的说法。

苗歌比较注重首尾呼应,即开始和结束的唱段在曲调和唱词上是保持一致的,但是在“加腔”部分,会运用“重复”的方法,而且会依照不同人的情感风格和不同的环境情况作出一定的改编,但是总体上还是重复的特征,类似于西方音乐的“赋格”和“卡农”。

(2)器乐的特征。

苗族人在舞蹈时所用的乐器主要有吹奏乐(芦笙、唢呐等)和打击乐(木鼓、皮鼓等),这些乐器在严格意义上不能说是伴奏,而是舞蹈的一部分,有时候充当了手中的道具。苗人有句俗语:“芦笙响,脚板痒”,既说明了《芦笙舞》的苗家人中的风靡,又彰显了苗族人“逢乐必舞”的民族性情。苗族的鼓舞是苗族舞蹈中别具一格的种类。

苗族有“三鼓”,即木鼓、铜鼓和皮鼓,鼓舞的主要依托是苗族的“鼓藏节”,这个节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其目的在于用鼓声来与他们的祖先达到通灵的状态,以表祖孙同在的意愿。苗族的鼓舞节奏明快、雄健有力,动作粗犷、舒展大方。如《花鼓舞》的动作会随着鼓声节奏的变化而灵巧多变,极富表现力。苗族的鼓舞能够体现苗族巫文化和神灵崇拜的民族特点,也能够代表苗族人艰苦卓绝、奋斗不息的乐观的民族精神。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