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篇一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说,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明白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个性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篇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质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
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对待学生,要学会倾听,这是对学生的起码尊重,也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反观自己的教学,虽然也在大声呐喊“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无蹲下身来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我看自己平时更多的是“引诱学生上当”,钓到“学生的答案”为目的,展开所谓的教学。一旦有了答案随即进入下一环节,也不管其他的学生懂不懂,或者说不管学生是真懂还是碰凑巧碰到了教师所要的答案,反正已经有了答案,就“不管他三七二十一”进入下一环节,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再说。
当我们还在沾沾自喜地陶醉于自己的精心提问设计,当我们还在对着同行的课堂教学评头论足时,我们恰恰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不是吗?针对教材设计的精心提问,能引起多少学生的共鸣呢?因此,我想,以后有必要一改以前的一些在教学中的做法了。最起码也要注意一下倾听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间的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了。启程吧,不管结果怎样。
《静悄悄的革命》乃是震撼人心的教育革命!它把一些教育现象像庖丁解牛那样一一剖析,使我们很快认识到现行教育的弊端,并指明改进的方式——行动研究!《静悄悄的革命》悄悄的告诉我们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篇三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滋养心灵的书。
读完此书后,我并不试图转述此书的资料,只是提议每个人都去认认真真读它一遍,相信你必须会有所收获。
人生苦难重重。
在必须意义上,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我们就要去勇敢的应对和解决,而不能逃避,因为越逃避,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就会越大。
心理疾病实际上比身体的疾患更严重,它不但影响自我的生活质量,还严重的侵扰自我周围世界,让自我的亲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我的命运,但每个人都要有改变自我命运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实现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爱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是获得自身解放和成长的方法论。爱则让我重新认识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动力。
人生就是不断地寻找平衡的过程,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寻找认识真我的可能,我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也在发展自我。不要轻易地向命运妥协,应当是在不断地抗争中去寻求心灵的解放。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作者给出爱一个与众不一样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爱是自我完善的需要。这让爱不再是狭隘的和自私的,这让爱不再以占有为目的,这让爱能够全然的去理解。
爱不是纵容,但也不是出于善意的约束和纠正。它一方面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经过改变自我去改善别人,是渴望滋润对方的心灵,让对方获得成长、因自我而逐渐完善。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篇四
从远古一路进化而来的人类,由蛮荒创建文明,并且前进的脚步越来越快,社会如今运作起来复杂之极。可是显然人类的生物性进化远远跟不上社会复杂度的变化,我们越来越容易犯错误,而且持续不断。
面对如此窘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阿图・葛文德博士把制作“清单”这种看似简单无用,实则收益巨大的概念介绍给了读者。
错误的类型:“无知之错”,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知识导致犯错;“无能之错”,明明掌握了正确知识,却没有正确使用而导致的错误。
科技的迅速发展造就了知识的爆炸,面对复杂的情况,作者以建筑业和航空业的大量实例,展现了清单的力量,如何让如此复杂的事情一步一步完成,而极少发生偏差。航空业的诸多案例实在让人映像深刻,早期的飞行完全没有严格的清单规则,完全由驾驶员依靠自身的经验和习惯来操作来驾驶,由此而带来的是事故频发的悲剧。行业不得不反思,用清单来规范飞机驾驶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派生出各种情况下的处置清单,并且不断的推陈出新,让航空业成为最安全的运输业态。
关于如何制作清单,作者也分享了几个心得。其一,让部分处于弱势地位的团队成员获得适当的话语权。团队成员都能参与其中,集合众人智慧来防范细微错误,提升沟通能力降低问题难度。其二,清单的制作必须简单、突出关键点,很难想象一张繁杂的清单去执行的可操作性,其实就是在浪费时间和消耗大家的耐性。其三,清单是作为人的辅助,关键在于人。关键时刻,清单降低我们犯错的概率,重要的决策依然要靠人的完成,所以不能迷恋清单而放弃提升自身素质技能。其四,事物总是不断变化,清单也必须不断迭代。
我从事的工作没有像外科手术、驾驶飞机、建造大楼般复杂,但是在处理问题时也或多或少借用到清单来规范流程,我能体会到清单带来的益处。
除了普通简易的流程清单,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沟通清单”的重要性有更深的理解,越是复杂的事情越需要团队的有效沟通,只有经过充分的沟通,集合众人的智慧,风险才能降低。
就像书中很多专家开始对清单的不屑一顾,经过实践才明白了清单的重要性。所以对我们来说,在极端复杂的情况下,不要太迷恋自己的记忆、判断等主观因素,找一张合适的清单,来助力事情的完成!
文档为doc格式。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篇五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思考:教师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倾听者。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3、导演者。《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生学习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篇六
非常幸运能读到佐藤学先生的这本书,同时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所感动。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他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篇七
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要互相信任,老师和学生也是互相影响的,老师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关爱和耐心慢慢感化学生,处于一种融洽的关系,才能使教学更轻松!
2、
学会倾听。
我们的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人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与心灵的互动,心灵的相互启迪。我们所要培养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人,有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预设的答案,老师心里就很急,就直接或间接地把答案给孩子,所以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就容易陷入一种“齐步走”的框框中,我想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学生都没有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篇八
《静悄悄的革命》,听到书名我就在想象:革命,怎么革命呢?课堂吗?学生吗?教师吗?教法吗?……很多问题不自觉地从脑海里蹦出来了。拿到这本书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静静地阅读。当然首先我就认真看了作者简介,原来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也许是历史对我的影响,我对日本人、日本国可没有什么好的印象。不过,我对日本的教育还是很好奇的。因为日本国家发达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十分重视。
曾经,我也害怕课堂上的冷场,认为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然而在这本书中,提到“润泽的教室”,“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想,顾名思义润物细无声,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是滋润的,那么孩子一定如沐春风,一定可以安心的、无拘无束的学习,这也应该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那么要想创造润泽的教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营造温和的学习氛围,观察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学生诚恳亲切地交流,让自然与平静回到教室,引导学生自立合作地学习。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感到放心、安全的氛围中进行有意义的交谈时,学生都是在思考的同时把自己的心声慢慢地讲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做静静的老师,静静地引导孩子们学习、思考。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我们都知道倾听是学习的基础。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这忽然让我想到了福建名师林莘,去年我们在扬州学习《小学语文现代与经典》(第22届),林老师整节课静悄悄的,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倾听,然后互相交流,形成了一节独特的倾听课堂。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上,倾听的花朵在静悄悄地绽放。
然而在我的课堂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敏捷,而我经常由于时间原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急于寻找答案,导致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更不会用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就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现在想来,这样的课堂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收不到最佳效果。身为教师,我们经常希望听到满意的答案,希望听到课堂上能有孩子们积极的回应,然而事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最近,听了我们汪老师的一节阅读导读课《夏洛的网》,虽然课堂上气氛不太活跃,但是我认真观察了一下学生的反应,再加上我自己的听课感受,我倒觉得这节课孩子们都在认真倾听,老师也在认真倾听,倾听主人公威尔伯的心声,倾听夏洛的语言,想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相信孩子们在倾听与思考中已经与老师、与作者产生共鸣,课后他们一定急于阅读,因为连听课的我都想马上阅读了。这样的课堂不需要学生的热烈回应,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经在倾听中回应着,他们会以行动代替语言。
教育是一件需要与时俱进、求变求新的事业,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然而学习研究是有很多方式的,开展教研活动,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以及参加课题研究等等。在我们学校“大阅读”活动的引领下,广泛阅读各类书目,是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当然仅仅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开放课堂,以前我也像佐藤先生提到的那些教师一样,不好意思开放自己的课堂,怕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现在想来,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同事之间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当然,创造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与学生一起学习,与家长一起研究,参与校外学习那是再好不过的。我们只有在参观、学习、研究、实践中才能不断成长。我们应该一辈子教书,一辈子学教书。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不断沉思,很多教育现状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主宰我们自己的课堂,我们需要尝试进行静悄悄的革命,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异样的精彩。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篇九
利用闲暇之余,我静心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这本著作是由日本的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写的。我想同样是亚洲国家,教育一定是存在互通之处的吧。本书作者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出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同样是我现阶段需要去不断思考与实践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举手,乐于发言,相比于安静的课堂我更加倾心于热闹的课堂。我总是觉得热闹的课堂代表孩子们都在认真听课。如果一节课中孩子们静如潭水,我会努力引导孩子们回答发言,但佐藤学却认为倾听远比发言来得重要,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是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学习,是师生之间相互的学习。课堂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我们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判断学生是否注意听讲,而很少注意学生是否在在用心倾听。在一个学生表面热闹但没有好的倾听习惯的班级,首先就是教师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
真正的倾听,就是认真去倾听品味学生的发言,体会学生传递出的复杂心情。作为教师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语句来讲解,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互相交换意见。
佐藤学老师的精辟之言发人深省。他还提到了应以学为中心,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所以“以学为中心”应该是围绕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构建的课堂,将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性放在第一位,唤醒学生的内心驱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因此,需要教师聚焦学生的学习,有矢放地选择学习的内容。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说,不给学生更多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在听了许多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之后,我发现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己讲得少,学生讲得多。我经常困惑,那么我应该说些什么呢?第一,我应该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我应该交代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当调控。真正以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应该做到张弛有度,轻松自在。
我想,教学的过程正如静悄悄的革命,需要老师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去滋润每一位学生,做到与他们共进步共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篇十
《静悄悄的革命》的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知名教授佐藤学。作为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日本各地的一千多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养护学校,走进了万间教室。在学校,他推进“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推进构建教师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他提出未来学校的形象——学习共同体。译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的教授李季湄。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在学前教育领域著作很多,影响很大。
佐藤学教授在序中提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他认为,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读完此书,我被佐藤学教授对教学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撼,被“润泽的教室”所吸引,被“合作性同事”所感染,对佐藤学教授追寻的“学习的共同体”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理解。
文中写道:“日本小学教室的特征是‘乱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的教室是‘静悄悄’(拒绝发言)。”佐藤学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校(教室)的文化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如果在幼儿园、小学时代过分的强加以虚假的主体性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后,学生就会拒绝发言。
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让我很受启发:大多数教室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并不认真仔细的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的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预期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
作者认为,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的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导学生发言之前,仔细的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
看来“倾听”才是打造“学习共同体”的基础。没有“倾听”就没有有效地交流,没有“倾听”就没有有效地合作,没有“倾听”就没有欣赏,没有“倾听”就没有学习共同体。我们真该思考一下“倾听”的策略了。
书中“润泽的教室”这一观点很吸引我。作者认为,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的、轻松自如的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润泽的教室”是理想的教室,它与缺少人情味、表面热闹的教室、空气沉闷的教室、学生做得笔直的教室有本质区别。
佐藤学认为,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无论是怎样的改革,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他在研究中发现,通常都是年轻的教师被选来上公开课,而上了年纪的教师则专门参与提供意见、建议,而不是所有的教师都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共同创造教学方式。
读后我很惊讶,我们的校园不正是这样吗?我们似乎乐此不疲,浑然不知这可能也是个陷阱,还为自己的做法找了一个光鲜的理由—以老带新,青蓝帮教,锤炼年轻教师。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忽视了成熟教师的专业成长,使这些教师在成熟期很难突破成长瓶颈,从而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佐藤学的“合作性同事”理论带给我很大启发,这件事值得深思,需要有所改变!
书中还提出了校内教研活动三个原则,即应对学生的教学;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教师持有自己明确课题的教学研究。很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和我的同事研讨这三个原则,相信会对我们的教研工作有所帮助。
佐藤学教授将在各学校盛行的“参观教学”改为“参观学习”,这一改变让我似乎领悟到了他倡导的“静悄悄的革命”的深刻与彻底!同时也让我对“学习共同体”有了新的认识。我想学校这一学习共同体不仅是学生们的共同体,也是师生们的共同体,更是学生、教师和家长们的共同体!我想最理想的课堂状态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最理想的校园生态应该是师生和家长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