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68彩票下载星空娱乐 >>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模板12篇)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1:27:14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模板12篇)
时间:2023-11-10 11:27:14     小编:灵魂曲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爱弥儿》这本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关于教育的看法,从婴儿到成年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分别举例说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很深影响的`,如,我们要不能溺爱儿童,让他们在受到小挫折小伤害之后,明白什么是幸福快乐;我们教给儿童的不是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在需要时去火的知识;老师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明白学习那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理解,最终掌握。

因为内容好多,很多都很好,嘻嘻,所以还是要自己看得好啊!!我只是随便写写,因为内容好多,很多都很好,嘻嘻,所以还是要自己看得好啊!!我只是随便写写,发泄发泄而已!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本学期,我读了《爱弥儿》一书,浅尝这本书中的教育谈论,我加深了对生活中有关孩子的教育案例的认识,理解了小事背后所蕴涵的教育意义。《爱弥儿》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及作者的经验体会。它深入浅出,谈到家庭教育和教师的重要性,涵盖了不少平日我们忽视或不知的教育哲理。现在,我结合本书中令我有所启迪的语句,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

医药这一学问危害大。“我不知道医生给我们治好了什么样的疾病,但给我们带来的病症是足以害死人的,例如懦弱,胆怯,轻信和对死亡的恐惧。”虽说医生能治好身体,却消灭了勇气。若我们成天将时间消磨于怎样保全自己的生命,那么即使我们拥有不死之身,生命也是没有一点价值的。

“让孩子把保姆当佣人看待……保姆来看望,就让孩子不要理睬。”养育孩子本是父母的义务,但有些母亲从小把孩子交给保姆抚养,却又怕自己跟孩子不亲,就让孩子将保姆当作佣人对待,并且在后来保姆来看望的时候,不予理睬。这其实是教会了孩子“忘恩负义”!

孩子远远离开家庭,住在寄宿学校,母亲不愿哺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则不愿培养孩子。一些父亲用钱雇来一个人替他完成他所担负的责任。这个人就是教师。其实,这个被雇来的人被不能被称为“教师”,更确切地,我们可以称之为“导师”。一个能够被金钱收买的人,一个自己都没有受过培养的人,孩子能放心地交给他吗?这里提到的这个人,与其说是教师,不如说是用钱雇来的奴仆。如果家长能够真正意识到“父亲”的作用,就不会如此轻易而放心地让别人来担任这个角色了。现今,那些钱财万贯的人,流连于醉酒的娱乐场所和金屋藏娇的温柔乡,却唯独没有亲情,没有家庭感,内心空虚,何尝不是引人深思的问题呢?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缺乏家庭的爱与生活甜蜜,不良道德就来填补这些空缺了。

孩子的习惯和意识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培养。为了培养孩子的远近判断能力,当孩子伸手想拿到远处的东西时,却发现够不到,就哭泣。这时,我们应该抱着他一步一步地走到那里,而不是把东西拿过来给他。但若孩子发现自己的哭声可以让他得到东西时,就会不断地以哭泣来“命令”大人帮他做事。这种习惯从小就不能让他养成!所以,当孩子一声不响得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和东西的距离,我们可以抱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到东西那;当孩子又哭又闹,又一边伸手时,就是“命令”,我们则采取不理睬,忽视的态度。虽然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但在这些生活细节里,他们俨然是“小大人”了。一旦你让他们发觉了哭泣能让他们“为所欲为”,家里就要哭声不断了。

“身体和手臂都自由的孩子,一定比束缚在襁褓里的孩子哭的次数少。孩子哭,如果可能,马上给予帮助。如果你不能够解除他的痛,就应当镇镇静静的,切不可用抚弄的办法叫他不哭。你的宠爱不仅医不好他的疼痛,反而使他懂得怎样取得你的疼爱。一旦他知道你可以随他摆布,他就变成了你的主人。”

孩子的哭泣是对疼痛或不适的一种表达,就像我们的说话一样。如果我们慌乱地抚弄,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让孩子知道哭声可以给他“权利”,就完了。你愈是对孩子的哭不感到厌烦,就愈是不会为了要他们不哭而自找罪受。少去吓他们或者惯他们,他们也就没有如此的胆怯和倔强,也就能更好地保持他们的自然状态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长给孩子的玩意儿,金的,银的铃铛,小水晶片,各种各样的稀奇玩具。多么没有用处却有害的东西啊,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奢侈和虚荣的习性。所以,别给他们什么铃铛,稀罕玩具。几根有叶子和果实的树枝,一只可以听到其中颗粒发响的果子,一截可以供他咂,供他嚼的甘草,这些东西,同那些玩具一样,也能够使他玩得挺高兴,并且还没有使他一生下来就习于奢侈的弊害。

“孩子学说话的时候,不要过于挑剔他语言上的小毛病。”过于挑剔,会让他们讲话变得羞羞答答,说话也变得咬文嚼字,装模作样,整一个无聊讨厌的腔调。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灵动的腔调!

“凡是你打算给他的东西,他一要就给,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等到他提出什么条件是才给。”你要给孩子东西,就高高兴兴地给,拒绝的时候,就要表示不喜欢的样子。不过,一旦拒绝,你就不能改变,不过他如何再三纠缠,你也不能动摇。一个“不”字出口,就要像一堵铁墙。他碰个五六次,就会碰得精疲力竭,再也不想来碰了。

对孩子过于严格,过于束缚孩子,反而会使他们更活泼。他们在你面前愈是拘束,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闹得愈凶。

阅读了《爱弥儿》这本书,让我受益的教育话语实在太多,发人深省的语篇也无一一列举。故而,我只能浅谈自己的读书所感,希望同行们多多指正,与我交流!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爱弥儿》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因此,卢梭的《爱弥儿》给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引导。对于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让学生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学生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学生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在白纸上留下烙印,这一笔下去,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涂鸦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自然的锤炼。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们,当我们为怎样教育孩子而绞尽脑汁、黔驴技穷的时候,让我们先解放自己,放手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里自然、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全方位接纳儿童的世界,释放孩子的天性,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卢梭是18实际法国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他不仅在政治理论上给法国大革命做了先导,而且对近世宗教、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伟大的启发和指导。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撰写教育文献时,却是那样的如履薄冰,他呕心沥血了20载,然后用整整3年时间撰写,最后汇集为这本不朽的作品——《爱弥儿》。于是,他的这部《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驾齐驱,成为了古今中外历世不败的教育巨著,成为了人类教育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给我这么一个在教育领域彳亍前行了近17载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启迪,也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正确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融与共。从这点看,我们就把教育的领域狭窄化了,我们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三学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学生学会了没有,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尽管新课程在不断地强调要注意过程与方法,要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少有土壤,或者说只有播种,少有耕耘。当然,我也为我们老师叫屈,我们身上的责任好像越来越重,政治化、任务化、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所拥有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好像在火车的轨道上,永远为伴前行,但也永远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她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她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她叫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说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从出生起,自然就会用种。种磨难来锻炼意志,磨砺性情,强壮身体。但是我们智慧的人类好像过于聪明,总想以人类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责备地面的过错;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个孩子被(老师)教了这样和那样之后,也就是说,在孩子脑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语言或对他一无好处的事物之后,用他们培养的情绪把他的天性扼杀之后……由这位老师来发展他也以充分养成的人为的病原,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最后,但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习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在我们的课堂,依从教材出发,我们是不是好像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以未来的名义教给孩子们现在并无好处也并无作用的知识?我们面对班级,我们是不是也因为需要面向全体的理由而对学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现在的学生,准确地说看看现在这些个个都是较重独一无二的,至上重要的独生子女宝贝,他们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独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确常见呢?满对生活中教育的现实,18世纪的卢梭早就在对教师呐喊了!

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问题儿童就是铁证,因此为爱而宽容,为爱而甜蜜对于健康成长的孩子是营养的必须。例如“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门学科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总以为大人对孩子的成长担负一切责任,以为她的什么都需要成人来教,须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职才是成人必须担负的教育责任,其他都应该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顺势理顺。例如“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我们父母和老师早已习惯以爱的名义来越俎代庖了,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接受,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孩子们对自然就不再是亲切和欢喜,而是陌生与恐惧,于是依赖性越来越强,生存能力越来越低,社会上也就越来越多长大的孩子……其实教训很多,我们的迷惑也很多,或许我们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们总是在十字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经典名著吧,她让我们头脑清晰,心性清纯,可以让我们回归教育自然,贴近教育的本真。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书中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国旧教育的荒谬腐朽,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并且借爱弥儿未来妻子苏菲的教育,论证了女子教育的革新。全书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其思想对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有启发和影响。本书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系统提出了新的儿童教育观,从而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1、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孩子,希望他能够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

2、在变化无常的人生中,我们要特别避免那种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的过于谨慎的畏首畏尾的做法,这种做法往往是为将来根本得不到的东西而牺牲现在能够得到的东西。

3、当孩子根本不喜欢读的时候,读书对他有什么用处?不能让还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学生对读书发生厌恶的心情。不能让他体会到读书的苦味,以免过了青年时期他还觉得读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4、我们之所以产生嫉妒的心理,是由于社会的欲望,而不是由于原始的本能。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卢梭开篇的第一句话。意思就是说:婴儿刚出生落地啼哭时,自然教育便开始了。父母成为最开始的教师,婴儿活动的时候,他的身体需要活动的空间和自由,发现孩子在哭的时候应该去寻找哭的原因在哪,而不是一味地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学会读懂婴儿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在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家长都是用自己的思去理解孩子的行为,甚至不加询问,直接按自己的想法去武断地判别然后采取自以为正确的措施。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所以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有一种冷叫父母认为的冷。这就是形象地阐释了父母的错误的教育观念,不正确的爱的方式。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溺爱。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各种长辈服侍,有些长辈的溺爱甚至造成了他们一直没有自理能力,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给就哭的坏习惯,完全不考虑是不是符合孩子现在的年龄所需要的。

在卢梭的教育观中,人生下来就应该是自由的发展,不需要时刻给孩子关怀,也不用生怕没照顾好而懊悔,顺其自然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提出要培养“新人”或“自然人”,应该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遵循儿童的'天性,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要达到塑造“自然人”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来实现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在《爱弥儿》中,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作为爱弥儿的家庭教师把他教育成为一个“自然人”的教育实践过程。卢梭作为家庭教师承担了爱弥儿父母的所有责任,卢梭的整个教育实践过程实际上也是其家庭教育实践过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在白纸上留下痕迹,这一笔下去,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涂鸦一片,值得深思。因此,父母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应该慎重对待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自然的锤炼。

同时要充分认识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著名教育学博士李镇西教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

1.回归儿童自然的天性。

当下,我们的孩子背负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我们的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了“寒窗苦读”、“发奋图强”的教育思想。儿童本应快乐、自由的童年非常短暂,才刚刚出生的孩子就被“距离高考多少天”催促着长大,等待他们的往往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以及接踵而至各种考试。绝大多数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失去了活泼、自由的天性,许多孩子在一个本该自由快乐的年龄变得少年老成,等他们长大后又极其怀念青春,形成一一种成长怪圈。按照卢梭的观点,他认为家长不应该急于给孩子灌输知识,不要盲目追求超前教育。家庭教育的任务都应该归于自然,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侧重不同的教育内容,该玩耍的年纪就让他尽情地玩耍,该学习的年纪就引导他集中精力学习,别急着催促孩子成长。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应该陪伴孩子经常出去看看外面的风景,接触大自然,吸收滋养孩子的原始力量。另外,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总是要犯错误和经历挫折的,经历适当的磨难可以让孩子变得坚强。卢梭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采用自然后果法。即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急于惩罚,先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吃一堑,长一智”。这也是顺应自然、顺应孩子天性的做法。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学生,一个特别天真可爱的孩子——小栋,我还未曾跟他谋面就已被他爸爸的一番话吓到了。在他爸爸嘴里,“顽皮头”已成了他的代称。见了面,还真是名不虚传。上课他很少坐着,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的玩具,一节课四十分钟,不知道有没有十分钟在听课。独自玩耍还不要紧,他还常常周游列“座”,前后左右的同学无一不被干扰,甚至常常要把他从桌子底下找出来。不久,便有许多家长要求不让自己的孩子跟他坐在一起。我把他单独找来,跟他述说我的苦恼,他听过之后,用手摸了摸脑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得那样天真无邪。我知道他也是控制不住自己。可是,下午他妈妈把他送来时,他哭得跟个泪人儿似的。一问才知道,上午的事被他爸爸知道了,他爸爸狠狠地把他教训了一顿,我一看,手上都留下了许多道伤痕,说是用衣服架子打的。我责备他妈妈为什么不劝劝,干嘛下手这么狠?他妈妈也流着泪说:“这孩子总是这样,我也没办法。他爸爸也是气急了。”经过这件事,以后他有什么不好的表现,我再也不敢跟他爸爸说了。可是他听课的表现却总是没多大进步。但我发现他特别喜欢看书,特别是童话书,看起书来倒是能安静上好一阵子。于是我常常把他找来,问问他读了什么书,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他很喜欢跟我聊这些,以后都不用我找就主动来找我谈。有时我要看学生们订正的作业,他就排在长长的队伍后,就为了跟我说昨晚他又看了哪一篇童话。于是我想用童话书来引导他好好听课。我与他约定:一节课要我提醒不能超过两次,一天能坚持下来,我就跟他聊童话。一个星期能坚持下来,我就借一本童话书给他看。他笑着摸摸脑袋高兴地答应了。这办法还真是奏效,虽然上课偶尔还是会犯老毛病,但较之以前认真多了。不过我为了鼓励他,有时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多提醒两次,让他保持很高的积极性。就这样,他阅读得多,语文能力自然提高不少,成绩也进步了许多,如此良性循环,他也越来越自信。

这个星期一的早晨,组长又来汇报说小栋一会儿自己来交作业。我等了半天他也没来,正准备去找他,却发现他靠在我办公室门口,眼睛里噙满了泪水。我喊了他一声,他一步步地挨到我面前。手里拿着作业,还有一个信封。“怎么了?”我轻轻地问他。“老师,你会忘了我吗?”“怎么会呢?怎么突然说起这个?”我帮他擦了擦眼泪说。“我要转学了。”“哦!你这么有名的童话大王,我想忘也忘不了啊!”他听了我的话破涕为笑,“这个给你!”说着就把作业和一封信塞给了我,转身跑进教室了。我打开信封,里面装着一封信,一把小剪刀和一些漂亮的贴画,看样子都是他最喜欢的东西。信上写着:老师,我要转学了,我真不想离开你。以后我也不能讲故事给你解闷了,希望你看到这些东西能想起我讲的故事。祝你天天开心!

多么天真的孩子,多么无邪的心灵!我听故事是为了他的进步,他讲故事是为了给我解闷,还有什么比这份情谊更纯洁?还有什么比这份心意更珍贵?我的心里装着满满的幸福。

2.强调陪伴式的家庭教育。

我们学校里留守儿童特别多,即使一部分家长在家,但是因为现代的生活节奏快,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忙于生计,疏于照料孩子,努力地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那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由祖辈照看,父母逢年过节才回家看看,甚至有的是寄居在亲戚家。无论是教育观念相对陈旧的祖父母,还是帮忙照顾的亲戚,他们的教育效果都十分有限,远不及父母的教育效果;或者有些儿童小小年纪就被直接送去了托儿所、幼稚园,下班的时候父母再把孩子接回家。另外一种就是“丧偶式育儿”是关注度较高的一种家庭教育现象,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严重缺席对儿童的教育。父母一方长期外出,只有另一方承担家庭教育的职责,或者父母双方均在儿童身边,但是其中一方却在家庭教育中长期缺席(如早出晚归、亲子长久未见、亲子间无语言交流等)。父母在忙于生活的时候,却错过了孩子成长的一些精彩瞬间,来不及记录和感知,孩子就慢慢长大了。父母因生理结构、心理特点的差异,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对孩子的影响也各有侧重。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无法替代,也不可或缺。反思现代的家庭教育,虽然像卢梭列举的例子那样的情况较少,但是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样表明当今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足仍然存在着。这主要表现在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长辈,但是很多老人文化水平并不高,不能使孩子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反而耽误了孩子为入学打基础的最佳教育时期。基于以上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父母应该尽量自己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完成亲子共同教育。不管平时有多忙,也要多抽时间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子女的天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为孩子将来接受更好的教育奠定基础。

说起孩子缺失的爱,我不由得忆起了倩倩那双眼睛——。

她是个聪明、好强又敏感的学生,父母的离异给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课后看不到她活泼的身影,课堂上见不到她自信的目光。可她的日记中,一家人仍然开心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她把美好的愿望期冀于此,总是让我读得心疼。很想找她单独谈谈,可是又怕那样会让她更伤心,更自卑。何况我的几句话能抚平她心里的创伤吗?倒不如让时间来冲淡一切。我默默地关注她,让她帮我打理班上的小事,让她转移注意力,但她徘徊在痛苦之中,总也打不起精神。偏偏在这时候,有好事者知道了她父母离异的事,竟然在班上传纸条说她的妈妈跟人跑了。别人拿着纸条给我看时,她已趴在课桌上泣不成声。再看看那肇事者,已被吓得不知所措,他哪里知道自己犯了怎样的错误,他哪里明白这个可怜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妈妈,而是一个完整家庭的幸福和拥有幸福的骄傲啊!我知道与其狠狠地批评这个好事者,倒不如让她好好的哭一场,发泄心里的悲伤。我用眼神唬住其他同学,大家立刻安静了下来。我就默默地站在她身边,轻轻地将手放在她的肩膀上,此刻,任何的言语都显得那么蹩脚与多余。

下课铃响了,我正犹豫着该不该找她来谈谈,该怎么安慰她,她就已经站在我面前,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刚刚进来之前擦干了眼泪,可是一见到我,她的眼泪又流了出来。我将她带到楼上僻静的地方,想说点什么,可似乎所有的话都是那么无力。我拉着她的手,想起平日里活泼开朗的她,心里不由得酸酸的,陪着她一起流泪。第二天,我送了她一本《励志中国》,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你从来没有失去过父母对你的爱,或许现在你拥有得更多。希望这本书你能喜欢,更希望那个爱说爱笑的你能早日回到我们身边——一个爱你的人。我又找来平时与她交好的同学,一一叮嘱不要再谈及这方面的话题,多陪她做她喜欢做的事。因为她很能干,我让她当老师的小助手,并协理班长管理班级事务,希望她忙碌些不去想这些伤心的事。渐渐地,大家淡忘了这件事,她也逐渐开朗起来。一天早晨,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碧绿的瓶子做成的小娃娃,扎了两个小辫儿,瓶子里有一封信:老师,您辛苦了!愿这个娃娃能给您解闷!——一个爱您的人!看着娃娃笑得那么灿烂,我的心里装着满满的喜悦!

对于倩倩,我或许做了那么一丁点的努力,但是,于她而言,破碎的家庭,缺失的爱是永远的伤,快乐的童年可以治愈人的一生,缺失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

希望每个孩子都回一个纯粹的孩子,但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被正确陪伴的童年。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卢梭还认为劳动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另外培养自由的方式也应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在深刻批判封建教育不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理论;抨击了封建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成人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平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偏激性,片面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但无数深刻的教育观点,现在读起来仍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爱弥儿》读书心得。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卢梭认为要将儿童的教育还原,不能给儿童太大的负担,要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健康体魄和人格的形成,而不是知识、技能的学习。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给了中国儿童太多的负担,让他们的童年消逝得太早,如今6、7岁的孩子就背上了几公斤的书包,不到15岁就成了“眼镜”小博士,要是卢梭在世的话,肯定会骂现在的家长是最愚蠢的人,会骂社会是毒杀儿童的机器。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发展,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有了变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改成了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大致说明了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得到培养。当然,完全按照卢梭的体力、感官教育肯定不行的,单单地回归自然无法使儿童能够在社会上生活,现在的社会知识积累已经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过去一百年积累的财富比过去几千年积累的还要多,知识呈指数增长,所以仅仅对儿童进行体力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的,还要注意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不过他推崇的自然教育把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儿童本身,对儿童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卢梭主张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儿童教育阶段。卢梭说,“我们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我们宁可让他们为人忠厚而不愿他们有一肚子学问”,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的知识,反对抽象地啃书本,甚至在儿童阶段,卢梭极力反对进行语言和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教育,认为它们都离儿童本身的经验太远,对儿童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学习是无效的。卢梭的直观教学法还对教学设计领域产生了影响,在社会经验不足的儿童阶段,即使是传授知识,都应该将学习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避免枯燥的道理论述,这才现在的中小学教材中体现得很明显,你会在小学教材里发现很多插图,同时他们的书本颜色通常也是很鲜艳的,因为“儿童喜欢颜色鲜艳”。

当然,直观教学法和实物教学对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校为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具,就拿卢梭举例教育爱弥儿跑步的例子来说,跑步就需要场地的支持,此外,直观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善于把抽象的知识或经验用学生能够接受的直观的经验相联系起来。也有人对过于直观的教学提出了批评,认为直观教学只能增长孩子的知识,而对孩子的抽象能力锻炼很少,不利于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等。

第三,卢梭提倡个性解放,自由教育。这个自由不是任意无度的自由,而是在有限制的自由。体现在教育中便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中国的基础教育受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影响较大,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时候,过多地重视了教育的产出,统一学习步调,力求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认知、情感上得到提高,殊不知,过分地统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我是不同意行为主义学家说的“给我足够的条件,我能让任何一个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医生、律师等”的观点,人和人的出生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书,教育要建立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所以要对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儿童能够发展个性,不受过多教育的束缚,此外,因材施教还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对认知水平不同或者起始能力不同的儿童,要进行仔细地辨别,制订出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教育方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他教育爱弥儿过程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在第一卷中,他不只一次地提到农夫粗鲁、仆人等,认为由“仆人带大的孩子以后也会是仆人”,还有对保姆工作的蔑视等,都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发展培养人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教育“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当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的时候,他们就把资产阶级的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了。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第四,卢梭的教育对象过于理想化,把社会看得很悲观。我们从卢梭选拔爱弥儿的过程就可以看到,卢梭不愿意收一个身体脆弱的孩子为学生,因为他不相信一个成天为健康发愁的儿童能够被教育得好,这其中隐含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同时,在进行儿童教育时,他甚至愿意将孩子和社会独立开来,原因是怕“被别人影响养成了不良习惯”,这就好比怕咽就不吃饭一样,人一出生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生活,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应该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而放弃了和社会的交互,我想这条在卢梭所在的年代就没法实现,在当代就更不可能。

最后,卢梭对孩子的分阶段教育不科学。卢梭提出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它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瑞士著名的认知主义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或许就受到了卢梭的启示。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分开进行教育的方法是不科学,人的成长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和社会充分交互,主体间相互建构的过程。

“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篇十

它是卢梭xx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此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

《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第一卷中,卢梭著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想:我们的老师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老态龙钟的儿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这与新课标的理念不谋而合。过去我们的课堂是一言堂式的,是填鸭式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可以为所欲为,只要自认为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就不择手段地去做,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厌学情绪大涨,甚至出现了过激行为。是谁之过?是教师的过错、教育的过错。那应该怎么办呢?新的课标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去做,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但决不能颐指气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发现了问题,机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孤军奋战,久攻不下的话孩子也会失去兴趣,那就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吧。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一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成人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平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在网上搜索《爱弥儿》的时候,发现有人评价这本书是一本好读,但很难读懂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书。“歌德称这本书是教育的自然福音,康德因阅读《爱弥儿》而忘却了十几年的定时散步习惯,席勒则称卢梭为新的苏格拉底,是耶稣拟造的人。”我并不是一个对文学书籍深有研究的人,所以我对于《爱弥儿》的见解可能比较肤浅。

这本书的第一卷写了一个孩子小时候的遭遇。一个年轻美貌的母亲将孩子生下来后,因为觉得教养孩子是一种累赘,所以就把孩子交给了保姆照看,然后自己就不管了。年轻的母亲不顾孩子在保姆那里是否过的好。而父亲为了安静的过日子,就牺牲父亲对孩子的爱,就这样孩子在还不懂事的时候周围就没有了父母的关爱,而当孩子已经熟悉了保姆的陪伴并对她产生了依赖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却要把孩子带回自己身边,并不允许孩子再与保姆接触,年轻的母亲就这样以为孩子以后就会孝顺自己。她不知道她错的多么离谱,她只知道为自己想,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没有给孩子应得的爱,没有教育孩子,没有抚养孩子,最后还想得到孩子的孝顺,实在荒唐透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管不问,毫不关心,试问这样的教育方法怎么能教育出一个优秀的人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两方面。每个孩子都是美丽的天使,他们都应该得到父母最大的关爱。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总有一些父母只给了孩子生命,却给不了他们的未来。父亲与母亲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同样父爱与母爱也是任何感情都替代不了的。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他们的爱是世间最深厚,最无私的。当然爱非溺爱,如果家长因为心疼孩子而迁就他,放任他的话,那么会让一个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对他的未来造成危害。父母的爱是孩子这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当孩子们遭遇挫折,遇到困难时,父母的爱能给予他们安慰,帮他们脱离困境,当孩子成功时,父母在为子女高兴的同时也不忘为他们指引方向,督促他们继续努力。

我记得在某个栏目中看到过这样一位父亲,他对待自己的女儿就像对待仇人一样,经常对女儿进行殴打、辱骂,甚至还将烧开的水往女儿头上浇。记者在采访小女儿时,发现他目光呆滞,精神恍惚,而且容易受到惊吓,志愿者带小女孩去医院,发现她全身都是伤,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小女孩头顶的皮肤已经坏死,不会再张头发了。看着小女孩那可怜的模样,做检查的护士都忍不住哭了。我想陌生的人看到小女孩都会为她感到伤心,她的亲生父亲怎能忍心那样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在这个父亲摧残小女孩身体的时候,会不会想到他深深伤害到小女孩幼小的心灵,甚至已经严重影响了女儿美好的未来。还有些父母为了钱把孩子卖给别人,美名其曰是为了孩子好,如果跟着自己只会吃苦……孰不知,将来孩子知道了真相,这是对孩子心灵多大的伤害!现在的家长有很多种教养方式“比如,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我认为其中民主型教育是最好的,因为民主型家长能让孩子自由发展,并且尊重和信任他们,这样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即使有错也能让孩子在其中增长经验和能力。孩子之所以为孩子是因为他们不曾受世俗影响,他们的思想方式与行为特点与成人有很大不同。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和某些错误。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耐心教导,宽容的对待他们,但也不能一味迁就,还是要以帮他们改正错误为原则。

从《爱弥儿》一书中我不仅读出了在还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重要性,还有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第二卷中,作者讲述了他面对爱弥儿哭时的做法。“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就马上跑到他身边。”让·雅克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如果孩子一哭大人就给予他关爱并答应他某种请求,他就会认为他正在遭受的痛苦是天大的,是不可跨越的,就会让他更加痛苦。如果大人可以理智的对待孩子的哭声,那么还自己也会觉得“哦,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而让孩子获得成长,养成坚强的性格。假如给孩子灌输一种“眼泪可以让自己获得糖果”的思想。这样在以后的成长中孩子会以哭泣让家长来满足自己各种无理的要求,从而让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大人应该正确的对待孩子的哭泣,就像书中写的那样“如果孩子长的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愉快的使他擦干他的眼泪”

(《爱弥儿》)第三卷中,让·雅克带着爱弥儿去散步,但是进入森林后他们“迷路”了,在这种情况下,让·雅克趁机教了埃米尔天文学的某些知识。由此可见,在实践中教学比课堂上枯燥乏味的口头教学,更能让孩子喜欢和接受,并且能让孩子愉快的、自主的去学习。但是有些时候老师要教的内容是孩子们不感兴趣的,所以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给孩子们做实验,但最后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一味的考虑孩子喜欢什么呢?而应该想想怎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因为对于孩子而言,一切引不起他的兴趣的事情都是与他不相干的。拿我学英语这件事来说吧,上小学刚接触英语的时候,我觉得英语只是一种外语,而这种外语与我除了成绩,就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用不到,但英语老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特别可爱的课堂,他能很形象的将英汉两语结合起来,并且会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一张那种很可爱的贴画,后来我们就喜欢比谁的贴画多,为了赢得更多的贴画我就会自觉的背单词。初中时候的英语老师是个女的,她很漂亮,她讲的知识也很容易让我们记住,所以我的成绩就一直不错。但是上高中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个老教师,她只顾自己讲课文,还是全英语那种课堂,复习时会连着一个星期背单词或者一个星期都背课文。刚开始还会背下,但是天天都这样就没有兴趣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倦。

到现在,我已经不很喜欢英语了。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我,将来要面对非常多的儿童,我不会只一味的让这些孩子去学到某些知识或技能,而是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的,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能在我的引导下自主思考,主动学习,幸福快乐的成长。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提起《爱弥儿》,这本书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细细品味起来,对其中的三个观点不免有了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观点: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开篇的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应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与此同时这句话也给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专属品,也不是教师的教育物,不属于任何人。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将知识技能强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过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卢梭提到,每一个学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唯独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产生意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观点: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泪。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不久以后,他呼唤我的时候就将采取停止啼哭的办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声。因为,孩子们是根据信号可以感觉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孩子就会成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训斥他,孩子就会成为卑怯、胆小的小奴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是成人的态度与行动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样如此,成人镇静,孩子也会很镇静,会勇敢地面对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样子,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再比如:当婴孩使劲伸手想拿东西的时候,因为拿不到,使劲地哭闹,或者他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给他,作为成人又会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这样孩子就不会支配或依赖成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其中只有10%成为了我自己的,还有90%早已还给了老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读得再多,那也只是脱离自然、社会的文字游戏,当我们的老师拿着教科书,坐在教室前面,说着“空话”,还不如放下书本,用图片、视频来告诉孩子,或者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来告诉孩子,这些都比我们老师教的要精彩的多。

爱弥儿虽然是卢梭所假设的教育对象,但是爱弥儿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教育者”,作为教师要更多的解读孩子,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孩子发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间。教育者们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只有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对教育有新的体会与感悟。从这本书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哪些教育才是最恰当的?哪种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种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的。我想每个人在读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而我的读后笔记只能代表我自己的个人观点,希望能与你产生共鸣。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二

《爱弥儿》卢梭的著作之一,这是卢梭关于教育的论述的著作。书中作者通过一个虚拟的人物“爱弥儿”来表达作者对教育方方面面的看法。

书中作者是爱弥儿的导师,爱弥儿出生在富贵家庭,但是他是孤儿,从小就用导师带。这样作者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他自己的教育思想来培养爱弥儿。作者从爱弥儿的出生到以后的成家立业,其中每个阶段的指导和教育都是用他自己那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他强调根据自然的法则来培养教育儿童。

他主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不同的教育和锻炼。他觉得应该根据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教育应该是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准则。让儿童在游戏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让儿童在劳动中了解劳动的光荣和神圣,他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只凭书本。

《爱弥儿》这本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关于教育的看法,从婴儿到成年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分别举例说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很深影响的,如,我们要不能溺爱儿童,让他们在受到小挫折小伤害之后,明白什么是幸福快乐;我们教给儿童的不是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在需要时去火的知识;老师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明白学习那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理解,最终掌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
Baidu
map